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孩子的能力训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3:53:4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纪孩子的能力训练

世纪孩子的能力训练试读:

内容提要

新一轮的人才大战已经打响,作为父母如何把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迫在眉捷!笔者怀着一颗只为天下父母献计献策的良苦用心,忐忑之余系统的研究了西方教育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理论和案例,具体参考了哈佛的一些成功方案,深入总结出这本《能力培养方程式》,相信会对你培养孩子和能力提高大有收获。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正为如何培养好孩子而发愁父母:能力提高不是梦。本书系统化多元化的告诉父母,要想培养出能挑战各种机遇、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方程式》会给你一个惊喜,一份收获。

■哈佛学习能力的培养

□哈佛教你学习与规划

所谓学习规划,就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根据主客观条件而制订的步骤、方法。学习规划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习内容,三是时间安排,四是保证落实的措施。综合考虑这四方面,才能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学习规划应当依人而异,依内容而定。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长远规划,即四五年以至更长时间的规划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和主攻方向。例如,一个高中生可以考虑自己想上哪所大不;一个大学生考虑自己毕业后考取哪方面的研究生,或毕业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或在哪方面作出一定的成绩。当确定了主攻目标以后,应该提出具体目标,在多长时间里,通过什么步骤、方法去实现它。在这里时间和指标是规划的决定因素,方式、内容、进度、方法,全由时间和指标来统筹。

●近期或短期的学习规划

这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分计划或具体计划,即以有限的时间,实现有限的目标,按学习内容顺序,排列阶段性的学习进度,确定实现计划的措施,要求规划明确、具体、周密。这样的计划,按时间长短和不同要求,可分出许多层次。一年安排:安排一年内的学习内容、指标、进度。以后依次有学期安排、季度安排、月安排、周安排、日安排。各个层次是有机的整体,每一低层次都是为高层次服务的,各层次计划的逐步实现,就是学习总目标的逐渐完成。这里,要特别重视短期规划,长期规划、近期规划都要通过短期规划来落实。

●专题学习规划

这是为了获得某种专门知识技术,或解决某个专门问题的学习规划。如中学生参加某个科学小组而制订的学习规划,大学生为研究某一个专题而制订的学习规划。要读什么书,参阅哪些资料,达到什么水平,学习时间多长等等,都应当根据专题的性质和需要来考虑。

为了保证学习规划的更好落实,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订计划要适当

所谓适当,是指计划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订得太低。订得太高,尽了最大努力也难以达到或根本不能达到,容易失去前进的信心;订得太低,不需要什么努力就可以实现,也就失去了规划的目的。因此,规划指标应订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程度上。这就要求规划必须切合实际。这里的“实际”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是指每个阶段,究竟能够接受、消化多少知识,能够着重培养哪些能力;时间的实际,指在每个阶段,除去吃饭、睡眠、娱乐、休息、锻炼外,究竟有多少时间能用于学习;个人学习水平的实际;教学进度的实际,个人规划不能脱离老师教学的进度。

□哈佛帮你认识学习过程的特点

为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学习过程,我们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加以说明。

●动机阶段

这个阶段必须注意学习者的动机。明确的学习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需求,都可以导致学习动机的形成。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学习的兴趣、集中的注意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注意状态、兴趣状态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动机阶段是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开始。由动机阶段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渗透到以后的各个阶段中,并发挥着动力作用。

●了解阶段

这时的心理活动为注意、选择性知觉。学习者依据他的目标进行选择,把注意指向与他的学习目的有关的各种刺激。例如,他可以有选择地看某些书刊,有选择地听某些讲座等等。这个阶段起知识入口的作用,其明显的作用表现为,筛取所需要的知识,剔除某些不必要的知识,特别是某些有害的东西,防止“病从口入”;对要摄取的知识进行简要的分类:最需要的,一般需要的,不太需要的,从而为知识选取、吸收准备力量。

●获得阶段

是编码并开始储存的阶段。新进入的知识信息经过编码与过去的知识经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出现了重新组织的过程,也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是理解并开始记忆知识的阶段。经过编码所记住的东西与最初进入的刺激已不完全相同了。经过编码,有的信息加被以修饰了,有的被规则化了,也有的以某种方式被歪曲了。例如,高中学生在学习哲学常识时,常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理学上的物质概念及化学上的物质概念混淆,这就是受了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在吸收、消化新知识时,一方面不能离开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但又不应拘泥于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使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得以调整和发展。

●保持阶段

信息的储存阶段。这种储存可能是永久的,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甚至遗忘;也可能与所学的东西混淆。要注意克服遗忘。克服遗忘的办法是多方面的,如增强记忆内容的目的性认识,只有记忆目的非常明确的内容才更容易被记住;理解是记忆的朋友,理解的东西比生吞活剥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及时复习、反复复习都有利于记忆的巩固;此外,适当地作笔记、作卡片,是知识储存的重要手段,不应忽视。

●回忆阶段

也就是信息的检索、提取阶段,即在使用某种信息时,能够及时回忆并提取出来,并通过操作表现出来。为了使检索、提取准确、及时,在知识编码吸收时,应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即将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之条理化,明确每一知识点在知识整体中所居位置,各知识点间有何关联。此外,还可以借助辅助性手段,将各种知识加以数字编号,使知识与数字“对号”,检索起来也比较方便。

●概括阶段

即迁移阶段。学习者对所学习的信息的提取并非在同一情景下发生,也不是在最初所学内容的范围内出现,人们希望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各种实际生活,这就要求学习的信息能够概括和迁移。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在实际中推广应用。为了提高知识的概括和迁移能力,一方面要注意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需加以实际锻炼。

●操作阶段

即反应生成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他所学的东西,也就是实际操作中的信息运用。操作是对所学知识情况的检验,操作得好是学习成果的反映。通过操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对实际操作应给予重视。

●反馈阶段

通过操作,学全可以认识自己是否已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如已达到,则表示完成了某一特定的学习目的;如未达到,应找出差距,努力提高、巩固。反馈包括的内容有:知识反馈、能力反馈、方法反馈、态度反馈。通过这几方面的反馈,能够比较全面地检查和总结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整个学习活动亦即告一段落。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学习的全过程是诸阶段紧密相联的统一整体,各阶段都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其中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它阶段的学习。比如,动机阶段出了问题,不能产生学习的动机和期望,没有学习兴趣和要求,就必然搞不好学习。因此我们总是把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放到首位去抓;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搞好学习。因此,了解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内容、作用,有利于全面地把握学习过程,适当地选择学习方法,合理地分配注意力,检查和克服学习上的某些薄弱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学习。

□学习的方法

研究学习方法,探索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已成为广大中学生迫切的愿望,同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着力研究的课题。因为大家清楚地看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同样都是从事学习,有的人硕果累累,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有的人则无所作为,被抛入新的文盲行列。这里学习方法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的实践来看,学生能否学好,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学习上的主动权。而学会如何学习,则是获得主动权的根本所在。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英国一位社会学家曾多次调查过几十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发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十分重视观察导师怎样活动,怎样思考,怎样对待事物。他们一致认为,掌握方法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无数科学家成长的道路充分说明了研究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如果同学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注重科学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目前,广大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得的知识死板、思维不灵活、动手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等现象,这与没有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学习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方法指的是学习(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采取的原地途径、方式、程序、手段以及内外环境的控制。它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学习的准备状态(目的、动机、态度)、学习的原则(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学思结合等)、学习的途径、学习的基本技能、学习的环境控制。狭义的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在进行直接学习活动(听、说、读、写、思等)时所采用的手段、程序、方式、方法。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大家都在从事学习活动,可方法大不相同,只要仔细认真地去观察,就可以发现,同在上课,有的在专心听讲;有的在细心记笔记;有的一边听一边记;有的一边听,一边记,一边想。再如记忆,有的学生死记硬背;有的在分析、理解、综合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实践证明,不同的方法其收效不同。因此,广大学生应把探索有效的学习途径,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放到与获取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

●方法与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地增长,其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据研究统计说明,从公元零年的知识总量算起,知识第一次翻番用了1500年,第二次翻番用了300年,第三次翻番用了100年,第四次翻番用了45年,第五次翻番用了15年,第六次翻番(60年代)用了8年,第七次翻番(70年代)用了5年。现在世界上每天发表新内容的论文就有1万多篇。假如一个大学生20岁大学毕业,把全世界一年发表的化学论文阅读完,就已经到67岁了。这就告诉我们,在信息社会,人和社会的联系大大加强,只有不断更新信息加工方式,全方位地从社会的各个领域获取信息,才能应付来自环境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量的无限增大和陈旧知识巩固的相对缩短,未来社会教育的真正意义,除了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外,还特别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因为方法是有弹性的,往往比一个结论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一个结论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应用,而方法则可超越特定的环境而加以使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这一根本要求,使得广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在各种能力中自学能力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总之一句话,如何学习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存需要的一个基本问题。

●方法与效率

要提高学习成绩,重点是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提高学习效率,关键要有效率感。大凡写过文章的人,都会经历过这样的事:一篇文章,犹犹豫豫,三天五天静不下心来,甚至十天半月也写不出来。但是到了明天早上必须要交卷,再也没有退路了,非要写出来不可了,怎么办?只有狠下一条心坐下来写吧!两个多小时就写出来了,交了卷,轻轻松松。回过头来计算一下那反反复复犹豫的时间,恐怕不止两个小时。低效率甚至没有效率地犹豫十多天,不如高效率地干上两小时。

所以,单单说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还不够,应该说,讲究效率才是延长生命的好办法,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好办法。

再打个比方:最先进的汽车每小时行驶300公里,一般汽车每小时行驶100公里,如果它只满足于怎样“笨鸟先飞”,怎样延长劳动时间,就是研究上一万年也不行。同学们对“龟兔赛跑”的故事是非常熟识的了,但它只讲了一个方面的道理,另一方面还应研究兔子跑得快的方法,否则,那真的只有永远当乌龟了。要赶超别人,非提高效率不可。那么,什么是学习效率呢?学习的效率是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学习量的大小。我们用公式表示如下:在同学们周围,学习成绩优异者,当然与刻苦学习有关,但“用功”的学生未必学习成绩就好。有不少学生学习很用功,整天坐在教室里学习,很少参加文体活动,甚至连课间十分钟都不放过,但学习效果并不佳,原因何在?除了别的因素之外,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不高。一天写一篇作文和一周完成一篇作文,其效率就相差六倍。数十道列方程应用题,平时不紧不慢地做,怕是两天也完不成。可是在竞赛的特定情况下竭尽全力去做,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后者的学习效率就比前者的高。

由此可见,学习必须讲求效率。要讲求效率至少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二是单位时间内的利用率究竟有多高,如果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学习活动就无法摆脱无效劳动的重压和延长学习时间所产生的疲劳。

综上所述,学习方法说到底是个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问题,方式,习惯不一样,其结果也完全不一样。总括起来,好的学习方法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符合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符合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教师教课特点的方法;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研究学习方法,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例如,不同学科的学习程序、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做作业和应试的方法,科学支配时间的方法等等。

□哈佛提醒:影响学习的因素

●观察影响学习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地通过感官认识客观对象的活动。人们要想获得知识,就不能没有观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敏锐的观察力是自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必备的品质。观察力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的学习和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衡量一个人观察力的优劣,主要是看他能否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富于观察的科学家总是善于在全面考察被观察对象的基础上,捕捉被观察对象的那些不明显的特征,从而做出惊人的发现。而缺乏观察力的人,对所观察的事物则往往是浮光掠影,既不准确,又不深刻,甚至错误百出。

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要创造观察的机会 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在校内进行的,可以对教师、同学进行观察,观察时不仅要把握他们的外部特征,还应该把握他们的内在特征,特别是把握他们值得学习的有益的东西,如他们良好的气质、潇洒的作风、优良的品德等。还可以到校外去开展观察活动,如参观动物园、天文馆、博物馆、展览会、工厂、农场等,注意捕捉那些动人心弦、引人注目的事情和那些表面看来虽然微小但实际上有价值的具体材料,观察完毕以后,应该说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和各种特征。

[2]要注意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观察本身不是目的,观察的目的是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带着问题观察和不带着问题观察结果大不一样。带着问题观察伴随着积极的思考过程,其结果是能对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的或部分的解剖,整理出有一定内容的观察报告,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而无目的地观察其结果常常是一无所获。

[3]在观察中要注意讲究方法,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提高观察能力 直观是提高观察能力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和途径。直观一般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实物直观,是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参观等方式。其特点是生动性与真实性,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模象直观,是指观察模型、仪器、图片、图表等。其特点是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助于理解知识的内容。

言语直观,指通过语言(书面和口头)事物作形象的描述,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言语直观的优点是可以摆脱时空、设备与条件的限制,对事物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在直观中,要注意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无目的无计划的观察收不到好的观察效果。可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观察方法;也可以采取对比、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去观察,以全面把握事物,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无论哪种观察方式,细致、认真、全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成功的经验已经证实:专注精神是学生治学的法宝。无论学习、研究什么,你必须把全身心都投入进去,否则将一事无成。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维护者。注意的基本作用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这包括从各种感觉信息中选择少量重要的信息,进行知觉加工,然后选择某些信息保存在记忆中;在必要的时候,从记忆中有选择地提取某些信息,对环境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注意的力这种特殊作用,使它在人类的信息加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一切智力活动都无法进行。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否集中注意力,直接关系到学习、工作的效果。一切做出了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都是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曾连续4小时趴在潮湿、肮脏的地面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运死苍蝇的活动。当时周围有许多人围观、议论,他竟毫不理会。大科学家牛顿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甚至把手表错当成鸡蛋放进锅里煮。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必须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几方面下功夫。所谓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在较长时间内充分指向而且集中在同一对象上。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指向和集中在与当前从事的活动无关的事物上。

●如何提高注意的稳定性

[1]养成注意的习惯

[2]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多样化

[3]调节身体的疲劳度

[4]了解活动的结果和意义

所谓注意的分配,是指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汽车司机在驾驶汽车时手扶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睛还要注意路标和行人等,这都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完成较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一个人缺乏一的注意分配能力,是难以搞好学习和工作的。

青少年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能力的时期,注意的稳定、转移的分配等注意品质,对搞好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提高注意力,必须在以上几方面下功夫。

□理解对学习的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绝大多数知识是通过理解和消化而后才被吸收的。即使只是一个中学生,几年里所接受的知识总量也是相当大的,单靠记忆不但记不牢,而且也不能运用。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既有快与慢的差别,也有深度、广度上的不同。提高理解力,能加深记忆,提高看书、学习的效果,为牢固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提供可靠的前提。所以理解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理解能力,是指对所学内容相应关系的洞察及真正把握其内部关系的能力。这里的内部关系指的是本质性的联系,而不是表面联系。例如,阅读一篇文章,就必须理解文章的内容,否则就谈不上阅读。学习一门科学,必须理解其概念、定理、原理、定义、定律等等,否则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这里的理解不同于了解。了解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充其量只知道“是什么”。而理解是对知识的本质的掌握,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理解是比了解更高层次的认识,而了解又往往先于理解而存在。例如,能说出或写出某一个公式、定理,属于了解;而真正懂得这个公式、定理的涵义,明白其由来,找出其因果联系,掌握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及特殊方式,则属于理解。

理解能力的提高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要认真读书

●要敢于和善于设疑

●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抓住知识的内部的本质性联系

●要以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与思维的训练相结合

□想象对学习的影响

想象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认识活动。想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许多科学家、哲学家给予想象力以极高的评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发明都是在丰富的想象力的作用下诞生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曾这样回忆他发现苯环结构的过程:“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接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从电掣中惊醒。那晚我对这个假说的结果工作了一整夜。”对原子像蛇一般舞动构成的形态的想象,终于使凯库勒发现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法拉第的电磁场的理论等等,也都是借助于丰富想象力而产生的。

□意志对学习的影响

人们的活动,都是由多种多样的意志活动组成的。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在我们进行学习时,总要确定学习目的,制订学习计划,采取学习行动,其间离不开意志的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方面的,表现为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缺乏自信心等情况;一个是客观方面的,表现为学科知识的难度,客观条件的变化与干扰等。在这两种情况下,都特别要求人们有坚强的意志。真正坚强的意志,表现为目的明确、措施有力、行动坚决。而能否克服困难,则是意志是否坚强的主要标志。

一个人的坚强的意志和搞好学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正是凭借着意志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正是凭借着意志进行着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习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科学高峰的攀登也非轻而易举,其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要经历许多曲折和反复。如果缺乏意志,或意志薄弱,那么,就永远不会有良好的成绩。

●要注意培养自觉性

自觉性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之一。它在人的学习活动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一动力作用。它是驱使人们进行学习的动力,自觉性强的学生,不需要老师、家长或同学的督促,而是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二坚持作用。在学习目的没有达到之前,能坚持不懈地去努力,直到目的达到的那一天;三调节作用。即能根据主客观情况变化自觉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行动,使学习活动能更好地进行。学生具有自觉性意志品质,才能努力行动,持之以恒地战胜困难。

●要注意培养果断性

所谓果断,就是当机立断,也就是善于适时地、坚决地下定决心和采取决策。这种品质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果断性是以自觉性为前提,与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以及积极的情感相联系。

果断性对解决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矛盾或冲突有重要作用。学习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类型的心理冲突情况:

[1]双趋式冲突。个人面临两个具有相同吸引力的目标,但又不可兼得,也不知如何选择,这时就引起冲突。例如,上大学与直接就业之间的矛盾。

[2]双避式冲突。当两个有害无利之目标,同时引起个人逃避之倾向,二者必择一时,常导致内心冲突。有的同学不喜欢上学,又怕父母指责,就是这种冲突的例子。

[3]趋避式冲突。对于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之同一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想去踢球,又怕完不成作业应该说,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是很多的,这就需要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或决定,因而,这就需要果断性品质的参与。

培养果断性意志品质,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在此基础上要对自己的行动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一旦决定了,就下定决心去执行。另一方面,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如情况发生变化,又要注意克服急躁情绪,排除各种杂念,能够果断地停止执行或改变决定,重新考虑行动计划和方法。有的同学办起事来总是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有的同学患得患失,常常怀疑自己对行动所作的决定是否正确,担心会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行动不假思索而轻率地决定行动,或对选择行动方法不肯多动脑筋而贸然从事。这些情况都是和果断性品质不相容的,应注意纠正。

●要注意培养坚韧性

坚韧性就是顽强性。培养坚韧性意志品质,就是要培养坚强的毅力。所谓毅力,不仅表现为坚持正确的行动,而且表现为顽强奋斗的精神。

相当多的学生,不是没有学习目的,也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他们所期望的那个学习结果,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缺乏坚韧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同学只有三分钟的热情,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半途而废;有的同学虽然很聪明,但不能持之以恒,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不能按照原定计划一步一步地去做。培养坚韧性品质,就要不为暂时挫折失败所迷惑,不被困难所吓倒,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

●要注意培养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自己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一个自制力强的人,能够迫使自己克服困难并善于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如恐惧、羞涩、懊丧等;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前进,作行动的主人;能够学习自己不感兴趣或较为枯燥、但对实现目的又十分重要的知识。

培养自制力,首先要正确分析自己的意志行动,对于错误和缺点采取正确的态度。其次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抗拒外因的吸引、困惑与干扰。保持宁静的心理状态。还有要培养忍耐力,能够忍受肌体的疲劳、疾病和创伤,能够忍受别人的妒嫉、讥讽和议论,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集中注意力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讲过一则“学弈”的故事:有甲乙两人向下棋名手奕秋学棋。其中甲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而乙则心不在焉,只想着怎样弯弓搭箭去射下飞来的天鹅。结果,甲成了下棋高手,而乙却不事无成。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集中注意力,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如同人们常说的,注意力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是无法照射进来的。

●尽快学习法

上课预备铃响过后,要立刻停止课间活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认真回忆一下预习思路和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心里就有了底。老师一讲课,你就可以使自己尽快地接上思路,迅速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取得好的效果。

●发挥主体作用法

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他们把学习比作送货进仓,自己只要打开“仓门”等老师把货物装进去就行。这样的听课,是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地位。同学们要提高听课效率,重要的是要对老师的讲解和提问,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去吸收知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为同学们创造了学习的前提条件,但老师的讲解和启发再好,如果同学们不积极思考,不主动消化和吸收,也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要上好课,必须积极参与课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地说,就是对老师的每一个提问,积极思考,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对每一个演示实验,都去认真观察或参与。

●思路紧跟法

上课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和引导下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要提高听课的效率,自己的思路应紧紧跟着老师的讲解走。当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已理解和掌握时,不能掉以轻心。这时专心听课,将自己掌握的与老师讲授的进行核对、比较,才能发现差异,加或理解。当老师讲到比较艰深、枯燥的知识时,不能阻塞听课的思路,而是要竖起耳朵,专心致志。特别当遇到听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记在笔记本上,等下课后再去询问或深入思考。

●以目助听法

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耳与目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眼睛不要去注视与听讲内容无关的图象和实物,要把目光投向讲课的老师,留心讲话人的姿势、神态和表情。当讲话人转移授课方式(如由教师讲述变为学生回答)时,听者的眼光也要随之转移。总之,要运量使眼睛为耳朵服务,以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边听边记法

听课时,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注意力分散不是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是由于自身思想开了小差。这时,尽管眼光停留在讲话者的脸上,但思想却在考虑其他问题。遇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边听边记录的方法,迫使自己认真听讲。当然,边听边记,并非听到多少记多少,而是记下要点。如听取课文分析时,记下教师讲述中所提的问题;听朗读时,记下每一段的中心句。这种边听边记的方法,是听讲的自我强制手段,它可以帮助自己将注意力从别处集中到所讲的内容上来,借助眼睛、手等器官的帮助,使大脑皮层有效地接收和加工的信息。

●携疑法

训练听课注意力的最佳方法,还在于提高听的自觉性。上课前,如果能做好预习,带着一些问题进入课堂,那么,集中注意力,在听课者的身上就会成为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所谓“问题”,其范围可以是:今天课上将会有哪些新的知识出现;预习中有哪些地方是自己感到困难而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某个问题或某方面的知识,自己是如何领会的,老师或其他同学会怎样理解,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要找准。所谓准,就是要与教学要求、目的等相吻合。

小孩从牙牙学语起,就要听父母说话和讲故事;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几年的时间,主要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参加工作以后,人们也要经常听各种报告和谈话。由此可见,听讲能力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听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多少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说,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听讲能力。

听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理解语言的能力 也就是说,能听明白老师所讲的内容。既不误解,也不遗漏,同时对老师讲课中深层次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达到全面、正确、深刻。

●重点的能力 即听完老师的讲课,能抓住中心,清晰地归纳出要点。

●判断正误的能力 在听讲时,能辨别讲话内容的正确与错误。

请尝试:某个同学在朗读课文时,你不依靠眼睛看,而是依靠耳朵听,判断哪些地方的感情读出来了,哪些地方的感情没有读出来;哪些句子的停顿读对了,哪些地方读成了破句;还有哪些字读错了,哪些词语遗漏或添加了。

或者如:当某个同学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你除了能辨别他回答的正误,还能找出哪些是自己所不及,应该学习的;哪些还答得不完整,是需要补充的。

●感受语言的能力 我们在听讲时。不能仅限于言词本身,而应该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给自己插上联想的翅膀,这样,感受就会不断加深,听讲的能力也就会逐日提高。

课堂提问,是各科老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认真回答老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你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能炼自己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哈佛学习时间和环境管理

“TPO”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T”是英文time,即时间;“P”是place,意思是场所所及环境;“O”是occasion,是机会、时机的意思。“TPO”合起来指按照不同的时间、场所和环境穿不同的衣服。这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种管理方面的用语。

我们知道,时间、环境以及时机对任何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商店营业、工厂生产,还是机关的事务性工作,都要培确地计算时间,都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一套对路的技术。同样,“TPO”管理方法对孩子的学习来说也是适用的。好的学习方法能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有显著的提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要求。而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必然包括:精确地计算时间,能让人安下心来学习的良好环境,以及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TPO”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分三节讨论TPO管理方法的三个方面。先来看看时间管理方法。

●有效利用时用法

时间不像别的物品,可以制造、购买、贮存。但是,有三种方法可以使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其一,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孩子就能完成更多的任务;其二,充分利用以往被浪费或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小块时间,这样孩子便获得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几乎等于得到了第二个生命;其三,通过自我控制,孩子能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如何杜绝浪费时间的问题。在生活中,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非常普遍,也很严重。正像有一首歌中唱的:总是要等到放学以后,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前,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浪费时间的原因主要有:聊天,没有节制的玩,无目的的东张西望,无目的的瞎看书,被路过的同学分散了精力,做白日梦,写或看不必要的东西,整理头发或服装等。在家学习时浪费时间的原因主要有:做白日梦;坐一会儿、站一会儿,心神不定;找东西;不时喝茶或上厕所;写日记、写信、看信;在笔记本上乱写乱画;被电视机、收音机的节目分了心;被别人的活动分了心;淘气;打打吨,小睡一会儿。

这些都是时间的“杀手”,白白地抢走了孩子的时间,孩子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必须下决心杜绝这种浪费。

●合理安排时间

孩子也许看过许多提高学习时间利用率的书,但可能不知道孩子一天学习多少小时为好,是不是越多越好呢?还有,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学习效果最好?这里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1]学习时间的标准

要确切地说出学习时间的标准是很困难的,因为学习效率并不是靠时间而是靠方法来决定的。一个有好方法的人可能花很短的时间学习,而效果要比有些整天坐在桌前学习的人好得多。而且一个人的身体情况、学习能力、将来的志愿等都会影响学习时间的长短。据调查,现在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时间,小学生平均为一个小时多一些,初中生为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高中学生为三个半小时以上。各毕业班学生的家庭学习时间就相对地更长一些。当然这也有个人差异、学校差异。

[2]学习的最佳时间

应该在一天中大脑最活跃的时候学习。专家研究表明:一天之中大脑功能最好的时候是刚睡醒以后3~4小时左右,也就是上午10点到11点左右。这是一天中学习的黄金时间,要背要记要理解,其效果都非常好。另外,下午2~3点是另一个高峰,这段时间,理解材料的效果最好。这两段时间恰是学校上课时间,因此,也可以说,学校上课时间就是最佳的学习时间。对于中学生来说,晚上8~9点是学习的又一个黄金时间,这时人的大脑非常清楚,用来复习一天所学,预习新课是最好不过的了。可惜的是,许多同学这一时间正好在看电视,把精力最好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影响学习的环境,除了社会环境以外,还有学习的物理环境。所谓学习的物理环境,就是学生所在地区、校舍、学习室、气候等环境。对孩子来说,自然环境是不可改变的,靠孩子个人要改变学校的条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家里的学习室,也就是“书房”,却是孩子施展“管理才能”的好场所。本讲我们要讨论学习环境的管理。

●书房

门窗向南,室内阳光充足、明亮、温暖的房屋,为阳性环境,又称南区;房屋朝北,室内偏暗、清凉、幽静的房屋,为阴性环境,又称北区;南北开窗、室内温凉、明暗适中、柔和安详的房屋,为中性环境,又称为东区。书房最好选在东区的房屋。室内应通风透气,面积不小于10~12平方米。

●书桌

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副研究员,经数年调查与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些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语言和分析能力非常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比较出色。反之,那些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对形象化、综合或整体化有助益的课程中,成绩显得较好。可见,学习时的座位坐向与智力的发展也是有关系的。

在学校上课时座位的安排一般由老师而定,并且学校一般较注意定期调换。孩子们在家学习时,也要尽量使自己学习座的位安设得科学些。一般说,学习室的桌子应放在房屋的北侧,窗户右边看不见外面的地方,因为北侧光线变化小,学习时心情易感到舒畅。有人认为,在固定时间里,在固定的地点进行学习,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用的桌子一般不应经常挪动;也有人认为,人都有要求变化的心理,如果经常换换桌子的位置,会使心情舒畅,提高学习热情。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比如对兴趣易变、厌恶单调的人来说,隔一段时间换换位置也不一定全是坏事。总之,学习位置的安排,要同室内采光、照明、冷暖设备等其他因素协调起来考虑。

●科学采光

采光的科学是指对自然光的要求,照明的科学是指对人工光线的要求,光线是否充足,直接影响视力和学习效率。光线如果不充足、不均匀,会引起眼肌疲劳、眼痛、头痛、眼睛充血。白天天气好时,太阳光的亮度就够了。如果天气不好,要借助灯光。夜晚学习照明,可用15~20瓦的萤光灯或60~100瓦的灯泡。照明还要注意光线的均匀。直按照明是最糟糕的,恐怕也是最常见的。比如像从屋顶悬挂下来的、挂得很低的灯,它使灯光直刺眼睛,学习时间长了,你的眼睛就会出现疲劳。如果用球形白玻璃灯罩罩住灯泡,就能使光线产生弥散的效果,使相当一部分光从屋顶后射下来,改变直射的形态。采光与照明还直接影响着人的学习情绪。光线如果过亮,会给人以烦躁不安的感觉,光线如果太弱,则给人以超负荷、气促、胸郁之感。同学们在学习时应当充分注意到采光与照明的科学性。

●温度、湿度要适宜

空气要注意流通。根据工业心理学研究,智力作业的最适宜的温度是13℃~15℃;10℃~20℃次之;5℃~25℃再次之;40℃以上、5℃以下,作业的质与量都呈显著恶化,所以室温过冷过热都不利于学习。一般室内要安装温度计,以便随时调节室温。室内湿度也应适度,太潮湿或太干燥也会影响人的学习情绪。室内湿度一般以30%-80%为适宜。除此之外,室内空气流通也很重要,假如一个人把自己长久地关在一间空气不流通的屋子里,那么空气中的氧气就会逐渐减少,二氧化碳则相应增加。不久,这人就会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

●克服噪音的方法

噪音是城市的一大公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常常为噪音的干扰所苦恼。科学告诉我们,噪音不仅影响人的睡眠和工作,还会使人情绪烦躁,对于需要作出思维判断的学习,噪音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大。因此,学习时应寻找安静的地方。如果在短时间内,学习环境周围出现噪音,可采取如下几种措施排除噪音干扰:

[1]可出声地朗读,以帮助集中精力。

[2]可学习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科目。

[3]做一些机械、简单的事情,如抄写等。

关于学习的物理环境,如果详细讨论还有很多内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注意上述四方面。这些物质环境因素对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家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哈佛学习情况管理

Occasion有这样几个含义:[1]场合,[2]时机、机会,[3]必要的事务,[4]理由、原因。因此,学习情况管理应当包括学习机会的掌握、学习场合的选择、学习材料的使用等内容,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在本节,我们主要讨论三个主要方面:如何选用参考书,如何利用广播、电视讲座,如何利用图书馆。

●巧选参考书

对于参考书,孩子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为补充教材的不足而编写的,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助手”。有人曾把教材比做人体的骨骼,而参考书则是人之血肉。然而,现在社会上发行的学习参考书多如牛毛,约占每年图书发行的30-40%,家长就必须恰当选用孩子的“助手”了。

[1]学习参考书的选择

书店里排排摆放的参考书,哪些是比较合适的呢?下面几点也许能帮孩子作出明智的选择:

对各科、各单元的要点叙述清楚、易于理解的。

一般教材写得都很简明,但难免流于单调、平谈,没有重点,而参考书则可以清晰地列出所学内容的要点难点,对帮助孩子理解问题有特殊的作用。参考书中有特殊字体标示的词、句、段落,或有重点线标志,或者用第一、第二……等表示,从这些内容上就可以发现该参考书是否要点清楚、易于理解。

除此之外,“印刷精良”,“作者有一定名望”等,也都可以作为选择参考书的标准,但买参考书还是以其内容为第一标准。有了上述标准以后,对于指导孩子购买优良的参考书,是非常有益的。

[2]使用参考书的好方法

使用参考书一定要抓住重点。在重点内容上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细读苦思,即使一些细节也不要轻易放过,而应仔细琢磨,领会其精神实质。非重点内容,只要粗略一看即可。

一般来说,参考书应是课后复习或阶段复习时,在理解或基本理解课内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使用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记参者书要经常与教材联系起来学习

有些同学大量使用参考书,但对教材的体系却不甚了解,这是很不明智的。记住,参考书只是教材的补充。

●利用广播和电机法

广播、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美妙的音乐、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听广播和看电视之中了,很少有人有意识地考虑如何利用广播、电视为孩子的学习服务,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广播、电视部门的重视。现在,广播、电视开办了许多讲座,最常见的是外语讲座,还有音乐讲座等。应当利用这些机会,使孩子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讲座,都同在教室上课一样,是以讲义为蓝本进行教授。因此,利用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遵守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但与上课不同的是,收听收看讲座完全靠个人自觉,由个人支配。孩子可以遵循下面两条原则:

[1]应有计划

把它加进孩子的整个学习计划之中去,带着一定的目的收听、收看。这些讲座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把收听、收看培养成孩子学习习惯的一部分。

[2]应有选择

要分清是为了充实基础知识,还是为了专题学习,或者是为征服原来不会的新科目,从而决定收听、收看与否。最好是选择与学习目的相适应、时间允许、难度适合孩子的讲座不要遇到讲座就收听、收看。

●利用图书馆法

图书馆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它为孩子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有条件的学生应坚持到图书馆去学习,这对孩子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最主要的是要解决怎样查书的问题,借到书后的使用就与在其他场合的方法相差无几了。

要想找到一本书,孩子首先应知道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和版次。有了这些资料,孩子就可以到图书馆去查书了。查书的第一步是查阅读者目录。

读者目录不是一本分类书,而是许许多多的卡片分别排列在若干个卡片箱中,每个箱上都有标记。这些卡片实际上就是这个图书馆的藏书索引。所有卡片都按笔画顺序排列。读者目录一般有三种: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和分类目录。如果孩子知道具体的书名,最好查书名目录。

假如孩子读完这本书之后,还想再读一下该作者的其它著作,就可以查一下著者目录。如果孩子想进一步阅读有关学习方法的书籍,但又不知道其作者或书名,孩子可以查阅分类目录。分类目录是按图书知识内容的学科体系组织起来的目录。孩子可以从这里找到有关某一学科的全部著作和图书。

□学习方法是最好的老师

●制定计划

要学习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因为有计划就不会乱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

基本要点:

[1]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达到他的学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眼困难的内在动力。

[2]计划内容

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

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学好这基础知识,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

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自学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a.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教材的学习。

b.为了配合教材的学习而系统地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

c.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没教地的内容。

时间按排包括: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

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3]要从实际出发

一个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上述五个部分的计划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每个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订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制定学习计划都必须包括以上五个部分。有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就不必急于系统自学课外读物,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学缺漏知识和弄懂课本内容上。总之,要制定一个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摸清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自己实际掌握的知识程度出发。

[4]制定计划

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计划的完成。有的优秀学生每天还有一个学习小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1]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目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2]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的思想,要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

[3]反复阅读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

[4]将新教材中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上记号,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5]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6]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7]新教材与学过的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的旧课弄懂。

[8]做好自学笔记。

专心上课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按上面的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更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1]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力争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2]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的错误。

[3]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4]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提问,并将课堂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至达到灵活运用。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的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

基本要点

[1]反复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多方面查阅参考资料以及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2]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3]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

[4]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

●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基本要点

[1]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2]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4]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课堂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对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如果经过独立思考,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解决疑难

学公在独立完成作业后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以为做对了,但经老师的批改后,发现实际上是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呢?有的是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对新知识和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错误理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在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所获得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结果必然会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

基本要点

[1]认真分析作业做错的原因。

[2]将做错了的作业重新做一遍。

[3]经过反复独立思考,如果还弄不清做错作业的原因,可请教老师和同学,直至弄懂为止。

●系统小结

对学习进行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做好系统小结的基本要点,除前面所述做好课后及时复习的要点适用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基本要点

[1]系统小结是在系统复习基础上进行的。

[2]以教材为依据,参照课堂笔记、作业和有关学习资料,对要进行小结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3]抓住一个和几个重要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对比分类、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具体化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揭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将大量的知识归纳为几条基本理论),用一个简明的表格或提纲,或几句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4]在小结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5]在小结基础上,检查学习计划执行的情况,然后再进一步修订或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和科学竞赛等)是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学习兴趣,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一种需要。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基本要点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身体锻炼和社会活动。要注意劳逸结合。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学练结合,手脑并用,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在运用上述学习方法的时候,应注意下面几点:

a.要扎扎实实地按照每个学习环节的要求去进行学习实践。

b.刚开始运用时,不要要求过高、过急。

讨论法是指同学之间就某一问题,以讨论作为学习手段,交流学习心得,交换不同意见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印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它是一种带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讨论的内容可以是科学知识,可以是社会问题。也可以是对道德的认识。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讨论;另一类是自由讨论(如学术沙龙)。

运用这个方法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讨论前要充分准备

这里所指的讨论前准备,是对于参加有组织的讨论会、辩论会而言。为了使自己在讨论过程中为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明自己的论据,并使人信服和接受,讨论前最好作些文字准备,即为自己要讲的内容写一个提纲。准备这种文字材料,一般来说应作到以下几点:

[1]把握讨论的主题,方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2]围绕自己的观点收集必要的资料,构思观点的表达方式,再寻求更深一层的讨论材料;

[3]将以上内容草拟提纲,提纲可简可繁,因人而异,对开始参加者可适当写详细一些,主要内容必须写上;

[4]熟悉自己所写的提纲,必要时还可独自练习演讲,力求使自己的发言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对自由讨论则事先不必作准备,讨论时“即兴发言”当然要即兴得出,也在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即使一点也不熟悉讨论的内容,也可以从别人讲的内容中,得到启发后再“即兴发言”,在听的过程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用准确精炼的口语来表达

如何才能在讨论中准确而又精炼地表达自己想讲的内容呢?

[1]言不在多,意达则灵。无论是介绍情况,还是发表意见、表述问题。提出见解,为了使其他人能领会基本精神,都应用高度概括、准确精炼的语言,简短明了、提纲挚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关键症结说出来。因为讨论不是你一个讲,其他人也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等。因此,这尤为重要。

[2]论证要有可靠的根据。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只有在如实阐明问题与现象的基础上的发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意见,才能言重如山,取信于人。

[3]叙述要有条有理,层次清楚。讨论时要讲清楚问题,必须在叙述时有条不紊,层次清楚,要考虑好讲的顺序,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都必须心中有数。

[4]控制讲话的节奏、语言的抑扬顿挫。有人为缩短发言时间,而将发言像连珠炮般地抛给听众,自以为得计,其实是极不明智的作法。因为速度过快的发言,往往使人家对理解所讲的意思造成困难,使发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发言能吸引人,发言语调的调节也起较大作用,该重的地方语气重一些,该轻的地方语气轻一些,这与平铺直叙地讲,效果大不一样。

●有效地听,有必要地记

一般地说,有效地听,应该做到耐心地听,集中精神地听,抓住重点内容听。并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在听的过程中,对自己启发大的内容、观点,可以作简要的笔记。简言之在听讲时,耳、手、脑并用,就是有效的听讲。

●讨论后要作自我小结

要想使参与的每一次讨论有所收获,在讨论后要及时进行小结。将在讨论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思路、方法、意见等记录下来,用以启迪自己的灵感,发现真理。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必然会有所得。

此外,还要克服种种心理障碍,诸如信心不足、“感情阻断”、片面追求直接效果、从众心理等等。倡虚心好学的态度。

比较学习法是指对某一问题,集中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对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比较学习包括有阅读、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是一个层次比较高的学习活动,适用于研究性的学习。

●比较学习法的优点

[1]有利于全面地深刻地理解问题 比较学习法可以同时研究几本书或几篇文章,在这一本书里还是比较模糊的东西,在读另一本书时会清晰起来;在一本书里没有的东西,在读另一本书时可以补上。因此,它可以兼取诸家之长,扬弃各家之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各书不尽相同,甚至观点完全对立,这就要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集中学习和研究某一问题 由于比较学习法往往就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目的明确,内容集中,效率就高。因为如果一本书一本书从头到尾地读,问题不集中,目的不够明确。

●运用比较学习法要注意的事项

[1]确定学习课题

根据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确定学习课题。

[2]选好学习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选好学习的书本或文章,要多选择几本有代表性的书籍,这些书应各有特色,不要选大致雷同的书。

[3]认真阅读材料

阅读时只读各书中有关学习课题的部分,不要像平时读一本书那样从头到尾地读。阅读时还要注意互相补充、互相比较。

[4]进行分析、比较

对书本中或文章中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弄清是非。

[5]综合整理提高

通过互相比较、互相补充,弄清是非,纠正错误,形成综合的观念,最后整理出综合的读书笔记。

●精读材料

就是对所学习的内容,抓住中心,细心阅读,根据材料的不同类型,不同分量,掌握其要点、重点和难点,理解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编写提纲

就是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筛选、概括、组织,然后根据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挚领地编写提纲(每篇划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划分为几段,每段概括为一句话),从而使学习的内容有条不紊,简单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尝试背诵

就是对所编的提纲,按照顺序一遍一遍试着背诵(回忆)。遇到不会和不清楚的地方,再翻开书本对照,进行“反馈”。然后有针对性地记忆薄弱环节,进行第二次“反馈”,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记忆。这一过程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

实验指出:尝试背诵的方法是单纯诵读效率的2~3倍。

●有效强化

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抓住概念内涵、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再对提纲进行压缩,使之成为简纲(把每句压缩为关键的几个字)。然后针对简纲,进行强化记忆,在头脑中留下长久的抹不去的印象。

●电化学习法

电化学习法是指凭借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如录音机、录像、电影、电视、微电脑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与电化教学相对应的。在语言实验中的学习就是运用电化学习法的一种形式。这种学习法,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为凭借的手段不只是人的感官,而且还有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

电化学习法主要用于语言、音乐、史地等学科的学习。它的优点有:

[1]可以帮助真实而准确地获取信息、贮存信息。比如录音可以把某个人的讲话、讲课一字不漏地录下来。

[2]有利于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学习。接受知识速度较慢的人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手段来反复地学习,不懂的地方可以倒回来重听重看。

[3]可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扩大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过去的历史我们没有经历过,许多的名胜我们没有游览过,但通过录象或电影就可以获得生动的信息。宏观世界如宇宙星座,微观世界如细胞、微生物、原子,都不能直接看到,但凭借录像、电影等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而使孩子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知识有一个真正的理解。

有效。动用这种方法时,由于学生年级不同,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书籍性质和内容的深浅不同,具体的方式和步骤亦可有所不同。

要点:

[1]学习内容的目的和重点明确 在最经济的时间内,依靠自己把一定量的内容学到手。

[2]学习团体是自觉自愿组织的,没有一点勉强 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听课,在文章的框架、结构、要点和理论知识的逻辑发展和相互联系上下功夫。

[3]所学内容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补充、纠正、加深和巩固 在边学习、边纠正、边巩固的过程中,经过消化把原有知识重新系统化、概括化,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这个学习方法突出了在学习方面的相互帮助,分工协作,目的明确,学习专心,即时复习、纠正、讨论,解决难题,即时评价和系统小结。故能在最经济的时间内获得最佳效果。

●课前预习法

课前预习是上课的基础和准备。有人把课前预习比喻为作战时的战前侦察。战前如果不搞侦察,对敌方哪是明碉、哪是暗堡、哪是工事坚固的地方、哪是阵地薄弱的环节不清楚,打仗时就难以正确部署兵力,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仓促上阵,心中无数,不得要领。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主动地上好课,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总之,课前预习是上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怎样搞好预习?

[1]对怎样预习要胸中有数。比如预习什么、预习多少、花多少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精细的方式和粗略的方式)预习,对这些问题,预习前先得明确。这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联系、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等因素来确定。比如历史课,事实多,不难,不用过细地去预习。而数学课逻辑性强,难度较大,要采用精细的方式预习。

[2]通过预习,要力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这一单元(或一部分、一课)讲了几个问题、几层意思?第二,哪些内容我懂了,还有哪些我不懂?第三,课后的练习会不会做?

[3]预习的方法:第一,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含义。第二,在预习本或书上作预习笔记,笔记的内容。包括分几层、每层的要点、不懂的问题。第三,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第四,作些课后练习,检验预习的效果,看理解了多少知识。

●有关笔记的一般理论

在讲做笔记的一般方法之前,有必要对笔记的若干方面作一介绍,以便对笔记有一个清楚的完整的印象。

[1]笔记的作用

18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

a.它是一种永久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

b.它是一种系统性的记录,简单,明了,条理性强,有利于复习记忆。

c.这种永久性的记录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头脑记忆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知识的细节就会丧失,留下的东西可能只是大致的轮廓,而详细的笔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尤其是,教育要实现的是长时记忆,笔记就越显得重要了。

d.记笔记时,眼、耳、手、口各感觉器官同时活动,符合多感官同时活动有便于记忆的原理,便于记住所学的东西。同时,笔记是用自己的语言记下的,也有助于各人的记忆。

e.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得到的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重要观点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的浓缩加工能力。

f.听课笔记还可以记下老师补充的、课本上没有的资料和观点,有助于开阔学习的视野。

有调查表明,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笔记的工具

做笔记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工具的选择,通常是纸和笔的选择。

笔记本可以是分科的,每个笔记本只记一个科目的内容。这是比较流行的做法。每一个人视自己的爱好和习惯决定使用哪一种笔记本。一般用32开本或16开本为宜。也可以是不分科目的,用活页做笔记。用活页央把某一时期各科笔记夹在一起,最后再按科目分类装订、储存。其优点是携带方便,可以随时增删某一科目某一部分的内容。其缺点是,活页容易丢失。

听课或听报告时,应事先检查钢笔水和圆珠笔水是否充足,并保证书写流利,防止上课时因笔出现问题而耽误记笔记。此外,还同时应预备钢笔和圆珠笔,以适应不同的纸,使用的颜色可根据各人的不同需要备用几种颜色。例如,可以用蓝色或黑色做笔记,用红色做一些记号,用以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等。

●听课的笔记的一般方法

笔记信息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读书是通过视觉而获得信息。听课和听报告主要是通过听觉而获得信息。当然,听课的时候,讲课人也板书一些信息材料,甚至讲课人的身势、表情都是信息来源,但这是附属于听觉的。听课笔记要是通过听觉通道获得信息而做的笔记;读书笔记则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视觉通道获得信息而做的笔记。二者有同有异,现分别论述。

听课时,听课人对讲课人所讲授内容的记录由于讲课本身信息传递的需要,听课笔记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和此段时间内所记录的内容。

读书笔记的一般方法

读书如果不注意积累资料,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归”。读书时所作的记录称为读书笔记,记读书笔记是积累资料的一种重要方法。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这里择要叙述几种。

[1]提要式笔记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炼出重要的论点、论据,用自己的话,把内容简单明了地写出来。这种笔记叫做提要式笔记。

写出良好的提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它需要通读全篇,理顺逻辑关系,写出提要。写提要的过程,既是对原文消化过程,也是对原文的研究过程。可见,写提要可以训练一个人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逻辑线索展开,或者用列表法,使其一目了然。

[2]摘要式笔记

读书时,将书中的重要的观点、材料、内容简明扼要地摘录下来,这样的笔记叫做摘要笔记。它与摘录笔记有相同之处,就是都需要摘抄;也有相异之处,摘要法突出一个“要”字,它要求用凝练的语言记录读书的内容。摘要法比提要法相对来说,更完整,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和逻辑框架。

做摘要笔记要避免一个常见的毛病,就是直接地把书上的句子抄下来,而不考虑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没有关系的句子,简单地排列一起,这样的笔记不能叫摘要,只能是对原文的支离破碎的摘录。

由于读一编文章,受到启发而想起的新观点叫做读后感。读后感要在“感”字上做文章,要有感而发。

●课后复习法

复习是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记忆的过程。它也是在校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1]复习要及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学习完新课后,必须及时复习(一般在当天复习),减少遗忘。

[2]复习之前,先回想一下老师所讲的内容,看记住了多少。记住了可以稍加复习,进一步巩固;回想不起来的要认真复习。

[3]对照书和笔记,系统地看一遍。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先思考后问人。不要不懂也不问,否则疑难堆积,会妨碍对后面知识的学习。

[4]对重点的内容和需要记忆的东西,要花一定时间来记忆。记忆要讲求方法,先理解后记忆,边诵读边回忆皆可,切忌死记硬背。

[5]对所学知识要注意贯通一气,形成体系,掌握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又要找出重点,把握重点。

[6]复习时,要做些笔记。可以把课堂笔记加以整理:纠正错误的、添补漏记的、增加自己的感想,等等。

●课外学习法

课外学习是一种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方式灵活多样的自学。其功能在于帮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和自学能力。

课外学习分两类:一类是直接围绕课本内容来学习,主要是看一些参考书、学习资料;一类是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学习,如阅读文学作品,自学感兴趣的课外知识等等。

怎样搞好课外学习?

[1]好好选择课外学习的书籍。书籍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外学习的效果。选择书籍要注意:第一,适合于自己的水平,既不太深奥,也不太浅易;第二,选择比较权威、比较优秀的书;第三,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书,不选无多大价值甚至无聊的书;第四,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兴趣爱好选择。

[2]正确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处理得好,二者就能互相促进;处理不好,就会互相影响。处理二者的关系,一是要安排好时间,首先保证课内学习的时间,然后安排课外学习;二是尽量围绕课本内容来进行课外学习,以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使基础打得更牢知识面更宽。

[3]课外学习要做笔记,或记卡片,积累资料。

[4]注意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既有利于开阔眼界,又有利于启迪思维。

●作业法

作业是在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作业和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有会用,才是真知。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作业?

[1]必须先复习后作业 理解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和前提。自己并不理解的知识,是无法运用的。不复习,是不能顺利完成作业的。

[2]必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如果照抄别人的作业,那么写作业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对难题也要先认真思考,实在做不出来,才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3]切忌搞题海战术 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来做,这样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做习题关键是要搞清思路,掌握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多角度解答问题的方法。

[4]文科的作业不要照抄或摘抄书本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通过做作业,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大复习”法“小复习”是指课后及时复习,小复习每天都有。“大复习”是指较系统、较集中、较大量的复习,比如单元复习、期中和期未复习、中考或高考复习等等。

大复习的主要功能是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进一步巩固知识,切忌为了复习而复习。通过大复习,还可以培养综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搞好大复习?

[1]系统地看书和笔记,以及有关的学习参考资料,并随时做些笔记,把复习的内容在脑中过一遍。

[2]大复习首先要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编提纲、列表格、作图等方式来找出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3]大复习要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花更多的时间复习巩固。

[4]大复习也要记忆。这种记忆要以对知识的系统和逻辑联系的理解为基础来记忆,要运用推理、归类、对比等方式来记忆。要记住知识点各结构间的联系。对重点内容更要记牢。

[5]在大复习过程中,发现不懂的问尽快题要搞懂,进一步地解疑补漏。

[6]通过做综合性的练习来巩固大复习所复习的内容,并通过测验来进行检查。

●应考法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法。考试有许多种类:有平时考试、阶段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笔试、口试;有检查学习情况的不测验、有升学考试。这些考试的运用和特点都有所不同。

怎样应考?

[1]考试前复习不要过于紧张,成天埋头于看书和背诵;要注意适当的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如果没休息好,就不能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去迎接考试。

◆要泰然处之,不要怯场。怯场会造成考生头脑发胀,精神紧张,心跳过快,结果把本来记住的东西也忘了。怎样才不怯场?第一,要有自信心。第二,要做充分的准备,认真搞好复习。第三,不要把考试看得过重。第四,通过训练,适应考试的环境和气氛。第五,调节身心的适应能力,做到临阵不乱。

[2]答题前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意,弄清答题思路,然后作出回答。不认真审题,就会出现答非所问、多答、漏答等现象。

[3]先把试卷大体通观一遍,估计一下哪些题意容易哪些题难,估计一下时间是否够用,然后按先易后难的顺序作答,不会做的题先放下。

[4]答卷时要十分认真仔细。并注意细节往往在一些细微处容易出现差错,失掉分数。答完卷后,要认真检查每个细节。

[5]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回答方式。这样,怎样回答就会胸中有数,免得浪费时间。比如简答题一般只要答出“是什么”即可,不用答得很具体。

□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

“锥型”学习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要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在学习时必须运用“锥型”学习法。

什么是“锥型”学习法?就是在学习时,目标明确,精力集中,像锥子一样针对某一点,不停顿地往前钻进。这种学习方法所支配的学习活动,呈现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气势。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由于目标集中和不停顿,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就像烧一壶水,断断续续地烧,100斤柴也烧不开;如果连续烧,10斤柴就够用了。“锥型”学习法,可以在自己不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运用。例如,数学是你学习中的弱项,而其中感到最困难的是:解复合应用题。想克服这个困难,就可以运用“锥型”学习法。在寒假或暑假里,安排一段时间,集中学习。设法找来有关解“复合应用题”的参考书籍,找来自己在这方面的错题,找来“复合应用题”的训练资料……然后围绕这一专题,深深地钻研。这样,定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而且,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擅长的学科,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功。

●想象学习法

确实,从科学史上看,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想象。19世纪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通过想象从舞动的银蛇上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两千多年前,埃及的音乐家莫可里,从偶然碰到的一个乌龟壳引发联想,发明了后来演化为提琴的弓弦乐器。历史上的日心说、放射理论、原子模型等,也都是借助想象完成的。如同科学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一样,学习也需要想象。阅读文章,借助于想象,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解数学中关于行程方面的应用题,发挥想象对理解“相向”、“相背”等条件会更容易些。而物理学中的光、热能、磁、电等概念原本很抽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它们。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运用想象,那就如虎添翼,学习知识会顺利得多。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1]积极联想联想是想象的主要手段。我们在学习中,要由此及彼地去调动联想,努力以发散性思维进入学习状态。如状物文章,我们可由描写的事物浮想联翩,以求所写文字给人们留下多方面的启示。做习题,要一题多解,扩大自己的思考面,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为培养这种意识,还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训练。譬如,从一个物体联想到其他的物体——在一张纸上,画一个“S”,然后通过十几种甚至更多的联想,来说出这是什么,等等。[2]大胆猜想猜想,也是想象的一种手段。德国诗人歌德小时候,母亲每天都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的地方,就嘎然而止,以后的故事情节让歌德自己去猜想。正是经过这样的“猜想训练”,歌德的想象力从小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为以后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平时,我们可以像歌德那样进行“猜想训练”,以创造神奇的想象力。[3]把文字变成图画文学作品是驰骋想象的生动材料。我们在阅读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时,应发挥想象力把作品中的文字化为一幅幅图画,使自己有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4]丰富自己的生活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去参观画展、聆听音乐,去旅游访问,给自己开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自己想象的清泉不断流淌。●缺点列举法无论是成绩优秀或是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在学习中总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旦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缺点可以把它们列举出来(比如写在纸上),然后制定切实的措施,改正缺点,使自己的成绩不断提高,这就是缺点列举法。运用缺点列举法的具体步骤是:[1]仔细检查自己学习的各个环节,看看存在着哪些缺点。[2]把找到的学习上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3]制定切实可行的改正措施,努力去克服缺点。一位哲人说得好:“严于解剖自己,深刻地了解自己,敢于克服自身的弱点,这是走向成功的开端。”●读书选择法无选择地读书,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是治学的大敌。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了如高山大海一般浩博的书籍。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它们一一读遍。那么我们如何登书山、入书海去寻珍探宝,有选择地阅读呢?[1]选择最有价值的书读书籍卷帙浩繁,在内容质量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有精品,也有劣作;有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也有几百年前的“新技术”。因此,对所读的书要进行审慎挑选,分清良美,选择最有价值的书阅读。a.注意书目的介绍 书目是学海的指南,打开知识室库的钥匙。目前,报刊上常有一些书目的介绍和一些关于新书的评论,这给读者提供了读书的线索。读者们可以根据这个线索,选择优秀的书来阅读。b.向有读书经验的前辈求教 他们是过来之人,在书籍的海洋中领略过深浅。向他们求教,请他们指点,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c.与同学交流 与同学切磋交流,也是一个好办法。自己看到一本好书,就向同伴们介绍;同时,也可以向同伴们询问最近读了哪些好书。通过“学友相聚”,切磋商量共同进步。d.由自己鉴别 只有自己才了解哪些书对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所以通常要由自己来鉴别。[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读在书籍的宝库中,优秀的作品是十分丰富的,但里面也还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不能拿到一本就读一本。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有一个好主张,即:循序渐进。中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说过:读书“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来,你要想快些,一脚跨四五步,非掉下来不可”。青年人往往容易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基础的书籍还没读好,就去啃大部头和内容深奥的书。瑞士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外界各种信息进入大脑,同人脑已有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才能引起大脑的积极反应。如果选择阅读的书内容过于深了,或者过于浅了,进入大脑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就不相适应,当然也就不能引起大脑的积极反应。因此,我们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来进行阅读。[3]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阅读要使读书的内容,与自己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结合课堂学习选择书籍有计划地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4]确定方向,有系统地阅读一位教育家指出:一个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就应当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有一样入迷的课外活动。也就是说,应当有自己的爱好和志向。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方向,有系统地阅读。系统性阅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5]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读书的重点 有了一定的爱好,就可以根据这一爱好认准目标,从而确定读书范围,进行重点阅读。由于阅读的书籍是自己爱好的内容,就能提高兴致,“在每一页每一行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同时,集中、深入、扎实的系统阅读,积以时日,“滴水穿石”,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具体的做法有:(1)把涉及自己爱好的书收集起来(可以借阅,也可以购置),列好计划,逐本阅读。(2)有的书可以选择与自己有关几个章节阅读,其他与自己的爱好关系不大的,可以略读,甚至不读。(3)平时在报刊的测览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的爱好有联系的文章,就剪贴汇总,以便需要时查阅。

[6]围绕读书的重点,有机地扩展,选择与之有联系的书籍阅读

读书应当有重点,但也不能只盯在一处。处在人类正知识以几何级数繁茂增长的时期,各种知识互相渗透、纵横交错,围绕重点阅读的同时,还应扩展阅读的范围。确定方向,有重点地读书,可以树立起知识的骨架;由此及彼,扩展开去读书,可以添上知识的血肉。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驱使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探索创新的、有趣的、或个人爱做的事,并带来成功和成就。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一个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学习兴趣首先表现为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喜爱,是儿童求知的内在动力。大家所熟知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很平常的孩子,但由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大自然,以极大的热情观察自然、采集标本,进行研究,在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萌发了对科学奥秘的兴趣,经过综合探讨,最终建立了生物进化论。这个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成功,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强烈的求知欲使他有时爬到树上,看鸟儿怎样孵小鸟,有时从河里钓来鱼仔细观察,有时捕捉昆虫,做成标本,认真加以研究。他认为“这些活动使我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有着强烈兴趣,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思考他要解决的问题,他对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概括: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在学习活动中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成功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许多调查材料表明,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都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作笔记,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且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而那些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对待学习任务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发展孩子的智力与能力

兴趣不仅能为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有兴趣的学习还能促进儿童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敏锐的感知、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维和牢固的记忆,而且也需要热烈的情绪、坚韧的毅力以及稳定而集中的注意?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主动持久地观察,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它能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大量事实表明,学习积极性高的孩子,往往善于思考发问,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智力发展也快。反之,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往往不善于思考发问,死记硬背,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不利于智力发展,甚至还会阻碍智力发展。

●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一位心理学家说:“要想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学习,没有认识兴趣是不可思议的。”研究表明,兴趣对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为什么?因为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兴趣有利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创造性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习好,而且能够灵活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

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一条有效途径。只有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做到观察敏锐、记忆牢固与想象丰富,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许多天赋很好的孩子,只有当他们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唤发出来。

●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索者,而且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儿童天生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天生想了解这个世界。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正能满足儿童的这一需要。因为有兴趣的学习,不像以记忆为主的学习那样单纯是为了储备知识,这时所获得的知识是用来解除心中的疑问的,于是新的知识变成了儿童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兴趣和热情的原因。这就使儿童感受到自身的智慧力量和热情向上的动力。

要做到这一点,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地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

●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

为了提高成绩,教师和家长都把大量的学习任务压给10岁左右的孩子,我们感到这些孩子的精神生活存在一大缺陷,那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即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兴趣和个性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结果孩子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对学习却越来越没有兴趣,感到越来越乏味、越来越艰难了。

于是,在许多孩子那里,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越来越觉得上学没意思,认为自己完全是在为家长和老师学习。学习不专心,不愿意做出努力,效率低下,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这种状态的形成与不科学的教学要求紧密相关。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孩子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的愿望和热情,从而即使在现有学习任务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大大降低学习负担。实践表明,培养学习兴趣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途径。

培养兴趣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促进智慧发展,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并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每一位家长所希望的。那么如何培养呢?在分析这一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向您介绍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使您更好地了解兴趣产生的秘密,您只有掌握了兴趣的秘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兴趣培养的各种方法,把您的孩子培养好。

影响孩子学习兴趣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孩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孩子的成熟程度和能力水平、情感的气氛、家人的兴趣以及环境的影响等。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

心中充满疑问、易感动的孩子,常问父母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何会变成这样?等等,追根究底问清楚后才满意。此种倾向越强烈的孩子,将来发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孩子好奇心和探究心强烈,父母亲不要觉得烦,也不可不理会,而应当积极地帮助他朝此方向发展。

聪明的家长都注重巧妙帮助孩子发展好奇心和探究心。如果总以“讨厌!走开”对待小孩子,等他上初中高中后,再问“为什么自己孩子不用功?”“为何孩子能力弱,成绩一直不好。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时”,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小时候就感受到学习快乐滋味的孩子,不用父母亲开口,就会自动地念书。

可见,父母亲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起很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提问,既不能不耐烦地打发孩子的发问,也不能对孩子的提问不懂装懂,敷衍了事。

●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孩子,使他们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新奇事物可以引孩子去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孩子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对力所能及的、又要开动脑筋的学习材料有较高的兴趣。

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快乐和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努力去发现规律并在规律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离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死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和检查而把知识鹦鹉不舌一样再现出来。

如果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只有让孩子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地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要使孩子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究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对学习有兴趣,成为一个人才。

●孩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

父母在给孩子传授知识之前,如果能清楚、生动、有力地提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就会有利于引起孩子的求知欲;而如果能够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具体说明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则更能引起孩子们对知识的重视,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的成熟程度和能力水平

兴趣产生于积极的思维过程,没有对周围环境主动的观察和思考、没有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探究,是不会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因此,孩子兴趣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会受到他的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就一般的孩子说,他们在四五岁的时候,并不爱好交响乐。事实上,我们也不能期望他们会有这种爱好。我们知道,孩子们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所爱好的是催眠曲和简单的儿歌。但是假如他有机会去学习,去听音乐,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会有成熟的音乐欣赏力和口味。

不管是穿珠子,做洋娃娃的房子,还是学缝纫,假如孩子对那种活动的能力不够成熟,他绝对不会爱好那种活动。

因此,我们不能期望孩子对于超过他能力的活动发生兴趣。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基塞尔教授曾经根据他的研究结果,对这一点作过一个说明。

照他的说法,5岁的孩子对唱片的喜爱要超过听收音机,而且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听同一首儿童歌曲。到了6岁的时候,他对于“说”的节目的喜爱要超过对音乐的喜爱。到了7岁的时候,他的喜爱就偏重于冒险故事。9岁的时候,他所喜爱的广播节目就又加上了神秘和侦探故事。往后,他的兴趣进一步扩展到了其他的广播节目。孩子究竟会喜爱什么,取决于他的年龄、能力。学校和家庭的影响等许多因素。

●情感的气氛

孩子初次接触到一个新活动的时候,“情感的气氛”如何,也是足以影响兴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小“汤姆”的故事里看出来。汤姆小时候对音乐很有兴趣。他很喜欢祖母给他的唱片。有一次,他到祖母家去,站在她的钢琴前面,小心地把每一个琴键按了一下。钢琴发出来的声音使他着了迷!祖母很高兴。汤姆从这一件新的事情上得到了温暖的感觉。可是,他的父亲却“不”喜欢。他说,“我讨厌听到这吵闹的声音!”于是刚刚在心中出现的一些音乐兴趣,就被父亲的嘲笑赶跑了。从此以后,小周铭就把讨父亲的欢心当成了独一无二的工作,从而抛开了对音乐的兴趣。

赞美孩子找到的新活动,或在这种活动中所得到的成就,能激励孩子追求这种活动的兴趣。责备和不开心会使他失掉勇气。只有最成熟并具有强烈动力的孩子,才能面对嘲笑和失败,去积极追求一种活动。

●家人的兴趣

家人的兴趣对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影响很大。但是“家人的兴趣”又不如家人对孩子的兴趣所持的态度影响大。父母的兴趣是什么,他们以什么态度来看孩子的兴趣,这些都足以影响到孩子兴趣的发展。

兴趣并不是遗传的,即使做父亲的对于摄影毫无兴趣,孩子也可能会有强烈的摄影爱好。假如父亲赞同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摄影兴趣就一定会得到鼓励。假如全家人都各有强烈的兴趣,有所爱好的事物,那么孩子的兴趣也就一定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一家人并不一定非要有同样的兴趣不可,但却不能没有兴趣。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像父母,其强烈程度就跟他们希望获得父母的爱一样;因此,父母的兴趣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模型。老师的兴趣也往往如此。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个老师特别喜爱,那么这个老师的兴趣就会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一种活动里只要有别人,不管这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会使这种兴趣的本身更加有趣!

●环境的影响

在孩子四周的每一件事物,他的“小社会”、学校、邻居和家庭的生活,都是他生活环境里的一部分。独生子的生活环境,跟家中人口多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在一个大家庭里,年纪大的孩子生活环境跟年幼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

除此之外,孩子的朋友,他读的书,看的电影、电视,他玩的游戏,听的无线电广播,和听到的谈话,也是属于他的生活环境。当然,像他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听到的笑话等等,凡是跟他接触的事物,都是构成生活环境的因素。要了解他的兴趣来由,须先明白他的生活环境。

在生活环境中,有些因素的影响力要大于其他的因素。这些影响力大的因素中,又以孩子生存的社会(或团体)“观念”和“传统”的影响力最大。

□父母如何辅助孩子的学习

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深有体会地说:“教一遍胜过读十遍。”的确如此,一个人将自己所熟悉或擅长的知识、技能教给他人时,无形之中会使自己原来所学的知识更确实,技能更熟练。

因为“教”,就是把过去以被动方式学到的知识,再次以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语言、方式加以组合而表达出来。所以,如果自己所学的知识半生不熟或一知半解的话,要想教给别人是永远办不到的。

由此看来,如果想使您的孩子切实地理解所学的功课,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妨让他当当“老师”,体验一下“教”的过程。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方法。当父母的最好充当孩子的“学生”多加请教,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巩固知识。

●“查字典去”

当孩子有不懂的词的读音、写法等问题而求教于您时,身为家长的您是如何处理的呢?您是随口就回答他呢,还是叫他去问老师、同学去?您是不耐烦地拒绝回答,还是说:“不知道”呢?

心理学家认为每当这个时候,作父母的应告诉孩子:“查字典去!”让孩子养成查字典、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是积极启发孩子读书兴趣的作法。

父母对孩子的问题拒绝答复固然不对,对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也未必全好。后者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即使再简单的问题也要问家长。家长知识再渊博也不及字典、工具书的广泛、准确。要让孩子查字典,让他养成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并使他在查阅字典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扎扎实实的知识。

●你知道哪些

当孩子拿着课本或作业本向您询问不懂之处时,您是否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反问孩子:“你哪里不懂?”而这样的反问常使孩子无以作答,因为往往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什么地方不懂。

所以,当孩子询问的不是查字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时,家长最好引导孩子,让他说出自己知道哪些,再从中找出他思路阻滞不前的原因。

因为小孩子一向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父母可以从他所知道的内容中,了解他的思路,了解他的学习进度,找出他不懂的问题,及时、正确地指导孩子的学习,纠正他的错误。

●反间激发思考

一般的家庭实施的学习方式多是“父母教,子女听”。这种方式经常使用,可能使孩子变得无法积极地思考,甚至懒于思考、查书等。

家长要想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不妨试试这样的方法:在家庭学习时,让孩子由问方转为答方,可使学习产生相当显著的效果。

因为孩子回答问题,就必须进行思考,认真回答。即使孩子尚未理解的问题,也可由家长引导发问,启发他去思考、去解决。这样经过大脑思考而来的答案,孩子记忆更牢固,也更加珍惜。

因此,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家长应采取不马上回答问题而加以反问的方式。

●不懂就问有人比较了一下美国和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效果:在美国,课堂上非常热闹,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向老师问个不停,展开讨论,使老师应接不暇,有时甚至无法上课。日本的学生在教室中就显得非常安静,他们大都只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认真记笔记,却很少发问。老师则在学生不表示“有问题”的情况下按即定教学计划授课,等到考试,才发现了解老师授课内容的学生,往往连半数都不到。美国和日本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不同:美国的家庭,对于不了解又不发问的小孩会严加责备;而在日本的家庭,小孩发问会被责骂为什么都不懂。因此,日本小孩很难培养当场发问的习惯。

鉴于以上情况,家庭教育应注意培养孩子“不懂就立刻问”的习惯,不能任孩子一知半解地学下去,并要把家庭学习的重点放在不懂的地方。要让孩子懂得:不懂就问是值得鼓励的好事。

●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作法不会给发问的人带来先入为主的观念,值得学习。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教科书的内容不断加深,水准也不断提高,很多问题,别说是孩子,家长也无法立即解答。如果您的孩子恰巧问了一个您也不懂或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千万不要似是而非地对孩子说:“大概是这样吧……”。因为您的“大概”一词,孩子可能并不在意,而把您的答复当作标准答案,这会贻误孩子的学习的。您最好实话相告,让孩子记下这个问题,第二天去学校请教老师。

●先问老师,后问家长

在教学方面,学校的老师的教法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研究出来的、切合教学大纲和孩子实际的方法。教师是职业教育者,而家长大都未学过专门的教育理论,文化程度高低不齐。因此,应自觉配合学校的教育,协助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人们周围往往有些家长热衷于给孩子辅导功课,觉得老师的教法不行,主观地认定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确的。若使孩子养成只听父母的,不听老师教导的习惯,很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学习。特别是当父母的水平达不到指导孩子学习时,孩子又不信任老师,对不懂的功课干脆放弃,就更无法正常学习了。

因此,家长要在孩子幼年时就培养孩子“问老师”的习惯,家长自己要深信老师教学上是最有权威的人,也要把这种观念深植于孩子心中,使孩子懂得尊重老师、信任老师。

●三番不懂,改换方式

当孩子有个不懂的问题,家长讲解再三,他还是不明白,怎么办?

这时您不要烦躁不安,斥责孩子“真笨”;也不要依旧重复讲解下去;而应改换一种方式,变换一个角度去启发、引导孩子。

家长们应当了解,施教与受教两者之间在心理上是有差异的。家长的思维方式不一定和孩子的相吻合。所以,当您再三再四地讲述一个问题,孩子仍不明白时,说明孩子的思维无法向您的思维靠拢。若硬要坚持下去,孩子非但不懂,还会导致对父母的不信任,甚至使教与学的关系失去意义。

所以,如果三次重复还不懂时,家长就必须想办法用完全不同的观点来指导,或者将问题暂时放一放,让孩子以自己的思维去思考。

●欲教之,不睬之

人们跟着广播电视学习,因为只能听一次(录音除外),所以听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听课效果也较好。

而在家中,孩子大都认为,凡有不会的问题,父母是包教到底的,一遍不行问两遍,甚至可以用撒娇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所以,学习时就觉得可以随便一些,听讲时可以不专心,使父母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万般无奈,摇头叹息:“哎,这孩子怎么这样?”“真是拿他没办法!”

其实,对于这样的孩子,有时故意采取“不理他”的态度反而有效。比如:在解答问题前,家长先带着警告的口吻说:“认真听,我只讲一遍,你再不懂,就自己去想吧,我可不再管你了。”使小孩不再抱有“随时都可再问”或“问几次答几次”的松弛心理,态度认真了,对不懂的功课就可尽力尽快地去弄懂了。“不理睬”往往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

相信学生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考试的题目,容易解答的部分,在考试之后便忘得一干二净;而不会解答的问题则常在脑中思考,思之再三,往往在考后回家的路上猛然想出答案,懊恼不已。这是因为人在交完卷后,头脑还不能从不会解答的紧张感中解放出来,思维在继续进行,但由于身处考场之外,不受时间限制,于无意识中寻求到试题的答案。

正因为没有完成答案或解不出来题目,会使人产生紧张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比已经完成的问题持续得更久,所以,当孩子在做作业时答不出来,苦思冥想之际,家长最好在适当的时间让他暂时停止,过一段时间再去解答,往往有效得多,千万不要让孩子抱头苦想,也不要立即作答。

有疑难问题稍放一放再答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孩子的考试之中。当孩子答试题时,应先答容易的、会的,有不会的先搁下,答完其他题再回过头来攻难关,通常会在答其他题时获得启示而使难题顺利地解出来。

●最后重复重点

人类的记忆都有“系列效果”,对于一个系列的学习,最初与最后的部分总是最容易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因为人在持续某种类似的学习时,先学习的东西会妨碍后学习的记忆,这种情形称为“顺向抑制”;反之,后学习的事项也会妨碍先学习的记忆,称为“逆向抑制”。这两种“抑制”都会使记忆变得混乱。对于一系列的学习来说,中间的部分则会受到“顺向”、“逆向”的双方抑制,因此这部分记忆最为含混不清。而最初和最后的部分因为只受一种“抑制”干扰,所以记忆较易留存。尤其是最后部分的学习,在记忆中比最初学习的部分,时间上靠后一些,记忆较其他部分的更深刻、更清晰。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一堂课的最后的小结时间里把讲过的内容“过一遍”,并重复说明一下重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较好地掌握、记忆。

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千万别忘了把重要部分留在最后,或在最后再强调一下,以便使孩子牢记在心。

●重要部分重点教

前面谈到了记忆的相互“抑制”,尤其是新的记忆与旧的记忆内容相似时,这种抑制会更加显著。如果您想牢记某件事情、某种知识,最好暂不记忆内容相似的事情、知识,以使您的记忆更清晰牢固。

父母在孩子家庭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应注意避免让孩子同时记忆许多相似、相近的内容。如果父母过于心急,贪婪地要孩子记这记那,反而会使孩子记忆减退,脑中一片混乱。

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到重要的部分重点记,排除其他记忆内容的干扰。对于孩子不懂的重要内容,则要重点教授,并与其他功课分开,这样效果较好。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主要从日常生活出发。在某些国家升学竞争非常激烈,补习班到处可见。父母们为了孩子将来能顺利地考上理想的学校,不惜花费金钱,送孩子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殊不知,补习班却给正规的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许多老师认为,上补习班的学生在校大多不能认真听课。有的孩子觉得学校讲的内容,补习班已讲过了,不愿再听;有的孩子重视补习班的授课而轻视学校教学;有的孩子业余去补习班,晚上在家还要学习,疲劳过度,白天竟然把课堂当作休息之地;甚至有的孩子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所进的补习班高于孩子应学程度很多,跟不上进度而产生厌学情绪等等。因此,上补习班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作法。尤其是低年级小孩,正是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更应注重学校的正规教学。

同时,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应重视课后复习与巩固,而不应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课前预习方面。因为,以课程的难易度而言,较小的学生并非到了不预习就无法听懂课程的地步。最理想的家庭学习比例,应是复习占十分之八,预习占十分之二;同时,预习的目的应该使孩子对即将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相反。

小孩子做功课必须要有自发自觉的精神。对于活泼好动、玩心特重的小学生来说,让他自觉地读书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常常看到的情景是: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母亲万般无奈地督着:“别玩了,快读书去!”你怎么还玩呀!太不听话了!

聪明的父母在要求孩子读书时,最好先不要直接提到读书的事情,而想方设法使孩子自发自觉地产生读书的愿望。当然,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您不妨试试如下的办法:

当想和孩子制定读书计划时,可让孩子先拟定游戏计划,待他拟完游戏时间后,剩余的自然是读书时间了。

试想,既然是游戏计划,孩子当然不会拒绝,他们会迫不及待、欣喜万分地着手制定的。这时,父母可巧妙地告诉他,游戏“剩下”的时间就要好好地念书了。这种计划,可以说是孩子依照他自己的想法制定的,自然会兴趣盎然地遵行。所以,父母们想要孩子自觉地用功读书,先从游戏入手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利用图解

小孩子的记忆方式一般以9岁为界:9岁以前为“听觉型”,9岁以后为“视觉型”。这时若仍以听的方式记忆,就不如以看、读的方式记忆效果更佳。正确地使用记忆方式可使领悟迅速而准确。

所谓“视觉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情况:读和看。其中看又比读更易使人领悟透彻。比如,您第一次去个陌生的地方拜访友人,若凭借文字“路条”注明的坐几路车、到哪站下,进哪条街,拐哪个胡同,进哪个门……去找,就不如按简单的路线图找更方便明了。

教育部门根据这个道理,在教科书上画有不少插图、图形等,也使孩子较容易地接受所学的内容。

当您的孩子进入中年级以后,在家庭学习中,最好帮他把有关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等,用图表示出来,帮助孩子回忆课上听讲的内容,提高记忆效果。

●记亿再生

记忆有直接记忆和“赋予意义”的记忆,后者效果更佳。有关人士在一些小学四年级学生中作了一项试验:

试验人把一本连环画中的四个故事分割开,并加入另外四个被分割的连环画故事,打乱画面顺序后,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中选出四个故事的画面来,并排好顺序,编成故事。结果,不同的同学以不同的画面或部分不同的画面编出许多不同的故事来。

试验人把这些故事分为大人看得懂(合乎逻辑)的和大人看不懂(不合逻辑)的两类。几天以后,试验人又在这八个故事中加入七个不同的故事,共计十五个故事的画面。他让学生们边看边回想“哪些画面是以前看过的?”

结果非常有意思。编出大人看得懂的故事的学生,几乎都能正确地回忆起原先四个故事的画面及内容;而编出大人看不懂的故事的学生,连自己选用过的画面和故事也无法清楚地忆起。更有趣的是,两组学生几乎都无法想起原来自己编故事后剩下的四个故事。

由此可知,小学生之所以能够牢记大人所能理解的与故事有关的画面、内容,证明孩子也和成人一样,适于记忆逻辑化的意义。换言之,先赋予意义再记忆,就可以成为回忆的线索,这当然比死记硬背更容易回忆起来。

这种线索在心理学上称为“指示点”,是促使记忆再生的重要条件。

●坚持写日记

前面曾讲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所学习的科目的成绩大有关系。提高表达能力的一个很普遍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哪怕一天只写一行,也要让他坚持不断地写下去。

写日记不仅可以训练孩子在文字上的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有位学者谈到自己写日记所得到的益处时说:“小学时期的我是一个不喜欢读书,令老师、父母伤透脑筋,调皮捣蛋的淘气鬼。一个偶然的原因,我开始了写日记,并养成了习惯。结果发现我已经学会作逻辑性的分析思考,同时也培养了自己整理、表达的能力。我之所以能顺利地读完初、高中,可以说,写日记的好习惯帮了我大忙。”

孩子读书不是三天两天的事,短的几年,长的十几、二十年,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对于学习是助益良多的。

低年级的孩子,可让他们图、文并用写日记,随着识字的增多,逐步转为完全的文字表达。

父母指导孩子写日记,既可了解他们的思想,又可促进孩子学习,何乐而不为?

●口诵记忆深

一般说来,人类的记忆若使用感觉器官越多,就越可靠。也就是说,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写,加之身体动作等,使用得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佳。而其中尤以通过嘴发出声音最为简单、方便。

现在许多小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是帮助提高运算能力的好办法。

所以,在家庭学习中,父母不要怕孩子诵读吵自己,相反应鼓励孩子多口诵,增强记忆。

●速读文章,掌握概要

有人探究小学低年级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时,发现在未考好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不明白试卷问题的内容、不知如何答题。让他们重读一下试卷的题目,大多是慢慢地、一字一字地读,题读完了,却无法掌握问题的意思。

这种情景就像开大型运动会时担任团体操背景画组合的人的情形一样,每个人都注意在什么时候,自己翻开哪幅小画面,而不了解整个画面是什么。

这种速读掌握内容概要的方法,对提高孩子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

●从小养成默读习惯

就一般情况而言,随着读书速度的增快,大都能自然地培养出默读的习惯。但也有些人较长时间地难改看书时逐字念读的习惯,甚至于不出声就无法读下去。

有人也许会觉得疑惑:“前面刚说了让孩子口诵,这里怎么又说要孩子默读呢?”请记住,前面说的是“口诵记忆深”,在需要记忆时,应让孩子口诵。而默读不是指在记忆阶段,是指在记忆之前的学习阶段,是很重要的。在学习阶段的默读可大幅度提高读书的速度,进而使知识、资料大幅度地增加、积累。同时,默读时还能学到思考问题时所不可或缺的“内语”——在自己内心不出声的说话、问答方式。

在读书时,快速默读了解大意;反复默读思考要点,在默读中锻炼解释语言、组织语言、作出判断等能力。小孩在养成默读习惯后,在意识化的情况下再口涌记忆,二者相结合,有利于孩子的读书学习。

●架起基础的“三角架”

自古以来“读、写、算”,被视为是初等教育的三大基础。近来常有人感叹小学生的基本功越来越差,写、算尤其不能令人满意。这确实令人担忧。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在小学时不能打好基础,就更难以负担中学以后的更繁重、更深奥的学习。正如一支三角架,任何一条腿质量差一些,架上都无法放置东西,即使暂时可支撑也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为了帮助小学生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在家庭学习时,家长们更应让孩子在“写”和“算”方面多加练习。同时,应注意从小学一年级起坚持训练、反复训练,最好每天训练,但一次训练的时间不必过长。要设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毫无痛苦和压力的情况下,架起基础的“三角架”。

●多加趣味“佐料”

一提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许多人立刻就会想到课本和童话故事等。其实,可供孩子们阅读的东西很多,特别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若能加以引导,可使孩子很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

日本有个小学生很喜欢棒球,收集了许多印有国外职业棒球选手照片的卡片,说起这些选手的姓名,如数家珍一般。进而,他又千方百计地从报纸杂志上找有关棒球的材料,了解了棒球方面和其他许多知识。孩子的母亲却认为孩子“不务正业”,很是焦急,请教别人。在别人的建议下,孩子的母亲也帮助孩子收集有关材料,并有意识地将孩子已有所提高的阅读能力引导到学习上。很快地,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成为班里数一数二的学生。

这个例子说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千万不要硬性强迫孩子去读他不想读的书,而要选择孩子有兴趣的材料,引发他的阅读兴趣,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习。

如果父母能以这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熟悉、了解、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对孩子的学习是很有益的。家长甚至可以在孩子未学到小数、分数时,就给他“灌输”一些有关知识,待学校的教学从整数进入分数时,孩子早已“习以为常”并能轻易了解,不致混淆不清了。

●扑克计算游戏

在小学生的学习科目中,数学“跟不上进度”的现象,多于其他功课。主要原因在于计算的基础训练不够充分。在学校,教学有进度要求,即使教师反复抓计算训练,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训练就越发重要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尤其要弄清加、减法的基础补数之间的关系,即一与九、二与八、三与七……等两数之和为十的关系。开始训练时,家长可与孩子用双手作补数游戏。如,家长伸出三个指头,表示数字3,让孩子伸出的指头数与3相加为10,孩子应当伸出七个指头。如此以往,家长不断变换数字,让孩子反复练习。待孩子运算熟一些了,便可用口算方式练习,家长只须说出一个数字,让孩子说出与之相加为10的数字来,越快越准越好。

●纯计算题可增强数学感觉

随着科技的发展,袖珍计算器走进了千家万户。当前许多中、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懒于用脑,依赖计算器,这并非好现象。计算器固然先进,但长此以计算器取代脑子,会使孩子的计算能力大幅度下降,甚至连最简单的运算都离不开计算器。孩子数学能力的提高靠的不是机械,而是基本的计算练习。孩子在加、减、乘、除的运算之中,获得的不只是答案,还有许多宝贵的收获——对“数”的亲密感,对“数”与“量”概念的牢记固,培养数学感觉。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单纯计算训练。只有在这方面打好基础练好练扎实,才能使更深更复杂的数学问题顺利解决。

●工具书宜用成人版本

孩子学习离不开教科书、工具书、课外读物等。有的家长只给小孩子预备少量较浅显、简单的工具书。随着孩子的成长,工具书,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辞源》、《百科全书》等的就较少了。

其实,工具书不必给孩子单买浅显的,以成人版本的给孩子用更有利于长知识,有利于学习。过频繁地更换工具书,使孩子难以对其产生亲切感,也难以熟练地使用。

孩子使用成人版本的工具书,开始时可能受所掌握词汇量的局限,有些困难,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解释条目中的疑难点,过好语言关。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看工具书,了解更多的事情,掌握更多的知识。

●早用工具书,激发自觉性

在开放式的教育制度下,老师从不采取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采用让孩子自发自觉读书的方法。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孩子周围,放置有随时可方便取用的资料、教材、工具书等,还有许多小电影、小幻灯等。孩子们可以各取所需,自觉学习,老师则等待孩子来问问题。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您若想帮助自己的孩子搞好学习,最好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进行一些必要的智力投资,在家中备些工具书。

小孩子翻阅工具书的初期,并不是真正地利用,可能只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但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工具书的“俘虏”。此后,凡是遇到需要了解的事物,他们就会真正地使用。更有趣的是,大孩子往往是较小的孩子的榜样,使那些小孩子也模仿着他们,煞有其事地翻看工具书。

●在工具书上作记号

在帮助记忆一些不常用的字音字义或掌握外语单词时,有一种作“记号”的方法,也可提供给朋友们参考。

通常,每查一次单词时,都在字(或单词)的旁边用红笔点一个小点儿,以此来了解自己对这个字(或单词)究竟查过几次才记住。那些红点越多的字(或单词)就是自己越难记住的,更提醒自己要努力掌握它。

在帮助孩子学习时,也可变换作记号的颜色,如同交通路口的“红灯”、“绿灯”,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找出问题。

●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前面谈到过,在家庭学习中,让孩子作家长提问的回答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这里再扩大一下,让学生们互相提问、解答,也会使孩子更努力地学习。

英国的幼儿学校,目前正采取一种名为“垂直团体”(简称VC)的班级组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引起社会各界和国际上注目。“垂直团体”与以年级编制的“水平团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将各种年龄大小的孩子都编在同一个班级内,其目的之一在于,让大小同学之间互相教育。在学校,通常学生有问题时,老师并不马上作答,而是鼓励学生互相解答。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由受教育者的立场,变为指导者的立场,既可满足孩子“为人师”的虚荣心,又可提高孩子的读书意愿。因为孩子在教别人时,自己先要“吃透”教材内容,掌握要点,久而久之,孩子无形中更熟练地掌握了学习要领,使学习渐趋进步。

在现代家庭中,非独生子女的,可让兄弟姐妹互相帮助;独生子女的,可由同学组成互助小组等,充分利用学生互教,有利于学习。

●指导学习的相关法

有些人一旦记下了别人的名字,就能永远不忘。事实上,他们所记下的不仅仅是别人的名字,还包括别人的经历、住址或其他有关的事项,尤其是比较容易记忆的特征等。这样,较长时间后,即使忘掉了对方的姓名,也往往会由对方的特征、经历等引发起记忆,回忆起姓名。这种相关的记忆方法,也可以用于孩子的学习。

如:教孩子认一个词,可以同时教他认该字的反义词、同义词、同音字等,并尽可能地教给孩子与此词相关的东西,加强孩子的记忆。即使有时想不起这个词,孩子也可通过相关的事项或了字词进行诱导性的思索,记起这个被遗忘的字。

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强化记忆,更可以扩大孩子学习的兴趣范围,增强语汇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尤其是教小孩子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识时,可以用具体的、形象的相关的东西来解释,使暂不具备理解能力的孩子也能接受。

●让孩子指出重点

有一位母亲,在指导孩子作完功课后,一定叫孩子把功课内容的大纲整理出来并复述几遍。她的目的在于使孩子了解内容并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很好,既可使孩子提高学习效果,又可使家长了解学生掌握功课程度。

为了培养孩子观察问题的能力,每天放学后,父母可让孩子说说当天在学校看到的、听到的、发生的事情,启发孩子叙述得完整、有条理。好的事情、有趣的事情等,还可让孩子记载下来,作为以后写作文的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一个孩子一个样,即使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也性格各异。所以,对孩子的指导教育也不能一个模式,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

然而,父母毕竟不是教师,所以,在指导孩子学习的内容方面,不应过深过细;而是尽量选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和读书方法,促进孩子的学习。

■哈佛决断能力的训练

□智商高不等于会思考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往往会说:“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里所说的“想”、“考虑”,就是思维。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思维是人脑对周围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谓概括的反映,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经过多次感知后,发现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所谓间接的反映,就是在概括反映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共同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认识,间接地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例如,墙上挂着一幅冬天的图片,孩子看到画面上光秃秃的树枝,地上、房上厚厚的积雪,以及穿着冬天服装的小朋友、堆雪人、打雪仗的场面,这是感知过程,是对画面直接的反映。与此同时孩子也能知道画面画的是冬天的事情,是由看到的树枝、围巾、帽子、大衣、雪人等而推想出来的,这就是对画面间接的反映,是思维。至于孩子为什么能想是冬天,则是因为他们过去多次有过落叶、积雪、穿棉衣就是冬天这样的感性经验,所以,再次观察画面的落叶、积雪、穿棉衣的场面,他们就可以运用这种概括化的间接经验,推知是冬天。

由此可见,思维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远远超过这些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就可以认识过去,也可以预测未来,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高级的认识活动。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发现,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文明都是人类思维的结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则是人类思维的物化。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思维运动的发展史。人类的思维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创造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的所有创造都与思维有关,思维的合理性、思维的科学性产生人类文明的兴盛,反之,则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落,人类智慧是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决定因素之一。

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这种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智力的竞争,是思维能力的竞争。重视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开发,将成为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想当然”地处事、对待问题,往往是很危险的,常常导致错误。说是“想当然”,其实常常想的并不是地方,不对路子。为我们的思想所突出强调的东西,可能与目前的问题毫无关系。倒不一定是经验欺骗了我们。但如果只注意一些表面的现象,不对问题内在的因素及其特点加以分析而去想当然,就难免要吃苦头。“亲自动手尝试”是一种所以,我们在此向你诚恳地建议:不要轻易地“想当然”,否则不仅会导致错误,而且对于你的智慧来说也是个悲剧。

人们在衡量一个孩子是否聪明时,一般都采用测智商的办法。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它是由下列公式测出的:其中智力年龄根据同龄人平均测验而确定。如一个实际年龄为5岁的孩子,经测试,其智力相当于4岁的儿童,那么他的智力年龄便是4岁,按上述公式:

这个孩子的智商为80。

智商在120以上的,为聪明儿童;达到170的为天才儿童;智商在70以下的,为弱智儿童。

当然,智商只能大体上反映儿童的智力,它对儿童今后能否成才,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多年来致力于思考技术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迪·博诺先生曾指出:一个人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在这里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事实的确如此,诸如一些学生很善于做题,却缺乏开创能力;就是在成绩好的学生中,也有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现象。其实:依样画葫芦式的思考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

天赋高的孩子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智商一般的青少年也要有所成就,这就需要不断地有意识地去开发内在潜力,而坚持思维训练是开发潜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老师能否把思考教给学生呢?学生又能不能学会思考呢?

对这一问题,迪·博诺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思考可以直接当作技能、技巧来教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邀请博诺先生去讲课,培训师资,传授思考技法。迪·博诺先生出席第一届国际创造学会议时指出:思维是一种巨大的能源,并且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所涉益多,我们应该清楚地懂得:我们最终拥有的是思维。他希望在向学生传授思考技法时,要形成一套有规律的教学方法,来教会学生们如何去进行科学地思考。

在日本,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都相当重视对思考技法的教授与训练。因为,他们明白,思维会带来极大的效益和财富。

大量事实说明,思维是可以训练的,人的思维一旦得到训练和开发,那就将释放出无穷的能量。

在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首先要打破思维的神秘感。从表面上看,思维确有令人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但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思维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次,对思维的训练宜早不宜晚,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训练思维的最佳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人的各种智力因素都是呈上升趋势,又缺少固有的思维定势,容易吸收新事物。另外,从脑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大脑有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一般来讲,年纪小,机械记忆能力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析、综合能力就将增加,而机械记忆能力就将减弱。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理解记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机械记忆又处于衰减状态,就势必造成智力的重大缺陷。因此说,在青少年时期,开掘、训练思维显得极为重要。

□如何培养优秀的思维模式

观察力、记忆力都是智慧之树绽开的花朵,而思维则是智过之树中的奇葩,是智力结构中的“明珠”。

观察使人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记忆帮助人们把这些信息贮存起来,但是,只有思维才能像蜜蜂把采集到的花粉酿成蜜糖一样,对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光有良好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还不等于就有了良好的智力。

优秀的思维方式从何而来呢?固然,有赖于良好的遗传条件。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得以提高。思维是一种大脑智力活动的方法、技能,只要大脑发育正常,就能有效地掌握这种技能。

思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常由问题而引起,并与问的存在与解决相伴始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包括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设,在这过程中还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想象、聚焦、发散等具体过程以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思维过程、思维形式、思维技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可以操作的技术,比如,通过“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进行可能性的思考,从而摆脱困境可从大自热中吸取灵性;通过柔软性思考、立体式思维、聚焦式思维,我们也可以使思维更灵活、更有效,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展开……只要我们掌握思维过程的具体步骤和各种形式、方法、技能,并加以灵活运用(这一点很重要),就有可能具有苏格拉底式的雄辩、福尔摩斯式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爱因斯坦式的想象力。

思维技能的掌握,除了要了解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具体过程和形式外,还必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逻辑性等等。因此,要培养思维技能,一定要加强思维过程的运用和思维品质的有意识改善。当别人问及牛顿为何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时,他说他并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对一些问题进行长时间独立的思考、深入的分析,并在较广的范围内进行想象而已。许多人取得成就,也无不是与他们注意加强思维技能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有关。

思维技能的装运,还必须与克服常见的思维弱点结合起来。按照迪博诺的观点,思维技术训练的要点在于增强思维的建设性、主动性。其核心是引导思维及时地绕开各种“智力陷阱”,发挥头脑高效、优质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我们一般人的思维中,往往存在几种弱点,妨碍了思维发挥更高的效能。

●求同性。这种思维弱点只习惯于从已知条件和目的中寻找答案,而不善于从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找答案,怯于权威。只有根据实践发展提出问题,打破求同性,另辟溪径,思维才可能在山重水复中闯出一条新路来。例如对于经典物理力学的守旧与创新之争就是求同性与求异性思维矛盾的表现,循于求同者即使早已觉察牛顿力学的缺陷也未能发现问题,而爱因斯坦则弃求同而求异,大胆创立了相对论。

●再生性。它只会继承旧的思维材料和思路,限于模仿、延续,当然也难以创新。

●呆滞性,这是一种思维惰性,思维状态不活跃,思维领域狭窄,恪守固定程式,一条老路走到底。

如果任由这些弱点继续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那么思维水平的提高则只是空话而已。要克服这些思维弱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思维技能的培养。

□哈佛思维:成长的伙伴

儿童思维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有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从1岁的孩子有极简单的思维表现或思维萌芽开始,到儿童思维达到成熟水平为止,中间要经过好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段较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发展阶段。

●前言语思维(0——1岁)

未满周岁的孩子,虽然还没有掌握语言,但已经有思维的萌芽表现,这种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称之为“前言语思维”。例如,当孩子已经有了在冬天外出活动要增穿衣物的经验后,便知道如果大人抱出去玩,必须先穿上大衣,戴上帽子等;知道“皮皮的眼睛在哪”以后,也会知道“爸爸的眼睛在哪”,“妈妈的眼睛在哪”。尽管这些活动中含有记忆的成分,只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上,但已经开始有了最初的概括,这就是孩子思维活动的起点。

●直觉行动思维(1——3岁)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明显的思维活动,他们开始能解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内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直接借助于自己的动作、活动,例如在回答问题时的简短描述语言中,会伴随有很多的手势、动作和表情;在反映自己与布娃娃的友好关系时,会借助于一系列的动作,如亲一亲、抱抱、拍拍、抚摸等,如果是反映不友好的关系,则会出现相反的一系列动作,如咬、打、扔在地上,甚至用脚踩一踩等;假如这时成人要求他们安安静静地坐着,好好想想自己的过错,那是不会收到任何效果的,他们不是睡着了,玩其他东西,就是离开坐位走远了。

事实告诉我们,孩子本身的动作在其思维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限制他们的动作、活动,也就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在实际动作中进行的,停止动作,也就意味着中断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3—7岁)

进入幼儿阶段以后,特别是幼儿初期,孩子的思维仍然保持有活动性的特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对动作的依赖性会逐渐减小,而代之以动作的则是物体的具体形象及其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例如,幼儿的思维在游戏活动中比在其他活动中更为积极活跃,这是因为在游戏活动中有具体的玩具或游戏材料作为他们展开思维活动的依据。

因此具体的形象、事物外部的表面特点、人物长相等,都可能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幼儿阶段常常说出一些可笑的话,作出一些可笑的事。就是他们是用感官在思考问题,还不能准确地用头脑来分析判断周围的事物。

●抽象逻辑思维(7岁)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幼儿晚期还只具有萌芽状态,即使进入小学低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只有到了小学中年级或中年级以后,抽象逻辑思维才开始发展,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最后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当然,这种逻辑抽象思维还是属低水平,即初步逻辑思维阶段,尽管如此,但这却是以后经验型逻辑思维、理论型逻辑思维发展的基础。这时,他们已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关系,如传递关系、系列关系等。他们能利用这些关系来解决数学及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例如,有一道智力竞赛题是:在由五行和五排组成的苹果方阵中,从每排挑选一个最大的苹果,每行挑选一个最小的苹果,然后在5个最大的苹果中挑选一个最小的A,在5个最小的苹果中挑选一个最大的B。要求学生回答:是A大还是B大;并写出理由或求证的步骤。大多数参赛者都能正确回答。这就是他们逻辑思维的具体运用。

总之,从出生到中学,都要经过乳、婴、幼、童好几个发展阶段,思维在这些发展阶段中也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由前言语思维到直觉行动思维,再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逻辑思维,也就是由动作思维到表象思维,再到概念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这种阶段性,是我们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依据,因而要充分考虑发展动作、丰富表象、积累概念在不同年龄阶段思维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维的特性

在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上,受客观世界的某种事物的启示,而完成重大的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

人类的思维具有客观性。不仅因为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客观的,而且人类思维活动的本身要受到客观世界的限制。人的创造发明往往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认识和再提高,加上人的思维是由大脑进行的,大脑的物质结构就是思维功能的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基础自然是客观的。

之所以要强调思维的客观性,是因为我们在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必须明白:任何想象,任何思想都不可脱离客观实际。思想只有当它与客观实际相符时,才是合理的、正确的,反之则是谬误的。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强调思维的客观性的时候,不可否认,思维还有其主观性的一面。

思维,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具有主观性。思维的主体是人,这就使得思维必须要带有人的主观色彩。例如,一道数学题,有人采取甲种方法解,有人则采取乙种方法解,这其中就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另外,对思维本身来讲,它还必然要受到精神、意志的作用。为什么有的人能坚持不断思考、探索,而有的人则知难而退,在难题面前望而生畏,这里就有精神和意志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主观的,每个人都不一样。

因此,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意培养主观能动性,要有进取意识,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认真思索。俗话说,常用的钥匙发亮,常用的脑子灵活。这也是用脑的一条规律。

要相信,只要遵循思维主、客观的规律,那么在思维的源头出现的必然是一股清澈的、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如为了从繁重的手工洗衣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发明了洗衣机;为了使暑天存放的食品不致于变坏,人们研制成了电冰箱,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所以说,人的创造思维是来自于人的实践的需要。

除了人的实践需要催促着人们去思考,人的实践活动启发着人的思维以外,人的思考成果还将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极其重视实践对自己或前人研究成果的检验。17世纪中叶,牛顿经典力学问世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实验,对此进行广泛、深入的证实工作,在证实的基础上,运用这一原理,成功地研究出固体、流体、弹性体的运动规律,甚至准确地计算出哈雷慧星的回归年月。实践的检验,有力地推动着科学家研究事业的发展。

实践的检验不仅证实,而且还证伪,当一种设想,一种理论问世以后,实践就成了检验其真伪的标准。科学的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运用实践这一武器,否定了前人大量的错误思维的结论。

由此,可以发现人的思维离不开实践。实践的需要促使人们去思考;实践检验着人们的思考成果,人的思维具有实践性。

我们可以对思维的实践性进行下列的训练:

●找一个由于实践需要而促使人们进行革新进行创造、发明的事例进行剖析,剖析的主要环节是动机(是什么原因促使革新的)、效果(革新后的结果比以前是否进步,为什么)。

例如,拿气压式热水瓶和普通热水瓶作例子,看看这一变化的先进性在何处?是什么原因促使其先进的?

●根据实践的需要,设计一个小发明,看看比原来的是否先进了。这里可以是一种设想,也可以把设想付诸实践,视本人实际情况而行。

●培养实践的目光。对周围的事物从实践的角度去进行一番考察。这里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践分析;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小实验,看看定理、公式是否正确?

●要逐步养成动手的习惯。对于的理论知识,要敢于去实践。如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一些社会考察活动;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等等。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常常能听到一些独到的见解。所谓独到,就是与众不同,而且很有见地。几乎所有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都希望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独到的见解,以引起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的确不多。

爱因斯坦在阿劳州立中学自由的学习空气中,尽情地享受着独立思索的快乐,致使冒出了狭义相对论的最初的思维火花。可见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形成独到的见解,首先需要有一个民主、活跃、宽松的环境。自由的学习空气是导致新思想萌芽的最佳环境。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学习者都要具备虚怀若谷的气魄,对任何学术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都能有一席发表之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到见解的人才来。

爱因斯坦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某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的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这表明具有思维的独立性的人是善于提出新问题,并能准确找到新答案的人。要想成为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就不能简单地去依靠他人的知识、思想和经验,而要带有创造性地去掌握和运用他人的知识和经验。

在有些学校里,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现象:两个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一个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追根究底,积极动脑。另一个却满足于老师怎么讲,他就怎么做,一切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甚至后者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了前者。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前者必定要超过后者,因为他将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独立性思考又必将发掘出他的潜力。

要培养思维的独立性,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启动学生的头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提问(甚至是带有荒诞性的问题),都不可轻易地扼杀、否定。中国速算专家史丰收在小学学习期间,就向老师问道:为什么加法和乘法要从低位算起,而读的时候却从高位读起?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发明了速算法。在美国,教授就经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懂的东西要比懂得的东西多得多。他们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当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从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摆脱对老师的过份依赖心理。

对学生来讲,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同时,要养成多思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必然促使多思,多思会带来独到的见解要使自己成为有独到见解的人,还需要具备一种勇气,就是不迷信权威。人可以崇拜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任何人的认识,都有相对的局限性,权威也是如此。对权威的迷信往往会使人自动地放弃思考,放弃获得独到见解的机会。许多科学家都具有不迷信权威的品质。

形成独到的见解,当然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学习的刻苦,要知道一个人若对某一领域所知甚少,又谈何见解?因此,要想具有独到的见解,还必须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

人的思维领域究竟有多大,似乎谁也无法作出精确的统计。有人说宇宙有多大,人的思维区域也就有多大,未知的世界,需要人用思维去开拓。也有人说,人的潜力有多大,人的思维领域也就有多大。未开发的潜力预示着人的思维之博大。人的思维具有广阔性。

然而,人的这种思维的广阔性并非天生就有。一个生长在闭塞、落后环境中的人与一个生活在开放、先进氛围中的人,他们之间的思维宽广程度就是不一样;另外,即使是在相似或相同环境中生长的人,他们之间的思维广阔性也可能不一样。这里有多种原因,但关键在于开发。

如何开发这种思维广阔性呢?首先要培养人的联想能力。

心理学家极其重视对人的联想的研究。有人曾这样认为:联想,对心理学来说,就如同引力对于天文学,细胞对于生理学一样重要。

人类众多的创造发明,往往都是联想的结果。如阿基米德找到检验金王冠里掺假的方法就是在洗澡中,由浴缸里溢出的水而导致联想产生的。

所谓联想,指的是由于某人或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训练联想能力,就要培养开放式思路。遇事都要想想同该事物相近、相似的事物有哪些,此物质能否找到代用品,以便产生更佳效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时常思索。

训练联想能力,还可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小组训练活动。可围绕一个专题,组织一些联想活动:如对一个瓷茶缸进行联想,看看有多少同它相关、相似的东西。这样的小组训练活动的要求是:参加者每人只能联想一样,而且别人提到了,就不可再提,同时,把每个人的联想都记录在案,在会上,不对任何人的联想作评估。

训练联想能力,应该从学生时代做起,尤其要注重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联想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开发自己的联想力。例如:参加各种各样的中学生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

与人的联想能力相关的,就是人的想象能力:人的想象能力比人的联想能力更进一步,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椎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人类的许多伟大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千万不可轻视想象,要培养、挖掘人的想象能力。

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可以从阅读科学幻想作品开始,以启发、培养孩子对于想象的兴趣。在科学史上,许多有作为的、想象力丰富的科学家,在其幼年时期,都曾对科学幻想作品有着强烈的兴趣,这对他们以后的作为不无影响。

要培养想象力,也可以开展类似训练人的联想能力的小组活动。参加者可以围绕一个专题,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种活动中人人都有充分的发言权,要求是会上不作评价,别人讲过的不再重复。

培养想象力,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泛的兴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看书的面要广,年轻的时候要对什么都感兴趣,要敢于提出问题。”广博的阅读,广泛的兴趣,都是形成宽广思路的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一个中学生如果兴趣广泛,对各种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今后根据自己的特殊爱好和擅长来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学有所成都是十分有益的。

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具有深邃的洞察能力,能在纷乱复杂的形势面前洞察一切。或者在一般人都习以为常的平凡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平凡之处。这种智慧的力量不仅能使普通人产生由衷的折服和敬慕,而且也因此造就了伟人们不可低估的历史地位。

人的这种深邃的洞察力,反映出思维的深刻性。这种深刻性能够导致人从表面现象中发现事物内在的本质,进而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

要想具有深刻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要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有着现象和本质的两个方面。深刻的思想所把握的对象或者它的个别性质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的,也不是直观的和显而易见的,这便要我们深入到现象的背后,才能发现本质。

要想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就必须增强自己辩析问题的能力。在每一门学科中,都要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增强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目标: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形成深刻的见解,还需要有一种发展的目光,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绝对的一成不变,任何事物的稳定都是相对的。也许正是事物的这种相对的稳定现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误以为这些东西是不变的,从而,使我们放弃对事物本质的再认识。因此,保持旺盛的深刻见解就必须要有发展的目光。

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会被惰性、刻板、僵化的思路堵塞,出现思路滞步不前的现象。这时,就需要促使思维出现一种灵活性,以摆脱思路呆滞的局面。

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指思维在遇到阻塞的情况下,迅速地、灵活地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找到一种新的、畅通的思路。

思维的灵活性,能够使人的思路拓宽,使人的视野开阔。然而,要想使自己的思维呈现出灵活性,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程序中,有许多无形的框框,其中有所谓的经验之谈。也有所谓的传统习惯,正是这些无形的框框,使得我们难以施展自己的思维灵活性。

因此,要想建立思维的灵活性,就要抛弃这些无形的框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对任何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均可采取。

为了培养思维灵活性,可作这样的训练:(1)就解决某一问题,请列出多种解决途径,再进行比较、分析,看看哪一种方法更为合适。(2)训练自己从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迅速地转移到另一种方法上去。例如,假设某一问题,现有一种解决方法,如果前提发生了变化,那么能否根据变什迅速地找到另一种解决途径呢?此时的要求是反应要快,且效果要好。

就是由于假设项错误和不愿意放弃这种假设的缘故,致使卡文迪、普利斯特已经走到了揭开燃烧秘密的边缘,而又错过了机会。他们的失败从反面告诉我们,善于放弃错误的假设,让思维产生更多的灵活性是多么的重要啊!

思维敏捷,往往体现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能正确采取果断措施,并获得成功。

思维敏捷,也是衡量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标准之一。

有时候,人们只是对运动员、司机、飞行员、士兵等从事快节奏工作的人,要求他们反应敏捷;而对一般的人,则不作这方面的训练。其实不然,作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谁能排除遇到突发性事件的可能性呢?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每个人几乎都可能面临突然事件,届时,思维敏捷者往往处事迅速果断,临危不乱,能较顺利地摆脱险情,解决问题。相反,那些反应迟钝,又加上平时不注意训练敏捷思维的人,则肯定会束手无策,难以应付,久拖不决,丧失时机。因此,如果一个人想提高自身素质,应该自觉地训练自己的敏捷思维的能力。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是指人能迅速地了解复杂的情境,迅速地考虑和采取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机智、灵敏的人在通常的情况下,一般会表现出思路反应快,而在特殊的情况下,则更能显示其英雄本色,会爆发出敏捷性的智慧。

思维的敏捷性依赖于扎实的知识基础。广博的知识基础能使人在面临突然出现的事件时,可以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出有利的判断和选择。

思维的敏捷性还依赖于思维的熟练程度。考虑问题和做出反应迅速,需要一定的熟练性,需要平时做各种模拟训练。如飞行员进行各种应急情况下的模拟训练,就是为了锻炼思维的熟练程度。在学习期间经常在规定的时间内演算各种难题,这也是对思维熟练程度的训练,目的在于使自己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和迅速的反应能力,还需要有坚强的体魄,通常认为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身体是基础。一般来讲运动员、飞行员的快速反应能力都比较强,这与他们平时的训练固然分不开,但也不能否认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的作用。身体健康,使人的各个器官之间能比较协调,这本身就有利于快速反应;身体健康还会使人的心理平衡能力增强,也会使人反应加快。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要学习思索,必须练习我们的四肢、感官,以及各器官。它们是求知识的工具,欲求这些工具最大的效用,为人配备这些工具的身体即必须健康。”

身体虚弱,它将不会培养出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人的科学发明创造,都是人类思维的结晶。为了使创造性的思维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人们必须在这一结晶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检验、评判,以衡量这一设想或者发明是否具有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评价的作用。

在科学家的思维结构中,批判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思维的批判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科学史上,就曾经有一位非常善于对科学思想、理论作出明确而尖锐的评价的科学家,他就是犹太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许多科学家,包括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伟人都非常愿意同他交流思想,把他视作自己事业上不可多得的朋友。可见科学家们对思维批判性的重视。

如何对产生的思想进行评价呢?首先要估计这种思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是评价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要对这种思想或者结论进行实践的检验。例如早在17世纪,就有人设想热是物质微粒运动的结果。但由于没有可信赖的实验结果,在很长时间里,这个观点没有得到证实。到了18世纪,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热是一种物质,叫做“热质”或“热素”。物体的冷热由这种物质所决定,这便是所谓的“热质说”。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热质说的内在矛盾日益明显。到了18世纪末,英国人戴维用两块冰在真空中互相摩擦,发现冰竟然融化了,它表明热可以由机械运动——摩擦转化而来。这就推翻了热质说,渐渐明确了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而并非物质。人类对热的认识,由谬误到正确,实际情况的检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人类的科学思想,有时侯常常带有很强的超前性,这也正是人类的伟大之所在。但这种带有超前性的科学思想在其诞生时,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进行证实,那么如何肯定其价值呢?例如:爱因斯坦在1905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说,在当时就无法用实践去检验。他认为物体在接近光速(光速为30万公里/秒)的情况下,空间、时间、质量与运动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根据狭义相对论,空间、时间、质量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们随着物质的匀速运动而变化。空间、时间、质量失去了绝对性,成了具有相对性的东西。这一理论由于经过严格的科学推导,使其赢得了人们的承认,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由此表明,严格的科学推导,逻辑上的一致性,也是评价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有些思想,有些理论,在它刚被提出来的时候,人们会被它的新颖、独特所吸引,但是,也有一些思想、理论如果对它们进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漏洞,这些思想、理论自然就不完善、不成熟,甚至没有生命力。

能否进行最佳选择,实际上是对一个人的信心、毅力、勇气的考验。推翻已有的成果,选择最佳方案,没有强烈的进取心理是很难办到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小培养,如多次选择解题的各种不同方法,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不满足于已有的方法,另辟溪径,都可作为进行最佳选择的思维训练内容。

□哈佛决断的工具:想象与思维

想象,说到底是新形象的创造。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生活之前,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想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人的经验。无论想象多么新奇、古怪、大胆,都不会离开已有的信息基础。梦是最难琢磨,最稀奇古怪的想象了。但梦中荒唐的情节和形象,都是人曾感知的事物。天生的聋子,想象不出优美的音乐;天生的瞎子,想象不出鲜花的色泽。所以,想象的源泉是客观现实。

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中的人物、事物形象,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和示意再造出来的,这是再造想象的共性。同时,再造想象是每个人自己大脑活动的结果,不可能在同一描述下或示意下所有人的再造形象全都一样,这就是再造想象的个性。这一个性在文学艺术欣赏中表现最为明显:每个人心目中的哈姆雷特都不一样,“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创造想象是不依靠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飞机的发明者维尔伯·莱特“假如我们也装上一对翅膀”的想象,是创造性想象。不过那是创造性想象中的一种特别形式——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体现着人的愿望和向往。幻想不可能与目前行动直接联系,但常成为发明创造的精神准备阶段。

幻想又可以按其品质不同,分为理想和空想。青少年时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时代,因此,应该明确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可能实现的幻想,是理想。脱离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就是空想。

人类美好的理想,是积极的幻想,应该加以提倡。科学、文化、艺术各方面的巨大成就,都渗透着积极的幻想,现代许多科学成就的萌芽,就出现在以往的幻想小说之中。

创造性的想象与人的思维的积极活动有关,与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优秀的记忆力有关。精神的高度集中,往往能产生灵感的火花。优秀的记忆,不断拓新的知识范围,增加了表象储备,使想象有不尽的源泉。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统称为有意想象。想象还包括无意想象。有一种没有目的、不由自主的、最原始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典型。

几乎每个人都要做梦,有人认为做梦可以防止人脑能力衰退。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尚待研究,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梦是人白天所想的事物在睡眠状态下不自觉的反映。因此,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有可能在梦中产生灵感。

想象与思维的关系,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完的。但是,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再造想象有利于形象思维的进行,也有利于将抽象思维形象化。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哈佛决断根据:记忆与思维

记忆是人类大脑用以进行思维的基础,思维活动的本身,渗透着记忆的作用。反过来,记忆本身也是思维活动的重要部分。如要把记忆融化在思维活动之中,边理解,边记忆,效果一定会很好的。

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上面我们讲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记忆,效果很好,就是一条规律。

还有一条规律:记忆与兴趣有关系。兴趣是记忆的动力。比如,有时,我们观看了一场精彩的节目,或是进行了一次热烈欢快的活动,听到了一句绝妙的话语,我们并没有用心去记,但却记得十分清楚。对无线电感兴趣的人,并没有费多大的精力,却能熟记各种晶体管的型号、功用,不管多么复杂的电路,也能印在脑子里。这些都说明了,感兴趣的东西记得牢,不易忘。了解了这条规律,就可以分析一下,有的学生学习刻苦,但是记忆效果不佳,是不是与兴趣有关。

记忆的第三条规律,就是要分出主要与次要,具体与概括的不同记忆对象。人的记忆容量是巨大的,但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记忆必须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一般说来,原理性的、纲目性的东西,应该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常用的公式、定理和特例也应该记清。而读书、读报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就没必要费很大精力去记忆。这是由于人的记忆能力有限,会导致脑子里有相当数量的“模糊不清”的东西,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体记忆效果。发现相对论原理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查辞典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辞典上印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话可能说得过了一点,基本的常识性的重要数据,记住总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位伟人之所以这么说的用意:尽量腾出脑力,记最应该记的东西,用于创造性的思维。

□哈佛决断载体:语言

人类的语言,如同人的直立行走、手脚分工一样,都是长期的社会劳动的产物,而且应该说是更高一级的产物。语言做为最早出现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理性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巨大的、直接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语言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便没有理性的思维。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人类社会的孪生子。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

世界上没有脱离语言的赤裸裸的思维,更没有缺少思维的语言。因为,语言(这里指正常人的语言)总是反映人的思想的。所以,研究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研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内涵。例如:“今天,本市所有的工人和矿工,都参加了示威游行。”

这段话,从语法角度讲,并没有错误,但是从思维逻辑上讲,就有问题。“工人”中当然包括“矿工”,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即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他们是不能并列的。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除了语法方面的规范之外,还应有思维逻辑上的规范。

相反,符合思维逻辑,但语法上不规范,也是不行的。例如:“我每次看到巴黎的艾菲尔铁塔,都使我感到骄傲和兴奋。”前半句中的主语“我”,已不是下半句的主语。

语言从一开始,就是以思维工具的形式出现的。思维是精神的东西,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日益完善、发达,又促使语言更加复杂和发展。

□哈佛决断的参数:思维与情感

什么是情绪呢?情绪是人的感受活动,是由客观事物激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体验和对待方式。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但各种情绪的产生,是与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了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人们的需要有社会的、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满足了人的需要,便会产生满意、喜悦的情绪;否则就会产生痛苦、忧伤、厌恶、恐惧、憎恨等不快的情绪。人的情绪对人的思维有重大影响。良好的情绪,可使人心情舒畅、思路畅达,思维灵活敏捷,积极主动。不良情绪往往令人心情沮丧、思维僵滞、消极被动。

人的情绪一般表现为向、背两方面的对立。比如:满意与不满意、快成与悲伤、热爱与憎恨、兴奋与消沉、轻松与沉重等。但是有时人的情绪又异常复杂,产生了百感交集或啼笑皆非的复杂情绪。

情绪按强度可以分为感情和激情两种,所谓强度,就是反映状态的程度。例如:“害怕”是属于感情程度的,而“恐惧”则属于激情程度。艺术创作、科学研究需要激动的心情,但情绪经常大幅度波动,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我们提倡修养精深、理想崇高、积极向上、心胸博大、热情开朗的良好的情绪。

影响思维的心理因素,还有情感。情感的作用,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感情融汇的过程。托尔斯泰多次谈到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行的……”“必须叙述的,绝不是使他无动无衷和可以缄口不谈的事物,应该是他不能不说和热爱着的事物。”

各种感情,如爱情、美感、羡慕、快乐、憎恨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动机。同时,创作中作者每一刻的思维都浸透在相应的感情色彩之中。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于185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面对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制度,他怀有强烈的不满,但又对人类前途缺乏信心。他通过《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悲剧遭遇,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法国社会贵族、地主、市侩、高利贷者的丑恶面目,并对法国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予以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十分辛辣的嘲讽。

快乐感和美感不仅在形象化的艺术创造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创造中也是具有巨大作用的。物理学家波恩曾说,“我一开始就觉得搞科研是件很快乐的事情,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享受。”物理学家霍夫曼曾说;“爱因斯坦的方法(指广义相对论),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波恩和霍夫曼,分别从快乐和美感两个方面,说明了科学研究中,同样伴随着情感的作用。

□哈佛决断的马达:意志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没有听觉的人,是不可能欣赏音乐,更不能创造音乐的。然而,全世界所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却是一个双耳失聪的人。他26岁的时候,患上了重的中耳炎,由于治疗不善,导致耳聋。

但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天才,竟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创作了九部不朽的交响乐作品。贝多芬不仅失去了听觉,在他的一生中,充满了苦难与挫折。他孤独、贫困,患有眼病、胃病、关节炎等疾病,但他百折不回,坚持不懈地创作,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音乐事业。

1823年,贝多芬在自己生命终结的4年前,以全部精力,写成了被誉为交响乐巅峰的《第九(合唱)交响乐》。这是贝多芬所写的最后一部交响乐。乐曲构思雄浑,内容浑邃,是贝多芬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最后也是最深沉的一次讴歌。为了更加突出乐曲的主题,贝多芬将德国大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谱写成合唱,作为交响乐的第四乐章,使整部交响乐更加壮丽、辉煌,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

贝多芬写这部交响乐的时候,已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之中。生命即将终结的阴影,紧紧伴随着他,在幻觉中,他写下了这样的遗书:“我向你们告别,真是悲伤。是的,这可爱的希望,我必须将他全部放弃。像秋季的落叶,凋零了。啊,命运,那怕赐给我即使是一天纯粹的‘欢乐’吧,真正的欢乐久已不在我的心中了。什么时候呵,神呵,我能再一次在大自然或人类的庙堂中感到它——永不——永不——这是太不可能了。”

然而,在这巨大的痛苦中,坚定的意志、崇高的信念鼓舞着贝多芬。他没有被失聪的双耳难倒,更没有被死神所吓倒,他以惊人的毅力,创造出了给人们带来生命力量和幸福欢乐的伟大乐章。1824年5月7日,维也纳首演了《第九(合唱)交响乐》,贝多芬亲自指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时的贝多芬,已听不见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只能用热泪与观众共同沉醉在欢乐之中。

贝多芬与命运搏斗的坚强意志,一直鼓舞全着世界的人们,成为奋斗者的座右铭。而意志本身,就具有无比巨大的创造力。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最终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对行动的支配与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一是抑制。推动表现为鼓励人去克服困难与阻碍,为达到预定目地而努力;抑制则是帮助人们克服不利于事业成功的愿望、心态或行动。推动和抑制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存在于人的思维活动之中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需要大胆创新,积极行动,顽强奋斗,同时又需要克服自身的各种弱点,比如懒惰、消极、肤浅、盲目自信。嫉贤妒能等。人的情绪、情感常常需要由意志来调整,以使心态达到最好的状态。

意志对于创造性思维更为重要。

首先,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般是在克服困难和阻力中完成的。布鲁诺为了研究、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历经漂泊流浪,逃亡到意大利,但他不屈服,不放弃,直到为了真理献身于火刑柱之前,他心中所坚信的,仍然是“日心说”。

科学创造,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

其次,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需要勇敢的献身。布鲁诺为了追求真理、捍卫“日心说”,受到教会的迫害,在监狱中,毒刑、拷打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志。即使是面对火刑,他仍毫无惧色。在我们的学习、研究中,应该具有布鲁诺这种追求真理、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胆怯、怕吃苦、没有自信心的弱点,以顽强的意志,迎接各种严峻的考验。

总之,没有坚强的意志,必将一事无成。

要培养和磨炼自己的意志,首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现阶段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穷追不舍的钻研态度,在一点一滴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值得一提的是,意志与情绪、情感一样,贯穿于全部思维活动之中,坚强的意志往往与强烈而深沉的情绪、感情联系在一起。一般说,人的决心、毅力、胆量等都是意志的表现。有人说,意志是思维的马达,这句话值得认真体会和理解。

□哈佛决断的根基:学习

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它是理解和巩固、运用知识的必要的心理因素。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学和思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了解思维方面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无论是对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都是极为必要的。

思维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按照抽象程度分类,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式思维、辩证思维及灵感思维等;按照思维的品质分类,又可以分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种。下面将各种思维与学习的关系分述如下:

动作思维是指协调感知和动作的思维,它是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动作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与动作几乎是共始终的。例如拆装机器就是动作思维的表现。平常说的“手脑并用”实际上就是动作思维与其他种思维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手也是动作思维的器官。

在学习中,动作思维起着必要的辅助作用。我们不仅在进行实际操作时需要有这种思维积极参加,同时在解决复杂问题、验证科学假设时也需要有这种思维的伴随。有人以为只有幼小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年龄较大的儿童,特别是青少年和成人就不必有动作思维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任何人,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不能完全摆脱动作思维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