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19:32:34

点击下载

作者:寒江雪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庄子心悟

庄子心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庄子心悟作者:寒江雪排版:aw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3-01ISBN:9787801976772本书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 紧守心斋,生命不能太负重

我们的心往往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东西而不知道回头。我们的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水如果静下来,就可以当镜子来用,照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我们的心也是一样,从虚到静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话,宇宙万物皆在我心中,一眼就能看到真相。专访一:给生活减减肥【引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鹐,子知之乎?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鹐,你知道吗?鹓鹐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鹐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鹐,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专访】

不入仕途,追求逍遥,庄周想忘记人世的一切,达到“忘物忘己”的最高境界,不悦生,不厌死,任性发展。不过,这是很难办到的。尽管他有随遇而安的旷达态度,但他总还有不安的时候、不可逍遥的时候、躲不开人世间矛盾的时候。自己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抱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放聪明一些好,还是装得糊涂一些好?他总是在考虑。

然而,对于当今的人来说,想要做到这样并非人人皆可,因为当今社会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困扰着人的生活,有时候又往往将人的生活载入一种欲望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优游自适,心逍遥于万物之上。

什么是逍遥呢?

逍遥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潇洒,它是一种心灵上的悟性,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抛开那些所谓的烦恼,让自己感到轻松、自然。逍遥人生的生命风格,首先是对人身心劳苦的一种解脱、一种处世风格上的拨正,从人生的本来意义上,使人回到贵真全性的真人品格上来。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逍遥于万物之上呢?

庄子曾经在《逍遥游》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意思是,在空中自由遨游,在风中翱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方可逍遥畅游。鲲要化为鹏,必须借助风力,但又要在最紧要关头弃风而飞翔,否则会被风力控制。然而,很多的时候,说与做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其中的难度往往也相差很多,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是这样空谈“逍遥”,那么很多人也许会感到茫然,因此,我们来深入地解读一下逍遥的四层境界。

逍遥游的第一层境地是:待风。鲲虽然从小鱼变成了大鱼,但并不表示它可以自由自在像鸟儿一样飞翔,因为它还欠缺一样东西,就是风。由此可见,风是鲲能够展翅高飞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如果将这个道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一起来解读,那么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人生就如同鲲一样,需要不断地积累,只有条件充足了,人才会取得成就。正所谓“伏久者飞必高”。

逍遥游的第二层境界是:乘风。乘风的意思很直白,就是风来了,我就可以飞翔了。经过待风这一段时间的等待,此时,风终于来了,终于可以飞翔。但飞翔并不等于见风就可以飞,此时,你需要具备的是辨别风的能力。你要看懂风向,同时你还要看清这种风的大小,而不能贸然前行,认为只要是风就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懂得了辨风,下一步你就可以乘风了,在那时候,鲲必须全力一搏,飞腾而起,趁风的运动、趁海的运动飞起来,就可以变成鹏,昂首天外。而这种道理用现代的观点来说就是要具有慧眼,要善于发现并把握机会,这样,你才能达到理想的飞翔高度。

逍遥游的第三层境界是:背风。背风是在鹏乘风之后而发展到的一个阶段。此阶段,鹏与风已经融合到一起,鹏随风而飞翔,一直飞行了9万里。但随着飞翔的里程越来越远,鹏也渐渐开始对自身有了新的看法,它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脱离风的主宰,拥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于是,它一个侧身,借风的弹力飞到了风的上面。这时,鹏在风上。而这种道理,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很多人不断成长,并且在成长中不断产生自己的新思想,伴随着这种新思想的产生以及对事物认识能力的提高,那么,人也就开始渐渐想要谋求独立,谋求发展。

逍遥游的第四层境界是:弃风。弃风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摆脱风的控制,将其抛开。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虽然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的思想意识已经提高了很多,但这并不表示,你就完全可以摆脱掉原来依附的东西,因此,它现在还要跟着你,所以,很难摆脱。然而,依风而行,不是真正的飞翔。真正的飞翔是静止的飞翔。群星都是本身不动,而投身于轨道中,自然可以随天运行。凡有翅膀的都飞不快。要想真正地飞翔就不能靠自己飞,要借助更大的力,那就是大道之运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时。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的是更大的风,那就是天时。只有借助天时,鹏才可以真正飞翔。此时,不再因乘风而狂乱,以一颗宁静的心进入永恒。【专访总结】

逍遥人生是很多人内心所期望的,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因为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基本的衣食住行,而使得这些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还会遇到许多困境,这些困境需要人的隐忍。由此可见,想要逍遥,这又是何等艰难。但是,人总是生活在追求中,所以,从古至今关于逍遥人生的追求都从未间断过。逍遥人生,更重要的是要把人们从心造的笼子里解救出来。是的,人生在世,生存尚且不易,生存之外又要背上人际关系、等级观念、繁文缛节等重负。人为什么不想想,在当初一声赤子坠地的啼哭里,大家不都是一样的人吗?往后,为什么不能真诚相见、开颜谈笑、逍遥一下呢?专访二:虚名终是人生的羁绊【引子】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他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而小小的火炬还不熄灭,用它的微弱光亮与太阳和月亮相比,不是很没道理吗?雨适时普降,可是人们还靠人力来浇水灌溉,这样的人工灌溉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果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能获得大治;而我空居其位,我自认为能力不强,请允许我将天下交给您。”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大治,而让我去替代你,是图名声吗?‘名’不过是‘实’衍生而来的次要东西,我所追求的是这样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只占用一根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也只不过是装满肚子。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与执礼的人也不会越位去代他来烹调。”【专访】

从这里,我们可以对庄子的人生哲学有一定的了解。在他看来,人间的是是非非、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庄子说:“‘名’不过是‘实’衍生而来的次要东西,我所追求的是这样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只占用一根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也只不过是装满肚子。”用一句话来概括也就是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所拥有的不过是其中的一点点罢了,而这些也往往被虚名所笼罩,导致人们仅仅看到其中虚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的实的一面。人在成名以后,就会丧失原本自由的权力,而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就随之消失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就要尽量躲避虚名的牵绊。

可以说,荣辱二字也好像试金石,将人生百态、高低贵贱都划分出来。然而,这种试金石往往会给人带来无限的烦恼,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外部的虚名来划分荣辱的人,虽然没有具体的标准,但他们对利益的看重方式都是相同的,他们所追求的往往仅仅是表象,而忽略了主观、内在、可变的因素,从而导致很多事情往往发生了扭曲,使得人们对虚名过分地关注,而忽略了其他生活中的美好,这样,最终得到的将永远是烦恼和难以抹去的悲苦。

庄子在《徐无鬼》篇中说:“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其意思是说,如果你过分追求钱财,那么你就会因为钱财永远达不到你的要求而忧虑,因为你的贪心是永远难以用钱财来添满的;而追求地位的人常常因为自己的职位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伤感;追求权势的人,常常因为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而充满野心。对此种状况,庄子予以的回答是:“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其大意是,人生存在这个世间,不要总是对外界的官爵耿耿于怀,要懂得拥有一种达观的心态,让这种心态主宰自己的人生,而这样你也就不会被外物羁绊。

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庄子又提倡什么呢?

针对于此,庄子提出了“至誉无誉”的主张。什么意思呢?庄子认为,人生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将荣誉看淡、看轻,不要总是为了一点点的名誉而斤斤计较,就像当今很多人捐了钱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捐钱一样,非要大张旗鼓,弄得满城风雨。庄子说,这都是不应该的。地位、名声算得了什么,即使你做了好事,也不要常常挂在嘴边,让所有人都知晓。《庄子·刻意》篇中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意思是说,如果你看重小小的利益,那么你就是平庸之辈;如果你看重名声,你就是清廉的人;而如果你看重节志,说明你是贤德之人;而如果你看重纯正,那么你就堪称是圣洁之人。因此,在庄子的意识中,他提倡隐居,提倡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希望人们总是将荣辱挂在嘴边,对这些有着狂热而执著的追求。追求恬淡的人,不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没有强烈的物欲,于是邪恶就不会侵袭他的身心。

尽管庄子的“无欲”和“无誉”观有很多偏激之处,但当人们为金钱所诱惑,为官爵所累的时候,何不从庄子的训喻中挖掘一点值得效法和借鉴的东西呢?【专访总结】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做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全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过去时,没必要夸耀,更不足以留恋,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和实干,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夸赞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霞光万道。专访三:面对欲望需淡然【引子】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远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庄子·山木》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撞到了我的额头都没有注意到?”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庄子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

庄子正要拉开弹弓瞄准它,又突然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事物之间原来就是如此地互相牵连,背后竟有这么多的隐患!”于是庄子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专访】

人世间的争斗自古有之,而人无时不刻不存在于争斗中,蝉—螳螂—大鸟—庄子—栗子园守庄园的人,看到这里,庄子颇有感触。他心想,为了这么一点蝇头小利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太不值得了。而在此刻,庄子突然意识到自己也陷入了这种危险的境地,为了捉住这只大鸟,他也忘记了自己的周围环境,忽视了自己所处的境地,因为很可能自己也正被当做猎物呢。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在利益面前的生存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物欲对人的危害。一个人一旦有了欲望,那么,他就会被这种欲望而迷失自己;一旦这样,他的心志也就随之被迷失了;心志一旦迷失,那么,他自己也就随着迷失了。

面对这种欲望,如何将这种欲望简化到最少呢?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内心保持一份平和与宁静呢?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试想,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产生“欲望”?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的心里藏有欲望的种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欲望越多,而人的内心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越多。欲望并不是想当然就能得到或者能够实现的,一旦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实现,那么,人到最后可能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累,而使自己终生陷入欲望的漩涡之中。这样的人生恐怕并不是人最初的本心,违背了人最初的本心,那么,人就会感到很累,而这就是欲望惹的祸。

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庄子·齐物论》中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人的一生,无论你如何被欲望驱使做出有悖自己的事情,也无论你如何被欲望驱使获得更多的财富,然而,仔细想想,所有你得到的这些都会在你离开人世的那一瞬间毫无保留地给了别人,无论受益者是你的亲人还是他人,而陪伴你的仅仅是那一个小小的箱子或者一抔土,这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然而,看着自己最终的结局,仔细想一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活着的时候做出种种错事值得吗?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人的正当追求,但如果你将正当追求变成以非法或者卑鄙的手段获得,那么你的这种追求就成了贪婪,而你也成了欲望的奴隶。

生活中的人儿啊,常常口中喊着“累!累!”却从不知松手,从不知放松自己,在筋疲力尽的时候依然不知停留,将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全部透支干净,不知这样的你是否想过,自己的人生究竟该怎样过。【专访总结】

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一个人内心被欲望驱使,那么他就会不断产生疲倦、忧虑等各种各样的情绪,而他也将很难走出这种疲倦、忧虑的境地。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看似很长,但也许在转瞬间,它就走到了尽头。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你要懂得经营自己的心灵,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切勿成为欲望的奴隶。专访四:不攀不比做自己【引子】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

又复问。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应帝王》天根闲游殷山的南面,来到蓼水河边,正巧遇上无名人向他求教,说:“请教治理天下之事。”

无名人说:“走开,你这个见识浅薄的人,怎么一张口就让人不愉快!我正打算跟造物者结成伴侣,厌烦时便又乘坐那状如飞鸟的清虚之气,超脱于‘六极’之外,而生活在乌有的地方,居处于旷达无垠的环境。你又怎么能用梦呓般的所谓治理天下的话语来撼动我的心思呢?”

天根又再次提问。

无名人说:“你应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儿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专访】

这是无名人的淡泊,即永远调整自己的心境到“空”的境界。

人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避免会与人进行攀比,而在攀比的过程中也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获胜。而人也总是在攀比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流尽自己的生命。然而,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人为什么要攀比呢?而又有什么比让自己保持一颗空心、拥有一颗淡泊的心,更能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的呢?

人们究竟在攀比什么呢?也许看了下面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一天,一位老大爷赶着一头毛驴外出,结果没走多远,后面就有一个骑马的人追赶上了他,赶驴的老大爷看马赶上了他,心里十分生气,对着驴生气地说:“你这没有用的东西,你和人家都是有四条腿,结果你跑得这么慢,白给你吃饭了!你要是赶不上马,今晚回家不给你吃饭!”可驴怎么能跑得过马呢?如果能跑得过马,当年战场上的厮杀,马就不会成为驰骋沙场的坐骑,而应该被驴取而代之。

然而,当老大爷正在气头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超过了一个推车的人。道路崎岖,无论推车人怎样用力,车都难以移动。老大爷骑着毛驴回头看看被自己超过的推车人,心中窃喜,心想,别人能超越我,我也能超越别人啊!

生活中很多人都如同这位老大爷一样总是习惯性地与别人比来比去,生怕自己落在后面,一旦发现别人有了什么,自己也必须拥有,否则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面子。

生活中又有什么事情值得去攀比呢?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没有一颗宁静的心,他们总是比来比去,穷人比富人,富人比更富的人,同龄人比同龄人等,似乎生活中值得人们去攀比的地方很多。

一个月收入仅仅1500元的小伙子,每次去未来的岳母家都要买三四百元的东西,结果一个月下来,买东西的钱就要占去自己工资的3/4,而剩下的那点钱连他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因为其他人也都这样做,而自己也必须这样做。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总是在与别人攀比,而难以做回自己。

一天,在一处山崖边生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它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并不好看,就像一棵遭人遗弃的小草一样,样子难看,十分可怜,别人都不愿意认真地看它一眼,因为它的外表不好看。但小百合知道,虽然自己的样子难看,但自己就是一棵百合,不是野草,它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向世人证明自己就是一棵美丽的百合。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并在心里不断地默念着:“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用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我就是一朵美丽的百合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它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为原本满目凋零的悬崖增添了一抹美丽的风景。以后,每年百合都要开花,结子,后来,这个凋敝的峡谷成了百合的谷底,人们把这里命名为“百合谷”。

由此可见,不要总是与他人攀比,要做自己,按照自己的心去做事。这样,你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实现你生命的圆满和美丽。

造成人们攀比的根源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满足我们自私的欲望,攀比使得人的欲望不断提升,而自己的收入又无法满足自己的攀比心态。当这种思想与现实产生差距的时候,人的快乐感就会丧失,人的幸福感也随之消失。我们不懂得愉快地享受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趣事,而是去羡慕和嫉妒别人的快乐,因而失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从深层次上来说,这是人内心的一种缺失。

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快乐,也并不缺少幸福。

我们为什么不对自己拥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而要去向往别人的奢华呢?为什么总是去关注富有的邻居,而不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呢?你会发现,他们为这种欢娱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专访总结】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多人被攀比这种东西腐蚀,失去了自我。其实,这是错误的,面对生活,我们只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刻意去与别人攀比,追求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看到别人有什么,而自己却没有,心里就会感到不平衡,为自己徒增无谓的烦恼。

有句话说得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论你走到任何地方,无论你结识什么样的朋友,如果你一味地与别人进行攀比,那么,你所看到的只能是自己不如别人,这样的人往往也总是处在困苦之中。世界之大,相信自己最重要。只有看清自己,相信自己,你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而这些往往也是他人所不具备的,这样你才能活得潇洒,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专访五:让心灵宁静而淡泊【引子】

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庄子·刻意》不需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需倡导仁义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闲暇,不需舒活经络气血而生命自然长久,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而又没有什么不据于自身,宁寂淡然而且心智从不滞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汇聚在他的周围。这才是像天地一样的永恒之道,这才是圣人无为的无尚之德。【专访】

在当今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处在一个紧张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压力的原因而产生浮躁的心理,而有些人却明智地选择了让自己的心保持宁静和淡泊。其实,这是一种对自我的准确把握和定位。

选择宁静而淡泊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严肃和庄重,是一种修养。因为人生百态,迥然不同:或浓墨重彩,大起大落,轰轰烈烈;或耕读人生,清风细雨,夕阳远山。激昂是人生,散淡也是人生,淡泊可寄情山水,也可寓意花鸟鱼虫。同是飘摇细雨,明月繁星,有人看得着,有人看不到;俯仰之间,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这就是心境的不同啊!

宁静而淡泊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宁静而淡泊的人生是一种气度,一种志向,一种修养,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策略。让心灵保持宁静和淡泊,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就能保持一份恬淡,不居功自傲、不愤世嫉俗、不贪图享乐……生得潇洒,活得从容,它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模式,也不需要什么严格的规范,它就是一种坦荡,一种自然,一种不迫,一种执著的超脱。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对自身淡泊的最好诠释;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也是一种对淡泊的追求;弘一法师的“咸有咸的味,淡有淡的味”更是一种对淡泊心境的最好写照。然而淡泊的心境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倘若一个人能从生活中品味出淡的滋味,以这个味道垫底,那么这个人就找到了生活的大智慧。

那么,如何守护好这份宁静淡泊呢?

古人云“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意思是看遍了人情的冷暖,才认识到旷达闲逸十足可贵;备尝了世间味道,才知道了恬淡寡欲实在真切。

这是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也是道家清静无为的处世思想。心灵宁静淡泊是一种很美好的心境,是浮华散尽之后的怡然自得,是一种历经了冷暖、世态炎凉之磨难后的感悟,是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之后的一种沉淀,是一种真实的自我状态,是一种对个性的追求,更是一种桀骜不驯、超然脱俗的情怀。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懂得保持宁静而淡泊,生活既让我们依赖于它的很多恩赐,但同时也让我们限定了依赖的程度,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的“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谨曲,不若疏狂”。所以,在生活中,无论你涉世的深浅程度如何,你都应当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淡泊,而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应当懂得超脱,懂得达观,做到心中无私天地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宁静是一种心境,淡泊也是一种心境,而且只有淡泊一切,才可达到宁静的人生。

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历练,如果你能保持内心的朴实无华,那么,淡泊对你来说就很容易做到;相反,如果你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而被外物所累,那么你的心也很难达到超脱。人们常常说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一个大染缸”,的确,生活就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染缸,如果一个人把持不住自己,而掉进这个染缸中,那么最终的你也将失去原本的色彩。而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染成了五颜六色,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幸的。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虽然身处在大染缸中,却依然能洁身自好,他们能够走近辉煌,走近繁华,再复出回归淡泊,那已是一种人生大境界,是不容易做到的。就如同一个人吃遍了山珍海味之后,却宁愿回归田园,以粗茶淡饭为乐,享受生命的宁静美好,一切一切的争斗都将在这种宁静中变得模糊,一切一切的欲望都将在这种甜美的生活中变得轻松,一切一切的嫉妒与惆怅都会在这种淡泊中悄悄远去。它拂去人心头的尘埃,让灵魂在这份闲适中变成一座圣洁而清丽的明镜台。【专访总结】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现代人生活的步调也随之不断加快,为了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就,为了满足家人的心愿,很多人每天将自己置于忙碌之中,从不会停下匆匆的脚步,似乎只要自己一停下,就会被别人赶上一样。然而,一旦自己想要的这些目标达到之后又怎样呢?此时,他们会感到内心十分空虚。其实,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不需要违背自己的内心,而按照别人的心思来生活。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宁静淡泊的胸怀,那么我们就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也能免于成为物欲的奴隶。专访六:打破心灵的牢笼【引子】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

——《庄子·田子方》百里奚不把官爵奉禄放在心上,所以养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记了他出身低贱,而委之以国事。虞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能感动他人。【专访】

心斋是什么,心斋就是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抚平心灵的杂念、困惑。我们的心常常被外物所染,常常跟随别人的心,喜欢追随外物,喜欢寻求刺激。对外界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的心都充满着好奇,有一种志在必得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驾驭下,人的心渐渐失去了航标,生活也渐渐变成一团乱麻,以致忽略了心灵的本真——让它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心静了,人的思想就会发生变化,人就能找回自己,回归到自己原本的理想中去,重新主宰自己的生活。就如同水一样,如果水能静下来,那么,在水中,你就能看到自己的真实而清晰的面目。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心能够静下来,那么,此时,你依然能看到自己真实而清晰的内心,一眼就能看透事物的真相,那么,此刻你就能打碎束缚自己已久的牢笼,让它回归自由。

由此可见,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针对于此,庄子老先生曾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工匠,他有一项绝活就是雕刻,他雕刻的技艺精湛,雕刻出来的东西完全可以与真实的东西相媲美,两者不相上下。一天,君王看到了他精湛的雕刻技艺,感到十分震惊,问他如何能雕刻得这样逼真?

工匠回答说:“在最初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守斋,三天之后,就会将赏赐或者功名看淡;而守斋五天之后,此刻就会忘记别人对自己的称赞;而七天之后呢,自己的四肢五官也随之忘记了。”

由此可见,心斋是什么,其实就是抛开功名利禄,排除别人对你的称赞,最后再将自己也排除掉,这样你的心就会随之超越。此时,如果你再去雕刻,那么,人原本的功名利禄的念想就会随之消失,而此刻,你雕刻出来的东西就称得上是炉火纯青了。这个时候无论你想雕刻什么,你都会发现一切东西尽在你的掌握之中。所以庄子设法让我们在“心斋”这个层次中忘记自我,从而让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再到明。

这就如同一个人生活在喧闹的市区,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心。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无法忘记自己,无法让自己的心保持安静,这样,他做任何事情都难以得到超越,更难以找到自己。对此,我们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解释。

一天,一位经理到分公司去视察工作。他来到分公司,视察指导了一番,但就在他刚刚要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劳力士手表不见了。他十分着急,因为这块表是他妻子送给他的,意义十分重大。分公司的负责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也感到十分尴尬,因为这表毕竟是在自己负责的地方丢失的,自己也难辞其咎,于是,负责人发动全公司的员工前来帮助找表。但整整忙碌了一整天,都没有一个人发现表的踪迹。眼看明天经理就要上飞机了,这又该如何是好。这位经理脸色有些暗淡,员工们也都要下班回去了,就在此时,一个技术部门的主任却自告奋勇地说:“大家都回去休息吧,今晚我留下,我相信一定能够找到手表!”这人信心十足。

分公司的负责人说:“好吧,那就辛苦你了!”

天色渐渐黑了起来,大家也渐渐进入了梦乡,这个人拿着手电筒一个人在公司里走着。他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个小小的声音从谷仓的左后方角落传来。“滴答,滴答,滴答……”

这个人循声而去,然后伏身下来,耳朵贴地,在公司厂房的一个角落里他发现了金表……

这是什么,这其实就是让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再到明的过程。

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为什么不能鉴于流水,很简单,就是因为流水是波动的,而只有停止的水才能鉴人。所以,水平不流,止水澄波,如果能够做到昼夜都在止水澄波中,那么,这样才能使得心灵的修养不断提升。

庄子此刻就是在告诉世人,要懂得修心,要懂得剔除杂念,让心回归到空的状态中,那么,心灵才能回归到平和。【专访总结】

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其中,很多事情也是我们难以解决和预料的。这时,人原本宁静的心可能就会被这些困扰所纠缠,苦苦挣扎而不知如何是好,但如果你能静下来,那么世间的一切牢笼都会打开,而你也会恍然大悟。专访七:守护心灵,自求吾心【引子】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子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达生》东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庄公认为就是编织花纹图案也未必赶得上,于是要他转上一百圈后再回来。

颜阖遇上了这件事,入内会见庄公,说:“东野稷的马一定会翻的。”庄公默不作声。不多久,东野稷果然翻了。

庄公问:“你为什么事先就知道一定会翻呢?”

颜阖回答说:“东野稷的马力气已经用尽,可是他还要让马拼命奔走,所以一定会翻的。”【专访】

世间的任何事物能量都是守恒的,如果超过了这个能量,那么,他就可能会损坏或者弄巧成拙。

明代的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金子的纯度越高,人格的品位就越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几分金子,能否提高金子的纯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清醒地认识自己,保持自我本色。我们常常不惧怕生活中的磨难,却往往因表扬和认同而忘记了心灵的恬适,不断地拼命再拼命。领导表扬了、朋友羡慕了、同事嫉妒了,我们常常就会迷失,忘了自己的限度,难免会像东野稷那样落得一身尴尬。这样的人就是不懂得心道。

庄子是如何谈论“心”道的呢?

庄子曾多次谈到过“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心的重视。然而,庄子为什么如此重视心呢?主要就是因为心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你懂得呵护自己的心,那么你的人生观就是潇洒而自由的;相反,如果你不懂得呵护自己的心,那么,你的心就是狭隘而拘谨的,这样,你就很难进入庄子所提倡的潇洒境界。

卡滋斯曾说:“笑具有惊人的效果,如果能够从心底里发出笑声,并持续10分钟,便会产生诸如镇痛剂一样的作用,至少可以解除疼痛两小时,安安稳稳地睡觉。”

其实,这种说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值得认可的。很多事情根本没有快乐和痛苦之分,之所以人们会有快乐和痛苦的心境,主要是因为人本身的心态问题。同一件事,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潮起潮落、冬去春来、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野草荣枯,自然界万物都在循环往复的变化中,而人也不例外,人的心态也会时好时坏。

因此,你不妨在沮丧时转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多看一些自己所拥有的,从不利的事情中发现有利,这样你的每一天都会充满幸福和欢乐。如何在不利的事件中看到有利的一面,是生活中的智慧;如何在不利的事件中看到更多的有利,是大智慧。

庄子认为,一个拥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修为有成之人;否则,只能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跟随着别人的脚步走路,而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世界,当然,也就很难拥有醒悟的时候。所以说,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守护自己的心灵,懂得感悟自己的心,这样才能拥有像庄子一样达观的人生。

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本是一杯平淡的茶水,需要用一生时间来品味出其中的甘甜与芳醇。有的人品出了它清淡而幽雅的味道,生活中始终抿着嘴微笑。有的人却不甘臣服于这种平淡,大口大口尝试着各种浓烈而辛辣的酒,或沉醉于一时的快意,或大口大口地呕吐,然而这种大起大落必然伤身。【专访总结】

生活中的烦扰很多时候都将我们的内心给占领了,生活的琐事、工作的烦恼、学业上的忧心、爱情上的不解、经济上的困顿……很多很多的事情将我们的内心全部占领,而使得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忘记了倾听一下自己的心灵,进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生活是心灵的修炼场,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将自己的心灵守护好,这样,我们才能谈得上潇洒的境界。专访八:用平常心享受非常事【引子】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庄子·齐物论》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

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

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专访】

世人都应学取平常心,这是一个大智慧。平常心让我们懂得如何面对失去,如何在失去的时候达到与万物的统一。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需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呢?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当你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想一次就穿过,越是难以穿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性太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往往因为我们过重的目的性而导致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相反,如果你以平常心来做一件事情,很多时候在常人看来很困难的事情,禅宗师傅们最爱在你这里反而能顺其自然地解决好。“云在青天水在瓶”是拿来启发学人的一句诗偈,为人处世应该有一颗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

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周围的事情,如果一味地愤世嫉俗,这样只会给自己平添无谓的痛苦,既然这样,不如保持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很简单,就是心随你动,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受尘世外物所干扰,这种心态就如同李嘉诚所说的“好景时,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就是一种平常心。

很多人往往会因急功近利而出现浮躁、背信弃义、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等有悖于平常心的举动,这就是人的一种躁动。作为一个大智慧的人,你需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如同范仲淹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往往将名利看淡,将成功看淡,而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淡然心态,所以,他们成功了。

人在前进的道路上行走,坦途与坎坷往往会相伴而生的。而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有句话说“人的命天注定”,每个人的命运也许在自己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但我们的心态却没有注定,它需要我们自身来调整。平常心是一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平衡人过激或者过柔的心性,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有人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确,一个人如果想要战胜自己这个最大的敌人,那么,就需要拥有平常心,如果没有这种心态,那么,人就很难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相反,如果拥有平常心,就能让我们对现实拥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能对世事有一种超然的理解,这是一种明智和平和,是一种从容与平静。【专访总结】

雨果说:“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的每一次沧海桑田,每一次悲欢离合,都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慢慢体悟,如果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一切的苦难或者不如意都会在我们面前变得充满朝气,有如冉冉升起的朝阳一般,而如果我们缺少这份平常心,那么,无论是多么美好的景色,此刻,在我们的面前也有如寒冷的冰窟一样,让人心中除了凉之外,其他一切都感觉不到。专访九:人为外物所动,只是浅薄【引子】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

——《庄子·田子方》肩吾问孙叔敖说:“您三次作令尹而不昌盛显达,三次被免职也没有忧愁之色。我开始时对此怀疑,现在见您呼吸轻松欢畅,您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孙叔敖说:“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它既然来了就无法推辞,它去了也无法阻止,我认为官职奉禄之得失非我所有,失去了而无忧愁之色而已。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况巨不知荣华显贵是在于令尹呢,还是在我自身?如果是在于令尹,则于我无涉;如果在我自身,则于令尹无涉。那时我正在驻足沉思,顾及四面八方之事,哪有工夫顾及到个人的富贵和贫贱哪!”【专访】

一个人在人世间不能为任何外物所动,善于自持便能虚怀无己。对于外界的掌声和鲜花,要等闲视之,对其中的坎坷、泥泞和挫折要用平常心来看待,超脱于现实,无求于生活,一切就都会自然而然。大喜大悲,率性而为,此乃性情中人,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变得活泼起来。

那么,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官爵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其实,庄子对官位的态度也就如同他在上文中所举出的例子一样,即使被任命做了官也不要显示荣耀,而罢了官也不要感到沮丧。但世人为什么没有庄子对待官位的这种心态呢?为什么世人总是将官位看做是极力争取的一项荣耀呢?而在丢掉官位后又感到无比痛苦呢?原因就在于世人没有从庄子的角度认识到官位原本就是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产物,并没有哪个官位属于谁的说法,最根本的就是需要世人拥有一颗纯净的心,不为外物所动。

在庄子的思想中,官位俸禄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对待这些,我们应当顺其自然,而不应当将自己的心刻意定位在这里,刻意去追求,这样往往就会让人感到很累,因为官位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就能得到的,同时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就能回避的。人应当对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追寻事物来去的自然法则规律,来之不必推却,去之也不必忧伤,这样人就不会被外物所动,这样,世界就会平和很多。

而生活当中的人却与庄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他们对身外之物看得很重。

生活中很多人对外界的一切东西都有着极其苛求的态度。

有些人在学习上的苛求,有些人在工作中的苛求,有些人在感情上的苛求,还有些人在生活细节上的苛求……

当然,“苛求”有利也有弊,比如有些人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最好,即使可能未能达到先前预定的目标,却也能坦然处之。而有些人往往把“苛求”逼向钻牛角尖的程度,往往把事情想得太美好,过多地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一直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与现实社会脱节,不能客观地认识事情,一旦事情的发展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就变得消极,易走极端,甚至摧残自己的人生。

正如有位作家所说的:“这世界并不完美,它生成就是如此,而我们却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由这世界诞生,先天就带来了它所具有的好处,也带来了它天然的缺点。不要用苛求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要以一种宽大平和的生活态度去面对。”

如果那些爱钻牛角尖的人能够及时地摆正自己的心态,客观地面对生活,他们得到的将更多,生活也会更愉快。【专访总结】

中国有句俗话说:“知足常乐。”孟子也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面对外物的诱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第二章 优游自适,心逍遥于万物之上

庄子提出的游世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逍遥于生死,逍遥于世俗,逍遥于精神。这种生存方式不是“不认真”或“放弃认真”,而是以一种不同于“用世”的认真,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够优悠自在。通过学习这种逍遥思想的积极意义,可以使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更快乐、更健康地生活,能够更好地获得人生的意义。专访十:坐忘人生事,心迹了无痕【引子】

闄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鸯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庄子·德充符》一个跛脚、伛背、豁嘴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十分喜欢他;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十分喜欢他,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所以,在德行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地方而在形体方面的缺陷别人就会有所遗忘,人们不会忘记应当忘记的东西,而忘记了不应当忘记的东西,这就叫做真正的遗忘。【专访】

一个人摆脱外界琐事,而与万物同化融为一体,这可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是告诫我们应一切不受外物影响,不固守常理,顺应事物变化而变化,时刻保持一颗自然的心态。我们在生活中,为人要宽宏大量,处世要保持自然心态,这样才不会被外物所累,才能拥有精神上的愉悦。

庄子认为一个人想要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必须不再执著于“物”,达到忘记自己,忘记功利,忘记名声的境界。

什么是“坐忘”呢?“坐忘”简而言之就是,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状态。

譬如,当你觉得你有脚时,表示你的鞋子有问题,你的鞋子可能太小了。当你中午吃完饭时,觉得你有个肚子,这表示你的腰带太紧了。所以你忘掉自己的脚,代表鞋子正好,忘记是非的话,代表内心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舒适的鞋子是不会让你感觉到的。如果说你戴着眼镜立刻发现自己戴着眼镜,就表示镜片很脏了。任何东西都一样,当你一眼就看到它的存在,代表着它有问题。

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就像鱼活在湖里面一样,它根本忘记自己是一条鱼,当它记起自己是一条鱼的时候,代表它已离开了水。你看沙滩上的鱼,一直在挣扎着,因为它发现自己是一条鱼,需要水。在水里游的鱼,常不觉得自己是条鱼,它觉得自己就像处在“道”里面,完全忘记自己是谁。“忘记”这个词,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庄子强调“坐忘”是有道理的,至少希望我们平常要少用些“心机”。

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达到悠游的境界,就需要拥有“坐忘”的态度。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坐忘”的境界呢?

坐忘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超脱,更是一种淡然,是一种心迹了无痕的洒脱。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心迹存在,那么,别人都能将你看透;但是,如果你没有心迹,做到心无旁骛,那么,此刻,纵然别人怎样努力,也是难以将你看透的,而此刻的你才能体验到精神的自由。试想,如果你时时刻刻将杂念记在心头,那么你又怎能清静呢?【专访总结】“忘记自己”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博大的心境。“忘记自己”才会感受他人及这个美丽纷呈的世界,“忘记自己”才会发现新的事物收获快乐心情。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都有一双眼睛,而我们的眼睛过多的时候却是用来感受别人而非自己。倘若一个人心里只有自己而不学会忘记自己,那样的心境永远是灰色与单调的。就似一个每天对镜注视自己的人,视野里只有一个自我而没有别人,从而远离了别人脸上的微笑,或者那阳光下艳丽的花朵,甚至那一缕清新的风,一片飘逸的流云……专访十一:随风逍遥,快乐人生【引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欲望,怎么会不窘困呢?如果已经感觉窘困了,还要继续沉迷,那是相当危险的。如果不注意控制欲望,做了善事就贪图赞赏,那么,做了恶事就必定要面对刑戮了。人应该跟欲望保持距离,要谨慎小心,从个人原则上不犯错误,保卫自身,保全天性,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终享天年。【专访】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中医教导人们的做法是“恬淡虚无”。“恬淡”是指内心安静,“虚无”是指心无杂念。唯其心无杂念,心里安静,抛开一切超越现实的想法,少欲不贪,方能“皆得所愿”,满足比较实际的心理需求。所以应避免急躁、烦恼、焦虑、紧张、激动、不满、厌恶等不良的情绪。俗话讲知足常乐,此话不无道理,过于追求荣禄得失,贪图名利享乐,就会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心里也总是不能平静,就会徒增烦恼,耗精伤神。因此,“恬淡虚无”可作为人生出世的良方了。

许久以来,人们一直提倡追求一种恬淡无为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一种恬淡的生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先来看庄子讲的一个故事。尧到华地巡视。华地守护封疆的人祝福他:“祝福圣人长寿!”尧说:“不要。”“祝福圣人富有。”“不要。”“祝福圣人多男孩。”“不要。”守护封疆的人说:“人们都求长寿、富有、多男孩,你为何不想要?”尧说:“多男孩就多恐惧,富有则多麻烦,长寿则多辱。”守护封疆的人说:“天生万民,自然会授予一定职事,富有使人共享,有何麻烦?天下太平,万物昌盛很好,长寿厌世可以离开人世而升天,无病、老、死之忧,有何不可?”守护封疆的人离去时,尧跟在他后面说:“请问该怎么办?”守护封疆的人说:“你回去吧。”

其实这个故事就从一定的侧面上揭示出了很多问题:尧拥有天下,拥有很多,他又怕失去,有些想放弃。那守护封疆的人告诉他,你可以通过与大家分享而拥有更多,同时不会失去,这多好。好东西越分享越多,越分享越好。孟子曰“独乐乐不若众乐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开怀大笑时,如果是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笑,就可以笑倒一大片,笑声多,欢乐多。独自微笑当然也是一大人生境界,但两个人一起微笑,那种微妙的快感也是很好的。多与少是平等的,有与无是平等的。

那么,这是不是与我们平时常常说的“既要拿得起,又能放得下”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对生活在当今的人们来说,可以用这句话来理解,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有人只能做到前者,因为“拿得起”是指一个人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时的心态,这时所谓的“拿得起”免不了有骄傲自夸的成分在里面;而“放得下”则是一个人遭受挫折或身处逆境时的心态,甚至有“激流勇退”的意思。

由此我们想到了歌德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或胜者,但一个人能永远做一个人。”人生在世祸福无常,悲喜难定。当你失意时,你也许会说:“不是我的我就放得下。”的确,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成功者几何?“拿不起”就应该勇敢尝试“放一放”,说不定你就会从中找出你真正所在的位置,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人需要学会适可而止,不管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情况都要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才有可能“比中而行”。

它与“中庸”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中庸”也就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也就是符合中道了。我们应该学会用“拥有”代替“占有”。但是很多人一直以来却并不理解这两词语的真正含义,什么是“拥有”、“占有”?“拥有”即此时可属我,彼时可不属我;“占有”即死死抱住,绝不让别人碰得半点。“拥有”和“占有”两种观念,哪一种是更上层次的选择呢?

一般来讲,我们要讲“拥有少一点”好,因为那样才是清静无为的做法。但过了这阶段后,就可以“拥有多一点”了,因为那时你已经是个领头人物与中心人物,你不拥有多一点,反而不能带领万物前行。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拥有多一点,多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了。拥有到尽头,就会失去。有智慧的人不等手上之物被掠夺,就自己先放弃,这样就不会因失去而痛苦,却多了一分轻松的快感。注意,是“拥有”,不是“占有”。一个平时节约的人在勤劳致富后多花点钱,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样,获道之人因为与万物同归,引领万物,自然也是可以拥有多一点。【专访总结】

落英缤纷,这是对花与树的双重解脱。满树繁花时,其实树本身觉得沉重,只有等繁花落尽,它才恢复轻松的自由之身,同时又期待新的花季降临……如此循环不已,莫有其极。所以我们不要做树,要做花,这样才潇洒自在,才能逍遥游。专访十二:放得下的快乐【引子】

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

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

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庄子·大宗师》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

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灾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