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练习照顾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9:10:35

点击下载

作者:方鹤轩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一天,练习照顾自己

每一天,练习照顾自己试读:

Chapter 1 放手是一种优雅转身

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必须在与他人的交互往返中生活,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互相依赖,进行物质交换,实现社会分工;在精神上,人们也会相互依赖,希望得到他人肯定,获得他人安慰,寻求安全感。但是当我们过度依赖他人时,我们的心灵可能会受到伤害,我们要学会放手,放手是一种优雅转身。过度依赖他人,必然丧失自我

人应该是独立的。独立行走,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当你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你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赖常常困扰着自己。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

某报曾记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很多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少数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堪忧。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紧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甚至形成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人的依赖性,有时候表现为墨守成规、自我平衡以及维持现状等大多数人的通病。这是一种自我毁灭性的劣习。具备独立自主的习惯,练就一身挑战危机的本领,赢得顶住压力的超强心理素质,该是寻找机会、看准机会、采取行动的时候了。然而,在这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上,才是真正充满了障碍。如何一步步通过这些障碍直接关系着行动的成败。

许多人都有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除了自己之外,别人也会关心他的事情。可事实压根就不是这样。就像你绝对不会为别人的事情急得如坐针毡一样,别人照样会把你的事情撂在一边,去陪情人吃饭或者去看足球比赛之类的活动。

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谁也不会像你那样去关心你的事情,承认自己的事情对自己最重要比什么都重要。你还要牢牢记住:越是迫切的事,你越是不能指望别人,而是应该亲自去行动。消极的等待只能让你坐失良机,痛失好局。

生活上的依赖容易改变,精神上的依赖却难以扭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因为人性有它一贯的弱点,如怕承担责任、渴望安全感、贪图安逸等。人在无能为力和感觉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强者”为其出谋划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可能产生的结果担负责任。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这种表现就极为突出。孩子是软弱的,他们需要家长及老师的保护和指导。在孩子眼中,家长尤其是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孩子的眼中,老师和家长就是权威,他们的批评和赞许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而做某些事,这是对儿童进行教养、培训的契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如果在教育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忘记了独立性的培养,一味地教育孩子听话、学乖,会抑制独立性这一可贵的品质。生活中孩子对别人的接受和赞许胜过自我的独立,那么与人的交往中就会产生一种主从关系、依赖关系。

只要在心理上存在着依赖关系,人生的选项就会变少,也就必然产生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离不开别人的时候,你就成了一个脆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那么你就感到被人抛弃,不知所措,精神痛苦,甚至崩溃。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朋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慰与赞美,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想法说话、办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会感到内疚和不安。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不断成长直至成熟,随着身心的发展,你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如果在遇到问题时自己不愿动脑筋,人云亦云,或者赶时髦,盲目从众,那么你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撑起一片天地的机会。

在学校,我们时常能看到几个学生凑成一帮娱乐嬉戏,这其中一定有一到两个“灵魂”人物,他们的依赖性较小,而其他几个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所以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常常不知所措。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没有主见,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决定。当然在依赖中也得到了某些好处,如不再孤单,感到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为(为迎合他人而做)受到赞扬,这些对自卑的人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代价是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以及由于屈从而引起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具有依赖性格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克服依赖习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依赖习惯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人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还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正确地评价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重要工作,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多与独立性较强的人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的,向他们学习。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习惯。

的确,人若失去自己,则是天下最大的不幸;而失去自主,则是人生最大的陷阱。赤橙黄绿青蓝紫,你应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和特有的色彩。相信自己创造自己,永远比证明自己重要得多。你无疑要在骚动的、多变的世界面前,打出自己的牌,勇敢地亮出你自己。你应该果断地、毫无顾忌地向世人宣告并展示你的能力、你的风采、你的气度、你的才智。自主的人,能傲立于世,能力拔群雄,能开拓自己的天地。勇于驾驭自己的命运,学会控制自己,规范自己的情感,善于布局好自己的精力,自主地对待求学、择业、择友,这是成功的要义。不用讨好他人,只需做好自己

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女孩,她出身平凡(是公车调派员的女儿),天生拥有非常动听的声音,确实有当歌星的潜能,可惜嘴巴长得很不好看:她的嘴很大,又有龅牙,这看来确实是当歌星的致命伤。当她第一次在美国新泽西的一家夜总会献唱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比较优雅,一直企图用上唇遮住龅牙。当然,这么做使她无法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歌艺,也使别人很快地看出,她正做作地遮掩自己的缺陷。

还好当晚有个说话很直的人,马上给她一个忠告:“我知道你觉得龅牙很难看,所以故意要掩饰你的牙齿。其实,你越掩饰,大家越会注意到它,如果你不在意,大大张开嘴来唱,听众并不会在意你的牙齿不好看,只会听到你美妙的声音!”

这个女孩虽然觉得难堪,但接受了那人的直言不讳,勇敢地张开嘴,开怀唱出自己最完美的声音。后来,这个女孩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顶尖歌手,她的龅牙也成为她醒目的个人商标,别人想模仿那种韵味都不成!“讨好别人”的原则常和“做自己”是冲突的。也许以前当“顺民”可以减少不少麻烦,但在这个个性化的时代,一个毫无个性的人,不可能脱颖而出。如果真的想当一只捕捉人们听觉的云雀,你不能和所有的麻雀一样发出同样的叫声。

而事实上,一个还没有学会做自己的人,往往也不能长期讨好到别人。有一位负责某大公司人事招聘的朋友就曾说过:“求职的人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失去自己,不能以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只拼命地想给你他认为你喜欢听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只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发现属于自己的天籁。没有一个人应该糟到放弃自己,去模仿别人。

讨好别人,使你找不到自己生命的真正指标。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曾经如此分析:“我的病人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在医学上找不到任何病因,他们只是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拼命自怜而已。”

我们该自爱,但自怜却不是好东西;该对别人好,但一味讨好,恐怕没有人认为该真正尊敬你。哈利教授少年时就认识一个非常在乎别人看法的人。那时候他很喜欢在星期天上教堂,因为教堂的音乐总使人心情舒畅。但这家伙未免有点讨厌,他虽然眉清目秀,待人也非常客气,却总是每隔几个礼拜,就要发给同年龄的人一份问卷。他总是问:你会给我打几分?你认为我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缺点需要改进?

这人勇于自我检讨的精神也许值得嘉奖,但他看见问卷的反馈信息后,却屡屡变得更不快乐。试想,别人在白纸黑字上诚实地写下你的缺点,除非圣贤,谁会真的开心?

看到他那么不开心,过了几个礼拜,他再发问卷给哈利时,哈利干脆昧着良心给他一百分,缺点栏下填:无!没想到他并不因此而高兴,他把哈利拉到一旁,指责哈利不是个诚实的朋友:“我从你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你并不认为我十全十美,既然这样,你为什么口是心非地给我一百分?”“因为你实在很烦!”年轻气盛的哈利脱口而出。

这时,牧师走了过来,倾听了他们的争执之后,微笑地对那个人说出一句妙语:“下一次,不要再麻烦你的朋友为你打分数,请上帝为你打分数吧!”是的,就让我们心中的上帝为我们的表现打分数吧,何必斤斤计较别人给你几分呢?放心,你永远不会让全世界都满意,也没有必要。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当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于是把钞票揉成一团,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踏上一只脚,并用脚碾它。而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你们始终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

看完这篇文章的人,常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啊,只要有能力,又何必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呢?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能作为警世之言遗留下来的中国俗话,在感化人类心灵上很是温馨,很是慈祥。它没有强求,它但求自然;它没有过多的欲望,它有清淡净化的领悟。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你是最好的。只要你是最好的,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就自动会向你靠拢。乔丹打篮球成为世界顶尖篮球巨星,不但一年收入几千万美金,而且有人找他拍电影,有人找他拍广告,有人找他出书,请问他的运动鞋需要自己买吗?不用,耐克会提供。他穿的西服需要自己买吗?当然也不用,别人不但免费提供,还要付他广告费,甚至香水厂商还借乔丹的名字与肖像生产乔丹牌香水。乔丹什么事都不用做,只要出名字与头像,别人就送他30%的股份。为什么?因为乔丹相信自己:他早年被校篮球队拒绝过,但他一定是最好的。

成龙拍电影时,各个汽车厂商主动争取免费提供汽车的机会,让成龙在电影里面表演特技。成龙选中日本三菱跑车,三菱立刻提供上百台新车让成龙拍摄赛车镜头,成龙将车撞得稀烂,三菱也分文不取。为什么呢?因为成龙是最棒的,他的电影总是最卖座的。

有谁相信成龙也曾不过是个默默无名的替身演员呢?成龙从小练功,为了进入戏班子演戏,7岁开始吃苦头。后来当上电影替身演员从事危险动作,当时他替李小龙做特技替身,立志要超越李小龙成为国际巨星。历经40年后,他成为国际巨星。他拍电影的收入都以提成方式获取,虽然片酬本身不高,但提成收入总是超越别人的片酬。因为电影一旦卖座,全世界的电影院都在替他赚钱,连好莱坞的巨星开餐厅,都来香港要求成龙合伙,他不但赚钱,出名,拍电影省成本,有人替他出书,甚至连香港政府都要颁奖给他,这到底是为什么?不是他去争取来的,而是他早就立志要成为行业中最顶尖的人。破除我执,舍即菩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如果说这种境界,是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那我们就学会放弃吧,放弃同样也是另一种美丽。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非洲土人会用一种奇怪的狩猎方法捕捉狒狒: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狒狒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狒狒的前爪伸进去,狒狒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因为狒狒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狒狒。人们总会嘲笑狒狒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呢?但人们为什么没有审视一下自己呢?并不是只有狒狒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人的欲望也是如此。因为舍不得放弃到手的权位,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荒废了正当的工作;因为舍不得放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不惜铤而走险;因为舍不得放弃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因为舍不得放弃一段情感,有些人宁愿岁月蹉跎……人总是这样,总是希望拥有一切,似乎拥有的越多,人越快乐。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们忽然惊觉:我们的忧郁、无聊、困惑、无奈,都是因为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或者太执着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丧失了一切本源的快乐。

其实,生活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我们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事业小有成就,但心里却空空的。好像拥有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总是想成功后坐豪华游轮去环游世界,尽情享受一番。但真正成功了,却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了却心愿。因为还有许多事情让人放不下……

对此,台湾作家吴淡如说得好:“好像要到某种年纪,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你才能够悟到,你建构的人生像一栋华美的大厦,但只有硬体,里面水管失修,配备不足,墙壁剥落,又很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你把整栋房子拆掉。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仔细咀嚼这段话,不就是因为“舍不得”吗?

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疲累但是不重要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已在时光中远逝的种种往事,舍不得放弃权力、放弃金钱……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身体与时光。我们无法计算,当自己得到一些自认为很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自我息息相关的美好像风一般从我们身边溜走?

佛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这才是真正自在的快乐之道啊,倘使你总是“吃饭时不肯吃,睡眠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这样放不下,你又如何能快乐?

有一个人,他的性情并不是很开朗奔放,但他对待事情几乎从不见有焦躁紧张的时候。这并不是他好运亨通,而是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反应方式。比如,他被小偷扒走了钱包,发现后叹息一声,转身便会问起刚才丢失的身份证、工作证、月票的补办手续。一次,他去参加电视台的知识大赛,闯过预赛、初赛,进入复赛,正扬扬得意之时,却收到了复赛被淘汰的通知。他发了几句牢骚,随即又兴致勃勃地拜师学起桥牌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到北非蒙哥马利将军行辕去闲谈时,蒙哥马利将军说:“我不喝酒,不抽烟,到晚上10点钟准时睡觉,所以我现在还是百分之百的健康。”丘吉尔却说:“我刚巧跟你相反,既抽烟,又喝酒,而且从不准时睡觉,但我现在却是百分之二百的健康。”很多人都认为是怪事,丘吉尔这样一位身负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指挥官的重任,工作繁忙紧张的政治家,生活这样没有规律,何以寿登耄耋,而且还百分之二百的健康呢?

只要稍加留意就可知道,他健康的关键全在有恒的锻炼、轻松的心情。毫无疑问,丘吉尔既抽烟又喝酒且不准时睡觉,这些并不足为训。但是我们是否知道,丘吉尔即使在战事最紧张的周末还去游泳,在战争白热化的时候还去垂钓,而且他刚一下台就去画画,估计很多人也没见过他那微皱起的嘴边斜插着一支雪茄的轻松之态吧!

我们不妨学着丘吉尔那样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吧!因为心灵是载不动许多愁的。每天晨起就给自己一个期望,当睁开眼睛之后,就想着我今天可以去做什么并把它完成。活得有目标,做起事来就会更有劲,对自己许下的心愿,任谁都会很乐意,并且很勤快地完成它。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发觉乐趣、激发脑力,甚至有更佳的创意产生,这都是我们能力的展现及潜能的发挥,也是自我理想的实现。生命的意义,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丰功伟业上,任何一点小小的成果,也同样可以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人生的戏剧,我们自己是编剧、是导演、是演员。这出戏,我们想如何演,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内心中。外在世界的舞台是否完美宽大,布景是否华丽美观,都不会影响我们的演出。因为,只要我们能打开心窗,天地、时空就是我们最佳的舞台;同时也是我们最华美的布景,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舞出生命的活力,歌咏出生命雄伟的乐章。

放弃那段令你困惑烦恼的情感吧,既然那段岁月已悠然逝去,那个背影已渐行渐远,又何必要在一个地点苦苦守望呢?挥一挥手,果断地放弃,勇敢地向前走,前方有更美的缘分之花在为你开放!

放弃失恋的痛楚,放弃受辱的仇恨,放弃满腹的忧怨,放弃心头难以言说的苦涩,放弃费神的争吵,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名利的争夺……生活中,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理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皱一下眉头就轻易丢掉,情感上的垃圾也无须抱残守缺。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事情需要你做出选择,而有选择就有放弃。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达到梦的彼岸,必须放弃清晨甜美的酣睡;要想重拾往日羊肠小道的温馨,必须放弃开阔平坦的公路……人生苦短,若想获得,必须放弃。放弃,让你可以轻装前进,忘记旅途的疲惫和辛苦;让你摆脱烦恼忧愁,整个身心沉浸在悠闲和宁静之中。

放弃不仅能改善你的形象,使你显得豁达豪爽得到朋友的依赖,使你变得完美坚强,会带给你万众瞩目,使你的生命绚丽辉煌,还会使你变得聪明、能干更有力量。放爱一条生路

家庭生活中,过多的爱会造成伤害。比如,有的女人非常爱猜疑,特别是面对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时候。很多妻子都有这样的习惯,总想知道对方在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而且事无巨细,什么都要打听,生怕对方有什么事情隐瞒自己。这样的行为好像是因为爱他,所以花费很多精力去关注他。这种问题问多了,对方肯定会产生对抗心理,而且有的问题甚至会伤了夫妻间的和气。如果丈夫稍有犹豫,则乱加联想,胡乱猜疑,这样矛盾也就产生了,其实有些问题你根本就可以忽略不问的。

夫妻之间不仅女人好猜疑,有的男人猜疑心也很重。丈夫的猜疑像一条无形的锁链,会紧紧捆住妻子的手脚,使夫妻双方陷入痛苦之中,甚至导致家庭破裂,酿成悲剧。

无论何种原因产生的猜疑,都会对夫妻关系造成危害。猜疑者整天疑神疑鬼,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被猜疑的一方感觉自己时时受审甚至被监视,尊严受到侵犯,自由遭到干扰,夫妻之间自然难以心平气和,难免爆发战争。这种看似因为爱而战的猜疑,实则是将爱人视为“爱的囚徒”,结果只能导致爱人的厌烦、痛恨。

无端地猜疑配偶的不忠,毫无理由地限制配偶和异性交往,是极不明智的有害行为,它只能导致夫妻感情的隔膜越来越厚。理智的做法是加强夫妻之间的交流,了解和把握对方的情感脉搏,达到相互的信任。

猜疑,是魔鬼投向夫妻、家庭间的阴影,它使人郁闷、压抑,甚至陷入烦恼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有了猜疑,夫妻间就犹如筑起了一道屏障,爱情、幸福被拒于屏障之外。

好猜疑之人,不愿意相信别人,他们体会不到信任的力量,只能承受猜疑的痛苦。所以夫妻间的感情可能丧失,自以为是的爱反而变成了伤害。一旦失去爱的时候,又不能释怀,就会无比痛苦。爱在时,它就是你脖子上美丽绝伦的项链,爱远走时,它就变成了两个人的枷锁。这时,就是你放手的时候,放手了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个出轨的女子,迟迟不能走出这个其实对她来说已经是苦远多于甜的关系。她说:“我忘不了那些他曾经给过我的浪漫、深刻的爱的感觉。”一个男人感情出轨多次,尽管痛苦却始终不愿分手的女朋友则说:“和他在一起这么多年了,要分手,我不甘心!”

当爱远走时,无论它发生在自己或者对方身上,放弃和放手都是唯一的出路。因为无法放弃曾经有过的美好感觉,无法放下曾经拥有的执着,就会让更多不美好的感觉压在自己的肩上、心上,让自己和对方一起痛苦纠结。是否惩罚了对方也许还是未知数,但是自己绝对是被惩罚最深的一个。因为,你剥夺了自己从现在重新开始享受快乐和幸福的可能。

放手让爱的人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却是唯一的方法。否则,我们就会处在无边的痛苦、气愤和沮丧之中。所谓放弃和放手的艺术,并不单是在爱情消逝的时候。事实上,当爱情还在的时候,就懂得放手的智慧,往往是更积极的治本的方法。

从小到大,在每一段关系里,我们都在寻找着一方面与人联结,另一方面与自己联结的双向路线。也就是说尽管再亲密,我们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空间。无论是亲子关系、家人关系、朋友关系都是如此,爱情关系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失去了这样的空间,我们很快就会觉得被束缚,觉得窒息,觉得痛苦。

因此,当爱还在的时候,懂得放手,给爱一个空间,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实,如果仔细而深入地思考一下,当对爱的要求仅仅是双方黏在一起,往往是因为害怕,因为缺乏安全感,因为嫉妒,因为要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和重量交在对方身上,而不是因为爱。

放手,给爱以空间,就像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的:“在你们的密切结合之中保留些空间吧,好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之间舞蹈。彼此相爱,却不要使爱成为枷锁,让它就像在你们俩灵魂之间自由流动的海水。”

有一个词叫“全身进退”。大概的意思是指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在付出的时候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在离开的时候毫无牵挂地抽身而去。古人都知道,“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这种全身进退的理想状态,不知道在真正的生活里,有几个人能做到?

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往往在付出的时候不够彻底,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担心别人的看法,担心自己的眼光,担心现实里的矛盾,甚至担心一个无足轻重的细节的完美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百分百的热情似乎总没有像内心期待的那样出现过,它们都被消耗在了各种各样的顾虑里。所以到了最后,我们只能矜持地微笑,节制地用情,吝惜地计算。

我们也往往在离开的时候,不能潇洒地掉头就走,而是一顾三叹,余情未了,在决定离开的第一秒钟里就开始痛恨或后悔。甚至是在以为自己早已全身而退的时候,却在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和时刻里不可阻挡地想起那个人,而后觉得像被杀伤性武器击中,弄得泪流满面,心碎难当。

有人说爱的反面其实不是恨,而是淡漠,这真是一句真理。爱一个人的时候,情感都是激越的。他关心你,你便想以十倍百倍的爱去关心他;他拥抱你,你便想以更多更有力的拥抱去回应他;而当他犯了什么错有了什么失误,你会对他恨之入骨,反正无论如何,都绝不是无动于衷地不理他。

除非是爱到殚精竭虑,爱到心灰意冷,爱到彻底绝望,心中已经不再有灿烂的火花,甚至连那些燃烧过后的草木灰也没有了一点温度。这种时候,想不淡漠都难。从此对他形同陌路,对他的一切也不再有任何的回应。没有余恨,没有深情,更没有心思和气力再做哪怕多一点的纠缠,所有剩下的,都只是无谓。有一天当发现对于过去的一切你都不再在乎,它们对你都变得无所谓的时候,这段爱肯定也就消失了。

所以,你要知道,恨你,是因为爱你;淡漠你,是因为不再想记起你。

全身进退,意味着在爱我的时候,你要用尽百分百的感情对我,哪怕是争执,哪怕是吵闹。不理不睬意味着淡漠,意味着你的心里不再有他的位置,意味着你们不再相爱,哪怕这种淡漠是你假装的。在假装淡漠的时候,你的心一定比他的心还要痛百倍千倍,那是因为你依然爱他。

全身进退,意味着在不爱他的时候,你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放下他,千万别回头,或是在夜深时分还想着留条短信安慰了。你要知道,任何一点不干脆的情结,都会让他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样拼命拉住你的衣襟,以为牵住了最后的希望,让你无法彻底离去,把曾经美好的感情都拖累成厌倦。什么事都归咎于自己是不好的行为

人们常说:“什么事都归咎于他人是不好的行为。”但真的是这样的吗?许多人动不动就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观念。比如说有的人因孩子学习不好而整天苦恼,因孩子没考上大学而内疚。只要自己尽力去为孩子做该做的一切了,因为其他原因而落榜,怎么能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呢?再者说,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呢?指不定孩子能在其他方面有成就呢,人生常有许多柳暗花明的时机。

了解自己,做回自己,就不必勉强自己,不必掩饰自己,也不会因背负太重的责任包袱而扭曲自己。如此,就能少一些精神束缚,多几分心灵的舒展,就会少一点自责,多几分人生的快乐。这样的生活就会轻松许多。

有的人对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个性感到烦恼,可是后来把它想成:这种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天所赐予的,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这样一想,也就不再责备自己,不再烦恼了。

比尔·盖茨说:“每天都有许多事来到我的面前,我不可能一一把所有的事做完,但又不能把那些事置之不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学会了‘安排’,就是把一些事让他人去做。”有时我们认为万事非我不可,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别人,不肯放手,不肯找人来取代,不晓得怎样委派,使自己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不能理智地面对困难,不能果断地把握机会……结果只能是忙、忙、忙,到头来是忙来忙去一场空。

下面是微软公司软件工程师查理先生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有一天,查理夫妇来找比尔·盖茨,向他请教一些家庭管理问题。他们夫妻养育了七个孩子,家里又忙又乱,查理太太一天忙到晚都忙不过来,慢慢就变得脾气暴躁,心情很坏,身体精神都濒临崩溃状态。而那位先生呢?他回家就好像是上战场,感受不到半点家庭乐趣。

比尔·盖茨于是告诉那位先生说:“你们的困难症结是因为你的太太工作太过劳累,她出尽全力也做不清家务。你雇个用人帮她吧!”据比尔·盖茨所知: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很不错,别说雇一个用人,就算两三个也不成问题。当他向夫妻二人提出这个建议时,立刻遭到了查理太太的反对:“不行。我不许别人来照顾我的丈夫和孩子。”

比尔·盖茨耐心地向她做说服工作,反复地向她解释说她现在没有能力照顾他们,讲得率直点,她那种有心无力反而正在折磨她所爱的人。后来,查理夫妇二人接受了比尔·盖茨的建议,雇了个用人——这样太太轻松多了,丈夫也得到安慰,孩子们也快乐了。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别做不需要做的,别做其他人可以做的,将你现在做的事,分些给别人。

这是行政管理的金科玉律,你也可以效法一下。让别人替你去做你干得十分吃力的事,使你从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去做那些对你来说得心应手的事。

在时间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猴子管理”,也是讲述这个道理的,它是由美国的肯尼斯·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威廉·奥肯(William Oncken)与豪尔·伯罗斯(Hal Burrows)在其名著《一分钟经理碰上猴子》(The One Minute Manager Meets the Monkey)一书中提出的。它已经成了“接手他人的当然责任”的代名词。

现在把它介绍给大家:为什么有些经理人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而他们的属下却老是没有工作做?这些经理人也许会辩称:“也许我不应该抱怨别人总是少不了我,也许是我想让自己变成不可或缺,来获得工作上的安全感。”“一分钟经理”大不以为然。他解释说,不可或缺的经理人会对组织构成伤害,而不是组织内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当他们阻碍别人的工作时,自认为自己是不可取代的人,通常都会因为他们对组织所造成的伤害而丢掉官位。此外,高级经理人不能够冒风险提升在其目前工作岗位上不可或缺的人,因为他们并未培育接班人……你的问题就是猴子。谁托着“猴子”?“一分钟经理”以一个极其生动、充分反映生活的例子来解说这个定义——经过走廊时,老板碰到公司的一个员工,他说:“老板,早安!我能不能和你谈一下?我碰到了一个问题。”

老板必须去了解属下的问题,于是就站在走廊上听他详细叙述问题的来龙去脉。替人解决问题一向是老板的最爱,老板专心地听他述说。当最后老板举起手来看手表时,原以为短短五分钟的时间,竟然是三十分钟。走廊上的讨论,耽误了老板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老板对这个问题所了解的,只能让老板决定,他必须介入这件事,但他所获得的资讯并不足以做成任何决策。

于是老板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我现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你讨论。让我先考虑一下,回头再找你谈。”然后,他们俩各自离开。

作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故事中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身在其中,要看清楚真相就比较困难了。在他们俩在走廊见面之前,猴子是在老板的属下的背上。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由于彼此的互相考虑,此时,猴子的两只脚分别搭在他们两个人的背上。但是当老板表示“让我考虑一下,回头再找你”时,猴子的脚便由老板属下的背上,转移到老板的背上,而老板的属下则减轻了负担,轻松地走开了。因为,这时候,猴子的两只脚都放在老板的背上。

现在,让我们假设,当时所考虑的事情归老板属下工作的一部分。让我们再进一步假设,他有能力对他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当老板允许那只猴子跳到自己背上时,等于自告奋勇去做属下所应该做的两件事:把问题的责任由对方手上移过来;答应对方要向他提出进度报告。

每一只猴子都需要人照料、监督。在刚才所描述的状况下,你可以看到,老板接下了员工的角色,而老板的属下则扮演监督者的角色。第二天,属下到老板办公室好几次,提醒老板:“老板,事情办得怎样了?”

如果老板的解决方法不能让他满意,他会“强迫”老板去做这件原本该他做的事。为此,管好猴子要注意以下几点:猴子生病了,要找出治病的方法;这是谁家的猴子,猴子由执行者喂养;替猴子保险,给予建议,立即行动;定期检查猴子的身体;没有什么事非做不可。Chapter 2 做回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不仅表现为容颜相貌的差异,还包含人格精神的独立。独立人格的塑造,要我们摆脱对于他人的依赖,重新做回自己,虽然我们可能丧失那种虚幻的安全感,但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是值得的,当我们能够宁静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将感受重新找回自我的喜乐。我们需要自己的人生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但是你或许会说,你来到这个世界完全不是你的选择,也不是你父母的选择,他们可能只是想要个孩子,并不知道这个孩子就是你。你来到这个世界,仿佛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话虽如此,但从生物学上说,你已是竞争的优胜者了——你在数千万个竞争者中获得了头奖。那么接下来,你不妨思考一下:你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何而来?

人一出世就伴随着哭泣,这是在各种生物中的特例。人生的过程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至少有些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可是我们活着并不是为了受苦,应该是为了从生活的乐趣中体会生命的乐趣。假如人的一生都是为了受苦,你还愿意降生吗?

从前,有个年轻人来到“法”的门前,对门卫说:“我要进去。”可是门卫说:“你现在不能进去。”“以后可以进去吗?”他这样问。门卫说:“以后可以,现在不行。”其实通往“法”的大门一直都是敞开着的,这个年轻人想通过大门看一看“法”的内部,于是便弯下腰。“你那么想进去,为什么不试试看?不在乎我的禁令,直接往里走好了,虽然我是有法力的,但我也只不过是最下级的门卫。”门卫笑着说道。年轻人不敢硬闯“法”的大门,所以他选择等待,直到批准进去为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年轻人就在“法”的门外等着,许多设法进去的尝试他都做过。“不能进去。”门卫还是这么说,一次次的请求把他自己弄疲倦了。年轻人曾经带了许多贵重的东西来贿赂那位门卫,门卫心安理得地一件件收下,同时又说:“我收你的东西,是为了使你不致以为耽误了什么。”年轻人在等待的日子里,忘记了其他人,认为唯一的障碍就是第一个门卫,这让他在心里经常咒骂。

慢慢地他等老了,眼睛也看得不清楚了,身体也站不起来了,这时候他让门卫过来听他说话。门卫俯下身,他问门卫:“‘法’是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的,可是这些年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来这里要求进‘法’的大门,这是为什么?”

门卫知道他的生命快结束了,就大声对他说:“不可能再有人从这里进去了,因为这个门仅仅是为你开的。既然你不进,那我现在只好把它关上。”可怜的人啊,这个门原本是仅仅为你而开的,但因为你缺乏勇气,又不善用智谋,而且还心怀侥幸。最后只好死在法门之外了!

事业、爱情,一次约会、一次交易,对我们来说都可能是一道法门。最重要的是,当我们站在门槛前的时候,心中就应该有一些领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法门,有没有门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以及执着去打开这扇门。生活也是如此,在你闯开第一道门卫的防守时,进去了,酸甜苦辣都是自己的生命旅程。

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什么样的才,一小半取决于基因,一大半则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与努力。只有敢于去跳过那个生命的法门,我们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人生的过程,就是我们进入法门后所面对的每一个难关。这里面有酸甜苦辣,有些人坚持了下来,通过法门,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有些人退却了,有些人将生命终结在法门内,还有一些人就干脆留在法门之外,就像故事中的那个人。

人,活着就得有价值,这是人生唯一重要的目的。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社会、他人对自己的需求(包括自己)。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为了个体满足与主体需要,人的价值亦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个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一部分。

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个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给予和支持。这种给予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换句话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源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个体,以其活动的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所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个体的统一与结合,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充分的和谐统一。

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否,关系到你一生的成败。我们通常所讲的成功,实际上也就是人生价值顺利得到实现的成功。但是,要实现成功的愿望,必须战胜自我,把握命运的脉搏。我们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任凭它的摆布。或许在你老的时候,想起往事时就会发现,命运其实有一半在自己手中,上帝的手里也不过是一半而已。

你要知道怎样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如果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多,就意味着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所获得的就越丰硕。在你绝望的时候不要忘了去利用自己拥有的一半命运;同样在你得意忘形时,不要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你自己的命运。这样,你一生将有莫大的收获。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未来的路该去向何方,需要我们自己做出选择,别人都只是过客。故事只有在成为故事的时候,才是最可爱的,如果把它还原成现实,那么我们会突然找不到原来诗意的感觉和朦胧的美!有时候,我们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一个故事,我们都是活在故事里的人,我们也都是有故事的人,或许在故事里,我们会更喜欢自己。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只要觉得快乐,我们怎么想都可以。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做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了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变成了欲望的奴隶。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夜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条河,有其源头,有其流程,有其终点。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长,最终都要到达终点,流入海洋,人生终有尽头。活着的时候,少一点欲望,多一点快乐,有什么不好?!

据说,东南亚一带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非常有趣。当地人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箱子里面,再在箱子上开一个小洞,大小刚好让猴子的手伸进去。猴子经不住箱子中水果的诱惑,抓住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丢下。但大多数猴子恰恰不愿丢掉到手的东西,以致当猎人来到的时候,不需费什么气力,就可以很轻易地捉住它们。其实,人又能比猴子高明多少呢?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无法抗拒诸如金钱、权力、地位的诱惑,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诱惑是个美丽的陷阱,落入其中者必将害人害己,无法自救;诱惑又是枚糖衣炮弹,无分辨能力者必定被击中;诱惑还是一种致命的病毒,会侵蚀每一个缺乏免疫力的大脑。

在这个浮躁的现代社会,金钱越来越攀居重要地位,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真的是万万不行的,没有它我们便无法吃饭、穿衣、出行……总之,没有它,日子便没法往下过。因此,聪明的现代人不顾一切地去赚钱。许多人认为只要赚到了足够的钱,便可以幸福快乐地享受人生了。于是便有人推崇“金钱万能论”,于是便有人不惜牺牲健康来换取金钱。金钱成了幸福的代名词。

虽然生活中离不开金钱,但钱多了就快乐吗?事实并非如此,如今许多人钱赚得越多,反而负担越重,就是因为钱赚得越多,花费越多,而花费越多,就必须去赚更多的钱来支付更多的开销,也必须花更多时间去管理金钱和投资。金钱的诱惑是个巨大的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如果陷入其中,便只能活在追逐金钱的强大压力及求而不得的懊恼中,深深陷入而不能自拔。

一旦对金钱有过多的贪欲,把它当成生活唯一的目标,一旦心灵完全被金钱占据,那我们便永无安宁之日了,因为它会让我们丧失人格、尊严、友情等,甚至为钱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当一个人被金钱所异化时,他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金钱被看作神圣的、万能的、第一位的东西时,人便丧失了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人生便毫无幸福可言,人便不能再称之为人。一个最后“穷”得只剩下钱的人,一定活得很累、很乏味、很空虚。

其实,钱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还有许多远比钱更有意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比如爱情,比如友谊,比如健康……有句名言说得好:“能用钱买来的都不贵。”不要让钱挡住我们的眼睛,不要让钱成为套住我们心灵的枷锁。做一个洒脱的现代人吧!切记,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连生命都丢了,钱再多又有何用?

此外,落入权势诱惑之陷阱者,终日处心积虑,热衷于争权夺势,一朝不慎就会成为权力倾轧的牺牲品,永世不得翻身。结党营私,各树党羽,明争暗斗,机关算尽,到头来,算来算去算自己。过于沉迷权势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处处阿谀奉承,事事言听计从,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更不用说有什么做人的快乐了。

经不住美色诱惑者,流连忘返于脂粉堆中,醉生梦死于石榴裙下,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王侯将相的前程断送在声色之中。君不见,李隆基因了一个杨玉环,终日不理朝政,最终导致权奸作乱,好端端一个开元盛世顷刻间土崩瓦解。吴三桂为了一个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留下千古罪名。

这个世界太浮躁,有太多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一个美丽的陷阱。所以,为人一定要坚守本分,拒诱惑于门外。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只是在某一方面表现得特别优秀,那么,也许他的人生在其他方面会有很大的缺憾。正是因为人有不可弥补的缺憾,才能发奋地追求优秀,人也只有在不停的奋斗中,才能找到幸福之源。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认定自己表现非常出色的时候,如果有人在这时候肯定你的行为,你会相当满足;但是如果这时候所有的人都说你做得并不好,你在沮丧的同时,是不是也会随之否定自己呢?人具有一种先天的趋同心理,即使是无聊的事,如果大家一起去做,人们就忘了事情本身的无聊,反倒会觉得有意思。因此,我们往往不害怕自己错了,而是深深地害怕只是自己一个人错了,也就是“高处不胜寒”。《皇帝的新装》这一个故事如果现在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假如至高无上的皇帝真的一丝不挂,而在场的所有的人都在啧啧地称赞皇帝的新装是如何的美丽,那么这时候,你敢大声地说出“皇帝其实并没有穿衣服,皇帝是光着身子的”真相吗?你有那么大的勇气吗?一个小孩子这样做了,他大声地说出了真相。因为小孩子是纯真的,他受“文明”的浸染还不那么深,在观看外界的时候,他能够睁开自己的眼睛,因为纯真而无所畏惧。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有一些错误的心理定势,比如我们的为人处世,经常会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做决断,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都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

弗洛伊德说:“简直不可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人们常常运用错误的判断标准为自己追求权力、成功和财富,并羡慕别人拥有这些东西。他们低估了生活的真正价值。”

爱默生在他的《论自信》里说道:“在每一个人的受教育过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必须保持自我本色。虽然,广大的宇宙之间充满了好的东西,可是如果他耕作那一块不适合他耕作的土地,那么,他绝对不会有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么,他能知道些什么,而这些是他必须去尝试求取的。”

因此,一个人要能够做到在宁静的时刻正视自己的心灵,抛开世俗世界的声音,只倾听自己的心声。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从而听不到或者不愿承认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在烦扰喧嚣的生活中,你可曾留点时间给自己,仔细聆听一下内心的召唤?内心的声音会告诉我们很多,使我们不至于在选择之后后悔。坐下来吧,在夜色如花般盛开的小窗内,泡一杯茶,暂且忘掉凡尘琐事,慢慢体会那如水一样漫过来的恬静与安详。这时,被淹没的内心的声音就会悄悄浮现,在你的耳边低低私语……

学会倾听内心世界发出的声音,是我们保持头脑清醒的有效途径。倾听内心的声音,方式有多种,除了记日记外,我们还可以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一个人散散步,或者静坐,让注意力远离世俗的喧闹,在没有任何杂念干扰的情况下,将心灵沉浸于往事的回忆里……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每天在与柴米油盐打着交道,虽然也早已经习惯了锅碗瓢盆的交响曲里产生的那份简单至极的幸福,但在这平淡的生活里,也许会突然有一天意识到飞逝的时光要把身边的一切带走,所爱的人,所做的事,所拥有的一切,于是一腔柔情涌遍全身,伴随着来自心灵深处的一个简短的声音,“珍惜吧,否则一切来不及了”。珍惜,是该珍惜了。身边的一切,生命里的各种经历,都该放进记忆的仓库,化作精神的财富,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有了这份回忆,我们也就能常常听到来自心灵的声音了。

聆听内心的声音,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休闲。通过这种休闲的方式,可以使我们生命的真实得到完美体现。在这种状态下,开放的生命卸妆了,我们可以轻松卸下套在我们身上的角色面具,让生命回归到一种本真的状态。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一个角色就带给我们一个生活面具、一套思想和行为模式。戴上角色面具的我们就像在磨道上拉磨的驴子,不得不按照固定的思想轨道来思维和行动。走着走着,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当今社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匆忙赶场,活在角色的丛林之中,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这种言不由衷的生命态度,让我们活得太假,过得太累。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卸下套在身上的面具,我们才可以摸摸自己的脸,感觉一下生命的体温,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一下真实的自我。这种休闲不是懒惰,因为懒惰是对自己的放弃,放弃自己的尊严与责任,而不想成为真实的自己。同时它也有别于无休无止的工作狂,无休无止的工作狂实际上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懒惰,用拼命的工作来逃避真实的自己,不愿意去主动地反思自己,呼吸本真的生命气息。

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的确,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在很普通的日子里度过,有时,看似很正常的生活,感受上却似走进生活的误区,有点儿浑噩,有点儿疲惫,有点儿茫然,有点儿怨恨,有点儿期盼,有点儿幻想,总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感受占据了内心的思想、生活,而懒得去理清。

于是,我们总是在冥冥之中希望有一个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在大千世界中坐下来静静倾听自己心灵的诉说,能够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为我们开辟一方心灵的静土。可芸芸众生,“万般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其实,我们自己,不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吗?世界上还有谁,能比自己最了解自己呢?还有谁能比自己更替自己保守秘密的呢?有位作家说的一段话很有道理:“自己把自己说服,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开阔而清静的心灵空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相信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心灵避风港,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累了、烦了的时候,不妨走进自己营造的心灵的小屋,安静下来,把琐碎的事情、生活的烦忧暂时抛到九霄云外,静静地、静静地,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越俎代庖,只能徒劳

有这样四种说法:“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从古至今,上至皇族君臣、政府要员,下到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处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上,各有各的安身立命之所,各有各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各司其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建议大家还是选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司其职,不必为难自己,越俎代庖,把属于别人的责任硬扛到自己的肩上,承受巨大的压力,可能还出力不讨好。

三国时的杨修是个文学家,他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颁文书,办理事务。但就是这么一个有才华又“善解人意”的人却被曹操所杀。杨修虽然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却一味在一些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杨修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淳也夸他“真知魏王之肺腑”。但是对于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放过他,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明多了。

归根到底,杨修犯的是“不在其位,谋其政”的错误,他不在自己的位子上稳扎稳打,以己之才,做好自己应做的事,而是时常越位,锋芒毕露。即使他没有轻视别人之才,蔑视王权之心,但其过于张扬,过于无视别人存在的行为,必然引起别人的不满。当然,皇权社会,如果在群臣面前灭了君主的威风,君主岂能不杀之而后快?如果这样想,杨修之死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谋好自己的政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做人,当学学老子的“无为”。说起“无为”,人们自然想到老子和庄子,自然想到那种隐匿山林与世无争的思想。有人认为老庄的思想太消极,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误解。老子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深。也有人认为老子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类的精辟之论是一种阴谋家的学问。其实阴谋不阴谋就看谁来用、为谁而用,以及怎样用了。以阴谋境界看无为之论,最多搞几手阴谋还搞不太像,阴谋家是没有无为而治的这种气魄、这种静适、这种虚怀若谷与这种海阔天空的。还有人认为老庄提倡无为,属隐世哲学,这与儒家主进取,倡导入世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