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的美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9:53:34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宏伟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长路上的美景

成长路上的美景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齐国晏子的预言

那是在战国时期,晏子在齐国为相,有一天,他陪同齐景公外出游玩,登上一座高山。齐景公站在山峰上,见远处重峦叠嶂,一条水带绕山转,人们正在辽阔的田地上劳作。景公顿觉心旷神怡,不无自得地感叹说:“真是大好河山!现在为我所有,只是不知以后又会是谁的天下!”

景公本想自己的子孙后代一定会继承自己的功业,希望晏子能赞誉他的伟大,不料晏子却回答道:“我想可能是田成氏!”

景公有些失望,但也吃了一惊,恼怒地说:“一派胡言,我是一国之君,他区区一个田成氏,怎么会继我之后统治齐国呢?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晏子不紧不慢地说:“大王息怒!田成氏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他乐善好施。相形之下,您的征税就有些繁重。他不惜把自己的俸禄赏给大臣,救济贫穷的人们。大笔大笔地向外借钱,别人还的时候,他只收取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在齐国颇得人心。他说:‘我的这些钱财本来就是取之于民,现在用之于民,是理所当然,我有什么好心疼的呢?’人民都为他的慷慨大方而感动,非常爱戴他。”“不就是这些吗?我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信他能得天下!”“可是人心很重要。他的慷慨和仁慈把有才能的人都集于自己门下,那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每次杀牛后,他只取其中的一份,其余的都分给士兵,其他物品也一样,因此士兵都心甘情愿为他战死。齐国遭受饥荒时,他向外施舍粮食,周和秦等地的百姓,在遇到困难时也都千里迢迢地来投靠他。可以说他对人民是‘爱之如父母’,而人民对他则是‘归之如流水’。”

景公听后悲从中来:“本应由我后代继承的大业将被田成氏占去,那不是太悲哀了吗?难道我命该如此吗?”

晏子安慰道:“您又何必担忧呢?您可以像田成氏那样,亲近贤人,帮助穷人,放宽刑罚,抚恤老弱病残者,对军中将士施以恩惠,自然会人心所向。再加上国家现有的实力,就算是十个田成氏也不能夺去您的天下!”

但是景公并没有把晏子的话放在心上,依然如故。公元前386年,田成氏被列为诸侯。公元前379年,他没有受到任何阻挠就统一了齐国。齐景公的后代最终失去了王位。

晏子规劝齐景公

那是在春秋时期,齐景公好打猎。他经常把朝政大权委托给大臣,自己却带着侍卫和随从去打猎。有一次,他和以前一样把朝政委托给大臣,自己带着随从外出打猎,结果十七天没有返回朝廷。

宰相晏婴听说了以后,亲自乘车前去见齐景公。当晏子赶到齐景公的打猎地点后,他连衣服帽子都没有来得及整理,就上前拜见齐景公。

晏子虽然生活俭朴,可是平时在上朝时总是穿戴整齐,给文武百官做出表率。齐景公看到晏子今天穿戴不整的样子,感到很惊讶,还以为朝廷出了什么大事呢。

齐景公问道:“相国为什么这么匆忙?莫非朝中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发生?”

晏子说:“对,有急事。都城的人都认为君侯被别国的坏人抓去了呢!”

齐景公笑笑说:“多虑了!齐国现在国泰民安,怎能会出这种事情呢?”

晏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鱼鳖厌恶深渊,游到浅滩,所以被鱼钩钓住,被渔网捞取;禽兽厌恶深山,下到湖泽,所以会被猎人捕获。’现在君侯外出打猎,十七天也不返回朝廷,这不太过分了吗?人民的疑虑怎么是多虑呢?”

齐景公问:“朝政怎么样?”

晏子说:“君侯不在朝廷,朝政都快乱套了啊!”

齐景公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安排了专人负责,才放心外出打猎的,就对晏子说:“不会这样的。是国内外来的宾客没有人接待吗?有行人子牛在朝廷负责这件事啊!是没有杀牲畜祭祀宗庙吗?有太宰子游在朝廷负责这件事啊!是处理案件不公正吗?有大理官员子几在朝廷负责这件事啊!是国家钱粮盈余或不足的事吗?有巫贤在朝廷负责这件事啊!寡人有这四个大臣,就像人有了四肢一样,什么事情都可以代替寡人去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啊!”

晏子说:“当然。如果有心脏在,四肢代替心脏工作,自然是好的。假如光有四肢,而没有心脏指挥它们,这个人十七天能不死吗?”

齐景公恍然大悟,说:“相国的这番话,说得好啊!”

于是,齐景公拉住晏子的手,同乘一辆车返回朝廷。

人格自卫的典范

那是在晋、楚战后,两国交换战俘。楚王在送晋国大夫知罃回国时,两人有一段对话,简略如下:

楚王:“你恨我吗?”

知罃:“我无才,不恨谁。”

楚王:“你感谢我吗?”

知罃:“不。两国事,不由人。”

楚王:“你如何报答我?”

知罃:“效祖国,无二心。”

楚王认为这是知罃对自己最好的报答,以隆重礼节,将其送回晋国。《醒世姻缘传》中,有个宦官子弟叫晁源,他因事准备贿赂监狱长,东西都准备好了,可到了酒席上,却没拿出来。

下人问其缘由,晁源回答说:“不好当面亵渎他。”

推及开来,知罃对楚王所说,实在是一种尊重之情,也就是看得起的意思。楚王对知罃的话,心领神会,才以尊重对尊重。假如知罃对楚王来个当面亵渎,也就没有了《楚归晋知罃》的史话了。

赏给大臣的宝石

皇帝得了重病,复原的希望非常渺茫。他把大臣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我想要知道你们对我的看法,你们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你们要对我说实话,不能有丝毫隐瞒。这样,我会赏给你们每人一颗宝石。”

大臣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走到皇帝的宝座前面,都夸大其词地对皇帝大加赞扬。轮到一位智者时,他对皇帝说:“我宁可不发言,因为真理是买不到的。”“这样的话,我就不给你任何报酬,你只管说出你的想法。”

智者看了看皇帝,不慌不忙地说:“陛下,请允许我告诉您我对您的看法:您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着许多的弱点和缺点。您犯的错误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事实上,全国人民因赋税沉重而怨声载道。我认为您在修建宫殿、举办宴会等方面花费太多。”

对于智者的批评,皇帝非常震惊,他陷入了沉思之中。最后,他赏给大臣们每人一颗宝石,同时他任命那个智者为宰相。

次日,那些溜须拍马的人来到皇帝面前,说:“陛下,那个卖给了你宝石的商人应该被吊死,因为你送给我们的宝石是假的。”“这个我知道,不过我要告诉你们的是,那些宝石跟你们的话一样,都是假的。”皇帝回答说。

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只有诚实的人才会得到珍贵的赏品。

榜样的巨大力量

故事发生在一个居民住宅楼里。原来住宅楼没有垃圾箱,大家都把垃圾倒在巷口的那块空地上,日子长了,便弄得满地狼藉。后来,环卫部门根据居民的建议,在这里建了个垃圾箱。

从此,这里的卫生状况就有了好转。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垃圾箱周围又散乱地堆起了脏物,到了夏天,就蚊蝇成群,臭气扑鼻,令人不堪入目。只因有人倒垃圾的时候少往前跨了几步,你离三步倒过去,随风飘飞,他离五步撒出去,天女散花。

半天不到,赃物便延伸到了路中心,行人虽然牢骚满腹,也只好踮起脚尖屏住呼吸快步通过。终于有一天,墙上出现了一行字:请上前几步倒垃圾!

措辞很和善。可是没用,乱倒垃圾的现象依旧。一天,人们发现墙上的字改了:禁止乱倒垃圾!态度比较严肃了,语气是命令式的。可是十几天过去了,情况仍未有好转。

于是墙上的字换成了:乱倒垃圾者罚款100元!口气变得很威严,好像极具震慑力。可还是没人理睬,依然乱倒,依然狼藉。

后来出现了一行骂人的话:乱倒垃圾者是猪狗!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们似乎看到了书写者既忍无可忍又无可奈何的窘态。可是谁会买你的账呢?

反正你也没亲眼看见谁在乱倒,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事情虽然不算大,却令人揪心。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谁也没想到,今年以来情况居然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再没有人在这里乱倒垃圾了,周围也再找不到一点儿脏物,墙上那条改换了多次的标语也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这和一个人有关,他住进了这栋楼里。这是一个什么人,有这么大能耐?他不是政要,不是名人,不是劳模,也不是哪里派来的卫生监督员,他是一个年届花甲的普通老人,而且是个盲人。

自从他和老伴儿住来之后,每天早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走30米去倒垃圾,奇怪的是,他总能准确地把垃圾倒进垃圾箱。

有人问他:“大爷,您双目失明,怎么能把垃圾倒进箱里去的?”

他答道:“开始也倒不准,时间长了,我心里就有数了。”

人们退而思之,叹服不已。好一个“我心里有数”!

其实人人心里都有数。盲人想得很简单,也很坚定:垃圾是应该入箱的,否则就会脏了环境。所以他每天默默地数着脚步,一步一步,开始由老伴儿搀着,后来独自摸向垃圾箱,准确无误地将垃圾倒进去。

善是一种良性循环

男孩的母亲病了。病魔在吞噬完了家里的财钱的同时,也渐渐地挖走父亲的热忱和耐心,就连母亲曾有的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意志也一并带走。只有男孩不言放弃,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除了一颗爱着的心,再拿什么与现实兑换?

有一次,一位同学对他说,在蓬莱阁东的海边有一观音庙,新建了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汉白玉四面佛,游人如织,香火鼎盛,只要心诚,有求必应呢。

男孩眼前豁然一亮,仿佛找到了根治母亲疾病的灵丹妙药一般,兴奋地跳起来。随即,他看到了同学晃动的那张制作精美的门票。倏地,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顷刻间灰飞烟灭。30里山路不会阻挠男孩前行的脚步,可没有钱铺垫,他知道难以跨过那很高的门槛。

明天就是星期天,天快放亮时,男孩终于做出了去试一试的决定。他想起老师说过的话:幸运总是光顾那些敢于一试的人。

好像是为了验证他的诚心和勇气,天公故意下起了雨。男孩没有迟疑,找到雨披,用塑料袋把干粮、背包、水包好,骑上自行车上路了。一路上经过雨的洗礼,又承受了太阳的炙烤,3个多小时的行程,男孩早已筋疲力尽。

他怯生生、羞答答地挪到门口,对管理人员说:母亲病得厉害,我想去求观音保佑她,可我没有钱……

可以想象得出男孩无助窘迫的表情,仿佛可以看到他可怜巴巴含泪的眼神,纵是冷血心肠,任谁也不会无动于衷,用这样一颗赤子心做通行证的,谁会忍心阻拦呢?

阳光抒情般地洒在男孩身上,他感觉像天使的吻,那样地妥帖。他欢快地跑上延寿桥,抬头便看到神情安详的玉观音正慈祥地看着他,正要跪拜,一回头,看到有个白发苍苍的爷爷站在桥头远远地仰视佛像。

一定是那些高高的台阶和打滑路面让老人望而却步。男孩这样想着,便转身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老爷爷面前,搀扶着他。老爷爷说:“这么多人,只有你肯扶我一把,只有你心存善念啊。”

男孩跪在圣观音面前祷告完毕,发现膝盖处被海绵蒲垫上的雨水浸透了。他想起背包里的方便袋,如果把它拆开铺到蒲垫上,后来的人不就不会把裤子弄湿了吗?于是他把四面佛前面的垫子上都铺上塑料布。

老爷爷看到男孩的举动,拍拍男孩的肩膀,别人礼佛却看不见佛,唯有你心中有佛,佛在你心中啊。孩子,你不用再礼拜了,心中有佛的人,把别人都当做佛来敬来待,这样的人佛怎么能不把福泽降于他呢?放心吧孩子,你母亲的病会从此好起来。

几天后,男孩意外地收到了一笔为母亲治病的赠款,那个署名“心是自己镜子”的人,在留言中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捍卫自己的双膝

去鸣沙山要骑骆驼。稳稳的骆驼像座小山很伟岸的样子。没等我们靠近,它庞大的身躯忽地一下就跪下了。跪得如此突然,让人措手不及,我只觉得天地一下就矮了许多,原来骆驼也是卑微的物种,而我竟对它产生了些许的怜悯,不知是谁训练了它的奴性,给人下跪,应该不是它的天性吧。

对下跪,我有着特别的敏感。小时候,只要我们犯了过错,母亲就会让我们下跪,她不知道下跪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在她看来是忏悔,是认错。

我只知道内心深处有一种东西在压抑,在扭曲,在撕扯,甚至在窒息,而另一种叫做卑微的东西正在暗暗地滋长。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下跪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与人尊贵、卑贱的区分,臣给君跪,民给官跪,子女给父母跪是天经地义的,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人性中的不平等,最有辱人格,最不人道的一种。

我知道母亲的母亲就是这样对她的,我知道奴性就像基因也是可以遗传的,而初懂人事的我却开始了抵抗,我宁死也要捍卫自己倔强的双膝。

母亲终于让步,但我的内心却留下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疤痕,很长时间,我害怕成人的世界,害怕无明的世界带给我的任何伤害。后来,我做了母亲。我想让我的女儿长成一株汲满阳光,蓬勃向上的花儿。

但那个突如其来的一幕又一次撞疼了我的伤口。那天,我带女儿在最好的朋友家过周末,两个不忍分离的小女孩走到我面前,突然就下跪了,女儿求我,她要留下。

我敌不过那些电视,那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潜移默化,我知道她们只是模仿,把求变成了一种戏剧化的形式,但对下跪的本意却一点不知。

就像两只可怜的小羊羔,让我心怀怜悯,我知道自己的内心已是同意了,但理智还是战胜了母性的柔弱,我对她们说:如果你们不跪,我会满足你们的请求,但我不能原谅你们请求的方式。

我希望我的拒绝就像一个决然的手势,让她们永远记住:无论什么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双膝就是一种软弱,就是放弃了自己做人的尊严,一个不知自重自爱的人,是永远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的。

前不久,报纸上登了两则消息:一则是一个女大学生因为被偷,为了讨回自己的钱包里的证件,在车站,她给小偷下跪,用很卑微的方式在求。

我不敢想,那是一幅多么不堪的画面,她的所为让我们看到了她身上的缺失,就像一个士兵在敌人面前放下了武器,以丢弃自己人格的方式求得偷生的权利,结果可想而知。

想起了那些骆驼,作为被人类驯服的动物一种,跪下去站起来,已经成为它们生命的状态,原来奴性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变成一种自然。但人不是骆驼。上帝说,人人都是他的孩子,而佛祖说,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立地成佛。

俾格米人的习惯

雨季的第一个月,我随加州一家旅游团来到以刚果盆地为中心的森林地带。当地的俾格米人主要靠狩猎为生,是当今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

俾格米人在分猎物的时候有一个传统,每个人都将自己的那份放在石头上,拿走别人的那一份,以示公正无私。

俾格米人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所有进入刚果盆地俾格米人聚居地的游客,都要尊重俾格米人的生活习惯,如果发生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次旅行,我们带着好奇和探险的心理,凡事都十分小心。值得庆幸的是,从进山一直到返回都非常顺利,虽然也见过几个俾格米人捕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由于没与俾格米人近距离接触,也就没有发生冲突,此时人们提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导游拉特尔说,因为上下山走的路线不同,下山的路十分崎岖,为了安全起见,车上的40名旅客要分两次下山,我被安排在第一批下山。

当车子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几名俾格米人手持长矛和大刀拦在了我们的车前,拉特尔说,这是俾格米人的欢送仪式。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来的时候不见有人欢迎,走的时候却拿着长矛大刀来欢送,这是什么规矩啊。

根据俾格米人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一块石头上留下一样东西,再拿走一样东西。大家身边带的东西都是必需品,去掉哪一样都会很不方便,吃的东西也都留在了山下的旅店里,而俾格米人又不收钞票。

就在人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时候,拉特尔说,如果大家实在没有东西可以留下来,每人在附近捡一块石头也行。就在有人准备去捡石头的时候,一位叫罗伯特的旅客主动将自己手中的雨伞放在了石头上。

那时正逢雨季,旅行团在出发前就给每个人准备了一把雨伞。罗伯特如果将自己的雨伞给了别人,那他不是要被雨水淋湿吗?

就在人们陷入沉默的时候,又一位叫斯德克斯的旅客将自己手中的雨伞放在了石头上。罗伯特立即拿起斯德克斯的雨伞上了车,斯德克斯则拿起罗伯特的雨伞上了车。

此时,大家才明白过来,罗伯特的做法确实很好,既解决了旅客们的困境,又尊重了俾格米人的习惯。站在一旁的俾格米人也表示了同意。

下山后,大家一边等待后面的那20位旅客,一边谈论着刚才那有惊无险的一幕。如果大家都不肯拿出自己手中的雨伞,而去附近找一块石头,那么现在每个人的手里不都得拿着一块石头吗?

拉特尔解释说,这是俾格米人的一个习惯,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们一样公正无私。

后一辆旅游车回到了山下,另外20名旅客走了出来。大家惊讶地看到,他们的手里多了一块石头。

父亲舍不得的小店

一直劝老父关掉小店,因为既赚不了几个钱又辛苦得要命。老父只是笑笑,把小店挪了地方,仍继续开着。

腊月廿八下午,一个中年汉子跑进小店,满头大汗地掏出一块钱,郑重地递给父亲:“实在对不起,欠了这么久!我刚讨回工钱,知道您的店搬走了,我足足问了八个人才找到这儿。”

那一块钱,是前几天的两块面包钱。当时这个汉子饿得走不动路,请求赊两块面包。父亲看他满头满脸的水泥灰迹,可怜他,两块面包权当白送,想不到他竟那么郑重地记着,真让人感动。

后来我偶然得知,为了还这一块钱,那个汉子不仅问了八个人,还耽误了中午的汽车,票价近两百,晚上还要住旅店,又花掉几十。

我不再劝父亲关掉小店,因为那些高贵的灵魂遇到困难时,小店至少能提供两块面包。

一份看不见的爱

像往常一样,中午午餐;我又去了那家小吃店,要了一碗面条。刚吃了几口,这时进来一对中年夫妇,男的有一只眼睛看不见了,身后背着一把二胡。女的是个盲人,在男的搀扶下,摸索着坐到我对面的椅子上。

大概是街上卖艺的吧,我想。“大碗豆花米粉,两份。”男的将二胡靠在墙角。

刚坐下来,男的又起身去拿筷子,顺便付了钱,又向店员说了几句什么。一会儿,米粉上来了,却是一大一小两碗。男的仔细地将豆花弄碎、拌匀,然后将大碗递给女的。

女的吃了两口问:“你呢?”“我也是豆花米粉,大碗的,足够了。”

我有些吃惊。“这种不是大碗的。”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孩忽然说。他一定以为,这个叔叔弄错了,却付了大碗的钱。

中年男子并没有抬头,继续低头吃着。“叔叔,你吃的这种不是大碗的。”小男孩以为他没听见,重复道。中年男子慌忙抬头,冲男孩摆摆手。“多嘴!”小男孩的母亲厉声呵斥。“本来就是嘛。”男孩一脸委屈。

正吃米粉的女人停了下来,侧着头仔细辨别声音的方向,她的脸轻轻地抽搐了一下。吃完米粉,他们搀扶着走出了小吃店。我被这一对盲人夫妇感动了,默默地走在他们后面。“今天吃得真饱。”男的说。

女的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道:“你不要骗我了,你吃的是小碗,你一直瞒着我。”女的失声哭了起来。“我不饿,真的不饿,你……你别这样,路人看了多不好……”男的有些手足无措,扯起衣袖为妻子擦泪。

我看着他们,泪水溢满了眼睛。

一杯暖暖的冰红茶

在我家旁边新开了一家海鲜自助餐厅,朋友邀请我和妻子一起去品尝。这家餐厅地点适中,停车位宽敞,菜的味道也相当不错。

没有多久,我的手机响了。原来,我担任顾问的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有急事找我,因他也在附近,就请他前来分享。

不久他来了,他一坐下,服务小姐立刻走过来,拿起账单说:“现在是五位,多了一位。”新来的朋友立刻说:“不必了,我已用过餐,跟寥教授聊一会儿就走。”

小姐听了,立刻收起笑脸,告诉他:“那你不能吃喔,只要吃一点点,我们马上算你一份。”然后扭头就走。

做东的朋友赶紧打圆场说:“吃吧,算在我的账上。”小姐的言语举止,严重破坏了原来美好的气氛,坐不了一会儿,我们就离开了。后来,我再没有去过这家餐厅,今后也没有再光临的打算。

两个月前,我有事赴美,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稍作停留,在那里留学的儿子带我与妻子到一家自助餐厅用餐。

坐定不久,儿子的同学从窗外走过,看见我们,就走进来打个招呼。他告诉服务小姐已用过餐,小姐片刻后就送来一杯冰红茶给他,这让我们很感动,霎时觉得这间不大的餐厅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会成为这家餐厅最忠实的顾客。

其实,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善举,往往会让他人感动不已。

一双脚上的修养

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

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北方冬天的雪大,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于是,阅览室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

这时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我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我坐在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疚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地在刚刚擦干净的地板上留下痕迹。

女工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修复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

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门又被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又缩了回去。

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沙沙”的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我从上往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

做好自己那份工

刚过世的叶利钦在执政时,有人问克里姆林宫内一位清洁工人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她的回答是:“我的工作和叶利钦的工作其实差不多,他是在打理俄罗斯,我是在打理克里姆林宫,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分内做好自己的事。”她说得轻描淡写,又理直气壮。

你或许未听过这故事,但这位清洁女工敬业乐业的精神,大家不应该陌生。香港是一个很细小的地方,过去我们能够以小胜大,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凭借的正是每个人不论行业贵贱,不论职位高低,都尽力做好自己这份工的专业精神。

香港不乏“做好那份工”的故事,大家应该还记得两个月前,西铁一个车厢的车顶在隧道内起火的事件。当时,列车车长指示乘客如何逃生后,立刻返回车厢,由车头走到车尾,查看乘客是不是已全部离开,还把车厢内的灭火筒搜集起来去救火。

他为何要这样做?因为他觉得这是车长的责任;他觉得要做好车长这份工,就应当这样做。事件中,又有乘坐列车的一位警员逆人流而上,协助乘客疏散,他没有考虑自身安全,一心只想安排乘客安全疏散,只想做好警察救急扶危的工作。

当日更有树仁大学新闻系学生折返现场,拍得第一手图片被全港报刊头版刊用,尚未正式成为记者的他,已竭尽所能去做好记者这份工。

我听过一个访问,是电影《无间道》其中一位编剧庄文强的访问。他说在拍摄《无间道》时,他除了写剧本,更参与美术、灯光、摄影,甚至音乐的构思,以追求自己作品的完整性。

他觉得如果每一位编剧都愿意与导演及其他工作人员做类似的沟通,编剧的地位获得尊重并非难事。他一有空闲便会密集式地看书和欣赏大师作品。《英雄本色》他看了一百多次,《教父》一二集看了六七十次,借以揣摩其他人的造诣。他的故事或许没有英雄故事的伟大、动人情节,但他同样受人尊敬,因为他处事专业,因为他做好自己的工作。

树上的那只鸟

那是在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你说什么?”父亲又问道。“是只乌鸦!”“儿子,那是什么?”“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

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父亲坐回到儿子身边,手里多了一个发黄的笔记本。

儿子好奇地看着父亲翻动着本子,他不知道那是他父亲的日记本,上面记载着父亲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父亲翻到25年前的一页,然后开始读出声来:

今天,我带着乖儿子到院子里走了走。我俩坐下后,儿子看见树枝上停着一只鸟,问我:‘爸爸,那是什么呀?’我告诉他,那是只乌鸦。过了一会儿,儿子又问我那只鸟,我说那是只乌鸦……

儿子反复地问那只鸟的名字,一共问了25次,每次我都耐心地重复一遍。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知道儿子很好奇,希望他能记住那只鸟的名字。

当父亲读完这页日记后,儿子已经泪流满面了。“爸爸,你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原谅我吧!”

父亲伸手紧紧抱住自己的儿子,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

妈妈是佑安女神

那是有一次,一个男人的女儿驾一辆宝马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不幸发生车祸,车毁人亡。他见到女儿的遗体,脸色煞白,瞬间瘫软在地。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会哭喊“我的女儿”,而他却是尖声呼唤:“妈呀——”哭泣如高山间的巨瀑,响彻大地。

一个如山般坚强的男人,为死去的女儿哭成一团烂泥。而引发这场痛哭的是那一声源自心里的呼唤:妈呀!

曾经读过一篇外国小说。说一对间谍夫妇成功打入了美国FBI,女人随着年岁增长很想生一个孩子,了却自己当母亲的心愿。经过精心策划,他们小心翼翼地实施,做得滴水不漏。

但是,当她躺在产床,最痛的时候,用母语大喊了一声:“我的妈呀——”FBI的同事将此细节报告长官,她不幸暴露了身份,身陷囹圄。

看到最后,我为母亲的伟大感到骄傲,毕竟世间任何一项神圣使命,都不如做母亲,不如被儿女喊一声妈妈。同时,更为女特工用母语喊妈妈感到震撼。是啊,世上每一个儿女,在最难承受的时候,下意识喊出口的,是妈妈。

想想我自己,亦如此。我是一个对电十分敏感的人,秋干气燥,在家里,关窗、开冰箱,甚至摁水龙头,都会有比较强烈的电感。每一次感受到静电袭击的那一刻,不自觉地大叫一声:“我的妈呀——”身边的妻子习惯地问一声:“又电着了?”

没有任何情绪准备,没有主观控制,身处惊恐之中,本能地,就喊出了妈妈!妻子曾有过不幸的童年,每每梦回,都是在梦中哭喊:“妈妈!”声若鸣,泪如雨。苦难穿越几十年的历史,依然缠上她,而妈妈,成了她的驱魔女神。

也许,世间的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母亲深藏的影子,在每一场灾难,每一次痛苦,每一次惊慌之中,母亲都会闪出来护佑,来安慰我们。在大叫一声妈后,灾难不再可怕,痛苦不再磨人,惊慌不再无措,因为妈妈是佑安女神、送福之神。

那一声本真的呼唤,喊出了天下儿女内心的宗教。

高山学校的老师

高山,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山下。

山之巅,有一所学校。唯一的老师刚过而立之年,唯一的住户,是老师和他的妻子、孩子。

学校无围墙。我进去时,老师正在备课。条件虽简陋,老师备课却极认真,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而清楚。

我问:“学生呢?”

老师回答:“三天没学生来上课了,因为秋忙。去找家长动员也无济于事。”

我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备课呢?”

老师又答:“备课是为了等学生来。”

我大受感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儿。

往回走,刚走出有二里地,忽然听到有钟声。

我一阵惊喜:有学生来上课了。

因为老师说过,到一个学生就敲一下钟。

那钟声,实际是对另外一些学生的召唤。

老师和钟,都是一种守望。

一米树阴下的慈悲

夏天像一壶热巧克力,既热且闷还有些粘稠地浇到我们头上。

在酷热而无处可逃的夏天里,我的情绪有点绝望。

我决定在墙上画一道门逃出去。这道门,就是离我工作生活的城市一百多里外的故乡,那里的人不挤,那里的树还比较多,那里没有热岛效应和令我哭笑不得的人和事。

我如往常一样来到昭觉寺车站。周围的景物被白辣辣的阳光包裹着,摇摇欲坠。我也像一个从冰柜里逃出来的冰激凌,淌着水,步履沉重地从公交站挣扎着走向长途车站。这短短的两百多米,突然变得比诺曼底登陆时的奥马哈海滩更让人恐惧。

在我昏昏沉沉摇摇欲坠往前走时。突然,一幅画面把我怔住了,我看见前面路边上一片小树阴下坐着两个乞丐,他们的背后,是一家单位的围墙,树阴是从围墙里支出的,小小的,长宽都只有一米左右。

以往我从此地经过,看到那老乞丐躺在树阴下睡觉,稍不留心,便会把脚伸到阳光里,而今天,这小小的一米树阴,却装下了两个乞丐。

这小小的一米树阴是周围几百米范围内唯一一个可以让乞丐藏身的地方。其余的地方,除了商铺还是商铺,要么就是火星直冒的阳光地带。

这是我在最酷热的夏天里看到的唯一一幅清凉的画面,它让我心里突然打了一个激灵。我觉得在这小小的一米树阴下,我看到了自己在空调房间中没有体会到的那份宽容与仁爱,那是人与人之间最应该有的感情。

我拐到两个乞丐栖身的一米树阴下,拿出5元钱。我知道这很俗,但我一时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表达我此时心中的感觉。我看见那老乞丐面前的铁桶里,零钱比平常他一个人在那里时多了许多。

我想,他也许永远不知道,今天“生意”特别好的原因。但我知道——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米树阴与人分享的举动,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抬起你做人的头

1991年2月的一天,上海一家小作坊的负责人陈子凤听到这样一件事:好友章铸误入了一个股票诈骗陷阱,被骗走105万元,如今两口子已经倾家荡产。

陈子凤心里当即“咯噔”一下,因为章铸被骗的百万巨款中还有自己的几万元借款。她当即赶往章家,发现受害人不只是自己,包括章铸在内一共有36个,那是大家的钱,而且绝大多数人家庭都不富裕。

章铸夫妇的月工资均不到400元,要还清这笔天文数字一样的欠款,简直像天方夜谭。

其实此刻,最绝望的还是章铸夫妇。老实厚道的两口子已经辞了工,正没日没夜地待在家门口不远的街道上摆地摊、搞贩运、打零工,准备从零起步,还清朋友们的借款。

得知这个消息,陈子凤主动和其他债主们取得联系,大伙统一了思想:不向章家逼债,全力支持他们渡过难关。就这样,在负债的第一年底,章家不仅没人来催债,反而有两位债主主动送来1000元钱,说是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眼见债主们光这样拖下去、章铸两口子光这样累下去也不是办法,陈子凤灵机一动,就帮章铸出了个点子:利用他在机械方面的特长,办一家机电设备公司。

一语惊醒梦中人,债主们献计出力,一部分人帮章家办厂,另一部分人帮他们联系业务和销售。第二年下来,厂子居然净赚10万元。

也从这一年起,章家和30多位债主走上了一条同舟共济的还债之路。这笔债一还就是10年,其间,有两位债主先后去世,临终前还不忘叮嘱老伴:“章家人不错,千万不要难为他们。”

2003年1月17日,60岁的章铸在上海一家酒店宴请了36位债主,这一天也是他们正式还清105万元债务的日子。捧着酒杯,泪水湿润了章铸的眼眶:“身上背着巨债,我们从来不敢抬头看人。但因为有了你们,我们一家子一直在抬头走路。”

陈子凤动情地说:“推迟还债,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它却能让你们全家抬头做人,挺直腰杆走路,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债务,往往是一个家庭精神的枷锁。而来自债主的宽容,就像一只开锁的手。人生的很多时候,只需你我抬一抬手,就足以让另一个人、另一个家庭一辈子抬起做人的头。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受到无常命运的打击。对待这些遭遇苦难的人,我们不要雪上加霜,使他们进一步陷入困境。我们要宽以待人,学会雪中送炭,让他们在寒风中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勇敢地走出生活的泥潭。

抢坐靠窗的位置

朋友从那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有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抽一天时间坐坐,陪他看看故乡的城市。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还没有倒过时差,但是他的兴致却是很高的,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逛,谈论着许多的话题。

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东西,等休息好了,就继续逛。这样一来,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及待地欣赏着这座城市的景致。

朋友似乎显得更是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吃东西的时候,只要是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地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闹着要和我一起去逛,我也带上了他。他年纪小,自然躁动了些,每次也抢着要靠窗坐。但朋友总把他一提,摆到了后面,不让他靠近窗口,俨然是一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的时候,我们逛完了半个老城,觉得该停下来吃点东西了,于是又找了一家比较有本土特色的饭馆坐下来吃饭。店里顾客自然很多,但非常巧的是,我们正好碰到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朋友这一次还是抢先坐到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这一次实在憋不住了,闹腾着一定也要坐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实,怎么也掉不下去的……”“可是……”朋友还要说话时,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说:“笨蛋!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拍拍自己的脑袋,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看着他们如此,我反而迷糊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这是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他时差调节过来,脑子又犯糊涂了,连坐个窗口都战战兢兢的。”他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啊,在耶路撒冷是经常有恐怖袭击的,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在匪徒当街的机枪扫射中,他说不定就可以为大家挡几颗枪子了……”

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而已。要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耶路撒冷,每天都可能面对出其不意的袭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就可能意味着首先面对生命的危机。

此刻的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圣城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担忧的心里,却装满了对亲人朋友博大的爱意。

多看看亲人的脸

那是在不久前,我去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游历。在该国的首都克孜勒市,星期天的大街上行人稀少。这里的人们经济富足,虽然商店里的物品并不奢华,这是对照西方社会的消费观念而言。然而到哪里去找他们的国民呢?

当时我们要制作一档电视纪录片,我是主持人。电视的特点是到处找人,和人没完没了地说话。图瓦共和国的艺术科学院院长告诉我:“人们都在家里。”

我问:“星期天人们也不出来散步或购物吗?”

院长说:“购物?只有日本人、韩国人还有你们中国人才购物,我们在家里喝茶。图瓦人喜欢待在家里,说说话,看着亲人的脸。”

我被“看着亲人的脸”这句话所打动。我对于所有亲情的记忆与思念都没有离开“亲人的脸”。

人并不是因为血缘或上帝为你规定了大哥、小弟、四舅母、老叔这些亲情位置就完成了一个人的使命,并不是逢年过节拜访亲友之后就圆了面子上的事。亲情要推动与构建,像用一砖一瓦盖一座房子。

亲情需要经营。“经营”这个词稍显商业化,但用心经营就与商业无关了。图瓦人像孔子一样热爱家庭。别人告诉我,图瓦的总统先生常和夫人一道在百货大楼里背着手溜达。

我为何把图瓦人牵上圣人孔夫子呢?孔子时时说国,处处说家。咱们仔细琢磨一下他老人家的思路:孔子其实是以家说国,以亲情譬喻社会秩序。

他怕人们莽撞的人生不到位,多次说到仁、义、忠、恕,还有礼。当一切事情做好之际,自然合乎于礼。礼是孔子对世界大同的美好推想,相当于社会和谐。

亲情是一种修炼。实事求是讲,有的人对血亲寡于恩,对友人重于情。这一种情形并不少见。当一个人对已然设定的亲情尚不够亲,怎么说得上与外姓旁人亲呢?

亲戚不亲,无非是亲情软弱。亲情不可以用实力衡量,这并不是一场军事演习。当一个人怀着爱经营亲情的时候,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这也是生物学的召唤。

然后是什么?是榜样,是从自己做起,以血液奔流的方式串起家族的每一个人的热望,共赴亲情。上述这番话说出口有一些幼稚。亲情还需要召唤吗?怎么不需要?

如今夫妻间两口子的时光尚被手机、电脑霸占,两口子尚不知晓对方近况,怎能不呼唤亲情?

亲情需要建设,是一条需要用心用钱铺设的高速公路。

现今的媒体,在宣传上把“亲情”给外化了。即,重视对素不相识之人的关心照顾,谓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当然好,属于仁慈。但“已是亲人”还算不算亲人呢?我见过一些人,包括个别“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好像得了一种病,这种病的特征是——六亲不认,践踏亲情。

其实英模人物未必如此,一定是我们的某种文化有问题。这一种文化有时会过度强调牺牲,才导致把六亲不认视为大义。如果真的如此,社会还会和谐吗?子曰:“过犹不及。”自我牺牲精神固然高尚,但超越了尺度,不异冷血。

孔子在他的学说中先设定一个人是爱家派,接着推演,将其化作爱国派。在由家而国的论证中,孔子考虑尺度,认为“过”不好,“不及”亦不好,中庸最好。他老人家教导我们:亲力亲为,亲人相亲。

据说巴黎、伦敦和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在“抛弃”手机、电脑,家人聚在一起,“看着亲人的脸”。一家人彼此相助鼓励,这果真是一个美好的场景。

没有亲人的热情,没有友人的问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不要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也不要借学习紧张来推托,在每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