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选讲:精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8:04:46

点击下载

作者:钟永圣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管子选讲:精装

管子选讲:精装试读:

第一讲

抛开“管子”其人其书,单从文字上看,管子就是“管理自己”——开篇题解就引人深思;作者通过引用在学习过程中令其特别震撼的几句经典,揭示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健康的真正秘密以及生理和天理之间的贯通关系;阐明中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构建原则,我们有自己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尊敬的各位同胞、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们中华先祖当中,一位在事功方面非常杰出的人物的思想结集——《管子》。感恩的话不需要多说了,说也说不完。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表达,那么最大的感恩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把圣贤思想变成自己的行为,把古代宝贵的精神变成自己的行为指导原则继承下来,落实到天地之间。这才是对先祖最大的恭敬,最大的回报,最诚挚的感恩。所谓孝道,不光是给吃给穿给笑脸,应该是善继先人之志,把他们的志向继承下来,变成我们自己的,代代传承。我们已经传承了至少五千年以上了,那再往后展望五千年,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我们对经典精神的真诚践行。

今天这一上午进行导论,或者叫引论。因为管子生活在两千七百年以前,无论是使用的语言,还是生活环境,跟我们今天都差别很大。要想理解到表象背后的真实,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些基础性的铺垫,一些观念的梳理。了解一下历史,了解一下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然后再去认真领会他书中一些语句为什么当时那样讲,为什么我们仍然认为这些思想还可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建设。

“管子”题解:管理你自己

首先对“管子”这两个字做一个题解,它和管仲这个人无关,只和中华文字有关,只和我们的文化精神有关。“管”呢,在这里不作为姓,作为一个动词理解,是“管理”;“子”呢,在春秋时代有尊称老师的意思;它还有一个语法上的功用,就是称呼“您”,可能我们稍微熟悉点儿古文的同仁会知道这种用法,就是对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比如说叫一位君子,可以简称为“子”。我们说“管子”管理的是谁呢?管理的就是我们在座的自己,所谓的秘密就是我们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好了,天下的事情就好了,这是说到极致。如果你自己没有管理好,按照孔子说的,“虽令不行”——你即使下命令也执行不下去;如果自己做好了,“不令而行”——你不需要下命令,你怎么样做,别人会跟着怎么样做。所以我们强调学习《管子》,开篇就要知道管理不是去管理别人,从根本上就是在心地上管理我们自己。

回顾:两年前讲座的纲要

我不是第一次接受学会的邀请来谈论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两年以前我们讲过一次“中国传统经济学智慧”,我们看一下纲要,一共分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呢,我总结了这样的五句话:(一)经济的中国理念(德本财末)(二)管理的中国境界(自性合道)(三)家庭的中国伦理(五行伦理)(四)财富的中国内涵(德行物化)(五)事业的中国发展(人品扩展)

大家注意括弧里面,每一个都是四个字。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如果括弧里面这个表达,你一看就可以说我完全知道你所要表达的,不光是所涉及的文献都能回忆起来,而且还能把理论跟世间的时事对应起来的话,那你现在就可以跟主办方说:我要回家了,因为他所讲的我全都知道。知“道”了以后,就是所谓毕业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落实,就是能不能行出来!我们强调人经合一,强调体会,也是这个道理。经文上的精神、含义如果不能落实,一点用处都没有。即使你背得滚瓜烂熟,《道德经》八十一章都不是我们自己的,《管子》不管是八十六篇还是七十六篇(在版本编排上有学术上的争议),没有一篇是我们自己的,那道理、境界和精神还是属于老祖宗,属于古圣先贤的,与我们不相干;可是如果你能够沉潜下来,把它落实到生活当中,那很可能一通百通。

在昨天发给大家的书上这些内容都有,所以我们强调听课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听,笔记可以不做,因为你写了上一句,下一句就过去了。而且我们每一次讲的,内核好像相同,但其实表达上总有差别,你把文句记下了,但是思路断了,得不偿失。我在跟老师学习的时候,那是2008年末在桂林,刚开始也是疯狂地记笔记,记着记着突然有一天我把笔停下了,不记了,认真听!如果讲者说对了(因为当时还有对错之分),好,我就这样去做;如果说错了,也不是跟自己无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实,全都跟自己有关,天下没有别人的事!学习中华经典,如果没有把内容和自己当下的生命联系起来,那一定是学错了。

除了这五个专题,我想我们学经济的,要赚钱,拥有财富;然后我们做公务员的、做企业家的,要领导大家共同富裕,我们党提出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可是通过在生活当中的观察,我发现,有很多管理经济的公务员、直接做企业的企业家很痛苦,本来以为赚到钱以后,买到别墅、买到名牌汽车以后,可以全世界周游,就可以“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了”,可是,很多情况是,幸福却没有如约而至。

人不幸福的原因

怎么造成的?总结起来,首先,无节之苦。饮食无节,什么都可以吃了,反而坏了自己的身体;起居无节,与天地四气不相和。这三天我们为什么要温习《黄帝内经》这三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灵兰秘典论》),就是要解决饮食起居的问题,你自己知道了,知“道”嘛,这个道就是规律,自己合上去就可以了,合道。言行无节,不该说的说了,叫失言;该帮的不帮,叫失人。所以无节之苦造成我们即使富裕了,即使提职了,也不幸福。

第二,邪淫之害。在我们当前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视频、音频发达的时代,很多人都受这个苦,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包括青少年学生,举目之处几乎都是令人动摇精气的图景,心不安宁,如何幸福?一有男女欲念的想法,肾气肾精就流出而走,详细的解释我们在河南巩义讲《黄帝内经》的时候跟大家说过了,感兴趣的同仁可以去参考一下。我列举出三点邪淫之害:裂身最快,败家最快,衰业最快。即使贵为皇帝,像唐玄宗、宋徽宗——这都是中国古代盛世时候的皇帝——也经不起邪淫之害。唐玄宗后半期安史之乱,整个中国那一段时期的历史由盛转衰,追根溯源,起源于宫廷之内的乱伦。杨贵妃本是寿王妃,辈分上等于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册封为贵妃就是乱伦啊。那宋徽宗大家就更清楚了,挖地道会李师师,有案可查。即使是盛世的皇帝都经不起邪淫,那想想看,我们今天再大集团的老总、董事长,再高的职位,也经不起那样的裂身、败家和衰业。

第三,动性之伤。我们身体就怕有疾病,疾是被一种东西射中了,这是汉字告诉我们的,病字旁儿里面一个矢镞的矢,表示你被射中了,受伤了;病呢,那个甲乙丙丁的“丙”,表示方位,说明在时空、方向上、阴阳平衡上没有平衡,中医古来相传开药也叫“开方”,是把我们人体的时间和空间方位在阴阳上重新校正回来,达到阴阳平衡,病就消失了。

动性就是指发脾气,发脾气可以总结为五种,叫恨怒怨恼烦,正对着我们的心肝脾肺肾。做管理的、处理国家经济事务的,哪怕是家庭的事务,如果心性经常动怒,那就进入了苦海。我们的老师说管人是地狱,所以面对这个世间、面对其他人、面对着需要管理的事务,先把自己管好,管好自己就是把自己的脾气管好,否则的话你要想没有病不可能,要想功业不毁也不可能,老话叫“火烧功德林”,这面一发脾气,那面积累的功德一把火烧光,毁功还破运,诸事不成。一般来说,当公务员的,当然想升官了;做企业的,当然想发财了;或者做其他事情的,还想成名呢……可是这个动性最伤最破的就是运气,官运、财运、名运都经不起自己的火暴脾气。如果你发现这个人的事业好了,追根溯源是因为他的性格转柔和了,脾气转好了,原因是真正明理了,肯认错了,这是根本因素。所以性格就是命运,这个道理也可以揭示出来。

我读中国古代经典有几句话非常震撼,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里面的一句话“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第一遍看的时候不懂,看到第十遍的时候感觉到怀疑,三十遍以后寒毛直竖。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把天地运行的规律、人体健康的秘密、生理跟天理之间的贯通说得清清楚楚。天指自然,天、地、人、事、物的代表,就是自然界分布着五行,这是古代的想法或者是概括——五种观念、五种状态——五行。运布着万类,包括我们人类。提到财富,财富在天地五行当中属水。后面这一半是让我感觉到最震惊的——“人禀五常,以有五脏”,汉字简化以前,是“五藏”,不是脏了,是藏在身体里面。这和我们讲《管子》也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因为《管子》首先强调国家要有“四维”,就是礼义廉耻,和五常“同出而异名”,我们现在说这是德治,这是道德。那更详细地分析,如果这十六个字是孔子说的,可能我还不震惊,因为大家本来就觉得他是圣贤,他讲伦理、讲道德是其中应有之义。问题是讲这句话的人是张仲景,被公认为中华医学东汉以来的“医圣”,他讲“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缺一常我们对应的那一脏就受伤!这样的道理怎么能不让人倍感惊讶?

我们老师讲过一个医学案例,一个孩子天生没有胆,没有多久就去世了。按照张仲景的论述,那就是五常当中有一常(肝胆相照,互为表里,按照五常、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综合西晋王叔和《脉经》论述,应该是母亲怀孕期间在仁义礼智信中的“仁”德有大亏行为,导致孕儿没有胆藏)没有禀受全哪!而且我们在天地之间行事的时候,每天如果做事情不符合这五常就等于伤害自己的五脏,仁义礼智信就有这么重大的健康生理意义!这种道理我们以前从来就没在课本当中学过。因为现在是分科的教育,学经济的跟身体什么关系?跟心理什么关系?跟伦理什么关系?毫不搭界嘛。可是一看中华古代的经典才知道,原来我们的文化跟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大家想让自己的五脏健康,那么一定要践行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生成肝肺心肾脾这五脏的“道德基础”。所以曾子在《大学》里也道破天机:“有德此有人”,没有德行基础,我们这个人身根本就生不出来。你不明白这个基本理念,想要在人生当中有幸福健康的事业那是不可能的!人们常说“荣华富贵”,物质的“富贵”是建立在生理的“荣华”基础上。我们现在谈论五常跟五脏的关系,就等于是讨论我们经济财富的生理基础,面色上没有荣华,你想去富——发财,你想要贵——当官,都不可能!因为没有那个基础。

没有荣华就没有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富贵。古代说将要升官发财的人都“印堂发亮”,就是这个道理。

践行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脑子里时时刻刻都要有正念。前一念过去,后一念没起的时候,这叫干净,也可以叫“空”。但是我们观察不那么细,念念之间呢,脑子里总有一个“我”在盘算,在计算。如果计算的是天下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叫正念;可如果盘算的就是我股票涨不涨,我这一次能不能提拔上去,那你看吧,时间长了一定是面部表情越来越严肃、越来越阴沉、越来越不招人待见、越来越不受人喜欢,而且身心会更早地憔悴,没到《黄帝内经》所说的八八(六十四岁),他可能牙也要掉了,头发也快光了,整个衰老之相就全部呈现出来。

转变境遇的方法

境遇是可以转变的。跟大家说一下转变的方法。

第一,正念之力。有正念就有力量,正念之力帮我们转化时空,在中国古代叫天人合一观,这个道理在现代物理学中叫广义相对论,就是“物质决定时空”观。我们的身体也是物质之一,而且我们还有一颗最能动的心,能够转化的这种“物质”。如果你对现在的境遇不满意,想要改变,那自己一念生出来,改变就已经开始了;可是如果不能定住志,“士之心”为志,这个志定不住,那个念头,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它就不管用;如果持续地让这个念头变成生活当中的行为,就可以转变时空。做到了,想做任何事情不用去求,自然会有人来帮助,叫得道者多助。这是孟子阐述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国学里面有一个真东西,如果没有把握这个真东西,那么你把所有的经文背诵得滚瓜烂熟也没有用,那是假国学。

第二,国学之真。前天晚上,我去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交《中国经典经济学》英文版的译稿,出版社的同仁告诉我,现在他们了解国内很多大学的国学院办不下去了。我说这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他们现在教的国学不是真的,是纸上的文字,是一百年前就已经被胡适批评过的“故纸堆学术”,没有生命力,当然办不下去。我们学习经典是不需要那样学的,应用不上,大家又读不懂,然后强行让我们的年轻人“刻着苦去念”,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就会被淘汰。而我们今天这种学习方法,跟国学院的教法完全不同,是贯通式的、是体悟式的、是践行式的。你可能听了某一句话或看到《管子》某一句话,或者是我们在讲述《管子》当中引述其他经文的任何一句话,一下子就把你的开关打开,你就知道了整个古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全都了解了,那其实不需要再往下听了,赶紧回去干就是了。掌握了这个“真”,就可以借助我们的传承,成就你当下的大业,实现你的中国梦。每一个中国国民的中国梦汇聚起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叫“成就大业”!

第三,止语之妙。那回过头来,从哪修呢?还是从念头上。先把这个嘴“闭关”,体会一下止语之妙。当年我们学习的时候是半个月,半个月内止语,我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说止语,我就不说话,不经允许不讲,回到寝室里也不偷着讲。所以跟我住一个寝室那哥们儿郁闷死了,他跟我说话我不理他,有事情写到小纸条上。这个妙处只有你自己做过了才知道,而且这个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共修的,儒释道全都是这样。

道家,如果看过吕洞宾祖师的《百字铭》,开篇就是,“养气忘言守,降心为无为”,要养你的真气、精气,忘言去守,把心降伏,为无为。“为无为”这个词看过《道德经》的会非常熟悉,这是道家祖师。

那在释家修行里面,有一位高僧跟我们讲过,他十二岁出家,出家的时候他是个童子,也就是个小孩子,感觉到未来生活很新奇,在寺院里面讲话,他说他的老师上去就一大耳刮子,“啪”的一下,“讲什么讲!佛堂之上有你说话的分儿吗?”打得小孩就晕了,他就不敢讲了;可是不敢讲呢,他好奇啊,四处地去看,被老师又打一大耳刮子,“看什么看!这世间有一样东西是你的吗?”大家可能听说过,这位高僧就是星云大师。他说既不让说也不让看,很郁闷,那不看,闭眼睛。可是,星云大师说,回过心来时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哦,原来我的内心有这样的贪嗔痴慢,忌妒别人,狭隘,然后观察清楚了自己的灵魂。这样做的时候,感觉到我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修行,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在儒家孔子那里大家都知道,弟子对他的形容——温良恭俭让,“望之俨然”,很威严,“即之也温”,一接触,很慈悲、很温和。他平常是不乱说话的,讷于言嘛,说的也就是“止语之妙”,“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其他的我们不用讲了,唐宋以后提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哪一家都没把这种方法漏掉,它的作用就是反观我们的自在,达到明自己心性的程度。也就是指挥我们这个肉做的身体的那个“主”,你找到了,明它,那你就把整个中国经济管理学全都明白了,叫“主明则下安”。后面我们会专门给大家讲《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里面的经文,第三天我们还会背诵这篇经文。所以啊,我们等于已经转述清楚,告诉大家人生转运的秘密了。

“天之在我者,德也”

“天之在我者,德也”这一句话呢,和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医圣张仲景那句话,都是我在读传统经典当中特别感到震撼的话,这句话是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篇里面。

我们通常读古文,对这个“天”感觉到非常渺茫,天到底在哪儿?有没有玉皇大帝?到底有没有王母娘娘?是不是他们管理着人间的一切?小时候看《西游记》,看神话故事多了,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可是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震惊在什么地方呢?一遍一遍地读,会发现“天”跟“我”之间的关系:找天找不到,可是在人身上能找到。人身上怎么表现出来呢?就是他有德。这个人身上有德你就看到了天的存在,就像我们一部分人现在热衷于论证上帝的存在。那证据是什么?从中国文化上来讲,你要是找天,不用想象着是不是吴刚在月宫里面还在砍那个桂花树,那个兔子是不是还在捣药,这是神话里面的传说。我们找这个天,实际上叫天理,很自然。

让我震撼的一点是什么呢?我推算这个关系:天代表时间,天时,如果我身上天时足,就说明寿命长。天,我不知道什么概念,可是它告诉你那是德呀,那我践行道德,我的德行圆满,像我们早上念《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淳德全道”,这样的人是没有病的。“淳德”,积功累德,我的德行养足了是不是天时就饱满了?天时多了,时间多了,寿命不就长了吗?那如果一个人缺德,亏的不就是天时吗?所以终于明白小时候听一些骂人话,这个人缺德,甚至缺八辈儿德,好像恨他早死,你不用恨他,真缺德真早死!就是这句话揭示出来的道理。因为他本身在砍伐着自己的天时,念念之间把寿命就减损了。寿命正常情况下,我们在座每一位都应该健健康康地、干干净净地、利利索索地活到一百二十岁。可是我们今天一听到这个寿数都感觉到好像扯淡一样,《黄帝内经》你读时间长了,信心就起来了。

就在上个月,有一天晚上我和我的太太讲,我说我已经启动了生命的倒计时模式,倒着数。她当时就很惊讶,她知道我“鼓捣”了这么多年,包括“预知时至”这种事情,她也了解,就有些恐惧地问我:还有多长时间?我说还有七十八年(众笑)。她一下子就笑了,说那没问题,我肯定走在你前面。因为我们俩约定好了,她先走,因为她不想“享受”一个人的孤独。为什么是七十八年的倒计时?一百二十岁嘛。你可能说这人真贪!贪寿命,是不是还贪吃,贪一切好东西?不是,是为了证明,证明中华文化真的可以帮助人做到这一点。

比我大整整两轮的、现在已经出家了的、一位武学大师级的人物告诉我,既然来这一次,要把老祖宗的这个好东西践行一下,证明一下,让人感觉到有信心。所以他的想法就是最低活到一百二十岁,然后当世的有些人就会生起信心,“哦,原来这个东西真管用”,那这些人的信心就会起来。他发出这样的心,当时我还不敢跟着,过了几个月之后我才想,那不妨试一下,践行中华经典,效仿古圣先贤,活一百二十岁试试。“天之在我者德也。”想寿命长,积德吧,尤其是积阴德,积阴德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不要要求电视台呀、报纸呀非得给我报道一下。你要这样想的话,那是交换之心,交易之心,当场报掉,报道报道嘛,直接就给你报销了。莫不如攒着,存着,越做越高兴。就像新加坡那位许哲老居士,一百多岁的人,身体像面条一样柔软,去老年院照顾老年人,她照顾的老年人比她小三四十岁,那多潇洒!

引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经济”和“管理”

接下来跟大家报告的是我们自己中华文化语境之内的“经济”和“管理”,它不是我们昨天少谷主所说的从西方学回来的那个Economics和Management,而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和管理,理解了它,我们再学《管子》和其他经典的时候,才能够看明白他们论述的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是那样的。

我们有自己的纪年

按照我们的传统惯例,每次讲座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跟大家报告这个纪年,今年是我们黄帝纪年的四千七百四十九年。昨天我们的主持人严先生已经跟大家说过,我的这个纪年和大家看到的版本可能不同,我计算没有差七十多年,是三四十年那样。将近五千年的纪年了,差个几十年,我认为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准确了。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忘记我们还有老黄历,经常翻一下,有了这个纪年,其他不用说,表示我们一定有非常悠久的传统。

1998年上海财富论坛,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有五千年的历史,美国人只有两百年,中国人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人来说三道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这四千八百年的东西总结出来,那么从文化境界上和历史高度上,一定会比当代两百年的积累要强。这是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乃至于制度自信的一个传统文化的基础。既然有这么久远的纪年和传统,那就说明我们一定有自己的文化,是世界上其他文明所不曾想见的。

中华文化的构建原则

谈到文化了,中华文化有一个构建原则,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个“诸”,学过初中语文的就知道它相当于“之于”,近取之于身,远取之于物,大概读快了,就变成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易经》的法则。我们的文化呢,跟身体并没有离开,你把自己身体运行的道理全部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如果身体的道理不太好打比方,找外面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来表达。总结到最后,我们的远祖伏羲归纳了八种现象,挂在天地之间,简称“八卦”,这个我们先不多说。他的原则体现的就是近和远一以贯之,天和地一以贯之,阴和阳一以贯之,我和天就是我和自然(周围的天地、人、一切事物)一以贯之,天人合一,然后叫物我一如。

看《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庄子他老人家也表达万物和我一体吧?说到“一”的时候还有话可说吗?没话可说了;可是你已经提到“一”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没话说吗?还是有;能不能说都被他老人家说了。“一切外相都是我们自身心识变现。”这句话需要体会,用逻辑去推,想破脑袋也推不出来。但是一体会,你体会到了,会证到这句话,一切外相都是自己心识的变现。那为了适合现代人的理解,我把它翻译成另外一句话,“一切机械都是人体功能的外化与物化”,包括你使用的手机呀、摄像机呀、汽车呀,都是人体本有功能的另一种外化,可见的物,功能出来了。飞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叫仿生学,仿的是鸟的功能;我们把腿变成圆圈,就变成了车的功能,都是一种转化。《易经·坤卦·文言》里面有一段话我经常跟大家分享,“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从内而外发出来的,关键是君子,不是君子的话这个规则不好用。所以首先就是“天之在我者德也”,这个人有德了才能叫君子,才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你才能够感通,至诚者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学过数学的会知道这是充分必要条件。那我们就知道了中华文化的经济从哪里来。近取诸身嘛,从自己的身体里来,就在我们自己那里面。所以看古代的书,老师有些时候会对求道的学生说“道在汝边”,你向我求,你找错对象了,你要求的那个东西就在你本身那里。

所以孔子的孙子子思这位老师写《中庸》这篇读书报告,开篇就告诉我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离开,只不过你每天那样生活却不知道,知道了以后那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证得了。

“经济”之道:十二“经”普“济”全身

那经济之道在哪里呢?就在我们身上,十二“经”,普“济”全身,简称“经济”。生理学贯通到外面、天下。现代经济学很狂妄,可是,实际上借用了很多医学词汇,否则都不知道该怎么清楚地表达。我来的时候坐飞机,前面有一位同仁拿着《参考消息》报,说“G20峰会把脉世界经济”,“把脉”这是中国话,中医看病才把脉,它运用的是医学的词汇,都是从中华文化里来的。

我们看人体十二经对应着一天十二时辰,现在叫二十四小时,是一一对应,没有例外的,我们在座各位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我可以例外,不可能,有一经不工作你身体就不正常。所以我们再看这个结论就会知道,我们能够健健康康地生出来,身体所有器官全都是全的,这就叫“全德”啊!然后脑子还不错,不但有工作还能够提职;不但有财富,还能领着大家发财。这就说明祖上积德,自己现世依然有德。

十二经里面除了心经跟小肠经这一对儿每个月都在值班,其他十经,每经主养一月。十月怀胎,母亲怀我们的时候,有一经受伤对于我们来讲就是先天疾病。具体的阐述在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里面,学医的、感兴趣的同仁可以翻一翻原经。我们的结论是近取诸身,一经不济是先天缺陷。但是呢,国家如果有一个部门、一条线不通畅,那就是经济危机。我们一听这话好像是很吓人,无非就是经络堵了嘛,政令不畅通,国家想实现经济繁荣也不可能。相当于是你脑子里下指令,手脚却不听使唤了,这怎么弄?

管子和齐桓公之间的合作就是君臣互信,齐桓公完全相信管仲,等于言听计从,我们在《霸形篇》里面会讲这个故事,管子怎么说齐桓公就怎么执行,发号施令的好像是管仲。这就是一个伟大君主、有事功的君主必备的条件,找到好人之后(这个好人是指能臣),听他的,这在古代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在这里跟大家需要着重强调的就是:每一个人的肉身,肉做的这个机器,在中华文化里面不叫身体,叫“余德”,是我们先祖的余泽。如果往上数,任何一辈儿直系血亲,真正做了断子绝孙的缺德事,按照“天之在我者,德也”那句话,我们生不出来!真的会断子绝孙!所以有一些同仁找到我,要解决年轻夫妇生不出小孩儿的问题,除了现在不按天时生活的原因,导致好多女孩子宫寒,着不住胎;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我通常会问祖上三代干什么行业的,如果没有大的缺失,好,就告诉你方法,正常积德三个月,长的也不过三年,孩子一定来,而且是好孩子。积德嘛,有余德就会有孩子,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个余德,没有孩子,说明余德没有,积下德来,孩子就会有。有些人说那你这样讲,还需要现代的生理医学干吗?那是另外的一个学科,它是从微观上去处理。我们现在这是大而化之,中国古代经典所传承揭示的道理就是这样的,而且有很多例证,恰恰符合科学实验的条件:同样的条件下,实验结果可重复。如果没有这个“德”做基础的话,你那个西医的医学再精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不了生育的问题。即使试管婴儿能培育成功,也需要德行的积累。

回过来总结,我们的结论就是:一经不畅,国家危机!这个是我们谈论的“经济”。《易经》的原则,中华文化构建的原则,从源头上说是从身体上来。而且西方的经济学大师也触摸到了这个原则,就是20世纪西方五大思想家之一的哈耶克,他写了一本书叫(The Sensory Order),副标题是“理论心理学原理”,他已经触摸到这个原则,通过人体的中枢神经的运作效率,去解释国家组织的效率。

我们有自己的经济学和管理学

既然有这样的文化传统,那就意味着我们一定有自己的经济学,谁表达得最充分?哪部书表达得最细致?《管子》!就是我们这一次要讲的主角。

1912年孙中山先生讲过一段话,大意就是我们自己有经济学,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学,指的就是“管子经济学”,这是有案可查的。但现在呢,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人会很鄙夷这种说法,孙中山是搞政治的又不是搞经济学的,他的话怎么能够被当作标准、当作学术文献呢?具体怎么看大家可能会自有公论,我们提出来请大家做参考。

范仲淹有过这样一句话:“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他说清楚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和治理身体的道理是“一”,他一定是完全有把握、了解了这个机理,才说出这句话来。我能够“经济”(圆满地帮助)你的身体,同样这个道理,就可以经济国家,这是中国文化,地道的中国文化。

人体不但有十二经,还有十二官,就是器官。我们现在一提器官只能想到身体,可是,梦寐以求想当官的人却不知道那个“官”的原意是从这里来的,也是“近取诸身”。仔细一想中华文化所运用的词汇,对现实社会生活所用的词汇,大部分来源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这个原则。当官要有组织,这不都是身体上的概念吗?当官的那个官指的是器官;组织呢,相当于好几个器官形成一个系统。这个功能都在《黄帝内经》当中写出来了,所以大家看就行了。身体当中任何一个器官都要“官官相护”,否则的话人会出毛病;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这些器官必须互相配合,有一个不配合你立即就被送往医院去检查了。

五脏六腑再加一个器官才能是十二官。这个注音呢,我读到的版本有念dàn中的,有念tán中的,不管哪一个,反正对于我们来讲知道这回事,我这个版本叫“膻(tán)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它的位置在我们两乳中间。这十二官互相配合,就是经济学上的协调,它们各自的官能,就是分工。读过亚当·斯密著作《国富论》一书的都会知道,分工的贡献被称为他学术里面最大的贡献之一。可是我们的经济和管理都是从“近取诸身”这个原则开始的,所以“官者,管也”,这是中国文化地道的管理观念。那很显然我们这个管理学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从我们的文化土壤当中生发出来,简单一句话叫“圣人之治”。

圣人跟君子是一样的,首先是有道德的,然后是通达的人。“治”就是管理,最高明的管理是危机没发生之前就已经把它消除了,叫“治未乱”,这是管理国家;对于身体,还没有闹毛病呢,我们把闹毛病的可能性因素消除了,这叫“治未病”。道理也就在这三天我们念的《黄帝内经》里面。所以我们说破题那两个字“管子”,就是学会管理我们自己的念头。心理、生理以至于外面的伦理、物理所有这些理都通了,就叫“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心不邪。心不邪就没有邪行啊,邪淫就没有了,各种危害就都消失了,从根儿上就消失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心里美”这个词是从《易经·坤卦·文言》这句话里面出来的),然后“畅于四支”。大家一看这个人有德相,这是修到了。发到外面,得道者还多助,不用求,就有人来帮助。做老板做到什么境界呢?做到天下的能人都汇集到你的公司里面,那你就叫垂拱而治。在自己办公室里泡壶茶,等着看财务报表,财富滚滚而来。

东西方都不例外。洛克菲勒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一生财源滚滚,是因为上帝知道,我会把他给我的财富用到为天下人造福这样的事业当中。这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你这面给出去,相当于一根管子把水放出去了,财富在天地五行当中属水,谁给你注入进来呢?天理,这个管道就接通了。所以我们现在说,要想富先怎么样?捐赠啊,就是投资呀。秋天要想收的话,春天你得把种子埋下去呀,然后耕耘。

现在有些人很不理解,说你这哥们儿原来在农村里生长,好不容易考到财经大学,毕业了,努力了这么多年,好像是也有名了,也有那么多人去请你了,出的价格还不低,怎么突然不要钱了?我说你不了解,我们这叫有传承,而且如果了解了道理,你可能比我做得还拼命。那叫种钱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钱就得钱嘛。我没要的这些钱,大家是不是都已经看出来了,它已经广种在天地之间,这个土地是什么土地呢?是心地。那将来收获的时候到底多少我也不知道,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这点秘密被我大三的一个同学看破了,当时我自己都不知道。她也不知道怎么搞的,突然学会了看手相,就给我们看手相,她说你未来很有钱,可是你不留钱。我当时就不明白我很有钱,那钱霍霍哪儿(东北土话,挥霍的意思)去了我不留钱?现在就清楚了,是捐出去了。

有些时候还想赚钱,因为要做一些事,可是想一想赚那么多钱自己数不过来,还得请会计师,一个会计师不行,还得请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帮你核算;核算清楚了之后,还得想怎么花,还得找一个智囊团,我们做这个项目怎么样能够把这个钱很好地花出去。赚钱体现的是德行,物化嘛,体现的是能力,你能赚到;花钱可检验真正的智慧,一文钱花错,你都要负责任!所以钱也不能乱花。现在就拼命地去种,种得多了,晚年一定有好结局嘛。年轻的时候吃点苦不要紧,因为有体力也能干得动,风烛残年的时候说再去刨地,那哪能干得动了呢?所以取财趁早,赶紧种。

这个道理不是我说的,是老子在《道德经》当中的结论,八十一章里面说的,叫“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给别人服务得越多,你将来获得其他人的服务也越多;你捐赠出去的越多,回来的也就越多。天理循环,所以叫“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你自己的无论如何别人抢不去。

我为什么这样有信心?因为老师教化,我把这个道理看清楚了;读古代的历史和经典,理和事也都看清楚了,古往今来的例子都太多了。所以当有一天我太太问我,因为她在看《读者》上的一篇文章,一位女士写文章说她有一千万她才能够感觉到安全,什么两百万的别墅,两百万的教育基金,两百万的旅游基金,两百万的孝顺基金……罗列了五个两百万,才觉得这能安全。我说等到她有这一千万的时候,她会觉得有一个亿才安全,没完没了。尽管我们俩现在组合贷款,按揭嘛,才能买个房住下,但是我知道未来会很富足。别说没有钱,有钱也不能直接留给孩子。要留给他这样一个东西,这是我经常在讲座中跟同仁们分享的想法,留什么呢?留一个机会。我们俩现在积功累德做好事,可能将来有一天,其他的同胞同仁知道我家孩子是谁的孩子的时候,说看在他父母的面子上给他一个机会,这就够了(掌声)。感恩大家!这个东西是别人永远也抢不去的。

当年萧何做大汉朝廷的丞相,按理来说位高权重,完全可以掌控稀缺资源,可是他买的地都是别人不稀罕的地,大家都很奇怪,那关中富饶之地你为什么不买?他说如果我买那个人人都想争的地,我的子孙如果没那个能力还会被人抢去;这些地别人都不稀罕要,但是有了它以后,你只要不懒得要死,就死不了,有点地就够活的。这就是为子孙计。那个地呢,它毕竟还有一个东西,但是我认为,观察清楚了,地都可以不操心,就留心性上的财富,在心性上种,广种到天下,然后就可以感通。因为我亲眼看到这些事实,教育了我。

比如说厦门大学辽宁校友会请我去参加厦大九十周年校庆,当时介绍台上嘉宾的时候,有一对夫妇是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孙子和孙媳妇,当时我就产生一个想法,他们和高级领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世界大牌经济学家、杰出校友坐在主席台上,凭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他叫陈什么,因为介绍的时候就是校主的孙子和孙媳妇,这不就是祖德余荫吗?!如果其他的校友,说我愿意花一百万,买我上主席台,行不行?可能没这个机会,那不是按钱来衡量的。可是有德行就可以端坐在上面,而且全厦大的人都报以恭敬之心,包括全天下的学子提到他们也会报以恭敬之心。就觉得这没什么不公平的,他完全可以代表他的爷爷,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值得庆祝的时刻共襄盛举。不就是因为爷爷的积德吗?当年的四百万大洋捐出来建了这么一个大学,最后捐给国家变成国立厦门大学。所以,2008年以后,在我的眼中全天下的大学是一家,不要再去区分,没有哪个大学不培养人。我们给子孙千秋万代留下这个德行,这个财富哪个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核算得清楚?!《管子》的智慧流传到今天,如果有人去继承,不一定非得要做霸主,你把你自己那个小圈子、小事业、小单位搞好了,不就是自得其乐、自得圆满、自得自在吗?然后,我们的儿子、孙子、千秋万代都会受到这种祖德的余荫。比如说有人告诉我,苏州范家八百多年人才辈出,是因为他的祖先——范仲淹。当年当到参知政事了,我们今天说副总理一级的,把自己的薪水分成三百份给亲朋享用,而他自己还吃着素食,吃着清淡的饭菜,过着简朴的生活。八百多年以后,一提起来我们仍然肃然起敬。管仲之后一百多年,晏婴出现,叫晏子,很有名,晏子把他自己当丞相的薪水拿出来分了五百份,给他的亲朋享用,这是积多大的德?!

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会种钱,学会这一点,那么《管子》看与不看差别不太大,结论就是这个人是明了,脑子明了,做主的是一个明主。明主之后,用在身体上,身体就安,就不得病;用在国家上,国家百姓就安,叫国泰民安。道理非常简单,就是《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所说的话:“此十二官不得相失,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此十二官”你可以把它贯通为国家的十二个部委,可以吧?十二是圆满之数,那你就说国务院所有的组成部门全包括了,管它二十八个还是三十六个,就这个意思,全部构成不得相失。就是你不能不在工作当中互相配合,财政部要和发改委配合,教育部要跟科技部配合,文化部要和中宣部配合,以此类推,大家联合起来,完成国家的官能。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叫司,不是私心那个私,司机那个司。“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就是活一辈子也不闹毛病。“以为天下”,把这个原则用来治理天下,经济天下,“则大昌”,高度的繁荣昌盛。做反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没有一个好器官,而且选你最薄弱的那一个系统先闹毛病。我们不是说所有的器官全部坏掉才死的,是某一个器官一衰竭,一得病,人这一辈子就有可能结束。“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有一处不通,就是重大麻烦,形指身形、身体,“乃大伤”,望过去形神憔悴,一望即知。以这种错误的方法养生“则殃”,一看这个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果子。“以为天下者”,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政令上下还不畅通,“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就反复地说,千万不要这么干!千万不要这么干!我认为身体一切疾病、个人财富、国家经济以及一切危机的本因,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当中,这一句话都阐明了。

大连有一个富二代企业家,也就三十来岁的样子,他有一次跟我说:“钟老师,我以前一直不理解,大家都说您是经济学家,可是怎么从来不研究项目赚钱,现在好像有点懂了!”一开始他很不理解,按照他的理解,经济学家得天天琢磨股票怎么样,房地产市场怎么样,或者其他的投资机会怎么样,琢磨琢磨干一个什么项目,我们一起赚点钱。后来一接触呢,我整天谈论的好像跟这些关系不搭,全都是心性的问题,积功累德的问题,他说您这学的是什么经济啊?过了大概两年,有一天晚上他送我回家,到门口他跟我说了这句话,他说现在好像有点懂了。已经从外物的追求,慢慢反观自心才了解什么才是根。因为经济危机来了嘛,他告诉我说:钟老师,我们感觉现在这个经济形势(注意啊,这是两年以前说的话),像冬天一样寒冷,所以他要转型。那我跟他提示,我说你就看两个例子,现世的企业家一个中国的,一个外国的,没有亏损过。外国的是稻盛和夫,中国的李嘉诚,大家都知道,超过五十年没亏损过,这绝对要有“道”才能做到吧。每一次转型他都能够符合这个规律,一辈子都在“点儿”上,他怎么就知道合适的时机要全部转型?这是有道,对经济的事物转化已经完全了解了。

世界范围内经济学境界分类

我们要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境界分个类,因为大家都觉得经济学谈论的就是GDP指标,然后就是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再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就是各种经济数据。后来一听你弄这个传统经济学,尽管涉及经济现象,但是为什么根儿上谈论的全是心念的问题?心性的问题?甚至包括我五脏六腑的问题?把荣华跟富贵都联系起来,这是哪门子的经济学!他就搞不懂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厘清经济学的层次和分别处理的内容。

现在我们根据中华文化的语境,分一个层次,也就是建立一个标准,看你悟没悟,以及“悟道”的程度。很多人自甘卑劣,不敢去承担,学《论语》的,你不敢承担将来一定是圣贤;学道的不敢达“道”,甚至想都不敢想能够活到老子的寿数,那费那个劲干吗?学习养生,你说我不想身体健康,你忙活的是什么?这就是没搞清楚。我们既然学了,就要敢于承担,也就相当于说每一次答卷,我都想答一百分,这是好的念头,至于是否能实现,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要敢于承担,要当仁不让。

经济学理念的认识,我认为至少分成三类:心性、行为和现象。

现象,大家全能看得到,房价涨还是不涨,货币是不是通货膨胀,也就物价是不是稳定,菜篮子工程是不是搞得老百姓很满意,在建项目有多少是通过银行贷款弄来的,哪一些是自筹资金的,然后现在的烂尾楼里面有多少形成了银行的呆账……你捋一圈儿,整个国民经济的现象,差不多你就了解个大概。不用四处去调查,甚至三个点一看,基本上就清楚了,选取有代表性的城市,大体上还是能够了解一些实际状况的。这也是我们党为什么提倡“调查研究”之风的原因,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那再深一层,现象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人的行为是由心里发出的。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发给了卡尼曼,是西方的一个心理学家,表示西方经济学进行了“行为学的转向”。这就意味着经济学的研究已经从那个表象的制度,开始深入到人的想法,就是进入心里了。所以有些人简单地给了一个公式,什么是西方的行为经济学?就是心理学加上经济学,在经济学内部引入心理学。而另外的一个获奖者,美国亚利桑那学派的代表者Vermon Smith(弗农·史密斯),是实验经济学的代表,他说他因为实验经济学获奖,他只不过就是把五十年前哈耶克先生的想法付诸实验。哈耶克什么想法?刚才我们跟大家提过了,他是希望通过人体中枢神经的组织效率,来解释外面经济组织的运作效率,这不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吗?也就是在西方几个大师级学者那里面,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原则是贯通的。而我们在行为心理的背后还有一个东西是文化的,是伦理的,是道德的。这个道德不是人为编出来的伦理概念,是人人可实证的那个物理性的道德!不是说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就像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大堂里面呼吸,空气存在吗?你看不见,但是它不存在吗?存在。道与德就是这样的,我们指的是那个真实的存在。

所以这三类经济学叫心性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现象经济学。现象层次的经济学也叫制度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或者结构经济学,都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而且大家现在从社会上所看到的经济学绝大部分都是这个层次的,就是以亚当·斯密为鼻祖的经济学。

更深一层,就是近十几年来被诺贝尔奖也承认的、被西方认为是进行了行为学转向的经济学,叫行为经济学。那我还把文化经济学和伦理经济学放在这个层次上,因为西方人理解的文化和我们理解的文化有所不同,他们想的伦理也和我们论证跟天理一直贯通的那个伦理不一样,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你要理解他们的用词一定是在分科思维之下的。

最后呢,我们提出来叫中道经济学,中国的中,中庸的中,在座的有河南来的同人,河南、山东地区发那个音zhǒng,正好,恰到好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性相相容,就是那个“中”。中道经济学叫心性经济学,已经到根儿了,它是“道生一”的那个层次,或者叫贯通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大行其道的原因

解释一下为什么表象上的制度经济学在现代这个时代几十年来大行其道呢?答案就一句话:因为道德水准严重下降。为什么春秋末期战国时候法家思想流行呢?答案也是一句话,那个时候道德水准严重下降。

只要道德水准严重下降的社会,法家思想、制度经济学的思想一定流行。

因为这是《道德经》总结出来的千古不易的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逐层下降,随着道德水准、觉悟程度逐层下降,社会为了维持那个正常的秩序,法律规范的作用必须相匹配地逐层上升。

如果是在道化天下的时代(在中国上古有那个时代),人人都听教化,简单地说都是好人,都是自我监督的人,都不犯法律,就像周文王在西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他的国家没有监狱,也没有执法人员,犯了错误画个圈儿,你在这儿待着,等着处理就完了。这是历史记载下来的。我们才知道中国文化为什么传五千年还传得挺好,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困苦啊、灾难啊、一时的不如意呀,那都不是主流,在历史上一衡量,两百年的实践跨度都算是短的,总体而言这个文化规律它是好用的。简单地说,“合道而昌,悖道而衰”,甚至而亡。但是只要文化在,复兴就一定可期!

如果我们现在只强调法治不强调道德教化,人没教好,就会出现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所预言的状态,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为人老是愿意钻法律的空子,加上聪明的律师也能帮人打赢案子,必然导致这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也就是经济成本)逐渐上升。所以张五常教授估算香港社会的交易成本(那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还要达到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程度,不可怕吗?这个社会的运行有多大的浪费!而道化德治的社会,其运行成本急剧下降,理想状态是成本趋近于零。

不用谈国家,就谈我们现在这个集体,来的每一个人都是有道德的人,有水准的人,秘书长说是经过了选择的人,用我们老师的话说,你们祖上没有德是不可能进入这个课堂的。是什么样的人使我们秩序井然?大家不都守规矩嘛。如果说该起立不起立,该止语不止语,该吃饭的时候他出去运动了,这不就一团乱了吗?特别简单的事情。

所以国家需要良民,良民怎么来的?从好孩子来的;好孩子哪里来的?首先是母亲教出来的。古代就叫“母仪天下”,妈妈给天下做出规范,叫“母仪天下”,全是教好孩子的。今天母亲经常是要做女强人,离开了家庭,把自己的孩子扔给幼儿园,扔给保姆,母仪天下没有了。没有好孩子,会有好国民吗?没有好国民,会有好行为吗?没有好行为,会有好的社会经济现象吗?所以豆腐渣工程、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追根儿追到文化上,追到生育制度、养育制度上,这是最根本的经济因素了。历史性的证明,就是道高德普的时代,通过道去教化,通过德去管理,去规范,以孝治天下。

历史记载,有两个人因为一件事起了争执,听说周文王很公正,是大圣人,就跑到西岐,找文王去理论理论,到底应该怎么办。两人走到西岐境内一看,普通人民都是非常礼让、谦恭,这两人说普通民众都被教化得这么好,你说我们俩到那去评理,丢不丢人!两个人就回去了。古代有这样的例子,今天依然有啊,大家生活当中也能观察得到啊,只不过就不普遍而已。如果能够做到普遍,那就可以做到海内升平、国泰民安。

而经济在和平时期,只要国家不限制,只要政府没有过多的想法,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上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把“我”换成“政府”,天下的事情就已经被他说好了。可是如果不仁、不义又无礼的时代,就得一部一部法令地制定,就得一个监狱一个监狱地盖。我去南京军区某部队讲座的时候,装备部的朱政委就告诉我,他们旁边有女子监狱,据说监狱还在扩大,装不下,人满为患。犯了错误的国民,是因为没被教化好,谁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因为小孩子出生的时候他是可以被教好的,这个社会环境把他同化成坏人。谁坏了?首先是大人坏了。那我们现在怎么做?不要要求周围的人,自己去给人家讲道理,先把自己改好,所以叫“管子”。你把自己管好,你自己的那个世界就平安了,然后会慢慢地感化天下人。

习总书记讲,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因为掌握公权的人已经不知道他这个权力是祖上余德的显化,是天地众人赋予的“公权力”,它变成了“私权力”。自己不知道节制,就一定要有一种机制,强迫地节制。如果违法,那要受惩罚;如果犯罪,需要去报销自己这个罪。谁做的?自己做的。对于我们遵纪守法的人来讲,国家预备的警察、武警、军队和监狱跟我们有半毛钱的关系吗?没有啊,除非你主动去参观。谁把那些人送进了监狱?不就他自己送进去的嘛!所以当道德水准严重下降的时候,市场上的行为主体都不守规矩的时候,即使立了合同也会违反合同的时候,君子协定不好用了,只有强化法律才可能好用。

什么叫制度经济学呢?起源于西方的,有新制度经济学还有“老制度经济学”,老制度经济学是以康蒙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科斯为代表的。科斯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他不是经济学的教授,可是他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被认为是法律经济学或者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太守规矩,所以这个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成为显性的制度,研究制度的经济学称为显性的经济学。我们观察社会也觉得,如果没有制度,管理不好社会,这不就反面地证明着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严重下降了吗?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水准很差的社会,是很让人难堪的。

而我们到了现在的这个时代,有必要用量子力学的视角,观察一下中国经济学达到的智慧程度。要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呢,需要做一个补课或者简单介绍,就是量子力学是什么东西,主要的观念是什么。明白了它,我们才能明白中国古代文献里面相当一部分以现在量子力学以前的科学观念读不懂的东西。

时间到了,我们下一课接着讲。谢谢大家!

第二讲

作者通过对当代最前沿物理学——量子力学的介绍,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说“物理学进入了禅境”。以管子经济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经济学,是最智慧、最圆融、最真诚、最慈悲、最符合世界真相的经济学,是当今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所迫切需要的治国理念。尊敬的各位同仁:

我们接着往下讲。根据刚才下课的一些反馈,跟大家再提示一下,我们讲课,或者说不叫讲课,叫共修,根本就不需要记笔记。其实我上一节跟大家说,我当时把笔撂下来,就是提示大家:你也不要记了,“享受”这个课堂的过程。因为记笔记很麻烦,还记不全,只有听是能听全的,而且不要指望着说,记完了我回去再去学,那你是把当下最重要的忽略了,活就活在当下!所以,“舒舒服服”地坐在这里面,认真听,就好了。就指望着这三天有一个境界上的提升,而不是要记一些原文,那是要学知识,你性格上化不了;如果你完全放下,就是去体会,这三天你有化掉性格中阴质的可能,变得柔和光明。不是说完全凭这三天,因为你以前积功累德,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这三天是一个质变发生的节点,一下子就通了,就开了,说不定哪一句话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量子力学视角下的经济学程度

我们看一下量子力学对世界的认识,简单地说“物质起源于意识”,然后我把它的变化机制造了一个词来形容,叫“观察者介入”。人的意识观察世界这一过程导致的结论就是:纯粹的“客观”根本就不存在。量子力学的发展是要改写我们以前上中学、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所接受的哲学知识、哲学观念。就像牛顿的理论发表出来以后,全世界的时空观是静止的、三维时空的、绝对的时间跟空间观念。到了1911年,尤其是1919年5月29日(那一天,英国爱丁顿领导的观测队在西非的普林西比岛上拍摄了日全食时太阳附近的星空照片,第一次定量地证实了光线弯曲的预言,是广义相对论最有力的天文学验证)之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决定着人类对时空的认识。而量子力学的发展,爱因斯坦也做了巨大的贡献,它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对物质的认识又有了巨大的突破,因为物质分解到最后,找不到一个实体。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想着这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指桌子),是由中间有着“巨大空间”的原子构成的,我们以为原子是最小的实体(当时为什么翻译成“原子”?就是以为不能再分了),后来打开原子的结构,发现里面还有“巨大的”空间,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在运转。我们学过物理和化学,尤其是读过高中的就会知道这基本的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怎么能够想象如此坚实的物质里面还会有那么大的空间?这对于我们来说,一开始就感觉到很奇怪,但是它是真实的科学,由不得你不相信。后来我们人类又打开了原子核,发现里面有中子、质子;然后再往下分,分到目前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用朱清时院士的话说,“物理学进入禅境”,从现代物理学中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主客观原来是一体的。

进入到这个状态,我们才能够读懂中国古代留下来的一些典籍。请看禅宗里说的“性相不二”,本性,自性和外面的现象,以前说“不二”,谁能听得懂?谁能证到?他怎么就“不二”?我们天天看的全都是“二”,都是分离的,都是对立的。那什么叫“能所双亡”?能见的和所见的是一体,这个怎么去证?不理解。就光看文字,想破脑袋,推不出来。可是现在,主观原来影响着客观存在,就这一点,现代科学跟中国古代文化最精密的核心传承达到了一致,合一了。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