重庆金融:创新与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4:04:23

点击下载

作者:杨继瑞,甘为民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重庆金融:创新与发展

重庆金融:创新与发展试读:

总序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祖国的发展和重庆地方经济社会的不断成长,不管是响应20世纪60年代国家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倡导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直接参与20世纪80年代地方财贸系统恢复建设的过程,直至新的世纪,重庆工商大学都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凝练鲜明的财经特色和与时俱进的商科优势,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科学真理的孜孜以求和对自身使命的躬身实践。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者,他们具有国际化视野,醉心于财经科学研究,重视借鉴东西方前沿的学术理论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关注国计民生,身体力行,襟怀巴渝,以科学、真知的学人风范,亲身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让理论之花在实践中绽放,以这批教师为主体,重庆工商大学的广大教师在教学耕耘与学术研究中收获了累累硕果。科学研究——这一党和人民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和事业,在重庆工商大学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这其中,凝聚着几代学人的智慧,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理论从来就是适应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最终又要服务于客观实践。结合我校在财经学科学术理论方面的探索,我们设立了“重庆工商大学财经文库”出版资助计划,按照“自由申报、匿名评审、多方资助、统一出版”的方式,定期遴选一批我校中青年学者在财经研究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交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统一出版,为中青年学者搭建一个科研成果展示平台。集纳到“文库”的成果,具有如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力推新人。入选“文库”成果的作者,大部分是我校近年引进或培养的中青年博士。他们毕业于不同的重点大学,绝大多数有名师、严师学缘,对学术前沿动态有敏锐的把握,他们均工作在我校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对社会现实有深刻认识,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科研能力。诚然,相较于学界泰斗、名师名家,他们中的大多数还籍籍无名,但绝非泛泛之辈,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发展潜力,是学校未来学术、学科发展的新鲜血液和中流砥柱。“文库”推出他们的成果,旨在推新人于“前台”,接受学界检阅、激励、鞭策,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为科研中坚力量。

二是矢志创新。“文库”的这些成果均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均很好地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学风严谨、文风朴实,做到了理论探索有进展,研究方法有创新,学术观点有新意,对策建议有建树。

三是注重导向。“文库”的成果涉及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我校特色优势学科领域,既是对学校打造鲜明财经特色属性的清新回馈,更为学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学校高度重视“文库”的编纂、辑录,为“文库”出版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我们始终认为: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我们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包括财经学科在内的专门人才,科研无疑是教学的先导、教育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很难想象有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课堂教学;没有教师对财经实践的敏感触觉和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深刻领悟,很难想象有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课堂艺术。唯有在科研方面的进步和成就,才能保证造就一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深厚学术底蕴、富有远见卓识和深刻洞察力的师资队伍,从而推动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学科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是故,学校多方筹资,购置图书、激励科研、补贴出版;众多学者皓首穷经、笔耕不辍;兄弟高校、出版界同仁大力襄助,终有今日“重庆工商大学财经文库”付梓。

综上,“文库”的出版,寄托了我们对中青年学术才俊的一份清新期许,与其说是一种对他们单纯的奖掖、褒赞,毋宁说是在搭建一个文汇达观、聚贤纳才的平台,我们诚挚地渴盼有更多青年学者能够砥砺自修,卓尔有成,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更热烈地恳请更多学界名流、前辈泰斗能够关心、点拨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能够让他们尽快健康、科学地投身于学科、学术拔尖团队的自我培养和群体塑造,早日成长为领军人才,担当重任。

相信“重庆工商大学财经文库”的出版,对我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界了解我校中青年学者的科研状况提供一个重要的窗口,期望师生们和广大读者能从“重庆工商大学财经文库”中获益。当然,限于编校时间和我们的研究水平,其中难免存在差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批评指正。我们衷心地希望我校广大中青年学者潜心研究,把握学术前沿,深入社会实际,产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期待我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有更多更好的学术专著问世!2013年春 于重庆南山书院

序言

这是一部由重庆金融界专家、学者编写的反映重庆金融状况的著作。编写这一著作的目的是要展示重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成立直辖市以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彰显重庆金融界人士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所做出的努力。它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反映了金融界人士的睿智、良知,也展现了他们的锐意进取。我作为一名学者,一名教师,为他们高兴,向他们祝贺!在初步拜读了本书的基础上,发表点粗见,以为序。“十一五”期间,重庆市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其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多样组织形式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重庆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多、种类较齐全、发展成就较为突出的金融高地,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创造了条件。

反映在本书中值得关注的亮点有:(1)在重庆,除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有长足的发展外,特别要指出的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实力显著增强。重庆银行实现了增资扩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跨区域经营的“三大步”跨越式发展;万州商业银行改组成立重庆三峡银行,注册资金由1亿元扩展到20亿元;重庆农商行的成立标志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省级架构统一法人改革试点获得成功,内部经营管理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各项业务安全、持续、快速发展,并于2010年底在香港上市,实现了“两个第一”——西部第一家省级农商行、全国第一家在H股上市的农商行;新华信托成功引进英国巴克莱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健全;全市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实现了改制,现代公司制度基本建成,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完全符合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大为增强,为重庆银行业下一步在资本市场的创新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在重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地产集团合资组建的中新大东方人寿有限公司的成立,不仅标志着重庆保险业实现了保险法人机构从无到有的转变,而且是目前我国唯一将总部设在西部地区的全国性中外合资寿险公司。重庆直辖15年来,其保险公司增至41家,其中已有本市保险法人公司3家,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此外,还有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和富邦财产保险公司在重庆设立西部区域发展中心,成为其立足重庆、进军西部的桥头堡。(3)在重庆,新型金融组织以及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成就突出,这主要表现在: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基金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各类产权交易机构从无到有,并且迅速发展壮大。此外,结算类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惠普结算中心顺利落户并高效运转,开创了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模式;首创国际电子商务交易真实性认证体系推动建设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中心。地方金融要素市场日趋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的大幅度引进,有力地推进了重庆作为内陆金融高地的建设,也从侧面印证了重庆良好的金融环境。(4)在重庆,随着异地城商行入驻提速、新型农村金融服务试点工作获得银监会特殊政策支持,重庆市农村信用社系统经营体制得到理顺,股权改造与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长期存在的农村金融隐患被解决。

这四个亮点表明重庆金融业的发展初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但在“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如何面对创新与发展,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如何改革金融企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转型,仍将是重庆市金融业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重庆金融学院在重庆工商大学挂牌成立。重庆金融学院的建立为重庆金融业发展培养人才新增了力量,使得重庆金融理论和实践互相推动、协同发展新增了渠道。我深信,重庆金融学院将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提供金融理论研究、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服务。

审视今朝,重庆金融形势喜人。重庆金融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8%左右,居全国各城市前列。展望未来,重庆将沿着扩大开放的道路昂首挺进。从金融领域来说,要进一步增加金融业增加值,着力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业等传统金融业的稳步发展;同时,进一步创新金融,发展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打造内陆金融结算中心;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性和服务水平,增加其向各个周边区域和各个相关行业的辐射力;进一步对外扩大开放,引进和利用更多更大的外资企业,让其为重庆及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进一步加快建成以产业发展和投融资活动为基础的结算型区域性金融中心框架体系;进一步加大金融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开发工作,用先进的金融思想和超前的、与时俱进的金融理念引领重庆金融,以健康、高效、稳健的方式服务于经济发展,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要充分发挥信贷的引导作用以及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肩负起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使命。同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意味着新的业务空间与模式的开拓,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的到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金融业未来发展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总之,改革开放是解决我们金融问题的根本办法,不管是推动银行系统健康发展,还是促进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发展壮大,都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在调整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动脑筋,让整个金融系统既充满活力,又合规稳健地运行。

在重庆市主要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由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金融学院牵头,杨继瑞教授等编著的《重庆金融:创新与发展》一书出版问世了。该书既是对金融领域工作实践的总结,又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想结晶,它是一笔推动重庆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财富。它的出版问世对推动做好重庆市“十二五”金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读者能从中受益,并期待有更多反映重庆金融改革、创新与发展的著作问世。曾康霖于成都光华村2013年元月

上篇 重庆金融与重庆经济改革共奋进

改革是解决当前金融问题的根本出路——重庆市长黄奇帆在2012重庆金融开放论坛上的发言

【核心提示】总之,改革是解决我们金融问题的根本办法,不管是推动银行系统健康发展,还是促进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发展壮大,都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在调整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动脑筋,让整个金融系统既充满活力,又合规稳健运行。

一年多来,我国宏观调控取得重大成就,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最近几个月的物价指数都在2%以下,较好控制了通胀问题。但是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告诫大家,中国金融调控最大的难点、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还是通货膨胀,对此深表赞同。对我国而言,防止大幅度通货膨胀可能将是较长周期一直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M(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的资金量有902多万亿元,而我国GDP去年是47万亿元,M与GDP的比重大约21.8:1。理论上M不能超过GDP,两者之比1:1就足够推动经济的循环,2像美国这样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其M2也只占GDP的80%左右,而我们多了80%的量,好比顶着个堰塞湖,一旦调控不好,大量货币冲下来就将引发通货膨胀。对此,我们国家一直着力加强金融调控,一方面是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我们是20%左右,而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大约在5%~10%,这就相当于筑了一个坝,管住堰塞湖。另一方面是刚性控制贷款规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调控是抑制通胀的工作方法问题,但是如果基本制度安排上有问题,调控也无济于事。哪怕调控指导思想很正确,最后也会被体制所绑架。讲到底,这是我们金融中的一个体制问题。

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业一枝独大,间接金融的融通量差不多要占90%以上,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薄弱。银行业一枝独大,造成其垄断地位,致使贷款企业往往不得不委曲求全,接受银行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同时,银行因为一枝独大使其效益来得比较容易,客观上造成银行的中间业务、收益结构不尽合理。目前银行利润主要靠存贷差的利息收入,这块差不多占银行收益的80%,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到20%,而在欧美一般要占到50%~70%。同时,我们银行在贷款结构、服务质量等方面也都存在一些问题。也正是因为银行业一枝独大,对中国金融系统其他方面带来不利影响。比如说,证券公司长期“不长个”,券商资产没有很好的扩张;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农村金融发展一直比较薄弱。这些都和我们现行金融体制有关。由于这样一种体制,倒逼金融系统每年不得不靠货币增发推动经济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一个办法,就是改革。

推进金融改革,一是要发展壮大资本市场,使其真正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资本市场就是要以股民为本,只有把投资者、理财者的关系理顺了,源源不断地融资才有条件,才会促进整个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同时,搞好资本市场,还需要券商在经纪业务、IPO业务、自营业务老三篇的基础上拓展创新业务,像国际投行一样努力成为综合性、全能型金融机构。

二是要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应努力达到银行信贷的50%。同时,证券市场融资规模也可以发展到银行信贷的50%左右,这样叠加起来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形成1:1的关系,各占金融融通的50%。目前我国金融领域出台的新政策,对各地放开搞活非银行金融机构非常有指导意义。最近几年,重庆就在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上作了些改革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重庆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达到700多亿元,形成的资金融通量一年可达到2000亿元左右,在重庆金融融通增量体系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通量和商业银行的融通量已相差不大。我们相信,只要地方政府把金融领域的政策用足用好,一定会促进地方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现在农村金融比例很小,以重庆为例,2010年以前重庆农民直接向银行借的钱只有30多亿元,只占全市贷款余额的0.2%左右;最近几年,我们按照银监会支持“三农”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改革探索,到今年9月底,重庆农村贷款余额达到300亿元,涨了近10倍,占到全市贷款余额的2%左右。

总之,改革是解决我们金融问题的根本办法,不管是推动银行系统健康发展,还是促进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发展壮大,都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在调整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动脑筋,让整个金融系统既充满活力,又合[1]规稳健运行。

注:2012年11月23日,重庆市政府主办的2012重庆金融开放论坛隆重举行。此次论坛主题是“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以上是市长黄奇帆在论坛上的演讲。注释[1]本文全文摘自中国青年网,2012-11-24.

第一章 重庆金融产业稳健发展

金融业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活动组成。其中,银行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银行(即政策性银行)。证券业包括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活动。保险业包括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和保险辅助服务活动。其他金融活动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典当以及其他未列明的金融活动。成立直辖市以来,重庆的金融业快速壮大,已经跃升为支柱产业,有力支撑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 金融产业跃升为重庆市支柱产业

一、金融业增加值不断提高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经济快速增长,GDP总额由1997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925.5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92%;金融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金融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116.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96.5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8.9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尽管从1997年开始有一个下降过程,但从2009年开始比重又逐年上升,2011年占比达7%,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于全国第三(见表1-1)。表1-1 1997—2011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

直辖以来,重庆市GDP增长速度总的来说比较平稳,除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四年间增长速度低于10%,其余年份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到2010年增长率达到17.1%,远远超过全国的增长速度。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金融业也在以自身的规律发展着,但总的来看,金融业增长速度波动较大,1999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增长速度创历史最低,为-10.3%,其余年份均为正增长,到2009年增长速度达31.2%,创历史最高水平。可喜的是,2009年和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金融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见图1-1)。图1-1 1997—2009年重庆GDP和金融业增长速度二、金融业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增大

重庆1997年直辖时,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3.5%增加到2010年的11.33%;金融业对重庆市经济的拉动力由1997年的0.39%增加到2010年的1.94%(见表1-2)。表1-2 直辖以来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力 单位:%表1-2(续)三、行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直辖以来,重庆市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行业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总的来看,从业人员的数量稳步增长,1999年,金融业从业人员年末数为6.38万人,到2009年从业人数达9.76万人,11年间增加了3.42万人;就业人数增长比较快的年份有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加了1.13万人、1.06万人和0.67万人(见图1-2)。从业人员的增加,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图1-2 1999—2009年重庆金融业年末就业人数

第二节 金融总量迅猛增长

直辖以来,重庆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金融资产超过1.9万亿元。一、金融业务均衡平稳发展

2011年,重庆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利用外资总额、航空口岸货运量及市场主体数量等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2009年6%,2010年6.1%,2011年7%,已经成为重庆市支柱产业。重庆市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自身发展方式,普遍经受住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给银行业风险防控带来的考验,呈现出支柱产业地位日渐稳固、各项主要业务平衡发展、内控严密和经营稳健的良性发展态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履行社会责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过去的一年,浙商银行重庆分行、中德住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及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开业,新增法人及市分行机构15家,金融聚集效应明显。截止到2011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4262个(不含自助银行、邮政代办网点、外资银行办事处),从业人员58 793人(不含邮政代办网点职工人数)。其中法人、市级分行70个、支行2013个,另有自助银行624个。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23 063.5亿元,占全市金融业总资产的90%,第二年初增加4795.9亿元,增幅26.2%。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业增加值704.7亿元,增长41.9%,占重庆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的7%。

在过去的一年,各项主要业务平衡发展,存贷款等主要业务稳步发展。截至2011年年末,各项存款达16 128.8亿元,较年初增加2512.1亿元,增幅18.4%;各项贷款达13 195.1亿元,较年初增加2195.2亿元,增幅19.9%。存贷款同比增速分别比国家高出4.9和4.3个百分点。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业务快速发展。其中,截至2011年年末,对重庆汽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贷款余额1988亿元,比年初增加361亿元;围绕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外向型产业等提供贸易融资、国际结算、保函等综合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年末,贸易融资余额达到288.8亿元,较年初增长79.5%;国际结算累计约2500亿,增长近3倍。同时,围绕拉动内需加大个人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新增个人贷款572.4亿元,占新增总量24.9%涉及民生及薄弱领域等方面的信贷业务得到大力发展。2011年,重庆市银行业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前提下,注重支持民生和以小微企业为主的薄弱领域的发展,大力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新产品和新业务设计新颖、方便快捷、风险可控,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截至2011年年末,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152.6亿元,比年初增长157.3%;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994亿元,增长20%;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为494.7元,增长46.1%;涉农贷款余额2417.1亿元,增长21.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个百分点。

在过去的一年,整体保持安全稳健运行。重庆市银行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坚持稳健经营,资产质量总体良好,保持了安全稳健。截至2011年年末,重庆市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305.9%,比年初增加6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62.9%,比年初增加8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92.1亿元,比年初净降16.2亿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狠抓内控案防工作和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实现了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二、金融生态进一步改善

当前,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多重机遇汇集,重庆银行业始终坚持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将自身发展进一步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稳步助推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巩固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为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更好的条件。具体地:

1. 信贷增势迅猛

直辖以来,重庆的信贷增势迅猛。本外币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1147.92亿元增加到2010年13 613.97亿元,绝对额增加了12 466亿元,是1997年的11.86倍,年均增长率达20.9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1098.6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 454.98亿元,绝对额增加了12 356.31亿元,是1997年的12.25倍,年均增长率达21.25%。本外币贷款余额由1997年1224.0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 999.87亿元,绝对额增加了9775.86亿元,是1997年的8.99倍,年均增长率达18.4%;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由1997年的1156.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 888.15亿元,绝对额增加了9732.02亿元,是1997年9.42倍,年均增长率达18.82%(见表1-3)。2010年贷款余额首次迈入万亿元大关,为全国第16家、西部第2家。存贷比81%,排名全国第5,全国信贷资源向重庆聚集的态势初步显现。表1-3 1997—2010年重庆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年末余额

2. 金融深度大幅度提升

直辖以来,金融业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大,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1997年的0.81增至2010年的1.4,充分说明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金融深度大幅提升(见图1-3)。图1-3 1997—2010年重庆贷款余额与GDP的比率

第三节 银行业实力不断增强

直辖以来,重庆银行业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同时自身也受益于重庆经济的良好发展,成为重庆经[2]济的支柱产业。一、规模质量齐增与数量种类丰富

1. 经营规模和资产质量同步攀升,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性凸显

直辖以来,重庆银行业资产规模、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先后突破万亿大关。2010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较2005年末增长了3.5倍,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较2005年末增长了2.8倍和2.9倍,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倍数。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也由2005年末的3%提高到2010年的6.1%、2011年的7%,确立了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银行业不良率则由2005年末的8.5%下降到2010年末的0.99%。银行业年利润在“十一五”期间增加了2.8倍,资产利润率全国领先。

2. 机构数量和机构种类日臻完善,助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

直辖以来,重庆银行业机构数量增长了一倍,银行业金融机构(市级分行和法人)数量达到57家,重庆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排名直辖市第一位。机构种类也不断丰富。随着异地城商行入驻提速、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试点工作获银监会特殊策支持,重庆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的地区。二、改革开放并进与监管效率兼顾

1. 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齐头并进,地方法人机构实力显著增强

直辖以来,在市委、市府和银监会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经过增资扩股、剥离不良贷款、战略重组等一系列“组合性手术”,各法人银行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重庆银行实现了增资扩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跨区域经营的“三大步”跨越式发展,并且准备在A股上市。万州商业银行改组成立重庆三峡银行,注册资金由1亿元扩展到20亿元。重庆农商行成立标志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省级架构统一法人改革试点获得成功,并于2010年底在香港上市,实现了两个第一——西部第一家省级农商行、全国第一家在H股上市的农商行。新华信托成功引进英国巴克莱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

2. 有效监管与科学引领统筹兼顾,银行业服务经济与防范风险同步推进

在有效监管银行业风险的同时,坚持引推并举,引导优化信贷结构,突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及民生领域信贷支持,显著增强了银行业服务经济和民生能力。仅2010年,全市银行业投入全市社会经济建设的贷款余额就达5152亿元,较年初增长36.1%,比各项贷款增速快11.8个百分点;对民生工程公租房建设授信达150亿元,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着力推动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小企业和涉农贷款增速和增量在2010年分别实现了“两个不低于”和“三个高于”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全市涉农区县覆盖面已达到50%。[3]

附:重庆市银行业发展历史(1)直辖前

1949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正式成立。同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军金字第1号布告,确立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地位。

1950年1月21日,金融业接管工作基本完成。

1972年9月,恢复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建制。

1979年9月,恢复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建制。

1981年4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总局重庆分局成立。

1983年4月,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升为口岸管辖分行。

1984年7月1日,从人民银行重庆分行分离,市工商银行成立。

1984年10月,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87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批金融改革试点城市。

1996年6月9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1996年6月28日,中国光大银行重庆分行在渝中区临江路2号正式开业。

1996年9月18日,重庆市商业银行成立,这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7年9月19日更名为重庆银行。

1996年12月8日,招商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1997年6月,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2)直辖后

1997年11月27日,重庆市首家外资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重庆分行设立。

1998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

1999年4月8日,中信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1999年12月8日,华夏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2000年10月8日,深圳发展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2001年6月8日,福建兴业银行重庆分行成立;2003年3月更名为兴业银行重庆分行。

2001年6月28日,中国民生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2003年10月24日,新联商业银行重庆分行在中山三路希尔顿酒店开业。

2003年10月1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成立。

2004年5月1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成立。

2005年8月16日,汇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庆分行在渝中区邹容路68号大都会商厦29层开业。

2005年12月19日,东亚银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行在渝中区邹容路131号重庆世界贸易中心43楼成立。

2007年1月18日,荷兰银行重庆分行在解放碑大都会商厦开业,2010年3月,更名为“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分行”。

2007年6月18日,渣打银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行在渝中区青年路48号重庆国际贸易中心开业。

2007年12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2008年2月26日,重庆三峡银行(前身万州商业银行)在渝中区民权路107号正式挂牌。

2008年6月29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原重庆市信用联社和39个区县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基础上组建而成。

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提出要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2009年8月7日,恒丰银行重庆分行在渝中区新华路278号开业。

2009年12月10日,花旗银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行在渝中区青年路38号国贸中心18楼1至3单元及12单元开业。

2009年12月29日,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开业。

2010年1月21日,汉口银行重庆分行在解放碑民权路58号合景聚融广场开业。

2010年1月28日,重庆巴南浦发村镇银行开业。

2010年3月26日,成都银行重庆分行在红旗河沟世纪英皇大楼开业。

2010年5月17日,湛江市商业银行重庆分行在北部新区上丁企业公园开业,2012年5月更名为广东南粤银行重庆分行。

2010年9月16日,綦江民生村镇银行开业。

2010年9月17日,潼南民生村镇银行开业。

2010年10月22日,哈尔滨银行重庆分行开业,2011年11月16日,迁入渝中区五一路197号。

2010年12月3日,重庆大渡口融兴村镇银行开业(这是哈尔滨银行在重庆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

2010年12月28日,大连银行重庆分行在渝北区松牌路105号开业。

2011年1月,重庆云阳恒丰村镇银行开业。

2011年3月24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澳新银行)重庆分行在解放碑大都会广场开业,之前,澳新银行已在梁平设立重庆梁平澳新村镇银行。

2011年3月31日,富滇银行重庆分行在渝北区龙山街道龙华大道开业。

2011年4月28日,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分行开业。

2011年4月29日,江北恒丰村镇银行开业。

2011年5月10日,厦门银行重庆分行在江北区建新东路36号厦门银行大厦开业。

2011年8月8日,浙商银行重庆分行在北部新区星光大道1号星光大厦A座开业。

2011年10月28日,渝北银座村镇银行在渝北区龙溪街道开业。

2011年12月8日,中德住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在龙湖MOCO正式开业。

2012年4月11日,(新加坡)星展银行重庆分行在解放碑英利大厦开业。

第四节 保险行业稳步发展

据重庆保监局统计,截至2012年一季度,全市已有保险市级分公司41家,比1997年增加37家;中心支公司及分支机构1160家,比1997年增加847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已有36家,兼业代理机构5511家;保险从业人员总数8.6万人,比1997年增加8万人。一、保险法人公司居中西部首位

1997年,重庆直辖时,总部设在重庆的保险法人机构数量为零。2006年5月11日,由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地产集团合资组建的中新大东方人寿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目前我国唯一将总部设在西部地区的全国性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的成立,标志重庆保险业实现了保险法人机构从无到有的转变。同年12月29日,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保监会批准成立。这是重庆本土企业发起成立,总部设在重庆的财产保险公司。目前,安诚保险已在北京、上海、重庆等省市设立了14家省级分公司。

1996年,美国利宝保险进入中国设立办事处。2003年,利宝互助保险集团在重庆设立分公司,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西部的外资保险公司。2007年,在重庆直辖10周年之际,利宝保险将重庆分公司改为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利宝保险有限公司。这是首家将中国总部设在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目前,重庆已有保险法人公司3家,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地区首位。此外,还有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和富邦财产保险在重庆设立西部区域发展中心,成为其立足重庆、进军西部的桥头堡。二、险企种类基本齐全

1997年,重庆只有4家保险市级分公司。直辖后,重庆成为国内中资保险公司、合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抢滩布局的重点区域,到目前为止,到重庆发展的寿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41家。此外,还有保险中介机构36家,以及数量庞大的兼业保险代理机构5000多家。

目前,在重庆设立市级保险分公司达到41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2家,人身保险公司19家。在进入重庆发展的保险公司中,有不少公司同属于一家保险集团,如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阳光保险等保险集团旗下的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均在重庆设立分公司。平安旗下寿险、产险和养老保险三家公司一起抢滩重庆。泰康人寿有两家关联公司泰康人寿和泰康养老保险也在重庆布局。

在渝保险公司中,瑞泰人寿、光大永明、中宏保险、中新大东方人寿属于合资保险公司。利宝保险是一家纯外资财产保险公司,且中国总部唯一设在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2012年3月份,台资保险公司富邦财险保险公司入渝,并在重庆设立大西部区域中心,今后将以重庆为据点,在西部12省区设立省级分公司及分支机构。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也开始进入重庆。如今,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和泰康养老保险公司已经入渝开展专业养老保险业务。此外,天平汽车保险公司入渝,成为重庆唯一一家专业车险公司。

在寿险、财险公司抢滩重庆的同时,还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进入重庆发展。据重庆保险行业协会统计,目前重庆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36家,兼业代理机构5511家。其中,大部分为银行网点,代理销售银行保险。此外,还有车站、旅行社、汽车4S店等代理销售车险、意外险、航空意外险等险种。三、保险业收入大幅增加

直辖以来,重庆保险业保持高速发展,保费收入由1997年的19.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1.08亿元,是1997年的16倍,年均增长率为24.04%;其中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由1997年的9.03亿元增加到2010年65.96亿元,是1997年的7.3倍,年均增长率为16.53%;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由1997年的10.4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5.12亿元,是1997年的24.3倍,年均增长率为27.82%(见表1-4)。表1-4 1997—2010年保险业务基本情况 单位:亿元[4]四、重庆保险公司发展历程

1. 主要财险公司“重庆生日谱”

1950年1月23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西南区公司成立。后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西南区公司营业部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庆市分公司。

1992年9月12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成立。

1992年,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设立办事处,1995年改为分公司。

2001年3月28日,永安保险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2年5月,华泰保险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2年7月8日,天安保险重庆分公司开业。

2003年9月23日,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3年,利宝互助保险集团在中国重庆设立了分公司。2007年7月,升格为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利宝保险有限公司。

2004年9月2日,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4年12月22日,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开业。

2005年5月开业,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开业。

2005年9月8日,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开业。

2005年10月19日,阳光财险重庆市分公司开业。

2006年10月9日,都邦保险重庆分公司开业。

2007年7月16日,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业。

2007年9月17日,渤海保险重庆分公司开业。

2008年3月,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开业。

2008年11月17日,永诚财险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开业。

2011年5月10日,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重庆市分公司开业。

2011年5月10日,信达财险重庆分公司成立。

2012年3月7日,富邦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开业。

2. 主要寿险公司“重庆生日谱”

1992年9月8日,太平洋寿险重庆分公司成立。

1995年,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成立。

1996年7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成立。

2001年11月18日,泰康人寿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2年4月23日,新华保险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5年4月28日,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开业。

2007年3月26日,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7年9月18日,太平人寿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7年11月,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开业。

2008年3月22日,生命人寿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8年6月18日,阳光人寿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8年7月22日,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8年11月19日,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开业。

2008年12月29日,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成立。

2009年1月9日,光大永明人寿重庆分公司开业。

2010年11月23日,瑞泰人寿重庆分公司开业。

2011年6月10日,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开业。

2011年12月28日,民生人寿重庆分公司开业。

2012年5月3日,泰康养老保险重庆分公司开业。

第五节 证券市场建设呈加速态势

直辖以来,重庆大部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都经受住了市场的严峻考验,逐步走向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一、证券经营机构不断壮大

1997年底,辖区证券经营网点只有59家,1999年,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渝中区临江支路成立,成为当时唯一一家注册地在重庆的证券公司,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全国性、综合性证券公司。随后,重庆证券业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进入21世纪后,包括成立、重组、置换在内,重庆新出现的证券营业部和交易所共有数十家。2004年,西部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落户重庆,2005年,又有1家新基金管理公司成立。2007年辖区证券经营网点已达89家,增幅达68%,网点覆盖率有了大幅提高。证券咨询公司有2家,比直辖前增加1家。基金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07年6月,基金公司已经成功发行3只基金产品,发行总份额达31.8亿份。期货经营机构发展迅速,从直辖前3家增加到9家,其中法人机构5家,营业部4家,代理期货交易量成倍增加,从2000年的300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3041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截至2011年12月,证券法人机构1家、35家证券公司在重庆设立了112家证券营业部,投资咨询公司1家,法[5]人期货公司5家、外地公司在渝期货营业部25家,基金管理公司1家。二、上市公司规模稳步增加

1997年直辖时,重庆市上市公司仅为19家,到2010年年底上市公司达34家,增加了近一倍;上市公司主要发行A股,直辖以来,同时发行A、B股的公司数量没有变化,同时发行A、H股的公司直辖以[6]来仅仅增加了1家。表1-5 1997—2010年重庆市上市公司情况 单位:个表1-5(续)注:本表不包括仅发H股的公司。三、市场融资规模大幅提高

直辖以来,重庆市有价证券的发行情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7年通过证券市场融资31.61亿元,其中债券发行额4.85亿元,股票筹资额26.76亿元;到2010年,通过证券市场融资223亿元,是1997年的7倍,其中债券融资额74亿元,债券融资额147亿元,证券化率达52,5%。表1-6 1997—2010年重庆市有价证券发行情况表1-6(续)注:股票发行量和筹资额均不含H股。注释[2]重庆市将巩固提升银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N].重庆日报,2011-4-13.[3]“生日谱”——在这一天,新银行登陆重庆[N].重庆商报,2012-6-19.[4]直辖15年,重庆保险公司增至41家[N].重庆商报,2012-7-6.[5]重庆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03—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6]重庆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03—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第二章 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为强化金融的宏观调控职能,全市通过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促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一节 金融监管机构全部到位

1984年,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在渝专门行使央行职能,担负着在辖区内实施货币政策,负责本地区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业务监管的任务。1998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之后,随着证券、保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相继分离,移交重庆证监局、保监局、银监局。“一部三局”下较为健全的现代金融管理体系在重庆建立。目前的金融机构管理部门有: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2004年5月1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成立。一、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于1998年12月9日正式挂牌,在总行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在重庆市辖内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重庆营业管理部有20个职能处室、7个党群工作机构、3个直属单位;下辖万州、涪陵、黔江、巴南、长寿、永川、江津、合川中心支行。其中3个中心支行下辖16个县支行。

重庆营业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总行的有关政策规定;负责在辖区内贯彻执行中央银行资金、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等有关货币信贷政策,监督管理金融市场;防范化解辖区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分析、研究辖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为总行的货币政策提供政策建议和依据;负责管理辖区金融统计工作及信贷征信业务,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管理辖区货币发行、现金管理和反假人民币业务;管理辖区人民银行系统的会计财务、支付结算业务,负责对大额资金异常流动的监测;管理辖区外汇、外债和国际收支业务;管理辖区国库业务、科技和安全保卫工作;依照管理权限负责辖区人事、内审、党群等工[7]作;承办总行交办的其他事项。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

重庆银监局于2003年10月14日正式挂牌成立。重庆银监局是在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同时也分离了原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部分职责。机构设置包括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国有银行监管处、股份制银行监管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处、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处、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监管处、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处、业务创新监管协作处、统计信息处、财务会计处、人事处(党委组织部)、监察室(纪委办公室)、机关党委(党委宣传部)、后勤服务中心。派出机构:万州银监分局、涪陵银监分局、黔江银监分局、两江银监分局、巴南银监分局、永川银监分局、江津银监分局、合川银监分局。

重庆银监局的主要职责:根据银监会的授权,制定有关监管法规、制度方面的实施细则和规定;负责对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和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依法对金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审查和批准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统计有关数据和信息;负责辖内党的建设、纪检和干部管理工作。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办事处(简称重庆保监办)成立于2000年9月19日。2004年2月6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精神和《关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批复》规定,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办事处正式更名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简称“重庆保监局”。重庆保监局现有在职干部61人,其中,中共党员50人。现有局领导3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财产保险监管处、人身保险监管处、保险中介监管处、稽查处、法制处、统计研究处、人事教育处(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群工处、纪检监察处)。

重庆保监局的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制定辖区内保险业发展战略规划;依据中国保监会的授权,依法对辖区内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规章,制定辖区内保险市场监管的相关实施细则、具体办法和工作措施;依法查处辖区内保险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依法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监测、分析辖区内保险市场运行情况,预警、防范和化解辖区内保险风险,并将有关重大事项及时上报;负责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等有关事项的审批和管理工作;负责审查核准相关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负责管理有关的保险条款及费率;归口管理辖区内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等行业社团组织;中国保监会交办的其[8]他事项。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

1997年,重庆直辖市成立,重庆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原挂靠在市政府办公厅的重庆市证券管理办公室已不能适应证券市场监管的要求。为了强化证券市场监管,保证重庆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经重庆市政府批准,重庆市证券监督管理办公室于1997年10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为市政府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调整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精神和相关文件,重庆市证券监督管理办公室改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垂直管理,改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证券监管办事处,为中国证监会直属正局级驻渝机构(简称中国证监会重庆直属办),1999年7月1日正式挂牌。2004年3月1日,根据《关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批复》的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直属办更名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简称重庆证监局),为正局级派出机构。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上市公司监管处、机构监管处、期货监管处、稽查处和党委办公室(纪检办)等。

作为中国证监会的派出机构,重庆证监局的职责是:承担本机构的办公文秘、行政、人事、财务管理、外事等项工作;对辖区内的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对拟上市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情况进行核查;对辖区内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师及其从业人员的证券从业活动进行监管;对辖区内的证券经营机构、投资咨询机构、基金管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管;负责对辖区内期货经纪机构、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进行监管;负责对辖区内违反证券期货市场法规的案件进行调查处理,调解证券、期货业务纠纷和争议,处理有关[9]的来信来访;证监会交办的其他工作。五、强化了金融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

2008年,进一步强化了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将发改委、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列为宏观调控部门,将制定和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写入了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金融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维护区域金融安全。

重庆证监局做到了“一个提升、两个推进、三个提高”。“一个提升”就是提升辖区资本市场规模在西部和全国的份额。“两个推进”就是要推进直接融资,推进机构做大做强。“三个提高”就是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对全市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提高证券、期货和基金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提高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投资水平,逐步扩大重庆投资者的总体规模。

重庆保监局针对重庆市的产险市场曾经出现过承保环节展业不规范,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四拳”出击:加强“公司、行业、监管”三位一体的信息体系建设,推动理赔服务建设,强化市场监管,整治交强险拒保,不仅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使保险业走上了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重庆银监局按中国银监会的授权,负责统一监督管理重庆辖区内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维护了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六、全市金融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重庆市委市府高度重视金融业,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批政策文件,实施了一系列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支持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已经成型。2009年,市金融办升格为市政府直属机构,全市各区县先后组建政府金融办或明确金融服务牵头部门,对金融的行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金融法制环境不断完善,建立了金融应急预案、金融仲裁院、金融审判法庭等协调工作机制,妥善应对和有效处置了金融风险,有力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征信系统更趋完善,2011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查询量是分别5年前的3倍和21倍。良好的发展环境使金融机构运行质量大幅提高。全市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金融呈现出健康稳定、高效有序的发展态势,吸引了大批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动员了更多的外部经济金融资源参与重庆的建设。注释[7]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98606.htm。[8]参见http://www.circ.gov.cn/web/site40/tab2319。[9]参见http://www.csrc.gov.cn/pub/chongqing/zjjjs/jgzn/201205/t20120508_209717.htm。

第二节 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备

一、机构建设门类齐全

重庆直辖以来,已形成了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分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并存,外资银行重庆分行为补充,功能齐备、分工合理的银行组织体系;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单位逐步成长壮大。与之互补的各种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蓬勃发展。重庆市已经形成了在西部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最多、机构门类最齐全、功能不断丰富的金融机构体系。

1997年,重庆市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业务量小、效益低的机构173个;对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扩充了资本金;工商银行所属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股份制转制;重庆市有价证券公司和重庆市财政系统证券公司合并,资本金由原来的1000万元增加到3.76亿元;开始引进了外资金融机构,加拿大丰业银行在重庆设立分行、香港东亚银行在重庆设立代表处。当年,投资银行重庆市支行升格为重庆分行,突破了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的界限,招商银行重庆支行也升格为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开始在重庆筹建分行,中信银行也决定在重庆设立分行。以上银行均于1999年开业。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重庆分行开业。1998年12月31日,重庆市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机构数分行4家、地市分行17家、支行120家、办事处15个、分理处601个、营业所322个、储蓄所1122个,从业人员2.5万人。股份制(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投资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重庆市商业银行、万县市商业银行)分行7家、支行88家、分理处73个、储蓄所50个,从业人员2535人。1998年在重庆的外资金融机构有5家:加拿大丰业银行在重庆设立分行,香港宝生银行、日本住友银行、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在重庆设立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办事处有三家:美国利宝集团、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1999年4月,重庆市全部[1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62.3亿元,贷款余额1394.2亿元。1991—2001年重庆各类金融机构和人员的相关统计数据见表2-1。

2007年,重庆辖内拥有中资银行业市级机构28家,其中地方法人银行3家,信托公司2家;外资银行10家、代表处2家,区县村镇银行3家;证券、期货和基金法人机构8家,证券公司营业部75家;保险业法人机构3家,市级保险分公司36家。新兴金融业态方面,小额贷款、担保、信托、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的数量、规模和业务量,在西部名列前茅。金融业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2009年,重庆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6家,其中本地法人商业银行3家(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分行及代表处10家;35家证券公司设立了分支机构或营业部,其中本地法人证券公司1家(西南证券),期货法人机构5家,基金管理公司2家;市级保险机构36家,其中法人机构3家,外资保险公司及代表处6家;81家小额贷款公司,13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重庆市2009拥有金融业从业人员13.58万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金融系统正式员工6.73万人,其中银行业4.93万人,证券业0.22万人,保险业1.35万人,其他行业0.23万人(含担保公司、要素市场、小贷公司等);另一部分是非在编从业人员6.85万人,其中银行业非在编人员约0.6万人,保险业非在编营销人员约6.25万人.2009年末重庆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85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2%。金融业迅猛发展,增加值增长31.2%,占GDP比重达到6%。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资源加速集聚,担保、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快速发展,花旗、恒丰、华侨银行在渝设立分行,惠普亚太结算中心落户重庆。发行企业债券105亿元,企业上市直接融资83亿元。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91家,担保机构资本金达到120亿元,安排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助金1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深化改革成绩喜人

2010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速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以金融服务综合化、融资形式多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为重点,加大金融企业改革力度,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和向外拓展,探索建立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加快发展服务经济,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金融保险业,打造解放碑、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培育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林权等生产要素抵押、质押和涉农保险试点。2010年底重庆市银行总数为48家,2011年11月已达到61家,增加13家,增幅达27.1%,2011年末达到72家;证券公司2010年底35家,2011年11月为49家,增加14家,增幅40%;保险公司2010年底36家,2011年11月40家,增加4家,增幅11.11%,增幅居西部省市第一位,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突破。此外,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小贷公司、租赁公司等创新金融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等也全方位进入重庆,使重庆金融机构的种类在西部地区最齐全,金融辐射范围也更宽广。表2-1 重庆各类金融机构和人员(1999—2001年)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1—2002)整理。注释[10]刘文朝.重庆区域金融中心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第三节 银行业机构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1997年以来,随着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重庆金融集聚功能显著增强,银行业机构快速发展,已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多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

2009年12月底,重庆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42家,仅2008年就有5家新机构进驻重庆。其中,在渝外资银行达到8家,村镇银行达到6家。全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4.2亿元,比年初下降34.6亿元,不良率为1.24%,比年初下降1.17个百分点,这表明,重庆市银行业资产质量、风险抵御能力已居全国领先地位。在盈利水平方面,2009年全市银行业实现税后净利润174.7亿元,比2008年增加37亿元,盈利水平再创历史新高。此外,银行业的集聚效应更加突出。

2010年9月末,全市银行业法人和分行级机构(已经开业和获批筹建)总量达到52家,当年新增8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大型银行5家,中型银行9家,异地城市商业银行4家,本地城市商业银行2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邮储银行1家,信托公司2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外资银行10家,外资银行代表处2家,工行票据营业部1家,村镇银行9家。

2011年年末,全市银行业法人及市级机构总量已达到72家,比2008年末增加38家,实现了3年翻番。全年新开业法人及市级机构就达到15家,已开业的外资银行分行数达到11家,位居西部第一。重庆对金融机构的引入注重类型上的专业化以及区域化、本地化发展,有住房储蓄专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出现,2011年开业或获准筹建的以“两江”命名的银行分(支)行达到11家,助推两江新区打造金融核心区。加大远郊区县机构设立力度,全年在主城九区以外新设的县级支行以上机构达39家,相关统计数据见表2-2、表2-3:表2-2 重庆银行类机构数(2002—2010年) 单位:家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1—2011)整理。表2-3 重庆银行业主要机构表2-3(续)资料来源:http://www.cqbanker.com/newsend.asp?id=5583。一、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具体包括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3家。

1. 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

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自1999年3月成立以来,在总行党委的领导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是重庆市中长期贷款领域的主力银行。分行在重点支持公路、电力、铁路、城建、电信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建设的同时,还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试点,探索多种方式支持“三农”,支持政府主导国企重组,积极开展金融合作、创新及财务顾问服务等,已成为支持重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支持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分行实现了自身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截止到2005年年底,分行表内外贷款余额达537亿元;全年发放表内外贷款364亿元;贷款本息回收率连续7个季度保持两个100%;不良资产率连续5个季度保持为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经营业绩居重庆金融行业先进水平。

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级分行,成立于1996年,现有分支机构37个。分行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把支持重庆市农村路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从2009年1到6月,该行累计投放农村路网建设贷款56.6亿元,占贷款投放总量的65%,支持农村路网新建、改扩建项目6个。其中,投放贷款45.8亿元,支持43条重庆市农村县际联网公路建设,将有效促进重庆市辖内40个行政区县道路建设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另外,分行还切实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当地中长期规划,探索建立政府推荐项目、农发行独立审贷的合作机制。

3. 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于2007年6月18日正式开业,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国内成立的第10家营业性分支机构。重庆分行的设立从银监会批复同意筹建开始,只用了两个半月时间,是进出口银行所有分行中设立最快的。该分行在重庆市开展的金融业务集中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设备、船舶及农产品等出口卖方信贷;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贷款;办理出口买方信贷业务;进口信贷业务和转贷业务等。二、大型银行

大型银行具体包括中国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行。

1.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是总行直属分行,下辖25个二级分、支行,近300个对外营业网点,计算机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到100%,经营外汇业务的分支机构和办理外汇储蓄及理财业务的网点数百个,ATM装备数量达到1000多台,24小时自助银行近百多家,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在全国范围畅通无阻。拥有国内先进的资金清算系统,可以为不同客户提供包括公司、机构、个人、电子银行四大类近400种产品和服务。工商银行重庆分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努力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根据不同客户群的融资需求和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融资方案和财务计划;以平均每年推出数十种新产品的速度,不断扩大着自己的产品库、丰富着服务的内涵,提升了工商银行在重庆的社会地位与品牌形象,结合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重点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推出银团贷款、临时周转贷款、重组贷款、保理、福费廷、买方信贷、外汇转贷款等业务,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在全重庆市同业中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资产、利润、存款、结算量、网点数量、发卡量、自动柜员机占有量等多项第一桂冠的工商银行重庆分行,更加巩固和拓展了主要零售银行和主要清算银行的市场地位,形成了柜台、自助银行和电子银行三大产品[11]销售渠道。

2.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积极跟进重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这一目标,以支持和促进重庆经济发展为己任,大力开拓业务市场,不断强化基础管理,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主要业务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2008年以来,建行重庆市分行通过信贷资金投放和产品创新,继续大力支持地方各项经济建设,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构建“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各类贷款新增100多亿元。同时,积极推进网点转型,加快渠道建设,运用理财产品和差异化服务做好个人客户的维护和拓展,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建行重庆市分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经营效益稳步增长,账面利润、中间业务收入、一般性存款新增、个人总筹资额等10余项指标均居同业前列,全口径存款余额超过千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将重庆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经济最为开放的特大型城市,成为长江中上游真正意义上[12]的经济中心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3. 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

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渝设立的一级分行,现辖45个分、支行,458个对外营业机构,拥有24小时自助银行、自助设备1000多个,电子服务渠道3000多个。2011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21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76亿元,成为重庆地区金融业中存贷款规模最大、盈利最大、网络最广,市场份额领先、经营优势独特的标杆银行和县域领军银行。始终秉承“大行德广伴您成长”的品牌理念,围绕建设优秀大型上市银行的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市场定位,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价值创造力、风险控制力,着力打造“经营规模领先、经营质量领先、经营效益领先、风险控制领先、经营管理领先、社会评价领先”的区域内主流银行,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被评为最具影响力银行、最佳“三农”服务银行、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卓越贡献[13]机构等50多项殊荣。

4.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紧跟重庆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其外汇外贸专业化、服务平台多元化、机构网络全球化等优势,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众多在渝外向型企业提供优质的贸易金融服务,成为支持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金融力量。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大力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建设,为两江新区开发投资公司和保税港区开发公司分别批复了48.83亿元和46.5亿元的授信总量。为更好地满足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基础建设需求,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在信贷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向总行争取专项贷款支持,分别向两江开投和保税港公司各发放贷款5亿元,提供了共计10亿元的资金支持。2010年,惠普亚太结算中心落户重庆,为重庆打造信息技术高地、内陆开放高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正联合总行公司金融总部、全球金融市场部以及新加坡分行的有关专家为惠普制订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满足惠普在大额外汇结算、离岸结算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积极与系统内其他分行及各附属机构协作,借助中国银行集团的整体优势,全力支持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中国银行将紧跟企业业务发展步伐,全力打好“外”、“合”、“优”三张牌,进一步发挥中国银行作为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在服务进出口企业、“走出去”企业方面的金融服务优势,以实际行动全力助[14]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5.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

交通银行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全国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986年,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交通银行,规定“交通行是和其他专业银行(注:现已为商业银行)平行的全国性综合银行”,并确定“交通银行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实体”。重庆分行重建于1988年2月,是交通银行在西南地区的管辖分行之一,辖有贵阳分行、遵义分行。经过十年发展,重庆分行在市区设立了近百个网点,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服务领域不断延伸,为重庆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交通银行永远遵循“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工作效率,一流的银行信誉”的办行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中型银行

中型银行具体包括光大银行重庆分行、招商银行重庆分行、中信银行重庆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重庆分行、华夏银行重庆分行、深圳发展银行重庆分行、兴业银行重庆分行、民生银行重庆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等。

1. 光大银行重庆分行

1994年3月,光大银行重庆分行的前身——光大银行重庆办事处组建成立。办事处开业当年就业绩不凡,存款余额达3.9亿元,盈利900万元。1996年6月28日,中国光大银行重庆分行在渝中区正式开业。1999年重庆是全国首批实行“银行卡无中心联网消费系统(POS)”试点城市之一,光大银行重庆分行于1999年8月18日在系统内率先推出了自己的“阳光卡”。2004年初,重庆分行在同业率先推出信托理财产品,成功发行了“渝涪信托理财产品”,开创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先河。2008年,分行成立“阳光财富中心”,积极拓展和服务重庆地区的高端客户人群,不断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2009年以来,光大银行重庆分行个贷业务保持快速发展,个贷增速和新增余额连续两年在重庆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保持领先。2009年以来,分行业务快速增长、资产质量显著改善、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实现了“打造好的班子、塑造好的团队、完善好的制度、建立好的机制、创造好的业绩”的五好目标。2010年,分行货押业务增长351%,覆盖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白酒等多个品种;保理业务增长145%,累计融资增长140%,创新推出了“1+N”保理、租赁保理等业务。光大银行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为重庆4家中小企业融资3.68亿元。2010年季度考核排名连续两个季度位居系统内全[15]国33家分行第一,全年考核排名第三名。

2. 招商银行重庆分行

1996年12月8日,招商银行落户山城重庆,1个网点、17个人,开始了一段传奇的创业之路。15年来,招商银行重庆分行始终秉承“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以“服务、创新、稳健”为核心价值观,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结构”协调发展,从最初“创建西南地区金融名店”的目标,到如今“创办西部地区效益最优、资产质量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商业银行”的中期规划,走出了具有分行特色的发展之道。截至2011年12月末,重庆分行已发展成为资产规模近500亿元、贷款规模近400亿元、不良资产率远低于同业及系统平均水平的重庆地区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27家营业网点及40个离行式自助银行,网点覆盖重庆主城区及涪陵、长寿地区;员工人数超过1000人,95%以上为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

15年来,招银始终致力于为山城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客户提供更新更好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目前,分行各项业务快速、稳健发展,业务范围涵盖了零售银行、批发金融、国际业务、私人银行等各个方面,“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开行业风气之先,个人信贷业务独具特色,信用卡发卡量占据市场1/3强,企业年金、CBS现金管理等业务在重庆金融市场上树立了品牌优势。15年“招银服务”已成同业金字招牌,荣获“中国银行业文明示范单位”、“重庆市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首届中国银行业好分行”、“2010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重庆市最受尊敬企业”、“重庆三十大品牌企业”、“最佳零售银行”、“最佳财富管理银行”等荣誉。

3. 上海浦发银行重庆分行

上海浦发银行重庆分行成立于1998年6月9日,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的第一家分行。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重庆分行规模日益壮大。重庆分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振兴重庆经济服务。积极为地方重点建设筹措资金。先后向朝天门广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渝黔高速公路二期工程等优质项目发放贷款;与重庆市的支柱产业,上市公司、优质企业以及民营中小企业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5年,重庆分行进一步理顺了市场营销体制,加大了个人金融业务推动力度,个人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与强化营销使规模化发展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重庆分行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充分利用自身机制灵活、资产质量较好的优势,从资产、网络、体制、机制、技术、产品、管理、控制等方面,全方位地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为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作出了贡献。

4. 深圳发展银行重庆分行

深圳发展银行重庆分行在总行统一部署下,在业务转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财务预算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变革,全行员工在分行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努力拓展市场,积极清收转化不良资产,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05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26.35亿元,比年初增加9.83亿元,增幅为59.50%;各项贷款余额达17.17亿元,比年初增加5.11亿元,增幅为42.40%;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7.61个百分点。全年主要经营指标基本完成总行下达的任务,资产负债结构明显改善,不良资产大幅下降,各项监管指标控制在监控范围以内。截至2005年年末,深圳发展银行重庆分行在主城区建有六家支行和一个营业部,业务范围覆盖主城九区和部分经济发达区县。全行拥有员工195人。2005年是深圳发展银行的业务转型和管理改革年,按总行风险垂直管理要求,总行向分行派驻了信贷执行官,分行完成了信贷风险管理职能重组工作。重组后风险管理部更名为信贷管理部,下设综合管理室、信贷预警及合规室、放款中心和信贷审批中心,使风险控制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为了适应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要,设立了货押监管中心。

5. 华夏银行重庆分行

华夏银行重庆分行自1999年12月成立以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一流人才,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效益”的发展理念,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创建一流商业银行”办行方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重庆分行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恪守信用,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积极支持重庆市经济的发展,累计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放贷款500多亿元,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汽车、医药、学校等重庆市经济的主导行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以及个人方面的金融服务,为“富民兴渝”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华夏银行重庆分行的经营范围包括:办理本外币存、贷款;结算;外汇买卖、外币兑换;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同业拆借;代理收付款项;提供保险箱服务;资信调查、咨询、见证等各项金融业务。拥有的金融产品能不断满足各阶层客户的需求。

通过其遍布全国各地的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和网络银行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电子汇兑、资金清算实时到账;企业、个人网上交易;华夏储蓄卡/存折异地存取款、消费、转账、查询等多项安全、快捷的服务;同时华夏银行作为全国13家指定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之一,拥有路透社和德励社等国际金融信息接收及交易设备,加入了环球银行通讯协会(SWIFT),可进行世界12种主要货币的清算,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结算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满足客户进行全球性经济事项的处理。

6.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于2007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全行辖1个直属支行和39个区县支行,共3500多名员工,全市拥有邮政金融营业网点1670个、ATM机744台。全行资产规模、存款规模均突破1000亿元,城乡居民开立的邮政储蓄账户超过3000万户,使用邮政绿卡的客户达到1100万户。目前开办了以本外币储蓄存款、对公存款为主体的负债业务;以国内国际汇兑、个人和对公转账结算、银行卡、个人理财、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代理承兑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理开放式基金等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以债券投资、同业存款、银团贷款、专项融资、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住房消费贷款、小企业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为主渠道的资产业务。构建了个人公司结算服务平台,满足了客户的现金管理、本外币支付结算、本外币理财等需求。邮储银行重庆分行在服务网络、产品、客户等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信誉。

自成立以来,邮储银行重庆分行坚持向大型现代零售商业银行转型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社区为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资金和网络优势,加大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力度,积极推进渠道和服务质量建设,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合作,加大对重庆城乡统筹建设、两江新区开发、中小企业发展和“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的支持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邮储银行重庆分行通过批发和零售“两手抓”战略,为促进重庆城乡经济统筹提供千亿元资金支持。邮储银行重庆分行已逐渐成长为服务“三农”的主渠道之一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四、城市商业银行

1. 本土城市商业银行

主要包括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银行成立于1996年9月18日,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银行是由37家城市信用社及城市信用联社改组,连同重庆市财政、部分区县财政、有入股资格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更名为重庆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实现增资扩股,资本金由3亿元扩充至15.18亿元。2005年、2006年两次定向增资,资本金由15.18亿元至20亿元。2007年9月19日更名为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有85个营业机构,1600多名员工;超过830 000个私人客户;超过30 000个公司客户;资本金20.07亿元;200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22.4亿元,200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87.1亿元;2008年末实现利润总额8.47亿元。2008年12月26日,重庆银行首家异地分行——成都分行开业。2010年5月19日,重庆银行在外地开设的第二家分行——贵阳分行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仪式。2011年6月24日,重庆银行在外地开设的第三家分行——西安分[16]行正式开业。(2)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26日正式成立,银行注册地在万州。其前身万州商业银行成立于1998年,由10家城市信用社和3家农村信用社联合24户企业法人共同出资设立,是三峡库区唯一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三峡银行的最大股东为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36家中资法人股东来源于国内各省市,形成了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全国第一家由信托公司为主要股东、通过增资扩股、剥离不良资产重组而成的城市商业银行,这一重组模式开创了国内银行业与信托业股权合作的先河。

作为一家设立在重庆本地的“库区银行、移民银行”法人金融机构,重庆三峡银行资本实力雄厚,资产优良,注册资本20亿元,在全市拥有37个营业网点,秉承“一切为你着想”的理念,立足重庆,服务城乡统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重组以来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经营稳健。截至2011年年末,全行资产总额604.09亿元,是重组前的11.39倍;各项存款余额313.87亿元,是重组前的9.82倍;各项贷款余额138.20亿元,是重组前的11.98倍;利润总额7.06亿元,是重组前的16.42倍;实现税金2.71亿元,是重组前的10.84倍。重庆三峡银行成立以来,在重庆主要媒体组织的相关评选活动中,先后获得本地金融机构“最具发展潜力银行”、“最具创新性银行”、“最受市民喜爱理财品牌”、“2011年赚钱理财品牌”等多个奖项;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金融贡献三等奖”;荣获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中国最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殊荣;在2011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排名第837位。

2. 异地城市商业银行

主要包括浙商银行重庆分行、汉口银行重庆分行、大连银行重庆分行、哈尔滨银行重庆分行、富滇银行银行、湛江商业银行重庆分行、成都银行重庆分行、厦门银行重庆分行、恒丰银行重庆分行等。五、农村商业银行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于2008年6月29日。在原重庆市信用联社和39个区县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基础上组建而成。这是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三家、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注册资本金60亿元,下辖39家县级支行、1797家分理处。截至2008年5月底,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117亿元,贷款余额为682亿元,资产规模、存款规模、网点数量居重庆市金融机构首位。原重庆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于1951年,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农信社八个改革试点之一。第一大股东为重庆渝富资产经营公司,占比为10%。

其重组过程:第一步是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将合作制改为股份合作制。当年重庆全市700多个乡(镇)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资格,相关部门用了两年时间,把法人机构从700多个减少到39个,每个区县一个。第二步是增加注册资本金,把注册资本金从2亿元增加到16亿元,同时利用央行的25亿元票据及政府提供的25亿元资金,消化了50亿元的不良资产。第三步则是从2007年开始启动的增资扩股。重庆农商行将注册资本金从16亿元增加到60亿元,在此过程中,新老股东都要每股额外支付0.6元作为处理不良资产的资金,此部分为36

[17]亿元。六、村镇银行

重庆市的村镇银行建设在2008年启动,在“结构多元、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原则下,重点引进在“支农、支小”方面经验丰富、成效突出的发起行,同时也让这些机构的布局逐步向渝东南、库区等贫困地区扩展。截至2011年8月,重庆银监局已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共20家,已开业的为17家,从业人员达到435人。其中,渝西片区7家,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2家,渝东北库区5家,形成了既有中资银行,又有外资银行,既有大型银行参与组建村镇银行,也有中型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参与的“多元结构”。到2011年6月末,重庆市的村[18]镇银行贷款余额26.2亿元,成为了重庆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

截至2012年8月,重庆共成立了包括大渡口融兴村镇银行、北碚稠州村镇银行、江北恒丰村镇银行、开县泰业村镇银行、重庆澳新村镇银行、云阳恒丰村镇银行、南川石银村镇银行、丰都汇丰村镇银行、武隆融兴村镇银行、荣昌汇丰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巴南浦发村镇银行、綦江民生村镇银行、江津石银村镇银行、璧山工银村镇银行、潼南民生村镇银行等23家村镇银行,大足县汇丰村镇银行、江津区石银村镇银行以及南川区石银村镇银行等成立了5家支行。七、外资银行

2011年,仅外资银行就有10家进驻,外资银行的大幅度引进,有力推进了重庆作为内陆金融高地的建设,也印证了重庆良好的优质的金融环境,是内陆地区金融开放度增幅最快的区域,也是全国金融开放度最大的省市之一。外资银行主要有东亚银行重庆分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重庆分行、渣打银行重庆分行、汇丰银行重庆分行、花旗银行重庆分行、华侨银行重庆分行、新联银行重庆分行、星展银行重庆分行等11家。注释[11]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425296.htm。[12]参见http://www.ccb.com/cq/aboutus.html。[13]参见http://www.abchina.com/cn/branch/cq/aboutus/default.htm。[14]李林森.中行重庆分行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N].金融时报,2011-03-25.[15]光大银行重庆分行15载耕耘铸辉煌[N].重庆晨报,2011-06-28.[16]参见http://www.cqcbank.com/portal/zh_CN/home/bhjj/index.html。[17]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738404.htm.[18]项菲菲.重庆村镇银行明年实现全覆盖[N].重庆日报,2011-08-05.

第四节 证券期货业机构快速发展

直辖以来,重庆大部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都经受住了市场的严峻考验,逐步走向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1997年年底,辖区证券经营网点只有59家,1999年,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渝中区临江支路成立,成为当时唯一一家注册地在重庆的证券公司,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全国性、综合性证券公司。随后,重庆证券业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进入21世纪后,包括成立、重组、置换在内,重庆新出现的证券营业部和交易所共有数十家。2004年,西部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落户重庆,2005年,又有1家新基金管理公司成立。2007年辖区证券经营网点已达89家,增幅达68%,网点覆盖率有了大幅提高。证券咨询公司有2家,比直辖前增加1家。基金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07年6月,基金公司已经成功发行3只基金产品,发行总份额达31.8亿份。期货经营机构发展迅速,从直辖前3家增加到9家,其中法人机构5家,营业部4家,代理期货交易量成倍增加,从2000年的300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3041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截至2011年12月,重庆证券法人机构1家、35家证券公司设立了112家证券营业部,投资咨询公司1家,法人期货公司5家、外地公司在渝期货营业部25家,基金管理公司1家。截至2011年年末,重庆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3068.83亿元,证券化率[19]30.64%。一、证券公司

重庆证券机构的成长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重庆国际信托、重庆证券公司及其证券营业部陆续成立。1998—2003年是重庆证券机构初步发展时期,机构数量少、规模也小。截至2002年12月,重庆辖区共有证券公司2家、证券分公司1家,共有证券营业部63家,证券服务部26家,证券从业人员2000多人。2004年前后,证券公司风险集中爆发,西南证券、德恒证券、外地证券公司营业部等面临着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处置,这是重庆证券机构规范调整时期。2004年重庆地区共有证券公司2家,分公司1家,管理总部3家,证券营业部65家。重庆证券机构经过综合治理后,初步建立了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各项制度开始完善,从2008年起步[20]入了健康发展时期。

2009年12月证券公司数1家,证券营业部81家,证券服务部11家;2010年12月证券公司数1家,证券营业部96家;2011年12月证券公司数1家,证券营业部112家;2012年7月证券公司数1家,分公司4家,[21]证券营业部112家。有关重庆证券的相关资料见表2-4、表2-5:[22]表2-4 重庆证券机构数(2002—2011年)[23]表2-5 重庆证券公司及营业部名录(截止2012年7月)表2-5(续)表2-5(续)表2-5(续)表2-5(续)表2-5(续)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注册资本23.23亿元,是唯一一家注册地在重庆的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保荐及财务顾问、证券自营、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2009年2月26日,西南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九家上市证券公司,是重庆第一家A股上市金融机构。公司现有员工近3000名,41家营业网点遍布国内19个经济中心城市,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庆5地设有投资银行业务部,并于2010年设立了从事直接投资业务的全资控股子公司——西证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亿元。

近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依托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张和重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坚持市场化发展道路,先后完成改革重组、借壳上市、增发融资等战略性举措,净资产一举突破百亿元,总资产突破200亿元,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金融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2010年,公司取得了优良的经营成绩,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36亿元,利润总额10.45亿元,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增速位列15家上市券商第1位,净资产规模位居行业第13位,资本实力接近券商第一阵营,并顺利完成重庆有史以来单笔规模最大的60亿A股市场融资,一举拿下融资融券、资产管理、直接投资、场外交易等四块业务牌照,为“全牌照”经营打下了坚实的

[24]基础。二、期货公司

重庆辖区内的期货经纪公司最早成立于1993年,而后经过发展、重组与改革。2009年12月,期货公司数5家,期货营业部9家;2010年12月,期货公司数5家,期货营业部19家;2011年12月,期货公司数5家,期货营业部25家;2012年7月,期货公司数4家,期货营业部30家。中信建投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1.5亿元;大华期货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2008年注册资本8000万元;西南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重庆先融期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重庆三五九期货经纪公司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已扩展到6000万元。重庆辖区期货经营机构资料见表2-6:[25]表2-6 重庆辖区期货经营机构目录(截至2012年4月)表2-6(续)表2-6(续)资料来源:重庆证监局证券期货监督管理信息目录。

1. 华创期货有限责任公司

华创期货有限责任公司(原三五九期货)成立于1995年8月,注册资本人民币3000万元,注册地为重庆,原名称为“重庆润庆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主要股东为重庆市佳昌实业公司和重庆市佳昌塑胶有限公司。2001年9月,由重庆成长实业有限公司、重庆港九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合川区银源商贸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购买公司股份,公司更名为“重庆港九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仍为3000万元。股东持股比例为:重庆成长实业有限公司60%、重庆港九股份有限公司20%、重庆市合川区银源商贸有限公司20%。2008年3月,公司更名为“重庆三五九期货经纪有限公司”。2010年3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同意公司进行股权变更。公司原股东重庆成长实业有限公司将持有的60%全部股权转让给重庆市永耀投资有限公司。

由中国证监会核准,国家工商总局审核登记注册,获国家《经营期货业务许可证》,获得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的金融企业。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人民币,主要从事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业务。公司为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业协会正式会员,重庆经纪人协会首任会长单位,大连商品交易所重庆地区培训基地。华创期货自创建以来,一贯秉承“合规经营,稳健发展,专业服务,创造价值”的经营宗旨,在多年的经营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市场口碑。

2. 中电投先融期货有限公司

中电投先融期货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在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的期货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亿元,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控股。公司现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期货交易所会员单位。

1995年8月23日,公司前身江苏中山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江阴市中山信息公司出资900万元(占比90%),江阴市西郊物资公司出资100万元(占比10%),公司注册地址为江阴市中山南路中山大厦。1999年8月16日,公司股权变更并增资,变更后,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股东分别为: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出资1950万元(占比65%),重庆和信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出资900万元(占比30%),江阴市中山信息公司出资150万元(占比5%)。公司更名为重庆先融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总部迁址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广发大厦19楼。2002年12月9日,江阴市中山信息公司转让150万股权(5%)给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转让后,股权结构变为: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出资2100万元(占比70%),重庆和信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出资900万元(占比30%)。2003年11月28日,重庆和信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转让900万股权(30%)予浙江金宇铝业制造有限公司。转让后,股权结构变为: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出资2100万元(占比70%),浙江金宇铝业制造有限公司出资900万元(占比30%)。2006年3月1日,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将持有的630万元股份转让给重庆市沙坪坝区万利商贸有限公司。转让后,股权结构为: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出资1470万元(占比49%),浙江金宇铝业制造有限公司出资900万元(占比30%),重庆市沙坪坝区万利商贸有限公司出资630万元(占比21%)。2006年10月20日,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将持有的330万元股份转让给重庆展荣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浙江金宇铝业制造有限公司将持有的900万元股份转让给重庆展荣电力发展有限公司。转让后,股权结构为:重庆展荣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出资1230万元(占比41%),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出资1140万元(占比38%),重庆市沙坪坝区万利商贸有限公司出资630万元(占比21%)。2008年10月24日,重庆市沙坪坝区万利商贸有限公司将持有的630万元股份转让给重庆展荣电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后,股权结构为:重庆展荣电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860万元(占比62%),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出资1140万元(占比38%)。2009年11月24日,重庆展荣电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先融股份的30%转让给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重庆环亚铝业有限公司将持有的先融全部股份转让给中电投财务有限公司。变更后,股权结构为:中电投财务有限公司出资1140万元(占比38%),重庆展荣电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资960万元(占比32%),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出资900万元(占比30%)。2010年8月30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司注册资本由原3000万变更为1亿元。变更后,股权结构为:中电投财务有限公司出资3800万元(占比38%),重庆展荣电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资3200万元(占比32%),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出资3000万元(占比30%)。2010年10月25日,经重庆市工商管理局批准,公司企业名称重庆先融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变更为中电投先融期货有限公司。

公司主营国内商品期货代理、信息咨询及培训,代理客户在国内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并向客户提供结算、交割、资金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服务。公司下设行政部、财务部、交易部、结算部、电脑部、投资开发部、研究发展部、市场开发部等部门。面对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公司始终着力于提升内涵,不仅在服务、技术、产品等方面不断创新,更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扎扎实实提高公司的研究能力、交易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一个“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安全、管理高效、服务优质、效益良好、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正逐步形成。

3. 西南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西南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3 000万人民币。公司股东分别是重庆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南川铁路局。

西南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一直秉承“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的基本经营准则,“专家理财、专业服务”核心的客户服务理念,推崇理性投资、注重信息研究、讲究投资策略,不主张盲目交易,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中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提高盈利。西南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公司从事国内三家期货交易所的期货经纪业务,代理额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00年列全国第23名,2001年列全国第21名,2002年列全国第14名,2003年列全国第16名。公司连续6年被上海期货交易所评为20强会员单位,连续3年排名铜交易量前5名,受到交易所多次嘉奖。2004年再次被上海期货交易所评为“优秀会员”。三、基金公司和证券投资咨询公司

2009年12月,重庆市拥有基金管理公司1家,基金3只;证券投资咨询公司2家;2010年12月,基金管理公司1家,基金5只;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2011年12月,基金管理公司1家,基金7只;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2012年7月,基金管理公司1家,基金8只;证券投[26]资咨询公司12家。

1. 新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新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新世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04年12月9日注册成立,于2009年9月更名为新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地为重庆市,是中国西部首家基金管理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主要发起人为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权结构为: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8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48%),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30%),深圳市泰丰通讯电子有限公司出资22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22%)。

新华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旗下有7只基金产品,即新华优选分红混合偏股型基金、新华优选成长股票型基金、新华泛资源优势混合型基金、新华钻石品质企业股票型基金、新华行业周期轮换股票型基金、新华中小市值优选股票型基金和新华灵活主题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新华优选成长基金2009年净值增长率115.21%,排名标准股票型基金第二名;新华优选分红基金2009年净值增长率99.73%,排名混合偏股型基金第三名;新华泛资源优势基金收益率位居2009年同期发行基金前列。目前,公司已经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几家主要银行签订了基金托管或代销协议,使基金销售主渠道得到完善。此外,公司还与多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 重庆东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重庆东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特许的专业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营产品和服务:提供企业管理,企业资产重组及产权转让的咨询服务,商务中介及咨询服务,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公司目前拥有专业的执业证券分析师20人,同时公司融合了国内顶尖分析机构的研究资讯和实践产品。公司能为投资者提供详尽的市场分析、趋势研判、热点透析、政策解读、策略规划等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及专业的企业财务顾问服务。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经营,力争将公司打造成全国行业知名品牌企业。注释[19]刘笑嫣.重庆市金融办:两家渝企今年择机上市[N].重庆晨报,2012-05-07.[20]叶春和.重庆资本市场十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1]参见http://www.csrc.gov.cn/pub/chongqing/tjxx/。[22]重庆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03—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3]重庆证监局证券期货监督管理信息目录.重庆证券公司、营业部及中介机构目录[EB/OL].(2012-06-29)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ofcq/.[24]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98365.htm.[25]重庆证监局证券期货监督管理信息目录.重庆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地址及联系电话[EB/OL].(2012-04-11)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ofcq/jgdx/201204/t20120411_208412.htm.[26]参见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ofcq/tjxx/。

第五节 保险业机构总部经济优势突出

1997年,重庆保险市场上只有4家市级分公司、313家中心支公司及分支机构,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完善。1997年,重庆直辖时,总部设在重庆的保险法人机构数量为零。2006年5月8日,中新大东方保险有限公司的成立,重庆保险业完成了保险法人机构从无到有的转变。其后,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利宝保险有限公司在渝先后成立。重庆直辖市设立15年来,全市已有保险法人公司3家,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形成了以国有控股公司、股份制公司、政策性公司和外资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市场格局。2011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市级保险分公司3家、基层保险分支机构50家。截至6月底,全市已有保险法人机构3家,市级分公司37家,基层分支机构1203家,专业中介法人机构28家,兼业代理机构5387家,外资代表处1家。2011年上半年,重庆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73亿元,其中,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2.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保险业总资产达到666亿元,较年初增长16.5%;积累各类准备金合计745亿元,较年初增长14.5%。3家在渝保险法人机构总资产达56亿元,较年初增长37.1%;已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设立18家省级分公司。据重庆保监局统计,截至2012年一季度,全市已有保险市级分公司41家,比1997年增加37家;中心支公司及分支机构1160家,比1997年增加847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已有36家,兼业代理机构5511家;保险从业人员总数8.6万人,比1997年增加8万人。市场结构更加合理,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直辖以来,重庆保险业务快速增长,行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达21.9%,远远高出同期全市GDP年均增幅,是重庆市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11年,全市保险业务收入达到311.8亿元,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支出)1090元/人,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为3.11%,与199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1倍、15.8倍和提高了1.9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全国排名由1997年的20多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18位。截至2011年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715.4亿元;3家在渝保险法人机构总资产达64.6亿元,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保险业逐渐发展成了重庆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直辖以来,全市保险业累计赔款和给付402.9亿元,为社会提供27.3万亿元的风险保障,为全市人民积累养老和医疗支出准备金783亿元。其中,2011年支付赔款和给付74亿元,是1997年的10.7倍。重庆保险业先后开展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农村客运人责任险、城乡孕产妇和新生儿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补充保险、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政策性森林保险和农业保险。重庆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企业出口62亿美元,承保业务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2011年,重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规模达21.2亿美元,同比增长38%,创历史新高。直辖以来,重庆保险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27]日益增强。相关统计数据见表2-7、表2-8、表2-9、表2-10、表2-11、表2-12:表2-7 重庆保险机构(200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3—2011年)整理。表2-8 保险公司——财产险资料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网站。表2-9 保险公司——人身险资料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网站。表2-10 专业中介公司——代理公司表2-10(续)表2-10(续)资料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网站。表2-11 专业中介公司——经纪公司表2-11(续)资料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网站。表2-12 专业中介公司——公估公司资料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网站。一、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5月,是首家总部设立在重庆直辖市的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在中国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个人及团体人身保险业务。由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国重庆市地产集团合资组建。

公司自成立以来,大量引进国外先进保险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保险产品的研发、客服质量的提高、专业人才的引进、信息技术的开发、保险资金的运用等多方面充分体现出总部优势,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和广大市民的关注,2006年被评为“十佳金融企业”、“最具发展潜力的保险公司”。同时,公司积极参与重庆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完善,推动重庆保险总部聚集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两大平台”的形成,大力推进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006年开业当年,实现保费收入313万元;2007年实现保费收入2462万元;2008年实现保费收入1.10亿元,较2007年同比增长349%,保费增速排名全国合资寿险公司第1名;2009年实现保费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115%;2010年6月末实现保费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228%,业务增速远远高于寿险行业的平均水平34%。二、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29日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正式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安全”为主题定位的专业化财产保险公司,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全国性中资财产保险公司,总部设在重庆,注册资本金30亿元人民币。

公司由国有大型重点企业(占股比92%)和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股东构成为: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渝中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天泰绿色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超力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通盛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股东主营业务覆盖城市建设、土地储备、交通运输、能源供应、房地产开发、机械制造、科技产业、农业发展等众多行业,股东实力雄厚,总资产上千亿元人民币。

公司开业以来,在构建公司常规经营管理体系的同时,着力进行核心竞争力打造,成功地把商业保险引入安全生产管理中,介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援与补偿,服务于企业安全生产最重要的环节,开创了商业保险与企业安全生产有效结合、良性互动的合作模式,凭借自身实力和优质的服务,专业的品质、专家的服务、高度的责任心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08年被重庆市政府评为“支持重庆经济发展成绩显著金融机构”,2008年和2009年,总公司和浙江分公司先后荣获重庆市国资委授予的“国企贡献奖”。目前,公司已在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四川、河南、陕西、深圳、宁波、青岛、贵州、山西等省市设立了13家省级分公司,设立省级以下机构60多家,远程出单点300多个,搭建起了重点突出,纵深有度的全国性战略布局。三、利宝保险有限公司

利宝保险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利宝互助保险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创始于1912年的利宝互助保险集团是一家多种经营的国际保险公司集团,是北美最大的多险种财产险和意外险公司之一,在全球设有约900个办事机构,其业务涉及保险、投资、工作场所安全咨询和研究,是唯一将中国总部设立在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外资财产保险公司。

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利宝互助保险集团是一家多险种的国际保险公司集团,创建于1912年,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是美国第三大财产险保险公司,目前在全球有大约45 000名员工,被公认为全球职业健康与安全服务研究的领导者。截至2010年年底,整个利宝互助保险集团的总资产达到了1124亿美元,总收入达332亿美元。按2010年直接承保保费,在《财富》杂志美国公司500强中排名82位,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排名281位,在世界各地设有900多家机构,并获标准普尔“A”级(强大)评定、A.M.Best“A”级(优秀)评定。利宝保险一贯坚持“正直诚信”、“自尊与尊重他人”、“以合理公平的价格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的原则,致力于努力服务并超越顾客的期望,帮助客户防范风险于未然。

1996年利宝开始进入中国设立办事处,2003年利宝互助保险集团在中国重庆设立分公司,把发展中国市场列为关键战略,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西部的外资保险公司。2007年7月,利宝互助保险集团重庆分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升格为利宝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并正式更名为利宝保险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将中国总部设在重庆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目前利宝保险也是重庆地区唯一的一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2009年3月利宝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正式进入竞争激烈的北京市场,2010年利宝的第二家分公司在浙江开业,成为首家进入浙江地区的外资财产保险公司;2011年,利宝保险广东分公司成立,至此利宝保险已完成在中国东南西北的战略布局。注释[27]重庆保险业乘势发展成果丰硕[N].重庆日报,2012-06-18.

第六节 新型金融机构蓬勃发展

在银行、证券、保险三类传统金融业外,重庆市金融租赁、小额贷款、离岸结算金融机构等新型金融业的发展,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业第二支撑点和贡献来源。截至2010年年末,重庆市共有登记备案的新型金融业企业307家,全市新型金融业资产合计达486.48亿元,比2009年增长114.0%,资产负债率为24.8%,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的水平。2010年重庆有非银行金融机构277家,2011年11月已达375家,新增98家,增幅35.38%。特别是小贷公司2010年底109家,2011年11月142家,股权私募2010年35家,2011年11月142家,分别增加33家和107家,增幅达30.28%和305.71%。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租赁公司、小贷公司、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许多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比较活跃,它们成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桥梁。重庆中小企业每年融资贷款量占全社会新增贷款量的50%左右,因此,重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比别的地方更为宽松。基金、小贷、金融租赁等方面的海外投资纷纷进入重庆金融领域,其数量和规模增长迅猛。

2011年9月25日,重庆市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快速,全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机构的总数量已经超过300家,而其中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就增加了50%,当年的总数量达到126家,向社会提供了120多亿资金。同年1~8月,全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向社会提供的总资金数量已经超过800多亿元,为重庆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重庆则把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个突破口,同年8月《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2010年5月24日,由香港最大的消费信贷公司香港亚洲联合财务公司在重庆投资开设渝中区亚联财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门迎客,投资总额为5000万美元,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成为重庆市首家外资小额担保公司。2011年马锡集团旗下富登全控的全资子公司在重庆成立,成为重庆最大的外资小额贷款公司。富登小额贷款(重庆)有限公司登陆重庆,花旗银行在中国西部设立的首家贷款公司也在重庆北碚成立,注册资金为600万美元。自从重庆提出建立长江中上游另类金融高地的金融发展思路以来,以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6大形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就一直在高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小额贷款公司

2008年8月,重庆市通过了《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在重庆市的试点工作。小额贷款公司是指依照本办法在重庆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可经营小额贷款业务,并经工商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批准了10家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试点。渝中区自2008年第一家小贷公司——重庆市渝中区瀚华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开业。

2009年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在全市范围推广,2009年10月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7家,累计贷款56.3亿元,2009年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周转2.28次,累计发放贷款87.31亿元,其中投放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到六成;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实现税后利润1.48亿元,解缴各类税金2400多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仅为0.03%。

2010年末进入人总行统计系统的市小额贷款公司有75家,占全国的2.9%;从业人员1042人,占全国的3.7%;实收资本55.28亿元,[28]占全国的3.1%;贷款余额60.32亿元,占全国的3.1%。

重庆市2011年共有小额贷款公司110家,从业人员2164人,贷款余额139.29亿元,与2010年相比,新增小额贷款公司35家,新增从业人员1122人,新增贷款余额78.97亿元,增速达到1.3倍。覆盖40个[29]区县(自治县),累计发放贷款275亿元。

重庆市金融办的数据显示,该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3年多来,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2年3月末,全市批准筹建小额贷款公司153家,注册资本220亿元,累计发放各类贷款600多亿元,贷款余额[30]近200亿元,不良贷款率0.98%。注释[28]参见http://www.doc88.com/p-849510063611.html。[29]2011年重庆小额贷款余额达139.29亿元[N].重庆时报,2012-2-22.[30]李国 孙欣.重庆小贷公司为揽客降低门槛[N].工人日报,2012-5-14.二、融资性担保公司

出于破解、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目的,促进重庆金融业的发展,从1997年开始,担保这一新兴金融服务业态便在重庆起步。重庆担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国有与民营并进,专业化与区域化相结合”的担保发展的“重庆模式”,影响力不仅仅在重庆本地,而且扩展到了全国,甚至港澳台等地区。截至2012年5月底,重庆有137家担保机构已获得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从出资主体看,重庆担保业基本形成了由政府、自然人、法人出资的投资多元化格局;从机构分布看,重庆已形成了覆盖市、区、县、园区、民间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这不仅有益于中小企业“补血”融资,增加服务的便捷性,同时也保证了重庆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现在的重庆担保行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担保公司,都有实力突出的机构,比如国有的三峡担保、兴农融资担保、进出口担保,民营的瀚华担保,它们在国内担保行业的实力非常突出。目前,重庆不少担保公司已迈开走出重庆的步伐,比如三峡担保在湖北、西安和北京开设了分支机构,而瀚华也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发展了业务。另外,进出口担保公司也跨出重庆到外地发展。

从担保发生额上看,从2007年以来,每年担保发生额均超过100亿元,2010年当年担保发生额266.6亿元,2011年全年担保发生额达566亿元,2012年上半年又有较大发展,1~3月份担保发生额就已达217亿元。通过10年的发展,重庆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需求促使担保行业迅猛发展,其水平已经位居全国前列,仅次于沿海部分省份。全国[31]万亿担保机构30强中,重庆的机构就有三四家。注释[31]重庆市融资性担保公司达137家,国营民营并进[N].重庆商报,2012-07-04.三、股权投资类机构

重庆市政府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鼓励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意见》,再加上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对在当地设立股权投资机构及在当地进行股权投资项目提供了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实际利好。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重庆打造成股权投资机构的集聚高地,并将这一目标作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资金层面,2008年8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资10亿元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母基金”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在投资基金中的股权比例原则上控制在20%左右,且每个投资基金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目标是以1:4的杠杆比率撬动40亿元的社会资本,最终形成50亿元的投融资规模。除此之外,重庆市科委也打造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保、贷、补、扶”一体化全方位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于拟设立基金规模较大的机构,则由当地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其合作,如重庆渝富资产经营公司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同设立华融渝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重庆两江开投集团与美国德太集团共同设立德太中国西部成长基金。台湾华联亚洲投资集团的首只人民币基金——华犇创投基金选择在重庆落户。截止到2011年3月,重庆市政府引导基金下属各子基金投资项目共计20余个。其中包括重庆德同在重庆当地投资的重庆博腾医药,及其在重庆以外地区投资的生产旅游用品的北京健野,研究煤层气利用的北京奥瑞安,重庆软银与北京硕人海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渝组建的“重庆硕人海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股权投资机构目前在金融办注册、备案的有35家(包括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机构管理或者基金认缴的投资额大概200多亿人民币。实际募集到位的大概[32]50多亿。注释[32]李佳.重庆股权投资业大调查[J/OL].融资中国杂志[2011-03-16].http://www.sina.com.cn.四、金融(融资)租赁公司

金融租赁是一种通过融资租赁形式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业务,有使用设备的机构汇总个人对设备或厂房提出要求,租赁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出租人,出资购买设备并将其交给承租人使用,在租期内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承租人对租赁的资产只有使用权,没有[33]处置权,租期结束时租赁资产经过残值处理后归承租人。

我国大多数公众和企业对融资租赁概念还比较模糊,在国外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并没有较大差别,在国内由于监管机构和准入标准的不同,把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融资业务称作金融租赁,而把非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业务看作融资租赁。虽然我国有30多年的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历史,但在近年来才开始迅速壮大和规范发展企业,并且规模增长十分显著,可以说是“钱”景无限。目前以重庆等中心城市为代表,我国金融或融资租赁公司已经在航空、船舶、医疗、印刷、工业装备、教育、工程建设等领域形成了主流融资方式。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融资租赁市场交易接近5000亿元,由银监会监管(17家)和商务部批准(100家)的融资租赁公司业务规模旗鼓相当。业界预计2012年银行系和非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资产规模将接近或突破万亿水平。

2009重庆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内燃机、机床工具、船舶等产业和产品在国有市场的占有率均较高,并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业内人士测算,仅在装备制造业领域,重庆每年就有几千亿元的设备购销量。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租赁渗透率来计算,重庆的融资租赁市场应该能达到千亿元级。包括机电集团与中石油组建的金租公司在内,重庆市2009年内将完成三家融资租赁公司的组建,全市金融租赁公司的资本金规模达到100亿元。两家金融租赁公司包括重庆与深航合作组建20亿元资本金的金融租赁公司;重组银海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提高至20亿元。金融租赁公司的经营方向有三个:一是服务中小企业;二是支持装备业的发展;三是围绕中石油开展业务。

2010年7月28日,中西部最大、重庆首家金融租赁公司——昆仑金融租赁公司成立。昆仑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集团)和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第一家具有大型企业集团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亿元,中石油投资54亿元,占90%股份,重庆机电集团出资6亿元,占股10%,注册地点为重庆市。该公司是目前首家由产业类企业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也是目前国内首次到位注册资金最多、规模第二大的金融租赁公司。该公司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业务范围涵盖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及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金融服务等领域。其中,在金融服务板块,中国石油集团各类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先后以独资或合资形式成立了财务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昆仑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借助于中国石油集团的整体优势和注册地的区位优势,以能源行业和西部经济为重点,以客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提供卓越的融资租赁服务,促进融资租赁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遵循“坚持专业发展、坚持服务主业、坚持服务西部、坚持行业定位、坚持差异化发展、坚持风险可控”的六项原则,以石油装备制造、海洋运输、西部区域市场、石油产业利益相关者四个方向作为业务发展定位。昆仑租赁的主要业务是为西部的中小企业、大型装备制造型企业、能源企业等提供设备租赁。昆仑租赁公司已分别与重钢集团、中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34]签署租赁合作协议,数额共达上百亿元。注释[33]马惠明.英汉证券投资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7.[34]参见http://klzl.cnpc.com.cn/klzl/gsjs/gsgk/。五、汽车金融

1. 重庆市汽车金融发展的背景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名城和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成立汽车金融公司,是重庆市和中国银监会共同推进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将汽车金融纳入全市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部署。《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提出,积极推进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创新试点,建设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高地。

2. 重庆汽车金融的市场特点及前景

历经20个月筹备,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8月2日正式核准重庆汽车金融公司开业,并给予了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全品牌、全车型”的创新定位,以及中国汽车金融业能够开展的全部12项业务的全牌照资质。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获批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共16家,重庆这一牌照的获得填补了西部没有汽车金融公司的历史。

重庆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对进一步助推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加速推进中国汽车名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战略部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是重庆唯一将两大国家战略进行直接链接的金融机构。

第一,促进重庆金融业态完善。汽车金融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金融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汽车金融不仅有助于加快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更有利于完善重庆金融市场中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从而进一步改善重庆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重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第四个拥有全部金融机构牌照的城市,使金融业在重庆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第二,促进重庆汽车产业升级。重庆正致力于打破传统“井田制”格局,打造以长安为龙头,齐聚上汽、一汽、二汽、北汽四大国内汽车集团和庆铃、红岩两大商用车集团,发展上千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构建“1+6+1000”产业集群,建设一个产值超6000亿元的汽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是重庆进行垂直整合的又一经典,将汽车产业链从生产环节延伸到销售和消费的服务支持环节,在助推重庆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名城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汽车金融服务高地,成为汽车产业链条最完善、产业环境最优的地区。

第三,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1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汽车金融公司消费信贷;《重庆市汽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2013―2015年)》提出全面推动汽车金融、二手车业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将助推重庆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为汽车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消费选择和更优质快捷的服务,通过汽车金融公司提供的金融工具来实现众多消费者购置汽车的愿望,促进消费、提振消费、拉动内需,契合[35][36]GDP增长的大脉络。

重庆汽车金融是一块市场前景非常好的牌照。2012年8月30日,在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的开业揭牌仪式上,黄奇帆市长解读其意义时表示:相比东部沿海的15家汽车金融公司,我们重庆汽车金融具有显著特点:一是全牌照,一次性取得银监会许可汽车金融公司经营的所有12项业务,是全国汽车金融公司中经营业务最齐全的;二是全国性,公司总部设在重庆,但是面向中西部,辐射全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三是全品牌,即服务国际、国内所有汽车品牌,打破了以往汽车金融公司背靠汽车厂家,只为某个单一品牌服务的传统模式;四是全车型,可经营微、小、中、大、特各型汽车,覆盖乘用车、微车、商用车、特种车四大产业集群。

黄奇帆市长还表示:直辖以来,重庆汽车业步入快车道,2012年预计将生产200万台汽车。不管什么牌子,长安也罢,福特也罢,铃木也罢,50铃的,我们的卡车、商用车,庆铃的,或者红岩,我们的重卡,还有自己交通集团搞的一些公交车,巴士,所有的车在销售的时候,汽车金融公司都可以为它进行按揭贷款。200万辆车卖3000亿,如果能够按揭率达到20%,就600亿,按揭达到30%,那就是900亿了,同时对老百姓消费是一个很好的刺激。重庆把汽车金融搞上去,相信今后对重庆的消费的拉动,不是几十亿,而是会上千亿。如果重庆的200万辆车都能够覆盖上去,覆盖50%,这两三千亿就会产生1000多亿融资,相当于启动1000多亿消费。

3. 重庆汽车金融的特点及目标

与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相比,重庆汽车金融更具专业性,是一家专注于为汽车经销商和消费者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重庆汽车金融更富创新性,是一家贴近市场,提供“定制化信贷”服务、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汽车金融公司;与其他同业汽车金融公司相比,重庆汽车金融更有开放性,是一家总部在重庆,既不受区域之限,还能为所有品牌和所有车型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

重庆汽车金融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布局要求,致力于打造成为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名片、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生力军、提升重庆汽车产业支柱地位的助推器、加速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的润滑剂,最终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汽车金融集团。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目标,重庆汽车金融将实施“3+5,两步走”发展战略。即2013—2015年的3年为公司起步发展,市场覆盖全国一半省市,向行业平均水平靠齐时期;2016—2020年的5年为公司快速发展,市场覆盖全国,建设一流企业的冲刺期。

到2020年,重庆汽车金融将力争发展成为:

汽车厂家、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重要桥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市场领先型金融企业。

贷款审批效率最快、操作流程最优的服务领先型金融企业;IT系统最先进、创新能力最强的技术领先型金融企业。

中国汽车金融业注册资本金最大、对汽车产业支持能力最强的资本领先型金融企业。

以汽车信贷为主体,涵盖汽车租赁、汽车担保、汽车保险、二手车评估、汽车证券、汽车信托、汽车基金、汽车资讯、汽车金融研发等综合业务的汽车金融集团。

附:重庆汽车金融诞生大事记

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将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名城和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与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会晤时表示,大力支持重庆设立汽车金融公司。

2011年7月,重庆市国资委发文,批准成立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筹备组。

2011年7月,重庆银监局审查通过申请筹建全套资料并上报中国银监会。

2011年11月,中国银监会批准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筹建。

2012年5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召开首次“三会”,通过筹备工作报告和公司章程。

2012年5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向中国银监会上报开业申请报告。

2012年7月,在重庆汽车金融公司全体员工大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崔坚在大会上对公司提出“3年达到行业平均水平”、“8年达到行业一流水平”的发展要求。

2012年8月,中国银监会印发《中国银监会关于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核准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开业。同月完成工商登记,取得公司营业执照。标志着全国第一家创新型汽车金融公司由此诞生。

2012年8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开业揭牌仪式隆重举行,黄奇帆市长作重要讲话,马正其常务副市长为公司授牌。

2012年9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开展业务,进入试运行期。

2013年1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进入正式运行期。注释[35]参见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2012-02-06。[36]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汽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的通知》。六、信托公司

1. 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于1984年10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注册资本金3500万元人民币,为国有独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一度濒临破产。2002年1月,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资改制,注册资本金增至人民币10.3373亿元,获得重生,但因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公司发展依旧步履蹒跚,在公司经营团队以及全体员工的艰苦创业下,公司逐步走出了困境。2004年年底,公司进一步增资扩股,注册资本金增加到16.3373亿元。2005年年底还清了所有历史债务。从2006年起,公司轻装上阵,积极发展主业,信托业务快速发展,盈利能力不断提升,连续4年经营利润超过5亿元。2007年10月19日,获准变更公司名称、业务范围并已领取新的金融许可证。并在2010年年底完成了第三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6.3373亿元增加至人民币24.3873亿元,公司股权结构由重庆国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变为多家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资本实力跃居全国同行前列,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重庆市一家重点地方金融企业和西部最大的信托机构,重庆信托始终秉承“受人之托、诚信第一;代人理财,赢利为本”的信托理念,围绕“立足重庆,放眼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着力改善民生”的经营思路,坚持“客户至上、诚信谨慎、创新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为重庆城乡统筹募集资金、尽心帮助老百姓理财增加财产性[37]收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企业价值。

2. 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79年。1986年5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中国工商银行重庆信托投资公司。1992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和重庆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以《关于完善中国工商银行重庆信托投资公司股份制体制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转让其所持公司股份给深圳新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公司更名为“重庆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公司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首批完成重新登记,同时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公司增资扩股为5亿元;同年1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批准,更名为“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公司更名为“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公司于2009年1月增资扩股至6.2112亿元。通过加强资产管理业务的拓展,完善功能信托,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力争将公司发展成为从事战略型投资和提供全面而高端金融服务的优质综合金融服务机构,创建中国管理和回报俱佳的信托公司。到2012年,公司在管理信托资产规模、信托业务收入以及股本回报率等综合财务指标等方面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公司业务方向主要定位于房地产、基础设施、私人股权投资(PE)、证券投资、资源类投资五个方面,保持房地产、基础设施项目在原有优势基础上的稳固提高,PE、证券、资源类投资类项目做到重点突破、锐[38]意创新。注释[37]参见http://www.cqitic.com/show.php?action=article&id=3。[38]参见http://www.nct-china.com/CompanyIntro.aspx?id=1。七、财务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主要为其他企业提供财务服务、带有中介性质的财务公司,它是经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严格审查后批准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用于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其业务范围包括对成员单位的理财、融资、信用鉴证、咨询、委托贷款、委托投资、票据承兑贴现、发行债券等。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粮集团等著名大型企业集团均成立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效地推动了集团的整体发展。

中国银监会2010年7月正式批准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化医集团)筹建“重庆化医财务有限公司”,这也是重庆市首家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填补了重庆市金融领域无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空白。从2006年6月起,化医集团陆续建立“资金池”、“票据池”,对所属子公司的资金和银行票据进行集中管理,形成了以集团财务部为核心的资金集中管理组织架构,设立财务[39]公司正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重庆化医控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该公司股东构成、出资额及出资比例如下: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出资315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63%),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10%),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10%),重庆市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10%)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4%),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出资15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3%)。其业务范围: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经批准的保险代理业务;对成员单位提供担保;对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转账结算及相应的结算、清算方案设计;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从事同[40]业拆借。注释[39]参见http://cq.people.com.cn/News/2010715/2010715114221.htm。[40]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8046924.htm。八、要素市场“金花”绽放

重庆是通往中国长江上游广袤地域的必经之路,也是集航空、公路、铁路和水路于一体的中国内陆综合交通枢纽,更是充满商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商贸中心。虽然身处中国内陆,但重庆的目标是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尚需要从完善区[41]域金融体系的视角去夯实基础,推进中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其路径就是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均衡发展,集聚担保、PE等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等几大金融市场体系。其逻辑是通过一批要素市场来集纳生产要素及金融要素,并通过辐射作用来集纳现金流及税收,并借此推进当地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通过打造离岸结算中心,吸引更多机构将结算地移至重庆。

2011年,重庆七大金融要素交易市场: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和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结算量达712亿元,增长90%,为重庆资本市场的加快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七朵金花”相继绽放,加重了金融机构服务重庆实体经济的砝码。预计到2015年,重庆市将形成一批千亿元级交易量的要素交易市场,年交易总额将达到4000亿元,将在行业内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42]定价能力。

1.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1)成立背景

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成立之前,与其他大多数省市存在相同情况,由于机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监督不到位,重庆大多国有产权转让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有的甚至暗箱、违规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对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使国有资产管理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自2003年5月开始,国务院及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颁发了系列文件,要求国有产权转让进入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交易。重庆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国有资产存量大,流动量也较大。为了更好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4年3月19日组建了“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庆联交所),附挂“重庆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和“重庆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两块牌子,重庆联交所与交易中心合为一体,交易中心利用联交所的交易平台进行国有产权交易,为重庆市国资委指定的重庆唯一的国有产权交易及鉴证机构。(2)功能定位

重庆联交所是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的综合性交易平台,也是国有产权有序流动的重要平台,更是国内外各类资本进入和退出的市场平台。它发挥着国有资产有序流动的平台功能、科技与资本间的对接功能、外资和跨国并购进入的通道功能、市场价值的发现功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探索功能,以产权交易、股权转让为手段,积极服务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科教兴市的战略。重庆联交所将通过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为各类出资主体提供灵活、便利的服务,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资产重组与资本进退的枢纽,存量资产盘活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平台,高新技术与产业资本嫁接的桥梁,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的通道,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产权交易市场。(3)发展情况

8年来,重庆联交所按照“政府监管、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遵循“大市场、大产权”的服务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原则,严密防范交易风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用8年时间走过了中国产权市场23年的发展历程,成功跻身全国四大产权交易机构。截至2011年12月,重庆联交所累计实现成交项目14 423宗,交易额2100.95亿元,年交易额居中西部之首。平均成交率80%,竞价率68.32%,竞价增值率25.43%,[43]规范率100%。①取得六个国家级资质。重庆联交所从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起步,逐渐发展成为面向国有、民营和个人资产交易的区域性金融要素市场,拥有“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中央金融企业产权交易机构”、“全国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机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服务中心”六个国家级交易资质和“重庆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重庆技术产权交易中心”、“重庆环境资源交易中心”三个省级资质,在市场体系建设、涉诉交易、物权交易、交易宗数、交易活跃度、竞价率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②拥有四大支柱业务。重庆联交所目前交易业务涵盖四大门类,主要包括全覆盖的地方国资产权交易、初具规模的中央企业(中央金融企业)产权交易、享誉全国的诉讼资产交易和发展势头良好的“三公”资源产权交易。重庆联交所根据工商行政部门核定的经营范围,依法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项目推介、投资引导、产权交易鉴证等服务活动,履行维护国有产权交易正常秩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已开展和正在拓展的交易种类主要有: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下同)转让;市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产权转让;市政府罚没产权;市政府特许经营权出让;国有企事业单位房产招租;司法诉讼资产处置;中央企业及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主要污染物排放权出让;知识产权转让;林权交易;企业增资扩股项目;民营企业及社会个人产权转让等10余类别,其中60%以上是物权交易项目。未开展涉及证券期货、大宗商[44]品交易和其他金融产品交易业务。(4)模式特点

由于起点高,软硬件及技术装备先进,业务涵盖宽,内部制度健全,运作规范。重庆联交所在运作上独具特色,被业内专家和舆论界誉为产权交易的新型模式——“重庆模式”。①体制设计规范独特。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国有产权交易机构,重庆联交所避免了一些省市多个产交所并存的恶性竞争,对规范国资交易行为,确保国资保值增值非常有利;其平台集企、事业单位双重属性为一体,既有利于切实履行国有产权交易的特殊游戏规则,又可利用企业的优势做强做大平台。②政策业务全国居多。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联交所获得的政策性业务全国居多,拥有七大类政策性业务:一是经营性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二是中央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三是涉讼国有产权进场;四是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五是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进场;六是地方金融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七是罚没资产进场。③市场体系构建完善。在布局市场体系上,重庆联交所采取了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布局,横向与全国主要产交所和相关专业市场及会员单位合作,纵向构建了总所、分所(6个)、支所(26个)三级管理模式,把分支机构建到了主城以外的每一个区县,不仅使产权交易方便快捷,而且实现了国资进场交易工作在我市的全覆盖。④信息系统功能强大。重庆联交所成立以来,相继投入700余万元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不仅组建业内一流的网站,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国家监测(2007年4月,与国务院国资委监测系统正式对接)、产权交易、电子竞价、股权托管、OA办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软件系统。网站与全国兄弟产交所联网,其披露信息和征集受让方的范围极为广泛;业务软件系统的建立有效实现了对分支机构的远程管理;电子竞价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倡导的目前最为先进的竞价方式,其竞价系统的建立,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干预,使交易更加公正、规范,交易双方对此非常赞赏。⑤阳光规范是重庆联交所的生命线。一直以来,重庆联交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性文件要求,根据产权交易的特点,坚持“不拆细、非标准化、非连续性”原则,采用拍卖、招投标、网络竞价等公开竞价方式实施交易,从未采用将任何权益份额化(等额化)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通过多年努力,重庆联交所已建立并完善了以防范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为重点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效隔离商业贿赂、暗箱操作、关联交易、市场操控等交易风险,并在技术手段上完成了“传统拍卖——局域网竞价——互联网竞价”系统的升级;同时,还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创新研发了“自主发布、自愿报名、自由竞价、自动结算”互联网交易系统——“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确保了交易过程的透明规范和资金结算的高效安全,维护了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迄今为止,[45]重庆联交所未出现过一例员工违规操作和不规范的行为。(5)重庆联交所阳光规范的运行模式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经过8年的发展,重庆联交所为规范国有产权交易和司法拍卖,助推廉政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1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重庆联交所,给予了“司法拍卖资产在产权市场通过公平竞价方式,使市场价值变现,避免了很多问题,保护了债权人、债务人利益”的充分肯定。2010年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在有关材料上批示:“重庆等地推进‘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资金爷管理和交易改革的做法很好,建立交易平台,实行阳光营运,健全相关制度,力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请注意总结推广这方面的经验。”201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全国“两会”期间评价重庆司法拍卖改革:“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使司法拍卖更加公开、公正、透明,这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创新。这个问题看起来是战术问题,实际是战略问题。”2010年8月,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惩防领导小组组长何勇听取了重庆加强国有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汇报,给予了“重庆联交所工作扎实,在四大交易所中做得最好”的高度赞誉。

鉴于重庆联交所的规范化运行和诉讼资产处置的良好效果,2012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渝召开“全国法院深化司法拍卖改革工作会议”,明确将重庆联交所“诉讼资产网”升格为面向全国的“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在全国法院系统推行重庆诉讼资产交易的成熟模式,推动司法拍卖资产进入产权交易平台,更好地为全国司法拍[46]卖改革服务。(6)助推区县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2012年上半年,重庆联交所全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态势稳中趋有升;受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成交率和竞价率有所下降;业务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与区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合作取得阶段性成绩。1~6月,全所共完成各类产权交易项目1609宗,同比增长18.31%;实现交易额125.61亿元(不含渝富、高交会合作项目),同比增长45.64%;成交率57.01%,竞价率67.45%,同比下降3.3个百分[47]点;竞价增值率18.15%,同比增长10.67%;规范率继续保持100%。

2012年前4个月,重庆联交所各区县分支机构各类交易实现交易额48.64亿元,同比增长364.12%,为区县增加财政收入5200多万,其中,公共资源、国有开发房产销售和存量房招租、河道采砂权、民营资产等创新业务实现交易额41.42亿元,占全部交易额的85.16%。区县分支机构作为重庆联交所“十二五”转型发展的改革试验区,业[48]务领域不断扩大,创新服务亮点纷呈。

作为我市国有产权交易的阳光平台,重庆联交所在全国首创区划统一产权市场体系,将交易机构建到了重庆各区县,借助阳光规范的市场公信力、领先全国的互联网竞价系统、包装策划专业服务和丰富的投资人资源四大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全力助推区县经济发展。2011年,重庆联交所加快向区县各类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域延伸,先后与涪陵、永川、石柱等区县政府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公共资源交易、政府特许经营权出让、国有开发房产销售及存量房招租、民营资产交易,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12年3月,累计完成国有土地出让项目86宗,实现交易额84.56亿元,经营性用地平均增值35.16%,最高增值高达119%,成为创新服务区县发展的最大亮点。2012年一季度,永川区3宗河道采砂权项目成交582万元,增值709%;城口县3宗河道采砂权项目,最高增值693%;彭水县43宗河道采砂权项目,成交价106多万元,增值152%。铜梁、永川、石柱、秀山等地积极拓展国有开发房产业务,挂牌项目金额已达4.08亿元;铜梁支所开展产权项目融资增值服务,融资规模已达1.4亿元。此外,涪陵、黔江、永川、彭水、云阳等地[49]民营资产项目挂牌金额1.04亿元,已实现交易额4800万元。

随着重庆联交所与区县合作的不断深化,产权市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正不断延伸。下一步重庆联交所将不懈求索、大胆开拓,进一步致力于中国产权市场的中坚和典范建设,将立足重庆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强化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产权市场建设,让重庆联交所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的支撑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更加富有成效。

2.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1)成立背景

城市化过程中,全球存在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农村建设用地相应减少,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阻隔,我国城市化出现了与之相悖的情形。以1996—2004年为例,农村人口减少了11%,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却增加了1.7%。全国耕地紧逼18亿亩保护红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正在[50]遭遇严峻的“土地困局”。为此,中央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新要求,寄望通过市场化交易平台,弥补试点工作中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走出“土地困局”。

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繁重。人多地少,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是统筹城乡的重要途径。市委市政府带领相关部门一直就此问题进行探索。一方面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重庆研究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办法,推进建立县、乡、村3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导和规范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流转土地。同时,配套实施支持规模种养殖的措施,从全市粮食直补资金中切块15%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对标准化养殖大户补助10万~80万元,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核心蔬菜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到2008年年底,重庆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17%以上,规模化养殖已达40%。另一方面是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管理改革。在坚持保护耕地保有量和粮食区域基本自给等“红线”的基础上,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为目[51]标,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交易所等改革试点。(2)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2007年5月,国家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了重庆市先行先试权,重庆市开始在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方面积极探索。2007年10月,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课题,研究筹建农村土地交易所。2008年6月,国务院统筹城乡调研组到重庆调研后,肯定了重庆市的思路,赞成“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开展地宗交易和指标交易,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2008年8月,国土资源部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重庆探索土地利用新机制和耕地保护新模式,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思路也得到基本认可。2008年10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成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批复》,同意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此办法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8年12月4日,经重庆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共同授牌,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1月,经重庆市政府请示,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逐步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至此,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及其主要职能在《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3)机构设置情况

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成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批复》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批复》规定,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市国土房管局直属的副局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核定内设机构5个,即办公室、财务部、交易业务一部、交易业务二部、交易管理部;经费渠道为自收自支。(4)主要工作职责及功能定位①组织农村土地交易活动。组织地票交易、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土地资产股权流转等活动,提供交易场所及设施,依法审查交易主体的资格、交易条件和交易行为的规范性、合法性,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②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交易管理制度。协调把握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要求,完善交易方式和交易规则,规范交易秩序和监管措施。加强内部自律管理,接受国土、农业、林业、财政、税务、监察、审计等部门或机构监督。③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渠道,监测交易动态,分析交易信息,预测交易量价走势,建立交易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引导市场预期。根据市场主体需要,开展农村土地交易政策宣传和法规咨询服务。④组织农村土地制度相关改革研究。总结农村土地交易和改革实践情况,为制度完善提供决策参考。协调组织力量,开展农村土地利用、产权制度及相关领域重大改革问题研究,为有关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为了农村土地交易所健康运转,重庆市制定了监督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交易所的交易范围、交易方式、资格条件、权益保护等各个环节,作了周密设计与规定。同时,为了加强对农村土地交易所的监督管理,重庆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土地交易所在这个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工作,并接受市土地、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综上,农村土地交易所的职能是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库,发布交易信息,提供交易场所,办理交易事务。作为一个平台,农村土地交易所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为全市已经在推进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52]转提供服务。(5)交易业务的开展情况

农村土地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分实物和指标两大类:实物交易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交易。主要包括: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交易;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未利用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交易;农村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后的股权或收益分配权交易,被称之为“实盘”。而指标交易指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被称之为“虚盘”,即地票交易,这也正是农村土地交易的创新所在。

①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以来,市国土房管局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村土地交易的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复垦管理制度、交易制度、价款使用和拨付制度等。主要包括:《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流程(暂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完善地票价款分配的补充意见》、《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复垦管理实行地票价款直拨的通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53]于调整地票价款分配及拨付标准的通知》等。

目前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在牵头制定地票管理办法、地票质押办法、地票转让管理办法、地票税收征管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交易办法、转户居民农村住房和农民新村房屋交易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正在研究完善地票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稳步开展增减挂钩试点等政策措施。

②地票的产生。地票是由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而产生的指标。地票交易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公开、公平、公正交易,依法保障农民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地票交易根据年度的用地计划,实行交易量的计划调控,且重庆主城区的经营性用地只能使用地票指标来获取,而不再使用国家下达的指标。

③地票交易的流程。第一步,由农民自愿提出申请耕地复垦,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由区县政府土地整理机构进行复垦及严格验收,产生建设用地指标。第二步,土地交易所对申让方进行资格条件审查,将待交易的地票纳入交易信息库,并及时向社会发布。第三步,申购者从土地交易所公布的交易地票里公开竞购,交易成功后在土地交易所进行确认,并到所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第四步,交易完成的地票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拍得地票的主体可在城市总规划范围内有选择性寻找地块,并向政府提出征地建议。征用即是“落地”,地票落地时必须满足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地票持有人申请地票落地经批准后,在征用土地时可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征用完毕后才挂招牌出让。

为保护农民权益,市政府在价格确定环节,在综合考虑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全市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基准价格,供交易双方参考。同时,在地票交易的溢价分配上主要分为三块:一是支付复垦成本,对宅基地上房屋给予补偿,对其购买新房给予补贴;二是付与土地所有权人(农村集体组织)类似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用于农民社会保障和新农村建设;三[54]是在上述分配基础上的结余,由区县政府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④地票交易包含出让、转让、质押三种类型。其中,地票出让和转让均统一通过土地交易所面向社会公开交易,不得进行场外交易。出让是指建设用地复垦后形成的用地指标首次在土地交易所交易的行为。转让是指地票持有人将地票再转移的行为。地票在缴清价款并持有1年以上可转让。地票作为有价证券,还可以用于质押。地票有效期为2年,超过期限未落地使用的,由土地交易所回购。地票竞得人缴清价款,办理地票登记并取得证书后,可依法申请办理地票质押。

地票这种征地指标流转方式属于重庆首创,作为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复垦产生的征地指标,通过交易转移到城市。地票交易实现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保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增加了国有建设用地供给,提升了土地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村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产生级差地租,既满足了城市发[55]展的用地需求,又让农村分享了城市高额的土地出让金。

⑤地票交易基本情况。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以来,共举办地票交易会25场,举办交易会间隔时间通常为1~3个月,交易方式均为现场拍卖,累计交易220宗,交易地票8.86万亩,成交金额175.37亿元,均价19.79万元/亩。截至2012年6月,农村土地交易所已经办理地票质押16宗,质押面积3400亩,质押金额4.5亿元;已经办理地票落地使用148宗,面积5.03万亩。尚未开放地票二级转让市场。

⑥农村土地实物交易的基本情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交968亩,林权流转交易已成交3000亩。已发布实物交易供应及需求[56]信息约1.6万亩。目前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在积极进行农村土地实物交易的深入调研,加强对实物交易的服务工作,稳妥扩大交易规模,[57]开辟农村财产性收入渠道。(6)交易所基本原则①严格在法律政策框架内开展改革试验。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建立和运作始终遵循《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和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政策,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土地交易只是使用权和收益权的流转,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的用途,不损害农民的权益。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地票的运行实践,以“先补后占”彻底改变了过去“先占后补”的做法,使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控农村建设用地增量。③把维护“三农”利益,特别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坚持复垦必须自愿、依法、有偿;流转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为农村留足发展用地空间。复垦形成的耕地归原集体经济组织,地票收益全部用于“三农”。其中,农民收益总体不低于地票平均价款的80%。④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享有与国有土地平等的权益,实现农村建设用地资源证券化和城乡建设用地权能的并轨。土地交易所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突破行政化配置资源的局限。(7)成效初显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3年多来,累计交易地票175亿元,办理地票质押贷款3100亩、4.1亿元;探索开展了968亩耕地承包经营权、3000亩林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易;发布土地实物供给信息12 759亩、需[58]求信息近万亩。土交所由于价格发现平台和地票制度的价格标杆、资金补农等作用,日益成为助推其他改革的“纽带”。土交所和地票“保民生、促共富”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有效保护了耕地。地票运行实行先复垦后使用,新增了占复垦面积90%左右的耕地面积,实现了“先补后占、占补平衡、数质对等”。地票以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替代开发荒山荒坡增加耕地的方式,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保障了耕地质量。守住耕地红线,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仅2011年度,全市复垦农村建设用地达13.5万亩,截至2011年年底累计交易地票8.86万亩,使用地票4.86万亩,实际占用耕地仅3万亩,不仅实现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而且还[59]有盈余。②直接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在参与建设用地复垦和地票交易的过程中,其土地财产权利得到显化,价值显著提升。首先,农民直接得到地票价款收入,土交所确定了地票价款扣除复垦成本后的净收益,农村土地所有权占15%、使用权占85%,农民最低可获得每亩9.6万元,比在传统模式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获得的收益多出数倍。其次,复垦新增的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仍由原农民耕种,相当于扩大了其承包地面积,直接增加了其土地经营性收入,按每亩流转价800~1000斤黄谷,市场价1元/斤~1.2元/斤计算,每年可增加640~900元/亩。此外,农户可优先参与复垦施工,一般每亩可获2000~3000元收入。同时,原房拆除建材残值变现收益也归农户所有,户均数百元至千元不等。这样算下来,农户可[60]获得综合收益每亩10余万元。③开辟了城市反哺农村的平台。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农村土地实物及指标交易提供了平台,使价值发现更为充分,撬动和显化了农村土地财产价值。特别是地票推动了远距离、大范围的统筹,使边远山区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方式分享到城市周边土地的级差收益,加大了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的力度,助推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直接加速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地票主要由边远农村地区生产,据统计,重庆地票2/3来源于“两翼”地区,相当于城市和发达区域向“两翼”农村注入反哺资金100余亿元。如果没有地票政策,受区位及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偏远山区的农房难以实现价值。如彭水县晏某父母家的老宅已闲置废弃多年,按照当地行情,市值不过2000余元,而在地票政策撬动下,实[61]现收益16万余元,增值数十倍。④筹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地票政策与地灾避险搬迁、生态移民、巴渝新居、康居农房风貌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配套使用,从单纯的政府投入2万~3万元/户增加到“政府+市场”投入近10万元/户,既解决了新村建设资金问题,又使农民更有实力打造新村风貌,大幅提升了农房品质。比如,重庆江津龙华镇燕坝村通过实施整村复垦建新,348户户均退出节余宅基地和附属设施用地0.8亩,可获得地票交易收益9.6万元,而房屋建造成本只有900元/平方米,不少农户用地票收入就可实现以旧换新。因为整体居住条件改造,建新点房屋市场价达到2500元/平方米以上,按每户120平方米计算,农民无形中增加了19.2万元的财产[62]性收入。同时,地票政策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大笔收益(不低于地票净收益的15%),做实了集体资产,有利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复垦后耕地更加集中连片,再辅之以整镇整村土地整治,更有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守土务农者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⑤支撑户改缩小城乡差距。重庆推出了大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转户自愿、退地自愿”原则,其有力支撑在于地票交易这一变现工具。对转户农民退出的宅基地组织复垦形成地票交易,让转户居民带着财产进城。这样既减少了农村建设用地,又增加了转户居民进城落户的资本,从而破解了户改中政府资金压力巨大的问题。由于有了地票的支持,随儿女转户进城的农村老人,可参照征地农转非方式,在一次性缴纳1.5万~4.1万元的保险费后,就能够享受到最低500[63]元/人的养老金,加上还可以申请租住公租房,其进城后的生活更有保障。⑥发现价格助推金融下乡。地票的产生为农村“三权”(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房所有权)抵押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过去金融下乡难,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农村资产评估体系,难以量化农村资产价格。地票让农房抵押贷款评估有了参照体系,为“三权”抵押工作开展奠定基础,按目前约20万元/亩的地票价格,重庆500万亩宅基地潜在价值上万亿元,2011年“三权”抵押贷款已突破180亿元。按此态势,未来5年可超过1000亿元,相应的农村产出至少1000亿元。同时,土交所为抵押物的处置变现提供了平台。从远期来看,随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实物交易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健全,在助推金融要素下乡方面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64]。

3.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

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这一决定是国务院根据生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生猪产业自身的特点,生猪价格长期大幅波动的现实,以及当前政策的不足,而支持在重庆开展用市场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探索。(1)国务院支持重庆探索生猪远期交易的背景与意义

①生猪生产周期长,价格风险很难控制,风险集中。从理论上讲,生猪的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生猪生产的周期主要取决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长短,价格高了不能迅速地增加产量,价格低了也不能灵活地减少产量。从理论上要求这种自然再生产长的产品有一个远期市场来发现价格,提前指导生产,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最早的远期交易品种都是自然再生产过程长的农畜产品。

生猪不像粮食作物,生产出来以后价格低了,可以储存起来待价格高了再卖,生猪喂养达到出栏标准后,每存栏饲养一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成本,而饲料转换成肉的效率此时会大大降低。因此,即使生猪价格太低,养殖户亏本也要卖。价格波动对养殖户的影响更大,风险较高,生猪比其他农产品更需要一种工具对未来出栏的生猪进行保值。

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正在集中,生猪的生产体系正在发生改变,正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不像以前一家一户的散养,还能够分散承担价格波动的风险。但对于大的养殖企业而言风险集中了,其对价格风险十分敏感,剧烈的价格波动往往会使其破产倒闭,影响产业发展,所以更需要一个规避风险的工具。远期交易就是一种现实的工具。

②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从实践上讲,生猪是极为重要的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是一个在数量上“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很难得”,在价格上是“高不得、低不得,不高不低很难得”的产品。多了,价格下跌伤害生产者的利益;少了,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猪在CPI中非常重要,在我国CPI的8类商品的构成中猪肉占3.03%(猪肉在食品类中占9%),猪肉是最大的[65]一块,对通货膨胀影响很大,需要有一个平滑波动的机制。

③当前的政策调控措施有局限性。为了稳定价格,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补贴和国家储备,但这两种方式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存在问题。补贴能促进生产,但存在滞后,且很多时候是在生猪价格低时补贴养殖户,但价格的低迷正是因为养得过多;养殖过多通过补贴刺激生产,不符合市场规律常识。储备能平抑物价,但深度有限,国家储备冷冻猪肉数量不可能太大,且一般4个月左右就要轮换出库,到时候又会对市场形成冲击。

发展生猪远期交易,正是希望以市场化的手段,通过远期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两个重要功能,来解决生猪等农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对产业,乃至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

为了探索一条运用远期交易促使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着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和机遇。2009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并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2)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的成立与定位发展

2009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意见精神,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在国家商务部备案,由渝惠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农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英文简称CACE),注册资本金1亿元,上述5公司各持股20%。交易所由重庆市国资委直接管理,金融办业务指导,实行企业化运作。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坐落于解放碑中央商务区重庆交易大厦,拥有35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电子交易场所。依托现代网络资源,运用场外远程报价、场内公开竞价的价格发现机制,为上市交易品种提供充分竞价的平台。

建立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是一种改革的试验,是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的探索,是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益尝试。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为农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及相关大宗商品提供即期、中远期电子交易的平台;为农畜产品生产供销环节的各方参与者创造合理配置资源的机会。通过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平抑价格波动,稳定产品价格,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稳定农民收入;通过交易集中化,推进农畜产品生产规模化;通过交易商品的标准化,引导农畜产品生产标准化。形成一个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以农畜产品为特色的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价格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中心。进而促[66]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67](3)交易所的制度设计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严格按照《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借鉴相关市场成功的发展经验,结合交易所自身发展特点,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阶段建设”的原则,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制定了关于交易、交割、风险控制等各项规则和细则,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并指定专门的结算银行和灵活的交割地点,统一结算、灵活交割,以确保交易所各项交易工作能够实现稳健,可持续的经营发展。同时还就交易商入市交易、结算、交割等环节作了流程指引,以方便交易商快速、简明地了解中远期市场。①交易品种。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以生猪、浓缩橙汁、银花等农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②入市规则与流程。交易所实行交易商制度,参与交易必须取得交易商资格。交易商按规定提交相应的文件,审核通过后,与交易所签订《入市协议书》、开设交易结算账户,正式取得交易商资格后便可入市交易。③交易模式。中远期交易是在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规定的交易品种范围内,除了价格不确定外,其他条款内容已确定和格式化,交易商依据统一的格式合约集合竞价而达成电子交易合约的交易模式。远期交易的交易品种及其合约内容(价格除外)由交易所制订并公布。要约交易指在交易所认可的交易品种范围内,交易商根据自己的买卖意愿,自主发布非标准条款内容的供求要约,该要约一旦被其他交易商接受,即达成电子交易合约的交易模式。竞拍交易是指经交易所审批后,根据销售委托人或采购委托人的要求,以公开竞价的形式,组织销售或采购交易活动的交易模式。在销售交易公开竞价中,最高出价者获得购买成交;在采购交易公开竞价中,最低出价者获得销售成交。④结算制度。交易所实行实时清算、每日结算制度及风险准备金制度。实时清算指在交易过程中,对交易商的每一笔交易进行跟踪计算的行为。交易所对交易商因市场价格的波动而产生的盈亏、履约担保金变化进行同步清算。每日结算指每日收市后,交易所对交易商的成交结果进行计算的行为。交易所按当日结算价结算交易商的盈亏、履约担保金;对应收应付款项实行净额一次划转,相应增加或减少交易商交易账户中的可用资金余额和可用权益。风险准备金由交易所设立,用于维护交易所正常运转提供财务担保和弥补交易所不可预计的风险带来的亏损。⑤交割质量标准。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交割的生猪在满足国家相关规定前提下,有两项质量指标要求:即“90kg≤个体活体重≤110kg”和“个体活体背膘厚≤2.5cm”,只要体重和背膘厚两个指标同时满足的健康的生猪,任何品种都可以用于交割。这主要是为了控制生猪的瘦肉率,以体现交割生猪的经济价值。

交割时,通过随机抽样对每批交割的生猪进行质量检验,抽取一定比例的生猪进行体重和背膘的检验,以此判断整批生猪是否符合交割的质量要求。⑥交割方式。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提供协议交割、滚动交割、按期交割三种实物交割模式。协议交割指由买卖双方申请,经交易所批准备案后,买卖双方可以进行协议交割。其商品的交割方式、检验、货款、单证流转等相关事宜双方可自行协商或按合同约定进行,由此产生的纠纷自行解决,交易所不承担责任。滚动交割是指在交割月份的交易日收市前,由持卖订货的交易商主动提出,并由交易所按规定选择符合要求的买订货交易商进行配对,在申请日后的第5个工作日完成交割的交割方式。按期交割是指按照交易所配对结果,在合同约定的交割时间和指定交割仓库,执行《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生猪交割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规程》完成交割的交割方式。⑦风险控制。为保证交易安全,交易所建立起了一套针对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办法。采取履约担保金制度、涨跌停板制度、订货量限额制度、大额订货量报告制度、强制解除和代为转让制度、风险警示制度及异常情况处理制度等,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履约担保金制度旨在通过向买卖双方收取担保金,保证双方交易安全,降低违约发生的可能性;涨跌停板制度旨在限制短时期内价格波动的幅度,防止商品价格非理性的大起大落;订货量限额制度和大额订货量报告制度相结合,旨在防止操纵市场行为的发生。强制解除和代为转让制度旨在尽可能减小由于价格变动为不利一方带来的损失,使风险可控。

为充分保障交易商交易资金的安全,针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特征,交易所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有实力的大型国有银行展开了商讨和研究。共同研究并开发了针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资金管理的“银商转账”系统,和中国工商银行签订了“银商通”协议,和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签订了结算协议,保证了资金安全、高效;并与银行间建立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资金管理、培训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日后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4)交易所经营情况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成立以来,按照贴近现货、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的原则开展远期交易、要约交易和竞拍交易等多种交易。在成立之时,按照《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有关禁止变相期货交易的规定,交易所在交易制度规则设计上,严格按照变相期货交易认定的相关特征,交易保证金收取比例不低于合约标的额20%,且不为参与集中交易的所有买方和卖方提供履约担保。2009年成立至今,共计成交205[68]万余手,总成交金额超过58亿元,交易商2300余户。

交易所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2011年与中国大型农牧企业华西希望四川特驱投资(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区域推进生猪交易市场建设和拓展生猪现货交易。同时,交易所也与重庆荣昌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服务区县农业生产,优化畜牧产业结构,提升交易市场层次,结成长期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分步骤地进行荣昌仔猪、生猪、兽药、饲料及其原料的现货要约、竞拍、远期等交易。荣昌仔猪集中竞拍交易已于2011年10月18日投入运行,截至2012年2月29日共130余个交易日,在荣昌县范围内共设立177个交割点,已成交荣昌仔猪201 443[69]头,成交额10 749万元。最近,交易所正与重庆最大屠宰企业华牧集团合作共建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华牧交易中心,以屠宰企业为纽带,贴近生猪现货交易实际,服务生猪现货交易需求,解决生猪现货模式的不足,满足交易双方的基本利益,开展生猪现货要约、竞拍、远期等交易,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生猪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加快生猪交易电子商务化进程,为生猪相关行业交易商提供现代网络化服务平台。

4. 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1)成立背景

近年来,信贷资产转让和交易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重庆而言,银行业信贷规模已超万亿,中长期贷款占比远远高于长江上游各省市,企业应收账款规模也达到近千亿元。随着宏观金融政策的不断调整,重庆银行业通过信贷转让调控规模的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在京津沪金融资产转让市场相继建立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仍为战略空白,在重庆建立西部地区首家金融资产交易所,不仅可抢得先机之利,更可为重庆长江上游结算中心的建设及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盘活提供难得的战略平台。(2)基本情况

2010年12月29日,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重庆金交所)挂牌成立,这是继天津、上海、北京之后的第4个金融资产交易所。由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出资1500万元,深圳联合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重庆瀚曦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

[70]设立。

作为市政府设立的国有控股公司,西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金融资产交易市场,重庆金交所是专门从事信贷、信托资产登记转让、企业应收账款流转等业务的综合性金融平台。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资产交易服务。作为重庆七大金融要素市场之一,采用多层次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充分保障投资者利益。主要职责是:提供信贷类资产登记、交易及相关服务;提供各类应收账款、债权债务产品转让相关服务;提供金融业相关托管、结算等服务;开展组合金融工具应用、综合金融创新业务;承担市政府或市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委托或授权的其他事项。

作为西部首家金融资产交易所,按照“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总体构想,依照“中央登记、中央交易、中央清算”的顶层交易结构设计,重庆金融资产交易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制度创新,引入多项风控措施,在广泛吸取国内外交易所交易系统建设经验上,初步建立起安全、稳定、高效的B2B交易模式。(3)发展目标

重庆金交所以提供金融资产交易信息、实现金融资产价格发现、盘活企业应收账款等为主要目标。不仅可以帮助进入市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盈余,有效调控和利用信贷规模;还可增加其日常资金流量和存量,提高重庆市银行业的资金集聚和结算水平;与此同时,通过规范稳健的资产转让行为,培育区域性金融市场,吸引外地资金流入重庆市,支持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过附带保理的企业应收账款转让和处置功能,可以大大缓解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短缺困局,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和渠道。金交所同时还致力于打造成一个资金和智力密集型的企业,把“以人为本、智力汇集”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依托这个载体,积极为重庆市金融市场建设吸引和储备高端人才。

不过,如果重庆金交所要走向全国,要面临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后者是全国第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全国有28个服务部。其成立仅仅5个月,所营销推介项目资产总额达到[71]1000亿,营销项目数量突破6000个。(4)运营模式

重庆金交所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遵守市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以“政府推进、市场运行、制度先行、严控风险”的思路运作。①交易所交易商管理采用会员制,通过成立交易商协对交易商进行规范化管理。交易所对拟申请入会的交易商进行严格审查,根据交易商的情况,严格按照金融监管机关要求将交易商分为综合类、交易类、经纪类、服务类、特约类等会员。进入交易所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网络交易或者现场交易的方式开展金融资产交易,交易双方采用“出市代表委托”或者“远程终端委托”方式报价,通过电子报价系统实现交易询价、议价和协议成交,最终通过交易平台完成协议成交登记。②交易所将采用议价方式进行信贷资产转让交易。根据未来发展逐步开发信贷资产、应收账款、票据等交易产品,并将逐步探索做市商制度。交易所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金融监管要求审查拟交易金融资产,实现规范运作。(5)交易制度规范稳健

为切实规范交易行为,保障平稳运转,保护各方利益,金交所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交易制度建设,并及时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和市领导相关指示进行及时修订。经过一年的运行,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保护各方权益的交易制度体系,包括《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规则》、《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会员管理规则》、《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产品注册、转让及承销管理办法》、《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产品转让注册实施细则》、《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产品转让和承销实施细则》、《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金融资产登记与结算业务规则》等。(6)产品设计针对性服务中小微企业

交易所成立以来,积极探索以直接融资工具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先后推出信贷资转让、小额贷款资产转让、应收账款转让等产品。其中,小额贷款资产转让是小额贷款公司将其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分散贷款打包转让,以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产品。担保公司提供外部增信,由承销人向交易所会员进行转让,到期后由小额贷款公司还本付息。截至2012年2月29日,转让小额贷款资产7亿元,交易量14亿元,已兑付19个产品,累计兑付本息2.72亿元,无一单违约;应收账款转让直接切入核心企业供应链,与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联动,以真实交易背景为基础,转让其应收账款,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72]高效的直接债务转让融资服务。

从效果上看,累计转让资产7亿多元,所获资金用于支持300余家中小微企业和5000多名个体工商户,涉及物流、商贸、服装、加工、电子等行业,为重庆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资金支持,支持了朝天门百货批发市场、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发展,探索以合法合规资产转让抑制非法借贷的途径,探索以直接融资引导社[73]会闲置资金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的可行性。[74](7)运行情况①系统运行情况。重庆金交所交易系统于2011年6月27日开始试运行,7月19日正式上线运行,自正式上线运行以来至2012年6月30日,已累计正常运行251个交易日,2012年上半年共运行117个交易日。②登记转让。截至6月30日共有20家小额贷款公司在金交所登记转让小额贷款收益权118只,累计转让金额12.8亿元。上半年新增转让小额贷款收益权70只,新增转让金额7.6亿元。③交易情况。截至6月30日,重庆金交所小额贷款收益权累计交易额为24亿元。④结算业务情况。目前重庆金交所有两家结算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与银行间结算采用各结算银行的银商转账系统,交易结算采用电子化交易系统。自系统运行以来,结算量已达90.6亿元,2012年新增结算量55.1亿元。上半年通过银商转账系统入金792笔,金额16亿元,出金1231笔,金额15.6亿元,所有出入金全部实现实时清算,未出现单边账、错账等情况。在结算行之间进行资金头寸划拨100笔,金额5.2亿元。⑤代理兑付。截至6月30日,累计兑付到期产品31只,涉及代理兑付本金4.7亿元,利息1164万元。⑥其他业务情况。2012年上半年实现交易服务费收入34万元,交易结算账户利息收入20万元,会员开户费收入6600元,注册费收入172万元,代收渠道费614万元,代收代付承销费用1283万元。

5. 重庆药品交易所(1)成立背景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服务民生发展,重庆市政府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2010年3月批准成立国内首家药品交易所——重庆药品交易所。旨在建立药品流通新的机制体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促进药品价格合理下降,推动解决群众“看病贵”等问题,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2)基本情况

重庆药品交易所主要从事药品、医疗器械及相关产品全程公开、阳光透明的电子挂牌现货交易,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第三方医药全流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交易主体实行会员制,按照“质量优先、价格合理、量价结合、规范配送、限时结算”的基本思路,实行电子挂牌交易。卖方和买方会员在重庆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签订电子购销合同,共同选定配送企业完成配送交收,会员通过交易所与银行组建的结算中心在规定时间内结清货款。①交易方式。重庆药交所全力打造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第三方医药全流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药厂直接挂牌,医疗机构按需采购,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和统一考核。具有四大特点: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科技手段、改革创新。充分体现五“公”:政府主导体现公信力,市场机制体现公平性,第三方平台体现公正性,电子交易体现公开性,公共服务平台体现公益性。②制度管理。一是实行会员制,严格资质管理。二是强化交易管理,合理控制药价。三是加强交收管理,确保及时配送。四是组建结算中心,实行集中结算。五是实行考核评价,加强诚信管理。六是建立开放渠道,规范交易秩序。[75](3)相关交易平台实施情况①证券期货交易风险控制。市政府明确规定了重庆药品交易所药品、医疗器械实行现货交易,不得开展期货交易。重庆药品交易所对电子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所有现货交易订单不允许在卖方会员之间以任何形式流通转让,一旦发现将停止或限制会员交易;不允许提前进行交易货款贴现,交易所所有货款均由药交所与银行共建的结算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支付,严格保障买方付款后三日内由结算中心拨付到位,不存在提前贴现交易行为,严格控制金融风险。目前,药交所交易运行情况良好,不存在证券和期货交易风险。②严格限制投机或价格操纵行为。重庆市政府对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政府13个部门组成的重庆药品交易所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行使监督职责,药品交易所重大事项和交易规则制度的制定、信息发布均由监管委员会进行,交易所严格执行制度规则。当前药品交易的主要问题是价格虚高,药品交易所建立了科学的价格约束机制,保障药品价格逐步走低。一是按照所有药品在全国历史中标均价,按照公开的计算公式制定入市价,并严格执行价格“双控政策”。企业只能在入市价以下选择合理价格挂牌,买卖双方的成交价不得高于入市价,卖方挂牌价也不得高于入市价。二是对药品交易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交易价格、交易过程、交易结果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全程“直播”,政府、新闻媒体、群众可进行立体化监督。重庆药品交易所与市政府检察院、市政府纠风办建立了三级联动机制,社会各界可就违规交易行为直接向市政府举报。三是市政府不定期组织对买方的监督检查。重庆市内公立医院政府要求统一进入药交所平台采购药品,医院与卫生局签订市政府定期组织监管委员会成员单位对买方会员的采购行为进行检查,严厉查处违规违纪采购高价药行为。③严禁股东直接参与交易。重庆药品交易所是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副厅局级事业单位,由市政府出资10亿元组建,坚持政府主导。所有股东均不得参与药品、器械交易采购行为。药品、器械交易由买方按需采购,交易所严禁开展做市商行为。④杜绝管理人员侵吞客户资金。重庆药品交易所注册资金使用,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资金使用情况需由政府统一监督管理,由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监督职责。所有交易资金在药品交易所和银行共同组建的结算中心内封闭运行,任何个人都无权进行私自挪用和处理。目前,药品交易所资金管理规范,无侵吞客户资金等情况发生。⑤防止匿名交易。药品交易所所有交易行为、交易价格等信息全部公开,包括买卖配三方的名称全部公开,不允许进行匿名交易,所有交易均在监督控制范围之内。[76](4)运行情况

2010年9月29日开业试运行的重庆药交所,12月29日首批循环类药品正式上线交易。2011年4月底,非基本药物2万多个品规全面实现电子挂牌交易,12月29日,基本药物和医疗器械上线交易正式启动。近两年来,运行平稳顺利,交易稳步推进,“五大功能”彰显,积极发挥平抑药价、规范秩序、服务民生等重要作用,金融要素市场功能进一步显现。

①非基本药物电子交易成效显著。

第一,交易量实现新突破。2012年1~6月,新增交易会员3700多家,交易会员超过9500家,交易量达到50亿元,日均交易量4500万元,并呈稳步上升趋势。2011年5月~2012年5月,累计发生交易85万笔,交易量累计突破100亿元。

第二,交易价格整体下降。通过公平公开、阳光交易,交易价格总体降幅保持在28%左右。经统计,成交价低于2010年医院自行采购价的品种占88.49%,价格持平的占4.2%,价格略有上升的占7.31%(其中价格涨幅在5%以内的占65%)。议价机制作用明显,买卖双方议价有效率达到74%,成交价比入市价、挂牌价进一步降低。

第三,交易秩序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交易做到了四个统一:统一进场交易、统一监管配送、统一货款结算和统一考核评价;药品配送及时率、订单满足率和服务满意率均达95%以上;结算平台功能日益显现,60天结算及时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累计结算金额70亿元;买卖配三方交易诚信度明显提高,医疗机构线上采购、价格制度执行较好,药品质量得到保障。

第四,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存在问题:在现行“以药养医”和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的大环境下,医院缺乏购买低价药的动力。一是采购品规集中度高。非基药挂牌18 937个品规,发生交易10 776个品规,但80%交易集中在1100个品规。二是高价位品规采购量大,采购较集中的1100个品规中,其中713个品规具有各层级价位产品,但医院按最高挂牌价采购占三分之一,占交易总额的22.82%。完善措施:一是不断优化交易规则制度,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快政府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和异常交易监测。三是政府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医院采购行为和合理用药的考核监督。四是逐步完善对医院的补偿机制。

②基本药物电子交易全面上线。

截至2012年6月底,重庆市基本药物全面实现电子交易,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操作规范全面实施。

第一,各区县会员联合体组建完成并运行。39个区县均组建了采购会员联合体(基药采购服务中心),完成了1100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统一注册、辖区配送企业、采购品规遴选等工作。

第二,挂牌交易品种齐全。基本药物共计1300多家药厂,11000多个品规在药交所挂牌。目前有1000多家药厂,7000多个品规上线交易。

第三,基本药物价格实现三个下降。一是低于全国各省基药中标均价。国家目录(307种)下降0.46%,重庆市增补目录(205种)下降4.9%。二是低于重庆市2010年招标采购价格。国家目录(307种)下降32.97%,重庆市增补目录(205种)下降43.78%。三是低于国家规定基药零售价格。国家目录(307种)下降59.97%,重庆市增补(205种)下降63.11%。

第四,建立四个品规库满足合理用药。重庆创新建立的《常用品规库》、《低廉价品规库》、《备选品规库》和《补充品规库》,最大限度满足了全市不同层次医院临床用药需求。尤其是低廉价品规库的建立,适当上浮挂牌价格,鼓励和扶持药厂生产低价药品和在重庆市场的销售,保证了药品质量,进一步降低了药费,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第五,电子交易方式成为试点方向。国务院鼓励探索基药电子交易,重庆在全国率先推行基药电子交易受到全国关注,成为改革试点方向。4月中旬,卫生部在渝召开全国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座谈会,药交所专题介绍了重庆的创新做法。与会专家学者、各省市卫生厅(局)负责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的领导,到药交所进行了现场考察,反响良好。

第六,妥善处理各方平衡关系。处理好本地与外地药厂之间的平衡问题,保持平稳交易,促进地方企业发展。

③医疗器械交易稳步推进。

第一,医用耗材全面上线交易。2012年上半年,按照“分类推进、分批上线”的原则,药交所全力推进医用耗材电子挂牌交易。4月中旬,医用普通耗材第一批197个品种正式上线交易,目前全部耗材产品1300多个品种、10 000多个品规分三批实现全面上线交易,全市各医院陆续进入平台采购,交易价格降幅超过10%。目前交易量达300万元。

第二,加快医疗设备交易制度研究。针对大型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购销特点,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加快推进新的交易制度研究、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统开发等论证工作。(5)运行效果

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医改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安全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到2015年逐步取消药品价格加成政策。”这意味着以药改促医改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医改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探索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重庆药品交易所已成为重庆市的一张新名片,为全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探索了一条新出路。

重庆药品交易所运行近两年来,交易制度得到市场认可,会员踊跃进场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药品交易、交收配送、货款结算秩序井然。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给予充分肯定,社会反响良好。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得到有效验证。重庆药品交易所探路药品供应保障入选2010年度《中国卫生》杂志十大最具影响力医改新举措。①实现“四个统一”。一是统一进场交易。药交所非基本药物注册会员近5500家,国内外2500多家制药企业挂牌。2010年全球排名前20强、84家国内百强医药企业已完成会员注册。全市公立医院全部进入平台采购。二是统一配送监管。电子交易平台对已发生的40万笔交易订单,配送企业药品满足率、订单满足率和服务满意率均达95%以上。三是统一支付结算。通过建立全市集中统一结算平台,严格执行60天限时结算货款制度,规避了医保欠医院、医院欠药厂的“三角债”问题。日均出入金3000万元左右,资金集聚效应初显,要素市场功能已逐步显现。四是统一考核评价。通过对交易各方的考核评价和信息公开披露,交易诚信度大幅提升,药品质量得到保证,市场秩序稳定,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医疗机构通过交易所采购的药品无一例假冒伪劣,确保群众用上安全药、放心药[77]。②实现“五个规范”。一是规范市场准入。严把准入关,加强企业资质、产品资质审查,确保合法企业、合规药品进场交易。二是规范交易行为。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统一进入平台,实行公平公开、阳光交易,极大地规范了买卖配三方的交易行为。三是规范采购行为。严格执行交易规则制度,药品交易入市价、挂牌价以及“价格双控”制度得到落实,规范了全市交易价格。四是规范配送行为。实施配送全程监管,严格执行会员诚信考核办法,建立“黑名单”制和市场清退机制,切实提高了会员履约诚信度和服务质量。五是规范结算行为。实现60天统一限时结算,解决了过去长期拖欠货款问题。③取得“七大效果”。一是规范流通秩序。在电子挂牌交易方式下,买卖双方直接交易,打破药品购销多级代理体制,避免了“中间环节”层层加价,药品交易实现了流通环节扁平化,减少了药品购销中人为操作的主观因素,流通秩序得到改善。二是合理控制药价。通过实行交易限价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机制,减少中间环节,解决货款拖欠,加强医院采购行为监督以及实时公开信息等多种强有力措施,有效抑制了药价虚高,促进药品价格理性回归。据统计,与以往交易方式相比,各医疗机构通过药品交易所采购的药价与2010年的实际采购价相比,[78]平均降幅达28%。按照累计交易量50亿元计算,直接降价金额约10亿元,降价效果明显,减轻了群众药品费用负担,民生功能显现。单品种最大降价幅度达到81.54%。如:注射用更昔洛韦,以往招标采购价为73.57元,现在通过电子交易采购价仅为13.58元。三是促进行风建设。药品交易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交易主体、交易价格、交易过程、交易结果等信息全部公开,药厂、医院和配送企业的交易行为置于政府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实现“阳光交易”,极大地约束了药厂的不正当销售行为和医疗机构的采购行为,有效遏制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促进了行风建设。四是提升监管效率。通过电子交易平台,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药交所对交易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维护正常交易秩序;物价部门可随时监测药品价格;药监部门对每一笔交易药品的流向、质量可随时抽检;政府纠风、监察部门可及时对交易违规行为进行监控。五是优化资源配置。交易所积极发挥市场调节功能,通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有助于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引导企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如:在交易所注册配送会员392家,但经过药厂和医院选择,实际承担配送任务的仅278家,114家小、散配送企业经过市场淘汰必然考虑转型、兼并重组,提升配送能力。六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药品电子挂牌交易模式下,交易信息公开、全程透明,医院能够对医药产品价格信息及医药行业信息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成本核算与控制,从而推动医院改革。政府出台相应支付保障措施,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支付保障机制,合理调节医院技术服务价格,以此推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改善“以药养医”现状。七是社会反响良好。交易所开市交易以来,中纪委、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医改办、卫生部、科技部、国家食药监局领导先后莅临重庆药交所考察调研,对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有关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对重庆综合探索建立药品交易所的做法给予了积极评价和深度报道。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医疗机构对药品电子挂牌交易方式普遍认可。

6. 重庆航运交易所(1)成立背景及主要职能

随着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庆境内铁路与水路、公路与水路的联运,以及重庆内陆水路与沿海地区近海水路的联运、重庆内陆水运与国际远洋海运的联运,日益紧密,需要大量信息沟通来提高各种物流方式的效率,降低相关成本。为了加快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提升重庆市航运服务和集聚能力,重庆航运交易所于2010年8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作为专业性航运交易服务机构,重庆航运交易所位于重庆保税港区水港内,为重庆市交通委员会直属副厅级事业法人单位,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下设综合部、科技信息部、船舶交易部、人才交流部、发展研究部。

重庆航运交易所履行市政府赋予的有关职能:开展航运交易、船舶交易、航运人才交流服务业务;负责船代、货代、评估、担保等航运服务业的规范和管理;负责航运交易和物流相关信息平台的开发、管理和维护;负责为船舶交易、水路运输、商贸结算等航运资源要素交易提供集中式综合服务;负责开展航运金融、保险、担保、人才培训等航运发展咨询和综合服务;承担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交办或委托的其他任务。

重庆航运交易所的建立,旨在形成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聚集航运金融结算、交易、保险、海事仲裁等要素,增强航运业与金融、贸易等其他行业的沟通交往,促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形成。同时,重庆航运交易所将与上海航运交易所遥相呼应、功能互补,使市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和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推进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更有力地推进我国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2)目标定位①发展航运总部经济。发挥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等政策优势,利用较低的商务成本、良好的金融环境等有利条件,依托重庆航运交易所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注册重庆,并聚集航运同业组织,形成航运总部经济。②做大船舶交易市场。建设船舶交易信息系统。形成面向国内外船东、修造船厂、船舶经纪人的船舶交易市场和船用设备交易市场;发布船舶交易信息;提供评估、鉴证、过户、登记等船舶交易“一站式”综合服务。③开展航运金融和货物交易综合服务。建设航运货运交易信息系统。引进航运公司、船代、货代、理货、港口物流等航运市场主体和金融、保险、海事仲裁、行业协会等社会服务机构,开展金融结算、信用评估、担保等航运货物交易综合服务。④发布航运信息。建设航运信息系统。集中发布港口信息、集装箱班轮和三峡邮轮船期公告,发布船舶舱位及运力等信息。发布长江典型航线的货种运价指数,如集装箱、散货和长江邮轮等运价指数。发布水文、航道、气象、三峡船闸等通航信息。⑤促进航运人才交流。搭建航运职业咨询和培训平台,建设航运人才信息系统。促进航运人才合理流动。设立劳务外派服务机构,扩大重庆海员劳务对外输出。

在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寸滩保税港区及航交所的作用,使重庆成为辐射西南地区的航运中心,力争周边省市货物通过重庆中转量占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的50%甚至60%以上。帮助内陆地区吞吐,这是建设航运中心的重要使命。其核心环节就是力争重庆成为口岸高地:一是重庆本地的货物在重庆海关报关后,货物即使从上海、深圳出境,也不再重复商检;二是不仅重庆货物在重庆报关,还吸引周边地区像四川、陕西、贵州的货到重庆转口,也在重庆报关,到沿海也不要重复关检;三是利用渝新欧铁路,吸引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广东、江苏运往欧洲的货物,都到重庆报关,拼装到集装箱列车运往欧洲。(3)运行情况

重庆航运交易所从2010年12月入驻寸滩保税港区正式运营以来,截至2011年年底累计完成航运交易额18亿元,上缴代征税金447万元。其中:完成船舶交易301艘,交易额4.45亿元;干散货运输交[79]易1601万吨,集装箱运输交易20.3万标箱,交易额13.55亿元。①扎实推进航运交易市场建设,致力打造便捷、规范、活跃的航运交易市场。一方面建设了以“一网四平台”为基础的航运交易“网上市场”。另一方面建设了以航运交易大厅为主的航运交易“实体市场”。航交所门户网站、船舶交易平台、货运交易平台、航运人才交流平台和三峡旅游交易平台基本建成。按照交通运输部《船舶交易管理规定》和重庆市交委《重庆市船舶交易管理办法》开展船舶的交易;开展货物运输交易,为船找货、货找船搭建服务平台,与重钢、长航、重轮总等大型国有货主企业和航运企业建立了大宗货物水路运输入场交易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航交所交易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航运企业和货主扩大了交易范围和空间,超越了地域限制,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通过平台规范的交易,在履约保障、信用体系建设、减少企业三角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航运市场健康发展。②积极打造航运政策优势高地,着力推进航运总部经济。为有效促进航运要素聚集,降低企业成本,建设公开、透明、高效的航运市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航交所积极调研市场环境,了解企业发展困难,奔走呼吁并及时形成政策建议、争取有利于航运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不懈努力,先后争取到国有企业大宗运输业务进场交易、集装箱财政补贴和航运企业营业税免征等提高重庆航运竞争力、促进航运发展的优惠政策,并由航交所组织实施。③着力构建航运服务体系,航运高端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开展航运保险服务上,组织航运企业抱团投保,现已完成保险招标工作。在开展航运金融服务上,致力于为航运企业提供结算及融资服务。航交所为航运企业提供了现金、转账结算,银行承兑汇票结算和应收账款结算三种交易结算服务。针对航运企业资金不足,货款拖欠等现状,积极与工行、农行等多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开发了集航运融资、结算于一体的金融产品“货运通”,在航运金融服务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围绕船舶交易,提供航运企业建造质量监理服务。开展了船舶建造监理、船舶技术服务、船舶价值评估、船舶无损探伤等技术服务项目。④稳步推进航运信息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信息采集、发布和航运研究机制。建立信息员制度,采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及时提供和发布真实、有效的航运信息。切实做好对航运市场动态的研究及相关航运政策的研究。在为航运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政府部门宏观指导提供决策参考,引导航运市场有序发展等方面效果初显。经过一年的时间,航交所航运信息受到了航运界的广泛关注,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⑤扎实推进航运人才建设,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加强重庆航运人才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及时提供最新资讯。建设重庆航运人才基础数据库。主动服务重庆航运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在航运企业、区县就业部门和劳动力三者之间搭建求职招聘、就业脱贫的桥梁。广泛积累资源,为扩大海员劳务输出创造条件。

⑥整体接收重庆港电子数据交换(EDI)平台,为市交通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奠定了战略基础。根据交通部加快推进全国交通电子口岸建设的要求和构建重庆航运服务体系的需要,航交所整体接收了重庆港EDI平台的软硬件资产、业务和有关工作人员,为下一步建设交通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奠定了战略基础[80]。

7.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1)基本情况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简称股份中心)是重庆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时将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精神,于2009年7月批准设立的副厅局级事业单位,由市金融办直属管理,业务规则报市金融办备案,采用会员制管理,会员大会下设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业务规则委员会和自律监督委员会。现有会员233家,其中证券公司(22家)、银行(10家)、会计师事务所(39家)、律师事务所(71家)、股权投资基金(91家),为挂牌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股份中心下设综合部、登记托管部、市场交易部、市场推广部和信息技术部。员工33名,平均年龄30岁,硕士及以上学历60%,主要来自证券监管部门、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自2010年10月27日首批企业挂牌以来,该中心已运行近两年时间。股份中心累计实现收入2611万元,纳税145万元,保证了正常运行。截至2012年6月,股份中心有挂牌公司54家,总股本24.22亿股,总市值70.28亿元,平均股价2.9元,平均每股收益0.16元,累计实现交易41.46亿元,投资者4.95万户。54家挂牌企业中53家都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挂牌企业涉及九大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30家,建筑业企业7家,通信技术业、房地产业企业各5家,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各2家,农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社会服务业[81]企业各1家。(2)主要职责

证券场外交易市场是继创业板之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为数量更加庞大的成长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资本平台,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股份中心的成立旨在积极参与全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在证监会统一监管的市场体系中承担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建设试点任务,推动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成长型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①促进企业改制。股份中心汇聚了一批知名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中介机构,为企业股份制改造提供全程服务,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引入战略或财务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为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②推荐企业进入全国场外市场挂牌。股份中心将积极落实重庆市政府对企业进入全国场外市场挂牌的财政奖励政策,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③提供股权转让平台。对暂不具备条件或不愿意进入全国市场挂牌或上市的企业,股份中心将为其提供股权合法、有序转让的平台,使企业在中心平台上实现股权的流动和增值,提升企业价值。④提供融资服务。股份中心将聚集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资本,充分利用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帮助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实现定向直接融资。此外,中心还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为企业间接融资提供支持。⑤提供股权登记托管等股权增值服务。根据重庆市政府授权,重庆辖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在股份中心进行集中登记托管,中心将为企业提供优质而全面的股权登记托管服务,维护股东权益,降低公司股权管理成本,提高股权管理效率和公信力。⑥提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通道。股份中心作为股权转让平台,将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提供便捷通道,提高投资效率和收益,实现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赢局面。(3)积极作用

股份中心的成立是重庆推进资本市场发展模式的创新之举,将对完善区域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场外市场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将促进产业与资本结合,带动地方金融市场和中介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资本、机构、人才、信息等资源的聚集,为推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起到积极作用。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的成立将有利促进重庆建设西部私募股权高地建设,对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有效改善区域融资结构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组织资源、写作监管、化解风险的职能,更好地与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对接,有利于在同一监管的市场体系中承担试点任务,也有利于探索重庆纳入全国统一场外市场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重庆资本市场,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重庆股份转让中心还将积极帮助规范解决部分股份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维护投资者利益,并帮助企业实现股份合法流动、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直接融资、促进企业资本运作等。在股份中心挂牌的公司可以提前熟悉资本市场和进行规范化运作,培育成熟的公司可以申请到更高一级的市场挂牌或上市,同时历史原因形成的非上市公众公司也可在这个平台进行规范。根据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的规则,挂牌的企业必须是设立满一年的股份公司,股份转让面向特定投资者,公司需要履行适度信息披露要求和持续信息披露义务。[82](4)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功能效果

股份中心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已经成为区域市场中发展速度最快、制度设计最优、功能发挥最好、业内影响最大、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评价最高的市场。股份中心发挥了区域场外市场的功能,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为全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探索了路径。①确立了四个平台的市场定位。一是对接全国市场平台。市政府授权重庆场外交易市场(OTC)履行组织、推荐企业到新三板挂牌的职责,是重庆市企业到新三板挂牌的发球点,也是承接退市、摘牌企业的平台。二是区域股份转让平台。设立股份报价电子转让系统,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不在交易所和全国市场挂牌的企业提供规范的股份流转平台。三是拟上市资源培育平台。帮助企业提前熟悉资本市场规则,提升企业规范运作水平,促进资本形成,加速企业完成上市前的孵化。四是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以非上市公司股权为核心开展金融服务,为私募股权投资(PE)、风险投资(VC)提供资金募集、项目储备、份额转让,股权退出等,提高投融资效率。②形成了市场制度体系。设计了符合证券市场运行规则的登记托管、企业挂牌、市场交易、特定投资者、信息披露、持续监管等6方面的39项业务制度体系,规范开展市场建设。③促进了中小微企业成长。在中小微企业股权转让和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了股权意识,加快了企业成长,提升了企业价值。目前,市场平均市净率(PB)2.58倍,累计融资46.04亿元。2011年年报分析显示,挂牌企业平均净利润增长21%(主板5%,创业板13%)、净资产增长46%(主板20%,创业板[83]46.5%),缴纳税收增长88%(主板20%,创业板32%)。④培育了上市资源。加速了企业改制上市步伐,重庆股份制企业从每年增长10~20家,增加到60~70家。按照市政府“入库、改制、托管、挂牌、上市”的路径,建立了市场化筛选、持续培育上市资源的机制。在股份中心挂牌交易的54家企业,经营业绩在此前基础上都上了一个台阶,企业资质得到升华。目前,挂牌企业中有10余家达到交易所上市条件,还为新三板储备了拟挂牌企业20余家。⑤拓宽了中介机构的业务空间。230多家证券公司、会所、律所、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市场建设,场外市场为这些机构提供了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机会,拓宽了服务内容,推动了本土中介机构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市场创新提供了保障,增强了金融聚集度和辐射力。注释[41]彭小兵.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研究:以重庆为例构建区域金融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2]谭亚.要素交易市场:“七朵金花”绽放山城[N].重庆商报,2012-02-24.[43]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重庆联交所“三个延伸”助推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EB/OL].(2012-09-13)[2012-12-21]http://www.cq.gov.cn/zwgk/zfxx/427694.htm.[44]资料来源: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uae.com/)。[45]蒋维胜,皮华,宁晓.产权交易:“重庆模式”崛起中的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EB/OL].(2007-03-19)[2012-12-21]http://zqrb.ccstock.cn/.[46]黄强.重庆联交所:铸就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典范——重庆五一劳动奖状单位、重庆联交所发展纪实[EB/OL].(2011-05-17)[2012-12-21]http://www.workercn.cn/.[47]数据来源: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uae.com/)。[48]陈柯.联交所拓区县业务前4月交易48.64亿元[N].重庆商报,2012-04-26.[49]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重交所创新助推区县经济发展初见成效[EB/OL].(2012-04-25)[2012-12-21]http://www.cq.gov.cn/zwgk/zfxx/396145.htm.[50]黄奇帆.农地交易的重庆实验[J].瞭望,2010 (45):52-53.[51]重庆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EB/OL].(2009-06-01)[2012-12-21]http://finance.qq.com/a/20090601/001661.htm.[52]徐红燕,谢必如.万能地票[J].城乡统筹,2011 (06):30-32.[53]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历史的选择——走近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J].重庆地质矿产,2012 (03):6-9.[54]刘云生,黄忠.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创新面临的几个问题[J].决策导刊,2010 (8):31-32.[55]徐红燕,谢必如.万能地票[J].城乡统筹,2011 (06):30-32.[56]数据来源: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众信息网地票交易专题(http://www.cqgtfw.gov.cn/)。[57]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历史的选择——走近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J].重庆地质矿产,2012 (03):6-9.[58]数据来源: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众信息网地票交易专题(http://www.cqgtfw.gov.cn/)。[59]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历史的选择——走近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J].重庆地质矿产,2012 (03):6-9.[60]王维博,郭晋嘉.农村建设用地:入“市”还是入“城”?——专访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J].中国新闻周刊,2008 (33).[61]魏西云,金晓斌.地票运行绩效及改革路径[J].中国土地,2012 (6).[62]谢必如,白文起.唤醒“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重庆市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做法[EB/OL].(2011-12-26)[2012-12-21]http://www.mlr.gov.cn/xwdt/dfdt/201112/t20111226_1049960.htm.[63]白勇.重庆“地票”能走多远[N].中华工商时报,2011-01-28.[64]谢必如,白文起.唤醒“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重庆市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做法[EB/OL].(2011-12-26)[2012-12-21]http://www.mlr.gov.cn/xwdt/dfdt/201112/t20111226_1049960.htm.[65]资料来源: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ace.com/)。[66]资料来源: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ace.com/)。[67]资料来源: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ace.com/)。[68]数据来源: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ace.com/)。[69]数据来源: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ace.com/)。[70]资料来源: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fae.com/)。[71]张友.重庆金交所挂牌加码金融中心建设[EB/OL].(2010-12-29)[2012-12-21]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0/xMMDAwM.DIxMzYxMA.html.[72]数据来源: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fae.com/)。[73]刘湛.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运营要素市场“7朵金花”绽放[EB/OL].(2011-07-20)[2012-12-21]http://news.hexun.com/2011-07-20/131592678.html.[74]数据来源: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qfae.com/)。[75]常刚,刘志远.对重庆药品交易所基本药物交易制度的思考[J].中国药房,2012 (20).[76]资料来源:重庆药品交易所药品器械交易平台网站(http://www.yao1.cn/cqyjs/intro.html)。[77]资料来源:重庆药品交易所药品器械交易平台网站(http://www.yao1.cn/cqyjs/intro.html)。[78]崔佳.重庆率先实现药品交易平台:药价降低28%[EB/OL].(2012-01-13)[2012-12-21]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20113/075011193855.shtml.[79]数据来源:重庆航运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www.cse.net.cn/)。[80]朝霞,滕博.重庆提升航运服务软实力[EB/OL].(2012-09-27)[2012-12-21]http://www.zgjtb.com/content/2012-09/27/content_41809.htm.[81]数据来源: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qotc.gov.cn/)。[82]刘笑嫣.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系列报道淤[EB/OL].(2012-04-23)[2012-12-21]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04/23/c_111824657.htm.[83]数据来源: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qotc.gov.cn/)。

中篇 重庆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

第三章 金融产业创新亮点纷呈

第一节 改革重组实现重大突破

一、重庆银行改革重组

重庆银行是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成立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于1996年9月18日成立,由37家城市信用社及城市信用联社改组,连同重庆市财政、部分区县财政、有入股资格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更名为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重庆银行秉承“诚信、敬业、创新、清廉”的企业精神,坚持“真诚服务,用心回报、追求卓越、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立足“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为打造“以人为本、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客户专家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诞生到现在,本着“地方的银行、市民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的服务定位,在“诚信、敬业、创新、清廉”的企业精神引领下,全体员工以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为目标,精诚团结、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使重庆银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为重庆市金融界的一支生力军。

1. 重庆银行发展中的瓶颈

2003年的重庆银行可谓满身疮痍。149亿元的总资产却背负了33.1亿元的不良贷款和6.1亿元的非信贷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合计达到39.2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高达42.5%,资本总额不足3亿元,资本充足率为负27.1%,每股净资产为负7.4元。此后,随着一些资产状况的恶化,最高时不良资产总额超过40亿元!重庆银行作为当时重庆市国资控制的唯一一家商业银行,自然在重庆市的战略规划中占有极大的分量。可那时的重庆银行,除了各项财务指标恶化外,其他方面也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管理不科学,风险控制机制缺失,业务骨干大量流失,员工情绪低落等,都制约了重庆银行的发展。[1]

2. 改组的过程

在重庆资本市场,提起重庆银行演绎“乌鸡”变“凤凰”的传奇,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变为资产质量优良、盈利能力良好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显示,2009重庆银行不良资产率仅0.32%,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企业总资产808.7亿元,2009年实现净利润8.75亿元,每股收益达0.43元。各项经营指标在全国城商行中名列前茅。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0年7月刊公布的“全球银行业1000强”的排名表,重庆银行综合排名690位,较上年上升77位。资产利润率排名276位,资本利润率则排名第58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重庆市委、市政府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尤其是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推动的重庆银行重组是分不开的。2003年2月8日,羊年春节后第一天,时任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市企业工委书记的黄奇帆来到重庆银行。黄奇帆说:“在重庆未来的发展中,金融要先行。重庆10年后要发展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如果重庆银行这种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发展好,甚至倒闭了,则无论如何都是一大败招。与其办丧事花买棺材的钱,不如重组治病,花买药的钱。通过重组改造,重庆银行完全可能脱胎换骨。”

面对人们的疑惑,他抛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龙虾三吃”的重组战略:增资扩股,债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后整合上市。至此,重庆银行重组大幕正式拉开。

第一,增资扩股——“一吃龙虾”。

重组第一步,发行新股,扩充资本金。将重庆银行的资本金从3亿元一举扩充到15亿元。此招一出,举座皆惊。按照市场上重组的惯例,对困难企业先是实施债务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待企业财务指标改善后,第二步才是增资扩股,吸引新老股东认购新股,扩充资本金。不这么做,有谁肯为一家前景不明朗的企业投入真金白银?然而熟知投资银行业务的黄奇帆见解与众不同。他认为,先剥离不良资产再增资扩股,无异于先手术后输血,看似“市场惯例”,然而这可能造成“病人”在手术中的休克甚至死亡,重组失败的风险极大。

先输血后手术同样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会有谁肯为一个持续经营前景很不明朗的银行输血,投入大把的真金白银?说服投资者出巨资认购新股,这成为“一吃龙虾”的关键。

不出所料,投资者们犹豫不决。他们深知重庆银行的历史和现状,他们要为自己宝贵的资本负责。但是,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规定,意味着投资者投入1块钱的资本,商业银行便可经营10多元的资产。这么高的杠杆是普通工商企业望尘莫及的。只要内控机制健全,管理科学,经营得当,重庆银行便能充分分享重庆市乃至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蛋糕”。

在投资主体的选择上,市政府决定,在每个企业的投资不得超过银行总资本金15%的增资扩股前提下,坚持既以国有企业为主,又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的方针。清晰的重组思路、对重庆银行光明前景的精心勾画,逐渐打动了投资者。他们的犹豫最终变成了投资决策。重庆市财政的2亿元资金首先到位,重庆路桥2亿元资金到位,城投集团2亿元资金到位,水务集团1.5亿元资金到位,高投公司5000万元资金到位。民营企业不甘落后,力帆集团1.5亿资金迅速到位,南方集团8000万元资金接踵而至。重庆银行增资扩股在经历最初的艰难后变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2003年4月到8月初,重庆银行用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就成功募集资本金12.14亿元,资本总额从2.55亿元扩充至15.16亿元,重庆银行资本金在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中的排位因此跃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此后,随着“龙虾三吃”战略的推进,重庆银行又分别于2005年12月和2006年6月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增资扩股,累计定向增发了8亿元的股本金,使重庆银行的资本金达到20亿元。

第二,资产重组——“二吃龙虾”。

40多亿的巨额不良资产对于当时贷款余额只有100多亿元的重庆银行,无疑是一座沉重的大山。而能否搬走这座“大山”,是关系此次重组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处置剥离数十亿之巨的不良资产,这在地方政府主导的银行重组中尚无先例。

由此开始的“二吃龙虾”成为中国金融市场重组中的一大创新。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一个处置不良资产所需的平台搭建起来。这就是成立于2004年3月的隶属于重庆市政府的重庆市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这一平台的设立,是不良资产剥离战役中最富创意的一着妙棋。

设想的思路是,将重庆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先“搬”到渝富这个平台上,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使轻装上阵的银行经营管理尽快步入正轨。就是说,渝富要给重庆银行开辟出发展的宝贵时间。

政府搭建起了资产处置平台,但不良资产却不能简单地“搬”。渝富要承接的不良资产要用钱买,购买的是几乎收不回一分钱的损失类坏账,付出的却是与账面价值等值的现金。钱从何来?而重组方案中绝无向财政直接要一分钱的计划安排。黄奇帆提出的资金安排方案是,收购资金的平衡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用重庆银行今后几年的地方税收约6亿元返还,二是渝富公司和其他股东在重组中获得的重庆银行股权溢价收入冲抵约14亿,三是重庆银行清收重组不良资产的收益平衡13个亿,余下的坏账,由商业银行的拨备自行消化。

这意味着,渝富收购资金的最终来源既不是市财政的直接拨款,也不是渝富的贷款,而是重庆银行重组发展中产生的税收、溢价和拨备形成的“现金流”。这同时意味着,重庆银行要充分利用渝富平台置换出的有限时间,与时间赛跑,在有限的时间内无限地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取得利润,创造经营现金流,打好“时间差”。

这一设计的成败关键是重庆银行在有限的时间能否实现较快发展。为此黄奇帆向重庆银行的决策管理层下达了死命令:“存量呆账3年逐步消化,新增不良贷款追究责任。”

2004年9月,首轮资产重组如期进行。渝富公司与重庆银行签订了12.5亿元损失类不良债权的等值收购协议。

首轮重组,运用政府强有力的“有形之手”顺利完成了,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降至3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从32%大幅下降到20%。既履行了“政府救助”的承诺,又没有花费重庆市财政的一分钱。紧接着,剥离不良资产的第二轮重组启动。第二轮不良资产剥离由全体股东埋单。全体股东缩股20%,“缩”出的4亿元资本金用于核销等值的不良资产。股东之所以愿意缩股,当然是大家都意识到,重组后的银行股权最终会有更大的溢价收入。这又是一个没有先例的创新,开创了国内银行业资产重组的先河。

2005年12月,重庆银行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提交了一份议案。根据议案,总股本已达到16亿元的重庆银行再次向重庆市地产集团和水利投资集团各定向增资2亿元,使总股本达到20亿元,增资完成后,全体股东缩股20%,共计4亿元用于核销不良贷款。两轮重组过后,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骤然下降了16.5亿元。

市场化运作是第三轮重组的特色。渝富再次出手,收购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与首轮收购的资产类别不同,这次收购的10亿元不良资产,预计可清收6亿元左右。

经过各方的努力,最终浮出水面的重组方案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在与重庆市政府签订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确定的政府信用额度内,向渝富公司发放贷款10亿元,等值收购重庆银行的10亿元不良资产,预计可清收回其中的6亿元用于弥补收购成本;余下的4亿元处置成本缺口,重庆银行按每股1元的价格向渝富公司定向增发股份,然后由渝富公司在重庆银行引资时,向海外战略投资者溢价转让此股本后全额弥补。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向重庆市地产集团、水投集团和渝富公司发放贷款8亿元,用于向重庆银行入股,再一次扩充重庆银行的资本金。

2005年12月,上述方案顺利实施,重庆银行10亿元的不良资产被再次剥离,完成了第三轮的资产重组。仅仅1年多的时间,剥离不良资产的三轮重组完成,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减少了26.5亿元。2005年末,经过大规模的剥离,重庆银行通过贷款清收、转化、核销等艰苦的工作,重庆银行不良贷款由一年前的40多亿之巨,大幅下降到仅有8.54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到4.93%,资本充足率提高到9.71%。

在剥离重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渝富公司,随着此次神奇的成功重组一举成名。“渝富模式”成为国内金融市场创新的代名词,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浓厚兴趣。渝富为重庆银行开辟出发展的时间空间的玄机与奥妙,成为不少业内专家研究的课题。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资本结构和完善法人治理,加快上市步伐,进而走出重庆,把重庆银行由区域性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全国性金融机构,重庆银行制订出清晰的发展战略。

第三,梧桐引凤——“三吃龙虾”。

就在剥离重庆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二吃龙虾”推进之时,眼光敏锐、思维超前的黄奇帆市长已经开始部署“三吃龙虾”了。2005年初,他再次到重庆银行调研,要求同步推进引资上市工作,并明确提出先引进战略投资者,再公开发行,上市融资。很快,重庆银行选聘了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公司作为引资顾问,按照国际银行标准着手实施战略引资。

尽管增资剥离成效显著,但与海外投资者接触中,重庆银行贷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