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2:00:40

点击下载

作者:刘义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试读:

前言

儒家文化内涵具有博大精深的领导智慧,特别是它饱含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领导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儒家将价值观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儒家非常强调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与利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作为君子应深明大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将这条原则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

儒家传统思想还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需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儒家并非完全忽视人的个性,只是比较强调整体,要求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另外儒家讲究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和”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还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做是统治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证整个组织有强大的竞争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也是儒家的思想之一。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不重玄想和擎饰,而是务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孔子告诫其弟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规劝他们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气度表现于领导之上,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儒家思想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从中既可以审时势之变、悟政治得失、学领导智慧,又可以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资讯高度发达、各种领导管理著作层出不穷的今天,在文化上古人的领导智慧至今仍有着割舍不断的延续性,在应用上也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从企业管理学、领导学的角度开掘儒家文化的内涵就是一件有必要去做、又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本书即是以此为立足点,探取孔孟思想中的领导智慧,希望能给予广大读者启发和帮助。

第一章 见贤用之:使用人才应始终作为第一要务

领导者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成功的领导者背后多数都有得力的助手相助才得以成其大业: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诸侯,是因为有管仲尽力辅佐;于乱世中颠沛流离、动辄以泪感人的三国枭雄刘备能够取西川、抗魏吴,成鼎足之势,全赖军师诸葛亮之力;明太祖朱元璋也是重用了刘基、李善长等人,才得以在群雄并起中异军突起,进而统一全国,开创大明王朝。因此,领导者要重用人才、善用人才,应把用人始终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

1 不拘一格用人才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子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论语·泰伯第八》)

译:舜有贤臣五人,就达到了天下大治。周武王说:“我有辅佐治理天下的大臣十人。”孔子说:“古人说‘人才难得’,不正是这样吗?唐尧、虞舜之后,以周武王时代人才最兴盛,而且其中还有一位是妇女,只能说九人而已。”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能否重用人才,用好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者的成败,三国时期的刘备文不如诸葛亮,武不如赵子龙,但他就是能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所以能够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方。因此,见贤,然后用之,则领导统帅可以得宜有方,领导者自己也不须做什么,只要端正地坐在“天子”的位子上就可以了。

清代诗人龚自珍曾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想避免失败,领导者必须放弃前嫌,大胆用人,灵活用人,不拘一格地用人,做到因事设人,因才而用。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用人方面就很有自己的一套。

曹操御人术虽有多种,而赏罚分明得当,则为重要方法之一。曹操历来坚持有功就赏,有过就罚,一视同仁,不分贵贱。汉末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时,董卓勇将华雄连斩联军数员大将,诸侯中无人可敌。此时,尚为平原县令刘备手下一名马弓手的关羽挺身请战。袁术当即怒斥,命人赶出。而曹操却说:“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结果,关羽片刻间便提华雄头进帐报功。接着,张飞鼓动诸侯乘势进兵杀入关中以活捉董卓,袁术仍怒喝:“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赶出帐去!”此时,曹操再次反驳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

曹操动用赏罚手段时,往往赏多于罚。部下只要有功,必给相应奖赏,而且针对不同的人、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曹操在庆贺铜雀台建成时,进行比武活动,为了增加喜庆气氛,竟设法搞了一次人人获胜、人人有份的物质奖励。在与李傕交战中,许褚连斩二将,曹操即手抚许褚之背,把他比作刘邦手下的猛将,激动地称赞说:“子其吾之樊哙也!”当荀彧弃袁投曹后,曹操见其才华出众,当即把他比作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高度赞誉说:“此吾之子房也!”一次,在与关羽交战中,徐晃孤军深入重围,不仅获胜,且军容整齐而归,秩序井然,曹操当即把他比作汉朝的名将,大加赞赏地说:“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曹操引用历史上杰出人物作比,对部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精神鼓励,实际上超过任何物质奖励的作用。

曹操特别重视奖惩手段的诱导教育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对自己部下,也表现在他对于敌对营垒将士的处置方法上。曹操特别敬佩关羽“事主不忘本”的忠义精神,当关羽得知刘备下落,立即挂印封金留书而去,曹操则对部下说:“不忘旧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袁绍谋士沮授被俘后,明确表示不肯投降,曹操越发以礼相待,后沮授盗马私逃,操怒而斩之。沮授临刑而神色不变,操则后悔地说:“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以礼厚葬,并亲笔题墓:“忠烈沮君之墓。”与此相反,对卖主求荣者,曹操则一向深恶痛绝。曹操部下侍郎黄奎与马腾勾结欲刺杀曹操,与黄奎之妾私通的苗泽向曹操告密,使操擒获了黄奎和马腾,曹操不仅不赏赐苗泽,却认为苗泽为得到一个妇人,竟害了姐夫一家,说:“留此不义之人何用!”遂将苗泽与黄奎之妾一并斩首。

奖惩并不是目的。受奖者,励其用命之忠,使之感恩戴德,更加效力于己;受惩者,责其背义之行,臭名披露,用以敬戒部下深思。这可谓曹操用人的独到之处。综观蜀、魏、吴三国,虽各有杰才,但以魏国最多。集拢在曹操手下的谋臣不胜枚举,而且这些人,一旦投到曹操手下,便不仅能够各逞其才,而且皆能死命效力,少有叛变离心者。

在这一点上,如果把曹操同诸葛亮相比,真是相映成趣。诸葛亮可谓是文治武功,均超出曹操多多,但有一样,恐怕就有败北的危险。诸葛亮手下,充其量也就是“五虎大将”,而曹操的手下,其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谋士不下数十人,众寡悬殊,由此可见。诸葛亮之后有姜维,姜维还是魏国叛将,他虽能竭忠尽智,怎奈孤掌难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真是说透了这一点。

而曹操之后有司马懿,其才智应说不在曹操之下,终于在其后代手里灭蜀吞吴,统一了中国。在能否得人这点上,诸葛亮则比曹操相去甚远!

○ 用人要有胆量

领导者用人要有胆量,做到求才若渴视野开阔,广泛察人、选人、用人,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因人而用。凡这些,都证明领导者会用人,反之就证明领导者不会用人。

事实上,拘于一格,不敢大胆用人、灵活用人的领导者并不少见。他们的做法,往往使得人才无法突显出来、无法尽其所能,间接地使组织失去生机,失去竞争力。造成这种后果的领导者,实乃罪者!

要想避免失败,领导者必须放弃保守的观念,大胆用人、灵活用人、不拘一格地用人。

所谓用人以胆,就是对人才大胆使用,不拘一格。

(1)人才从来都是培养而成的,对他们应当放手使用,使他们有施展才能的空间,战风斗雨。

(2)办事情是否成功完全在于任用人才,而任用人才全在于冲破原有的格局。

(3)用人的原则,应当从一个人正值壮年、精力旺盛的时候就使用他。如果拘泥于资格,那么一个人往往要到昏聩老迈的老年才会得到重用。

(4)对立下大功的人不要寻求其细小的毛病,对忠心耿耿的人不要找其细微的过错。

(5)提升的快慢,不要仅凭一个依据。如果其才能可以任用,就要不限资历,越级提拔。

高明的领导者尤其要善于使用冒尖的人才。有人说,“人才源于胆量”,是有一定道理的。假如大胆任用下属,可能就会使之成为人才;反之,就会泯灭一个人才的出现。

世俗认为“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一般人才的下场都很不好,但是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大胆使用人才。用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是否树立了鼓励冒尖的良好风气。最先脱颖而出的冒尖人才,究竟得到一个怎样的结局,这是造就一个人人争当先进的良性竞争局面的关键。具体的方法可采用:

(1)及时起用,不可拖延

及时起用成绩突出的冒尖人才,把他们尽快提拔到关键性的岗位上来,造成既成事实,使热衷于造谣中伤的小人阴谋落空,自感没趣,只得偃旗息鼓,草草收兵。

(2)大胆使用,不可怯弱

有胆识的领导者就应该意识到,人才最需要得到领导者的有力支持,有正义感的领导者要及时对人才以最有力的鼓励和支持,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合,向全体人员宣传人才的作用。

(3)鼓励使用,避免塌陷

对于少数躲在人群里散布流言蜚语的人,领导者只要一经发现,就应该不留情面,立即对他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迫使他及时终止对先进人物的诋毁行为。

(4)奖励使用,避免混杂

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人才以适度的鼓励,不仅有利于鼓舞少数人才的斗志,激励他们更快的成长,而且也在公众面前树立起一批具有说服力和示范作用的榜样。

身为领导者,要想成功,非这样不成!因此,所谓“不拘一格”的关键是要领导者冲破陈旧观念与条条框框,力戒排斥异己、唯亲是用,而应该以整个组织利益为重,因事设人,因才而用。

2 用人要恰到好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君子不可从小处去赏识他,但他可以承担大任;小人不可以承担大任,但可以从小处赏识他。”

知人而后能用人,此之谓“知人善用”。领导者用人要御之有方,御之有术。有些可以从小处赏识的人,不一定就能担当大任;相反,可以担当大任的人,也不一定能从小处赏识他。所谓“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其大功。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太重,有任百而尚轻”。譬如:一个深谙韬略、有实战指挥经验、能统率三军的将才,却让他担任连排长,身先士卒去冲锋陷阵,这就犹如“虎之使捕鼠”,其功能远远不如一只猫!这岂只无视人才,简直是变相的暴弃人才了!所以领导者要用人,还要善用人。

能用人,能驾驭人,是刘邦的最大长处,是他能够战胜项羽、平定天下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所谓用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尽管是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

刘邦在这方面的表现是很出色的,他不但乐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且敢于公开认错,收回成命。他刚带兵起义时,有一位叫郦食其的长者求见,刘邦态度很傲慢,郦食其说:“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刘邦当即认错,“延上坐”。攻下咸阳,进入秦宫,刘邦见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千数”,想留在这里享清福,樊哙劝阻,他不听,后来张良晓以大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刘邦惭愧不已,当即还军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全才之人,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避人之短,用人之长,是刘邦用人的要法。正如刘邦自己说的,张良是运筹帷幄之才,就不会让他去攻城野战;萧何是抚国安邦之才,就不能叫他去指挥军队;韩信带起兵来是多多益善,就大胆赐给他兵权。用人之长,是建立在对人才的全面了解之上的。

春秋时的政治家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刘邦之所以能够在楚汉战争中由弱变强,终而战胜项羽,建立西汉,是与他的知人善任分不开的。

○ 量才适用是知人善任的表现

优秀的领导者知道,必须把有相应才能的人放在相应的能级岗位上,以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这样的管理体制才能形成稳定的人才结构,才能持续而高效地向前运转。

各个人的才能各不相同。现代管理必须知人善任,根据相对封闭原则,各类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才能:

1指挥人才

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具有杰出的组织才能,善于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果断有魄力。有永不衰竭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有旺盛的斗志。

2反馈人才

应思想活跃,眼光敏锐,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吸收新鲜事物,善于综合分析,勇于直言,具有追求和坚持真理的奋斗精神,没有权力欲望。

3监督人才

应办事公道,为人正派,铁面无私,竖持原则,熟悉业务,善于联系群众。

4执行人员

应忠实肯干,坚决勇敢,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善于领会主管意图等等。

现代科学管理要求领导者必须善于区分具有不同才能和素质的人。世界上只有混乱的管理,绝没有无用的人才。“垃圾是未被利用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善任比识人还更重要,识人必须善任。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各类管理能级的对应呢?首先要明确,绝对的对应当然是不可能的,完全依靠主观愿望或刻板的计划是无法实现能级的对应的。

因此,应当允许下属在相应的能级中不断地协调适应自主运动,通过各个能级的实践,施展、锻炼、发挥自己的才能,接受工作的检验,从而各得其所。况且,岗位能级是随客观情况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候,不同任务,岗位能级存在着差异;人的才能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实践,才能会得到不断提高。

年老体弱智衰,能量自然下降,面对这些客观情况,领导者只有动态地实行能级对应,才能创造最佳的管理效能。今天你的能量高,你就登上高的能级,过一段时间后你的能量下降了,或有更高能量的人才出现,你就应当转移到与你相应的能级中。你纵然是个人才,正好能级相应,也应不断变化运动,一方面通过不同岗位各种实践,获取“杂交优势”,使自己能量提高;另一方面,人要一分为二,老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你的优点固然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你的缺点所带来管理的损失,也不能忽视。

总之,现代管理的岗位能级是合理的、有序的,而人才的运动又是无序的,领导者应时刻关注岗位能级的对应,这样才有合理的管理。

3 亲贤远佞是求治的根本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工作容易共事,但难于讨他喜欢。讨他喜欢使用不正当方法,他也是不会喜悦的;不过等到他使用你时,却能衡量你的才能,加以合理使用。在小人手下难于共事,但容易讨他喜欢。你若要讨好他,纵使用不正当方式,他也会喜悦的;不过等到使用你时,却百般挑剔,求全责备。”

诸葛亮在其著名的《出师表》中总结汉朝兴亡的原因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由此看来,任人的标准不仅关系到政治的清明与否,还关涉到国家兴亡成败的大计。领导者如果重用贤人,那么,在正直者的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逐渐形成风尚的情况下,不仁的人或者被罢黜,或者本身收敛改正,或者被教化从善,成为正直的人。这样,为政清廉,民情淳朴敦厚,自然也就可以长治久安了。而如果相反,专意于挑选那些长于恭维、奉承的人,任用那些心术不正的枉曲小人,把他们放置在正直人之上,那么,小人得志,“一旦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则为所欲为,无所不为,最终必然导致民心背离,民怨沸腾,统治者的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西周最后一位帝王周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当时的首都镐京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地震之后,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三川皆竭”。接踵而至的天灾,使人民本来就困苦不堪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周幽王却不顾这些,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让大臣广收天下美女供自己淫乐,置人民的痛苦于不管不问。镐京地震后,大夫赵叔带借此劝说幽王:“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大王应当任用有贤能的人来矫正国家的失误,以求上天的原谅。在这民不聊生的时候,怎么能派人到处去找美女呢?”周幽王以为他这是在说自己昏聩,恼羞成怒,把赵叔带革职,赶出了朝廷。大臣褒王向见此情景十分气愤,对周幽王说:“大王什么都不害怕,也不管理国家,反倒亲小人、远贤臣,如此下去,这国家肯定是保不住啦。”周幽王不分青红皂白,也把他关进了监狱。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劝周幽王了。

后来幽王得到一名美女褒姒,褒姒长得国色天香,很得周幽王的宠爱,可是她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都不笑。

周幽王想尽各种办法,褒姒始终难得一笑,最后,幽王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主意,不得不张榜悬赏:谁能有办法让褒姒笑一笑,就赏给他千金。当然有许多人想借此发财,有不少人前来献计献策,尽管这些办法五花八门,什么主意都有,但却并不能让褒姒笑,反而使褒姒生气。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后来有一个极会讨幽王喜欢的奸佞小人虢石父,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让幽王点燃烽火台,骗取诸侯们带兵前来护驾,等诸侯们的兵马来到,看到并无敌兵,就会乱作一团,军队人数众多,到处乱撞,褒姒看到那种情景,肯定会笑的。

昏聩的周幽王竟然认为虢石父的话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但这烽火台是不能轻易点的。烽火台在古代是一种报警设施,因为当时的周王朝不仅在经济上,并且在军事上也要靠下面各个小诸侯国的保卫和支持,一旦敌人入侵,就点燃烽火报警;当时西周的都城镐京西北两处都靠近戎狄等少数民族,很容易遭到袭击,所以,西周在骊山上设了烽火台。当烽火台被点燃的时候,白天则浓烟冲天,晚上则火光映野,即使远在几十里外也能看见,下一个烽火台也立刻点燃,这样就能迅速传警,诸侯们就会即刻带兵前去支援。

骊山共设有大约二十多座烽火台,周幽王带褒姒来骊山这天,周幽王的叔权郑伯友知道了这件事,害怕这样会引出乱子,就赶来阻止。但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不计后果地点燃了烽火。邻近的各诸侯看到烽火以后,认为是都城遭到袭击,都急忙带兵赶到都城镐京支援,赶到都城后,听说幽王在骊山,又急忙赶到骊山,没有看到攻城的军队,只看见周幽王站在高台上对他们喊:“你们辛苦了,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知道自己上当了,都十分气愤,纷纷下令撤兵,他们的兵马在骊山下团团乱转,士兵们个个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褒姒看到这种壮观而又混乱的场面,和周幽王一起大笑不止,周幽王用这种方式终于赢得了褒姒难得的一笑。美人是笑了,可也为国家的安全埋下了隐患。没多久,犬戎带兵攻打镐京,周幽王赶紧让虢石父点燃了烽火,烽火燃烧了几天几夜,可是始终没有见到各诸侯国派兵前来援助,因为他们不想再次被骗,结果周幽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

周文王、武王开创的千古大业因佞人的一句谗言而使国君失信于诸侯并最终导致亡国,结局是悲哀的。不过纵观历史,听信佞人谗言的君主又有几个落得好下场呢?

○ 赏以劝善,罚以惩奸

领导者只有亲贤远佞,才不至于听信谗言,误国误民。如果把那些刚正不阿,公忠体国,能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在群众中起表率作用的贤人(直)提拔加以重用,放置在邪曲人之上,那么,必然是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直者扬眉,孜孜为民,不但民服,枉者亦不能不服。这样,在倡率、引导社会走上良好道德风尚的同时,也逐渐把枉曲的人改造过来,从而为实现天下大治创造了条件。

而把那些一意为私,工于阿谀、奉迎,善于察言观色、投君所好的小人(枉)提拔加以重用,放置在正直人之上,那么,这样的邪曲小人,“一旦权在手,就把令来行”,他们瞒上、压下,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又无所不为,就必然大大污染、毒化社会风气,使直者怨、民情愤,则又岂只止于“民不服”而已。

韩非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这里所说的“刑德”,就是赏罚。“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要做到赏以劝善,罚以惩奸,才能让贤臣有用武之地,让奸佞之臣永远无出头之日。

司马光说:“察美恶,辨是非,赏以劝善,罚以惩奸,所以为治也。”春秋时期,齐威王喜用赏罚之术来治理国家。开始时,他尽管赏以千金,罚以酷刑,但赏千金不能使人心动,罚酷刑不能使人畏惧。究其原因,就是好坏不分,赏罚不公,该赏的没有赏,该罚的没有罚。后来他听信忠臣的劝告,先调查观察,再论功行赏,按罪处罚,做到“赏之以众情所喜,罚之以众情所恶”,结果,“国内大治,诸侯畏服”。

4 御下之术,爱心为本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译: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臣子就像自己的手足一样,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像自己的腹心一样;君主看臣子如同狗马,那么,臣子看君主就如同路人;君主把臣子看成泥土草芥,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盗贼和仇敌。”

有爱心的领导具有神奇的品质,爱是领导智慧的源泉,是将人们与理性头脑可能观察不到的现实联系起来的内心深处的呼声。从一个人的所爱之中找到令人振奋的东西是当领导的前提。

善行是表达爱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本能地伸出援手的人,当自己本身遭遇困难时,有时也会适时地得到援助。这时,可能会有一个人奇迹般地出现,并且会予以“相同的报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领导者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对待下属,一定会赢得下属们的信赖和支持,以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他治国有方,文臣武将各尽其力,井井有条。而且他一直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不仅在军事上大力扩张实力,而且很注意施恩布惠,收买人心。

秦穆公养有一匹千里马,由于得来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为此专门为这匹千里良驹盖了新马厩,并把马厩各处洗刷得十分干净。秦穆公特别宠爱这匹马,专门安排两名马夫精心伺候。有一天马夫们没有注意,马厩门没有关严,千里马抓住这个机会便从马厩跑了出去。

这匹马一直跑出了城,来到荒郊野外。它养在王宫里呆习惯了,没想到外面会有什么危险。这匹离开了主人的肥马被一群穷百姓看见了,他们个个喜不胜收,一拥而上将它逮住,也不多想就把它给杀了,三百人美美地吃了一顿。

再说这边马夫们发现良马走失,吓得六神无主,赶紧把这一消息向上级官吏汇报。官吏也着了慌,心想:这是穆公最喜爱的马,如果有个三长两短,自己肯定难逃其咎。于是出动了大批官员出去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它,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吃一惊:好几百人正围着一锅肉吃得欢!旁边扔着马皮、骨头,毫无疑问,三百人都被抓了起来,只待秦王一声令下便处以极刑。以百姓之贱躯,而敢食大王的爱马,还有比这更厉害的弥天大祸吗?官吏抱着将功折罪的心情飞报秦穆公,请他定夺。

秦穆公听了,沉吟半晌,说:“放了他们吧。”“啊?为什么,他们可是吃了您的千里马啊!”

秦穆公说:“君子不能为了牲畜而害人。算了,不要惩罚他们了,放他们走吧。而且,我听说过这么回事,吃过好马的肉却不喝点酒,是暴殄天物而不加以补偿,对身体大有坏处。这样吧,再赐他们些酒,让他们走。”

过了一些年,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趁机大举入侵。秦穆公忙率领大军抵抗。这时,有三百勇士主动请缨,原来他们就是多年前吃掉千里马的那群百姓。战场上杀声震天,秦穆公被晋军包围了,身上也受了伤。三百勇士为了报恩,护卫着穆公左冲右突,拼了死力斩杀晋军,晋军吓得连连后退,撤了包围圈。穆公才得以安全地逃脱;那三百人杀得性起,继续追杀晋军,竟然反败为胜,在乱军中将晋惠公活捉了,得胜回国。

古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上下级关系是个很好的比喻。上司可谓舟,部属和群众是水。如果舟能顺着水势,那么不论是回溯还是下流,都能做到运转自如,操纵方便;而如果反之,那么舟就会被水倾覆,再也不能高高在上了。

领导者如果在下属中取得威望,万众一心,就可像秦穆公那样绝处缝生,无往而不胜。○ 用好名声树立威信

明智的领导者最在意的是名声,有好名声才有好威信,才能做到众望所归。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不领会厚德得人心的内涵,只有顾及下属对自己的品质评价,只有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仁义宽厚的形象,才能更好地立权树威,做到取信子“民”。

中国人历来讲究以法服人,但下属也希望他们的上司会是一个宽厚长者,树立一个仁义宽厚的形象,将大大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也是厚德得人心的真谛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不可能的,领导者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自己的宽厚品质:

(1)要努力收敛自己的脾气

有些上司脾气暴躁,情绪容易失去控制,事无大小都喜欢以脾气压人,他们总以为大发脾气可以造成一种震慑力。其实不然,脾气发得过多,会让下属见惯不怪,其效用也就逐渐失去,而且聪明的下属还会形成一套自我保护的办法。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勇于认错、改错

上司犯了错,绝没有掩盖的必要,欲盖弥彰,反而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威信。勇敢地把错误承担下来,或者公开道个歉,这未必是一件坏事,说不定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勇于认错、改错并不是把污点扩大,适当的认错,反而可以把污点变为亮点,这就是小过不掩大德的道理。认个错,当即改正它,这实际上是在显示上司本人的“大德”。

(3)爱护原则

就是通过爱护的手段,激发起人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的原则。爱护原则的第一个要素是尊重。尊重会产生一致的行动;尊重会焕发内在的积极性。爱护原则的再一个要素是关心。用人者越是对被用者关心,被用者越能积极、忠诚地工作。爱护原则的又一个要素应是宽容,以宽厚的胸怀去对待别人的不足,如果对别人的短处“明察秋毫”,甚至“吹毛求疵”,那就会看什么人都不顺眼,根本不能领导和团结人们一起工作。

5 用诚心换取部属的贴心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孟子·尽心上》)

译:孟子说:“给他吃的却不爱护他,是在养猪;爱护他而不尊敬他,是在养野兽。”

士人大都孤高自诩,恃才傲物,所以身为领导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除了给予高官厚禄,最重要的是尊重他,诸葛亮之所以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地为蜀汉王朝服务,就是因为他的主张和建议能够被刘备所采纳,其受尊重程度在关、张之上,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忠心耿耿。魏征之所以敢那样犯颜进谏,冒死上言,其原因也就是因为李世民能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他视为帮自己改正过失的镜子,而中国封建社会又有许多有能之士,他们郁郁不得其志,其重要一点也就是因为他的建议和主张不能被人所采纳,自己虽身居官位却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受到压抑。所以用真诚打动下属、尊重下属才是领导者得“士”的真正原因。

李勣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是第一个被赐为“国姓”的人(他原姓徐),又是李世民晚年嘱以托孤重任的人。对这样的重臣,李世民自然十分重视感情上的拉拢。

有一次,李勣得了急病,医生开的处方上有“胡须灰可以救治”的话,李世民看了,便毫不犹豫地剪下自己的胡须送给李勣。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因此,他们不剃发,不剪须;至于皇帝,连身上的一根汗毛也是珍贵无比的。李世民的举动实在异乎寻常,前无古人。李勣感动得热泪长流,叩头以至流血,表达他感激不尽的激动心情。唐太宗在位期间,之所以有无数名臣贤士尽力辅佐,与他对待下属的态度是有很大关系的。人们都比较熟悉诸葛亮这个人物,他功盖蜀汉,有口皆碑。诸葛亮虽然用兵如神,但从来都是谦虚平等待人,注意指挥方法。诸葛亮常常采用征询对方意见的方法,令对方甘愿受命。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兵至泸水,两军对峙,军力疲惫。恰在此时,马岱引兵押送解暑药物和军粮来到阵前,这支队伍有三千生力军。作为三军主帅,即使命令马岱立即投入战斗,马岱也不能不从。但是,诸葛亮却委婉地说:“吾军累战疲困,欲用汝军,未知肯向前否?”诸葛亮以此态度对待部下,马岱深受感动,当即慷慨回答:“皆是朝廷军马,何分彼我?丞相要用,虽死不辞。”马岱遂完成了偷袭泸水的艰险任务。

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时,与魏军相持不下。为分散魏国兵力,急需有人为之联络,使吴国出兵伐魏。此时正巧费袆自成都来到军中,诸葛亮便对费袆说:“吾有一书,正欲烦公去东吴投递,不知肯去否?”费袆十分干脆地答道:“丞相之命,岂敢推辞?”诸葛亮遂派费袆去东吴送书。

诸葛亮在用人时,能真诚地对待下属,从而赢得了下属们的尊重。

当时闻名的蜀中“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可以说都不是等闲之辈,也各有特点,关羽义而善,张飞猛而爽,赵云毅而乖,马超勇而刚,黄忠稳而信,或傲或躁,或巧或憨,各有千秋。但在孔明跟前,皆能服服贴贴,完全按照他羽毛扇的指挥,俯首听令,唯命是从,亦是孔明用人艺术之高超。

○ 把真诚视为一条重要的领导原则

有些领导者以为自己的地位高,当然就高人一等,这种奠名其妙的优越感,一直在社会上和企业组织中蔓延着。

有些领导人物以为,以自己的资历足以构成特殊地位,遂目中无人而傲视一般下属,自认无人可与自己相比拟,于是在言语行为举止上,处处表现自己有很高的地位,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其实,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下属,都同样是人,同样为生活而努力着,同样属于一个组织中的成员,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都是相同的。人虽有地位的不平等,但人们基本的需求则是相同的,不可任意否定别人的存在价值,这是身为领导者必备的基本观念。

下属和上司之间,只有职务的不同,没有人格的差别,这一点是所有当上司的人务必谨记的。有时,下属的见解往往比上司的更符合实际,因此,应当虚心向下属学习,征求他们的意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下属。说不定,有些很好的建议会使你的工作事半功倍呢!

作为领导者应该明白,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是一条尽人皆知的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尊重是双向的。只有身为领导的你尊重下属,你的下属才能更好地尊重你,配合你的工作。每个组织最严重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下属们的贡献维系着组织的成败。每一名下属都希望自己的意见、想法被领导重视,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领导的认可。一旦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尊重的,他们工作的热情就会高涨,潜在的创造力就会发挥出来。

如何尊重下属、真诚地对待下属呢?如果你一时还不知该从何下手,不妨听听如下的建议:

(1)不要对下属颐指气使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领导者随意使唤自己的下属,他们扩大了下属的概念,把他们与仆人等同。下属们心里会怎么想呢?他们心中肯定充满了不满的情绪,觉得自己被侮辱被轻视了,从而对领导有了抵触情绪,那他们还怎么可能会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呢?正所谓“恨屋及乌”,如果下属们对领导抱有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么他们又怎么可能努力去完成领导指定的工作呢?

(2)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当你将一项工作计划交给下属时,请不要用发号施令的口气,真诚恳切的口吻才是你的上上之选。对于出色的工作,一句“谢谢”不会花你什么钱,却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在实现甚至超过你对他们的期望时,用上一句简单的“谢谢,我真的非常感谢”就足够了,而下属们会得到很大的满足,何乐而不为呢?

(3)面对下属的建议,要认真听取

当你倾听下属的建议时,要专心致志,确定你真的了解他们在说什么,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与重视;千万不要立即拒绝下属的建议,即使你觉得这个建议一文不值;拒绝下属建议时,一定要将理由说清楚,措辞要委婉,并且要感谢他提出意见。

(4)对待下属要一视同仁,不要被个人感情所左右

不要在一个下属面前,把他与另一下属相比较;也不要在分配任务和利益时有远近亲疏之分。

任何一个成功的领导,首先都是一个尊重别人的领导。如果要做一名成功的领导,那么就先从诚恳地对待自己的下属开始吧!

6 用清官实现中兴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

译:鲁哀公问孔子:“怎么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孔子答道:“提拔正直的人,将他们放在邪恶之人的上面,那么,老百姓就服从;提拔邪恶的人,将他们放到正直之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从。”

孔子提出的“举直”、还是“举枉”,其实质在要求为政者的君王,不仅个人喜直恶枉,率先做出榜样,更要求执政的领导层,作为一个领导集体都能喜直恶枉,共同起表率作用。这样,真正使“举直错诸枉”成为一个用人的制度,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则民服”,自不待言说了!

在西汉诸帝中,汉宣帝被称为中兴之主。

他是继汉武帝之后而掌权的,汉武帝虽然功劳很大,但他征伐无度,赋敛无度,任用酷吏,执法严苛。到汉宣帝接手时,已是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心离散。如何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稳定民心,是他的当务之急。他改变了汉武帝急功好利的做法,采取了汉初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他除了任用一些老成持重的人为宰相外,还特别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每任命一个州郡长官,他都是亲自召见,考察这个人的言行,对其名实是否相符,都做到心中有数。他以为,这个层次的官员是下面官员和老百姓依靠的根本,如果频繁调动的话,不利于地方的稳定,而且老百姓也知道这种长官任期时间长,不好对他欺瞒蒙骗,便会服从他的政令。而这些地方官如果治理有效,他都加以勉励,并提高其封爵,赏赐其金钱。如果朝廷大臣有缺位的时候,便选调他们来予以重用。因此,在他这一朝,政绩突出、深得民心的地方官特别多,著名的如:

黄霸在汉武帝时代便开始做地方官了,在那个崇尚严厉刑罚的时代,他“独用宽和为名”,当他担任河南太守丞时,因为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而且处理事情公正,民众都非常敬爱他。汉宣帝还没有当皇帝时,就听说了他的名声,即位以后,立即将他提拔到朝廷来,后来又调任他为扬州刺使。他到任之后,勤于政事而且要求驿站和乡村的官吏都要养鸡养猪,以赡养鳏寡孤贫之人;他又让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学者,深入民间,宣讲积德行善,除奸去恶,勤于耕作,种树养畜,节俭致富等等道理。有个叫许丞的小官吏年纪大了,耳朵又聋,上级要求撤换掉,黄霸说:“许丞虽然年纪大了,但应付一般的事还是可以的,让他接着做吧,这可是个好官啊!”有人问他,干吗非要留用这样的人,他说:“经常撤换干部,送旧迎新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而所换的人,又不见得比原来的人好,不过是白白地添乱罢了。”由于他外宽内明,深得下属和地方百姓之心,当地人口日渐繁殖,经济繁荣,父慈子孝,老有所养,贫有所助,道不拾遗,人尽守法,社会稳定,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为此,宣帝下诏,大加表扬,说他“可谓贤人君子矣”。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不久,就将他调到朝廷里去了,后来官至丞相。

像这样的清官,还有龚遂、召信臣等多人。汉宣帝时期之所以能够中兴,就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批人。借用孔子的话“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同样的道理,领导者重用清官则可以实现中兴。

○ 善于利用下属智能的才是好领导

领导者有能力且做到任用贤才固然不错,但还远远不够,领导智慧的更高境界是善于利用下属的智能。

当然,对自己的决定和设想有信心,相信它一定能够成功,这是很好的。作为一个组织负责人,必须对组织全面负责,管好组织的大小事情。但这种工作方式是不可取的,它容易养成一种习惯,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放手让下属去做,认为只有自己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久而久之,就会把部属培养成唯命是从的傀儡,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在现实生活中,下属的意见可能会对你的决议有所助益,或使你的方案更好,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加以排斥,就无法从中得到好处。所以,领导对部下提出的建议一定要谨慎对待,认真研究,如果切实可行,不妨采用其方法。而且,当正为一件事而犹豫不决的时候,尤其需要这样做。

能够激发下属智慧并能驾驭下属的领导者,无疑是高明的领导者。对下属的建议一味挑剔,或假意肯定、实则否定、弃之不用,永远不可能有超越这个组织的人才出现。不仅如此,那些原本有潜力、可造就的人才,也会因为这样的领导而失去成长的机会。这样,不但组织难以进步,就连领导自身也没有突破的机会,组织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作为一个领导或经营者,应具有聆听部下不同或者相反建议的气量,鼓励员工多提意见,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不断进步,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确实不容易。身为领导,下属提出建议就直接采纳,往往有失面子。有人说,如果什么事都按下属的提议办,还要我这个领导干什么?不过,仔细想想,领导的这些顾虑其实都是多余的。首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能力和才干都是有限的,虽然是领导,也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比下属优秀,说不定有些方面下属的经验比领导要多,而这时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往往就要吃亏。其次,即使采用了下属的建议,但作决定的仍然是领导,而且能使这些设想变为现实的也只有领导,绝非下属。开发众人智慧,诚心接纳部属的合理化建议,不但能使事情顺利地进行,而且能得到善用人才的美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这样做才是领导最大的荣耀。

其实,在社会上很多组织都拥有优秀的人才,但不能说这些组织就是优秀的组织。因为有些管理者往往缺乏这种气度,使组织里的人成了附庸和应声虫,优秀人才无法体现其优秀而被埋没,组织也就谈不上优秀了。

众人智慧优于一人智慧。好的领导在于善用下属的意见,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绝不是倾尽自己的才能唱“独角戏”。只有善于利用下属人员的智能,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理想的效益。

7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论语·微子第十八》)

译:齐景公谈到怎样待遇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待遇季氏那样厚待孔子,那我做不到;我用季氏以下、孟氏以上的礼遇待他。”后来私下又说:“我已衰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于是离开齐国。

信则留,不信则去,“用我不疑,疑我不为所用”,这是孔子的从政态度,领导者如果疑心过重,对下属不敢委以重任,则不会得到忠诚的下属,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担心开国重臣拥兵自重,大开杀戒,几乎杀掉了所有的开国元老,搞的人人自危,谁还会为他忠心服务呢?做领导的一定要有敏锐的目光、过人的胸怀,放手用人,大胆用人,不到不得已、不到证据确凿时不要轻易地怀疑部下。信任才能产生忠诚,实践证明,宽厚明智的领导才能真正服众。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只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一次行军在饶阳滹沱河一带,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而且他是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他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他长期转战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诋诽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自安,担心被刘秀猜忌,于是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区却又少不了冯异这样一个人,为了解除冯异的疑虑,便把宋嵩告发的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对冯异的信任不疑,又暗示了朝廷已早有戒备。恩威并用,冯异连忙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御人为善,增加信赖是一些领导者成功地驾驭别人并取得事业成功的诀窍所在。有一句话说的好:改变态度,就能改变环境,对人的管理也是如此,增加彼此间的信赖才能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共同把事业推向成功。

信任才能上下同心,猜疑只会带来离心离德。在共同的事业中,既定目标和共同的利益使大家团结在一起,无论事业黯淡还是辉煌时,都不能让猜疑介入其中,如果彼此猜疑,群体就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再也谈不上共同的事业了。

○ 与下属建立信赖关系

对于某些管理者来说,做到对下属的充分信赖是很难的,但同时也是极为容易的。“难”就在于管理者的思想一定要转变,不仅要牢记“用人不疑”这一准则,同时也要把权力放开,不能牢牢地守着权力不放,否则显然不是对下属能力的一种信任;“易”就在于管理者每天每时都要接触下属,经常不断地向下属布置各种大大小小的工作,这既给管理者提供了了解下属的理想场所,也给管理者提供了运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向下属表示信赖的绝好机会。因此,优秀的管理者要能积极地转变权力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下属表示充分的信赖。

下面就来介绍如何在用人过程中传达信赖:

①在建立上下级之间的互相信赖、互相帮助的融洽关系时,管理者不应该等待下属信赖上级之后,自己再去信赖下属,而应该首先采取实际行动,以诚相待,主动对下属表示信赖。只有这样,管理者与下属之间才能建立起牢固的信赖关系。

②人生的艰难,竞争的激烈,往往迫使每个人都需要某种“保护色”来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就在无形中使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增添了很多困难,要冲破这道无形的围墙,管理者不应该无端怀疑下属,应该相信下属的能力,相信下属的热情,相信下属的诚意。也许,在获取信赖的果实之前,管理者可能会付出一点小小的代价。然而,只要能和绝大多数下属编织起一张互相信赖之网,即使管理者为此付出一点微不足道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③充分信赖下属,通常是通过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传递和心理满足来实现的。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就应该认真分析下属的心理活动,尽力满足下属各种健康的心理需求。

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下属在接触上级时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例如,在研究问题时尽力与上级保持一致的愿望,在工作中希望上级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当工作中偶尔出现某一过失时总是宁愿自己悄悄地采取补救措施,也不想让上级知道等等。对于下属这些共同的心理特征,管理者应在准确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尽量使下属达到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某种满足。唯有这样,上下级之间才能进行有益的感情传递,下属才能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健康的活动状态,并且相信管理者对自己是信赖和尊重的。

④信赖下属,关键还在于“用”。信而不用,这种“信”就不是真信;用而不信,被用者心中难免存有疑虑,这种“用”也不可能用好。在经常地、普遍地信赖下属的基础上,管理者应根据需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信赖那些德才素质最佳的下属。这种信赖,一方面体现在将分量最重、难度最高的工作压在他们肩上;另一方面,还在于能够果断地将他们提拔到关键性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人才效能。

信赖下属,当然不是盲目信赖,而是以平时对下属的认识和了解为基础的。信赖的基点;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下属的德才素质、一贯表现、工作业绩、发展潜力等等,都可以作为获取管理者信赖的“参照物”,但是唯有一条禁忌:不要以下属对自己的亲近程度作为是否信赖下属的依据。

8 全面察人,才能识人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看这人是什么原因去做这工作,再观察他是通过什么途径(方法)去做这工作,然后详细审察他的心情是安还是不安。这样,这个人的真假向哪儿去藏匿呢?这个人的真假向哪儿去藏匿呢?”

对于领导者而言,发现人才是一项长久的细致工作,要做到“宁可细而又细,绝不放过一个人才”。这就是说,要做一名善于用人的领导者,必须学会考察和识别下属,这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功。领导者不掌握考察人的本领,就无从辨别贤愚优劣,也无法对下属进行奖惩和升降。从一个人的交往中看他亲近什么人;从他的言论中看他思想水平怎样,从他的喜怒哀乐中看他的品质优劣;从他的一举一动中看他的性格气质如何;从他敬重什么人中看他的志向;从他的兴趣爱好中看他的专长;在他富贵通达时看他是否坚守节操,在他贫贱时看他是否正派廉洁,等等。

据此则可以对人的人格、心地、意境等各个方面了如指掌,识人的标准莫过于此。

尧帝天性聪慧,处事谨慎,明达文雅,独具谋略且恭谦温和。所以,他极善于团结九族以内的各方人士,部下职官都能尽职尽责。对外,尧帝通和友邦、尽建和睦,从而使中华大地到处充满祥和景象。

尧帝所做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一件事是确立了贤者禅让制度,选择了一个仁德、智慧的接班人,这就是舜。

本来,尧在位七十年,功业满天下,尽管年事已高,却精神不老,身体硬朗,完全可以再干几年,但尧却决计隐退,寻找一位年轻人来接班。关于这件事,好多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认为丹朱聪明能干、出身不凡,威望非他人可比。可是尧却摇头:“唉,你们是看我的面子吧。我的儿子我知道,说话时欠考虑,又好与人争论,他团结不住部下的。不能做君主。”

又有人说:“共工这个人有胆略、敢干大事,历来有雄心,让他干怎么样?”

尧还是摇头:“他确实说得不错,但往往阳奉阴违,貌似恭谨,实则怠慢天神。这样的人怎么能做领袖呢?”

这时,连续的洪水造成了对农业的极大危害,有人推荐鲧为尧的接班人,尧说:“好吧,要做接班人的就先去治理洪水,如果成功了,回来再任命不迟。”然而,鲧这个人虽空有志气,却实在没有更多的办法,治水九年,无功而返。

尧越发感觉到寻找接班人的必要了。为了扩大候选者的范围,尧传令打破以前只在官僚贵族中选人的传统,不论出身贵贱,职位高低,唯贤是举。有人说:“有一位出身低贱的青年名叫虞舜,他是盲者之子,其父很糊涂,其母谈吐荒谬,他的弟弟又是有名的无赖,然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并且以孝行美德感化他们,使他们改恶从善,不去作奸犯科。这个年轻人,应该说是很有德行了吧。”

尧对舜很感兴趣,为了具体考察,他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与此同时,命令舜接任沩水一带的地方长官职位。

舜双喜临门,但并不恋于儿女私情,而是积极负责地向百姓推广德教,并昭彰告示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典为君子的行动准则。由于舜的模范行为,在他的治理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欢乐升平之气。

再说尧帝,接到女儿报回来的信息,很是高兴,于是任命舜为首席大臣,总理百官。舜在这个位置上又干得非常出色,就连周边国家的使者也对这位年轻的接班人肃然起敬。

舜终于顺利通过了三年考察。这年正月初一,在尧的一再坚持下,舜不得已在太庙接受尧的禅让,登基大统。从此,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领导者观察人需要全面考察。因为在现实中,有那么一些看起来容色谦恭、庄重,说话笃实,慢条斯理,道貌岸然的人。但,究竟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在外表上装得那么庄重、笃实,而内心却是心术不正的“伪君子”呢?不经过审慎的观察是无法知道的。

所以领导者要慎于观察,要善于辨别,谨防那些仅仅在外表上装得那么庄重、笃实,而骨子却是心术不正的“伪君子”迷惑你的视线而上当受骗!

○ 察人的八种方法

用人的首要前提是学会“察人”。如果一个领导不会“察人”,对自己下属的性格、特点或长处和缺点都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何谈正确地用人呢?可是,全面而正确地观察出一个人比较重要的各种素质并非易事,这需要领导们对于“察人”有着比较高的造诣。“察人”的要点在于对下属进行个性分析,找出个性中的重要特质,即古人所说的看出各类人的“本心”。领导可以观其言谈,观其举止,观其胸襟,观其修养,观其气象,观其心性,观其所处,观其操守等,通过对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才能准确地对一个人给予个性定位。对于领导来说,分析下属的个性类型是“察人”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领导应当善于通过语言、眼神、表情和举止等方面的信息,考察、推断人的个性(即人整个精神面貌),练就一套合乎本人的观人之道。

姜太公八十遇文王,辅佐武王建西周,被传为佳话。姜太公所以能够成就这一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整套看出人心本性的方法,这就是他在兵书《六韬》里面说的看透人的人心本性的七种方法。

(1)多向部下提问,获得对部下深层次的了解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事与事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性,这就要求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可能地了解其深层次原因,然后,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去解决。领导者如果能养成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多征询部下的意见,从他们的答案中,可以逐渐了解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角度、解决方案、真实动机等。所谓问之以言,以观其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必要时,可以故意把秘密说给他听,以此来观察他的德行

有时候,领导者也可以故意向某个下属提供一些次要情报,只要泄漏了出来,马上就知道他不能守口如瓶。如果一个人不能守口如瓶,那是不能办好事的。

所以,当一个领导发现部下不能保守秘密时,千万不要把重大问题交与他去处理,否则就容易把事情搞砸。

(3)善于追根问底,以此来测定真假虚实

有些人在回答问题时,只是敷衍塞责,可能会说得很漂亮,但是禁不起进一步的追问。另一些人虽然回答简练,但是却总能道出实情,也显得比较自信。所以领导可以抓住某一个问题,不断地追问,密切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惶惶不安,则表明他刚才所作的回答大有问题;如果对方很坚定,安如泰山,则表明他的确讲了真话。这一做法和现代的某些测谎手段有些类似,不过的确很有用。

(4)故意让他经手钱财,看他是不是廉洁

怎样判断部下是否清廉呢?最好是在实践中观察他。可以让他经手一些钱财,看他在办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有没有贪污的倾向。即使没有,也要看他是否会接受贿赂,因为钱财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很有可能有人行贿。如果部下因此受贿而在处理钱财时故意偏袒某一方,则表明他并不清廉,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将公款中饱私囊,对这种人一定要小心提防。

(5)看他在声色场所如何表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