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世纪接班人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4:03:3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新世纪接班人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教育

新版新世纪接班人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教育试读:

内容提要: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进程之中,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从儿童到成年人存在着一个“过渡期”,不仅身体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心理结构变化和特定精神机能的发展也产生人生的飞跃。如今,有些部门创办了“儿童心理咨询门诊”和“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在一般心理咨询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占总数的60%~70%。表现行为偏离和心理障碍的人,大多数是从儿童开始,其心理状态就由于受到了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显得不够正常,后来又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致使其心理与行为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甚至产生危害他人、危害集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少数人随后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及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咨询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有利于各种心理行为障碍的早期预防,有利于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科学培养,及时矫正治疗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而且会对一个人一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心理卫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第一章 就业指导

原则是人们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准绳。从某种意义上说,原则具有明确的规范性。职业指导的原则是职业指导活动应遵循的规范。我们认为职业指导应遵守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职业指导活动必须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方针,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求职动机,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打下知识与能力基础。教育性原则是学校职业指导的首要原则。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职业理想教育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可以点燃人们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热情。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反映人们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实践证明,职业理想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一个人一旦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正确地选择职业,并激励自己去克服职业活动中的困难,勇往直前地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许多青年在职业选择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外,主要是缺乏正确的职业理想。不少人只顾眼前利益,讲究一时的“实惠”,我们在对三、四年级222名大学生的择业意向调查时发现,只有26.3%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合的职业。73.3%的大学生热衷于“三资”企业、经商以及行政管理等所谓热门职业。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选择了“实惠”、“热门”的职业(或毕业后改行从事“热门”职业),一旦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相关或与自己个性不相符合就会陷入无限的烦恼,不仅给个人带来痛苦,也给事业带来损失。针对这种现象,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十分必要的。职业理想教育就是要使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即把个人愿望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思想。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面对纷繁的职业种类,能够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的头脑,以正确的态度选择职业和对待职业。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要系统、全面地介绍社会生活中各种职业类别的作用与地位,引导学生把职业理想同现实结合起来。避免空洞的说教。(

)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范畴的认识和态度。包括人们选择职业的标准和对各种职业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选择问题上的具体体现。目前,大学生在职业观问题上存在的偏差是极普遍的。我们对222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86%的人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把择业意愿指向高(高级机关),大(大城市,大企业),全(全民企业、事业单位)的占86.8%,愿意去基层的只占13.2%,主张自己创业的不足10%,这与改革开放的要求是极不适合的。因此,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指导的一项迫切任务。

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帮助人们了解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价值,了解国家经济与社会现状及趋势,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懂得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的关系,认识个人与社会、人才与文凭的关系。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应有价值而努力学习的热情。选择职业时能自觉地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最符合社会需要和最能为社会做贡献的职业。

时代要求当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具有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这也是现阶段职业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职业观认为职业选择首先应以创造为动机。现代化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在各个岗位上共同努力,这种努力对于个人来说,不是随意配置的填空,而是主体能动的选择。把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的动机,人们的职业活动就超越了谋生手段本身,达到了社会利益和个人尊严的高度统一。这样,只要有选择的可能,他们就会选择一种最引以为自豪的职业,选择自己深信其伟大并具有最大效益的职业,选择最能给自己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民谋利益的职业。其次,职业选择应以进取精神为动力。唯有进取,才能把职业选择作为自我发展的契机,积极地分析自己的选择,不被困难所吓倒,也不被一时的冲动所欺骗。也唯有进取,才能从错误的选择中摆脱出来,相信自己的力量,去开辟新的天地。再次,职业选择要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为出发点。选择并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享受的机会,而是为我们提供了将知识转化为物质财富的广阔天地。(三)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作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思想行为上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转变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抓择业动机教育。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思想教育的失误,不少青年学生的择业动机是错误的,如有人把“升官快”作为自己的择业动机,有的人的择业动机则是“易发财”,甚至有的人把行业不正之风所带来的“实惠”作为自己择业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向人们灌输职业道德理论,特别要注意引导广大青年进行科学的职业道德的评价活动。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道德价值。通过职业指导教育培养纯正的职业道德观念,高尚的思想境界,并能自觉地表现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其次,要进行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它要求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并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有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精神。在工作岗位上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反对粗心大意、弄虚作假、消极怠工、玩忽职守等行为。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再次,职业道德教育还包括敬业教育、乐业教育和勤业教育。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其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把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变成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将来的职业活动打下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

教育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思想教育方面,而应贯穿在职业指导整个过程的一切方面。只有遵循教育性原则,职业指导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领域中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一切脱离教育性原则的职业指导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其结果不仅达不到职业指导应有的作用,还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二、整体性原则

影响人们职业观念形成和职业能力提高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必须把职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整体和普遍联系中把握影响这一工程的因素和条件,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保证职业指导的顺利进行。整体性原则,包括职业指导内容的完整性、组织领导的协调性、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一)内容的完整性

职业指导内容的完整性是由职业指导的目的所决定的。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造就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适合各类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对劳动者的教育与培养应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职业技能等诸多因素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完整的作用整体。因此,职业指导包括了从观念的形成到品德的培养,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运用等一系列内容。既有对劳动者个人的指导,又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指导,如预测职业发展文化趋势,为职业结构的改造、专业结构的调整及新职业的创立提供理论依据。作为职业指导实践活动,由于对象和目的不同,其内容可以有所侧重,但作为职业指导科学,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内容都不是完整的。(二)组织领导的协调性

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少数职业指导人员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要发挥职业指导的应用作用,必须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局面。首先,职业指导要同劳动管理相结合,特别是要同就业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结合。我国传统的劳动制度是一种高度集中管理的国家劳动制度,由于只有国家才是唯一的用工主体和就业主体,结果严重影响了企业用工竞争和劳动者就业竞争局面的形成。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这也正是职业指导的任务。随着劳动市场和就业竞争机制的形成,职业指导担负着帮助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劳动力素质和适应市场竞争能力的任务,同时,职业指导还起着广开就业门路、调节劳动力供给规模的作用。所以职业指导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职业指导应成为劳动、人事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其次,职业指导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结合,相互协作。职业指导活动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社会服务事业,它涉及到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对人们求职择业的影响,涉及到人才来源和人才去处两方面的合作。因此,职业指导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和全面支持。

家长对其子女职业意向的影响是明显的。据有人调查,中学生的择业志愿有44%是由家长决定的,因此家庭在职业指导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职业指导机构特别是学校的职业指导部门要和学生家长联系,使家长了解学校职业指导计划、内容和要求,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趋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各种情况。同时学校可以从学生家长那里进一步了解该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倾向。不少中学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并向他们介绍有关职业的特点,提供招工、招生信息,并听取家长对学校职业指导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与学校的配合,使职业指导得以顺利进行。

劳动人事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职业指导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承担着录用人、推荐人和帮助在职人员进行职业转换等直接的职业指导活动,同时还肩负着向学校及社会介绍职业,提供职业信息及人才需求信息的任务。特别是向人才输送部门提供人才预测、规格与要求,对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专业调整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没有劳动人事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学校的职业指导就失去了基础。(三)目的的一致性

所谓职业指导目的的一致性,是指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的职业指导活动都要始终遵守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即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合格的人才。这有赖于职业指导的综合效应,是职业指导系统中各渠道、各种因素和各种教育影响共同作用、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职业指导目标的一致性,体现在时间上要从小抓起,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都要从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出发来关心教育他们,使他们在实践中早日成才。因此要把职业指导的目的以一贯之。职业指导目的的一致性体现在空间上,就是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关心职业指导工作,把职业指导渗透到各种工作的各个环节。特别要重视控制、改革和净化社会环境的信息源,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来影响和教育人们。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是职业指导一致性的保证。要取得整体的职业指导效果,就需要各种教育因素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它包括学校内部的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教育与管理的统一,以及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还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一等。只有使各种影响因素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个从时间到空间的完整的作用整体。当然,各种影响的一致性是相对的,职业指导必须积极地去适应社会,充分利用社会的积极影响,努力控制社会中的消极影响,才能在主导方向上保持影响的一致性。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样也是职业指导的基本原则。这是由两个方面所决定的。其一是社会的发展引起的职业活动内容的变化和职业结构的变革。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职业不断产生,从电子工业、光学、通讯、信息到遗传工程、生态工程、海洋科学、空间技术、替代性能源等一系列新的职业类型的产生,不仅要求人们具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还要求人们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社会及其职业的这种变化与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并且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职业指导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其二,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生理、心理和精神同时发生,又相互影响。生理世界直接与心理世界相联系,人们直接从生理发展中体验到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由此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精神世界又直接同心理世界相联系,通过自我意识,赋予生活以意义,选择生活道路,使人的思想和感情升华到理想的高度。个体就是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的。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目的,职业指导就在于发现并掌握它,在不同的阶段施加不同的影响。

由此可见,职业指导的发展性原则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社会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包括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为社会需要准备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指导要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用发展眼光看待个人,掌握他们的心理规律和思想活动特点,引导他们正常健康地成长,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对个体的教育与影响来讲,职业指导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职业指导不是把个体固定在某一职业上。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们的职业意识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往往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儿童、少年、青年一直处于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有着质的差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用这个观点去考察个体,就会发现人们的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无不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甚至要延续到30岁以后才逐渐稳定。因此,职业指导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人,而应该把握各个阶段发展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他们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

青年学生在毕业时所做出的职业或专业的选择也不是最终的。还会由于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性格、兴趣和能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每一个正常水平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可塑性,往往能适应许多职业或专业。职业指导是要帮助他们确定一个与其自身个性特点相适应的职业范围,而绝不是形而上学地要求他们必须从适应的职业范围中选择某一个“最佳”的职业或专业。过早地把人固定在某个专业或职业上,会使其在众多职业方向上发展的可能性受到限制,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即使是成年人,在职业选择上也并不一定必然是正确的。随着整个社会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变化,人们自然要在不断地选择中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种发展变化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职业指导要尊重和承认个体在职业选择上的发展和变化,抛弃过去那种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旧观念,帮助他们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职业,并把职业转换变成一种发展与探索新事物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人的才能的培养与发挥。

第二,职业指导的发展性原则在于培养个体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个体独立地以新的模式程序去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善于发现新原理、形成新技能、发明新方法、获得新成果的能力。个体的创造能力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没有大批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社会就不会发展,职业就不能进步,新的生活道路就不能被源源不断的开拓出来。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包括哪些特征呢?我们认为:在思想素质上,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满腔热忱和献身精神,思想观念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敢于向旧的习惯势力挑战,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乐于接受新的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思维素质上,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有独创性和批判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在性格特征上,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意志品质上有坚持不懈、不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胆识与魄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职业活动特点所要求的,也是职业指导发展性原则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

职业指导对个体创造能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职业指导引导人们正确分析职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现代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以及目前社会职业结构、人的职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关心社会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一个特点。脱离问题,离开现实创造无从谈起。

其次,职业指导促进观念更新,帮助个体树立现代观念。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创新观念、竞争观念和冒险观念。创新就是创造性的劳动,表现在职业活动中就是敢于引进新技术,设计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发现新资源和创造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竞争观念也是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品质。竞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巨大的动力,也为个人获得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敢于冒险才能开拓新的职业领域,掌握发展的契机。

再次,职业指导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还表现在指导人们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掌握获得知识、技能及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创造职业的科学方法。创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人们对职业活动的开拓,既造就了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个性,也造福于人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职业的开拓,往往是同社会的进步相一致的,当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充分显示出其价值时,社会同时也获得了珍贵的财富。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其二,实践是认识和目的和归宿。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认识的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职业指导正是遵循这一认识论的过程。职业指导的理论、方法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并逐渐完善,反过来又指导职业指导的实践。

实践性是职业指导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它以激励、引导、测验、训练为手段,指导个体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了解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和锻炼自己,培养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因此,职业指导要与职业活动结合起来。强调职业指导对职业内容的改进作用和对人的职业能力的提高作用。一个人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长处,只有在职业活动的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学校,职业指导则要紧密地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除了把职业指导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及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外,还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把职业指导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中小学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大学可以组织各种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各种兴趣活动、社会活动和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还会大大提高职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不少人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了劳动工具和科学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技巧,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检验,激发了求知欲望。同时也在组织管理、独立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上得到了锻炼。

此外,课外活动还是培养职业兴趣、发展职业特长的重要途径。职业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学生的兴趣有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课外活动在诱导和稳定兴趣方面有其特殊作用。职业兴趣一旦形成,就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方向性,人的早期兴趣对其未来的职业活动起着准备的作用。不少有成就的人就是在课外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和特长而走向成功的。

第二,职业指导与了解社会相结合,是职业指导实践性的重要方面。学校职业指导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方面,除了理论讲授以外,还包括了开展社会调查和组织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是指为了认识某种社会现象或解决某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对某些社会现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分析研究,并以此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活动。它不仅是职业指导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职业指导的重要措施。组织学生开展与职业有关的社会调查,如开展职业结构、劳动力供求矛盾、人员素质、择业意愿、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调查,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各种职业现象的矛盾及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其本质和变化规律,对于转变观念、提高对择业的科学认识、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也为自己的择业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社会实践是指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速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的又一重要途径。广义的社会实践还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具体了解职业特点,体验职业生活还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因此,职业指导必须充分利用和创造实践的机会,并提高社会实践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此外,职业指导还必须重视同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职业,自觉提高适应职业的基本素质。

第三,职业指导要同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在职业意识形成,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以及选择职业和适应职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的困惑,所学专业与兴趣不符带来的烦恼,文凭与水平、学历与能力的脱节所产生的迷惘,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所造成的不安,以及面对浩瀚的知识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等等问题,都需要职业指导具体细致地给予回答和解决。仅以知识的掌握为例,职业指导要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对人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指出目前教育中专业范围狭窄的弊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化、文理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现代学科的一个普遍特点。对自然科学一窍不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对现代社会科学一无所知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在现代社会都很难做出突出的贡献。但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人们无所不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谓拓宽知识面,是指在精通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并能在实践中的有效地应用基础上,还要掌握或了解与专业有关的、相近的若干个专业知识和技术。职业指导还要帮助人们正确处理知识精深性和先进性的关系。具体方法主要是通过专业发展介绍、新科技应用趋势和现代职业所需的智能结构的变化等讲授,来指导学生处理好专业课、精选课、课外阅读的关系。

五、自主性原则

职业指导不是由指导者决定他人的升学与就业方向,更不是强迫别人走向自己所不愿意的目标。而是要培养青年独立地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帮助他们对自己的需要、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自我分析,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与专业方向。

职业指导的自主性原则,是由职业指导的自身规律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受教育者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特别是中学期和大学期,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指导的关键时期。人自幼年期进入青年期,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不仅要观察了解客观世界,而且要总结以往的经验,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原则,用以评价自己,决定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因此,他们表现出相当的独立性倾向,要求有更多的“自主权”,希望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他们普遍地思考未来的发展,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生活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有了“自我意识”的受教育者,当他的自我意识转向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有关系时,他将异常积极地去认识外界及其与自己的关系,这正是职业指导极为有利的条件。如果职业指导无视特点而采取强制的办法,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就会消极地对待给予他们的指导,会自行探求那些感到没有压力的外界事物,甚至偏离职业指导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尽管此时期的青年表现出相当的独立倾向,但他们的思想并不成熟。在从少年到成年的转折时期,在他们身上既有少年的“大人气”,又有成年人的“孩子气”。他们希望对事物有独立见解,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未来,又希望在探索人生中得到他人指点。因此,在思想上表现出成熟与幼稚、稳定与可变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做法是有害的。一种是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强加给学生某种规范,而不是去激发学生自觉培养良好职业品质的动机,这就会导致职业指导的形式化和教条化。从而失去职业指导的有效性。另一种做法是以学生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为由,忽视对学生的指导,而放任自流,以至在各种错误、消极东西的影响下逐渐形成错误的职业观念。

正确而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把外部的指导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苏霍姆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是十分精辟的,职业指导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职业指导培养青年的自主能力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是自主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缺乏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缺乏了解,自主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职业指导要使青年懂得自我认识的各种方法与途径。提供自我评价的科学标准。以使他们能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增强职业选择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第二,培养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动力。由于自我意识的产生,青年人心目中会出现两个自我。一个是“理想的自我”,就是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是“现实的自我”,就是对当前自己实际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判断。“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往往出现矛盾,为了摆脱这种矛盾进而产生一种对理想自我的追求,这就是自我激励产生的心理原因。调查与研究表明,多数青年有一定的自我激励能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鼓励自己努力积累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加强职业品质的修养,在人生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但也有少数人被错误的职业观念所支配,贪图快乐、舒服和安逸,把有钱、有势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职业指导对人的激励作用关键在于帮助青年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激发青年自我教育和培养自主能力的动机。鼓励青年对发自本身的正当愿望的追求,引导他们自觉地搞好学习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三,培养自我决策的能力。所谓决策,一是指对未来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的决定过程。二是指上述过程的结果,即所决定的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职业选择的自我决策能力是自主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将在有关章节中做详细介绍。

职业指导的自主原则决定了职业指导者的辅导、指导地位而并非处于代决的地位。至于指导者的建议能否被接受,指导的效果如何,就在于其建议和指导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艺术性。二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职业指导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职业指导的发展顺序,我们可以把职业指导分为准备职业的指导、选择职业的指导,获得职业的指导和转换职业的指导;按职业指导的内容可划分为职业意识指导、职业知识指导、职业能力指导、职业道德指导和求职行为训练等;按职业指导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家庭职业指导、学校职业指导、用人单位职业指导和社会上的职业指导;按职业指导的对象又可分成中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指导、城镇青年职业指导、乡村青年职业指导、妇女职业指导、残疾人职业指导等,本章仅就几个主要方面做些探讨。

一、职业准备指导

职业准备指导是家庭、学校、用人单位职业指导的中心内容。个体适应职业和胜任职业的任何素质都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准备职业的指导就是培养人的职业素质的指导。

职业准备指导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生理素质的准备

生理素质是指个体所具备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主要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运动器官的特性。如身高、体重、胸围、视力、肺活量、爆发力、速度、耐力、反应的敏捷程度、动作的柔韧性与协调性、骨骼与肌肉以及各器官与各系统的运动状况等。生理素质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不少职业对从业者的生理素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在国外的求职择业著作里,都有大量的篇幅讲健美体育运动,目的是提高和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既是适应职业活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反映。它直接影响求职的成功率,因为任何用人单位都不会愿意录用一个弱不禁风体弱多病的人。

生理素质的准备主要通过体育锻炼。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肌功能。经常参加一些耐力性的运动,如越野跑、游泳、滑冰、登山及球类活动,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都可以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其次,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能使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提高,反应灵活、迅速、准确、协调,并且持久力强。此外,体育锻炼对促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均有良好效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健康水平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均有重要作用。(二)心理素质的准备

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态度、兴趣方面的特性,这是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职业指导着重从适应职业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心理素质的形成、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用以指导个体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属于这方面的内容有职业兴趣的培养,意志品质的锻炼、良好性格的塑造,以及认识、记忆、思维品质的训练等。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手段也十分丰富。这里仅就保持健康心理和提高健康水平问题做些阐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面对挫折常会引起焦虑,以至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因此需要培养较高的心理素质。然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锻炼。一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有些挫折常是因为不切实际的成就欲望导致的,职业指导要帮助个体保持适当的抱负水准,把目标确立在自身能力所及的范围内。

第三,不盲目地与人攀比。每个人精力不同,各自优势不同,如果盲目地处处与他人攀比,有可能因以自己的劣势去同他人的优势竞争而遭失败。

第四,扩大交往。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交往还可以开阔心胸,增进理解,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此外,职业指导帮助个体正视社会现实,正确对待挫折。开展多方面的娱乐活动对维护心理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三)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准备

知识与能力素质主要指特定职业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其水平的要求。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的要求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就像同样的物质基础,由于结构不同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属性一样,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很难在职业岗位上有所建树。知识结构奥妙无穷,千变万化,不同的职业或同一职业的不同层次,对人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同。但无论其相互间差异有多大,在其结构上都有着普遍性的要求:基础知识要宽厚,专业知识要精深,即所谓“T”形人才一个人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广博的知识,不仅要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人文科学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关心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不断充实自己。其次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和实践性经验,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书本上的知识也难于掌握,更难于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关于能力结构我们将在有关章节专门讨论,这里谈谈职业指导者应十分注意的职业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职业能力不同于专业知识,也不同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人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职业技能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熟练的操作方式。在交往和受教育的过程中,人们掌握人类现存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它不仅影响掌握知识的速度、程度,也影响对知识的运用。同时,能力的发展要借助于知识,一般说,一个人的专业知识越丰富,他的相应的职业能力水平也越高。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会有很高的能力水平。但是并不能因为能力与知识关系密切就把二者混为一谈。能力与知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二者存在的形式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一定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部是表现为静态,因而是一种相对恒定的东西。而能力的发展则呈现为动态的过程,并且远比知识的获得要慢。一般说,知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能力并不总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了一定年龄,还会出现随年龄的增加而某些能力减退的现象。

其次,它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占的地位不同。知识是职业活动的基础,能力是完成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把整个职业活动比喻成一条线段,那么,知识只是作为起点的一个端点,而能力则体现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活动的“线段”而进行。失去能力,知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其三,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不是同步的。有的人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有的人则不能;有的人知识掌握不太好,但思路开阔、反应敏捷,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有的人知识掌握较多,但应用能力较差,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不同个体之间能力发展与知识的掌握并不总是同步的,有的人能力的发展先于知识的掌握,有的人知识的掌握先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

其四,在某些情况下,能力和知识还会发生冲突。人们在研究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竟是一些“学识浅陋”、“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搞出来的?为什么创造能力与知识的拥有量不成正比呢?美国学者霍兰·阿斯逊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学院获得好成绩与以后的工作能力或工作成果联系不大。在某些学院,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与其创造能力成反比。心理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旧知识的干扰作用使得头脑难于想象出新颖独创的见解,一些虚妄的知识会成为能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人所做出的贡献并不是在他们所受训练的领域之内。

由此可见,把知识与能力截然分开或混为一谈,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懂得这一点,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有目的地指导人们发展某方面的职业能力,对他们适应职业、适应社会以及求职成功是十分必要的。(四)思想素质的准备

思想素质是指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要求。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中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有所建树的必要条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代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协作观念等,而不仅仅从智力因素来考虑。因为一个人在职业岗位上的活动效率及其创造力不仅取决于知识与能力,也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信念和意志品质。因此,思想素质是职业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通过认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途径,帮助个体掌握科学的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并在实践中使之得到巩固。

除以上四个方面以外,适应职业资格制度化的趋势还应包括职业资格准备的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职业准备的指导并不是要职业指导者教给个体具体的科学知识和职业技术,那是各门具体学科的任务。职业指导的任务是在分析现代社会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指出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各类素质,每一类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获得这一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使个体在准备职业的过程中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职业选择指导

选择职业也称确定职业,是帮助个体选择一个适合的职业范围的过程。正确的指导应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同时要了解影响个体择业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一)影响个体择业的因素

影响个体择业的因素很多,除了个体心理因素(在有关章节将专门讨论)外,还受以下社会因素的影响。

1.社会就业人口状况

社会就业人口状况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社会中,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及变动情况。一定时间中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变化,影响就业者的供应量,集中表现在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对就业的影响上。当劳动力人口年龄构成在一段时间里过于年轻时,就业供给量必然增大,给选择理想的职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样,当劳动力人口年龄构成偏于老化时,就业供给又会减少。

人口质量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是否适应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是否适应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劳动者的质量比数量对择业的影响更大。

2.职业状况

职业状况是指社会可能提供的职业岗位的数量及类别。职业状况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及行业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社会具有某种数量的消费需要,就可能按一定的技术比例转化为相应数量的劳动力需求。从动态的角度看,当社会对某种产品需求量下降,企业压缩生产或停业,或企业更新设备、生产效率大大增加时,对原有劳动力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而企业扩大生产、新企业的创办、新兴行业的出现,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为择业创造条件。

3.科学技术

技术革命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当代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近代世界上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对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发展迅速,所占比重也迅速提高。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可以说这是技术革命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产业结构变化而引起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另一方面是伴随着技术革命,必然会出现一批新的技术和新的职业,为劳动者增加新的择业机会。

4.就业模式

传统的统包统配就业模式,就业途径单一,就业方式千篇一律,限制了择业者的自由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使择业者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结果必然带来就业渠道和择业行为的多样化。也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需要强调的是,近几年随着就业模式转变和择业自主权的增加,在改变传统就业方式的不合理成分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不合理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如有的人不辞而别、片面追求高待遇、农村劳动力盲目涌向城市;大批科技人员流向沿海地区,专业不对口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人才分布不合理和人才的浪费。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利用政策和法律加以控制外,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5.社会心理和传统观念

社会心理和传统观念仍然是制约部分人择业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在择业上出现的几种热潮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是出国热,一些人把出国看成是人生最美好的理想。二是经商热,许多人纷纷奔向商业领域,大公司、大宾馆成为青年追求的热点。似乎只有下海经商才“时髦”,只有在大公司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三是当官热,一些人为自己在大机关坐办公室而感到自豪。因此有了“黑道”、“黄道”、“红道”之说。我们并不是笼统地指责这些选择,只是形成一股股的受社会情绪所左右的热潮不能不令人深思。一般认为,人们在择业问题上崇时尚、赶时髦,多是受从众心理的支配,因而有很大的盲目性,其结果往往既不利于社会发展也不利于择业者个人。

一些传统观念对人择业行为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如做官为宦的观念,重工轻农的观念对择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6.学校与家庭

学校通过教育影响学生的择业观、职业观和职业理想,通过教育也引发或改变学生的职业兴趣。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发生作用的。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受教师的兴趣、爱好及其对社会职业了解程度的制约。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择业行为的影响最大。升学就业志愿的选择许多都是由父母包办。这主要是由于子女长期对父母的依赖造成独立性差、自主精神不够的缘故,加之对社会职业和自身特性的不了解,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依赖性。(二)择业指导的原则

职业选择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择业指导过程中除了遵守职业指导的基本原则外,以下三个原则也是必须注意的。

1.社会需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单个人,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不可能绝对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意向和愿望。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意愿不仅仅取决于个人本身,更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有他个人的需要,社会作为无数个人的集合体也有社会的需要。所谓社会需要,广义的讲就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共存需要、储备需要、信息需要、生产需要、发展需要等其中生产需要最为重要,贯穿在各种社会需要之中。社会生产需要反映在具体劳动岗位上就表现为社会职业需要。社会职业结构及其所提供的职业岗位受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不可能脱离社会需要这个现实。显然,我们无法选择那些社会不需要或目前不存在的职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职业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自发流动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综合平衡,同时要求择业者从大局出发,服从国家需要。这是职业选择的第一原则,也是职业指导的任务之一。

职业指导强调社会需要的原则,并不否认个人需要,实际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它受制于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所能独立存在的,而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职业指导强调的社会需要原则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首先,社会需要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指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社会需要的地方,就越能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越容易实现个体的价值。国家提倡和鼓励人才到基层、到边疆、到艰苦的地方去,是因为那里急需具有各种特长的人才,只有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才有充分展示个体才干的机会,才能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成功机遇。如果到社会不需要的地方,只能是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在这一点上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是统一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居其一的选择。

其次,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职业指导要善于帮助个体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矛盾。这主要是社会财富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公共利益并非完全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代表。表现在择业问题上,就是社会并不总是为每个人都无差别地提供“如意”的工作和职业。遇到这种情况,职业指导要教育择业者能以报效祖国、改造社会为己任。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的人,在选择职业时都有鲜明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意识。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负重所压倒,因为它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想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正是由于马克思选择了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事业从而使他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目的的人,会喜欢所有的职业,只要这种职业能使他获得应有的人生价值,他便会感到一切职业都是神圣的,他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发生兴趣,从而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寻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因为,职业生活本身就在探索之中,社会上的不少职业,人们刚从事它的时候,可能对其毫无兴趣,但随着人们从业时间的延长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加之对职业意义的全面了解,特别是当人们能在这些职业岗位上取得一定成绩时,其职业兴趣就不会大大增强。这是由个人职业兴趣等个性因素的可塑性决定的。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这种可塑性,但也不能被动地做个性的奴隶。否则就会放弃适应社会的主动性,也会放弃许多成功的机会。50年代被青年视为信条的“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曾焕发了千万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各行各业大有作为的成功者,职业指导不能轻易丢掉这一传统,而应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加以科学的指导。使之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扬光大,并为之注入新的活力。

2.发挥特长原则

所谓特长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才能。一个人的特长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资本,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前提。发挥特长原则与社会需要原则并不矛盾,前面提到越是社会需要的岗位,越能为发挥个人特长提供条件和机会。特长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发挥特长是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做贡献的最有效途径。198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社会研究室和社会舆论调查室,从回收的76000余份问卷中抽出了334O份进行了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的统计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选择标准序列。

当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职业能否满足自己的非经济需求,如能否发挥特长,能否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职业的社会地位等等,经济需求在人们的择业标准序列中排在第五位,仅高于工作的轻松,还不如工作稳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近几年人们的择业标准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我们从1988年连续对大学生的择业标准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1988年调查结果显示,61.5%的大学生把发挥个人特长或专业对口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把福利待遇作为第一择业标准的仅占7.3%,反映了物质待遇在当时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所占的地位。199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福利待遇作为第一择业标准已上升为第二位。而1994年和1995年的调查结果,把福利待遇作为第一择业标准的人数远远高于其他选择,占被调查人数的53.0%,反映出近年大学毕业生追求高待遇的倾向。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为了追求物质收入而不顾主客观条件,甚至放弃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盲目选择职业,这是不正常的。其结果不仅特长得不到发挥,使个人陷入痛苦之中,同时也使事业造成损失,给国家造成人才的浪费。

职业指导强调发挥特长的原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需要大批学有所长的专业人才,还因为一个人的特长往往与其兴趣密切联系在一起,鼓励引导个体选择最能发挥自身特长的职业岗位,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可以说发挥特长原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3.可行性原则

选择职业仅考虑社会需要和发挥个人特长还不够,因为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并不表明个人就能胜任和获得该职业。因为胜任职业和获得职业还受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如就业政策、职业岗位、竞争程度、地理环境、职业信息、个人的生理条件、信念与毅力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诸多职业但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最直接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期望过高,二是对就业环境缺乏全面了解,三是个人的择业素质不足。

许多情况下,人们总是从理想出发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造成职业期望过高。显然一个人择业目标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时,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职业的期望要适中。

全面了解就业环境,有利于帮助择业者确立自己在就业环境中的位置,以提高择业的可行性。前面提到择业所处的就业环境是否宽松,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个人在就业环境中的位置是否有利还取决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弄清就业环境中的有利或不利因素,有助于择业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择业的主动性。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面临的总体就业环境大致相同,但具体到某一求职者所面对的具体区域,就业环境则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一种选择在一个地区是不可行的,在另一个地区就可能是可行的;在一个行业是不可行的,在另一个行业就变得可行了。懂得这个道理,职业指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均会大大增加。

个人素质对实现职业目标可行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赘述。实际上,择业的指导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个体职业意愿使之与社会实际相符合的过程。选择职业时,必须对所有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反复比较,使选择的职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步骤、途径和方法均是切实可行的。

三、获得职业的指导

职业指导部门就是要帮助求职者获得职业。她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职业信息的提供、职业介绍、求职信及其他求职文件的准备、求职面谈技术的指导与训练等各个方面。(一)职业信息的获得

职业信息不仅仅指需要人员的消息,而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情况。如就业政策、就业机构、经济发展形势与趋势、劳动力供求双方情况、国民经济计划、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及就业政策等,都是与职业指导密切相关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职业信息,职业指导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职业信息是职业指导的基础,职业指导者获得的信息越广泛,信息的质量越高,职业指导的把握性就越大、成功率就越高。因此,职业指导机构要同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信息网络。同时要注意对信息的科学处理,搜集的信息在时间上要注意其动态性,以掌握用人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对人员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在空间上要讲究全面性,在内容上要注意广泛性。对所收集到的职业信息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列和整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量极大,专业性要求也很高,需要有专门的职业指导信息机构来完成。

除了为求职者提供直接的有针对性的职业信息外,职业指导部门还要负责帮助求职者提高自身搜集职业信息的能力,指出获得职业信息的途径与方法。这是因为职业指导部门为求职者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满足求职者的要求。因此要指导求职者主动积极地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职业信息的来源很多,作为个体求职者获得职业信息的途径至少有以下几方面。(1)从国家的有关决议、决定、规划等文件中获得职业信息,也包括各地区发布的有关决定和各种人才政策。这类信息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作用。(2)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获得信息。这些部门常年向用人单位输送人员,对用人单位比较了解,获得的信息比较准确可靠,并有一定的指导性。(3)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了解人才市场动态,获得用人信息。(4)求职者从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师长及其他熟人那里获得信息,这种信息准确迅速、有效性高。(5)通过电话、信件或拜访用人单位获得信息。

职业指导者要帮助求职者认真鉴别和分析所获得的职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内容包括:分析职业信息来源渠道是否明确;是直接信息,还是间接信息;所要应聘职业的性质,如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全民企业还是个体企业,工作意义及重要性等;工作环境特点,如是室内还是户外,工作时间长短及自由程度,环境的冷热、潮湿、噪音、空气、稳定性、安全性等;工作待遇和职业前途均是要分析的重要方面。这些因素都与求职者适应职业有关,认真考察和分析这些因素,可提高求职的有效性,避免求职者上当受骗。(二)求职信及有关求职材料的准备

求职信是求职者获得职业信息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发而招聘广告,要求应聘者寄送有关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确定进一步考察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求职者寄送的求职材料就成了决定取舍的第一个因素。正因如此,指导求职者撰写和准备求职材料成为职业指导的重要环节。

1.求职信撰写指导

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求职信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的指导。

求职信的结构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首先是个人基本情况和用人消息的来源。其次,是要写清所申请的工作岗位,写清楚求职的动机和意愿。其三是胜任工作的条件。这是求职信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围绕着胜任工作这一中心对求职者的知识、经验、能力、特长等进行说明,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最后是表示面谈的愿望。

在指导求职者撰写求职信时,要指出求职信常见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问题,包括书写的工整和格式的正确,内容是否有针对性、重点是否突出。在职业指导实践中,要鼓励求职者自己动手写求职信,这样对求职者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内容出现错误和矛盾,二是通过进一步审视自己做到胸中有数,增强自信,为推荐自己打下基础。

2.其他求职文件的准备

由于求职信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材料都写进去,为了证明求职者的能力,帮助求职者整理和准备一些附加材料是必要的。这些材料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履历表。是比求职信容量稍大,反映求职者工作经历、经验、成绩、资历、特长和身份的求职材料。(2)学历证明和立功受奖证明。(3)发表过的文章、出版过的著作、设计过的图纸及有关专家的评价材料。(4)开发的新产品照片、简介、发明专利证书和科研成果证明。(5)社会名流、导师及有关专家的推荐书。

这些材料对求职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职业指导人员要帮助求职者根据所应聘职业的要求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而不是每次求职者不加选择地附上所有材料。(三)求职面谈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面谈是求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所谓面谈就是测验和评价应聘者(或应考者)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它是通过招聘者与求职者面对面的观察、交谈等双向沟通方式来了解求职者的思想观念、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水平等素质状况,以确定是否录取的一种人才选拔技术。面谈与笔试相比,有着相同的一般模式,即“刺激—反应—评定”。但面谈又不同于笔试,笔试主要是考察求职者的基础知识,其问题一般都有比较肯定的标准答案。而面谈则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求职者考察的内容比笔试更广泛。因此,在面试过程中,掌握面谈技巧,注意面谈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对求职成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面谈指导的内容

首先是面谈准备的指导,它包括:(1)帮助求职者进一步了解和分析招聘或招考单位的情况,职业岗位的特点及对从业者的要求,了解面谈主持人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2)了解分析竞争者的情况,再度评价求职者的优势,教给求职者发挥优势,避免劣势的方法和策略。(3)估计面谈的各种方式,如是交谈式面谈,还是答辩式面谈或辩论式面谈,主持人是一个还是多个。并帮助求职者制定相应的对策。(4)面谈时对方可能会问哪些问题,每个问题是要测评求职者哪些素质或了解哪些情况,应该如何回答。

职业指导人员还要帮助求职者分析在面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次,是面谈礼仪的指导。对求职者来说礼仪是其品德的体现,恰当的礼貌和礼节能给人以吸引和魅力。属于这方面内容有:(1)尊重他人。包括面谈过程中的守时、礼貌,对他人的赞美和善解人意等内容。(2)饱满的精神状态。精力充沛的求职者,显得富有自信和生机。萎靡不振,则显示不出求职的诚意。(3)着装和打扮。要求合体、合度,符合求职者的身份和所应聘职业的要求。饰物要大方得体,化妆要恰到好处。(4)言谈举止。坐、立、行要自然大方,符合求职者角色要求。并正确理解各种人体语文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其三是交谈技巧的指导。主要是让求职者懂得面谈时听、说和观察的知识与规则,寻找话题、转移话题及结束话题的技巧。近几年,在职业指导实践中人们比较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听的训练,不少求职者仅因处理不好听与说的关系而失掉工作机会。因此,职业指导要特别注意培养求职者善于倾听对方讲话的习惯。

2.面谈能力的训练

面谈能力训练的方法因所训练的内容不同而不同。最常用的是角色扮演法和行为练习法。“角色”原是戏剧、影视中的名词,专指演戏的人经过一番装饰所扮演的人物形象,后来社会学家把它定义为:是指人们与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利用角色扮演法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新的行为特点。对培养和提高人们求职面谈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具体做法是,要个体扮演特定的求职者或应聘者,并按每个角色的具体要求告诉扮演者,按照与角色相符合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求职面谈的演习和训练。通过自我体验或他人的评价,再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满意为止。

行为训练法实质上就是模仿和练习。用电视或演示来说明某种特定行为方式,要求受训者进行模仿,通过自身体验,他人观察评价或录相、录音来反馈。这种方法对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训练特定的表情和动作、纠正不当的举止是十分有效的,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个体也可以对着镜子或录音机进行自我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求职面谈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的,职业指导要引导个体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利用各种机会自觉地锻炼。

四、职业转换的指导

所谓职业转换也称职业再选择,是指劳动者由于社会劳动条件的变化和个人自身条件的变化,从一个职业岗位转移到另一个不同种类的职业岗位从事新工作的过程。职业转换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职业变及社会心理的变革是造成职业转换的主要社会基础。

1.职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产业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一些被人称为“夕阳工业”的传统产业、手工工业等开始衰落。一些被人称为“朝阳工业”的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电子行业正蓬勃发展。特别是我国第三产业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业人数已达1.5亿人。有人估计,到Zop年我国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将达到2亿人。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来看,过去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或大集体所有制,现在不仅集体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而且个体经济也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职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为职业转换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是职业转换的重要社会基础。并且国民经济越发展,分工越精细,新行业、新职业出现得也越多。技术进步和技术更新越迅速,经济活动越开放、职业转换现象也会越普遍、越频繁。

2.企业用人机制的改革

过去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劳动与就业制度和以固定工为主的用工制度,使劳动者一旦就业等于端上了“铁饭碗”。企业用人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用人规模的扩张。职工和技术人员为单位所有和部门所有,形成了“只能进、不能出”的状况。这种就业和用工制度把职工束缚在固定的职业上,形成了普遍的人才“缺冗”矛盾,即一方面有些部门人才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却人才奇缺。近几年劳动就业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企业提高了对人才效益的关切度,企业有了用人的自主权,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等办法,并积极推广劳动合同制。同时,各地人才交流机构纷纷成立,劳动市场正在形成,使职业转换成为可能。

3.就业观念的转变

就业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由原来的重国营、轻集体、鄙视个体职业的等级观念转变为现在的以发挥个人才能为主的多元化选择观念;其二,由过去的重工业瞧不起商业和服务业的就业偏见,转变为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要求,以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大利益的新观念来择业;其三,由原来等待政府分配的依赖观念转变为现在的要求独立寻找适合个性要求的就业门路的观念。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人们的职业转换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二)职业转换的个人原因

根据职业需要与动机理论,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职业转换的内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