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MPAcc管理与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写作高分突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20:58:32

点击下载

作者:社科赛斯教育集团,张乃心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MBA、MPAcc管理与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写作高分突破

MBA、MPAcc管理与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写作高分突破试读:

前言

MBA、MPA、MPAcc等管理类联考中,写作分值为65分,占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试卷总分的32.5%;金融硕士等经济类联考中,写作分值为40分,占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试卷总分的26.7%,从考试分值占比来看,写作在联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写作的实际得分并不乐观,因此写作也成了很多考生的一块心病。考生在面对写作科目时的几大痛点就是:第一,不会写;第二,写不完;第三,太模板;第四,没深度;第五,无批改。所以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痛点,力争帮助考生有效地进行写作学习。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具有如下特色。(1)更快速“写完写对”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面临的第一类痛点,如果不能正确地写完,则其他的学习和努力都是徒劳。所以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搭建写作框架的方式给出了两个文体行文的保底方案,同时又通过独创的二轮圈图法等写作技巧提高写作的审题等诸多环节的速度和准确率。(2)更实用

批改是写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每一位考生心中的痛。本书独创的写作分数评估卡和内容评估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写作批改的痛点,使考生可以自行有效地批改。(3)更深度

写作的三重境界是从没有方法到八股文,再到文无定法。很多考生的备考都停留在八股文的阶段,即搭建写作模板。写作模板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展开行文,但却无法帮助我们脱颖而出,取得高分。所以本书首次将逻辑推理与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说文题型相结合,深挖写作本质,提高写作等级;同时在每个章节中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深度的写作技巧,力争帮助考生打破思维局限,写出高分作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考研辅导老师,我要再加上一条,就是“成全”,期待本书能够为各位考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成全每一位同学的小小梦想,成全你们那颗努力向上的心,助力各位考生金榜题名,顺利被理想的院校录取。第一篇准备篇:写作导学第一章写作考试依据第一节 写作考试大纲原文199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专业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在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确保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II.考查目标

1.具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

3.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2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数学基础:75分,有以下两种题型。(1)问题求解: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条件充分性判断: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2.逻辑推理: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3.写作:2小题,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共65分。IV.考查内容

一、数学基础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数学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问题求解和条件充分性判断两种形式来测试。

试题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具体如下。(一)算术

1.整数(1)整数及其运算(2)整除、公倍数、公约数(3)奇数、偶数(4)质数、合数

2.分数、小数、百分数

3.比与比例

4.数轴与绝对值(二)代数

1.整式(1)整式及其运算(2)整式的因式与因式分解

2.分式及其运算

3.函数(1)集合(2)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像(3)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4.代数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3)二元一次方程组

5.不等式(1)不等式的性质(2)均值不等式(3)不等式求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绝对值不等式,简单分式不等式

6.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三)几何

1.平面图形(1)三角形(2)四边形

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3)圆与扇形

2.空间几何体(1)长方体(2)柱体(3)球体

3.平面解析几何(1)平面直角坐标系(2)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3)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四)数据分析

1.计数原理(1)加法原理、乘法原理(2)排列与排列数(3)组合与组合数

2.数据描述(1)平均值(2)方差与标准差(3)数据的图表表示

直方图,饼图,数表

3.概率(1)事件及其简单运算(2)加法公式(3)乘法公式(4)古典概型(5)伯努利概型

二、逻辑推理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以及相应的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试题题材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但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试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概念

1.概念的种类

2.概念之间的关系

3.定义

4.划分(二)判断

1.判断的种类

2.判断之间的关系(三)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3.类比推理

4.综合推理(四)论证

1.论证方式分析

2.论证评价(1)加强(2)削弱(3)解释(4)其他

3.谬误识别(1)混淆概念(2)转移论题(3)自相矛盾(4)模棱两可(5)不当类比(6)以偏概全(7)其他谬误

三、写作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两种形式来测试。

1.论证有效性分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若干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

本类试题的分析要点是: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

文章要求分析得当,理由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得体。

2.论说文

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命题或材料所给观点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严密,结构合理,语言流畅。V.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节选写作部分)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示例

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全球化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思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是基于近几十年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状况而提出的。互联网的普及、软件的创新使海量信息被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改善了他们的国际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所谓“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无疑也依靠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毋庸置疑,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还远未结束,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人类社会将有更惊人的变化。可以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

二、论证有效性分析参考方案及评分标准

56.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1)根据分析评论的内容给分,占16分。

本题论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 该论证的出发点是美国学者的观点。美国学者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把它作为论据缺乏充分的有效性。

② 从“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推论出“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接受相同的最新信息”,缺乏事实依据的支撑。

③ 中国的经济起飞,不能仅仅归因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应该是更重要的原因。同样,世界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的变化也不能仅仅归因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④ 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这只是预测,要支持这一预测,尚需更充分的论证。

⑤ 要改变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和中国西部的现状,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还需要其他条件。

⑥ 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同,不能进行简单类比。(2)按论证程度、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给分,占14分。

分四类卷给分,具体如下。

一类卷(12~14分):分析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精练流畅。

二类卷(8~11分):分析论证较有力,结构较严谨,条理较清楚,语言较通顺,有少量语病。

三类卷(4~7分):尚有分析论证,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连贯,语病较多。

四类卷(0~3分):明显偏离题意,内容空洞,条理不清,语句不通。(3)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2分。(4)书面不整洁,标点不正确,酌情扣1~2分。

三、论说文题型示例

57.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一个真正的学者,其崇高使命是追求真理。学者个人的名利乃至生命与之相比都微不足道,但因为其献身于真理就会变得无限伟大。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中都含有追求真理的内容。然而,近年学术界的一些状况与追求真理这一使命相去甚远,部分学者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抄袭剽窃、学术造假、自我炒作、沽名钓誉等现象时有所闻。

四、论说文评分标准(说明:考试大纲中曾经给出过两个版本的论说文评分标准,两个版本的评分标准都曾多次给出,其二者在主体上基本一致,但细节上一个版本更为详细,一个版本更为简洁。在此,为了方便各位考生进行比对学习,现将两个版本的评分标准本都予以呈现。)(一)简洁版本论说文评分标准

57.论说文(35分)(1)按照内容、结构、语言三项综合评分。

一类卷(30~35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行文流畅。

二类卷(24~29分):中心明确,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

三类卷(18~23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尚完整,语句较通顺,有少量的语病。

四类卷(11~17分):中心不太明确,结构不够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10分以下):偏离题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语句严重不通。(2)漏拟题目扣2分。(3)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2分。(4)书面不整洁,标点不正确,酌情扣1~2分。(二)详细版本论说文评分标准

57.论说文(35分)(1)根据内容、结构、语言三项综合评分,占30分。

分六类卷给分,具体如下。

一类卷(26~30分):紧扣题意,立意深刻,中心突出,论证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二类卷(21~25分):切合题意,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论证比较充分,结构比较完整,语句通顺。

三类卷(16~20分):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论证基本合理,结构尚完整,语句较通顺,有少量的语病。

四类卷(11~15分):不太切题,中心不太明确,论证有缺陷,结构不够完整,语句不够通顺,有较多语病。

五类卷(6~10分):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论证有较多缺陷,结构有残缺,层次比较混乱,语句不通,有很多语病。

六类卷(0~5分):观点错误,背离题意或与试题无关,结构严重残缺,层次混乱,语句严重不通。(2)其他,占5分。

所拟题目贴切,2分;所拟题目一般,1分;未拟题目,0分。

书写(包括文字和标点符号)规范,2分;若有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符号若有明显错误,酌情扣分;扣满2分为止。

卷面整洁清楚,1分;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0分。396经济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I.考查目标

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部分是为了招收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及资产评估硕士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上述专业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1)具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3)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三、试卷包含内容

1.数学基础(70分)

2.逻辑推理(40分)

3.写作(40分)III.考查内容

一、数学基础

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中的数学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经济分析中常用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

试题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具体如下。

1.微积分部分

一元函数的微分、积分;多元函数的一阶偏导数;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2.概率论部分

分布和分布函数的概念;常见分布;期望值和方差。

3.线性代数部分

线性方程组;向量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矩阵的基本运算。

二、逻辑推理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和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推理、论证、比较、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试题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的各个领域,但不考查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

三、写作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两种形式来测试。

1.论证有效性分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围绕论证中的缺陷或漏洞,分析和评述论证的有效性。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文章根据分析评论的内容、论证程度、文章结构及语言表达给分,要求内容合理、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论说文

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观点或命题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并加以论证。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完整、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第二节 写作考试大纲解读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作为主观题目,是参加经济类及管理类联考考生备考过程中的一大重点。考试大纲作为考试科目、题型设置等的指导性文件,是复习备考的最权威依据,在联考大纲中,对考试性质、考查目标、题型以及评分标准等都做出了明确说明,所以无论是经济类联考考生还是管理类联考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都应当把大纲作为切入点,做到以纲为本,先了解考试的整体大纲要求,再研究写作科目的大纲要求,将大纲中的细节研读透彻,避免方向性错误。

大纲已对管理类及经济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的考试性质、考查目标等做了明确说明,同时也对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两个文体的考查内容、评分标准等做出了说明,这一部分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详细解读,本章主要从考试整体予以解读。一、考试性质及考查目标

表1-1对管理类、经济类考试综合能力科目考试性质及考查目标进行了对比。表1-1 对比管理类、经济类考试综合能力科目考试性质及考察目标

在管理类和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中,分别对两者的考试性质和考查目标做出了说明,虽然有细微的差异,但其实质含义是基本一致的。首先,从考试类型上两者都是选拔类的考试,即各高校需要根据该考试年全部报考考生的考试情况进行择优录取,这也为考生的备考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同时,从考查目标上来看,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专业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不难发现,在测试内容中没有强调对某一考点或某一知识体系的测试,而是对素质、能力、潜能的测试,这也是与我国传统考试最大的区别之所在,体现出了命题理念的转变,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这句话也能更好地帮助考生理解考查目标,所以在备考方向上,各位考生不应侧重对知识的记忆,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表1-2对管理类、经济类考试综合能力科目考试形式进行对比。表1-2 对比管理类、经济类考试综合能力科目考试形式

管理类、经济类联考都考查论证有效性分析及论说文这两个写作题型,而且根据各自的大纲要求,两者写作科目的考查形式、评分标准等都基本一致,所以两类考生均可以参考本书进行备考。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类考试中写作所占的分值有所不同,管理类联考中的写作占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经济类联考中的写作占40分,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各占20分。同时,两类考试对于论说文字数的要求也不同,管理类联考要求论说文700字,而经济类联考仅要求600字,所以各位考生还应注意字数的把控。三、写作大纲初步认知“我这样写可以吗?”“我怎么就得了这么点分呢?”“作文要怎么写呢?”“我需要怎么准备呢?”这些是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听到最多的问题中的一部分,而往往当我在深挖每一位考生的疑惑时会发现,大多数同学的问题都可以在大纲中找到答案,所以希望各位考生在备考前一定要对大纲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各位考生应重点关注大纲的以下几个部分:

■ 考查内容;

■ 试题题干;

■ 评分标准;

■ 参考答案(主要是论证有效性分析部分的分析点提示)。

本书将在后面章节中针对这几个部分进行详细解读。第二章写作准备

在开始这一章的学习之前,请大家先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管理类、经济类联考要考写作文?写作到底要考什么?这原本应该是每一位考生在备考中都应明确的基础性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很多考生直到走出考场,都无法准确作答,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同学在备考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只是盲目地背诵、模仿、套用,却忽视了问题的实质,没有从根源上去挖掘写作考查的实质。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背诵、模仿、套用的确能使一部分同学在短时间内实现从“无”到“有”,但若是一味如此,则永远无法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这使得很多同学陷入写了很多但却始终没有进步的死循环,故本章就和大家一起,在正式学习写作技巧之前,先从本质上来理解什么是写作,并做一些写作学习的准备工作。第一节 写作的本质一、什么是批判性写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本质,首先要清楚什么叫做批判性写作。

批判性写作是锻炼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广义的批判性写作指的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的一种写作,这种写作方式除论证有效性分析外,也包括论说文;狭义的批判性写作一般仅指论证有效性分析,就是对所提供的论证中的论题的可接受性进行分析、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根据批判性思维的一系列准则对给出的论证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并写出分析报告。

可见,无论是论证有效性分析还是论说文,这两种文体都是批判性写作的一种,其考查的本质也并非文采和语言的华丽性,而是考查批判性思维。二、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写作考查的本质是考查批判性思维,各位考生如果已经学习了逻辑,相信对于这一概念并不陌生,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当中存在着一种思维,即形成意见、做出判断、做出决定、形成结论;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即批判前一种思维,让前述思考过程接受理性评估。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批判性思维可以使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最佳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具有以下好处。

批判性思维的忽视将会使得我们形成被动听讲、理解和接受的惯性,缺乏主动思考,宁可绝对相信所谓的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质疑和判断。对某个观点照单全收缺乏疑问,对某个谣言深信不疑不加求证,一旦给以独立从事评判的机会,他们就变得无所适从。这也是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同时,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首要的资源,然而,信息不断增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海洋。这些信息未必对我们都十分有意义和价值,并且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要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做出决策。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各种可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他人的不同意见,我们都必须做出适当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离开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言论所误导。正因为如此,无怪乎人们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的五大技能之一,另外四项技能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球意识。

所以,进行到这里,各位考生应该对写作考查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论是准备参加MBA、MPAcc、MAud等管理类联考的考生,还是参加金融硕士、税务硕士等经济类联考的考生,未来都要在工作岗位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进行决策、沟通还是解决问题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大家时刻保持理性的思考,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第二节 逻辑与写作的关联一、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推理。由此出发,逻辑也研究组成推理的组成成分——概念和判断以及推理的应用——论证理论,等等。

批判性思维和其他任何思维一样,必须符合逻辑,这就是说,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一种逻辑思维,它也需要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是,批判性思维高出逻辑思维之处在于,批判性思维更关注思维的真实性、精确性、意义和价值,更强调思维的见识性和思维性。也许,逻辑思维的结果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未必是有意义的。有时,某个人对你讲了一通他的理论,尽管他的概念很周密,推理也很严密,完全能自圆其说,但并没有引起你的兴趣,因为,你觉得他的理论没有什么思想性和新的见识。二、逻辑与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关系

在《联考大纲》中,逻辑推理题型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论证几个部分,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的分析要点为: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通过大纲的对比就会发现两者考查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换个角度来看,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考查本质是批判性思维,而正如前文所说,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是逻辑的延伸,据此也不难发现两个题型其实是相通的。

简单来说,逻辑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分析、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而论证有效性分析则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能否将这一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主观转化,组织语言进行分析和表达。

在学习备考的过程中,考生可以将逻辑的学习和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学习相结合,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中分析点的选择和评论的语句都可以从逻辑题中进行借鉴,在完成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时也可以进行逻辑题型的逆向思考,两者相辅相成,强化思维模式,进而优化文章的行文思路。三、论说文与逻辑、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关系

很多考生对于论说文都存在着一个误解,即认为论说文考查的是文采,其实不然,论说文考查的本质也是批判性思维。

我们从考纲出发,大纲中对于论说文考查内容的描述是: “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命题或材料所给观点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细心的考生会发现,其最后的行文落脚点不是让大家写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而是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也就是说,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是题干中给一段论证,我们把论证的缺陷给找到,把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拆开。而论说文则是根据题干确定一个观点作为结论,再寻找示例、数据等作为前提,从而搭建一个论证。一个是拆,一个是搭。这一拆一搭之间的关联就在于学习论证有效性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论证的缺陷,进行批判性思考,那反过来我们能找到别人的缺陷,那么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应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因此,论说文其实是对论证有效性分析学习成功的一个验收。四、逻辑推理、论证有效性分析与论说文结合示例(一)逻辑推理题示例【例】(2007年1月联考逻辑45题)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是可以运用现代手段精确量化的。衡量一项社会改革措施是否成功,要看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是否增加,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因此,这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上述改革措施并没有增加S市所有公务员的幸福感。

B.S市公务员只占全市社会成员很小的比例。

C.上述改革措施在增加公务员幸福感总量的同时,减少了S市民营企业人员的幸福感总量。

D.上述改革措施在增加公务员幸福感总量的同时,减少了S市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

E.上述改革措施已经引起S市市民的广泛争议。(二)逻辑推理题示例解析

题干的论证结构具体如下。

前提: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

结论:这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将代词和成功标准代入结论)

=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增加了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

通过对题干论证结构的梳理不难发现其论证的实质就是: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增加。故若想削弱上述论证,就是找到阐述“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不等同于“社会成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的选项。

由此明确正确选项方向: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社会成员幸福感总量增加。

A选项仅针对论证的前提进行削弱,没有关注论证过程,力度很小。

E选项为无关选项。

BCD三个选项都可以削弱论证,但从力度上来看,B选项忽略了这样的可能性,就算公务员的比例再小,其他成员幸福感不变,若公务员的幸福感提高了,整体还是会提高的。选项C中S市民营企业人员的幸福感总量减少的幅度若是小于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的幅度,则社会成员幸福感总量依然是增加的。可见BC选项虽能削弱,但力度不及D选项,故该题应选择D选项。(三)逻辑推理与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结合

逻辑推理中的削弱题型是与论证有效性分析相似度最高的一类题型,现在,让我们切换一个角度,将该题的题干作为一道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并据此来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例】寻找以下论证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是可以运用现代手段精确量化的。衡量一项社会改革措施是否成功,要看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是否增加,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因此,这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

第一步,找点。在找点环节,论证有效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削弱题型两者的方法本质是相同的。可以参考逻辑试题解析过程快速锁定论证缺陷为: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社会成员幸福感总量增加。

第二步,确定角度。备考过程中,很多考生都会纠结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点到底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的确,对于一个有缺陷的论证来说,往往有很多角度可以作为突破口,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角度才是最好的呢?在此,有两个权威的答案可以参考,第一就是考试大纲参考答案中给出的参考分析点,而另一个就是逻辑试题的选项,而这两部分往往是最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在做逻辑推理题型时,考生往往会首先通过梳理问题和题干信息确定正确选项的方向,接下来再在选项中进行验证排除;逻辑推理试题中削弱题型的正确选项方向大多可以作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分析角度,而在比较削弱力度的过程中,也会促使考生去优化分析角度。例如本题中的B、C、D三个选项都可以作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分析角度,但当篇幅有限的时候,D选项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步,行文。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每一个分析点在行文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引论证,评漏洞,析错误。在析错误这部分,考生可以参考逻辑选项的语言,而不是盲目地去背一些套话和模板。

例如,该材料可以照此分析:仅由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就能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在增加吗?未必。因为很有可能真实的情况是(D选项)上述改革措施在增加公务员幸福感总量的同时,减少了S市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若是如此,则“该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这一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当篇幅足够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分析:仅由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就能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在增加吗?未必。因为很有可能真实的情况是:(B选项)S市公务员只占全市社会成员很小的比例,而上述改革措施在增加公务员幸福感总量的同时,(C选项)大幅度减少了民营企业人员等其他群体的幸福感总量,(D选项)进而减少了S市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若是如此,则“该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这一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可见,逻辑推理题型与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两者的关系密切,逻辑试题中的假设题型、削弱题型以及评价题型等的分析思路和角度以及话术都可以应用到论证有效性分析中来,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应当抓住规律,相辅相成。(四)论证有效性分析与论说文题型结合

提到论说文,很多考生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与初高中作文等同,而忽视了该题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这也是导致很多考生论说文分数走低的原因。事实上,论说文考试中也考查批判性思维,也需要以逻辑和论证有效性分析作为基础。

例如,各位同学可以看一下如下段落,大家觉得这样一个论说文段落能拿到几类卷的分数呢?题目:唯有创新,才能成功。俞敏洪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三次高考才成功的普通考生到现在成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裁,正是因为其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阶段都在秉承着创新精神。无独有偶,马云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乡村教师到现在成为阿里巴巴的总裁,也是因为创新。可见,成功需要创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通过创新来收获成功。

相信如上段落的套路很多同学再熟悉不过,但我要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如果在论说文中出现了这样的段落,这个文章最高也只能拿到11~15(+5)分这样一个四类卷的分数。大家不妨去对照一下论说文的评分标准,之所以只能拿到四类卷的分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论证有缺陷。

我们不妨转换一下思维,现在对上述段落做一下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呢?

首先,“唯有创新,才能成功”的题目是不是有些过于绝对了呢?创新真的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吗?

其次,俞敏洪和马云的成功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吗?很明显其忽略了其他的成功要素。

再者,俞敏洪和马云两个人的经历能够论证得到所有人的成功都需要创新吗?

还有,成功需要创新,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创新来成功吗?

转变思维后,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平时的日常表达中居然存在着这么多逻辑漏洞,我们在写论证有效性分析文章的时候能够找到别人文章里面的错误,那么反过来在自己进行论证写论说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从我做起,规避这些逻辑谬误呢?

所以,我们在后面的论说文练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填补逻辑漏洞,例如,可以将上述段落修改成如下表达:无论是从高考失败成功逆袭为上市公司总裁的俞敏洪,还是从教师一步步走到今天创立了阿里帝国的马云,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创新精神。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俞敏洪、马云,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无疑在启发和激励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应当勇于创新。

如此表述既有效传递了观点,又弥补了逻辑漏洞。

可见,逻辑推理、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这三种题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将三者有机结合,寻找共性,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第三节 什么是论证一、什么是论证(一)论证的定义

论证指任一这样的命题组:一个命题从其他命题推出,后者为前者的真提供支持或根据。通俗来说,论证就是作者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

例1:不要去审判别人,因为我们都是罪人。

例2: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所以赶紧找个对象吧。

注意:警告与劝告、连贯性陈述、报道、说明性语段、举例解说、条件陈述、解释等类型的语段一般没有论证功能。(二)论证的基本要素

结论(论点、主张),前提(论据、理由),推理关系(论证方式)(三)什么是好的论证

好的论证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前提为真;(2)前提和结论是相关的;(3)前提对结论的推理有效。(四)论证与推理的区别

任何论证都要依靠推理才能完成,推理是一个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推理是论证的工具,论证是推理的应用,论证离不开推理,但论证又不同于推理。推理强调的是逻辑关系,而论证除对逻辑关系的关注外,同时也关注论证的内容和主张。(五)论证和解释的区别

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而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运作或它是如何制作的等。

例题:以下两个语句是否都是论证,并给出理由。(1)乃心老师打破了窗户,因为她忘记了带钥匙。(2)乃心老师打破了窗户,因为只有她在房子里。

两个表达的都是“X,因为Y”。但(2)才是论证,(1)是解释,(2)是论证,“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在房子里”是她打破窗户的理由,(1)是解释,“她忘记带钥匙”不是证明她打破了窗户的理由,而是她打破窗户的原因。二、如何识别论证(一)通过论证标志词进行识别

论证标志词是前提与结论间关系的外在标志。论证标志词主要有两类,其中用以指明结论的指示词是结论指示词,用以指明前提的指示词是前提指示词。比如“因为”很可能是引导一个理由或前提,它的前面很可能是结论,“所以”引导的可能是结论。另外,表示推理状态的还有模态词,如“应该”“不可能”“一定”等。例如,“这场比赛听说输了,乃心老师应该没上场”。

1.前提标志词

因为……;由于……;依据……;理由是……;举例说来;支持我们观点的是……;这么说的缘由是……,等等。

2.结论指示词

因此……;所以……;由此可见……;我(们)认为……;可以推断……;这样说来……;结论是……;简而言之……;显然……;其结果……;我(们)相信……;很可能……;表明……;由此可得出……;这证明……,等等。

注意:推理标志词不一定表示前提或结论。

语言的不同功用也表现在一些论证标志词上,这就出现了语词的歧义问题。一些语段出现“因为”“由于”“因此”等,但并不一定表明该语段就包括一个论证。例如,在举例解说和解释说明时,往往也用到这些语词。(二)通过论证者的意图

论证标志词并不是识别论证的绝对可靠的标志。在实际论证中,有时并不显现任何论证标志词。例如,作者可能删去上例中的论证标志词,但这并不影响那个语段作为论证起作用。原因是,我们根据对其语境的分析,可以得到该语段中存在的支持关系。根据普遍的经验,当论证标志词不出现时,一个语段若是论证,则其结论(论题)或者出现于语段的开头,或者出现于语段的末尾。此时,我们所要分析的是,语段开头或结尾的一个陈述,与其他陈述是否存在支持关系。

有的段落完全没有论证的标志词语,但阅读文章,可以察觉作者的论证用心和论证的上下关系。

例如:以下语段中是否存在论证,若存在,请指出。

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其实跟整个的经济环境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它的亏损看来是美国房屋次贷问题的延续和继续恶化。但是从背景来看,今年以来,美国股票在不断下跌,从年初到现在,它下跌的幅度很大,从13 000点变成了11 000点,雷曼的股票价格也在严重地缩水,它的破产跟市场价格的关系应该是不可否认的。

解析:

作者除了使用“应该是不可否认的”这样的模态词来指明结论之外,其他地方没有常见的推理标志语词。但根据作者列举的“美国股票下跌”“雷曼股票缩水”等例子来看,作者试图证明,雷曼兄弟的破产不仅仅是美国房屋次贷问题引起的,它和整个的经济环境有关。所以,虽然此处没有论证标志词,但依然存在论证。三、论证的结构分析(一)论证的标准化

在分析论证结构的时候,论证的标准化往往是必要的。其作用是,辨识前提和结论,搞清推理路线,使论证变成清楚、完整的陈述。通常在一个论证中,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什么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楚的,得出这个信息的过程就是重构论证。加深对论证标准化的理解并不断巩固练习,对于各位考生的逻辑学习以及写作的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1.顺序调整

将所有句子变为按顺序的“前提→结论”的标准形式。

重构前: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因为它以前天天都升起

重构后:

2.删除

在将材料解释为一个或多个论证时,将那些与确立或反驳一个主张不相干的部分、重复的信息去掉;属于交际性的内容、其他话题的插入、无关的枝节、顺便说的话等都可以忽略。

3.补充

补充被省略的前提或结论。被评估的论证应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论证,因此,在评估之前,应对论证补充隐含前提,即把论证未表达出来的预设、假设或省略前提明确化,同时也要把隐含的论点明确化。

重构前:老张中风去世,因为他经常熬夜。

重构后:

4.替换

用清楚、确切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含糊或者间接的表达方式,同义的所有表达式用唯一的表达式代换。将语句转化为陈述句。

有人说依靠社会保险救济的人喜欢这样。难道人们喜欢贫穷?难道人们喜欢被人看做没有工作?(二)论证结构图解

当我们完成了论证重构,有了一个标准化的形式,我们就可以用图解的方式来表示他的论证结构,即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连接关系。传统上,我们用“树”式的结构图来表述这样的关系。

1.线性结构

例如:彼得生于加拿大(P1),这意味着他是一个加拿大公民(P2)。所以,彼得应该有选举权(C)。

该论证的结构为:

P1→P2→C

线性论证又被形象地称为“糖葫芦”式论证。当一个论证的理由本身需要支持时,线性论证就不可避免。论证中的每一个理由或子论证都对主张的支持有所贡献,它们作为整体才能充分支持主张。这种论证的论证链可以很长,论据的支持是一环扣一环的,论证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破坏论证链,有一个子论证不能成立,整个论证便不能成立。

2.组合结构(T型结构)

组合式论证是若干互相联系的前提组合在一起共同对结论进行支持,其中的任何一个前提对结论的确立而言都是必要的。在缺少其他前提的情况下,任一前提都不能单独为结论提供充分的理由支持。取消其中的任一个前提,论证就会无法成立。

组合结构由于从各前提到主结论的支持关系成T型,又被称为T型结构。

例: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C),因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P1),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P2)。

该论证的结构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