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济民集(第8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4:43:35

点击下载

作者:马骁,蔡春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世济民集(第8辑)

经世济民集(第8辑)试读:

序言

将西南财经大学学术讲坛取名曰“光华”,有三层意思:一是源于一段历史。20世纪20年代东海之滨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诞生了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其后“日月光华”校名又播地巴蜀沃野;二是源于一种精神。历经几十年风雨沧桑,光华志向锤炼而成“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三是源于一种希冀。大学作为传承与创造知识的摇篮,自然力求真理之光华绽放异彩,照亮学子的心灵。可见“光华”二字承载着学校厚重的历史传统,铭刻着奋进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深邃的学术思想,凝聚着真切的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讲,“光华”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正因为如此,财大校址谓之光华村,财大校园谓之光华园,财大师生谓之光华学子,财大讲坛也谓之光华讲坛。这讲坛自然不是一般的讲坛,它是历史与现实、知识与创造、精神与责任、承诺与关怀相互融合的一座熔炉,是把莘莘学子锻造成气质独具的光华人的一个圣堂;它是倾财大人与社会学者之力着意精心打造的一个学术品牌,是光华校园一道庄重而绚丽的人文学科的风景线。

光华讲坛坚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作贡献的宗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关注经济、社会、文化与科技现实,畅谈世间风云,追求理论真谛,努力形成崇尚学术、探讨真理的创新氛围。

光华讲坛由社会名流与企业家论坛、教授论坛、博士论坛、光华讲坛在线四大系列组成。“社会名流与企业家论坛”以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不定期举行。它紧跟经济与管理的现实,关注热点与难点,通过问题讨论与案例研究,启迪广袤思维,点燃智慧火花,激发社会责任感,推进大学校园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互动。“教授讲坛”以我校教授为主,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展示光华学者精心耕耘的学术天地和最新研究成果,感受师生严谨治学与不懈进取的精神,领悟导师崇高人格与学术创新的魅力。“博士论坛”以博士为主体,激励研究生在跨学科的开放中交流,在交流中开放,在交流与开放中创新,正所谓:相互切磋碰撞思想火花,随意漫谈感悟学术精神。“光华讲坛在线”是光华讲坛在校园网主页开辟的窗口,既是社会名流与企业家论坛、教授论坛、博士论坛的电子版形式,也是师生进行在线交流的场所,着力营造“人人都参与,人人皆学者”的浓郁的学术氛围。

光华讲坛自2001年11月开坛以来,吴敬琏、黄达、刘诗白、刘鸿儒、尹世杰、张五常、马蔚华、钱颖一、蒙代尔、吴晓灵、泽尔滕、田国强、易刚、刘永好、孙正平、张文伟、陈锡文等数百名海内外社会名流、著名学者和企业家在这里讲学论道。他们传递最新信息,纵论国际民生,解析宏观政策,透视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数百次气势恢宏、严谨求实、引人入胜的讲演,成为光华学子们一次次的思想盛宴。讲坛开设以来,参加听讲的学校师生及慕名而来的地方领导、工商企业界人士共有10万余人次。这个数字本身已经凸显出光华讲坛在学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显示了光华学子们热切而执著的学术情怀,同时印证出讲坛在经济管理业界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

光华讲坛将进一步围绕前沿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聚名家、汇名流、出精品,面向国内外,拓展主题,在更为广阔而深邃的领域开展深入的、富有见解的学术探讨。我们坚信,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学校教学科研的进步,伴随着光华精神的传播,在全校师生的精心开拓、海内外各界精英及广大校友的热忱支持下,光华讲坛一定能够成为我国高校声誉卓著的学术论坛,为实现学校建设高水平重点大学的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讲坛昔日讲演的场面瞬间虽然已渐远模糊,但无数精辟的见解和论述却已经印入了我们的脑海,化作西南财大宝贵的精神财富。分集编辑《经世济民集——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讲演录》,就是为了记载与重温这段学术思想,回味我们的顿悟与欣喜,珍藏我们的思索与成熟,同时也为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进步提供一份历史的见证。但愿有更多的读者能从中获得启迪。

诚挚祝愿光华讲坛之树长青!2007年8月20日于光华园

编辑出版说明

《经世济民集——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讲演录》1~6辑出版以来,以其“聚名家、汇名流、出精品”的学术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光华讲坛”这一西南财大学术论坛品牌也因此走出校园,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3年间,又有更多专家、学者、企业家走上光华讲坛,围绕前沿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富有见地的学术探讨。据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光华讲坛共举办千余场次,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前3年。“光华讲坛”已成为西南财大莘莘学子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校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学术思想交流的主要形式。

为此,学校决定续编出版《经世济民集——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讲演录》第7、8、9辑,并更名为《经世济民集》,把截至2009年年底3年间的优秀讲演成果汇编出版,以此重温这段学术思想,展示光华讲坛之风采。

在编辑此三辑过程中,我们继续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有关教授、专家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表示真诚的谢意。大部分入选讲演录的文稿,我们已通过多种形式取得了讲演者本人的同意、认可与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种种原因,有少部分入选文稿尚未与讲演者取得联系,但我们又认为很有价值,不愿舍弃,仍然保留在了编辑出版的三辑之中,为此我们希望获得这部分讲演者的谅解与支持,并致以万分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指正!编委会2009年12月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几个问题

周正庆讲演时间:2008年9月28日

当前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为什么经常被人宣扬的所谓“美国梦”现在变为美国的噩梦?作为所谓成熟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常被人宣扬最严格的市场监管、最有效的市场手段,常常有人说这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样板,为什么现在出现了这样严重的金融灾难?在耀眼光环的掩盖下竟然是监管失灵、内部失控、尔虞我诈、全不透明?

在这场金融大震动当中,我国如何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我们要在我们自己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讲演者简介

周正庆 从1980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995年任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主任,并于1997年兼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随后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2003年起任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持人:主

期货学院理事会理事长、证券与期货学院名誉院长周正庆教授莅临我们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讲坛,让我们对周主席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周主席从1980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995年任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主任,并于1997年兼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随后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2003年起任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周主席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九年时间里,西南财经大学正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的学校(从1980年到2000年),在这个期间,包括我们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在内的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得到了周主席的大力支持。作为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的老领导、老朋友,周主席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化,始终对西南财经大学的教育给予了关心和帮助。今年年初我校党委书记封希德教授和我在北京拜见了周正庆主席,向他汇报了西南财经大学要成立一个期货学院,他表示非常赞成,也非常支持,接受了担任我们证券与期货学院名誉院长的邀请,可以说令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这次西南财经大学成立证券与期货学院,是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变化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共同走向就是特色化和个性化型的发展道路。目前我们学校正处在向特色鲜明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科建设上我们鼓励和支持各个学科都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各个学科对国家、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主导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学科在财经科学当中是一个制高点,尤其是在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科取得明显优势的同时,我们也深感金融学科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比如我校金融学科的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思路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系统的联系需要进一步密切,在重大金融问题上的话语权必须进一步增强。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我们必须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把金融学科群的建设摆在一个更突出的位置,构建以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为核心的——以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三大领域为主体,多学科交叉渗透和支撑的大金融优势学科集群,从而使我们学校的金融学科成为国家的金融人才库、国家的金融智库,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品牌学科和学术高地,以便更好地保持我们的优势、彰显我们的特色,更好地逐渐超越。周主席在我国金融系统的高层担任领导职务长达20年,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理论家和实干家。在他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期间,中国的股市引发了“519”行情,随后是连续几年的大牛市;周主席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亲自领导制定了《证券法》和《期货法》等重要法规,为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周主席已经70多岁的高龄了,依然非常关心中国金融改革,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今天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非常有幸聆听周主席的精彩演讲,分享周主席的深邃思想,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周主席为我们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关于建立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几个问题。

周主席: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到西南财经大学跟广大的老师和同学们见面,所以我也很高兴能利用这个机会谈谈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法。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关于构建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几个问题。在讲本题之前,我想先讲一段引言。当前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我相信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跟我有同样的感觉。为什么经常被人宣扬的所谓“美国梦”现在变为美国的噩梦?作为所谓成熟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常被人宣扬最严格的市场监管、最有效的市场手段,常常有人说这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样板,为什么现在出现了这样严重的金融灾难?在耀眼光环的掩盖下竟然是监管失灵、内部失控、尔虞我诈、全不透明?人们经常介绍美国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讲公正、公平、透明,现在忽然使我们看到原来这是完全不透明的。世界知名的五大投行中三个垮台了,两个岌岌可危,被迫转型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全球各国引用的权威经济评论,往往都是来自这些公司的专家,现在忽然使我们看到原来他们自己的病都治不了,但讲到别人的病时口若悬河,自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似乎世界上只能有美国的标准,不能有其他的标准。比如我们常常在报刊上看到,一说到中国,这些所谓的专家们异口同声地认为中国的金融管理是脆弱的,这是中国经济的最大隐患。其原因又是中国金融为国家所有,自由度不够,不能根据市场规则运行。大家如果关心评论的话,这种话会经常听到的,言犹在耳。美国这些按市场规则运行、有充分自由度的金融机构不是倒闭就是被政府收购。这究竟该做什么样的解释呢?大家如果关心日常对金融的评论,这些专家常常会告诉我们中国的一些国有化的金融机构是问题的关键,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我们经常受到这样的指责,我们见到好多外宾讲的中国的问题就是由这个引起的。现在我们突然看到他们解决问题原来是把一家一家的私营金融机构收归为国有。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事实使我们认识到美国发生了金融灾难,而且这场灾难究竟什么时候是底现在还不清楚。这两天很多的储蓄金融机构陆续倒闭,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还在无休止的争论中。但是问题使我们认识到美国制度的深化破灭了,曾经是美国竞争优势的所谓美国的经验现在看来起码是出现了重大的弊端,这也是对那些把西方制度吹捧为终极模式的人的一个教育。在这场金融大震动当中,我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如何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我们要在我们自己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我认为,要研究和探索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应当努力搞清以下几个认识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提高一个认识、处理好四个关系。

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在搞清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我国资本市场重要性的认识。可能有些同学思考过,也可能有的没有思考过: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国家为什么要建立资本市场。不是说发达国家都有资本市场那我们也来搞一个,也不是说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怎么搞我们也要怎么搞。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大胆。因为相当长一个时间,我提出来要研究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时候人家都给我堵回来了:什么中国特色啊,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你都包含在里头了,还能有什么特色?人家怎么搞你就怎么搞就是了。所以我们要真正认识我们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一定要先追根溯源,研究一下我国为什么要建立资本市场。大家都还记得,在我国建立资本市场的初期,曾经经历过一场姓“资”姓“社”的争论,当时是说谁搞资本市场谁就是搞资本主义。我们当时正好经历了这个事件。搞资本市场就是搞资本主义,那还搞不搞啊?以后我们又经历过,这就到2000年年底和2001年年初了。有人说中国的股市还不如赌场,衍生出来的就是推倒重来论,那就是你前一段都搞错了,要推倒重来。这又是一场争论。当时《中国证券报》登了五大教授反对这个言论的意见,整整登了一版。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清我国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搞清在我国为什么要建立资本市场,如何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为说明这个问题,我想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一些解释和说明。首先我们应当从理论上做一些研究和分析。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也就是当时在争论姓“资”姓“社”后不久,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试。在那场争论当中如果没有“坚决试”这个指示,我看当时咱们资本市场也就要转了。但是后来还有一句话:“如果试的结果不好可以关掉”。所以这就提出一个为什么要搞资本市场的问题。我们当时搞资本市场是有条件有原因的。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模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那么学习邓小平同志这些指示,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搞股份制发展资本市场是不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是不是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通行方法?邓小平同志也说了,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股份制度确实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产生的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过渡形式。他说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即越是切入新的生产部门,越会消灭私人产业。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这个问题是有过论述的,马克思还高度地评价了股份公司在集中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他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的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资本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因此,应当说发展股份制和资本市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其次,从我国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实践来看,充分证明了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个“三个有利于”是怎么提出的呢?当时大家在争论姓“资”姓“社”、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主张不要争论,衡量这个问题要按三个标准去衡量。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我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我把我国发展资本主义市场归纳为至少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持续稳定地投入长期资金,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长期资金投入单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这类的间接融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活跃资本市场、扩展直接融资,并将社会资金有效地转化为长期投资。我国建立资本市场以来,境内外筹集资金总额大体上累计近3万亿人民币,其中仅在A股市场有七家大的国有上市公司,在2006年和2007年这两年,就募集了3205亿元,每家平均458亿元。大家如果关心资本市场发展的话,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一年筹集资金也就不过百八十亿元。2005年一年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最后这一年全年新发的股票就是五六十亿元。2006年、2007年两年这七家公司就募集了3205亿元,每家平均458亿元。这就是马克思开始分析资本市场可以筹集资金搞铁路,没有股份制,到现在铁路也建设不起来,没有单个的企业有这样的本事,但是通过股份制大家合伙集中起来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中国这十几年的时间,这两年看得非常清楚。我们要实现翻两番,没有大量长期资金的支持是不行的,单靠间接融资是不行的。因为,间接融资筹集的资金是要还的,不是资本,不是投资,是借款。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是股东的投资。

第二,有利于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了大家好理解,我举些例子,比如2006年四家国有银行(工、中、建、交)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我们当时在这四家大银行搞改革的时候,什么背景?当时外国人,包括大投行的所谓专家,说中国的银行是没有希望的,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自己往往也觉得一筹莫展。每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对外公布20%、30%,内部掌握50%,这一半的资产都是不良资产,怎么整?但是我们分析其原因,不能简单说这些银行没有精英,想当初贷出这些钱正是我们在经济建设发展当中需要大批资金的时候,国家要求银行去支持,不惜代价,所以“吃大锅饭”,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当时我们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在周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条件下,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必须这样办,拿出大量的资金支持经济的建设,满足我国工业化初期积累资金的需要。但是到搞现代化银行体制就坏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怎么办?我们当时专门组织过研讨会,讨论银行改革的出路,当时大家逐渐地形成了共识,就是国有商业银行要走股份制的道路,运用资本市场去改造。那么我们首先从工、中、建、交开始,迅速剥离不良资产,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难题,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但经过自己努力还是有大批不良资产。怎么办?剥离。现在我们看,美国的7000亿美元就可能采取类似我们的做法。剥离了以后怎么办?交给资产管理公司去处理。就是所谓的不良资产不一定一个钱不值,有的是可以经营、可以卖出去的。怎么剥离?就是把银行本身的资本金砍掉,基本上都把原来财政支持的资本金核销。核销了以后到哪里筹集资本金?运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筹集来的就是资本金。这样我们这四家银行合计筹集了多少钱呢?合人民币4331亿元,那这四家平均一家1000亿元,资本金就有了。银行的资本金按国际惯例多少合适?资本充足率8%。我们通过资本市场运作以后,资本充足率都超过了10%。不良资产剥离了,资本金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到了,建立了现代银行的管理制度。中国人管理银行不是不聪明,有了资本市场的制度、监管、透明,做银行不赚钱那是不可能的。存贷款是有利差的,只要贷款不出大的问题为什么不赚钱?!现在的工商银行一年几百亿利润。哪里来的利差?比如贷款利率7%,存款利率3%,利差就有了。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0%以上,一举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曾几何时,说是到了崩溃边缘的这几家银行,现在都成了香饽饽。A股市场、香港市场,不仅我们国内投资者去购买,很多外国投资者也去购买,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魅力。

第三,有利于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从计划方式向市场方式的转化,社会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投向优势企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资本市场一个重大的作用就是优胜劣汰。股民都知道,投资的股票必须是优质企业,收益好、赚钱多,才会买,赔钱的就用脚投票,就走了。这样我们的资金就向优质企业去集中,使很多上市公司在结构调整当中运用资本市场发挥了作用。我举两个例子。山西太原的太钢不锈钢公司就通过资本市场先后筹集了76个亿。因为产品结构的调整,新上了不锈钢冷轧板40万吨和150万吨的不锈钢项目,从而使不锈钢产量比上市前增长了13倍,跃居全球第一位。怎么改造的?靠资本市场。烟台万华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发展成为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前资本金1个亿,在我去调查的时候市值已达到了600亿元,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著名的化工企业。

第四,有利于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和商业保险的发展。我们通过了解国外经济、金融情况知道,社会保障中大批养老金、退休金、教育基金,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提高它的回报率,才是良性循环。保险也一样,比如赔付率5%,就必须通过找一个运作场所使收益率超过5%,这样的保险才叫良性循环。在保险业进入资本市场之前,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赔付率8%,收益率3%。我说你们这个只能越做越赔。那么现在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加上上市后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就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

第五,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社会财富。随着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增加财富的机会,随着更多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必然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央不是号召要增加财产性的收入么?我们经常说你这股票总跌,这财产性收入哪里找去?我说这就是要引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总之,从实践经验看,谁买股票谁赔,谁买股票套谁,那这资本市场就不用干了。这必须明确,不管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

第六,有利于推动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扩大国际交流,为我国请进来、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不参与资本市场,怎么交流呢?现在我们是境内上市、香港上市、到国外上市渠道畅通。以上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可以说明。过分渲染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任意贬低我国资本市场的舆论是没有根据的。试想如果当初我们搞推倒重来,2001年我们搞推倒重来,把资本市场取消了,不坚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资本市场又怎么能取得今天的重大成果呢?如果没有资本市场,我们还搞什么市场经济,怎么能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呢?说到底,我们怎么能吸收和借鉴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呢?回顾以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正如“国九条”,就是2004年年初国务院发出的一个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若干规定,这可以说是把2004年以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总结,提出了这个九条政策措施。“国九条”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一直强调这个既然是战略任务,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它呢?当它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推进呢?各有关部门都算上,都应当衡量一下。对这个重要的战略任务的认识上,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提高的过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为指导,排除了姓“资”姓“社”的干扰,顶住了“赌场论”的指责,避免了推倒重来,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资本市场。

刚才讲提高一个认识,现在讲完了。现在讲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股票市场上涨与下跌的关系,力争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股票市场有涨有跌,这是市场规律;搞股票、搞资本市场有涨有跌,这是自然规律。不可能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但是从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实践经验来看,我们要力争避免短期内的大起大落,努力争取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力争形成一个慢牛的局面。为什么我主张慢牛?我们国家的经济若干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一直是8%到9%以上的速度在发展,现在说调整了,受影响了。今年统计局在分析的时候,认为我们可能是9%~9.5%,国民经济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股市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持续发展,股市当然要持续向上发展了。我的总体看法是,有涨有落是可以的,但是要避免短期的大起大落。从长远来说,经济在向上发展,股市也在向上发展,最好是缓慢的、跟经济一样的发展速度,这就是慢牛了,就不是熊市了。实践证明,一个持续稳定上涨的股票市场,对于参与市场的各方都是有利的。大家分析分析,广大投资者对投资能达到合理的回报高兴吧?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利于得到缓解和解决,稳定上升的股票市场可以帮助企业和社会解决很多困难和问题。刚才我举例,2006年开始四家银行上市,那是我国金融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眼看着濒临破产的企业一下子变成这么好的企业了。谁的功劳?什么情况下实现的?股市持续上升的时候实现的。刚才我们讲,一家企业平均400多亿,那股票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别说400个亿,40亿股市也要下跌的。我认为2006年、2007年是中国股市发展最好的两年,是最解决问题的两年。我们要总结,将来要让它再现。我认为再现并不难,要解决认识问题,要各家齐心协力去进行工作。相反,一个持续下跌的股票市场,投资者受损失,上市公司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各种矛盾随之出现甚至激化,社会难以和谐。我国从2001年开始出现的持续四年低迷,明显看出,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是不利的。刚才我说了,2005年全年新发行股票一共多少?57亿。资本市场已经被边缘化了,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57亿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比较,间接融资当时一年是2.5万个亿。刚才我说了,2006年、2007年出现了转折,摆脱了低迷,加快了发展步伐,这两年国内外筹资总额达到了14274亿。这是发展好,还是低迷好?要在实践当中好好衡量衡量,有个明确的认识,然后下决心去干什么。当然,刚刚好转的股市由于种种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出现了重大的反复。这次反复比那持续四年还厉害,从冲高到6124点下挫到1896点,跌幅高达69%,总市值减少20多万亿。惨重的损失再一次告诉我们,持续快速下跌对发展生产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实践证明国家出台三项政策,立即稳定了资本市场,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认为这种政策的支持应当以保持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是那三项政策搞一下就完了。看看美国一下子要拿出7000亿。就是说我们有条件把市场搞得更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慢牛局面,在我国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这个就不详细讲了。为什么是可能的?中国的基本面是好的,我们的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而且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稳定发展。这个提法在我们党的决议上,历史上是第一次。随后“国九条”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作为战略任务提出,这种中央重视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第二,法律环境完善。刚才讲《证券法》、《公司法》全被修订,有利于推进稳定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推动历史发展。资本市场的规范程度和监管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各方面都能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中国的资本市场必然迎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局面。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用正确的政策引导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座各位立志于学习证券,一定关心前一段时间股市的发展。前一段时间社会舆论上曾经引起市场争论。有人甚至认为,不能救市,不该救市,政府也救不了市。慷慨激昂,认为救市就违反了市场原则。呼声非常高,而且这种呼声应当说也影响了领导层。大家说股市发展是自身的问题,政府不能干预,干预了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媒体报道过,到了1800点了,大家认为这是不是底部?这个底部要看市场的发展,从来是的,谁说市场可以形成自己的低谷?什么时候市场底部是自己形成的?起码中国的历史经验没有。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千点的时候,外国五大投行之一说千点不是低谷,800点才是,当时市场一片哭啊。最后中央明确指出,这一千点不能突破,马上就是底。这次1896点,如果要按谢国忠说的,照1500点去了。三大政策一出台,大体上,这就是底。所以我们对市场经济、对资本市场的运作,要认真地研究它的实践,不要听信一些人的传言和所谓的理论。而且他们把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资本市场称为政策市,这大家一定都很清楚。一说政策市,很多人都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一定要从政策市转化为市场市,政策市是不对的。我认为这些都反映了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认识的不足,以及对“国九条”的理解上的偏差。为什么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进程建立和发展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结构上的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国九条”明确地提出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确立了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阐明了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出要营造慢牛的局面就必须认真贯彻“国九条”的要求和政策措施。没有这些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资本市场能稳定健康发展么?谁说市场有自己的规律,你就跟他辩论辩论,就拿这个所谓股权分置改革。为什么我国要进行这个改革?想当初,市场发展的初期,大家在争论姓“资”姓“社”然后提出来把国有企业都上市,不像现在国有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光荣啊。那会儿上市国有资产丢失了,就私有化了,怎么办呢?当时为了避免这个争论,中央提出来,我国国有企业上市明确了30%流通、70%不流通,这就是中国国情。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政府出台新的政策,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让70%逐步地上市全流通。这没有政府的政策能行么?开始是个很好的动力,流通后带来很多利好因素,但是后来又出现“大小非”。其实“大小非”的问题只要政策处理得当很容易解决的,按照“三个有利于”这个要求去研究它,该推迟就推迟,该延后就延后,总体上如果是慢牛的局面,“大小非”不成问题。股市在不断上涨,谁卖啊,明年肯定是六块,我干嘛卖。现在大起大落,加上货币市场紧缩,使一些企业缺乏资金、资金流,被迫抛售股票,是各方面影响因素造成的,这也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完善的办法去逐步解决。实际上现在证监会及有关部门已经在着手研究解决这方面问题。最终也是能解决的,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和解决不了的问题。纵观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离得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现在我们可以说这句话了。你能提出哪个国家不引导不支持?而且这种支持是多方面的,有的直接向市场注入资金,有的由政府出资回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有的直接向上市公司注入资金避免破产,有的运用货币政策干预股市,有的运用财政政策支持股市,有的通过制定发展资本市场的长期规划、出台多项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的国家政府首脑和央行行长直接号召公民增强信心购买股票稳定市场,比比皆是。前几年我到欧洲去访问,当时国内正在争论说市场谁也不准干预,政府就听任市场自由发展就完了,认为就把监管搞好了就行,没别的责任。我到欧洲就问他们的主管。我说你们欧洲的市场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你们对市场怎么管,你们干预不干预?他们说,谁说不干预?德国说了,我对这个问题也研究了。德国的发展落后于了美国和英国,他们就制订了十点计划,包括减税、鼓励券商怎么发展等一系列的政策。到了瑞士,最发达的市场经济,他说他们制定了32条政策,使我恍然大悟。欧洲这个典型的国家干预市场是系统性的,所以我不得不提出问题,谁说资本市场不能干预,哪个理论说的?哪个理论家说的资本市场不能干预?总归要追根溯源。我查了查,美国自由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认为市场不要干预;相反,另一派认为市场需要干预,凯恩斯是其代表。前不久我看斯蒂格利茨自传,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明确提出,所谓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说真正有自由市场的手的时候是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说了。别说中国,美国也不具备,包括真正的公平、真正股票运作的自由、各项制度的严格的监管,这个条件不具备,所以所谓的“无形的手”是理想化的观念。总之,只要金融市场出现异常的波动,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政府出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控和干预,是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绝不是像有人认为的那样,一旦干预就不是市场经济,凡是这么指责的人本身就是白痴,如果他不是恶意的话。一般地讲,在新兴的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同时肩负市场监管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责任。针对市场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必要的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双重职能,既要加强监管又要推动市场的发展,我国就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出台六项政策?就是作为证监会,既要加强监管——这是你的职责,又要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时间很短,十几年,方方面面都需要关心市场的发展。所以,我在《中国证券报》说了一个意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引导股市是政府的职责,政府既要加强监管又要推动发展,两者不可偏废。一般地说,那些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各方面条件比较稳定的发达国家,政府的干预可能会少一些。但是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们下手之快、干预之多,可以说是毫无顾忌的。此次金融风暴过程当中,随着事态发展的日益严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政府和央行采取的救市行动使我们大开眼界。想当初,香港为了救市,拿了1000亿,美国指责说这不是市场行为,将来已经不是自由化的市场了,将要退出去。没两天,他的长期资产管理公司出了问题马上去救,这次拿了7000亿,全面地救。这是市场经济国家么?为什么使我们大开眼界?这次7000亿美元的一揽子救市计划使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绝不会被什么自由竞争的观念捆住手脚,而是从本国实际需要出发,以美国自身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他国利益,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并用,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做法在欧洲比比皆是。实践经验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绝不要轻信某些所谓专家学者宣扬的对资本市场不能干预、不准干预、干预之后也不会有好结果的种种错误舆论。捆住自己的手脚,该出手时也不出手,就会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好成熟市场与不成熟市场股市估值的关系,正确把握对我国股市估值的分析和判断。前不久,在对中国股市是否估值过高、是否存在严重泡沫的争论当中,不少国内外专家都以发达国家的市盈率为标准对中国的股市进行分析和判断。大家都知道,市盈率是以股票市价除以每股盈利得出来的,它标志一个公司盈利收回股票投资的年限。我们认为在这场争论当中有三个误区需要澄清。

首先是在这次进行国内外市盈率的对比当中,比错了对象,往往误把中国1500多家上市公司的综合市盈率跟发达国家的指标股的市盈率做比较,有的专家把美国的道·琼斯指数30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笼统地、不加分析地与中国的1500多家差别很大、参差不齐的公司的市盈率对比,误导了广大投资者。这两者根本不可比。但是一般的讲话,却言之凿凿。中国市盈率40倍、50倍,美国市盈率15倍,怎么比的?1500家跟30家比,大家一听,我们比人家市盈率高出一倍,那中国股市问题就大了。30家跟1500家比,所以经常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美国市盈率15倍,中国市盈率40~50倍,从而夸大了我国市盈率,得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在沪指3000点到4000点时已经出现严重的泡沫的结论。3000点的时候五大投行专家就出来说,中国已经出现严重泡沫了,到了4000点又是严重泡沫,到了5000点还是严重泡沫,差了2000点,为什么他说是严重泡沫?就是随便拿个市盈率去说。

其次是计算口径不一致,误导了群众。当我们有一次上证指数跌到3300点的时候,我说你们看看我国公布的市盈率是多少?公布是39倍,这个确实有点问题。3300点我印象当中这已经跌破了正常的指数了,怎么还是39倍的市盈率?太高了。我问问他的计算单位是怎么计算的,这一问搞明白了。他的统计口径是拿2008年4月底的股票市价同2006年年底的利润对比,他们解释说2007年的统计数据还没出来呢,只有用上一年的。我说你得告诉大家你用的是2006年的。结果我们按2007年的一算,市盈率不是39倍,是27倍,差了12倍。但没有人去问这个问题。

最后是盲目与外国攀比,这种攀比往往产生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政策效果。我们经过研究,这个合理的市盈率水平是由企业盈利的增长速度来决定的,用股票市值除以每股盈利,盈利增长速度快的公司,合理的市盈率水平应当比较高。我国资本市场市盈率高于西方国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和盈利水平不断增长所决定的。特别是2006年、2007年这两年,经济增长比较快,企业盈利水平提高得也挺快,那我们市盈率理所当然要高一点。我们有过计算,比如甲公司盈利增长预期每年增12%,乙公司盈利预期不增长,如果每年稳定不变,那么甲公司42倍的市盈率与乙公司15倍的市盈率是相等的。美国15倍我们42倍可能是合适的,这得看他的经济增长率,他的盈利水平。要是30家,咱们也拿30家跟他比,得出个准确的比较结果。因此经济增长率和公司盈利增长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硬要按西方股票市场的市盈率给中国股票市场定价,就像要求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应当下降到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的3%左右的幅度一样不合情理。他每年经济增长不到3%,你每年经济增长10%,怎么可比呢?为什么我们的市盈率非得跟他们一样呢?我们不能说比西方高一倍的经济增长率就一定意味着经济的过热,他3%,我们现在9%,翻两番了,这叫经济过热吗?不叫经济过热的。经济过热要用多个指标去衡量。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比西方高一倍的市盈率就一定意味着中国股市泡沫的严重。不同的市场要有不同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继续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我国股票市场保持较高的市盈率是正常的。这不要看哪个外国所谓专家说中国市盈率多少,谁提供的,咱们自己再好好算算,看哪家跟哪家比的。

时间关系,后面就简化了。讲到市盈率为什么我做这么多分析,就是因为有些情况,我估计可能是西方发达国家某公司的代言人,对我们的错误分析和判断。不是他无知就是他不了解情况,这另当别论。也有可能他就是有意识的,不排除他唱空是为了低价买入股票,等他吃进股票以后又散布利好,从中渔利。我就看到一个所谓著名的股票投资家,《中国证券报》就分析,他在一年内对中国股市的分析变了5次,一会儿说有长期潜在的效益,现在买股票给我儿孙,一会儿又说中国股市泡沫严重,一会儿又说股票现在有投资价值。后来一看,每次他出来讲话的时候,他唱空的时候,他想把股票压下去,他好捡便宜,到了手以后,再宣布利好,唱利好让股票涨上去,他好再抛出。西方国家对我们资本市场并不一定是友好的、公正的,并不一定希望我们保持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股市,它希望看到我们短期内大起大落,这样它好从中渔利。

再一个关系就是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努力抑制消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我们在充分肯定资本市场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种种弊端,趋利避害,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学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将来我们这个学院建立以后,要作为我们专门的一课详细地讲讲。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的范畴,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什么是虚拟经济,深入了解其本质和特征,努力防止和抑制其消极作用,更好地发挥虚拟资本推动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虚拟资本有两面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指出,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国家债券以及各种不动产作为抵押的证券等)并能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所谓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在一切场合,这种资本都是幻想的虚拟资本。正如股票,其本身没有价值,但它有价格,能给它的所有者带来收入,它们已经成为商品而且这些商品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方式和决定的方法。对股票持有者来说,好像它本身就是资本,不过它毕竟不是实质资本。只是由于股票收入资本、股票资本化而虚拟出来的,因此称为虚拟资本。通过学习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我们认识到:(1)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立在信用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也促进了信用的进一步发展。(2)虚拟资本与实质资本具有根本的不同。实质资本本身具有价值或处于实物形态,表现为机器、厂房、原材料、待售的商品,或处于货币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起到资本的作用;虚拟资本本身既无价值又不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资本的作用,它只不过是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是实质资本的纸质副本,它们代表实际资本已投入生产领域,而其自身只是作为可以买卖的金融资产滞留在证券市场。虚拟资本产生以后对社会化大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股票、债券的形式能够把分散的小资本集中起来,推动实质经济,提高效率,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3)虚拟资本存在着自我膨胀的机制。股票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资本作为有权取得未来价值的所有权的证书,其价格实际上代表着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表现为人们对尚未创造出来的价值的提前的承认,因而把还没有实现的未来收入加入到现实的价格当中去,这就使虚拟资本迅速膨胀成为可能。虚拟资本过度膨胀超过实质经济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一旦破灭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对实质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比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银根的一再放松,巨额资金流入股市、房地产,股价和房价一涨再涨,虚拟资本大规模堆积,急剧膨胀,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13000点上升到1989年的38000点,涨幅达3倍,股票市值增长2.2倍。1990年泡沫开始破灭,到1998年股指跌破14000点,房地产价格连跌7年,回到1985年的水平。据统计,到1999年泡沫破灭,日本银行不良资产高达100万亿日元。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国短期资本主要是对冲基金大量冲入亚洲某些国家的股市,造成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当外国大量短期资本集中抽逃时,泡沫经济破灭,本国货币大幅贬值,严重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实质上就是一次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起的空前的金融危机。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以及一批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已经在虚拟经济的泡沫中破灭。所谓次贷危机,它最底层的是次级贷款,把贷款贷给了一些低信用甚至是没有信用的群体,而且附加了许多加大信用风险的优惠条件。比如说零首付,一个没有工作的失业者也给其贷款,而且零首付,那他当然兴高采烈,又不用首付,又给贷款,又能买房子,有的还要延迟本金的还款,其本身就形成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20年的利息,比如说有两年利率是固定的,另外18年是浮动的。这些银行为什么冒风险贷这个款?高额利润。在房价高企的时候没什么问题,还不了贷款顶多把房子当抵押我不赔钱;房价一旦下跌,还不起贷款了,收了房子也赔钱,连锁反应马上显现出来。由于把次级贷款又虚拟化,演变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衍生产品,美元上升,危机就迅速爆发了,各种虚拟的财产一下化为乌有,开始使我们认识到脱离实体经济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必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得到启示,就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研究和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过程当中,如何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那就是既要促进虚拟经济对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防范其过度膨胀产生的消极作用。过去我们经常讲没有泡沫的股市是不存在的,没有投机的股市也是不存在的,关键是这个度。泡沫严重了不行,投机过度了不行,这就是监管的艺术。怎么个监管法?怎么监管住?我们对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能回避,例如当股指增长过快的时候,是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其严重程度如何、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如何、如何推动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拿出科学的数据进行充分的论证,提出判断的标准。我们既不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误导市场,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又不能回避问题,讳疾忌医,推动股市盲目扩张。昨天我们证券期货学院理事会对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个课题,就是要搞模拟测试。模拟测试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发出预警就必须要掌握几个很重要的数据,这些数据必须掌握。在什么阶段、什么范畴是稳定的、可行的、健康的,就好像统计局测试经济时,什么时候是绿色区域,就是比较好的;什么时候是黄色了,什么时候是红色的。我看我们证券学院动员各方面力量能把这件事情办成,这是一大成果,但也是很难的。有人说,中国上证指数3000到4000点比较正常,合理不合理?市盈率现在15倍,是低了还是高了?还是20倍?这要看是谁的市盈率。对若干指标要进行分析,找出它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结合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状况得出一个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指标预警。我看这件事情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我们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已经订了计划了,看什么时候能实现,并看进展的情况怎么样。最近我听说,居然有一个人给领导写信,说中国政府看股市光看股指,是不对的。这又是标新立异。不看股指看什么?我们看股市不是整天都看上证指数、恒生指数,所以我们在整个过程中,研究理论研究实际,大有可为。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对发展衍生产品要慎之又慎,切不可以身犯险,不能远离实体经济,盲目追求虚拟的衍生产品。前一段大家还记得吧,金融上创新,创新创什么?衍生产品。这次美国出现重大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这个衍生产品不是好玩的,我们现在这个水平差得远了,不要轻易搞。如果搞,为了对冲风险、防范风险,发展一点衍生产品是可以的,但绝不能把衍生产品作为投资工具。起码在我国国内,目前的水平、监管的水平、业务水平还都不够。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夯实资本市场的基础,努力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先把这个做到了,将来咱们的股市才真正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现在经常发生背离,成不了晴雨表,有多种原因,要把资源配置给有成长有价值的行业和公司,要以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价值增长为投资目标,这才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面我讲的提高一个认识、处理好四个关系就到此为止。

下面给十分钟的时间给在座的同学和老师提几个问题:

问:关于投资资本市场的分红问题,请您谈谈看法?

答:我们投资资本市场,除了二级市场股票上升下降中我们可能有收益之外,最根本的是我们要享受经济增长利润的成果,就是分红。因为我现在不在第一线了,证监会怎么想的我说不清楚,但是我看到证监会最近出台了一些政策,很重视这个问题,开始研究如何督促上市公司增加分红而且将来在融资过程中要增加有关的条件,已经有了这个考虑。但是最近我又看到了另一种说法,我觉得也有道理,就是鼓励分红是件好事、增加分红也是对的,但是希望要相应地调整税收,比如说分红以后又从中纳税。我看电视有过报道,分了红以后又从中纳一部分税,这样从资本市场就少了一块钱(归了国家),他们就呼吁能不能减免税收。如果既增加分红又能适当地减免税收,可能对这件事情的进展会更有好处。

问:请您谈谈对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看法?

答:我主张既要负责监管,又要积极推动市场的发展,这是我们市场经济不够成熟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的任务。以“519”为例,标准没有。什么时候有?说不定将来的预警系统出了东西就行了。但是我搞“519”,出发点就是当时持续两年的低迷,跟现在的市场差不多,有一些股票已经跌破了发行价,大批的股民被套,证监会管不管?我们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还是要积极做工作呢?有些同志有一种观点,说别管,说这是市场,市场就让它自己去运行,证监会不要干预,把监管做好了就行了。我组织我们的领导层反复研究,这时候别忘了“三个有利于”,管不管要按“三个有利于”来推行。不是说什么点位,一分析持续低迷,三个不利。后来我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买股票就赔,买股票就被套,那资本市场还要发展么?我们为什么要搞资本市场啊?别忘了有一条,我们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央不是一再教导我们关心群众的生活么?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么?对这个事我们能不管么?大家统一了认识,要管。怎么管,并不像大家所说的让财政拿一笔钱去买股票,我们在市场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政策不完善。那么研究研究,有几条政策措施需要完善,需要改进,我们讲最后查出六条,最重要的一条是证券公司没有融资权。如果又让它们买股票,又要让它负有平抑市场的责任,融资没人给它,也不能贷款也不能借款,不能发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机构投资者又不发展,那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六项政策第一条就是给证券投资公司以融资权,可以参加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就是一周内用的钱到同业拆借市场去借,可以发债券筹集资金,可以用股票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这个渠道一开——当时我们叫开前门堵后门。何为堵后门?很多证券公司挪用保证金是违规的,但是我们也实事求是地分析,没给人家开正门,要钱没处要。它一看银行存款都用了,我这里有存款我也用吧,它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大体提了这六条政策以后,现在看来调查得比较准,市场希望解决的问题我们基本上都提到了。最重要的是国务院果断批准,这个信心很快就起来了,就使我们的股市意想不到地大幅上升。

问:请您谈谈我校证券期货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我们昨天讨论了一下午,就是我们证券期货学院成立以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认为:我们在教材当中要完整地、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一切基本理论。为什么?归根结底,这个是人家发明的,从老根上还是要搞清楚。我刚才所讲的中国特色是鉴于研究人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