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领导如何应对能力风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2:18:46

点击下载

作者:顾杰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领导如何应对能力风险

现代领导如何应对能力风险试读:

上 篇

必须高度警惕和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

顾 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尖锐、清醒、坦诚地指出全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其中“能力不足的危险”列在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能力不足”已成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短板”和“软肋”,告诫全党同志必须高度警惕“能力不足的危险”,并积极有效地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

一、客观清醒地正视“能力不足”的现状

在91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党十分重视能力建设,并取得卓越的成效。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队伍里面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正是有这样一种清醒的估计和危机意识,我们党开展延安学习运动,并以新的姿态和高超的能力,夺取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经过34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了更大的成效。

但不得不承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显露出许多的不足和孱弱。最突出的是五个缺乏:

一是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和把握的不够。宏观调控的预见性、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仍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缺乏总揽全局的能力。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顾此失彼,难以做到综合协调、均衡发展。

三是缺乏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以致出现信访的高峰期,维稳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甚至不知道如何与群众沟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领导干部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听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被顶了回去。

五是缺乏有效的执政能力。存在着机械性执行、应付性执行、实用主义执行、有头无尾的执行。散漫之风、懒惰之风、庸政之风以及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也不少见。此外,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与新兴媒体打交道、推进创新等方面均表现出能力不足。

二、深刻地认识“能力不足”带来的危害或风险

执政能力或领导能力的不足,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有着致命的危害和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使党的正确理论束之高阁,导致理论的空洞化。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表现为能够不断创新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具体国情、党情、省情、市情,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力量,离开了这种“结合”,党的指导思想就会被抽象化,理论就成为空洞无物的说教,就会失去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是使党的宗旨追求有名无实,导致执政基础的脆弱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但仅有美好的动机和愿望,而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甚至伤害群众,得罪群众,激化矛盾,势必恶化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使人民群众失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失去对党执政的信任,从而动摇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是使党的战略决策“决而不行”,导致决策目标的虚拟化。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当组织处于重大转折时,战略是关键性因素,当战略目标已经确定后,执行力就是关键性的因素。“十二五”规划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制,但离开了强有力的执行能力,科学的决策也会付之东流。

四是使党的执政人才后继无人,导致干部队伍建设的短期化。执政在人,为政在人,人才是执政的第一资源,如果大批的党员干部能力不足,不仅损害了干部形象,也降低了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力。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为政多年,山河依旧,群众就会由希望变为失望。

三、积极探索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的途径

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要做到七个坚持:

一是坚持自觉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和优秀,一切能力都是由学习能力转化而来的。

二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拜人民为师,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只有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理解群众,才能知道怎样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才能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三是坚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决策失误是最严重的失误。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熟知真知实际,善于从变化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出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

四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五个敢碰”:前人说过的敢碰,书本上说过的敢碰,权威人士说过的敢碰,以往文件说过的敢碰,多数人说过的敢碰。读书不唯书,尊上不唯上。

五是坚持勤政廉政优政,不断提高执行能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要继续加大治庸问责的力度,完善问责制,用制度保证广大干部不愿庸、不能庸、不敢庸。

六是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通过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提高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持社会稳定的本领。

七是坚持改革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大部制”改革,形成“大城管”、“大环保”、“大安全”。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证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只有化解了能力不足的危险,才能降低我们党执政的风险,我们党才能在中国长期执政。

此外,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让愿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鼓励干部多干事、干实事。(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引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

马在学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目前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以往中央多次强调过,但对考验可能会带来的危险,则是第一次强调。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背景下,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的重要时刻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给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个警醒: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复杂,党的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党必须常怀忧患意识,深刻警醒自己。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应该长期坚持,并在执政实践中不断发展。县一级处于上下结合、城乡连接的重要位置,其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强弱,事关一方发展和稳定,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在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建立健全符合县域实际、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加强县级党政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更好地把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一、考核评价机制对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导向作用

考核评价具有“风向标”和“指挥棒”的导向功能。建立科学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推进县级班子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起着基础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引导”。

一是引导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党执政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根本职责,也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永恒主题。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就是要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切实解决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和期望。

二是引导增强科学发展的本领。县级领导班子提高执政能力,首要的是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考核什么,干部就会关注什么,也会去干什么;考核什么指标,干部就能完成什么指标。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各项能力指标纳入考评体系之中,就是要激发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增强紧迫感,自觉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努力创建学习型班子、争当学习型干部,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忠实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引导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组织、制度、反腐倡廉建设共同构成党的建设基本格局,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体制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什么样的评价机制选人和选什么样的人,是倡导什么样的作风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把思想统一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埋头苦干上,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敢抓善管、锐意进取,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增强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是引导创造群众满意的政绩。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就是要把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政绩的唯一标准,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时,更多地考虑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群众意愿,是否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追求能促进科学发展、让群众得实惠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不浮夸做秀、不报虚假数字、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二、现阶段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赋予考核评价机制的新内涵

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是与时俱进的,也必然赋予考核评价机制以新的内涵。当前,一些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推进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不完全符合。少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够;有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知识储备不足,也无法开拓适合当地实际的新的发展方式;有的协调利益关系能力不强,尤其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有的干部应对无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复杂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实践,需要县级领导班子以更高标准加强能力培养,努力提升“五种本领”。

一是科学发展的本领。能否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是当前对县级领导班子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最大考验。在宏观环境趋紧的背景下,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统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永续发展。

二是执行政策的本领。县级处在与基层工作的前沿阵地,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需要在县级这个层面落实。特别是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问题的解决,更离不开县级领导班子的执行。县级领导班子作为执行政策和落实任务的主体,必须提高执政力,增强抓落实的自觉性。要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学习,熟悉政策、吃透政策,善于宣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做到宣传政策不走调,执行政策不走样,不瞒上,不欺下,保证政令畅通。

三是开拓创新的本领。目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大多是深层次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更新观念,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县级领导班子进一步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用改革的办法努力加以突破和解决。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实际结合起来,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克服不会创新、不敢创新、畏惧创新的不良精神状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一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努力形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是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成功地应对复杂局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是检验县级领导班子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利益诉求多种多样,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关乎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安全、综治等方面民生问题的各种社会矛盾将会普遍上升。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遇到各种风险的考验是必然的。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整体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旦出现问题,要敢于对群众的利益负责,善于协调利益矛盾,处变不惊,靠前指挥,妥善应对。迅速动员和组织力量,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局面,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失和影响。同时,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听取民意、发布消息,提高正面引导舆论和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五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群众工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县级班子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要坚持群众路线,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特别是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群众工作的新动向,倾听群众的新诉求,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善于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和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方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围绕提升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中央2010年6月研究通过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中组部已出台了相关办法,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县级班子而言,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根本,建立健全体现县域特色、符合县域实际、促进科学发展的县级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机制,是一项紧迫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鄂州市结合地方实际,先后围绕“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两区一市”和“五个鄂州”的发展战略,在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积极引导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完善考评指标体系,体现考评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是考核内容的集中体现,是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一是突出全面性。围绕国家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以及地方工作重心,紧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五大建设,全面客观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注意把经济发展指标、资源环境指标、人民生活指标、社会进步指标的考核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淡化单纯GDP考核,强化社会民生环境指标考核,把考核的重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引导领导班子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鄂州市近几年还坚持把万元GDP综合能耗、主要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县级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严格考评奖惩。二是突出导向性。在重点设置科学发展考评指标体系的同时,建立能力考评指标体系,把能力要求转化为可考核衡量的具体标准,比如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评估指标可包括政治把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发展能力、规划发展布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三是突出针对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炼出若干共性核心指标,并根据各县市区自然条件、发展状况、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格局,研究提出各具特色的个性指标,构建既有共性指标又有个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四是突出差异性。着眼于体现不同地区和不同基础条件下领导班子的差异,在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下,对考核内容赋予不同的权重。同时,可考虑按照功能分区的办法对各县市区进行适当分类,通过指标体系设置上的差异性,来体现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现实基础和发展水平。(二)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强考评的实效性

正确处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关系,坚持考人和考事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换届考察、任职考察相结合。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优化程序,增强实效。一是注重加强综合分析。在突出考核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基础上,对考评中民意调查、民主测评、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等各个环节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印证,多层面、多角度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近几年县级领导班子换届中,鄂州市积极运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进行综合考核,为市委准确评价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依据。二是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坚持把定量分析运用到考评各个环节,利用应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手段,探索运用数理模型等定性分析手段,对不同领导班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准确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特点,提高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使考核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三是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考评办法的同时,注意引进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先进理念,采用人才测评、人机对话、情景模拟、心理素质测评、民意测评等现代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和中介机构的专业手段,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三)扩大考评中的民主,保证考评的真实性

考核评价工作应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民主、组织评价与群众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落实群众在考核工作中的民主权利,解决好民主渠道不畅和民意失真等问题。一是增强考核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着眼于打造“阳光考核”,向社会公开考核的各项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考评结果,完善考核预告、群众举报、民意调查等配套制度,建立实绩“公开公示公议”和特邀监督员制度,建立实绩表、政协委员、新闻舆论、群众团体等监督渠道,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是积极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扩大评价参与范围,实行上下组织、群众和中介机构三位一体的评价,让考评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特别是要增加下级和服务对象的数量,并注意选择较为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参与考评,保证考核的“民主含量”。逐步变“官评官”为“民评官”,采取问卷调查、召开评价会议、网上调查等方法,吸收更多知情群众参与考评。三是加大群众评价的分量。要充分考虑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在考核评价中的评估权重,设定最低标准,进行反向约束,真正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领导班子能力和实绩的重要标准。近几年,鄂州市在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和集中考察中,注重扩大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的参与范围,对考察与群众接触较多、利益相关的职位,邀请民意代表参加民主测评会作出书面评价,相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服务对象参加个别谈话,充分听取群众的评价意见,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四)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提高考评的效用性

坚持考评结果运用的刚性要求,以实绩论奖惩,凭能力用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领导班子和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运用到领导班子建设和选拔任用干部、管理干部和教育干部工作之中,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一是作为领导班子调整的重要依据。根据考评情况,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对能力较强、实绩突出的班子成员,在适当时候给予优先提拔;考评中群众反映较差、能力平平、工作实绩排名居后的领导干部,视不同情况,按规定给予组织处理。二是作为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把考核评价结果与公务员年度考核结合起来,把综合考核结果直接转化为公务员年度考核等次。对被评为优秀的领导班子评优比例可适当提高,对考核排名靠后的领导班子取消其当年评优评奖资格。要把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对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予以表彰奖励,真正解决干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鄂州市每年拿出200万元,对评为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的县级班子成员予以奖励,并对未达标的后3名单位班子成员实行通报批评,近两年运用考评结果调整处理了3名县级领导干部。三是作为教育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考评档案,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材料、民主测评、社会评价、年度工作目标完成等情况及时记录归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结构和能力水平进行年度比较分析。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将考评结果和等次反馈给考评对象,使每个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自身工作实绩、德才素质、群众公认度、存在问题有正确认识。对在考核中发现存在问题或不足的领导干部,视情形分别进行诫勉谈话或批评教育,并针对问题和不足,坚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提高素质和能力,从而整体提高领导班子的能力水平。(五)加强考评宏观管理,确保考评的权威性

一是自上而下成立规范的考核评价工作领导机构和办公机构。为加强对考核评价工作的领导,有必要成立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考核办公室,归口组织部门统一管理。明确各职能部门和综合考核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整合考核资源。把现有的目标考核、实绩考核、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和各种单项考核进行有机整合,统一纳入综合考核体系之中,防止和纠正考核工作过多过滥的问题。除少数法定指标经批准允许单独考察外,其他所有考核内容一律由考核办公室统一安排和组织实施,不允许各部门多头考核和重复考核,以切实转变作风,减轻基层负担。三是加强考核队伍专业化建设。从相关部门抽调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专门从事考核工作,同时加强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建立专业的考核队伍,以解决临时组建考核专班带来的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业务不专的问题,体现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作者单位:湖北省委老干部局)

提升学习力,促进领导力

——基于武汉市新洲区的管理实践易金莲 邱孝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的提出,明确了加强领导能力建设是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

新洲区作为武汉市的远城区,非常重视各级干部的领导能力建设,在实践中通过创造多种学习形式来提高领导能力,有力地推进了执政能力的建设。

一、常委中心组带头学,提升区委班子战略决策力

学习力与决策力紧密相连,一般来说,学习力越强,视野就越宽阔,决策就越科学。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一个地方的决策力如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力如何。新洲区作为武汉市的新城区,在“十二五”时期要实现进位争先,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新洲实际,这需要学习力作为坚强后盾,所以常委中心组的学习力建设就成为决策的关键。我们将常委中心组的学习制度化、主题化、动态化。制度化就是年初制定计划,按计划坚定执行,在实践中不打折扣,而且有检查、有督促。主体化也即专题化,每次学不是泛泛讲,而是要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拟定主题,进行调研、讨论,然后讲解。动态化就是不局限于计划,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关乎新洲发展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适时适地地学和讲。在制定新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过程中,常委中心组坚持多种学习形式,对涉及新洲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学习、研讨,再学习、再研讨,最后针对一些重大问题取得共识,形成了新洲“一城、二区、四带”产业布局构想。

一城,指建设阳逻现代港口工业新城。突出阳逻在全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提升阳逻城市功能和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把阳逻建设成武汉东部产业新城、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打造武汉乃至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上的重要节点、长江中游的开放平台,力争成为武汉新的国家级开发区。

两区,一是邾城商贸文化宜居区。充分利用邾城历史文化积淀,发挥邾城在全区城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商贸、房地产、文化休闲等第三产业,培育发展新型工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邾城建成集公共行政管理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中心,宜居宜业活力之都。二是道观生态旅游休闲区。整合以道观河景区为核心的东北部山水人文资源,重点开发建设问津书院、腾云山、道观河、少潭河、将军山等景区,重点打造万佛宝塔、天立大风景文化度假村、刀楼寨、城楼寨等景点,建成东北部红色旅游通道,打造鄂东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四带,一是临港产业发展带。以阳逻开发区为基础,沿阳大、阳靠公路向东南、西北两翼延伸,阳大公路依托长江岸线发展临港工业,阳靠公路依托阳逻开发区拓展发展先进制造业。二是新型城市发展带。突出新施公路城市发展主轴,以汪集为对接发展点,阳逻开发区向东、邾城向西相向拓展,促进阳逻与邾城对接发展,为最终建成武汉东部现代化新城打下基础。三是现代农业发展带。以刘大、凤刘公路为主线,以李集、三店为两翼,承接双柳地区蔬菜产业转移,加快建设以徐古为中心的东环公路食用菌生态长廊,积极推进全省蛋鸡强区和“泛两湖”地区水产板块建设,打造武汉市“菜篮子”基地。四是生态观光发展带。沿东环线、318国道延伸至仓埠北部地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沿红色旅游通道和新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景观林带,促进休闲产业发展。

二、中心组普及学,提高街镇科局执行力

执行难、执行效率低是一个地区中层的普遍现象,新洲也不例外。其中既有干部体制问题,也有干部能力问题;既有领导问题,也有干部自身问题。如何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实处,如何使省市区的各项决策在实际中得到贯彻落实,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新洲的做法还是从学习开始,通过常委中心组学习这种形式来提高全区一级单位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自己讲三种形式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提升能力、达到提高执行力的目的。在内容上,我们精心安排,循序渐进。一是讲党性,坚持政治上的坚定性。讲党性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是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条件。面对新洲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大好机遇,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在讲党性上,立场更加鲜明、态度更加坚定、要求更加严格。二是讲政治纪律。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不搞忽悠。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必须毫不含糊,不能有丝毫犹豫,体现出政治上的成熟。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体现一名党员干部的良好党性修养。三是讲民主原则。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民主与集中、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特别是要反对自由主义,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党员领导干部的第一身份是党员,决策之前,要从对党的事业负责的高度充分发表意见,这是党内民主精神的体现和要求;决策之后,无论决策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是否一致,都必须无条件执行、落实,这是党的集体领导原则的规定和约束,更是铁的纪律。要讲忠诚履职。正确领会“干部是人民公仆”的涵义,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群众利益,忠诚于岗位职责。跨越发展的新洲就好比大海中的轮船,船长、大副、水手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轮船才能破浪航行。全区各级干部必须把忠诚写在前进的旗帜上,把每一个岗位当作一个能力席位和一种职责,恪尽职守,自觉担当各自的岗位职责。只有每一位领导干部在各自岗位履职尽责,方能有力推进新洲发展。

三、问津讲坛讲评研学,提高干部服务发展的能动力

新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两个问题,一是发展不够的问题,二是思想解放不够的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使干部的思想集中在想发展、谋发展上,使干部能干事、想干事,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认为还是一个提高学习力的问题。我们的突破点是设立问津讲坛,搭建一个讨论新洲各种发展问题的平台,给干部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打造一个推动新洲发展的文化品牌。两千多年前,孔子使子路在新洲问津,由此有问津书院,衍生了两千多年的问津文化。今年,问津文化已被武汉市列为推动武汉发展的三大文化之一,我们要利用这种文化,问新洲发展之路、思想解放之路、破解难题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我们在 2011 年设立了六大讲,课题涉及新洲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六大方面,在常委中心组(扩大)学习的形式上进行讲、评、研、学,全面提高干部服务新洲发展的能动力。最终目的是我们要达到李鸿忠书记在全省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所强调的实现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要想真正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一是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系统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用先贤的智慧丰富头脑,消除知识恐慌症。坚持把工作当学问做,掌握规律和技巧,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适应工作需要。二是善于思考。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破解难题,打开工作局面,把握工作的主动性。三是勇于创新。坚持知行合一,积极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宽容失败,鼓励多想事、多干事、干成事,切实解决好“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联组学,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破解力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其名著《风险社会》一书中揭示,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当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遭遇社会转型拐点。“十二五”时期教育、医疗、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热点领域不断积聚能量,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影响严重。如何破解新洲发展过程中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是我们需要经常思考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联组学习是一种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联组学习是近两年以来发展起来的新的学习模式,它克服了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弊端,它由跨行业,跨地区,跨专业的领导、学者、企业家等组成,共同就某一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理清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

近几年以来,新洲借鉴联组学习这种形式,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联组学习,新洲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即:经过5年的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为打造经济实力雄厚、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功能完善、民生保障全面、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业新洲”、“生态新洲”、“和谐新洲”奠定坚实基础,努力向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迈进。具体体现为:基本建成武汉东部千亿工业新城;基本建成长江中游核心港、枢纽港、现代港;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式发展格局;基本建成鄂东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联组学习,确立了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意见。2011年春节刚过,新洲组织区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农工委、民政局根据联组学习的意见,编写教材,组成讲师团深入到街镇、村组对农村党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内容涉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五个基本”和“七个体系”,村级换届纪律,村级换届选举程序,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村官。从2月11日至25日连续半个月培训了村级干部3038人,党员近4万余人。这次培训为新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即将到来的三级换届选举准备了充足的思想理论前提。

2011年,联组学习围绕“十二五”关系跨越发展的重点环节开展。一是围绕武汉新港建设,就拆迁问题、阳逻保税港区建设问题、汇通、武船和中交二航局码头建设问题进行重点和难点联组研讨。二是就新兴产业承接和培育,推动阳逻开发区加速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加快建设赛科云计算、全真电子等问题展开联组学习。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取得事业胜利的一条重要法宝。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历史经验。新时期,新洲面临的形式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新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委宣传部)

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力的提升

张明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领导干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领导干部能力评价也出现了新的观点。

一、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力的基本要求(一)把握大局的能力

大局事关战略和整体,只有把握大局、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才能将中央和地方的战略决策、战略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把握大局,必须了解大局。如果连大局都不了解、不认识,怎么增强大局意识?怎么把握大局?只有全面了解大局,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局,从而真正做到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能围绕大局,一切从大局出发。

把握大局,必须思考大局。真正了解大局,是建立在深入思考基础上的。思考大局,就是要思考大局形成的背景、大局既定的宗旨,努力做到站高一步、看远一点、想深一些,认清自己的方位,把大局作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握大局,必须服务大局。让本地区本部门成为大局的一部分,组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要经常问自己,大局需要我做什么?我能为大局做什么?要善于研究和解决事关大局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和部门的作用。

把握大局,必须服从大局。凡事都必须符合大局利益,一切都要在大局范围内转,在大局与局部发生矛盾冲突时,局部必须服从大局。“不谋全局难以谋一域”,只有服从大局,摆正位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建树。(二)开拓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更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是创新的前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墨守成规办不成大事,敢闯敢干、求新求变才能有所作为。要树立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以改革的精神创造工作新业绩,开创工作新局面。

创新要拓展思维空间。学习创新思维,做到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相结合、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相结合。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创新的生命之源。

创新要集中群众的智慧。只有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只有群众的实践才是创新的源泉。一切真正的创新,都是来自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公关协调的能力

领导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领导干部不仅需要争取上级的支持、其他单位的协助,也需要下属的理解和拥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备熟练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上级领导、来往单位、下属和其他人员交往,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单位与单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自觉服从上级,主动与同级合作,关心理解他人。成熟老练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能使内部团结,而且还能加强单位之间友好往来,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领导工作通常是通过上级、下属、其他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的,领导干部要有关心说服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本领,能够扩大接触面,同各方面的人员建立广泛的联系。还要有人格魅力,有一定的风度、气量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四)知人善任的能力

知人善任,首先要慧眼识人。只有清醒地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最合理地举用他。人就好比一本书,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是完全可以洞悉人的本性的。一旦练就了识人的眼力与心力,也就意味着你可以看透生活中的人与事,甄别真伪。

知人善任,必须大度和雅量,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自信。要善于使用那些反对过自己而又有一技之长的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领导干部一种思想境界很高的道德修养。

知人善任,要大胆培养新人。人才的成长有一个的过程,有计划地培养新人,建立人才梯队,才能保障人才的层出不穷。要关注年轻人的成长,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强调群众基础、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把新人放到基层去磨练。(五)维护稳定的能力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产生了大量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利益关系失衡。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对领导干部能力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

要善于利益调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比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以及涉法涉诉上访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必须整合资源,综合运用各种办法进行化解。

要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疏导民意,必须建立更加畅通、更加多样化的反映诉求的渠道。除了进一步规范、畅通信访渠道外,还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反映诉求方面的作用。

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维护稳定的根基。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集中在基层、暴露在基层,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促进基层稳定,应以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楼栋”为载体,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筑群防群治网络。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把一些工作薄弱、问题较多的社区作为重点来抓,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包括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具体操作和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群体事件进一步激化和扩大,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很好地掌握处置艺术。

首先,真相无需遮盖。将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尽快、主动、准确地公布于众,以争取民心,无需遮遮盖盖。

其次,不宜心慈手软。突发事件一般情况复杂,解决难度大,一旦处置不当,很容易激化矛盾,造成连锁反应。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对群众反映属实的案件,果断处理,妥善处置,对违纪线索,要深挖细查,追究到底,决不姑息迁就。

第三,抓主要矛盾。查主要对象,找主要原因,凡是与事件无关的,一时难以弄清的,特别是与事件关系不大的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必要时再补查。在处理事故类、灾难类事件时要分清轻重缓急,把“抢救”放在第一位,力争把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四,预防不可忽视。突发事件从萌芽到发展,往往有一个由小到大、逐渐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及时察觉,把握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达到维护稳定的效果。(七)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当今时代,媒体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即时化、多样化、便捷化、国际化。快速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正确有效引导舆论,是新时期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善待媒体,就是尊重媒体的劳动,为正常的采访报道创造条件,与媒体良性互动。善用媒体,就是运用媒体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善管媒体,就是协助主管部门对媒体进行依法、科学、有效监管。

其次,要改进方式方法。在媒体面前不失语、不乱语,对于可以透露的信息主动地说、智慧地说,不说假话、不扯废话。在接受采访前应精心准备,明确采访的目的,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在接受采访中应保持平等、谦逊、自信的心态,树立大方得体的形象,对于不便回答的问题,采取委婉的方式回避。

第三,重视运用新媒体。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影响日益扩大。领导干部应带头学习掌握有关新媒体的知识,努力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使其成为了解资讯、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重要平台。

第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事件产生初期,应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善于把握先机。在事件中期,应向媒体详细介绍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实际效果,努力赢得公众的支持、信任。在事件后期,应利用媒体放大正面舆论,尽量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二、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的对策建议(一)勤于学习思考,提高悟性

观念决定一切。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读书学习不仅是学习经典著作,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国形势、发展趋势的学习,不仅要读书、看报,领导干部还要经常上网,获取最新信息。

根据领导干部的岗位情况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向培训。着眼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根据领导干部的工作分工,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分门别类地举办一些短期进修班、研讨班,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提倡勤于思考。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领导干部要独立思考,做“明白人”、“有心人”、“开窍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总体上看,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工作中思考还不够。思考是干成事的引擎,思路决定出路,思考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思考有多深,人就能站多高。要提倡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以后思考问题。力求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看得更远。(二)建立培养机制,放到实践中锤炼

组织部门制定合理的领导干部能力标准,制定中长期计划,多渠道培养。一是将干部送到上级单位锻炼,在工作中学习、借鉴、吸收经验,增强能力,为今后担任领导工作奠定基础。二是选派干部到基层锻炼,放到与其工作性质完全不同的单位,考察他们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多面手。三是放到情况复杂、经济条件差或社会矛盾突出的地方,锻炼他们应对复杂事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按照“即时使用成熟的,集中培养正需的,大量储备有潜力的”的思路,对干部实现全程竞争性差额选拔。

以实践锻炼作为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手段。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工程和扶贫帮困制度,促使领导干部深入工作第一线,在实践中培养战略眼光和开放型思维,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尤其应针对领导干部成长的规律,有重点地选派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外引内联、取长补短、借力发展的能力。

坚持领导干部逐级培养机制。作家创作源于“生活”,而领导干部的“生活”就是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经过了基层工作,知道基层办事的程序,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才能脱离“官气”,胜任领导工作。要避免领导干部越级提拔或“坐直升飞机”提拔,克服干部提拔问题上的焦急浮躁心态。(三)建立高素质团队,学会团队运作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越是高层领导,越会面对复杂的局面,越需要建立高素质团队。

首先要善于“抓班子、带队伍”。要组建坚强有力、得心应手的领导班子。一个班子就是一面旗帜,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就有什么样的队伍。可以说,队伍战斗力强不强,关键要看领导班子有没有发挥表率作用。只有领导班子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才能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关键在于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想干事的思想,努力增强干成事的本领。

其次领导干部要有“人格魅力”。要出以公心、率先垂范、敢于担当,做事公开透明、做人公道正派,这样才能使人信服,把队伍建设成为团结、和谐、奋进的优秀团队,带领群众“跟我来、一起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团队意识,建设“团队型”队伍,需要领导者和团队成员一起培育能共事的作风,尊重人才,宽容他人,营造和谐共处的环境。领导干部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是可以成为“杂家”,每一样工作都能够胜任,如果愿意,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四)建立考核评议机制,做到“三为”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全面了解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特长,认真鉴别群众公论,为选准用好领导干部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建立完善的组织考核机制。领导干部考核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考人与考事相结合,有效整合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与绩效目标管理,防止“两张皮”。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以量化的指标,一律量化,难以量化的,也要细化定性的内容,以便考核更加公正。三是考核与使用相结合,根据考核情况,评定领导干部和班子的等次,作为干部任用提拔的依据,防止考用脱节,一考了之。四是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在内容上,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不仅注重经济指标,同时强化社会、民生、环境指标;在方法上,按照于事简便的原则,分解、监控、考核各项指标,使操作简便易行。

要以群众评议和监督作为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根本保证。强化第三方评估,让群众参与到干部评估体系中来, 能有效地促进干部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评判领导干部能力的标尺交给群众,把群众的评议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指标。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不仅要对上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拉近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才能倾听到人民的呼声,才能知民情、解民生、排民忧,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委党校)

警惕“塔西佗陷阱”,提升领导者执政能力

熊立胜

一、“塔西佗陷阱”与中国社会转型

塔西佗是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曾任古罗马民主政体最高领导人——执政官。他曾这样谈论其执政感受:“当一个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见解后来成为国际政治学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即当政府及其领导者失去公信的时候,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人们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民无信不立”,是中国古代评价一个政权公信力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如果一个政权在民众中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说完全破产了,那么可以判断其赖以执政的“民心”正在迅速流逝,种种困难与麻烦便会接踵而来。在古代中国,政府及其重要官员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破产的一个显著社会现象是: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频发,社会动荡不安,流言谤语四起,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与自保,官府则陷入“塔西佗陷阱”而无能为力。近些年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已悄然显现出“塔西佗陷阱”的某些征兆,其一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相关资料显示:全国突发性群体事件从1993—1994年间的8709宗猛增至2004年的7万宗,2007年突破10万宗,近年一直居高不下。在这些事件中,无论是维权还是泄愤事件,都表达出人们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不信任。其二是各种政治谣言、民间流言、小道消息及种种黑色幽默借助微博、手机短信、地摊文学、街头政治及酒桌文化广为传播,充斥人们的视听。突发事件频发与流言谤语四起预示着执政者已经面临“塔西佗陷阱”,中国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德国现代社会学家贝克认为,风险社会中的矛盾演化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的不确定逻辑,可导致现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及社会关系在复杂、偶然的聚变中造成社会撕裂。

二、“塔西佗陷阱”与领导者的能力危机“七•一”前夕,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概括起来有“四大失衡”,即权力失衡、收入分配失衡、社会心理失衡和生态环境失衡。石仲泉认为在此四大失衡中,权力失衡是最根本也是最危险的,权力失衡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都好解决。因为后者与前者之间有着许多直接与间接的联系。“塔西佗陷阱”是公众对政府失信行为情绪化的极端反应,是领导者道德危机,能力危机以及政府管理体制危机的预警。

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领导干部未能经受住胡总书记所讲的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理想信念丧失,脱离群众,作风变异,精神懈怠,自然地惰性发作。有的沉缅于各类应酬之中,斛筹交错,忙于编织个人利益关系网;有的则价值观严重扭曲,纸醉金迷;还有人视党纪国法如儿戏,言语出格,作派张狂,如此等等。在社会转型期,在法治尚未健全的背景下,领导者的言行就是社会的风向标,“官为水之源,民为水之流,源清方能流洁”,“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等讲的就是领导者言行的重要社会示范效应。

政府失信,领导者道德失范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甚至使一部分人丧失道德底线。而在一个法治势微、规则乏力的无序社会,人们只能靠增强自己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安全。这样的个体或群体的实力越强,与社会的离心力越大,对其他人的威胁也越大。各种利益关系网纵横交错,其伸张线越长,利益交叉点越多,打成死结甚至撕开口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就会使所有人陷入“安全悖论”之中。无论是弱势群体还是强势群体,人人自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冷漠,使一部分人只讲利益,不讲是非与责任。

失信于民或智识不足还会引发部分领导者的能力危机,使其不能统筹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不能准确把握改革中的现实矛盾与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将一些由于体制缺陷及缺乏科学预见和有效策略所造成的工作失误以“转型代价”,“国际惯例”,“中国特色”等遁词予以开脱。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担当责任。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以“锯箭疗创”的方式处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惜成本追求表面的繁荣与一时的稳定等等,最终可能导致政府进一步失信于民。从政策与法律的层面看,此类现象也绝非个别。比如,1980年初酝酿的新闻法、20多年前就已列入人大议程的行政程序法、17年前就提出的官员财产收入申报法以及历时15年仍难成型的公车改革方案等迟迟难以成型或出台,这些都显示出管理者的执政能力与绩效需进一步提升。提升领导者的执政能力,除了道德教化,知识的拓展,更重要的还得从体制、机制方面着眼。

三、领导者执政能力的提升路径

当代中国社会各类矛盾集中表现为多元的利益诉求与一元的权力结构、权力运行方式之间的矛盾;多元的社会利益格局和单一的社会治理模式之间的矛盾;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简单的道德教化与道德评价之间的矛盾,许多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导源于传统体制的种种弊端。武汉大学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虞崇胜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只是经济、道德或别的什么问题,社会两极分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农民生病不敢住医院是因为他们太贫困,环境污染至少部分是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造成的,黑砖窑、毒牛奶、染色馒头等人道主义危机是因为窑主、店主太黑心,社会诚信的普遍缺失是因为人们之间缺乏信任,政府官员的贪腐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力量不足以抵制权、钱、色的诱惑,等等,但是从本质上看,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症结:现行的行政体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长期稳定和持久繁荣,必须稳妥而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一)还政于民,变革过分集中的权力体制

权力只对授权者负责,这是政治学的一条铁律。国家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制度反腐学者李永忠认为:“国际共产主义的实践证明‘议行合一’的权力结构,极易演变为高度自上而下,过分集中的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形成以一把手为核心的管理层控制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执行权取代或侵占决策权、控制或异化监督权的议、行、监合一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权力结构,成为党群疏离、权力腐败、作风变异和危机事件多发的总病根。”

至于中央政府干预地方经济文化等事务的行政集权体制的种种弊端,早在170余年前,托克维尔就有过深刻的分析:“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能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它办不到这一点,因为这样的工作超过了人力所及。当它要独立创造那么多的发条并使它们发动的时候,其结果不是很不完美,就是徒劳无益的消耗自己的精力……一句话,行政集权长于保守,短于创新,当它激起社会发生巨大动荡或加速社会前进的步伐时,这架庞大机器的弱点就会马上暴露出来,立即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在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地区,行政集权可以把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集结起来,但它损害这些力量的再生,它可以赢得战争的凯旋,但会缩短政权的寿命,因此,它可能对一个转瞬即逝的伟大颇有帮助,但却无补于一个民族的持久繁荣。”中共执政90周年最基本的经验是,与时俱进,依靠人民成就伟业,依靠人民战胜困难与危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不如还政于民。(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基层化解各类矛盾与风险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市民和政府之间,在患者与院方之间,在乘客和铁路之间,在本地人和流动人口之间,在房地产商与拆迁户之间,鼓励他们各自建立自己的组织,在每次冲突发生时,都能成立相应的机构,并在立法上保证这些机构的权力。让它们长期地、公开地去争论,去寻求利益的平衡点,去建立解决利益冲突的机制,而不是时而压制这一方,时而压制另一方,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许这种治理方式会增加一时一事的困难,会降低发展速度,但对整个社会而言,其总成本将大大降低。因为一旦这样的程序确立,它所确定的规则就具有普遍意义,维护这样的规则就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破坏这样的规则就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规则会使冲突各方容易认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确认各自的利益边界。规则确立的过程也是人们学会以正当手段捍卫自己利益的过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和公民的民主精神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三)注重行政文化建设,提升领导者的社会公信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行政文化是执政者的思想支柱与精神动力。人类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理想与信念的支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必须注重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官员的道德规范与道德评价体系必须注重伦理政治与民主政治、道德与法律、自律与他律、领导者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有机结合。宣传鼓动方式必须具有科学性、现实性与时代感,使其具有感召力,官方行为必须与所宣传的道德法律相一致,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同与信任。这些都需要文化的支撑。古往今来,领导者失信于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尊重客观规律,并且言行不一。只有保障自由、广开言路,方能预知民意;只有尊重规律、顺乎民意,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领导者的社会公信力。(作者单位:十堰市委党校)

提升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之我见

刘明达 周振国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运用多种资源与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和过程。社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相应的政治责任、管理责任和工作责任,要努力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确保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幸福安康。

一、社会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四种危险”的论述振聋发聩。近几年在社会管理方面,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了应急处置的考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面对突发事件措手不及、处置不力、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地区本该避免的群体事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一)社会管理理念落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面对社会管理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的领导干部认识跟不上,理念亟待更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的形成,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有许多新情况是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甚至是我们未曾想象到的。有不少新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过去的社会管理办法所能解决的范围,社会管理的内容、方式、手段等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有的领导干部传统的思维定势根深蒂固,没有也不愿意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习惯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重政府作用、轻社会参与;重管理防范、轻社会服务;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手段。一句话,习惯于传统的用权管控而不是服务。在处理社会矛盾事件时,思维僵化、方式简单,不善于从已有的经验中总结创造出新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防患于未然,而是仍然沿用老方式、旧方法简单采用压制手段,粗暴生硬地解决新问题,导致问题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尖锐,造成局面失控,秩序混乱。(二)社会管理知识欠缺

社会管理是系统工程,具有社会管理主体的广泛性、社会管理任务的复杂性、社会管理内容的广泛性、 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认同、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要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要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涉及到的社会管理知识很多,有公共政策、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新闻传媒、政策法规、领导学等等。但有些领导干部知识退化、老化,主要凭经验行事;有些领导干部知识面窄,也不爱学习,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常常捉襟见肘。比如,在处置突发事件时,有的干部面对网络谣言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就是知识贫乏的例证。(三)社会管理方法不多“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是对时下某些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事件尴尬情形的描述。面对突发事件,有些领导干部反应缓慢滞后、方法简单粗暴、政策法规手段弱化,甚至有的自身政策法规知识水平还不如群众;有的领导干部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有些领导干部仍然沿袭旧的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有些领导干部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有些领导干部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形成合力,解决问题。

二、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的四种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须着力提升四种能力:洞察力、反应力、协调力和处置力。(一)敏锐的洞察力

敏锐的洞察力是一种敏锐、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敏锐的洞察能力是领导者提高应变能力的前提。“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突发事件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作为一名优秀领导者,要有洞微烛隐,见人所未见的本领,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看清事件的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迷惑。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总有征兆,必然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迹象。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以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勤政敬业精神,在对实际工作的体察中,摸清情况,排查和分析隐患,见微知著,对发生的情势进行辨别、分析,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形式,在短时间里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和内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敏锐性至关重要。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都存在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往往会出现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群众诉求的合理性与采取行为方式的违法性交织,多数人的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犯罪行为交织,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组织交织,具体诉求与价值诉求、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这些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增加了研判的难度。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敏锐洞察?一要做到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胸中有数;二要做到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苗头,掌握事件动态;三要做到直面矛盾,积极应对。(二)敏捷的反应能力

敏捷的反应能力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当机立断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应变的基本功。面对突发灾害、事件,是不容迟疑不决的,必须快速反应,迅速做出判断。群体性事件一般来势猛、发展快,变化趋势难以预料,应对之中情况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将造成难以把握的失控局面。领导干部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要快字当头,必须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既不能失语又不能妄言,既需要快速又需要谨慎,对事件基本情况的公开要快速,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要谨慎,并在行动中继续收集信息,观察变化,不断调整处置举措。打造快速反应能力,需要领导干部具备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时刻保持充分的警惕性,对各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事情,绝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领导者要提高应变能力,一是要学习应变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并根据问题、情况的不同,灵活运用应变方法和技巧。二是要提高自身素质。素质好,应变能力才会强。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智慧过人,才能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而灵敏的反应,创造性的妥善处理事件。三是勇于实践。亲身参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培养和提高领导者应变能力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重要环节。领导者的应变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形成和提高。(三)极强的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应对群体性事件,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一要坚持群策群力。善于集中班子集体智慧,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二要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把包括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短时间内集聚到位,形成一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组织动员状态。三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使各个环节丝丝相扣,细致入微,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掌握事件发展趋势,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掌握事件处置的主动权。四要善于借助外力。注重抓住关键的人,善用有影响的人,努力整合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做好正面宣传和沟通工作,绝不能被动应对、顺其自然。五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四)果敢的处置能力

果敢的处置能力是迅速做出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予以处置的能力。在处置过程中,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等,都是必须避免的。处置能力是一种意志。一是要把握原则,依法行政,坚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内处理问题,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始终公道办事,绝不能胡乱拍板,绝不能厚此薄彼。二是现场指挥要到位。应对好处置好突发事件,是最大的政治,是覆盖全方位的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一分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是实现最佳境界的决定因素。面对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快速反应,在基本判明事发地点和类型之后,立即部署处置力量,做好先期的稳控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控制事态发展,有效防范影响的深化,另一方面要特别善于抓住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力争主动。三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要以坦诚真诚的态度与群众沟通,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及时化解群众情绪;对参与上访的普通群众,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心沟通、稳妥疏散,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善后工作要到位。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马放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氛围。

三、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一)强化社会管理知识学习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社会管理知识。要学习社会结构演变规律的知识,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紧密结合国情,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谐文化建设。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发展变化,合理引导社会行为预期。要积极参加社会突发事件处理知识培训,明确自身在突发事件处理整体方案以及自身具体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置方法等,确保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二)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所谓社会管理理念,是人们对于社会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或者说是对于管理社会活动的一种观念的把握。社会管理理念对于人类的社会管理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有什么样的社会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管理实践,社会管理理念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管理实践的成败。在当前社会剧烈转型时期,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以创新思维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模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直接面对的崭新课题。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一是树立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两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新格局,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包打天下的做法,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式社会共同治理结构转变,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知情权还给群众、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把监督权赋予群众,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四是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以使社会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的方面转化,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五是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三)加强实践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能力离不开实践,离开实践则一事无成。实践是活生生的,是无字天书,实践越多,能力才能越强。领导干部要多深入企业、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将大量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和稳定。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升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危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在危机管理中锻炼成长,是提高各级干部社会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者单位:《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编辑部)

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研究

夏伦明 王 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能力不足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的面前,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化解能力不足危险成为各级领导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前任总书记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曾指出“培养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尤为重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善治国者治官,不善治国者治民。治民者人心向背,治官者国泰民安。简单来说就是,治理天下,官很重要,领导干部很重要。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变革,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领导干部都面临如何担负起历史使命的现实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大量新的社会矛盾要求我们做出科学判断和应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呈现新的变化,大量新的社会关系,需要我们去合理协调,这些都向肩负着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新的挑战。如果领导干部能力不足,势必会穷于应付,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难以实现。中青年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是我们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对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那么在新的时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应该着力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提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青年领导干部能力不足的表现

能力不足是什么呢?就是“本领恐慌”,这是毛泽东同志在60年前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的观点。他说:“我们队伍里有恐慌,这个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不是政治恐慌,是本领恐慌。”

能力不足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1990年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进一步治好国、理好政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错综复杂。我们应清醒认识到,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我们已有的经验、已有的能力、已有的体制机制还不足以完全有效地应对这些考验。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不重视知识学习,不重视实践锻炼,思想理论水平不高,推动科学发展、驾驭市场经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复杂问题、做好群众工作、依法民主执政等方面的本领不大,这就是能力不足。

三、加强中青年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内容(一)战略思维能力的建设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大局观念、全局观念,是从全局出发来考虑局部问题。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者整体素质的集中反映,是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领导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战略性和全局性。现代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应善于从组织发展的全局和全局的长远出发,思考问题,制定政策。要具有大局意识,进而把握大局。要把握国际、国内、外部、内部总体形势发展变化和发展方向。作为领导干部,应当胸有全局,努力认识和把握本部门的大局,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同全党全国的大局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工作和长远的目标联系起来,要善于从大局着眼来安排部署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在解决一些局部的、眼前的问题时,也不应就局部谈局部,就眼前讲眼前,而应从全局的整体和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突击重点,兼顾一般,去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因此,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善于驾驭和统帅全局,做一个抓大事、懂全局的现代中青年领导干部。(二)领导决策能力的提升

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在一定意义上,没有决策能力就等于没有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指运用各种知识统揽全局、驾驭全局的本领,它包括组织、决策、指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变能力等等。中青年领导干部无一事不需要决策,无一时不需要决策。而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他们担负着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无经验可循,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若没有良好的领导决策能力,就很有可能使工作陷入被动之中。领导决策的能力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中青年领导干部在领导过程中能够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选择出最优目标和最佳行动方案。要求中青年领导干部拓展民主渠道,鼓励群众参政议政,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做出科学的决策。要求领导干部综观全局,综合各类意见,了解复杂情况,运用权变技巧,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做出决策。同时也要注重积累丰富自身的领导经验和决策魄力,善于排除干扰,果断决策。(三)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会学习,不断提高更快更好学习的能力,是对现代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今天,面对新世纪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国内环境纷繁复杂,新生事物、新生矛盾层出不穷,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新知识、新理论,我们越来越感到“本领恐慌”,就像毛主席说的:“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迫切需要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肩负着21世纪治国兴邦的历史重任,在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需要有一种清醒,有一种忧患,把“本领恐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勇于实践的自觉性。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掌握领导工作的主动权。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四个学会:一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二要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思维;三要学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四要学会塑造健全的人格。领导干部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努力掌握做好工作所必需的一切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不断获得与社会变革、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四)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能力的培养

客观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随时都可能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可能是自然灾害,也可能是公共安全或公共卫生危机等。因此,这需要中青年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时刻保持警醒。中青年干部要时刻保持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对自己管辖范围或者负责的工作中可能会突然发生的情况,要高度警觉。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全局性的因素,对于能够避免的突发事件,及时预防;不能避免的,则做好应对准备,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做好应急预案。作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本来就是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领导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应急方案时要注意考虑在方案实施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处理方法。三是有效组织与动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群众,来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同时要对形势做出全面而正确的判断,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原来的行动方案。(五)创新能力的培育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就是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通过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运用各类知识发现、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年轻干部的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比较快,但也有少数干部缺乏闯劲,胸无大志,热衷于守摊而不是创业,工作中仅仅满足于上传下达,照抄照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则在旧观念中兜圈子,靠老办法、老经验对待新事物,缺乏开拓新路子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胆略。其结果是既贻误事业和工作,又妨碍了自己的锻炼成长。创造性是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现实需要中青年领导干部具备高度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开拓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念要创新、理论要创新、思维方式要创新、领导方法要创新。观念上要与时俱进,注重树立创新性思维,要有一种为开创新局面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具备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努力提高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当工作遇到障碍时,灵活机动地进行战略转移,开辟工作新局面,在创新中实现工作的突破;同时也要敢于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实践。

四、中青年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途径(一)加强学习

学习不是应景之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的不二选择。一位学者说过:“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情的减退。”中青年领导干部大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再需要学习,知识的快速更新逼迫我们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领导干部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加以提高和锻炼。应对能力不足的风险,首要就是加强学习,要切实加大干部培训的力度,特别是现代经济知识的培训,以各种形式提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同时,领导干部也要重视学习、自觉学习,在不懈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领导干部。(二)忠于实践

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多磨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形成本领来说,只是完成了一半,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变为本领,还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领导干部往往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是实践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忠于实践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能力的关键和重点。理论知识只有投入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发挥它的作用。领导干部只有知行统一、投身实践,才能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要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去磨练,在处置各种复杂的问题中去积累经验。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搞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百姓的声音,了解民众疾苦。另一方面,要敢于吃苦,到基层去,深入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的环境中,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三)勇于创新

在以变革、转型和创新为显著特征的当代,我们的领导内部如果不抓紧提高自己,就无法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树立创新意识,实现观念创新,以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着力消除一些妨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的核心是思维的创新,领导干部要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重新思考,大胆提出新观念、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并进行实践。同时要努力掌握多种创新思维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增强。也要努力提高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把创造作为工作的常态,在创新中实现工作的突破。(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论中青年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曾庆普

中青年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中坚和基础力量,在党的执政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局势更加变化多端,对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中青年领导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中青年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全面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执政兴国使命的需要。(一)中青年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现实背景

当前我党肩负着非常繁重、艰巨的执政使命和任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讲,国际上,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的潮流,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争取比较长的时间,抓紧时机发展自己,乘势而上,这是大环境。另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相互往来、相互联系更加密切,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为发展、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在技术跨越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当前,我们的发展又一次走到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现在处在3个重叠时期:第一,我们的改革进入到关键时期,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第二,我们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人均1千美元向3千美元跨越的时期。第三,进入一个全面的开放时期。 这3个时期重叠在一起,便呈现出许多阶段性特点。

一是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是比较优势降低。经济增长面对着新的制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四大生产要素的价格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成本有所提高,比较优势有所降低,自然资源的约束全面强化,土地、淡水、石油这些资源制约尤为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也很大,污染比较严重。同时经济结构变化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一方面是劳动力总量过剩,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又存在结构性短缺,比如说,高级技术人才、高级技工比较短缺。这意味着我们过去粗放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走不下去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人民的社会心理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过去短缺经济首先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喝水要喝干净水,呼吸空气要有新鲜空气,吃东西要吃放心食物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有的差距比较大,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四是改革攻坚出现新特点。过去首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建立起来要完善它,所以改革逐渐发展到社会管理体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改革重点,改革本身是一种利益的调整,阻力明显加大。

五是和平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我们人均GDP进入到1千美元向3千美元跨越的时期,从各国的发展来看,这个时期可能有两种前景、两种结果,搞得好就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搞不好也可能成为经济长期停滞徘徊不前,甚至社会动荡时期。

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抵御风险,关键是要把党建设好。把党建设好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提高党员队伍,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队伍的全面素质,提高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大力强调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队伍的全面素质,不仅仅是个人提高素质问题,更关系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我们执政使命的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二)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全面素质是新的伟大工程

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全面素质,最重要的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权力是什么?是政府的强制力、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在职责范围内可以支配钱、支配物、支配人,它是特定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掌握权力一方面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为人民服务,办更大的好事,为人民谋更大的利益。但是,权力本身具有强制性、扩张性、排他性,所以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权利就有依附性、危险性,公权谋私就会损害人民的利益。

执政74年的苏共、执政71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一些大党、老党纷纷垮台,原因各异,但是都与长期执政产生懈怠、官僚主义、公权谋私、腐败严重、脱离群众有关。长期执政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惰性、决策失误,都会使执政合法性的资源流失、磨损,所以,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能一成不变。党的执政合法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个合法性不只是讲法律上的合法性,除了法律规定外,人民广泛认同信仰、忠诚和服从,这是政治学上的合法性。

但是执政的合法性资源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会磨损、会流失,所以它需要不断补充、不断进行有效的扩充,也就是说,我们不能靠打江山的功绩维系现在的执政地位,也不能靠我们现在取得的成绩维系今后的执政地位。一个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增加执政合法性的资源。

在总结各国政党的执政规律后,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党风建设关系到人心向背、党的生死存亡,号召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全党同志、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这有非常深刻的意义,而且也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三)中青年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是提高素质的内在需求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你在这个地方或者这个时间比较熟悉自己工作的环境,掌握一些规律,工作比较得心应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事物的出现,你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本领。或者你调到另外一个地方,需要熟悉新的环境、学习新的业务、解决新的问题、化解新的矛盾。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我们不能学习一阵子,要学习一辈子。

中青年领导干部要防止自己的优势弱化、退化、甚至异化,这点非常重要。比如有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时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当了领导干部以后,开始听到一些吹捧话非常不顺耳、听不惯,但是听得多了也就飘飘然、昏昏然,甚至人家不说好话就感觉不舒服了。所以有的人是被夸倒、捧倒的,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因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防止中青年领导干部优势弱势、退化、异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每个人都有不足和弱点,中青年领导干部也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水平从一个高度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更快成长、成熟的有效办法。

古往今来我们都讲“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英雄有自知之明,战胜自己才是智慧超群,才能盖众。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你想知道别人,先得知道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在改革的时代,高手如云,宏图大展,但对每个中青年领导干部而言,想取得成功最难克服的困难不在别处,而在于自身,就是自身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最要紧的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赢得其他。所谓的战胜自己就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克服自己的缺点、弱点,减少局限性和盲目性。

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任,要靠一大批忠诚于党的事业、有本领、有能力的领导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去拼搏、去努力。中青年干部是领导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代表。加强中青年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符合领导人才开发的国际趋势和时代潮流。

二、如何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加强能力建设,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永恒的课题。必须从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出发,讲求实效。继承和发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富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现代科技和管理的先进成果,探索和拓展新的途径,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有效地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开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队伍是我们党事业常青的前提和保证。打造强有力中青年领导干部队伍,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怎样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重点要努力提高其十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我国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提高学习力。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的关键就是要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学习力。首先要加强学习,向书本学习,在阅读中提高学习力;向实践学习,在工作中提高学习力;向同事学习,在沟通中提高学习力;向群众学习,在联系群众中提高学习力;向领导学习,在观察中提高学习力。其次要积极调研,调研既是深层的学习,也是作风的体现,调研力可以分解为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能力;综合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能力;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的能力;研究对策、提出建议的能力。提高调研力,要处理好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实地调研与案头调研、网络调研的关系,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最有价值的调研力,就是总结、推广和运用基层和群众成功经验的能力。

二是提高反应力。反应力是一种既平常而又特殊的能力。做出反应首先要准确判断,一要准确判断形势和任务。形势决定任务,任务关系形势。中青年领导干部特别要增强对形势和任务的敏感性,紧跟改革发展大势,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二要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问题往往是多层次矛盾的交织,要防止混淆矛盾,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善于剖析深层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三要准确判断工作格局。工作格局的变化比形势任务的变化更加微妙,中青年领导干部对此也要更加敏锐。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要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对重大变化的应变能力。在危机面前要临危不惧,承受得起各种压力,果断决策,靠前指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化解危机;对待重大变化,力求做到及时反应、准确反应,动态把握变化趋势,科学掌握变化规律,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三是提高理解力。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理解力。人的精力、知识和眼界是有限的,但思想和眼光是无限的,要识大体,准确理解政策,要顾大局,在大局下开展工作;要看本质看长远,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见微知著,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大寒。

四是提高定力。目前,社会上有一种通病,叫做浮躁焦虑症,大有无限蔓延之势,一些症状已经在我们的干部身上出现,那就是常做非分之想、常讲非理之话、常伸不法之手,凡此种种,这都是定力不足的表现。什么叫定力?简化地说定力就是意志力、精神集中力、身心的控制稳定能力以及外在对个体相互影响程度的综合。定力又像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让中青年领导干部提高定力,不是让大家去修佛坐禅,而是说在物欲横流中要认得清自我,辨得清是非、守得住底线,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有思想的人、有方向的人,时刻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浮名而动心、不为功利而浮躁、不为进退而焦虑,能干事时拼命干,无事可干去学习。

五是提高决策力。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决策力具有执行和协调双重性质。提高决策力,要注意克服两个方面的错误倾向。一方面,要克服优柔寡断,该决断不决断的错误倾向。有些中青年领导干部习惯于执行,不善于决策,在重大问题和棘手工作面前不知所措,关键时刻承担不起领导责任,甚至怕承担领导责任。什么事情都向上级请示,而下边请示的事项也得不到及时明确的答复。这些都是决策力弱的表现。解决类似的问题,要在制度上和机制上强化责任,力求做到权责一致,并且多为中青年领导干部提供锻炼机会,积累领导决策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克服越权越位、不该决断乱决断的错误倾向。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危害不小。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越权越位是法制意识不强、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的表现。

六是提高执行力。党的执政能力表现在中青年领导干部身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执行力。执行力主要由落实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构成。要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立足于早,争取在第一时间启动执行。加快工作节奏、理顺工作关系、改变工作方式,打破制约执行力的瓶颈。要确保质量、注重实效,坚持质量第一、实效优先的原则,用较高的质量和较强的实效来保证执行力。要善于选择最佳执行路径。

七是提高协调力。对上要协调,对外要协调,对下也要协调,横向之间都要协调。办一件事情,开展一项工作,没有必要的协调就难以成功。提高协调力,一要增强协调的主动性,积极介入;二要增强协调的灵活性,采取科学的方法;三要增强协调的目的性,坚决排除种种干扰。

八是提高表达力。中青年干部从事领导工作,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表达思想和意图。一个渠道是文稿、文件、文章;另一个渠道是交谈、发言、讲话。写的能力加上说的能力,就是干部的基本表达力。增强写作的表达力,要做好三方面文章,一要在内容的思想性、针对性、实用性上做文章,做到言之有物。二要在结构的逻辑性、层次性、严谨性上做文章,做到构架合理。三要在语言简洁、清新、流畅上做文章,做到言简意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多说,多锻炼,应说尽说,应说慎说。要增强自信心,克服怯场的心理障碍。此外,中青年领导干部不必刻意追求演讲技巧,而是要自觉地形成与职务相称的语言表达风格。

九是提高创新力。党的创造力体现到中青年领导干部身上就是创新力。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不断创新的时代,一个单位没有创新力,就没有生机和活力;一个干部没有创新力,成长进步就没有希望和后劲。中青年干部承担的领导责任,迫切要求不断强化创新力。提高创新力,要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主攻创新的关键点。要从薄弱环节入手凸现创新力,选择热点难点发挥创新力,抓住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强化创新力。

十是提高引领力。引领力是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综合性能力,是吸引和带领群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能力。形成引领力,前提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重点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发挥班子成员及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引领力,要具备3个主要条件:强化人格的力量;有真本领高水平;重视培养人才队伍。(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委党校)

新时期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内涵与路径选择

幸为群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克服“四个危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的放矢采取举措。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险,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中,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

一、能力结构的自我完善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体能、技能和智能的高度统一。从人才学的角度讲,知识、能力、业绩,是构成人才的三要素。三要素之中,能力是本质的要素;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发挥效能;业绩,则是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人的能力建设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步骤。

从哲学上来说,能力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化力量。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但并非所有的知识技能都能转化为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能力表现。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自身素质决定了他是否适合某个工作岗位。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可以划分不同的能力类型,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不同,即使具有共同的能力,其能力的大小还是有区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仅仅有一方面的能力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公务员来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即合理的能力结构。

通常情况下,能力结构可以分为:德能,包括道德修养能力、道德实践能力、道德影响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创造能力;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等;技能,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和特殊技能;体能,人的体能是劳动的基础,决定着劳动能否进行。人生理上的体力是人体活动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人的精力、耐力和承受能力。

二、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内涵

通常而言,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与核心能力。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是指领导干部最本质、最重要的能力,它在领导干部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其他能力。作为一种高层次能力,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凝聚着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任务、制度纪律、优良作风等对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反映着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创新精神、道德品质等,是衡量领导干部领导力、影响力等最重要、最基本标准。

对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可以作出不同概括。简单地说,它体现为较强的眼力、实力、魄力和魅力。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表明,优秀的领导干部虽然在领导风格上各有特色,但在能力构成上具有共同之处:第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强,善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发展方向,眼力独到;第二,决断指挥、组织协调、控制驾驭能力强,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效率较高,实力超群;第三,思想解放、奋发有为,敢抓敢管、认真负责,求新求变、勇于开拓,魄力较大;第四,人品官德正,人格修养好,素质过得硬,示范作用强,魅力独具。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共同之处诠释和代表着领导干部核心能力。

也可以这样说,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包括政治辨别力、工作推动力、持续创新力、自我提升力。政治辨别力,就是高标准把握政治方向和形势的履行政治职责能力;工作推动力,就是高水平推动实践发展的履行工作职责能力;持续创新力,就是高效率推进改革创新的履行创新职责能力;自我提升力,就是高品位加强自我修养的履行表率职责能力。其中,政治辨别力为其他三种能力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保证,工作推动力为其他三种能力培养提供条件,持续创新力对其他三种能力不断提升具有催化作用,自我提升力对其他三种能力良性发展具有保障作用。在实践中,政治辨别力决定领导方向,工作推动力决定领导进程,持续创新力决定领导层次,自我提升力决定领导形象。

三、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意义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要求。

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特别是核心能力至关重要。在干部队伍中,领导干部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领导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果对此不加重视,不但不利于领导干部个人成长,而且不利于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发展。核心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最高层次,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是领导干部的核心竞争力。提高领导干部能力,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只有抓好核心能力建设,才能突破能力建设的瓶颈,真正培养造就出高素质领导干部,建设一支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成为执政党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加强作为执政骨干的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建设。领导干部不具备核心能力,党的执政水平就无法提升,党的执政目标就无法实现,党的执政地位就无法巩固。加强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建设,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执政骨干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有利于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同时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多,这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所有这些使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众多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如果仅仅具备一般性的素质和能力,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效履行领导职责。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在复杂形势中抢占先机、掌控局面,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四、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毛泽东同志提出,评价党的优秀干部主要看两条,一条是有政治远见,一条是有工作能力。邓小平同志把政治强、有能力、作风好,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党执政所面临的各种严峻考验,提出要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重要内容。加强能力建设,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永恒的课题。必须从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出发,讲求实效。继承和发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富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现代科技和管理的先进成果,探索和拓展新的途径,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有效地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开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建设,总体上要按照“生成—提升—实现”的思路来实施。能力的生成是能力建设、行政能力构成的基础,主要通过干部选拔任用来完成;能力的提升是能力建设、保持行政能力与时俱进的关键,主要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来获得;能力的实现是能力建设、增强行政能力的目的,主要通过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任职目标责任制以及工作实绩来体现。不断增强领导干部与时俱进的行政能力,坚持以知识更新补充为重点,以实践锻炼提高为主要途径,以实践来检验成效为主要形式,确实加强领导干部行政能力建设。具体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选贤任能机制,促进“能力的生成”。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选人原则,通过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建立公正的干部选任机制,选贤任能,打好能力建设的基础。

二是完善学习培训管理机制,促进“能力的提升”。在加大干部培训资金投入的同时,坚持培训工作投入与产出相统一的原则,提高培训效益,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

三是加强实践锻炼的组织管理,促进“能力的实现”。实践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也是锻炼和提升能力的大课堂。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勤于实践,把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本领运用于改革发展的实践,出真知、出成果、出实绩。督促领导干部在岗位上锻炼提高,设计领导干部成长锻炼轨道,建立每年一次对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能力分析制度。总体上要对领导干部的专长、潜力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和把握,设计其提高核心能力的锻炼轨道。

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首先要抓住辩证统筹的思维力: 恩格斯曾称赞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增强思维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一步提高辩证、统筹思维的能力。增强思维力,还应以开阔的视野观察形势,进行战略思维。其次,加强能力建设,还必须注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三,要遵循规律。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源自领导干部的实践活动,与领导干部个人的经历、阅历、资历以及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习惯等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应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就领导干部个人来说,应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提高悟性,通过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善于统揽全局和把握大势的“明白人”,注重苦干加巧干的“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开窍人”。二是注重思考,一方面,敢于思考,大胆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善于思考,切实把思考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互促共进。三是勤于自查,自觉查找自身能力的弱项,不断改善能力结构;主动挖掘自身能力优势,努力把潜在优势变成显性优势;不断更新能力标杆,保持能力持续提升。最后,要把握标准,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是具体的、历史的,需要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有关部门特别是组织部门应及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标准,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核心能力长效培养机制。对于领导干部个人来说,还应当结合和对照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标准在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提高政治辨别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二是提高工作推动力。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提高总揽全局能力、战略谋划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以及综合协调能力、解决难题能力、排除干扰能力、全程监控能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三是提高持续创新力。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终身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四是提高自我提升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在领导工作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人格磨练、自觉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

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能力建设更加紧迫和现实。但从现状看,还存在着忽视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的现象:有的工作没干好,或者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归结为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作风有问题,很少从干部能力上查找原因,吸取教训;有的感到自己在领导岗位工作多年,经验丰富,所具备的能力够用了,没有继续提高自身能力的紧迫感;有的认为社会发展太快,跟上时代要求有些力不从心,缺乏提高自身能力的信心;有的不注重扎扎实实打基础,希望在提高自身能力上能够“速成”等。这些现象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防止和克服。 由于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与一般能力在内容、要求上不尽相同,因而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提高具有复杂性、渐进性等特点。提高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既需要在组织层面把加强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建设作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需要领导干部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委党校)

论责任型领导力及其培育

周勇 杨兰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1)》指出,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较低,300家企业中,只有24家评分高于60分,“不及格”企业高达92%,其中26家企业得分是0分甚至是负数(《北京青年报》2011年11月9日)。由此反映出当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淡薄。从食品安全到动车事故、从大桥垮塌到煤矿透水,从校车追尾到楼房质量,人们对责任型领导的呼唤也愈益高亢。

一、责任型领导内涵的时代解读

传统的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人,在等级结构的最上端,决定着组织中的团体成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调,领导的权力来自于自己在这种等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领导者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制定规则、控制追随者来实现他们的目标。但是,这无法解释在当前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中,在领导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平等关系的条件下,领导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随着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唤和企业自身面对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传统的领导理论应该紧跟实践发展的步伐不断发展。以往的领导理论只注重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二元关系,忽视了道德的约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而当今社会更加强调企业及领导者如何对与其相关联的内外部环境做出负责任的行为,如何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领导者的道德和伦理等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和关注,他们所拥有的社会价值和潜能逐渐被人们认识,再加上不时发生的领导丑闻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责任型领导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理论上来讲,在领导伦理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心理分析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理论中的新发现导致了责任型领导理论的产生,该理论产生的目的在于检验和理解领导者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而这个交互过程会导致各方对社会变革的负责任行为。以往我们在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和实践中,对其职责范围的定义包括: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为企业创造利润,保证员工收入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结果是只关注了领导行为暂时的有效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在社会赋予领导责任更加立体多元化的今天,领导者只看重当前效益是远远不够的,道德上的缺陷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理应被提上日程。

目前,责任型领导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Thomas Maak(2007)对责任型领导的定义,他们认为责任型领导就是一种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培养和维持信任关系以及共同协调有责任的行为以实现一个有意义的、共同享有的商业愿景的艺术和能力。通过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得出,责任型领导应当具有3个基本特质,即有效性(effectiveness),伦理性(ethics)和持续性(endurance)。即是说,责任型领导的行为必须是有效的、符合道德伦理的、可以持续的。责任型领导能带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责任型领导不仅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基本的权力和义务,而且不违背道德和伦理的需要;不仅与组织内其他成员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而且更加强调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培养平等诚信,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将自身的行为社会化,使组织在合乎道德要求的条件下,与利益各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责任型领导力的价值(一)责任型领导力是领导角色转变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转型期,组织的经营环境可能会遇到各种困境,组织环境瞬息万变,突如其来的危机防不胜防,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压力都是领导者面对的问题。对于任何组织的领导者来说,角色的转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责任管理是对领导个人素质和思想境界的巨大挑战。领导者角色的转变首先是思想的转变,当组织出现问题的时候,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能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坚守岗位,带领组织成员走出困境。基于责任型领导的管理风格,领导者不再是以往权利的象征,他们和追随者之间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权利运行模式,实现了从“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转换为“责任互动”的全新理念。这就对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自己对追随者负责,才能让他们愿意去承担责任,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因此,责任型领导是新时期领导角色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现代领导者努力的方向。(二)责任型领导力是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条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保证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是否能留住人才的关键。提倡民主参与制和对员工负责的领导,能让员工感到受组织尊重和被团队需要的满足感,从而大大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忠诚度。责任型领导能在组织内创造一个团结共进,工作负责的文化氛围,更能得到员工的信任,提升组织绩效,实现其领导的有效性。当前许多领导者多以生产和利润为导向,即使是关心员工的领导,也只会关注到他们的工资状况、工作环境,但是现代的技术和知识型员工越来越注重管理者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和信心。在这一群体面前,责任型领导能和员工走得更近。一个对员工负责的领导,会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纳入自己的责任范围,提供给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自我领导力以及更好的发展环境。如果员工对组织没有忠诚度,就不会用心地对待工作、积极地面对困难,发生事故后倾向于逃避和推诿,甚至出卖组织获得短暂的利益,给组织造成巨大的损失。一旦组织生存困难,这样的员工就急于跳槽而不会与组织共渡难关。责任型领导更能让员工拥有忠诚的品质,同时也让员工的忠诚和责任达到统一。(三)责任型领导力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前提

企业面对着日益凸显的社会、道德、环境、公益形象等问题,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活动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企业行为是企业领导风格的体现,领导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责任型领导对企业的社会行为会产生正确的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必然是以商业利润为目标的,而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对领导者个人素质和管理决策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得不到物质上的任何奖励,甚至会遇到各方面的压力。而企业创造的财政利润,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及政府的认可和重视。面对这样的难题,一个负责的领导者应该将社会责任看成一项投资,企业正是因为承担了社会责任而存在和发展。对公众负责的企业自然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从而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和顺利运营。负责任的领导能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制定标准化的流程,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严格的监管,避免对消费者造成伤害;诚实守信,和商业伙伴公平交易,营造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致力于环境保护,节约社会资源。总之,对社会责任深刻理解的过程就是责任型领导行为执行的过程。

三、责任领导力开发的多元路径(一)培育伦理意识

在一个全球化利益相关者社会里,负责的领导是一种相关并且固有的伦理现象。现代社会物质极其丰富,诱惑不断多样化,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观念逐渐对领导者的思维进行侵蚀。当困难发生时,我们往往对领导者的伦理层面分析不足,而他们对决策成功与否有绝对的话语权。面对突发事件,有伦理思维的领导能清楚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将会维护谁的利益,将利益和道德做出适当的权衡。如果领导者没有带领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就会受到道德良知的谴责,而这种由道德支配的责任就是一种积极的责任。

责任是一种道德的自觉。法律赋予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只能起到最基本的规范,有助于抑恶,而对扬善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容易让大多数领导者缺乏主观能动性而沉湎于对最低限度责任的完成。可以说,法律的责任是对领导者一种被动的责任,甚至会让领导者刻意回避责任而无视公共利益。与法律对领导者行为的约束相比,领导伦理更注重领导者的素质和内涵。对于现代领导者而言,领导者的伦理观念应该成为领导能力的重要指标,除了需要技能、才智和胆识外,对责任信念和尊重社会需要的坚持,是领导者必不可少的意识。诚然,一个具有伦理意识的人,在利益面前不一定能有道德的行为,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伦理分析和思辨能力,他就不可能事事都能考虑到他人的权益。强调领导者的伦理意识,就是将领导者培养成在提高财政效益的同时,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造就领导者的个人素养和独特魅力。这样的领导者,在可提供援助的范围内,会成为一股最坚定的力量。将伦理思维植根于心,做到廉洁奉公、诚信敬业,这是对责任型领导的客观要求。因此,培育领导者的伦理意识是对其法律责任的补充,是对法律责任的提升,使领导者能够超越法律的规定,将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责任和伦理协调统一。(二)把握责任和权力的关系

领导者权责关系失衡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组织行为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领导者权力运用得恰当与否,负责任的领导应当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组织和社会服务。领导者在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运用领导权力的过程即是履行领导责任的过程。有效领导的核心是权力,即能够影响他人和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领导权力对其追随者有强制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权力和责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如何培养正确的权力观,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力,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对他人负责,是领导者必须研究的课题。倘若领导者不当使用自己的权力,可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责任型领导者应时时警醒自己,做好下属的榜样,树立为他人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有的领导者为了一己私利,滥用权力,甚至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这种领导者对于自身组织和公众不会起到丝毫的保护作用,只会在社会形成不正之风、崇尚权力之风、行贿受贿之风。拥有权力的领导就一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力的本质是责任。

权力因承担责任的需要而出现,在这之前,我们人为地将责任与权力硬性拆分,又人为地企图将它们硬性糅合在一起,这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当我们知道了企业组织的本质是一个责任系统,企业组织是因承担必须的责任而存在和发展,我们就知道了所谓“责权对等一致”的真相——权力只因承担责任的需要而出现;责任承担的需要才是权力出现的唯一原因,即使是出色的领导者也必须明白:惟有担当才可成长。行为有效的领导能明确地规范权力范围,衡量责任分量,抵制跟自身相关的一切腐败、权力私有和违法现象。将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领导者珍惜权力,慎用权力,就是承担责任的基础。(三)建立问责机制

问责机制是对领导者行为进行直接的约束和规范,是培养责任型领导的有效途径。将领导者的权责细化,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追究,杜绝将功抵过,实行真正的赏罚分明。科学地考核问责标准关系到企业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民生。建立赏罚分明、公平公正的领导问责制度是全面提高企业效率、促进管理队伍建设、保护公共利益的必然需要。

建立问责机制应当遵循权责对等、公开透明的原则,并充分考虑道德和法律的权衡,还要注意在实际情况中是否适用。领导问责机制主要应包括责任行为的发现、责任缺失的认定、追究等,这些问责机制的环节要逐步制度化、法律化,不能流于形式。例如,在政府领导责任行为的发现中,需要重视的是将其行为信息公开。我国应完善和落实领导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强化领导情况公开汇报意识,让公众了解领导履行责任的情况,将政府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法律应对拒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领导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以保障制度的执行。责任缺失的认定必须遵循自由平等、权责对等的原则,并要掌握有效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保证责任认定有效和公正。领导者在行为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因此对责任缺失的追究要同时从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多方面予以考虑,并对引咎辞职的领导进行跟踪记录,以便于对其复出进行必要的限制。此外,问责机制的贯彻执行不能缺乏外部的监督,而外部的监督需要由权力机关发起,以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公众的意愿为基础,加强问责体系落实的力度和可操作性,建立领导行为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领导者实行信任投票制,责任满意制。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加速信息的传播速度,构建多方互动的联动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问责机制的作用。

领导者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者,关键在于领导者愿意承担责任。美国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成功的领导者必须乐于为他的追随者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危难时刻向下属伸出一只手,比成功时伸出两只手更有意义。这就是领导者的品质,这就是领导者领导力最优秀的突出表现。领导者只有深刻理解了责任的涵义,并将责任意识时时刻刻牢记于心,付诸实践,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才能加快履行社会责任的步伐,共同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浅论领导干部学习能力的提高

陈曦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要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决定》中还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能力作为选拔和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信度,培养造就一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提高领导干部学习能力的外在压力(一)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学习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一次性学习的年代一去不返,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的时代已然来临。只有不断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提高改革发展的能力。早在19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已明确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此后,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制定各项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并且将人才战略视为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也指出:“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由此可见,建设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以建设学习型政党来引导和推动,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首要核心问题在于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承担着“兴国为民”重要职责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 充实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带领各级组织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二)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学习能力是我国国情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革、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前进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所有面临的这些新问题迫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发展大进步。江泽民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讲话中曾专门指出:“鉴于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也特别强调:“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学习能力是党建工作的迫切要求

我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通过不断学习来推动自身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的发展。应当肯定,党的领导水平、政治水平、建设状况和队伍素质总体上同我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相适应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党内还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正如《决定》中指出的:“这些问题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面对执政考验、市场经济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我党必须通过新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我党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提高领导干部学习能力的内部动因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快捷、有效的方式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与信息,广泛参与实践,进而将它转化为自身行为或思维方面持久变化的能力。可见,学习能力是人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学习能力更是自身履职尽责的第一能力。在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干部要能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来增强自身素质,进而带领组织团队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创新发展。(一)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有部分领导干部对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没有树立起忧患意识和恐慌意识。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越来越快的知识更新,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缺乏学习的紧迫感,感觉不到压力。一些领导干部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在于缺乏推动工作的责任心和上进心。他们往往缺乏身为领导的责任意识,难以发现自身在解决各类复杂问题时的不足,不会主动去研究问题,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常常以工作繁重为借口回避学习。还有的干部尽管在学习,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仅仅是就书本学书本,因而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不能有效地用学到的理论启发思维、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标志

学习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生产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领导干部意义重大,领导干部必须将学习上升到精神状态和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提高吸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构建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系,最后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一定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认识和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来进行。这样才能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三、提高领导干部学习能力的途径(一)树立学习的正确理念

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建立共同愿景,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共同的价值基础和道德规范;要树立重视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重视学习,自觉学习,善于学习。(二)注重学习的实践成果

要提升学习能力,就必须要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使工作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理论学习、政策学习、知识学习要与本单位、本人的工作、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做到以工作任务为主体,进行应用式学习;以工作难点、重点为牵引,进行研究式学习;以实践锻炼为基础,进行体验式学习;以改革创新为重点,进行拓展式学习。(三)建立学习的长期制度

第一,要建立起定时的学习、培训制度,尤其是要强调领导干部的积极参与和集中式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广大干部群众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便于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创造机会促进集体智慧与创造力的激发。第二,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员干部的学习机制,注重制度的落实和学习的效果,争取做到学得真、学得深。第三,要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和教育培训结合起来,杜绝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时重关系而不重能力的行为,克服领导干部注重迎合上级需要而不注重个人素质提高的弊端。(四)推进学习的不断创新

第一,观念要创新。我们要树立起学习能力的效益观念,把学习的时间与功夫下到研究问题、破解难题上,用研究问题推进理论学习,用破解难题检验学习成效,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争取将学习的成果积极转化成为生产力。第二,方法要创新。要在进一步完善与深化领导干部的学习方式上下功夫,党委宣传部门和讲师团要充分发挥对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的服务与指导作用,帮助他们应用多种手段和载体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让广大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学习,乐在其中。第三,手段要创新。当前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创新精神,缺少进行兴趣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存在学用脱节现象。要善于把思想灌输和启发诱导结合起来,把理论灌输和实践提高结合起来。第四,内容要创新。要注重按需培训,健全完善政治理论、现代知识、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培训内容体系,坚持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作者单位:湖北省委党校)

不断强化学习,提升执政能力

金太红

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下,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早日实现的前途命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执政者因能力不足而遭致失败垮台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今天,走过90年波澜壮阔历程、执政6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也面对着执政能力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当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在这样庄重的历史性纪念大会上,清晰明了地向全党全民展现“忧党之心”,令人震撼!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将“能力不足的危险”放在“四种危险”中仅次于“精神懈怠的危险”的重要位置,前所未有地表明了党员干部的“能力不足”绝非小事。全党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以不断加强学习、推进执政能力建设的扎实行动,有效化解这一危险。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一项根本建设

广义上的能力,对我们党来说,就是指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对执政能力作了科学概括,就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在新形势下,执政能力的内涵在不断提升、不断丰富。执政60多年来,随着治国理政经验的积累,我党在其他场合,还强调过处理灾难危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节约资源能源、加强生态环保工作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做好群众工作、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等等。

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新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新时期党建工作新格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永远立于时代潮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中央积极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形成了新时期党建工作新格局。在这一新格局中,我们讲党的建设,一般都侧重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三大建设,把它们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来看待和落实。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又增加了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看成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一个方面。基于对党的历史方位根本变化的深刻认识,也基于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还基于对世界政党政治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我们党又清醒认识到:对于执政党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应当是执政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巩固执政地位的一项根本建设: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是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客观实际要求所决定的。古今中外的任何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实现党自身的价值和目标,都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本领。从我们党执政以后的全部活动状况来看,党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为民、长期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的。无论是治党治国治军也好,改革发展稳定也好,内政外交国防也好,都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又反过来检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这是由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其他几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决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能独立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之外,也不能同这三大建设相并列而单独存在,而是贯通在其他各项建设之中。党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建设搞得好不好,最终会体现和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从党执政以后的自身建设来看,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作用。正因为这样,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也正因为这样,党的各方面建设,都应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最终都应当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第三,这是在科学分析我们党执政的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建设。在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定、更加强大。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总起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涉及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贯通起来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推进这项伟大工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所以,要把执政能力建设摆到新时期党建伟大工程应有的时代高度,即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机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五位一体”的新时期党建工作总格局。

二、不断加强学习是有效化解能力不足危险的一条根本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能力不足的危险”,主要是针对当前有些党员干部整日忙于琐碎事务和应酬,不愿学、不想学、不能静心学的厌学问题比较突出而提出来的。面对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维护改革、促进发展与保持稳定的艰巨任务,如果领导干部和党员能力不足,势必会忙于敷衍、穷于应付,党长期执政就难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难以实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因此,要有效消除和化解部分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危险、切实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不断加强学习以增强能力,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理念融入思想、作为一种动力融入工作、作为一种追求融入人生。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坚持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勤奋学习、带着问题学习的学风,自觉向书本、向群众、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一)向书本学习

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实践证明,只有将理论学深学透,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问题,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加强学习,还要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紧跟自己专业领域知识更新的步伐,求新求深,做到学而不厌、精益求精,使自己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理论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理论。要自觉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努力提高学习能力,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努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统筹利益关系的能力。还要善于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新思想新知识,包括能够武装思想头脑的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够自主创新的科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政策法律知识和善于为人处事的做人知识等。(二)向实践学习

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要注重对干部的实践锻炼,促使他们把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变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本领,把这些本领体现在“会办事”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广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勇于和善于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在扎实苦干中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三)向群众学习

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寻求工作创新的办法和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尊重群众、甘当学生的情怀。要视人民群众为老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摆正心态、放下架子,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诚恳地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从人民群众的鲜活思想中汲取营养,从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创造中提炼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委党校)

科学构筑干部能力体系, 有效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

王光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执政兴国面临“四大危险”,其中“能力不足的危险”列在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能力不足”已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短板”和“软肋”。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总书记的郑重告诫必须牢记在心,常怀 “能力不足”的忧患意识,切记能力不足之险,务必注重加强能力建设,及时有效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新情况,应对错综复杂的新局面。

一、客观分析“能力不足”的现实, 充分认识化解能力风险的紧迫性

能力不足是什么呢?就是“本领恐慌”。这是毛泽东在1939年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提出来的观点。他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如今,“本领恐慌”依然是现实的挑战。当前改革和建设的形势复杂而多变,对于执政党来说,面前摆着许多未知领域。“本领恐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一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时期。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建设。因此,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尽管我们应当对实现发展目标抱有充足信心,保持乐观态度,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用实际的而不是口头的、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创新的而不是陈旧的方式方法去推动、促进和保障。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和作风必须适应、符合这种客观要求。而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能力、作风同这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相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发展经济的能力。发展目标不够长远,发展目的比较功利,发展思维僵化、呆板甚至保守、陈旧,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组织仍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痕迹,工作方式更多的是管理而不是服务,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而不是致力改善经济环境。二是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观念不强,决策不考虑群众是否拥护,推进不考虑群众能否承受,效果不考虑群众是否满意。少数领导和干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客观上不仅没有团结、凝聚群众反而分化、排斥了群众,不仅没有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反而使群众反对和反感。三是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复杂的社情民情缺乏全面、准确的把握,对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缺乏敏锐的判断和应变能力,更难以采取有效的办法予以化解。四是缺乏依法行政的能力。看不到市场经济的法治要求,对行政程序不重视、不执行,对法律法规不熟悉、不尊重,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事,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罚代法,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滥用权力、违法行政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缺乏自律能力。部分干部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作风,比位子、比待遇、比享受;少数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工具,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个别干部生活作风不检点,道德防线后退;有的干部不讲正气,不讲原则,搞团伙,闹不团结,影响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六是缺乏开拓创新能力。部分干部思想保守,求稳怕乱,干事唯上唯书,处事四平八稳,办事怕担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积极主动地接受新信息、新理念、新事物,敢为人先、敢于竞争和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面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干部队伍建设各种现实问题的需要,大力加强各级干部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正确把握当前干部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构筑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干部能力体系

领导干部需要的能力是由各种能力组成的系统体系。当前,提高各级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当前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方向,是新时期干部能力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提高学习借鉴的本领

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者的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领导者能力的提高,是以提高学习能力为基础的。唯有如此,领导本领的提高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学会生存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现代领导者的一门必修课程。首先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我们党对于理论学习一贯高度重视,把学习看作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永恒主题。当前,党的各级领导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为主要特点的经济规律,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研究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研究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运行规律,正确处理各方面群体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多样化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规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在科技知识与现代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随时调节领导者的行为,提高领导水平。要向不同类型的领导者学习,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类型的领导者,博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善于借鉴他山之石。(二)不断提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量的社会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一些群体性事件中相当多是由职工下岗、收入分配、农民负担、征地拆迁、拖欠工资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起的。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探索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与特点,努力探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防范、应对、化解各类矛盾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科学分析各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发展变化,充分掌握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分化与组合的条件、原因以及他们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以便制定协调各类矛盾的有效对策;建立健全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完善信访体制和机制,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群众之间具体利益和意见不尽相同,需要一个能够及时、畅通、准确地相互沟通的渠道。建立一种有效的协商对话制度,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者才能够及时的、直接将自己的意见反映上去。实行平等和伙伴式的协商对话,才能够减少各种社会矛盾,才有可能反映各类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社会协商对话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社会治安、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执政的社会基础在基层,党群关系最紧张的在基层。因此,社会协商对话重点在基层。社会协商对话要求有关部门领导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解释政策,与群众面对面交换意见,以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缓解冲突。领导干部必须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和思考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善于从全局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三)不断提高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本领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表现在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必须不断提高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能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要在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同时,注意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做好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等工作,使之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机制。(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工作本领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行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首先要知法,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其次要学会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的观念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先对照有关法律规定。决策和重大决定都要尽量事先进行合法性论证,防止出现与法律不一致的内容,真正做到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政府管理中的问题和矛盾。最后要转变依法行政的观念,不仅要在经济工作中依法办事,还要坚持运用法律的手段,管理各项社会事务,把依法行政的重心转向人民权利的保障及正义的实现上来。(五)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和激励群众,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团结带领群众前进。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深入体察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具体事情做起,竭尽全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针对不同时期群众反映最普遍、最强烈的问题,集中力量,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开动脑子,真心实意与群众做朋友,扎扎实实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深入探索干部能力建设的途径, 努力提高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能关起门来修身养性,要到实践中去锻炼、认识、提高。(一)到基层锻炼

基层工作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既要管,又要说,大事要管,小事要办,锻炼多种才能。到基层工作,接触面广,见效周期短,时间快,回旋余地小。到基层实践,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反应能力、政策水平和工作熟练程度。要把基层工作实践作为“主战场”,把农村和社区作为最主要的干部培养基地。将政治素质好、能力强、潜力大、后劲足的优秀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挂职锻炼,压上担子,培养锤炼。(二)到艰苦环境中磨练

逆境出人才。选派干部到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挂职锻炼,通过磨练,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获得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如选派干部到一些贫困偏远村、亏困企业去任职,让他们带着问题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企业的发展中寻找答案,负重前进,在磕磕绊绊、摔摔打打中不断成长,提高综合素质。(三)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历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旧体制所表现出来的斗争越来越尖锐,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表现的形式经常是面对面,有时甚至激化。如何在前进当中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干部的基本功。同时,干部也只有置身于复杂的矛盾当中,才能不断提高各种能力,逐渐成熟起来,担当重任。(四)到重大突发事件中锤炼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复杂性等特征,干部必须具备沉着冷静、果断决策等综合能力。干部到重大突发事件中去解决问题,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敏捷而果敢的工作作风。

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群众评价干部,总是要把干部怎样说和怎样做结合起来,既评判领导本领,也评判领导动机,还评判领导手段,更评判领导结果。不仅要看眼前取得的发展成果,又要看干部抓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的力度是不是具备充足的发展后劲。总之,要用是否“造福百姓、惠及社会”来考量,用是否“为官一任、发展一方”分辨领导成效的虚实性,用是否“遵循规律、脚踏实地”识别领导能力的可靠度,用是否“造福于民、取信于民”检验领导水平的含金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作者单位:十堰市委党校)

强化能力建设,有效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

李海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摆在全党面前有“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将“能力不足的危险”放在“四种危险”的第二位,则是前所未有地表明了党员、干部的“能力不足”,绝非小事。能力,关系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一、当前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一)思想政治水平不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强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带领全党继续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当代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作出进一步的解答。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忽视思想理论建设,思想政治水平不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强。如果对此不加以警觉,越来越多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就会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甚至在理论上偏离正途,在实践中频频失误。(二)素质能力与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宏伟目标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

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宏伟目标和承担的历史使命。面对党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使命,我们仍有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之不相适应。如果对此不加警觉,越来越多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上囿于一管之见、居一得之功,既不能正确总结过去多谋善断,又不能牢牢抓住当前攻坚克难,更不能科学把握未来趋利避害,甚至事到临头张惶失措、应对无方,就会造成现实的危险。(三)缺乏应对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考验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正在经受而且将长期经受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其间必然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对这些,我们有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既缺乏正视这一切的态度,也缺乏应对这一切的能力。如果对此不加警觉,越来越多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考验缺乏预见、拙于应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筹莫展、无能为力;面对财富、权力、名利、美色诱惑缺乏足够的定力和反制力,甚至在考验和挑战面前畏惧退缩,当逃兵、打败仗、丢阵地。(四)缺乏老一辈革命家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本领

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强大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会随着事业的交接自然而然给新的一代。新世纪新阶段,“60后”、“70后”在党的队伍中的分量越来越重,“80后”、“90后”源源不断加入党的队伍,他们是党的未来和希望,但由于缺乏经受艰苦复杂环境磨炼和重大斗争考验,能力很难达到前人水平,更不可能超越前人。而且在现实中,我们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新老交替中只承接了位置,并没有承接精神和作风,当然也就谈不上承接能力和本领。如果对此不加警觉,越来越多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年纪轻了但分量也轻了,学历高水平并不高,资历足能力并不足,在历史性的新老交替中可能会出现传承断裂。

二、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轻视是导致能力不足的思想原因

党在历史上发生的曲折和失败,根源之一是理论的偏差和失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实践总是对理论提出新要求。今天,同党的地位和使命相比,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迅速和普遍地提高,这是党继续全面提高能力水平和走向更大胜利的根本条件。有些党员领导干部轻慢理论,不重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消失、没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冷漠、生疏和拒绝。轻视和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改造世界的思想利器和实践指针,正确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必然急剧降低以至完全丧失。(二)脱离群众是导致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获得领导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源泉和根本。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智慧和创造力,党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反之,党的能力就会削弱。党在历史上每次解决能力不足问题,都突出强调和坚决贯彻了群众路线。党员干部有能力,不是因为比群众高明,而是由于密切联系群众,真诚求教问计于群众,恭恭敬敬拜群众为师。近些年来,有些党员干部不相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反而把自己当“英雄”,以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为能、为荣,对与群众沟通、和群众交朋友、做群众工作一脸不屑,个别人甚至贬低污辱群众,伤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丧失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他们不懂得唯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才能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三)宗旨意识淡化是导致能力不足的内在原因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迭经挫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些党员干部把入党当成获取个人利益的台阶,只想着升官发财、功名利禄,只顾着为个人和小圈子谋取私利,甚至违法乱纪、贪污腐败。消极必然低能,腐败必然无能,这是一条历史定律。消极腐败会销蚀党的能力、瓦解党的政治优势和执政基础。

三、强化能力建设,有效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

面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敢于正视“能力不足的危险”, 强化能力建设,有效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常言道“人不学则退,水不流则腐”,古人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当前,干部要学习的是武装思想头脑的政治理论知识、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够自主创新的科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政策法律知识和善于为人处事的做人知识等。因此,一是向书本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多记多写;二是在实践中学,边实践边思考边提高;三是放下架子向能者学,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多学别人的长处和经验。学习知识和理论,不仅要学原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刻苦精读、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应用实践,把学习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转化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工作能力。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而陷于迷惑,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一种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相对于学习而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学懂弄通理论的妙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知识变成力量的途径。要通过学习,加强理论、政治、道德、纪律、作风等方面的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事业兴旺的人。(二)勤奋务实工作,提高执行能力

干部能力重在执行力,干部能力强不强,落脚点在于办事实不实、快不快、好不好。第一,要增强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把事业和工作看得比生命还宝贵,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实。第二,要勤奋务实和狠抓落实,工作一点一实,办事不拖拉不马虎,做到“当日事当日毕”。第三,要有处理复杂问题和紧急事件的能力,遇到难事、急事和突发事要冷静应对。

要提高干部的执行能力,一是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对工作目标和任务要逐条梳理,分解立项,并根据工作分工和部门职能将其下达到有关人员和责任部门,做到事事有着落。同时,规定完成时限和奖惩条款,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二是要统筹协调、团结协作。要激发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为完成任务共同努力。组织协调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要定期调度、督导检查。对工作进展情况要跟踪督导检查,至少每月调度一次,重点工作要重点调度、经常调度。四是要严格考核、奖优罚劣。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充分发挥考核的杠杆、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坚持与时俱进,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干部具备创新意识,才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打开工作新局面。干部要在思路创新上有招数。当干部就是出主意、想办法,干部应该有清晰的思路和管用的招数,没有新思路就不会有新动作也就不会有新进步,没有新招数各项工作就无从抓起,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提高创新能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养成创新的品质。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因袭前人,不能僵化保守、一成不变,不能做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的事情,要有创新的胆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魄力,学会把握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敢于创造一流的工作、一流的业绩,敢于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前怕狼后怕虎,就难得有所作为,个人也难得进步。要掌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科学地对待创新。对于创新,既不能简单化,也不能神秘化。要创新就要有敢闯敢“冒”敢干的精神,做到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就大胆地干,凡是有碍于进步的就要坚决地改。要常怀追求和探索之心,坚持高标准、树立大目标、开动脑筋、取长补短,不断开创新局面。(四)不断改进作风,提高服务能力

服务态度和水平反映出工作作风,工作作风体现服务能力。因此,要提高服务能力,首先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其次,要改善服务态度,减少办事环节和程序,热情、热心对待办事者,并按首问负责制要求,能自己办的事自己办,不能自己办的就交办好。再次,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变上访为下访,宣传政策上门、办事服务上门。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作风和服务要求。就一个地方和单位来讲,要把干部作风和服务水平当作成败大事来对待,通过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文明创新、评比服务“最佳”和“最差”等活动,促进机关和干部提高服务水平。(五)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律能力

要提高自律能力,必须加强自我约束,慎独慎为。“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或独自行事时,小心谨慎、随时戒备,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要做到“慎独”,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把慎独作为做人的根基,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要“慎始”、“慎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特别是我们共产党人、人民的公务员,更应慎权、慎欲、慎为、慎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公正廉洁,不谋私利,在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和高尚的人。

当下,在我们的社会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事情做细做实的人则不算多。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谈起来头头是道的人,缺少的是精益求精、执行能力很强的实干家。对领导干部来说,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集思广益、完善思路的过程。每一项工作的完成,实际上就是一次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干部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重视工作流程,重视工作细节,重视精细化管理,确确实实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领导干部加强能力建设、克服“本领恐慌”的有效手段之一。(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委党校)

化解领导能力不足风险的策略研究

王明飞 童文胜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能力不足的危险”主要是针对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忙于工作应酬,不愿学、不想学、不能静心学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提出。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领导干部开展活动、完成任务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既有领导水平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加快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一、加强领导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变化的世情和国情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情和国情都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加强各级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国际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是日趋激烈,国际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全球范围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