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影像学(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1:39:27

点击下载

作者:尹志伟、侯键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骨伤科影像学(十三五)

骨伤科影像学(十三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骨伤科影像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用)

主 编

尹志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侯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张东友(湖北中医药大学)  王芳军(广州中医药大学)

方继良(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 嵩(上海中医药大学)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承宗(山东中医药大学)  于代友(河北中医学院)

车艳玲(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许宇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许茂盛(浙江中医药大学)  孙前谱(江西中医药大学)

李 平(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传富(安徽中医药大学)

李华灿(福建中医药大学)  钟 晖(陕西中医药大学)

栾 丽(新疆医科大学)   黄德健(南京中医药大学)

康 鹏(辽宁中医药大学)  谢筱晞(广西中医药大学)

学术秘书

许宇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骨伤科影像学/尹志伟,侯键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2018.11重印)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5132-2182-5

Ⅰ.①骨… Ⅱ.①尹… ②侯… Ⅲ.①骨损伤—影像诊断—高等学校—教材 Ⅳ.①R683.0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90924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河北省武强县画业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50×1168 1/16 印张16 字数390千字

2016年7月第1版 2018年11月第3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2182-5

定价 4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专家指导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任委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振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国慧(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 力(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青山(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谭元生(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彭代银(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国医大师)

熊 磊(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秘书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占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专家组

组 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前 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编写说明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骨伤科影像学》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由来自全国1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家共同编写完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教学使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创新,骨伤科影像学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在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骨伤科影像学》是讲授如何运用现代影像学检查手段和方法诊断骨伤科疾病的必修课程,起到从医学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作用。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医学影像学》,具备了一定的影像学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骨伤科影像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以后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骨伤科重点、难点、热点病种在不断变化与增加,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逐渐更新,各类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MRI、超声波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适应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需要,本教材在编写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严格遵守“三基”“五性”的原则。针对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时少,解剖、生理、病理知识较薄弱等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各章节中简介相关的基础知识,其中影像学表现中配有大量典型的病例图片。在全面介绍骨关节与肌肉系统影像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中医骨伤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熟悉和了解少见病、疑难病及全身性骨病的影像学诊断;并介绍影像学诊断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骨伤科疾病的介入治疗、影像学中西医结合研究及其在骨伤科的应用等,更加突出专业性,力求成为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教材。

本教材共分十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骨伤科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最新进展,介绍与影像学相关的骨的结构与发育基础知识,介绍正常骨关节、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技术的合理应用、影像学中西医结合研究及其在骨伤科的应用;第二至十四章介绍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X线表现、CT表现、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第十五章介绍了骨伤科疾病的介入治疗;第十六章介绍骨骼肌肉系统及四肢大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每一节内设有典型的影像图片及线条图,附有详细的图标和图注,力争做到图文并茂;每章设有复习思考题,以便学生课后复习,理解所学的内容,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材力争做到简明易懂、重点突出、注重实践,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临床实用,确保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本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由尹志伟执笔,第二节由侯键执笔,第三节由方继良执笔,第四节由王嵩执笔,第五、六节由张东友执笔;第二章第一、二节由王嵩执笔,第三节由栾丽执笔;第三章第一节由侯键、黄德健执笔,第二节由于代友执笔,第三节由谢筱晞执笔;第四章由张东友、李平执笔;第五章第一、二节由康鹏执笔,第三、四节由李传富执笔;第六章第一、二节由孙前谱执笔,第三、四节由李平执笔;第七章第一、二、三节由丁承宗执笔,第四节由孙前谱执笔,第五节由许茂盛执笔;第八章第一、三节由钟晖执笔,第二节由王芳军执笔;第九章第一、四节由于代友执笔,第二、三节由方继良执笔;第十章第一、二节由栾丽执笔,第三节由许宇飞执笔;第十一章第一、二、三节由许宇飞执笔,第四、五节由李传富执笔;第十二章由李华灿执笔;第十三章由钟晖执笔;第十四章由谢筱晞执笔;第十五章由王芳军执笔;第十六章由车艳玲执笔。

在教材编写工作中,得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及参编院校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希冀各院校广大师生和读者在使用中,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以便进一步修订和提高。《骨伤科影像学》编委会2016年5月第一章 绪 论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简称骨肌系统)包括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骨是人体内最致密坚硬的组织,全身骨骼通过关节和肌肉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具有保护内部脏器,完成人体运动的作用;骨还能储备钙离子,接受相关激素调节,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骨肌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复杂,主要有创伤、骨关节退行性变、炎症、结核、肿瘤等疾病,还有骨发育畸形、骨软骨发育障碍、遗传性疾患等。此外,营养、内分泌、代谢疾病及医源性疾病也可以累及全身骨骼。医学影像技术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显示病变的范围、程度及发展过程,并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第一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CT、MRI及超声成像等。X线平片对骨关节整体结构的显示具有优势,是骨关节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对骨内细小病变和软组织观察较X线清晰,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后处理重建技术,如重组的骨三维成像,可以清楚显示和确定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性质;MRI对肌肉、肌腱、韧带、骨髓、软骨及关节周围等部位病变的显示比X线和CT都具有优势;超声对关节周围的病变有独特的诊断价值;核医学成像及骨密度测定等检查在诊断疾病中也各有特点。由于疾病解剖部位及病理变化的不同,以及临床诊断需要的不同,优化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十分必要。一、X线成像(一)透视

透视在骨肌系统已很少应用。某些骨折的复位需要在透视下进行,四肢关节的金属异物可在透视下寻找和定位。(二)X线摄片

X线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骨关节各个部位均可摄片,X线平片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对于一些病变可作出定性诊断。常用的设备有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成像清晰,具有多种影像后处理的功能,如图像的放大、测量等,还可进行图像资料存档和网络传输。数字成像曝光辐射剂量远低于传统的模拟成像,已被广泛应用。

X线摄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肢长骨、关节、脊柱 这些部位常规拍摄正位、侧位两个位置,有时根据不同的位置和临床需要还可加摄斜位、切线位及轴位片。

2.摄片范围 应包括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邻近关节,以便确定解剖位置,观察相互关系(图1-1)。图1-1 胫腓骨正侧位X线表现图A胫腓骨正位;图B胫腓骨侧位

3.两侧对称的骨关节 当一侧轻微病变,难以确诊或疑为正常解剖变异时,应拍摄对侧相应位置,以利于对比观察,尤其是儿童。(三)软X线摄影

用钼靶、低电压产生软X射线进行摄影。常用钼靶乳腺X线机,由于其X射线波长较长,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在骨肌系统中常用于四肢手足软组织中非金属异物的检查,如观察由于外伤进入软组织中的玻璃、鱼刺及塑料等异物。(四)X线造影检查

目前,骨肌系统造影检查主要用于血管性病变,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常规DSA摄影体位为正位,为避免血管的重叠,可加照不同角度的斜位像。常进行四肢动脉、静脉造影。

四肢动脉造影用于:①观察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血管形态及血运改变;②观察闭塞性动脉疾患;③确定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畸形等;④进行术后疗效的观察,如血管重建术后;⑤寻找骨缺血坏死的病因等。

四肢静脉造影用于:①寻找静脉阻塞的原因和部位;②了解静脉曲张的范围及贯通的情况,选择手术的方法。

因为DSA是有创性检查,在显示四肢血管病变及肌肉骨骼肿瘤的血供等方面,将逐渐被CTA和MRA检查所取代。DSA主要用于骨关节系统疑难病例的诊断、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某些疾病的介入治疗(见十五章)。二、CT成像

CT成像在骨肌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密度分辨率高,无影像重叠,显示骨和软组织改变明显优于X线平片,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CT易于发现微细骨质破坏;对影像重叠的区域或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如脊柱、髋关节、腕关节等),可显示其解剖关系及其异常;对病变内部的死骨、钙化、瘤骨、骨质增生、软组织病变等结构的观察明显优于常规X线平片;此外,CT尚能进行定量测定,如CT值的测定对于识别病变内的脂肪组织、气体和钙化或骨化有重要的价值。目前的螺旋CT在硬件、软件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探测器数目可高达320排,覆盖范围广、扫描速度快,并能动态显示骨关节的运动状态,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使三维图像的质量越来越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骨肌系统疾病的诊断。(一)CT检查技术

1.CT平扫 是骨关节系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扫描范围及位置一般依据病变部位或范围而确定,一般应包括邻近关节,两侧对称的骨关节,需两侧同时扫描以利于对照观察。骨关节病变一般只需应用平扫,扫描厚度应尽量采取薄层以利于重建。MSCT多采用轴位扫描,根据需要可重组冠状、矢状及各种斜位、曲面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以及空间位置关系。

2.CT增强扫描 是指应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注入含碘对比剂后,分别进行动脉期、静脉期或延迟扫描。CT常规增强扫描主要用于判断病变的内部情况、血供情况,确定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常用于肿瘤性病变的诊断。

3.CT血管造影(CTA) 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扫描,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去除骨骼和软组织后取得血管图像,主要观察骨关节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及血管性病变。

4.CT引导下穿刺活检 主要用于定性诊断。(二)图像后处理技术

1.多平面重组(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是在横断扫描的基础上对全部或某一扫描范围进行冠状面、矢状面、任意斜面和任意曲面的图像重建,能够对病变有全面的认识,是骨关节系统疾病的三维重建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为首选的重建方法。通过骨窗和软组织窗清晰地显示骨质病变与周围软组织改变,常用于诊断脊柱病变(图1-2)。图1-2 腰椎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CT表现图A轴位;图B冠状位;图C矢状位

2.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 首先设定CT值阈值,密度在所设阈值以下的体素被剔除而不能显示,在阈值以上的才被用于重组,形成显示组织表面形态的三维立体图像,并可做多角度、多方位旋转。SSD的优点是重建立体感强,可以逼真再现大体解剖外形,解剖关系清晰。其缺点是显示的细节不够丰富,不易显示移位不明显的线样骨折,无法观察骨骼的密度和内部结构。

3.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 是将扫描范围内全部体素的容积数据加以利用,因此,VRT获得的是真实的三维显示图像,其图像对比度好、层次清晰,较好地显示细节,在观察微细骨折方面优于SSD。由于VRT存在一定的透明度,造成图像重叠,可以通过调节CT值范围和选择透明度来获得满意的图像(图1-3)。图1-3 骨盆、双股骨、双胫腓骨VRT全景三、MRI成像

MRI是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常用的检查方法。MRI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且可任意方位、多序列成像,对骨关节内结构、骨髓及软组织病变的显示较X线和CT更具优势。MRI能显示早期的骨质破坏、骨挫伤;可直接显示软骨、韧带、肌腱甚至关节囊和滑膜等结构,并能早期发现病变;能够显示脊柱解剖结构、了解病变的范围与椎管内结构的关系;能早期发现骨髓病变,鉴别病变组织成分,显示软组织肿瘤界限及对周围组织侵犯;在长骨和脊椎更易发现恶性肿瘤和骨转移瘤。MRI难以分辨骨软组织内较细小的钙化或骨化,骨皮质的显示也不如X线平片和CT。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MRI检查技术较为复杂,检查不仅要横轴位,还可依据病情增加冠状位、矢状位或其他任意方位扫描。受检部位应选用不同的体线圈或表面线圈,提高信噪比,使图像更清晰。MRI是利用脉冲序列进行骨扫描的,常用序列有以下几种。(一)MRI序列检查技术

1.常规自旋回波序列(SE) 常规自旋回波是使用最早、最常用的一个成像序列,TWI和TWI是扫描的基本序列,TWI可显示骨骼、肌121肉的解剖结构;TWI常与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合用,利于显示病理变2化形态和范围。质子密度加权像也为基本检查序列之一,常与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合用,对显示骨髓、软骨及软组织病变有价值。

2.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 是在常规自旋回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像方法。它的基本信号改变与常规自旋回波相同,所不同的是脂肪信号在TWI为稍高甚至高信号。2

3.梯度回波序列(GRE) 扫描速度快,降低对运动的敏感性,对易于出现流动伪影区域如脊髓和腹部检查特别有利。还可进行三维扫描,利于显示软骨结构,但与SE图像相比在细微结构的分辨率方面仍显不足。梯度回波序列在肌肉骨骼系统中的应用价值不如自旋回波序列,应用较少。

4.反转恢复序列(IR) 骨折患者加扫IR序列利于观察骨折端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二)脂肪抑制技术

脂肪抑制是MRI非常重要的成像方法。骨髓脂肪信号很强,可掩盖病灶,因此抑制脂肪信号在骨关节和软组织疾病诊断中尤为重要。合理利用脂肪抑制技术不仅明显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检出率,还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脂肪抑制技术包括脂肪抑制序列(STRI)、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及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在脂肪抑制图像上,凡是含水的组织或成分,均表现为高信号。这种方法易于观察水肿或肿瘤等病理变化,可以清楚显示骨髓水肿或软组织炎症。对检查轻微的骨和软组织损伤、炎症和肿块有价值。(三)MRI增强扫描

MRI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注入顺磁性或超顺磁性对比剂后,再行TWI或TWI检查的方法。主要作用是缩短TWI值,使TWI图像上组织1211与病变信号发生不同程度的强化,用改变其信号的对比来发现和检出病变。在骨肌系统主要用于观察病变血供情况,划分病变与水肿的界限。血管丰富的骨肿瘤和软组织肿瘤,信号加强,缺乏血运的病变及坏死组织无强化。也可用于早期发现肿瘤术后复发,用于肿瘤治疗前后疗效的观察。(四)MRI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需要应用对比剂即可得到血管的三维图像,但应用对比剂的增强法血管造影,可使血管三维图像更加清晰。常使用3DTOF技术联合应用对比剂快速团注技术进行成像,具有成像速度快、对比分辨率高的特点。在骨肌系统主要用于四肢血管成像,显示动脉和静脉形态,了解病变的血供与血管的关系及血管本身的病变。(五)MRI引导下穿刺活检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相对选择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取材,以得到更准确的病理结果,但操作较复杂。(六)MRI关节造影

是指关节内注射1∶250Gd-DTPA稀释液或生理盐水后,进行MRI成像,以观察关节内结构。四、超声成像

随着超声医学的迅速发展,超声在心血管、腹部、妇产科、浅表器官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超声在骨关节与肌肉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不断创新,诊断价值也得到不断提高,并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尤其对某些软组织的病变,X线检查无法观察;CT检查主要显示病变的横断面,有时不能提供病变的详细信息;MRI在关节及软组织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但MRI由于价格较昂贵及某些禁忌证的存在,还不能作为一项常规的检查。超声具有高分辨率、无创、价廉及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的特点,并且超声能够动态观察肌肉、肌腱的运动情况,能提供其他影像学检查所无法得到的重要信息。但超声存在一定不足,如超声图像对某些骨关节肌肉系统结构间的对比欠佳,分辨率存在不足,对骨骼疾病的诊断不如X线、CT及MRI。另外,不能观察骨内的情况,并且检查者的经验和技术对诊断准确性有很大影响。超声诊断在肌骨系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肌肉、肌腱、韧带的损伤

应用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肌肉、肌腱、韧带异常回声、局部出血以及动态分离等征象,以此可精确判断肌肉、肌腱、韧带撕裂的部位及程度,是否伴有血肿,还可以判断损伤的范围及预测损伤恢复的时间。(二)骨、软骨及滑膜关节疾病

超声虽不能穿透骨骼,但在显示骨皮质及骨骼表面的轮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早期骨皮质侵蚀、骨撕脱、撞击性骨皮质凹陷(压缩骨折)等;超声可以准确测量软骨厚度、回声等变化,以此可以早期发现软骨损伤及某些病变;同时超声可以诊断关节内积液、游离体、周围囊肿、炎症等。(三)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超声最常见适应证,包括了解各种原因所致的神经卡压综合征,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及外伤后外周神经周围有无血肿、粘连等,探查肢体软组织损伤和软组织肿物的来源及其与周围神经的关系。超声检查常常可以做出明确诊断或为其他影像学检查提供良好的补充。(四)四肢大血管的病变

彩色多普勒在诊断四肢大血管动静脉疾病方面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准确评估四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硬度以及血管狭窄程度;还可以准确评估四肢静脉血栓及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包括血栓堵塞部位、程度及形成时间等,有效帮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五)软组织内肿块及异物定位

超声对评估来源于软组织的囊性或实性的肿块有较高的价值,对其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优势,超声引导下对软组织肿块进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简单易行;囊性病变可在超声指引下进行穿刺引流或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超声可观察到0.5mm大小的金属异物,并有助于观察寻找小的玻璃、塑料等非金属异物,因此可以很好地帮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五、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结合的学科。核医学成像又称为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检测摄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所放出的射线信号,反映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分布,显示形态学信息与功能信息,用于诊断、治疗及研究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病变过程中代谢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形态学改变之前,核医学成像也被认为是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核医学成像在骨肌系统疾病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一)核素骨显像

核素(radionuclide)骨显像是放射性核素被引入体内并特异性地沉积于骨骼,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器对人体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放射线进行探测,形成有关骨骼结构的图像以显示其异常改变。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骨扫描99m常用的显像剂是Tc标记的磷酸盐化合物。其静脉注射用量一般为20~30mCi(740~1110MBq),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选择最有效的程序进行检查。骨扫描可以进行局部骨扫描或全身骨扫描,利用γ照相机的探测器,不仅可以进行静态显像,还可以进行快速连续动态显像,并可实现一次成像。可探查诊断多种骨骼系统的病变并确定其分布情况,用于骨转移瘤、原发骨肿瘤、骨缺血性坏死、骨炎性病变等。常用于早期骨转移瘤的检查以及对其治疗效果的监测评估。(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是临床和医学最广泛应用的显像仪器。它是在一台高性能的γ照相机的基础上增加了旋转支架、断层床和图像软件等部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内,经代谢后在人体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间形成放射性浓度差异,将探测到的这些浓度差异,再经过图像重建和处理可获得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断层图像。SPECT在骨肌系统用于骨肿瘤的检查,常用于骨转移瘤的检测,可比X线平片与CT早3~6个月发现病变。但必须注意骨的炎症、骨折修复、关节退变、血流改变及代谢性骨病也可以出现阳性结果,应进行鉴别。(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主要由探测系统包括晶体、电子准直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显示器及断层床等组成。PET通过使用代谢显像剂、乏氧显像剂等药物,可进行静态、动态显像,并能进行定量分析;能提供某一层面的空间信息,去除前后核素重叠图像,准确发现骨骼病变的解剖部位。

PET是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它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动态、定量地观察药物或代谢物质进入体内的生理、生化改变,可显示生物物质相应生物活动的空间分布、数量及其时间变化,被称为生化显像或分子显像。对骨和软组织肿块的良恶性的鉴别及恶性程度的评价、肿瘤病程的分期、病变部位的定位、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肿瘤复发的早期判断、骨转移肿瘤的诊断和转移灶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PET/CT是将先进的PET和CT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的功能分子影像学设备。PET可将肿瘤病灶的代谢信息表达出来,可以确定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及病灶周围的非肿瘤病变组织的界限,以及肿瘤病灶内瘤细胞分布的情况;CT能精确提供肿瘤病灶解剖结构。PET/CT检查主要用于良恶性肿瘤鉴别、肿瘤复发和转移灶的监控、肿瘤放疗靶区定位、肿瘤治疗后疗效评估等方面。六、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BMD)测定是利用某些仪器在体外对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进行测量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骨质疏松可使骨的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容易引起骨痛、身材矮小、驼背,伴有活动受限等并发症。骨密度测定是目前检测骨质疏松的可靠指标,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危险性的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等。(一)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

在测量骨密度的方法中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ual X-ray energy absorptiometry,DXA)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它的优点是准确性高、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小,几乎相当于人们日常受到的背景辐射,而且标度稳定,测定的BMD数据可靠。

DXA常规扫描部位为脊柱、髋关节和前臂等骨质疏松患者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其中脊柱最适宜进行骨密度测量,因为椎体的骨质代谢活跃,对年龄、疾病和治疗引起的变化很敏感。其缺点是脊柱的退行性变常常会导致测量值的偏差。在实际工作中,使用DXA的方法测量骨密度时,腰椎和一侧髋部常被作为测量部位(图1-4)。诊断根据DXA测量BMD的T值(SD),T值低于-2.5SD诊断为骨质疏松,T值在-2.5SD与-1SD之间为骨量减少,T值高于-1SD为正常。(二)定量CT

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与DXA相比,QCT可以测量三维体积内的骨密度,常用脊柱椎体作为测量的部位。是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进行的骨密度测量,扫描时在被检者下面加上一个体模与被检者同时扫描,既可校准机器的漂移,又可将CT值换算成骨密度值。定量CT可敏感地反映由于疾病和年龄增加所引起的椎体松质骨的变化。QCT能选择性测量皮质骨或松质骨骨矿含量,对显示骨丢失多少和对治疗的反应更加敏感,但病人受到的辐射剂量较高。图1-4 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量部位DXA常规扫描部位:图A脊柱;图B髋关节;图C前臂(三)定量超声测量

定量超声测量(quantitative ultrasound measurement,QUS)是测量外周骨BMD的一种技术,大多数将足跟部作为检查部位,是由于足跟骨相对较平整的骨表面的骨小梁容易进行传导性测量。超声振幅衰减(BUA)为QUS测量的一个常用参数,由于骨及软骨组织对声波的吸收和散射而使超声能量信号减低,导致超声振幅衰减。骨质疏松患者跟骨的骨小梁稀少,所引起的信号衰减减少,故其BUA降低。除BUA外,QUS还有另一个常用参数,即超声波在足跟部传播的速度(SOS),SOS是指被测部位的长度或宽度与超声传导时间之比。骨质疏松的患者因为骨内矿物质的减少,使骨的弹性系数降低,SOS值减低。

QUS具有比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便于携带、操作简单、无辐射等优点,其设备也相对较为便宜。但QUS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检者的运动量对其常用的检查部位一跟骨的骨质情况有较大影响。QUS系统测量的精度相对较差,稳定性不如DXA系统,多不适于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第二节 骨的结构与发育

骨骼是人体重要的支撑结构,有其生长发育规律,在人的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其形态结构并不完全一样,尤其是生长发育期的未成年人。骨与软组织的解剖结构是骨伤科影像学的成像基础,因此,了解与掌握骨的结构与发育,对学习骨伤科影像学十分必要。一、骨的结构

骨和软骨属于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一样,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间质由基质和纤维构成,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一)软骨

软骨由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基质及纤维构成。根据软骨组织内所含纤维成分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三种,其中透明软骨的分布较广,结构较典型。

软骨细胞包埋于软骨基质中,在基质内形成一空腔称为胞窝;软骨基质中含60%~70%的水分,呈凝胶状,有韧性,有机成分有粘多糖和蛋白质;纤维在基质中交织成网。成人软骨组织中没有血管或神经,因此软骨组织受伤后自行修复的能力有限。(二)骨

1.骨的成分 骨的基本成分包括骨细胞、骨纤维和骨基质,骨细胞位于基质胞窝内,骨纤维分布均匀,平行排列,形成骨板。骨基质包括有机化合物和骨盐。

骨的细胞成分有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细胞为骨组织的主要细胞。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一个成骨细胞在3~4天内可分泌其三倍体积的基质,然后自身埋于其中,即变为骨细胞。破骨细胞由多核巨细胞组成,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骨内血管通道周围,具有特殊的吸收功能,某些局部炎症病灶吸收中,巨噬细胞也参与骨吸收过程。

骨基质组成成分有胶原、非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类、脂质与骨盐。胶原是一种结晶纤维蛋白原,被包埋在含有钙盐的基质中,具有典型的X线衍射像和电镜图像,其功能是使骨组织保持强度结构的完整性。非胶原蛋白有多种对于骨的生长、再生、发育等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随着骨的成熟与发育其含量逐渐下降。蛋白多糖类在骨组织内含量很少,与骨的矿化有关。脂质主要为游离脂肪酸、磷脂类和胆固醇等,参与骨的钙化过程。骨基质中的无机物通常称为骨盐,在电镜下呈细针状结晶。这些骨盐结晶大都沉积在胶原纤维中,占干骨重量的65%~75%,其中95%是固体钙和磷,次要的矿物质有镁、钠、钾和一些微量元素,包括锌、锰、氟化物和钼。

成人骨无机成分约占2/3,有机成分仅占1/3,胶原占有机成分的90%,非胶原占10%。

2.骨的结构(1)骨外膜 通常称为骨膜。骨外膜分两层,两者分界不清。外层是致密的胶原纤维,呈网状,具有保护骨的作用。内层有较大血管和较多的神经通过,细胞较多,骨生长时或骨折后分化成骨细胞。骨与骨膜连接紧密,有小血管穿入骨膜进入骨质中。部分骨没有骨外膜,如髌骨、股骨头与颈、腕骨等,损伤后易致缺血性坏死。(2)骨内膜 骨内膜贴附在骨干骨髓腔面,很薄,是网状结缔组织,有小血管经骨髓腔进入骨质中。(3)骨质 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密质骨构成骨皮质,由骨板紧密排列而成,骨板由骨纤维平行排列埋在钙质化的基质中,厚度均匀一致,在两骨板之间,有一系列排列整齐的胞窝,胞窝有具多突起的骨细胞,彼此借细管相连。骨板在骨表面排列为外环骨板,围绕骨髓腔排列为内环骨板,在内、外环骨板之间形成同心圆排列的称为哈氏骨板,其中心管为哈氏管(Haversian canal),与骨的长轴平行并有分支连成网状,在管内有血管神经通过。哈氏管之间有交通管相连接并借福尔克曼(Volkmann canal)管与骨皮质内外表面相通。

松质骨存在于长骨的骨端、短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由骨板形成较大空隙的网状结构,网孔内有骨髓。(4)骨髓与骨髓腔 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松质骨的空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成年之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失血时黄骨髓能转化为红骨髓,造血完成后恢复成黄骨髓。二、骨的发育

骨由透明软骨发育而成,包括骨组织的形成(成骨)和骨组织的吸收(破骨)。成骨有两种方式:膜内成骨与软骨内成骨,前者如颅盖骨、面骨等,后者如躯干骨、四肢骨、颅底骨等。锁骨、下颌骨兼有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形式。

骨在生长过程中,根据生理功能的需要,通过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活动进行改建塑形。骨髓腔是由骨发育过程中骨内膜破骨细胞破骨活动形成。(一)成骨

1.膜内成骨 由间充质细胞形成纤维膜,膜内有血管进入,间充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和纤维。骨基质不断钙化。钙化基质包埋成骨细胞变为骨细胞,形成骨化中心。骨化中心很快向四周生长,形成骨小梁,纤维膜变成骨膜。

2.软骨内成骨 为透明软骨雏形的软骨被骨组织所代替的复杂过程。以长管状骨为例:在胚胎早期,间充质细胞分化成软骨细胞,聚集成细胞群,并由软骨形成骨的雏形,具有一定的形态,分为骨干、骨骺,外面包绕软骨膜。软骨膜与软骨内生长使软骨不断长大,长到一定体积,骨干中段的软骨骨膜细胞不再形成软骨而分化成骨细胞,环绕骨干形成骨领,中心的软骨细胞肥大,基质钙化,形成原始骨化中心。成骨由骨干中段向两端扩展,血管侵入骨领,运送钙质、营养物质,同时中心部分骨质被吸收形成髓腔。

原始骨化中心出现后,两端的软骨称骺板软骨,骺板软骨为骨骺和干骺端之间一薄层软骨,呈板状,分为五个区(层):①静止层:亦称静止软骨细胞,此层细胞小、扁平,无定向分布;②增生层:软骨细胞分裂,形成软骨细胞柱,使软骨不断增长;③肥大层:又称为基质合成层,细胞较增生层大,基质增多,细胞突伸展到基质,形成基质小泡为基质钙化核心;④退化层:软骨细胞肥大,基质钙化后细胞退变死亡,血管侵入,出现成骨细胞;⑤成骨层:成骨细胞在残留的钙化基质表面形成骨小梁,使骨不断增长(图1-5)。图1-5 骨骺干骺端细胞分化示意图1.静止层;2.增生层;3.肥大层;4.退化层;5.成骨层;6.软骨细胞;7.肥大软骨细胞;8.软骨基质钙化;9.毛细血管;10.软骨基质钙化管;11.血管;12.成骨细胞;13.骨小梁

出生时骨干已完全骨化,两端骺软骨发生骨化称为二次骨化中心,与原始骨化中心出现的基本规律相同,成骨从中心开始向四周扩展,称为骨骺;成人后骺板闭合形成完整的骨,关节面的软骨未骨化形成关节软骨。

如图1-6所示:A.原始软骨基;B.软骨细胞增大与软骨间质增加,形成原始骨化中心的前身;C.早期原始骨化中心中央部骨膜下成骨,骨膜组织向软骨侵入,形成通道,即为营养管;D.骨化作用由骨干向两端伸展,同时中央部骨吸收形成髓腔;E、F、G.二次骨化中心形成的开始及其不断的骨化;H.成人骨骺板骨化,与干骺端融合,有时可遗留一薄层横板,终生不消失。图1-6 长骨发育的各个阶段示意图1.营养管 2.骨骺及骺软骨 3.骨皮质 4.骨松质 5、6.先期钙化区或骨骺板 7.关节软骨 8.二次骨化中心 9.骨骺板愈合遗留下的骨骺痕迹(二)破骨

骨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增大,根据生理功能的需要,通过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活动和成骨细胞的成骨活动而改建塑形。骨质的吸收过程称为破骨。骨髓腔是在骨发育过程中骨皮质内骨吸收而形成的。

骨不断地进行重建,骨重建过程包括破骨细胞贴附在旧骨区域,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矿物质,分泌蛋白酶消化骨基质,形成骨吸收陷窝;其后,成骨细胞移行至被吸收部位,分泌骨基质,骨基质矿化而形成新骨。破骨与成骨过程的平衡是维持正常骨量的关键。破骨细胞吸收骨,产生吸收髓腔,随即被成骨细胞分泌的基质充填闭合。三、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人的一生中,骨质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旧的骨质不断被吸收,新的骨质不断地产生。在生长发育期,成骨过程活跃;成年期成骨与破骨活动保持相对平衡;在老年期破骨活动占优势。同时骨的发育受到钙磷代谢等多种因素影响,过程十分复杂,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一)成骨与破骨

骨生长的必要条件是由成骨细胞形成细胞外有机物,成骨细胞埋置其中形成骨细胞,并形成骨样组织,钙盐沉积在骨样组织上,即成骨过程;同时,破骨细胞进行骨的吸收和重建,使骨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即破骨过程。成骨与破骨维持了正常骨代谢的平衡。(二)肠和肾的功能

形成骨的主要原料由小肠吸收而来,骨代谢的产物经肾脏排泄,小肠吸收功能和肾脏排泄钙磷物质的功能异常,均可导致代谢性骨病。(三)内分泌

1.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在钙磷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即维持正常的血钙浓度。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使血钙增高及尿钙增多,钙自骨内移出,使全身骨骼脱钙,甚至形成全身性囊性纤维骨炎。相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可使血钙过低,临床发生手足搐搦症。

2.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代谢加快,尿中排钙量显著增加,可产生普遍性骨质疏松。相反,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骨骼生长减慢,骨化中心出现延迟,造成呆小症。

3.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分泌多种类固醇,对骨的生长亦起到一定作用。当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过多时,可抑制成骨作用及骨骺生长,并造成广泛骨质疏松。

4.脑垂体 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中,下列几种与骨发育有关:(1)生长素 可促进软骨细胞的骨化,从而促进骨的生长。当脑垂体前叶分泌过量生长激素时,如发生在骨骺愈合前,可发展成巨人症;发生在骨骺愈合后,则形成肢端肥大症。当脑垂体功能减退时,体内生长激素减少,骨骺板因过量钙化而早期愈合,则会形成垂体侏儒症。(2)促甲状腺激素 对甲状腺的功能调节起重要作用。当甲状腺分泌减少时,促甲状腺激素大量分泌,使其产生甲状腺激素;相反,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浓度增高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就减少,从而相应地引起骨的生长改变。(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具有刺激肾上腺皮质活动的作用,如皮质激素过多时,可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动,引起骨质疏松。(四)维生素

影响骨代谢的维生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维生素A 当维生素A缺乏时对软骨内成骨有抑制作用,骨骺软骨板变薄,细胞柱不规则,变形速度变慢,从而导致生长障碍。维生素A过多引起中毒时,破骨细胞活动增加,引起骨细胞周围矿物质及有机基质成分的过度吸收,从而导致管状骨造形异常,骨质呈细竹状,骨质吸收和骨膜下新骨形成。

2.维生素C 能保持骨基质的正常生长和维持成骨细胞产生足量的碱性磷酸酶。维生素C缺乏可使骨骼基质形成障碍,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亦降低,使骨质的钙化受到一定的影响。骨骺板可增宽或正常,使干骺端及骨骺明显的骨质疏松。由于维生素C并不影响软骨的钙化,在骨骺板临时钙化带继续有钙质不断沉着而形成密度增高现象。

3.维生素D 主要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并在成骨中可能起到催化作用。缺乏维生素D时,胃肠道的钙质不能吸收,血清钙含量降低,骨内矿物质沉着障碍,可导致佝偻病或骨质软化症的发生。第三节 骨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骨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是以其解剖学为基础的,借助不同成像方法显示骨肌系统的正常解剖结构。由于人体骨关节有不同发育阶段,影像学表现也各不相同。本节主要介绍正常X线、CT、MRI表现,正常超声表现在第十六章进行系统介绍。一、正常X线表现(一)儿童管状骨

小儿管状骨因处在发育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可分为骨干、干骺端、骨骺、骨骺板等部分。

1.骨干 管状骨周围为骨皮质,X线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较成人薄,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厚。骨干中央为骨髓腔,与成人相似,X线表现为边界不清、较为透亮的带状区。骨膜与周围软组织密度相同,在X线平片上不显影。

2.干骺端 为骨干两端向骨骺移行的粗大部分,主要由松质骨组成,是骨骼生长最活跃的部位。骨干与干骺端无明显界限,X线表现为互相连接而交叉成海绵状的条状阴影,密度低于骨皮质。干骺端的顶端可见一横行薄层致密线影,称为先期钙化带,是由钙化的软骨基质和初级骨小梁组成,随着软骨内成骨不断向骺端增长,即骨骼不断生长。

3.骨骺 为未完成发育的长骨末端,位于长骨两端或突出部,在胎儿时期多为软骨,即骺软骨,X线平片上不显影。儿童发育期,骺软骨中出现一个或几个二次骨化中心,X线表现为小点状骨性致密影。随年龄增长,二次骨化中心逐渐增大形成松质骨,边缘由不规则变为光滑整齐,最后与骨干结合。

4.骨骺板和骨骺线 随着骨骺与干骺端的不断骨化,之间的软骨逐渐变薄成板状,儿童期呈透明带,称为骨骺板,随年龄的增长骺板逐渐变窄呈透亮线,称为骨骺线;骨骺板不断变薄,最后消失,即骨骺与干骺端融合,完成骨的发育,X线上表现为骺线消失,原骨骺线部位仍可见不规则线样致密影,称为骺板遗迹(图1-7)。图1-7 儿童正常管状骨X线表现胫腓骨正位:1.骨骺;2.骨干;3.干骺端;4.骨骺线

5.骨龄 是骨骼年龄的简称,在骨的发育过程中,原始骨化中心和二次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融合及形态变化都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由此来推算年龄称为骨龄。因而根据病人的实际年龄与正常骨骼的发育年龄相比较,可推断骨发育是否正常,有否过早或过迟。对诊断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及内分泌性、代谢性、营养性等疾病有一定价值。此方法虽不完全精确,但比较简便易行。临床常将一侧手、腕骨和肘关节作为测定骨龄的理想部位,通常7岁以前观察腕部,7岁以后观察肘部。测量骨龄时,也需考虑种族、地区及性别等因素(图1-8)。患者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在±1岁以内的称为发育正常,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1岁的称为发育提前(简称早熟),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1岁的称为发育落后(简称晚熟)。(二)成人管状骨

成人的长骨外形与小儿骨相似,但骺与干骺端已愈合,分为骨干和骨端两部分。图1-8 中国人四肢骨龄正常标准方格外数字为骨骺最早出现的年龄到最迟出现的年龄之范围,格内的数字为骨骺与干骺完全闭合年龄之范围,括号内数字为女性资料

1.骨干(1)骨皮质 是分布在骨外周表面的密质骨,密度均匀致密,外缘光滑连续,在肌肉及肌腱韧带附着处隆起或凹凸不平。成人长骨骨皮质较厚,密度较高。当骨的滋养动脉穿过骨皮质时形成一条纤细的隧道,长管状骨的滋养动脉由骨外向骨内斜行,上肢均朝向关节,在下肢均背向膝关节,X线平片表现为骨皮质内一斜行细条状透亮线影,不可误认为骨折线。(2)骨松质 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X线表现为网格状骨纹理结构,密度低于骨皮质。骨端各部位所承受重力、肌肉张力、活动功能及运动量的不同,其骨小梁的分布比例和排列方向也不同。(3)骨髓腔 骨干中央较大的腔隙为骨髓腔,内有骨髓,X线表现为皮质下带状透亮区,密度低于骨皮质。(4)骨外膜 是骨表面除关节外所被覆的坚固的结缔组织包膜,正常骨膜在X线平片上不显影。仅于病理状态下,骨膜增生产生骨膜新生骨时,可见骨膜反应,呈形态各异的高密度影。

2.骨端 指骨的两端,其内骨松质网格状骨纹理较清晰,皮质骨较薄且光滑锐利(图1-9)。

3.常见变异(1)骨岛 为松质骨内的骨性结节,由骨发育异常所致,呈鸟巢状,X线表现为骨松质内1~4cm圆形或卵圆形致密影,其内可见骨小梁结构。以股骨、骨盆、足部多见。图1-9 正常成人管状骨X线表现右胫腓骨X线片,图A正位、图B侧位:1.骨松质;2.骨皮质;3.骨髓腔;4.骨端;5.骨干(2)软骨岛 在骨骼发育过程中,骨骼内遗留的部分软骨未能正常钙化而引起,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常有硬化边环绕。当软骨岛出现钙化时,与骨岛相似,但其内无骨小梁结构。(3)生长障碍线 亦称发育障碍线,X线表现为在骨端出现的一条或数条横行致密线,在髌骨则表现为弯曲的线状阴影,为长骨纵向生长过程中暂时因疾病、营养缺乏等因素,影响骨化正常进行而遗留的痕迹。生长障碍线应与骺板遗迹相鉴别,骺板遗迹大多数在成年后逐渐消失,也可持续数年甚至终生,为正常现象。(三)关节

1.关节间隙 X线表现为两个骨性关节面间的透亮间隙,是由关节软骨、关节间纤维软骨、潜在的关节腔和少量滑液的投影。儿童的关节间隙骺软骨未完全骨化且较厚,X线不显影,因此关节间隙较成人宽,随着软骨的不断骨化逐渐变窄;老年人的关节软骨退变变薄,关节间隙较成年人窄。

2.骨性关节面 为关节骨的接触面,X线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的线样致密影。

3.关节囊 附着于关节周围,一般在X线平片上不显影,有时在周围脂肪层的衬托下可见其边缘,呈相对低密度。当关节积液时,由于内层滑膜肿胀,密度相对增高。

4.韧带 一般在较大关节周围脂肪衬托下可见显示,X线表现为线状相对高密度(图1-10)。图1-10 膝关节X线表现图A正位、图B侧位:1.骨性关节面;2.关节间隙;3.股四头肌腱;4.髌下脂肪垫;5.髌韧带(四)各部位骨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

1.手腕部(1)指骨及掌骨 指骨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末节指骨。末节指骨远端扁平较宽大,称为爪粗隆。掌骨近侧端称为基底部,与腕骨形成关节,远侧端为掌骨小头,呈球形,与指骨形成关节。拇指掌指关节下方可有1~2个籽骨,为正常发育,尤其在第1掌指关节脱位时不可误认为撕脱骨折。(2)腕骨及腕关节 腕骨共八块,分为两列,每列各4块,在不同的平面上,形状各异,各腕骨的相邻面都有关节软骨覆盖,形成腕骨间关节。腕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和腕掌关节。尺骨远端和腕骨间有一个关节盘,尺骨与桡骨远端之间有下尺桡关节,下尺桡关节脱位为常见的骨折后遗症,易漏诊(图1-11)。

2.肘关节 肘关节由肱桡关节、肱尺关节和近端尺桡三个关节组成。肘关节正位片可显示肱桡关节间隙,侧位片可显示肱尺关节间隙。桡骨头无论在正、侧位片始终对应肱骨小头,称为关节在位。肱骨远端前面有冠突窝、后面有鹰嘴窝,两窝前后相对,其间骨质较薄,侧位片上形成“X”状影(图1-12)。肱骨远端关节囊外有肘前、肘后脂肪垫,当关节腔积液时向外膨隆,侧位片上可见“八”字征。图1-11 腕关节X线表现图A正位、图B侧位:1.大多角骨;2.小多角骨;3.头状骨;4.钩状骨;5.舟骨;6.月骨;7.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