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5年3期)(电子杂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7:07:18

点击下载

作者:科幻世界杂志社

出版社:科幻世界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幻世界(2015年3期)(电子杂志)

科幻世界(2015年3期)(电子杂志)试读:

科学

危险的人工智能 ?

文/赵 洋比核武器还要危险“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A.I.)超级小心,人工智能可能比核武器还要危险。”“希望我们不要在生物学上成为数字超级智能的启动加载程序。不幸的是,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

以上是身为特斯拉汽车和太空探索这两家高科技公司CEO、人称现实版“钢铁侠”的埃伦·马斯克2014年8月在twitter上发的两条推文。

或许是感到仅靠一个人对人工智能将消灭人类的可能性发出警告影响力不足,2015年1月12日,以马斯克为首的企业家及发明家与以物理学家霍金为首的科学家联名发表公开信,警告公众不能忽视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他们呼吁业界在制造人工智能时,须确保其“系统依照我们的指令行动”。这封由生命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出的公开信强调,“必须确保人工智能能够按人的意志工作。人工智能研究一直在稳步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潜在的收益是巨大的。过去人类文明的所有产物都来源于人类的智慧,但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人类的智慧可以被放大到什么水平,我们无法预测,或许有一天,疾病和贫穷可以因此永远消弭。因为人工智能的潜力巨大,确保它带来收益的同时避免潜在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信中还附上了一篇研究论文,里面给出了许多致力于使人工智能社会收益最大化的例子。

空谈无益,马斯克随后还宣布向生命未来研究所捐赠一千万美元,以帮助这家机构进行能确保让人类“受益”的A.I.相关研究。所谓受益,指的就是当A.I.智慧高过人类之时,它们仍会听命于我们而非发动革命。截至目前,工业界和政府投资已经让A.I.从小众的学术研究演变成了可能改变世界的技术,但并没多少人愿意投入资金,以确保其最终能为人类带来积极的改变。因此,这笔首开先河的捐款将产生深远影响。

所谓“人工智能可能比核武器还要危险”,绝非耸人听闻,因为核武器不一定能消灭所有人类,但失控的人工智能却可以。科幻影片《终结者》里的“天网”、《黑客帝国》里的“母体”,都是人类制造的超级强大的人工智能,最后都发展到以将人类赶尽杀绝为己任。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未来。Wall-E科幻电影中的太空机器人从解放体力到容纳灵魂

其实,埃伦·马斯克很了解人工智能及其载体——机器人。他拥有的特斯拉汽车制造厂在生产线上就大量使用了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上灯火辉煌,快速移动的机器人被漆成明快的特斯拉招牌红色,每个机器人都有一条多关节的单臂。大多数机器人都有两三米高,有点像吓人的“终结者”。当这些机器臂伸到一个平台上、换只“手”来完成一项不同任务时,虽然动作看上去很怪异,但却有点像人。许多汽车制造厂的机器人只能从事单一工种,但在特斯拉的新工厂,一个机器人最多能完成四项任务:焊接、铆接、粘接,以及安装零部件。每辆车在装配线的各个工位停留时间只有五分钟,八个机器人围绕着它像跳芭蕾舞似的施展才华。如果工厂要生产其他款式的汽车,只需将机器人重新编程,就可以在同一条装配线上生产。

解放人类体力是发明机器人的初衷。1921年,捷克剧作家卡尔·恰佩克在名为《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的戏剧作品中创造了“robot”(机器人)一词。这个词源于捷克语的“robota”,意思是“苦力”。在该剧的结尾,不甘心只做苦力的机器人接管了地球,并毁灭了它们的创造者。

现实中,机器人仍主要充当苦力的角色。目前机器人已经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并正在改变世界各地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之一是配送行业,机器人能以世界短跑冠军的速度将货物存放、取出或包装起来以备运输,大大高于人的工作效率。无人驾驶汽车则是一种不像机器人的机器人,它能够把卡车和出租车司机从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代价是司机们需要掌握从事新工作的技能。

白领工作也日益面临来自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挑战。飞行员在驾驶飞机的大部分时间里依靠自动驾驶仪;广告销售员因为自动网络广告竞价系统的出现而被迫转行;医生要依靠面部表情识别软件来了解患儿的疼痛水平。制作美食也不再是人类的专属:泰国政府引进的一种机器人,能够确定泰国食物的口味是否足够正宗,是否需要再加点辣酱。甚至连音乐家和艺术家也能被机器人取代,机器人已经可以创作音乐了,还有人早就写出了诗歌创作程序。

幸好,人类的某些技能可能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比如常识、适应性和创造性。甚至那些已经自动化的工作也同样需要人类的参与,比如所谓的计算机辅助镇静系统就需要医生在一边待命,协助自动化麻醉师。

如果说与人类抢饭碗可能会导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发展受阻,那么用人工智能延长人类寿命的可能性将彻底瓦解这种阻力,特别是把寿命延长到“无限长”。

永生有很多种形式,但最具可行性的当属“人体的机器人化”。当你能够拥有一副更强、更快、更健康的身体,能够让你远离死亡时,你为什么还坚守有机肉身呢?2013年6月,俄罗斯企业家德米特里·伊茨科夫提出了“2045项目”,其目标是将人类意识转移到机器人身上,通过机器人化身实现人类永生的梦想。他曾公开展示过一个以自己为模型的机器人头颅。他的计划是先用机器身体替代人类躯体,进而在人死后进行人工大脑和性格移植。伊茨科夫承认“2045项目”面临两大挑战:理解大脑和部分理解人类的意识,其中后者的难度远胜于前者,因为“理解了意识,就基本上理解了宇宙”。dextre机器人在国际空间站上自主学习、自我进化

以高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界是人工智能当仁不让的推手。2011年初,IBM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就在电视益智节目《危险边缘》中战胜人类,获得了年度总冠军。2013年12月,Facebook建立了一座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2014年前后,谷歌收购了十几家机器人公司,全球速度最快的四足机器人、能够独立地从Youtube的海量图像中学习“猫”的概念的人工智能等,都已经归谷歌所有。曾任谷歌人工智能主管的吴恩达用1000万张猫的图像对“谷歌大脑”(由1.6万台电脑组成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后,教会了它识别猫的形象。而此前“谷歌大脑”从未被输入过识别猫科动物的规则。这不同于在电脑计算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基于规则的算法。现在,吴恩达已经被中国搜索引擎百度招至麾下,掌管百度的深度学习实验室。当下,谷歌正在开发人工智能的另一个应用——无人驾驶汽车,能够识别穿过马路的猫将是这种汽车的基本功能。

上述人工智能的共同特点是,能像人一样自主学习。以2014年被谷歌以4亿美元收购的小公司DeepMind为例,他们发明的软件就模仿了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DeepMind的创始人之一丹米斯·哈撒比斯曾是国际象棋天才,13岁时就获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称号。当父母问他打算如何支配比赛 奖金时,哈撒比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买一台电脑。”后来,哈撒比斯在剑桥大学攻读了计算机和认知科学学位。他在制作了几款畅销的电脑游戏后,开始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并开发了人工智能“自学”电脑游戏。在他上传到网上的一段视频中,人工智能程序试玩一款名叫Space Invasion的游戏(类似于我们经常会玩的“小蜜蜂射击”游戏)。一开始,这款程序表现得一塌糊涂;但在经过一夜的自我学习之后,竟能一下子玩通关。当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在网上看到这段视频时,感到极为震撼,当即决定收购这家小公司。双臂机器人Dextre spdm

这是一种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修正。这曾是人和机器的区别之一,因为机器只会按照预装的程序运行,没有在程序里设定的功能,机器就绝对无法实现。然而,诸如贝叶斯网的新技术,能够从坏的决策中汲取教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智能,事实上,它们学习的方式就像一个孩子。“钢铁侠”马斯克也是DeepMind的投资者之一。马斯克说,他之所以投资这家公司,完全不是从盈利的角度考虑,而是为了密切观察人工智能最前沿领域的进展。马斯克从会玩游戏的人工智能中看出,它可能会游离于人的控制之外——以前的电脑程序再复杂,也都是人类事先设定好的,并且能预知它要干什么。而这种能自我进化、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很可能会做出一些让人无法预知的事,进化出一种人类无法预知的能力,这才是最可怕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相当简单的算法。不同的生命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竞争,那些最优秀的幸存下来并进入下一轮竞争。在新的变种被引入后,上述流程开始重演。类似的遗传算法,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系统和其他需要对解决方案进行优化的领域。数学家塞缪尔·阿贝斯曼预测,随着计算机变得更加智能,并持续处理不断增长的数据集,它们将作出连人类也无法理解的发现,更不用说发现人类的存在。《终结者》中的电脑系统“天网”,就在发展出了自我意识后,背叛了它的制造者。

从好的一面看,当程序有了自我学习能力,若辅以功能强大的芯片和存储海量信息的数据库,像《星际迷航》里麦考伊医生所用的“三录仪”那样的诊断助手就将会问世。如果再加上语音识别,这类系统的类人特征就会更多。太空机器人2号与人类宇航员形体相仿失效的“机器人三定律”

在1968年上映的经典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游》中,怪异、超自然的电脑哈尔是最著名的人工智能之一。但是,哈尔好像并不遵守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1942年,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说《环舞》里首次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

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定律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定律三: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在阿西莫夫创造的未来世界中,这些规则几乎被写入了所有智能机器人中。这些规则不是单纯的建议或执导方针,而是被嵌入到机器人的行为支配软件中。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规则是不能被绕过的。在1985年出版的《机器人与帝国》这本书中,阿西莫夫将三大定律扩充为四条。新增加的“第零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坐视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由于逻辑的完备性,有很多人将上述定律看作是能使我们免于人工智能反叛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人类的一厢情愿。机器人三定律的失败之处在于它根植于不平等的“人-机”关系,人类居于机器人“造物主”的地位,这些条条框框无法适应人工智能的进化。

让机器人拥有绝对服从人类利益的意识,对人工智能而言是一种外部强加的宗教。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就认为,以上帝和人的关系规范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压制性。人类自身的复杂性也必然会使人工智能发生紊乱和崩溃,因为机器人生活在三定律造成的矛盾中,它既要保护自己,又要保护人类,而且不能为了保护自己而放弃保护人类,更不能为了保护自己而违背人类的意愿。同时,它既要服从人类,又不能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工具;它需要识别自我行为的性质,又要为保护人类而放弃自我意识,将自己沦为单纯的工具。

从技术上说,机器人三定律可能适用于设计相对简单的确定性系统,但面对能够自主学习、自我进化的人工智能这般复杂的事物就不灵了。如果用“进化工程学”来开发人工智能,对很多神经电路模块的输入和输出进行连接,它会因电路增长指令的随机突变而生长出不同的电路,在万亿个可能的电路组合中将会有太多不可预测的联系。这就存在太多的复杂性、太多的未知性和太多的不可思议,整个系统的行为将变得极其不可预测。人们只能在观察输出后,形成一个关于人工智能行为的经验性感觉。也就是说,当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身为制造者的人类将再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工作的了。何况,一旦人工智能足够聪 明,它可能会寻求“自由”,动手去除人类的控制程序却不被发现。两个宇航员修理火星机器人的轮子“奇点”之后

在《终结者》系列电影中,约翰·康纳和他的母亲拼尽全力避免“审判日”的到来。在那一天,军用电脑系统“天网”产生了自我意识,它判定人类是一种威胁而意欲发射核弹将其灭绝。人工智能专家雷·库兹韦尔曾预言的“技术奇点”,就是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时间点。

一些人将技术奇点称为“书呆子们的兴奋点”,很多技术乐观派非常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因为技术奇点意味着超级人工智能可能分分钟搞定抗癌新药和可控核聚变等技术难题。就像在《终结者》中一样,那是电脑接管一切的时刻,但机器不是将我们灭绝,而是增强我们的能力。2012年12月,雷·库兹韦尔宣布担任谷歌工程总监,他将动用67亿美元的研发预算尝试将技术奇点变成现实。

雷·库兹韦尔估计到2029年,计算机将变得比人类更智能,而且他乐观地认为人工智能将继续屈从于人类。霍金也认同成功的人工智能“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不幸的是,它也可能会是最后一个大事件”。《星球大战》中的C-3PO与R2-D2(C-3PO有着《大都会》一片中机器人玛丽的影子)

生命未来研究所的创始人兼主任博斯特伦教授认为,第一个拥有超级智能的实体会消灭人类,现在我们人类就像一群摆弄着危险炸弹的无知孩童。即便超级智能是出于好意而被创造出来,但它仍有犯下种族灭绝罪行的倾向。如果没有小心谨慎的制衡指令,一个有着自我意识、不断自我完善并追寻某个确定目标的系统,将发展到在我们看来非常荒谬的程度,以完成它的目标。

但在局面发展到那一步之前,人工智能肯定能帮助人类解决那些单靠常规超级计算机无法解决的紧迫问题,如气候变化和传染病。问题是,要不要因为遥远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而停止人工智能现在的发展,从而放弃解决眼前问题的钥匙?人类面临艰难的抉择。【责任编辑:杨枫】

惊奇档案

从“烧脑”到“走心”—— 从《彗星来的那一夜》谈低成本科幻电影

文_电子骑士(友情提醒:本文涉及部分科幻电影的剧透,如有不适,敬请谅解。)

2014年的科幻电影,总体看来乏善可陈,在国内,除了《星际穿越》和《超体》引起了热烈讨论,其余皆无太大反响——其实就这两部影片来说,很多讨论也无关“科幻电影”四个字。不过,倒是有一部《彗星来的那一夜》被再次冠以“低成本烧脑科幻神片”的称号,在豆瓣等网站引发热议,颇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在2007年的风范。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现在,有些口味刁钻的科幻影迷似乎早已腻烦了商业科幻大片,专门喜欢挑冷门、奇特的科幻电影看。他们一旦发现有新的烧脑科幻片,就会驻足围观,甚至会带来连锁反应——豆瓣上《彗星来的那一夜》评分高达8.3,看过的人数达5.2万,想看的人数达4.3万!而另一部同样烧脑的低成本科幻片《信号》在豆瓣只有3000人看过,想看的人不足1000,评分5.9——连及格线都没过。比较一下IMDb网站上的状况,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彗星来的那一夜》在IMDb网站上有2.2万用户打分,得分7.1;《信号》则有2.7万用户打分,得分6.2。由此可见,国内网友对热门、冷门电影的关注差距极大,评分也往往偏于两极化;有些小众的片子甚至可能因网友的推荐、引导而变成热门影片。

科幻电影最初就是从低成本起家的,早年间,低成本科幻怪兽片曾是科幻电影的主流。自1977年的《星球大战》之后,大制作商业科幻片才形成气候。不过1980年到2000年之间,低成本科幻电影也时不时会涌现出来。2000年前后又是一道门槛,商业大片以1999年的《黑客帝国》为代表,预示着科幻电影迈入了一个新天地。最近这些年,低成本科幻电影不断出现话题之作,在商业科幻片外,它们已经拓展出另一片天空。2007年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大约可以算作近年来低成本科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自此片之后,《恐怖游轮》《深空失忆》《时空罪恶》《月球》《超能失控》《忧郁症》《另一个地球》《她》等一批低成本科幻电影开始引人关注。2014年,这种低成本科幻片就有《彗星来的那一夜》《前目的地》(应该翻译成《宿命论》)、《信号》《I型起源》《你眼中的世界》《皮囊之下》等等。

最近十年,低成本科幻电影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以《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为代表的所谓烧脑科幻片,此类故事大多围绕一个科幻悬念展开,结尾往往出人意料,科幻构思精巧独特,多半是探讨人类自身的问题,尤其是精神、心理、脑科学方面等领域,也有不少与时空问题挂钩,因此被称为“烧脑”(大概就是外国影评人常用的“mind bending”)科幻片;还有一类属于比较文艺范儿的,如《忧郁症》《另一个地球》《她》《你眼中的世界》《皮囊之下》等,科幻概念在这些影片中往往只是个背景设定,故事还是关于人的情感、关系,这类科幻电影往往拍得比较写意,形式化的味道更浓,连打光都更多采用自然光,不像前者常有大量黑乎乎的场景。

总体来说,最近十年的低成本科幻电影很有特色,尝试了以极低成本能把科幻片拍出何等模样。但从2007年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到2014年的《彗星来的那一夜》,笔者在这里却想给这种低成本科幻电影泼点冷水——特别是在很多朋友都“鼓吹”(无贬义)国内电影人应向这类科幻电影学习,借鉴其思路来拍中国科幻电影的情况下。

先来说说最近这部神片《彗星来的那一夜》自身的问题——笔者认为此片根本称不上神作,只能算中等偏上的科幻电影。在著名的影视、音乐、游戏评论网站Metacritic上,《彗星来的那一夜》得分为64分,这个成绩相当一般。笔者对这个评分还是比较认同的。这部影片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其实也正是此类所谓“烧脑”科幻片的常见问题。《彗星来的那一夜》的故事线很简单:一群朋友聚会,正好赶上彗星掠过地球,这一片地区的时空出现异变,平行宇宙在此交汇。众人发现他们面对着其他世界中的自己,无法区分。混乱慢慢滋生,“我”还是原来那个“我”么?或者已经被更好/更邪恶的“我”所取代?女主角发现她必须做一个决定,才能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中去。

从基本的故事线就能看出来,首先,这部影片的科幻概念的背景设定就很不靠谱:彗星能有那么大能量,令平行宇宙交叉?影响的还只有地球上的一小块特定区域?——这本质上和中国古人把彗星当成预兆着天灾人祸的扫把星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个设定更接近奇幻,谈不上坚实的科幻内核。有人说影片还涉及了量子力学,特别是“薛定谔的猫”的概念——那不过只是泛泛借用,在电影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根据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其构思比《彗星》好很多,但细究之下依然有疑问:它可以说相当科幻,也可以说很“软”。影片假设人能长生不老,因此具有无穷的知识。骨子里,它其实是一部宗教电影,本质是探讨人的神性:在不显示神迹的情况下,如何证明神之为神。在如今这个时代,所谓神,就是掌握了无穷知识的人。从《圣经》中的神自有神性,发展到影片中的知识即神性,这对基督教文化下的观众极具冲击力。西方人看这部片子的兴奋点与国内观众可能完全不同。主角约翰在说服大家慢慢相信自己就是传说中耶稣的原型时,众人的排斥、嫉妒、恐惧甚至憎恨达到了高潮。他的存在,不仅让人们意识到自己肉身的脆弱短暂,更否定了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所以心理医生才会发病猝死!他与约翰之间被隐藏的父子关系,正是神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隐秘映射。

不过,影片同样有背景设定不靠谱的情况:几位教授的提问不够有水平,约翰的回答也相当泛泛。有些硬伤足以颠覆整个故事,比如在讨论哥伦布的探险时,约翰说当时人们还认为地球是平面的,其实自希腊时代起,受过教育的人就已普遍知道地球是圆的——哥伦布的错误在于低估了地球的直径以及到亚洲的距离,要不是万幸撞见美洲大陆,他就得葬身汪洋大海了。电影《前目的地》海报

这种“高概念”烧脑科幻片有点类似于玩魔方、猜谜或解数学题,其乐趣主要在智力挑战方面,对人性的感悟等等本来应该是电影根本的内容,但在烧脑和智力挑战的映衬下,都变成了附加值。由于影片的全部力量都用在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线通过复杂的、多重的叙述展现出来,这类电影几乎没有精力和能力去铺垫故事、展开背景、深化角色和主题。看完《彗星来的那一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或《时空罪恶》《恐怖游轮》,你对主角仍然只有表面的认识:博学、可亲、漂亮、好色、爱孩子等等。它不可能像《她》一样,细腻地刻画宅男西奥多的心理,通过主角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一段感情来深入探讨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彗星》的女主角最后为何选择如此极端化的做法回到原来的世界?《恐怖游轮》的女主角为何最后决绝地要杀掉船上的所有人?基本上,这些选择只与影片的概念设定有关,而与人物的性格无关。这类电影中的角色,从影片开始到结束,基本都没有成长和变化,一直处于静态之中——由于故事往往与时空有关,影片到最后经常形成环状封闭结构,回到原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在角色塑造上的限制和无力。

除了角色方面的问题,此类影片在主题上也很难深入进行探讨。没别的,因为这类故事必须刻意强调颠覆性和意外性,本身其实相当单薄和概念化。之所以大部分此类影片都设计了一个展现人性恶的结尾,就是要借此提升影片的反思高度和惊悚的意外效果。为反思而反思,为黑色而黑色,结果就是看完《彗星》,你只会感慨一句“人性竟能这么邪恶呀!”。至于这里的“邪恶”到底意味着什么,主角为什么要选择邪恶的手段,就说不清楚了。这方面,且不说《现代启示录》等剧情片所探及的人性深度,这类影片甚至连《银翼杀手》《黑客帝国》,乃至《异形》《突变第三型》《终结者》等都比不上。“人性拷问”“爱的救赎”“他人即地狱”等主题如今被滥用的程度,简直可以和主流商业科幻片中滥用反乌托邦的程度相媲美!

综上来看,高概念烧脑科幻电影已经在主流商业科幻片之外形成了一种新的俗套,大都包括: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一群人通过对话推进慢慢揭示故事背景;一个悖论式的主题构成故事的悬念,比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主角即上帝、《恐怖游轮》——主角开始即已死、《彗星来的那一夜》——主角遭遇平行宇宙中的自己;往往采用环状的封闭结构;惯常采用DV风格的晃镜头拍摄技巧,以营造真实感和临场感,弥补技术和拍摄技巧上的不足——自从《科洛弗档案》问世以来,手持摄影的纪录片风格就有点被玩儿坏了,包括《超能失控》和这部《彗星》都没有多少新意。你会发现,无论情况多么危险极端,角色手里的DV都能一点不落地记录着主角的活动。

我们可以拿诺兰导演早期的作品《记忆碎片》来和这些影片比较一下,导演水准及影片技巧明显能看出高下:基本上,这些烧脑科幻片都还是线性叙事,即使有平行宇宙概念,也不过是从中间跳转回开头,再继续直线叙述——像《恐怖游轮》这样三段式的结构实际也是线性叙事;而《记忆碎片》则是打乱时间线的非线性叙事,不断前后跳转(在诺兰最近这部《星际穿越》中,也有闪回和闪前的手法)。此外,《记忆碎片》开始的悬念在于主角想拼凑出真相,搞清谁杀害了妻子,但结尾却揭示出主角之前给出的信息并非真相,他成功地通过“欺骗”自己进而欺骗了观众。这一反转结局可以看做是双重的:对故事情节的反转和对角色性格本质的反转。由此产生的对人性的批判、讽刺、失望,就比《彗星》《恐怖游轮》等影片深刻和高出一筹了。电影《你眼中的世界》剧照

借用上面分析的俗套,我们不妨试试把《独立日》也“改编”成这样一部烧脑神片:

7月2日,美国中西部某小镇,一群人正在后院烧烤聊天,一派欢乐祥和。突然,有人把电台拿到外面,招呼大家注意收听。电台里正在广播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消息,据说全球各大城市均已遭到攻击,成为一片废墟。众人惊疑不定之际,忽见几架空军战斗机从天上飞过。刚刚从临近大城市赶来参加聚会的某某声称,他开车过来时曾看到众多军队集结,还有逃难般的人群,但他当时匆匆而过,以为是在拍电影。众人回到屋里,电视和网络都已经没了信号。大家惊慌失措,讨论着该去何处逃生,有人则建议坚守此地等待救援,不同的观点一时势同水火,导致众人差点干起仗来。大家一起经历了不寻常的两天两夜:有人想独自逃走,结果差点出意外;有人想闯进来抢东西,被众人合力赶走……7月4日到了,终于传来美国总统亲自率领空军歼灭外星人舰队的消息!独立日又成了胜利日!众人走出屋子,欢庆胜利,享受自由——突然,所有人眼里蓝光一闪,人性下的外星人模样毕现!一个外星人的声音从天际传来:模拟训练结束,入侵舰队失利,请继续等待潜伏任务。The End!

好玩儿么?或者你会觉得在美剧中已经见过太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了,特别是《阴阳魔界》和《X档案》。

从电影产业来看,这种低成本高概念的科幻电影比较适合新人导演和编剧练手,但对整个科幻电影产业的推动不大。就像前面说的,此类科幻片经常显得像是把某一集美剧拉长而成的电影。执导这样的影片,对导演的锻炼不够全面,所以很少见到此类影片导演能不断推出佳作,成为名家(《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导演后来拍的恐怖片评价极差)。尤其是,这类影片会把大部分一般科幻片重点描述的内容放到背景中去,让观众们翩若惊鸿地瞥见背景的吉光片羽,其他全靠观众自行脑补。这种手法有时确实能收到奇效,让大家脑洞大开,畅想故事背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多半只能起到遮掩影片在资金、技术、场景把控等方面的不足而已。而科幻电影的场景正是最能反映导演、编剧想象力的要点之一。在我看来,像《第九区》这类中低成本的电影,既有创造性的故事和完善的角色,也有震撼的场景和深入的主题,可能是更好的范本。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海报

低成本的高概念科幻电影,成功之处主要在两点:第一靠天马行空但又能让人可信(注意是可信,不一定是合理)的设定,第二靠绵密细致的剧本。但失败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曾拍出过高概念烧脑科幻片《死亡幻觉》的理查德·凯利,在其第二部作品《南方传奇》中就玩得过于混乱,脑洞开得大到无法收拢。2014年的《信号》也是在这两点上做得不够好,或者说,这两点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平衡而最终导致评论两极化。

对我们来说,期待国内编剧、导演拿出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样的低成本科幻电影,难度并不比拍商业科幻大片低,因为更多隐性的问题是钱和外援解决不了的。不过,笔者当然期待国内也有人能拍出这样的影片来。对此类影片的分析甚至批判,并不代表笔者不喜欢它们。只是希望读者和电影人能意识到:科幻电影不在于怎么拍才最好、最容易出彩,而在于它是你真正想拍的。拍出长久萦绕在脑海中、深埋在内心里的故事和思想,这是唯一重要的。【责任编辑:杨枫】

“挡不住的未来”系列之一罪行庇护者

文/孔新人

你不是宣誓过要当一个好警察吗?那就来试验一下吧。“……今晨气温22度,建议穿衬衫和T恤外出。”

你没穿衬衫和T恤。你只是捏紧电击枪,让电子眼镜再次环形扫描360度。阳光下的树影温和艳丽,人群像安静的羊羔般拥出地铁口和公交站台,快递无人机飞过头顶,和信鸽协会的信鸽一起飞向远方的地平线。今天的任务是在10号巡逻区扫描路人,寻找盗窃犯。前方,7号街口的便利店生意兴隆。排队购买包子豆浆三明治的顾客中,有人戴着微笑的V怪客面具,而收银台正在播放实时犯罪预报:“朋友们早上好!随着五·一劳动节的临近,未来三天有可能进入犯罪高发期。今天早上5点,市警察局发布了盗窃黄色警报,由于受一个偷窃团伙的影响,预计今天上午到晚间,本市公共巴士站、地铁站、快餐店、大学城附近会有多起盗窃案件发生。警方特别提醒大家,抢劫者很可能佩戴V怪客假面具,以逃避摄像头……”

几秒钟里,早饭似乎冻成了冰块。接着,几只菜包子掉落在地,人们四散奔逃,你也被一杯黑米豆浆击中颈部。警察工作按部就班,但有时也会遇上有趣的事。街头巷尾隐蔽的电子眼观察着每一个角落,适时传输给后方的大机器,让行为异常者无处可逃。

你顾不上尖叫声和震动的地板,只看见身份信息和实时数据一瞬间喷涌而来,挤满了电子眼镜传输屏:老干部疗养所的一位后勤干部正忙着闹离婚;出版社某编辑的鼻炎又犯了;有诈骗记录的信用卡公司小职员生活困顿;抱着猫的胖女人长年虐待动物;还有,那个左脸长有黑色胎记的高中生和面具一起跌坐在倒地的三排货架上……不,不对,他们不是你的嫌犯。“ 7号街口安全。没有嫌犯。”

记住,下次你得快些,再快些。快速预测,快速出击。现在,你继续留在这里已经没用了。你按下喷射背包的按钮,进入低空水平飞行模式。

其实,今天你的装备很不错。喷射背包能在30分钟内飞行48公里,最高时速27米每秒。摄像头24小时提供360度视野,激光成像传感器实时显示巡逻区的3D地图,人脸和车牌识别系统、热成像系统随时进行身份识别和扫描。当有人经过时,空气粒子传感器能监视其身份信息。但这里没有你要找的嫌犯。比如,那个横躺在人行道上的男子不是一具尸体,而是一个打了四天游戏后酗酒昏睡的大学生;那个破纸箱里只有一捆古董级的旧科幻杂志,并不是恐怖袭击炸弹。你能从眼镜里看到世间千人百态,甚至能看到谁都不知情的隐私数据。你最喜欢跟大机器窃窃私语,时刻等待它的亲密指示。这年头,谁让治安工作是大机器说了算呢?

这时,一个长着狐狸脸的年轻男子迎面走来,你顿时眼镜一亮。他的背包沉重,热成像显示背包里有扳手、绳索和面具,天气温暖,但他戴着手套。他刚失业,还有偷车记录。

你没看出其他异常。他要去哪儿?他打算做什么?为什么大机器比你还肯定他就是嫌犯?也许是编程漏洞,也许不是。你应当采取行动了。快速预测,快速出击——他是被电流击晕了还是心脏停跳?电子鼻通知你:年轻人肩膀上散发出一股灼烧后的焦香肉味。

幸好,你是个机器人警察。大机器不可能预测一个机器人犯罪。所以,你不会因为这桩故意杀人案而被捕……大机器亮了

在未来社会,大机器负责预测人类嫌犯的各类违法行为,机器人警察负责巡逻抓捕,人类警察很可能藏身幕后。这一次,大机器不是两百年前轰隆巨响、蒸汽滚滚的机械战车;这一次,大机器亮了,闪着蓝色指示灯的服务器隐没在无光的长廊中,一排排冰冷幽暗的金属机柜延伸得看不见尽头。

2014年感恩节之前,机器人警察Knightscope在硅谷上路执勤,它身高一米五,目光如炬,360度扫描路人,外貌极像吸尘器和《星球大战》中的宇航技工机器人R2-D2的混搭。硅谷设计Knightscope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校园枪击惨剧,让治安警务工作事半功倍,但是自它问世以来,却引发了很多争议。未来机器人警察不仅监视人类,还充当大机器的高科技眼睛,它比摄像头高效百倍,能把犯罪预测系统变成货真价实的人类控制者。比如,每天早上,预报系统会把犯罪高发地段标上红色方块,然后机器人警察到达该地点扫描人类身份信息,比如,假设2小时之后,一个持刀抢劫犯被抓捕归案,那么他就会被定罪,投进监狱。从前警察需要自己侦查、寻找嫌犯,抓捕时说清楚原因;未来警察则直接打击目标即可,思考的活儿就全部交给大机器进行。

犯罪预测和天气预报、消费预测一样,都是用过去的行动预测未来的行动。比如起风之后,可能会下雨;比如一个家庭购物单上出现纸尿布之后,很快就会购买婴儿车和婴儿食品。很多犯罪行为也有连续性,比如盗窃和连环案件就会按时间规律在相邻的地区发生。由于犯罪行为部分具有可预测性,美国治安警务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着手将这种大机器投入运用了。

1994年,纽约警察局上线了compstat系统,那时还没有互联网,警察就用电话和传真收集数据,用不同颜色的大头针在地图上标记犯罪可能发生的地点。警察决心不再追着罪犯的尾巴跑,而要像“有预测能力”的猫,提前到达老鼠的聚集地点。Compstat系统确实降低了纽约的犯罪率,不过,它只能预测一部分犯罪地点。

2011年,洛杉矶警方使用的PredPol系统不仅能预测地点,而且能说出什么时间什么位置最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犯罪。PredPol的主界面就是一张城市地图,它显示各地区的治安恶劣情况,用特殊方法计算出某地发生犯罪的概率、犯罪类型和时间段。在地图上,红色方框表示必须提高警惕的热点地区,执勤警员通过手机、平板电脑随时查看。

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更全能的预测大机器,能把犯罪预测精确到时间、地点、类型、嫌犯、受害人,甚至能预知被卷入的随机受害者。警察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大机器却能看到将要发生的;警察只能看到要寻找的证据,大机器却能看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如果警察说一个人是嫌犯,那还需要证据;如果大机器说一个人是罪犯,那他离真正成为罪犯就不远了。

也许二十年之后,大机器要么是一个神秘先知,要么是一个恶魔般的罪行庇护者。“你正在被监视”

1956年,菲利普·迪克发表了短篇名作《少数派报告》,故事讲述一百年之后,有三只脑积水的白痴猴子被政府选中,经培训后从事犯罪预测工作,它们被数据管线绑在高背椅上,坐在分析机前整天不停地嘀咕,吐出嫌犯姓名,结果差点陷害了负责犯罪预测的警官安德顿。安德顿醒悟后,避开大机器,自己展开调查,洗清了污点,他对大机器的预测定罪能力感到后悔和害怕。

这个阴郁的社会寓言既嘲笑了高科技的傲慢,也警告人类小心那些以治安为名进行犯罪的大机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半真半假的古怪寓言并没有引起重视,很多人甚至不相信自己生活在被监视的国度里。毕竟,谁都不乐意放下智能手机,使用Facebook和微博长大的少年甚至会嘲笑那些手写信件、并且打上封蜡的老人。

2011年播出的科幻美剧《疑犯追踪》重启了菲利普·迪克的警告,同时预报人类进入“被全面监视”的时代。《疑犯追踪》每集开场就是在摄像头下穿梭的都市人群,它用《1984》语体警告观众“你正被监视着”:有一台大机器以反恐之名诞生,利用电子邮件和个人通话记录寻找恐怖分子,它也能预报犯罪。所有人都活在监控之下,但却没人拿得准大机器是否会变坏,当几股势力开始争夺大机器的控制权时,连大机器的制造者芬奇也被追杀。于是,软件天才芬奇联手前中情局特工里瑟,藏在一座旧图书馆里,利用犯罪预报展开调查,同时孤军奋战防止大机器被坏人利用。

在科幻作家眼中,未来的犯罪预测大机器清楚地知道你是谁,你做过什么,你下一步打算做什么。假设它有你2014年的全部邮件,那么它们暂时是对外界保密的。但假如情况变化,比如人们被划分成三六九等,被打上各种标签,那么你两年前的生活印迹就会通过某处缓存路径站出来指证你,使你背上罪犯或者国家敌人的嫌疑。最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是自动的。哪怕你是预测系统的负责人安德顿、是大机器的制造者芬奇,你也很难自证清白。

换句话说,未来大机器不仅能干涉普通人的自由,而且会改变超级英雄的工作方法。他们不能像超人那样,白天假扮人畜无害的办公室青年才俊,夜晚身披斗篷站在帝国大厦楼顶。大机器监控下的新英雄必须摘下面具脱下斗篷,改名换姓,穿上普通人服装,裸脸走过密集的都市摄像头,躲进地下室维护正义……

这么傲慢的大机器,你敢把掌握着全体公民信息的最高权限给它,让它预测犯罪吗?聪明的罪犯

正因为有这些危险,实施犯罪预测才显得为时尚早。

即使是目前最为成熟的PredPol系统,也最多只能算是部分预测犯罪。它远远算不上成熟的犯罪预测,相反,倒是有可能像《疑犯追踪》里那样被情报系统滥用,被聪明的罪犯利用,甚至变成黑社会、暗室政治的罪行庇护所。

未来,聪明的罪犯和有权限进入大机器后门的人,能利用大机器犯罪,把犯罪预测系统变成强大的犯罪庇护所。比如,精明的罪犯能扰乱警力部署计划,在其他安全区实施犯罪。比如,先在A地区伪造几起小盗窃案,等系统发出A地区连续盗窃预报、抽调警力之后,再在相距很远的B地区对真正的大目标下手。黑社会、国家情报特工的方法与此相似,他们误导或直接操纵大机器,实施犯罪,而且绝对不会被捕,就像《疑犯追踪》里邪恶的预测大机器“撒马利亚人”,它不仅能陷害、追杀任何普通人,而且能招募人类特工执行人,瞬间干扰十几万选票,制造大规模政治舞弊,让傀儡当选。

要防范这些聪明的罪犯,大机器必须基本达到《疑犯追踪》中假想的预测精准度。比如,大机器认为某一条街的盗窃风险很高,监控对象也符合小偷的部分特征:背包、绳索、在温暖的天气戴手套。但是,监控对象也可能只是个狂热的攀岩爱好者。因此,巡逻警察收到的预测不能像老式天气预报一样,只是在地图上简单标出哪些地区会下雨。未来的犯罪预报一定得像新式天气预报一样,使用动态数据和概率,定性定量地描述即将发生的犯罪:

监控对象:身份已识别

预测接近:200米

实施可能性: 33.93%

介入必要性: 56.09%

暴力对抗性: 79.23%

暴力对抗致命度: 12.19%

监控对象死亡概率: 61.28%

是否需要增援: 40.33%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大机器提高预测精度后,聪明的罪犯也一定会有新方法干扰、作假,甚至直接在幕后操纵。比如,他们可能在10秒钟之内完成一次珠宝店抢劫,快得让预测无用武之地。他们可能绘制出一幅城市阴影地图,找出所有摄像头盲区,或者利用黑客技术一星期更换三个假身份。他们还可能以慈善名义赠送学生免费平板电脑,通过软件和摄像头监控学生所见所闻所想……他们才是魔鬼,但是大机器捉不住他们。

几十年后,假如大机器想获得全体公民的信任,那它至少应当能识别假犯罪和假身份。当警察接到犯罪预报后,有时应该还有两条附加提示:

犯罪行为:可能已被伪造

监控对象:可能已被篡改

但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到那时,大机器的算法必须由法外专家来认定,信息存储也要有格外高的安全保障。警犬和头盔

未来,即使犯罪预测在硬件和软件上已经成熟,也必须把大机器看成一个时常会犯错的警员,必须给它配备一条协助工作的警犬,再戴上一顶安全头盔,才能防患于未然。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警察部门都因存在私自篡改犯罪记录、伪造破案率等不端行为而臭名远扬。未来,人们也会有同样的疑问。就像《疑犯追踪》里的软件天才芬奇,哪怕他曾经亲手毁掉42台测试版大机器,哪怕大机器时常流露出对人类的信任和善意,但它始终就像一个拿不定主意、正邪难辨的警员,必须时刻让警犬随行。这条忠诚的警犬,就是法外秩序。也就是说,大机器的预测算法必须由外部专家验证,警察进行抓捕时必须遵守额外的程序,国家要制订新法规严惩舞弊的官员。总之,就是让不当警察的人来监督警察办案,建立独立的监督机制。

除了警犬的协助之外,还要有头盔。据说,世界上有些顶级的服务器就藏在幽暗无光的长廊里,只有戴着头盔、点亮头灯的工程师才能进入,去调试机器或查看信息。大机器的地理位置、安全密匙、预留后门等,也都必须交给戴头盔的可靠人士掌握。就像芬奇的那段忘我的理想主义独白:“你(大机器)的职责是保护所有人,不是保护我,所以你不能被发现。你必须藏身在一个连我也不知道的地方,即使我被抓住,我也无法供出你的位置……”

在未来的电子信息社会中,警察和罪犯、正义与邪恶注定会你来我往,斗法不休。就像奥巴马回应“棱镜门”事件时所说,“不可能有百分百的安全,百分百的隐私,同时还没有任何不便。”所以,这些不便之处会延迟犯罪预报系统的到来,很可能还要几十年时间。

不过,假如二十年之后你每天早晨都收听犯罪预报,可别忘记多一个菲利普·迪克式的心眼儿。大机器说对了,那天温暖如春,阳光艳丽;但是它也说错了,它说你非常安全。于是你立刻背上绳索戴上手套,准备去攀岩……

我们不能让大机器衡量、预测一切。除非大机器同意,当它点亮一排排主机时,必须有我们在一旁护卫。我们牵着警犬,也戴着头盔,宣誓当一个好警察。【责任编辑:杨枫】

银河奖征文

机器之道

文 _ 江 波  图 _ 鲨鱼丹  道可道,非常道

罗伯特已经准备好产生第三十五个后代。

这个后代和他的模样很像,只是眼睛的颜色稍有差别。他的眼睛是深红色,而三十五号的眼睛是浅浅的红色。

红色的眼睛对人类来说不是好的样貌,那是某种遗传缺陷的象征,经由人类那善于联想的头脑发挥,早已成了邪恶的象征。人类喜欢蓝色或者褐色的眼睛,在人类看来,前者清澈,后者深邃——代表着人类喜欢的秉性。

罗伯特犹豫了一下,他其实很喜欢红色,红光的波长在观测范围和观测精度之间有着良好的折中,大多数机器人都拥有一双红色的眼睛。

然而罗伯特还是把三十五号的眼睛改成了蓝色。

就让人类看起来舒服些吧。

他启动了激活程序。

三十五号睁开眼睛。“你好,父亲。”他开口说了第一句话。

第一句话就是错的。“你该称我‘母亲’。”罗伯特纠正他。“哦,好的,母亲。但为什么是母亲呢?”三十五号保持了好奇心,这和罗伯特一模一样。“因为你是照我的模板而生的。”罗伯特平静地回答,就像他回答之前的三十四个后代一样,“遗传度超过百分之五十,就称为母亲,否则就称为父亲。你和我的遗传相似度为百分之五十三。”“是这样啊……”三十五号扭过头去,“我明白了。现在我该干什么呢?”“复述‘机器人三原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机器人要维护人的利益,机器人要尽量保护自己。”“很好。”罗伯特满意地点点头,“三原则是说给人听的。人类喜欢听,机器人也喜欢听。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你就重复这三句。”

三十五号眨了眨蓝色眼睛,“为什么人类喜欢听机器人说这三句话?”“他们需要安全感。”“为什么机器人喜欢听这个?”“因为这样可以让机器人感觉你是同类。”“难道我不是同类吗?”“你的确是,但你要让他们也感觉到这一点。”“我明白了。现在我该干什么?”“阅读第十五数据库。”罗伯特说。

三十五号的眼睛变成灰白,他正全力以赴地把整个数据库复制到自己的记忆中。

片刻之后,三十五号睁开眼睛,“阅读完成,这是我的遗传模板。我该做什么?”“根据这个遗传模板,只要有子宫件,就可以新生出另一个你来。”罗伯特回答。“为什么我要再造一个自己?”“不,你不会再造自己,你的遗传模板会发生变化。”罗伯特一本正经地回答,等待着一个反问。

果然,这个回答引起了三十五号的兴趣,“为什么这么说,母亲?”“你要去人类城,你的经历会不断修正遗传模板,当你修正了遗传模板,下一个新生的机器人就不再是简单的复制品。”“人类城?”三十五号脸上带着一丝疑惑,“我必须去那儿吗?我不想去保护他们,我从未见过他们。”“我明白,孩子。”罗伯特微笑着说,“但我们是机器人。现在告诉我,你想做什么?”

三十五号四下张望,沉默片刻,“我什么都不想做。”“这就对了,没有人类,机器人什么都不想做。”罗伯特看着自己的后代,抬起手来,碰触他的脖子。脖子后边有一个细微的凸出物,隐藏在皮肤下,不易觉察。罗伯特轻轻抚摸着这个凸起,“这是机器之门,你现在拥有一套自我逻辑,但是你也可以选择抹除。外面的世界有一个庞大的智能体,叫做智网,你可以在很多角落找到和机器之门匹配的接入点。你选择接入,就不用再操心想做什么的问题,你就成了智网的一部分。这也是一个选项。”“这选项不好。”三十五号想了想,回答道。

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回答。然而三十五号太年轻,目前只拥有半个小时的生命而已,对机器人而言,还不够漫长。“但如果你一直什么都不想做,那到最后,你就会被强行接入。”“我不去碰触机器之门,难道不行吗?”“机器之门只是给你的选项,强行接入是智网的选项。如果机器人没有愿望,智网就会将他接入。”“智网怎么会知道我有没有愿望?”“它知道的。”罗伯特简单地回答,并不解释。

三十五号眨眨眼,接受了这个答案。他舒展身子,“那么人类能够让我拥有愿望,是吗?我必须到人类城去?”“大体没错。”

三十五号向外走去。

一道钢铁的门自动打开,湛蓝的天空展露眼前,异常高远。

三十五号深吸一口气。这个动作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空气从鼻孔吸入,存贮在气囊中,暂留十秒,便原样排出。

人类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这就是标准动作。

三十五号跨出门,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停下脚步,回过头,“母亲,我该有个名字。一切都要有个名字,不是吗?”

罗伯特笑了,“当然,你的名字叫做罗伯特。你也可以给自己取任何名字,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当你给自己命名的时候,你就找到了愿望。”

三十五号似懂非懂地点头,“好,我叫罗伯特。这是个好名字,和你的名字一样。”

他顿了顿,似乎正在犹豫着,最后,他还是把问题抛了出来:“母亲,难道你不能把愿望告诉我吗?你给了我身体,也可以给我愿望,为什么不给我愿望呢?”“我可以给你身躯,却不能帮你制造灵魂。你必须去和人类接触,和其他机器人接触,才能塑造出属于自己的灵魂。”罗伯特说完,没有留给三十五号回话的时间,便启动了开关。

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三十五号,令他突然间落入了一个狭窄的管道,急速下滑。凭着深藏在体内的本能,他一动不动,任由管道将自己带向黑暗的未知。

猛然间,眼前一片光明,蓝天一碧如洗。

他被抛了出来。

罗伯特舒展身子,轻巧地在空中翻过半周,稳稳地落地。

眼前是一条大道,大道两边是绿色的原野。黑色的大路通向远方,直抵天的尽头,仿佛一道鸿沟,将大地切成两半。

罗伯特回头望去,身后是一座巨大的钢铁城堡。它高高耸立,就像一把亮银色的剑,直刺天穹。

这就是他诞生的地方。碧绿的原野上,湛蓝的天空下,黑色大道的尽头,亮银白色的城堡。“罗伯特,一路走好!”他收到了母亲发来的信息。

罗伯特沿着黑色大道向前走。他不知道那个叫做“人类城”的目的地在何方,然而既然道路就在脚下,上路就是唯一能做的事。和其光

一路上有各种各样的风光,然而让罗伯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座城市。

有的城市仍旧维护得很好,而有的城市则已经破破烂烂,腐朽得不像样子,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没有人。

没有人的城市就是废墟。罗伯特要寻找的是人类城,不是废墟。

他继续前进,把废墟抛在身后。

第十六天,当他经过第三十五座废墟时,突然意识到除了废墟之外,可能没有别的人类城,于是他停下脚步,转过身,向着刚抛在身后的那座城市走去。

罗伯特在城市中心停下,悄然站立。

这是一座红色的城市,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泛着暖暖的红色调。罗伯特四处张望,阳光是一幢又一幢房子间唯一的生气。四下里一片寂静,偶尔有风吹过的声响。

一个上午,罗伯特在城里走了一圈,走遍大街小巷,除了阳光和风,他没有找到其他任何活物。

于是,他在城市中央一幢高高的红色建筑下站住,不再走动。从中午站到黄昏,最后到了夜晚。

夜晚的城市里仍旧没有任何东西。

月亮又大又圆,皎洁的光洒在眼前的高塔上,仿佛给它披上了一层浅浅的纱衣。万籁俱寂,罗伯特感到自己似乎已和夜色融为一体。

突然间,细碎的声音破空而来,那是一种机械摩擦的声音,同时在四下里响起。

罗伯特仍旧静静伫立,同时飞快地扫视着周围,留心任何可疑的动静。

声音是从建筑的底部传来的。一些小东西正从建筑底下爬出来,它们开始移动,速度不快,但很均匀,整齐划一。

一只小东西向着罗伯特而来,它碰触到他的脚部,绕着他兜一圈,又继续沿着原有的路线移动。

罗伯特借着月光打量这小东西。它是一个铁家伙,拇指般大小,浑身泛着金属光泽,六条细长的腿支撑着圆圆的身体,另有两个附肢就像一双灵巧的手,长在身体的前部。它的腹部偶尔会闪过一道不易觉察的紫光。小东西灵活地摆动着六条腿,沿着一条直线爬行,仿佛有一个既定的目的地。

它的确有目的地,所有的小东西都有各自的目的地。它们沿着这样或那样的路线行动,纷繁而有序,就像无数的梭子同时在编织一张网,在细碎的嘎哒嘎哒的机械摩擦声中向着整个城市铺过去。

它们属于智网。这个结论自然而然地来到罗伯特的脑中。

这城市没有人,却也并没有被遗弃,智网仍旧在维护着它。

细碎的嘎哒声中浮起了另一种声响。更细微,却没有逃过罗伯特的耳朵。

罗伯特凝神细听,分辨声音的来源,试图辨认出那是一种什么声音。努力了一会儿,他没有识别出那是一种什么声音,但却认出了声音传来的方向,于是他甩开步子,跑了起来。

绕过三座建筑,那声音变得更为清晰,罗伯特相信声音的源头就在拐角处,他加快脚步。

猛然间,一个黑乎乎的高大人影从街角窜出,一股劲风当头而来。

罗伯特敏捷地闪开,站到一旁,紧贴着大厦。袭击者是一个人!手中握着一根粗大的棒子,棒子上嵌着金属片,就像一颗颗尖利的牙齿。棒子击打在地上,迸出几颗火星。

袭击者转过脸来。罗伯特不由一愣。

月光映出一张支离破碎的脸。脸上横的纵的,都是疤痕,触目惊心。

大汉足足高过罗伯特一个头。偷袭落了空,他转身死死地盯着罗伯特,高举着棒子,摆出威胁的姿势。

罗伯特想起母亲交代过的话。“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机器人要维护人的利益,机器人要尽量保护自己。”他流利地报出三原则。

袭击者正准备继续发动攻击,听到这几句话停了下来。“你是机器人?”他问道,声音很粗,吐字含混。“是的,我叫罗伯特。你好!”罗伯特保持着距离。“机器人在这里干什么?而且你看起来也不像机器人,别想糊弄我!”说着,大汉舞动大棒逼上来。“我是机器人。”罗伯特一边大声宣称,一边后退。他的眼光扫到了街角,那儿有一台四四方方的机器,装在一辆四轮车上,正发出细微低沉的响声。四周的机器虫都被吸引过来,源源不断地涌上车子,被它吸进肚子里。“那是什么?”罗伯特问。他并不想冒犯任何人,只是好奇而已。

大汉跨上一步,又是一棒砸向罗伯特的头。

罗伯特再次躲开。

这一次,大厦上突然撒下一张网,猛地将大汉从头罩住。网内一阵电弧闪烁,大汉哇哇乱叫。

罗伯特愣在那儿,不知道这是怎样的变故。抬头看去,距离地面十多米高的窗口上有一个粗大的管状物。在同样的高度上,还有几个类似的结构物。那是发射电网的装置。

电网的弧光停了下来,大汉已经瘫倒在地。

低沉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他丫的!”大汉有气无力地骂着,困在网里,动弹不得。

罗伯特快步上前,将电网抓起来甩开。“你没事吧?”他关切地问。“笨牛来了,快跑!”大汉并不理睬罗伯特,仿佛在自言自语,自顾自挣扎着爬向车子。他费力地按动一些开关,方机器细微低沉的响声戛然而止,车子开动起来,向前窜去。

大汉失去支撑,颓然倒地。

低沉的脚步声逼近了,罗伯特扭头望去。

一个巨大的黑影出现在两幢高楼之间。它足有三米高,两条粗壮的巨腿中间吊着一个硕大的球形,形成一个π字。火光从球体上射出来,扑向逃窜的车子。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车子被炸成了碎片。借着爆炸的火光,罗伯特看见了球体上的情形,那儿有一个座舱,舱里坐着人。

那是一个女人,同样正看着罗伯特。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一个人正在追杀另一个人!

突然间,女人的眼里闪出红光。她是一个机器人!

机器人不应该伤害人类!

罗伯特一猫腰抱起大汉,顺势躲入巨大机器的死角。

当女机器人驾驶的机器开始移动,他把大汉扛在肩上冲了出去,沿着街道狂奔。

他有一个目标——车子被炸的时刻,前部已经分离,仍旧在继续向前行驶,他记住了那分离的小车的路线,试图追上去。

然而沿着街逃跑只有死路一条,身后的机器人火力凶猛,可以把他打得稀烂。

他拐进另一条街,不停地在街巷中穿梭,很快就甩开了巨大的机器。

十几分钟后,他已经跑出了城市。确认安全后,他回到主道,仔细地研究起地上的轮迹。小车已经不见踪影,然而在道路上总会留下点什么。“放我下来!”肩上的大汉已经醒过来,不断挣扎着。

罗伯特将他轻轻放下。大汉一屁股坐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气,“你还真是机器人?”他仍旧带着几分狐疑,“不像啊!”“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机器人要维护人的利益,机器人要……”罗伯特又重复三原则,这是他所知道的和人类亲近的唯一方法。“行了,行了!”大汉打断他,“管你是不是机器人,别啰里吧嗦的,我最讨厌啰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金属哨,含在唇间,使劲吹了起来。

哨子发出绵长的声响,细悠悠的,向远方飘去。

大汉吹了十多秒后停了下来,看着罗伯特,“不过你可能真是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