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专项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3:18:0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专项题库+模拟试题】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专项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683国际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山大学

二〇一四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83

科目名称:国际政治学考试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论述题。共六题,每题25分。

1什么是主权?对主权概念的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国际政治学派有什么影响?

2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有何作用?

3在国际关系中,在哪些条件下,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举具体事例说明。

4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争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5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的定值问题争吵不休,人民币汇率问题己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应该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也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存在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情况。请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62007—2009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请结合现实国际形势,谈谈你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政治后果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

二〇一四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83

科目名称:国际政治学考试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论述题。共六题,每题25分。

1什么是主权?对主权概念的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国际政治学派有什么影响?

答:(1)主权概念的提出

主权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让•布丹在《国家论六卷》中提出的。他把主权界定为“统治公民与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其后,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从自然法理论出发,阐述了主权的产生。(2)主权的概念

主权具有双重含义:

①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

②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

a.它具有国际法的含义,即国家只有享有主权,才是国际法的一个主体;

b.它具有政治含义,即在国际关系中,或者说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它对其人民和领土享有不受外部干涉的独立的管辖权;

c.它具有道德含义,即所有主权国家都应当尊重别国管理其内部事务的权利。(3)对主权概念理解不同的不同学派

①传统主权派。近代以后,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对主权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它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他还对主权的基本属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英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主权具有绝对、不可分割和不可转让的性质”。荷兰政治思想家格劳秀斯则从国家间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上强调了主权的独立、平等和不受限制的基本特性,同时将主权的内容分为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

②新干涉主义的理论。新干涉主义认为:国家主权原则不能成为一些严重侵犯人权的国家逃避国际社会制裁的护身符。就对传统主权明确提出了挑战。

2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有何作用?

答:(1)国际法的含义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它是国家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原则、规范和制度的总和。(2)国际法的构成

在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涉及领域十分广泛,活动内容相当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法的构成内容也日益丰富,其具体法律、法规日益多样。尽管如此,国际法的基本组成内容仍然可以概括为平时法、战争法和中立法。(3)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国际法具有其特定的积极作用,概括地讲,这些作用主要是:

①国际法是保障有序的国际政治关系的法律条件。在正常情况下,国际政治关系的有序性,是国际政治活动和交往得以顺利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法为这种有序性提供了基本规范和准则,也以其特定的约束力,为这种有序性创造了特定的保障性条件。

②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就其内容来讲,国际法规定的是国家在国际政治和其他国际性活动中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国际法的这种内容特点,使得国家在国际政治关系和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和应该享有的权利,具有了稳定、确定和明确的依据,从而便于国际政治责任的划分和对于实际的相互监督。同时,国际法可以使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明确合法作为与不合法作为的界限,从面使得判定其实际政治具有法律依据。

③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了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在国际政治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纠纷是经常发生的,国际法为判定这种矛盾、冲突和纠纷的是非、责任提供了基本参照系。同时,国家之问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纠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以政治方式解决,乃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方式。在以政治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纠纷的过程中,国际法是国家之间进行谈判与协商,乃至提交第三方进行仲裁的原则性基础。国际政治的实践证明,只有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纠纷,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④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国际法规定了国家之间处于战争状态时的基本规则和原则,这就确定了国家之间在对抗和战争条件下应该遵循的国际政治的合法范围、方式和规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战争和对抗的恶性发展。国际法规定了交战国与非交战国以及中立国之间的关系原则,从而不仅确定了非常状态下不同国家交往的基本规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国家之间的非常状态和战争在涉及范围上的蔓延。

3在国际关系中,在哪些条件下,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举具体事例说明。

答: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的合法条件如下:(1)主权国家为反侵略进行的自卫战争属于合法使用武力。自卫权是国家抗拒外来武力攻击的固有权利。武力攻击是具有严重性质的非法使用武力形式,包括严重的越界恐怖主义袭击。行使自卫权所针对的对象是发动武力攻击的国家和恐怖主义组织这类非国家行为者。自卫权可在受武力攻击的当时或停止后及时付诸实施。只要满足必要性和比例性标准,自卫的武力行动都是合理的和正当的。(2)依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的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执行行动。如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派遣维护部队,在遭受威胁可以进行自卫,属于合法使用武力。1990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多国部队经过联合国授权的,打退伊拉克的入侵,维护了科威特的主权和凌辱完整,也属合法使用武力。

4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争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新现实主义更强调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没有把无政府状态的程度和结果看得太严重。(2)国际合作。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承认国际合作是可能的,但是在合作发生的条件和合作的可靠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合作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很难维持;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合作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现象,国际制度和理性选择能保障合作的成功。(3)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新现实主义关注相对收益,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家应以绝对收益为目的,即考虑在合作中能否获得收益。(4)国家的优先目标。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认为国家安全与经济福利是国家的主要目标,但分歧在于何者更重要。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安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经济福利。(5)意图和实力。新现实主义更为注重国家的实力而不是意图,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强调国家意图的重要性。(6)制度和机制。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承认国际制度和机制发挥作用,但是在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坚持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际制度和机制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制度和机制可以缓和无政府状态对国家间合作的限制,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

5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的定值问题争吵不休,人民币汇率问题己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应该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也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存在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情况。请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答:经济问题政治化,是指把经济方面的问题添加上政治色彩,由相关国家政府出面干预经济问题的解决,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带有很强的政治性目的。经济问题政治化是发达国家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和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优势地位,制定游戏规则,以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维护自身所谓的“合法权益”。

问题背景:2007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直到今天美国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奥巴马政府力求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这主要有赖于美国出口的复苏。但是美国金融业和制造业都面临结构转型调整的问题,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美国必须调整出口战略,努力增加出口,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来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改变进出口贸易的逆差便成了主要方法,这样人民币汇率问题便成了焦点,也就产生了人民币汇率经济问题政治化的现象。

人民币汇率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背后实质是经济全球化对于国家间政治的影响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对于国家主权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在加强主权国家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对国家主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

①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形成冲击。跨国公司通过子公司或者代理公司绕过特定国家政府相关法律法令,谋求利润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一国国家主权的作用;跨国公司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对投资国经济政策形成影响,进而抑制相关国家主权的经济功能。

②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国际组织的组织协调功能,弱化了国家主权的功能。当今,国际组织通过法律条文等形式拥有了部分国家主权的功能。全球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被赋予了部分超国家实体的功能;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在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被赋予一定的国家主权功能。这就强化了国际组织的功能,相应弱化了特定国家的主权。

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作用,如南北差距的扩大,贫穷国家对于富裕国家的经济技术信息依附等,对于一国国家主权形成了制约。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的范围、功能、权限等方面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压力。(2)经济全球化对于国际组织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大量新的国际组织不断出现,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从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国际组织的发展,是国家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会使国际组织具有双重政治功能,进而对于国际政治产生双重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组织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推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在解决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问题上形成和强化了组织体系和联系网络优势,进而对于国际政治主体之问的联系沟通、协商合作和共同实施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效用。同时,国际组织的发展,也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强化相互的联系,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国际政治多极化,为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组织条件。

②经济全球化也使得国际组织对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组织的功能扩大,甚至承担了主权国家的部分功能,从而对于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形成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限制,进而影响这些国家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国际组织,进而可能使特定国际组织成为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操纵国际政治的工具。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需要推动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抑制、防止和消除其消极作用,尤其需要通过创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组织的积极发展。(3)经济全球化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超越传统主权国家管辖权能之外的问题。全球性问题不是单个国家面临的问题,而是多个国家甚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问题。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性问题的治理和解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治理和解决全球性问题主体和组织网络的发展。这些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政治主体。尽管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形成巨大挑战,但是,主权国家仍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重要的主体。国际组织是解决全球问题中相当活跃的主体。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新的国际组织的出现,扩大了国际组织的功能,有利于国际组织参与解决全球问题。在其他国际政治主体中,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使跨国公司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促进和强化了这些主体之间的联系,从而逐步形成多种主体的共同治理局面和机制。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到国家间的政治关系问题,要想处理好这一问题,并且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有必要认清这一问题的实质,即经济全球化对于国家间政治的影响。

62007—2009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请结合现实国际形势,谈谈你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政治后果的理解。

答:金融危机造成的政治后果指金融危机在其出现、发展到消亡过程中对国际政治尤其是国家间政治所造成的影响。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会对国际政治力量进行洗牌重组。因此,金融危机将加快地缘政治变迁,并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此次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国际政治关系内在矛盾体现的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实际上,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状态和整体样式。当今的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欧美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正在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不断增强,且呈快速发展的状态。另外,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尤其是区域性国家之间联合商议并采取解救措施的现象频繁出现,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造成此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破坏力如此之大、影响程度如此之深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日益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国际政治的“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之问呈现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1)经济全球化对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具有促进作用。

①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这就使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通过吸引国际投资,发展进出口贸易,获得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高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经济上获得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将会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这就为世界多极化奠定了基础。

②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由此加深,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发达国家在生产、投资、金融、贸易等方面具有优势,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技术与设备,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源创造了条件。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各个主权国家之间需要尽量避免恶性对抗和竞争,寻求不同程度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削弱国际政治格局单极化,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在此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会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形成多元力量,从而促进国际政治格局进一步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在积极促进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同时,也具有特定的消极作用,它会使得西方国家力图借助自己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强势力量、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在国际组织与规则中的主控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建立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和单极世界,从而激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促进作用,只有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趋势,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平等、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的过程中,才能有利于和谐世界建设,推进不同国家的协调和共同发展。(2)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具有促进作用。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意味着世界各国得到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多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提高,意味着各国和国家集团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得到维护,特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主权、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得到维护。在此基础上,国际社会的多样性将会得到尊重和维护,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将会成为国际政治主体真正的准则,国际政治关系将会趋向民主化,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将会以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处理相互关系,处理其问相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处理人类的共同事务。这就会进一步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和发展。

由此可见,就其内在基本联系和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必须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702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854国际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电子科技大学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54国际政治学

注: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一、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为什么说结构是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2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应包括那几个方面?

3为什么说国家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4简述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5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试论解决国际冲突的基本形式。

参考答案

电子科技大学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54国际政治学

注: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一、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为什么说结构是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答: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1979)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巅峰之作,因其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新现实主义有时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结构是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沃尔兹确定了由三部分组成的结构定义:排列原则、单元的特点和能力的分配。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体系具有以下结构特征:(1)主权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2)行为体之间最小限度的功能差异;(3)国家间能力的分配。在他看来,前两个特征是不变的,否则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体系的区别也就消失了。

这样,结构的变化是由第三个特征——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或者更简单地说,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造成的。结构通过社会化过程和竞争过程给行为主体设定了一系列限制条件,来“鼓励国家的某些行为,惩罚那些不响应鼓励的行为”,因此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国家行为的变化。

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借鉴了科学哲学、结构一功能主义以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为新现实主义建立了高度简约的“理论模型”,差不多具备了国际政治理论的“最好外壳”。

2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应包括那几个方面?

答: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由此可见,国家主权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即对内的主权和对外的主权。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或事务和领土外的本国公民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和管辖权,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的内外政策,任何外国不得干涉。这种对内主权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权力,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来实行的,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立权、平等权和自卫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在遭受外来侵犯时,每个国家都有行使独立的或集体的自卫的权利。这种对外主权是由对内主权所决定的,它体现了国家的阶级特征,同时它所捍卫的又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是全社会、整个国家的利益,这种主权是属于国家的全体居民的。

3为什么说国家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答:国家的实力或力量是一个与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利益关系密切相关的概念。一定的实力是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赖以在国际政治中存在的基础,也是它们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国家实力对国际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上。一个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作用的大小,主要表现为其行为能力的大小。所谓行为能力,即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其自身利益、达成其对外目标、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能力。测定一国行为能力的尺度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在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对其他行为主体对外决策的影响;自身对外影响的范围和领域;对外影响的途径和手段等。国际行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物质力量的强弱,同时,也与非物质力量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行为能力的大小,还取决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以及不同的地域和对象。一般来讲,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其行为能力和对外影响力就大;综合国力较弱的国家,其行为能力和对外影响则相对较小。但有可能因条件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国家的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它是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在对外决策时,必须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实力地位,自己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以及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状况。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地位,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2)它是实现国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家对外目标的确定要考虑自身的实力地位,对外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凭借自身的实力。我们反对“弱国无外交”的强权政治,同时也必须承认,“无实力外交”也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要实现一定的对外目标,必须采取一定的行为手段,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3)它是决定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应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多种因素,而实力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力地位不同,则采取的方式不同。有的国家以采取经济方式为主,有的国家以采取军事方式为主,有的国家主要以采取政治方式为主,有的国家则可以综合采取各种方式。

4简述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答: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时,既可以采取外交方式、军事方式,也可以采取经济方式、文化方式,这些行为方式构成了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1)外交方式

即各国政府通过其驻外使节或政府官员的谈判和协商来调整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正式的外交活动,如建立或中断外交关系、派驻外交使团、进行协商和谈判;非正式的外交活动,如民间外交活动和非法的外交活动。外交方式也称为一种政治行为方式。(2)经济方式

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行为或相互关系。它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国家的对外援助或制裁。经济方式既是谋求自身经济发展和共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种发展相互政治关系、谋求自身政治利益和制约他国对外行为的政治手段。(3)军事方式

即通过对外实施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来支持或打击特定的行为对象。它包括:公开的军事方式,如直接动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来进行军事干涉或武装自卫及威慑;秘密的军事方式,如秘密派遣武装人员非法潜入他国领土进行暴力活动。军事方式既可作为一种支援手段,亦可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既有合法的暴力,又有非法的暴力。(4)文化方式

或称为信息手段,即通过宣传媒介或其他宣传方式,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或公众思想,以向该国政府施加压力,借以影响该国的对外行为。它包括:宣传,即形成舆论;示意,即通过语言或行动来传递某种特定的信息。

5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答: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战争自有国家产生以来就同国家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国家间关系的一种形式。在国际政治中,战争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同时,它也是所有军事因素中最典型、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是对国际政治影响最为直接和强大的因素。(2)武装冲突。它是指国家之间为解决彼此争端而采取的一种剧烈的军事对抗行动。在国际法意义上,武装冲突通常是指不构成战争状态的军事对抗行动,即没有开战的正式方式,没有宣战,只有实际上的战斗。与战争相比,其特点是战斗活动地区有限、持续时间较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武装冲突虽然一般说来是较战争更低层次的军事因素,但在国际政治中却是比战争更为频繁出现的军事因素。许多国际政治学者也将武装冲突与战争划分为一类。(3)军备与军事实力。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巩固、加强和显示自己的军备,削弱、限制和破坏对方的军备,是国际政治斗争中司空见惯的形式。例如,军备竞赛、裁军谈判、核试验和核威慑、大型军事演习、大规模的军队集结与对峙等,都是军备与军事实力在国际政治中运用的表现形式,由此构成了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4)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组织。它是国家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利益而在军事领域里结成的联盟性组织。尽管这种现象本身在国际关系中早已有之,如古代的斯巴达同盟、十字军同盟,近代的欧洲反法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与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等。但以往的军事同盟都带有时间上的短暂性和联系上的松散性,因而其本身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很大。真正密切联合为一个整体并直接参与国际政治的军事集团和军事同盟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并且相互对抗而出现的。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以及这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的相互关系,成为二战后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答: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范围内各种国民经济类型和经济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或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状态。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之间,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国际政治系统是建立在世界经济体系完成的基础之上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政治格局状态。(2)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能力如何,经济实力地位是最基本的并长期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英国之所以在17~18世纪能够称雄世界,就在于其资本主义发展最迅速,经济实力最强大。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和帝国主义阵营的领袖,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所拥有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3)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19世纪的欧洲均势,是以资本主义多元经济中心的形成为先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经济体系、三种经济类型和多元经济力量中心的出现,为国际政治多极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在时间上并不是立即发生的,但在方向和趋势上是一致的。

当然,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对世界经济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国际政治格局一经形成,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经济关系就具有相当的制约性。例如,两大阵营形成后,相互间政治上是敌人,经济交流就受到极大限制。东西欧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因两大阵营政治上的尖锐对立而不得不各自转向苏联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西欧和日本政治独立性的增强,也使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更加灵活,并由此而出现了最初的南北对话。其次,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当代的国际政治多元化是在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它又反过来进一步推进了各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和经济多元化的深入。

2试论解决国际冲突的基本形式。

答:(1)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2)国际冲突的解决

①内部解决

冲突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冲突各方试图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过程。当冲突的各方或其中一方意识到,冲突的发展无益于自身的利益和目标的实现时,或者受到冲突波及的其他各方认为冲突的发展会损害其利益时,就会争取在冲突的某一阶段采取措施,使冲突得到解决。

霍尔斯蒂在《国际政治:分析的结构》一书中列举了冲突解决的六种方式:

a.回避,这是自动避免冲突的方式,冲突中的一方决定放弃原来的立场,终止敌对行动,从而使冲突刚刚开始就得到解决。

b.征服,通过武力的使用把对手完全压倒,使之不能抵抗,冲突因此平息。用暴力解决冲突,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冲突,有时需要辅助手段。

c.屈服,也称为撤退。屈服不同于被征服,被征服是武力实际使用的结果,屈服则是武力尚未使用,但在武力威胁面前被迫同意对方。

d.妥协,冲突各方一致同意部分收回原来的目标、要求、立场。各方让步大致相等。

e.裁决,冲突各方将问题交给一个有权威的第三者裁决。冲突的裁决一般以国际法为准则,但国际法缺乏强制力保障实施,有时即使作出裁决,冲突仍有可能继续。

f.消极解决,冲突双方暂时冻结冲突行为,既不升级,也不解决。它是冲突采取上述任何方法也未能解决,形成一种为各方所接受的既成事实的局面。

上述解决方式除了裁决是最终由冲突各方邀请外部力量介入以外,一般都是内部解决方式,即冲突各方之间的内部解决。实际上,国际冲突还可以采取外部解决方式,即冲突方以外的其他各方介入冲突解决,从而涉及国际干预和集体安全的问题。

②国际干预

在当代世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国内政治经济的国际化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国内化相互交织,任何冲突不仅对冲突当事国造成直接的损害,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可能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某些中立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等第三方通过斡旋、调停、调解、仲裁和司法解决等对冲突进行适当的干预,已经越来越常见,也被认为是符合国际法的原则的。尤其是一些具有国际权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以及一些地区性国际组织,有责任对其成员国的争端和冲突进行干预和协调,对危及和平的侵略行为加以制止。这种解决类似于上述第五种冲突解决方式即裁决方式,但又有不同。裁决往往是由冲突各方自愿寻找的第三者进行,而干预则是国际社会主动进行的甚至经常是带有强制性的行为,即:通过减少或控制冲突资源.依靠合法的强制性武力制裁或威慑,有权威或有实力的第三方的介入,来达到阻止恶性冲突行为发生的目的。具体措施如:限制保留武器的种类与数量、裁军、武器禁运、经济制裁、维持和平行动等。

国际干预可以分为联合国体系内的干预和联合国体系外的干预。前者是指联合国直接组织的干预或联合国授权某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所进行的干预,例如,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后者是在联合国体系之外所进行的国际干预,干预主体可以是大国、邻国或联合国以外的其他国际组织,其特点是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批准或授权。1999年,北约在对科索沃问题上绕过联合国,对南斯拉夫联盟政府和阿尔巴尼亚族武装之间的冲突进行干预,就是联合国体系外干预行为的典型例子。

冷战结束初期,联合国在柬埔寨问题、索马里问题、波黑问题上都采取了积极的国际干预行动,虽然在促进柬埔寨的民族和解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索马里和波黑的维持和平行动却遭到了失败。北约对科索沃的干预更加暴露了联合国在冲突解决上的局限性。但是联合国的授权仍然是国际干预取得合法性的基本条件,联合国在冲突解决中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作用。联合国的这种权威性与集体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③集体安全

所谓集体安全,就是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根据集体安全理论,一国如果侵犯其他国家,必然遭到其余所有国家的反对和制约。从而使任何侵略行为遭到失败,使潜在的侵略意图得到抑制。集体安全方案包含两个原则:威慑原则和普遍性原则。威慑原则指的是,试图使用武力者将立即遭到一个反侵略国际联盟的反击;普遍性原则是指,所有国家对侵略者的认识一致并反对之,所有国家都有义务以适当的方式加入到反侵略行动中。这样,集体安全通过形成压倒性的反侵略联合力量来威慑或抑制侵略,从而促成国际冲突的解决。

历史上的国际联盟和今天的联合国都是实施集体安全机制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集中反映了集体安全机制的构想。虽然集体安全机制在现实中的运作远非完美,但的确为反对侵略、增进互信和缓解安全困境提供了重要手段。例如,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安理会成员国与科威特政府合作,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恢复国际和平和地区安全。根据联合国授权。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解放了科威特,恢复了科威特的主权独立和海湾地区的和平。

2014年国际关系学院831国际政治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国际政治专业综合831(A卷)

一、概念题(每题10分,总共60分)

1叙利亚化武危机

2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3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4人类安全

5超国家主义

6预防性外交

二、简答题(每题15分,总共30分)

1简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存在的局限。

2简析当前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三、论述题(每题30分,总共60分)

1试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背景、主要内涵、面临障碍与发展前景。

2试析当代国际体系演变的动力、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国际政治专业综合831(A卷)

一、概念题(每题10分,总共60分)

1叙利亚化武危机

答:叙利亚化武危机是指2013年9、10月份爆出的在叙利亚内战中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而引发的危机。

叙利亚由于经济问题导致反对派发生暴乱,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要求巴沙尔下台,危机一直持续并在2013年愈演愈烈,成为各大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叙利亚政府军被爆出在大马士革附近郊区使用化学武器后,政府方面否认使用化学武器。叙利亚化学武器的使用触犯到美国划定的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红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将对叙动武并开始部署航母。由于各方反对及美自身考量,同时在俄罗斯的建议下,叙利亚政府同意“以化武换和平”,即叙利亚政府军交出化学武器,美国放弃对叙利亚动武,实现和平解决化武危机。

目前,叙利亚化武的交接及销毁正在进行,此举避免了危机的扩大化,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为解决其他类似国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台、修改了一系列文件与法规,如《特定秘密保护法》等等。

这种“积极和平主义”的根源在于日本二战后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根本清算,以及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右翼势力、政治右倾化不断高涨也是重要原因。安倍在此论调之后进行的一系列修宪、出台法规等行为造成了对东亚区域局势的威胁,违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受到了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批评。

3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答: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是指2013年6月美欧双万商定的建立新的贸易体制的想法,计划在2014年前完成初期的谈判。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欧等传统大国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发展停滞,而欧洲则更因为债务危机使欧盟内部经济活力下降。美欧为了发展经济,走出困境,遂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建立新贸易体制,恢复经济;其次,由于新兴国家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美欧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下降,双方均希望制定新的贸易规则,重夺全球经济主导权。

协定内容为:在美欧之间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减免关税,促进贸易往来,改善投资环境和贸易壁垒,若双方之间能成功建立新的贸易体制,将包含全球GDP的二分之一,大大拉动双方经济发展。

但由于具体的规则制定,评价标准的差异,加之“棱镜门”事件加深美欧互疑,这一协定的谈判曾一度停止。

TTIP的建立将有力促进美欧之间经贸往来,从而推动其经济发展,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外溢效应”,对当前中国的贸易和当今贸易规则等形成冲击。

4人类安全

答:人类安全是最早由联合国提出的概念,特征是不仅强调人类整体的安全,也强调个体人类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安全。人类安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结合。

5超国家主义

答:超国家主义是指国际社会中出现的一种超越国家主权的国际关系理念。其主要内容:宣称当今社会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不能把国家当做唯一的国际关系权威行为体,主张建立超越国家之间的机构,实现全球层面的联系与沟通。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国家间实力差距缩小,因此有人对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地位发生质疑;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国家行为体诞生,例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些组织机构在全球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第三,如今国际社会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治理比较薄弱,从而促成了超国家主义的形成。

超国家主义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多元化,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显著上升;其提出的理念是对国家主权的否定,认为国家在全球问题的作用发挥有限;超国家主义的提出也表达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角度。

6预防性外交

答:预防性外交是首次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内容即联合国要在地区冲突,甚至是武装冲突发生之前,进入该地区协调矛盾冲突,防止美苏两大势力的介入,达到促进和维护和平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联合国秘书长再次提出预防性外交。作为预防性外交的一部分预防性部署,即当冲突双方或一方认为联合国相关人员进入该地区有利于冲突的解决或防止冲突的扩大,联合国相关人员即有权进行部署。

二、简答题(每题15分,总共30分)

1简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存在的局限。

答:新自由制度主义是20世纪70—80年代形成的国际关系理论,其理论渊源是20世纪初的理想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国际关系学家约瑟夫·奈和基欧汉。其代表著作是《权力与相互依赖》,20世纪80年代成为与现实主义并列的著名国际关系理论。(1)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

①国际社会虽然是由无政府状态所构建,但并不意味着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不可以进行合作;

②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主体。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使国际关系主体多元化,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上升;

③国家的关注点不仅是生存和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④强调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国家间可以形成长期合作;

⑤强调国家间的绝对收益而并非相对收益,认为只要国家关注是否获利,而不关注获利是否多于对方,这有利于促进合作;

⑥强调国际制度的作用,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是制度,不仅是关注体系结构,也要关注体系进程,国际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约束国家间行为,确保合作的形成。(2)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贡献

①新自由制度主义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国际制度的概念,认为国际制度具有权威性,能迫使国家服从制度安排,具有制约性,能够约束国家的不诚信行为,具有协调性,从而促进国家间的合作;

②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权力乃至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和复合相互依赖,提出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核心概念;

③新自由制度主义促进了国家间的合作,同时强调了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④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诞生打破了现实主义“一家独霸”的局面,对现实主义理论既继承又批判,丰富了国际关系学理论。(3)新自由制度主义存在的局限

①一味的强调合作,忽视了国家间的主权原则,其提出的合作理念以及制度安排均对国家主权形成冲击,而当前国际社会主权国家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合作的达成存在现实难度;

②认为经济等权力日益突出,而不重视国家传统的军事、政治权力,忽视现实主义“权力政治”核心概念,缺乏现实性;

③认为国家间追求绝对利益便可促进合作,但在现实中多数国家为防止其他国家强大而威胁自身发展,因此采取追求相对收益的手段,这说明新自由制度主义缺乏一定的现实说服力;

④新自由制度主义忽视了文化的建构作用,不明确文化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因此后来遭到了建构主义的批判。

2简析当前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答:东亚区域主要是指中、日、韩、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东盟地区等区域,除了个别老牌经济发达国家之外,大多都是新兴经济体。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大国普遍衰落,东亚地区连同太平洋区域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引擎,东亚区域的发展和合作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1)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

①政治方面。东亚区域的政治合作情况比较复杂。

a.中俄政治关系发展良好,双方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高度的政治互信和往来,双方是彼此坚定的支持者;

b.中韩关系保持稳定,双方长期以来保持政治往来,维持正常的政治沟通,共同促进周边和地区关系稳定;

c.中国与东盟政治往来加深,由于中国奉行富邻、安邻的政策,扩大与东盟的战略互信,去年10月习近平和李克强相继访问东盟国家,提升了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关系,提出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使中国与东盟关系不断深化;

d.中日关系出现倒退,由于日本右倾化和钓鱼岛争端等一系列影响,中日关系进入历史最低潮,双方在政治合作方面无任何往来;

e.中朝关系由于2013年开年时朝鲜进行核试验而导致合作中断,但随后中朝关系仍保持稳定发展。

②经济方面。东亚区域的经济合作是区域内国家之间发展最为良好的,形成了一系列机构和机制安排,例如RCEP,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以及“海洋丝绸之路”的构想提出,均反映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中日之间由于政治原因导致经济合作大幅下降,总体来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态势依旧良好。

③人文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各国民间往来,加之中国推行公共外交和民间交流,将2014定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年,与此同时与韩国、俄罗斯等国人文交流也十分密切,人文合作欣欣向荣。

④安全、军事方面。日本试图拉拢俄罗斯、东盟等形成对抗中国的安全机制,但没有成功,目前东亚地区的军事安全合作相对来说比较滞后。(2)东亚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

①日本的右倾化以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严重威胁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自安倍上任以来,日本积极扩军备战,设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制定《特定秘密保护法案》,不断突破战后体制,引起了邻国担忧,且近日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也引起了东亚地区人民的强烈反应;

②东亚地区存在着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问题等,领土的争端严重影响了东亚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也造成了东亚地区局势的不稳定;

③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积极介入东亚事务,支持盟国并企图建立TPP干扰东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美国的介入使区域的局势更加复杂;

④朝核问题对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制约,由于朝鲜强硬进行核试验,对东亚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⑤“中国威胁论”的提出和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政治上依靠美国,经济上依靠中国,导致东亚国家内部出现互疑的行为,不利于东亚各国的合作与发展。

三、论述题(每题30分,总共60分)

1试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背景、主要内涵、面临障碍与发展前景。

答:(1)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背景

①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中国不断发展,中国的GDP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②中国发展的同时,美国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衰退,国家实力相对有所下降;

③在此背景下,“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不断膨胀,中国为了减少中美战略互疑,增加中美间的相互信任,2012年时任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美时首次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④由于中美之间良好的合作历史和合作机制以及合作意愿的存在,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供可能。(2)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内涵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不同于以往传统对抗冲突的大国关系的一种新的大国关系,不是崛起国与守成国间相互冲突相互对抗的状态。其主要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坚持不与对方冲突,不发展对抗关系的前提下,相互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权益,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主要目标。(3)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面临障碍

①尽管中国和美国都认为合作符合两国的利益,并且也存在着良好的合作历史和合作机制,但是由于现实主义思维以及冷战思维的影响,使得中美之间战略互疑十分严重。中国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为了阻遏中国的崛起,是美遏制中国的表现,美国则对中国的各种正当行为如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等符合国际法不针对任何国家的行为表示极度敏感,担心中国对美国地位的挑战,此外也担心中国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力量对美国亚太利益的威胁;

②美国支持日本的行为,在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上,美表示符合日美条约,并且在日本政治逐渐右倾化之际不对日本加以制止,采取纵容态度;

③中美在争夺市场原料上存在矛盾,由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将要求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供应,势必影响到现在的美国市场;

④中美还在许多地区国际问题上存在意见不合,例如在朝核问题上以及在气候问题上的中美矛盾;

⑤此外,台湾问题也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阻碍因素。台湾问题涉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在对台湾问题态度并不明朗,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对台军售。(4)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前景

①中国和美国要增加合作范围,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找更多的利益契合点,促进中美之间的合作,减少中美之间的政策误判,美国可以适当放松对中国高科技和军售的限制,减少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中国可以给予美国在贸易上的优惠,换取美国一些对华贸易限制的放松;中美两国继续加强高层往来,人员交流,充分发挥现有合作机制和高层对话机制的作用,不断深化中美之间的合作,减少误判,增加信任;

②在一些地区安全,全球治理等问题上中国和美国应寻求更多的共同理念,合作促进地区问题和全球问题的解决,共同维护国际和平和世界各国的发展;

③中美双方应坚持在中美关系三个公报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④正如习近平所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美国和中国。中国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避免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抗关系。中美相互依存的深化,中美合作意愿的存在等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2试析当代国际体系演变的动力、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答:国际体系是指在国际关系中行为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国际体系的演变主要是指由于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力量发生的变化而引起体系的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1)当代国际体系演变的动力

①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家间实力发生的对比是国际体系演变的根本动力。由于国家间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国际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不同,因而由生产力导致国家间实力发生对比从而促进了国际体系的演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