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世界的中国创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4:43:23

点击下载

作者:邹磊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引领世界的中国创新

引领世界的中国创新试读:

序:我们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创新将引领世界

一直关注创新,一直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创新的书,但是很懒,没有动笔。直到2017年年初,一大批国内独有的创新快速普及,席卷全国,甚至被国外学习和借鉴。比如共享单车,是中国率先做出的创新,解决了用户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需求,成为国人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美国硅谷和新加坡也模仿借鉴推出了同样的共享单车。再比如支付宝和微信的移动支付,不但在国内大部分城市快速实现了无现金交易社会,而且在国外也得到快速普及。有趣的是,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还选出了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看到这些划时代的创新,终于忍不住提起笔,来记录一下这个伟大的时代,记录一下中国这些令人敬佩的勇于创新的年轻人。

过去我们和国外差距较大,所以一直是在快速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国内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都是借鉴和学习美国同类公司,深耕国内用户需求,逐渐成为可以与全球互联网公司比肩的著名企业。曾经有句话,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就是“C2C(Copy to China)”,也就是说,只要把美国最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搬到中国就会成功。

但是今天,形势变了,“Copy to China”正在转变成“Copy from China”,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借鉴和学习中国创新。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给中国年轻人全新的创新机遇,中国企业开始做出了越来越多的美国没有的创新。我们突然发现,在部分领域,我们已经实现弯道超车,开始领跑全球。今天,中国正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我们不再满足于学习和模仿,我们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创新,这些创新将领先全球、引领世界。

中国为什么能用三十多年的时间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快速地追上并逐步超越发达国家,昂首进入创新大国行列?我认为有三个关键阶段:中国制造全球崛起阶段、中国品牌群体突破阶段和中国创新改变世界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制造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打开国门,发现我们的经济和科技等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放中国市场。这个阶段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在电子、服装和玩具等多个行业领域,中国制造横扫全球。当时有一个战略是“以市场换技术”,用中国巨大的市场来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打开国门,吸引了一批国外先进企业。他们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还有新管理,他们不但帮助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还扭转了国人的思维,为中国进入创新大国行列打下了基础。

中国制造带动GDP飞速增长,使我国快速迈入经济强国领域,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红利,就是把中国培育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任何一家西方公司,只要拿下中国市场,就会成为全球顶尖企业。这个巨大的市场同时也孕育了一批像华为、腾讯等本土伟大企业。然而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最大的价值其实是:现在,她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动力,将不断推动中国产生划时代的创新产品和企业。

第二阶段:中国品牌群体突破。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个阶段,中国企业在学习国外企业的同时,慢慢地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做出和跨国企业一样好的产品和技术,还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同跨国企业竞争。慢慢地,我们又发现,原来还可以打败对方。在这个学习、自立和竞争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自信。

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华为、腾讯、平安和万达这四家企业工作过,这四家企业分别在通信设备、互联网、保险和商业地产行业,都是国内的老大,甚至部分行业已经是全球的老大。他们在创业之初,都学习国外同行,亦步亦趋地紧随其后,但都后来居上打败了对方。这些企业在“先模仿后超越”的过程中形成了自信,我们可以比国外企业做得更好。这些企业的成功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中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等很多方面,其实是优于国外同行的。

我在华为和腾讯工作的那段时间,正是这两家公司由小变大,超越国外同行的关键阶段,亲身经历了两家公司的关键历史时期。我还记得1997年前后,华为和朗讯竞争的趣事,当时华为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对朗讯等国外品牌电话交换机形成竞争压力。那一年朗讯市场下滑,为了加大销售,突然大幅降价,价格由原来比华为贵,一下子降到比华为便宜很多。但是华为多年的努力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不跟随朗讯降价。最后朗讯虽然大幅降价,也没能挽救在中国市场的颓势,而华为与竞争对手价格相近,甚至略高于对方,却赢得了大部分市场。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价格不再是中国企业的关键竞争力,而技术和品牌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中国品牌群体突破,他们不再满足于组装和来料加工,更在技术上快步突破。他们勇于挑战跨国企业,并逐步把中国市场从外资企业手中夺了回来。

改革开放早期还有一个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对民营企业的扶持不够。大家知道,为了引进外资,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使得外资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为了保持国有企业稳定,也给很多行业的国有企业设置了保护壁垒。导致民营企业一出生就成了没娘养的孩子,既没有外企的优惠政策,又被限制不能进入很多行业。民营企业只能靠自己,这么多年民营企业摸爬滚打,在红海冲杀,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在中国市场不但把大部分外企赶出国门,还轻易战胜了很多非垄断行业的国企。当这些民营企业不再满足国内市场、走向全球的时候,突然发现,跨国企业竟然不堪一击,没有人可以阻挡他们占领全球的步伐。

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民营企业起来后,以国产品牌名义找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扶持政策。搞笑的是,国内合资企业也去汇报说,他们也是国产品牌,他们国产化率已经实现超过50%等,也要同等扶持政策。后来为了区别合资企业,国内提出了自主研发品牌概念。多少年以后,我们回头看看,发现正是这批自主研发品牌,真正带领了中国品牌的群体崛起。

我在腾讯工作期间,正好赶上QQ和MSN竞争即时通信市场。当时QQ被认为是小孩子玩的,白领阶层都是用MSN的。腾讯通过多年的努力,持续聚焦用户体验,不断推出用户喜爱的新功能。在诸多决定胜败的功能中,有一项专利非常耀眼,可以说是腾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项专利,那就是QQ群。在当时还没有微信群的时候,QQ群是大家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有两个场景让原来不用QQ的用户转变成腾讯用户:一个是小孩上学的家长群,家长经常交流信息,甚至老师的作业也在群里发布;另一个是住宅小区QQ群,业主关于物业的讨论群。这两个场景让大家觉得,没有QQ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MSN在群交流上明显慢了一步。关于QQ群的故事,我在这本书里还会详细讲,这里不再赘述。腾讯有一条核心价值观很了不起:“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正是在这样的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腾讯围绕用户需求,不断优化产品体验,最终超越国外同行。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大潮兴起,美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如Yahoo、Google、MSN、eBay和Amazon等。国内马上也出现了一批追随的本土互联网公司,像新浪、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他们商业模式借鉴国外同行,筚路蓝缕,从小做大,和跨国品牌直接竞争。今天我们回头看一下,没有一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可以长久占住中国市场,还不到二十年,纷纷输给中国的本土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领域,中国本土企业的群体突破,造就了一批像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等伟大的企业。

为什么在中国市场,外资企业打不过本土企业?我想主要有两条。第一,跨国企业决策链条长,一项小的商业决策或者功能改进都要报到美国层层审批,等美国总部做出决策,用户已经走了。正如任正非先生有一句话:“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所说,决策快就是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第二,跨国企业研发和产品离中国用户远,甚至不能理解本土用户的需求。跨国公司总是用对待西方用户的标准来对待中国用户,不能理解中国市场的一些需求。比如说中国用户比较常用的微信群和QQ群的群聊需求,在西方用户中就很少见。再比如说国内用户每天会接到大量营销垃圾电话,在西方却比较少见,所以本土企业推出的手机卫士等电话防骚扰应用,美国公司就理解不了。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推崇腾讯的敏捷迭代开发理念,腾讯一直强调要靠近用户,产品和研发都要聆听用户心跳,每1~2周迭代一个产品版本,不断优化改进。

第三个阶段:中国创新改变世界。

最近十年,中国企业逐步尝试独立创新,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但真正群体突破,做出大量改变世界的创新还是在2016年和2017年,一大批闪亮世界的中国创新不断涌现。年轻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学习和模仿国外,他们充满自信,相信用自己的双手,也能做出硅谷也做不到的创新,也能改变世界。

过去在国内创新其实很艰难,刚有一个好的想法出来,就会被近百家公司抄袭复制,根本没有机会享受创新的红利,就陷入到红海厮杀。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抄袭是抄袭者的通行证,创新是创新者的墓志铭。”很形象地表现了前些年创新的艰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朗科的U盘专利,不断被抄袭侵权。但这两年中国的创新环境明显要好很多,虽然仍然有抄袭现象,但是跟整体气氛已经明显不同,现在人们关注更多的不再是在抄袭上,而是在如何找到用户痛点,进而改进世界。

我们看到摩拜、ofo等共享单车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和GPS技术,创新采用无桩单车模式,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需求。这个创新模式正在走向世界。

我们看到支付宝和微信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成为无现金城市。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信用卡和现金还是主流消费方式。

我们看到分答、得到、知乎等新一代知识经济企业创立了新的学习模式,让学习变得更加方便。

我们看到小猫停车、蜜蜂停车、易米停车等一大批智慧停车应用,实现无卡停车和自动缴费。而美国还在采用传统的手动缴费模式。

我们看到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的O2O新模式,不但变革了传统餐馆的外卖模式,甚至还颠覆了传统的方便面消费市场。

……

我认真数了一下国内这两年做出的独有创新,能数出20多个,我尝试在这本书中把他们的故事给大家讲清楚。

为什么中国一下子涌现出这么多创新,一下子进入创新大国?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移动互联网给了中国创新的机遇。在互联网的发展中,美国是全世界互联网普及最快的地方,所以美国一直是全球创新中心,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上,中国比美国普及速度快,给了中国肥沃的创新土壤。用大航海时代做个比喻,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发现新大陆,开拓了全球贸易市场。但英国和荷兰是后起之秀,凭借先进的体制和技术,反而超越了西葡两国。美国就像西班牙和葡萄牙,发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大陆,而中国在移动互联网这一波大潮中,很可能会后来居上。这里顺便也说一下印度,印度手机普及速度非常快,手机上网的普及率远远高于电脑。印度正在跳过互联网,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印度也有巨大的市场,也在孕育着新的创新,所以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未来印度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超越美国的创新国家。

第二,海量用户和海量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巨大的人口红利给中国公司无数试错和积累用户经验的机会。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创新,马上就可以通过13亿人口来检验。人口红利结合技术进步,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推动中国企业不断创新。如果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未来中国创新走在世界前列,也是13亿人民推出来的,巨大的人口和市场是中国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海量用户产生的海量数据更是一座金矿,这个数据量级要比美国大很多,大数据可以产生更多创新,比如说用于金融的风控和信用评价,如蚂蚁信用和京东白条等。大数据还可以改进城市管理,比如说阿里巴巴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管理等。大数据也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海量数据会帮助中国在AI领域做出更多的创新。

第三,中国有一种全民学习的热情。改革开放给中国还带来一个巨大的红利,就是带给了中国人学习的热情和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即使到今天,在中国和美国,同样是老百姓,你会发现美国人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和能力远远落后中国人,大部分美国人是相当保守甚至是守旧的。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给中国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就是中国人的勤奋。我曾经有几次夜里很晚开车走广深高速,发现即使在晚上十点以后,路两旁的工厂,仍然有很多开着灯在工作。但是在美国,下班以后基本上就看不到工厂亮灯了。中国已经落后了太久,一旦有新机遇,就会立刻抓住。

在时代的烙印下,中国几代人的思维也有明显不同。50后和60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技术,成为带领国人走向富强的一代。70后在学习的同时,还在想着如何超越,于是创立了一批伟大的中国品牌。80后和90后,已经不太关注学习和借鉴,他们整天想的就是,我也可以做出更酷的别人没有的东西,我也可以改变世界。

2018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令全球瞩目的经济奇迹。而未来40年,中国改革开放即将进入下半场,上半场靠学习和人口红利,涌现出一批比肩世界的中国品牌,下半场靠什么?靠的是创新,就是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突破,领先全球。这两年国内出现一大波创新,我认为,还只是黎明前的破晓,现在的创新还只局限在部分行业,还没有走出国门改变世界,等到黎明的曙光来临,各行各业将会在创新上形成群体突破,中国将进入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创新,不但可以改变中国,还将改变世界。

过去一直是中国学习美国,现在我们很高兴看到,美国同行也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的创新了。2013年5月,“互联网女皇”马丽·米克尔在当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就专门提到了“向中国学习”的观点。苹果公司在2017年年底推出的新的iOS 11系统上,Apple Pay将支持扫码支付功能,与其说是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进,不如说是向中国支付创新致敬。

本书将介绍和讲解一系列中国领先世界的创新故事案例,有些是本人亲身参与和推动的案例,有些是本人一直关注和研究的案例。在本书最后也会跟大家探讨一下,如何进行创新。

希望这本书的故事能给有志于创新和改变世界的读者有所启发。通过阅读这些创新故事,看一看别人为什么成功,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能做出更酷的创新。

本书的故事和案例主要集中在TMT和金融领域,实际上在中国各个行业都有非常精彩的创新,这里也一并向各行业创新的读者致以敬意。

本书写作匆忙,肯定存在一些疏漏和不严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邹磊2017年6月21日

下面是本人的自媒体,欢迎大家关注,一起探讨交流。

微信公众号:

喜马拉雅电台:http://www.ximalaya.com/zhubo/45819861/第一篇颠覆式创新我非常赞同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很多改变世界的创新都是革命性的,从无到有,解决了人们一个核心痛点,颠覆了一个个传统行业。过去,中国的企业一直聚焦在从1到N,做出了很多伟大的企业,而今天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正在尝试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从0到1的创新,本篇就给大家介绍几个颠覆式创新的故事。第1章共享单车是中国创新,正在走向世界

2017年年初,大家都发现,一夜之间,大江南北的街头充满了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和小绿车等,出现上百家共享单车。从老人到小学生,几乎每个人对共享单车的出现都津津乐道。共享单车使用简单,只要看到空闲单车,一扫码就可以自动开锁,骑到目的地锁上车就结束计费,随时取随时还,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共享单车是中国企业使用移动互联网和卫星定位技术,做出的领先世界的创新。这个创新也在被国外同行借鉴和学习。

共享经济

讲共享单车前,先说一下什么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互联网精神的一种表现,过去大家在互联网上分享的是信息,是免费的,而共享经济是整合线下闲散的资源,以较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的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过去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闲散资源的使用效率。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经济运行模式。它和过去的经济运行模式一个主要区别,是商品的使用权是在不同用户间流动的。

简单地说,每个人可以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比如汽车和房屋拿出来,通过互联网有偿分享给其他用户。典型的代表有两个:Uber和Airbnb。Uber整合社会闲置的汽车资源给更多人出行提供便利,国内的滴滴打车就是借鉴Uber的商业模式。Airbnb是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家中闲置的房屋资源,提供给旅行的人士使用,国内小猪短租等公司就是模仿者。

这两年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价值不断被放大,更多共享模式正在不断出现。共享单车就是中国企业在共享经济领域的一个创新。这之后,又出现了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

国内的共享经济和美国略有区别,Uber和Airbnb是将个人闲置的资源进行共享。而共享单车等国内模式,是由第三方平台,如摩拜和ofo这样的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

共享单车起源

过去也有公共自行车租赁模式,在美国和英国都有,在国内深圳、杭州等城市也都有,只不过和共享单车的形式不同,它们是有桩自行车。有桩自行车的商业模式是在城市里建立多个自行车服务网点,每个网点安装一排自行车车桩,自行车平时是锁在这些车桩上的。租车的时候,你要找到网点的停车桩,在旁边的自助租赁设备上刷卡计费,才能开锁取车。还车的时候,也必须要找到停车桩,自行车只有卡到停车桩上计费才结束。

2013年我在伦敦时,伦敦街头有很多有桩自行车租赁,租借也非常简单,在停车桩的机器上,刷卡就可以租车。我在的那天,正好碰上伦敦举办纪念举办奥运一周年,骑自行车环城活动,整个伦敦街头都是骑自行车的人。于是我也想租个公共自行车来骑行,找了好几个自行车停车桩,都没租到车。这是一个很不爽的体验,有痛点就意味着新机遇,可惜我没有创新头脑。这个机遇后来被另一个人抓到了,她就是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她2014年在瑞典哥德堡想租一辆公共自行车,结果也没有租到,正是这个不爽的经历,使她萌生创立共享单车的想法。

2015年摩拜公司成立,2016年4月第一台共享单车在上海上线。同时期,在北京,一个爱好骑自行车的北大学生戴威也看到了同样的机遇,ofo于2015年在北大起家,从校园市场快速切入到全国。

过去各大城市都有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为什么以前一直使用率很低,市场火不起来,而共享单车一出现,一下子就把市场引爆了呢?这还要从共享单车和以前有桩自行车的根本区别说起。过去,租车还车都要到有停车桩的地方才行。租车还好说,看到停车桩即可,还车就麻烦了,你要找到离你目的地最近的停车点,停好车还要步行走到目的地。有时候运气差一点,你走到换车点,发现车桩停满了,还不了,这是过去自行车租赁的最大痛点。所以有桩自行车这个模式很多年前就有了,但是它的体验一直不好,因而也一直没有普及。

后来有家美国公司Social Bicycles对有桩自行车做了优化,使用移动互联网,显示最近的租车网点,用户租车和还车都可以方便地找到最近的网点。但这个优化并没有改变行业的关键问题,仍然是指定网点的停车桩租车还车,痛点依旧存在。

中国出现的共享单车解决了用户上述的痛点,它是无桩的自行车,可以停在任意地点,你只要看到离你最近的一台共享单车,扫码就可以开锁,骑到目的地,随便停在任何地点,锁车就结束计费,实现了随取随还。用车的模式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其实是革命性的。

共享单车兴起后,对有桩自行车的冲击非常明显。无论从价格上还是易用性上,大家都会选择共享单车。图1-1是深圳我家附近的一个有桩自行车点,才建到一半,就建不下去了,立在路边的铁桩空空荡荡的,到处都是灰尘和蜘蛛网。图1-1 深圳某处未建成的有桩自行车

共享单车的创新

为什么说这次共享单车是颠覆式创新,而不是改进式创新呢?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卫星定位(GPS)成本降低,促进了新商业模式的出现。过去自行车租赁为什么要有桩呢?因为过去没有移动互联网,没办法实现借还的计费,只有把车卡到桩上,才能停止计费。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用手机扫码开锁,手机支付费用,不再需要停车桩,不再需要任何硬件设备,这是大环境促进技术进步的第一个因素。

此外GPS成本快速降低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过去汽车装GPS成本都很高,现在卫星定位不但成为汽车和手机的标配,而且也内置到自行车中,成为新一代自行车的标志。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是全球三大卫星定位系统,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过去一个卫星定位模块成本高达千元,后来降到几百元,这两年成本更是降到几十元,成本的降低直接促进了相关行业技术的革新,无桩自行车也就应运而生。摩拜单车装备了GPS模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找到周围的摩拜单车,摩拜也可以在后台通过大数据管理各地投放情况。这一技术在防盗方面非常有效,只要有人在锁车状态下非正常移动车辆,后台就会发出警示信息,并发送地理位置。ofo和其他共享单车早期版本是没有卫星定位模块的,但是不影响用户使用。图1-2 深圳街头整齐停放的摩拜单车

智能车锁也是我国的创新,摩拜采用的是二维码智能车锁,用户扫码后,会和摩拜服务器双向校验,自动开锁。ofo前期采用的是密码车锁,容易被破解,后期采用Token智能锁,Token是一种令牌机制,有些银行会用到,原理是服务器和客户端同时使用相同的密码,这样就不容易被破解。

还有一个细节上的创新,大家可能都会想,轮胎没气了怎么办?如果是自家的自行车,会定期打气,但共享单车怎么办?如果你仔细看下摩拜单车的细节,就会明白,它的轮胎都是实心的,无需打气。但实心轮胎可能会影响骑行体验,所以摩拜的轮胎上又创新地开了很多小孔,可以减震,提升舒适感。

共享单车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有桩自行车行业,还影响了小汽车和黑摩的的使用频次。2017年4月12日,摩拜单车发布的《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受访者使用小汽车的出行次数减少了55%,使用黑摩的的出行次数减少了53%。这个数据基于摩拜用户的问卷调查,在用户样本选取及最后得出的结论上我觉得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确实看到了共享单车对其他出行方式的影响。

摩拜和ofo是最先规模化投放单车的两家公司,从2016年下半年持续向市场投放。图1-3是两家企业的百度指数对比,可以看出从2016年8月起,共享单车开始引起用户的关注,在2017年1月前后,引爆了一次流行,到3月份以后,几乎达到了全民普及的地步。两家在策略上也有所区别,摩拜强在技术上,单车成本高,一台车的成本高达1800元,而ofo关注在成本上,以低成本(单车成本仅300元)快速占领市场,所以ofo的投放量比摩拜大,仅仅几个月,ofo就向市场投放了600万辆单车。图1-3 摩拜和ofo的百度指数

共享单车群雄并起,非常像前两年网约车市场的混战,当年Uber的中国追随者们,除了滴滴和快的外,还有上百家企业,最后通过不断的合并,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共享单车各厂商目前都在加大市场和运营力度,尽快抢占市场。目前领先的是两家,摩拜是腾讯系的,而ofo则和阿里巴巴走得比较近。

未来会怎么样呢?看过当年网约车大战的读者应该可以猜出结局,首先,一批竞争力不够,投放量上不来,资金跟不上的企业会率先出局,剩下几家大的,会有背后的投资机构运作实现并购整合,最终中国会剩下两家或三家,甚至有可能像滴滴大一统一样,整合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走出国门

摩拜和ofo都有开拓海外市场的计划。摩拜单车在2017年3月进入新加坡市场,6月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图1-4),7月进入日本。ofo也先后切入新加坡和英国市场,未来还计划进入法国、日本等20个国家。这是中国企业在本土崛起以后,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快速度了。海外市场目前处于爆发的前夜,国外也有企业开始关注这个市场。图1-4 摩拜2017年6月13日在Twitter宣布进入英国曼彻斯特

硅谷新成立了两家公司,一家叫Spin,创始人是新加坡华人方友运,另一家是Lime Bike,创始人来自复星昆仲美国资本,一成立就获得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的1200万美元天使融资。他们都是借鉴中国共享单车模式在美国直接推出同样的单车,但是美国的公共空间管理和中国有区别,目前进展得没有那么快。还有一家美国本土企业Zagster,也快速切入共享单车市场,未来美国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新加坡是中国共享单车出海的第一个首选地,不过新加坡也出现了学习中国的新加坡共享单车企业oBike。此外,纽约CitiBike、日本Hello Cycling等国家的共享单车也密集加强运营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推动。现在互联网传播速度非常快,中国的共享单车才上线几个月,全球各地就开始出现模仿和跟随者了。

为什么共享单车诞生于中国

为什么共享单车最早诞生于中国,而不是美国或英国呢?首先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速度要比国外快,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给共享单车提供了创新土壤。其次,国内因为汽车限购,私家车的普及也低于英美,交通主要还是依靠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大城市人口密集,大部分人走出地铁口后,到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交通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最后还有一个因素,中国是自行车大国,从过去到现在,人们一直把自行车看成是一个主要的交通工具,而在英美,骑自行车更多的是看成是一种健身方式。

共享单车的创新故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这是一个技术推动创新的典型案例,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GPS成本的降低,是不可能诞生无桩自行车模式的。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是85后,ofo的创始人戴威则是典型的90后。中国新一代的创业人已经和老一代不一样,他们不再像上一代企业家一样小心翼翼地学习和超越,他们直接想到的就是改变世界。

大事记

2015年1月 摩拜公司成立。

2015年6月 ofo推出单车共享计划,在北京大学成功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

2015年10月 摩拜单车完成A轮融资。

2016年1月 ofo完成A轮融资。

2016年4月 摩拜单车在上海上线。

2016年6月 美国Zagster推出了Zipbike项目,面向大学校园的学生。

2016年10月 摩拜获得包括腾讯在内的C+轮投资。

2016年11月 美国共享单车Spin成立。

2016年12月 ofo发布海外战略,在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展开试运营。

2016年12月 ofo布局新加坡市场。

2017年2月 新加坡共享单车oBike成立。

2017年3月 摩拜单车宣布在新加坡投入运营。

2017年3月 美国共享单车LimeBike获得1200万美元A轮融资。

2017年4月 ofo宣布获蚂蚁金服D+轮战略投资。

2017年6月 摩拜单车宣布登陆英国、日本等国。

2017年6月 摩拜单车完成E轮融资,金额6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腾讯等。第2章移动支付中国领先美国至少三年

从2014年开始,移动支付在中国快速普及。时至今日,不但商场、超市、餐馆可以使用移动支付,而且在小卖店买瓶水也可以微信支付,甚至街头的小餐馆已经开始不收现金(图2-1),连乞丐在街头乞讨都有使用二维码收钱的。移动支付成为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和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正在进入无现金社会。中国领跑全球,要感谢两家伟大的公司:腾讯和阿里巴巴公司,他们创新地采用二维码方式,跳过硬件支持,推动中国跑步进入无现金社会。图2-1 深圳街头某餐馆不收现金告示

支付行业的发展历史

正是传统银行业的故步自封给了支付行业发展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银行汇款,不但要知道对方账号、开户名和开户行,而且转账的速度也很慢,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到账。1998年,这个痛点被美国两个年轻人彼得·蒂尔和麦克斯·列夫金发现了,他们立志要做出一个通过邮件就可以转账的产品。同一条街上,另一个创业狂人埃隆·马斯克也怀揣着梦想做着同样的事情。两家创业公司最初激烈竞争,后来握手言和正式合并,于是PayPal诞生了。

很快PayPal就发展到了2000万用户,越来越多的买家和卖家用PayPal付款,引起了美国当时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的关注。2002年,成立仅4年的PayPal被eBay以15亿美元收购。业内普遍认为收购价格过高,现在回头来看,这应该是eBay历史上最成功的交易。

独特的创新理念和企业价值观,使得PayPal成为创业者的摇篮。在被收购后,创始团队成员陆陆续续独立创立新的企业,在多个领域改变世界。最著名的是马斯克,他创办了特斯拉和SpaceX等公司。彼得·蒂尔成为硅谷著名的天使投资人,投出了Facebook等一批著名企业。华裔员工陈士骏创立了YouTube。此外,LinkedIn、Slide和yelp等公司创始人也都源自PayPal。这些出身PayPal的创业者后来成了闻名硅谷的PayPal“黑帮”。

2003年,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创立,为了解决买卖双方信任问题,作为担保交易,支付宝诞生了。支付宝和PayPal功能类似,但也有些功能不同,比如买家付款后,PayPal是直接付给卖家,卖家再发货,而支付宝则不同,买家的钱先暂存在支付宝,要卖家发货,买家确认收货后,支付宝才会把钱支付给卖家。这个商业模式的不同,导致支付宝出现巨额的资金沉淀,也为日后“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新的机会窗口出现,大批企业跟进第三方支付,行业一时良莠并存。直到2011年,央行开始对支付行业进行监管,并在2011年5月发放第一批支付牌照。到2015年3月,央行分8批共发放270家支付业务牌照,在此之后,监管从严,央行再未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

手机钱包

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手机钱包。过去第三方支付仅仅用于网上支付,而手机钱包不但可以用于网上支付,还可以用于线下支付。

2009年,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创立了一家新的支付公司Square,该公司提供的一种新颖的移动读卡器,可以插到手机的耳机插孔上,帮助消费者、商家在任何地方进行付款和收款。2012年,中国银联也推出了类似的读卡器。这种商业模式也存在一个前提假设误区,即假设消费者都是持卡族,消费都是刷卡。如果将来大家不用卡了,这个模式也就不存在了。

用户真的需要每天携带银行卡吗?过去每个人出门必不可少的就是钱包,钱包里装满了各种银行卡信用卡,多到钱包根本装不下的境地。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用户痛点。手机钱包于是应运而生。

2013年谷歌公司推出手机支付系统“谷歌钱包”,2014年苹果推出Apple Pay,两家都是可以在线下消费的手机钱包应用,用户可以绑定各种银行卡,到线下商家消费时,只需用手机在商家终端读取器上轻轻一“靠”,就可以完成支付。而苹果更进一步,结合指纹技术,创新地推出了指纹支付。

两家公司手机钱包采用的都是NFC的技术。NFC是近场通信技术,跟蓝牙技术有点类似,都是基于手机的无线通信技术,相比蓝牙,NFC通信距离更短,但功耗低、安全性更高。NFC看似是解决移动支付最好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手机和商家都需要支持NFC技术,都需要增加成本进行技术改造。手机端还好说,只需要生产厂家在手机上增加NFC模块。新的高端手机型号上市,NFC都是标配,但是对于低端手机,NFC模块的成本不低,所以大批厂商对NFC仍然持观望态度。商户端改造牵扯的面就更大了,市场上收银的POS机,五花八门地来自不同的厂商。一台支持NFC的POS机成本要300~500元,远高于传统的POS。更换升级POS机,对商户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增加新的成本,还意味着增加对员工和用户新的教育成本。NFC的硬伤阻碍了移动支付的普及。

但是,一个新的创新在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移动支付时代悄悄拉开帷幕。

二维码支付

二维码是一种两维的平面图形,在规律的小格子里用黑和白记录数据的信息。用围棋棋盘描述一下可能更形象,棋盘横竖共有19条线,围成18×18共324个正方形格子。围棋规则是把棋子下到横竖的交叉线上,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二维码,大家可以试着把黑白棋子错开放到正方形的格子里,摆满棋盘就形成了一个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图案。把黑子想象成1,白子想象成0,这张图案携带了标准数字信息。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是由1和0的二进制信息组成的,用手机或者扫描枪就可以读出图形的信息,这就是二维码的基本原理。

传统行业过去还普遍使用条形码,比如图书的ISBN码和商品的标签等,条形码是一维码,记载的信息要比二维码少很多。过去需要识别的信息不多,条形码足够用了,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识别和交互的信息量大增,二维码一下子就普及开了。现在二维码不仅仅用于商品信息,还用于更多场景,比如说微信二维码,记载的是微信账号ID,扫一下码就可以加好友。比如说,到餐馆吃饭,扫一下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调出餐馆菜单,自助点单。比如说网站和公众号推广,扫一下码就可以打开网站和关注公众号。比如说手机电子值机牌,登机时扫一下就可以登机。越来越多的二维码应用,几乎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二维码本身不是新技术,但把它用于移动支付,就是我国的创新了。美国的NFC模式不太适合中国国情,如果直接照搬,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改造,不易于推广。2014年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企业,当时有近百家实体商业广场,每家广场又有上百家商户,过去消费都是采用刷卡方式,对于新一代用户使用移动支付需求,采用哪一种方案支持,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如果采用NFC模式,100多家广场,上万家商户的POS机改造,成本高得吓人。

这个时候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横空出世。其实想一下,过去在互联网上,买家和卖家交易,使用在线支付简单,线上订单信息会自动带着金额信息,买家只要确认付款,买家的钱就从买家在第三方支付的账户中,划转到卖家的支付账户中。其中并没有其他类似POS机的硬件设备。在线支付的双方都是线上的,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把双方的账号信息连接到一起。到线下消费支付,其实原理上也没有不同,只是不能通过线下订单信息把双方关联起来,那么消费者支付怎么找到商户信息,Apple Pay用的是NFC,手机刷一下,就调出商户信息完成支付。而微信和支付宝则创新使用的是二维码,消费者扫一下,调出商户收款账户,输入消费金额,确认完成付款。整个过程简单易用,商家不需要改造任何设备,消费者手机也不需要任何硬件模块支持。

监管风波和再一次创新

二维码支付最大的受益者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但是另一家企业动了这块蛋糕,那就是中国银联,银联是传统POS收单的主要环节。过去消费者刷卡支付,银联会向商户收取刷卡手续费,手续费按照不同行业,按照刷卡额收取0.25%到1.25%不等。收到的手续费按照7∶2∶1比例给各环节分成,其中70%归发卡行,就是消费者刷卡是用的哪家银行的卡,20%归收单行,就是商户收款的开户行,10%归银联。举个实际的例子更好理解,假如你拿招商银行卡在商户消费100元,商户收款的开户行是农行,手续费率是1%。那么产生的手续费就是100*1%=1元,其中0.7元归招商银行,0.2元归农行,0.1元归银联。二维码支付改变了原有的利益格局,手机支付走的是在线支付的逻辑,由支付公司和买家卖家的银行结算,直接就跳过了中国银联这个环节。

2014年3月13日,央行发文,以安全原因紧急叫停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支付。腾讯和阿里巴巴在遵守央行规定以及与央行积极沟通的同时,再一次对二维码支付进行创新。过去消费者扫商户的二维码,商户一般把二维码贴到收银柜台上,如果被恶意犯罪分子替换,就存在潜在风险。这种模式在业内通常称为正扫模式。

两家公司创新地推出了更安全的反扫模式,也就是由商家扫消费者的付款二维码。在微信钱包和支付宝中,都有付款二维码的生成,这个二维码是临时性的,每次付款会生成不同的二维码,即使别人复制你的付款码,过一会也就失效了。反扫模式主要用于大中型商户,最早使用的是沃尔玛和家乐福这样的超市,超市收银设备都有扫描枪,过去用于扫描商品信息,只要在软件系统上稍加改造,就可以用于读取二维码中的个人付款信息。反扫模式得到快速普及。

正扫模式也没有出现大的安全风险,一直是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小商户的主流收款方式。两种模式交相辉映,移动支付大潮扑面而来,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挡了。

根据2017年5月“互联网女皇”马丽·米克尔最新公布《互联网趋势》报告,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已超过5万亿美元;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占据54%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微信则占据40%。

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是央行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2016年年底,银联不甘于在移动支付市场被边缘化的境地,也推出二维码支付,但是用户需要下载银联钱包APP,用户体验不好。2017年5月,银联再次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二维码产品,在银行的APP中实现扫码支付。不过移动支付市场大局已定,银联很难再有所作为。

为什么中国移动支付领先世界

2016年,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38万亿人民币,移动支付规模远超美国,已是美国的近50倍。我经常往来中美两地,美国在移动支付上的差距确实非常大,大部分线下消费场景中,美国仍然是刷卡,Apple Pay看上去很美,但涉及NFC硬件改造,美国商户支持得并不多。

为什么移动支付的创新诞生在中国,而不是美国?首先要感谢腾讯,微信这么多年给中国用户培养了很多好习惯,其中之一就是扫码,过去扫码主要是微信加好友,关注公众号下载APP等。二维码支付上线后,几乎没有任何教育成本,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学会使用。这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他们二维码没有普及,不要说支付,就是其他应用也很少用二维码。二维码并不是中国发明的,是1994年由日本发明的,但过去这么多年在全球鲜有应用。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普及,需要在线上和线下找到一个最快捷最易用的桥梁,这就是二维码。2017年6月6日,苹果在WWDC2017发布会上宣布,针对中国用户扫二维码支付的习惯,在苹果年底推出的新的iOS11系统上,Apple Pay将支持扫码支付,用户只需要用拍照功能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同日,摩拜单车宣布率先接入苹果的扫码支付。这是美国企业向中国学习的典型例子。

其次,美国是一个信用卡大国,多年的刷卡习惯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就算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在手机上装一个刷卡器,如Square一样的东西。正是这种思维惯性,制约了他们对新支付模式的敏感性。

未来展望

在大部分国家还没有醒悟过来的时候,腾讯和阿里巴巴看到了全球市场的机遇。腾讯凭借着微信走向世界的成功,带动微信支付攻城略地。支付宝加快和全球商户的签约,推动支付宝全球化。我这几年在国外,多次亲身体验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支付时是以当地货币支付,后台结算时会按照人民币结算,非常便利。2014年10月,在香港美心快餐,用支付宝反扫模式付款(图2-2)。2015年12月,在韩国,当地最大的连锁便利店GS25所有门店支持支付宝,每一单还会优惠相当于人民币5元的韩币。2017年在芬兰北极村,所有商户也支持支付宝。支付宝已经成功进入日本、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大部分国家(图2-3)。支付宝甚至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图2-2 2014年香港美心快餐支持支付宝扫码支付图2-3 支付宝全球主流国家

2016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香港公司成为首批支付牌照获得者,同时拿到牌照的还有微信和八达通等。八达通是香港人使用最多的小额支付储值卡,主要用于公交系统,还可以用于餐馆吃饭和便利店购物等。2017年5月支付宝推出港版支付宝,从功能到界面上更加贴近港人的使用习惯。

那么未来移动支付前景如何?如果各国本土企业没有快速跟进移动支付的话,支付宝和微信的移动支付会有机会进入各国移动支付市场。就像当年Visa和Master一样,中国企业也有成为全球支付联盟的机会。这一点看起来很有挑战,其实也不太难。有个先例可以参考,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已经支持银联刷卡,这当然是银联这么多年在全球市场的辛勤耕耘的结果。假以时日,支付宝和微信也有机会成为全球通用的移动支付标准。中国已经跑步进入无现金社会,下一步就是让全球变成无现金世界。

二维码支付能持续多久?未来是否会被新的技术替代?一定会的。从技术和用户体验来看,二维码支付仍然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说用于个人和小商户结算的正扫方式,当网络信号不好时,很难读出商户的二维码。再比如说,扫完小商户的二维码,还需要手动输入金额等。未来一定会有更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些用户痛点。

大事记

1998年12月 PayPal成立。

2002年10月 PayPal被eBay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2003年10月 阿里巴巴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

2005年9月 腾讯正式推出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

2010年5月 Square推出插在智能手机上的迷你读卡器。

2011年5月 支付宝和财付通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支付牌照)。

2011年10月 支付宝计划推出国内首个二维码支付解决方案。

2013年6月 支付宝推出账户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

2013年8月 微信支付正式上线。

2013年11月 支付宝手机支付用户超1亿。

2014年1月 腾讯理财通上线。

2014年3月 央行发文,紧急叫停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支付。

2014年10月 苹果公司的“苹果支付(Apple Pay)”服务正式在美国上线。

2017年5月 支付宝宣布推出香港版电子钱包——支付宝HK。

2017年6月 苹果公司宣布,在年底推出的新的iOS 11系统上,Apple Pay将支持扫码支付。

2017年6月 摩纳哥与支付宝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接入支付宝,成为第12个接入支付宝的欧洲国家。第3章知识经济新模式

2016年被称为中国知识付费元年,在这一年,分答、知乎Live、得到、混沌大学和小密圈等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用户也表现出强烈的付费意愿,知识付费市场出现井喷。互联网从原来的免费模式,仿佛一下子跨越到付费时代。这和美国的在线教育截然不同,中国企业闯出了新的商业模式。

在线教育

最早的在线教育出现在美国。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尝试把部分课程放到网上,免费分享给更多年轻人。免费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此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等大学都陆续推出网络公开课。网易和新浪等平台也设立网络公开课频道,引进和传播优质的美国大学公开课。

在线教育对我个人影响也很大,我在2012年从网易公开课上,偶然看到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的公开课《金融市场》,深深被吸引,从此之后,我又找到了罗伯特·希勒的几本金融著作学习,他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影响了我后来的金融投资的核心理念。一年后,我惊奇地看到罗伯特·希勒获得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免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级别的课程。以前,如果你要聆听这些大师的课程,你要先考入耶鲁大学,还要能承担起每年将近6万美元的学杂费。过去教育是昂贵的,现在教育是免费的,互联网让人人在教育上变得更加平等。

2004年,一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孟加拉裔美国年轻人,毕业后进入了待遇丰厚的金融行业。有一天,上七年级的表妹向他请教一个数学问题,他远程用在线软件通俗易懂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后来又有更多的亲戚朋友向他请教,于是他索性把数学辅导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给更多人分享。没想到,视频很快就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他就是萨尔曼·可汗。2007年,他创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除了数学之外,还加入了更多其他科目,并增加了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我的孩子小学6年级很喜欢在线上可汗的数学和化学课程。互联网正在把全球变成一个小小课堂,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

同一时期,美国涌现了Lynda、Udemy和codeacademy等一批在线教育的网站,国内也迅速出现一批专注在不同年龄和不同行业的在线教育网站。但是在线教育也存在两个弱点:一个是互动性弱,线上老师和学生互动性不如线下教育;另一个是不能个性化,线上学习更多的是统一课程,不会针对学生给出个性化学习方案。

知识付费群体创新

2016年,中国的知识传播涌现出非常多的新模式,不再是像过去的在线视频教学体系,而是更加碎片化、更加个性化和更加精品化。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有分答、知乎Live、得到、混沌大学和小密圈。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知识有偿化。表3-1是这些公司的上线时间和主要商业模式。表3-1 国内几家知识付费平台一览表

分答

分答,采用付费语音问答形式,开创了一种新的知识分享商业模式。它的创始人是姬十三,姬十三是连续创业者,最早创立的是果壳网,这是专注在科技领域的社区网站,在理工男中有着良好口碑。2015年,他又创立了“在行”,可以约见各个行业的行家,与他们进行一对一当面沟通。但是行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用户更多的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不需要当面交流。于是一个更轻量级的产品上市了,这就是后来大放异彩的“分答”。

分答聚集了一些各个领域的行家,用户可以付费向他们提问,付费的标准从1元到500元人民币,名人的问题付费门槛会更高。提问者用文字形式提问,回答者用语音形式回答,时间长度60秒。其他用户如果对同样的问题感兴趣,不必再重新提问,只需付1元钱就可以“偷听”。这1元钱中,0.5元归回答者,0.5元归提问者。平台行家回答问题收入的10%归平台,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分答最创新的地方是,不但回答者有收入,提问者也会有收入,这就鼓励提问者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2015年5月,分答一上线,就刷爆了朋友圈。尤其是名人效应,王思聪在分答2天时间回答了32个问题,收入23.8万(见图3-1)。8月,分答因内容运营不规范,被监管部门临时叫停。9月底重新上线,虽然热度稍有衰减,但仍然得到快速普及。

分答的成功是它充分发掘并解决了用户的一个痛点,就是“问”的需求,现在的年轻用户,他们不像老一代网民自己上网寻找答案,他们希望有问题,马上就能问到专家,马上就能得到答案。分答的崛起,影响了另一个网站的生意,那就是一直专注于知识分享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图3-1 分答APP用户界面

知乎Live

知乎创办于2010年,是借鉴美国问答社区网站Quora而创立的。知乎上有很多热心的各行业专家,他们免费回答网友的提问。知乎一直享有较好的口碑,却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商业变现模式。分答本应该是知乎出品才对,但他们晚了一步。但是,在知识付费的大潮中,还好他们没有晚太久,很快他们抓住了一个新机遇——在线讲座。

在线讲座最早流行在微信群,比如说妈妈群里经常有育儿讲座,留学群里会有留学讲座,各种流行的网课也都在微信群里举办。但是微信群是个相对封闭的圈子。知乎Live是一个公开的在线讲座,行家在知乎创建一个Live,有兴趣的听众可以付费加入Live群,听行家的语音讲座,也可以提问和行家互动。2016年还只有受邀用户才能创建Live,2017年已经对普通用户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在线讲座。你不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只要你的内容吸引人,就会有人加入收听。和分答高举高打,请了一批明星带动人气不同,知乎Live主要是从原来知乎的用户中找到民间的行家开讲,这些人在各个领域也是非常有见地的,知乎更强调民间知识的传播和变现。

和分答的另一个不同是,知乎Live更注重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一场知乎Live的播讲与互动时间要求不低于 60 分钟,门票价格分为9.99、19.99和29.99元三档。主讲人申请Live时要缴纳500元押金,保证按时开讲。听众不满意7天内可以退款。

知乎Live更聚焦在细分市场的小众知识领域,比如说量化投资、自驾出游等领域(见图3-2)。它改变了过去要去线下听讲座的方式,让知识的传播更快更广。图3-2 知乎Live用户界面

得到

国内规模最大的移动音频分享平台是喜马拉雅,2013年3月创立,两年后用户数突破2亿。喜马拉雅是音频自媒体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广播电台。这个商业模式对传统广播电台冲击比较明显。过去有车一族,每天上下班收听的是广播电台频率节目,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友转变成喜马拉雅的听众。虽然喜马拉雅有海量的音频节目,但用户更希望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在仅有的碎片化时间里能听到最有价值的知识,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得到诞生了。

得到的创始人是罗振宇,他在2012年创立了60秒音频自媒体《罗辑思维》。得到是他2016年5月创立的音频付费平台。上线后吸引了吴军和樊登等一批大咖入驻,开立独家专栏,每个专栏价格199元/年(见图3-3)。得到上线近半年,营收超过1亿元。

得到和喜马拉雅的区别:喜马拉雅是平台,更像淘宝这样的C2C,任何人都可发布自己的音频节目,而得到更像京东这样的B2C,是知识的生产者。喜马拉雅有超过400万主播,而得到只有区区几十位顶级大咖,更注重的是精品知识。

得到的成功是因为它抓住了用户的核心痛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地学习到最有用的知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