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财政学部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模拟试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0:10:5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财政学部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模拟试题详解】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财政学部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模拟试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核心讲义

第一章 财政职能

1.1 大纲要求

1.2 大纲详解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的;市场缺陷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二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然垄断

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且大幅度集中之后,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趋势,这时就会形成自然垄断。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的影响。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收益外溢”,但得不到补偿,这种生产就会出现不足;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外溢”,但受损者得不到补偿,这种生产就会出现过度。无论是生产不足还是生产过度,都会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

3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物品不仅具有正外部效应,而且往往有免费搭车现象,故市场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

4信息不充分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必要的信息。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

5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即使是有效率的,但也不可能兼顾公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例题1.1】名词解释:外部效应。【考点】外部效应【解析】外部效应是指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的影响。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收益外溢”,但得不到补偿,这种生产就会出现不足;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外溢”,但受损者得不到补偿,这种生产就会出现过度。无论是生产不足还是生产过度,都会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

二、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2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1)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这一特征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2)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或者说,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种物品。

仅具上述两个特征之一的公共物品称为准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例题1.2】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

A.国防

B.花园

C.教育

D.桥梁【答案】A【考点】公共物品【解析】纯公共物品是指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种特征的物品。花园、教育和桥梁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故不是纯公共物品。

3公共物品的提供

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主要是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其消费具有联合消费或集体消费特征;准公共物品可由政府部门提供,也可由民间部门提供;若由民间部门提供,政府要对此进行管制。

4免费搭车行为

免费搭车行为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5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时,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利益关系时,需要由政府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例题1.3】名词解释:免费搭车。【考点】免费搭车【解析】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被形象地称为免费搭车者。如果任凭“搭便车”问题存在,几乎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去购买公共物品,而是等待从别人的购买中得到好处,那么公共物品的提供将为零。【例题1.4】简述题: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考点】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解析】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它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时,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利益关系时,需要由政府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三、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

整个社会可分为两大部门,即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和市场部门(私人部门)。

1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在社会成员的偏好格局和有效需求既定的情况下,两大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存在着某种最优组合。

图1-1 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

如图1-1所示,横轴衡量的是市场部门(私人部门)产出占国民产出的比例,纵轴衡量的是政府部门(公共部门)产出占国民产出的比例。如果图中的A点代表的是国民产出在两大部门间的最优配置,其中,市场部门控制75%的资源配置,政府部门控制25%的资源配置,那么,B点就表明市场部门的资源配置不足,C点表明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不足。

2利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寻找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1)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图1-2中,R代表整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它表明在某一既定的时点上,该社会可利用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限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源在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出来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图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越高,该社会的生产潜能越大,因为该社会的生产性资源的质量越高,数量越大。

图1-2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2)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图1-3中,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S、S、S和S都代表一定1234的满足水平,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即每条曲线表明的是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每种组合向社会提供的福利水平是不变的。但是,位置越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社会福利水平越高,因为被消费的总产出越大。

图1-3 社会无差异曲线(3)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

如图1-4所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R与社会无差异曲线S相切3于A点,决定了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即市场部门的产出为7500亿元,政府部门的产出为2500亿元。在A点,私人物品生产和公共物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社会对这些物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此时社会消费这些物品获得了最大福利。

图1-4 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4)部门间的现实资源配置可能没有位于最优配置点上

如图1-4所示,在B点,资源过度配置到公共部门;在C点,资源过度配置到私人部门。不过,这两点都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R上,都代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D点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R之内,表明社会对生产性资源利用不足。(5)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发生变化

①在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不变的情况下,部门间的现实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比如,从最优的现实配置点移动到非最优配置点,或从非最优的现实配置点移动到最优配置点;

②R曲线和S曲线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很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部门间最优配置点。第二节 财政职能

一、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1财政职能的概念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

2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3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

4经济稳定职能

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

5经济发展职能

经济发展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例题1.5】简述题: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考点】财政职能【解析】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3)经济稳定职能。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4)经济发展职能。经济发展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财政职能的演变

1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职能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这一时期的财政职能包括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被称为“最基本的、首要的职能”。

2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政职能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的财政职能包括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和调节职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职能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第三节 政府失灵

一、政府失灵的表现

1政府失灵的概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

2政府失灵或政府干预的缺陷

政府失灵或政府干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短缺和过剩:如果政府干预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那么,市场将不是产生短缺问题就是产生过剩问题;(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也许高度僵化和有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力量,或冲抵了它们的作用,干预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矫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其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过程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政策。(1)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投票规则分为两类: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

①一致同意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该规则是最符合共同利益要求的投票规则,但因其实质是一票否决制,故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施;即使能实施,也是一个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甚至出现威胁和敲诈行为。

②多数票规则

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该规则分为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前者是指只要赞成票超过半数,议案就可以通过;后者是指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的一定比例,议案才能通过。多数票规则也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决策方法:a.在政策提案超过两个以上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不可能有最终结果;b.为了消除投票循环现象,使集体决策有确定的结果,可以规定投票程序;c.多数票规则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强度,因为在政治市场上,无论一个人对某种议案的偏好有多么强烈,也只能投一票,没有机会表达其偏好强度。(2)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府中的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3)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通常是指那些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有组织的个人团体。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作出的,而这些利益集团,特别是还可能拥有不正当政治权势的利益集团,通过竞选捐款、院外游说、直接贿赂等手段,对政治家产生影响,左右政府的议案和选民的投票行为,从而使政府作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两个方面。(1)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

①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因为大部分官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是逐级任命和招聘的,且“避免错误或失误”成为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

②在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因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服务是特定的,无法直接评估政府各部门内部的行为效率,也不能评价各部门间的运行效率,更难以设计出促使各部门展开竞争、提高效率的机制。(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导致的无效率

从客观来看,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即使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从主观来看,政府各部门对其所提供的服务一般具有绝对的垄断性,正因为有这种垄断地位,也就没有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此外,由于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比较复杂,它们可以利用所处的垄断地位隐瞒其活动的真实成本信息,因此无法评价其运行效率,难以进行充分的监督和制约。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为了确保正常而顺畅的社会经济秩序,政府必须制定和实施一些法律法规。但是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人为地制造出一种稀缺,这种稀缺就会产生潜在的租金,必然出现寻租行为。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例题1.6】名词解释:投票规则。【考点】投票规则【解析】投票规则主要包括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多数票规则又分为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简单多数票规则是指只要赞成票超过半数,议案就可以通过。比例多数票规则是指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的一定比例,议案才能通过。

第二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2.1 大纲要求

2.2 大纲详解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类

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13大项。

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归类,上述各项可分别归类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从动态的再生产角度来进行归类,可分为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

二、按费用类别分类

费用类别的“类”,指国家职能的划分,故按费用类别所做的分类,又可称按国家职能所做的分类。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分类,能够揭示国家执行了怎样一些职能以及侧重于哪些职能;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作时间序列分析,便能够揭示该国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作横向分析,则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别。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前者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后者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越大;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而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

一、衡量财政规模的两个指标

1财政收支比率

衡量财政规模,通常可以使用两个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简称财政收入比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简称财政支出比率)。在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财政年度中,财政收入的量与财政支出的量都是不相等的,通常的情况是后者大于前者,财政支出比率要高于财政收入比率。

2财政支出比率是衡量财政规模的重要指标

作为衡量财政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更能反映实际情况。(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常常被人们看作为衡量财政集中程度的指标。(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后者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

1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

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在改革以前呈现扩张的趋势。改革时期财政支出比率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政府在尽力摆脱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情况。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上述下降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率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在某一时期中止,转而趋于回升,并达到适度水平而相对停滞。

2政府活动扩张论

政府活动扩张论,又称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由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是指公共支出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3梯度渐进增长论

梯度渐进增长论,又称内外因素论。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与威斯曼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即税收容忍度提高了;同时,此时产生了“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上升之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

4经济发展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则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

5官僚行为增长论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官僚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作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更明确地说是指负责政府提供服务的部门。经济学家们经常假设个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美国经济学家尼斯克南认为,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目标: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力越大。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公共物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支出水平。此外,由于官僚机构通常拥有提供公共物品的垄断权。在很多情况下,官僚们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这就使他们能够让政治家们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的社会收益比较高,从而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化的产出。又由于交易成本很高,拨款机构很难控制官僚行为。因此,官僚机构通常以两种方式扩大其预算规模:第一,他们千方百计地让政府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是必要的;第二,利用低效率的生产技术来增加生产既定的产出量所必需的投入量(增加预算、附加福利、工作保障,减少工作负荷),这时的效率损失不是源于官僚服务的过度提供,而是由投入的滥用所致。由此可见,官僚行为从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

三、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经济性因素

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政局是否稳定;(2)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3社会性因素

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1财政支出结构的概念

财政支出结构也称财政支出构成,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来说,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不仅如此,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2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职能可简化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相应地,财政支出也就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5%左右。

3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流动资金支出下降。(2)基本建设支出下降。

4社会管理支出增长中的合理与不合理因素

在社会管理支出的增长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1)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卫生、科学等领域的投入,社会文教费的增长是合理的。(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增加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行政管理费的增长过快不尽合理。(3)行政费支出的内部结构应进一步优化,合理安排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

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1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至少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2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无疑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而从财政支出角度来看,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投资。可是,30年来,财政投资的规模虽然增加了,但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从1981年的28%下降到2006年的4.2%,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2)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1)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2)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3)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消费性支出。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

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财政支出本身的效率和经济效率。而既定的支出结构是促进效率的提高还是相反,主要看这种支出结构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1财政支出结构的增长效应

在家庭的效用函数中,公共物品区分为纯公共物品与补充私人部门生产的公共物品。前者大多属于政府消费,很可能具有负的增长效应。尽管政府消费会给家庭带来效用,但由于需要增加税收为消费支出融资,会降低投资收益率,从而会削弱投资刺激,因此会抑制经济增长。相反,政府的投资支出(诸如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环境。

2财政支出结构的排挤效应

在分析财政支出增加的排挤效应时,分别考察消费性支出和资本支出的效果至关重要。(1)从私人投资的增减来看,政府无论是增加消费性支出还是增加资本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不确定。(2)从国民收入的增减来看,政府增加资本性支出一般会导致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费性支出则不然,因此,政府增加资本性支出不易产生排挤效应。

3财政支出结构的储蓄效应

国民储蓄等于私人储蓄(包括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加上政府储蓄,而政府储蓄又等于扣除转移支付后的税收减去政府的消费性支出,也就是说,政府储蓄等于经常性收支差额。(1)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第一,政府消费支出增加可能会降低国民储蓄率,不管它是用税收融资的还是用公债融资的;第二,用公债融资的预算支出增加对国民储蓄率具有负的效应,不管这种支出是经常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而用税收融资的额外资本性支出对国民储蓄率可能具有潜在的有利效应。(2)按照李嘉图等价定理,只要利用公债融资方式,政府增加消费性支出不会影响国民储蓄率,而增加投资性支出将提高国民储蓄率。第四节 财政支出效益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2成本-效益分析的过程

成本-效益分析事实上包含了两个过程:(1)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政府首先根据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选择若干个行动目标,根据这些目标,确定若干备选项目;然后,就每一个项目,组织专家组制定备选方案。(2)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首先,要详列各备选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并运用贴现法将这些成本与效益折成现值;其次,在各备选方案中为每一个备选项目选择一个最佳实施方案;再次,根据业已确定的财政支出总规模,在诸备选项目中选择一个最佳项目组合;最后,对此项目组合进行机会成本分析,最终将支出项目确定下来。

3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项目的效益、成本和贴现率。(1)效益和成本的确定。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相比较,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包含了更多的内容。除了计算微观经济主体所应计算的一切之外,它还需增加计算:与本支出项目无直接关联的一切可用货币计量的成本与效益,与本支出项目直接和间接关联的一切不可用货币计量的成本与效益。(2)贴现率的确定。首先,贴现率应当至少等于举借外债的利率,因为即使项目全部都在国内融资,但由于假定放弃其中的一个项目可能会给其他项目提供资金,从而减少了举借外债的需要。其次,贴现率也不应低于国有企业因政府增加资本投入而取得的收益率,否则,把资源从政府项目上转移到国有企业可能会增加收益。(3)时间期界的确定。时间期界确定的长与短,直接影响着项目效益与成本现值。一般来说,不同的项目,时间期界不同。(4)优先次序的确定。在项目选择的过程中,一般的原则是选择支出既定情况下的净社会效益最大的项目。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1最低费用选择法的概念

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2最低费用选择法的步骤

运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确定财政支出项目,其步骤比较简单:(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3)最后,还要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三、公共定价法

1公共定价法的概念

公共定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2)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的价格。

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2公共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

无论是纯公共定价还是管制定价,都涉及两个方面,即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1)定价水平是指政府提供每一单位“公共物品”的定价是多少。在管制行业里,定价水平依据正常成本加合理报酬得到的总成本计算。因此,研究定价水平实质上是研究如何确定总成本。(2)定价体系是指把费用结构和需求结构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

3公共定价的三种方法

公共定价方法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2)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因此,二部定价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二者合一的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由于二部定价法中的“基本费”是不管使用量的多少而收取的固定费,所以有助于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由于二部定价法具有“以收支平衡为条件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性质,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受管制的行业都普遍采用这种定价方法。(3)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电信等行业,按需求的季节、月份、时区的高峰和非高峰的不同,有系统地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平衡需求状况。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峰时,收费最低。

四、政府采购制度

1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例题2.1】名词解释:政府采购制度。【考点】政府采购制度【解析】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2政府采购制度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1)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选优,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3)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了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厂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例题2.2】简述题:简述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2009年真题)【考点】政府采购制度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解析】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选优,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3)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了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厂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3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

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确定采购要求;(2)竞标并签订采购合同;(3)管理执行采购合同。

第三章 财政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3.1 大纲要求

3.2 大纲详解

第一节 财政投资支出

一、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财政投资的特点

财政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而非私人收益最大化,而且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税收无偿取得的。政府在做出财政投资决策时所依据的标准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

2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

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资本-产出比率最低的投资项目,或者说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投资项目。

3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

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支出应当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4就业创造标准

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

在上述三种标准中,前两种标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强调资本这种稀缺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贡献。所以要求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节省资本(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或增加资本(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的项目。后一个标准强调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是财政投资项目的目标。

5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决策标准

我国现阶段应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投资决策标准,理由如下:(1)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浪费,而且,就业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产出。(2)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政府必须从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投资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3)即使不考虑产出增加,也有很多理由表明增加就业是必要的,原因之一是失业的不良社会影响。(4)财政投资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例题3.1】简述题:我国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是什么。【考点】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解析】财政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而非私人收益最大化,而且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税收无偿取得的。政府在做出财政投资决策时所依据的标准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

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资本-产出比率最低的投资项目,或者说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投资项目。(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

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支出应当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主张这种标准的理由是,资本-劳动力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这种标准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

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

在上述三种标准中,前两种标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强调资本这种稀缺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贡献。所以要求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节省资本(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或增加资本(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的项目。后一个标准强调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是财政投资项目的目标。(4)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决策标准

我国现阶段应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投资决策标准,理由如下:

①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浪费,而且,就业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产出。

②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政府必须从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投资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③即使不考虑产出增加,也有很多理由表明增加就业是必要的,原因之一是失业的不良社会影响。

④财政投资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一般来说,失业会使一个家庭陷入贫困。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税收和一次性转移支出等措施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状况,但是往往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限制。

二、经济基础设施投资

1基础设施的分类

基础设施可分为两类,即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是指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本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水、电、气、废物处理和其他类似的设施。社会基础设施是指社会成员可享用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以及福利制度。

2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

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下列一些明显的特点:(1)基础设施的规模一般很大,设备笨重,配送网络庞大,因此,资本成本要比维护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得多。(2)在总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成本必须在项目开始运营之前就已发生,或者说,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沉没成本很高。(3)基于上述两种情况,基础设施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成本很大,从而降低了基础设施服务的可竞争性。(4)基础设施的资本成本和沉没成本高、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长,再加上不规则的收入流量,导致比较长的债务偿还期和较高的平均债务-权益比率。

3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投融资方式

基础设施投资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融资方式问题,因为投资方式不仅关系到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还决定了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方式。(2)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方式。(3)财政投融资方式。(4)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三、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资

1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最亟待发展的产业。(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

2财政投资的重点

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国家投资的效率,最关键的问题是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3财政加大“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十五”时期以来,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三农”投入的政策精神,连续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主要措施有:(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2)实行“三补贴”政策。(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主要表现在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专款专用税筹措资金,向老年人、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病人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计划。

2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主要经济原因

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主要经济原因是保险市场的失灵。如果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保险市场失灵就会发生。简单来说,道德风险指投保人不大可能去避免损失;逆向选择指越有可能索赔的人越有可能买保险。鉴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私人保险为了避免风险和损失而不愿意提供保险。如果政府再不提供这类保险,大多数人就会得不到保险,正常生活得不到保障。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即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由五项组成,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养老保险又是最重要的。

4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

养老保险制度从其筹资方式来说可分为三种模式。(1)完全基金制。完全基金制是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2)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3)部分基金制。部分基金制是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部分特征又具有现收现付制部分性质的混合制度。

5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1)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制度。统账结合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简称,即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共同组成我国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各地要按职工个人缴费工资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应逐步减小,当个人缴费比例提高到8%的最高限时,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应降低到3%。企业缴费除去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以外,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基金,用于向已经退休的职工发放各种退休费用。个人账户的存储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这部分存储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里的存储额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2)从制度设计的基本结构来看,我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类似于部分基金制,即现收现付和将来支付两种方式相结合。但是,在具体内容上,我国的统账结合制与部分基金制又十分不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