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转型:良知与梦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4:12:04

点击下载

作者:曹仰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蝶转型:良知与梦想

金蝶转型:良知与梦想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金蝶转型:良知与梦想作者:曹仰锋排版:燕子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8-08-01ISBN:9787508690414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一与世界分享中国管理的奥秘

金蝶集团近年来在徐少春先生的带领下,以“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为核心价值观,自上而下推广阳明心学,以此构建具有创造性、独特性的企业文化。我唯见其进,未见其止,乐何如之。

阳明心学,作为治世、致用之学,在中国,甚至在东亚地区曾经被冷落了相当长时间。究其原因,近代时期,东亚社会发展停滞、制度陈腐、经济落后,而西方科学促成了工业革命,使西方列强经济发达,进行全球殖民,无往不胜,于是,西学吸引、折服了东方学人和执政者,以强势之态迅速覆盖了东亚。在此格局下,中华古老学说连同阳明心学必然加速式微。虽然百余年来东亚三国都有一批批学者在坚持信仰,肩担道义,秉承其说,但狂澜猛至,谁人能够挽其于既倒!幸而世事因果相依,自有其理,孰料20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察觉人心惟危,人类日益陷入种种危险之中。

所幸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未绝,坚守传统美德的城乡人民所在多有,而且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恢复并增强文化自信、自觉的力量,东亚上空又传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阳明之学的弘扬,现在正当其时——人人需要,社会需要,企业需要,国家需要,也可以说世界需要。尤其是对东亚几国来说,把积存或沉睡在个人和集体记忆中的“良知”唤醒,是解决当前种种家庭、社会、国际风险和危机不可或缺的课题。

我们提倡对阳明心学要“真学”,是指不是为任何与名利相关的目的而学,当然也就更不为装点门面而学,而是为了自己精神、心灵的升华而学,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身处于新时代,更应该为天下苍生、为世界和平而学。

近十年来,金蝶集团一直在探索中国管理模式,矢志要与世界分享中国管理的奥秘,并将“致良知”视为中国管理模式的本质,本着“创新和奉献”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以“致良知+”和“互联网+”一心一物两种力量为着力点,去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以此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其志可嘉!“真学”与“实修”本是一体,那就是要自觉地“在事上磨”,就是并非在书斋里学,也并非只在书本文句上下功夫,而是要明其理,动于心,本着良知做前人所未做,经前人所未经,迎难而上。人生何处无坎坷?身体、环境、事业、家庭……每遇一事,无论顺逆,对己都是磨砺,也都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机会。其中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时时“反己”。

反诸己,就是动中静。遇事、遇挫,即使挨过,如果无心,也难以修己而长进。所谓“有心”,即辨人己之善恶、是非。分辨善恶与是非的标准,就是良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之端”,也就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阳明以孟子的“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一语,立起“致良知”的大旗,让人们在生活道路上有所遵循,有所鞭策,有所追求,从而活得踏实,活得心安。

企业职场,就是“事上磨”的最重要场所。徐少春先生说,“良知即资本,企业即道场”,我非常赞同。若在企业职场之中,时时致良知,事事致良知,一种新的商业文明就会出现,现代人也会在世俗职业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意义,让人生获得庄严感和意义感,职场人士在物心两方面的幸福感也会得到提升。金蝶近两年来通过在企业落地普及阳明心学,提高了员工心性,拓展了企业经营,证明了阳明心学是非常适合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哲学。

阳明心学理论的前提,一是人人莫不自知己心之善恶、是非;二是能够“致”其良知于家国人伦、日用万事、“尊德性而道问学”之中;三是用功积累,日复一日,逐渐回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的本性、本能上来,从此无显、无讳,不揜、不饰,养得一生正气,无戚戚而坦荡荡。

回复本体、本能,是成圣之功,无法速成,需自律自省,日兮月兮,水到渠成。企业推行阳明心学,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心,特别是企业领导,需要率身垂范,以生命关照生命、影响生命,日久必达大成。相信金蝶屡经如蝶蛹般的蜕变,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管理模式的光明之路,成为社会主义大道上飞舞的金蝶。

新时代阳明心学的普及和传播需要创新的形式。金蝶不但建立了线下阳明学院,也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参与搭建了阳明心学网上学习平台——致良知云端四合院,将传统书院搬上了移动互联网,善莫大焉。

企业是个小社会,可能存在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员工。阳明心学的精要是全体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瑰宝,其精神实质完全可以和其他民族文化和信仰相通共享,故对于信奉释、道、伊斯兰、天主、基督(“新教”)的员工,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与之交流,共同探讨。儒学不是宗教,阳明心学不是15世纪诞生的儒家“新教义”,和所有伟大宗教一样,它也是在探索人生和宇宙的真理。这种超越信仰的交流只会给双方以启迪,并推动各自的发展创造。

当然,阳明心学并非探索人生和宇宙真理的终极点。如果王阳明的思想不和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最大作用。人类和万事万物的未来,总是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的结果。

祝愿金蝶永远与时俱进,并与世界分享中国管理的奥秘。许嘉璐2018年5月29日于日读一卷书屋榻侧推荐序二走出一条正道

因为“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缘故,我与少春主席合作近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我一方面参与了由少春主席发起并全力资助且身体力行推动寻找和研究“中国杰出管理模式”的相关活动,见证了它所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见证了金蝶在过去十年中转型发展,并成为新技术弄潮儿的历程。这一切都让我极为振奋,当被邀请为这本书作序的时候,我欣然接受。而仰锋老师沉浸金蝶,依赖于厚实的理论基础,依赖于对金蝶的全面观察,使得这本书也呈现出独特的实践与理论价值。这是一部关于思想的书,也是一本关于路径和方法的书,阳明先生“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金蝶转型的路径和方法则是这种思想的载体。或者说,正如少春主席想为中国企业所做的探索那样,这本书也是一个蕴含着中国管理思想与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实践探索的结晶。

我是在更早的时候认识少春主席和金蝶公司的,那个时候我还在山东六和集团任职,公司的财务软件系统就是金蝶的产品,之后我又深入了解了金蝶融入农牧企业的专业服务与研发,对这家公司产生了特别的感觉,也开始与少春主席近距离交流。当决定把实业界与学术界对接起来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少春主席,并邀请他一起到武汉参加“管理学在中国”的学术研讨会,那一次少春主席的发言给学术界的同行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但令我想不到的是,源于此,少春主席发起并资助了“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项目,其表现出来的气魄、担当及行动力,让我深深折服。我想在那个时候,少春主席已经把“梦想”的种子埋入中国管理实践与研究之中,这梦想在金蝶生根,在“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十年探索中生根,更在中国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历程中生根。

在我仔细阅读全书的过程中,脑海中会闪现出很多熟悉的画面,从技术升级,到激活个体,再到激活组织,再到一起推进“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和“中国管理模式50人论坛”(简称“C50+论坛”)的设立,一个个画面,一次次合作,一个个惊喜,都涌现了出来。少春主席带领金蝶人从财务软件开始,伴随技术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有些时候我也参与到他们砸掉电脑、办公桌,甚至砸掉职位的行动中。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有组织地放弃自己固有的优势和习惯,这一切不容易做到,这需要心智的开阔,需要内在的动力,需要气魄与决心,更需要胸怀与担当,但是少春主席和金蝶人做到了。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对金蝶转型的全过程展示,毋宁说是对金蝶整个组织所诠释的价值追求的全方位展示。金蝶系有8 000名员工,他们不仅仅是在追求做出伟大的产品,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本质上更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所以当少春主席告诉我,他把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引入企业,并让它成为内在驱动力量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的突兀感,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因为用他的话说,“企业即道场”,企业本身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是一个修炼的场所,也是一个道场。阳明先生的“在事上磨”、“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在金蝶的转型过程中,深深地融入了进去,并成了金蝶人自觉的修炼习惯。

对企业领导者来说,带领企业走上持续成长的道路,是一个永恒的挑战和责任。仔细阅读全书,你会感受到少春主席在引领金蝶持续成长的方向上,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是一个有远见和务实的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人。他赋予金蝶使命,并把自己完全置于这个使命之下。他总是让自己处于一种学习和对话的状态中,不断与客户、研究人员、员工、学者,以及同行和企业家们沟通交流。而至关重要的是,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加大投入,比如人工智能与云计算。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金蝶”。记得2017年10月我们一起见证金蝶启动新标识系统的时候,那些飞舞的彩蝶,仿佛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金蝶在腾飞。

转型对于金蝶来说是明智之举,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你可以在书中看到这个过程的艰辛——一方面有来自客户习惯的外部压力,一方面有来自放弃原有优势的内部压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不确定性带来的复杂性和挑战。可喜的是,金蝶做到了。当从书中看到金蝶在云业务上的迅猛发展,以及带给客户全新的价值创造的真实绩效时,这家企业所经历和探索的路径与方法一定会让你深受启发,期待你借此去做出自己的创新尝试。

也许是因为自己非常熟悉金蝶和少春主席最近十年来所走的路,我会更加关注金蝶转型的内在驱动力量是什么,而这也是这本书尤为值得推荐的地方,那就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如何成为一个“布道者”,把价值观内嵌在企业组织体系中,内嵌在组织成员中。“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今天已经完全融入金蝶的战略与经营之中。近十年来,金蝶人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管理实践的中国管理模式,并且矢志要与世界分享中国管理的奥秘。少春主席第一次和我谈到“阳明心学”的时候,他兴奋地告诉我,“致良知”就是中国管理模式最好的内涵,而他本人将“致良知”视为中国管理的本质,完整引入自己的管理实践及金蝶的管理体系中。同时,他坚持要以“创新和奉献”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以“致良知+”和“互联网+”两种力量从内而外建立独特的企业发展模式,形成命运共同体。也正因为如此,金蝶收获了最近几年的强劲增长。“致良知”是回归本心,对于当下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企业家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今天技术变化迅猛、价值追求多元、挑战与机会并存,如何真正找到一条健康的企业发展之路,如何引领组织成员为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在我看来,赚钱不是商业的最终目的,只是商业必须具有的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如果不能还原生活本身,它就失去了意义。当商业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时候,它可以让我们有感知未来的能力,也让我们有承载过去的载体。它可以让我们人类所有的感应串联起来,这个串联的过程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

如果能真正达到“致良知”的境界,那么我们根本无须去“猜”顾客的需求,自然就有“行”的方法摆在那里,而且必是众人乐意接受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阳明心学也是在教我们如何追寻生命的本真,从而实现生命(生活)的意义。

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中国必将与世界分享其管理智慧。这句话给少春主席带来梦想和激情,并让他认识到作为企业家的使命。多年来,他一直认为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带领人们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他所提出的“三角模型”包含了管理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即管理哲学、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这是任何一个管理模式都必须回答的三个核心问题,而管理哲学则是管理模式之灵魂。

也正因为如此,少春主席带领金蝶转型时,把“致良知”聚焦在日常工作中,甚至金蝶的企业文化里,更重要的是将其直接转化为金蝶的方法论及管理模式。本书总结了企业转型的“BML”公式,清晰地把金蝶转型的核心方法呈现给读者,即企业转型=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领导力n。这个公式表明,企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型,即商业模式转型、管理模式转型和领导力转型。也就是说,在企业转型成长的S曲线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三条转型曲线,即商业模式S曲线、管理模式S曲线和领导力S曲线。商业模式转型围绕着用户、市场和产品,管理模式转型围绕着人才、组织和机制,而领导力转型围绕着愿景、文化和能力。同样,商业模式曲线、管理模式曲线和领导力曲线的变化会在一段时间后才反映在企业价值曲线上。也就是说,企业绩效成长曲线的变化是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领导力三条曲线共同演进的结果。

企业是个整体,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我一直强调管理需要回归到“整体论”上,以“企业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去理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去推动企业转型,尽可能地贴近企业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更有远见,更能融入环境,更能与顾客在一起。当拥有整体能力的时候,企业才能焕发出能量,取得卓越的绩效。而这个整体的核心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个个拥有“良知”的个体,这是领导者所要真实感受并真切启发的核心关键,在这一点上,金蝶做了极有价值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效。在整个转型的过程中,金蝶人相互学习,打破藩篱,精诚合作。他们不断寻找机会突破自己,不断打破组织边界,让改变成为一种习惯,让新增长变得生动与真实,让金蝶在客户面前成为一个整体。

最后引用一首阳明先生的诗,与大家共勉。道自升沉宁有定,心存气节不无偏。知君已得虚舟意,随处风波只晏然。陈春花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2018年5月28日于朗润园推荐序三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指出的战略方向。

实现这三个转变,对于格力而言就是让消费者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世界用上中国造,爱上中国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拥抱创新——创新更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管理模式,创造全球领先的中国产品和服务。

作为金蝶的客户和朋友,我觉得,金蝶与格力有相似的气质。第一个就是创新,金蝶三次成功转型就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从2012年开始,徐少春先生带领金蝶向云计算转型,到现在超越了国外同行,值得赞叹。第二个就是推动文化转型,金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植入企业文化之中,值得称道。“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其实就是回归初心再出发,为了用户需求,为了国家利益,为民族争光!我在格力干了快三十年,我的初心就是要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超越国外的同类产品,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造的电器不比外国人造的差。

从“好空调,格力造”,到“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到今天的“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其实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让格力一直具有领先业内,乃至领先全球的能力。创新从来都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在格力,质量管理不仅是质量控制部门的事情,也是全体员工的事情,因为“人人都是质检员”,质量就会有保证。我们以“没有售后服务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作为追求目标,力求做到“零售后”,所以敢做出格力空调十年保修的承诺。没有质量做支撑,营销就是行骗。管理的本质是进行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创新创造提供保障,为我们的员工提供一个利于创新的平台,让创新成为一种企业内部可持续的文化行为。金蝶处在竞争激烈的IT(信息技术)产业,25年成功转型三次,如果没有自主创新的坚持,没有核心技术的积累,没有创新文化的支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金蝶转型:良知与梦想》一书值得一读。

人们以前更关注欧美的成功企业模式,或者日本的企业管理,认为它们的企业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而中国的企业就是野蛮生长的产物,在管理模式上无借鉴价值可言。现在需要改变这种思维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成长起来一大批有成就的企业,它们的成功经验需要总结。金蝶发起的“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遴选活动就是对超越公司利益的社会贡献的追求,其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如同德鲁克说的那样,是跟世界分享中国企业的管理奥秘,让世界上更多的企业能从中找到可借鉴的地方,这对于我个人,对于格力,对于中国企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数字经济新时代属于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敢于担当的企业。格力的目标是要做百年品牌企业,我相信金蝶也是如此。中国企业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保持自己在企业创新、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战略思考,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本书对于中国企业的价值所在。

祝愿金蝶25周年生日快乐。愿它与格力一样,引领行业进步,在迈向百年品牌的征途中,为新时代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模式!董明珠格力电器董事长2018年6月11日自序让世界充满正能量

2018年5月13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推出了一期《打造商业正能量》的节目,金蝶董事会主席徐少春、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远东控股董事长蒋锡培、长城物业董事长陈耀忠、立白董事长陈凯旋、金夫人创始人周生俊等6位企业家一起亮相,展现了企业家打造商业正能量、共建新时代新商业文明的社会担当。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这4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40年,也是中国企业家群体不断成长壮大的40年。如果说,过去40年,中国企业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抓住发展机遇”,那么到了今天,在构建新商业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世界充满正能量”则成为中国企业谈论最多的话题。

顾名思义,“正能量”是推动社会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力量,它让人们从光明和希望中体悟人生的快乐。

商业世界需要正能量,它能揭穿商业中的假象、虚伪和谎言,构建“开放、透明、分享、责任、共赢”的新商业文明,而这需要企业家们的共同努力。

我和金蝶董事会主席徐少春先生结识于2009年,那时,他正在商业世界传播正能量。2008年,在成思危先生的指导和支持下,金蝶与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联合国内6家知名商学院,发起设立“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Chinese Management Model Research,简称CMMR),这是一个非营利评选活动,目的就是发现、研究并传播中国管理模式,也就是传播管理正能量。

我从2009年开始参与“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评选活动,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并参与调研和编写了海尔、九州通等几家企业的案例。今年,已经是这项活动开展的第十一年了,在过去的十年里,专家们深入实地调研了包括腾讯、招商局、百度、京东、海尔、万科、摩拜、科大讯飞、华大基因等在内的超过160家企业及其1 550名创始人和高管,出版了10本案例集,发现中国管理模式与西方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就是文化。

坦率地说,金蝶资助这项活动,经受了很大的挑战和考验,不仅每年需要投入资金以资助专家们调研,举办颁奖盛典,更需要勇敢地面对他人的质疑。其实,许多人并不理解徐少春为什么要推动这个活动,也有人认为管理没有国界,不存在“中国管理模式”。

传播“正能量”需要恒心和坚持,更需要志同道合者共同砥砺前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陈春花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志同道合者”,她现在担任“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理事长,并和徐少春于2017年联合发起成了“中国管理模式50人论坛”,分别邀请了25位学者和25位企业家加入。该论坛的宗旨是,以“让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为使命,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致力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的进步,为世界贡献独特的中国现代管理文化价值。我有幸被邀请加入“C50+”,成为其中一员,和这么多志同道合者共同推动中国管理的进步,共同传播商业正能量,实属人生一大幸事、乐事。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亲身经历了“文化多元化”对“管理模式多样性”的影响。我先后在北京、哥本哈根、硅谷、香港等地工作,不仅研究了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深入研究了欧洲和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我发现,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深深地根植于它所在的文化之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自然,其滋生出的管理模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文化的多元化,将会催生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那么,什么是中国管理模式?它和欧美、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何不同?它对中国的企业转型和成长有什么价值?中国管理模式是否能够在全球崛起?

正是带着这些疑问,也是出于好奇,我开展了一系列企业案例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的转型与成长历程,来观察中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独特性,并与欧美的企业进行案例对比,以期找到东西方管理模式的差异。《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一书是我对海尔战略转型与“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深入研究的成果,它展示了海尔如何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平台生态型企业,如何通过“人单合一”模式“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首席执行官)”。《金蝶转型:良知与梦想》是我“企业转型”系列的第二本著作,这本书展示了金蝶如何从一家财务软件企业逐步转型为“云计算”平台企业,如何通过“良知和梦想”来激发员工的斗志,激发组织的活力。

在1991年创业之初,徐少春给公司起的名字叫作“爱普”,希望“让爱普洒人间”,3年后,改名为“金蝶”,希望“账海无边,金蝶是岸”。在过去的25年,金蝶已经帮助千万财务人员成功甩掉了算盘。2018年,徐少春提出“让天下没有假账”的愿望,推动公司向云计算转型,开启财务管理新世界,为金蝶的下一个25年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下一个25年,中国企业转型将进入“ABCD”(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block chain,区块链;C,cloud,云计算;D,big data,大数据)科技重塑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新时代,是企业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25年,也是中国企业全面赶超的25年,金蝶基于“云服务”的商业模式将迎来巨大的商业机会。

到2043年,金蝶50岁的时候,它是谁?它有多大的规模?它是否能够成为软件行业的世界级企业?我相信,没有人能够给出明确答案,但我们有理由期待金蝶满载正能量,飞进千千万万家企业,与中国的企业共同成长,实现再一次蝶变。

在此,感谢徐少春先生的支持。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与他多次深入交流,他毫无保留地与我分享近三十年的创业经验、教训和体悟,帮助我厘清了金蝶转型的脉络,触摸金蝶转型之魂。

感谢金蝶集团孙雁飞、李光学、林波、田荣举、张良杰、郝登胜、吴建国、易薇、沈崇锋、王宏、宋立超、马兴旺等接受我和研究团队的访谈,感谢中国管理模式研究院的曾昊、胡谨、申宇(企业文化部)、李江(办公室)、李瑞星在资料收集和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

为了从多个角度来观察金蝶的转型,我还访谈了金蝶的用户。感谢万科高级副总裁王文金、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杭州万事利总裁李建华在访谈和交流中给予的宝贵意见。

世界需要正能量,只有正能量才能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企业之所以卓越,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有卓越的业绩,更是因为它们能够激发、传播正能量,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激活正能量,天下无假账。

这是我的期待,也是我的祝福。

2043年,我愿与金蝶人共同见证他们梦想成真!

是为序。曹仰锋2018年5月18日于香港寓所“颐元斋”引言良知与梦想:从自我到生态的原动力

2018年5月4日,我应邀到金蝶深圳总部参加金蝶“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这一天,金蝶创始人徐少春先生携手几位国内财务管理专家,举起大锤,砸毁了代表财务管理旧世界的围墙,共同开启基于云服务的“财务管理新世界”。

这是金蝶开启的又一次创新转型。金蝶依靠财务软件起步,已经在财务管理的旧世界里驰骋了25年。但是,金蝶要和过去的成功说再见,要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启财务管理的新世界,因为金蝶发现,在旧的财务管理世界里,财务和业务之间一直有堵无形的“围墙”,导致了视角局限、计量不准确、披露滞后等问题。会计人员终日感觉工作机械重复、账目难平、价值感低、存在感弱;财务管理者也常常陷入焦虑和困惑——效率如何提高,数据如何变成资产,信息如何实时更新,风险如何预判,团队成员如何更好成长。“头号玩家”们举起大锤,砸掉的不是财务管理旧世界的围墙,而是财务管理的旧思维。没有财务管理思维的转型,就没有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无人会计,人人财务”是金蝶云财务管理新世界的核心理念。在财务管理新世界里,财务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赋能并成就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金蝶预计未来80%的重复性、基础性会计工作最终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实现“无人会计”,但财务不会消亡,其重要性反而更加凸显,60%~70%的核算会计将成长为业务财务。财务与业务的围墙被打破后,在“人人财务”的新理念下,金蝶财务云通过“ABCD”的新技术,让数据更加立体多维,创新交互体验,驱动财务变革,让人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流程信息、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实现员工自我驱动,协助风险预判,让数据服务于人人,让人人成为自己的CEO。

人人都是CEO,是当下许多企业转型的方向,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平台生态型的管理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转型成一个强大的赋能平台,支持每一个员工自主创业和自主创新,赋能每一个人,使之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高德纳(Gartner)针对企业CEO与其他高管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2018年与2019年CEO的优先事项排序中,业务增长位于榜首。然而调查发现,随着实现简单可行的增长变得愈发困难,CEO目前正关注重塑与升级企业架构,其中一项核心的业务就是数字化转型。

财务管理模式是支撑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在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在经历了珠算、电算时代后,即将迎来基于云计算的财务管理新时代,企业财务云服务模式正逐渐替代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而金蝶从传统财务软件企业转型为“云计算”企业,顺应了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大势。2017年,其云服务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实现收入近5.7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66.7%,占总收入的24.7%。

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企业转型迎来诸多挑战,领导者们都在寻找转型和变革的策略和模式。金蝶是中国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转型的典范,基于对金蝶转型案例的研究,本书想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力量引领转型?什么样的框架指导转型?什么样的模式实现转型?

从1993年到2018年,金蝶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这25年也是持续创新、与客户共同成长的25年。跟随时代发展的节拍,金蝶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从财务软件企业转型为ERP管理软件企业,又转型为软件服务型企业,再转型为云计算企业。这三次转型,是力量、框架和模式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心智模式从“迷失”到“回归”的转型,也是企业战略从“自我”到“生态”的转型。转型:力量、框架与模式

在课堂上,我曾经多次问管理者:是什么力量驱动企业转型呢?大多数管理者给出的答案是迫于外部的市场环境。其实不然,从对金蝶转型的研究中,我发现真正推动企业转型的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企业领导者们的激情与使命感。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一个管理的常识,但却常常被管理者所忽略。在推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挑战是不够的,更不能激发员工的内驱力,带来的只是恐惧和不安。

为什么激情和使命感是转型最根本的驱动力呢?组织学习大师、麻省理工学院的奥托·夏莫认为,变革的本质是“由对抗过去转而去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变革要求人们的思维冲破头脑,直达心灵,要求人们从只关心自身利益的自我系统意识转变为关心全体利益的生态系统意识。当一个领导者按照自我意识运作的时候,驱动他的是个人自我的关注和意图;而当按照生态系统意识运作的时候,动力就来自对全体利益的关注。

在我看来,转型的本质就是,放下过去,拥抱未来。为什么许多企业不能成功转型,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领导者不能“放下过去”,心中装满过时的经验而不自知,还津津乐道,其结果是给企业带来战略盲点,既看不到战略转型的方向,又找不到转型的突破口。

我从金蝶转型案例中得到的第一个启发是,企业转型的根基是“心智”的转型,转型的力量是“心的力量”。转型意味着改变,意味着创新。人为什么要改变原来的行为,为什么要不断创新,其本质原因在于他们找到了激发改变和创造力的内在源头。这个源头就是“生命的意义”,就是“人生的价值”。史蒂夫·乔布斯认为,成就伟大事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你所做的,做你所热爱的”。在转型中,徐少春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不管是他在创业早期推行的激情管理、激情文化,还是最近几年力推的“致良知”,从本质上来说,他是想让金蝶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将工作与人生使命感重新连接,将工作与人生价值重新连接,唯有如此,才能够激发员工变革的内驱力。所以,徐少春常常引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良知与梦想”是推动金蝶25年持续转型的力量。良知,即放下过去;梦想,即拥抱未来。良知,是因,是本源;梦想,是果,是事业。从表象上来看,金蝶的转型是科技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与迭代;从本质上来看,金蝶的转型是金蝶人良知与梦想的不断发现与回归。

如果仅仅找到转型的力量是不够的,企业转型还需要具体的转型框架来指导。金蝶转型给我们的第二个启发是,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企业各战略要素之间共同演化的结果。由此,我得出了一个转型公式:企业转型=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领导力n。金蝶三次转型,每一次转型都不仅仅是产品的转型,而是这三个要素的共同演进,从本质上就是战略、组织、领导力的协同转型。

我把这个转型公式概念化为“BML”框架,即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转型、管理模式(Management model)转型和领导力(Leadership)转型。BML转型框架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道理,企业转型这一系统工程说到底就是“三个中心”:商业模式以用户中心,管理模式以员工为中心,领导力以文化为中心。

从金蝶转型的案例中,我发现这三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价值”。商业模式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为用户和生态创造价值,管理模式和领导力模式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为员工创造价值。前者关注企业对外部用户的价值创造,后者关注企业对内部员工的价值创造。所谓的转型,就是在不同的时期,利用不同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领导力模式,为用户和员工持续创造价值。创造价值是永恒的,创造价值的模式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价值创造是企业转型的核心。

在BML转型公式中,我认为领导力就是企业转型的支点,所以,我在领导力这一变量中加入了一个“n次幂”。我想表明,企业的任何转型,不管是商业模式转型,还是管理模式转型,如果没有创始人及其管理团队领导力模式的转型,都难以成功,因为,企业的转型本质上是人的转型,是人思维模式的转型。

金蝶转型给我们的第三个启发是,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管理模式,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徐少春找到了他心目中的“中国管理模式”,这就是“走正道、行王道”。他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致良知”,就是“激活人心,凝聚信任”。致良知,即“走正道”,它包括正心、立志两个维度;平天下,即“行王道”,它包括赋能和施惠两个维度。王道管理就是让每个人尽自己的天性。“圣人之道,可学而至”,徐少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就是“道”,就是每个人“这颗心”,因此,践行中国管理模式要重视“心”的力量,重视“人”的力量。金蝶近来倡导的“人人财务”“人人都是CEO”等新的管理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人平等”这一核心理念而提出的。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本书采取的是“单一纵向性案例研究方法”,以金蝶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大事件为轴线,从战略、组织、文化、产品、模式、领导力、激励等多个角度来阐释金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转型策略。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题词是“创业”,揭示了金蝶的第一次转型,包括第1、2、3三章。这是金蝶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从艰难起步到初创成功的十年,时间跨度为1991年至2000年。

1991年,徐少春辞职下海,从几千元起步,创立“爱普”,后来更名为“金蝶”。到2000年,金蝶已经成为中国财务软件行业的领导品牌。在这十年,金蝶进行了两次股改,牵手IDG资本,为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做好了充分准备。金蝶发布了国内第一款基于Windows系统的财务管理软件,塑造了“科技驱动创新”的基因。同时,金蝶在国内较早地提出“数字化管理”,并实现了从财务管理软件企业向ERP管理软件企业的转型。在文化与组织模式上,金蝶培育激情文化,探索激情管理模式,这一切都是为了突破创业企业的成长瓶颈,打破“一个人的组织”,激活组织的智慧,以组织智慧来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部分的主题词是“求变”,揭示了金蝶的第二次转型,包括第4、5、6三章。这是金蝶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也是高速成长的十年,时间跨度为2001年至2010年。

2001年,金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于2005年转到主板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和产品创新,金蝶加大了业务扩张的步伐,提出了“产品领先,伙伴至上”的计划,这是金蝶“平台生态”战略的第一次尝试,初步围绕着ERP产品构建了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让ERP个性化”是金蝶蓝海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为金蝶开辟了一个新的蓝海市场,强化了与生态伙伴的共赢关系。金蝶构建“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来打破官僚制文化,建立平等、开放和创新的文化。

金蝶的第二个十年,也是跌宕起伏的十年。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管理挑战也越来越大。徐少春曾经把学习的目光转向西方大型企业,希望把金蝶打造成一家具有“国际范儿”的企业,并借鉴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来规范金蝶的管理模式,引进有知名外资企业高管背景的管理人员,但是,总体效果并没有达到他的理想,于是,金蝶开启了中国管理模式的探索之旅,以寻找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在这期间,金蝶还逆势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新四年战略”,推动企业从“软件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第三部分的主题词是“蝶变”,揭示了金蝶的第三次转型,包括第7、8、9三章。这是金蝶发展的第三个十年,时间跨度为2011年至2018年。

在第三个十年,金蝶既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又遭遇了自创业以来最大的挑战,公司业绩出现了典型的“U型”反转。在2011年之前,金蝶收入每年持续增长,而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业绩下滑,2015年业绩开始回升,到2017年业绩全面回升。

事实上,许多企业在转型时业绩都会陷入“L型”陷阱,增长长期低迷、乏力,甚至一直不能实现业绩重新反转,走出转型困境。徐少春认为,金蝶能够走出困境,是“心性”的胜利,是迷失后的回归,是重新找到了初心。而这次回归后的再出发,成为金蝶的第三次转型:从管理软件企业转型为云计算企业。这是金蝶发展历史上最为彻底的一次商业模式转型,徐少春期待用“云服务”把人与人连接起来,打造企业命运共同体,为企业中的每个个体赋能。

金蝶自1991年以来的转型发展史,就是金蝶人的一部创业创新史,也是其不断突破自我、寻找良知、始终如一的奋斗史。

第四部分的主题词是“启示”,向读者展示了金蝶转型对管理者们的启发,包括第10、11、12三章。

第10章,我详细介绍了企业转型的BML公式;第11章,展示了金蝶所探索的中国管理模式;第12章,我预测了金蝶下一个25年的转型方向和发展目标。

本书记录和剖析了一家中国科技企业转型的旅程。金蝶在转型旅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挑战,其他谋求转型的企业也必将有类似的遭遇;徐少春在转型旅程中所经历的痛苦、迷茫,其他正致力于转型的管理者也会遇到。我相信,金蝶及徐少春近三十年的探索与转型所取得的成果,将会有助于变革者们打开思维,重塑心智,依道而行,走向卓越。第1章艰难起步:初心与梦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明)王阳明

明朝的王阳明被世人尊称为“心学集大成者”,时至今日,阳明心学对人们的影响依然很大。在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之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被称为“心学四要诀”。在王阳明看来,“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心,即天理。无善无恶就是没有任何私心物欲的遮蔽,这就是天理和良知。在我看来,所谓致良知,就是去掉私心物欲,达到心之本体。“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王阳明认为,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只有内心纯净与光明,心灵中所蕴含的巨大智慧才会显露出来。格物致知,就是不断去恶为善,寻找光明和本真之心。

和中国许多企业不同的是,金蝶将“致良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并将“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一切都源于金蝶创始人徐少春儿时的梦想。“四梦”少年

徐少春,是一个追梦者。

1963年,徐少春出生于湖南省沅江市的一个小乡村。沅江市地处洞庭湖滨,因是“沅水归宿之地”而得名,享有“洞庭明珠”“江南宝地”的美誉。春秋战国时期,沅江就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战国时属楚国黔中郡。秦国时,沅江属长沙郡。

小时候,徐少春常到洞庭湖里游泳,他回忆道:“湖南人长期以来就有那种积极抗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管天气变化,我行我素,越热越要吃辣椒,越冷越要跳到江里去游泳。”

耿直、浪漫、坚韧、敢为天下先,徐少春的性格中有着鲜明的湖湘文化特质。

徐少春兄弟姐妹共五人,他排行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湖南方言叫“满仔”,因此得到了较多的疼爱。虽然贫穷,但人穷不能志短,他的父母一直鼓励孩子们上进向善。“从小我父亲就教我们兄弟姐妹《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人们内心都是善良的,都是有爱心的。”

徐少春自小酷爱读书,家里没有电灯,他就点着煤油灯看。“外面来人了,他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邻居人就跟我妈说,你那个小儿子是个书呆子。”徐少春的大哥如是说。在小时候读过的书中,徐少春最喜爱《林海雪原》,梦想成为少剑波那样的英雄人物。至今,这种颇具浪漫主义的英雄情结,可谓徐少春心中最深的情结。

那时候,徐少春的大哥担任村里的民兵营长,家里常有当地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和朋友来做客。“我的母亲非常好客。每次客人来了,她都在老式的方桌旁摆上条凳,泡上家乡的‘擂茶’——用生姜、芝麻、花生、黄豆之类配的,喝起来味道醇香。赶上吃饭时间,她就请人家一起吃饭。虽然当时家里条件差,但是母亲大方随性,被大伙称为‘阿庆嫂’。”

在徐少春的眼中,父母非常善良、纯朴,绝不会因为客人身份的不同而招待不同。父母和同村的乡亲关系特别好,父亲也大度,善于和不认识的人交朋友。后来家里条件好一点,徐少春“总是看他给人递烟,一包烟经常是别人抽了一大半,他只抽了几根”。

恢复高考制度后,父母积极鼓励徐少春去参加高考。他印象最深的是,从读高中到上大学的数年间,每次回家,妈妈都会煎一对荷包蛋给他吃。“这在农村是家庭里的最高待遇了,如今想起来,还很让我感动。”

家里客人们谈话的时候,徐少春往往会在一旁静静地听。听客人们说城里城外的故事,大哥带回来的书他也仔细阅读。聆听和阅读,让他的视野逐渐变得开阔起来。那时候,少年徐少春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当上像那些客人一样的官,像他们一样实现抱负。“有一次,家里一位客人逗我说:‘你抽不抽烟?’我回答:‘我不抽,我不当县长不抽烟。’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心里有个感觉:能潇洒抽烟的大人都是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如果要抽烟,地位也要匹配,只有实现了‘理想’,才可以想抽烟这些事。”

因为贫穷,徐少春上高中时常以咸菜萝卜来填饱肚子。他告诉母亲:“我一定要做金钱的主人,绝不做金钱的奴隶。”2017年9月,徐少春向中学时的母校——现沅江共华镇中心小学捐赠了一栋教学楼,徐少春亲自给它取名为“立志楼”,在捐赠仪式上,他回顾了自己上学时的情景:“40年前,有一个少年从白沙乡来到这里。他当时每个月手里攥5块钱,背30斤粮食,走上三四十里地来这里上学。”

他还记得,当时的校长罗志章老师,召集所有老师和同学们开会,大家一起喊口号:“过长江、跨黄河,志在清华;树雄心、立壮志,胸怀四化。”这个梦想也激励徐少春一定要考上大学。徐少春回忆说:“‘过长江、跨黄河,志在清华’,这只是一个小目标;但是‘树雄心、立壮志,胸怀四化’,却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伟大理想。”

除了“县长梦”“清华梦”“四化梦”,“文学梦”是萦绕徐少春最深的一个梦。少年徐少春热爱阅读,擅长写作,喜欢素描,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成为一名作家,乃至文豪,曾经一度是他的梦想。结缘计算机

从文学到计算机,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跨越,源自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人造卫星在天空中播放的音乐《东方红》就是计算机唱的”,哥哥的一句话,让徐少春对当时尚属神秘的计算机领域产生了强烈兴趣。1979年,16岁的他考取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

1977、1978、1979级的大学生,即“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头三届大学生,又称为“新三届”,社会对其寄予厚望。无形之中,“新三届”大学生也充满了自信和担当。“新三届”大学生年龄参差不齐,16岁的徐少春应该是班上最小的了。有人评价青年时期的徐少春“文质彬彬,但又锐气十足”。

大学期间,徐少春协助警察抓过小偷,也与其他学校的同学打过架,都是出于他的个人豪气。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他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书,“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至今,书中的这句名言仍是徐少春的座右铭。

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2010年,徐少春参加了东南大学108周年校庆,他在校训前加了四个字“追逐梦想”,并以“追逐梦想,止于至善”为题做了主题演讲。作为学长,他还送给学弟学妹三个礼物——望远镜、水晶锤和英雄人物传记,它们分别代表目标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以及梦想的力量。

至善即良知。如果今日徐少春再去参加东南大学校庆,除了“梦想”,他一定会更加突出“良知”的力量。

1983年,徐少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一家工厂。“如果我是厂长……”,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徐少春毫不掩饰自己的“厂长梦”,他还为工厂编写了一个工资管理的小程序,大大简化了财务人员的工作。也许从那时起,帮助财务人员从账海中解脱出来的梦想就已经种在了他的心中。锐意创新、锋芒毕露的徐少春与当时工厂的体制和环境并不是很合拍,他“轻狂”的“厂长梦”自然也没有在这里实现,工厂的氛围反而让他感到窒息,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1985年,徐少春选择离开武汉,他要为自己找到一个能够施展能力的新机会。他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下决心继续深造。在专业选择上,他敏锐地找到了一个把计算机与财务相结合的专业——会计电算化,并且考取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会计电算化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会计理论家杨纪琬先生,成为我国第一批会计电算化硕士研究生。亲炙名师,耳濡目染,徐少春逐渐萌发了自己的“学者梦”。在徐少春眼里,杨纪琬教授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业界非常有权威,徐少春也希望自己能像老师那样,成为一代名流,能够驰骋“学术沙场”。

1987年,还在读研究生的徐少春在《电子财会》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论会计电算化的标准化、通用化和商品化》,那也是他第一次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不曾想到,论文发表后,湖北武汉无线电六厂一个即将退休的总会计师给他来信了。这位会计师在信中写道:“徐教授,你这篇文章很好,我看了以后,就想着与你合办一个会计软件公司。”这位总会计师误将年轻的徐少春当成教授了。

这封来信在徐少春心中播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原来还可以办一个公司来干这个事”,回顾创业历程时,徐少春将这一刻视为他创业梦的起点。辞职南下

2018年春节,在泉城济南,徐少春与当年的同事重逢。

三十年前,即1988年,徐少春研究生毕业后,从北京来到山东省税务局工作,当时他的女朋友章青也在济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最理想的安排了。然而怀着创业梦想的他并不习惯税务局按部就班的生活。

闲暇时间,他经常去济南的三好电脑街逛,琢磨着能不能办个电脑公司,推广自己研发的财务软件,结果发现,在当时的山东,办公司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我就觉得山东特别保守。那个时候就萌生了要离开济南,到深圳来的念头。”

198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资本苏醒之年”。那时候,民间流传“摆个小摊,胜过县官”的说法。一批先知先觉者已经产生了清晰的产权意识,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资产和事业。那是一个予人无限遐想的年代。

一向直觉敏锐的徐少春也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在山东省税务局工作了短短三个月之后,25岁的徐少春决定辞职,南下深圳,去闯荡一番,追逐自己的梦想。

从1978年到1988年,改革开放已有十年,深圳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23个成员。“大哥大”在深圳街头出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已开工建设一年。王石把自己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更名为“万科”,同年12月,万科发行中国大陆第一份《招股通函》,开始涉足房地产业。一年前,即1987年,43岁的任正非离开南油公司,也在深圳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后人评价说,这一代企业家赶上了深圳最适合创业的年代。1988年的深圳,到处都弥漫着创业的气息,这种气息中蕴含着梦想,甚至吸引了远在中国北方城市最不安分的创业者到这个南部边陲的小渔港。

徐少春就是这群不安分的人中的一个。这一年,年轻的徐少春凭着导师杨纪琬的一纸工作介绍信,从济南只身前往深圳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就职。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下火车,他就看到一个指示牌——一边指向香港,另一边指向深圳。“一看到香港方向,我心里马上就有一个反应,我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停留一晚后,第二天徐少春就坐中巴车前往蛇口。一路上摇摇晃晃,当时深南路两边都是田地,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车一开便尘土飞扬。

1988年10月20日,徐少春拎着一个包,到了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当时的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已经为外资企业提供服务,员工们着装也非常洋气,穿西装,打领带,这些都让徐少春兴奋不已。那个年代的人们非常羡慕和向往国际化的文化,传统文化一般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徐少春当天上班报到,下午三点就去踢足球。徐少春喜欢运动,尤其是打篮球。他还记得,刚到深圳时,他们单位与另一个单位的人进行篮球比赛。“他们平均身高一米八,我们平均身高一米七,结果打成了43∶43平,双方都很高兴。晚上一起喝酒,其实十几个人中只有五个人能喝,不过却喝了十几瓶白酒,喝得很痛快,后来我在医院躺了三天。”

回忆当年,徐少春眼中依然充满兴奋。篮球给徐少春带来很多快乐,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先打一场篮球。在球场上,他是前锋,但并不贪功。每到比分接近时,他就会向队友高呼:“现在到了关键时刻!”这是他在球场上的习惯用语,常常能够激发队友的斗志。他喜欢竞争,越是竞争激烈,就越能激发其斗志。球场如职场,徐少春在创业路上,也是一个喜欢竞争、充满激情的人。而运动文化,后来与“良知文化”“创新文化”并列为金蝶公司的三大文化符号。

徐少春记得,当时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的朱祺珩所长公务繁忙,常常是刚和一家企业谈完业务,又接着与另一家谈,还经常需要到香港出差。深圳的办事速度和工作效率,让初来乍到的徐少春印象极为深刻。

当时的蛇口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被称为蛇口工业区的“老板”的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总揽大局,干得风生水起。袁庚提出的那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流传甚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深圳到处都在搞建设,俨然一个大工地。徐少春在这里大开眼界,到海上世界游玩时,感觉好像到了国外;平时路过的中心体育场、蛇口税务局附近工厂林立,工人很多,车流不息;蛇口工业区还举行董事竞选,成为董事的赵勇后来帮助金蝶引进了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那时候,徐少春下班后就去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有时去大排档与朋友喝酒畅谈,指点江山,意气风发。一个人和一座城,其精神和气场,高度契合,这是难得的缘分。

深圳改革开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梁湘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要生一千次,我愿生在这个地方;如果要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个地方。”徐少春对此话深有共鸣。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徐少春回顾过往,深圳蛇口的日子恍若就在眼前。“没有当时的蛇口,就没有后来的金蝶。”

在这生机勃勃的蛇口,徐少春一边工作,一边开始编写财务软件。

199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家领导人在会议中明确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1991年5月,坊间盛传邓小平要来深圳视察。

当时,全国上下都有一种感觉,科技的春天来临了!深圳也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间科技企业。被朋友们称为“春哥”的徐少春遇见了科技的春天,他的创业梦又被唤醒了。

1991年5月,徐少春正式辞职。他去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办理劳动保险的时候,拥有8年工龄的他只拿到了360元钱。就这样,360元钱就彻底结束了徐少春的铁饭碗。拿到这笔钱的时候,他并没有感觉钱少,而是很兴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30年后再回顾,徐少春发现,一路创业过来,他的“管理梦”“文学梦”“科学梦”“学者梦”等梦想都在金蝶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更重要的是,在追梦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比梦想更根本的力量——良知。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那就是——“致良知”!他新的梦想之一就是成为一名管理哲学家,与众多的企业分享中国管理智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21世纪,中国必将与世界分享其管理智慧。这句话给徐少春带来梦想和激情,并让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企业家的使命。多年来,徐少春一直认为,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带领人们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爱普:让爱普洒人间

离开会计师事务所后,积蓄不多的徐少春向岳父借了5 000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这5 000元就是他的“天使资金”。

徐少春辞职下海的时候恰逢一场国内创业的小高潮,当然,当时的创业氛围远不如今天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前后,受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感召,有一批人离开政府、国企、科研机构等原单位,下海经商,后来有人给了这批企业家一个特殊的称号——“九二派”企业家,徐少春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九二派”企业家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产权意识的企业家的代表。他们也打破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读书人、知识分子主动弃官从商,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营造创业浪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体制改革,也有着重大意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