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做账一点通(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6:13:44

点击下载

作者:范纪珍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做账一点通(第3版)

会计做账一点通(第3版)试读:

内容提要

对于会计这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实务中熟练做账编表,并能够准确及时地处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会计问题。《会计做账一点通》是财会畅销书《会计入门一点通》的姊妹篇,但两者的侧重点与定位各不相同。《会计做账一点通》模拟真实企业的会计环境,通过“真账操练”的方式,手把手地带领读者完成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即定位于指导会计新手快速学会做账编表,缩短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距离,使其在工作中迅速达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的境界。

本书承袭了《会计入门一点通》思路创新、作者权威、内容精彩、编校精良、版式优美的总体特色,是帮助会计新手迅速登堂入室的优秀参考书。

对于会计学习来说,看会还不够,干会才是会!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会计做账一点通:图解实例版/范纪珍著.—3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10ISBN 978-7-5180-3820-6Ⅰ.①会… Ⅱ.①范… Ⅲ.①会计方法—基本知识Ⅳ.①F231.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72216号策划编辑:于磊岚 特约编辑:魏丹丹责任校对:寇晨晨 责任印制:储志伟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发行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东里A407号楼 邮政编码:100124销售电话:010—87155894 传真:010—87155801http://www.c-textilep.comE-mail:faxing@c-textilep.com中国纺织出版社天猫旗舰店官方微博http://weibo.com/2119887771三河市宏盛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2011年9月第1版 2019年10月第3版第1次印刷开本:710×1000 1/16 印张:21.5字数:313千字 定价:68.00元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图书营销中心调换序

对于会计这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仅仅熟悉理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实务中熟练做账编表,并能够准确及时地处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会计问题。《会计做账一点通》是财会畅销书《会计入门一点通》的姊妹篇,但两者的侧重点与定位各不相同。《会计入门一点通》侧重于系统讲解会计理论,定位于指导零基础的读者快速入门。《会计做账一点通》则侧重于会计实务,定位于指导会计新手快速学会做账编表,缩短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距离,使其在工作中迅速达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的境界。

为了使书中内容切合现实工作,笔者多次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精心设计,最后以模拟真实企业的方式,把会计工作中的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具体来说,《会计做账一点通》以山西兴华电机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第一季度运营的会计账务处理为例,详细图示讲解了日常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业务、资产业务、日常收入费用等各种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每月月末财务成果核算的账务处理、各税种款的核算和税表填制、丁字账和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月份财务报表以及季末财务报表的编制。

在账务处理过程中,笔者穿插设计了报税和纳税等各种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并详细讲解处理方法,另外还设计了“知识背囊”“边学边做”和“答疑解惑”三个小栏目,对做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应注意之处作出提示。《会计做账一点通》与一般会计实务类书籍不同,不是通过大量描述性文字告诉读者应当如何、不应当如何,而是通过“真账操练”的方法,手把手地带领读者亲自完成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本书是作者从教三十年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承袭了《会计入门一点通》思路创新、内容精彩、编校精良、版式优美的总体特色,是帮助会计新手迅速登堂入室的优秀参考书。由于出版原因,本书按照2016年的会计规范编写,读者请参考最新规范灵活处理。

读者在使用本书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欢迎向我们提出中肯批评和建设性意见,以便在修订再版时予以完善。范纪珍2019年5月18日第一章 会计做账的法律规范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下文简称《会计法》)是调整我国经济活动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会计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发布,相当于规范会计工作的“宪法”。《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其作用、适用范围、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保障措施和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等,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和要求及企业会计核算、监督的原则,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以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会计法》于1985年1月21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从1985年5月1日开始施行。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的形式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9年10月31日,《会计法》又一次修订,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修改后的《会计法》由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会计核算”、第三章“公司、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第四章“会计监督”、第五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第六章“法律责任”和第七章“附则”组成。其中《会计法》最主要的变化是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1.2 企业会计准则1.2.1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构成

企业会计准则是有关财务会计核算的规范,是企业会计部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标准。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1)基本会计准则

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于1992年11月30日发布,并于1993年7月1日施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7月23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从当日起施行。

基本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以及会计要素。虽然基本会计准则不具备实务操作性,但它是制定和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前提条件,为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各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基本框架,在会计准则体系中起着统驭作用。(2)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就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以及报表披露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财政部于2006年3月发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全面规范了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2014年财政部对会计准则作了大幅修订同时新增了第39号、第40号和第41号三条具体准则。具体准则具体规范如下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

A.一般业务处理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存货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所得税、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每股收益、企业合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等。

B.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处理,如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

C.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或有事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

财政部于2006年11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有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的操作性指南。

解释公告是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就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准则条款规定不清楚或者尚未规定的问题作出补充说明。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所有适用的小企业范围内施行。1.2.2 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是一个完整的、庞大的体系,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编制财务报表必须遵循的规范和标准。为了顺利完成账务处理的全过程,这里只将会计工作者必须熟知的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汇总如下。(1)一个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是这样表述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其中所指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2)四个基本前提

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处理中要遵循一定的会计原则,而会计原则又建立在一些基本的会计假设基础上。一般认为,会计假设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认或者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业务或者会计事项,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者变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又称为会计前提。它们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前提之一:空间限制——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的界定可以将特定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相区别,从而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规定意味着,企业只对其“自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包括该企业之外的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会计主体的所有者)发生的交易与事项。只有这样,该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才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恰当表达。

会计主体的假设在财务报表中具体体现为报表表头的编制单位,如“×××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

前提之二:经营状况要求——持续经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持续地、正常地进行下去,企业不会因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一方面是会计核算所采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使得会计核算所收集的经济数据和所运用的各种会计程序、方法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前提之三:周期划分——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指的是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核算和报告的时间范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在会计工作中,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称为会计年度。我国企业的会计年度统一为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会计分期的划分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只有正确地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准确地提供目标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资料;只有相同会计期间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

会计分期的假设在财务报表中具体体现为报表表头的编制时间,如“××××年××月××日”。

前提之四:计价手段——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指的是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这个规定意味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基本计量手段是人民币。企业日常核算可以采用人民币以外的其他某种货币,但是,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计量单位应该是人民币。货币计量假设使得各项资产费用及不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比较时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我国,会计核算一般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企业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应使用人民币进行核算和反映。

货币计量的假设在财务报表中具体体现为报表表头的计量“单位:元”。(3)五种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也称为计量基础,是指在账户记录和财务报表中确认、计量有关财务报表要素,按什么标准、什么角度来计量,是从不同会计角度反映会计要素金额的过程,它主要用来解决记录多少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

①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资产的价值按照购置该项资产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优点是可靠、简便、容易采集数据、符合会计核算真实性等。缺点是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物价波动剧烈的情况下,不能真实反映会计要素的真实价值,可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判断。

②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计量属性的优点是可以反映现在形成某一会计要素应付出的代价,从而避免物价上涨蓄积利润;是现时的财务信息,能将现行收入与现行成本配比,增强了信息有用性;便于评价企业业绩。但是这种计量属性的缺点是含义不明确、确定较为困难,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依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③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值,是指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的优点是可以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但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且仅用于计划将来销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的负债,无法用于企业全部资产。

④现值

现值是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现值计量属性的优点是可以反映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金额,与偿还债务相关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

⑤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是可以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但由于公允价值要求市场必须是成熟的,具有不易操作的问题。

目前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如果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4)六大会计要素《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个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形成资产负债表,后三个要素形成利润表。

①资产

资产是一个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

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二是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三是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企业要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不仅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上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在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

②负债

企业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流入。但是往往投资者并不能一下拿出所有的所需资金,这就需要进行融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向利益相关者借入,那么借入的资金就形成了企业的负债。给出一个准确定义就是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二是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三是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企业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不仅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③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股份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所有者权益虽然也是一种义务,但不像负债那样需要偿还,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二是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剩余部分才返还给所有者;三是所有者凭借所有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四是所有者权益不能单独计量,金额的计量是通过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间接进行的。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④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不同,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收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二是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三是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往往存在差别,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一般而言,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⑤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二是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三是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也应当满足严格的条件,因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费用按其是否计入产品成本,可以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其中生产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⑥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按其形成情况不同,可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具体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后的金额。利润总额是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和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如上所述,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利润=收入-费用

⑦六个要素的关系

上述会计六大要素之间是各自单独存在的,还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呢?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具有其科学性的,那么此处我们也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六大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会计六大要素的设定也正是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分的。具体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有三个,分别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共同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也有三个,分别是收入、费用和利润,共同反映在利润表中。会计要素在数量上形成两个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1)利润=收入-费用(2)

对上述等式(1)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拥有一定数额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并且这些资产的来源不外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投资者投入的(即所有者权益),另一部分是从债权人处取得的(即负债)。换句话说,资产归根结底是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共同形成的,因此这三大要素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等式(2)来源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即企业的目标是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收入,实现盈利,而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必然发生相应的费用。通过收入与费用的对比,就可以得出企业一定期间的盈利水平。(5)八个质量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指的是会计核算中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如下八大原则。

①真实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真实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真实性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原则,因为只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值得报表使用者信赖。不真实、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对报表使用者无益,而且还可能误导其经济决策。

②相关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相关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力所在,服务于财务会计报告者的经济决策,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预测。如果会计信息虽然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但与经济决策不相关联,则是毫无价值的。

③明晰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明晰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明晰性原则是由会计核算的目的决定的,如果会计信息不能清晰完整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就不能被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所理解,即使符合上述可靠性和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徒然无用的。

④可比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可比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计算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则使企业连续几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有使用价值。不仅可以对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还可以对不同企业,特别是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使会计信息的比较质量大大提高。

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表述是:“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该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事实相符。对那些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符合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以按照经济实质进行处理。如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承租方在租赁期内,应将被租赁的固定资产视同自己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

⑥重要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重要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要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对于非重要事项,可以采取一些简易、灵活的会计处理方法。各种交易或者事项是否重要,其判断标准是由这些交易或者事项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会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就应当予以披露。

⑦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原则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使财务报告揭示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不至于过于乐观,从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谨慎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⑧及时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及时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根据及时性原则,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及时取得有关原始凭据;二是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即及时记账、及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给有关方面。如果不能及时提供,即使是相关、可靠的信息,对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而言也没有意义,甚至会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6)一个记账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具体讲,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的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也就是说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实际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反之,凡是不属于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实际收付,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

遵循权责发生制的目的,是使财务会计报告确认与计量的结果能够比较恰当地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努力的成果,从而有助于企业业绩评价,也有助于分析预测。但是其主要问题是导致了收益与现金流的不一致,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1.3 小企业会计准则综述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公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并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同时废止了2004年4月27日公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1.3.1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法律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时必然要依据会计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小企业虽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小企业在企业规模、管理方式、管理要求和承担的社会受托责任等诸多方面都与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不同。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是税务机关和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而不是投资者。为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就依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及相关法规。(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小企业的数量占到我国法人经营单位的97.11%。但是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国有、集体、民营外商投资的小企业,又有公司制企业、非公司制的小企业等。由于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所以,财政部门在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时遵循了公司法的要求。(4)《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总体框架的要求,《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的规范,必然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但是,考虑到小企业会计的特点,在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当简化,从而能较好地实现既维护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体系中的统御地位,又能兼顾小企业实际情况。1.3.2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1)《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2)《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特殊规定《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一是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二是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三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3)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应注意的问题

A.执行本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本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B.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选择执行本准则的相关规定。

C.执行本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D.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本准则。1.3.3 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

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是依照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件中以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各个行业特点规定的农、林、牧、渔以及工业、建筑业等十六个行业的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划型标准。具体标准见表1-1。表1-1 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

注低于下限的为微型企业,高于上限的(含上限)的归入大中型企业。1.3.4 小企业会计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能涵盖各类小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科目,共分为五类66个科目。同时还指出小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对于小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对于明细科目,小企业可以比照附录中的规定自行设置,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会计科目编号。小企业会计科目表见表1-2。表1-2 小企业会计科目表1.3.5 小企业财务报表构成

财务报表是指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小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小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小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通常是通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及其相互的关系来反映的。表中资产和负债项目应当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进行列示。具体列示时应先列报流动性强的资产和负债,再列报流动性弱的资产和负债。流动性通常按资产的变现或耗用时间长短或者负债的偿还时间长短来确定。

小企业资产负债表统一格式和内容见表1-3。表1-3 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小企业在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的金额和构成情况的报表。它可以帮助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全面了解小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及盈利增长趋势,从而为其作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在利润表中对费用按照功能分类,即按照费用在小企业所发挥的经济功能进行分类列报,分为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小企业利润表统一格式和内容见表1-4。表1-4 利润表(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是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收付实现制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利润表是从权责发生制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的。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必须要重视现金管理,既要保持一定的存量,也要保持合理的流量,现金流量表可以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应将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起来使用,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小企业现金流量表统一格式和内容见表1-5。表1-5 现金流量表(4)报表附注

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小企业应当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披露附注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遵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小企业应当声明编制的财务报表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真实、完整地反映了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以此明确小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制度基础。

B.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项目的说明。为简化小企业会计核算并尽可能减少纳税调整,《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的资产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考虑到小企业资产的质量,尤其是可变现能力对债权人影响较大,因此,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应在附注中对几项重要资产的市场价格信息、持有时间的长短和新旧程度进行说明,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关项目的详细说明和给定的披露格式见表1-6~表1-9。表1-6 短期投资的披露格式表1-7 应收账款按账龄结构披露的格式表1-8 存货的披露格式表1-9 固定资产的披露格式

C.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项目的说明,见表1-10、表1-11。表1-10 应付职工薪酬的披露格式表1-11 应交税费的披露格式

D.利润分配的说明,见表1-12。表1-12 利润分配表

E.用于对外担保的资产名称、账面余额及形成的原因,未决诉讼、未决仲裁以及对外提供担保所涉及的金额。

F.发生严重亏损的,应当披露持续经营的计划、未来经营的方案。

G.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列示项目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纳税调整过程。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H.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1.3.6 小企业账务处理主要变化《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日常主要账务的规定的特征体现在:简化会计核算、会计计量属性采用历史成本、尽可能与税法保持一致、不计提减值准备等方面。下面详细分析其变化特征。(1)资产方面

A.货币资金核算方面:在“其他货币资金”下面增设了备用金科目,用以反映监督企业备用金的领用和使用情况。

B.应收款项核算方面:对于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应收及预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计入营业外收入。

C.金融资产核算:设置了“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科目,对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均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利息的计提在约定付息日且按照票面利率计算,不采用实际利率法。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得的利息和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出售或者处置时,将处置价款扣除其账面余额、相关税费后的净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实际发生投资损失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券的折价或溢价采用直线法摊销,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D.存货核算:小企业取得的存货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确定;存货发生毁损,处置收入、可收回的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扣除其成本、相关税费后的净额,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

盘盈存货实现的收益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盘亏存货发生的损失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期末存货不计提跌价准备。

E.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固定资产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固定资产折旧应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按净值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查明原因后转入“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支出”等;会计期末不计提减值准备。

F.无形资产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期自其可供使用时开始至停止使用或出售时止。有关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小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2)负债方面

A.小企业各项流动负债应当按照其实际发生额入账。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

B.应付职工薪酬核算的内容,明确规定了八个二级项目,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C.长期借款应当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3)所有者权益方面

小企业资本公积核算内容基本上仅限于资本溢价,是指小企业收到的投资者出资额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资本公积。(4)收入方面

小企业收入确认方面,应当在发出商品且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减少关于风险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同时就几种常见的销售方式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时点。(5)费用方面

A.小企业的费用包括: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在税金及附加的核算范围有所扩大,包含了部分传统上在管理费用中核算的税金。税金及附加具体是指小企业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应负担的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

B.小企业(批发业、零售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也构成销售费用。

C.财务费用是指小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费用(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银行相关手续费、小企业给予的现金折扣(减享受的现金折扣)等费用。汇兑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6)利润方面

A.营业利润:小企业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或减去投资损失)。

B.营业外收入的内容有所扩大: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计入营业外收入;将原计入财务费用的汇兑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将原调整坏账准备的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计入营业外收入;将原冲减所得税的所得税退税以及未予规范的其他所有退税(不含出口退税),均计入营业外收入。

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

C.小企业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营业外收入。收到的其他政府补助,用于补偿本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亏损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或发生亏损的期间,计入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本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亏损的,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

D.营业外支出的内容有所扩大,将原计入管理费用的坏账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将原未规范的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和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将原未规范的捐赠支出和赞助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

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包括: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捐赠支出,赞助支出等。

E.所得税费用:小企业所得税费用采用应付税款法,不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扣除额-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或: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第二章 会计做账的基础知识2.1 会计做账的方法

会计记账采用复式记账法,其基本原理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同时登记,以便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揭示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复式记账法通常就是指借贷记账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记账方法。它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并通过试算平衡对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处理。下面简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知识。借贷记账法的起源

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14世纪的意大利。借贷记账法中的“借”“贷”两字,最初是以其资本含义记账的,反映的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借”“贷”两字逐渐失去其本来含义,变成了纯粹的记账符号。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问世,标志着借贷记账法正式成为大家公认的复式记账法,同时,也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卢卡·帕乔利被称为“近代会计之父”。(1)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每一个账户都分为“借方”和“贷方”,用来表示增加额和减少额,究竟哪个账户的哪一方用来登记增加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额,取决于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和账户的性质。不同性质的账户,其结构是不同的。

在资产类账户和成本费用类账户中,“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在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中,“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期末余额在“贷”方。

以上两大类中,借贷意思正好相反,一定要记清,千万不要搞混!为了便于读者记忆,予以归纳见表2-1。表2-1 各类账户结构借贷方向(2)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有借必有贷”是指记入账户时,一个记在借方,另一个必然记在贷方;“借贷必相等”是指对于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记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去。

例如,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50000元,存入银行。这笔业务表示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短期借款也增加,银行存款是资产类账户,增加应该记入该账户的借方;短期借款是负债类账户,增加应该记入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在借方的金额和登记在贷方的金额是相等的,如下图所示。图 丁字账户(3)会计分录

经济业务发生后,会计人员应该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涉及的账户性质,采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并据以填制记账凭证。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会计分录又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是只有一借一贷的,复合会计分录是一借多贷或者多借一贷的,复合分录实际是由几个简单分录组合而成的。

下面通过某企业2016年1月份发生的几笔业务,说明账户结构、记账规则的具体运用和会计分录的编写。【例2-1】1月10日,从银行提取现金5000元备用。

该业务表示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库存现金增加,两个账户都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所以此笔业务记在“库存现金”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编写会计分录为:

借:库存现金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例2-2】1月13日,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50000元,存入银行。

该业务表示企业取得短期借款,增加了负债,负债增加应记入贷方,因此记入“短期借款”账户的贷方;同时,该经济业务引起资产增加,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编写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短期借款 50000【例2-3】1月18日,李东以价值100000元的固定资产向企业投资。

以固定资产投资表示该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固定资产”是资产类账户,“实收资本”是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资产类账户借方表示增加,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表示增加。编写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00000

贷:实收资本 100000【例2-4】1月20日,企业销售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20000元,存入银行。

该业务表示企业获得120000元收入,记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该账户是收入类账户,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所以此业务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同时,实现的收入存入银行,使得该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编写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2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0【例2-5】1月22日,企业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10000元,直接偿还所欠东方公司借款。

该业务使得该企业的“短期借款”增加,同时“应付账款”减少,这两个账户都是负债类的,负债类账户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因此编写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东方公司 10000

贷:短期借款 10000【例2-6】企业接受东方公司建议,以其欠东方公司的20000元货款转为对本企业的投资。该经济业务使得本企业的负债减少,同时增加了一个投资方,即增加了所有者权益。负债的减少记借方,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记贷方。编写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东方公司 20000

贷:实收资本 20000

从以上六笔业务可以看出,每笔业务的记录都是遵循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原则,并根据所涉及账户的性质和结构编写会计分录,说明应该记入账户的名称、方向和金额。掌握了会计分录能为制作会计凭证打下坚实基础。(4)试算平衡

所谓试算平衡,就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和复式记账原理,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要求,通过对一定时期经济业务的汇总计算和比较,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其公式如下。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试算平衡通常是通过编制总分类账户试算平衡表进行的。试算平衡表的格式见表2-2。表2-2 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试算平衡表

通过上述试算平衡表我们可以发现,编制试算平衡表首先必须保证所有经济业务全部记入有关账户中;根据试算平衡表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借贷双方试算不平衡,我们就可以肯定账户的记录发生了错误。解决的办法是认真查找,直至实现试算平衡为止。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如果试算平衡表借贷双方平衡,就一定意味着账户记录是准确无误的吗?试算平衡表的缺陷

借贷试算平衡并不能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可能发生的情形有如下几种:一是某项经济业务发生漏记或重记,使得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同时减少或虚增,借贷仍平衡。二是某项经济业务记错有关账户,借贷仍平衡。三是某项经济业务颠倒了记账方向,借贷仍平衡。四是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中,偶然一多一少并相互抵销,借贷仍平衡。因此,当我们面对借贷平衡的试算平衡表时也不能放松警惕,力求做到会计记账工作的准确无误。2.2 会计做账的一般流程2.2.1 原始凭证的填制及审核(1)原始凭证的填制

原始凭证的填制是会计日常工作的第一步,在经济业务发生以后,会计人员要根据经济业务的类型及时正确地填制各类原始凭证,诸如销货发票、转账支票、借款单、入库单等。填制时要遵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A.真实可靠,即如实填列经济业务内容,不弄虚作假,不涂改、挖补。

B.内容完整,即应该填写的项目要逐项填写,不可缺漏,尤其需要注意年、月、日要按照填制原始凭证的实际日期填写;名称要写全,不能简化;品名或用途要填写明确,不许含混不清;有关人员的签章必须齐全。

C.填制及时,即每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都要立即填制原始凭证,做到不积压、不误时、不事后补制。

D.顺序使用,即收付款项或实物的凭证要顺序或分类编号,在填制时按照编号的次序使用,跳号的凭证应加盖“作废”戳记,不得撕毁。

E.凭证书写清楚,即字迹端正、易于辨认,做到数字书写符合会计上的技术要求。(2)原始凭证的审核

会计是一项非常谨慎的工作,对于收到的原始凭证,还要认真检查,确保会计资料真实、正确和合法,会计上把这叫作审核。各种原始凭证除由经办业务部门审核以外,还要由会计部门进行审核。基本上是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核。

A.原始凭证所具有的要素是否齐备,包括日期、单位、数量、金额等。

B.原始凭证所填写的文字、数字是否清楚完整,更正方法是否符合规定。

C.原始凭证所办理的审批传递手续是否符合规定,有关人员是否全部正式签章,是否盖有财务公章或收讫付讫戳记。

D.自制原始凭证是否连续编号,其存根与所开具的凭证是否一致。

E.原始凭证中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符合相关的法规。

F.有无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或利用废旧原始凭证来将个人所花的费用伪装为单位的日常开支的现象。(3)原始凭证审核结果的处理

A.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编制记账凭证。

B.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完整或计算不正确的原始凭证,应退回有关部门的经办人员,由其补充完整或更正错误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C.对于不真实且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应拒绝受理;对违法的收支,应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时,应向单位有关领导报告并请求处理。2.2.2 记账凭证的填制及审核(1)记账凭证的填制

会计人员应该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经济业务的内容选择正确的会计科目,编制有关记账凭证。编制时要做到以下方面。

A.审核无误,即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的基础上填制记账凭证。这是内部牵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B.内容完整,即记账凭证应该包括的内容都要具备。应该注意的是:以自制的原始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汇总表代替记账凭证使用的,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