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绝对很有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0:56:58

点击下载

作者:李飞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国绝对很有趣

三国绝对很有趣试读:

前言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带着血腥和诡异的历史。

自汉末黄巾之乱到西晋灭吴,三国硝烟燃烧不过百年,却是流传最广、后人议论最多的一段历史。枭雄、奸雄、英雄;智者、谋者、诈者,犹如云从龙、风从虎,虎啸龙吟,龙争虎斗,激荡人心。霸者趁机于乱世,豪杰崛起于草根,或挥斥方遒,或艰难逆袭,你征我伐,尔虞我诈,铁马银枪,侠骨担当……政治家揣摩它的权谋,军事家研究它的韬略,咱老百姓则痴迷于它的传奇……汉末三国那一段过往,于中国人而言,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启示录。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乱世,雄主谋臣奇谋迭出,云诡波谲:既与强敌一较生死于外,又与政敌智勇博弈于内,殿上殿下,兄弟之间,卧榻之侧,看不见的刀,触不到的剑,却往往伤人于无形,福祸生死,就在一夕之间。一段三国,时时上演着成王败寇的历史故事。

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载,野史传说,小说演义,影视编排,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悟,不同作品有着不同的描述,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众口不一,众说纷纭,疑窦丛生……历史,就像犹抱琵琶的少女,面纱的背后还得我们自己亲自探索。

这是我们精心撰写的历史。本书站在大众视角,揭秘正史,穿插野史,通过现代思维,以故事讲述人物,以人物回顾历史,以历史了解文化,以文化解读人性。全书史实翔实,贴近真实历史,诙谐叙事,通过写人物的命运,来写时代风云,通过写时代风云,来写历史规律。我们把英雄请下了神坛,使人物呈现本色,力图恢复历史的原貌。读过之后你会发现,这样的三国比演义还精彩!第一卷枭雄当道雄霸辈出似潮涌,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汉末年,帝王昏庸,吏治腐败,社稷崩坏,各路豪杰趁势而起。一时间,神州动荡,风起云涌,大小军阀,相互攻伐。大浪淘沙之下,究竟谁是枭雄?

何为枭雄?枭者,凶猛之谓;雄者,骁勇雄豪。

枭雄和英雄其实差不多,都说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更出枭雄。名垂千古者是英雄,得天下者往往是枭雄。其原因渺渺不可言说。董卓:穷凶极恶之极品野蛮凶狠富家子

董卓是富家出身,董家是凉州陇西临洮县的大族,但属于没有文化的土豪。

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他“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张弓,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倚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多与羌族部落酋长交往。

羌族首领惧于董卓淫威,极力迎合趋附他,并与之结好,称兄道弟,以求暂时相安无事。董卓见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寻思如何来利用和控制他们,培植自己的势力。他挥金如土,每当羌人首领来家作客,便杀牛宰羊大肆款待,以此收买人心。羌人一方面惧怕董卓的凶悍,一方面感激董卓的“豪爽”,所以都归附他,愿意听候他调遣。除了结交羌人,董卓还拉拢、兼并其他地方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他经常扮演游侠豪杰的角色,在当地享有“健侠”的美名。同时,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愿意死心塌地跟随左右。当时,董卓就出任州兵马掾一职,负责带兵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这样一来,董卓通过控制更多的羌人,为他今后势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时之间,董卓成为闻名陇西的风云人物,不管是在官府,还是在民间,董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趁乱世,雄起

黄巾之乱爆发以后,东汉朝廷派皇甫嵩、朱儁领兵征讨颍川,同时,任命卢植为中郎将,征讨河北黄巾军。本来,卢植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由于得罪了前来视察军事战况的宦官特使,遭到诬陷,无辜被囚,随后,朝廷任命董卓为中郎将,代替卢植继续攻打河北黄巾军。黄巾之乱虽然被平定,但主要是人家皇甫嵩的功劳。董卓呢?未建寸功,“军败抵罪”,被免了官。所幸董卓这个人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当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又被起用。

在征讨凉州叛乱的过程中,董卓开始有了闪光的功勋。

某一夜,皓月当空,群星灿烂,夜半时分,静悄悄的夜空突然出现一道长达十余丈的流星雨,半壁天空火光如柱,惊得边章、韩遂军营中的战马狂嘶不已。熟睡中的士兵惊醒后也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怪异现象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他们以为这是战争将败的不祥之兆,不愿再留在这里打仗,都想归回旧地金城。顿时,整个军营一片骚乱,久久不能安静下来。

董卓得知以后,当机立断,立即与鲍鸿等人合兵夹击。由于对方军心受到影响,组织不严,大部分士兵根本没有思想和防卫准备,顷刻之间遭受沉重创击,死伤无数。董卓大获全胜;边章、韩遂败走榆中。

汉家军队见敌军溃败,觉得机会难得,便合兵追剿。由于金城是羌人的本家,势力无所不及,到处都驻有军队,而汉军盲目深入西羌,又犯了“穷寇勿追”的兵家大忌,在追赶过程中,遭到数万名羌人围击。孤军深入的东汉大军完全陷入西羌部队的分割包围之中。由于后方援军无法及时赶到,不到数日,各军粮草殆尽,而围兵不仅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进攻更加猛烈,情势十分危急。当时,由周慎等人率领的军队被彻底击溃,只有董卓军队设计得脱。沉着老练的董卓在如此情况下,仍不惊慌,他命令士兵在河中筑一高堤坝,截断上游的流水。羌人对此感到莫名其妙。这时,羌骑侦察回来传出消息说,东汉军队整天在坝中捕捉鱼虾。西羌将领以为董卓军粮已尽,只得靠捕捉鱼虾充饥,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只围不攻,想困死董卓的军队。可是,很久都不见动静,等羌骑探明情况时,董卓军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原来,董卓筑坝的真正目的是迷惑敌人,以此作掩护,然后伺机悄悄撤退。胡兵、羌骑听闻董卓军队逃遁,前往追击,由于河水太深,无法渡河。因抗击边章、韩遂有功,表现突出,董卓不久便被封为台乡侯,食邑千户。

镇压凉州叛乱以后,董卓实力越来越强。其军队主体是战斗力强悍的湟中义从和其他羌汉混合兵。这是董卓培植豢养的一支私兵,只听命于董卓。

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但董卓的迅速壮大,又让东汉政府忐忑不安,于是,朝廷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任职,甚至打算让他做位列九卿的少府,其目的显然是要夺他的兵权。但每次一调任,凉州的羌族就开始搞事,董卓就赶紧告诉朝廷,这边又发生动乱了,我离不开啊。至于这些羌族和朝廷为什么这么有默契,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无奈之下,东汉政府只能退让一步,给他一个实权很大的官职——并州牧,这也可以把他调离其根据地凉州。董卓看穿了朝廷的用心,遂要求带上亲兵。国家疲弱之际,无力和强臣讨价还价,只好答应董卓的要求。于是董卓带上三千亲兵,前往并州赴任。

董卓赴任过程中,汉灵帝驾崩了,给东汉王朝留下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好像是专门给董卓预备的。董卓嗅到了机会,不顾朝廷下诏阻止其进兵,直奔洛阳。满城尽是西凉军

董卓能带兵进洛阳,多亏了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大将军何进。何进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脑残,他飞黄腾达之前就是个屠夫,当然,不是说屠夫就一定头脑简单,但何进绝对没多少脑子。若单以能力论,何进或许也只能流连于市井。但他有个好妹妹,何氏根据选择宫女的制度被选入掖庭,得到汉灵帝刘宏的临幸,生下皇子刘辩,逐步登上皇后之位。于是何氏一门平步青云,父何真封舞阳侯,母称舞阳君,兄何进官拜大将军,手握兵权。但大将军的头衔也不能掩盖他的愚蠢,东汉彻底崩坏有其很大的责任。

汉朝的政权有个奇葩的传承,就是外戚专权。这一点从刘邦开始,吕后专权。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未能免俗,每一次成亲都重用老婆的娘家人,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霍光。但汉武帝这个人狠,外戚也不敢造次,能力都不俗,功劳也都挺大。可汉武帝一死,外戚就越来越嚣张了,霍光废立皇帝,王莽作乱,光武中兴仍然没能解决好外戚问题,从东汉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刘肇开始,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政。

刘肇即位时年幼,仅有10岁,只得依靠太后窦氏,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于是把持朝政。皇帝想夺回权力,无法借助朝臣之力,只能依靠宦官。后来,汉和帝在中常侍郑众的帮助下,消灭窦氏势力,论功行赏,郑众自然是首功。于是宦官开始干政弄权。

刘肇死后,皇后邓绥立刚刚出生百余日的刘隆为帝,史称汉殇帝,汉殇帝短命,仅当了220天皇帝的刘隆悄然离世。刚满13岁的清河孝王刘庆之子刘祜又被立为皇帝,是为汉安帝。邓太后掌握大权,引用外戚,但她汲取窦太后覆灭的教训,尽量恭谨守法,礼待宦官郑众、蔡伦等人。邓太后死,安帝亲政,邓氏一门立遭贬黜,邓骘等兄弟子侄7人被迫自杀。邓氏被灭,宦官并未得势,安帝又引其母家耿氏,妻家阎氏等外戚掌权,但更加骄横无度,政治也愈加腐败。

安帝死,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刘懿做了7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曹腾、孙程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11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是为汉顺帝,那十九位拥立刘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汉顺帝因宠爱梁皇后,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弟弟梁冀先后当大将军。梁冀跋扈专权,又与宦官勾结,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梁氏专权。

顺帝死,梁冀连续立冲、质、桓三帝。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梁氏势力,宦官又开始专权。

桓帝死,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即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汉章帝玄孙刘宏继承大统,是为汉灵帝。从此窦武把持朝政,并密谋铲除宦官。但不料被宦官势力反扑,窦氏灭族。宦官集团再次成为胜利者,即我们所熟知的“十常侍”。

汉灵帝死,汉少帝刘辩即位,刘辩的母亲何太后把持朝政,何太后的哥哥就是何进!

东汉王朝,迎来了外戚与宦官的最后一次火并。何进为了不致重蹈窦武的覆辙,增加自己致胜的筹码,许诺给董卓以好处,以圣旨名义召他立即进京讨伐宦官张让等人。地方豪强趁机上台,把持了政权,天下就这么乱了。

董卓接到圣旨后,大喜过望,立即召集人马,即日引军进京。谁知他还没赶到洛阳,何进就在争斗中被张让等人杀了。这时,虎贲中郎将袁术也在洛阳统兵,听闻何进被杀,放火烧毁南宫,追杀张让等人。张让、段圭等无力还击,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去。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率军追到,张让等人投河自尽,卢植又把少帝和刘协迎回宫内。

奉何进之令入京“勤王”的董卓来到京城西,听说少帝一行在北边就要回宫了,就率军与大臣们一起到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下迎接少帝。少帝望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吓得哭泣流泪。董卓上前与少帝叙话,少帝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而一旁的陈留王则对答如流。董卓十分高兴,觉得陈留王比少帝贤能,而且认为自己与抚养陈留王的董太后是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废黜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皇帝的念头。

董卓把刘辩奉迎至皇宫后,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长期统兵的董卓深知: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须先掌握强大的军事力量。初到洛阳时,董卓部属不到三千人,为了给百官造成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几乎所有洛阳人,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虽然假象能暂时迷惑人,但终会被人识破。董卓此举当然只能是权宜之计,稍稍调整后,他便开始采取实际行动,以扩充兵力,收揽兵权。大将军何进被张让伏杀后,他的部将吴匡对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怨恨很深,认为何苗存心不肯与何进合作,而且还怀疑他与张让勾结,共同对付何进。吴匡感念何进平日对自己有恩,发誓要杀死何苗,替何进报仇。他发动手下士兵,告诉他们说:“是车骑将军何苗勾结张让杀死了大将军,我们一定要替大将军报仇!”于是,他便联合董卓的弟弟董旻,共同攻杀何苗。何苗死后,董卓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收编了何进、何苗的部队。

至此,董卓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地方豪强掌权的先河,东汉政权就开始进入了名存实亡的阶段了。倒行逆施,人神共愤

董卓大权独揽以后,决定废除少帝。他在崇明殿召开百官大会,在他的胁迫下,何太后下诏废黜少帝刘辩,降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何太后呜咽流泪,文武官员满目悲怆,但都不敢吱声。

完成这一法定程序后,何太后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三天后,董卓下令用鸩酒将何太后毒死,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亦被杀,尸体抛入御花园。何苗被开棺戮尸。东汉最后一家专权的外戚家族彻底灰飞烟灭。

改立献帝后,董卓将自己升迁为太尉,成为三公之一,后又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董卓虽然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但实际早已不在皇帝之下。在董卓的淫威逼迫和阴谋陷害下,他的竞争对手和朝中许多忠义之臣,不是被逼迫出逃,就是被铲除消灭。董卓恣意玩弄权术,滥杀无辜,引起广大官员和人们的强烈愤慨和反对。

董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协众,睚眦之隙必扳,人不自保”。率兵进洛阳时,见城中富足贵族府第连绵,家家殷实,金帛财产无数,便放纵手下士兵,实行所谓“收牢”运动。这些士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劫掠物资,把整个洛阳城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控制中央政权后,董卓残忍不仁的恶性更加膨胀,经常派遣手下士兵四处劫掠,残暴百姓。有一次,董卓部属的羌兵在阳城抢劫正在乡社集会的老百姓。士兵们杀死全部男子,凶残地割下他们的头颅,血淋淋地并排悬挂在车辕上,令人触目惊心,然后掳走大批妇女和大量财物。回到洛阳后,他命手下将领把头颅集中起来加以焚烧,而把妇女和财物赏赐给士兵,却对外人宣称是战胜敌人所得。

迁都长安时,为了防止官员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阳,董卓将整个洛阳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物全部焚火烧毁。昔日兴盛繁华的洛阳城,瞬时之间变成一片废墟,凄凉惨景令人顿首痛惜。

为了攫取财富,董卓还派吕布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坟冢,尽收珍宝。

整个洛阳城狼藉不堪,在董卓肆意践踏破坏下,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曹操对此悲愤不已,他写了一首诗《薤露行》,予以讥讽:

贼臣持国柄,杀主死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为了自己聚敛巨额财富,董卓大量毁坏通行的五铢钱,还下令将所有的铜人、铜钟和铜马打碎,重新铸成小钱。粗制滥造的小钱不仅重量比五铢钱轻,而且没有纹章,钱的边缘也没有轮廓,不耐磨损。小钱的流通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猛涨。据史书记载,当时买一石谷大概要花数万钱。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陷于极度痛苦之中。董卓却利用搜刮来的钱财,整日歌舞酒宴,寻欢作乐,生活荒淫无度。恶事做尽,终是罪孽难逃

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愤怒与反抗。起初,议郎杨勋与左将军皇甫嵩秘密商议,准备共同讨伐董卓,只是后来由于皇甫嵩被征调,杨勋势单力薄,才就此罢休。

随后,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张咨和渤海太守袁绍等十余人都纷纷起兵反抗董卓,从此便开始掀起了大规模持续反抗董卓的斗争浪潮。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率领豫州各郡军队征讨董卓,在今汝州梁县西南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联合孙坚反董卓的颍州太守李旻也被生擒。

孙坚重整兵马,董卓派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攻击孙坚,任吕布为骑督。吕布与胡轸素来不和。孙坚率兵出击,大破董卓军,并斩其都督华雄(三国演义为戏剧效果移花接木给关羽,因而造出了温酒斩华雄)。孙坚趁胜进军,董卓亲自率兵迎战。董卓兵败逃走,屯军渑池。孙坚接着进军洛阳,击败吕布。董卓使东中郎将董越屯渑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诸将分布在诸县,用来防御山东诸军。董卓自己引兵回长安。孙坚于是修整诸皇陵,引兵回鲁阳。

此时,山东诸路豪杰也纷纷揭竿而起,共同起兵声讨董卓。被多方义军逼得无路可走的董卓决定迁都长安,以避锋芒。

司徒王允早有除掉董卓之心,可是考虑到董卓平时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武力过人,如果不采取周密措施,恐怕不易得手。于是,王允便物色了董卓的亲信吕布做内应。《三国演义》中用一出离奇的美人计展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为了家国大义,周旋于两个勇猛的男人之间,进而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略施计谋,便将董卓这一大害轻易除去。这种充满艳情的故事很符合听众的需要,但真实性就值得商榷了。当然,吕布戏貂蝉的故事也不是无中生有,正史中就有吕布因为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而有所不安的记载。总之,在王允的利诱和挑唆下,吕布和董卓反目了。

当时,正逢皇帝大病初愈,文武大臣都集会于未央殿,恭贺天子龙体康复。吕布借此机会,事先安排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亲兵,换上卫士的装束隐蔽在宫殿侧门的两边。董卓刚到侧门,便遭到李肃等人的突袭。董卓虽然奋力反抗,但已无济于事,当场被杀,并株连三族。

董卓被杀后,据说被暴尸东市,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天灯。因为董卓肥胖脂厚,火光甚至可以将漆黑的夜晚照亮,燃烧了好几个昼夜才熄灭。如果这一奇异的传闻属实,那么就意味着那几日历经劫难的长安一直处于光亮之中。似乎预示着黑暗已经结束,光明终将来临。

然而,这似乎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袁绍:矜愎自高的贵公子出身不佳的贵族子弟

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

虽说家庭背景相当显赫,但袁绍本人的家族地位并不高。这是因为袁绍的母亲很有问题。

公孙瓒在讨伐袁绍时,发布檄文列举袁绍的罪状,其中第九条罪状揭了袁绍身世的老底:“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

由此可见,袁绍的母亲并不是袁逢的正妻,甚至也不是妾或侧室,只是“婢使”,一个使唤丫头或者女佣之类的地位卑微的女子。袁绍据冀州之后,天下豪杰纷纷前来归附,他弟弟袁术很生气,说道:“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可见,虽是同父所生的亲兄弟,但在袁术眼里,袁绍压根不是哥哥,只是“家奴”而已。袁术为什么这么看不起袁绍?就是因为袁绍的母亲地位太低了。

虽说因为家世背景,袁绍的仕途起步比很多人要高,但相比于袁术还是低了些。十常侍之乱的时候,袁绍是中军校尉,袁术是虎贲中郎将,中郎将的级别高于校尉。董卓霸权的时候,为了拉拢人心,升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升袁术为后将军、阳翟侯,后将军的地位堪比九卿,高于太守,阳翟侯是县侯,地位也比邟乡侯高。可见,即便是在袁绍已经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之时,在当时人眼里,他的身份还是不如袁术尊贵的。说到底,都是因为袁绍的出身不好。所以说他的童年生活不免有些抑郁,因而也养成了袁绍孤傲的性格。曾经也是进步青年

袁绍深知自己出身的弱点,因而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东汉以孝治天下,袁绍丧母,以古礼守丧三年,又追服父丧,共六年,因而被天下人广为称赞。

袁绍辞去濮阳令离职回家,车马徒众,十分豪华,但将要进入汝南境内时,却把宾客都打发走了,说:“我这样的车马装束,难道可以让许子将看见吗?”

许子将,即许劭,是个有节操的人,在当地很有名气,无论官民都非常敬重他,袁绍为了表示敬意,遣散宾客车马,单身而行。袁绍少年养名,以品行高洁名动天下,为其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袁绍又好游侠,结交了不少天下豪杰,当时他有四个好朋友都很有名:

名列“八厨”的张邈。张邈少时以侠义闻名,接济贫困,助人为乐,倾家荡产,壮士多有归附于他的,被称为“八厨”之一,曹操、袁绍都是张邈的朋友。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以出色的应考成绩被任命为骑都尉,不久又被任命为陈留太守。

为友复仇的何颙。何颙有个朋友虞伟高父仇未报却重病将死,何颙去看望他,虞伟高忍不住向他哭诉,何颙二话不说为他报了仇,用仇人的脑袋祭了虞伟高父亲的坟墓。

陈蕃、李膺谋杀宦官失败后,何颙因与陈蕃、李膺交好,被宦官诬陷,他于是改变自己的姓名,逃亡汝南郡境内。他所到的地方,结纳豪杰,有名于荆州、豫州一带。

袁绍仰慕他的为人,悄悄地与他往来,结为谕德宣誓的朋友。这时党祸起,天下不少人遭了难,何颙经常私下里跑到洛阳,与袁绍一起计议:对一些穷困无助的人,帮助他们渡过祸患。对一些被追捕的人,就大为出谋献计,使他们得以逃跑或隐藏起来,使不少人免于党祸。

赴难不惮的许攸。“赴难”即所谓“救时难”,属于游侠的最高准则。许攸曾与冀州刺史王芬、周旌谋划废掉汉灵帝,诛除宦官,改立合肥侯为帝,匡扶社稷。王芬打算趁着汉灵帝北巡的时候,以征黑山贼为由举兵,但是汉灵帝又刚好收回了兵权,召王芬入朝,王芬心里没底,就自杀了,许攸这才投奔了袁绍。

仗义刺卓的伍孚。伍孚曾是何进的门客,愤恨董卓的残暴不仁、倒行逆施,于是某日怀里藏着佩刀去见董卓,准备找机会暗杀。在向董卓汇报完工作,董卓出来送他的时候,伍孚拔刀刺向董卓。可惜董卓习武出身,身手很不错,伍孚没刺中,反而被董卓拿住。董卓厉声责问:“你难道想造反吗?”伍孚义正词严:“你什么时候成了我的君主?我什么时候成了你的臣子?你这个乱国篡主、罪大恶极的奸贼。今天我就是来诛杀你的,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以谢天下。”《三国演义》总赞伍孚道:“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可见袁绍很年轻时就是个豪杰,其声名远在嫡子袁术之上。袁本初少年豪杰,名不虚传。据四州,虎视何雄哉

十常侍之乱,袁绍、袁术领兵诛灭宦官,但却被董卓掌握了天下的实际操控权,董卓独断专横,心狠手辣,袁绍、袁术、曹操、鲍信纷纷逃离洛阳。

随着董卓的倒行逆施,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而讨伐董卓,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的家世地位,还因为他有诛灭宦官之功和不与董卓合作的行动。于是,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时,袁绍被推举为盟主。怎奈各路诸侯各自心怀鬼胎,保存实力,真正与董卓交锋的人少之又少,袁绍虽为众望所归,其实很负众望。作为盟主,他既不率先杀敌,也指挥不了这支十余万的大军。最终一场讨伐不了了之。这次董卓讨伐战看似谁也没捞到好处,其实最大的受益人是袁绍,本身没有什么损失,而且作为十三路诸侯的盟主,声望达到了顶点。于是,前来投靠袁绍的豪杰名士络绎不绝。

袁绍充分利用了这次机会,准备抢夺冀州。冀州是个好地方,兵精粮足,袁绍此时虽然有一定实力,但想独自吞并冀州几乎不可能。逢纪献策,与公孙瓒两面夹击韩馥,后又结好韩馥的叛将鞠义,让他进攻韩馥。

冀州太守韩馥是个老实的读书人,胆小软弱,又没多大才能。和公孙瓒打了几仗,都输了。韩馥这个时候已经很自危了,袁绍看准时机派出高干、荀谌去对韩馥“申明大义”,在高干、荀谌的一番恐吓之下,韩馥乖乖让出了冀州,袁绍兵不血刃就吞下了一大块肥肉,开始了他的争霸之途。

也是因为袁绍的势力膨胀,导致了公孙瓒将矛头指向了他。公孙瓒以其弟公孙越的死为借口,出兵讨伐袁绍。在战争初期,公孙瓒的实力占了上风,不过因为对战局判断失误,导致公孙瓒的部队在界桥一战战败后,开始出现了实力下滑。袁绍在截获公孙瓒的求援情报之后,得知其他的援军将以火光为信号夹击袁绍。于是袁绍将计就计,夜里以火把为信号,诱使深藏高台之后的公孙瓒出兵。袁绍乘机伏击大败公孙瓒的部队,公孙瓒走投无路之下,杀死妻儿然后自焚而死。

在大败公孙瓒后,袁绍占据了整个幽州,吞并了公孙瓒旧部。这时的袁绍,已拥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且四州之地是当时中原最为富庶、辎重最广的土地。袁绍的势力达到顶峰,一跃成为诸侯之首。这期间,袁绍唯一错过的,就是拯救汉献帝刘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操从李傕与郭汜手中将汉献帝夺走,迎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败官渡,戚戚然不得善终

袁绍的成功来得突然,失败来得也很快,序幕在他倾四州之兵马南下攻伐曹操时就拉开了。官渡之战伊始,即建安五年元月,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决定和袁绍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曹操知道刘备绝非等闲之辈,如果不趁他羽翼未丰之时除掉他,任由他坐大会对自己构成极大的威胁,于是决定先领兵攻打刘备。此时,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对他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半会儿不会罢兵,明公如能举兵偷袭他的后方,令其首尾不能相顾,定可以大破曹军。”但袁绍却推说孩子有病,不能离开。田丰气冲冲地退了出来,边走边说:“庸主啊!千载难逢的时机,就这样浪费了,可惜啊,可惜啊。”袁绍听说以后,恼羞成怒,从此疏远了田丰。待曹操打败刘备还军官渡后,袁绍才仓促决定出兵,田丰认为战机已失,不可贸然出兵,再次进谏说:“曹操既然打败了刘备,现在许都必有重兵把守,已不再是空虚的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常,常能以少胜多,不能等闲视之,需要从长计议。”袁绍不仅不听田丰的劝告,反而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田丰拘押起来。

九月,两军会战,曹军失利,于是深沟高垒,坚守不战。袁绍修筑壁楼,堆起土山,从高处向曹营发箭,一时箭如雨下,曹营招架不住,将士们只得举着盾牌走路,但壁楼、土山不久就被曹军的“霹雳车”轰毁了。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袁绍又暗凿地道通往曹营,不料,曹军早有准备,在营中挖掘长沟进行防御。曹军虽然处于守势,但还是派兵袭扰了袁军的运粮车。

两军就这样处于胶着状态,持续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背叛曹军,投靠了袁军。然而,这种有利于袁绍的态势出人意料地急转直下。这时,袁绍派淳于琼带领万余人北迎运粮车,粮草关系全军安危,谋士沮授特别提醒说:“可派蒋奇领一支人马伏于淳于琼之侧,以防止曹操偷袭。”而谋士许攸则提出偷袭许都的建议,因为此时许攸意识到曹军倾巢而出,许都定然守备不足,此时若能派轻骑奔袭许都,能既快又省地结束战斗,而且许攸还料到此时的曹军粮草已然不足,若能攻下许都,则断了曹军粮草的来源,到时曹军自会不战而降。

然而,刚愎自用的袁绍没有听进去分毫,无所动作。事有凑巧,此时有人告发许攸的儿子犯法,袁绍决定要严加惩罚,许攸感到事情不妙,一则自己的儿子犯法自己必然难逃罪责;二来袁绍刚愎自用,败绩必然,不如趁早开溜的好,于是决定投奔曹操。

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亲自领兵赴乌巢袭击袁绍的粮草囤积地,此时,袁军部将张郃主张救乌巢,于是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一旦得手,事情就无可挽回了。”郭图却“别出心裁”地说:“不如现在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只要攻拔曹营,曹操就无家可归了。”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一支轻骑救援乌巢。可袁绍哪里知道,曹操既然亲自出马,那曹军大营必定是重兵把守。果然,高览、张郃攻营不下,而乌巢大败的消息却先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

袁绍全军一下子全垮了。慌忙之中,袁绍及长子袁谭各单骑逃遁,直奔黄河渡口。

逃回冀州后,袁绍感到窝囊至极,郁郁而终。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在袁绍死后争权相攻,被曹操各个击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丸。曹操北定乌丸后,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在这场战役中,袁绍错过了多次成功击败曹操和挽救战局的机会。比如说,田丰和许攸偷袭许都的建议,都是天赐良机,尤其是许攸提出袭击许都的想法和条件更为成熟,又如张郃建议先救乌巢的想法也是可以扭转战局的意见,但是袁绍都没有采纳,结果一败涂地。

回顾三国那段铁马金戈的历史,官渡之战的刀光剑影犹在眼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评价这场战争时说道:“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在这里,诸葛亮指出了袁绍的名气比曹操大,资本也比曹操雄厚,但曹操最后却得胜了,得胜的原因是“人谋”,诚然这场战争的胜利和曹操善于谋划分不开,但是袁绍在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糊涂无知也是重要的原因。

有了四世三公的名望,有了庞大的军队,对于成就一番事业来说,是多么好的机遇啊,但是袁绍没有把握住,于是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曹操,历史的轨迹也不再是以袁绍为主线了。曹操: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扑朔迷离的出身

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宦官曹腾收养,其本来身份一直存在争议。

读过裴注《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人可能会说,曹操本应姓夏侯,是夏侯的堂兄,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宦官曹腾收养才改姓曹。这种说法的历史依据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和《世语》中的一段话:“(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夏侯家的祖上是夏侯婴,刘邦帐下猛将之一,多年担任刘邦的马夫兼职护卫,忠心耿耿,多次救主。夏侯惇、夏侯渊等都是夏侯婴的后人。不过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没落到朝中无人的地步,为了谋取政治上的地位,便联合当时的宦官势力曹氏,曹家也是名门大族,是西汉名臣曹参之后,两个很早以前就颇有渊源的大家族因为政治原因再次结合在一起,走向联合,曹嵩被过继给太监曹腾,所以说曹操虽姓曹,却是夏侯氏后裔,也因此才能得到曹家、夏侯家两方面的支持。

也有说法说,曹操就是曹参之后,这种说法源出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说的是,曹操虽然做了很不厚道的事情,但是出身好,好歹是曹相国的后人,刘备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人,但无证可查,是为了抬身价自己说的,大家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织草席卖草鞋的身份,拿什么和曹操比呢?不过,《三国演义》终究是一本小说,这个证据的可信度非常值得商榷。

2013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曹操Y染色体类型为O2-m268,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为O3-002611+,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

至于曹操的祖上到底是什么背景,曹操的身世真相是什么,我们还是等待有关专家慢慢揭开吧。从小他就不消停

无论曹操姓曹还是姓夏侯,不管他的祖上是谁,但毫无疑问,在当时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宦子弟,但他又不是高衙内那种游手好闲、爱耍流氓的官二代,据说,打小曹操就特别机敏,巧于应变。当然,他也有古代官宦子弟的一些毛病: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好好学习,所以认识他的人当时都觉得他很平庸,认为他必将平庸地度过一生,估计连曹嵩都没料到他儿子日后能成为名震千古的枭雄。

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看出了曹操的与众不同,梁国的乔玄就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相比之下,南阳何颙则更肯定道:“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许劭看人非常有准头,说得更是一针见血:“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体肤,在其他官宦子弟逗猫遛狗、流连花街的时候,曹操在阅读兵法,勤练武艺。

他将自己喜欢的诸家兵法韬略挑出来,一边抄写、一边理解,在家中做沙盘,对一些著名的战役进行复盘和推演。

他四处拜师,闻鸡起舞。为了试试自己的武艺如何,他曾潜入中常侍张让家行刺,在众多护卫的围攻下,竟然跳墙跑了出来。

他的好战个性,从小就显露无遗。

刘邦当年斩过白蛇,曹操当年也单挑过鳄鱼。

十岁那年,有一次曹操在龙潭中玩耍,突然有一条凶猛的鳄鱼想欺负他。但曹操一点也不害怕,反而与鳄鱼缠斗在了一起,鳄鱼从没见过这么凶狠不要命的小孩子,竟然被他吓走了。曹操打过“怪兽”,自然不把其他动物放在眼里,一次,他看到几个大人被一条蛇吓得惊惶失措,禁不住大笑起来:“一条小虫而已,有什么可怕的!我在龙潭里单挑过鳄鱼。”众人询问,曹操不无得意地讲述起来,那些大人听完无不惊叹曹操的胆略。

曹操的勇狠、好战,他对兵法的热衷,不久就变成了他的职业素养,跟曹操这个名字有关的故事,几乎都与战争牵连在一起,他这一辈子,似乎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当然,也有被打的时候。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是三国史中极为闪耀的一颗明星,客观上,也是寡妇制造者。来自发小的控诉

在三国群雄中,曹操和袁绍因为都是官宦子弟,相交甚早,很早就在一起厮混了。

后来慢慢长大了,两人都在朝中做了官,面对天下大势,曹操经常与袁绍交流看法,就像后来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一样。袁绍心眼少,和曹操说话,往往都是有什么说什么,曹操就不一样了,他心眼多,说话总是喜欢说半句留半句。

比如两个人一起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互相探讨未来发展,袁绍问曹操:“大事如果不顺,有什么后路呢?”曹操反问:“你是怎么想的呢?”袁绍和盘托出:“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曹操的话虽然被后世视为大格局,但依据当时的情境来看,未免有些含糊其辞,他说:“我广纳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义之道驾驭他们,应该会无往不胜。”怎么看,曹操的心机都要更重一些。

后来,在两个枭雄创业的初期,袁绍给了曹操不少的帮助,不承想自己的宏图霸业正是被曹操拦腰折断,想必袁绍内心受到伤害的指数一定非常高吧。

正如陈琳那篇著名的檄文里提道:“……于是和曹操共同商讨讨伐董卓,本来以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任用,谁知他愚昧短见,轻易发动进攻,打了大败仗,丧失了许多兵力,袁绍于是又分给他兵力,休整队伍,上表推荐他担任东郡太守;又让他担任兖州刺史,让他披着虎文将袍,交给他军队,给他奖罚的权力,希望他能够像秦国将军孟明视一样将功赎罪。但是曹操趁机飞扬跋扈,更加变本加厉,剥削人民,残害贤能良善的人,前任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出名,直言正色,从不阿谄奉承,却被曹操杀死把头颅悬挂起来示众,妻子儿女都被杀害。从此官员怨愤痛恨,民怨沸腾,一个人振臂一呼,整个州群起响应,所以被徐方打败,土地被吕布夺取,逃到东部故乡,没有立足之地。袁绍本着扶弱惩强的意愿,而且不和善于叛变的吕布同党,于是又发动兵马,征讨吕布,金鼓震天,吕布被打败,拯救了曹操面临死亡的威胁,恢复他的官职,就算袁绍对兖州的百姓没有恩惠,也对曹操有大恩。”这些感情色彩强烈的措辞,与其说是陈琳在代笔声讨国贼,倒不如说是袁绍对曹操“忘恩负义”的强烈谴责,不知道曹操当时看完以后作何感想,也不知道他在袁绍墓前痛哭有几分真几分假。杀人总是有借口

曹操杀人从不手软,而且每次杀人总能找到借口。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两人逃亡途中来到父亲的故友吕伯奢家。吕伯奢不怕受到牵连,让曹操和陈宫二人留下好好休息,自己则出去买酒准备款待他们。曹操和陈宫坐在屋子里,听到外面有磨刀声便起了疑心,怀疑他们要杀自己,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多,二人坐不住了,恶从心头起,狠向胆边生,冲出去就把外面忙活的人一顿乱剑砍死。杀完人之后,才看见门外面绑着一头猪。原来他们是要杀猪,不是要杀他们。二人也慌了神,上马就跑。结果正好遇见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搪塞几句,一个翻身一剑刺死吕伯奢。并留下一句“宁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的借口。

当然,这只是演义里的桥段。吕伯奢灭门有很多讲法,一般都指向曹操的不仁不义,不过早期的相关叙述并不支持这种看法。《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处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不过,虽然演义有太过之嫌,但《魏书》毕竟是曹家写的,其真实度也值得商榷。《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相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自己太过热情,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孙盛杂记》则提到,因曹操听到异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临走前悲凄地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打袁术的时候,部队缺粮,粮官来请示曹操。曹操说:“可以先用小碗分发,以应一时之急。”粮官问:“如果士兵抱怨的话,怎么办?”曹操回答:“我自有办法。”果然晚上军营里怨声四起,“皆言丞相欺众”。

于是,曹操偷偷地把粮官叫来,说要向他借件东西,稳定军心,希望粮官不要吝啬。粮官于是问,“丞相欲用何物?”曹操说要借他的头示众。粮官争辩:“我实无罪!”曹操说:“我也知道你没有过错,但不杀你,部队就会造反;你死后,我会善待你的家属,你就放心地去吧。”然后一剑把人劈了,并贴出布告,说粮官故意用小碗,盗窃军粮,已正军法,终于把军心稳了下来。

为了安抚军心,“名正言顺”地杀害无辜,曹操委实是为成大事不择手段。

曹操总是害怕有人会趁自己睡觉的时候加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道:“我梦中喜欢杀人,我睡着的时候大家不要靠近。”一天白天,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掉在地上,一个侍卫过来帮曹操把被子盖好。曹操跳起来,拔剑杀了侍卫,又上床继续睡觉。醒来之后,曹操故意惊问道:“是谁杀了侍卫?”左右把实情告诉了他,曹操痛哭,命令厚葬侍卫。从此大家都相信曹操会在梦中杀人,但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真实用意,在埋葬侍卫时叹息道:“丞相不在梦中,你才是在梦中呢!”曹操知道了越发厌恶杨修。

显然,曹操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拔刀杀人的,但为了不失人心,才找了这样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不想却被杨修道破了,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杨修了。

关于杨修之死,大家在课本里面已经学过了,大意就是,杨修这个人不知深浅,又爱耍小聪明,曹操因为忌才而杀了他。不过在史学家看来,这只是表面原因,因为曹操本人虽多疑狡诈,但没有这么狭隘。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

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出于政治立场考虑,杨修是正统儒学出身,本身对曹操就很有意见,因为曹操的出身不太好,所以即使高居丞相之位,依旧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而曹操杀杨修,就是为了除掉自己在政治上的敌人。

在一方面,出于为曹丕的地位考虑,曹操依旧要杀掉杨修,因为他是曹植的人,留下必有大祸。在曹植和曹丕争位之时,杨修作为曹植智囊,屡屡出谋划策,所以为了提防之后曹植兄弟再度互争,必须把曹植所有羽翼全都翦除,断了他的念想,从这一点上看,杨修必死。“扰乱军心”,就像他屡次杀人一样,只不过是曹操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据说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他的父亲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金日磾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磾撞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老曹是个人妻控

曹操在军事、政治、文学上的造诣很高,广为后世称道,但他还有一个特殊癖好,也让后世议论纷纷,那就是跟人打仗灭了对方以后,经常把别人的老婆一并给抢回去。

曹操的这个恶习可以追溯到他年少的时候了。

那时候曹操和袁绍还厮混在一起,好人好事基本没做过,调皮捣蛋、恶作剧一类的事情倒干了不少。

有一次,小哥俩看到别人家在娶媳妇,便动了歪心思,趁着散席的混乱场面溜进庭院,大喊:“有小偷啊,快抓小偷啊!”场面一下子就乱了,连新郎都放下新娘去抓贼了。二人就跟职业采花贼似的溜进洞房,把新娘子劫持了。

这桩绑架案的发展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曹操让袁绍背着新娘子先跑,他自己则走另一条路,边走边喊:“小偷往这边跑了!大家快来追啊!”于是大家都跟在曹操的屁股后面跑,虽然跑了好久也没见到贼影,但大家还是很感激小少侠助人为乐的侠义精神,曹操不仅诱敌走错路的目的达到了,还得了个交口称赞,简直不能再皮了。

另一种说法说,两个坏小子挟持新娘子逃跑,袁绍一不小心卡在了荆棘丛里,半天也挣扎不出来,曹操冷不丁喊了一句:“贼人在这里!”吓得袁绍一个激灵,腾地就蹦出来了。这个心术和他后来的“望梅止渴”如出一辙,都是在困境中以刺激别人的心理来激发潜能,若是生在现代,曹操说不准还是个不错的心理学家。

这就是“贼喊捉贼”的由来。

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曹操这个恶习一直没改,世人时评曰:“曹魏好人妻。”

曹操剿灭吕布后,就把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抢了过来。杜氏是关羽首先看上的,曹操和刘备围下邳时,关羽屡次请求曹操把杜氏赏给自己,曹操当时满口答应。然而曹操生性多疑,关羽三番两次的请求,自然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下邳城破后曹操见到杜氏,心说这也太美了吧,于是就自己受用了。

又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曹操为了这些人妻也曾付出过惨重的代价。

曹操四十三岁那年,率军征张绣,张绣自知不是对手,采纳下属建议,归顺了曹操。

曹操收编张绣以后,志得意满,于是又开始打起了人妻的主意,就问左右:“这里有没有十足妇女呢?”曹安民心领神会,说:“张绣叔叔张济的媳妇邹氏,长得相当不错。”曹操忙命人赶快请来。这邹氏的确花容月貌,曹操一见色迷心窍,便强行收了,夜夜欢愉。

按理说,张绣新降,理应好好安抚,曹操应该顾及人家的面子,搞好团结,增进感情。毕竟江山要紧,美人易得,来日方长。就是真喜欢这个女人,也该和张绣打好招呼,以礼聘娶,给足张绣面子。可这时的曹操估计太得意忘形,也是欲火中烧急不可耐了,毫不顾忌地做起了苟且之事。再者,你做了也就做了,悄悄进行不行?可曹操偏偏要搞得人尽皆知。

这下张绣的面子彻底挂不住了,就有了弄死曹操的想法。结果曹操觉察到了张绣的心思,也开始谋划怎么干掉张绣。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张绣连夜集结部队,给曹操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偷袭曹营。

曹操此时正忙着和张绣婶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没什么防备,被杀得丢盔弃甲,一路狼狈逃窜,一直从今天的河南南阳跑到泌阳,才得以喘息。

这一次,曹操被揍得相当惨,他是侥幸逃脱了,可折了嫡长子曹昂、一级战将典韦,侄子曹安民也身负重伤,最终不治而亡,以如此代价换来的邹美人也在乱军之中不知所踪。

这还不算完,曹操的正妻丁夫人发飙了!曹昂幼年丧母,由没有生育的丁夫人抚养长大,视如己出。对丁夫人来说,自己含辛茹苦培养的宝贝儿子就这么没了,而且还是死于老公的风流韵事,这个心结怎么能解得开?

她怒骂曹操:“你害死了我儿子,从此我没什么可留恋的!”随即回了娘家。后来,曹操曾亲自去接丁夫人,他抚摸着丁夫人的背说:“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丁夫人没搭理他,

曹操走到门前又问:“跟我回去,行不行?”丁夫人还是没搭理他,二人关系从此断绝。后来曹操病重,自认为时日无多,叹息说:"我一生做事,没有什么后悔的。假如死后还有灵的话,子修如果问我他的母亲在哪儿,我将怎么回答啊!”

好色的曹操,这一次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千古谜题曹操墓

曹操的葬骨处从宋代开始就成了个谜。

史料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多少随葬品。数百年后,简单的曹操墓就被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墓址不详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习文乡和河南省安阳市北郊一带。在民间传说中,曹操墓有四种说法:在邺城以西(今河北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丰境内)设七十二疑冢;在漳河河底;在许昌城外;在邺城遗址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这些传说都没有多少依据,七十二疑冢大体上处在曹操自己安排的墓葬方向,但真正的墓主是北朝皇家贵族。其他说法与史实不符,也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文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虽不相信七十二疑冢之类传说,但由于曹操墓千余年来无人知晓,河道、区划等地理因素变动很大,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也说法不一,认为在临漳、磁县和河南安阳的都有。

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河北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多年潜心于曹操墓研究,在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认为曹操墓可能在邯郸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约五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他认为: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的位置有明确安排,说“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这里方位与之相符;还说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处在从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最好位置;这里地势较高,漳河不能灌淹,土质较差,至今这里不少土地仍难以耕作,符合曹操所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

河南省安阳市文物部门也在安丰乡出土了后赵十一年的鲁潜墓志,上面记载鲁潜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又说明曹操墓可能位于河南安丰乡。

那么,曹操究竟葬在哪里呢?

2009年,高陵经考古发掘,并且经过中国考古学界一致认定,确认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曹魏大墓为曹操墓。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宣布河南安阳曹魏大墓墓主为曹操。国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

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3年5月,安阳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邺城遗址入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披露了包括高陵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南部建筑在内的五大陵园的主要结构。该发现称,此次发掘又得出了不少颠覆性的新结论。考古发掘确认了高陵陵园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存在,也说明高陵并非如文献记载的完全“不封不树”,地面建筑只不过是有计划地拆除了。更重要的是,基本确认找到了曹操的遗骸。另外,曹操主墓旁边发现了一个小墓穴,专家认为,或是曹操长子曹昂的衣冠冢。

千百年来所有的猜测、所有的争论终于停止,千古谜团最终破解。刘备:从市井小贩到一代枭雄“刘皇叔”有点不靠谱

三国,是个极其讲究出身的时代,像袁绍、袁术那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人,早早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刘备非常爱炫耀自己的身份,逢人便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硬生生把自己说成了皇叔。《三国演义》里讲,刘备见到汉献帝,把自己家世一表白,汉献帝马上跟刘备叙了叙家谱,双方共同的谱系可以从汉景帝开始算起,最后发现刘备比汉献帝长一辈,汉献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

真实的情况是,汉献帝刘协是汉景帝的十四世孙,而刘备是景帝的十九世孙。辈分上,刘备比汉献帝整整低了五辈,这个“皇叔”未免叫得太荒诞了。

那么,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又有多少含金量呢?这就要从中山靖王说起了。

中山靖王就是西汉的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哥哥,比刘备大三百多岁。刘胜最大的特点就是好酒色,一辈子生了一百多个儿子。而且,刘备的先祖还不是刘胜的嫡子,刘胜的嫡子是中山哀王刘昌,刘备的先祖是陆城侯刘贞。这个陆城侯后来还因为献祭金不合格被削去爵位,最后在涿县定居下来,开始繁衍生息,祖祖辈辈有很多人在州郡供职,俨然是涿县的一个大家族。这样一看,且不说皇室宗族在当时有多少,光是刘胜的后代恐怕都数不过来了。也就是说,刘备整天挂在嘴上的“中山靖王”之后,含金量相当低,更何况陆城侯刘贞还被废了爵位,刘备的那丝皇室血脉估计可以用发丝来做比较了。

说点题外话,有时候这生儿子多还真有好处。你看,刘备说自己是刘胜的后代,西晋司空刘琨也说自己是刘胜的后代,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也说自己是刘胜的后代——一个碌碌无为的风流王爷,愣是靠这些后代标榜自己的皇室血脉而在历史上名气不小,比起太多烟消云散的诸侯王,要好太多了。

言归正传。于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景象:汉献帝见到刘备,问及家世时,刘备回答“中山靖王之后”,估计献帝一下子就懵了——这位的后代也太多了!要想确定刘备的辈分估计挺难,献帝一看刘备的岁数大,干脆认个皇叔吧。献帝当然有自己的盘算,他当时受制于曹操,见刘备算个人物,自然想把他拉拢过来,然而,在“衣带诏”事件中,这位皇叔的表现可不怎么样,他一看形势不妙,自己脚底抹油,溜了。

但是皇叔这个身份已经被承认了,这块招牌给了刘备相当大的好处。

陶谦对刘备礼遇有加,甚至三让徐州,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按演义中所说是“刘公乃帝室之胄”。

袁绍虽然不把刘备放在眼里,但当刘备失了徐州前来投奔之时,还是迎出邺城三十里,袁绍礼贤下士没错,但是未尝没有看重刘备皇叔身份的原因。

刘表虽然不喜欢刘备,但还是勉强接纳了刘备,还给了他一座新野城,一个原因也是看在同是汉室宗亲的份上,当然让刘备替他挡在曹操南下第一线也是一个原因。

和投奔刘表原因差不多,刘璋之所以邀请刘备入川帮忙抵抗张鲁,正是因为刘备和刘璋都是汉室后裔。结果被刘备直接鸠占鹊巢了。

刘备一次次投奔别人,别人也不忌讳地一次次收留他,和他这块皇叔的招牌都有莫大关系,要知道,刘备投奔谁,基本上谁就离灾难不远了。

后来,在曹丕称帝后,刘备亦称帝,国号仍为汉,他的汉室宗亲和大汉皇叔身份更是使他在法理上占据了道义的主动。可以说,这个身份一次比一次管用。不爱读书爱交友

刘备的家境从他父亲起开始中落,他爷爷刘雄在世时,官至东郡范县县令,那可是县长一级的官。他父亲刘弘也被举为孝廉,但因为去世得早,才使得家里越来越不景气了,刘备与母亲只能以织席贩履为生,日子过得不怎么样。

生活虽然困顿,但并没有困住刘备的志气。他家篱笆墙边上有一棵五丈多高的大桑树,从远处看去繁盛的树冠如同大车盖一样。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像凡物,说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有次突然说道:“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用鸟羽装饰车盖的车子!”他叔叔刘子敬听了吓一跳,因为羽盖的车只有帝王才可以享用,他赶紧对刘备说:“别胡说八道,我们会被灭九族的!”另一同宗叔父刘元起赞叹道:“这孩子将来前途无量啊!”15岁时,深明大义的刘母做出了一个改变刘备人生走向的决定——砸锅卖铁,送儿子外出求学。

刘母相中的老师就是卢植,卢植当时的名声相当响亮,不单是东汉经学领袖,还曾经任中郎将与黄巾军作战,可谓文武双全。能成为卢植的学生,那就好比现在上清华北大一样,甚至比这还耀眼。可是,刘备家里钱不够啊!卢家没有免费的午餐,卢植不是到刘备家乡支教,也不会因为刘备长得奇异就免去他的学费。就在这个困难的时候,刘元起挺身而出,资助刘备和自己儿子刘德然一起去上学,还把他当成亲儿子一样看待。

按理说,一个寡母省吃俭用送孩子去上学,又有同宗长辈的真诚相助,刘备应该懂事,努力读书以为报答才是。可是,刘备对学习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而是“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爱好吃喝玩乐、锦衣华服、声色犬马,完全一副纨绔子弟的派头!

他还非常爱交朋友,在卢植门下,刘备结识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汉末群雄之一公孙瓒,后来公孙瓒给了他相当多的帮助,还帮他当上了平原令。

学业结束后,正值汉末大动荡的前夜,刘备交朋好友的性格使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