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百科——脑血管病防治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21:56:05

点击下载

作者:武剑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健康大百科——脑血管病防治篇

健康大百科——脑血管病防治篇试读:

前言

脑血管病是我国人群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人群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近年来有逐年增多和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为国家和家庭增加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受到大家的瞩目,也受到健康管理部门的重视。尽管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不断努力,使大多数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但是普通人群对于脑血管病还存在着许多误区。普及脑血管病相关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脑血管病预防意识,使其掌握脑血管病的常见防治常识,成为医学工作者和健康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们不错过脑血管病预防的最佳时机,早期发现脑血管病的先兆,及时进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

本着通俗易懂和科学至上的原则,本书以普通人群、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采取问答方式,简单明了地解答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以增加人们的脑血管病相关知识,纠正一些的错误观念,使大家得到科学规范的指导。全书共分为八章,详尽而系统地介绍了脑血管病相关的知识,包括脑血管病的基本知识、风险、如何筛查及治疗、护理康复、情绪改变、脑血管病与痴呆,以及脑血管病相关的其他类型疾病。

由于编写时间较紧,编者水平有限,且医学科学浩瀚纷杂,难免出现错漏,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另外,请广大读者注意,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不能据此进行自我诊断和治疗。武 剑2013年11月第一章 基本知识——“知己知彼”

脑是人体最复杂、最奇妙的器官,人类的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能力都与脑密切相关,脑可以说是人体的“司令部”,一直以来,人类对脑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本章将对人脑的功能、组成以及血液供应进行详尽的阐述,让读者能够对脑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进行介绍。对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特点的脑血管病,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今后的预防和治疗中“百战百胜”。第一节 脑的功能1.大脑是怎样支配人进行运动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我们维持生命、完成任务、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完成运动或动作是通过运动系统实现的。运动系统包括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和小脑。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4区和6区。脊髓和脑干有低级躯体运动中枢,但都受大脑皮质高级运动中枢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运动柱”或“锥体细胞”,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其发出纤维(锥体束)通过内囊、大脑脚、脑桥至延髓末端交叉(锥体交叉)后成为皮质脊髓侧束,最后终止于脑干及脊髓前角的下运动神经元。再由脑干或前角细胞发出纤维将冲动传至随意肌,支配肌肉运动,维持肌肉张力和反射活动。若运动中枢或下行的锥体系统受损会导致所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此外,协调运动的神经还包括锥体外系,即锥体系统以外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传导束,由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黑质)和丘脑底核、红核、网状结构等组成,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和平衡。若锥体外系统损害,可出现肌张力改变、不自主运动等,如帕金森综合征、舞蹈症、手足抽动症和扭转性痉挛等表现。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支配的,一侧运动皮质支配对侧躯体肌肉的活动;大脑皮质对运动的支配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并呈“倒立”分布,但皮质分布区的大小和身体对应部位的大小并不匹配,主要是因为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质上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例如,拇指所占区域的大小几乎是整个大腿所占区域的十倍,这是因为拇指的功能比大腿的复杂所致。2.人是怎样感知疼痛的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觉反应。

引起疼痛的伤害性刺激可以是刀割、棒击等机械性刺激,也可以是电流、高温、强酸、强碱等物理化学因素。

受到伤害性刺激的部位出现血管扩张、组织水肿,产生局部致痛性的化学物质,如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这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皮肤和(或)有关组织中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沿着慢传导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脊髓背根神经节传到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的有关神经元,然后再经由对侧的腹外侧索传至大脑的疼痛中枢-丘脑、大脑皮质等部位,引起疼痛的感觉和反应。与此同时,沿着快传导的传入神经纤维所传导的触、压等非痛信息已先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脑区,并与细纤维传导的痛觉信息发生相互作用。

任何使细纤维活动增强和(或)使粗纤维活动减弱的因素均可导致疼痛。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内源性多肽及其受体,以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及其相应的受体也参与疼痛的调节与控制。人能够对作用于体表的伤害性刺激进行准确定位(如外物打击或极端温度的接触),但对来自体内经内脏神经传入的伤害性刺激定位较模糊。有时,由于心理原因也可以引起痛感觉,但实际并无明确的客观原因。一般来说,疼痛易受注意、暗示和期待等心情的影响,一个人的既往经历和当时的情境也会影响疼痛的感觉。3.人是怎样看见外界物体的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靠眼睛看见外界物体。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那么,眼睛是怎样看见外界物体的呢?眼睛感受光线(波)刺激主要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折光过程,即外界物体发射或反射到眼睛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透明组织的折射,把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倒置缩小的实像。这个过程类似照相机的照相原理,基本上是一个物理过程。第二个过程是感光过程,即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后,产生光化学反应,最后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再将冲动传到视觉中枢(大脑的枕叶皮质),从而产生视觉,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和照相机里的像一样,视网膜上的像也是倒立并且左右换位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眼睛看到的像却是正位的呢?这是由于手脑并用和大脑纠正作用的结果。婴儿发育期看见某物体时,往往会用手去拿或触摸,但手拿或触摸的结果与大脑的感觉恰巧相反,例如想拿右边的东西而手却伸向左边,想拿物体的上端(面)手却伸向物体的下端(面)。在以后较长时间生活过程中,逐渐经过大脑的纠正作用,习惯把倒立像看成正立像,人就逐渐感到物像是正立的了。一旦某些疾病累及眼及与视觉相关的大脑结构,人就会出现视觉的问题。4.人是怎样听到外界声音的

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呢?对声音的感知系统包括外周及中枢两部分。外周部分,即我们熟悉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大脑在进行分析,我们就听到声音了。经内耳传来的声音信号会通过一系列结构复杂的听觉系统来感知声音,这个听觉系统纵跨脑干、中脑、丘脑,最后到大脑皮质,是感觉系统中跨度最长的中枢通路之一。自下向上经耳蜗核、斜方体、橄榄旁核、上橄榄、外侧丘系、下丘和上丘、丘脑的内侧膝状体、最终到大脑皮质颞叶的听觉皮质。

人听到声音有两个途径:第一个是物体的震动引起周围介质的波动(如空气),并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动能使耳朵内的鼓膜震动,鼓膜的震动通过神经传给大脑信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第二个是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医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声或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人听到别人说话,基本上是空气传播;听到自己说话,先是固体传声(即从嗓子到耳朵这段),然后是气体传声。所以,一个人拿录音机(专业的录音机)录下来的自己的声音,会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不一样。

从传导及感知声音信号的中耳、内耳到复杂的听觉中枢,任何一部分病变都会影响听觉。5.人是怎样闻到各种气味的

气味的实质是散发于空气中的具有挥发性的有味物质的微粒。人们在用鼻子感受气味的时候,气味可以刺激鼻腔顶部的嗅觉感受器(即嗅黏膜),其中的嗅细胞受到气味的刺激会产生神经冲动,这种冲动沿着嗅神经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嗅觉。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uck)由于对嗅觉系统工作原理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们发现了一个气味受体基因大家族,该基因家族约包括1000个不同的基因。每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每一种受体能探测到数量有限的气味物质。因此,一种嗅觉受体仅对某几种气味是高度特异性的。尽管气味受体只有约1000种,但是它们可以产生不同组合,从而形成大量的气味识别模式,这也是人类和动物能够辨别和记忆不同气味的基础。当来自多种气味受体的信息整合成每种气味所具有的“特征性模式”,人便可以自由地感受和识别气味。一旦与嗅觉相关的结构受损,人便会闻不到气味。有时嗅觉中枢兴奋性异常则会闻到与现实不符的异常气味。6.人是怎样品尝到食物滋味的

人们品尝食物的滋味时,进入口中的物质可以刺激口腔内的味觉化学感受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感觉,称为“味觉”,包括酸、甜、苦和咸四种基本味觉。舌体前部对甜味敏感,舌体两侧前半部对咸味敏感,后半部对酸味敏感,近舌根处对苦味敏感。人类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是就人类对味觉的敏感性而言,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更容易被觉察。

味蕾是口腔内主要的味觉感受器,其次是神经末梢。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表面的乳状突起中,每个味蕾一般由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舌前2/3味觉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经面神经传递,舌后1/3的味觉由舌咽神经传递。上述味觉神经纤维进入脑干后终止于孤束核,更换神经元后,再经丘脑到达岛盖部的味觉区,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分析,产生味觉。如果与味觉相关的结构受损,人将出现品尝困难,品尝不到食物的美味。7.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有什么不同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称为“左脑”,右半球就称为“右脑”。左右脑主管的功能有区别:右脑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的参加,比如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而左脑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左右大脑损伤会产生不同的表现。例如,成年人发生严重脑卒中(中风),如果病变发生在左脑,往往会造成失语症,即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能够理解别人说的话,但往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左脑”和“右脑”的这种功能分区优势不是先天形成的,它与后天的劳动分不开。大多数右利手人(习惯用右手的人)的左脑具有言语功能优势,即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高度发展。左利手人(习惯用左手的人)的右脑具有非言语功能优势,各种感知觉高度发展,善于形象思维。左、右脑虽然具有不同的主要功能,但它们在“工作”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互相协助,共同来反映客观事物。

年龄较小的儿童,左、右脑的优势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如果左半球受到损伤,还可以在右半球建立起右半球的功能,使语言技能得到恢复。而成年人,由于脑的发育已经成熟,左右脑的优势已经建立,一侧脑损伤,就很难在大脑的另一侧建立功能代偿。8.大脑的各个部位是如何各司其能的

经过多年的研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似乎有了这样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①直接控制随意运动的功能在中央前回,称为一级运动区;②躯体感觉的功能在中央后回;③视觉功能在枕极或枕叶内侧的矩状裂周围;④听觉功能在颞横回,这些区域都被称为一级感觉区,在一级感觉区的外围还有二级区,进行各种感觉的高级加工;⑤一般认为内脏感觉功能在岛叶;⑥嗅觉加工功能在边叶;⑦主管说话的功能在多数右利手者的左半球Broca区;⑧理解语言的功能,多数人也在左半球外侧裂后方的缘上回和角回,即Wemick区。

上述这些功能的含义和定位比较简单、明确,除此之外的绝大部分皮质的功能被认为是复杂或综合性的,定位就不明确了。人们一般把判断、计划和做决策的功能归之于额叶,甚至认为额叶的功能决定着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至于综合各种感觉,了解自身的空间状态则被认为是属于顶叶的功能;做梦和记忆大部分是颞叶的功能;情感和情绪主要是边缘系统的功能,与前颞叶也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人们已确定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横回、枕极和内侧的矩状裂周围的皮质等与它们所控制和承受的周缘器官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占皮质最大部分的联合区和边缘系统,大多接受多种渠道传入的信息,所以认为它们对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如感知觉的加工、学习记忆和情绪情感等)有不同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心理过程都是互不相关地独立进行的,更不能认为这些过程会分别在确定的有限部位进行。大脑皮质的两个半球在功能上虽然有所分工,但在正常人,它们的工作也是统一的。9.人是如何学会用语言交流的

语言是大脑多区域、多部位以及多个神经协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脑叶对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劳动分工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语言功能在大脑中是有特定的中枢定位的。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习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者),语言中枢在左侧大脑半球。大部分惯用左手的人(即左利手者),其语言中枢也在左侧大脑半球,只有少数左利手者语言中枢位于右侧大脑半球。

那么语言中枢分布包括哪几个部分呢?

运动性语言中枢:

该部位受损时,虽然患者的发音器官完整无损、功能正常,他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是发声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而阅读、理解和书写都不受影响。

感觉性语言中枢:

用于理解别人的语言。如果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分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对别人的问话常所答非所问。

书写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

如果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

阅读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此中枢受损时,虽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失去了对文字符号的理解能力,原来认知的文字不能阅读。10.人是如何记忆和学习知识的

学习就是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而获得新知识、新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获得信息的过程。人们储存、提取和再现获得的信息就是记忆。通俗地讲,人们能够想起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某种事情的能力就是记忆。人脑中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中枢有四个:运动性语言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及阅读中枢。学习过程中说、听、读、写四个环节由四个中枢完成的。

记忆可分为感觉性记忆、短期记忆、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感觉性记忆是一种在脑内感觉且保存时间很短的感觉信号。如果这一信息未被利用,则会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被新的信息取代,如听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不经过注意和处理,这一信息会很快消失。短期记忆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中期记忆是不牢固的细胞结构改变,只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反复加以巩固,才会变成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即使已多年不骑了,仍能骑上车就跑。一个人每天只能将1%的记忆保留下来。11.大脑是如何控制喜怒哀乐的

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情绪由大脑中的一个回路所控制,包括前额皮质、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这个回路中的各部分对情绪的控制略有差异。例如,前额皮质的各个部分都与情绪有关,其功能具有左右不对称性。左侧与积极感情有关,右侧与消极感情有关;杏仁核对知觉、产生消极感情和联想厌恶学习很重要;海马和前部扣带回在情绪中的作用近年来才开始研究,海马是大脑中有很高糖皮质激素类受体密度的部位,在情绪调节中很重要。研究者报告,在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和抑郁患者中,海马体积显著减小。很可能是过度高水平皮质醇引起海马细胞死亡,导致海马萎缩。Rusch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控制组和被试组,右和总(左加右)海马体积与特质焦虑正相关。神经成像研究表明,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被激活。Brody等人在PET研究中发现,焦虑症状的减轻与腹侧扣带回中激活程度降低有关,心理症状的改进与背侧扣带回激活程度提高有关。

情绪由大脑中的上述回路综合控制,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生存适应的第一心理工具。前额叶皮质回路具有组织、调节和动机的功能,也是决定个性和控制心理的关键结构。12.大脑是怎样控制意识的

意识状态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知和觉察能力,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清醒意识的维持依赖大脑皮质的兴奋,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接受各种感觉信息的传入兴奋刺激,从脑干向上传至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再由此弥散至大脑皮质,使整个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维持觉醒状态。因此,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双侧大脑皮质损害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水平的下降和意识内容的变化两方面,前者包括嗜睡、昏睡、昏迷(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后者包括意识模糊、谵妄等;其他特殊的意识障碍状态包括无动性缄默、去大脑皮质状态和持续性植物状态。13.大脑是如何掌管身体平衡的

保持身体的平衡是人进行正常的生活和运动必要的条件。当人体保持平衡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获得信息:肌肉的本体感受传感器、内耳的前庭系统和眼睛。它们将身体所在的空间位置、身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和状态等信息传入脑,通过脑的整合,控制眼球的运动和肌肉的收缩,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和定向。

控制人体平衡和定向的司令部是脑,脑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处理所有信息的。在大脑的后下方,有一个维持全身躯体平衡的调节器,那就是小脑。和大脑一样,小脑也有左右半球的之分。大脑与小脑之间,有无数神经相联系。所以,当大脑皮质的运动区下达指令的时候,小脑也会马上开始进行配合。(1)维持平衡:

试着动一动身体,不论是站、跑、跳、蹲,或是金鸡独立都可以,你能够顺利做好这些动作,而不会东倒西歪吗?这就是小脑正在发挥它的功能。小脑受损的人,身体将会失去平衡,走起路来也比一般人困难许多。(2)调节肌肉:

人在运动时,小脑会负责下达放松或收缩的指令,身体各处的肌肉会依照不同的“任务”,轮流收缩或放松。(3)协调随意运动:“随意运动”就是依照人的意志而进行的运动。无论多小的动作,都难不倒小脑,它让复杂、困难的动作能够准确地完成。你可以轻易地把示指放在鼻头上吗?对于某些小脑曾受过伤的人来说,这可是个难题,因为手指可能会在鼻子前不停颤抖,而没有办法对准鼻头。(4)造就运动家与演奏家:

小脑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储存技能方面的记忆。有一个和小脑有关的成语,叫做“熟能生巧”,这也是许多运动家、演奏家成功的秘诀。因为,当身体不断练习某些动作时,小脑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把动作的所有细节全部记下来,包括哪些肌肉要收缩、关节弯曲的角度、需要的力度等,等到下次需要执行这些动作的时候,小脑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忆”,然后让身体做出相同的动作了。技能记忆是很难被遗忘的,例如游泳、骑脚踏车,人们一旦学会了,就不会忘记。14.大脑是如何控制睡眠的

睡眠与广泛的大脑活动有关。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个结构叫做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在大脑皮质的作用下产生抑制,就进入了睡眠状态。大脑皮质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所以说睡眠是受意识控制的。如果不想睡,人可以控制住自己不睡,就像有些人上网玩游戏几天几夜都可以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而“不知疲倦”。当然,大脑皮质对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控制能力在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控制失调,就产生了睡眠紊乱,出现失眠等症状。当然,人睡着了还会醒来,不会永远睡下去,那么睡眠是怎么结束的呢?人脑子里有一个“生物钟”,是人体内的一个天然时钟,它以24小时为一周期,每天的误差不超过5分钟,这就是许多人在闹钟响之前就醒来的原因。“生物钟”是人们为了适应地球自转24小时的昼夜节律而形成的。它调整人们白天工作、学习,夜间睡眠。“生物钟”也被称为“人体内源性起搏点”,位于大脑的深处,视神经附近。视神经可以把眼睛所感受到光线明暗度的信息传给视觉中枢,再经过对光线明暗信息的加工处理,控制人的觉醒-睡眠周期。实验表明,“生物钟”有自身的运转规律,大约24小时一个周期。环境变化,尤其是温度和光线的变化,制约着“生物钟”的运转。因此,人们睡眠和醒来时间大致相同,相差不了几个小时。15.为什么人白天清醒,晚上睡觉

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外环境的昼夜变化相适应的体内规律性生理功能变化。在白昼,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高,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体内新陈代谢分解过程旺盛;到了夜晚,人体内的同化作用又增强,内分泌系统也有周期性的分泌增加与减少。所有这些生理功能的变化,在每日24小时内基本上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转的,与时钟的动作类似,故又称为近日节律。

人类的生物节律与昼夜交替的自然节律相互适应,形成一系列的周期性生理变化。昼夜节律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并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是生命活动的本质特性。

我们知道,大脑可以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包括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还能够调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功能。而昼夜节律的调控中枢也在大脑,主要在大脑中一个特定的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它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并维持大脑其他区域以及外周组织的多种生物钟的昼夜节律性。一旦昼夜节律中枢出问题,昼夜节律即被打乱,血压、体温、血液量、心搏出量、体内类固醇类激素的分泌和代谢、血黏度、纤溶活性等均会发生变化,从而增加患各种疾病的风险,特别是心脑血管病。大量基因多态性研究及动物实验都证明了昼夜节律紊乱能够导致脑血管疾病的恶化,这些都说明昼夜节律紊乱可影响大脑的功能并增加疾病的发生。16.人为什么会做梦

做梦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在觉醒时,左侧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入睡后,右侧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因此会产生梦境活动。右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觉醒和睡眠在机体的24小时昼夜活动中交替出现,从而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

做梦的益处很多:①对脑功能的恢复有益,有助于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②可以为大脑神经提供一种经常性有益的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到一种准备状态,以防止大脑神经在夜间停止活动而丧失了功能,并使大脑里的信息得到清理;③夜里做梦有利于缓解白天的心理冲突和人际关系矛盾,稳定情绪,帮助身体恢复;④做梦可改善记忆力,甚至提供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帮助一些科学家和艺术家觅得灵感。

人们做梦可能和一种叫睡眠肽的物质有关。研究发现,人脑中含有两类相反的睡眠肽,即催有梦睡眠肽和催无梦睡眠肽,经常做梦的人,大脑中催有梦睡眠肽的含量大大超过催无梦睡眠肽,而催有梦睡眠肽多的人的平均寿命要比催无梦睡眠肽多的人寿命更长一些。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有病的一种征兆。倘若大脑调节中心受损,就形成不了梦,或仅出现一些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段。如果长期无梦睡眠,倒值得人们警惕了。17.人脑是如何控制体温的

人脑靠近底部有个叫做“下丘脑”的地方,这里对人体内的温度变化自动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下丘脑通过两条途径来获得身体温度变化的信息:第一条途径是通过皮肤上的神经直接获得冷热信息;第二条途径是通过血液流过下丘脑时获得温度变化信息。下丘脑获得体温变化信息后会对机体做出相应的调整。当体温过高的时候会做出一些反应,如:①减少新陈代谢来减少热量产生;②流汗来增加体表蒸发带走热量;③毛细血管充血,让血液尽量接近身体体表来释放热量;④发出口渴信号,让人主动喝凉水来降低体温;⑤发出躲避热源信号,譬如遮阳、找树荫、离开高温环境等。当体温过低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反应,如:①自动增加新陈代谢制造热量,比如“燃烧”脂肪,通过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生热量;②发出寻找热源信号,譬如晒太阳、烤火等直接获得热量摄入;③发出进食信号,增加热量摄入;④毛细血管收缩,让血液尽量远离体表防止热量散发,同时减少从皮肤表面液体的蒸发。18.吃饭是人的本能,与大脑有关吗

摄食行为与大脑有没有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如果损毁动物的下丘脑腹外侧核,即使身旁放有食物,动物也拒绝食用,最终可以饿死;而与之对应,如果损毁下丘脑腹内侧核,实验动物则出现对食物贪婪和难以满足的食欲,食物摄入量可比正常多2~3倍,而逐渐肥胖。由此可见,摄食和大脑是密切相关的。科学证明,在人和动物的下丘脑有两个中枢,一个是腹外侧核的“摄食中枢”,一个是腹内侧核的“饱食中枢”,依靠这两个中枢来保持平衡饮食,控制食欲。

这两个中枢是怎样工作的呢?原理是这样的,当动脉血处于低血糖状态时,摄食中枢就会受到刺激,促使胃部收缩,产生空腹感,胃的饥饿状态又传达到摄食中枢,形成正反馈;而当动脉血的血糖增加时,会刺激饱腹中枢,减少胃部收缩,于是造成食欲减退。此外,在日常中有些人肚子虽然不饿(摄食中枢未收到饥饿的刺激),但看到美味的食物还是忍不住想吃,这是因为摄食中枢未必在空腹时才发挥作用,视觉、嗅觉、味觉的记忆也是关键,所以精神作用也会引起人的食欲。19.人脑是如何控制生长发育的

人的脑垂体能分泌一种生长激素,在幼年时期如果缺乏这种生长激素,可因生长迟缓、身材矮小而患侏儒症;如果分泌过多,则身材过于高大造成“巨人症”。成年后,因骨骺已闭合,长骨不再增长,此时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将刺激肢端骨、面部骨增生,出现肢端肥大症,而且肝、肾等内脏器官也增大。生长激素主要影响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它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分解;能促进脂肪分解,脂肪酸进入肝后经氧化提供能量;生理水平的生长激素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加强对葡萄糖的利用。

生长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产生的生长激素释放素的调节,还受性别、年龄和昼夜节律的影响,睡眠状态下分泌明显增加。

人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生殖器官及第二性征的发育,主要受到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及释放出多种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调节垂体各种不同的分泌细胞的功能,使年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得以顺利进行。

因此,人的生长发育与大脑是密切相关的。20.人脑是如何控制吞咽的

食物经过口腔摄入并咀嚼后,需要经过咽部进入食管,并最终由消化道吸收和利用。这一看似简单的运送过程其实非常复杂,由脑神经所支配。咽部是食管和气道共同的起点,二者紧密相依,气道在前,食管在后,二者共用一个“门”,称为“会厌”。当空气进来时,食管会被关闭,空气进入气道;当食物和水进来时,气道会被关闭。这一精确的过程由吞咽中枢控制,该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内。吞咽中枢接受由软腭(经三叉神经)、咽后壁(经舌咽神经)、会厌(经迷走神经)和高级脑中枢的传入冲动后,传出冲动至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舌下神经核。各运动核的轴突组成神经,支配与吞咽有关的肌肉。吞咽中枢对吞咽肌肉的收缩时间及顺序起控制作用,若吞咽中枢一部分受损则对吞咽产生影响。吞咽一旦开始,即按一定的肌肉收缩顺序完成,其他活动均暂行停止,直至吞咽完成,其他活动方能继续。

当脑血管病、炎症、外伤等疾病引起延髓受损时,吞咽功能将受到影响,称为延髓麻痹。因为延髓又叫延髓球,所以延髓麻痹又称为球麻痹。球麻痹时,精密的食物传送过程将不能完成,可能出现食物和水进入气道而引起饮水呛咳,或食管开放不良引起吞咽困难,或气道开放不良引起的声音嘶哑等。如果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延髓麻痹可以通过康复锻炼而恢复,但如果损伤严重或治疗不妥当,患者可能终身丧失吞咽功能。21.人脑是如何控制呼吸的

在正常人体,呼吸运动始终不断地、有节律地交替进行着,并能随机体的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呼吸运动在精密、灵敏的控制之下进行。人体通过颈动脉及大脑延髓部位的感受器来感受不同的变化,通过信号调节来改变呼吸状态。

大脑的中枢性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侧。神经冲动经通过传入神经抵达延髓,延髓启动、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部分信息至大脑皮质,产生呼吸的知觉。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主要控制随意的呼吸运动,可保持说话、唱歌、吞咽时呼吸运动的协调。延髓局部脑脊液、血液和代谢均可对中枢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在调节呼吸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延髓向自主神经系统传递信息,指挥肺及相关的其他器官产生呼吸动作。随着机体需要的变化,通过延髓的呼吸中枢,增加或减弱呼吸运动。当控制呼吸的大脑中枢发生病变时,无信号传递给自主神经系统,无法产生呼吸运动,即可出现中枢性呼吸暂停。最为常见的疾病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2.人脑是如何调节心血管系统的

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分布在从脊髓到大脑皮质的各个水平上,它们各具不同的功能,又互相密切联系,使整个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并与整个机体的活动相适应。

早在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便提出延髓是最基本心血管调节中枢。动物实验发现,横断延髓时,动物血压明显下降,说明心血管正常的紧张性活动起源于延髓,只有保留延髓及其以下中枢部分的完整,才可以维持心血管正常的紧张性活动,并完成一定的心血管反射活动。

在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以及大脑和小脑中,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所起的作用较延髓心血管中枢更加高级,特别是表现为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他功能之间复杂的整合。刺激小脑顶核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刺激下丘脑的一些区域,可引起躯体肌肉以及心血管、呼吸和其他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血压升高。这些心血管反应主要是使骨骼肌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以适应防御、搏斗或逃跑等行为的需要。

大脑的一些部位,如颞叶前端、额叶的眶面、扣带回的前部、杏仁、隔、海马等,能影响下丘脑和脑干其他部位的心血管神经元的活动,并和机体各种行为的改变相协调。大脑新皮质的运动区兴奋时,除引起相应的骨骼肌收缩外,还能引起分布于骨骼肌的血管舒张。23.人脑是如何控制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排便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受大脑的控制和支配,是由一系列神经、肌肉的协同作用完成的。

人每天吃进的食物,经过胃和小肠吸收后进入大肠,那些在消化道内不能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经过水分、盐等的再吸收后即形成粪便,最后到达大肠和直肠,并贮存在直肠内。直肠在通常情况下呈空虚状态,当结肠内贮存的粪便被推入直肠后,直肠被充盈而膨胀,当食物残渣的容积达到150~200毫升,直肠腔内压力升至7.3千帕时,就刺激直肠壁内的牵张感受器,产生神经传入冲动;牵张感受器将冲动信息(要排便的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初级排便中枢;初级排便中枢再向大脑排便反射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大脑接受了排便信息,即可通过传出神经发出的排便信息使人产生便意,同时高级神经中枢发出相应的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排便器官——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使它们的平滑肌发生收缩,腹肌、膈肌收缩,闭口鼻屏气用力增加腹压及肠腔内压,骨盆底肌肉以及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最后将粪便排出体外。肛门内、外括约肌可被意识控制,使其收缩。如所处环境不利于排便,人们可有意识地控制粪便的排出,持续几分钟则排便反射自行消失,直到下一次结肠的推动运动出现时,排便反射也重新出现。但是否排便最后还取决于排便高级中枢(大脑)对低级中枢(脊髓)的作用是抑制还是增强。即大脑→抑制脊髓→外括约肌放松→排出大便;大脑→加强脊髓→挤回粪便,清理肛窦→停止便意。24.人脑是如何控制排尿的

人通过排出尿液把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排尿,排尿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在了解排尿过程前,首先要知道人体有哪些结构参与了排尿的过程。众所周知,肾脏是产生尿液的器官。肾脏每分每秒都在产生尿液,但是人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排尿,所以就需要一个贮尿的器官——膀胱。在膀胱与尿道连接处有平滑肌构成的尿道括约肌,在尿道膜部有横纹肌构成的尿道外括约肌,这两个结构是跟排尿有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分布到膀胱的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四部分。①交感神经使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将尿贮存于膀胱内;②副交感神经使逼尿肌收缩,括约肌开放,引起排尿;③躯体运动神经中的阴部神经可随意控制外括约肌的收缩;④内脏感觉神经主要传导膀胱的膨胀感和部分痛觉。另外,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骶髓,高级中枢在双侧大脑半球的旁中央小叶。

一个人要控制排尿,必须要能意识到膀胱已充满尿液,并主动去排空膀胱。这是一个由自主反射和意志控制组成的复杂生理学过程,有膀胱、尿道、骨盆底部肌群以及相关神经通路的共同参与。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400毫升左右),膀胱的充盈刺激就沿着神经传到骶髓的低级排尿中枢,接着再由脊髓把膀胱充盈的信息上传到大脑的排尿高级中枢,这时大脑就产生了尿意。发育成熟的大脑皮质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排尿,如果条件允许,高级中枢就会下发冲动指令,传至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引起盆神经传出纤维兴奋,同时抑制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从而引起膀胱壁逼尿肌收缩,内、外括约肌舒张,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对于成年人来说,大脑高级中枢控制着骶髓低级中枢,但是在幼儿由于大脑皮质尚未发育完善,对脊髓中枢抑制较弱,故排尿次数多而不能由意识控制,还可能有夜间遗尿现象。

如果因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等原因损伤了两侧大脑半球的旁中央小叶,会出现一旦产生尿意,就不受控制,必须马上排尿而失禁,每次尿量少而次数多,无残余尿。如果因为脊髓病变而损伤了后根和后索,就会表现为膀胱感觉消失,排尿极度无力,只能慢慢地溢出,膀胱容量增大,可达1000毫升,有大量残余尿。了解这些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有助于了解尿失禁的成因和选择恰当的药物治疗方案。第二节 脑的组成部分25.大脑就是人脑吗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把大脑当成人脑,或者说它们之间是等号关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先说一下人脑,有很多人羡慕电脑的运算速度之快、储存量之大、程序之复杂,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世界上功能最全、储存量最大、程序最复杂的“电脑”——人脑。它位于颅腔内,平均重量约为1400克,80%的成分是水。人脑虽仅占人体重量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液约为2000升。大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它在结构上可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由此可见,从结构上来说,大脑并不等同于人脑,它只是人脑中最复杂、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脑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能够保证人体的血压、心跳、呼吸及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平稳,使人体这个极为复杂的有机整体可以有序地正常运行。26.大脑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大脑的表面主要由大脑皮质所覆盖,从外观上来看,它就像核桃仁,表面布满了沟沟回回。这是因为大脑半球在颅内发育过程中,较颅骨生长快,其表面积增加,从而形成起伏不平的外表。凹陷处为沟,沟之间形成长短、大小不一的隆起,称之为脑回。若将脑的表面伸展开来足有1500~2000平方厘米大。其中间有一道大的沟槽(纵裂)由前至后将大脑一分为二,即左右大脑半球。两个半球之间由一称为胼胝体的横行神经纤维束联系在一起,使两半球之间的信息得以互通。每侧的大脑半球又借表面的脑沟将其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及枕叶。此外,大脑还包括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及半球内侧面的边缘系统,它们各司其职。大脑的功能区按照不同的功能分为躯体感觉区与运动区、视区、听及语言中枢。大脑的深部由联系纤维构成,使脑各个部位互相联系。27.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被告知患有基底节区脑梗死,基底节在哪里,它包含哪些结构

很多患者在医院看病时常被告知患有基底节区脑梗死。什么是基底节?基底节又称基底神经节,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白质深部的一些灰质核团,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以及杏仁复合体。尾状核外形侧面观略呈豆点状,头部膨大,全长与侧脑室的前角、中央部和后角伴行,分为头、体和尾3部分。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外形近似栗板,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两部分,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尾状核和壳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杏仁核是基底神经节中发生最古老的部分,称为古纹状体。基底节是主管平衡协调的锥体外系统的中继站,不仅各核之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还与大脑皮质、小脑等亦有密切的信息传递,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肉的紧张度和姿势反射,同时还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28.人脑内的交通枢纽——内囊

内囊是中枢神经传导纤维束,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由大量上下行纤维束密集而成,是人体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束最为集中的部位。如在内囊水平切面,可见一横置的“V”字形,其尖端向内侧,左右各一,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前肢、膝部和后肢。在内囊前肢中通过的额叶有关的上行与下行纤维,膝部主要是下午的运动纤维,后肢的纤维由运动、感觉纤维包括听觉与视觉纤维,换句话说,我们所感知的各种外界刺激及大脑皮质下达的各种命令、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通过内囊完成的,所以,内囊是一个关键的交通干线,当内囊完全损害时,通过内囊的上下传导束被破坏,患者就会出现病灶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偏瘫和偏盲的“三偏”表现。29.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人体一方面产热,一方面散热,就能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平衡,而控制这种平衡的就是人脑里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在介绍下丘脑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间脑的结构。所谓间脑就是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的中继站。它位于中脑之上,两侧为另一个重要结构——内囊。间脑一般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及底丘脑四部分。

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约占全脑重量的0.3%左右。尽管体积很小,其纤维联系却广泛而复杂,是调节内脏及内分泌活动的重要中枢,对体温、摄食、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进行调节,同时还参与情绪的调控。下丘脑的核团分为4个区:①视前区与体温调节有关;②视上区与分别与水代谢和糖代谢有关;③结节区与性功能、脂肪代谢等有关系;④乳头体区与产热、保温有关系。30.人的生命中枢所在地——脑干

人体内存在着基本的生命活动中枢,这就是人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干。它位于脑后窝的前部,后面与小脑相邻。脑干上借间脑与大脑半球相联系,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它由三部分组成,由下向上分别是:与脊髓相连的延髓,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位于中间的脑桥;在脑桥之上是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脑干成为大脑、小脑和脊髓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以及许多重要的反射中枢的所在。31.人的平衡中枢——小脑

小脑是人脑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占据颅后窝的大部分,位于大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