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1:39:20

点击下载

作者:(清)蒲松龄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试读:

导读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聊斋志异》是非常值得阅读与欣赏的。小时候喜欢读《聊斋志异》,觉得里面有的像神话,有的像童话,有的像传奇故事,也有的像今天的小小说。《聊斋志异》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代表作,据说他是在 40岁左右写成的,此后不断进行增补和修改。“聊斋 ”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 491篇。《聊斋志异》成书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发,直至 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 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现在《聊斋志异》的各种改写本、重编本就达数百种,以《聊斋志异》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近 200部。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第五类是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总之,《聊斋志异》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运用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无论如何,《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佳作。

偷桃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去参加郡试,正好赶上立春。按照习俗,立春前一日,各个行当的商人们都会用彩带扎成棚架,一路抬着,吹吹打打地来到官府门前,这就叫做“演春”。

那一天,我也跟着朋友去看热闹,隔着好远,就看到官府门前人头攒动,四处都被围得密不透风。我好不容易才钻到了前面,抬头一看,只见公堂上端坐着四位官员,身穿绯红色官服,东西两面对坐着。可惜当时我年纪小,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官。

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卖艺的人,领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小孩,挑着副担子走上公堂,口里还念念有词。但是四周说话声、鼓乐声响成一片,我根本听不清他说些什么。

只看到堂上的几位官员被逗得哈哈大笑,有个穿青衣的衙役对卖艺的人高声吆喝,要他赶快变戏法。

艺人连忙答应,问道:“诸位大人想看什么戏法?”

堂上的官员们相互看看,低声交谈几句后,问:“你最擅长什么?”

艺人回答说:“我善于颠倒生物的季节。”

官员说:“那就变桃子吧。”

艺人恭敬地说了声“遵命”,站起身来,不慌不忙地把衣服脱下,盖在箱篓上,装出一副很苦恼的样子,说:“大人真是糊涂!现在冰雪还没融化,从哪儿能弄来桃子呀?可我若是不取,又怕大人们发怒,真是左右为难啊!”

他的儿子说:“爹爹既然答应了,又怎么能推辞呢?”

艺人皱眉想了好一阵子,才说:“这时节,在人间哪有桃子可摘?只有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四季长春,或许有桃子,看来必须从天上偷桃才行。”

儿子歪着头,问:“天那么高,没有梯子怎么爬上去呢?”

艺人显然是胸有成竹,笑着说:“我有法术。”接着,他打开箱子,取出一捆绳子,大约有几十丈长,拿着一端就朝天空抛去。说来奇怪,这绳子竟然直直地竖在空中,就好像挂在什么东西上。不一会儿,绳子越抛越高,很快就消失在云里。

等手中的绳子全部抛完了,艺人招呼儿子过来,说:“儿啊,为父年老体衰,不中用了,你替我上天走一趟吧。”

儿子接过绳子,一脸的不情愿,埋怨道:“您老也太糊涂了!要我拿着这么细的一根绳子,爬上万丈高空,万一绳子断了,孩儿可就摔得粉身碎骨了!”

艺人摸着儿子的头,哄他:“我已经失口答应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只有麻烦你去一趟。儿啊,千万别怕苦。只要偷来桃子,大人一定赏你许多钱,到时候就给你娶个漂亮媳妇,好吗?”

儿子无奈地点点头,攀着绳子,盘旋而上,手每移一下,脚便跟着挪一下,如同蜘蛛沿着丝爬行一般。一会儿,他就渐渐地爬到云霄上层,下面的人再也看不到身影了。

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天上,生怕错过什么好戏。过了很长时间,就见一个碗口大的桃子突然掉了下来,艺人手忙脚乱地接住,扬声道:“大人,桃来啦!”说完,就喜滋滋地将桃捧着献到公堂上。官员们拿着左看右看,也无法分辨真假。

众人正啧啧称奇时,忽然间,绳子坠落到地上,艺人一看,顿时面色灰白,大叫一声不好,惊慌地说:“上面有人砍断了我的绳子,我儿子怎么下得来啊?”

不一会儿,天上又掉下个东西,大家定睛一看,竟然是艺人儿子的头。艺人捧起头大声号哭:“肯定是我儿子偷桃子时,被看园子的人发现了,被砍了头了!”

过了一会儿,艺人儿子的手脚四肢也纷纷掉下来,没有一块完整的。艺人悲痛万分,含着泪把残骸一一拾起来,放入箱子里,合上盖子,伤心地说:“老汉我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整日跟着我走南闯北,没过上一天好日子。今天他奉大人的命令,到天上偷桃子,谁料到死得这么凄惨!事到如今,我也只能埋了这可怜的孩子。”他走上公堂,跪着哀求道:“我儿子是为了偷桃才断送了性命。诸位大人,如果可怜小人,就帮我安葬他吧,小人来世当牛作马也要报答各位的大恩大德。”

那四位官员又惊又怕,赶忙赏赐银两,想打发他走。艺人接过后缠在腰袋里,走回箱子旁,咚咚敲了两下,喊道:“我的儿,还不快出来叩谢大人们的赏钱。”

话音刚落,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用头抵开箱盖,跳了出来,笑嘻嘻地向堂上磕头,众官员吓得倒抽一口气。众人伸长脖子看过去,那小孩不正是艺人的儿子嘛,手足完好,毫发未伤。

这个戏法实在是太奇妙了,所以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

崂山道士

山东境内有一座崂山,坐落在海边,山上终年常绿,有着各种奇花异草,传说在云雾缭绕的山顶,住着很多仙人。

有个姓王的世家子弟,排行第七,人家就叫他王七。王七从小就痴迷于道术,他一听说崂山有仙人,便迫不及待地收拾行装,匆匆辞别家人,赶去崂山求仙问道。

这一路,王七辛苦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崂山。这果真是座仙山啊!山上树木遮天蔽日,四处弥漫着淡淡的雾霭,脚边狐奔兔跑,头顶还不时传来鸟雀欢快的鸣叫。

可王七却无心欣赏美景,只顾向上攀爬,等登上了山顶,转过一片小树林,就见前面不远处,屹立着一座古朴的道观。道观前古松岑森,后面一道山溪顺流而下,叮咚作响。王七又走近几步,发现松树下一个老道士正盘腿坐在蒲团上,白发垂肩,显得气度不凡。

王七赶忙上前行礼,与他攀谈起来。这老道士谈道论术十分精深玄妙,王七佩服得五体投地,跪下磕头就拜,央求道:“师傅,您收我为徒吧。”

老道士捻着胡须,连连摇头:“你一个富家公子,养尊处优惯了,恐怕吃不了苦啊。”

王七连忙保证:“为了学到仙法,再苦再累我也愿意。”

老道士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老道士就把睡意蒙眬的王七叫起来,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师兄们一起进山砍柴。王七恭敬地听从吩咐,扛着斧子进山了。过了一个多月,王七的手脚都磨出了血泡,整日都累得直不起腰来。他实在受不了这种苦,便萌生了回家的念头。

这天晚上,王七干完活回到道观,远远地就听见屋内传来阵阵喧闹声,他一时好奇,便踮着脚尖走到窗下,偷偷向里窥视。只见师父正陪着两位客人饮酒,众弟子环绕在侧,端茶倒水,跑前跑后忙个不停。

这时,天色渐渐昏暗下来,屋子里还没点灯烛。老道士用白纸剪成一个镜子一样的圆形,粘在墙上。顷刻间,白纸就变成了一轮明月,发出炫目的光芒,满室生辉,屋里的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位客人说:“有这样好的月色,我们可不能独自享受,让徒儿们也好好乐乐吧。”说完,就拿起桌上的一壶酒,赏赐给众弟子,让他们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王七暗暗嘀咕:七八个人分一壶酒,哪能个个喝得到?

弟子们四处寻找杯盏,争先恐后地斟酒,生怕轮到自己时酒壶空了。可奇怪的是,酒过几巡,壶中的酒却丝毫不见减少。王七心中暗自称奇。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虽然有明月高照,可光喝酒未免太乏味了,为何不把嫦娥请来呢?”

说着,随手将一支筷子向月亮抛去。片刻后,一位仙子从月亮中缓步走出,开始身高还不满一尺,等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仙子腰肢纤细,秀颈颀长,挥舞着衣袖,翩翩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鲜花随着袖子坠落,满座升腾起云烟。舞了片刻,她又唱起歌来,声音清亮悦耳,如同洞箫般响亮。

唱完歌后,仙子像只翩飞的蝴蝶般旋转而上,轻盈地跃上桌子。大家正看得目不转睛时,她突然就消失不见了,还原成刚才的那支筷子。

师父和客人们看到大家一副目瞪口呆的表情,不禁都大笑起来。

一位客人说:“今晚真是开心啊,可惜我不胜酒力,你们到月宫为我饯行好吗?”于是,三人离开酒席,携手步入云端,渐渐进入月中。弟子们凑近一看,只见他们三人坐在一株月桂树下,正相互敬酒,透过皎洁的月光,他们的胡须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如同镜中的人影一样。

又过了一会儿,月亮渐渐昏暗。一个徒弟点了根蜡烛走进来,却发现老道士独自一人坐在桌旁,客人都不见了踪影。但桌上剩菜、果核还在,回头再看看墙上的月亮,只是一张普通的圆纸而已。

老道士缓缓睁开眼,问众徒弟:“大家喝够了吗?”

徒弟们连连说:“够了。”“既然喝够了,就早早休息,不要误了明天砍柴割草。”弟子们答应了一声,就退了出去。

王七目睹了老道士的高超法术,很是羡慕,便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转眼间又过了一个月,老道士还是只吩咐王七上山砍柴,却不传授一点儿法术。王七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便向师父辞别,说:“弟子走了好几百里路来找您学习法术,就算不能求得长生不老,学到一点儿小小的法术也心满意足了。可过去两三个月了,我每天不过是上山砍柴,一干就是一整天。弟子在家时,可从来没受过这种罪。”

道士笑着说:“我早就说你吃不得苦,现在果然证明了。唉,算了,明天你就下山去吧。”

王七怎么能甘心,连忙拉住师父的袖子,哀求道:“弟子在这里也劳动了几个月,师父就传授点儿小法术,也算我没白来一趟。”

道士沉吟了一会儿,问:“你想学什么?”

王七想了想,说:“我常常见师父不为墙壁所阻,任意穿行,您就把这穿墙术教给我吧。”

道士点头同意了,领着王七走到一堵墙前,把穿墙术的口诀传授给他,叫他念诵。王七刚念完,师傅便手指墙壁,喊道:“过去!”王七面对厚实的墙壁,瞻前顾后,犹豫了良久,就是不敢上前。

道士说:“你试着往里去。”

王七试探着走过去,等到了墙根边,又止步不进。道士鼓励道:“低头朝里冲,不要害怕!”

王七深吸一口气,向后退了几步,闭上眼猛地向墙壁冲去,到了墙边,就像没有东西阻在前面似的。待他回头一看,自己已经站在墙外了。王七欣喜若狂,赶紧谢过老道士。

道士叮嘱他:“回去以后,不要随意卖弄法术,否则就不灵验了。”

这时,王七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想着早点回家。第二天一早,道士给了王七一点儿路费,打发他下山去了。

王七一路马不停蹄,没过几天就回到了家乡。他见了乡邻,逢人便自吹遇上了神仙,学到了高明法术,今后任是再坚硬的墙壁也阻拦不了他。

王七的妻子不信,说世上哪有这样玄乎的事。王七便急着展示一番本领,只见他口念咒语,在离墙几尺远处,低头直往里冲。随着“嘣”的一声响,他一头撞到墙壁上,跌了个四脚朝天。

妻子赶忙把他扶起,王七“哎哟哟”地呻吟着,额头上已经鼓起了一个大包,肿块如鸡蛋大。妻子看到他这狼狈的模样,不由讥笑道:“你的穿墙术呢?”

王七羞愧得无地自容,却还不知道自我检讨,一个劲地骂老道士没安好心。

小翠

浙江有个叫王太常的读书人,他小的时候遇到了一件怪事。那一天,他正趴在床上玩耍,忽然间,天空中阴云密布,白天转瞬就变成了黑夜,还响起阵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就在这时,从屋外猛地窜进来一只小动物,“嗖”地跳上床,一头钻入王太常怀中,趴在他身下瑟瑟发抖,小爪子还紧紧拽着他的衣衫,翻来覆去就是不肯离开。

不一会儿,天又放晴了,那个小东西迅捷地跳下床,头也不回一溜烟地跑了。王太常这才发现那是只狐狸,吓得连声叫唤“:哥哥,快来。”哥哥匆忙从隔壁房间跑过来,听了以后,高兴地说:“这只狐狸是来躲避雷霆劫的,弟弟助它逃过一难,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啊。”后来,王太常果然很年轻就考中进士,当了几年县官后,就进京做了监察御史。

王太常夫妇膝下只有一子,这孩子名叫元丰,十分傻笨,因此直到十六岁,仍然没人肯把女儿嫁给他。王太常为了儿子的婚事整日唉声叹气。

一天,有一个妇人登门造访,还领着一个小姑娘,说是给元丰做媳妇。王太常看那小姑娘,容貌很美,脸上还总是带着微笑,很是满意,连忙问妇人的姓名。妇人自我介绍说:“我姓虞。女儿叫小翠,今年已经十六岁了。”王太常越看小翠越喜欢,就和妇人商量彩礼,准备定下婚约。

妇人拒绝道:“小翠跟着我,没少吃苦。一旦嫁入您家,往后住的是高宅大院,吃的是珍馐美味,她日子过得好,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怎么还敢向大人要彩礼呀。”妇人又拉着女儿上前拜见王太常夫妇,叮嘱她说:“这就是你的公公婆婆,以后要好好侍奉二老。我很忙,就先回去了,过几天再来看你。”王太常连忙吩咐仆人备马送亲家回去。妇人连连摆手,说:“我家离这里不远,就不用麻烦了。”说完就走了。

小翠离开了母亲,似乎也不特别悲伤,反倒兴致勃勃地跑到房间里,在梳妆匣里翻取首饰玩。王夫人看她天真活泼的模样,也很喜爱。过了几天,妇人始终没有再来,问小翠家住在哪里,小翠支支吾吾的,就是说不清楚。

王家唯恐有变,决定马上给儿子举行婚礼。许多亲戚听说王太常捡了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做儿媳妇,都暗地里讥笑他。可当他们见到小翠时,都被她的美貌惊住了,无不交口称赞。

小翠不仅漂亮,而且聪明伶俐,总能一眼看出公婆的喜怒哀乐。王太常夫妇也因此更加宠爱她,但总是担心小翠嫌儿子太傻。可小翠整日快快乐乐,对傻丈夫没有半点嫌弃之意。

小翠活泼好动,喜欢玩闹,总能想出些稀奇古怪的法子来。有一次,她用碎布缝了一个圆球,整天带着一帮丫鬟踢球取乐。小翠动作灵巧,踢起球来花样百出,蹬着一双小皮靴,用足尖一挑,就把球踢出几十步远。元丰和丫鬟们则追在后头,东奔西跑地去抢球,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

一天,小翠她们正在院中踢球,王太常刚好路过。突然,球斜飞出来,“砰”的一声砸在他脸上。小翠和丫鬟们机灵得很,一溜烟就躲起来了,只有傻元丰还跑着跳着去追球。王太常气得捡起一块石头就朝他丢去。元丰捂着头,蹲在地上哇哇大哭。

王夫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去责备小翠。小翠也不回嘴,低着头笑眯眯的,一边听婆婆训话,一边用指甲在床沿上划来划去。没等夫人走远,她就跳起来,招呼元丰继续玩耍,用胭脂给他涂了一个大花脸。夫人转回来一看,见儿媳妇毫无悔改之意,更加生气了,不由分说就训斥起来。小翠倚着桌子,捻着裙带,不害怕也不说话。夫人拿她没辙,只好拿儿子撒气,举起木棍抽打元丰。元丰逃到墙角缩成一团,大哭大叫。小翠这才着急起来,赶忙跪在地上请求婆婆饶恕。

夫人见她还是真心爱护元丰的,怒火顿消,于是放下了木棍。等她走了,小翠笑盈盈地把丈夫拉进屋里,替他扑打身上的尘土,给他擦眼泪,轻轻抚摸着棒伤,还用红枣栗子哄他。元丰立即破涕为笑了。

从此以后,小翠再也不去院子里踢球,而是把大门一关,和元丰俩人窝在屋子里嬉闹。有时,她把元丰打扮成楚霸王项羽,自己则穿上艳丽的服装,把腰束得细细的,扮作虞姬婆娑起舞;有时,又把元丰打扮成匈奴人,自己扮作出塞的王昭君,在发髻上插上两根长长的雉尾翎,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歌。小翠天天逗着傻丈夫玩耍,公公婆婆尽管心中不快,但因为儿子痴傻,也不忍过分责备媳妇,只当做是什么也不知道,听之任之。

在王太常所住的这条街上,隔着十几户人家,住着都察院官吏王给谏,两人向来是水火不容。王给谏忌妒王太常握着河南道监察御史的权印,整天想着攻击陷害他。当时正赶上三年一次的官吏考核,王太常唯恐被王给谏抓住把柄陷害自己,无时无刻不提心吊胆。

一天晚上,王太常早早就睡下了。小翠蹑手蹑脚地来到马房,偷偷牵出了三匹马,带上两个丫鬟出了后门。她戴上纱帽,穿上朝服,剪了些白丝线做成浓密的胡须,粘在下巴上,扮成吏部尚书的模样。又叫两个丫鬟穿上青衣,戴上青帽,扮成侍从,三人骑着马,一路来到王给谏的门前。小翠故意装出生气的样子,一边鞭打侍从,一边大声喝道:“我要见的是御史王大人,你们怎么领我到王给谏家来了?”说完,就勒转马头往回走。

等回到家门口,守门人误以为真是尚书来了,急忙跑进去禀告王太常。王太常急忙起床,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跑去前厅迎接,也来不及细看,就向“尚书”施礼下拜。谁料,“尚书”大人却扑哧一笑,听起来分明是女子的声音,王太常抬头一看,这不是小翠吗?

他这才知道是儿媳妇开的玩笑,十分恼火,怒气冲冲地返回内室,对夫人说:“王给谏正想方设法地找茬陷害我,小翠倒好,直接把把柄送到人手里去了,看来我要大祸临头了。”夫人一听,火冒三丈,跑进小翠的绣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小翠一句话也不争辩,只是憨笑。打她吧,不忍心;休她吧,她又无家可归。夫妻俩又是懊悔又是怨恨,一宿都没睡觉。

隔壁的王给谏也是一夜未眠,因为小翠的装扮实在是太逼真了,无论是衣着还是神态,都像极了当朝吏部尚书,把他也骗过去了。王给谏怀疑吏部尚书和王太常在背后密谋什么,就一遍遍派人去王太常家门口侦察,可是直到半夜,始终不见客人出来。

第二天早朝,王给谏看见王太常,就问:“昨晚尚书大人光临贵府啦?”王太常却以为他在讥笑自己,羞愧得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地应了一声。王给谏见他含糊其辞,就更加疑心了。

吏部尚书是当朝显贵,王给谏见王太常和尚书关系如此密切,便不敢轻举妄动,也就打消了陷害王太常的念头。

王太常探听到这个情况,心里暗自高兴,没想到小翠开的这个玩笑,误打误撞给他解决了个大难题。但为了让小翠不再闯祸,他还是劝儿媳以后不要再胡闹。小翠听了,笑眯眯地连连点头。

一年后,宰相被免职了,他写给王太常的私人书信误投给了王给谏。王给谏暗自高兴,觉得抓住了仇敌的把柄,便托人向王太常勒索一万两银子,却遭到王太常的严词拒绝。第二天,王给谏就亲自找上门来。王太常正要出去应酬客人,可偏偏怎么也找不到官服、帽子。

王给谏苦坐客厅,等了很长时间,始终不见主人出来,觉得王太常对他实在是太轻慢无理了,气冲冲地就往外走。一转身,却看见王太常的儿子身穿龙袍,头戴龙冠,被小翠从屋子里推出来。王给谏先是大吃一惊,随即就挤出一个假笑,哄着元丰脱下龙袍,摘下皇冠。小翠站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并不过问。

等王太常闻讯赶来,王给谏已经走远了。他听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顿时面如土色,痛哭流涕地说:“我们家媳妇可真是一个祸害呀。私造龙袍是灭九族的大罪,咱们王家是要完蛋了。”说着,就抄起棍子要找小翠算账。小翠赶忙拉着丈夫跑进屋,插好门闩,任凭公婆在外又哭又骂,就是不开门。王太常愤怒难平,一把抡起斧子劈向房门,喊着要杀了这对闯祸的小畜生。

小翠却一点也不害怕,在屋内笑着说:“公公,您怕什么。若是皇上怪罪下来,刀劈斧砍由我承担,一定不让您二老受到伤害。公公若是杀了我们,岂不是杀人灭口,落人口实吗?”王太常无可奈何,长叹一声,摔下斧子扭头就走。

王给谏回去以后,果然直言上奏,揭发王太常心怀不轨,想篡权夺位,有龙袍皇冠作证。皇帝接过一看,不由愣住了,所谓的皇冠是用高粱秸扎的,那龙袍也不过是用几块黄色破布缝制的。他又召元丰上金銮殿对质,见元丰憨态可掬,不由笑道:“这样一个傻小子,能做天子吗?”

皇帝认为王给谏诬告不实,十分生气,当即传下圣旨,把他交给三法司审问。王给谏吓得连连磕头,慌忙说道:“皇上,臣万死不敢欺君呐。王太常家一定是有妖人作怪,望皇上明察。”皇帝又派人去严审王家的奴仆丫鬟,他们都说没有妖怪,只有一个疯疯癫癫的媳妇和一个傻透了的公子。审问邻居,得到的也是同样的供词。于是,这案子就此定了下来,王给谏犯诬陷之罪,被发配到云南充军。

王家再一次化险为夷,由此王太常认为小翠很神奇,料想她不是凡人,让王夫人试探着问小翠家世。小翠只是笑眯眯地不说话,王夫人再要刨根问底,她就掩着偷笑道:“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婆婆不知道吗?”

过了不久,王太常升为京卿。这时他已年过五十了,时常忧虑自己没有孙子。小翠在王家居住的这三年间,从未与元丰共枕同眠,天天分睡两床。夫人于是派人抬走一张床,嘱咐儿子跟媳妇在一个床上睡觉。

没过几天,元丰就跑来向母亲诉苦:“娘亲,你借走我的床,怎么还不还来!小翠天天晚上把腿搁在我的肚子上,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还老掐我。”丫鬟仆妇一听,都乐不可支。夫人尴尬得不行,气得拍他一巴掌,把他呵斥出去了。

一天,小翠在屋里洗澡,元丰看见了,闹着要和她一道洗。小翠笑眯眯地止住他,让他暂且等一会儿。她洗完后,叫人换了一桶热水,脱下元丰的袍子裤子,和丫鬟一起把他扶进浴桶。元丰觉得雾气蒸腾,十分闷热,不耐烦地大声喊道:“我要出去。”小翠不听,还用被子蒙上了桶口,不准他乱动。

过了不一会儿,元丰就没了动静,掀开被子一看,已经气绝身亡。丫鬟们吓得连连尖叫,忙不迭跑去找夫人。小翠却一点也不惊慌,神态坦然地笑着,把元丰拽出来放到床上,然后擦干水渍,替他盖上被子。夫人得到了丫鬟的禀告,哭天喊地地冲进来,指着小翠大骂:“疯丫头,你为什么害死我的儿子!”

小翠启齿笑道“:这样的傻儿子,还不如没有的好。”夫人怒不可遏,一头撞向小翠,要跟她拼命。正闹得不可开交时,一个丫鬟惊喜地喊着:“公子醒过来了!”夫人立刻擦干眼泪,跑到床边,就见元丰呼哧呼哧地大声喘气,身上还不停地冒汗,连被褥都湿透了。

过了一顿饭的工夫,汗终于止住了,元丰忽地睁开眼睛,茫然地看着四周,把周围的人看了个遍,似乎都不认识,迷迷糊糊地说:“我现在回想从前的事情,就像在睡梦之中,这是怎么回事呀?”夫人听他说话有条有理,感到很惊异,一次次试探,惊喜地发现:傻儿子竟然变聪明了!夫妇俩欣喜若狂,如同得了一件奇珍异宝。

从此以后,元丰不再痴傻了,小翠的性子也稳重了,小两口互敬互爱,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

又过了一年多,王太常被王给谏的同党参了一本,受到弹劾罢了官,整日闷闷不乐,总想着打通关节,让自己官复原职。他有一只价值千金的玉瓶,正准备拿出去贿赂掌权的官员。谁知,小翠见了这瓶子,很喜爱,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玩赏,一不小心,失手掉在地上,把玉瓶摔个粉碎。小翠后悔不已,到公婆屋里主动承认错误。王太常夫妇因为罢了官职心里正在不痛快,听说她摔碎了玉瓶,更是怒不可遏,你一言我一语地呵斥起小翠来。

小翠实在忍受不了,一气之下冲回房里,伤心地对丈夫说:“我来你家做了那么多好事,如今为了一个小小的瓶子,公婆就这样责骂我,为什么不能稍微给我留一点面子呢?”

元丰极力安慰她。小翠不听,说:“其实我是狐女,因为当年母亲遭受雷劫,深受你父亲的庇护,再加上你我有五年的缘分,所以才把我送来报恩。这些年,我动辄就遭受责难,之所以一直容忍,是因为五年的缘分还未期满。可事到如今,我俩还是分开算了。”她一说完,就扭头往外走,等元丰追出去时,早已无影无踪了。

事后,王太常夫妇也觉得自己太过火了,非常后悔。小翠不在了,老两口总觉得屋子里格外冷清,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整天都茫然不知所措。元丰就更不用说了,一回到屋里看着小翠用过的胭脂和绣鞋,就哭得死去活来,寝不安枕,食不甘味,一天比一天消瘦下去。王太常担心儿子,便急着给他续弦,但是元丰坚决不要。后来,王太常只好请了一位巧手的画工,画了一张小翠的像,日日夜夜在画像前焚香祷告,盼着她早日归来。

就这样过去了两年。有天,元丰出门办事,回家途中路过一处庭院,骑马走过墙外时,听见院里传来笑语声声,那声音似乎很耳熟。元丰心中一动,连忙勒住缰绳,叫马夫给他拉着笼头,自己踩着马鞍往里望去,看见有两个女郎在庭院里游戏。当时薄云遮月,夜色朦胧,看不清楚她们的模样,但其中一个红衣女子的声音,像极了小翠,元丰于是大声喊道:“小翠,小翠。”红衣女子慢慢走到墙下,元丰在近处一看,果真是小翠,高兴得手舞足蹈。小翠把他接进墙,细细打量他一番,柔声说:“两年没见,你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元丰握着她的手,流下了眼泪,絮絮地倾诉相思之苦,又请她和自己一起回去。小翠始终不同意。元丰不愿意和她分开,便说:“既然你执意不肯回家,那我就留在这儿跟你生活吧。”小翠点头答应了。

元丰打发仆人回去禀告母亲。王夫人既惊又喜,连忙坐着轿子来到庭院,一见小翠,就抓着她的胳膊痛哭流涕,极力检讨自己从前的过错,言辞恳切地说:“孩子,跟我一道回去吧。”小翠还是不肯。夫人又考虑到这儿荒凉寂寞,打算多派些人手来服侍。小翠说:“我只要从前服侍我的两个丫鬟,此外再拨来一名老仆照管门户,就可以了。”夫人都一一答应下来,让儿子留下与小翠一起生活。

两人又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渐渐地,小翠的面貌和声音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拿出画像对照一下,迥然不同,完全是两个人。元丰感到很奇怪。小翠笑着问:“你看我还有从前那么漂亮吗?”公子认真看了看,回答道:“现在还是很漂亮的,但和从前相比,似乎就差了一些。”小翠说 :“想是老了!”元丰说:“才二十多岁,怎么老得这么快呢?”小翠笑而不语,把画像丢在火堆里烧掉了。

一天,小翠对公子说:“我实在不能生儿育女,你还是再娶一个媳妇,让她早晚侍奉公婆吧。你来往于两处,也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公子听从她的劝告,和钟太史的小姐订了婚。

等到新娘子进门以后,人们都惊讶地发现她的言谈举止以及相貌都和小翠丝毫不差。过几天,等元丰回到庭院时,小翠早已不知所踪,询问丫鬟,丫鬟拿出一条红巾说:“娘子暂时回到娘家去了,留下这条红巾送给公子。”他打开红巾,只见上面系着一枚表示永别的玉玦,元丰心里知道小翠再也不会回来了,只好惆怅地返回家中。

元丰虽然一刻也忘不了小翠,但幸好面对新人就像看见了从前的心上人。他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和钟家小姐的婚事,小翠是预先就知道的,所以才先变成钟家女儿的相貌来和他生活,以安慰自己将来对她的思念。

红玉

广平有个姓冯的老人,他和儿子相如都是秀才。冯父年近六十,性格正直刚强,但不善于治家理财,自从老伴和儿媳相继离世后,家就渐渐败落了。

一天晚上,月色皎洁,相如独自坐在院中欣赏夜景。忽然见邻院有个女子在墙头上探望,模样长得很美,正笑盈盈地看着自己。相如向她招手,女子既不过来,也不离开。再三叫她,才从梯子上翻墙过来。

相如问她姓名。女子说:“我是你的邻居,名叫红玉。”相如很喜欢红玉,就和她定下百年相好的誓约,红玉羞答答地点头同意了。从此之后,她每天晚上都翻墙过来,和相如幽会。这样夜夜来往,持续了大半年。

有天夜里,冯父起来上厕所,忽然听到儿子房间里传来阵阵笑语声,觉得很奇怪,就悄悄走上前一看,只见相如正和一个女子亲热地说笑着。老人不禁勃然大怒,把相如叫出来,指着他大骂道:“畜生,看你干的好事。咱们家都这样落魄了,你还不想着刻苦学习,竟然如此放荡!”

相如羞愧不已,连忙跪下承认错误,哭着说:“孩儿知道悔改了。”

老人依旧气愤难平,又扭头指着红玉呵斥道:“女子不守规矩,坏了自己的名节也就罢了,还要连累别人。到时候事情败露,丢脸的可不止我们一家。”说完,一拂袖子,怒气冲冲地走了。

红玉低着头默默流泪,过一会儿才哽咽道:“你父亲这样责备我,我实在是没脸再来见你了,看来我俩的缘分尽了。”相如舍不得她,连忙挽留道“:父亲在,我不能做主。如果你真对我有情,就忍辱相爱吧。”

红玉坚决不肯:“我们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来往,怎么可能白头偕老?我知道邻村有个好姑娘,她是你的良配,你去她家求婚吧。”

相如告诉她,恐怕家里贫困,无钱娶妻。

红玉说:“明天晚上等我,我替你想办法。”

第二天夜晚,红玉果然来了,还带着四十两银子,对相如说:“离这儿六十里,有个吴村。村子里有个姓卫的女子,今年十八岁,因为家里人要的聘礼太高,至今都没有许配人家。你多带些钱去求婚,他们家一定会答应的。”说完,红玉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相如找了个机会,跟父亲说自己想娶卫家的女儿,但红玉赠银的事隐瞒不提。冯父因为拿不出彩礼,不让他去。相如婉言劝说:“先试试吧。”冯父看他坚持,也就只好同意了。

相如借来了仆人和马车,一路浩浩荡荡地来到卫家。卫老汉是个庄稼人,他早就听说相如出自书香门第,又看他仪表堂堂,心里早就同意结亲了。但是考虑到聘礼,所以一直没明确表态。

相如看他吞吞吐吐的样子,知道他是想要钱,便把四十两银子全都拿出来,摆在桌子上。卫老汉看着白花花的银锭,顿时眉开眼笑,请来邻居做媒人,把这门亲事定了下来。过了会儿,卫家女儿扶着母亲从帐后走出来。相如略微看了几眼,见她虽然衣着普通,但是模样娟秀,不由暗暗高兴。相如与卫家定好婚期,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骗父亲说:“卫家喜爱我们门第清高,不要聘金。”冯父听了,自然是十分高兴。

到了约定的日子,卫家果然吹吹打打地把女儿送来了。结婚后,新媳妇勤俭能干,又贤惠孝顺,过了两年,她又生下一个男孩儿,取名为福儿,一家人生活得更加美满了。

这一年的清明节,夫妻俩抱着儿子去扫墓,回来的路上,与一个乡绅迎面相遇。这乡绅姓宋,曾经做过御史,因为贪污受贿被罢官了,回到家乡后,更是飞扬跋扈,整日为非作歹。他一看到美貌的相如妻子,顿时就生了邪念,贼眉鼠目地不时偷瞄几眼。

等相如夫妇走过去了,宋乡绅连忙拉住一个路人,问道:“那个美貌的小娘子是谁?”

乡人说:“是冯家的媳妇。”

宋乡绅心想,冯家家贫,只要多给些钱,肯定会动摇的。于是,他叫仆人去试探相如的口风。

相如一听,气得脸色铁青,但一想到宋家权势,只能咬了咬牙,硬生生按捺住满腔怒火,婉言拒绝这一无理要求。相如打发走宋家仆人后,回到里屋,把这事告诉了父亲。冯父听了,登时火冒三丈,冲出家门,追上宋家仆人,指天划地一顿痛骂。

仆人被骂得抱头鼠窜,灰溜溜地回到宋府。宋乡绅恼羞成怒,暗暗想,一定要给冯家父子一点颜色瞧瞧。他派了一批打手闯入冯家,这些打手一个个凶神恶煞,“咣”地踹开冯家大门,揪住冯家父子,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还把屋子里的东西都砸得粉碎。相如的妻子一见情势不好,披散着头发跑出来,大声哭喊救命。打手们趁势架起她,抢了人便扬长而去。

邻居们听到动静,赶来一看,就见相如父子被打得遍体鳞伤,躺在地上痛苦呻吟,福儿在房里哇哇啼哭。邻居们连忙把父子俩扶进房间,放在床上。过了一天,相如拄着棍子勉强能够下地行走,但父亲受了重伤,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久就吐血而亡。

相如伏在父亲身上放声痛哭,悲愤无比,发誓要报仇雪恨。他抱着儿子去官府告状,只可恨官官相护,下至县衙,上至巡抚,谁都不肯替他申冤。不久,他听说妻子被抢到宋家后,无论宋乡绅如何威逼利诱,宁死不愿受凌辱,一天趁人不备,自杀了。

相如越发伤悲,满腹怨恨无处申诉,常常想拦路行刺宋乡绅,但一怕他的随从多,二则担心儿子无人照看。左思右想,都想不出什么好法子,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一天,家里来了个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的大汉,他一见相如,就开口问道:“你有杀父夺妻之恨,难道不想报仇吗?”

相如从来不认识这个人,便怀疑他是宋家的探子,含含糊糊地应付了几句。

大汉看他这副模样,登时雷霆大怒,虎目圆睁,厉声说道:“我原以为你是个君子,今天才知道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说完,转身就走。

相如这才明白,这大汉是来帮助自己的,连忙跪下挽留:“壮士请留步,我刚才是怕宋家人套我话。现在我跟您说实话吧,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报仇雪恨,只是担心孩子太小,无人照顾,所以才迟迟没有动手。壮士是个侠义之人,能不能代我抚养福儿,解除我的后顾之忧?”

大汉昂然说道:“照料小孩是女人干的事,我做不了,你还是自己照料吧。报仇的事就交给我好了。”

相如听了,感激得连连磕头,大汉并不受拜,转身大步走了出去。相如追上去问:“请问壮士高姓大名?”

大汉头也不回,扬声说:“用不着。事情办不成,别怨我,办成了,也不用你谢。”大汉走后,相如立即收拾细软,抱着孩子向郊外逃去。

当天晚上,月黑风高,除了几声模糊的打更声,四下一片寂静。突然,在宋家的墙头上出现了一个黑影,他形如鬼魅,倏地跃向宋宅。片刻后,就听见房间里传来几声闷哼声。再过了一会儿,这黑影又越过高墙,很快就消失在了暗夜中。

第二天,宋家仆人久久不见主人起床,打开房门一见,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只见宋乡绅和他的两个儿子都倒在血泊中,早就断气了。仆人跌跌撞撞地跑到县衙报官,一口咬定是相如杀的。县官连忙下令逮捕相如,衙役上门一查,早就人去楼空了。于是,县官更加确信相如是畏罪潜逃,加派人手四处搜索。

到了晚上,一帮衙役寻到郊外南山,远远地听到有小孩的哭声,寻声找去,果然找到了相如父子。衙役不由分说,上前把相如绑了个结实,就要押回县衙。福儿受了惊吓,哭得更大声了,几个衙役听着心烦,从相如怀中一把抢过孩子,随手就丢弃在草地上。相如又气又急,挣扎着要去抱孩子,却被衙役恶狠狠地推开,他们大声呵斥着,拽着相如向前拖行。相如踉踉跄跄地走着,不时扭头呼唤福儿。福儿趴伏在地上,伸长小手,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相如被押回县衙后,县令立即升堂审讯,厉声问道:“冯相如,你为何杀人?”

相如连连叫屈:“大人,冤枉啊。宋家人是晚上被杀的,我白天就出去了,而且手里还抱着孩子,怎么能翻墙杀人呢?”

县令冷笑道:“既然没杀人,那为何要逃走?”相如一时答不上来。县令见此,便判定相如是杀人凶手,命人将他关入囚牢。

相如无可奈何,只能最后央求道:“小人死不足惜,可我的孩子是无辜的,还望大人怜惜,派人把他找回来。”

县令呵斥道:“你杀了宋家两个儿子,你的儿子正好给人偿命。你有什么好叫屈的。”

这天夜里,县令刚刚睡下,半梦半醒间,突然听到有什么东西“嗤”的一声插入床板,他吓得大声号叫,把全家人都惊醒了。家人飞奔过来,点上蜡烛,凑近一看,只见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插入床板一寸多深,仆人想要把它拔出来,用尽力气也撼不动半分。县令看着那匕首,只觉得遍体冰凉,赶忙命令仆人四处搜索。

仆人们手拿木棍,在屋里屋外找寻一番,也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人,县令这才稍微松了口气。他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自己的性命重要,反正宋家人都死光了,不值得为他们做替死鬼。第二天,县官就呈文上司,给相如开脱罪名,把他释放了。

相如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家,又饿又累,正想找点吃的,却发现米缸里没有丁点儿粮食了。他垂头丧气地坐在桌前,独自面对一盏孤灯,更觉得凄凉寂寞。想到大仇得报,心中欢喜,但转而想到全家人都被害了,就悲痛难忍,经常在无人处失声痛哭。

半年后,缉捕凶手的禁令解除了,相如就请求县令把妻子的尸骨判还给他,选了个日子重新安葬。安葬完后,相如回到家,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想到亲人都不在了,只觉得生无所恋。

正当他伤痛欲绝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咚咚敲门,凝神细听,似乎还有逗弄小孩的声音。他连忙爬起来,从门缝一看,似乎是个女子。相如狐疑地打开门,门刚开了一个小缝,就听到那女子问道:“大仇已报,你的身体还好吗?”

这声音十分熟稔,可仓促间,一时又想不起是谁。相如掌灯一看,竟然是红玉。她还拉着一个小孩,那小孩害怕地抱住红玉的腿,藏着小脸咯咯笑着,就是不愿意见人。

相如突然间见到故人,一时百感交集,还来不及说什么,就抱住红玉呜呜哭泣起来。红玉安慰了他一会儿,把孩子推到他跟前,低头说:“福儿,你忘记你父亲了吗?”

小孩依恋地牵着红玉的衣袖,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相如。相如细细一看,这不是福儿吗?他又惊又喜,连忙问红玉是怎么回事。

红玉说:“其实,我不是邻家女子,而是狐仙。你被捕的那天晚上,我刚好路过南山,就见福儿趴在地上号啕大哭,便抱去抚养。如今,听说你大仇已报,特地送来让你们父子团聚的。”相如感激不尽,含着泪对红玉深深一拜。

第二天天未亮,红玉就起床了,对相如说“:我要走了。” 相如拉着她,哭得抬不起头。

红玉急忙安抚他:“我骗你玩呢,你也信?现在你家刚刚受了这么大的打击,我怎么会离开呢?”接着,她就撸起袖子,拔除完院子里的野草,又打扫干净屋子,干起活来像个男子。相如担心家里贫困,没法养活三口人。红玉便宽慰他:“你只管专心读书,家里事不用操心。”她拿出私房钱租了几十亩田,雇人耕作;还买了一架织布机,纺线织布;就连修补房屋这样的重活也亲力亲为,整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村里人看到红玉这么贤惠,也很乐意帮助她。不到半年,她就把里外整理得井井有条,家里渐渐富裕起来。不久,相如又考中了举人,一家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罗刹海市

马骥出生于商贾之家,相貌英俊。他很喜欢歌舞,经常用锦帕缠头登台演出,装扮起来简直像个漂亮姑娘,所以人们戏称他为“俊人”。马骥为人聪明,十四岁就考入学府,是个远近闻名的小才子。

过了几年,马骥父亲年纪渐渐大了,不再出门做生意,他对儿子说:“儿啊,你手中只有几本书,天冷不能当被盖,肚子饿了也不能当饭吃,还是继承父业去做买卖吧。”马骥只好从命,带了一些本钱,跟着同乡一道出海经商。

船行到半路,海上突然刮起飓风,风席卷着海浪向船撞去,船犹如一片落叶,一会儿被高高地举上波峰,一会儿又被重重地抛下浪谷,剧烈地上下颠簸着。紧接着,一个巨浪打来,船翻了。马骥在落水后,拼死抓住一块木板,在海上漂荡了几天几夜后,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

马骥筋疲力尽地爬上岸,来到一个临海的小城市。他惊讶地发现这儿的居民都特别丑陋,活似鬼怪,心里害怕极了。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居民们看到马骥长得和自己一点儿都不像,反倒认为他是妖怪,吓得一哄而逃。马骥知道后,便想到了一个填饱肚子的好办法。只要看见有人在吃饭,他就径直跑过去,把人吓走,然后吃他们剩下的饭菜。

流浪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马骥来到了一个小山村,这儿有些村民长得跟人很像,但是衣衫褴褛,活像一群乞丐。马骥走得实在是太累了,就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村里人不敢靠近他,只是远远地望着,时间一长,他们觉得马骥不是什么吃人的怪物,才稍稍靠近了一些。

马骥笑吟吟地跟他们说话,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连比带划之下,也能一知半解。他跟村民说,自己来自中国。村民听了欢欣雀跃,奔走相告:“那外乡人根本不是什么吃人妖魔。”尽管如此,那些模样生得很怪异的人始终不敢上前,差不多是看马骥一眼就快步走开了。敢上前和马骥接触的,外貌与中国人长得差不多。一来二去,马骥和这些人关系变得亲密了,他们还邀请马骥到村里做客。

在酒宴上,马骥问:“你们见了我,为什么这么害怕?”

村人不好意思地说:“以前听祖父讲,西去两万六千里有个地方叫中国,那里的人长得很奇特,但也就是听说而已。直到看见你,才知道果然如此。”

马骥又问:“你们为何这么穷,怎么连衣服都穿不整齐?”

村人叹气说:“我们国家所看重的不是文章,而是相貌。长得特别美的,是上卿;次一等的,做地方官;再次一等的,也能得到贵人的宠爱,由此获得食物养活妻儿。像我们这些面目丑陋的,一出生父母就认为不吉利,多半是要被抛弃的。有些之所以没被马上扔掉,只不过是家里需要他传宗接代罢了。”

听他们这么一说,马骥有些好奇,连忙追问:“这是哪个国家?”村人回答说:“叫罗刹国,国都在北边,离这儿有三十里地。”马骥很想亲眼去看看,就请村民给他带路,村民很爽快地答应了,约定第二天出发。

第二天一早,公鸡刚刚打鸣,马骥就被村民叫醒,吃了点东西后就匆匆上路了。他们从清晨一直走到太阳高高升起,才抵达京城。这京城的城墙黝黑如墨,完全用黑色的石头砌成,城中的楼阁有近十丈高,屋顶铺着红色的石瓦片。

当马骥和村人到达皇宫前时,正赶上退朝,罗刹国的官员们身穿锦衣、腰缠玉带从宫中走出来。

村民指着一个人说:“那是相国。”

马骥好奇地看过去,只见相国两只耳朵是反着长的,鼻孔竟然有三个,睫毛耷拉着,像帘子一样遮住了眼睛。

这时,又有几个骑马的官员从宫中出来,村民又介绍说:“这几位是大夫。”……村民依次指出他们的官职,只见这些人一个个都头发蓬乱,面目狰狞。反而是官位越低的人,越没有那么丑。

马骥对罗刹国以丑为美的习俗感到瞠目结舌,正打算返回山村时,不料被街上的人撞见了。人们一看到他,就像是看到怪物一样,厉声尖叫着四散逃开,甚至有人因为跑得太急,惊慌地跌倒在地,整条街都闹哄哄的,乱作一团。村民手忙脚乱地向众人解释,人们这才停止了奔跑,站得远远地好奇观看。

没过多少天,有关马骥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国上下都知道了这个长相奇特的异乡来客。官绅大夫十分好奇,于是纷纷邀请马骥上门做客。可是,一旦马骥来到家门口,他们都吓得把门立即合上,一家大小都挤在门缝里,战战兢兢地偷看,不敢正面接触。一天下来,竟然没有一家敢接见马骥的。

马骥不禁有些气馁。这时,村民安慰他说:“有个人也许敢接见你。他原来是保卫宫廷的侍郎,曾经代表先王出使国外,见多识广,或许不会怕你。”马骥于是登门拜见,这侍郎果然很高兴,把他当做尊贵的客人迎了进去。侍郎看上去有八九十岁了,眼珠高高突出,胡须卷曲,十分浓密。老侍郎笑对马骥说:“年轻时,我经常奉王命出使国外,到过很多国家,唯独没去过中国。如今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有机会看到中国来的人,真是三生有幸啊,这事可不能不奏明皇上。明天一早,我就替你走一趟吧。”

接着,老侍郎设宴盛情款待马骥,酒过数巡后,走进来十多个歌女,个个长得如同夜叉,都用白锦缎缠着头,披着长及地的红色衣服,一边跳舞,一边唱歌,歌的曲调非常奇特。

老侍郎很高兴地欣赏着歌舞,扭头问:“贵国也有类似的歌舞吗?”马骥说有,接着就演唱了一曲。老侍郎赞叹不已,连声说:“唱得太好了,好似凤鸣龙啸,我从来没听到过这样的曲子。”

第二天,老侍郎就去上朝,将马骥的情况一一向国王讲了,并推荐马骥当大臣。国王欣然允诺,正准备下诏书时,几个大臣伏倒在地,惊慌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呀。马骥长得怪异丑陋,恐怕会惊扰圣体。”听大臣们这么一说,国王又打消了让马骥做官的念头。老侍郎对此事深感惋惜,他欣赏马骥的才华,就盛情邀请他在家中住下。

有一次,马骥和老侍郎一起喝酒,有些醉意,想到自己在罗刹国毫无用武之地,心中不免有几分惆怅,乘着酒醉,他用煤炭把自己的脸涂抹成张飞的样子,拔剑起舞。老侍郎看到马骥黑漆漆的模样,竟然觉得很美,兴奋地对他说:“你就用这个样子去见宰相,宰相绝对会重用你的。”

马骥不以为意:“我这个样子,私下玩闹还可以,怎么能靠它去贪图富贵呢?”老侍郎再三劝说,非要马骥这么做,他这才答应了。过了几天,老侍郎在家中设宴,请朝中掌权的官员们来做客。在客人到来之前,他让马骥把脸画好等着。不一会儿,等客人们都到齐了,马骥这才走出来。客人们一见,不由自主地惊叹道:“太奇怪了!他过去那么丑,怎么今天看上去很美呢?”席间,马骥唱了一首曲子,声音高亢激越,十分优美,博得了客人们的阵阵喝彩。

第二天,官员们纷纷上奏国王,要举荐马骥。国王见这么多官员一致举荐,便以召见使臣的礼仪召见了马骥。见面后,国王询问了一些中国治理国家的策略,马骥说得头头是道,深受国王赞赏。国王高兴之余,在偏殿设宴款待马骥。酒过三巡,国王问:“听说马卿家善舞蹈雅乐,能不能让寡人看看?”马骥立即起身,学罗刹国歌女的样子,用白锦缠头,唱了几首轻快的曲子。国王听了十分开心,当天就封他为“下大夫”。

从此之后,马骥深受国王宠爱,常常受邀参加皇宫的宴会。时间一长,官员们难免心存嫉妒。渐渐地,马骥也察觉到了。三五成群的官员总是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只要他走近,就互相使个眼色,马上一哄而散。

马骥在朝廷中越来越孤立,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辞官,然而国王不准。于是他又上疏请求休假,这次国王同意了,给了他三个月的假期。

于是,马骥坐着马车,载着满满的金银珠宝回到了那个小山村。他找到以前的那些穷朋友,把带来的东西都分给他们。村民看他这么慷慨仗义,十分感动,说:“难为大人还记得我们这些小人物。明天我们就要去海市了,到时候,一定搜罗些珍奇的东西来报答您。”

马骥好奇地问:“海市是什么地方?”

村人回答:“就是海中的集市。四海的鲛人到那里卖珠宝,各国的商人也到那儿进行贸易,甚至很多神仙也到海市上玩耍呢。海市虽然珍宝琳琅满目,但交易时总是云霞遮天,波涛大作,所以达官贵人一般不敢前往,他们多数是将钱交给我们,让我们代购奇珍异宝。再过几天,今年的海市就要开张了。”马骥被说得心痒难耐,便央求村人带他一起出海,好去见识一下。村人见他坚持,也就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海边码头上人来人往,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忙着装载货物,备好食物和淡水。一切就绪后,船只扬帆起航了。这只船并不大,仅仅能容下十多个人,有着高高的桅杆和平坦的船舱,摇橹的水手们“嗨哟嗨哟”地喊着号子,划动船桨,激水如箭。

经过了整整三天的航行,海市终于在前方若隐若现了。马骥站在船头望过去,只见远远的水天相接处,层层楼阁平地拔起,商船一艘接一艘,密密麻麻如同蚂蚁,场面十分壮观。不一会儿,船就抵达海市城下,抬头看去,城墙都用和人一样长的大石块垒成,瞭望塔更是高耸入云。

马骥他们把船拴好,随着人流走进集市。嗬,这海市可真热闹啊。市面上陈列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奇珍异宝,有大如鸽蛋的南海珍珠,光彩照人的红珊瑚……走了不到几步,马骥就看花了眼。

突然,前面传来了一阵骚乱,紧接着,街上的人纷纷向路两旁避让,还压低声音相互招呼说“东海三世子来了”。只见一个骑着骏马的年轻人慢慢走过来,当他看到马骥时,勒住缰绳,侧头对随从说道:“这人不是当地人。”闻言,随从立即翻身下马,上前询问马骥的籍贯。

马骥很恭敬地在路旁行了礼,说自己是中国人。三世子一听,大喜道:“幸会,幸会。”马上叫人牵来一匹好马,请马骥和他同行游览。他们一行人出了城门直奔岛西岸,到了海边,座下的马儿也不减速,前蹄抬起,长嘶一声,竟然向水中跃去。马骥吓得晕头转向,大声喊叫“救命”。就在这时,奇怪的事发生了,汹涌的海水迅速地向两边退开,中间闪出一条平坦的路。马骥惊魂未定地看向两旁,只见海水像两堵墙壁那样竖着,游动的水草,成群的鱼儿,笨拙的海龟都清晰可见。

马儿嘚嘚跑得飞快,不一会儿,就载着马骥来到一座宫殿前。这宫殿玳瑁作梁,鱼鳞为瓦,墙壁如水晶般透明,发出炫目的光彩。步入宫殿,就见龙王端坐在大殿上。三世子上前启奏:“臣在海市游览时,遇见这位中国来的贤士,所以特地带他来晋见大王。”马骥赶忙上前参拜。龙王吩咐说:“先生既然是饱学之士,肯定善于写诗作赋。今天,就请你以《海市》为题,作一篇文章吧。”

马骥欣然受命,略作思索,就飞龙走蛇般提笔疾书,毫不停顿,稍许,一千多字的《海市赋》就完成了。龙王读了后,击节赞叹:“先生真是雄才,使我水国增光不少啊。”他下令召集龙族,在采霞宫设宴款待马骥。

在酒宴上,龙王举杯对马骥说:“我有个爱女还未成亲,想把她嫁与先生,你是否愿意?”能得到龙王的厚爱,马骥哪敢推辞,连忙答应了。

龙王低声对随从说了句话。片刻后,从殿外传来一阵环佩叮当声,接着,乐师们吹打起欢快的曲子,几个宫女扶着公主走出来。马骥偷偷看了一眼,真是貌美如仙,心里更是高兴。

于是,龙王封马骥为驸马都尉,把他写的《海市赋》传阅四海。四海龙王都纷纷派人来祝贺,抢着发请柬,邀请驸马去做客。

每次马骥出门,都身穿锦绣衣服,骑着青龙,还有十几名武士前呼后拥。这些武士披着明晃晃的盔甲,背着雕弓,手拿大棒,一个个威武雄健。一路上,马骥时而弹琴,时而吹笛,畅快极了。不到三天,他就游遍了四海,天下无人不识。

不知不觉,马骥已经在龙宫生活有三年了,他和龙女情投意合,生活得十分幸福。在龙宫中有一棵神奇的玉树,树干晶莹剔透,有如白色的琉璃,碧玉的树叶密密麻麻地遮蔽住阳光,洒下满地浓阴。每逢花开时节,红色的花朵缀满树枝,类似于人间的栀子花,微风拂过,花瓣缓缓坠落,着地时发出清脆的声音。拣起来一看,那花瓣就像是用红玛瑙雕刻而成的,洁亮可爱。平日里,夫妻俩经常在这树下吟诗唱歌。

这一天,马骥独自一人来到树下。看到树上停着几只金色羽毛的鸟儿,拖曳着长长的翎毛,在树枝间跳跃歌唱。这鸟儿的叫声十分哀婉,让人听来就想落泪。

马骥不由得想起了故乡,闷闷不乐地回到宫殿,对龙女说:“我已经离开家乡三年了,一直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每当我想到这就很难过。你能不能同我一起回去呢?”

龙女说:“思念父母是人之常情,驸马想回家,妾身自然不能阻拦。只是仙界与人间道路不通,以后我们夫妻俩恐怕是不能见面了。”马骥一听,顿时流下眼泪。他虽然舍不得龙女,可还是希望能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

龙女见他去意已决,便置下酒宴为他送行。马骥要求定个相会的日子。龙女叹了口气,低声说:“我们俩的缘分已经尽了。”

马骥听了,知道相会无望,十分伤心。

龙女安慰他说:“人生总有聚散,驸马何必伤心呢?你我定下个盟誓吧。从此以后,我不再嫁,君不再娶。我俩如果是真心相爱,即便是分隔两地,也一样是白头偕老。另外,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已经有了身孕,你给孩子娶个名字吧。”

这个喜讯暂时冲淡了离别的苦闷,马骥想了会儿,说:“如果是个女孩,就叫龙宫,要是男孩,就叫他福海吧。”

龙女向他要一件信物,马骥便找出在罗刹国获得的一对赤玉莲花送给她。龙女轻轻抚着莲花花瓣,说:“三年后的四月八日,你驾船到南岛来,我把孩子托付给你。”

这一晚,夫妻俩都没有入睡,靠在一起说着话,恨不得第二天永远不要到来。可时间过得飞快,眼看着东方露白,分别的时刻还是来了。

临行前,龙女用鱼皮做成袋子,在里面装满了珍珠、玛瑙、翡翠等各色珍宝,送给马骥。等马骥拜别龙王后,龙女亲自驾着白羊车,一直把丈夫送到海边,饱含深情地看了他最后一眼,道了声“珍重”,便回转羊车离开了。不一会儿,海水又重新合在一起,龙女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马骥怅惘地站在岸边,看着水面良久,才一步步离开。

马骥出海三年不归,家里人都以为他早死了,等他回到家中,家人真是又惊又喜。不久,父亲想让他再娶个妻子,马骥为了遵守和龙女的誓言,坚决不同意。

马骥一直牢记着三年之约。到了那一天,他驾船到南岛,焦急地四处搜寻,远远地就看见两个小孩浮在水面,互相拍水戏耍。

马骥赶忙划船靠拢,一等船近了,其中的一个孩子“呀呀”叫着扑向马骥,抓住他的手臂不放,一下就跳入怀中。另一个小孩马上就咧嘴哇哇大哭起来,似乎是怪马骥不抱自己。马骥忙上前抱起,把两个孩子都搂在怀中,仔细一打量,原来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长得都很像龙女,十分俊秀。孩子们头上扎着精致的花冠,上面缀有晶莹的玉石,发结上还插着马骥当年送给龙女的信物——赤玉莲花。

马骥想到美丽贤惠的龙女,不禁泪如泉涌。两个孩子抱着他的脖子,撒娇道:“爹爹,我们困了,要回家睡觉。”马骥听了,更加伤心,摸着孩子的头问:“你们知道家在哪儿吗?”

孩子立即就号啕大哭起来,哽咽着说:“要回家,要回家。”

马骥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在这浩渺烟波中,哪里找得到去龙宫的路,他只好怅然地抱着两个孩子回家了。

第二年,马骥的母亲病死了。下葬这天,人们抬着棺材走向墓地,隔了几十步远,就见一个女子披麻戴孝跪在坟前。众人还来不及细看,忽然间就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再一看,那女子却消失了。等雨停了,众人惊诧地发现,坟边那几株新种下的干枯松树,已经长出了绿叶。

过了几年,福海和龙宫都长大了,十分想念母亲。有一天,福海说要去探望母亲,就突然跳入大海不见了,过了好几天才回到家中。一回来,他便手舞足蹈地说起海底见闻。龙宫听了十分羡慕,因为她不能下海去见母亲,心里很是难过,一个人偷偷窝在屋子里哭泣。

正哭得伤心时,门“吱呀”一声开了,龙女走了进来。她摸着女儿的头发,柔声安慰道:“傻孩子,你都要嫁人了,哭什么呢?来,看看我送给你的嫁妆。”屋子里流光溢彩,摆满了珍宝,有八尺珊瑚一树,龙脑香一贴,明珠百颗,百宝嵌金一双,都是世间罕有的宝贝。

马骥在屋外隐约听到龙女的声音,急匆匆跑过来,猛地推门而入,他看到分别多年的妻子,心中悲喜交加,拉着她的手失声痛哭起来。夫妻俩还来不及说些什么,这时,一道惊天动地的响雷劈向屋子,一道白光闪过,龙女倏地消失不见了。

胭脂

东昌府有个姓卞的牛医,他的独生女儿胭脂生得聪明美丽,卞老汉视之为掌上明珠,一心想把她嫁入书香门第。只可惜,那些名门望族都嫌卞家出身低贱,不肯和他家结亲。所以,胭脂的婚事就被耽搁下来。

卞家对门住着一户庞姓人家,这家的媳妇王氏是胭脂的闺中密友,常常过来陪伴她做做刺绣,聊聊天。有一天,胭脂送王氏到门口,刚好遇见一个小伙子从门前经过,他一身白色衣衫,神采飞扬。胭脂不由动了心,忍不住地偷看几眼。那小伙子似乎是察觉了,难为情地低下头,加快脚步走了过去。直到他走得很远了,胭脂还是痴痴地望着他的背影。

王氏看出胭脂的心思,随口打趣说:“姑娘,你这样聪明美貌,如果配上这个人,那才是称心如意呢。”胭脂听了,羞红了脸蛋,低着头不说一句话。王氏问:“你认识那小伙子吗?”胭脂摇头。王氏说:“他是南巷的秀才鄂秋隼,我从前和他家是邻居,所以认识。他可是世上少有的温柔人呐,你看他今天一身白衣,那是为他去世的娘子服丧呢,真是难得的有情有义。姑娘若是有心,我替你说亲去。”胭脂羞答答地不说话。王氏知道她是不好意思,就笑着走开了。

从这之后,胭脂整日翘首等待王氏的答复。可过去了好几天,始终不见音讯。她坐立难安,心想:难道是王氏不得空,根本就没去鄂秋隼家;或是去了,但鄂秋隼看不上自己,给拒绝了。每时每刻都想着念着,胭脂渐渐地茶饭不思,人也病倒了。

这天,王氏恰好来看望胭脂,见她病成这样,就追问她得病的原由。胭脂病恹恹地说:“我自己也不知道。自从那天和你分别以后,总觉得闷闷不乐,后来就生了这病。唉,我大概是活不长了。”

王氏听了一怔,凑近低声问:“我家男人出门做买卖还没有回来呢,所以一直没带信给鄂秀才。你生病,是不是为了这件事?”胭脂红着脸,好久都不开口。

王氏取笑道:“果然如此。傻姑娘,你都病成这样了,还有什么好害羞的?算了,我还是先帮你给鄂秀才捎个话吧,叫他今晚和你相会,好不好?”

胭脂长叹口气,低声说:“事已至此,我也顾不上什么羞耻了。只要他不嫌我家寒微亲自上门提亲,我的病自然就好了;若是偷偷约会,那万万不可以!”王氏点点头,坐了一会儿就回去了。

王氏有个老情人叫宿介,这天夜里,他正好来找王氏。王氏就把胭脂的事当做笑话讲给他听,还开玩笑地叫他转告给鄂秋隼。宿介向来知道胭脂长得俊俏,听见了心中暗喜,觉得有机可乘。于是,他旁敲侧击地问卞家的房屋路径,打听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夜里,宿介翻墙进入卞家,偷偷摸到胭脂卧室外,用手指敲敲窗棂。胭脂听着响声,问:“是谁?”

宿介回答:“我是鄂秋隼。”

胭脂既高兴又惶恐,过一会儿才开口说:“鄂公子,我所求的是托付终身,不是一夜私情。你如果真心爱我,就早些请媒人来我家提亲,这样私下来往,恕我不能从命。”

宿介假装答应,接着又苦苦哀求握一握她的手作为定约。胭脂不忍心拒绝,强撑着病体走到门口,打开了房门。谁料,来人顺势就挤了进来,一把抱住她。胭脂身体十分虚弱,根本没力气抗拒,一下就跌倒在地上,几乎喘不过气来。宿介伸手就拽她胳膊,胭脂用力推开,气愤地说:“你是哪儿来的恶少,绝对不是鄂郎!鄂郎为人温柔体贴,你如果真是他,知道我病了,关心体贴还来不及,哪会这样粗暴蛮横!你要是再这样,我可要喊人啦!”

宿介害怕自己冒名顶替的事情败露,不敢再勉强胭脂,只是央求约定下次再会面的日期。姑娘说到结亲那天。他嫌太远,非要改个日子。胭脂讨厌他纠缠不清,只好约定等她病好了再说。宿介还不满足,又缠着要个信物,遭到拒绝后,他就趁胭脂不备,捉住她的脚,脱下一只绣花鞋,转身就要溜走。胭脂连忙叫住他,正色道:“现在,绣花鞋已经到你手里,料想是不肯还我的。你要是变心了,我就只有一死!”

宿介从卞家出来,又回到王氏那里去过夜。睡下以后,心里还惦记着那鞋子,美滋滋地摸了摸衣袖,咦,鞋子怎么不见了?宿介急得一骨碌爬起来,点亮油灯,在衣服、被褥里四处翻找。王氏问找什么。一开始,他怎么也不愿意说,后来实在是隐瞒不住了,才把实情说出来。王氏也来帮忙找,两人在屋里寻了好几遍也没看到绣鞋,只好打着灯笼,在门外各处搜索,可还是不见,最后只能作罢。宿介暗暗想,幸好是深夜无人,那只鞋要是掉了,一定还在路上。明天再找也不迟。第二天一大早,宿介沿途又找了一遍,依旧无果。

那这只绣花鞋到底在谁手里呢?话说,这街坊上有个叫毛大的无赖,没有正当职业,整日游手好闲,曾经勾引过王氏,却没有得手。他知道宿介和王氏私通,总想捉住什么把柄来胁迫王氏。这一天夜里,毛大走过王氏门口,推推门,发现门没有闩上,就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刚到窗外,脚底就踩到了一件软绵绵的东西,拾起来一看,竟然是一只绣花鞋。他伏在窗下偷听到宿介和王氏的对话,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由大喜过望,立即就抽身出来了。

过了几天,毛大趁着夜色,翻墙溜到了卞家,因为不熟悉门户,错撞到卞老汉屋里。老汉向窗外张望,看见一个男人的身影,听他说话阴阳怪气的,知道是为女儿而来的。

卞老汉满心愤怒,操了一把菜刀就冲出去。毛大吓得反身就逃,眼看着到了墙边,谁料后面已经追上来,他无处逃窜,只好回过身,一把夺过老汉的刀。就在这时,卞老太也赶了过来,高声呼喊。毛大看逃脱不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举刀狠狠砍向老汉,然后仓皇地翻墙逃走了。

这会儿,胭脂也被惊醒了。娘俩赶紧点了蜡烛,走过来一照,就见卞老汉脑浆迸裂,鲜血淋漓地倒在地上,早就断气了。卞老太差点晕了过去,伏在丈夫身上一阵痛哭。过了会儿,她发现墙根边有一只绣花鞋,拾起一看,是胭脂的鞋。老太太又气又怒,连忙逼问女儿是怎么回事。胭脂哭着告诉了实情,但是不忍心连累王氏,只说是鄂秋隼自己上门来的。

天一亮,卞老太就到县衙状告鄂秋隼杀人。县令立即派人拘捕鄂秋隼到案。鄂秋隼为人老实,不善言辞,不过才十九岁,看到生人还羞羞怯怯像个大姑娘似的,更不用说是上公堂受审了。一到堂上,就吓得瑟瑟发抖,不知说什么才好。县令看他这样,更加确信他杀人是实,便严刑拷打。鄂秋隼一个文弱书生,哪受得了这种折磨,几番下来,就屈打成招了。

后来,这案子又被递送到郡府,鄂秋隼满心希望这次能够洗清冤屈,谁料审堂时又像在县衙一样,劈头盖脸一顿痛打。他满腹冤屈,每次都想着要和胭脂当面对质,可一旦碰面了,却总被胭脂骂得张口结舌,根本无法替自己辩驳。就这样,案子审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好几个官员之手,最终还是判定鄂秋隼为杀人犯。

最后,这案子交给济南府复审。当时的济南太守是吴南岱。他一见鄂秋隼老实斯文的模样,就觉得这秀才不像是会杀人的,于是私下派人询问。鄂秋隼说出了事情全部经过,吴太守听了,更确信他是被冤枉的。

经过了几天的深思熟虑后,吴太守才决定开庭重审。一上公堂,他就首先问胭脂:“那天夜里你和鄂秋隼订约之事,是否还有其他人知道?”胭脂回答:“没有人。”吴太守又问:“你最初看到鄂秋隼时,还有旁人在场吗?”胭脂依旧回答:“没有人。”

接着,吴太守宣鄂秋隼上堂,他知道这秀才胆子小,便好言抚慰,让他慢慢说。鄂秋隼稳了稳心神,把事情经过一一道来:“那天我路过胭脂家门口时,就见以前的邻居王氏和她一起走出来,当时我急急忙忙忙就走开了,此后并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吴太守怒视胭脂,厉声呵斥道:“刚才你说旁边没有人,怎么出来个王氏?”胭脂只好招供:“是有个王氏,可她与事情毫无关系。”吴太守并不理会,只是宣布退堂,并下令拘捕王氏到案。

几天后,一等王氏被押赴到济南府,吴太守马上升堂审问,不让她和胭脂有见面说话的机会,劈头就问王氏:“杀人凶手是谁?”王氏回答:“民妇不知。”吴太守骗她说:“胭脂已经招供了, 说杀死卞老汉的事,你全部知道, 你怎么还不招! ” 王氏争辩道:“大人,冤枉呀!那丫头自己想男人,我虽然说了做媒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她勾引奸夫进门杀了人,我哪里知道啊!”吴太守再细细审问,王氏才从头到尾说出开玩笑讲过的话。

吴太守又宣胭脂上堂,板着脸问:“你说王氏不知情,现在她怎么自供说为你做媒啊?”胭脂哭着说:“是我这个不肖女害老父惨死,官司结案不知要到哪一年,实在不忍心再去连累别人。”吴太守转而又问王氏:“你对胭脂说的那些玩笑话,还告诉过谁?”王氏摇头说没有。吴太守质问:“难道连对丈夫,也不曾说过?”王氏说:“我男人出门在外,长久不在家了。”吴太守冷笑道:“凡是戏弄别人的,都会取笑别人愚笨,来夸耀自己聪明。你说没对一个人讲过,骗谁?”王氏没法,只得招供:“曾经和宿介讲过。”

吴太守于是下令释放鄂秋隼,将宿介拘捕到案。宿介一来到堂上,就连忙宣称:“大人,这案子与我毫无干系。”吴太守想,这宿介既然与有夫之妇私通,可见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的话不可信。于是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用刑!”宿介承受不住,只好供出:“骗胭脂,是事实,但是丢失绣花鞋后,我就不敢再去了。杀人一事,实在是不知情。”虽然宿介所言句句是实,可吴太守就是不信,一心认定他是在撒谎,下令继续用刑。宿介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实在是扛不下去了,才招供杀了人。这案子上报后,人人都称赞吴太守精明能干,断案如神。

只有宿介心中千万个不服,眼看自己就要秋后问斩了,他在这暗不见天日的死牢里,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绝望中,宿介猛地想起一个人,这人就是学使施愚山,是个有名的贤能之士。宿介就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急忙写了状子,托人呈送给施学使请求援助。

施学使见状词写得沉痛哀戚,便动了恻隐之心,把这案子的招供材料调来,反复研究。仔仔细细地查看了数遍后,他倏地一拍桌子:“这个书生真是被冤枉的!”于是,向抚台请求把这案子移给他再审。

升堂后,施学使问宿介:“那绣花鞋掉在哪里?”宿介说:“忘记了,但我敲王氏门的时候,还在袖子里。”施学使回头问王氏:“除了宿介,你还有几个奸夫?”王氏直说没有。施学使不信:“你不守妇道,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奸夫?”王氏又羞又愧:“民妇和宿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所以才……后来也不是没有想引诱我的,但我都拒绝了。”施学使要她说出这些人的名字,王氏供说:“街坊的毛大,某甲,还有某乙。”

施学使下令把这几人全都拘捕,听候审问。人犯全部传到后,学使把他们押赴到城隍庙,一本正经道:“前几天我梦见城隍菩萨,他告诉我,杀人犯就在你们几个人当中。本官给你们最后一个机会,如果出来自首,可以争取宽大量刑;如果顽固抗拒,到时候绝不轻饶!”几个人异口同声道:“没有杀人。”

学使朝庙里的神像拱了拱手,道:“既然你们不肯招认,那就请菩萨把凶手指出来吧!”说完,命人用毛毡被褥把大殿的窗户全部遮住,不漏一丝光线。然后剥去人犯的上衣赶入暗室,又叫他们在水盆里洗洗手,最后用绳子绑在墙根,命令道:“面对墙壁站好,不准动。是杀人凶手的,菩萨会在他背上写字。”

过了一会儿,学使把他们拉出来,查看每个人的背脊,当他走到毛大身后时,厉声喝道:“毛大,你才是杀人凶手!”毛大吓得浑身打战,一下子就瘫软在地。

原来施学使先叫人把灰涂在墙上,又叫人犯在煤灰水里洗手。毛大做贼心虚,生怕菩萨在他背上写字,就把背紧紧靠在墙上,所以背上沾上了灰尘;临出来时,他又用手遮住背脊,背上又沾上了煤烟色,变成了黑漆漆一团。学使本来就疑心毛大是杀人犯,现在就更加确定了。一经审问,毛大就把杀人前后经过如实招供了。

这案子总算是尘埃落定了。自从吴太守审案之后,胭脂才知道鄂秋隼是被冤枉的。每次过堂看到他,总是满面羞惭,眼泪汪汪的,像是祈求谅解。鄂秋隼很感激胭脂的一片痴情,对她也真心爱慕,但是想到她出身微贱,而且一次次上公堂有损闺誉,害怕娶了她遭人讪笑,一时拿不定主意,左思右想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时,施学使的判词下来了,在判词中,他对胭脂大加赞赏,并让官家做媒成全这桩美事。不久,县令就亲自出面为鄂秋隼和胭脂保媒,热热闹闹地给他俩办了喜事。

王成

王成原本是世家子弟,只因为生性懒惰,不爱劳动,使得家境日渐贫困,到最后只剩下几间破屋,夫妻俩连床都没了,只得睡在草堆里。为了生计问题,俩人没少吵架。

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村里很多人都去村外的周家园林纳凉,王成也在其中。这个园林已经荒芜很多年了,房屋都已倒塌,只有一个亭子还算完好。纳凉的人便睡在这亭子里。

有一天早上,村里的人都回去了,直到太阳升得老高,王成才懒洋洋地起来。正打算回去时,他忽然发现草丛里有支金钗,捡起来一看,只见上面刻有“仪宾府制”几个小字。王成的祖父曾当过衡王府仪宾,家中收藏的旧物,多半是这个款式。因此,他拿着金钗犹豫不决。

就在这时,一个老太婆来找金钗。王成虽然贫困,但为人正直,便马上把金钗还给了她。老太婆很高兴,连声称赞王成品行好。她说:“这金钗值不了几个钱,但它是丈夫送给我的。”

王成问她的丈夫是谁。她回答说:“是已故的仪宾王柬之。”

王成吃惊地说:“他是我祖父呀!您是怎么见到他的?”

老太婆也很惊诧,上下打量了王成一番,说:“这样说来,你就是王柬之的孙子啰?我是个狐仙,百年前与你祖父结婚,自从他死后,我就隐居了。前些天路过这儿时不小心遗失了金钗,碰巧被你拾到了,这真是天意啊!”

王成过去曾听说过祖父有个狐妻,便相信了她的话,并邀请她去家坐坐。老太婆很高兴地答应了。到了家门口,王成大声呼喊妻子出来相见。王成的妻子闻声走出来,只见她穿着一件破棉袄,脸色蜡黄,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老太婆看了,不禁叹息道:“唉,想不到王柬之的孙子,竟然穷困到这等地步!”她又看见破灶上什么吃的也没有,问:“家里穷成这样,你们靠什么度日啊?”

王妻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了她,说着低声哭泣起来。老太婆听了,便将金钗送给王妻,让她典当了换些钱买米,并约好三日后再见。

临走时,王成再三挽留她。她说:“你连自己的妻子都难养活,我要是留下来住,只能望着空房子发愁,有什么好处?”

老太婆走后,王成向妻子说明情况。妻子听了害怕起来。王成倒是称赞老太婆好,要妻子把她当婆婆一样侍奉。妻子答应了。

过了三天,老太婆果然来了。她拿出一些银子,买回了大米、小麦各一石,晚上就跟王妻睡在一起。王妻开始有些恐惧,但看她很善良,也就不再害怕。

第二天,老太婆劝王成说:“你不要再懒惰了,应该做点小生意,哪能这样坐吃山空啊?”王成说没本钱。老太婆说:“你祖父在世时,钱随我拿。我因为是个世外人,不需要钱,所以从未多要。节省下来的四十两脂粉钱至今还保存着,我留着也没用,你拿去买些葛布,马上到京城去卖,可以赚点钱。”

王成听从吩咐,买回了五十匹葛布。老太婆叫他立即动身,估计六七天就可以到京城。她一再嘱咐王成:“你一定要勤快些,千万不能偷懒;行动要快,不可拖拖拉拉;要是迟了一天,后悔就来不及了。”

王成恭敬地答应了,装好货物就上路了。不料,走到半道天下起倾盆大雨,王成全身上下都湿透了。他这辈子还从来没吃过这种苦,只觉得疲惫不堪,于是找了家客栈躲雨,准备等雨停了再走。可一直等到傍晚,雨还是淅淅沥沥下着,王成只好在客栈住了下来。

到了第二天,雨下得更大了。路上变得泥泞不堪,人走上去,便陷进没膝的烂泥里,王成看了,不由暗暗叫苦。到了中午,空气刚有点干燥,不一会儿又阴云密布,大雨滂沱。王成不想冒雨赶路,于是又住了一晚。

隔天才重新上路,等他快到京城时,听说葛布价钱很贵,心中暗暗高兴。一进京城,就找了家客栈卸货,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场。客栈老板看了看他的葛布,惋惜不已:“客人,您来晚了一步!”

原来,早些时候,南边道路刚刚开通,运到京城的葛布很少,而贝勒府又急需用布,葛布的价钱一下子上涨了三倍。而就在前一天,王府已买足了布,布价自然也就跌下来了。王成得知这一消息后郁闷不已。又过了一天,京城的葛布越来越多,价钱却越来越低。王成认为无利可赚,不肯贱卖。又过了十多天,食宿费已花去不少,而布还没卖出去,王成心中更加烦闷。店主劝他低价卖掉葛布,再做其他买卖。王成接受了他的意见,把带来的葛布全卖出去了,但本钱却亏了十几两银子。

第二天早晨起床,王成打算收拾收拾回家,但拿出钱袋一看,发现卖布的钱不翼而飞了。他赶忙告诉店主,店主也无计可施。有人鼓动他去报官,要店主赔偿。王成却说:“是我命不好,怎么能埋怨店主呢。”店主听说后很感激他,就送他五两银子做路费。

王成觉得这样空着手回去没脸见祖母,可不回去又能做什么呢,他思来想去,进退两难,垂头丧气地在街市上溜达。正在这时候,他看见路边围着一堆人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还有些人激动地挥舞着膀子大声吆喝。

王成好奇地挤进去,原来是斗鹑的。看了不多会儿,就见斗鹑人轻轻松松地赚了几两银子,每赌一次,都能赢下几百个铜钱。王成动心了,这不正是条生财之道吗?他赶紧翻出钱袋,盘算了一下,仅仅只够买一担鹑的,只好去找店主商量这件事。

店主听了他的打算,竭力怂恿他,并表示免费提供他食宿。王成大喜过望,连连称谢。第二天,他就到乡下买了整整一担鹑子返回京城。谁料,到了夜里,大雨倾盆而下,一下就是整晚,到了早上起来一看,街道上水流成河,根本无法行走,王成只好坐等天晴。

可老天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似的,雨一连下了好几天。笼子里的鹑也渐渐死去。王成焦急万分,但一时又想不出好办法。过了一天,鹑子死得更多,一担鹑只剩下几只,他便把它们装在一个笼子里饲养。谁知过了一夜,竟然只剩下一只活的。

王成流着泪把情况告诉了店主,店主也很为他可惜。王成心想,钱也花光了,家也回不去了,干脆一死了之。好心的店主一再劝他、安慰他。店主和王成去看那只仅存的鹑子,他仔细观察了鹑子后对王成说:“这只鹑非同寻常,它很可能成为鹑王。你反正没事,不如带它出去斗斗,如果它是善斗的鹑,你靠它也可以谋生。”王成觉得店主说得在理,便去认真地驯养鹑子。驯养好后,店主要他带着鹑子先到街上赌几个小钱。王成养的那只鹑子很勇健,常常大胜而归。店主得知后很高兴,就送钱给王成作赌本,让他与别人斗鹑。结果,三战三胜。这样过了半年多,王成积攒了二十多两银子,心里觉得宽慰多了,视鹑子为生命。

在京城有个亲王十分喜欢斗鹑,每逢上元节,总是让老百姓带着鹑子到府中斗。这一年的上元节快到了。店主对王成说:“你发大财的机会来了,只是不知你的运气怎么样。”店主便把亲王与百姓斗鹑的故事讲给王成听,并带着王成前去亲王府。他嘱咐王成:“斗败了,你自认倒霉就是了;如果赢了,亲王必定要买你的鹑子,你先不要答应,如果他强迫你,你就看我的眼色行事,我点头后你才能答应。”王成说:“我知道了。”

到了亲王府,只见许多斗鹑人站在台阶下。一会儿,亲王出来了。他的随从大声宣告:“愿意斗鹑的上来。”马上有个人拿着鹑子上前,王爷说放鹑子,那个人也放了鹑子。两只鹑略斗了几下,那人的鹑子便败下阵来。王爷开怀大笑。过了一会儿,已有好几个人的鹑子都被亲王的鹑子斗败了。

店主对王成说:“该我们上了。”两人一同上殿。王爷看了看王成的鹑子说:“满眼杀气,是个善斗的,不可轻敌。”他命令随从放“铁嘴”鹑来斗。只几个回合,“铁嘴”鹑即大败。又换了几只良鹑,同样被斗败了。

亲王急忙命人取出宫中的玉鹑来斗。那玉鹑长得一身白毛,神态不凡。王成胆怯,跪着请求停斗,他说:“大王的鹑子,是神物,若伤了我的鹑子,就砸了我的饭碗。”

亲王笑着说:“放鹑子。如果你的鹑子斗死了,我会重赏你的。”王成这才放出鹑子。玉鹑见王成的鹑出笼,径直奔过去。当玉鹑来到跟前时,王成的鹑早已压低身子等待开战。玉鹑狠狠地啄了过去,王成的鹑像鹤一样腾飞反击。两鹑或进或退,或攻或守,相持近一个时辰也没分出胜负。但后来,玉鹑渐渐松懈,王成的鹑则越斗越勇,不一会儿,玉鹑身上的毛像雪花般掉落,垂着翅膀逃走了。

观战的人成百上千,他们都赞赏王成的鹑子善战。亲王亲手拿起王成的鹑,从嘴到爪细细察看一番,然后问王成:“你卖不卖这鹑?”

王成回答:“我没有任何固定财产,只与鹑相依为命,不想卖。”

亲王说:“我赏你一个大价钱,让你拥有中等人的财富,这样你总乐意卖了吧?”

王成低头沉思了半晌才说:“我本不愿卖,既然王爷喜欢它,又能使小人不愁吃穿,我当然愿意。”

王爷要他出价,他说要一千两银子。

王爷笑着说:“痴汉!这是什么宝物价值千金?”

王成解释说:“大王不把它当成宝物,我却把它当无价之宝。”

王爷问为什么。王成说:“我带它到街上斗,每天可赢些柴米钱,一家十几口人就没有挨冻受饿之忧,什么宝物能和它比?”

王爷摸摸胡子,说:“那我也不亏待你,给你二百两吧。”

王成摇了摇头。王爷又加了一百两,王成看看店主,只见他不动声色,就说:“看在王爷的面子上,减一百。”

王爷见他不肯多让,皱眉说道:“算了算了!谁肯花九百两买一只鹑。”

王成假装要把鹑子带走。这时,王爷喊了一声:“你过来,你过来!我出六百两,你同意就卖,不同意就罢了。”

王成又看了看店主,见他仍不动声色。王成自己已感到心满意足,怕失去良机,就对亲王说:“这个价,实在不乐意卖,但不卖又得罪不起王爷。没办法,就依你说的那个数吧。”

王爷大喜,叫人称好银两交给他。王成拿到银两后便辞别王爷,出了亲王府。店主埋怨道:“我是怎么告诉你的,你也太急着卖了!否则,再讲讲价,八百两就稳稳地拿到手了。”

回到店里,王成把银子放在桌上,让店主随意取,店主不肯要。王成再三推让,店主这才收了他的食宿费。

王成收拾行李回到家,对家里人讲了详细经过,并把银子拿出来庆贺。祖母叫他买了三百亩良田,修房屋,打家具,家里一下子焕然一新。每天清晨,祖母早起,督促王成管理田庄,督促王妻织布。王成夫妇稍有懈怠,祖母便训斥他们。夫妇二人对老太婆也不敢有怨言。过了三年,家中更富了。老太婆要离开。夫妇二人哭着挽留她,她答应了。可是,第二天天亮时,她已不见了。

妖术

于公年轻的时候喜欢打抱不平,他精通拳术,力气过人,能一手提起沉重的水缸,举在头顶像旋风一样舞动。

明朝崇祯年间,于公在京城参加殿试,不巧仆人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十分担忧。恰好集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人,能判断人的生死,因此他就想去替仆人问问。

到了算卦人面前,于公还没开口,算卦人就劈头问道:“你是不是想问仆人的病?”于公愣了一下,点头说是。

算卦人叹息一声,说“:你的仆人没有什么大碍,倒是你很危险啊。”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

算卦人掐着指尖,口中念念有词,片刻后,惊愕地说:“你三天之内就会死!”于公一听,顿时目瞪口呆,良久都说不出话来。

算命人又不慌不忙地说:“不过,你不用太担心。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只要给我十两银子做报酬,就保你逢凶化吉。”于公心想:既然生死已定,一个小小的法术又如何能解救我呢。所以他没有回应,起身就要离开。

算卦人见他要走,大声喊道:“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到时候你可别后悔!”

于公的朋友听说这回事后,都很为他担心,劝他把钱拿出来,去哀求那个算卦人。但于公就是不听。

转眼就到了第三天。这一天,于公端坐在旅店里,静静地观察四周动静,可一整天过去了,没有发生任何灾祸。

到了晚上,于公关上房门,点亮油灯,倚着一把宝剑坐在桌前。夜深了,于公依旧没有死的兆头,他不由松了口气,刚想躺下睡觉,突然听到窗缝间簌簌作响,急忙起身一看,就见一个小人扛着戈钻了进来,跳到地上时,转眼就变得跟人一般高。于公握紧宝剑,纵身一跃,直向那小人刺去。小人迅速移开,转眼就缩小了,又向窗缝攀去,似乎想要逃走。于公眼疾手快,挥剑便砍,小人随即倒在地上。于公取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

于公不敢再睡觉,继续坐着等待。过了一些时候,只见一个怪物破窗而入,面目狰狞,就像个恶鬼。不等它站稳,于公赶紧上前一步,挥剑一击,把它劈成两截,断裂的躯体还在地上蠕动着。于公怕它再起来,又连续砍着,剑剑都砍中了,只听着那中剑的声音脆硬。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偶,已经被砍成了一堆碎片。

这次,于公干脆就坐在窗户底下,双目炯炯地看着窗缝。过了好长时间,就听见外面传来跟牛一样的“呼哧”粗喘声,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窗户,屋子都被撞得摇摇晃晃,好像就要倒塌了。于公害怕被房子压住,心想还不如出去和它决斗,于是哗啦一声拨开门闩,冲了出去。

只见窗边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借着昏暗的月光,于公看清了它的模样,脸色黑得像煤炭,眼里闪烁着黄色的光,赤裸着上身,光着脚,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样子十分可怕。

于公被吓呆了,还没回过神,就见大鬼拉满大弓,朝自己射来一支箭。于公急忙用剑拨开,躲开了飞箭,刚想挥剑还击,谁料,第二支箭又紧跟着呼啸而来。他迅速跳到一旁,箭头擦身而过,穿透墙壁,只留下一个箭尾还在颤动。

两次都未能得手,惹得大鬼勃然大怒,它拔出佩刀,挥动得呼呼作响,朝着于公奋力劈下。于公像猴子般敏捷地往前一跳,刀劈在阶石上,阶石立即就断裂了。

于公从大鬼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大鬼更加生气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这时,于公又弯腰钻过去,刀落下来,只划破了他的衣服。趁着这空当,于公赶紧撑起身子,猛地向大鬼的腰腹间砍去,只听铿的一声,大鬼轰然倒下,直挺挺地躺在地上。

于公横七竖八地乱砍了一阵,剑刺到大鬼身上发出敲击木棒的声音。于公举着蜡烛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弓箭还缠在腰上,面目刻画得很凶恶,再看它被剑砍伤的地方,都流出了鲜血。

这时于公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人派来的,想置自己于死地,以此证明他的卜算灵验。

第二天,于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所有的朋友,朋友们和他一起找到算卦的地方。算卦人老远看见了于公,连忙施了个法术,一眨眼就消失不见了。有人说:“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它。”

于公听从了建议,准备好狗血又去找算卦人。

算卦人又和上次一样隐身起来。于公看准他刚才站的地方,猛地把狗血泼过去,哗的一声响后,算卦人立即就显形了,头上和脸上都挂着黏糊糊的狗血,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为了防止他再用妖术为非作歹,于公急忙上前揪住他,把他交给了官府。

画皮

山西太原有个姓王的书生,一天清晨,他出门办事,走到半路上,就见前面有个女郎抱着包袱急匆匆地赶路,脚步有些踉跄,好像很吃力的样子。

王生快几步赶上去一看,竟然是个十六七岁的美丽女郎,不由怦然心动,便和那女郎搭讪道:“姑娘,天刚蒙蒙亮,你怎么就一个人孤零零地赶路呢?”

女郎瞥了他一眼,说:“你又不能替我排忧解难,何必多问。”

王生说:“姑娘到底有什么难处?只要我能帮上忙,决不推辞。”

女郎神色忧伤地说:“我父母贪钱,把我卖给一个大户人家。那家的大老婆十分刻薄,总是变着法地折磨我,一天到晚,不是打就是骂,我实在是受不了,所以才打算逃得远远的。”

王生赶忙追问:“那你准备去哪儿?”

女郎叹口气,低声说:“我一个逃难的人,哪有什么去处。”

王生乘机说:“我家离这里不远,你要是不嫌弃,就请到我那儿住下吧。”

女郎一听喜上眉梢,一口答应下来。

王生连忙殷勤地替女郎拿包袱,带着她一同回家。到了王生家,女郎见屋子里没有其他人,便问:“你怎么没有家眷?”

王生避而不答,只说:“这里是我的书斋。”

女郎说:“这是个好地方。如果你可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就请一定保守秘密,千万不要对外人讲我在这里。”王生点头答应,把女郎藏在书斋的一间密室里,和她同居起来。一连过了好几天,别人都未发觉。王生只把这件事对妻子说了,妻子陈氏怀疑那女郎是大户人家的小妾,劝王生打发她走。王生就是不听。

有一天,王生在集市上遇见了一位道士。那道士一看到他,就停住了脚步,一脸惊愕地问道:“先生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

王生回答说:“什么也没遇到。”

道士说:“你全身都被邪气缠绕,怎么还说没有?”王生竭力辩解,一口咬定没有任何异常。道士看他执迷不悟,只好无奈地走开了,边走还边自言自语道:“真是想不明白,这世上怎么会有死到临头还不醒悟的人呢?”

王生一听这话说得奇怪,也对那个女郎起了疑心,但转念一想,她明明是个千娇百媚的美人,怎么会是妖怪呢?一定是那道士故弄玄虚,想借除妖来骗钱的。话虽如此,但王生到底还是没法安心,于是转身就往书斋走去。

到了书斋前,一推门,却发现门从里面锁住了,根本进不去。王生越发疑心了,这女郎在里面做什么呢?他攀上一堵破墙翻进院子,就见房门也紧闭着,轻手轻脚地走到窗边往里看去。刚看了一眼,王生就吓得魂飞魄散。房间里哪有什么美人,只有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正龇着一排寒光闪闪的锋利牙齿,把一张人皮铺在床上,拿彩笔在人皮上描画着。画完后,便将笔一扔,拎起人皮,像抖衣服似的抖了抖,随即披在身上,转眼,恶鬼就变成美丽女郎。

王生目睹这一场景,害怕极了,趴在地上,哆哆嗦嗦地爬了出来。一出院子,撒腿就往集市跑,心急火燎地寻找道士,但道士早已不知去向。王生找了很久,终于在野外看到了道士。王生直挺挺地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道:“道长,救我。”

道士扶他起来,说:“我帮你赶走那恶鬼就是了。这东西也很可怜,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替身,所以我也不忍心伤害它的性命。”说罢,送给王生一柄拂尘,让他挂在卧室的门上。临分手时,道士告诉王生,假如有事就去青帝庙找他。

王生回到家,也不敢再进书斋,赶忙搬回卧室去住,把道士给的拂尘挂在门上。到了夜里一更时分,突然听到门外“啪嗒”作响。王生吓得缩成一团,自己不敢去看,让妻子去查看动静。就见女郎正一步步朝这儿走来,抬头看到了拂尘,便不敢再向前,站在那里咬牙切齿,好久才离开。

不一会儿,女郎又回来了,大声咒骂道:“死道士吓唬我,难道要我把到口的食物吐出来不成?”说完,就扯下拂尘撕得粉碎,破门而入,径直走到王生的床前,撕开他的肚子,掏出他的心就走了。

陈氏又急又怕,大声号哭起来。丫鬟闻声赶来,举着蜡烛进来一看,只见王生已经断气了,腹部裂开了一个大窟窿,血肉模糊。

第二天一早,陈氏叫王生的弟弟二郎赶紧去找道士。道士听说后,大怒道:“我本来是可怜它,谁知这妖孽竟敢如此作恶!”他马上跟着二郎来到王家,可女郎早已不见踪影。

道士抬头四处张望,说:“幸亏它还没有走远。”他问二郎:“南院是谁家?”二郎说:“是我的住处。”

道士说:“那恶鬼现在正在你家。”

二郎惊叫道:“这怎么可能?”

道士又问:“你家里有没有不认识的人来过?”

二郎说:“我一大早就去青帝庙了,实在是不知情,我这就回去问问。”

没隔多久,他就神色紧张地回来了,说:“果真有人来过。早上一个老太婆跑到我家,说是想当佣人,我妻子把她留下来了,现在还没离开呢。”

道士说:“她就是那个恶鬼。”于是和二郎直奔南院。他站在院子中央,手持木剑,大声喝道:“恶鬼,赔我拂尘!”

那老太婆惊慌万分,急忙冲出门去,企图逃走。道士纵身一跃,追上去挥剑就刺。老太婆应声倒下,披在身上的人皮“刺啦”一声脱落下来,现出了恶鬼原形,伏在地上蠕动扭曲着,像猪一样号叫。道士用木剑砍下它的头,恶鬼转瞬就化为一股浓烟,盘绕不散,在地上聚成一团。道士取出一个葫芦,拔掉塞子放在烟中,那葫芦嗖嗖地吸着气,一下子就把烟都吸进去了。道士塞住葫芦口,把它装进袋子里。

众人见恶鬼被收服了,这才大着胆子走上前,好奇地看那张人皮,只见眉眼手脚,无不齐备。道士卷起人皮,把它也装进袋子,然后向众人拱了拱手,就打算离开。

这时,陈氏一把拉住道士,跪在门口,哭着乞求道士施法救活丈夫。道士推辞说自己不行,陈氏哭得更悲痛了,跪在地上怎么也不肯起身。道士沉思了片刻,说:“我的法术低微,实在不能起死回生。我指给你一个人,他或许能做到。你去求求他,定有转机。”

陈氏连忙问:“那人是谁?”

道士说:“集市上有个疯子,经常睡在粪土中,你试着去哀求他。如果他发狂侮辱你,你可千万不要恼火。”二郎也曾听说过这个人,于是谢别道士,与嫂子一同到街市找那个疯人。

在集市上,他们一眼就看到了那个乞丐,他正疯疯癫癫地唱着歌,鼻涕垂下足有三尺长,浑身脏兮兮的,还散发出阵阵恶臭,路人见了他都捂着鼻子远远地绕开。

陈氏跪在地上,用膝盖一步步向乞丐挪去,每挪一步,就磕个头。

乞丐拍掌笑道:“美人,你是喜欢我吗?”

陈氏把丈夫被恶鬼杀死的事告诉了他,并请他救活丈夫。乞丐放声大笑,说:“丈夫死了,你可以再嫁嘛,救活他做什么?”

陈氏再三哀求。乞丐不耐烦地说“:真怪呀!人死了却来求我救活他,难道我是阎王爷吗?”说完,就怒气冲冲地拿起拐杖,恶狠狠地朝陈氏打去。陈氏一心想救丈夫,于是忍痛挨着。

集市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像墙似的围了个水泄不通。乞丐咳了满满一手的浓痰唾沫,送到陈氏嘴边说:“吞下去!”

陈氏涨得满脸通红,觉得很为难,但想起道士说过的话,只得强忍着恶心,闭着眼一口吞下去了。谁料,痰入喉中,就变得跟一团棉絮似的,哽在胸口。

乞丐哈哈大笑,高声向众人说:“美人爱我啊!”说着起身就走。陈氏尾随其后,一直到了一座破庙里,正想追上去哀求,突然间,乞丐消失不见了。陈氏在庙前庙后找了个遍,竟然没发现一点踪影,只得又羞又恨地返回家。

陈氏既伤心丈夫死得惨,又后悔自己当众被一个乞丐羞辱,越想越难过,不由得号啕大哭,恨不得一死了之。转头看到丈夫还没有被收殓下葬,只能强打精神,去收殓尸体。仆人都远远地站着,谁也不敢过来帮忙。陈氏只好一个人抱着尸体,把露在外面的肠子收拾到腹腔里。

她一边料理,一边痛哭,哭得时间长了,嗓音都嘶哑了。突然,她感到想吐,只觉得堵在胸口的浓痰似乎翻滚着要冲出来,还来不及回头,竟然把那团东西吐在了丈夫的胸腔里。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颗人心,在胸腔中突突地跳动着,还冒出一阵阵热气。陈氏惊讶极了,赶忙用手把丈夫的胸腔合拢,并用力往中间挤合。她稍一松劲,热气就从缝隙中一缕缕冒出来。于是,她撕了块布把伤口牢牢地包扎起来,再用手一摸丈夫的尸体,好像渐渐有了温度,她连忙又给尸体盖上被子。到了半夜,丈夫已经开始微弱地呼吸了。第二天天亮时,王生竟然复活了。

王生看着妻子,困惑地说道:“我迷迷糊糊的,就像做了一场梦,只是一直觉得肚子痛得厉害。”陈氏看看丈夫的伤口,发现只留下个铜钱大小的疤痕,不久,竟痊愈了。

聂小倩

浙江人宁采臣,性格慷慨豪爽,为人正直。有一次,他到金华赶考,走到城北时,看到前面有一座寺庙,就准备去那儿落脚歇息。庙里的殿堂宝塔建造得十分壮丽,但院子里长满了跟人一般高的野草,看上去似乎是荒凉很久了。东西两边的僧舍,门都虚掩着,只有南面一间小屋的门上,挂着一把新锁。再看那大殿的东角,长着一片粗壮的竹子,要用两只手才能合围过来。不远处的殿阶下有个大池塘,里面的野荷花开得正绚烂,飘来阵阵淡雅的清香。

宁采臣很喜欢这个幽静的地方,于是决定暂时住在这里。他一面欣赏寺庙的美景,一面等待和尚回来。傍晚时分,有个书生走进寺庙,打开南面小屋的门。宁采臣赶忙上前行礼,并告诉他自己想在这里留宿。那书生说:“这里没有房主,我也是个借宿的人。你要是不嫌这儿冷清,就住下来吧。”宁采臣很高兴,找了间空房子,铺了些干草当床,又架起木板当桌子,看来是准备在这里长住了。

晚上,月亮高悬在夜空中,皎洁的月光清亮如水,宁采臣和那位书生在大殿的走廊里促膝长谈。书生说自己姓燕,叫燕赤霞。宁采臣以为他是来应考的秀才,但听他的口音,一点儿也不像浙江人。一问,才知道他是陕西人。燕赤霞不太爱说话,过了一会儿,两人就拱手作别,各自回房睡觉去了。

大概是到了新地方的原因,宁采臣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到了半夜,他忽然听见北边有人在低声说话,起身趴在石窗下悄悄一看。只见墙外的一个小院子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还有一个黑瘦的老太婆,穿着一身褪色的红衣服,头上插着大银梳子,佝偻着背,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俩人正在说话。

妇人问:“小倩怎么好久不来了?”老太婆说:“大概就要来了。”妇人又说:“她没向姥姥您发牢骚吗?”老太婆回答:“这倒没有。但她看上去似乎心情不好。”妇人说:“对这丫头不能太客气了!”

话音未落,就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子走进来,看上去十分美艳。老太婆笑着说:“正说你呢,你就没声没响地来了。幸亏没说你什么坏话。”又说,“小娘子长得跟画中人一样,我要是男人,也会被你迷得神魂颠倒。”女子掩嘴笑道:“姥姥不夸我,还有谁会说我好呀?”宁采臣以为她们是燕赤霞的亲眷,便躺回床上不再听她们说话。

过了一会儿,说话声停歇了,寺庙里一片寂静。宁采臣刚要坠入梦乡,就觉得似乎有人走进他的卧室,急忙起身查看,只见门口站着北院的那个女子。他大吃一惊,问她进来干什么。

女孩笑嘻嘻地说:“我特意来陪伴公子。”

宁采臣严肃地说:“你不怕别人议论,我还怕别人说闲话呢。一旦失足做错事,就会廉耻丧尽,道德败坏。”

女子说:“晚上没人会知道的。”

宁采臣大声呵斥道:“快走开!要不然,我就要喊南面屋里的人了。”

听了这话,女子有些害怕,快步走开了。到了屋外,又转身回来,在宁采臣的被褥上放下一锭金子。宁采臣捡起来就往外扔,斥责道:“不义之财,别弄脏了我的口袋。”女子满面羞愧地走出去,捡起金子,自言自语道:“这个男人真是铁石心肠。”

第二天一早,有个来自兰溪县的书生带着一个仆人来投宿,住在寺庙的东厢房里。谁知,当天夜里那个书生就突然死去,身上没有一处伤口,唯独在脚心有个小孔,像是被锥子刺的,还有一缕缕血丝渗出来。又过了一个晚上,仆人也死了,死状和书生一模一样。

傍晚时候,燕赤霞回来了,宁采臣问他知不知道死因,他认为这是鬼魅干的。宁采臣为人耿直,根本没把鬼怪的事放在心上。到了夜里,那个女子又来找宁采臣,对他说:“我见过很多人,但从来没有像你这样刚直的。你的确是圣贤之士,我不敢欺骗你。我叫聂小倩,十八岁就病死了,埋在这座寺院的旁边,一直受妖怪胁迫,干了不少卑贱的事,但那实在不是心甘情愿的。现在这寺中没有人可以杀,夜叉很可能要来杀你。”

宁采臣十分惊骇,忙请求小倩帮他想办法。小倩说:“你只要跟燕赤霞住在一起,就能免除凶灾。”

宁采臣问:“你为什么不去迷惑燕赤霞?”

小倩回答说:“他是个奇人,我不敢接近。”

宁采臣又问:“你是怎么迷惑人的?”

小倩说:“趁那人和我亲昵的时候,我就悄悄用锥子刺入他脚心,他当即就神志不清,然后再吸他的血供给妖怪喝。有时候,也用金子去引诱人,其实那不是金子,而是恶鬼的骨头。把它留下来的人,就会被掏去心肝。这两种方法,都是迎合人们贪财好色的心理。”

宁采臣问小倩什么时候戒备,她说明天晚上。临别时,她哭着哀求说:“我掉入无边苦海,无法自救。你是个侠义君子,一定能救我脱离苦难。如果你能把我的尸骨带到别处安葬,我将不胜感激。”宁采臣爽快地答应了,问她的坟在哪里。小倩说:“你只要记住,坟边的白杨树上有乌鸦巢的便是了。”说罢,就缓缓地消失不见了。

第二天,宁采臣唯恐燕赤霞外出,早早地就去邀请他喝酒。当俩人喝到酒酣耳热时,宁采臣便请求和他住在一起。燕赤霞推辞说自己喜欢清净。宁采臣不管三七二十一,到了晚上,硬是把铺盖一卷直接搬过来了。燕赤霞不得已,只好跟他同睡,他嘱咐宁采臣:“我知道你是个大丈夫,对你也很钦佩。不过,我有些私事,难以明说。只希望你不要翻看我的小箱子。否则,对你我二人都不利。”宁采臣很恭敬地答应了。

临睡前,燕赤霞把小箱子放在窗台上,不一会儿,就鼾声如雷。宁采臣半天也睡不着。大约到了一更时,窗户上隐隐约约映出一个人影,片刻后,人影越来越近,凑到窗前向里窥探,一对铜铃般的大眼不时闪烁。宁采臣很害怕,正想叫醒燕赤霞,忽然听见有个东西撕裂小箱子噗地飞出,光耀得如同一匹白锦缎,它撞断窗户上的石栓,猛地射出后,又急速地缩回小箱子里,迅如闪电。

这时,燕赤霞醒了过来,起身到窗边查看。宁采臣假装睡着了,半眯着眼偷看,只见燕赤霞从箱子里取出一个东西,对着月光闻了闻,那东西晶莹剔透,发出耀眼的白光,大约有两寸长,韭菜叶那么宽。然后,燕赤霞把它层层裹好,放回箱子,疑惑地自言自语:“什么老妖怪,这么大的胆子,竟然把我的箱子弄坏了。”说着,又躺了回去。宁采臣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就起身问燕赤霞,并把刚才所看到的都告诉了他。燕赤霞说:“既然我们是好朋友,我也就不再隐瞒了。我是个剑客。刚刚要不是石栓阻挡,那个妖怪一定会当场毙命。虽说它这次没死,但也受了重伤。”宁采臣问他刚才藏起来的是什么东西。燕赤霞说“:是剑,刚才我闻了闻,上面有股妖气。”宁采臣想看看这柄剑,燕赤霞就爽快地拿出来,原来是一柄亮闪闪的小剑。第二天一早,宁采臣到窗外查看,果然发现地上有摊血迹。

没过多久,燕赤霞就要离开寺庙了,临行前,他把一个破破烂烂的皮囊送给宁采臣,说:“这是剑袋。你好好珍藏着,妖魔鬼怪就不敢靠近你。”宁采臣想跟他学剑术。燕赤霞说“:像你这样信义刚直的君子,本来是可以学的,但你是大富大贵之人,不是干我这一行的。”说完,就飘然离去了。

宁采臣办完事以后,也准备回家。他想起对小倩的承诺,便来到寺院北边寻找她的坟墓。北边的空地上,荒冢累累,松柏森森,显得凄凉恐怖。宁采臣仔细查看,果然发现有一座矮坟,上面长着一棵白杨树,树上有个乌鸦巢。宁采臣假称这儿葬的是他妹妹,打算迁葬回家乡,请了几个人挖出小倩的尸骨,用衣服包好,租了条船返回家中。

一回到家,宁采臣就在自己郊外的书斋旁,为小倩造了一座新坟。安葬好后,他摆上瓜果祭品,举着一杯酒祝祷道:“你孤苦伶仃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如今葬在我小屋旁,欢歌声、悲哭声都能互相听到,应该不再有恶鬼来欺负你了。奉上一杯水酒,不成敬意,喝了它吧。”说着,便把酒倒在坟头。

他祭奠完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道:“等一等,我跟你一起回去!”扭头一看,竟然是小倩。小倩笑盈盈地看着他,谢道:“你真是言而有信,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才好。让我跟你回去吧,就是做个小丫鬟也心甘情愿。”宁采臣还是第一次在阳光下看到小倩,似乎比夜晚看上去更妩媚动人,肌肤红润像流霞辉映,小脚尖尖像初生的嫩笋。

宁采臣带小倩一同回到书斋,让她稍等一会儿,他先进屋禀告母亲。宁母听说后感到很吃惊。当时宁采臣的妻子已病了很长时间,母亲告诫儿子不要在媳妇面前提起此事,以免吓到她。母子俩正说着话,小倩已经轻盈地走进屋,恭恭敬敬地向宁母磕头请安。

宁采臣说:“这就是小倩。”宁母惊慌得不敢看她。小倩说:“我孤身一人,远离父母兄弟,承蒙公子关照,才得以摆脱困境。我甘愿做个小妾,一辈子服侍他,来报答公子的大恩大德。”宁母见她俏丽可爱,这才敢与她说话。宁母说:“姑娘肯照顾我儿子,我这个老太婆当然高兴。可我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要靠他传宗接代,不敢让他娶个鬼妻。”

小倩说:“我真的没有丝毫恶意。泉下之人,既然得不到婆母的信任,那就允许我把公子当兄长看待吧。以后,我就留在母亲身边,早晚伺候您,怎么样?”宁母觉得小倩的话说得很真诚,便答应了。小倩立即想拜见嫂子,宁母推辞说宁妻患病在床,多有不便,这才没去。

过了一会儿,小倩来到厨房,替宁母煮饭烧菜,接着又清洗衣服,前前后后忙个不停。天黑以后,宁母有些怕她,要她先回去睡觉,却又不给她准备床铺。小倩知道宁母是想赶她走,什么也没说,径直离开了。经过宁采臣的书房时,她想进去,又退回,在门外徘徊不前,似乎在害怕什么。

宁采臣叫她,她才说:“房里的剑气令人害怕。前些时候在路上不敢见你,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宁采臣这才明白原来是燕赤霞送给他的皮袋,于是拿走挂到别的房间去。小倩这才进屋,挨着烛灯坐下,过了半天也不说一句话。良久,她才问宁采臣:“你晚上读书吗?我小时候念过《楞严经》,现在多半都忘记了。请你帮我找一卷,夜晚空闲时,有请大哥指点指点。”宁采臣答应了。小倩又坐在那里默不作声了,二更过后,她还坐在书房里不走。宁采臣催她回去休息,她伤心地说:“我是外地来的孤魂,特别害怕到野外的荒墓里去。”宁采臣说:“书斋里没有别的床,再说兄妹之间,也应该避嫌。”

小倩站起身,满面愁容,眼睛里含着泪水,似乎就要哭出来,想迈步却又迈不开步子,慢吞吞地走出书房,过了台阶就不见了。宁采臣心里很可怜她,想留她睡在别的床上,又担心母亲会责怪。

从此之后,小倩就在宁家住了下来,每天清晨先向宁母请安,端水给她梳洗,家里的活也都一手揽下,而且样样都做得很合宁母的心。到了傍晚时,她便自动离开,来到书斋,借着烛光念经,直到宁采臣要睡觉时才凄然离去。

此前,家务事都是宁母操持,疲劳不堪。自从小倩来了,宁母就清闲多了,心里很感谢她。日子长了,宁母和小倩渐渐熟悉起来,把她当做自己女儿一样疼爱,都忘了她是个鬼,到了晚上也不忍心让她离开,让她留下来和自己一起睡。小倩刚来时,不吃不喝,半年后才开始吃点稀饭。宁采臣母子都很喜爱她,从来不说她是鬼,周围的人也都不知情。

不久,宁妻病逝了。宁母有意收小倩做儿媳,但又怕她不能生育。小倩知道了宁母的担忧,说:“公子命中注定将有三个儿子,不会因为有鬼妻就没有后代的。”宁母这才放下心来,跟儿子商量娶小倩进门。宁采臣十分高兴,于是大办酒席,遍请亲友。婚礼那天,有人想见见新媳妇,小倩就精心装扮一番,大大方方地出来见亲友,令满堂宾客都看呆了。人们不怀疑她是鬼,都把她当做仙子。

婚后的一天,小倩低头坐在窗前,似乎心神不安,她忽然问道:“那个皮囊还在吗?”宁采臣说“:因为你害怕,所以把它收起来了。”小倩说:“我现在已经是人了,不再害怕。你还是取来放在床头吧。”宁采臣问其原因。小倩说:“这三天来,我总是心慌得很。担心金华的妖物早晚会找来报复。”宁采臣赶忙将皮囊拿来。小倩翻来覆去地查看,说:“这是剑仙用来放人头的。破旧成这样了,不知杀了多少鬼!我现在看到它还害怕得直起鸡皮疙瘩呢。”说完,就把它挂在了床头。第二天,又让宁采臣移到门上。

晚上,小倩坐在烛台边,叫丈夫不要睡。到了半夜,突然有一个什么东西,像鸟一样降落在地上。小倩害怕得藏在帷幕里,不敢探头。宁采臣走近一看,原来是个恶鬼,它张着血盆大口,铜铃大的眼睛闪烁着凶光,向前挥舞着爪子,猛地扑上来,到了门口又停下,徘徊了很久,才慢慢地靠近皮囊,伸出爪子摘下,似乎想把皮囊撕裂。

突然,皮囊里咯咯作响,一瞬间就涨得如簸箕那么大,朦朦胧胧好像有鬼探出半截身子,一把揪住夜叉钻了进去。过一会儿,就安静下来,皮囊又缩回原来大小。宁采臣看得目瞪口呆。这时,小倩也走了出来,大喜道“:没事了。”俩人看向皮囊中,里面只有一袋清水而已。几年后,宁采臣考中进士,小倩生下一个男孩。宁采臣的两个妾也各生了一个男孩。后来,几个孩子都成了很有才学的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