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女德 美丽人生:女子德育课本·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8:00:40

点击下载

作者:蔡振绅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涵养女德 美丽人生:女子德育课本·下

涵养女德 美丽人生:女子德育课本·下试读:

前言

古人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想要有好的国民,必须有良好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最初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然而良母来自贤良的媳妇,贤良的媳妇来自受过伦理教育的女子。因此,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源头不浊,水流自然清洁。所以,古人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女子之身,乃是贤才诞生之所,故尤为重要。闺阃及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早在周朝时,三太(太姜、太妊、太姒)的德行便照耀古今,母仪天下,为天下女子所效法。孟母三迁,培养出了儒家的“亚圣”孟子。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夫人以其才德辅佐诸葛亮,她的才能并不比诸葛亮差,甚至可能超过他,可是依然安守于自己的本分,辅佐丈夫。唐太宗时长孙皇后明大德,善于劝谏,以天下为重,也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

近代著名的佛门大德印光法师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说:“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

清末民初的女德教育家王凤仪老先生说:“女子是世界的源头。”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之《中国妇女》中也说道:“一个民族的女性,正是该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该文明国家的国家之花。”

可见,一个社会的兴衰,女德关系重大。

社会中如果都是善良贤淑的女性,那社会一定是祥和太平。因此女德教育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国家安定的关键、社会和谐的根本。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的“四书”,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古人除了这套“四书”,另外还有一套“女四书”,是专门给女子学的。由此可见,古人对女德教育是多么重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女四书”是清朝初年学者王相编辑的。王相生活在康熙年间,自小受到良好的母教。他母亲姓刘,是一位贤母,她写了一本《女范捷录》。王相因为受母亲的教诲,对于女德教育非常重视,他把《女诫》《内训》《女论语》跟《女范捷录》这四部书编辑在一起,合称为“女四书”,成为当时女子必读的教材,流传非常的广泛,遍布到全国,一直到近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课教材。“女四书”第一部叫《女诫》,是汉朝班昭所著,其目的是为了教导女子做人的道理,内容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班昭是著名的女史学家,她的父亲叫班彪,兄长叫班固。她父亲着手写《汉书》,但是不幸英年早逝,没有写完这本书,结果她的兄长班固接着写。可是后来班固又遭到小人陷害,死在狱中。班昭继承父兄的事业,在她四十岁时,终于把《汉书》写完。

班昭人称曹大家(“大家”读音为“太姑”),所以《女诫》也叫《曹大家女诫》。因为班昭十四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同郡一户姓曹的人家,她的先生叫曹世叔,所以别人称她曹大家。因为曹大家非常有女德,所以后来皇帝延请她到宫廷里面教导后宫嫔妃,做了皇后的老师。当时的皇帝是汉和帝,在他驾崩后,因为皇帝还小,所以由邓太后主政。而曹大家是邓太后的老师,所以邓太后便请她来参与政务,使班昭也得以为朝廷尽忠,辅佐王政。

班昭本人并不是女强人,虽然她直接帮助太后来治理国政,地位很崇高。记载中说她是一位生性温柔细腻的女子。她先生是外向活泼的,她自己是温柔细腻的,和先生在一起,夫妇之间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女四书”第二部是《内训》。《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了教育宫中妇女,而对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品德的教诲加以整理而成的书,共分为二十章,内容包括女德标准、女德修养、女德规范、母教之责等方面。这里,“训”是教训,“内”是指专门对妇女(因为女主内)。主内很重要,甚至比主外还重要,所以女德教育就尤其要重视。

第三部是《女论语》,这是唐朝一位叫宋若莘的女学士编著的。宋氏家族有五姊妹,都是具备女德的。宋若莘写的这部《女论语》,是仿效《论语》的体例写的。因为《论语》里面多半是孔子跟学生、门人的问答,所以《女论语》的原版也是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写的。宋若昭是宋若莘的妹妹,她注解了她姐姐写的这部《女论语》。宋若莘写的《女论语》原版现在已失传,可能是因为妹妹宋若昭给它做注释,注释做完后,原版就不需要了,所以直接用了她的注释版本,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这个版本。它以四字为一句,分十二章,已经不是问答的体例,但是内容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女论语》又叫《宋尚宫·女论语》。“宋”是作者的姓氏,“尚宫”是她的官职。尚宫是宫廷里面教化那些公主、后妃们(包括公子、王子这些宫里的人)的女官,所以这个书也称为《宋尚宫·女论语》。

第四部书《女范捷录》,是清朝初年王相的母亲刘氏所作,也是以宣扬贞德教育为主。《女范捷录》分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十一篇,宣扬古代的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等事迹,称赞《女诫》《内训》诸书。

这四部书被称为“女四书”,是中国历史上女德教育最重要的教材,由王相一一加以笺注。

明朝时,也有“女四书”的版本。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多文堂合刻的《闺阁女四书集注》,是一套对女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嗣后翻印者翻印此书,简称为《女四书》,广泛流传,甚至流传到了国外。当时王相还没有编辑“女四书”,当然其中就没有《女范捷录》。但从那时日本流传的《女四书》来看,当时的《女四书》包括《女诫》《女论语》《内训》和唐朝侯莫陈邈(“侯莫陈”三字是复姓)之妻郑氏编写的《女孝经》,这就是日本的“女四书”。

因此,我们此次将王相笺注的“女四书”和《女孝经》共同结集在一起出版,将繁体字简化,并标注了拼音,以利当前大众读诵。

此外,民国期间出版的《八德课本》,是对民国之前各种历史文献、文化典籍中相关故事的搜集汇编,内容涉及中华传统品德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每种品德之下,分别列举了古代圣贤名士嘉言懿行典故近百则。我们从中选取了关于女德教育方面的故事,重新命名为《女子德育课本》,作为《女四书·女孝经》的辅助学习读本,一并出版。

女德教育,在中国历史的漫漫岁月里影响深远。言者谆谆,时至今日,我们深体古圣先贤的良苦用心,感激他们留给了后世女子最真切的良言。女性的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幸福、子孙的贤良,也影响着国运的昌隆与世界的和平。深愿此书的出版能唤醒人们对女德教育的认知,从而得以昌明世道,共创太平。

孝篇

皇英妇道

诗曰:皇英二嫔,舅姑顽嚚。恪尽妇道,佐夫侍亲。【原文】

唐尧二女,长娥皇、次女英。尧因四岳荐虞舜,乃妻以二女。以观其内,舜父顽,嚚母,弟象傲。二女事舜于畎亩之中,恪尽妇道。瞽瞍与象谋杀舜,使涂廪浚井。舜以告二女,二女虽知之,必曰往。及舜代尧居帝位,娥皇为元妃,女英为次妃,事瞽瞍犹若初焉。

以帝女之尊,下嫁农民,其舅姑又为顽嚚,且日欲杀其夫者。乃明知欲杀其夫,而仍劝夫往,奉命惟谨,传称其谦谦恭俭,思尽妇道。以帝女而兼为帝妃,事瞽瞍犹若初焉。于戏、有虞二妃,万世之师矣。【白话解释】唐尧有两个女儿,大的名叫娥皇,小的名叫女英。当时尧帝因为朝里的四岳举荐虞舜,就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他,来看看他的品行究竟怎么样。舜的父亲愚妄,母亲暴虐,舜的弟弟象很傲慢。她们姐妹两个人服侍舜,虽然在田野里也很尽妇道。舜的父亲瞽瞍和弟弟象想谋杀舜,叫舜去修米仓、凿深井,要趁势杀死他。舜就告知她们两姐妹。她们虽然晓得瞽瞍和象的阴谋,可是仍旧叫舜去做。等到尧帝把皇帝位子让给舜,娥皇做了皇后,女英做了次妃。她们服侍瞽瞍,仍旧同从前一样的恭敬。以帝王女儿尊贵的身份下嫁给农民,她们的公公婆婆又很愚顽暴虐,并且每天都想杀死她们的丈夫。虽然明知要杀她们的丈夫,而仍然劝丈夫前往。她们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违背。传称她们谦逊、恭谨、俭约,妇德完备。以帝王女儿又是帝王妃子的身份,侍奉公公犹同最初一样。哎!舜帝的两位妃子,真可以说是万世师表!

妙真祝寿

诗曰:元葛妙真,持斋守贞。终身养母,戒杀长生。【原文】

元,葛妙真,九岁,闻日者言,母年五十当死。妙真忧而祝天,愿持长斋,守贞不嫁,日诵大士经以延母寿。家中不进生物,以腌肉奉母;又以针黹所余,买物放生,劝亲邻少杀,勿溺女婴;见小儿捉弄禽鱼,必劝其父母戒之。邻里感化,救活生命无算。母年八十一而卒。

吕坤谓葛妙真笃母女之情,废夫妇之道,可谓卓绝之行,纯一之心矣。然惟以放生而延母之生,始克有济。盖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大德者必得其寿,人定胜天,孰谓命禀于有生之初哉。【白话解释】元朝有个孝女,姓葛名叫妙真。九岁时,听见算命先生说她的母亲到五十岁就要死。葛妙真心里很忧愁就祝告天上的神明,情愿自己持长斋,不出嫁,并且天天念观音经,以求延长母亲的寿命。家里凡是活的食物一概不拿进门,只用腌肉去供养母亲。同时又把做针线活挣下剩余的钱,买动物去放生,劝亲戚邻舍少杀生命,不可淹死女孩子。有时候,看见有小孩子捉鸟、钓鱼,葛妙真一定劝小孩子的父母警诫他。久而久之,亲戚邻居都受到了至诚的感化,所救活动物的性命真不知有多少。后来她的母亲,一直活到八十一岁。这不能不说是葛妙真的戒杀放生,至孝动天的效果。吕坤说:“葛妙真专注于母女之情。废弃了夫妇之道,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行为。这是出于纯一的用心啊。这样只以放生为母亲延寿,最终获得了成功。因为天地间最大的品德是‘生’。所以有大德行的人一定会得到长寿。人心安定,能安守自己的本分,所发出的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谁说命运是不能改变的呢?”

赵妇感火

诗曰:赵妇姑老,鬻子买棺,邻火大泣,孝感平安。【原文】

元,赵孝妇,应城人,早寡,为佣以奉姑。得美食,必持归,自啖粗粝。念姑老,一旦不讳,贫难得棺,乃鬻次子,买棺置于家。南邻失火,风烈。势将及,妇亟扶姑出避,而棺重不可移,大哭曰:“吾卖儿得棺,谁能为吾救之者。”言未讫,风遽反,家遂不焚。

赵孝妇早寡,家贫,佣织于人以养姑,已可称矣,而得美食,必持归以作甘旨,甚至鬻子买棺,以备不虞,其苦心何如也。一言而回风反火,孰谓火灾无知哉。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白话解释】元朝有个姓赵的孝顺媳妇,是应城人。丈夫早已亡过,家里很是穷苦。她就出去给人家帮工,赚些钱来养活婆婆。她得到了好吃的东西,一定带回家来给婆婆吃,自己老是吃粗糙的饭。她又想到婆婆年纪老了,假使有个不测,家里穷苦又哪里去买棺木呢?于是她卖掉了第二个儿子,用这个钱来买一口棺木,放在家里。有一天,南面的邻居家失火了。这时候,风又大得很,差不多就要烧到赵家了。她就赶紧扶着她婆婆逃出,可是那口棺材太重了移不动,她就大哭着说:“可怜我卖了儿子,才买来的棺材。谁能帮我救出来呢?”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忽然间风转了方向,于是赵家才得以保全。赵孝妇早年守寡,家里贫穷。靠帮别人纺织挣钱来孝养婆婆,这已经值得称赞了。而且得到美食,一定拿回家奉养婆婆。甚至卖掉儿子来买棺材,以防备意外。这样的苦心谁能比得上啊?一句话而改变风向退返大火,谁说火神回禄不明事理呢?至诚而不被感动的,从来没有啊!

储范织席

诗曰:范氏哭夫,不闻于姑。辄走山谷,织席茹荼。【原文】

明靖难兵起,储福义不从叛,号哭不食死。妻范氏事姑甚谨。每哭夫,辄走山谷中发声,不使姑闻。苦节行孝,邻里称之。家甚贫,至无以生存。一日就礀边浣衣。见旁生席草,因取以织席,售而养姑。姑死,庐守墓旁。年八十余乃卒。席草遂不复生。

夫死姑老家贫,其境至窘,其悲难言;哭夫不使姑闻,其心更苦,其事可怜。至取草织席以养姑,姑死复庐守墓旁,则其得席草也。享大年也,谓非天之报施不爽耶。【白话解释】明朝时,燕王造反。有个姓储名福的,不顺从燕王的反叛,于是痛哭着不吃东西,这样的尽忠死了。他的老婆姓范,很孝顺婆婆。她哭丈夫的时候,每每独自跑到山谷里去放声大哭,因为恐怕婆婆听见了心里难过。她守节尽孝的行为,让邻舍个个称赞。家里非常穷苦,差不多连生活也不能够维持。有一天,她到溪水边去洗衣,看见溪旁长着蓆草,就把它采下来织成了蓆子卖给别人。她用卖蓆子的钱来养活婆婆。后来婆婆死了,她就在坟旁守墓。一直活到了八十几岁才死。自从她死了以后,那溪边的蓆草也不再生出来了。丈夫去世婆婆家里贫穷,她处境很窘迫了,她的悲伤难以诉说。痛哭丈夫不敢让婆婆听见,她的内心更是痛苦,她的遭遇值得同情。到了采摘蓆草编织蓆子来孝养婆婆,婆婆去世了住在茅棚里守墓。然而她得到蓆草,享长寿。难道说上天的回报有差错吗?

赵王辟疫

诗曰:赵媳王氏,被谮逐回。姑病遽返,辟疫消灾。【原文】

明,赵媳,王氏。其翁与夫皆客外。姑周氏听小姑言,辄虐之,氏顺受无怨。邻妇力劝,姑疑媳所为,逐回母家。适逢大疫,姑与小姑均病危,亲戚不敢过问,氏闻之,急归。跪灶前割股,煎汤以进。闻鬼语曰:“孝媳头上有红光一丈,诸神拥护,速去速去。”言讫寂然,姑病遂愈。

疫之传染力甚速,亦可辟乎?乃王氏以被出之妇,而其心仍只知有姑,不遑顾疫,固请于父母,毅然归侍。其浩然之正气,自足以辟除百邪,宜乎诸神拥护,群鬼尽散也。【白话解释】明朝有家姓赵的人家,媳妇姓王。她的公公和丈夫都外出了,婆婆周氏听了小姑的谗言每每虐待她。可是王氏一切顺受,没有一句怨言。恰巧有个女邻居来给她的婆婆解劝解劝,婆婆疑心是媳妇去叫她来的,就把媳妇逐回她娘家去了。正赶上瘟疫流行得很厉害,婆婆和小姑都染了很危险的病症,亲戚们都怕传染不敢到赵家去问讯。王氏得知婆婆小姑有了病连忙赶回来。在灶前跪着割下腿上的肉,煎了汤给病人吃。忽然间听见鬼说:“孝顺媳妇头上有一丈高的红光,有诸位神明保护,我们快走快走。”说完就一点声息也没有了,于是她婆婆的病也就好了起来。瘟疫传染的速度很快,也可以避免吗?是因为王氏一个被逐出门的媳妇,而她心里还只想着婆婆,没有时间顾及疫情。坚决请求父母,毅然回家侍奉。她浩大的正气,自然足以避免百邪侵害。符合诸神护卫,群鬼逃散的情况。

木兰从军

诗曰:隋魏木兰,从军代父。一十二年,归来如故。【原文】

隋,魏木兰,亳城东魏村人。恭帝时,突厥扰边,朝廷募兵,其父当从征。老病不能行,弟幼弱,木兰乔妆代父从军。历十二年,经十八战,人终不知为女子。后凯旋。恭帝嘉其功,除尚书郎,不受。归至家,释戎服,衣旧裳,赋戍边诗一篇以见志。后人多传诵之。

吕坤谓世之君子、瓜李之地,不敢顾其衣冠。夫惟不可试,故不敢以自试;不自信,故不足以信人。若木兰者。人何尝有失身之议哉?三军之众,十二年之久,人且不知其为女也,又何从而议之耶?【白话解释】隋朝时,北魏有个名叫木兰的奇女子,是亳城东魏村人。在恭帝的时候,突厥侵犯边疆,朝廷招募兵丁去抵御他们。木兰的父亲,按规定应当去当兵,可是年纪太老了又生着病,不能够前去。木兰的弟弟年纪又太小,并且很虚弱。木兰就假装男子模样,代替父亲去当兵。在外面过了十二个年头,期间经过了十八次战斗,别人终究不知道她是女子假扮的。后来得胜回朝,恭帝因为木兰有功劳,就叫她做尚书郎。木兰没有接受。回到家里,脱去军装仍旧穿起从前的衣裳。又做了一首戍边诗,说明她经历过的情形。这首诗被很多后人传诵。吕坤说:“世上的君子在瓜田里、李树下,不敢整理他的衣冠。不是不能这么做,而是自己不敢这样做。自己不自信,所以不能使人相信。像木兰这样的人,人们何曾对她有失身的议论呢?三军这么众多的人,十二年这么久的时间。人们尚且不知道她是女人,又从何能议论她呢?”

夏王糟糠

诗曰:明夏王氏,纺织度荒,奉姑甘旨,自食糟糠。【原文】

明,夏诚明妻王氏,无锡农家妇也。家贫岁荒,夫出外。氏日夜纺织,力备肴膳奉翁姑,自以糟糠和野菜充饥。其姑偶入厨下,见而垂泪。后氏享寿八十余,无疾而逝。家人梦寐中,恍见有旌幢鼓乐迎孝妇去。同里贡生某,每过氏门,必于门外三揖以致敬焉。

勤纺织以易钱,奉翁姑以肴膳,而自奉仅为糟糠野菜。以一身而兼尽子妇两职,宜其多寿而升仙也。同邑某贡生过门三揖,亦使人知尽孝者为人敬重,则不孝者当自愧而知改耳。【白话解释】明朝夏诚明的妻子王氏,是无锡种田人家的女子。家里很穷苦,又遇着了荒年,偏偏丈夫出门去了。王氏日夜很努力地纺纱、织布,竭力办好了饭菜给公公婆婆吃,自己只吃米糠和野菜充饥。有一天,她的婆婆偶然走到厨房里来,看见王氏正在吃着野菜米糠,不禁眼泪出来了。后来王氏享寿到八十多岁,去世的时候也没有生病。家里的人,在梦里恍恍惚惚看见有打着旗、奏着乐的人,来迎接了孝妇去。同里有个贡生,每逢走过王氏门口的时候,必定在她的门外作三个揖表示恭敬。勤劳纺织来换取钱财,用饭菜奉养公婆,而自己只吃米糠、野菜。以自己一身尽了两个人的责任。她真应该长寿并且成仙啊。同邑的某贡生,经过王氏门一定作三个揖,也让人知道尽孝的人被人尊重。那么不孝的人应该惭愧而知道悔改啊!

秀贞谏母

诗曰:明杨秀贞,劝勿溺女。救妹添弟,梦祖告语。【原文】

明杨秀贞之母,生三女,无子,又生女,愤极,溺之。秀贞年十三,急抱起跪禀曰:“母望子而杀女,愈不得子。如虑陪嫁,则以嫁儿者嫁此妹,可也。”祖母骂其不知世事,秀贞又跪禀曰:“祖母朝朝念佛,今见死不救,念佛何用。”祖母亦感悟,遂留养。越二年,果生一子。

按:秀贞之母生子时,其父梦其祖告之曰:“第四女若不留养,则此儿断不能生云云。”是知秀贞跪禀之言。皆由一片纯诚,油然天性,故得以延杨氏之脉,孝之所感大矣哉。【白话解释】明朝杨秀贞的母亲,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第四次又生了一个女儿。气极了,就把新生的女儿投到水里。这时候,杨秀贞刚十三岁,就急急忙忙把她抱起来,跪在母亲面前说道:“母亲想生儿子,竟要杀死女儿,那是更加不能够生儿子了。假如母亲因为忧愁陪嫁费钱,那就把将来嫁我的嫁妆给这个妹妹好了。”杨秀贞的祖母听了,就骂她不懂世务。杨秀贞又跪着禀告祖母说:“祖母天天念阿弥陀佛,现在见死不救,那么念佛又有什么用处呢?”祖母也就被她感动得觉悟了,于是才留养了第四个女孩。过了两年,杨秀贞的母亲果然生了一个儿子。据考证秀贞的母亲生子时,她父亲梦见祖先告诉他说,第四个女儿要是没有留养,那么这个儿子一定不会生出来之类的话。由此可知杨秀贞跪着禀告的话,是出于一片真诚,天性自然流露,所以得以延续杨家的血脉。孝心的感应真是大呀!

吴冯感化

诗曰:吴妇冯氏,继姑虐之。顺受化娣,姑悟而慈。【原文】

明吴子桂妻冯氏,家贫,勤力奉养。继姑张氏常辱詈,顺受无怨。邻妇相约劝其姑,冯止之曰:“姑之詈我,由我不能适姑意,若来劝,则彰姑之过,罪莫大焉。”子桂二弟,各娶妇,姑亦虐之,二媳欲自缢,冯委曲劝止,相率执妇道有加,姑渐悔悟。二媳感冯再生恩,事如母。

引咎自责,男子所难,何论女子。冯氏本身作则,化其二娣,并化及继姑,夫虞舜大孝,即是怨慕二字,孰意三千余年后,尚有冯氏其人,向使读书闻道,何难媲美古圣耶!【白话解释】明朝吴子桂的妻子冯氏,家里很穷苦,她非常勤俭地奉养尊亲。她丈夫的继母张氏常常辱骂她,可是冯氏依然很和气地听受责骂,一点没有怨恨。四邻妇女有要约伴来劝解她的婆婆。冯氏把她们阻止了,并且说:“婆婆之所以骂我,是因为我不能够顺婆婆的心意。现在你们若来劝解,那是彰显婆婆的错处,那就是犯不孝的大罪了。”吴子桂有两个弟弟,已经都娶媳妇了。她的婆婆也很虐待她们,那两个媳妇就有了上吊寻死的念头。冯氏委婉含蓄地劝解了一番,才把她们寻死的念头打消,并且受了冯氏的感化也格外谨守妇道。婆婆因此也渐渐悔悟了。两个弟媳妇为了感谢冯氏再生的恩德,就把她当作母亲一样的看待。承担过失,责备自己,是男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更何况女子呢?冯氏以身作则,感化她两个弟媳,并感化了丈夫的继母。虞舜的大孝就是“怨慕”二个字,谁想到三千多年以后,还有像冯氏这样的人呢?假使研读经典,听取圣贤的教诲,跟古圣先贤相媲美又有什么困难呢?

崔唐乳姑

诗曰:唐氏乳姑,姑不粒食。康强寿终,称妇贤德。【原文】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拜于阶下,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疾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后博陵诸崔,历台阁藩镇者数十人,天下推为仕族之冠。

吕坤谓妇事姑,菽水时供,不失妇道,即以孝称矣。日竭甘旨,极意承欢,姑不能食,亦付之无可奈何耳,乃夺子乳以乳姑,非真心至爱,出于自然,何能思及此哉。是故有孝亲之心,不患无事亲之法。【白话解释】唐朝有个山南西道节度使,名叫崔琯。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纪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脱落了。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每天先梳好了头,洗好了手,就到堂前拜见婆婆,再上堂来给婆婆吃自己的奶。所以长孙夫人虽然没有牙齿不能吃饭,可是好几年依旧很康健。有一天生病了,于是全家老小都到她的房里。她就对大家说:“我没有东西可以报媳妇的恩,但愿子子孙孙的媳妇个个像我媳妇一样的孝敬,那就好了。”后来博陵崔家,做尚书、做州郡长官的有好几十个人。论起天下做官的人家,总要推尊崔家是首位。吕坤说:“媳妇侍奉婆婆,哪怕很清苦只供奉水和豆子,只要不失孝道,就被称为孝顺了。每天用尽美食,尽心尽意侍奉父母。然而婆婆不能吃东西,也拿他没有办法。竟然夺去喂养孩子的奶来奉养婆婆,不是诚心敬爱到了极点。出于自然,怎能想出这个办法呢?因此有孝敬父母的真心,不用担忧没有侍奉亲人的方法。”

菊花无怨

诗曰:菊花被鬻,遇父得归.劝留后母,孝养无违。【原文】

宋,张菊花,七岁,后母潜鬻于范尚书家,绐其父曰:“失之。”父哭丧明。后数年,菊花与父遇于金宅,相持痛哭,遂辞主从父归。父欲逐后母,菊花曰:“儿非母不得入贵人家,母乃有德于儿,又何怨焉。儿归而母逐,儿心何安。”乃止。父老无子,家贫,卒。菊花孝事后母,不能行,则每负之。后母卒,菊花佣作富家,忠勤和俭兼备焉。

菊花为佣,每与女仆语,谆谆诲以忠勤。或不纳而诟之。辄谢不较,遇劳苦事,则以身先之;与以钱刀衣服,必固辞。不得已乃受,寸帛尺薪无敢弃,女仆之幼者,为栉沐隐(注:“隐”字原为“纟”旁)纫,视如己女。其令德不可胜数。【白话解释】宋朝张菊花在她七岁的时候,被后母偷偷地卖到范尚书的家里去了,她又骗张菊花的父亲说,女儿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她父亲听到女儿失踪的消息之后哭得双眼都失明了。过了几年,张菊花和她的父亲恰巧在金姓的家里碰见,父女俩抱着痛哭了一场,菊花于是辞别了主人,跟着父亲回家了。到家之后,她父亲要把后母赶出去,张菊花说:“我没有母亲这一番行为,便不能跨进富贵人家去的,这样说来,母亲是对我有恩德的,又何必怨恨呢?况且我回来了,母亲就被赶走了,我怎么可以安心呢?”于是父亲也就罢了。后来父亲年纪老了,没有儿子,家境又穷,死了以后,张菊花侍奉后母,非常孝顺,后来后母不能行动了,张菊花背着她行走,等到后母死了,张菊花就在富人的家里做工,她是又忠心、又勤劳、又和气、又俭省、样样都具备的。菊花给人做佣工的时候,常常和其他女仆谈话,诚恳地告诫她们要忠实、勤劳,有的人不接纳她的教诲并且谩骂她,她都道歉并不与之计较。每每遇到劳苦的事情,都是自己先去做,别人给她钱或衣服,必定推辞,迫不得已才接受。即使是一点点的布帛或者薪柴都不敢随便丢掉,女仆当中有幼小的,亲自为她们梳洗、缝补衣物,视她们如自己的亲生女儿,像这样的德行在菊花身上数不胜数。

刘女代耕

诗曰:刘玉二女,父嗟无子。终养代耕,承欢菽水。【原文】

明刘氏二孝女,汝阳人。父玉生七女,无子,家贫力田,尝至垅上叹曰:“生女不生男,使我扶犁不辍也。”其第四第六女闻之,恻然,遂立誓不嫁,着短衣,代父耕作,以菽水承欢。及父母相继卒,无力营葬,二女即屋为邱,日定省焉。隆庆四年,督学副使杨俊民、知府史桂芳诣其舍。请见,时二女年皆六十余矣。

生女不生男一语。淳于意叹之。而缇萦上书。刘玉叹之。而二女代耕。谁谓生女无益哉。亦视己身德行何如耳。至于晨昏定省。始终无间。已可云孝。乃即屋为邱。六十余年来。定省未缺。其孝为何如乎。【白话解释】明朝汝阳地方刘氏一家,有两位孝女。她们的父亲名刘玉,生了七个女儿,可是没有儿子。家境很贫苦,每日种着田。有一次,她们的父亲站在田里高的土堆上面,自己叹息着说:“我只生了女儿,没有生男子,使我老是这样扶着犁头,没有休息的时候了。”这话被他第四、第六两个女儿听见了。听了这话,她们很是可怜自己年老的父亲,于是两人立誓终身不嫁。从此着起了短衣,天天到田里代父亲去耕种,以博年老父亲的欢心。等到父母先后死了以后,由于没有能力去安葬,她们就把所住屋子改做了坟,并且天天早晚如同父母生前一样的问安。隆庆四年,督学副使杨俊民、知府史桂芳,亲自到她们的家里去见她们,这时候两位孝女都已六十多岁了。生女不生男,淳于意曾经这样感叹过,于是缇萦上书救父;刘玉也这样感叹,于是二女代父耕耘。谁说生女就没有用呢?只是要看自己德行怎么样罢了。至于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她们始终都没有间断过,孝道已经做得很好了。用房屋改做坟,六十余年来,定省礼节仍未间断,她们的孝行怎么样呢?

悌篇

柳卢睦族

诗曰:卢氏睦族,长幼咸临。敬承慈爱,各得欢心。【原文】

唐,柳镇妻卢氏,七岁通毛诗。归柳后,孝舅姑,睦姻族。仁孝益闻。镇在朝为御史,凡诸伯叔母诸姑姊妹及其子,虽远在千里外,具迎以来。卢承事唯谨,尊于己者卑下之,卑于己者畜慈之,敌己者友爱之。各得其欢心。子宗元,女二,皆贤孝。人以为太君教训所渐云。

传载柳卢氏当岁恶,食不足,而食诸孤之幼者恒充也。诸姑有归者,废寝食为装赍。子宗元,生四岁,家无书,亲授古赋十四首讽传之。以诗礼图史及女工授诸女,后皆为贤妇,是悌中之尽礼者。【白话解释】唐朝柳镇的夫人卢氏,在七岁时就懂得毛诗的经义。后来嫁到柳家,她服侍公公婆婆非常的孝顺,对待亲戚宗族们也很和睦,于是她的仁义孝顺更加闻名了。柳镇在朝廷里做了御史的官,凡是他的伯姆婶姆姑母姊妹,以及子侄外甥辈。虽然远隔千里路程,他也准备了一切,去迎接来同住。卢氏对待他们很恭谨。比自己尊长的人,就对他们很尊敬,自己很谦卑。比自己小的人,就对他们很慈爱。和自己平辈的,就对他们很友爱。总之把这些人照顾得很开心。她的儿子柳宗元,还有两个女儿,都很贤德孝顺。人家说这是渐染了卢夫人教训的效果。据记载,柳镇的妻子卢氏,在当年天气恶劣,粮食收成不足的时候,也让自己身边的小孩都能够吃饱。当她的亲戚回家的时候,她废寝忘食为他们整理行装。她的儿子柳宗元,四岁时,家里没有书。她亲自教他古诗十四篇,以背诵的方法讲给他听。用诗礼图史和女工来教各个女儿,她们后来都成了贤妇。卢氏真是孝悌礼节做得很好的人。

统姊助粟

诗曰:骆统之姊,悯弟日衰,助与私粟,悌道无亏。【原文】

吴,新阳亭侯骆统,字公绪,会稽人,俊之子也。事嫡母甚谨。时值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而能独饱乎。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统一日散尽。姊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

骆统姊之与私粟。因哀弟之减食日衰也。悌也。骆统姊之母之使分施。因骆统姊弟之慈心助济也。仁也。亦义也。同一事实,而两样心肠,要之姊弟虽为两家,而究同一气。谁谓从夫后,不必计及弟哉?【白话解释】三国时候,吴国的新阳亭侯骆统,字公绪,会稽人,是骆俊的儿子。他是妾室所生的孩子,可是侍奉嫡母十分恭敬。有一年闹饥荒,本地乡民和外地客人都没有东西吃,生活非常困苦。骆统就把自己的粮食分出去,自己常常挨饿。他有个姐姐品行很好,很善良,守着寡,也没有儿子,看见弟弟一天天消瘦,非常怜惜,就多次问他什么原因。骆统说:“现在百姓食不果腹,我怎能独自吃着饱饭呢?”姐姐便说:“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呢?而把自己苦到这般田地。”于是拿出自己家的粮食,交给骆统,骆统一天内就都散施出去了。后来姐姐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觉得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就吩咐他们继续将粮食施给贫苦的人。骆统的姐姐把自己的粮食交给弟弟,是因为看到弟弟减食而日益衰弱,心里很难过,这是对兄弟的友爱。骆统姐姐的母亲让他们继续布施,是因为被姐弟俩慈悲救济的大义所感动,是仁爱,也是道义。虽然姐弟是两家人,但根却是一个。谁说女子出嫁后,就不顾及弟弟了呢?

韩郑鞠叔

诗曰:唐韩郑氏,抚叔勤劬,勖愈成立,卒为大儒。【原文】

唐,韩会妻郑氏,愈之嫂也。愈生甫晬,失怙恃,郑鞠之。念寒而衣,念饥而食,劬劳闵闵也。愈未齿,从兄官泰州,兄坐谤,迁韶州以卒。去故乡万里,幼孤匍匐不能归,郑拮据备至,竟以丧返葬。尝抚其子,指愈而泣曰:“韩氏两世独此耳。”流涕滂沱,若不自胜。诲导愈,勖之成立,后为大儒,嫂之力也。及卒,愈哭之,绝而后苏。

刘开曰:“嫂之服期也,自退之始,叔之不为服,以远嫌也。晬而亡天,嫂鞠之成。虽嫂也,实母也,何嫌之有。无于礼者之礼也。韩愈有焉,颂曰:“万里丧归,风霜备历,困苦饥寒,抚孤及叔,叔为大儒,夫人之力。”【白话解释】唐朝韩会的妻子郑氏,是昌黎先生韩愈的嫂嫂。韩愈生下来一周岁的时候,父母就死了,由嫂嫂郑氏抚养着。郑氏每日都很辛苦地照顾着韩愈的生活起居,天气冷了就赶紧给他添衣服,肚子饿了就给他做可口的饭菜。韩愈在年幼的时候,跟着哥哥到泰州上任,后来哥哥遭到诽谤,被贬到韶州,竟忧郁而死。韶州离家乡有很远的路,而且孩子又还很小,郑氏处在非常艰难困苦的境地,但是她还是带着儿子和丈夫的灵柩,回到河阳去安葬了。有一次,她用手抚摸着儿子,并且指着韩愈,流着眼泪万分凄楚地说:“韩家两代只剩你们两个孤苦伶仃的叔侄了。”说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像雨一般的落下来。郑氏对韩愈严加教诲,勉励他不断上进。韩愈后来成为一代大儒,这都是嫂嫂的功劳啊!所以等到郑氏过世的时候,韩愈伤心得昏过去好几次。刘开说:“为嫂嫂服丧,这个礼节是从韩愈开始的。小叔不为嫂嫂服丧,是为了避嫌。但韩愈一周岁的时候父母就过世了,嫂嫂抚养他长大成人,虽然是嫂嫂,但其实跟自己的母亲一样,有什么可避嫌的呢?”颂词上说:“不远万里将丈夫的灵柩带回家乡,经历多少的风风雨雨和饥寒交迫,抚养孤儿和小叔长大成人,小叔成为一代大儒,这都是嫂嫂的功劳。”

陈王堂前

诗曰:堂前守贞,爱妹及甥,且及甥子,姑嫂深情。【原文】

宋陈安节妻王氏,孝养舅姑,抚孤恤族,乡人敬之,呼曰:“堂前。”初,归陈氏时,小姑尚幼,堂前鞠育之,及笄,厚嫁之,舅姑殁,小姑求分财,尽出室中所有遗之。小姑所得财,为其夫所尽,又买田宅抚其甥,教之,甥卒,又抚教其子。其他亲属,贫不能存者,教养婚嫁,至三四十人。子孙遵遗训,五世同居,以孝友著。乾道中,表门。

郭燮熙曰:“陈堂前王氏,一节妇耳。以干家有法,而家日裕。不惟奉舅姑孝,并厚遇小姑,以及其甥,且及于甥之子。其他亲属,受惠者众。虽曰家裕使然,而亲亲仁民,乐善不倦,又奚可及哉?【白话解释】宋朝陈安节的妻子王氏,非常孝顺,既奉养公公婆婆,又能够抚育孤儿,救济同族的人,所以乡里人很敬重她,都称她为“堂前”。王氏刚嫁到陈家来的时候,小姑还很幼小,王氏就像母亲一样教养着小姑。到了成年要出嫁的时候,为小姑准备了很丰厚的嫁妆。后来公公婆婆过世以后,小姑回娘家要求分父母的遗产,王氏就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小姑。谁知道小姑的丈夫竟然把这些财物全都用光了,王氏知道后就买了田、造了屋来安顿他们,并且抚养着外甥。后来,外甥死了,她又抚养教育外甥的儿子。有亲属穷得没有饭吃了,王氏就拿出钱来抚养教育他们,并为他们成家立业,受了王氏恩惠的竟有三四十个人。后来她的子孙都遵从她的教诲,五代同堂,并且个个对父母很孝顺,对兄弟很友爱。在乾道年间,朝廷表扬了他们全家。郭燮熙说:“王氏她只是一个妇人而已,但却能将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越来越富裕。不只是侍奉公婆,而且以厚德对待小姑、外甥以及外甥的儿子。甚至其他亲属,受惠的也很多。虽说家中富裕才可以做到这些,但她亲近、爱护众人,喜欢做善事,而不知疲倦,哪是一般富裕人家所能相比的呢?”

章嫂让儿

诗曰:昌化章嫂,抱子育婴,叔乞抱子,竟与新生。【原文】

宋昌化章氏,兄弟二人,皆未有子。兄先抱族人子育之。未几,其妻生子诩,弟曰:“兄既有子,安用所抱之儿为,幸以与我。”兄告其妻,妻犹在蓐,曰。“无子而抱之,有子而弃之,人谓我何?”弟固请,嫂曰:“无已,宁与吾所生者。”弟不敢当,嫂竟与之。后二子皆成立,长曰栩,季曰诩。栩之子樵槱。诩之子铸鉴。皆相继登第,遂为名族。

吕坤曰:世俗兄弟可笑也:“借马而饥渴在怀,借衣而揉涴是嘱。况乏嗣始得之儿,分以与弟,无德色。无吝心。顾不难哉?要之嫂氏之贤,不可及矣,割肉相与。虽舅姑难强之从,况意不出于夫子耶。【白话解释】宋朝昌化地方,有章姓兄弟二人,他们都没有儿子。哥哥就领养了一个族中的孩子来抚养,取名叫章栩。哪知隔了不久,妻子就生了个儿子,取名叫章诩。弟弟就对哥哥说:“你既然已经生了儿子,还要领养来的儿子做什么呢?不如就给我吧。”哥哥就去跟妻子商量,这时他的妻子还在坐月子,就说:“自己没有儿子的时候,便去领养他。生了儿子,便把他丢弃。人家会怎么看我呢?”但是弟弟再三请求,嫂嫂回答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了,就把我的亲生儿子给你吧。”弟弟不敢接受,可是嫂嫂十分诚意,最后还是把亲生儿子给了小叔。后来章栩和章诩兄弟两人长大成人,章栩的儿子章樵、章槱,章诩的儿子章铸、章鉴,先后都中了进士。于是章家在乡里成了很有名望的人家。吕坤说:“世俗的兄弟真是令人可笑。借马给对方就告诫要喂饱饮足,生怕虐待了自己的马。借衣给对方就嘱咐不要弄脏弄皱,生怕穿坏了。何况好不容易得来的儿子,竟给了弟弟,而没有一点得意的神色,一点吝啬的心理,怎能不难呢?割肉相与,即使公婆强迫,一般人也有不顺从的,何况丈夫也没有这个意思,章嫂的贤德,真是难能可贵呀!”

少娣化嫂

诗曰:苏崔少娣,后食先劳,恭事四嫂,井臼争操。【原文】

宋,崔少娣为苏家妇。苏兄弟五人,娶妇者四矣,日有争言,阋墙操刃。少娣始嫁,人忧之。少娣事四嫂,执礼甚恭,嫂有缺乏,即以己物遗之。姑役其嫂,少娣曰:“吾后进,当劳。”嫂未食,不先食。嫂各以怨言告者,少娣笑而不言,女奴来告者笞之。嫂儿溺其衣,无惜意。岁余,四嫂自相谓曰:“五婶大贤,我等非人矣。”遂相与和睦。

吕坤曰:天下易而家难,家易而姒娣难。专利,辞劳,好谗,喜听,妇人之常性也。然始于彼之无良,成于我之相学,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贤者化人从我,不贤者坏我犹人耳。【白话解释】宋朝时候,有一个女子名叫崔少娣,嫁到了苏家去做媳妇。她的丈夫弟兄共有五人,已经娶了四个嫂嫂,故崔氏称为少绨。但是家庭很不和睦,每天都有争吵的事情发生。崔氏刚嫁到苏家的时候,人们都替她担忧。可是崔少娣对待四位嫂嫂,很有礼貌,恭敬有加。嫂嫂们谁有需要物件使用的时候,她便把自己的送给她们。婆婆吩咐嫂嫂们去料理家务的时候,少娣总是抢着去做,还说:“我是新来的媳妇,应该多料理家务。”嫂嫂还没有吃饭,她是不会先吃的。有时听到嫂嫂们向她抱怨,少娣总是笑着,一句话也不说。但如果有底下人到她那儿来搬弄是非,说嫂嫂的坏话时,她就用家法惩处她们。她照顾年幼的侄儿时,侄儿的尿尿脏了她的衣服,她一点也不介意。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四位嫂嫂都很感动,大家都说:“五弟媳是个贤德的人,我们跟她相比,真不是人啊。”从此,大家就都和睦相处了。吕坤说:“天下事容易做,但家事难处理。治家容易而姑嫂妯娌的相处很难。家里女人多就常有不和睦的现象产生,因为女人多是专谋私利、害怕辛苦、好听谗言、爱凑热闹的。如果有人能做到无争无贪,相敬相让,用自身行为去感化人,那家庭中哪里会有那么多争端呢?”

魏王谢过

诗曰:王氏代钟,谢过于镛。母族一息,劝夫宽容。【原文】

明,魏钟偶失于其兄,妻王氏闻之,治具延兄,为夫谢过,呼二儿使侍食焉。兄镛固俊爽士,叹曰:“吾闻兄弟之好,以妇人败,未闻以妇全也,吾弟妇其贤矣哉。”一日。钟嗛其表兄之子,曰卑幼也,乃数犯我,王氏曰:“君母族惟一息耳,奈何不能宽容?”钟瞿然称善。后孙校成进士,即庄渠先生。人咸论其为母德所致云。

郭燮熙曰:兄弟之好,以妇人败。所谓花底莺声巧,天边雁影疏,传之千秋,脍炙人口矣。乃魏王氏独能为夫谢过于其兄,兄叹其贤,且劝夫宽待母族之弱息,夫亦称善。妇德纯全,巾帼中能有几人哉?【白话解释】明朝时候,魏钟偶然得罪了哥哥,给妻子王氏知道了,特地备好了酒菜邀请哥哥,替丈夫谢罪,并且叫来两个儿子,侍候大伯吃饭。魏钟的哥哥魏镛,本来就是个通达直爽的人,见了弟妇这个样子,感叹地说:“我知道兄弟感情的破裂,多半是妇人从中挑拨,从来没有听过妇人成全兄弟感情的。我的弟妇,真是贤德的人呀!”有一天,魏钟不满他表兄的儿子,说:“他是一个年轻的小辈,竟敢屡次来冒犯我。”王氏听了,就对丈夫说:“你的母亲家里,只剩这一个可怜的人了,为什么不宽恕他呢?”魏钟听了很惊讶,对妻子也刮目相看。后来,她的孙子魏校中了进士,就是有名的庄渠先生。人们都说这是王氏积下的德。郭燮熙说:“兄弟的感情多因妇人从中挑拨而破散,而魏王氏能够替丈夫向兄长谢罪,兄长称赞她贤德,而且劝告丈夫宽恕表兄的儿子,丈夫称她善良。妇德能做到这样的,巾帼中能有几个人呢?”

敦妻担金

诗曰:汝敦之妻,恪尽悌道,与夫担金,还其兄嫂。【原文】

魏,汝敦妻,广汉人。敦家富早孤,嫂贪吝,敦以所受田产,悉让与兄,留园田耕作。土中得金一器,以示妻,妻曰:“此金藏自先人,既让矣,不当复留。”乃与敦担金还兄。嫂初疑其来贷,不悦,见金大喜。兄恻然曰:“吾独何人,而让弟独为君子耶。”遂弃妻还金,与敦相爱如初。

因嫂贪而让其产,以所受田宅奴婢财产三百余万悉让与兄,敦之悌已可法矣。乃掘地得金,其妻犹以为先人所遗,与夫担而还之。苟有天良,无不感恻,嫂犹贪顽如故,宜乎其兄弃之也。【白话解释】三国时,魏国汝敦的妻子是广汉人。汝敦家很有钱,父母早亡。他的嫂子很贪心,又很吝啬,他就把自己所分得的田产,统统让给哥哥了。自己只留下一块园地耕种。有一天,他在园地的泥土里,掘出了一罐金子。他就拿给妻子看,他的妻子说:“这些金子是我们祖宗藏下的,既然我们不要那些田产。那么这些金子,也不应当再留在我们这里。”于是就同汝敦,抬了金子去还给兄嫂。嫂子看见他们俩来了,起初疑心他们是来借钱的,很不高兴。后来看见了金子,才高兴起来。汝敦的哥哥看了这个情形,心里感动了,就说:“难道我是这样的小人,让我弟弟独自一个做君子吗?”就逐出了老婆,并退还弟弟的金子,两兄弟依然同从前一样的要好。因为嫂子贪图钱财而转让自己的财产,把自己应得的田地家奴财产总计三百多万都让给哥哥。汝敦的悌道已经很好了。等到挖地得到金子,他妻子还认为是先人遗留的,和丈夫一起担着还给哥哥。有天良的人都会感动。他的嫂子还是很贪婪,他哥哥当然要把她遗弃了。

秀姑友恭

诗曰:秀姑在家,敬事兄嫂,抚弟二人,友恭尽道。【原文】

晋刘琪女,名秀姑,早丧父母,年逾二十未嫁。在家事兄嫂。甚敬。有弟二人幼弱无依,秀姑为抚育成人,待之甚慈爱。后适王桂林,官至词部郎,生子三,均显贵。秀姑享寿至八秩,尚康宁无恙。人咸以为友爱兄弟之报。

古今女子抚弟妹者颇多,未闻同时并敬兄嫂。朱子云:“善事兄长为悌。”仅抚弟妹而未敬及兄嫂。犹为悌道中憾事。今观秀姑尽心抚育二弟,至于成人,而又事兄嫂甚敬,宜其夫荣子贵,福寿康宁也。【白话解释】晋朝时,刘琪有个女儿名叫秀姑。她的父母亡故的早,所以刘秀姑年纪过了二十岁,还没有嫁人。秀姑在家里,服侍她的哥哥和嫂子很恭敬。她还有两个弟弟,年纪都很小,没有可以依靠生活的人。秀姑就抚养他们俩,一直到长大成人,并且对待他们很慈爱。后来秀姑嫁给了王桂林,她丈夫的官做到礼部侍郎,生了三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很显贵。刘秀姑活到八十岁,还很康健,没有一点疾病。当时的人都说这是她敬重哥嫂、爱护弟弟的果报。从古到今的女子,抚养弟妹的人很多。没听说有同时敬爱兄嫂的。朱子云:“很好地侍奉兄长是悌道,仅仅抚养弟妹而不能敬爱兄嫂,这是悌道中的缺憾。”现在看秀姑尽心抚育二个弟弟直到成人,而又能侍奉兄嫂很恭敬。难怪她会夫荣子贵,长寿健康享受富贵呀!

余陈让产

诗曰:余楚继妻,让产前子。教翼远游,卒成进士。【原文】

宋,余楚继妻陈氏,生子翼。三岁而楚死,陈氏尽以其产与前妻二子,谓翼曰:“彼无母,勿以此为争也。”翼年十五,使游学四方,氏穷窭,几无以自存。翼在外十五年,成进士归,迎母入官,氏闻前妻二子贫困,收养而存恤之。

吕坤曰:继母每私其所生,能均产业,足矣,况夫产尽让前子。既贫而又恤之。即亲母何加焉。均产。中道也。让产。贤道也。天下无过慈之继母。吾于陈氏所深取焉。【白话解释】宋朝时,有一个叫余楚的人。他的后妻陈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余翼。余翼到了三岁的时候,余楚就去世了。陈氏就把家产完全让给了前妻生的两个儿子,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他们没有了母亲,你不要为了这些家产和他们争。”等到余翼十五岁了,陈氏就叫他到外面去游学。这时候,陈氏穷苦得了不得,几乎连衣食也没有。后来余翼在外边过了十五年,才中了进士回来,把母亲迎接去了。陈氏打听得前妻的两个儿子,还是穷苦困顿,也把他们接过来同住,并且时刻照应他们。吕坤说:“继母常常偏爱她自己生的孩子,能均分财产,已经足够贤良了。何况是把丈夫的产业都让给前妻之子,等到看见他们贫穷又救济他们。即使是亲母也不能更好了吗。均分财产,是普通人的做法。谦让财产,是贤人的做法。天下没有比她更慈爱的继母了,我很敬佩陈氏的行为啊!”

穗女抚弟

诗曰:穗女抚弟,置帚具酒,族叩夜门,款之愧走。【原文】

明,陈穗女,年十八,父母殁,二弟长者六岁,少者五岁。亲族利其有,日眈眈于旁。女矢志抚弟。置帚数十,具酒食以待。寒夜,族兄弟乘黑叩门,女燃帚启户,款以酒食,皆大惭。诡曰:“吾辈夜行,火灭求烛耳。”自此遂绝意。及二弟毕婚,年四十五,乃嫁,无子,二弟迎养终身。

陈女所处之境,伶仃孤苦,岌岌可危,稍不谨慎,祸即随之。乃矢志抚弟,预防周至,非但不示人以隙,且令其感愧以去,化险为夷,保全门户,可谓女中丈夫矣。【白话解释】明朝陈穗的女儿,十八岁时爹娘去世了。有两个弟弟,大的六岁,小的五岁。宗族里的人贪图她家的钱财,天天等着,想分她家的家产。于是陈穗的女儿立下了誓愿,要抚养弟弟。她预备了几十个火把,又暗暗地办好酒菜等他们来。在一个寒冷的夜里,有许多族里的兄弟趁着天暗来敲门。陈穗的女儿就把预备好的火把点着火,开了门,放他们进来。拿出预备好的酒菜请他们吃。这些家族兄弟弄得难为情起来,就撒谎说是晚上走路灯火灭了,所以来借点蜡烛的。从此他们打消了贪羡的心思。陈穗的女儿一直等到两个弟弟都娶了亲,自己已经四十五岁了才出嫁。后来没有儿子,两个弟弟就迎接她回来养老终身。陈穗的女儿所处的境地,孤苦伶仃,非常危险,稍不谨慎,祸患就到了。于是立志抚养弟弟,预防周全。面对族人的觊觎,不但不显示出嫌隙,而且让他们感到羞愧离去。转危为安,保全了一家人。可以称为女子中的大丈夫了。

欧冯均产

诗曰:冯氏问翁,嫡庶之别,服等产均,欧父大悦。【原文】

明,欧公池妻冯氏,顺德人。公池有两兄,皆庶出,父分产,欲厚公池。冯氏请曰:“嫡子庶子为父母服,有差等乎?”欧父曰:“皆三年。”冯曰:“三子皆翁所生,服既无别,分产可有别乎?若是非妾所愿,亦非后人福也。”欧父嘉叹而从之。

母爱幼子,常情也,况公池又为嫡子乎。父分产欲厚嫡子,而冯氏乃以嫡庶服之无别,明分产之不可有厚薄,冯氏此言,知礼达义,对于翁则孝,对于夫则悌,诚可以为后世法矣。【白话解释】明朝欧公池,妻子冯氏,是顺德人。欧公池有两个哥哥,都是庶母所生的。后来他的父亲分家产的时候,就想多分一些给欧公池。冯氏就问欧公池的父亲说:“父母死了,嫡出和庶出的儿子为父母服丧的时间,有没有分别呢?”欧公池的父亲说:“没有分别,都是三年。”冯氏说:“三个儿子都是公公亲生的,既然服丧也没有分别,难道分起家产来可以有分别吗?假如这样分,不只我不情愿,恐怕也不是后人的福气。”欧公池的父亲听了冯氏这样一番话,非常的赞许她。就依冯氏的主张,把家产均分了。父母爱护幼子,是人之常情。何况公池又是正室儿子呢?父亲要多分嫡子家产,而冯氏却以嫡庶服丧没有分别,说明分家产也不应该有厚薄。冯氏的这些话,真是通情达理,对公公孝顺,对夫家兄弟友爱,真可以做后世人的表率啊!

忠篇

樊姬进贤

诗曰:樊姬进美,择贤于己。虞邱未忠,闻之愧矣。【原文】

周,楚庄王好猎,夫人樊姬谏不听,遂不食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称虞邱子之贤,姬曰:“未忠也。妾事君十一年,求美女进于王,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今虞邱子相楚十余年,子弟宗戚以外,鲜有所进,贤者果如是耶?”虞邱子闻之大惭,乃荐孙叔敖而楚以霸。

吕坤曰:“国家不治,妒贤之人为之也。樊姬不妒于宫,而推治于国,惟无我心故耳。故我心胜者,不能容人。其终也,反不能容其身。然而妒者卒不悟也,可叹哉!樊姬女宗,可以训矣。”【白话解释】周朝时,楚庄王非常喜欢打猎。夫人樊姬去劝阻他,始终不听。于是樊姬就不吃肉了。如此楚庄王才觉悟了,改过自新,对于国家大事勤谨起来了。楚庄王时常称赞虞邱子的贤德。樊姬说:“这并不算是忠臣。我服侍君王,算起来有十一年了。曾经访求美女献给君王,比我贤惠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有七个人。现在虞邱子做楚国的丞相也有十多年了,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亲戚以外,很少保举过其他人。难道贤人是这样的吗?”虞邱子听说了这番话,觉得很惭愧,于是举荐孙叔敖,楚国因此得以称霸。吕坤说:“国家得不到好的治理,这是妒忌贤能的人造成的。樊姬在后宫不妒忌,从而推广使国家大治,只是因为没有自私的心呀。所以自私心太强的人不能容纳别人。到了最后,自己反而没有容身之地。然而嫉妒的人最终也不能醒悟。令人感叹呀!樊姬真是女子的楷模,可以作为准则了。”

魏负匡君

诗曰:魏曲沃负,教子义方。如耳出使,自谏哀王。【原文】

周,魏,曲沃负,大夫如耳母也。魏哀王为子娶妇,闻其美,将自纳焉。负谓如耳曰:“君乱于无别。汝胡不匡之?言以尽忠,忠以除祸,不可失也。”如耳未得间,会使于齐,负乃面谏哀王。王然之,遂还太子妇。而赐负粟三十钟,如耳归而爵之。

曲沃负教子以忠,子未及言,挺身往谏。陈纪纲之大,正人道之始,全贞女之行,绳愆纠谬,使王不敢败度,强邻不敢加兵。君子谓其知礼,岂特忠也已哉!【白话解释】周朝时代,曲沃地方有一个老太婆,她是魏国大夫如耳的母亲。那时候,魏国哀王替儿子娶一个媳妇,听人家说那新妇的面貌美丽,魏哀王就想自己收纳了做夫人。曲沃的老婆婆就嘱咐她的儿子如耳说:“君王现在荒乱到了极点,简直没有伦常了。你为什么不去纠正他呢?要晓得进言才能尽自己的忠心,尽了忠心就可以消除祸患,这是万万不可错过的。”如耳听了母亲的话,苦于没有机会。不料那时候恰恰又派他出使到齐国去了。曲沃的老婆婆就自己当面去劝谏魏哀王。哀王认为她的话说得不错,就把新妇还了儿子。并且赏赐曲沃的老婆婆二百石米。等到如耳回来,又封了他爵位。曲沃的老婆婆教导自己的儿子尽忠,儿子没有来得及进言,她自己挺身而出,去劝谏君王。她陈述国家纲纪法度的重要,端正人道之始的夫妻关系,保全贞节女子的品行,纠正君王的过失和谬误,让君王不敢破坏法度,使强大的邻国不敢举兵侵犯。君子认为她懂得礼仪,哪里只是尽忠而已呢?

滂母无憾

诗曰:范滂之母,教子尽忠。死亦何憾,千古尊崇。【原文】

汉,范滂,字孟博。汝南人。初为清诏使,坐钩党系狱。既释,朝廷复治钩党。督邮吴导不忍捕,抱诏书而泣。滂闻之,即自诣县。县令郭揖愿与俱亡。滂以累令及老母力辞。其母就与之诀,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憾?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

吕坤曰:“滂当乱世而高论以速凶,处小人而激清以乐死,狷介之流也。吾深惜之。惟是名寿不可兼得,妙合知足之旨,而慨然割爱,无儿女子之情,母也贤乎哉。”【白话解释】汉朝有个范滂,别号叫孟博,是汝南人,起初做治理强盗的官。那时候,太监常常借口结党来陷害正直的人。范滂也因结党牵累,捉进监牢。放出来以后,没多久,朝廷又要重办朋党的人。汝南县督邮名叫吴导,知道范滂人品不错,不忍去捕他,抱着皇帝下的诏书哭。范滂得知了就自己投案到县里去。县长郭揖情愿同他逃走。范滂害怕连累县长和年老的母亲,所以一定不肯。范滂的母亲就赶去和儿子诀别,说道:“你现在可以同李固、杜密得到同样的名声。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既然有了好名声,又要长寿,这哪里可以都得到呢?”范滂跪着聆受母亲的教训,拜了几拜辞别了母亲。吕坤说:“范滂赶上乱世却坚持正义进言,所以招来祸患。处于小人当道却能扬清激浊不畏死,真是高洁之士啊!他的死让人痛惜。只是名寿不能同时得到,和知足的意思巧妙相合。而慷慨激昂舍弃所爱,没有儿女私情,母亲也很有贤德啊!”

李秀忠烈

诗曰:李毅女秀,擐甲守城,击破彝寇,代父统兵。【原文】

晋南蛮校尉宁州刺史李毅女秀,绰有父风。五彝围宁,毅以忧卒。救援莫至,众推秀领州事。秀擐甲守城,粮食虽尽,志气益厉,伺彝懈,击破之,围解。乃代父职,统三十七部,历三十余年,群彝慑服。秀卒于任,百姓如丧考妣,立庙岁祭。唐封明惠夫人,颜其庙曰忠烈。

李秀以一女子代父之职,统兵三十七部,历时三十余年,群彝慑服,州民安谧,卒于州任,百姓哀号,如丧考妣,相与立庙,岁时致祭,备受尊亲。洵女界之铮铮,坤维之表表。庙号“忠烈,”有以哉。【白话解释】晋朝做南蛮校尉宁州刺史的李毅,有个女儿名叫李秀,性格很像她父亲。当时南方的“五彝”,围攻宁州。李毅因为忧愁过度死了,救兵还没有到。百姓们都推举李秀管理一州的事情。李秀就整顿军队,严守城池。粮食虽然吃完了,但是志气反而愈加激昂起来。等到贼人懈怠的时候,便大举进攻破了敌营,解了围困。李秀就代理父亲的职务,统领部下三十七部。历时三十多年,蛮夷全都畏服。李秀死在任上,百姓们好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于是替她建造庙宇,年年祭祀她。后来到了唐朝,封她做明惠夫人,在她的庙里匾额上题着“忠烈”两个字。李秀以女子之身代任父亲的职位,统兵三十七部,历时三十余年。蛮夷全都畏服,百姓安定平静。她死在任上,百姓哀号,像父母去世一样。百姓共同为她立庙,每年按时祭祀,备受尊崇。真是女界的英豪,西南的表率。庙号“忠烈”,有道理啊!

虞孙诲忠

诗曰:虞潭之母,命子舍生,又遣孙楚,忠孝从征。【原文】

晋,虞潭母孙氏,守节抚潭。潭为南康守,率众讨杜弢,母勉以忠义。倾资产以飨战士。后征苏峻,母戒之曰:“吾闻忠臣出孝子之门,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为累。”尽发家僮助战,售服饰为军资,又遣孙楚从征,务尽忠孝。潭后以功封侯。母九十五始卒,谥曰定夫人。

孙氏初倾资产以飨将士,至资产已罄,复售所服环佩为军资,且尽发家僮以助战,不特教子忠,而又教孙移孝以作忠。教子尽忠,吾闻之屡矣,教孙尽忠,如孙氏者,有几人哉。【白话解释】晋朝有一个虞潭,他的母亲孙氏守节抚养他成人。虞潭做南康地方官,带兵去讨伐杜弢。孙氏勉励他必定要尽忠尽义,同时还把全部的财产捐作战士的慰劳费。后来虞潭又带兵去征伐苏峻,孙氏再教诫他说:“我听得一句古话,忠臣是出在孝子门里的。你出征以后,应当勇于为正义牺牲生命。勿要因为我年纪老了,有累你报国的忠心。”就把所有的家僮尽数发动去助战,卖了衣服首饰去做兵费。同时还差她的孙儿虞楚也去跟着参战,务必要尽忠尽孝。后来虞潭因为功高,封了侯爵。孙氏活到九十五岁才死,朝廷赐她的谥号叫做“定夫人”。最初孙氏竭尽资产来慰劳将士,到了资产已经用完,又卖掉所穿戴的衣服珠宝作为军资,并且发动全部家僮来助战。不仅教导儿子要尽忠,又教导孙子移孝作忠。教儿子尽忠,我听的多了。像孙氏这样教孙子尽忠,有几个人呢?

朱韩新城

诗曰:朱母韩氏,登城履行。西北未固,率婢筑城。【原文】

晋,买卖朱序为梁州刺史,守襄阳。秦苻坚兵入寇。朱序之母韩老夫人,自登城履行。至西北隅,以为不固,率百余婢及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秦兵至,围城,序固守。秦粮将尽,急攻之,西北角果溃,众即坚守新城,秦兵遂引退。襄阳人因名新城曰“夫人城”。

登城履行,西北未固,率众婢及民女,筑斜城廿余丈,厥后全城均受女子之惠焉。后世受专城之寄。闻寇不为备。寇至莫展一筹。坐视城陷,不顾人民死生者,视朱序之母,两间无容身处矣。【白话解释】晋朝朱序是梁州的刺史,他镇守襄阳城时,前秦苻坚带兵攻进来。朱序的母亲韩老夫人,亲自走上城头去视察。看到西北角的防御工事,认为不是十分坚固,就带了一百多个丫环们和襄阳城里的妇女们,另外在斜角里面筑了一道二十几丈的新城墙。后来前秦的军队围困了襄阳城,朱序坚守,前秦军队的粮草快要吃完了,就赶紧全力的攻打。西北角的旧城墙果然塌了,朱序的军队就移防坚守着新城。前秦的军队于是就退了回去。襄阳人因为这个缘故,从此就把这座新城叫做夫人城。登上城墙视察,看到西北角不够坚固,于是率领众多女婢和民女,修筑斜城二十余丈。后来全城都受到这些女子的恩惠。后世的人主管一城,闻到有敌人进犯不做准备。敌军到后一点办法也没有,坐看城池失陷。这些不顾人民死活的人,见了朱序母亲的行为,也应羞愧得感觉天下没有容身之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