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21:02:19

点击下载

作者:王元姣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康复护理学

康复护理学试读:

前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和我国传统康复医学结合,促进了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康复护理学是在康复医学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以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群为服务对象。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各种传染病得到控制和消灭,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增加,以及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率增多,康复护理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加强康复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满足广大病、伤、残者的康复需求,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特编写本教材。

本书编写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整体护理的理念,体现康复护理向预防、健康指导、回归家庭和社会等领域的扩展。二是注意知识的更新和疾病谱的变化,紧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阐明医学和护理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政策法规。三是明确教材的学科定位,在康复基础学、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的基础上,突出康复护理学专业特色,符合康复护理专科人员的培养目标及业务要求。四是强调全书结构体例规范,编写风格一致,内容通俗易懂。

本书共分为5章,主要介绍“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服务对象、工作内容及组成团队、工作方法;“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介绍了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其他常见的一些疾病的康复护理。每个疾病分别从概述、主要功能障碍评定和康复护理措施、健康教育进行阐述。本教材主要为远程教育护理本科生编写,为了便于学生自学,我们将每章的重要知识点用方框的形式显示。每个章节前有教学目标,以便于学生在学习前明确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并以问题为路径去学习、思考,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指引。每章节后有思考题和参考答案内容,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学习内容。

本书在浙江大学远程学院教育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嘉兴第二人民医院、杭州武警医院的各位康复专家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或不能与现代康复学迅猛发展相适应,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王元姣

2010年1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康复、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途径和原则

3.熟悉康复医学的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4.熟悉残疾定义及分类方法、残疾评定内容

5.了解康复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第一节 康复定义和内容

一、康复的定义

康复的定义

康复是一个促进残疾人身体的、感官的、智能的、精神的和/或社会生活的功能达到和保持在力所能及的最佳水平的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借助于一些措施和手段,改变其生活而增强自立能力。

康复一词,译自英语Rehabilitation,是由词头re-,词干habilis和词尾-ation组合成的。其中re-是“重新”的意思,habilis是使得到能力或适应的意思,-ation是行为状态的结果。因此Rehabilitation是指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康复用于现代医学领域,主要是指身心功能、职业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其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专家委员会(1969)对康复的定义作了如下说明:“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其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康复的目的更加明确,即所谓重返社会。1981年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又把康复定义为:“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不仅是指训练残疾人使其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也指通过改变周围环境和社会条件以适应残疾者社会生活需求。新的康复定义体现以患为尊,从提高患者机体质量出发,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实施个性化全程康复追踪服务和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1993年一份正式文件中提出:“康复是一个促进残疾人身体的、感官的、智能的、精神的和/或社会生活的功能达到和保持在力所能及的最佳水平的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借助于一些措施和手段,改变其生活而增强自立能力。康复可包括重建和/或恢复功能,提供补偿功能缺失或受限的各种手段。”

康复≠恢复,在我国语言中康复(Rehabilitation)与疾病后的恢复(Recovery)是同义的,恢复一般是指患病后健康水平下降,治疗和休息后健康恢复到病前水平,亦即达到了100%的恢复。但Rehabilitation所指的康复却是指伤病后健康水平下降,虽经积极处理,但已形成残疾,健康水平复原不到原先水平的情况,亦即达不到100%的恢复。康复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残疾者的功能。在香港,Rehabilitation译为“复康”,在台湾译为“复健”。

二、康复内容

全面康复包括

医疗康复

教育康复

职业康复

社会康复

康复的领域主要包括医学康复或医疗康复(medical rehabilltation),即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教育康复(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主要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上学受教育;职业康复(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主要促进青壮年残疾人就业或自谋生计;社会康复(social rehabilitation),主要研究和协助解决残疾人重返社会时遇到的一切社会问题,使之能够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不受歧视,并能履行力所能及的社会职责。上述四个方面的康复就是全面康复,在康复过程中,它们应互相支持和协调地进行。虽然在康复不同的阶段侧重点可能不同,但医学康复是全面康复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节 残疾的定义和分类

康复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有身心功能障碍患者,因此,了解和掌握残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策十分重要。

一、残疾、残疾人

残疾的定义

是指因外伤、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身体上或精神上的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能力和担负其日常生活与社会职能的一种状态。

残疾(disability)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人口老化、精神因素等各种原因造成身体上或精神上的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能力和担负其日常生活与社会职能的一种状态。残疾人(disabled person)是指具有上述残疾特征的人。

二、残疾的分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残疾人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不断深化,2001年WHO将《国际损伤、残疾和残障分类》修改为《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ICF)。它将“疾病的结局分类”转变为“健康的成分分类”,是以健康新概念为基础,即健康是功能状态,是个人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完成全部生活的能力,它把功能作为判断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功能又分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与参与三个方面。当三者均为正常时为人健康状态;相反,当身体功能和结构受损或/和能力受限或/和参与局限时为残疾。因此,残疾可分为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三类或三个水平,即残疾是对上述三者的一个概括术语,具体描述如下:

ICF

身体功能和结构

活动

参与

损伤(impairments)指身体结构或生理功能(包括精神功能)的丧失或异常。

活动受限(activity limitations)指个体在进行活动时遇到困难。

参与局限(participation restrictions)指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遇到的困难。是否参与局限要通过比较个体的参与和在相同的文化或社会中无残疾个体所期望的参与来决定。

根据ICF模式,将残疾理解为一种健康因素和情境性因素(即环境和个人因素)之间交互作用而出现的复杂联系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是动态的,有其特殊的方式,在某一水平上进行干预可以使其他因素发生变化。举例说明:脑梗死早期的患者大脑组织受损,一侧身体力量减弱,此时为脑损伤阶段,但如早期溶栓成功,则肢体力量可恢复,不影响其活动能力,相反,如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而造成活动能力受限。若在此时如能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其功能及活动能力,相反,如得不到及时康复,则可能影响其学习或工作及参与社会而发展为参与受限。同时,它们受背景性因素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这些因素与残疾人起互动作用,并且决定其在一定环境中的参与水平。背景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是个人之外的因素,例如社会的态度或建筑物的特点、法律系统等;而个人因素区别于环境因素,对个体如何面对残疾会产生影响,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其他方面的健康状态、身体素质、生活方式、习惯、教养、应对方式、社会背景、教育、职业、过去和现在的经历、整体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个体的心理品质以及其他在残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特征等。因此,我们要改善环境和个人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三级预防措施以预防或减轻残疾的发生和程度,促进健康。ICF模式图见图1-1。

图1-1 国际功能分类模式图第三节 康复医学定义、对象

现代康复医学自20世纪40年代从美国开始发展,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康复医学改变了传统医学的生物学模式,强调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基础,以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为目标,应用主动、积极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康复措施,以团队合作为基本工作方式,致力于广大患者和残疾者的功能改善和提高,使他们能够追求品质生活,重返社会。

一、康复医学定义

康复医学的定义

是具有基础理论、功能评定、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具有基础理论、功能评定、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更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康复医学在宏观上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平行,但是在医院内属于临床学科。

二、对象(一)残疾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目前约有占总人口10%的各种残疾者,每年以新增1500万人的速度递增。我国2006年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人口总量的6.34%,调查中将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未包括慢性病、内脏病、老年退行性病而致严重功能障碍者。由此可见,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在我国,残疾人都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是一个特性突出、需要帮助和关怀的群体。(二)老年人

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预测到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00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老年人体弱多病,特别是致残性疾病发病率高,而身体障碍与年龄老化成正比。

康复医学对象

残疾者;

老年人;

慢性病患者;

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

亚健康人群。(三)慢性病患者

主要是指各种内脏疾病、神经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患者。这些患者往往由于疾病而减少身体活动,并由此产生继发性功能衰退,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的肺气肿和全身有氧运动能力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骨关节畸形导致功能障碍等。(四)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

许多疾病和损伤需要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包括理疗,以促进原发性功能障碍的恢复,并防治继发性功能障碍。(五)亚健康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口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其余75%左右处于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亚健康的处理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一致,而康复医疗是“治未病”的基本措施之一。康复治疗的主要病种如表1-1所示。

表1-1 康复治疗的主要病种分类疾病分类疾病脑卒中冠心病脑外伤高血压脊髓损伤心衰1.神经系统疾2.内脏疾脑瘫糖尿病病小儿麻痹后遗症病肥胖症周围神经疾病和损伤慢支肺气肿运动神经元病哮喘多发性硬化症周围血管病变帕金森病3.骨关节伤病4.其他骨关节炎慢性疼痛运动损伤和软组织损伤烧伤颈肩腰腿痛癌症截肢、断肢再植术后麻风病手外伤精神疾病骨关节手术后老年性痴呆骨折后视力、听力障碍脊柱侧弯儿童康复第四节 康复医学工作内容和模式

一、工作内容

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基础学、康复机能评定、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和社会康复。(一)康复基础学

康复基础学指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重点是与主动功能训练有关的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与患者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改造学等。

1.运动学(kinesiology) 包括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生物力学等。

2.神经生理学(neyro-physiology) 包括神经发育学、运动控制的神经学基础等。

3.环境改造学(ergonomics) 涉及康复工程、建筑、生活环境设计等。

康复机能评定包括

躯体功能

电生理学

心肺功能

有氧运动能力

平衡和协调能力

步态分析

医学心理学

脑高级功能

言语和吞咽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就业能力

ICF(二)康复机能评定

包括器官和系统功能的评定,个体生活自理和生活质量的评定,以及患者进行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评定。器官和系统功能的评定与临床评定关系密切,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或互相交叉,而个体生活自理和生活质量评定以及社会能力的评定则是康复医学比较独特的评定内容。

1.躯体功能 包括肌力评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体脂测定等。

2.电生理学 包括肌电图、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电诊断等。

3.心肺功能 包括心电图分级运动试验、肺功能测试等。

4.有氧运动能力 包括能量消耗、最大吸氧量、代谢当量测定等。

5.平衡和协调能力 包括静态和动态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等。

6.步态分析 包括三维运动分析、力学分析、动态肌电图、气体代谢测定等。

7.医学心理学 包括精神、心理和行为评定。

8.脑高级功能 包括感知和认知功能评定等。

9.言语和吞咽功能。

10.日常生活能力。

11.生活质量。

12.就业能力。

13.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三)康复治疗学

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吞咽疗法,另外心理治疗、康复工程、传统康复治疗等。

1.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包括运动疗法和理疗,是康复治疗最早开展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康复治疗。例如各种主动和被动运动(有氧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和声、光、电、热、磁等理疗技术。

康复治疗学包括

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

言语治疗

心理治疗

康复工程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康复护理

康复咨询

2.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包括木工、金工、各种工艺劳动(编织、陶土、绘画)和日常生活功能(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的基本技能;职业性劳动包括修理钟表、缝纫、车床劳动等;文娱治疗包括园艺、各种娱乐和琴棋书画等。作业疗法特别注重患者独立生存能力的训练。

3.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y) 对因听觉障碍所造成的言语障碍、构音器官的异常、脑血管意外或颅脑外伤所致的失语症、口吃等进行治疗,尽可能恢复其听、说、理解能力。吞咽治疗近年来得到很大的重视,目前暂时归类在言语治疗范畴。

4.心理治疗(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对心理、精神、情绪和行为有异常的患者进行个别或集体的心理治疗,有时这种心理治疗可与咨询教育相结合进行。心理疗法在各种疾病或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时都需要介入,是涉及面最广的康复治疗措施。

5.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指矫形器和辅助工具的应用,以弥补残疾者生活能力的不足,包括假肢、矫形器、助听器、导盲杖等各种辅助工具、特殊用具及轮椅等。

6.中国传统康复治疗(traditional Chinese要medicine for rehabilitation) 最常用的有按摩、针灸、拳、功、操等。中国传统治疗方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医药宝库的组成部分,有独特的疗效。

7.康复护理(rehabilitation nursing) 根据总的康复治疗计划,在对残疾者的护理工作中,通过体位处理、心理支持、膀胱护理、肠道护理、辅助器械使用指导等,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继发性残疾。

8.康复咨询(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对残疾人或伤病员提供有关职业、社会及家庭等方面适应外界环境、参与社会生活的咨询意见,协助解决其在学习上、职业上、婚姻或家庭生活上、心理情绪上的困难和问题。(四)康复临床学(clinical rehabilitation)

指综合采用各种康复手段,对各类伤、残、病患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异常以及相应的功能障碍进行的针对性康复医疗实践,包括:神经瘫痪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脏器病康复、慢性疼痛康复等。(五)社区康复(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

指在社区层次上采取综合性的康复措施,利用和依靠资源,使残疾人能得到及时、合理和充分康复服务,改善和提高躯体和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工作模式(一)团队模式(team work)

指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共同致力于患者功能康复的方式。康复医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应用学科,要靠多个相关学科的配合和协作才能完成整体康复的目标。在患者康复的全过程中,都应用团队的工作模式。(二)团队组成(team member)

1.学科间团队 指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骨科、风湿科、心血管内科和心血管外科、内分泌科、老年医学科等。

2.学科内团队 指康复医学机构内部的多种专业,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假肢/矫形师、康复护师、康复医师、运动医学师、康复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营养师等。核心是康复医师,康复医师定期召开团队成员会议,各成员从各自专业角度讨论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治疗情况、下一步治疗计划等。第五节 康复医学基本途径和原则

一、基本途径

康复基本途径

改善

代偿

替代(一)改善

通过训练和其他措施改善患者生理功能。例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心肺功能训练等。(二)代偿

通过各种矫形器和辅助具,使减弱的功能得到放大或增强。例如助听器、各种矫形器、拐杖、助行器等。(三)替代

通过某些器具,替代丧失的生理功能。例如轮椅、假肢等。

二、基本原则(一)因人而异

康复基本原则

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主动参与

全面康复

因人而异的原则就是个体化原则,即根据各个功能障碍的特点、疾病情况、康复需求等制订康复治疗目标和方案。(二)循序渐进

康复治疗的难易程度、强度和总量都应该逐步增加,避免突然改变,以保证身体对运动负荷或相关治疗的逐步适应。(三)持之以恒

以功能锻炼为核心的康复治疗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显著效应,停止治疗后治疗效应会逐步消退。因此,许多康复治疗需要长期持续,甚至维持终身。(四)主动参与

运动时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或主动参与是运动疗法效果的关键。(五)全面康复

人体的功能障碍是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的目标应包括心理、职业、教育、娱乐等多方面,最终目标是重返社会。因此,康复治疗应该全面审视,全面锻炼。第六节 现代康复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将康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作为现代化医院的基本功能。这四个学科的关系不是以时间划分的阶段关系,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交错、环环相扣的关系。

一、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

通过积极的措施,例如健身锻炼和合理的生活习惯,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这是康复医学的一级预防;许多疾病在发病后,需要积极的康复介入,以预防继发性功能障碍或残疾的发生,这是康复医学的二级预防;已经发生功能障碍后,可以通过积极康复锻炼,防止功能障碍的加重或恶化,这是康复医学的三级预防。康复预防与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概念一致。

二、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

其关联不仅在于康复治疗过程经常需要同时进行临床治疗,而且临床治疗过程也需要康复治疗积极介入。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患者均需要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生命力就在于积极渗透到疾病早期治疗,使其成为医院工作的基本组成,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在疾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总是相互交织(表1-2)。

表1-2 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联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核心以人体疾病为中心以人体运动障碍为中心理念医学强调生物学模式强调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模式工作各类伤病患者各类病伤残者对象临床强调躯体、心理、生活/社会独立功强调疾病诊断和系统功能评能估治以疾病为核心,强调去除以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改善、代偿、疗病因、挽救生命,逆转病替代的途径来改善躯体/心理功能,目理和病理生理过程。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的治疗以药物和手术为主,强调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强调患者主动参手医护者的作用与和合理训练段工作专业化分工模式团队模式模式

三、康复医学与保健医学

保健医学强调通过主动锻炼,提高人们的机体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与康复医学的措施一致,当然保健对象同时也需要临床、预防和康复医学的综合服务。(王元姣)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英文“Rehabilitation”在我国翻译为          (  )

A.康复      B.复健     C.恢复      D.复康

2.关于康复与康复医学的概念              (  )

A.两者是相同的

B.前者以残疾人为对象,后者以病人为对象

C.前者限于康复治疗,后者还包括评定和预防

D.前者是全面康复的一个侧面,后者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3.康复的主要对象是                  (  )

A.患者     B.病伤残者     C.有功能障碍者     D.疼痛患者

二、多选题

1.全面康复包括:                   (  )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E.缓慢呼吸

2.《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将残疾分为       (  )

A.身体功能和结构     B.活动     C.参与     D.日常生活能力

E.病损

3.康复基本原则包括                  (  )

A.因人而异     B.循序渐进     C.持之以恒     D.主动参与

E.全面康复

4.康复基本途径                    (  )

A.改善     B.代偿     C.完全恢复     D.替代

E.失代偿

三、名词解释

1.康复医学

2.残疾

四、简答题

1.简述康复医学基本途径。

2.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联怎样?第二章康复护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康复护理学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康复护理评定、基本技术

3.熟悉康复病区环境设施及护士在康复中的作用

4.了解康复护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第一节 康复护理定义和特点

一、康复护理学定义

康复护理学的定义

是以康复医学和护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促进伤、病、残者的生理、心理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的一门学科。

康复护理学是以康复医学和护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促进伤、病、残者的生理、心理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的一门学科。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下,为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利用康复护理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康复对象进行护理,使其减轻残疾对患者的影响,最终使他们重返社会。

二、康复护理特点(一)对象特点

主要是指残疾人(先天性和后天性)和有功能障碍而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患者,近年来一些伤、病者急性期及手术前后(包括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列入康复对象的范畴。另外,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人群也将成为康复护理的对象。(二)目的特点

康复护理主要通过实施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和护理过程,使康复护理对象残余功能得到维持和强化,替代功能得到开发和训练,帮助康复对象提高和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为康复功能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重建患者心身平衡,尽早以与常人平等的资格重返家庭和社会。(三)方法特点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

1.强调自我护理为主。

2.“功能评估”和“功能锻炼”贯穿护理过程的始终。

3.高度重视心理护理。

4.注重团队协作和配合。

5.加强健康教育和指导。

1.强调自我护理为主 康复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伤残者或疾病而致生活自理能力缺失者,这些功能障碍有些是暂时的,但更多的是长期的,甚至伴随终生,康复护理更强调患者自我护理。自我护理是指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护理人员的指导、鼓励、帮助和训练,充分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功能,以达到功能代偿、功能补偿、功能替代,最终使患者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为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当由于患者病情的缘故,不能进行自我护理时,护理人员给予必要的“护理援助”。它和临床护理所采取的“替代护理”截然不同,康复护理在锻炼患者的功能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2.“功能评估”和“功能锻炼”贯穿护理过程的始终 对康复对象的功能障碍和功能残存的程度、身体和心理的一般状况、康复训练的效果及其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的全面评估和判定,其目的在于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康复疗效等,为制订康复护理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康复护理的“功能评估”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进行数次。功能锻炼贯穿护理的全过程,在病程的早期,功能锻炼可以预防残疾的发展和继发性残疾发生;在病程的后期,进行功能锻炼可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机体的功能。康复护理人员应了解持续功能锻炼的作用,根据功能评估的情况,紧紧围绕总的康复治疗计划,积极争取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坚持不懈地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

3.高度重视心理护理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患者是生物-心理-社会的人,心理不健康直接影响到生理的健康,对于残疾人的康复影响更为重大。因为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患者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相当多的护理要通过患者的主动参与完成,强调患者的自我护理,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要高度重视心理护理。

4.注重团队协作和配合 康复治疗强调的团队治疗,它包括学科间团队和学科内团队,它是由临床各个科室的通力合作和康复治疗小组整个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康复护理人员作为康复小组的重要成员,全面负责治疗计划的落实和生活活动的管理,了解各项康复治疗的时间安排,掌握康复对象接受治疗后的反应。康复护士可及时把观察到的有关信息与康复治疗小组的成员进行沟通,及时修订康复计划,共同实施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使康复更有效、更迅速。

5.加强健康教育和指导 康复知识渗透到家属,生活指导延续到家庭。通过有关康复知识与康复技术讲解,把康复护理技术传授给康复对象和家属,帮助和指导康复对象和家属,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技巧,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预防并发症及二次残疾的发生,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将功能训练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活动中。例如,使他们掌握压疮的预防、身体移动的方法,支具、矫形具的使用方法以及自我导尿的操作技术等等,促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康复对身体功能障碍者来说,一生都是需要的。康复对象虽然在住院期间已逐步掌握了一些康复护理知识和技术,但在康复对象出院前,还应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生活指导和就业培训;对家庭环境进行评估并加以改造,提高康复对象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家庭环境中日常生活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重返家庭和社会。第二节 护士在康复中的作用

护士在康复医疗活动中是患者病情观察者、治疗协调者、护理实施者、健康教育者、病房管理者、心理护理先导者。

一、病情观察者

在康复治疗体系中,康复护理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长,护理人员对患者功能障碍的情况,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能影响康复治疗进程的各种因素了解最清楚。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为康复评定、制订康复计划和实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二、治疗协调者

康复治疗强调的是整体康复,它是由康复治疗小组整个团队共同完成的。患者进行康复同时由康复医生、康复护士和各种康复治疗师共同进行,需要接受运动、言语、作业、心理、支具装配等多种治疗。康复护士将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项目、训练时间等与其他康复组成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协调,使康复过程做到合理、有序、统一、完善。

三、护理实施者

康复护理人员围绕总的康复治疗计划,从患者的整体需要出发,通过对患者康复护理评估,对患者存在的各种健康问题作出判断,根据康复护理程序制订的康复护理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一系列符合康复要求的各种专门护理活动和功能训练措施。

四、健康教育者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地进行增进健康行为的建立,提供知识、技能与服务以促进行为的改变,使康复对象实行机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为患者出院做好精神、物质、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以便使康复目标全面实现。

五、病房管理者

护士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而且要在护患之间、医患之间、患者之间、患者与陪护之间营造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维护患者的尊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为重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心理护理先导者

护士在康复中的作用

1.病情的观察者。

2.治疗的协调者。

3.护理实施者。

4.健康教育者。

5.病房管理者。

6.心理护理的先导者。

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康复工作。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即指人的意志过程、情感过程、认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即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康复心理护理应把握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地实施康复护理措施,临床实践证明,在积极的情绪下进行训练,能产生良好的康复效果;相反,在消极的情绪中进行训练,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因此,在康复护理中要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主导作用,以心理康复促进机体功能康复,最后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第三节 康复护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我国康复护理发展现状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康复医学是20世纪的产物,它的确立起源于两次世界大战,大量伤兵进行康复的实践和经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损伤的增多,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社会残疾人口相应增加,客观的需要推动康复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现代神经生理学、行为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的进步,用于功能检查和康复的新仪器不断涌现,使康复医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与我国传统康复医学结合,促进了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蓬勃发展。1983年“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成立,同年,卫生部发出文件要求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开设康复医学课程。1987年10月,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各地相继建设起一批康复中心、康复医院、康复医学门诊,向残疾者、慢性病者和老年病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

康复护理只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康复医学事业的蓬勃兴起,康复护理的地位日益凸显。国内专业人士已逐渐认识到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1987年6月11~15日,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举办的“康复护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大会进行了康复护理方面的学术交流。该研究会旨在致力康复护理研究,是全国康复护理工作者的学术团体。1997年中国康复护理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康复护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随着中国康复医学会及各省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在学会的积极努力下,在康复医学界领导、专家对康复护理学的重视、关怀、支持下,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技能以及康复护理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我国康复护理发展前景

任何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社会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各种传染病得到控制和消灭,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老年病比例增加,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率增高,使康复医学的重要性随之增加;物质文化生活及医疗水平的提高,病人及医务人员都不能仅满足于单纯治疗疾病和抢救生命,而要求功能也得到恢复,这些都是康复护理学迅速发展并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的基础。(一)满足广大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康复护理正在不断推广、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观念“好死不如赖活”已经被唾弃,现在的要求是活着就要有生活质量,追求品质生活已经成为广大病伤残者的共同心愿。未来的康复护理服务范围应当扩大到包括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方面。至于艾滋病患者的康复、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职业性康复医学、儿科康复等都将是21世纪康复护理的新领域。(二)适应医疗卫生制度改革需要

政府的宏观调控及组织管理、政策及制度在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意见于2009年4月6号颁布,在文件中明确提出预防、治疗、康复并举的医院功能定位,以及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包括慢性病防治和康复等,将进一步推动康复事业的发展。(三)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

许多疾病不再是细菌、病毒和各种理化因素引起,而源于人为的灾害(战争、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和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等),因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对健康和伤病的重新定位。医学的基本理论在变,健康观、疾病观、预防观、诊断治疗观都在变,康复护理服务内涵也随之变化。(四)发展社区康复护理和家庭康复护理

我国康复护理发展前景

1.满足广大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2.适应医疗卫生制度改革需要。

3.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

4.发展社区康复护理和家庭康复护理。

5.普及康复护理教育,康复护士朝着专科护士方向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社区卫生服务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全方位社会化医疗服务,社区康复医疗工作对象,除了残疾者,更多的还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癌症等患者,以及其他老年病患者等。对上述人员实行家庭康复医疗、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这将成为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五)普及康复护理教育,康复护士朝着专科护士方向发展

康复护理教育现已纳入全日制大专、本科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课程,且已在成人继续教育如远程教育中开设康复护理课程。随着伤、残、病患者对康复护理需求增加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凸显,康复护士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康复护士培训逐步向专科护士的方向发展。第四节 康复护理基本技术

康复护理是在病伤残者身体、精神的整体康复过程中,使他们残余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所采用的专门护理理论、技能与方法。它包括康复护理评定、创建良好康复环境,帮助患者体位转移、恢复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早期并发症预防、假肢矫形器和辅助器具的使用训练与指导以及康复的综合治疗技术等等。

一、康复环境与护理

康复环境包括设施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前两者与康复护理直接相关,理想的环境是有利于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康复护士应重视病房环境的创造和选择。(一)设施环境要求

康复环境设施的基本要求应做到无障碍设施,对出入口、阶梯、电梯、房门以及门把手、开关、窗户和窗台的高度等均应本着这个原则建设和改造。

1.病房要求 室内应宽敞,病床之间的间隙应不小于1.5m,出入口宽度应大于1m,以方便轮椅出入;病区最好设置活动室、餐厅,方便患者平时交流和活动;病房内应有较大的存放衣物柜,因住院康复时间较长,患者大小便失禁,换洗衣服较多;室内光线和通风良好,居住环境适宜。

2.地面要求 地面应防滑,有弹性,防止患者练习支具站立时滑倒骨折。

3.走道要求 以坡道设施或电梯代替,电梯空间不小于1.5m×1.5m,电梯出入口不小于85cm,除掉门槛的障碍,解决使用轮椅者或其他代步器(拐杖、助行器等)活动困难者的行走障碍。

4.卫生间要求 厕所的房门采用以轨道推拉式门,方便偏瘫、截瘫或视力障碍者进出;厕所应宽大,均以坐式马桶为主,两侧要有扶手。

5.病床要求 高度不超过45cm,床脚要能制动或无滑轮,床应有护栏,可摇起,床垫应有弹性,必要时配备防压疮垫。

6.普通设施 门把手、电灯开关、水龙头、洗脸池等的高度均以80cm为宜,以利于长期乘坐轮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者的使用;房间的窗户和窗台的高度略低于一般病房的高度,以不影响坐轮椅者的视线为宜,利于其直接观望户外景色,减轻心理障碍因素;走廊墙上应安装85cm高的扶手,以利于患者站立行走训练时扶持,防止滑倒。

7.感应设施 高位截瘫者可用“电子环境控制系统”装置,通过用口吹的气控方法来协助解决开关灯、电视、窗帘等日常生活活动环境的控制。(二)心理康复环境的要求

人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情绪,情绪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者康复的效果。突发事件造成的伤残(如脊髓损伤、截肢等)和疾病造成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康复环境对康复者十分有利。

1.康复护士心理品质 对康复对象要做到真诚的理解、热情的帮助、积极的鼓励,给康复对象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影响和心理支持。

2.病室和床位的选择 情景感染的影响作用对心理康复波及很大,因此要创造一个积极的情绪环境和情景氛围,不将情绪低落的康复对象安排在同一病室内;遇有康复对象心态不好时,在其周围有意安排一些康复成功的典型病例,以情景感染而激发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3.语言障碍者 选择对方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交流,交流时避免操之过急,尽量减少对方的心理负担。

4.家庭和社会支持 随着康复对象对病情的深入了解,面对自己终身残疾的现实,面对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等压力,将表现出心情压抑、沉默,对生活失去信心,失眠等,出现明显的孤独感,对外界反应高度敏感,此时,亲人的关心、帮助、理解,社会团体及朋友的关怀、支持,在恢复患者心理平衡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康复护理评定(一)评定过程

康复护理评定是康复医学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康复护理评定从初期评定开始,至末期评定结束,始终贯穿于康复护理全过程。康复护理前的评定是为了判断残疾的性质、种类、范围、程度,为估计预后、制订康复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康复护理中期的评定是为了估计护理效果、调整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康复护理后期的评定是为了评估总的疗效及提出进一步全面康复(康复护理、家庭生活、上学或职业培训、社会生活等)计划提供依据。(康复护理评定流程图见2-1)

图2-1 康复护理评定流程图(二)评定内容

包括生理状况(肌力、关节活动范围、步态、平衡功能)、精神心理状况、言语功能、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ADL)、皮肤状况、营养状况、排泄情况及社区环境等九方面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压疮评定、营养评估、膀胱和直肠功能评定,其他内容参见本书的其他章节。

1.压疮评定 压疮是指由于压力,或由剪切力和/或摩擦力形成的复合作用力作用于局部组织,通常是骨突出部位,而造成的局部皮肤损伤和/或深部组织损伤。依据美国压疮顾问委员会(NPUAP)2007年压疮分期法将压疮分成六期:

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局部皮肤完整,呈紫色或深紫色,或有血疱。伴有疼痛,局部硬结,热或凉等表现。可能会发展为被一层薄的焦痂覆盖,即便接受最好的治疗,也可能会快速发展成为深层组织的破溃。

Ⅰ期:局部皮肤完整,有指压不变白的红肿。与周围组织比,可能有疼痛、硬结、松软、热或凉等表现。肤色较深者不易判断,可归为高危人群。

Ⅱ期:真皮层部分缺损,表现为有光泽或干的浅表,开放的溃疡,伤口床呈粉红色,没有腐肉或瘀肿(瘀肿显示可疑深部软组织损伤)。可表现为一个完整或破溃的水疱。

Ⅲ期:全皮层缺损,可见皮下脂肪,但没有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有腐肉,但未涉及深部组织;可有潜行和窦道。鼻梁、耳、枕部和踝部没有皮下组织,因此Ⅲ期溃疡较为表浅,而一些肥胖的部位会非常深。

Ⅳ期:全皮层缺损,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的暴露。伤口床可能会部分覆盖腐肉或焦痂,常常会有潜行和窦道,可能深及肌肉和或支撑组织(如:筋膜,肌腱或关节囊),有时伴有骨髓炎。鼻梁、耳、枕部和踝部没有皮下组织,因此Ⅳ期溃疡会比较表浅。

不可分期:全皮层缺损,伤口床被腐肉(黄色、棕褐色、灰色或褐色)和/或焦痂(棕褐色、褐色或黑色)覆盖。只有彻底清创后才能测量伤口真正的深度,否则无法分期。

2.营养评估 营养不足常能延迟疾病的痊愈和功能恢复,并使功能康复过程复杂化。此外,各种各样的营养缺乏症多可能发生。表示营养耗损的常用指标有:

①近来体重下降>10%;②血清白蛋白<35g/L;③血清转铁蛋白<2g/L

④肱三头肌部位皮肤皱褶厚度<10mm(男);<13mm(女);9⑤上臂中段臂围<23cm(男);(女)22cm;⑥淋巴细胞<1.2×10/L。

临床判断:①良好:黏膜红润、皮肤光泽、弹性良好、皮下脂肪丰满有弹性、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深浅适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丰满;②不良:皮肤干燥、弹性减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松弛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皮稀疏,肋间隙、锁骨上窝凹陷,肩胛骨和髂骨嶙峋突出;③中等:介于两者之间。

3.膀胱功能评定 一般成人膀胱的储尿量为300~500ml,最多可存1000~2000ml。当膀胱内有250ml的尿量时,膀胱内压力上升,即会有轻度尿意感;当储尿量超过300ml时,膀胱内压力上升,便会产生排尿反射而将尿排出。影响正常排尿的因素:年龄、液体摄入与饮食、心理因素、药物、手术、激素、疾病等。膀胱功能评定可以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测定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压力、尿流率及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协调情况等指标。(1)膀胱容量测定:留置导尿患者先开放导尿管,使膀胱排空,再向膀胱内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温度37℃),直到生理盐水停止滴入或尿液从尿道口渗出,所灌入盐水体积即为膀胱容积(图2-2)。

图2-2 膀胱容量、压力测量简易装置(2)膀胱压力:膀胱容量测定后,然后开通膀胱与水柱的通路,所得水柱即为膀胱压力。(3)残余尿量的测定:测量前嘱患者饮水300~500ml,待膀胱充盈后患者取坐位自行排尿后,记录排出尿量立即导尿,导出尿量即为残余尿量。

结果判断:

残余尿量大于150ml,说明膀胱功能差。

残余尿量在80~150ml之间,膀胱功能中等。

残余尿量小于80ml,说明膀胱功能满意。(4)冰水试验:开放导尿管,排空膀胱,用注射器注入4℃无菌生理盐水50ml后,立即拔除尿管,若尿液随之流出,证明膀胱括约肌和逼尿肌协调功能良好。(5)平衡膀胱:开放导尿管,使膀胱排空然后喝水500ml,一小时后让患者试行排尿,分别测定排尿量及残尿量,当患者自解尿量与残尿量之比接近3∶1时,称为平衡膀胱。

4.直肠功能评定 大肠位于消化道的后段,成人大肠的长度约为1.5m。始自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终至肛门。排便过程:食物进入胃约4h,盲肠中就有废物出现,食物进入大肠后只含有极少的营养物质,且在大肠内停留3~10h,此期间大肠把食物中大部分水分吸收掉,使食物变成固体或半固体,即粪便,随着肠壁交替收缩及放松的蠕动推进而进入直肠,直肠壁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刺激而有便意,从直肠通过肛门排出粪便的过程即为排便。所以,排便时须直肠壁肌肉收缩,肛门括约肌放松,腹肌收缩,横膈膜下降使腹压上升,借这些器官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排便的程序。影响排便的因素有:年龄、饮食、活动、运动、习惯、心理因素、疾病等。

三、康复护理技术

康复护理技术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康复专业护理技术两个方面。基础护理技术与临床其他科护理基本相同,康复护理专业技术有体位的转移、放松训练、关节活动能力训练、吞咽训练、膀胱训练、肠道护理等。此外,康复护理技术还应包括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如帮助和训练患者独立完成ADL动作等。本节重点介绍轮椅转移、膀胱训练、肠道护理,其他技术参考相关章节内容。(一)轮椅转移

轮椅是康复患者很重要的代步工具,日常生活的许多动作都需要借助轮椅完成,如床—轮椅—如厕—训练台的转移等。护士要教会患者如何使用。

1.床—轮椅之间的转移 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是一种复杂的转移动作,也是患者进行移动活动的第一步。这一动作要求患者能耐受轮椅坐位、没有不稳定骨折、体位性低血压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如果要进行独立的转移,患者还必须有一定的躯干、肢体控制能力,同时轮椅与床之间落差要尽可能小。在参与轮椅—床转移的护理过程中应遵循安全、快捷、实用的原则来指导、帮助患者完成这一动作。(1)两人帮助的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这一方法一般应用于体力极弱、过于肥胖无法移动到轮椅上或高级脑功能低下、肢体活动能力丧失的患者。由两位护理人员协同将患者从床上移到轮椅上或从轮椅到床上,具体有两种方法:

①侧方转移法。轮椅锁定置于床边与床成20°。患者取坐位,躯干前屈,两臂交叉于肋下。一位护理者站在患者身后,两腿夹住轮椅的一侧后轮,双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抓住患者交叉的前臂,两臂环绕患者胸前部并夹紧其胸廓下部。另一位护理者面向床,双脚前后站立,双臂托住患者的下肢,一手在大腿部,另一手在小腿部,患者越重手的部位越高。在这一过程中手要夹紧,将臂部抬高避免碰到轮椅。如果护理者力量较弱,可以通过向两边微微牵拉的方法使臀部稍微抬高一点。

②垂直转移法。轮椅垂直锁定于床边,正面尽可能贴近床边。患者取坐位,躯干前屈,背向轮椅,身体尽可能地接近床边。两护理者前后分开,站在患者两边,用肩顶住患者的胸廓下部;护理者一手托住患者臀部,如果患者较重则可以抓住患者的裤腰,一手置于患者的大腿下面握紧对方护理者的手。患者的上肢放在两护理者的肩上。两位护理者按约定的信号,同时抬起患者,向后移动身体重心将患者放在轮椅上。(2)单人帮助的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单人帮助的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是在患者能独立转移最常见的移动方法,这方法要求患者有一定的躯干控制能力,在护理者的帮助下支撑身体,完成转移动作。一般常用的方法有:

①站立位的转移法。轮椅斜置于床边30°,患者在床边挪动,使双脚着地,躯干前屈;护理者直背屈髋,面向患者,如果患者的肱二头肌有力则可以用双臂抱住护理者的颈部,如上肢无力则垂直挂于膝前;护理者的双手抱住患者臀部,如果患者较重则可以抓住患者的裤子或腰带,但要注意避免造成患者的皮肤损伤。护理者的双脚和双膝抵住患者的双脚和双膝外面将膝关节锁住,然后挺直后背并后仰患者拉起呈站立位;此时一定要注意护理者双膝要将患者双膝关节夹紧锁定,同时利用自己的重心而非腰部力量来平衡患者的体重。在患者站稳后,护理者慢慢转身使患者背向轮椅正面,将一只手移到患者的肩胛部使其胸部稳定,然后护理者慢慢屈髋,将患者轻轻放在轮椅上。如果患者下肢有痉挛则必须在充分缓解痉挛后才能进行站立位的转移活动。同时护理者必须注意自我保护,充分利用自己的重心来控制患者的活动。如果为偏瘫患者,则护理者只需用一只脚顶住患者膝部防止其屈曲,然后拉起患者进行转移。

②床上垂直转移法。对于一些有一定的躯干控制能力,双手或单手部分支撑身体的患者可以在轮椅与床落差较小的情况下应用此法。轮椅正面向床,垂直贴紧床边;患者挪动躯体靠近床沿,背对轮椅,躯干前屈,一手或双手向后伸抓住轮椅扶手;护理者站在轮椅的一边,一手扶住患者的肩胛部,一手置于患者的大腿根部;然后患者和护理者同时用力,患者尽可能将躯体撑起并将臀部向后上方移动;护理者将患者的躯干向后托,使患者的臀部从床上移动到轮椅上。

床与轮椅独立转移基本条件

1.有较好的双上肢或双下肢肌力。

2.要有良好的躯干控制能力。

3.要有一定的转移技巧,必要时还需要辅助具的帮助。(3)独立的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要进行独立的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①有较好的双上肢或双下肢肌力;②要有良好的躯干控制能力;③要有一定的转移技巧,必要时还需要辅助具的帮助。

截瘫及双下肢神经麻痹患者主要依靠双上肢力量进行转移。它要求床与轮椅间的落差不能太大,患者的双上肢肌力能够支撑起体重且患者能控制躯干进行转移。其具体方法是:轮椅靠床30°锁定;患者坐位,双下肢挂在床边,挪动身体尽可能接近轮椅,一手抓住轮椅远侧的扶手,另一手抵住床边或床面,躯干尽可能前屈;然后双手用力将身转动躯干并将臀部从床面转移到轮椅上。如果患者上肢力量较弱,可以在床和轮椅之间放一块滑板,患者将臀部放在滑板上,然后通过手的一推一拉完成转移。由于在完成这个转移动作时可能有跌倒的危险,因此,需要患者在反复熟悉后才能独立进行。

2.使用轮椅的注意事项(1)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不同体型、不同疾病来正确选择适合患者自己使用的轮椅。(2)使用前全面检查轮椅各个部件的性能,以保障使用患者的安全。(3)要保证患者乘坐轮椅的姿势正确:可采用身体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上方或后方(后倾坐姿)或相反的前倾坐姿。前倾坐姿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更好,而后倾姿势较省力和灵活。要注意防止骨盆倾斜和脊柱侧弯,应系安全带,以保证患者的安全。(4)乘坐轮椅的患者在站立前,应先将轮椅的闸制动,以防轮椅移动跌伤。(5)推乘坐轮椅患者下坡时,应倒向行驶,以保证安全。(6)长时间乘坐轮椅者,要特别注意压疮的预防。应保持轮椅座面的清洁、干燥、柔软、舒适,定时进行臀部的减压,每30min抬臀一次,每次3~5s。(7)长时间使用轮椅者,应配戴无指手套,以防止轮圈对手掌的摩擦。(8)高位截瘫乘坐轮椅者,必须有专人保护。(二)膀胱训练和护理

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和尿失禁,如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则会因此而延缓康复进程,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继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有留置导尿、间歇清洁导尿、膀胱训练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