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7:47:5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0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韦伯定律中,韦伯分数越小,表示(  )。

A.绝对感受性越好

B.绝对感受性越差

C.差别感受性越好

D.差别感觉性越差【答案】C【解析】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ΔI(差别阈限)/I(原来刺激量)=k(常数/韦伯分数)。由此公式可以看出,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辨别就越灵敏,即差别感受性越好。

2大脑中负责言语接收(如分辨语音、理解语义)的是(  )。

A.角回

B.中央前回

C.布洛卡区

D.威尔尼克区【答案】D【解析】A项,角回处于颞叶颞上沟末端,它是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角回若损伤,视觉不会出现障碍,但原来识字的人不能阅读了,不能理解呈现在眼前的文字的意义,临床上成为失读症。B项,中央前回,也称皮质运动区,位于大脑半球中央沟前面,接受来自皮肤、关节等的本体觉,控制机体随意运动。C项,布洛卡区位于左额叶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的一个区域。它是语言运动中枢,编制发音程序。D项,威尔尼克区在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它的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因而和语言的接收(或印入性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3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

A.语义编码

B.声音编码

C.视觉编码

D.形象编码【答案】A【解析】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编码方式很多:语义、视觉、语音编码,其中主要编码方式是语义编码。

4由光波的波长决定的颜色特征是(  )。

A.亮度

B.明度

C.色调

D.饱和度【答案】C【解析】A项,亮度由反射或折射光的强度决定,可理解为反射(或折射)光引起视觉刺激的程度。B项,明度由物体照明程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C项,色调由物体反射(或折射)光的波长决定。对光源来说,由于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D项,饱和度由反射(或折射)光中所混入白色的数量决定,物体颜色中纯光谱色的含量愈多,饱和度愈高。

5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是(  )。

A.比纳-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

C.韦氏智力量表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答案】A【解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发表于1905年,是法国教育部为了设计一种鉴别儿童学习能力的工具而聘请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6以下测验中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

A.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B.主题统觉测验(TAT)

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D.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答案】B【解析】ACD三项都是自陈测验: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B项,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的测验。其包括多种形式和结构,如:联想和构造法(语句完成法、逆境对话测验等)、墨迹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图画故事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但最常用的是罗夏克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7以时间取样为误差变异来源的信度类型是(  )。

A.分半信度

B.同质性信度

C.重测信度

D.评分者信度【答案】C【解析】信度按照误差来源可分为: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A项,分半信度表示同一测验两部分测量内容或特质的一致性程度。B项,同质性信度是反映测验内部题目得分一致性程度的统计指标。C项,重测信度是指把同一被试者、同一个测验在不同的时间测量两次所得结果的相关系数,是以时间取样为误差变异来源的信度类型。D项,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对同样对象进行评定时的一致性。

8下面四种策略中,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D.复述策略【答案】D【解析】ABC三项,元认知策略是指控制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略,主要包括: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D项,复述是一种记忆策略。

9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

A.命题

B.图式

C.产生式系统

D.命题网络【答案】C【解析】ABD三项,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如命题、命题网络、图式)来表征的。C项,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的方式表征的。

10反映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的效度类型是(  )。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统计结论效度【答案】B【解析】A项,内部效度是指研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B项,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的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变量条件、时间及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C项,构思效度又称结构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和特质的程度。D项,统计结论效度是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11测得某大学生和专业篮球运动员组被试的体重和身高,已知体重与身高存在高相关,若要比较两组被试体重的差异,最合适的统计方法是(  )。

A.t检验

B.Z检验

C.方差分析

D.协方差分析【答案】D【解析】因为身高与体重存在高相关,若要比较两组被试体重是否存在差异,需要排除身高对体重的影响,因此,应将身高作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

12将一组数据按数值大小排序,位于序列中间的是(  )。

A.众数

B.中数

C.算术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答案】B【解析】A项,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B项,中数是指对一组数进行排序后,正中间的一个数(数字个数为奇数);或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数字个数为偶数)。C项,算术平均数是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D项,几何平均数是指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

13普莱尔所著《儿童心理》一书所记录的研究,主要采用(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问卷法

D.测验法【答案】A【解析】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该书中,普莱尔通过对自己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系统观察与描述,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阐述了遗传、环境、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4吉布森的“视崖”实验,主要用来研究婴儿的(  )。

A.深度知觉

B.视敏度

C.方位知觉

D.图形知觉【答案】A【解析】吉布森的“视崖”实验,主要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该实验表明,2个月的婴儿已能分辨出视崖的两边。当他们探寻视崖的深侧一面时,通常表现为心率变慢,这说明年龄小的婴儿对深侧一面不是感到害怕而是感到好奇;当婴儿的年龄稍大,能爬的时候,他们在接近深侧时,心率加快,表现出恐惧。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15以摄氏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属于(  )。

A.等比数据

B.等级数据

C.分类数据

D.等距数据【答案】D【解析】A项,等比数据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B项,等级数据是指可以就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C项,分类数据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D项,等距数据有相等单位,但无绝对零点。摄氏温度计测得的温度没有绝对零点,但有相等单位。

16若已建立了用某种能力测验分数(X)预测学生数学成绩(Y)的直线回归方程,且已知两者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80,则该回归方程的测定系数应为(  )。

A.0.80

B.0.64

C.0.40

D.0.32【答案】B【解析】回归方程的测定系数即为相关系数的平方。

17由5名教师对某班级30名学生的行为表现做等级评定,若要考查这5名教师评定结果的一致性,应计算(  )。

A.积差相关系数

B.多系列相关系数

C.肯德尔和谐系数

D.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此题要求评分者信度。当评分者人数为2时,评分者信度可用积差相关或等级相关进行计算。当评分者人数多于两个时,评分者信度可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估计。若被评对象多于7个,则可计算卡方值,作卡方检验。

18标准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分别为(  )。

A.1和0

B.1和1

C.0和0

D.0和1【答案】D【解析】正态分布是一簇连续型的概率分布。其位置和形状依两个参2数(μ,σ)不同而不同。μ决定曲线的位置,σ决定曲线形状。当均2值μ=0,方差σ=1的正态分布称为标准正态分布。

19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是(  )。

A.第一印象

B.首因效应

C.印象形成

D.近因效应【答案】B【解析】A项,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B项,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C项,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D项,近因效应是指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0海德提出的态度改变理论是(  )。

A.平衡理论

B.调和理论

C.分阶段变化理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答案】A【解析】A项,海德提出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他认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单元内各个方面的动力特征都是相同的,则它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引发变化的压力。如果单元内各成分不能协同存在,则单元处于不平衡状态。状态不平衡的单元内会存在压力,使认知组织发生变化,以实现平衡状态。B项,调和理论由奥斯古德提出。C项,分阶段变化理论由凯尔曼提出,认为态度改变分为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D项,费斯廷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表象

答: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表象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①根据表象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后者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这些形象可能从未经历过,或者世界上还不存在,因而具有新颖性。②根据其形成时其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可将其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等。

2品德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在个体的个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形成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内化社会准则,将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需要,获得对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实质上这是一个接受社会规范,执行规范行为,并从社会反馈中强化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规范行为的情感体验,从而确立规范行为的自觉机制的过程。

3β错误

答:β错误又称假设检验的第二类错误或取伪错误,指的是虚无假设为假时,接受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的概率。与之对应的是α错误。

4效标效度

答:效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程度,即对于研究者所感兴趣的行为能够预测得怎么样。其中,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

5概念同化

答: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属于接受学习的范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概念同化多发生于课堂教学中,是学生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概念同化需满足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即新学习的概念对学习者必须具有潜在意义,即新概念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观念。主观条件即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6观点采择

答:观点采择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①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能力是以了解别人观点为目的,由不同的环节所组成的认知加工过程,它包括四个阶段:a.存在阶段;b.需要阶段;c.推断阶段;d.应用阶段。②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几个阶段:a.社会信息角色采择;b.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c.相互性角色采择;d.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观点采择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不仅与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更对儿童脱离自我中心、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7社会影响

答:社会影响是指由于社会压力使他人的态度或行为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广义的社会影响包括人际相互作用与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影响和大社会的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其效果与程度受影响的发生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制约,如传播者的可信赖程度、人格魅力和传播技巧,发生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接受者的主观状态如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等。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它不是单个人的属性,而是人们的相互作用。影响的深浅、范围大小,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目标是否相互依存。

8去个性化

答:去个性化的概念是由费斯廷格于1952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心理活动暂时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含义。

答:(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艾宾浩斯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以自己作为被试,采用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对词表进行系列学习。在记忆保持量的测量方面采用节省法,又称重学法,即学习材料到恰能成诵时,间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进行学习,达到同样能背诵的程度,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就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节省值,这个值说明了学习的效果。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是一种首创性的工作,他使记忆这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得到了数量化的研究。(2)他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进程并不均匀,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艾宾浩斯得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2简述影响测验信度的主要因素。

答:测验信度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测量信度是测量过程中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测量的随机误差的因素——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现具体讨论如下:(1)被试方面

①就单个被试而言,被试的身心健康状况、应试动机、注意力、耐心、求胜心、作答态度等会影响测量误差,因为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被试心理特质水平的稳定性。

②就被试团体而言,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程度以及团体的平均水平都会影响测量信度。这是因为,我们所计算的信息估计值大都是以相关为基础的,而相关系数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全体被试得分的分布情况。(2)主试者方面

①就施测者而言,若他不按指导手册中的规定施测,或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或给考生一定的暗示、协助等,则测量信度会大大降低。

②就阅卷评分者而言,若评分标准掌握不一,或前紧后松,甚至是随心所欲,则也会降低测量信度。(3)施测情境方面

在实施测验时,考场是否安静,光线和通风情况是否良好,所需设备是否齐备,桌面是否合乎要求,空间阔窄是否恰当等等都可能影响到测量的信度。(4)测量工具方面

以测验为代表的心理与教育测量工具是否性能稳定是测量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弄清楚影响测量工具稳定性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地,试题的取样、试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试题的难度等是影响测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如果一个测验的试题取样不当(或题目数太少、或考察的方面不全面),则难以测查到被试心理特质的全面情况。

②如果一个测验内部的试题之间彼此异质(即测查的是不同的心理特质),则无法使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提高。

③如果测验的题目太难,则会引起被试的随机猜答,并使得大部分人的得分偏低,整个分数的分布变窄,从而影响测量的信度。如果题目太容易,则大部分被试都将获得高分,同样会使测验分数的分布变窄,影响测量的信度。(5)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

在计算重测信度和稳定性与等值性系数(复本信度之一)时,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值越大;间隔时间越长,其他因素带来影响的机会就多,因而其信度值就可能越小。

3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答: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方面:刺激物自身的特性和个体本身的状态。(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①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最重要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两类。

②强度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又一重要的因素,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也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绝对和相对之分。在不随意注意中,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有时比绝对强度更有意义。

③在静止的背景上各种运动着的物体,也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2)个体本身的状态

不随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绪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需要既是人们主动地探索环境的内部原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这些因素也可以称为刺激物的意义性,即刺激物的客观特性对主体生活的意义。由于意义性的作用,某些在物理强度上异常微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4简述方差分析的使用条件。

答:方差分析又称变异分析,用于确定不同来源变异对总变异贡献大小。应用方差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推断之前应注意其使用条件,包括:(1)总体正态分布

方差分析同Z检验及t检验一样,也要求样本必须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在心理与教育研究领域中,大多数变量是可以假定其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一般进行方差分析时并不需要去检验总体分布的正态性。当有证据表明总体分布不是正态时,可以将数据做正态转化,或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2)变异的相互独立性

总变异可以分解成几个不同来源的部分,这几个部分变异的来源在意义上必须明确,而且彼此要相互独立。这一点一般都可以满足。(3)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一致

在进行方差分析时,要求各实验组内部的方差彼此无显著差异,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为了满足这一假定条件,往往在做方差分析前首先要对各组内方差做齐性检验。这与t检验中方差齐性检验的目的意义相同,只有处理内方差一致时,才能够进行比较,只是在具体方法上由于要比较的样本方差多于两个而有所不同。

5简述确定样本大小需要考虑的因素。

答:最佳的样本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搜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取样误差减到最低限度。样本大小通常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1)研究的类型

在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量化研究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作支撑,而质性研究则需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其次,当研究对象为特殊群体时,由于被试总体数较少,所以样本抽取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样本大小。(2)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

研究所需要的精确度越大,样本数越大;反之样本数小。(3)允许误差的大小

研究允许的误差越大,所需样本数越小;反之所需样本数越大。(4)总体的同质性

总体中被试差异越小,同质性越高,所需样本数越小;反之所需样本数越大(5)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研究者有足够的时间和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可以尽可能地寻找多的被试进行施测,以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6)取样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简单随机取样法、系统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整群随机取样法、多段随机取样法。如果要求的精度高,允许的误差值小,研究总体的异质性大,就要考虑使用较大的样本。

6如何对研究报告的方法部分进行评价?

答:对研究报告的方法部分进行评价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检验研究假设;(2)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什么,被试如何取样,是否合理;(3)按照作者的研究方法,预测将取得怎样的结果;(4)自己提出的检验假设方法是否比作者的好。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答:(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1918年最早将其应用于心理学,动机被认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2)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②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③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个体就会在动机的支配下调整行为以适应目标,表现出动机的调整功能。

2论述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

答: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例如,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2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几个”,却不能回答“3+3=?”。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还派生出幼儿思维的经验性、表面性、拟人化等特点。幼儿的这种思维特点与其知识贫乏及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是分不开的。(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思维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幼儿初期,儿童更多地运用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在解决同一个任务中,幼儿园小班儿童更多的是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儿童逐步地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形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熟悉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最初只是行动的总结,然后能够伴随行动进行,最后才成为行动的计划。与此同时,思维活动起初主要依靠行动进行,后来才主要依靠言语来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

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四个色块中饱和度最高的是(  )。

A.粉色

B.鲜红

C.灰色

D.黄褐【答案】B【解析】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等。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如粉红、黄褐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2关于神经冲动的正确说法是(  )。

A.在神经元内部神经冲动沿着轴突到树突的方向传导

B.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借助神经递质完成传递

C.神经冲动的电传导与电线内电流的速度一样快

D.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会减缓神经元内的电传导速度【答案】B【解析】A项,在神经元内部树突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B项,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借助神经递质来完成传递。C项,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电流按光速运动,每秒30万公里,而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行的速度只有3.2~320公里。D项,髓鞘有绝缘的作用,能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轴突扩散到另一轴突,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并不会减缓电传导速度。

3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后,将视线转向白墙时看到了一个绿色正方形,这种现象称为(  )。

A.视觉适应

B.视觉对比

C.马赫带

D.后像【答案】D【解析】A项,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B项,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视觉体验,包括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C项,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D项,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后像包括两种:①正后像,指与刺激物品质相同的后像;②负后像,指与刺激物品质相反。例如,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

4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Allport)

B.卡特尔(Cattell)

C.艾森克(Eysenck)

D.荣格(Jung)【答案】A【解析】A项,奥尔波特(G. W. Allport,1897~1967)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将人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B项,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C项,艾森克提出了人格三因素模型,包括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D项,荣格将人格特征分为外倾和内倾,又提出了四种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5对用米尺测得的一组运动员的身高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常(  )。

A.不可加减乘除

B.可以加减乘除

C.可以乘除,不可以加减

D.可以加减,不可乘除【答案】B【解析】身高数据既表明量的大小,也有相等的单位,同时还具有绝对零点,属于等比数据。等比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6以三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对经随机分班的学生分别授课,若检查三种授课方式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通常使用(  )。

A.Z检验

B.独立样本t检验

C.方差分析

D.配对样本t检验【答案】C【解析】ABD三项,Z检验和t检验一般运用于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都是处理两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C项,方差分析主要处理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

7用离差智商描述个人智力水平的测试工具是(  )。

A.韦克斯勒量表

B.瑞文测验

C.贝雷婴儿发展量表

D.丹佛发展筛选测验【答案】A【解析】在韦克斯勒量表中,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8“知道了一个人说话粗俗,就认为他也胆大妄为,不守信用。”能够对此做出好解释的理论观点是(  )。

A.投射作用

B.归因理论

C.内隐人格理论

D.刻板印象【答案】C【解析】A项,投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能承受的动机或行为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B项,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C项,内隐人格理论是人们将多重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的一种图式。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例如,很多人以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D项,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类人或事物固定而又笼统的看法。

9在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小组中,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而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现象称为(  )。

A.从众

B.服从

C.群体思维

D.群体决策【答案】C【解析】A项,从众是指迫于真实存在的或想象中的压力,个体改变自己态度的过程。B项,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要求的行为。CD两项,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

10一项检验能够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叫统计检验力,可表示为(  )。

A.α

B.1-α

C.β

D.1-β【答案】D【解析】统计检验力是指,在零假设为假应该被拒绝的情况下,假设检验拒绝的概率,与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互补,等于1-β。

11研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称为(  )。

A.外部效度

B.内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效标效度【答案】B【解析】A项,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的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及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B项,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C项,构思效度又称结构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和特质的程度。D项,统计结论效度是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12让被试根据某种标准(如“喜欢与否”)从同伴团体中选出若干成员的方法是(  )。

A.提名法

B.关系分析法

C.投射测验

D.猜人测验【答案】A【解析】A项,同伴提名法是社会测量法中历史最长、也可能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团体中的每一个人按照一定标准挑选出一定数量的成员。B项,关系分析法用于研究社会知觉,即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知觉。C项,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D项,猜人测验是一种标准评定量表,主要目的是利用团体成员的长时间相处,互相评定各自的人格特质。

13可以用于考察儿童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的实验任务是(  )。

A.视崖实验

B.守恒实验

C.三山实验

D.陌生情境实验【答案】C【解析】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A项,视崖实验用于考察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B项,守恒实验用于考察儿童对守恒规律的认知。C项,三山实验中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所看到的情景,正是考察了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D项,陌生情境实验用于研究儿童的依恋类型。

14少年期心理上出现的“假想的观众”“虚构的自我”等现象体现了其(  )。

A.想象的丰富性

B.心理的易变性

C.认知的创造性

D.思维的自我中心性【答案】D【解析】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是指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在青少年时期,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毫无意识的眼神,到他们那里,都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紧张和不安,甚至爆发冲突。这种过分关注自我的现象就是“假想的观众”,是青少年“生长爆发期”特有的心理,体现了其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15主题统觉测验是一种(  )。

A.自陈测验

B.投射测验

C.墨迹测验

D.情境测验【答案】B【解析】A项,自陈测验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BC两项,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的测验。投射测验由多种形式和结构,具体包括:①联想和构造法(语句完成法、逆境对话测验等);②墨迹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③图画故事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但最常用的是罗夏克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D项,情境测验就是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

16以下统计量中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离散趋势的是(  )。

A.平均数

B.中数

C.众数

D.差异系数【答案】D【解析】ABC三项,平均数、中数和众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D项,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相对标准差等,它是一种相对差异量,用CV来表示,为标准差对平均数的百分比。差异系数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常用于:①同一团体不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②对于水平相差较大,但进行的是同一种观测的各种团体,进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除此之外,描述数据离散趋势的还有全距、方差、标准差等。

17运用测验所录取的合格人数与实际录取的总人数之比称作(  )。

A.总命中率

B.基础率

C.正命中率

D.录取率【答案】C【解析】A项,总命中率是指根据测验选出的人当中工作合格的人数,以及根据测验淘汰的人当中工作不合格的人数之和与总人数之比。B项,基础率指这一特质在总体人群中所占的比例。C项,正命中率是指用测验选出的人中合格者所占的比例。D项,录取率指根据测验选出的人数占总人数之比。

18用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作点估计,如果其误差的平均值为0,则这种估计满足了(  )。

A.无偏性

B.一致性

C.有效性

D.充分性【答案】A【解析】良好估计量的标准有四个:①无偏性:用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一定会有误差,不可能恰恰相同。因此,好的估计量应该是一个无偏估计量,即用多个样本的统计量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偏差的平均数为0。②有效性:当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不止一个统计量时,无偏估计变异小者有效性高,变异大者有效性低,即方差越小越好。③一致性: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时,估计值应能够越来越接近它所估计的总体参数,估计值越来越精确,逐渐趋近于真值。④充分性:指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统计量,是否充分地反映了全部n个数据所反映总体的信息。

19根据加涅对概念分类的观点,“比重”这一概念属于(  )。

A.日常概念

B.科学概念

C.具体概念

D.定义概念【答案】D【解析】AB两项,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是维果斯基提出的分类。①日常概念,又称前科学概念,指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②科学概念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如日常的垂直线是以水平线为参照的,科学的垂直线指两条相交成90度角的直线。CD两项,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是加涅提出的分类。①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概念。如“桌子”就是一个具体概念。②定义概念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如物理学中的“比重”属于定义概念。

20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作为成败原因的能力属于(  )。

A.内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B.内部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C.外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D.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答案】A【解析】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Weiner在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归因理论,于1982年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努力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任务难度是外部、稳定、不可控的;运气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想象

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想象的功能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机体生理活动过程等。

2负强化

答:负强化是指撤销厌恶刺激以增加反应概率。与正强化相对应,都是由斯金纳提出来的。

3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个体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操作水平的技能,包括具体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4假装游戏

答:假装游戏是游戏者根据设想的情景有意地做出模仿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游戏形式。

5群体极化

答: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当个体最初的意见保守时,通过团体讨论的结果将更加保守;而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团体讨论将使结果更加冒险。这是社会比较和说服性辩论造成的。

6心理测量

答: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进行数量化的界定。

7冒险转移

答: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的一种形式。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而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团体讨论将使结果更加冒险,此时便出现了冒险转移。

8测定系数

答:测定系数是变量间共变程度的度量指标,表示在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回归平方和可以解释的比例。测定系数区间为[0,1]。测定系数越大,回归效果越好。因此在判断回归方程是否有意义时,不仅要看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更要看测定系数是否足够大。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表象的基本特征。

答:(1)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表象的特征

①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表象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但是表象和知觉的形象又有所不同。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脱落。

②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表象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③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2研究方法综合化的趋势。

答: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1)主张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以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补充和验证;(2)强调和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3)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如兼有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优点的聚合式交叉设计;(4)注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3轶和检验的研究思路和应用条件

答:轶和检验法是一种非参数检验,它与参数检验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相对应。(1)适用条件:由于t检验中要求“总体正态”,当这一前提不成立时就不能使用t检验,此时可以用秩和检验代替t检验。当两个独立样本都为顺序变量时,也需使用秩和法来进行差异检验。(2)计算思路:

①两个样本容量均小于10时(n≤10,n≤10)12

具体步骤:

a.将两个样本数据混合由小到大作等级排列(最小的为1等)。

b.设n<n,将容量较小的样本(n)中各数据的等级相加,121以T表示。

c.把T值与秩和检验表中的临界值比较,若T≤T或T≥T,则表12明两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T<T<T,则意味着两样本差异无12统计学意义。

②两个样本容量均大于10(n>10,n>10)12

一般认为当两个样本容量都大于10时,秩和T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其平均数及标准差如下:

其中n为较小的样本容量,即n≤n,这样,就可以按公式进行112差异检验

Z值落在-1.96~1.96区间内则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a=0.05),落在该区间之外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0.05水平单侧检验则Z值在-1.65~1.65区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区间之外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长时记忆的分类以及特点。

答: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1)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①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存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固,也不够确定。

②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等。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2)长时记忆的特点:

①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②容量没有限度。

③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5测验说明书的内容。

答:为使测验能够合理地实施与应用,在正式测验编写完成后,需要编制一份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1)本测验的目的和功用。(2)编制测验的理论背景以及选择题目的根据。(3)测验的实施方法、时限及注意事项。(4)测验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5)常模资料,包括常模表、常模适用的团体及对分数如何做解释。(6)测验的信度效度资料,包括信度系数、效度系数及这些数据是在什么情境下得到的。

6操作定义的作用

答:(1)操作定义指对于一种现象用测量它的程序作为它的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比如,用韦氏智力测验分数代表学生智力水平,用各科成绩的平均数代表学生的学习成就。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可观测性,做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2)操作定义的作用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操作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操作定义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现象或方法来界定或说明研究变量或指标,这就使得研究变量或指标成为可直接感知、操作的东西,因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②它有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检验研究假设就是要看它对变量间关系的预测是否正确。只有给变量作出恰当的操作定义,才能够测量变量及预测变量间关系,这样才可能检验研究的假设。如果不能给变量做出明确的操作定义,那就不可能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③它有利于提高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复杂,所研究的变量、测量的指标含义众多,如果研究者对研究变量、指标理解不同,就可能产生许多研究误差。有了明确的操作定义,不同研究者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就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的统一性。

④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许多课题常常需要进行横向对比或纵向对比,如比较不同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差异、采用交叉系列设计研究历史因素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如果研究变量、指标无明确的、统一的操作定义,那么在不同研究地点或不同时间所得的研究结果就无法进行比较,自然也就无法达到研究的预期目标。

⑤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给研究变量、指标下了明确的操作定义,也就提供了它们的具体含义、如何获得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其他研究者对研究进行评价,或进行重复研究以检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对同一问题的研究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不同是常见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在评价得出不同结论的同类研究时尤需注意分析与考虑。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人格类型理论

答:类型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的差异。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1)单一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2)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①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的人数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②内-外倾人格

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3)多元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①气质类型学说

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②性格类型说

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这六种类型是: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③阴阳五行说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2攻击行为至少三种理论解释。

答: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与儿童攻击性行为成因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