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欧公出涪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17:25:25

点击下载

作者:谢云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下欧公出涪城

天下欧公出涪城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天下欧公出涪城作者:谢云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ISBN:9787206140334本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遍大地的寻找和探访

绵阳的东街和解放街,走了很多年后,才知道,居然与欧阳修有关。千余年前,欧公就出生于那两条街之间的一处官舍里,具体地点,据说就在今天的绵阳一中校内。但即便如此,日日走过,依然不觉得异样——毕竟,光阴流转,岁月变迁,那两条窄而短的街道上,早没了大宋的影子,也不可能留存欧公的行迹。

但欧公的确“在过”这里,有他自己的文字为证:“某不幸少孤。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某始生。生四岁,而先人捐馆。”(《七贤画序》)考之于史,那应当是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他的生日,农历是六月二十一,公历为8月6日——我写下这些文字,是2017年。近1010年的漫长时光,已悄然逝去,就像富乐大桥下,那不舍昼夜的流水。

水名涪江。16岁时,我从乡下老家到县城里读书,第一次走到它身边,才知道它的名字。在一篇旧文字里,我曾如此写道:“涪”字于我,有些生僻。查字典,只一个注释,说是“水名,在四川”;给人感觉,仿佛这“涪”字,是专为那条河而造的。同时,我也知道,它发源于我并不熟悉的另一个地方,遥远的岷山主峰:雪宝顶。经过迢迢近千里的跋涉,才流经我所在的县城(三台),并流进我的生命——我在它的波浪、涛声和氤氲水雾里,生活了整整三年。现在想来,那河水,那波涛,那水气,或许早已像父精母血一样,涌流在我的脉管里了吧。

这样的感觉,显然是“文人性”的——敏感,细腻,多思,多疑,甚至不乏神经质的联想和附会。欧公也是文人,而且是震古烁今的大文人,他会不会与我一样有同感,觉得那河水、波涛、水气,也涌流进了他的脉管?无从考证,但可以猜想:欧公在绵阳生活了三年多,必然在涪江边行走过,游玩过,被父亲抱着,或被母亲牵着,或跟随在父母的脚前、身后。那时的江水,想必比今日更旺盛,更清澈。岸边的水草、砂石,水里的鱼儿、鸟儿,粼粼的波光,盈盈的浪涛,想必也进入过他的眼睛,泛动过他小小的心思?

似乎是纳博科夫说过:一个人在童年时就过完了一生。他想强调的是,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那种原初性的、终生性的,甚至致命性的影响。按培根的说法:“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显然,这里的“学”不仅是纸页间的读书学习,也包括大地上的游走行历。而一个人童年时的经历和闻见,无疑会为他的生命打下最初的“心灵胎记”和“精神底子”。

以此而言,在欧公的童年里,曾经有这样的一江清流日夜相伴,奔腾不息,会不会是对他人生命运的某种暗示?会不会是对他性格气质的某种形塑?会不会是对他诗情文意的某种成全?这些疑问,依然无从考证,姑且存而不论,但我至今依然认同自己在多年前那篇旧文字起笔时的感触:“自然山水对人的影响,总是不知不觉而意义非凡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水如此,人亦如此。欧公三岁多时离开绵阳,跟随转任的父亲到了江苏泰州,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像水一样,无论东流,还是西走,水在这大地上所走的,都是一条“不归之路”,用李白的说法:“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水的宿命,而“生命如水”,也是人的宿命:人是时间之子,在单向的时间之流里,每个人都走在一条“不可逆”的单行道上,或者说,人在这尘世间,也都走着一条“不归之路”。

在江苏泰州,欧阳修很快面对了“失怙”的命运,即他所谓“生四岁,而先人捐馆”。其父欧阳观,为官廉洁,一袖清风,自然没有什么遗产留给孤儿寡母。所以“失怙”的欧阳修,只好跟随29岁的寡母郑氏,到湖北随州投奔叔父,并在那里长大成人。24岁时去东京(汴梁)赴考,然后到西京(洛阳)为官,再“如京师”,很快又被贬夷陵、赴滑州,再回京师,复贬滁州,徙知扬州,移知颍州,再知应天府(南京),再回京师,再知蔡州,再回京师……漫漫仕途,沉浮坎坷,何止“三起三落”?直到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公历9月22日),卒于颍州(今安徽阜阳),他的“生命之水”,才停止了奔涌和流动。而三年后的熙宁八年九月,欧公才被葬于河南新郑。

从绵州,到颍州,欧公在这世间,以身体留存而论,仅仅66年,但其生命影响,尤其是他的思想光芒,他的作品文采,甚至他的为官政绩,他的奖掖后学,他的人格魅力,都越千年风雨而不朽,历百代光阴而永垂。以至于今天,凡他所经行之处,或落脚之地,人们既感念于他的“曾在”,也追怀着他的“馈遗”,甚至挖空心思、穿凿附会,想要证明自己的所在,与千年前的欧公,有着或大或小的瓜葛,或隐或显的关联。

这本书不想穿凿附会,但的确有些挖空心思。因为,这是一本证明的书,编辑的初衷,就是要证明欧公与涪城的关联。同时,这也是一本寻找的书。我们要寻找的对象,是欧阳修。我们想寻找的是,他在这世间曾经的印迹和足迹——尽管,史书里多有记载,但我们仍期望以别样的方式,对这位先贤做一次实地探访。尽管这片土地上,早已雾霾沉沉,但我们依然想通过追溯欧公的行踪,通过后学的感悟和追怀,呈现一个丰富的、生动的、立体的欧公。

书名“天下欧公出涪城”,其意有三:第一,欧公一生遍历天下,南北东西,如飘蓬一般,处处无家处处家,故以“天下”言之,有对欧公“家国情怀”的赞誉;第二,尽管欧公自三岁多离开后便再未回来,但绵阳涪城是他的出生地,“天下欧公”出于涪城,“欧公天下”始自涪城,言之凿凿,勿庸置疑;第三,欧公出于涪城,却惠泽天下,以“天下欧公出涪城”为名,既是对欧公一生行藏的最好总括,也是对涪城为“欧阳修出生地”的有力佐证。

尽管挖空心思,但最终,我们采用了一种笨拙的方式,通过辑选与欧公有关的散文随笔,在今人的字里行间,去寻觅和探访欧公的生命旅程——从涪城开始,从他的出生地开始,就仿佛从一条河流的发源地开始,既是追根溯源,也是顺流而下;这样的“顺藤摸瓜”的思路,更容易让我们看清,一个人如何在这世间降生,行走,慢慢成长。就像看一条河流,如何从最初的涓涓细流,经历曲折蜿蜒,一点点走向丰盈和壮大。

而这样“遍大地的寻找和探访”,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切的意味:通过这样的寻找和探访,呈现一个人何以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并由此追踪和发现,一个灵魂何以成为“这样的一个灵魂”。这既能表达我们对欧公的深切追怀,也能致以我们对欧公的诚挚敬意。编者2017.1.1绵阳绿岛卷一一代文宗降涪城欧阳修的绵州情愫蒋晓东

1.啼声婉转,欧阳修雅音绵州

绵州州衙二堂东推官厅一个侧室里,爆发出一阵阵男婴的啼声。这啼声像歌,有旋律,清幽婉转,清纯飘逸,出和雅音,微妙香洁。其音律,演唱了一个生命的到来,亦演唱了这个生命将在和雅香洁、清纯飘逸中稳步前行。这个声音便是欧阳修的声音。而这个侧室,则是欧阳修父亲的家眷室。这一天,是公元1007年8月6日(农历六月廿一)。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时任绵州军事推官,主管城防、邢狱。州衙二堂东的推官厅是他的公事厅。欧阳观55岁得子,喜上眉梢,对夫人感激至深,道:“苦了你了!我有后了!”欧阳观又屏住呼吸,张开两只耳朵静听,孩子的声音缓缓地、慢慢地、一丝一丝浸进他的心里。欧阳观的心,在兴奋和忙乱中怦怦跳动。他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吐出绵州口语:“巴适!”少顷,他又拍了一下大腿,再吐出绵州口语:“安逸!”夫人笑盈盈道:“别把孩子吓着了!”欧阳修啼声依然,室外香樟树上的麻雀,有四五只飞到窗台上,它们大约也想听听这美丽的声音。州衙热闹非凡,恭喜道贺的客人络绎不绝,笑逐颜开。亦有绵州人去到富乐山,请来高人﹙即隐士﹚,为欧阳修“把脉”,意欲知晓其未来。高人未及相面,只在屋外听到啼声,便点头道:“和音。雅音。香洁。微妙。”高人没有收取任何理事资费,作揖道:“不敢!愚已经沾了光啦!”说罢,面带微笑,满足而去。

在古绵州,但凡一个孩子出生,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都会带上米面杂粮、瓜果葱蒜等,送上祝福,聊表心意。与主人同乐,视彼家事情为自家事情,是绵州人良心使然。诚邀高人为孩童相面,更是必不可少,是绵州人的仁义和礼数,亦是其风俗习惯。欧阳修的父亲虽为官,却置身民众,因此,能言绵州地方语言不足为奇。北宋时,40来岁亦可称“老”,欧阳观“老来得子”,可谓“奇迹”,自然兴奋与激动。夜已寂,当入眠。欧阳修的家里,油灯却通宵跳动着火苗,幸福的灯光布满屋子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祥和、欣喜之夜。知道此事的绵州人口口相传,没有赶上恭贺、道喜的绵州人,就在自家院坝里燃起旺旺的火,于舞蹈和歌唱中,为欧阳修祈祷、祝福。“娃子乖呀,娃子好,娃子长大是个宝。”绵州人把欧阳修当成了自家的孩子。这句简单的“祝词”,至今还在绵阳农村流传。

欧阳修快满4岁的时候,父亲调往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军事判官,欧阳修与母亲一同离开绵州至泰州。欧阳观上任不久,积劳成疾,吐血而故,时年59岁。因欧阳修的父亲勤政廉洁,素来乐善好施,以致家贫如洗,无余资,欧阳修与母亲郑氏不得不流落到随州﹙今湖北随州﹚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清贫日子,煞是辛苦、劳累。好在欧阳修在绵州具有了正道品质,使他的本性和本心成熟而丰富,视难而乐,视艰为炼,终成大器。

欧阳修﹙1007~1072年﹚,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金石学家。在文学上,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又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在史学上,欧阳修主撰了《新唐书》、独撰了《新五代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欧阳修在朝廷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负有盛名,是朝廷的栋梁之一。

欧阳修在绵州度过了近4年时光,其巨大成就,在绵州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开始生根和萌芽。

欧阳修诞生于绵州早有定论。欧阳修在其作品《七贤画序》中明确表道:“某不幸少孤。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某始生。生四岁,而先人捐馆。”《七贤画序》文章不长,但字里行间,情感饱满,情真意切,文风平实、质朴、淳厚,彰显人道品质和文学品质,细细咀嚼,意味滋润绵长,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佩、敬仰和感激之情。

七贤图画

欧阳修的父亲即将调离绵州时,拒收赠物,亦未购置蜀物(四川物品),只留下了绵州州官奖励他的一匹鹅溪绢。父亲用这匹绢画了七贤图画,并视为至爱。七贤图画中,有生长在绵州一带或在绵州留下足迹的扬雄、蒋琬、李白、苏易简等,绵州本地贤达也在其中。父亲逝去后,欧阳修在母亲郑氏的督促下,时时供奉七贤图画,缅怀父亲,学贤律己,警示和提升自己。尤其临近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半﹚,母亲都要挂出七贤图画,设席祭祀,进行家风教育。在这怀念先人的隆重日子,欧阳修更是庄严,他必在七贤图画前,行传统三拜九叩之礼,纪念父亲,学习先贤,检查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是否像父亲和先贤一样端正。七贤图画是父亲留下的唯一物品,其价值与七贤图画内涵同等。欧阳修的《七贤画序》,看似写父亲珍爱七贤图画,实则是歌颂父亲的品质,继而歌颂画中圣贤人。父亲所以挚爱七贤图画,其实是崇敬画中七贤人物,并以他们为榜样。七贤图画以绵州风光为背景,山水清纯,风物厚重,这又陶冶了欧阳修对绵州山水的热爱之情。

欧阳修在父亲逝去20年后,科举得中,又23年后,年近半百的欧阳修装裱了七贤图画,并作《七贤画序》。《七贤画序》,道德文章,寓人生真谛。欧阳修在《七贤画序》有表:“图亦故,某忝立朝,惧其久而益朽损,遂取‘七贤’,命工装轴之,更可传百余年,以为欧阳氏旧物,且使子孙不忘先世之清风,而示吾先君所好尚。”《七贤画序》的最后一句对父亲更加敬仰:“事迹如此,始为作赞并序。”

欧阳修为何不在功成名就时,即刻装裱七贤图画呢?绵州人答:“欧阳修,孝子也,先人之物品,细致珍惜之,刻苦学习之,不可随意更改之。奈何图画色彩已暗淡,恐坏掉,自己且年纪渐老,于是装裱之,传承之。”欧阳修看见七贤图画,如同看见父亲。欧阳修仅仅与父亲生活了4年,而在绵州却3年有余。父亲于冥冥之中时时刻刻教育着欧阳修。欧阳修在朝廷常常借七贤图画“一生清风”的意思,表述:“知廉耻,立人之大节!”七贤图画是父亲在绵州时诞生的智慧财富,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欧阳修的至爱。欧阳修在晚年依然三拜九叩供奉七贤图画。把先人的物品保存数十年,并从中汲取智慧营养,而且传承智慧营养,可见父子情深、品质不异。七贤图画的品质,已经得到了传承。七贤图画,从绵州开始出发,伴欧阳修至终生。欧阳修的绵州情愫,十分清晰和厚重。绵州人亦复如是。

欧阳修出生于夏季。其实,夏季也好,有夏的热情;秋季也好,有秋的收获;冬季也好,蛰伏,积蓄力量,亦有梅花的芬芳;春季也好,万物复苏,人间灿烂。绵州人的确喜欢说“好”!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处处是好处。远看成岭侧成峰,保持清净纯善之心,满世界都是温暖明媚的阳光。

2.感恩父母,欧阳修乡愁绵州

是日,欧阳修与父亲行走于绵州富乐山中。富乐山茅草齐胸,茅草秆在山风中摇曳,茅草顶端的紫白色花絮,就纷纷扬扬起来,或起或伏,或左或右,却乱中有序。开不败的打碗碗花,悠然歇在青藤上微笑,而青藤缠绕着苍松翠柏,一个劲往上爬,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灌木丛中有蛇,欧阳修的父亲手持树枝,边走边打着草丛。欧阳修问父亲为何打草,父亲道:“打草惊蛇!”父亲不愿意被蛇所伤,更不愿意被蛇所伤后,又再去伤害生灵。父亲的仁善与机巧尽显其中。富乐山可谓绵州第一山,置身山顶,可观全城及周围。欧阳修当然很累,要父亲抱一抱,未果。父亲道:“累皮修心!”父亲于温和中不乏严厉。欧阳修又累了,叫嚷山好高呀!父亲道:“不高!脚比山高!”欧阳修父亲的智慧、或曰仁恕之心远远超过了他的官阶。终于到了山顶,欧阳修的脸涨得通红,却跺着脚道:“踩住了!”欧阳修的意思是:“当真脚比山高呢!”

绵州城果然美丽!抬眼一晃,城的四周被浅丘环抱,城就像襁褓中的婴儿,或者说城就像自然界中的一个家庭。仔细瞧瞧,芙蓉溪、涪江、安昌河,绵州这三条河的水,在城东南的南山嘴汇合,又滔滔而去,最后汇入长江。绵州有山,有水,有林地。土肥,山美,水清,没有雾霾。一只鸽子在绵州城的上空飞翔,并不孤独,它在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温情。随着鸽子一声轻飘飘的呼哨,夕阳西下了,周围山丘一片金灿,城中升起淡淡炊烟。

富乐山又叫东山。早在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与刘璋涪城相会,在东山饮酒话事,但见对面平坝一片葱绿,隐约可见农人在葱绿中忙碌,一派繁荣而又恬淡的景象。刘备忍不住惊呼:“富哉,今日之乐乎!”此后,东山就叫富乐山了。

欧阳修的父亲身为绵州军事推官,知晓颇多天文地理和历史人物,而且胆大心细,不惧艰辛,意志坚毅,思维活跃,并施人、物于仁心,知识与智慧并存;体现在教育蒙童上,携欧阳修感受山水情韵,领略古今轶事,锻炼意志,学习生活,体会自然,寓教于乐,本分之事,顺理成章。“子不教,父之过也。”父亲明白这个道理。

绵州有颇多名胜古迹和名人。欧阳修的父亲自叹能够在绵州为官,为一生之幸!

西山又是另外一番景致!茂林修竹,生机盎然,树叶竹叶,翠流欲滴。西山山型婉转,甘泉叮当,靓风在树林和竹林间轻柔流淌,于宁静中以致远。在西山,蒋琬之墓坐于此,扬雄的读书台留于此。西山之上有一亭,叫“子云亭”,因扬雄字子云而得名。有关扬雄的几处“子云亭”,分别在成都、郫县、绵州,唯有此处“子云亭”保存完好。欧阳观给欧阳修讲述了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在西山问学的故事,讲述了蜀汉名臣蒋琬的故事。欧阳修听了,双眼扑闪,像现在的相机一样,不住拍摄绵州风光。

母亲不可能等到欧阳修的父亲去世后,再来教育欧阳修!欧阳修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就常常步行于绵州的农田之间,看青青树木,看农人耕作,看晶莹剔透的露珠,呼吸绵州的清纯空气。母亲勤劳善良,心静如水,看什么都是一片清明。母亲喜欢绵州人的朴素与真诚,很快融入到绵州人的生活氛围中。

欧阳修牙牙学语时,燕子飞到屋外的墙壁筑窝,燕子“唧唧呀唧唧呀”叫着,声音特别亲切,像是在述说什么。母亲说:“修儿啊,燕子来了呢!它们叫得好好听哦!它们说了呢,唧唧呀唧唧呀,不吃你的酒,不喝你的茶,借你的屋檐,生几个孩子呀!”燕子确实没有吃过人们家里的食物。筑窝,靠自己去远处衔来农人不需要的闲草;衔泥,同样去到远远的河边。绵州人喜欢燕子,它们有礼有节,诚恳生存,自食其力。“唧唧呀唧唧呀,不吃你的酒,不喝你的茶,借你的屋檐,生几个孩子呀!”这句看似不全的儿童歌谣,内涵丰富,是绵州的“土特产”。母亲因为得到这句歌谣,并用于教子,而满心欢喜。母亲的笑容挂在脸上,平和、亲近、润心。

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是祭奠父亲的碑刻祭文,内容大多由母亲讲述而成。文中有“修不幸,生四岁而孤”,讲明自己幼年丧父;有“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道明父亲亦是幼年丧父和多地为官等。文章字句严谨,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哭泣之声,在字里行间默默流淌,情感饱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欧阳修对父亲的爱戴,恰似他的绵州情愫。如若他的童年,在绵州没有取法乎上的思想品质,其文章很难发自内心并至优至纯。文章由母亲口述而成,可以想见欧阳修静静依偎在母亲身边,不眨眼地聆听母亲的叙述与教诲。虽然欧阳修已经成人并功成名就,但他在母亲身边,永远是一个乖儿子。这是欧阳修对所受教育的感恩,亦是欧阳修对母亲的孝敬,让母亲感念对父亲的情思,回首父亲的为人正直与为官的忠诚。欧阳修仅仅与父亲生活了4年,而在绵州却3年有余,可见绵州之地和其父亲对欧阳修的影响程度,非算数所能知之。由此可见,欧阳修在绵州的生活,安妥、悠然、幸福!这一家人的仁义礼智信,何等深厚!

古人云:“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又云:“三岁定终生。”欧阳修的绵州情愫质朴而清晰,思想道路清晰,人格品质清晰。父亲母亲的教育,绵州的山水风光、人文自然,以及绵州歌谣,深深烙印在欧阳修的潜意识中,形成了正确的逻辑思维和思想路线,根深蒂固,置入骨髓,以至长大成人后,无论是生活环境艰辛,还是仕途波折,其性情无有动摇,不被染污,心不飘忽,无有背叛,自己始终掌握着自己的本性心灵,保持本真之美。《泷冈阡表》,歌唱父亲,热爱母亲,乡愁绵州。“唧唧呀唧唧呀,不吃你的酒,不喝你的茶,借你的屋檐,生几个孩子呀!”仿佛又看到了燕子的优美舞蹈,又听到了燕子亲切而诚恳的歌唱。这,其实是欧阳修的舞蹈和歌唱。

3.大忠大孝,欧阳修情愫绵州

在绵州时,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主管城防和刑狱。父亲到绵州上任不久,涪江涨了一次洪水,浊浪滔天,冲毁了不少良田和绵州城的部分房屋,亦有生命瞬间被吞噬。父亲捶胸顿足、痛哭流涕。父亲就在绵州州衙跪请在今涪江西岸新建城池。父亲带领军士和民众,严寒不怕霜冻,夏天不惧烈日。父亲展望城池完工后,洪水泛滥时不会再伤人,就欣喜地笑了。修筑城池,亦是常态保境安民的必需举措。绵州人参与修筑城池不要工钱,绵州人道:“一个上任不久的官员,会为绵州人的灾难痛哭流涕,感激都来不及,还要什么工钱呢!”父亲带欧阳修去到城池之上,欧阳修看见大汗淋漓的父亲,很是不解,问:“父亲,你为何要这样累呀?”父亲呵呵一笑,道:“我作为朝廷命官,要忠诚人民,忠诚国家,不怕累,应当是为官者的本分呢!”

欧阳修的父亲到任绵州之前,曾经多地为官,但官阶平平,基本没有提升,推官、判官,仅此而已。如若另人,很难心平。父亲却任劳任怨,实实在在,诚诚恳恳,从不抱怨,为臣死忠。绵州一老汉,把千层底布鞋脱了,用光脚板儿丈量城池。其妻也把布鞋脱了,用光脚板儿丈量城池。问:“脱鞋作甚?”答:“亲切。实在。”问:“笑甚?”两口子同时道:“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三。”两口子还道:“城池高一丈八,顶宽一丈一。”两口子喜悦无限。

那一阵子,不少绵州人都光着脚去丈量城池,形成了一道风景。绵州人在州衙门前,燃放炮仗,对城池表示赞誉。绵州人搭了戏台,用川剧形式表现修筑城池的场面。绵州人的金峰锣鼓在州衙门前敲了三天,金峰雄狮在州衙门前舞了三天。父亲对欧阳修道:“修儿呢,你看看,绵州人多高兴啊!”欧阳修的父亲最后逝于泰州任上,口吐鲜血,溅满几案。父亲的正直与忠诚,给欧阳修留下了深刻印象。绵州的金峰狮队,独具特色,至今为绵阳一绝。

绵州城南有条南河,走过农田,便是大片大片的沙地,沙地上杨柳依依;走出沙地,小石头铺就的河床上,白石头散落其间,闪烁着心灵太阳的光辉。母亲带欧阳修到南河边捡白石头玩。母亲还特意带回几粒白石头,在漆黑的夜里,母亲教欧阳修擦着白石头,火星一闪一闪,像无数颗星星撒落人间,让黑暗灿烂。母亲为了让欧阳修早懂事,还从南河边取了一撮箕河沙回来,然后把河沙铺在屋子的一角,做成沙盘,又找来苇秆,在沙盘上教欧阳修习字。汗珠挂在母亲的脸腮,母亲的模样灿烂而美丽。母亲道:“修儿啊,你父亲把俸禄都用于待客、济人了,但我们必须要学习,不能因为家里穷,就废了学习。”

母亲教欧阳修学的第一个字是“人”字。欧阳修的母亲十分聪慧,以河沙为纸,以苇秆作笔,其实是教欧阳修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做人,无论顺境、逆境,做人要从一而终,不以境变而心变,要矢志不渝!母亲希望欧阳修成为父亲那样于民于国有用的人。母亲讲了欧阳修的父亲幼年丧父,讲了父亲因为没有尽孝,而常常眼泪淅沥。母亲道:“一定要把孝顺放在第一,拼死孝顺,这是做人的本分!”

母亲还教欧阳修三拜九叩之礼,讲了三拜九叩是对逝者和先人的怀念,是感恩他们的教育,纠正自己的过错,只有端正了自己,才能够影响他人。母亲的声音像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有山泉细流的温柔,有天地之间凌空的妙韵,其实母亲的声音近在耳边,不自觉地流淌到欧阳修的内心深处。母亲道:“拜——,起——;再拜——,起——。”母亲眼中的孝顺,是儿子成才,不忘先贤,孝顺人民,孝顺国家。母亲对欧阳修的情感,温柔、细腻,深深扎根于欧阳修的潜意识中。母亲的宽大胸怀,被后人与孟母并列纪念。绵州人在十字街口建有石坊,一面题刻“孟母三迁”,一面题刻“欧母画荻”。画荻,即指母亲用苇秆教欧阳修识字。

欧阳修的仕途并非完美无缺。欧阳修幼年丧父,少年时科举两次未中,中进士之后在朝为官又三次被贬。欧阳修在40岁时被贬至滁州,皆因其为官正直,口无遮拦,遇到朝廷大事,直陈时弊,抨击权贵,无有保留,得罪人多,以致被贬。但是欧阳修在滁州依然品行端正,不以境变而心变。欧阳修在滁州的日子,谈笑山水,生活自信,十分洒脱。

欧阳修的作品《醉翁亭记》于滁州写就。文中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今不知多少人拿此话说事,褒贬不一。有人言,这是欧阳修心里忧郁,不满朝廷,牢骚满腹,借酒浇愁,是一种虚假开心。还有人言,欧阳修娱乐为上,为官不为,思想懒散,喜于下品,不可学之。其实非也!欧阳修既然敢于抨击权贵、直陈时弊,就当知道有可能发生的后果,不存在“心里忧郁,牢骚满腹,借酒浇愁”。“在乎山水”更非娱乐,而是倾注了欧阳修对山水之爱,对土地之爱,因为山水、土地,蕴藏着大自然的厚重,流淌着大自然的灵气,而大自然生长万物,滋养着黎民百姓,这其实是欧阳修关乎民生的思想情操。欧阳修既然知道有可能被贬的后果,他的心灵自然安妥,以民众的愉悦为乐,所以他在滁州干了不少好事,这才是欧阳修“在乎山水”之实。

欧阳修号称“醉翁”,实则十分清醒。此“醉”,醉于“民情纯素”,醉于“民生安康”。至于“翁”,则表述“年纪较大、岁月不饶人”,同时也是“自称”,自当努力奋进,方为人之道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同时表述了能够在底层做小官,亲密于百姓之间,与民同乐,实在难得,所以为醉,所以在乎。这就是他的“之间也”。山水是景,人亦是景,欧阳修身在其间,当然要“醉”。即或现在,我们不少地方依旧靠天吃饭,在欧阳修那个时代,对山水之爱,就是感恩天地,就是为百姓祈福。其实,我们现在同样应该感恩天地。太阳大,温度高,我们就热一热,不要抱怨天气热、心里烦。天下雨,我们就淋一淋,不要抱怨路太滑、不好走。真的不要抱怨老天爷。从前讲百人百意,现在一人也有百意。老天爷也难啊!感叹:“先人的一心一意,多好!”这亦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隐含的信息。欧阳修可不敢凌驾于大自然之上。欧阳修对大自然只有尊重。大自然,是供你娱乐的么?

欧阳修的仕途虽有波折,人生却很完美。欧阳修幼年丧父,但勤学;两次科举不中,不泄气;三次被贬,志气、人品依然。欧阳修自始至终保持着纯善、朴实、好学、亲民、自他平等的情怀。欧阳修不计个人恩怨与得失,没有嗔恨整过他的人。所以,欧阳修的仕途虽有波折,人生却很完美,因为仕途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所谓波折,倘若用本性和本心去检验,当为好事。欧阳修“去粗存精”,把“波折”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再遇关乎民生的大事,欧阳修依然不会闲口。这就是欧阳修的大忠大孝。孝顺父母,孝顺人民,孝顺国家。不孝顺,就是不忠诚。

母亲教育欧阳修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是孝顺和忠诚。绵州人修建城池不要工钱,是孝顺和忠诚。绵州人用光脚板儿丈量城池,是感恩。感恩是对好品质的认可,是对忠诚的传承和歌颂,当然也是一种忠诚。欧阳修的父亲喜欢绘画,与欧阳修的文学情愫一致。欧阳修的父亲是军事推官,欧阳修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的父亲修筑城池,是忠于国家和人民;欧阳修“在乎山水之间”,亲民爱民,同样是忠于国家和人民。为臣当死忠!无论身在任何阶层、任何处所,都不忘国家和人民,都要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父子二人的情怀十分相似!

欧阳修被贬后的洒脱其实是一份安然与宁静!欧阳修于安然与宁静之中,诞生了心系民众的《醉翁亭记》。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仿佛看见欧阳修呵呵笑了,笑声中蕴藏着厚重的绵州情愫!欧阳修的绵州情愫,悄然成就了欧阳修的璀璨人生。

4.施舍刻骨,欧阳修根在绵州

绵州涪江的那次洪水,给欧阳修父亲的心灵留下了沉重伤痕。洪水后,父亲寝食难安,心急如焚。这一天,父亲在推官厅内左右踱步,沉思良久,忽然一声大喝,当天就在推官厅内建了“求生堂”。“求生堂”三字,父亲亲笔题写,每个字的一笔一画,父亲以恭敬之心,写得工工整整。父亲常常去“求生堂”,一为逝去的人求生,希望他们下辈子不再有灾难。二为被判入狱的人再次梳理犯罪过程,严格把关,以防错判;如果遇到喊冤的死刑犯,父亲更是茶饭不思,独在“求生堂”彻夜琢磨,以免错杀生命。父亲常说:“蚂蚁、飞虫,亦是生命,何况人乎?如果能为喊冤的死刑犯找到错判的理由,那么,说明这个人不该死!”据(清乾隆)《直隶绵州志》载:“欧阳观,宋欧阳文忠公修之父。为绵州推官。凡死囚,必求其生。不得,则告天而后断。生文忠公于绵。祀名宦。”以上说明两点:一是欧阳修的父亲“凡死囚,必求其生”,二是再次说明欧阳修生于绵州。“文忠”即欧阳修。

有一天,欧阳修与父亲一起出城,去看望一位孤寡老太。欧阳修把人家的一把竹椅坐烂了。这把竹椅是这位老太不多的家什。欧阳修的父亲有怒于欧阳修。老太却开怀大笑,道:“不怒!不怒!小修是我的福星呢!”老太道:“竹椅幸好是小修坐烂了,我比小修重多了,年纪又大,要是我去坐了,恐怕不是把椅子坐烂,而是把椅子坐垮,那样的话,我会跌倒,我就没有命了!”老太送给欧阳修一束线,感恩欧阳修救了她一命。送线也是绵州风俗,人生漫路,道路长长,情意绵绵,祝福安康!回家路上,父亲对欧阳修道:“你看看,你对人家好,人家就会对你好!”父亲说:“绵州人,真好!”父亲又感慨道:“绵州人,真有慧心!”父亲的意思是,绵州人懂得珍惜生活和爱惜生命,绵州人更善于以慧心度人。

欧阳修的母亲教育欧阳修可谓费尽心机!欧阳修一岁的时候,母亲依照绵州的风俗习惯,要欧阳修“抓周”。这是风俗,即在孩子满周岁那天,放很多东西在孩子面前,让孩子去抓,孩子抓住什么,表明孩子喜欢什么,并通过此,推测孩子的前景。欧阳修的母亲把“抓周”仪式改在了“求生堂”。在“求生堂”,母亲给欧阳修再三讲了父亲建“求生堂”的意义。母亲还讲了很多应当珍惜生命的道理。母亲不喜欢杀生,菜品多以素食为主。正应了一句古话:“素而必少欲,少欲必品正。”这也许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胎教吧。母亲为何不喜欢杀生呢?因为欧阳修的父亲常常讲到生命的贵重。父亲领欧阳修去过“求生堂”,母亲领欧阳修去过“求生堂”,教育的目的都一样,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也因为教者的个性区别,孩子心灵的体会就会更加健全。所以欧阳修成人后,其性情,既刚正不阿,又不乏温柔与细腻。

有一天下雨,一群蚂蚁被淹水中。母亲找来苇秆、树枝,一头放于水中,另一头放于屋檐下的干地方。母亲给蚂蚁搭桥,蚂蚁顺着苇秆和树枝,爬到了屋檐下。母亲道:“它们是生命。”欧阳修不住吆喝:“蚂蚁蚂蚁快上来!蚂蚁蚂蚁快上来!”欧阳修的额头,急得冒出了毛毛汗。数百只蚂蚁爬到干地方,组成了一个“人”字。欧阳修道:“母亲大人,蚂蚁会写字呢!”欧阳修咯咯笑了起来。

欧阳修科举前两次榜上无名,但他并不气馁,只是觉得自己倘若不成大器,就太对不起母亲大人了。对不起,在欧阳修看来,就是愧对母亲的养育之恩,愧对母亲的期望;而愧对母亲,就是愧对父亲和先贤。如此“愧对”,就是犯了滔天大罪。“学而不习之,乃无用之人;于国于民无用之,是为犯罪之。”欧阳修十分汗颜。“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意思是,一个人有错,与先人不教或教而无道有关。可是欧阳修的先人并非不善,而且事事处处以教育为本,勿以恶事、惰性为能。这不是母亲的希望,这不是父亲的希望,这亦不是自己的希望。欧阳修深深理解母亲,生活可以粗茶淡饭,做人不可胸无大志。如此,自己快乐,人民快乐,国家兴旺,母亲更快乐。欧阳修更加发奋,终成大器!

欧阳修的父亲建“求生堂”和把钱财济于穷人,是一种施舍。母亲不杀生和教育欧阳修成为好人,是一种施舍。绵州人的慧心,更是一种施舍,这种施舍让人的心灵更加清明、纯洁,蕴藏着人与世间万物的相互尊重与平等。欧阳修同样乐善好施,而且施舍刻骨。欧阳修所施所舍,在他的作品《秋声赋》中体现得明明白白。《秋声赋》是欧阳修53岁时的作品。文中道:“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又道:“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处无声,声在树间。’”文章看似写景,实则暗藏秋之惨烈。欧阳修甚至“恨”秋,在形容秋状时,更是用了“其色惨淡”“其气凛冽”“砭人肌骨”等深邃、惊悚语词,对秋的哀愁和萧杀,一览无余。《秋声赋》的结尾这样写道:“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文章再一次感叹了对秋的哀愁和秋的萧杀。年怕秋,秋至则年完;人到中年亦即秋,茂盛即初衰;秋后有人被问斩,有生命将消失,不可不为悲凉。欧阳修形容秋状“其色惨淡”“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实乃发自肺腑。

其实《秋声赋》寓意刻骨。表述秋的哀愁与萧杀,是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时光逝去的速度比想象的要快;时光在飞快溜走,某又干了些什么或收获了什么呢?此“某”既指他人,更指自己。文章又告诉人们要怜惜生命,不是人生苦短,当花天酒地,以烂为烂,尽情享乐;而是人身难得,损毫发即是对先人不敬不恭,所以自当脚踏实地,爱惜身体,诚恳生活,人身亦即人生。赌博、贪乐、嗔恨,当今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损人又害己,循环着种种污秽。如此,急白了父母头发,气坏了父母身体,打扰四邻不得安静,先人的颜面被丢得干干净净。《秋声赋》也是对秋的高度赞美,所言“其色惨淡”“其气凛冽”“砭人肌骨”之秋状,如同一棒,当头一棒,重重一棒,狠狠一棒,打醒糊涂之人,激励清醒之人。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声赋》不单单告诉成年人应该做什么,同时告诉小孩子切莫浪费时间,稍不留神,眼睛一眨,几十年光阴就悄悄过去了。《秋声赋》里的童子,其“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处无声,声在树间”的对话,仿佛折射欧阳修小时候的灵气。结尾处“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亦非表述哀愁与萧杀。前一句,当为安然、祥和与平静。后一句,是秋声,是助叹。秋声乃景,助叹为再次劝导和棒喝。《秋声赋》里的人物,一大一小,一长一少,看似没有关联,仔细琢磨,他们在“其色惨淡”“其气凛冽”“砭人肌骨”的秋雨之夜,展开了对人生真谛的寻找与探索。一大一小,一老一少,其实就是一个人。长者回望少时的成长,孩童遥望和情寄长者的辉煌。他们其实已经找到了答案。《秋声赋》,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情交融,刻骨深厚,真谛示现。

欧阳修的终生品质,与小时候养成的情愫息息相关。而这一切,与早教和生长环境密不可分。好的早教督促其成长,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其成长。情愫在生活中诞生,情愫看不见、摸不着,却存在于本性和本心之中。《秋声赋》中的情景、寓意,与欧阳修孩提时所受父亲母亲的感染,所受绵州山水和绵州人的感染,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欧阳修的童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心明眼亮,灵气盎然,气定神闲,情愫丰富。

或问:“怎么没有欧阳修写他在绵州时候具体事例的文章呢?”是啊,怎么会没有呢?一位心理学家说:“现在不少孩子被爷爷奶奶带大,孩子说不出小时候的具体事情,但是他们心里却有一个‘影子’,这个‘影子’就是情愫。情愫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待他们长大以后,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具体行动﹚,就不自觉地体现出来了。”欧阳修长大以后,他小时候的情愫一直跟随着他,如同形与影,无法分离,无法抛弃,即便是晚上或睡觉,你也会把“影子情愫”融进你的身体里。欧阳修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行动”,表现出了欧阳修的绵州情愫。

欧阳修的《秋声赋》,寓意震撼人心,用心何其良苦。这种“良苦”,很像欧阳修的父亲给喊冤死刑犯找理由一样刻骨。衣物钱财可以用完,而对人的精神情绪的关切,对一个人成长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关爱和敬重,却流长深远。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欧阳修的大仁大爱、大施大舍。父亲建“求生堂”,从另外的角度看,即是“放生”或“救生”。欧阳修的《秋声赋》,赠人以言,是最大程度的放生和救生!欧阳修之品质,来自父亲母亲的教育,正应了“先人为善,教育有道”。欧阳修的巨大成就,离不开绵州山水风光以及绵州人的感染,正应了“环境养人,慧心入骨”。欧阳修的正道品性和品行,从小到大,一如既往,从一而终,矢志不渝。《秋声赋》之力量,力透纸背,刻骨铭心。

5.六一居士,欧阳修好棋绵州

绵州人喜欢下棋。随便找根树枝或石块,在地上比划几下,一个棋盘就出来了。绵州人下棋,说一不二,举棋无悔。在田边地角可以下棋,在街头路尾可以下棋,在院坝里可以下棋,在山坡上可以下棋,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可以背诵“口诀”下棋。绵州人喜欢下“六子冲”“五马飞”“少林棋”,绵州人同样喜欢下象棋。尤其农闲,绵州处处皆棋局。

欧阳修的父亲入乡随俗,常常与百姓会棋,并于下棋之机,了解民俗民风及农耕情况。

欧阳修的父亲无论怎么忙,都会抽时间与欧阳修下棋。这日傍晚,欧阳修的父亲在屋前的地上画了棋盘,与欧阳修对弈。欧阳修兴奋之极,道:“修儿要赢父亲大人!”欧阳修的母亲在旁边看,抿嘴笑,不出声。看父子俩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母亲这才笑出声来。母亲笑了,父亲也笑了,欧阳修也跟着笑了。该吃晚饭了,一家人手牵着手,回屋去。余辉金灿,这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温馨。《六一居士传》是欧阳修的晚年作品,写于熙宁三年,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即指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集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欧阳修把自己视为一物,可见欧阳修之心,何其平等、清净。这是欧阳修平素的作风。人与物,本来就是一体的,无有分别,无有差别。欧阳修心安即是归处。欧阳修坚定了隐退之意,他在《六一居士传》末尾的表述十分明确,大意是:“我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这是必然的,此其一。我自己在朝为官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不如退下归田,此其二。我自己年老多病,凭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贪念职位和俸禄,违背自己素来的意愿,自己当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此其三。”欧阳修一生成就巨大,被冠为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但欧阳修仍谦虚为上,体恤百姓和国家,不可不颂。其实从文章开篇的“六一”中,已经可见欧阳修的安然与洒脱。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卒于颍州,后葬于新郑,享年66岁。《六一居士传》思路清晰,品格端庄,无有丝毫昏沉。欧阳修写就《六一居士传》一年后去世,可谓心不颠倒,活得清楚,走得明白。老来清醒,不枉为人,而且是人之大幸!

好一个“六一居士”!只说其中的“棋一局”!这是一局什么样的棋呢?是象棋,还是在绵州时候,画在地上的“坝坝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下棋!欧阳修在绵州生活了近4年,感受绵州的山水风光,感受绵州人的慧心,是下棋;欧阳修过着寄人篱下的清贫生活,不惧艰难,是下棋;欧阳修科举不中,继续奋进,是下棋;欧阳修学习先人先贤,传承七贤图画品质,是下棋;欧阳修在朝为官,敢于直言,是下棋;欧阳修被贬地方为官,品德依然,是下棋;欧阳修不“凭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贪念职位和俸禄”,还是下棋。——绵州好棋!好棋绵州!欧阳修从绵州开始,一直下棋,举棋无悔,乐在棋中,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棋,直到人生完美!

绵州人在欧阳修的出生地﹙绵州州衙二堂东﹚建了一亭,称“六一堂”。“六一堂”皆因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品质得来。什么品质?不炫己长,推多取少;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自他平等,自轻他重,心安即是归处。受辱不怨,受宠若惊,事事处处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凡此等等,绵州人岂能不知!政和初年﹙1111年﹚,谭勉任绵州参军时出资维修“六一堂”,知州唐庚闻而嘉之,作《绵州六一堂诗并序》。清《直隶绵州志》记载:“六一堂,在今州署二堂之东。”宋代绵州学宫十贤堂内,挂有欧阳修绣像。明代绵州文庙内立有牌位,书“先儒欧阳修”。这充分表达了绵州人内心对欧阳修的崇敬。民国十九年﹙1930年﹚,绵阳县长袁朗主持修葺“六一堂”。近千年来,或官方或民间,或修缮“六一堂”,或著书讴歌欧阳修,或讲述“六一堂”与欧阳修的故事,绘声绘色,绵绵情深,此不赘述。现绵阳市新建的“六一堂”,位于绵阳市城南10余里的南湖畔,坐南向北,头顶蓝天白云,眼望秀丽浅丘,湖光闪烁,涟漪轻悠,于宁静中蕴藏着厚重。土地的厚重,情感的厚重,思想的厚重,尊重的厚重。这种厚重难以解析,但绝对是一种刻骨情愫。何为“堂”?宽广、博大之意。是绵州人对欧阳修宽广、博大胸怀的敬仰!现绵阳“六一堂”,是国内唯一的延续已近千年的“六一堂”!

奇妙相似!欧阳修的父亲视七贤图画为至爱,欧阳修以六一居士为豪!七贤图画!六一居士!虽风格不尽相同,但明显可见两者之间情思紧密、心有灵犀!从某种角度看,六一居士其实是七贤图画的继续和继承!这是品德、智慧的继续和继承!欧阳修近50岁时装裱了七贤图画,并著《七贤画序》,是为证。欧阳修53岁时作《秋声赋》,呼唤时光停下,是为证。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不忘父恩母爱,是为证。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情怀,是为证。这又一次表明,欧阳修的绵州情愫,根深蒂固,自始至终,不可改变!“拜——,起——,再拜——,起——。”欧阳修仿佛又听到了母亲滋润、甜美,带着天地灵气的妙音!

绵阳市游仙区有个欧家坝,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有个欧家湾,这里的人们自称是欧阳氏家族后裔,每逢农历六月廿一﹙欧阳修的诞生日﹚,他们或自发到南湖“六一堂”,或在家里燃上一炷香,以深情、虔诚之心,祭拜欧阳修。其他姓氏的绵阳人亦对欧阳修推崇至极。

绵阳市涪城区塘汛镇板桥村农民罗正茂,他在2007年去世前,千叮万嘱,叫后人把他的遗体火化,把他的骨灰撒于“六一堂”周围的土地上。他说:“能与千年欧阳修老先生为伴,是我的福气,也是你们的福气!”罗正茂的后代年年去祭奠完父亲后,都要缓步于“六一堂”,躬腰向欧阳修致传统礼节,并燃上一炷香。2015年清明时节,罗正茂的儿子罗天兵,携妻子在祭奠了父亲后,依然来到“六一堂”祭拜欧阳修。罗天兵双手合十,行传统鞠躬礼节,用火柴点燃一炷香,举过头顶,再鞠躬三次,缓步上前,将香插于香炉之中。堂外,有鸟鸣,似雅音,香洁,微妙。罗天兵说:“三根香为一炷香,用火柴点香,是传统,是孝敬;用打火机点香,绝对不可以!礼成以后,要缓缓退出堂去,不是转身走出堂去。”香飘飘,冉冉升,追忆着欧阳修的绵州情愫,寄托着绵阳人对欧阳修的情愫!

欧阳修的父亲曾经感叹:“绵州人,真有慧心!绵州人,真好!”此时此刻,仿佛看见欧阳修,屹立于南湖畔,捋着花白胡须,微笑着道:“绵州之景,甚美!绵州之人,甚好!某生于绵州,甚幸!”

纪念欧阳修,纪念他的正道品质!感恩欧阳修,感恩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学习欧阳修,学习他的仁善、道德、忠诚,检查自己的非与过,找回丢失的本真心灵,脚踏实地走好人生之路!2015年3月绵阳涪城南河坝欧公遗踪何处寻梁莉

我的博客空间,曾经有一篇图文介绍欧公在绵阳的踪迹。这篇图文作于几年前,那是一段感慨,一段苦苦寻觅。如今,因约稿再提笔写欧公,却一时不知道从何写起。一直在追寻欧公在绵阳的足迹,可是遗踪何在?纪念欧公的“六一堂”,该再去看看了,去寻找一些记忆、一些灵感。

从绵阳机场下面一条小路下去,是一段狭窄的公路,随处可见农家生活气息,秋天温暖的阳光里,澄澈的天空下,金桂飘香,菜园里瓜果蔬菜,硕果累累,鸡犬相闻。出城不远,即有如此世外桃源,心生欢喜,一个人随走随看随拍一路美丽风景,却没有发现“六一堂”的路标指引,按理说该有的。

往前走,有了各式各样的农家乐,大都是喝茶、打麻将、吃吃喝喝的地方,除风景甚好,其他都不喜欢。这里最醒目的是叫“半山小屋”的农家乐,一路随处可见醒目的路标,而且夸张说:这是绵阳情侣一生必去的地方!究竟是怎样一个去处?循路标而去。

走进半山小屋,登上平台,可以看到南湖,秋日里水落下去不少,在阳光下澄澈清亮,白鹭翩然从水面掠过,水草在阳光下发出亮晶晶绿油油的光彩,蓝天白云飘过,半山小屋的确算一个休闲好去处。只是装饰得花花绿绿,粉纱白缎,如同举行婚礼的地方;它毗邻欧公“六一堂”,显得浪漫有余,文化底蕴不足……说不出来是怎样的味道,也自问,人家干吗要请来欧公?欧公想必也不会喜欢这里。

因为去的路与几年前去是不同方向,已经忘记六一堂的具体位置,问过一些人,他们对“六一堂”也都不甚了了。继续往前走,终于看到掩映在荒草树木中的一个指示牌。循台阶向上望去,一片萧条,让人触目惊心,感觉比几年前来,还要荒凉。

时光流逝,身边沧海桑田经过的很多事情,都成往昔,但对“六一堂”的印象,一直还在脑海里。

八年前,看到朋友剑影琴音(杜衡)的《川西漫记》之《六一堂》,我才知道欧阳修出生在绵阳,作为如今的绵阳人,作为经常和文学文化打交道的绵阳人,我汗颜不已!一个意念顿时在脑海中生出:一定得去拜访“六一堂”。但一直抽不出时间,未能成行。刚好要跟孩子们学习《醉翁亭记》,再次念及“六一堂”,无论如何都得去看看了!

去之前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唯独难以找到欧阳修出生在绵阳的介绍,我很纳闷:作为一代宗师,文学大家,他的出生地应该不会被人们忘记!这是他生命的起点,是他以后卓越的开始!

奇怪的是,在众多地方,大家为了各种目的,争相把名人往自己家乡请,不管是不是都引以为自豪,而一代宗师欧阳修出生在绵阳却鲜有人知!外地人不用说了,居然很多绵阳人都不知道!

绵阳古称绵州,北宋属隶西川路,咸平四年(1001年)益州(西川)路领绵州等十五州军。绵州州城北临涪江,受涪江水患影响很大。每年秋天,两岸开满白茫茫一片片芦苇花,当年欧阳修母亲“以荻画字”,教欧阳修识书,那是绵州涪江最动人的历史画面。

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宋真宗景德四年(1009)六月二十一寅时,欧阳修即出生于绵州推官府宅(旧址在今绵阳一中内)。欧阳观皇考赐爵崇国公,欧阳修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居绵三年,影响了欧阳修一生,留下了绵州千年“崇欧”史。

欧阳修死后四十年,绵阳人民为纪念他,在他的出生地绵州推官厅之东侧始建一亭,称之为“六一堂”。“六一堂”几经兴废,在解放初期,彻底被毁。为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彰显乡贤,激励后人,绵阳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在南湖公园重建“六一堂”,陈列欧阳修生平事迹。

欧阳修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即能吟诗作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斥责高若讷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令。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怎能不被后世敬仰!

八年前的那天午后,阳光明媚。我怀揣一颗朝圣的心,背着相机,踏上寻访欧阳修生命起点“六一堂”的道路。按历史记载,欧阳修就出生在今天的绵阳一中内,去之前和那里的一位语文同行联系过,他的回答让我唏嘘。他说他也未曾去过,只是听别人说在学校食堂后面。一中,规模并不大,作为这个学校的语文老师竟然也没有去过!心中陡然莫名惆怅。

更不巧的是,去时刚好学生午休时间,吃了闭门羹——门卫不让进去。得遵守别人的制度,只有先去南湖公园寻找“六一堂”。

南湖公园,其时春意盎然,却是游客稀少,到处关门闭户。道路上有很多游乐场所的路标指示牌,唯独找不到“六一堂”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值班室,问工作人员,他竟然不知道这里有“六一堂”。只有自己前去找寻,一路走过一个道观,这里好像才举行过一个道教活动,却也只遇到一个人,问及他,开始也是不知道,后来突然想起似的说:“哦哦,就是一个塑像,在湖对面。”我高兴不已,终于找到大方向!

再一路问过去,却没有人知道。最后,一个经营茶馆的老板娘告诉我们,就从台阶上去。我的天!这就是“六一堂”的路标,是食堂,是游乐场,还是广告牌?在一中,都不能放置下一个“六一堂”,被迁到这里,竟还是如此凄凉!

拾级而上,芳草萋萋,却丝毫感觉不到春意,想起一代宗师的《蝶恋花》:

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愁眉敛尽无人见”“旧游如梦空肠断”。此刻心绪,尽如词意,醉翁梦魂归来寻故地,该是怎样的落寞萧索?魂归生身之地,看到的就是这般光景么?

荒草丛中掩映着一块石碑,介绍“六一堂”的历史沿革,碑是2004年刻的,可是杂草掩盖了许多岁月风流,这碑仿佛离得很遥远!

当年欧阳修被贬滁州,走后虽然再也没有回去过,却对那里念念不忘,大概因为滁州人没有忘记过他。至今欧阳修离开滁州900多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他。1998年新编的《滁州市志》(原县级市),《人物传》中第一人便是欧阳修,俨然把他当作了滁州人。我们是怎么纪念这位伟人的呢?我们无意拿名人装点门面,但我们该珍惜他曾经的足迹。“六一堂”外观还算宏大,后枕青山,面朝南湖,湖光山色,应该是整个南湖最美的景致。只是这里空无一人,门可罗雀。“今年重对芳丛处,追往事,又成空。敲遍阑干,向人无语,惆怅满枝红。”我在追寻欧阳修那些缠绵悱恻的愁绪,因为这里短暂的幸福被父亲的去世带走?四岁的孩子和母亲凄然还乡,芦苇秆习字的苦难童年记忆留在了绵州?“史著芳名一代文忠开北宋,波移竹影千秋霁月印南湖。”读这样的联,看到这样的匾,都是欧氏后代集资而建,他们来自各省市,还有台湾、美国旧金山。谁能忘记自己的根?醉翁的后代遍及世界各地,他们来这里寻根访祖。此刻我也在寻访,寻访文化的根脉!这里却是冷冷清清,真有凄神寒骨之感。是我离开现实世界很远了,还是人们淡忘了一段不起眼但很重要的历史?是啊,谁还如我一样傻乎乎来找一个没有人在乎和注意的地方?有的!我的朋友,还有曾经旅居绵阳、如今在北京的剑影先生!醉翁要欣慰才是!不要这般伤感: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闻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万古扬名华夏大地的欧阳修,出生地竟是如此冷落冷清,“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我如此执着地追寻醉翁童年在绵州的足迹,以及他成年的梦境。无论一代宗师走多远,无论高居庙堂贵为宰相,还是被贬滁州与民同乐,他的赤子情怀里,锦绣文章中,诗词歌赋间,应该有对绵州的印象。

随便挂在门上的两个匾,是为重建“六一堂”赠送的,一个写着“永为人师”,另一个写着“文章德业炳耀古今,巍峨堂构历久弥新”,觉得这该是欧公生前、身后最好的写照,“历久弥新”却名不副实。第二块匾应该是从最初的“六一堂”拿过来的,很古旧,放在满是垃圾的地上。2010年欧公诞辰1003年,这里曾举行纪念会,这块匾据说曾经失踪。

再看那些门,没有人管理,油漆脱落斑驳。空荡荡的大堂正中,欧公的雕像须眉潇洒俊朗,目光炯炯有神,左右两边悬挂着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的生平介绍条幅。他的四个得意门生会不会也深感恩师的孤寂?

还有几块木制楹联,依稀看得出做工精细,刻字笔力遒健,但是布满灰尘,字迹几不能辨认,乱七八糟地放在角落里,看得人心痛不已。我把它们从地上扶起来,靠墙壁整齐摆放,弄得满身灰尘,转身看到醉翁的塑像,也是灰尘满面!感喟不已!

起风了,把门吹得吱呀直响。想起剑影文章里的记录:

因为前后十八扇门都是开着的,山风毫无顾忌地闯进来,将地面的积尘吹起,让这位文坛巨匠的雕像蒙尘。雕像背后的九扇门敞开着,空空荡荡,无依无靠的。虽是炎夏,却给人萧瑟与寒意。一般,坐像靠后是实体的墙壁,不留镂空的门窗,这样木门设计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如此设计,仿佛在让这位颇有政绩的北宋文官坐于悬崖边沿,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