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7:33:37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书法名家(下)

书法名家(下)试读:

前言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艺术已成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内涵。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那些有经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身的才华表现,也蕴涵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兴衰成败,揭示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神圣的历代宗教壁画、博大精深地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音乐、戏剧,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中国艺术史话》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24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寂寞,因为他是汇聚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一个又艺术修养的人,不论他担任什么工作,总会比其他人更能体谅人、更仁慈、更幽默,更易展现个性,更潇洒从容。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能以他们的辉煌业绩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震慑力,他们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往往是那一份艺术素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艺术史当然也概莫能外,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中国艺术的历史,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中国艺术史话》把传统的艺术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入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本书编委会2007年5月四、明清书法家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抱遗叟,浙江诸暨人。幼时其父杨宏在铁崖山筑楼,“绕楼植梅万株,聚书数万卷”。元末辞官到松江,常与有识之士饮酒赋诗,酒后作书,独坐舟中吹笛,最爱吹《梅花弄》。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召他到南京修礼乐书,自言“老妪不能再嫁”,托辞不去。

杨维桢存世书迹有《沈生乐府序》、《张宣公城南杂咏》、《张氏通波阡表》、《游仙唱和诗》、《梦梅花处诗并序》、《玉井香诗》等。城南唱和诗

铁崖作为一代名流,诗文被人称为“铁崖体”。书法早年效仿唐人,吸取《道因法师碑》之精髓,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鬻字铭》,都可以看出其渊源出处。中年后,书风一改,如《城南唱和诗》、《棠城曲》、《真镜庵募缘疏》,都是楷、行、草杂合,笔势迭宕起伏,结体纵逸,没有太多规矩,自然天真。书中融以古隶章书笔法,更给人风度翩翩之感。正如清人所说:“至其字势奇放,确有一种不受羁绊之意”,纵横挥洒,笔画狼藉,有“乱世气”。沈生乐府序

书画题跋之风在元代已盛,铁崖亦题画很多,铁崖的题字富有浓烈的艺术情趣,题在倪瓒、张守中的画上,对比协调,与画相融生色增辉。倪瓒

倪瓒(1301~1371),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等,无锡人(今属江苏省)人。倪瓒所书的小行楷较多,《淡室诗》轴的字为最大,每字约两寸见方,结构方扁,笔势纵逸,略有古隶笔意,惟一不足的是不够挺拔。倪瓒的小行楷书最能够体现他的书法特色,《静寄轩诗文》、《杂诗帖》、《怀寄彝齐随寓诗》、《次韵耕隐诗》、《致慎独时牍》等,这些帖的用笔有很多隶书的味道,楷书的点画提按代替了蚕头燕尾,从而看上去不至于过于精熟,收到冷逸古拙的效果。可是这种结构,容易显得呆板单调,因此,在用笔上,倪瓒也效仿赵孟頫,极精心细致。起笔时有时以点入画,有时从空中旋笔入画;其他如转折提笔,捺笔重下轻提,绝不草率,结体虽略扁,笔画却非常舒展。倪瓒淡雅脱俗沈度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洪武中举不就,永乐时以善书被选为翰林典籍。擅篆、隶、真、行书,书风婉丽,最得成祖朱棣喜爱,称其为“我朝王羲之”,于是被提升为中书舍人、侍讲学士。敬斋箴帖

沈度的代表作品有楷书《敬斋箴》、楷隶书《四箴》、行书《诗页》等。他的书法具有娴雅劲健、落落大方的风致与合矩的法度。这一艺术特征集中体现在沈度的楷书作品中。他的隶书,间架方整,笔画统一,体势多显楷式,大都只在波磔处保留了汉隶的特征,基本上是沿袭唐、宋以来的隶书风貌,与汉隶有所不同。其行、草书比较少见。陆深曾言:“民则(沈度)不作行草,民望(沈粲)时习楷法,不欲兄弟间争能也。”然沈度并不是不能作行草,只是写得不多。赏其存世行书作品,用笔刚健,书姿遒媚,亦能卓然成家。

明成祖每称沈度为“我朝王羲之”。沈度书篆、隶、真、行均可,尤其长于楷书。楷书学虞世南、柳公权,参考陈璧楷法,结构精细巧妙,庄重婉丽,雍容矩度。沈粲

沈粲,生卒年不详,字民望,沈度的弟弟。亦善作书法,是翰林学士,为“云间二学士”之一。为了不与沈度的楷书争名,他以草书为主,他的草书源于宋克,行笔娴熟丰润,尚有姿态,但缺乏章草精悍之气及其行云流水式的自然风韵。

行楷书《应制诗》、草书《千字文》等是沈粲的代表作品。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书法用笔比较纤细有力,随字形而婉转,继承了篆书的优点,并在撇笔的起笔处常常采用章草的“一波三折”。沈粲的草书《千字文》看来好像草法纵横,实际上字态、笔法的变化较小。第二,他们都注意书法的外在美。这种美是规矩中的静态美,是对一笔、一字、一篇精意营求出来的美。所以,台阁体书法的主要特点虽然主要表现在楷书字体中,但在篆、隶、行、草等字体中都得到了反映,而且在主要的表现特点上和楷书是一样的。宋克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初著名书法家之一。洪武初被选为侍书,后官凤翔同知,卒于任。工诗文,与同里的徐贲、高启、王行等号称“北郭十才子”。亦能画竹石小景。高启《南宫生传》云“克素工草隶逼钟、王”。草书进学解

宋克的书法代表作品,有章草书《急就章》、草书《唐宋人诗》、楷书《七姬权厝志》等,他的楷书主要学自钟繇,行、草书学王羲之,章草书则专习吴皇象的《急就篇》。帖学书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复古倾向对他有一定影响。他曾反复临习皇象的章草书和《定武兰亭帖》,但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他的楷书端丽清雅,风骨峭劲,行草书稳健婉美,圆转劲利,他的章草书尤为特别,结字修美匀称,笔法劲健挺拔,集中地体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特点。在宋克笔下,钟繇八分楷法的古意,古章草书的肥厚朴拙,以及王羲之行草书的流便妍美,都有了新的变化。时代的风尚是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宋克曾跟随元末的饶介学书,危素与饶介同受业于康里子山。《南宫生传》说宋克一生,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壮岁北走中原,寻求功业却毫无结果;于是杜门染翰,专攻书画。他的豪健之气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并在书法上得以宣泄出来,遂形成端美健劲的风格。

在书法上宋克下过极深的功夫,曾“杜门染翰,日费十纸”,楷书学二王、钟繇,草书学索靖、“大王”、皇象,章草尤其被人夸赞,王世贞说:“尝论章草自二王后,仅一萧子云,即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代能声,而后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宋仲温,可备述者。”

宋克书《急就章》墨迹,现藏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计1900余字,是宋克44岁时所写的,流宕奇特。章草在元代有所复兴,自邓文厚、赵孟頫、康里子山后,就数宋克。宋克章草风华秀逸处可补子山之不足,而劲拔旷达处使子昂减色,此墨迹初为明大收藏家项元汴家收藏。宋璲

宋璲(1344~1380),字仲珩,浙江浦江人,宋濂次子。洪武九年(1376)因其父被召为中书舍人,后因连坐于胡惟庸党案被处死。《名山藏》称宋璲精篆、真、隶、草书、并称他的小篆可谓明朝第一。敬覆帖

宋璲的书法作品有草书《敬覆帖》、楷书《跋杜秋图》等。他的书法继承家传,并与杜环同受业于危素。其草书流畅雄健,楷书端谨遒丽。那时的人称他的小篆最工,可惜他没有留下任何作品,但从其草书笔画遒劲、转折圆润中,仍可看出篆书对他的影响。明太祖朱元璋曾对他的书法大加赞誉:“小宋字书遒媚,如美女簪花。”宋璲的书法,从广义上来讲没有从帖学书法的范围跳出,除却其小篆师法梁《草堂法师碑》与吴皇象石刻书法外,其他书体皆来自当代书家。这种转近相习的艺术现象,在明初书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比较著名的书法家的作品中,甚至也容易看出当代书家的相互影响。宋璲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书家的关系或为兄弟或为父子或为师生。即使没有这种特殊关系,也往往是一家书名称著,流风遍及朝野。在以往的书法史中也曾出现过这种现象,但远比不上明初书坛那样普遍。

宋璲书法家学渊源,精篆、隶、真、草四体,其中大草与小篆的成就最高。他的小篆师法李阳冰、李斯,他对宋元篆书的衰落感到遗憾,意欲振兴,然他的作品仅是为玉莹宝殿作点缀的华贵篆文而已。他楷书学虞世南,草书早年学康里坽,并得到危素指点,后渊源二王,出入颠素。他的草书能兼取章草、篆隶笔法,时有“翰墨之雄”之誉。宋广

宋广,字昌裔,河南南阳人,任沔阳同知。擅长草书,尤得张旭、怀素法,婉劲熟媚,笔势翩翩,与宋璲、宋克齐名。《太白酒歌》、《风入松词》等是宋广的传世代表作品,均为草书。其草书笔法联缀,擅长通过迅疾的书写造成强烈势态;字的结构大小没有拘束,因字形而变,皆自然生动;用笔纯熟,秀劲婉畅。对二王草法也有所关注,其秀美的姿态,就是二王常法的影响所致。但他仍然旨归唐人草书,所以能够保留一定的唐代草书气势,在宋、元以来帖学书法家中这是不多见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他影响了明初草书风貌的形成。

由元入明后,书坛首先出现的代表人物是“三宋”。比较“三宋”书法,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些共同点。其一,尽管他们没从帖学书法的范畴里跳出,但比起宋、元书法家,他们更注意书法的法度。比如宋克致力于皇象章草《急就篇》,宋璲专擅小篆书;宋广得旭、素草法精髓等。在书法史上,这些带有典范意义的古代作品或者某一书体的风格,体现着书法的创作规律,是书法特点的表现。然与二王传统相比,“三宋”书法相对地削弱了书法意韵的传达,更注重书法气势的发扬和形态的表现。这类重法度的书法侧重于技艺表现,带有较浓厚的装饰色彩。书技娴熟、风格健美是“三宋”的书法共同的特点。站在仲温帖学书法的立场上,詹氏对“三宋”进行批评,同时也指出了“三宋”书法的创新特点。事实上,在盛行艺术复古之风的元代书法中,“三宋”确实具有一股清新气息。“三宋”与元代大家鲜于枢、康里子山不同,唐人狂草的风韵被他们充分吸收,比元人草书更为不拘小节,没有受到二王及台阁帖的约束,充分发扬了明代人喜爱写草书的风气。宋广的作品很少能见到,宋璲传到后代的作品也没有好的,所以“三宋”之中还是宋克的影响最大,他虽然算不上提挈一代的大家,却也是开创明代书风的功臣。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显赫,祖父徐有贞曾担任华盖殿学士,祖父祝颢曾担任山西左参政。他的岳父李应祯授中书舍人,弘治年间曾担任太仆少卿,都是当时的魁儒,书法造诣都很高。受家庭艺术气氛的熏陶,他5岁作径尺字,9岁能诗,“为人好酒色六博,不修行检”。平时好收集古人书画作品和书籍,经济窘迫时,又以这些收藏品换取美酒,其值只及买来时的十之一二。他放荡不羁,在仕途上却郁郁不得志。弘治时中举,后会试不第,授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通判,不久便告病假回归故里。他生性豪爽,举止风流倜傥,不拘小节,与唐寅、徐祯卿、文征明三人,并称为“吴中四才子”。自书诗卷

祝允明的书学之博,居明代首位。据《艺苑卮言》记载,从魏晋钟繇二王以来,包括智永、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怀素、张旭、李邕、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等隋、唐、宋、元诸大家,“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这广泛地临学古人书法的做法,主要是受到李应祯、徐有贞等前辈书法家的影响。祝允明是李应祯的女婿、徐有贞的外孙,因而吴门画派必然会对他产生影响。李应祯晚年,深为自己亡失古法而后悔,强调多阅古帖,吸取古人的精华。然而,他又以自己年事已高,不能有较大转变为憾。李应祯、徐有贞教导祝允明:“俱令习晋唐法书,而宋元时帖殊不令学也。”燕喜亭等四记

祝允明草书学得数家之长,尤以唐张旭、怀素,宋米芾、黄庭坚为甚。他善用狼毫,气势磅礴,遒劲有力,不计较少数点画得失。字形变化很大,大小、斜正、粗细、方圆、曲直无不信手挥洒,而自成章法,如行云流水,尤其可贵之处是意到笔随,变幻无穷。南京博物院所藏《祝枝山草书诗翰》后有一段题跋,莫云卿对祝允明的作品评价特别高:“祝京兆书不豪纵不出神奇,素师以清狂走翰,长史用酒颠濡墨,皆是物也。今人第知古法从矩镬中来,而不知前贤胸次,故自有吞云梦,涌若耶,变幻如烟雾,奇怪如神鬼者,非若后士仅仅盘旋尺椟寸毫间也。京兆此卷虽笔札草草,在有意无意,而章法结法,一波一磔,皆成化境,自是我朝第一手耳。”

祝允明还善小楷,可谓字字珠玑,令人叹服。他的小楷先由唐入手,如《出师表》、《和陶饮酒诗》及《蜀前将军关公庙碑》。后来,小楷字形由长变宽,笔法含蕴,略带钟繇风格,如《前后出师表》。他用小楷书写于武宗正德九年(1514)的《出师表》与钟繇《宣示表》颇为相似。潘正炜曰:“有明一代,书家首推祝京兆,故寸缣一出,人争购之,得京兆书难,得京兆楷书尤难,得京兆楷书至千余言,难之又难,余生平所见京兆书,此为甲观。”扬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均藏有祝允明的大字草书,魄力浑雄,但稍嫌不够严谨。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嘉靖三年(1524)得贡生,次年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三年后由于受到权臣的排挤,以生病为由,回归故里,醉心于书画,带有许多门生、子弟,是吴门书画的中心人物。

文征明年幼时跟随李应祯学习书法。文征明的父亲文林,与李应祯交情很深,文征明曾说:“同僚子弟得朝夕给事左右,所承绪论为多。”一日,李应祯看见文征明的字很有苏轼的书法风格,便责骂他临古不远,要求他临摹王羲之的字帖。《归去来辞》是文征明82岁时所书小楷,字体舒展自如,很有密不通风、疏能走马之势,且笔笔到家,遒劲飘逸,表现出高文征明像超的书法技艺。此帖亦是学习欧阳洵的小楷之作,代表了文征明小楷作品的一种风貌。前、后《赤壁赋》更多地取法王羲之楷书笔意,是较常见的书法作品,属文征明楷书的另一种风貌。更有意思的是,前、后两赋的书写时间竟相去25年之久。《前赤壁赋》书于61岁,而《后赤壁赋》则书于他86岁之时,那时,文征明对《前赤壁赋》颇为不满,“前赋……笔滞而弱,今虽稍知用笔,而聪明已不逮”。可见他一生不懈地追求艺术。据说,他90岁时,为人书写墓志铭,还没有完成就“置笔端坐而逝”。文征明从学习苏东坡字入手,后学智永、欧阳洵、赵孟頫诸家,这可以从他50岁以前的作品中看出,如《徐君墓志铭》、《文绘画诗》及《题赵魏公二帖》、《重茸停云馆诗》。他54岁赴京,官翰林院待诏,书诰制,崇尚整齐,兼习当时流行的字体。故行书有“玉版圣教”之称。两年后,即56岁时,他辞官归乡,“野人不识瀛洲乐,清梦依然在故乡”,而长住停云馆。晚年多学习黄山谷体势,融以篆隶,很有创意。文征明的小行书,基本上是出于《圣教》、智永、苏、米,用硬毫笔书写,笔法娴熟,《书史会要》形容其为“凤舞琼花,五律诗泉鸣竹涧”。平心而论,文征明用笔虽熟练流畅,却有缺乏蕴藉之瑕,法度有余,神韵不足。他所书《千字文》、《赤壁赋》、《滕王阁序》卷,均为乌丝栏,虽从头至尾无一懈笔,非常流畅,但却给人一种“一字万同”的感觉。他的大字行书,尤其是晚年的作品,全参黄山谷体势笔意,一变姿媚为磊落,遒劲飘逸,境界全出,他的老师沈周亦退避三舍。如《游天池诗卷》、《跋高宗赐岳飞手敕词》等作品,醒目异常,真所谓“苍秀摆宕,骨韵兼擅”。

文征明小楷独具一格,文嘉所撰《先君行略》如此评价说:“其小楷虽自《黄庭经》、《乐毅论》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