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儿童常见疾病预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4:16:26

点击下载

作者:郑惠,詹学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儿童常见疾病预防

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儿童常见疾病预防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儿童常见疾病预防/郑惠,詹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

ISBN 978-7-117-23564-8

Ⅰ.①儿… Ⅱ.①郑…②詹… Ⅲ.①小儿疾病-常见病-预防 Ⅳ.①R720.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96871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儿童常见疾病预防

主  编:郑 惠 詹 学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564-8

策划编辑:王缔

责任编辑:王缔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是“接地气,顺趋势,应民意,长知识”之作,此丛书是针对城乡居民及广大农村留守人群的健康卫生、心理疏导、权益保障、子女教育、老年疾病防治等方面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书籍。此书是由医学专家编写,但对健康知识讲解、切贴百姓、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兼顾了我国当前城镇农村人群健康科普知识现状而撰写,可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农民朋友对健康知识的渴求,适用于广大基层大众阅读、推广应用。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此启迪广大基层民众的健康思维,开启健康教育,就成为实现全民健康、提高人民大众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与责任。全民健康不仅要让基层的医疗水平普遍提高,也要以提高基层大众健康知识素养为基石;《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著书目的与国家卫计委践行“健康中国行一一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不谋而合,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优质而全面健康知识科普书籍。本丛书9本分册,有《常见疾病防治小妙招》《儿童常见疾病预防》《儿童卫生保健》《儿童心理疏导》《妇女卫生保健》《家庭急救知识》《老人常见病防治》《老人常见疾病的家庭康复》《老年残疾家庭护理》。本丛书知识全面具体,弘扬健康理念、传承科学思维,让普通百姓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渠道接受养生、防病、医疗方面的科学知识,贴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紧跟当代国人生活节奏的科普教育,必将在提高基层大众健康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12月8日前 言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我国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1/3,其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占我国人口1/3儿童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为了改善我国儿童的健康水平,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0—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为此我们依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要求,按照儿童生理、心理和疾病特点,针对农民朋友和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特编写了《儿童常见疾病预防》一书,以期为儿童提供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以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全书包括绪论、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儿童常见出生缺陷预防、儿童常见遗传代谢和内分泌疾病预防、儿童常见营养障碍性疾病预防、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儿童常见免疫性疾病预防、儿童神经心理行为障碍预防、儿童常见意外伤害预防、儿童常见五官疾病预防等10个方面的内容,突出预防为主、保健为重的特色。

本书编写力求科学、严谨、准确、简单和实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所需;但是,由于水平和时间的限制,本书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郑惠2016年11月第一章 绪 论一、儿童年龄分期及其特点有哪些

由于儿童在不同年龄时期其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活动和疾病特点等存在非常大差异;因此,为了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儿童身心健康,临床实际工作中将儿童年龄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1.什么是胎儿期?胎儿期有哪些特点?

胎儿期是指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胎儿期具有以下特点:①胎儿期依赖母体进行生长发育,孕母的健康对胎儿的存活和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②母亲妊娠期间如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包括感染、营养缺乏、心理创伤、严重疾病、滥用药物和(或)烟酒、接触放射性物质及毒品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先天畸形、生长发育障碍、死胎、流产、早产等严重后果。温馨提示胎儿借助脐带与母亲息息相通,胎儿生长直接受母亲身心健康的影响。2.什么是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有哪些特点?

新生儿期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未满28天的时期。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但由于此期婴儿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均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非常高,因此将婴儿期中的这一个特殊时期单独列为新生儿期。新生儿期具有以下特点:①新生儿脱离母体独立生活,但其机体发育尚未成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差;②新生儿发病率(如早产、产伤、缺氧、感染、先天畸形等)和死亡率高,尤以早期新生儿(第一周新生儿)最高。温馨提示新生儿脱离母体后,由于机体发育不成熟,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需要加强保健。3.什么是婴儿期?婴儿期有哪些特点?

婴儿期是指自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的时期。婴儿期具有以下特点:①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与出生时比较,身高由50cm增长到75cm左右,体重由3.0kg增加为9.0kg左右,头围由34cm增长到46cm左右。②婴儿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较多,但是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性疾病。③婴儿期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于生后6个月逐渐消失,而婴儿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抗感染能力弱,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温馨提示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量大;但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腹泻、贫血、佝偻病等,应早期预防。4.什么是幼儿期?幼儿期有哪些特点?

幼儿期是指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的时期。幼儿期具有以下特点:①幼儿期体格生长发育速度较婴儿期缓慢,2岁时体重约为12.0kg,3岁时体重约为14.0kg;2岁末身长约为87cm,3岁末身长约为96cm。②幼儿期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及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开始走路,活动范围扩大、接触社会事物渐多、好奇心强、对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③幼儿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量仍然较高,各器官系统发育仍不完善;因此,容易患营养缺乏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温馨提示幼儿由于好奇心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应加强意外伤害的防范。5.什么是学龄前期?学龄前期有哪些特点?

学龄前期是指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的时期。学龄前期具有以下特点:①学龄前期体格生长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体重年增长值约为2.0kg,身高每年增长5~7cm。②学龄前期智能发育更加迅速,求知欲、模仿性和可塑性强,但对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有限,意外伤害发生率高。③学龄前期免疫系统功能逐渐成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和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高。④5~6岁时儿童乳牙开始松动脱落,恒牙开始依次萌出;如果不重视口腔卫生,容易发生龋齿。温馨提示学龄前期儿童模仿性强,对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应加强教育。6.什么是学龄期?学龄期有哪些特点?

学龄期是指自入小学(6~7岁)至青春期前的时期。学龄期具有以下特点:①学龄期体格生长稳步增长,体重年增长值约为2.0kg,身高每年增长5~7cm,骨骼处于成长发育阶段。②学龄期认知能力发育逐渐完善,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③除生殖系统外,其他系统发育接近成人;容易发生近视、龋齿、心理和行为障碍,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温馨提示学龄期儿童学习任务繁重,容易发生近视,应早期预防。7.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有哪些特点?

青春期是指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童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童早2年左右。青春期具有以下特点:①青春期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体重每年增长4.0~5.0kg,身高男性每年平均增长9cm、女性每年平均增长8cm,持续2~3年。②青春期第二性征和生殖系统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性别差异明显;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发生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和心理行为障碍。温馨提示青春期性别差异明显,容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应及时进行性健康教育。二、儿童疾病预防的常用措施有哪些

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其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心理行为障碍;因此,儿童疾病预防的常用措施包括:生活护理与喂养、体格锻炼、计划免疫、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新生儿疾病筛查、定期健康检查和生长监测、儿童伤害的预防等有效措施。1.怎样为新生儿保暖?

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室内温度尽可能达到22~24℃(无条件时可用热水袋保暖)。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低体温儿出生后应置于自控开放式抢救台上或保温箱中,并根据体重、年龄选择适当的环境温度,使新生儿腹壁的温度维持在36.5℃左右。温馨提示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正确保暖非常重要,以减少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生。2.新生儿皮肤黏膜怎样护理?

新生儿应注意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每天用75%乙醇棉签擦洗脐带残端和脐窝,一般脐带残端于生后3~7天脱落。婴儿尿布应选用柔软吸水性好的棉布制作,勤洗勤换,以防止红臀或尿布疹的发生;如发现颈部、腋下、腹股沟、臀部等部位皮肤潮红时,可用消毒的植物油或鞣酸软膏涂抹。新生儿应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温馨提示新生儿皮肤护理是减少新生儿脐炎和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有效措施。3.应该为新生儿和婴儿选择什么样的衣物?

新生儿的衣物应具备色浅、柔软、宽松、不妨碍肢体活动,易穿、易脱,干燥清洁,冬衣应保暖性好,夏衣要透气凉爽,式样适合年龄要求,美观大方等特点。新生儿应衣着宽松,保持双下肢屈曲姿势,有利于髋关节的发育。婴儿最好穿连衣裤或背带裤,不用松紧腰裤,衣物包裹不宜过紧,更不宜用布带捆绑,以利胸廓发育。温馨提示注意:存放新生儿衣物的衣柜内不宜放置樟脑丸,以免发生新生儿溶血。4.母乳喂养有哪些优点?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一个健康的母亲可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月所需要的营养素、能量、液体量。母乳喂养具有以下优点:母乳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能增强婴儿免疫力、增进母婴的情感交流、利于母亲产后的恢复、既方便又经济等优点。温馨提示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凡是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如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等)应停止哺乳。乳母患急性传染病或乳腺炎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哺喂。5.母乳喂养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哺乳前给婴儿换好尿布,母亲先热敷和按摩乳房,选取正确的喂哺姿势(产后最初几天乳母可取半卧位,以后应采取坐位)。哺乳时,将整个乳头和大部分乳晕置入婴儿口中,便于婴儿吸入,又不堵住婴儿鼻孔。每次先吸空一侧乳房再换另一侧;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则可每次轮流哺喂一侧乳房,并将另一侧的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每次哺乳应让两侧乳房的乳汁排空。一般每次哺乳时间不超过20分钟。哺乳完毕,将婴儿竖抱,头伏在母亲肩上,用手轻拍婴儿背部,以帮助其胃内空气排出,以防溢乳。之后,宜将婴儿保持在右侧卧位,以利胃排空,防止乳汁反流或吸入气管造成窒息。温馨提示母婴同室,产后及时开乳,按需哺乳,为母乳喂养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6.母乳不足或母亲工作不能按时给婴儿哺乳时怎么办?

当母乳不足或母亲工作不能按时给婴儿哺乳时,可加喂配方奶或牛乳作为母乳补充物或每天替代1~2次母乳喂养(称为混合喂养),有两种方法:①补授法:母乳哺喂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以配方奶或兽乳补足母乳不足部分。补授的乳量由婴儿食欲及母乳量多少而定,即“缺多少补多少”。②代授法:每天用配方奶或兽乳替代1~2次母乳喂养为代授法。母乳喂养婴儿至4~6月龄时,为断离母乳开始引入配方奶或兽乳时宜采用代授法。7.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怎么办?

4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可采用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如牛乳、羊乳、马乳等)喂哺婴儿(称为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方法如下:①摄入奶量估计:一般每天婴儿配方奶粉20g/kg或8%糖牛乳100ml/kg即可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②掌握正确的喂哺技巧:喂哺时抱婴儿置半坐位,奶嘴应充满乳汁,以防婴儿吞入空气。每次哺乳时间约10~20分钟。哺乳完毕,将婴儿竖抱,拍背,同母乳喂养。温馨提示有条件时,最好采用配方奶粉喂养。尽可能避免采用羊乳喂养,以减少婴儿患维生素B缺乏性贫血的风险(因为羊乳中维生素12B含量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要)。128.怎样为4个月以后的婴儿添加辅食?

婴儿4个月以后,随着营养需要的增加,应及时添加辅食,为断离母乳做准备。婴儿添加辅食应注意以下问题:(1)添加辅食的原则:

①从少到多:如蛋黄从1/4个逐渐增加到1个;②由稀到稠:从流质开始,到半流质,最后到固体食物;③由细到粗:从菜汁到菜泥,再到添加碎菜;④由一种到多种:适应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能同时添加几种食物;⑤婴儿患病时应暂缓添加辅食。(2)添加辅食的顺序和种类:

婴儿自出生至3月龄为纯乳类喂养,4月龄后开始添加辅食,辅食添加的顺序和种类见表1-1。表1-1 辅食添加的顺序和种类9.1~16岁儿童的膳食如何安排?

1~16岁儿童的膳食安排需满足该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需要,1~16岁儿童每天需要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参见表1-2。表1-2 1~16岁儿童每天需要食物的种类和数量(g/d)10.体格锻炼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哪些作用?

通过体格锻炼能提高机体固有的防御能力和获得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可锻炼儿童的意志,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体格锻炼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措施。温馨提示不同年龄儿童,体格锻炼的方法和内容不同。11.儿童体格锻炼有哪些方法?(1)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不仅可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大自然;而且可促进儿童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和对外界环境突然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婴幼儿还可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目的。因此,新生儿满月以后即可抱到户外接触新鲜空气。开始户外活动的时间由每日1~2次,每次2~3分钟,逐渐延长到冬季20~25分钟,夏季2~3小时;年长儿除恶劣气候外,鼓励在户外玩耍。温馨提示婴幼儿冬季户外活动时应注意身体保暖。户外活动的气温婴儿一般为18~20℃,3岁以下幼儿不低于13~15℃,3~7岁儿童可低至12~14℃,学龄儿童可低至10~12℃。(2)皮肤锻炼

1)婴幼儿抚触:

婴幼儿抚触是开始于新生儿期的全身按摩,通过皮肤接受不同力度刺激和肌肉得到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肌肉的发育,使婴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易安静入睡。婴幼儿抚触,不仅给婴幼儿以愉快的刺激,同时也是父母与婴儿之间最好的情感交流方式之一。抚触前,成人洗净双手,涂上少量婴儿润肤霜或橄榄油。抚触时在婴儿眉间、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及四肢作有规律的轻柔按摩。温馨提示每次抚触的时间从5分钟逐渐增加到15分钟,每日1~2次,可选择婴儿洗澡后或穿衣前进行。

2)温水浴:

由于水的传热能力比空气强,温水浴可提高皮肤适应冷热变化的能力,故不仅可保持皮肤清洁,还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有利于睡眠和生长发育。新生儿脐带脱落后即可进行,每日1~2次,室温20~21℃时,水温可以在35~37℃,每次浸泡不超过5分钟;以后水温可逐渐降低至28~30℃。冬季应注意室温和水温,做好温水浴前的准备工作,减少体表热能散发。

3)擦浴:

刺激作用较温和,7~8个月以后的婴儿可进行擦浴,每日1次。擦浴时室温保持在16~18℃,水温开始为35℃左右,待婴儿适应后,水温可逐渐下降,每隔2~3日下降1℃,可将水温逐渐降至20~22℃。擦浴时先将毛巾浸入温水,拧至半干,然后在婴儿四肢做向心性擦浴,擦浴完毕再用干毛巾擦至皮肤微红,每次擦浴时间约5~6分钟。

4)淋浴:

效果比擦浴更好,可使全身绝大部分皮肤同时受到冷水的作用,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每日1次,一般在早饭前或午睡以后进行较好。淋浴时室温保持在18~20℃,水温开始为35~36℃,待儿童适应后,每隔2~3日降1℃,可逐渐将水温降至26~28℃;每次冲淋身体20~30秒钟为宜(不可直冲小儿头部),浴后用干毛巾擦至全身皮肤微红。(3)体育运动

1)婴儿被动操和主动操:

婴儿被动操适用于2~6个月的婴儿,每日1~2次为宜。由成人给婴儿做四肢伸屈运动,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婴儿大运动的发育。7~12个月婴儿的体育运动可逐渐由婴儿被动操改为婴儿主动操,成人可训练婴儿坐、爬、仰卧起身、扶站、扶走、双手取物等动作,以促进运动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2)幼儿模仿体操及儿童广播体操:

幼儿模仿操适用于15~36个月的幼儿。该年龄儿童模仿性强,可在成人帮助下,配合音乐,做模仿操,以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智能发展。儿童广播体操适用于3~6岁的儿童,以增进动作协调性,有益于肌肉骨骼的发育。温馨提示集体儿童机构每日按时进行,四季不可间断,冬季可选择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夏季及雨天可在房廊下进行。

3)游戏、田径与球类等:

在学龄期儿童进行游戏、田径、球类、体操、舞蹈、跳绳等体育运动,有助于儿童勇敢、坚强、自信、自制、机智灵活、果断、沉着、开朗、热情等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儿童体格和个性的完美发展。12.儿童为什么要进行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13.我国儿童常规疫苗接种程序包括哪些内容?

按照我国原卫生部的规定,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减毒疫苗及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的基础免疫。我国儿童常规疫苗接种程序见表1-3。表1-3 我国儿童常规疫苗接种程序温馨提示根据流行地区、季节、家长的意愿,还可进行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风疹疫苗、流感疫苗、腮腺炎疫苗、甲型肝炎病毒疫苗、水痘疫苗、流感杆菌疫苗、肺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的预防接种。14.儿童预防接种应注意事项哪些问题?(1)接种卡介苗时应注意:

①免疫缺陷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及其他严重皮肤病的患儿,以及对疫苗中任何一种成分过敏的儿童均不能接种卡介苗;②早产儿、难产儿、出生体重低于2 500g及有明显先天畸形的新生儿、发热或腹泻的患儿暂缓接种卡介苗;③接种后2~3个月内严格避免与结核病病人接触。(2)接种乙肝疫苗时应注意:

①对HBsAg和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以上,1~2周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也可在出生后12小时内及1个月时分别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以上,然后于第2、第3、第6个月时接种乙肝疫苗;②患有发热、严重急性或慢性疾病、过敏体质者禁用;③严禁使用注射过卡介苗的注射器接种乙肝疫苗。(3)接种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时应注意:

①需用冷开水喂服,切忌用热开水或人奶喂服,以免影响免疫效果。②凡有免疫缺陷病、发热、急性传染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忌服,严重腹泻的患儿暂缓服用。(4)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时应注意:

①有惊厥或脑损伤史的患儿禁用。②注射第1针后,因故未按时注射第2针时,可延长间隔时间,但最长不超过3个月。(5)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时应注意:

①有发热、急性或慢性感染、严重疾病、对鸡蛋过敏的儿童禁止接种。②近期注射过免疫球蛋白的儿童,推迟3~6个月接种麻疹疫苗。(6)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时应注意:

有发热、急性或慢性感染、严重疾病、免疫缺陷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过敏体质的儿童禁止接种。(7)接种腮腺炎疫苗时应注意:

有发热、急性或慢性感染、严重疾病、免疫缺陷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过敏体质的儿童禁止接种。(8)接种乙脑疫苗时应注意:

有发热、急性或慢性感染、严重疾病、中耳炎、癫痫、免疫缺陷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过敏体质的儿童禁止接种。(9)接种流脑疫苗时应注意:

有发热、急性或慢性感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疾病、高热惊厥、癫痫、精神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过敏体质的儿童禁止接种。(10)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时应注意:

有发热、急性传染病、严重疾病、免疫缺陷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过敏体质的儿童禁止接种。15.怎样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1)睡眠习惯的培养: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之一,应从婴儿期开始培养儿童有规律的睡眠习惯。儿童每日需要的睡眠时间与年龄成反比,年龄愈小,睡眠时间愈长(见表1-4)。生后1~2月婴儿尚未建立昼夜生活节律,胃容量小,可夜晚哺乳1~2次,3~4月后逐渐停止夜间哺乳任其熟睡。婴儿可利用固定乐曲催眠入睡,一旦夜间醒来,不拍、不摇、不抱、不可用喂哺催眠,以免形成不良条件反射。表1-4 7岁前儿童的生活制度温馨提示婴儿应有自己固定的床位和相对固定的睡眠作息时间。儿童居室的光线应柔和,创造安静宜人的睡眠环境,培养儿童独自睡觉和熄灯睡觉的习惯。(2)进食习惯的培养:

为了使儿童得到丰富的营养,除了注意膳食的配制、烹调技术和饮食的卫生外,培养儿童良好的进食习惯也非常重要。从婴儿期就应开始注意训练儿童进食习惯,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见表1-4)。生后3~4个月逐渐按时喂哺,4~6个月开始添加多种泥状食物,7~8个月后训练婴儿进食固体食物和学习用杯子喝奶和水,2岁左右开始培养儿童正确使用餐具和独立进餐的能力。儿童食物种类应丰富多样,避免食物单调而造成偏食。温馨提示儿童进餐环境宜安静、舒适,进餐地点与座位相对固定;进餐前应避免过度兴奋或疲劳,进餐时不宜看电视、玩玩具、说话或训斥,要使儿童愉快进餐、专心进食,细嚼慢咽,不偏食、不挑食、不浪费。(3)卫生习惯的培养:

从婴儿期开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时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进食后喂给少量温开水清洁口腔。2岁开始训练儿童不随地大小便,不吃生水和未洗净的瓜果、不食掉在地上的食物,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卫生习惯。3岁以后培养儿童自己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4)排便习惯的培养:

应从婴儿期开始训练按时大小便。排尿习惯可从2~3个月开始训练,白天在婴儿睡前、睡后或吃奶后给婴儿排尿,并采取一定姿势,形成排尿的条件反射;1岁半训练不兜尿布,开始白天不用,逐步晚上也不用;2岁左右训练儿童白天控制小便,2~3岁后夜间可不排尿。生后9~12个月,在婴儿可坐稳、大便次数逐渐减少到每日1~2次时,开始训练婴儿坐便盆、定时排大便。16.怎样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按照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在天赋气质的基础上,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教育和训练,提高儿童社会适应能力。(1)控制情绪的能力培养:

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与心理行为的发展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安全的母子依恋关系有助于婴幼儿情绪发展,回避性依恋可导致消极情绪问题。3~6岁时,儿童的情绪体验已非常丰富,出现高级情感如信任、同情、道德感等。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应按社会标准给予满足、或加以约束、或预见性的处理问题,以减少儿童产生消极情绪的机会。温馨提示在处理儿童情绪问题时,应采用诱导方法,以减少儿童的对立情绪,有利于培养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2)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培养:

儿童从幼儿园或家庭进入学校,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尽快培养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顺利完成学业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活自理是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基础,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自己进食、独自睡觉、自己穿衣的能力;②训练儿童遵守交通规则和遇到紧急情况求救的能力;③培养儿童热爱学校生活,形成规律的学习习惯;④训练儿童听、说、读、写、算的能力;⑤发展儿童社交能力,鼓励孩子帮助朋友、克服自我中心,养成关心集体和互助友爱的良好品德。(3)培养坚强的意志:

儿童意志力是影响其日后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在儿童意志力培养过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尊重儿童,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育指导原则要具有适宜性、直观性、主动性、多样性、连续性、一致性和保教结合。培养方法可采用目标导向法、独立活动法、克服障碍法、表扬法、自我控制法等,以塑造儿童自觉、果断、坚定、自制的良好品质。17.目前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包括哪些内容?

新生儿出生后应按规定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尽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减少后遗症。新生儿疾病筛查内容包括: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听力和视网膜病变等筛查。(1)苯丙酮尿症的筛查:

新生儿喂乳3~7天,针刺足跟采集外周血,滴于专用采血滤纸上,晾干后送至筛查实验室,进行苯丙氨酸浓度测定。正常新生儿血苯丙氨酸浓度测定为0.06~0.18mmol/L(1~3mg/dl),患儿血苯丙氨酸浓度 >1.2mmol/L(20mg/dl)。温馨提示患儿一旦确诊,应立即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2)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3~7天,针刺足跟采集外周血,滴于专用采血滤纸上,晾干后送至筛查实验室,进行促甲状腺素(TSH)浓度测定。当TSH>15~20mU/L时,再进一步检测血清甲状腺素4(T)、4TSH;如血清T降低、TSH明显增高即可确诊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4低症。温馨提示患儿一旦确诊,应立即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3)听力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2~3天,采用耳声发射法和(或)快速脑干诱发电位法筛查听力。初次筛查未通过者,应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查。当复查仍不能通过者,应在出生后3~6个月进行诊断性脑干诱发电位和诊断型声导抗等测定。温馨提示一旦确诊患儿有听力损害后,应及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听力和语言等的康复训练。(4)视网膜病变筛查:

对出生体重﹤2kg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采用间接检眼镜直接进行眼底检查。Ⅰ期病变隔周复查,Ⅱ期病变每周复查,Ⅲ期病变每2~3天复查1次,如已达病变阈值,3天内在医师的指导下开始治疗。18.新生儿家庭访视的目的是什么?

新生儿家庭访视其目的是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处理,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新生儿家庭访视由社区妇幼保健人员于新生儿出生28天内家庭访视3~4次,高危儿应适当增加家庭访视次数。19.新生儿家庭访视的内容有哪些?

新生儿家庭访视内容包括:①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和预防接种情况;②观察新生儿居室、衣被、尿布的卫生情况;③体重测量和全身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有无产伤、黄疸、畸形、皮肤与脐部感染等;④宣传和指导母乳喂养、正确护理和预防感染的方法,对冬季在北方出生的新生儿应指导维生素D制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温馨提示如在访视中发现严重问题,应立即转到医院诊治。20.目前我国儿童定期健康检查的时间和内容包括哪些?

应按照各年龄期保健需要,定期到固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街道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检查,通过连续的纵向观察,可获得个体儿童的体格生长和心理行为发育趋势,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1)定期健康检查时间:

6个月以内婴儿每月检查1次,7~12个月婴儿每2~3个月检查1次,3岁以下的幼儿每6个月检查1次,3岁以上儿童每年检查1次。高危儿、体弱儿应适当增加检查次数。(2)定期健康检查的内容包括:

①询问儿童的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既往史、家族史等。②体格测量(所有儿童均需测量体重和身高,2岁以内儿童增加头围和胸围测量,3岁以后每年测视力和血压一次)和全身体格检查。③采用丹佛发育筛查量表对6岁以下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筛查。④根据体格测量和全身体格检查结果,确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一般情况下出生后6个月或9个月检查1次血红蛋白,1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1岁后每年检查1次尿常规;2岁后每半年检查1次大便常规。温馨提示对临床可疑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微量元素缺乏、发育迟缓等患儿应作相应的进一步检查。21.儿童生长监测的作用有哪些?

儿童生长监测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一套较完整的儿童系统保健方案,该方案利用儿童生长监测图对个体儿童的体重进行连续的测量与评价,可以直观的监测儿童体重生长的水平和速度,动态地观察儿童生长发育的趋势,早期发现生长迟缓现象。对生长发育有问题的儿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诊断和干预。(1)对营养缺乏的儿童:

从母乳喂养、辅食添加、食欲状况、饮食习惯等方面进行询问,以分析儿童营养缺乏的原因。鼓励母乳喂养,指导家长正确添加辅食,合理喂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解决能量不足或有关营养素不足等问题。在喂养指导的同时,每月监测儿童体重,继续观察体重增长的趋势。(2)对感染所致体重增长减慢的儿童:

如腹泻、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要针对感染的病因及时给予治疗。对反复感染的儿童,可选用增强儿童免疫功能的药物,调节机体免疫力,以达到减少和控制感染的目的。(3)对由于照顾不当所致体重不增的儿童:

要采取综合措施,尽可能地改善居住和卫生条件,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积极防治疾病,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22.怎样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儿童意外伤害是指由于意想不到的原因所造成的儿童损伤或死亡,如窒息、异物吸入、中毒、跌落伤、切割伤、烧(烫)伤、溺水、交通事故等。(1)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存在的环境。安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①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应注意防止因被褥、母亲的身体、吐出的奶液等造成窒息;②婴幼儿应防止食物、果核、果冻、纽扣、硬币等异物吸入气管;③婴幼儿居室的窗户、楼梯、阳台、睡床等都应安置栏杆;④保证儿童食物的清洁卫生,防止食物在制作、储备、出售过程中处理不当所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⑤避免儿童食用有毒的食物,如毒蘑菇、含氰果仁、白果仁、河豚、鱼苦胆等;⑥药物应放置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儿童内外用药应分开放置,防止误服外用药造成的伤害;⑦妥善放置沸水、高温的油和汤等,室内电器、电源应有防止触电的安全装置,儿童出入的门不要安装弹簧等。(2)提高对儿童意外伤害的警惕性:

造成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环境和(或)用具不安全、技术不熟练、监管不当、态度不当、知识不足等;因此,家长、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学校的教师必须对儿童意外伤害有预见性,应具备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常识,及时发现和排除导致儿童意外伤害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使儿童在家庭内外均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3)安全教育与安全训练:

过度保护不利于培养儿童避免危险的能力,对有理解能力的儿童要尽早进行安全教育与训练。在家中应教育儿童不能随意玩火柴、煤气等危险物品;外出时教育儿童遵守交通规则,不可独自或与小朋友去无安全措施的江湖和池塘玩水、游泳。温馨提示注意培养儿童自救的能力,如遭受外来人侵犯时拨打110,家中发生火灾拨打119,意外伤害急救拨打120电话等。三、各年龄期儿童疾病预防重点1.胎儿期疾病预防重点有哪些?(1)普及婚前检查和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以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2)孕母营养应充足和均衡,并且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如蛋、鱼、禽、瘦肉、海产品等)、乳类(如纯牛奶或配方奶)、含铁(如瘦肉、动物肝脏)丰富的食物和富含叶酸的食物,以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所需。(3)孕母生活环境应舒适,减少孕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孕母应注意劳逸结合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做孕妇保健操),有助于胎儿健康地生长发育。(4)妊娠早期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率可高达50%,孕母常见感染对胎儿的影响见表1-5。表1-5 孕母常见感染对胎儿的影响温馨提示孕母应避免与病毒感染患者接触,尽量不去人多空气浑浊的公共场所,不养宠物,以免在孕期发生感染。(5)胎儿对放射线十分敏感(尤其是胎龄16周之前),孕母接触放射线可导致胎儿神经系统、骨骼系统和眼部等畸形,甚至胎儿死亡。因此,孕母应尽量避免接触各种放射线,尤其在妊娠早期。(6)孕母应避免暴露于化学毒物和有毒环境,以保障胎儿健康地生长发育。①孕母暴露于苯、铅、汞、有机磷农药等化学毒物污染环境,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胎儿生长发育障碍;②孕母经常接触乙醇、消毒剂、麻醉剂等,不利于胎儿生长发育;③孕母饮酒、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吸入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烟雾中的氰化物)等,可导致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和生长发育障碍。(7)患有心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孕母,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8)高危产妇除定期产前检查外,应加强随访,避免妊娠期合并症,预防流产、早产、异常产的发生,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伤残率。2.新生儿期疾病预防重点有哪些?(1)保暖:

新生儿居室的温度和湿度应随气候变化调节,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使室内温度达到22~24℃、湿度为55%~60%;无条件时冬天可用热水袋保暖,夏季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2)喂养:

提倡母婴同室,尽早母乳喂养。因各种原因不能母乳喂养时,应首选婴儿配方奶粉喂养。纯母乳喂养的足月新生儿出生2周后应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U,早产儿出生后即应每天补充维生素D 800~1 000U(注:3月龄后改为每天400U)。(3)皮肤黏膜护理:

新生儿应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注意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每天用75%乙醇棉签擦洗脐带残端和脐窝,一般脐带残端于生后3~7天脱落。根据室温选择衣物和尿布,勤洗勤换,以防止红臀或尿布疹的发生。温馨提示如发现新生儿颈部、腋下、腹股沟、臀部等部位皮肤潮红时,可用消毒的植物油或鞣酸软膏涂抹。新生儿痤疮、“马牙”、“红斑”、乳房肿大、“假月经”、粟粒疹等属特殊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切不可擦拭、挤压、针挑,以免感染,有问题及时就医。(4)促进感知觉和运动发育:

父母应多与新生儿说话、微笑、唱歌,抚摸新生儿全身皮肤,让新生儿多看鲜艳的玩具,以促进新生儿感知觉和运动的发育。(5)预防感染:

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成人护理新生儿前应洗手,新生儿用具每天煮沸消毒,尽量避免过多的外来人员接触。(6)慎用药物:

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率低,容易蓄积发生毒副作用,对新生儿造成损害(见表1-6)。表1-6 对新生儿有害的药物(7)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应按规定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听力和视网膜病变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降低儿童的伤残率。(8)新生儿家庭访视:

由妇幼保健人员定期入户对新生儿进行询问、检查和指导。

1)初访:

应在新生儿出生后1~3天内进行,访视内容包括:①查看新生儿居室的卫生状况,如通风是否良好、室温是否适宜、室内用具是否消毒、新生儿的衣被及尿布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等;②询问母亲有关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如分娩方式、有无窒息、出生体重和身长、哭声、吃奶、睡眠、大小便情况;③了解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情况;④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呼吸节律及频率、面部及全身皮肤颜色、有无黄疸、四肢活动及神经反射情况;⑤测量新生儿体温、体重、身长、头围、胸围,检查新生儿有无畸形、脐部有无出血或渗血、皮肤皱褶处有无糜烂、肺部及心脏听诊有无异常、腹部触诊有无异常、下肢有无水肿和硬肿等;⑥宣传指导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如哺喂、保暖、洗澡、预防感染等方法示教。

2)复访:

于新生儿出生后5~7天进行,访视内容包括:①观察新生儿一般健康状况;②了解初访指导内容执行情况,并对新生儿喂养、护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予指导;③注意检查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脐带脱落情况。

3)三访:

于新生儿出生后10~14天进行,访视内容包括:①了解新生儿体重恢复和黄疸消退情况,如果体重未恢复到出生时体重、黄疸未消退,应分析原因,给予指导;②检查新生儿的视力和听力;③指导家长帮助新生儿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指导家长为新生儿补充鱼肝油的方法和剂量。

4)满月访:

于新生儿出生后28~30天进行,访视内容包括:①对新生儿进行全身体格检查、测量体重,如果体重增加不足600g,应分析原因;②正常者转入婴儿期保健系统管理,异常者转入体弱儿门诊进行专案管理。温馨提示正常新生儿于生后28天内访视不少于3~4次,每次访视内容应有所侧重,并做好详细的访视登记。3.婴儿期疾病预防重点有哪些?(1)合理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因各种原因不能母乳喂养时应首选婴儿配方奶粉喂养。4~12个月的婴儿逐步合理地添加辅助食品,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U。(2)促进婴儿感知觉、语言和运动的发育:

父母应多与婴儿说话,抚摸及拥抱婴儿均有利于情感交流;坚持户外活动,进行婴儿抚触、温水浴、擦浴、被动和主动体操,以利婴儿生长发育。(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婴儿期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4)定期健康检查:

6个月以内婴儿每月检查1次,7~12个月婴儿每2~3个月检查1次,定期健康检查的内容参见本部分二、儿童疾病预防常用措施。(5)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婴儿期应完成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的接种(见表1-3),以预防结核、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等感染性疾病。4.幼儿期疾病预防重点有哪些?(1)合理膳食:

幼儿膳食以每天3次主餐、上下午各1次点心为宜,主餐食物种类和数量见表1-2,点心可安排乳类、水果、糕点等。睡前不吃甜食,以预防龋齿。(2)合理安排生活: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注意口腔卫生。(3)促进儿童智能发展:

①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通过说话、唱歌、讲故事促进幼儿语言发育。②坚持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大自然,还可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突然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幼儿还可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目的。③在成人帮助下,配合音乐,做幼儿模仿操,以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智能发展。(4)预防疾病: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见表1-3),每3~6月应进行1次体格检查,以降低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肺炎、腹泻等疾病的发病率。(5)预防意外伤害:

注意安全,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5.学龄前期疾病预防重点有哪些?(1)保证充足营养和均衡膳食:

学龄前期儿童膳食以每天3次主餐、1~2次点心为宜,其每天所需食物种类和数量见表1-2。(2)做好入学前准备:

①应注意通过户外活动、游戏、讲故事、跳舞、唱歌等培养儿童遵守规则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培养儿童自己准备学习用具的能力和良好习惯。(3)预防疾病和意外伤害:

①注意口腔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儿童体质;②每年进行1~2次健康检查,注意弱视、斜视、弱听、龋齿、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病的预防;③注意防止溺水、烫伤、外伤、误服药物、食物中毒等意外伤害的发生。6.学龄期疾病预防重点有哪些?(1)保证足够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端正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注意预防近视、龋齿和心理行为障碍。(3)学习交通规则和意外伤害的防范知识,以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7.青春期疾病预防重点有哪些?(1)供给充足营养,合理安排生活,加强体育锻炼。(2)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加强素质教育、法制和性教育,帮助青春期少年(女)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3)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注意预防缺铁性贫血、近视、龋齿和心理行为障碍。

第二章 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一、新生儿窒息怎样预防1.什么是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2.新生儿窒息有哪些表现?(1)宫内窒息(胎儿缺氧):

①早期表现为:胎动增加,胎心率增快(≥160次/分);②晚期表现为: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率减慢(<100次/分),羊水被胎粪污染。(2)新生儿窒息程度判定:

临床上采用生后1分钟的Apgar评分来判定新生儿窒息程度(表2-1),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表2-1 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标准温馨提示Apgar 1分钟评分反映窒息严重程度,5分钟和10分钟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3.新生儿为什么容易发生窒息?

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凡是影响胎盘或肺气体交换的因素均可引起窒息。新生儿窒息可出现于妊娠期,但绝大多数出现于产程开始后,新生儿窒息多为胎儿窒息(宫内窘迫)的延续。(1)孕母因素:

①孕母有慢性或严重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等;②妊娠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③孕妇吸毒、吸烟或被动吸烟、年龄≥35岁或﹤16岁及多胎妊娠等。(2)胎盘因素: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老化等。(3)脐带因素:

脐带脱垂、绕颈、打结、过短或牵拉等。(4)胎儿因素:

①早产儿、巨大儿等;②先天性畸形:如食管闭锁、喉蹼、肺发育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等;③宫内感染;④呼吸道阻塞:羊水、黏液或胎粪吸入。(5)分娩因素:

头盆不称、宫缩乏力、臀位,使用高位产钳、胎头吸引、臀位抽出术;产程中麻醉药、镇痛药或催产药使用不当等。4.新生儿窒息怎样预防?(1)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处理高危妊娠。(2)加强胎儿监护,避免宫内胎儿缺氧。各级医院产房内需配备复苏设备。每个分娩都应有掌握复苏技术的人员在场。(3)推广ABCDE复苏技术,培训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温馨提示ABCDE复苏技术中,A是指“清理呼吸道”、B是指“建立呼吸”、C是指“维持正常循环”、D是指“药物治疗”、E是指“评估”。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怎样预防1.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积聚增高引起的以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为特征的临床现象。2.怎样区别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见表2-2),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表2-2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续表注:胆红素换算:1mg/dl=17.1μmol/L温馨提示生理性黄疸的诊断必须排除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各种疾病后才能确定。3.新生儿为什么容易发生黄疸?(1)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较多,生后血氧分压升高,红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寿命短,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旁路胆红素来源多。(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联结的胆红素越少;刚出生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3)肝功能发育不成熟:

新生儿肝脏内Y、Z蛋白含量少,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能力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含量和活性低,生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肝脏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差。(4)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肠道中结合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排出体外,加之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化成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达肝脏。4.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怎么预防?(1)加强母亲妊娠期保健和新生儿期疾病预防。(2)提倡母乳喂养,注意保暖,正确护理脐部,避免感染损伤,慎用药物。(3)饥饿、缺氧、酸中毒、失水、溶血或出血、用药不当(如用磺胺药、氯霉素等)、严重感染、肠梗阻(每克胎粪含胆红素达35mg,可明显加重肠肝循环致病理性黄疸病情加重)等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应积极预防。三、新生儿脐炎怎样预防1.什么是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是细菌侵入新生儿脐带残端,并且在其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2.新生儿脐炎有哪些表现?(1)轻度新生儿脐炎:

表现为新生儿脐部和脐周皮肤轻度红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流出。(2)重度新生儿脐炎:

表现为新生儿脐部和脐周皮肤明显红肿,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流出,闻起来有臭味。3.新生儿为什么容易发生脐炎?(1)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黏膜薄嫩,易破损感染,特异免疫及非特异免疫功能均不成熟。(2)新生儿娩出脐带结扎时消毒不严,新生儿期脐部护理方法不正确。4.新生儿脐炎怎样预防?(1)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

新生儿洗澡后先用消毒的干棉签吸干脐部的水,再用75%酒精消毒脐部和脐周皮肤。待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后2~3天脐部和脐周皮肤就不用消毒了。新生儿脐带残端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5~10天脱落,当新生儿脐部有炎症时脐部残端脱落可能会延迟。(2)新生儿脐部和脐周皮肤消毒的方法:

先用一支消毒棉签蘸75%酒精,从新生儿脐带残端的根部开始消毒,并把脐部的分泌物清洁干净;再用另一支消毒棉签蘸75%酒精消毒脐部周围皮肤,消毒脐部周围皮肤时注意从中间向外消毒皮肤。消毒结束后要等酒精自然干燥再穿回衣服,家长不要用嘴巴吹干酒精。温馨提示家长给新生儿穿衣服时要小心,别碰伤新生儿脐带残端,以免出血。此外,不能在新生儿脐带残端涂抹茶油、香油、草药、药膏、爽身粉等,以免引起新生儿脐炎。四、新生儿败血症怎样预防1.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尤其是早产儿。2.新生儿败血症有哪些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无特征性表现,常累及多个系统,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表现为:①早期表现:为“三少”,即少吃、少哭、少动;②病情进展表现:为“七不”,即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或发热)、体重不增、精神不好(萎靡、嗜睡)、面色不好(苍白或灰暗)。温馨提示新生儿如出现以下表现应高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①黄疸: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②肝脾肿大;③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等;④休克:面色苍灰、皮肤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⑤其他:呼吸衰竭、腹胀、中毒性肠麻痹等;⑥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肺炎、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骨髓炎等。3.新生儿为什么容易发生败血症?(1)易感因素:

①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②皮肤黏膜薄嫩,屏障功能差,易破损感染,未愈合脐部是细菌入侵的门户;③血中补体少,白细胞在应激状态下杀菌力下降,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反应差,细菌一旦侵-入易致全身感染;④IgM、IgA(特别是SIgA)缺乏,易患G杆菌感染,且对病变局限能力差,细菌进入体内易感染扩散而致败血症。(2)病原菌:

①我国以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②近年来因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提高和血管导管、气管插管技术的广泛使用,使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败血症增多。(3)感染途径:

①产前(宫内)感染:与孕母感染有关,尤其是羊膜腔的感染更易发病;②产时(产道)感染:与胎儿通过产道时被细菌感染有关,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急产或助产时消毒不严等;③产后感染:为最主要感染途径,与细菌从脐部、皮肤、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等侵入有关,以脐部最多见;也可通过雾化器、吸痰器和各种导管造成医源性感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