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好方法比努力更重要,从个性出发,找到学习的制胜关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2:06:15

点击下载

作者:[日] 斋藤孝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会学习(好方法比努力更重要,从个性出发,找到学习的制胜关键!)

学会学习(好方法比努力更重要,从个性出发,找到学习的制胜关键!)试读:

导读

本书的第一、第三部分介绍了斋藤孝先生自身的突破学习法。

人生的转折点往往是需要时间验证的。就算是当代的领跑者斋藤先生,也会这样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在不得不复读的时候,我的内心受到巨大冲击,我的自以为是轰然倒塌。我痛切地认识到自己迄今为止的学习态度是有问题的,于是我开始拼命地学习。”斋藤先生的转折点在复读期间,他当时的心境是:“谁遇到喜欢的事都会变得有耐心。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看多久都不会累。就算高中社团的训练强度再高,也能咬咬牙坚持下去。所以这次我只要让备考也变成一种喜好就可以了。它是一道必须跨过的坎,我决心放手一搏。”

如果在书店里看见一排排斋藤先生的著作,抑或是在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他本人,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法,学习就会很轻松”。其实并非如此。铃木隆祐在《名门高校人脉》中就以学生时期就读于县立静冈高中的斋藤为例,对这一误区进行了补充说明。“斋藤在随笔中经常提到自己曾非常积极地参加静冈高中硬式网球部的活动,不仅是下课后,就连课间与午休他都不愿意放过,只要一拿起球拍就不愿意放下。早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会为自己制定练习计划,这也许就是斋藤式学习法的雏形。积极参加社团运动的同时,他还在一个出过好几本考试参考书的老师的要求下,彻底背诵了《论语》与《孟子》。他的地理老师也曾列出世界地质图书的列表,让他们把相关的书籍全部阅读一遍。这是斋藤第一次认真读书。斋藤消化、吸收知识的关键,就在网球运动与自身素养的提高这一动一静的结合之中。后来,他也凭借这些积淀成功考上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大学毕业后得到在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继续深造的机会,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引用时有所省略)

虽然文武兼备的高中时期为斋藤先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没有就此止步,之后他还把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朋友的进行对比,在不断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法,在实践与努力下确立自己的突破术。

如果您读过斋藤先生的《点燃行动激情 使命、热情、兴奋!》,就应该知道他在32岁进入明治大学教书之前并没有固定的工作,内心也因此非常压抑。不难想象,只要斋藤先生一听到高中或大学同学的近况,就会觉得很挫败,觉得自己绕了很多远路,早已被他人远远甩在身后。但我认为正因为有了突破学习法,才有了现在的斋藤先生。是他的突破学习法让他彻底变了一个人,帮助他度过了这段苦闷的时期,并让他在每一次突破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可以说斋藤先生看似在绕远路,其实是在走近路。他在第一部分提到“确定势在必得的‘制胜球’”,说危机中暗藏机遇,所以没受过挫折、没碰过壁,就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制胜球与拿手好戏。

斋藤先生还在第一部分的开头告诉那些学习、工作不顺利的人:你们“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他还鼓励他们:“不顺利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你们还没有成功。”

斋藤先生考上研究生,并在艰苦的研究生活中磨练了自己的毅力。这个时期的他感悟到:“是备考塑造了今天的我”“只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就可以完成几次自我突破”,并在无意之间学会了“通过阅读,发现书中人物确立风格的转折点”这一本领。

人物传记虽然能激起人的斗志,让人立志以书中人物为目标奋斗,但因为时代、国家、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的不同,又会让人不知该从何做起。

这时就该轮到斋藤先生出马了。他认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独创的学习法,且人生转机就藏在不断的尝试与努力中。他还彻底研究了伟人们的学习法,并在第二部分把其中最精华的部分介绍给我们,让我们用于学习和工作中。虽然本书的题目为《学会学习》,但我认为第二部分的标题——《确立了“原创学习法”的伟人》同样也非常贴合主题。正因为确立了原创学习法、完成了自我突破,才能成为伟人。斋藤先生介绍给我们的德鲁克的思考命名法大概就是这样用的吧。

通过斋藤先生对16位伟人的介绍,我发现伟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法。

在介绍歌德式学习法的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话:“想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开窍’,每个阶段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艺术方面的事,但其实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我们每个人,适用于任何领域。

本书的序言中曾提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这三个阶段。从伟人们的原创学习法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里说到的“坚持”的前提,是找到适合自己与自己性格特点的学习法。

在村上春树的学习方法中我们学到:“无论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只要它是适合自身性格特点的,我们就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学习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算是不擅长的科目也会开始变得越来越有趣。不仅如此,我们开始能听得懂这门课了,并获得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感受。

谢里曼追求冒险的学习法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且愿意花时间一点点实现这个目标。他相信自己会成功,描绘自己的蓝图,挑战一切可能,坚持到最后……这正是斋藤先生所说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如果你有想就读的大学、就职的公司,谢里曼这个追求冒险的学习法应该可以帮到你。

谢里曼取得历史性发现的例子,还让我想起了1965年发现了稀有单种属动物——“西表山猫”的户川幸夫先生。他虽然是一名荣获直木奖殊荣的作家,但对动物的了解却达到了专业的水平。此外,他还在日本文学界确立了动物文学这一全新的文学类型。户川幸夫先生身为作家却完成了“20世纪动物学界最伟大的一次发现”,这完全就是对追求冒险学习法的完美诠释。

按照第一、第二部分的说法,我们不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要在找到以后一直坚持下去。这就让那些想要掌握高效学习法的人开始着急了。所以斋藤先生紧接着就在第三章中打出“立竿见影”的旗号,并推出了斋藤式速效学习法。

当我看到“剪报学习法”,我马上联想起自己复读的那些日子。那个时候我连续复读了三年,也没有什么值得参考的学习法。可是现在想起来,当年做的剪报应该就是我的突破学习法吧。复读第三年,也就是1989年的夏天,我突然想到报纸的社论部分也许对我写考试中的小论文有所帮助,于是就把每天的社论全部抄写后,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我在广告纸的背面把文章抄写上一遍,就能马上搞清楚其中的重点。此外,我还会把自己的想法像写日记一样记在旁边。

坚持了一个月以后,我开始觉得订一份报纸不够,于是又去地铁站前的商店买了第二份报纸,并对两种报纸进行对比阅读。从那以后,我会有选择性地剪贴社论文章。再后来,剪报本的报纸种类已经增加到三种。进入明治药科大学以后,我继续坚持剪报,并用了大约五年的时间积累下了一百多本剪报本。就连买报纸、本子、浆糊也花了不少钱。

就在剪报已成为生活必需品的1992年2月,我获得了第一回开高健奖的奖励奖。得奖作品是我的处女作《毒蛇》。它是一篇非虚构小说,讲述了一名制作眼镜蛇血清的医生的故事。之前,我从没用稿纸写过超过5页的东西。这次能写出超过400页的作品,并在众多国内外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选题好,还多亏了“剪报学习法”。是剪报培养了我的文章表现能力与故事塑造能力。

可惜的是,因为剪报本已经多得没地方放了,所以我在坚持了5年后决定只保留阅读的习惯,放弃制作剪报。这100本剪报我至今仍保留着,也许在他人眼中毫无价值,但只要一拿到手中,就能邂逅当年的自己,想起当时世界与日本的样子。我的剪报册对我来说正如斋藤先生说的那样,是“倾尽所有心血完成的东西,也是一种人生财富”。每次翻起都能让我觉得:“要是当时能坚持下来就好了。如果有机会,再选一份报纸重新做一次剪报吧。”

每当人心情低落或迷失志向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阅读。复读期间的我就是这样的。我不仅看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和《三国志》、司马辽太郎的《龙马来了》、松下幸之助与安德鲁·卡内基撰写的成功学必备书籍,还喜欢读一些名言警句。我虽然能从名言警句中看到伟人们的经历,并为此深受鼓舞,却没有从中找出能用在自己身上的东西。这可能是因为以前的我从未读过哪本书,能像斋藤先生的书这样指出“伟人在成为伟人前所付出的努力=原创学习法”这一观点。其实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书籍,只是经济泡沫时代一掷千金的生活习惯,令人们忽略了脚踏实地的努力,使得这些书籍只能被放在书店的小角落里。

在泡沫经济结束后的二三十年,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的意义、工作的价值与做事的态度。斋藤先生也通过这本书向我们提供了改进的处方。

虽然本书的大部分读者可能是已经工作了的成年人,但我由衷希望考生与大学生都能看看这本书并反复阅读,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收获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或者工作生活。之前提到的《点燃行动激情》与《振奋人心的话语》也同样推荐给大家。小林照幸(非虚构小说作家·明治药科大学兼职教师)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Breakthrough(突破),意为打破僵局。它指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或太阳破云而出,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词语。

学习本来的目的是让我们摆脱眼前困境,但是如果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很难突破现状。

希望你能从本书中获得启迪,找到符合自身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从而突破自我、改变现状。

也许你会想,我们早已不是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为什么长大成人以后还要掌握“性格学习法”呢?实际上,正因为我们是成年人,才更需要轻松、高效、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

你需要了解自己在哪一个时间段,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用何种方法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因为我们是了解自己性格、习惯,有着明确目标的成年人,所以一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迅速强大起来。

若用图表示,即为: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

学习本来是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由内而外自发形成的欲求。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受“学习欲望”驱使的行为。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学习从一种欲求变成了一种义务,从“我要学习”变成“要我学习”。

大学本应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学科,自主性很强的学习场所,但现在多数大学生却觉得它只是高中的延长线。虽然不逃课、认真学习的学生不少,但是却很少能够见到想要钻研此道,且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

我们从小就被养成了“学习就是完成作业”的习惯,这让我们无法主动学习,也无法积极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该怎么做。

儿时,父母、学校或补习班的老师在学习中充当了我们的领航员、引导者,但到了大学,就不再有人告诉我们该去做什么。

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哪些学习是必要的。这种能力在进入大学以后尤为重要。

我有一个具备丰富海外商业经验的朋友。他一进公司,就开始疯狂地学习英语,因为他们公司会派懂英语的人出国留学,而且留学结束后,还可以获得在海外一展身手的机会,他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努力学习英语的。毕业后我曾和他一起外出旅游,令我震惊的是他的梦话都是用英语说的,可见他对英语学习“中毒”之深。

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他只是为自己的未来绘制了一幅蓝图,然后为之努力。最终,他获得了留学机会,之后还被派到了海外,现在已经是海外分店的副社长。虽然到大学为止的学习是他成功的基础,但直接改变他整个人生的,还是他走上社会以后所拥有的那份强烈的上进心和明确的目的性。

自主学习犹如品尝美食。不是按既定顺序品尝固定的食物,而是从五花八门的菜品中选出自己想吃的、身体需要的食物,并对其进行个性的搭配。

从众多选项中,搭配出“势在必得”的组合,就好像是棒球投手确立自己的“制胜球”。一旦掌握了“制胜球”,其成效会让你终身受用。

本书将向你介绍多位伟人的经历,希望能让你从中受益,找到属于自己的“制胜球”。

拓宽事业、丰富人生的关键在于学习,学习态度也反映着你的生活态度。

关于学习,村上春树这样写到:

从小学到大学,除去少数例外,我对学校强制学习的东西基本上毫无兴趣。……

我是在离开正规的教育系统,也就是走入社会后,才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我发觉如果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能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比如说翻译技巧,我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自掏腰包一点点学会的。虽然到翻译风格大致定型为止花费了不少时间,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反复实践的过程让我对学到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就能体会到成年人学习的有趣之处。“自掏腰包”式的自主型学习,是成年人学习的关键所在。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就会变得非常有意思。你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有毅力,你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一部分 掌握自己独特的学习法 人生就会充满无限可能不擅长是因为“方法”不对

最近我开始学习大提琴。

虽然早已放弃演奏乐器,但如今年近半百,重拾乐器反而别有一番乐趣。因为我并不指望练得多好,只要能演奏自己喜欢的曲子,自得其乐就够了,所以我选择的上课方式也很自由。

我是那种去教室上课嫌麻烦的人,于是索性请老师上门教学,而且三周才上一次。比起想马上见到效果,首先要保证自己能游刃有余地坚持下去。

学完最基础的知识后,老师问我:“你是想从基础开始慢慢学习?还是想尽快学会演奏曲子呢?两种方式都可以选择。”

我马上回答:“我想尽快学会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

由于小时候练习拜厄受挫,我对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非常抵触,我最怕一点一点地从基础练习做起。这种必须按顺序把枯燥无味的练习曲逐一弹熟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很痛苦。因为在家提不起兴趣练习,所以上课时经常被老师要求重练。就这样,在我发现弹钢琴的乐趣之前,就因为讨厌上课而打了退堂鼓。

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认为,只有耐得住枯燥练习的人,才能在演奏乐器这个独特的领域中生存下去。

然而在这次的老来尝试中,“兴趣所致”取代了“一成不变”。不需要每天一丝不苟地练习,只要抽空练习就好;不需要机械地重复无聊的基础训练,只要练自己喜欢的曲目就好。因为方式灵活,所以上课完全没有压力。

老师还夸奖我:“你进步得很快呢,已经可以读谱了。”这让我非常高兴,即使按弦的指尖已经有些刺痛,我还是坚持练习。不,是快乐地练习,没错,很快乐,然后翘首以待下一次上课。

其实仔细想想,曾让我感到害怕与痛苦的是练习拜厄时的“方法”,而非弹钢琴本身。我不是不适合弹钢琴,而是不适合练习拜厄。近年来,钢琴的教学方式也从“拜厄一边倒”的情形中脱离开来。如果当年的学习方法能有所不同,也许我会喜欢上弹钢琴。

就算你做不好,也不代表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只是你的“方法”不对。就算这种方法不适合你,也不能说你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换一种方式,你也许就能成功。

这不单单局限于学某一种特长,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相通的。

现在是多样化的时代,学习的方法论也是百花齐放的。

不能因为学习不顺利,就消极断言“不适合自己”或“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告诉自己“只不过是方法不对”,就能避免陷入消极情绪。渐渐地,你会发现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

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你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为什么学不好英语

乐天和优衣库已经把公司的通用语言定为英语。今后肯定也会有很多公司相继效仿。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感受到掌握英语的迫切性。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选择熟练掌握英语。各种教科书、语言教材、语言学校、出国留学、英语能力考试、托业考试等让人应接不暇。如果计算出日本全国在学习英语这件事上所花费的全部精力和费用,一定会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即使有这么多的人费尽心思学习英语,但真正做到学好英语并将之运用于工作上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可以预计今后英语学习所带来的不安与压力一定会愈演愈烈。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日本人从中学开始每天都要学习英语,但还是说不好英语呢?

你之所以到现在都学不好英语,是因为你没有制定战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运动员必须在比赛中拿出他们的训练成果。这就要求他们不仅体能要好,思考方式也必须灵活多变、积极可行。

为了获得比赛胜利,他们通常会分析自己的优势与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拟定获胜战术、战略。

也许有人会在赛前采访中说:“虽然现在还没想好具体该怎么比,但我会拿出练习的成果,全力以赴参加比赛。”但其实不可能有运动员会在没有战略、不了解自己优势的情况下贸然参加比赛。他们一定已经精心拟定了作战计划。

棒球、足球等团体赛的选手也是如此。因为战绩会直接影响全队的成绩以及自己的去留,所以越是厉害的选手,就越清楚自己的武器是什么,怎么做最有成效。

光是一门心思地锻炼身体、苦练技巧是不行的。

学习亦是如此。

我应该采取什么方式进攻?在拟定作战方式之前,一定要仔细思考自己的武器是什么。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你要有所选择,确定自己势在必得的“制胜球”。

只要彻底地钻研好自己的制胜球,胜利女神就会朝你微笑。

高一的时候,我曾向一个托业考试考了九百分(满分九百九十分)的人询问英语学习方法。他回答我说:“购买原版真题、然后把觉得对自己有用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整理出生词和固定搭配的笔记。最后不断练习,直到倒背如流。”

他只是做了真题、做了笔记、最后坚持反复练习而已。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方法,只是脚踏实地的学习法。做笔记和反复练习就是他的本领。

笔记是他的“制胜球”。根据真题整理出单词本、固定搭配本,加以反复练习是他万无一失的战术。不仅如此,他还做到了把这些方式统一起来,然后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术。

只要在学习中能认清自己的武器,并有效加以利用,就能获得成功。

可以预见到,只要他在以后的入学考试、资格考试中继续使用这个方法,就一定能轻松过关。也就是说,这会变成一个他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

所以,只要拥有“制胜球”和制定好战术,就等于是掌握了“必胜的法则”。什么是适合你的学习法

反之,如果没有“制胜球”,就无法拟定战术。在没有制定计划的情况下就贸然走上赛场,只是有勇无谋的表现。

那么,该如何找到自己进攻的突破点呢?

请你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努力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行动模式以及思维倾向。

比如你是如何记忆的,用什么方法记得最快。

由于脑结构的特性不同,有人擅长瞬间记忆,有人擅长长期记忆。

记忆方法是因人而异的。

我觉得朗读能帮助记忆,但有人觉得出声会妨碍思考,记忆的时候喜欢默读。他们认为读书也会消耗体力,让大脑无法灵活运转,不能很好地理解内容。

有人喜欢坐着背书,有人喜欢边走边背。而我觉得坐在桌前难免令人心生烦闷,躺下放松反而有助于记忆,所以我最喜欢躺着背书。

还有人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喜欢边抄边记忆,但也有人认为光顾着“抄”,反而记不住内容。

不只是背书,做笔记也是如此。有人通过做笔记来理清思路、加强记忆,也有人过于追求做个漂亮的笔记,而忽略了掌握笔记的内容。

有个高中朋友,她的笔记总是用彩笔写得五颜六色,但一到考试,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我问她是不是因为光顾着“做”笔记而忘了“记”笔记,她回答我说:“是啊,一开始做笔记,我就停不下来了。”

很多人都和她一样,因为享受做笔记的过程,所以一做完笔记就心满意足,以为完成了一个漂亮笔记,自己就全部掌握了。这种错觉很危险。

不过也有人只通过做笔记就能完全掌握其中的内容。大学时,有个同学看似木讷迟钝,却考上了东京大学,这让人不禁有些疑惑。再一看他的笔记,又让人大吃一惊。他的笔记不仅美观,而且清楚易懂。大家都说可以直接作为参考书出版了。他虽然不是头脑灵活的天才,但他写一遍就能记住的记忆力、整理笔记时的归纳吸收能力,却是高人一等的。

通过观察身边的朋友和熟人,我意识到东大学生并不都是聪明绝顶的天才,也有不少像他这样的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拥有一技之长且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他们的强大之处在于,在考大学时就已经先人一步找到了自己的武器并懂得灵活运用。

那我的“一技之长”和“制胜球”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多说”。很多人喜欢一个人准备考试,但我喜欢和朋友相约一起备考。因为我能在叙述脑中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且检验对方所说的话。不停地说,不停地记,这就是我的方法。现在我上课、演讲时滔滔不绝、丝毫不觉得累,不仅是因为我本人喜欢说话,还归功于学生时代磨练“一技之长”的经历。

读书时,很多人喜欢把文字和它出现的地方一同记忆。比如某句话出现在书的中间页数的第二个自然段。我也有这个倾向,所以一遇到重点,我喜欢把它们圈起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或者在旁边打上表示重要的符号。这样做能让我的印象更加深刻。

记事情时,有人喜欢用“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了什么话”的方式帮助记忆。这些人大多是“比起知识,更看重经验”的务实派。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在什么地方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有喜欢独自待在家里学习的人,也有喜欢待在图书馆这样安静的氛围里学习的人。最近选择咖啡店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觉得店内播放的音乐和客人们的谈话声更容易让人专心。

我也经常在咖啡店里学习或者工作。要说为什么,大概是因为从小就没有正经地坐在桌前学习过。小时候我总是坐在客厅的茶几前,和家人一起,边看电视边学习。现在我也习惯坐在客厅里看校样、读书。周围虽然有人,但他们不会打搅我,这种环境会让我觉得很安心。

接下来,你需要考虑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有干劲。

比如,虽然不喜欢去补习班上课,但喜欢在网络课堂上课。

虽然不喜欢上英语课,但喜欢记英文歌词。

又或者是在考级考证的过程中情绪更容易高涨。“选A还是B?”你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了解自己的倾向。

· “练琴会从基础的拜厄练起”或“会挑战自己喜欢的曲子”

· “喜欢去补习班”或“喜欢不停地写模拟题”或“喜欢请家教”

· “喜欢去图书馆学习”或“喜欢去咖啡店学习”或“喜欢去连锁餐厅学习”

· “擅长自习”或“一个人学习没什么效率”

· “喜欢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或“喜欢在客厅里学习”

· “喜欢朗读”或“喜欢默读”

· “喜欢反复练习”或“不喜欢反复练习”

· “喜欢把笔记做得很工整”或“做笔记时很随意”

· “喜欢用声音帮助记忆”或“喜欢通过抄写帮助记忆”

· “喜欢预习”或“喜欢复习”

· “喜欢长跑式学习法”或“喜欢短跑式学习法”

你可以把自己的特点写在纸上。适合你的学习法就藏在你更擅长的选项中。就算你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制胜球”,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学习也讲契合度

谁都有适合与不适合,如果无视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会事倍功半。

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也许你的体质根本不适合早起,所以没必要因为“不能早起学习”就心情低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只是不适合早起学习法,每个人的一天都有24个小时,只要在其他时间段努力就好。

我们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是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日本人喜欢做性格测试,而且特别喜欢用血型和出生日期分析自己的运势与性格。但就算我们通过测试知道了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也很少去进一步思考“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适合这种方法”或“如果用这种方法,我也能做得到”。其实结果分析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们如何将其与现实联系起来。

如果在遇到困难时选择妄自菲薄,觉得“做不好是天性使然”或“像我这种类型的人,绝对做不到”,就会限制自己的无限可能。

大家很容易误解学习,觉得它是与有趣无缘、与个性无关的修行之旅。

这么说不无道理,因为学习确实能培养一个人的耐性与毅力。但是,越是强迫自己就越容易心生厌恶,与其这样,还不如找一个自己不怎么排斥的学习方法,消除厌恶与抵触的情绪。

我们常说“天性使然”。真正适合你的,绝不会让你感到痛苦,持之以恒也不再是难事。

能否做到专心致志,契合度至关重要。

在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法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冷静地判断该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做好心理准备,开始相亲式学习

曾有一些大学生拿着各类参考书和练习册找到我,认为就是这些资料帮助自己突破了难关。

他们会掩饰不住兴奋地对我说:“就是这本书让我有了学习的欲望,所以我才会把它翻得如此破旧。”平常文静的学生表现得如此激动,也是十分有趣的。

这本书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以前我们往往没有机会对其进行分析,但今后你可以利用向他人介绍的机会,有意识地在大脑里进行梳理,进而了解隐藏在答案背后的自我倾向。

比如,有人会说这本参考书中老师的解析方法、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以及思考方式会让人觉得茅塞顿开。但与其说是受到了参考书的启示,不如说是受到了老师的“影响”。

有一本学习英语单词与固定搭配的书,名为《DUO》(铃木阳一,ICP)。它的例句新颖有趣,现在很受人喜爱。普通字典上的例句总给人一种“现实生活中绝对用不到吧,这个说法也太古老了”的感觉,但这本参考书里的例句既实用又有趣,让人在记单词和固定搭配的同时,把整个例句一起记下来。

有人将山川出版社的《世界史用语集》称为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必备书目。它的特点是每个知识点的后面都记有数字,比如写着⑤的地方代表有五种高中教科书中出现过这个内容。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数字来掌握这个知识点的重要程度。标记着①,就表示只出现在一种教科书中的内容也被无一例外地网罗其中。可以说,在备考高中世界史时,这本书的地位无可撼动。

参考书、练习册的哪一点深得你心?其答案就像是你性格诊断的结果,可以告诉你什么适合你。

所以,选择参考书和练习册就好比是相亲,必须不断尝试才能找到与你最般配的那一个。

只有在真正交往过以后,你才知道对方是否适合你。这里说的不是联谊,而是相亲。因为联谊相对比较草率,只要遇到出色的对象,就可以试着交往看看。而相亲则是以结婚为前提开始交往的。两者的受重视程度完全不同。

如果你用这种相亲方式找到了满意的参考书或练习册,就要像真正的相亲那样,抱着“我要跟这个人结婚”“我要一辈子和他(她)在一起”的决心,对待这本书。你必须要有与其相伴一生的觉悟。

如果你不幸遇到了与自己合不来的对象,就要与其和平分手,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对象。这里之所以用“和平分手”,是因为如果有缘再会,也许还有重归于好的可能。

就要像这样在不断认识教材的过程中,发觉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式。

就算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失败了的方法中,一定有能帮助你认清自我的地方。我不想写“基础练习题”

我自身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次失败。

现在我选择了做一辈子学问这条路,这可能会让大家误以为我从小就喜欢学习。其实,我小时候最讨厌学习了。前面已经介绍过,我讨厌脚踏实地的努力。因为我喜欢研究学习方法,所以我的脑袋里想的全是如何投机取巧、如何一蹴而就。

可是,学生时代的学习,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这让我的人生绕了很多远路。

因为我本来就是个有点过度自信的人,所以太简单的事反而让我提不起兴趣。每当看到“从基础开始学△△”“简单的◯◯”“一看就懂的◻◻”的字眼,我都会觉得特别不耐烦。

中学时学校曾发给我们一本薄薄的数学练习册,名字刚好就叫《基础练习》。我拿到以后,不禁心想:“这是什么啊?基础?放过我吧,我最讨厌基础了。”之后就再也没碰过。

取而代之,我给自己买了许多又厚又难的习题册。但买完以后我就觉得好像大功告成一般,不久就将其抛之脑后了。那是我最讨厌学习的时期。

可想而知,期中考试的成绩自然是惨不忍睹。我也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向朋友求助。朋友说:“学校发的练习册你写了吗?只要把上面的题都搞懂了,考试就没问题了。”

所以我只能不情不愿地写完那本《基础练习》。结果期末考试的成绩果然上去了。真不愧是“基础练习”,只要好好做就能取得好成绩。其实从“学校发放”这一点就应该能察觉到的,都是我那时太迟钝了。

回想起来,我从小学起就无法抵抗厚厚的练习册。

什么《强力5000题》《自由自在》之类的,单凭它们的厚度和夺人眼球的标题,我就把它们买回了家。

虽然一开始干劲十足,但想要每天不间断地坚持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挑战厚重的练习册是需要有耐心的。因为我没有耐心,所以它们并不适合我。

最后《强力5000题》我50题都没有做完。《自由自在》也连5%都没有完成,而且完全没感觉到自由自在。

升到中学后,历史再次重演。也许是天性使然吧,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对“基础”一词心生抗拒。

后来在选择世界史教材备考大学时,又因为犹豫不决吃了亏。

我参加考试那会儿,大家都说山川版的世界史教材好,但我的高中采用的世界史教材是其他版本的,为此我还特意买了山川版的教科书。但是这样反而是劳而无功。最后,我连自己学校教材里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可以说是鸡飞蛋打两头落空。其实我应该先掌握好学校的教材,然后再看山川版进行补充的,可我却哪本教材都想学,结果哪本教材都没学好。

我也不是不想好好学,我有很多想法,但都是光说不练,纸上谈兵,所以最终也只能落个徒劳无功的结果。失败的法语口语班

成人后,我也经历过惨痛的失败。那是我还在读研的时候。

由于当年的研究题目,我需要学习莫里斯·梅洛-庞蒂的思想。我认为身为研究者,应做到熟读原作,必要时需要引用法语原文,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听说法语。所以,我报名参加了“雅典娜法语学校”的法语教程。

因为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曾准备过法语,所以一时大意选错了课程,被分到了绝大多数都是女性的班级。每次一开始讨论,美丽的太太和小姐们就会用流利的法语聊起法国菜味道如何、哪里的红酒味道如何等专业话题。

虽然我会一点法语,但对料理与红酒的知识一窍不通,听她们用法语交流更是让我觉得一头雾水,完全无法融入其中。就算被外教点名,我也急得吐不出一个字。可以说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特别抬不起头来。

这次经历的后遗症让我从此不想再说法语,一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就会陷入无尽的自我厌恶之中。

她们想要掌握的法语和我想要学习的法语性质完全不同。她们的对话内容对我而言毫无意义,而我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素养参与她们的讨论。可当时的我却没有认清这一点,顶着巨大压力傻傻坚持了半年。

随着研究一步步深入,我开始发现根本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去学习法语。

虽然我们说过要学会分辨适合与否,但搞清楚为何而学、如何去学更为关键。如果忽略这一点,再怎么学也是浪费时间。

几年前,有个朋友开始学习法语。他就是因为喜欢红酒,想走遍法国尝遍各种美酒,想在法国聊起红酒时有话可说才学习法语的。我曾经上过的法语班正适合他这样的人。是需求,还是喜欢

在学习之前,你还要确认自己学习的目的到底是“需求”,还是纯粹的“喜欢”。

有一种学习方法是:快乐就好。现在我学习大提琴时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因为我不把学有所成当成首要目的,而拉琴让我快乐,让我更爱乐在其中的自己。

比如,虽然对工作不会有直接的帮助,但有人会把记住“蔷薇”“骷髅”等这类复杂汉字的写法视为乐趣。如果他们能重视这份愉悦感,并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人生就再好不过了。热衷于“汉字鉴定”也是件十分好的事情。

还有人喜欢提高自己在历史或古典文学方面的素养。满足自身的求知欲会让他们感到充实,深入了解佛罗伦萨的历史,或细细品读《源氏物语》《万叶集》《论语》都能让他们心满意足。

无论是学习武道等技艺,还是学习其他感兴趣的内容,只要自己喜欢,不必他人敦促也能学得自得其乐。

先不说学得如何,只要学习中有让你感到快乐的地方,你就能坚持下去。这种快乐可能是在学校与朋友的愉快相处,也可能是在发表大会中不求结果只享受过程的一次演讲。

其实,如果我能在“雅典娜法语学校”鼓起勇气多跟他人交流,也许那段时光我会过得快乐一些。可惜我没有这样做的勇气,偏离本意也让我闷闷不乐,挫败感也因此久久无法释怀。

最糟糕的就是你既不“需要”也不“喜欢”。“总有一天用得上”的想法靠不住

经常有人以“说英语给人印象好”或“总有一天用得上”为由学习英语。他们认为:“学总比不学好,说不定能学会呢。”你大可过一段时间再问问他们:“学得怎么样了?”保准他们会回答你:“没在学了,我已经放弃了。”

就算你像大雄一样,悠闲地怀抱着各种“能实现就好了”的小愿望,你身边也是没有哆啦A梦的。

我从未见过有人是出于“总有一天用得上”的想法,最后还学有所成。

如果是能提高自身素养的知识,也许是“有备无患”的,但想要学好一门语言,没有目标地盲目学习,是绝对学不好的。

· 做到会读就好

· 能写就行

· 希望能进行日常对话

· 能听懂专业内容,并用专业知识进行交流

你的目标必须明确。特别是口语,如果不是形势所逼,很难说得特别流利。

面对国内的英语考试,国际的托福、托业考试,有激情固然很好,但除此之外,一定要先定好目标,要知道自己是为何而学。只要这样做,你的学习速度、学习热情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为考试而学英语与单纯地希望会说英语很不一样。

因为真正想学会英语的人,要么没有退路,要么满腔热血,总之都对英语学习抱有强烈的动机。

不仅如此,还应克服畏惧英语的心理,让自己“喜爱”上英语,从“被迫学习”变成“自己想学”,因为“需求”和“喜欢”选择学习。

如果不能做到这种改变,就无法用地道的英语在商业领域中一展身手。学会取舍“你真的需要超高水准的英语会话能力吗?”回答这个问题时,你不用急着消极地告诉自己:“我做不到”,而是要从战略性的角度出发,作出“达不到那个水准也没关系”的判断。

曾有一位专业的翻译人士这样建议过我:“这些话我对很多大学老师都说过。很少有老师能将英文授课达到国语授课的水平。一门语言的能力高低,不仅是词汇量的问题,还包括发音、语调甚至是语言表现力。所以除非是非常熟练,否则英文授课难上加难。勉强自己说英文很有可能让听的人云里雾里。所以如果遇到必要的演讲场合,很有必要请一名专业的翻译。我们翻译也正是为此而存在的。”

他说得没错,想要听清并正确表达外语中的专业术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很少会碰到必须用外语交流的场合,所以掌握外语并非重中之重。

必要时雇用翻译,把省下来的时间与精力拿去做科研,这么做更有效率。

因为我们把掌握未知事物当成学习,所以总是煞费苦心企图填补自己的不足。但有时我们也要客观地作出判断,看清是否有学习的必要。歌德就精通多门语言,但他只用德语写作。

不是让你放弃你不擅长的,而是要你学会取舍,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生活中我们处处面临这样的选择,我们也能从自己的选择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所有的考试经验都是你的财富

想掌握学习法,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①明确自己的目的

②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方法

③掌握“决胜球”

缺少其中任何一点,都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

首先一定要有意识地做到这三点。

实际上,能在大学考试中切实做到这三点的学生,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

我认为,所有的考试经验都是你的财富。

因为考试是公正的,它可以准确地测试出你的学习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做基础,就很难在自己喜欢的学习之路上继续深入。认识到这一点后,就要尽早在这种紧迫感中下定决心、开始行动。

在不得不复读的时候,我的内心受到巨大冲击,我的自以为是轰然倒塌。我痛切地认识到自己迄今为止的学习态度是有问题的,于是我开始拼命地学习。

我曾扪心自问:“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要学习?”我曾阅读书籍,在那些逆境重生的人们身上寻找共同的心理状态,思考并实践潜心学习的方法。

然后我意识到,谁遇到喜欢的事都会变得有耐心。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看多久都不会累。就算高中社团的训练强度再高,也能咬咬牙坚持下去。所以这次我只要让备考也变成一种喜好就可以了。它是一道必须跨过的坎,我决心放手一搏。

磨练耐力与毅力,就是定好目标以后不厌其烦地将其完成,就是遇到挫折也毫不气馁。这些与性格上的“适合与否”无关,都是能通过普通训练做到的。当你感到快要坚持不下去时,也不能放弃希望,学习最能帮助你学会如何持之以恒。

考试对我来说是必须的,是我的备考经历磨练了我的耐心与毅力。从那以后,学习不再是煎熬。

可以说,是备考塑造了今天的我。

后来我作为一名研究者,走进了艰苦奋斗的研究生时代。这段时期让我继续得到了磨练。我开始需要花几年的时间研究、摸索同一个题目。但正是这每天13个小时的研究,把我磨练成了一个有毅力的人。

我发现只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就可以完成几次自我突破,并且从你完成突破的那一瞬间起,你的视野会变得更宽,眼前的景色也会随之变得截然不同。事后试着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突破难关的,其中就有帮助你走向成长、走向成熟的秘密。

在互相介绍有深刻记忆的教科书的课上,有学生说:“我已经把所有备考的东西都扔掉了。”我告诉他:“这么做太浪费了。”

我虽然理解那种“眼不见心不烦”的心情,但那毕竟是倾尽所有心血完成的东西,也是一种人生财富。那里不仅记载着知识与信息,还藏着你进步的轨迹、成长的证据。

这些从前的学习记录,不是使用完毕的信息残骸,而是你“进步的轨迹”。

我喜欢阅读人物传记,特别是对书中人物的人生转折点颇有兴趣。

我喜欢观察他们是以什么为契机完成一步步跨越的,又是找到了哪些突破点帮助他们完成人生“转变”的。

只要带着这种视角阅读,就能轻松地发现书中人物是在什么时候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这么做不仅能让阅读变得更有趣,还能让我们从中找到通往成功的启示。

下一章,我会列举一些独树一帜的伟人与智者们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跨越障碍,最终确立自己风格的。第二部分 确立了“原创学习法”的伟人学习启示 No.1献给有干劲,却看不到成果的你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命名思考法”

德鲁克在学习时也会有计划地进行自我管理,

提前拟定好“行动计划”。

面对那些常人无法准确理解的事物,

德鲁克总能一眼看穿其中的本质,

并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95岁也能发现新课题

彼得·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经营学之父。他的学习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我想介绍给大家的是他学无止境的学习态度。

德鲁克在95岁高龄的时候这样说道:

工作之余,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花三个月集中对其进行学习。

2004年的时候,我学习了中国明代美术。之前我虽然收藏了很多日本水墨画作品,但却不是很了解对日本影响深重的中国美术。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很多新的发现。

除此之外,我每三年还会制定一个计划。前几年我重新仔细阅读了莎士比亚全集。读完莎士比亚,我还看了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知识巨匠德鲁克自传》,彼得·德鲁克著)

德鲁克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他坚持授课、参加出版活动。工作之余,他还会以三个月、三年为期限,严格遵守“行动计划”,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他还认为,在现在这个知识海洋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是管理者。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更不用说去管理部下和同事了。重视自我管理是很有德鲁克特色的学习方法。

想要保持学习的紧迫感,必须制定目标与期限。学生时代的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考、升学考试等都有一个期限,这让我们在无形之中多了一份紧迫感。成年后的学习,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限制了。

比如托业考试,一年有八次。如果抱有“下次继续努力”的想法,很可能会一直拖下去。对自己的放纵与疏于管理都会阻止你进步。

你可以像德鲁克一样,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

①制定目标

②决定期限

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明确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根据你三年后想要达到的水平,换算出第一年、前三个月以及今天应该完成的任务。

目标不能只在心里想想,还要写在看得见的地方。可以写在日历上、笔记本里或者电脑的小工具中,有意识地朝着目标前进也很重要。小学是德鲁克“行动计划”的起点

制定目标,朝着目标努力的学习方法是德鲁克的小学老师教给他的。

八岁的德鲁克在转校后遇到了埃尔莎老师与佐菲老师。她们是一对姐妹,对德鲁克影响深远,令他终身难忘。

埃尔莎老师是学校的校长,也是德鲁克的班主任。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给予引导。“彼得,你擅长的东西很多,但有一件事,你还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天赋。你知道是什么吗?”

我摇摇头。“是作文。你虽然写得不错,但没怎么练习过吧。以后把练习写作文当成你的目标之一吧。”

之后我用相同的方法就读音、拼写、书法、算数也制定了目标,不断加以练习。埃尔莎老师坚信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在某些领域中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不仅如此,她还引导我们释放潜能。

在我成为经营顾问以后,我经常告诉人们“不要老紧盯着那些你做不到的事,而要多去关注你能做到的事”,“实践目标管理(通过目标进行管理)”。但在这方面上,埃尔莎女士始终是我无法企及的先驱者。(同前)

后来埃尔莎老师让德鲁克每周写两篇作文,并在每周末进行成果验收以及制定下周计划。

佐菲老师是绘画老师,重视感性教育。她喜欢静静看着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做事,必要时才会出手帮忙或给予指导。

德鲁克说埃尔莎老师是“把计划性的学习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学者’”,而佐菲老师是“用微笑感动学生的‘教师’”。

换个有趣的说法,可以说埃尔莎老师用的是“苏格拉底式教育法”,而佐菲老师采用了“禅僧教育法”。德鲁克回忆说,他是因为遇到了这两位老师,才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考取法学博士的时候,德鲁克从未去大学上过一堂课,完全是靠着埃尔莎老师教给他的方法自学成才的。

制定好目标与期限,严格落实每一项计划——德鲁克在后期称它为“行动计划”。他大力推荐“行动计划”,认为它是一个通过自我管理,帮助人们收获成果的好习惯。“行动计划”的原点就在埃尔莎老师最初的教导里。揭露物质本质的命名技巧

除了制定行动计划,我还希望大家学习德鲁克的“命名”技巧。

德鲁克是给概念命名的名人。

德鲁克真正普及了商业领域中的“管理(management)”一词。虽然“管理”的说法早已存在,但德鲁克却是第一个将“企业经营”系统化,并将其定义为“管理”的人。“经营咨询顾问”是当今炙手可热的职业,它同样也是由德鲁克命名的。“麦肯锡”是一个世界知名的经营咨询公司。它的创始人马文·鲍尔曾咨询德鲁克:“麦肯锡属于什么公司呢?”当时德鲁克给他的提议就是“经营咨询公司”。在此之前公司虽然已经取名为麦肯锡,并成功给很多企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始终没有一个能简洁表示公司性质的名称。

还有,为公司改革出谋划策的团队应该叫什么呢?早在德鲁克为通用电气公司(GE)做企业改革的咨询顾问时,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时他与GE前副总经理哈罗德·斯米迪一起得到的答案就是“经营咨询部”。

而麦肯锡同样是一个提供改革方案的组织,所以理应是经营咨询公司。有了这个名字,麦肯锡是一家做什么的公司就一目了然了。

后来,这个名字也一下子名声大噪。

能迅速对模棱两可的事物进行命名,明确其概念,是德鲁克的过人之处。

除“管理”与“经营咨询”外,“目标管理”“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劳动者”等概念,也都是德鲁克明确的。

为何德鲁克年事已高,仍有众多美国知名企业向他寻求建议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他有能发现他人容易忽略之处,并从中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

他创造出的名称虽然不是标新立异的,但却是直击本质的;虽然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却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此才能广为流传。

自以为是的解释与命名,往往让人无法领会,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想法过于平庸,没有先人一步的独特之处,同样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

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企业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顾客。”一般人被问到“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回答:“为了创造利益”,但德鲁克认为顾客才是最重要的。

他总能突破一般人难以走出的思维陷阱,然后提出最本质的命题。“做生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顾客”这个回答,给人一种新鲜感。做生意不单是为了盈利,还是为了奉献社会。从“创造顾客”这个词中,能感到源源不绝的能量循环。

仔细想想,这个回答抓住了经营的本质。可见只要挖掘到了本质,就能摆脱平庸的想法,用更自由、更广阔的眼光看待事物。

总之,德鲁克就是这样一个擅长直击事物本质,重新定义事物概念的人。练习“命名思考学习法”

想要成为公司长期需要的人才,光是阅读德鲁克的著作,画上重点,恍然大悟是不够的,你要学会纵观全局,养成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习惯。不能满足于获取情报,而是要做到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情报进行归纳总结。

这就是我想推荐给大家的命名思考法。

只要多围绕“如何命名”进行讨论,多锻炼自己的思维,就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

即使是视野较窄、爱钻牛角尖的人,只要经历了这种“命名会议”,也会渐渐变得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从大局着手。

比如,可以给正在负责的项目取一个能表达其本质的名字。当题目是“是否应该实施此项目”时,大家一般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就“是否能为公司带来利益”这一观点进行讨论。但讨论“如何命名”不同,双方无需计较利益得失,就算意见不同也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分享彼此对问题本质上的理解。

一个好的命名,即使简洁也能准确表述事物本质,能够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并理解。

遇事多想想该如何为其命名,这样才能提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从而在命名的过程中获得准确把握事物概念的关键。

不需要无中生有,这不是搞发明创造,而是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并定义已有事物。

我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适合的人群

● 有干劲,却总是看不到成果的人

● 视野较狭,很难做到顾全大局的人

○ 想要尽快抓住事物本质的人

○ 喜欢命名或下定义的人

○ 想做有创造性工作的人学习启示 No.2献给想要摆脱学历自卑的你  本田宗一郎的“不请自来学习法”

学习要敢于不耻下问。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田宗一郎会主动找到这方面的专家,

不胆怯、不高傲、不摆架子、有目的地向其请教。

弄清楚哪些才是实现目标所必备的知识,

并用“OJT”学习法深入现场进行实践学习。多倾听、多尝试的“耳学派”

Panasonic(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与Honda(本田技研工业)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都是从学徒开始做起的。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就算没有学历,凭借天生资质加上后天磨练的直觉与积累的经验,也能开辟一片天地。

本田宗一郎把他的学习方法归纳为“耳学与经验融合”。

我的人生是在不断观察、不断倾听、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前进的。

如果遇到不懂的事,与其抽空读书,还不如用读书的时间向他人请教。

有时候费劲读了五百页的书,真正需要的内容只有其中的一页。所以我不会做这么没有效率的事情。我们公司有很多大学毕业的人,向这方面的专家提问更节省时间。然后我会将得到的答案与我个人的经验结合起来,找到可行的方案。世人都以为我什么都自己做,其实并非如此。

我认为我的特点就是不懂就问。大家都知道我没上过什么学,所以就算不知道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正因为如此,我愿意向任何人请教,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梦想力》,本田宗一郎著)

本田宗一郎没怎么上过学,不会被所谓的自尊心束缚,能放下头衔虚心向他人请教。他不把没有学历当成一种自卑,而是将其转化成一种力量。

不喜欢阅读,更擅长倾听的人,很适合本田宗一郎的这种“耳学学习法”。

本田宗一郎的具体做法就是向懂相关专业知识的人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用于生意当中。

本田宗一郎之所以能找到这个方法,还归功于他28岁时生产活塞环的经历。年近三十不请自来的学生

本田宗一郎从普通小学①的高级班毕业后,成为艺术商会里汽车修理行的一名学徒。22岁的时候,修理行允许他在浜松开一家分店。因为他手艺精湛,分店从开业起就经营得非常顺利。

但在28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应该着手于更有前景的事业,所以果断关闭了生意兴隆的汽车修理厂,开始转行制造活塞环。

虽然完全没有制造活塞环的经验,但他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种机械产品,觉得只要努力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于是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尝试制造活塞环。在那段时间里,他甚至减少睡觉时间,困的时候就铺一张席子,躺在工场的地板上休息一会儿。就这样,他坚持了几个月。但结果并不乐观,资金也快用完了。

后来,他走进了浜松高等工业学校的大门,想要得到一些建议。当地的技工遇到技术问题时都会到这所学校寻求帮助。

帮他做成分分析的老师告诉他,可能是硅和碳的成分不够。他睁大眼睛问道:“必须要硅和碳吗?”可见当时的他完全是个门外汉,什么都不懂。

这次的分析结果令他非常感动,他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科学知识的辅助,就算再怎么不眠不休地努力,也是没办法成功的。

出于想要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的求知欲,在得到了校长的同意后,他成为浜松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夜间部的旁听生。就这样这个年近三十不请自来的学生,戴着学生帽,穿着校服,开着爱车达特桑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

由于他只想学习关于活塞环的知识,所以其他课程他一律翘课,甚至连期末考试也不参加。结果可想而知,两年后他因为过于我行我素而被学校开除了。

接受处分的时候,他还伶牙俐齿地说了下面一段话:“毕业证书的价值还不如一张电影票。我是因为想要在工作上取得成功才来学校上学的。就算拿到了毕业证书,也不能保证我一定就能解决生计问题,解决工作上的难题。但有张电影票,至少还能保证我能看到这场电影。所以电影票的价值要高多了。”(《本田宗一郎传(校订本)》,中部博著)

因为本田宗一郎想要的不是学历,而是工作中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所以他才会说出“毕业证书的价值还不如一张电影票”这样的话。也许你会觉得分明是他主动上门的,怎么还好意思说这种话呢?他之所以会这么做,只是因为在他心中学校的价值与社会赋予学校的价值不同罢了。他有自己独特的信念与逻辑,他身上的这份豪迈很有昭和时代大人物的风采。

成功做出活塞环的试制品以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大量投入生产。这是一个生产技术的问题,这次他为了得到答案,开始了踏遍全国的旅程。

本田宗一郎第一个拜访的是东北帝国大学。因为听说这里有很多金属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他花了两个星期在研究室观察实验、请教问题。既然是作为一名经营者来这里积累经验,就绝不能吝啬,让老师们白白教学。作为回礼,他邀请老师们去附近泡温泉,盛情款待了他们。

之后,他拿着东北帝大的介绍信先在北海道室兰的工场参观学习了两周,然后在北海道帝国大学学习了四天。

回浜松的途中,他在盛冈南部铁道的师傅手下干了10天。回到浜松,见了做浴池的大师五右卫门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九州帝国大学。

这样一趟下来,他基本掌握了活塞环的制造技术。

因为目的性强,所以他的提问都非常清晰明确。拜访专家、咨询必要的知识、多倾听多观察、不断吸收掌握,这就是既高效又具实践性的“On the Job Training(OJT)”。

从完成试制品到正式开始大量生产的两年里,本田宗一郎除了学习生产技术,还取得了28个专利权。

因为本田宗一郎把他的目标明确定为“只学习对工作有用的知识”,所以才能毫不动摇、不浪费时间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山穷水尽之时才能发挥真正的力量

本田宗一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让制造活塞环的公司——“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