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问题.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7:21:45

点击下载

作者:新华通讯社国内新闻编辑部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热点问题.2015

中国热点问题.2015试读:

出版说明

为方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当前社会热点,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简政放权、反腐倡廉、依法治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三农发展、雾霾治理等热点问题,精选新华社“今日关注”播发的系列稿件和相关评论,集纳专家学者的权威解读、行业人士的精彩论述和背景资料,分40个专题汇编成《中国热点问题·2015》这本通俗读物。

全书共分为

经济热点篇

、政府治理篇、反腐倡廉篇、依法治国篇、民生保障篇、三农热点篇、生态文明篇、社会热点篇等8个部分,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解释疑惑,回应社会关切,既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又呈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对当前重大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观点准确、说理透彻、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既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形势政策学习的重要参考读物,也是广大公务员考生学习了解申论、面试、行测、公务基础常识部分时政内容的必要参考资料。经济热点篇

1.新常态有新风景——读懂中国经济现状与走势

所谓新常态,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对新常态的认识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有效引领新常态,巩固传统优势,实施创新驱动,确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动力源和制度支撑,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预期目标。2014年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增长7.4%

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发布数据,经初步核算,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此间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四季度环比增长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环比增长0.75%。

人口就业总体稳定。2014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014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马建堂表示,2014年我国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全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8%。十大数据读懂2014年中国经济

下列十大数据,折射出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数据1:GDP增长7.4%】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一至四季度同比增速依次为7.4%、7.5%、7.3%和7.3%。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迎来“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新常态。【数据2:CPI上涨2%】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增长2%,涨幅较2013年回落0.6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年度3.5%的预期目标,也创下自2010年以来的物价涨幅新低。价格指数低位运行反映出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也为适时推进价格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数据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7%】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近年来受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等影响,“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引擎动力减弱,下一步稳住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数据4: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实际增速比此前一年回落0.6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动力中,消费被寄予厚望。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数据5:进出口总值增长2.3%】2014年我国进出口额2643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较7.5%左右的年度目标差距较大,但增速仍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数据6: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2014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底线。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不降反升,简政放权等改革红利的释放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服务业等吸纳就业渠道的变化也印证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变化。【数据7:M2增长12.2%】2014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但到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2.84万亿元,增长12.2%,低于年初确定的13%左右的目标。作为标杆性金融指标,M2增速放缓说明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宏观政策保持了定力,没有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刺激经济。【数据8: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8.0%。去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6.8%和9.2%,增速皆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居民增收难度加大。【数据9: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据10:前11个月财政收入增长8.3%】1至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29595亿元,同比增长8.3%。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四问中国经济走势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如何?楼市调整何去何从?全面通缩是否言过其实?宏观政策取向如何?这是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经济增速将继续“下台阶”?

经济增长7.4%,物价涨幅稳定在2%,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2014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本实现了年初的预期目标,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改革与增长艰难平衡的结果。”瑞穗证劵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国内“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上述成绩在全球范围观察表现不俗。

不过从季度走势看,中国经济列车增速换挡态势明显,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依次为7.4%、7.5%、7.3%和7.3%。2015年经济增速会继续“下台阶”吗?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说,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制造业淘汰过剩产能仍在进行中,投资增速显著放缓,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增速将在7%左右。“今年经济增速还会略有下降,预计略高于7%并进入本轮经济下行阶段的触底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预计今年一、二季度GDP增速将进一步走低,但三、四季度可能会开始上升。

考虑到中国国内投资增长缓慢并预计将进一步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日发布的最新报告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速预测下调到7%以下,预计2015年增速为6.8%。

尽管对于具体增速数值的预测莫衷一是,但业内普遍共识是,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15年关键是既要保证经济增长的基本稳定,同时在结构调整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房地产调整格局仍将持续?

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实际仅增长9.9%,增速较2013年大幅回落,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同比下跌——多年来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在2014年开始降温。

约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两成的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全局的影响不容小视,2015年房地产市场走向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2015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其他下游相关行业影响的外溢效应比去年更明显,他用“调整”与“分化”来描述当前房地产市场格局。

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库存仍居高位,市场预期发生了根本逆转,周期性调整仍将持续;另一方面,不同规模的房地产商之间、不同地区城市之间市场形势出现分化,小型企业遇到的困难大于大中型企业,三四线城市需求回落要甚于一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信贷政策调整、央行降息、年底开发商为消化库存加大推盘力度,国内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缓慢收窄,销售量也有所回暖。“今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比去年相对温和,今年可能成为房地产‘筑底’的年份。”张立群表示,由于房地产将呈现弱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很难恢复到过去水平。全面通缩言过其实吗?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增长2%,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4个月负增长。较低的物价水平,使得百姓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是否会出现全面通缩的担心。

业内人士认为,出现全面通缩的典型表现是经济大幅滑坡、资产价格急跌以及货币供应量下降等,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显然并不相符。

刘元春分析说,中国工业领域的通缩压力一方面来自油价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滑,未来走势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源自经济内生性有效需求不足,这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尽管2015年出现CPI整体为负的概率比较小,但还是要防止低水平通胀带来的整体市场信心不足和市场预期的全面回调。”刘元春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就做出中国经济出现全面通缩的判断为时尚早,不过PPI持续负增长对制造业的抑制显而易见,于宏观经济发展不利,需要加以关注并尽快扭转。

这并非是指宏观政策要搞全面放松,王军建议,为扩大经济有效需求,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具体操作中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汇率政策上注意对输入性通胀有所对冲,并利用低水平价格的窗口期推进价格改革。专家观点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不能延续传统思维,尤其是财政政策不宜过度刺激,避免走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的老路,而货币政策要把握好“中性”的度,既不约束市场合理的需求,也不扩大金融杠杆和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降息降准势在必行?

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走向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在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基础上,央行还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加以灵活运用。

尽管流动性比较宽裕,仍有部分专家认为从资金成本等方面考虑,调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常备武器”仍有用武之地。

连平表示,目前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大幅下调的空间不大,相比之下近期降准的预期更强烈。一方面2014年存款增速持续低于贷款增速,限制银行信贷投放能力,需要适度下调准备金率;另一方面,降准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更加直接。

张立群表示,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不能延续传统思维,尤其是财政政策不宜过度刺激,避免走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的老路,而货币政策要把握好“中性”的度,既不约束市场合理的需求,也不扩大金融杠杆和风险。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新逻辑

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速增长的新阶段,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传递出“淡化GDP”一致信号,成为解构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新逻辑的一个窗口。

除西藏2014年实现预期的12%增速、2015年保持同样的增长预期外,重庆、浙江、上海、广东等多数省区市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均出现微幅下调,但仍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在制定2015年经济发展“蓝图”时,一些地方开始尝试优化或取消GDP目标。上海市20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经济平稳增长,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与此同时,贵州省也取消了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目标。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淡化GDP目标,地方发展的增长动力、质量、效率从哪里来备受关注。地方两会陆续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成为各地转换发展动力、培育发展新引擎的着力点。

重庆对接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大部署,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布局、财政扶持、生态环保、考核评价等分类扶持、差别约束的配套措施,促进了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各功能区域呈现出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新局面。同时,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机器人、页岩气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专家观点淡化GDP目标,强化绿色发展,考验着地方战略发展定力。实践证明,当环境成为城市发展名片时,城市也有可更宽广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江苏省人大代表、盐城市委书记 朱克江

在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影响全省生产总值增速约1.75%预期下,河北省提出,“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2015年将坚定不移调整经济结构,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GDP增长目标逐步调整是必然的趋势。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在调降预期的同时,还需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委员说,欠发达地区有着后发优势,要找准增长点,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具有广西特色的发展之路。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淡化GDP目标,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腾出空间;向改革要动力,通过改革解决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矛盾新问题,为地方发展注入持续“活水”,淡化GDP目标与深化改革的“双向互动”在各地两会上成为共识。

作为首个取消GDP增长目标的城市,上海市表示,我们不是太关心GDP,而是更加关注自贸试验区改革对上海“四个中心”的影响,包括服务功能的提升、功能性机构的集聚等。

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2015年将致力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办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将在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同时,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探索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改革新举措,将继续引领安徽再立农村改革新潮头。

淡化GDP目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给绿色发展留出空间,也是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西藏提出,通过完成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划定、落实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落实生态效益补偿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湖南省提出,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行重大环境问题责任追究。

江苏省人大代表、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说:“淡化GDP目标,强化绿色发展,考验着地方战略发展定力。实践证明,当环境成为城市发展名片时,城市也有可更宽广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经济增长降速、民生改善提速,在地方政府施政报告中,攸关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清单”,却是件件有目标、句句有承诺。重庆、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大民生投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办好就业社保、文化教育等惠民实事,既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又持续提升民生整体水平。

2.新常态有新逻辑——解读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新常态定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逻辑”的提法引人注目。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来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但这样从理论和哲理层面对形势进行判断和分析,令人耳目一新。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六大看点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常态下明年经济发展态势如何?调结构能否保持稳增长?改革有哪些重头戏?民生有哪些新看点?2014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一系列新动向。看趋势:九大趋势性变化定位新常态

认识形势、研判走势是做好明年各项经济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近一年来海内外始终关注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会议通过对“九大趋势性变化”的阐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趋势性变化,表明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以前大家对新常态有各种看法,还有人认为新常态意味经济衰退。通过这次中央对新常态全面、深刻、系统的界定,可以消除认识误区,引导人们正确、理性、客观看待新常态。”

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可以看到,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会议明确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引导社会预期等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重点。“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有一个过程。这次会议特别强调统一思想和行动,说明新常态下怎么看与怎么做同样重要,认识不到位、不深刻,坚持用惯性思维去做今后的经济工作肯定行不通。”张占斌说。看增长:稳增长和调结构保持平衡是关键

从刚刚发布的11月经济数据看,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0.5%,PPI同比下降2.7%,已经连续33个月负增长,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稳增长任务艰巨。

会议在部署2015年工作时,把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同时,提出“调速不减势”“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等具体要求。

张占斌表示,“经济增速目标适当调整将为今后改革留下更大空间。如果目标定得较高,经过努力也可实现,但可能绷得太紧,不利于其他工作从容展开。”

会议指出,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对此,专家认为,今后经济发展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对过剩产能的调整会影响增速,而做好新兴产业的加法和乘法则会创造更多增量。“明年要加快结构调整,意味着新兴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加快。”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专家观点以前大家对新常态有各种看法,还有人认为新常态意味经济衰退。通过这次中央对新常态全面、深刻、系统的界定,可以消除认识误区,引导人们正确、理性、客观看待新常态。——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张占斌“速度调整并不意味着少作为甚至不作为,调结构需要花更大气力、有更大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看改革:围绕突出问题推进

会议要求,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环境和条件出现很多趋势性变化。“改革的推进,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提出既针对具体问题、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措施。”

会议提出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的改革。“改革要从群众需要出发,让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王军说,基层特别是地方政府,处于经济工作第一线,最了解实际情况,改革方案的制定要把顶层设计和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结合起来,既要统筹长远和全面,也要尊重自下而上的首创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当前企业、市场、群众都呼唤改革加快推进,但改革措施是通过具体部门来推进的。“各级政府部门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问题,在抓落实上可能主动性不够。必须强化责任,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引入群众评价,为推进改革措施落实建立制度保障。”看民生: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会议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专家观点各级政府部门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问题,在抓落实上可能主动性不够。必须强化责任,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引入群众评价,为推进改革措施落实建立制度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这体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张立群说,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发生改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中央强调守住底线,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需要,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会议着重强调要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张立群说,做好就业和扶贫,是新常态下中央经济工作的两个重要底线。今后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充分发挥好政府保障社会公平的职能,针对特定目标和群体精准发力。“只有实现充分就业,经济才能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增长。明年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确保完成就业目标。”王军说。看区域发展:三大新亮点不掩四大老区域

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会议将目光投向区域发展战略——“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但会议同时突出强调,“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继续实施。”

张占斌说,会议释放出完善区域政策的新动向,即更加强调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也回答了外界的一些担心。“未来区域发展要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新战略为重点,但并不是说以前确定的老区域规划不发展了,而是新老规划共同发展,突出重点,合力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张占斌说。

2015年新型城镇化如何推进?会议一些表述让人眼前一亮:“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

张占斌说,这一方面强调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地方保持清醒头脑和足够耐心,避免出现因盲目设立新区、过热投资等出现“空城”“鬼城”等现象。另一方面,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贯穿城镇化发展全过程。看对外开放:“三个平衡”指明新方向

世界经济仍处深度调整期,全球总需求不振,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下,2015年对外开放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会议作出回答——“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专家观点

“三个平衡”重新定位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市场、贸易和投资结构的平衡,更加注重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薇“‘三个平衡’重新定位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市场、贸易和投资结构的平衡,更加注重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黄薇说。

黄薇认为,这一新格局与中国当前面临的对外开放新形势有关。全球各经济体潜在经济增速普遍下调,不断萎缩的外部需求不可能恢复到以前水平,倒逼中国通过自我调整实现内外需平衡,从过去更多依赖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内需拉动转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从理念变为现实,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崭新舞台,不仅为周边区域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些体现“中国智慧”的方案也将在国际开放新格局下提升中国的话语权。新常态定位我国经济发展大逻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新常态定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逻辑”的提法引人注目。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来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但这样从理论和哲理层面对形势进行判断和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更多融入了逻辑思维和方法论,更加重视理论上的完整性和逻辑上的自洽性。新常态是我们认清当前经济形势、搞好经济工作的逻辑起点和现实条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

一杆秤要准确,就必须找准定盘星(零刻度)。宏观决策要正确,就必须找准逻辑起点。对中国经济当前所处阶段的判断,是制定正确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前提。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再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显然不合时宜,还会耽误未来发展机遇。“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专家观点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更多融入了逻辑思维和方法论,更加重视理论上的完整性和逻辑上的自洽性。新常态是我们认清当前经济形势、搞好经济工作的逻辑起点和现实条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 王军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权威阐释: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从而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然而,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突出战略性。新常态是个动态过程,我们不仅要认识、适应,而且最终要引领。也就是说,要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王军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与创新驱动有关,分别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创新驱动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动力。

放眼环球,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欧洲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如果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与旧有发展模式告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新的驱动力量。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八个“更加注重”揭示我国经济发展新取向

2014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5年经济工作提出八个“更加注重”的新要求。此间多位经济学家认为,这是有效引领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目标的“指南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这是将发展回归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上来。八个“更加注重”要求在工作方法上统筹兼顾,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再简单地追求发展速度,而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精耕细作。

2014年以来,在经济面临换挡降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下降的背景下,民生支出稳步增长。前10个月,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977亿元,同比增长12.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7559亿元,同比增长10.4%;教育支出16487亿元,同比增长9%;住房保障支出3810亿元,同比增长17.5%。“现阶段经济增速本身没有过去那么重要,这时候要追求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增长,而不是为了增长而增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

另一方面,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住房、汽车、旅游、健康等方面的新消费点不断出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反过来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已经形成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良性循环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是保障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表示,中国仍有诸多抑制消费的扭曲因素,而明年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将刺激消费,带动更多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总需求并促进经济更快增长。会议对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则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响应了亿万群众的呼声。专家表示,国家对环保和生态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涉及更长远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是会议的一个比较新的提法。据专家分析,预期包括改革、增长、开放等预期,这个要求体现了经济工作更加注重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是千千万万的人和企业形成的。”王军说,“预期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反映在经济上。做经济工作,不理性引导预期或对着干,就会遭到反对,从而影响公信力。因此要用更市场化的方式引导,政府要做好政策的沟通解释工作。”

在市场经济的微观层面,会议除了提出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的明确要求之外,还提出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等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要求。对此,王军认为,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为了激发创新驱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要依靠人才,这是当前创新的一个短板,需要大力加强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素质。

会议还提出,要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专家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元表示,推动科技创新,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新兴市场,必将加快科技和经济改革步伐。关键之年看新常态下的改革走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第三批简政放权措施,部署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加快制定完善负面清单;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作为首家试点民营银行获准开业;国家宣布再次上调成品油消费税……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有哪些改革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强调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5年发展改革委将侧重从四个方面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纵横协管机制。

——加快项目核准制度改革。抓紧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快实现纵横贯通的网上并联核准、联动协管。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

——加快推进价格改革。落实国务院通过的改革方案,再放开一批价格,下放一批定价权限,尽快修订政府定价目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专家指出,近两年政府自身改革更多着力简政放权,预计下一步将更多转向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环境和条件出现很多趋势性变化,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从2015年看,国内需求总体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新的增长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创新驱动亟待破题;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加大。“改革的推进,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提出既针对具体问题、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措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当前尤其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改革措施的推出要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既有利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又要防止经济增速惯性下滑。

基层特别是地方政府,处于经济工作第一线,最了解实际情况。王军说,改革方案的制定要把顶层设计和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结合起来,既要统筹长远和全面,也要尊重自下而上的首创精神。抓好改革措施落地

日前,中办、国办联合派出8个督查组赴16个省(区、市),对近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重点对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稳增长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和民生保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强力促改革,更要着力抓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改革措施落地,狠抓落实,强化责任,加大协调力度。要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当前企业、市场、群众都呼唤改革加快推进,但改革措施是通过具体部门和各级政府来推进的。“各级政府部门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问题,在抓落实上可能主动性不够。这要求明确责任,强化督促评估机制,为推进改革措施落实建立制度保障。”

专家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狠抓改革攻坚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继续将改革向深水区推进的决心,预计一些难度大、阻力大的改革有望在明年强力推进,为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培育持久动力。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怎么找?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增长也必须要稳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进一步明确“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政策护航稳增长

在稳增长的政策表述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在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余,更是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一个“有力度”,一个“松紧适度”,从这两个词语中,人们看到中央对稳增长的决心。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不必再担心会以牺牲经济增长来“调结构”。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政府将用更多的财政支出支撑经济增长,并采取更多的流动性措施,这些都将对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会议提出“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等具体要求。“速度调整并不意味着少作为甚至不作为,调结构需要花更大气力、有更大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加减之间求平衡

会议提出,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这要求我们必须摒弃‘放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理念,更加注重招商‘选’资,在技术含量高、发展质量优的新兴产业上把文章做大。”河北省临城县县委书记宋向党说。过去依靠“挖矿山、卖资源”的临城县正在努力探索破解调结构之下的稳增长难题。

在关停1400多个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加工摊点并将41家高能耗企业“拒之门外”后,临城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了总投资20亿元的北京托马仕新能源汽车、总投资50亿元的晶澳太阳能光伏电站等一批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

临城县只是一个缩影,折射出我国各地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追求更有质量增长的努力。

专家认为,今后经济发展中不能把调结构和稳增长对立起来,对传统过剩产能的调整会影响增速,但在调结构的过程中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做好新兴产业的加法和乘法则会创造更多增量。寻找增长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实现稳增长需要稳投资,发现新增长点需要新的投资机会。

新常态下的投资不在于简单地投资增速,重在促进经济调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社会资金有序流动,把钱用在刀刃上,调整经济结构,补上经济发展的短板,进而实现稳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我国存在大量新的经济增长点,潜力巨大,比如互联互通政策下,各地之间通过公路网、铁路网连接而派生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互联网、信息消费、创意文化产业等,都派生出新的投资机会。

会议提出,要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外需拉动,转向更多地依靠创新、内需拉动,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这是新常态的本质特征之一。推进科技创新,向新技术前沿要生产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伴随着调结构、促转型,也不乏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养老产业、启动“城市病”治理等创新之举,这既接长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又带动产业升级和重构。“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必须从持续创新中争得‘话语权’,找到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2015年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走过不平凡的2014年,中国经济迎来关键的2015年。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中国经济将如何保持稳定增长?新的增长点又在哪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时,将“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首位。“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速度,而是要有合理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一旦失速,要恢复正常水平将非常困难,甚至会付出巨大代价。”

现实情况进一步表明,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要实现稳增长,着力点又在哪?会议提出,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近日举行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认为,多管齐下拓展有效需求,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做好“三驾马车”不可或缺的拉动作用:

——定向精准稳投资。一方面,着力推进重大投资工程包建设,在已经出台的7个工程包基础上,不断充实工程包,适实推出新的工程包;另一方面,用好管好预算内投资,大幅压缩预算内投资专项,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继续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老少边穷等领域和地区倾斜。

——多点支撑扩消费。推动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优化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注重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大力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节能环保、旅游休闲、住房、文化教育体育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宽带乡村”工程。积极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支持各地探索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

——调整优化促外贸。推动出台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意见,鼓励劳动密集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及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充实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三驾马车”的优势不能放弃,新增长点的潜力更大。会议指出,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认为,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把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是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专家观点成功实施这三大战略,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站上新高度,获得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侯云春

据了解,2015年我国将重点通过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避免产业在空间上的简单平移;二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领域为重点,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三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

专家指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维,打造发展空间新格局,中国经济还将呈现更多新增长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2015年我国将培育壮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撑带,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沿线地区互联互通、协调发展。“成功实施这三大战略,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站上新高度,获得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说。

3.新常态有新逻辑——解读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下)

新常态,是相对老路而言的。过去30多年以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这是各方面的共识,也是新常态的逻辑起点。新常态最表面的特征是经济增速放缓,但是最根本的变化是增长质量的提升,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驱动力的调整。因此,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核心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度、创新驱动的力度、破解难题的深度。适应新常态 推动新发展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正确把握,也是指导2015年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为2015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这里有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经济增长恢复乏力的背景,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包含诸多新机遇、新挑战。如何看、怎么办?关键在于对经济规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实际、对经济治理措施的贯彻是否坚决到位。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确把握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的定力,增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扬长避短,积极有为。

所谓新常态,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对新常态的认识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有效引领新常态,巩固传统优势,实施创新驱动,确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动力源和制度支撑,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预期目标。

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主动适应新常态,首先需要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深刻改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得益于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无论是基于对高速增长产生、积聚的问题考虑,还是从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看,继续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学,也无必要。而适度调低增速并使之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定经济运行,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压力,也有利于为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速到更加重视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发展动力。新常态下,那种靠拼资源、比投资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超国民待遇政策优惠招商引资也日趋乏力,原有动力弱化趋势凸显。面对新常态,应当主动作为,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自觉性,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发展之路,走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效的发展之路,发挥体制改革对于经济的重大牵引作用,靠改革出动力,以创新增活力。特别是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必须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新常态从“新”到“常”,是一个经济转型转轨的过程,新旧问题并存,新老矛盾交织,需要把握好发展的协同性、平衡点。既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有针对性地预调微调、精准调控;既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又要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既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又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把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完成好。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看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面,增强谋事而定、乘势而动的主动性,认真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经济会议精神,以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状态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定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交出新常态下明年经济工作的优异答卷。把握大逻辑 用好新机遇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根本前提。

新常态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的基本判断,是制定宏观政策的基本依据,为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全力做好新常态下各项工作,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准确把握新常态,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新常态。新常态的“新”字,意味着相对于以往,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呈现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时移势迁,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的变化复杂而深刻。中央经济工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