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也流行:不可思议的潮流风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21:56:58

点击下载

作者:王四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另类也流行:不可思议的潮流风尚

另类也流行:不可思议的潮流风尚试读:

前言

你可能没有想到过,在两千多年前的希腊,看戏就已经成为人们最时髦也是最普遍的娱乐方式。

这个世上,再没有一种食物比巧克力更具浪漫气息,它独特的味道引发人们的无数情思,然而仅仅在数百年前,它却被美洲玛雅人视为能帮助他们与神对话的神奇饮料。

18世纪欧洲的贵族淑女为了拥有纤细的腰肢,穿上各种各样紧束腰肢的束身衣,追逐这种要命时尚的代价就是牺牲健康,甚至丢掉性命。

……

凡此种种不可思议的事物和现象的的确确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存在过,它们所展示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奇妙的一面。

这些潮流风尚,或是一种新鲜事物,或是一种新的观念,或是一种行为方式,往往是由于得到某些“权威人物”的提倡之后,得以迅速推广。流行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衣饰、音乐、美术、娱乐乃至饮食、语言等,无所不包。

由于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文化观念和自然环境不同,曾经流行的时尚事物也大不相同,它们之中有的侥幸流传到了今天,有的在现代人看来就像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一样,非常不可思议。

本书精选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流行风尚,以独特的视角、趣味横生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些关于时尚的奇闻趣事,向你展示一个异彩纷呈的时尚国度。

千奇百怪的风潮

诸神的盛典

古希腊奥运会

蓝色爱琴海是古希腊文明诞生的摇篮,那里有数不清的美丽传说——克里特岛深处那神秘而恐怖的米诺斯迷宫,希腊半岛上屹立着女神之城雅典,半岛最南端的苏尼松悬崖上有海神波塞冬的神殿,奥林匹斯山上居住着传说中的神祇,而现在受到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也起源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和平的盛会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奥林匹斯山上赢得了一场诸神之间的比赛,古希腊人为了纪念他的这次伟大胜利,从此以后每隔四年都会在奥林匹亚举行运动会。

关于奥运会的起源,还有一个更有信服力的传说。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爆发了大规模内战,各个城邦之间战火连绵,无数士兵战死沙场,整个古希腊瘟疫成灾,田园荒芜,人们极度渴望和平。伊利亚斯城邦的国王询问女祭司,如何让人民免于战火蹂躏,女祭司告诉他,必须联合其他城邦的国王一起为诸神举办盛会。于是伊利亚斯国王决定联合其他城邦举办运动会,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城邦国王的支持,他们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每隔四年在伊利亚斯领地上的奥林匹亚圣城举办运动会,运动会期间,任何城邦都不得向敌人发动战争,即使正在交战的双方,也要在运动会开始之前放下武器,前去参加比赛。由于运动会是在希腊的圣城奥林匹亚举行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运会期间,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暂时休战,这很>好理解,但是令人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即使是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古希腊人仍旧会将奥运会放在第一位,先把运动会开完,再拿起武器迎击敌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古希腊人对奥运会的重视。● 古希腊陶器上的掷铁饼者古希腊人喜欢在陶制器皿上绘制装饰画,这就是瓶画。瓶画内容丰富,主题涉及古希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奥运会比赛场景。

古希腊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记载的奥运会举办于公元前776年,此后的几百年间是古希腊半岛的兴盛时期,这段时期,虽然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纷争不断,但是整个希腊半岛依旧保持了一个较为安定和平的环境,各个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奥运会也在这一时间段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490年,希腊联军在马拉松河谷大败波斯帝国军队,为彰显战功,古希腊各城邦共同出资,在奥林匹亚圣城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运动场和神庙,奥运会从此成为古希腊最盛大的节日。

古希腊奥运会一般在夏至后的第一个望月日开幕,最开始,奥运会的会期只有一天,后来由于奥运会受到古希腊人的普遍喜爱,会期延长到了五天。奥运会正式举办之前,伊利亚斯城邦会选派出三名纯正希腊血统的使者,在宙斯神殿前举行宗教仪式,点燃奥运圣火,然后分赴希腊各地,告知各个城邦召开奥运会的消息。

当奥运会即将举办的消息传到各个城邦之后,人们都会放下刀枪,选拔运动员,准备参加运动会的诸项事宜。按照规定,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必须是有自由身份的纯血统的希腊公民,同时还必须是从未受过刑罚,道德上没有污点的男子。● 最早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是跑步,而且是从第1届到第13届的唯一竞赛项目。比赛距离是192.27米,这恰好是运动场的长度。

当一切事宜准备妥当之后,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们会提前一周前往奥林匹亚城,这段时间里整座圣城会被运动员们居住的帐篷所包围,成为一座帐篷城,其场面可以参照电影《哈利·波特》中“魁地奇世界锦标赛”时的情景。

古代奥运会盛况

古希腊奥运会的运动员最早是身披兽皮衣服参加运动会的,但是在一次比赛中,一位身披狮子皮的选手不慎在比赛过程中将“运动服”脱落到了地上,因为比赛紧张,顾不得捡起,所以这位选手只能赤身裸体完成比赛。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意外并没有影响这位运动员的发挥,他在比赛中击败了对手,赢得了冠军。

在这次意外事故中,人们还发现裸体更能体现肌肉的健美,张扬运动精神,所以规定从此以后奥运会的选手要一律赤身裸体参加比赛。后来为了彰显自己健美的身材,运动员们还在身上涂抹橄榄油,一时间成为希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最初只有赛跑一项,后来又增加了摔跤、铁人五项竞技、拳击、赛马、赛车、艺术比赛、传令比赛和笛手比赛等。

由于奥运会期间赛场周围会聚集大量运动员和观众,颇有经商头脑的古希腊人便在其中发现了商机,来自各个城邦的艺术家在这里推销自己的作品,商人们借机谈买卖、定契约,就连诗人、哲学家也都来这里朗诵自己的作品、发表演说,以增加影响力。就这样,古希腊奥运会超越了运动会本身的范畴,成了一场文化、经济的交流大会。

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赢得比赛的运动员将会获得由月桂编织成的王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桂冠。这顶月桂王冠的分量比古希腊城邦诸王所戴的黄金王冠还要珍贵,戴上桂冠的奥林匹亚运动会的运动员会被古希腊人当作天神一样来崇拜,他们的地位甚至要超过一国之君。

奥运会结束后,人们会为优胜者举办盛大的宴会,向这些诸神的宠儿表示祝贺。在宴会上,最著名的诗人用最华美的诗句来赞美他们雄伟的身姿,技艺最高超的艺术家将会在奥林匹亚城内为他们雕刻塑像。这些运动员回到家乡后,会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有的城市甚至会将自己的城墙打开一个缺口,让他们的英雄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城。

古代奥运会的没落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繁荣不可能永无休止地持续下去,随着希腊联盟击败主要对手波斯帝国后,爱琴海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这时候,希腊半岛上两大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开始为谁来当希腊联盟中的“男一号”争执不休。

分歧最后导致了战争的爆发,雅典和斯巴达率领各自的支持者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内战,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共持续了29年,由战争引起的杀戮、瘟疫和灾害使得希腊半岛元气大伤。更令人伤心的是,战争毁灭的不仅仅是希腊半岛的经济,更毁灭了古希腊人曾经骄傲、自豪、光明磊落的性格。奥运会不再是人们追求身体健美、精神昂扬的竞技活动,而是堕落成为运动员们追逐财富的手段。

尽管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之后,古希腊人重开奥运会,但是这时候运动员的腐败、竞技过程中的营私舞弊行为,已经使得人们对奥运会的兴趣逐渐下降,曾经盛极一时的奥运会已经是徒有其表,再也不复往日的荣光。

146年,古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半岛,从此之后希腊成了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新省。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以祭祀古希腊诸神为目的的奥运会开始被基督徒们视为“异教活动”,后来基督教被古罗马皇帝定为国教,希腊诸神信仰便成了不折不扣的异端行为。

394年,古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以奥运会与基督教教义相违背为理由,正式下令禁止希腊召开奥运会,延续1169年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就此中断,奥林匹亚城威严的宙斯神像被古罗马帝国的士兵运往帝国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曾经热闹非凡的奥运会会场在遭受了战争的摧残和自然的侵蚀后,终于变成了一片废墟,掩埋在了世间的泥沙和岩石之下,逐渐被人们遗忘。● 在古希腊时期,奥运会盛极一时,是古希腊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女人与奥运

古希腊奥运会一直都是男人们的舞台,女人不仅被严禁参加奥运会,在最初的日子里,连参观奥运会都是违法的,直到后来一位奥运会冠军的母亲偷偷观看自己儿子比赛被人发现,由于奥运会冠军在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人们不能处罚冠军的母亲,所以才更改了禁止女人观看奥运会的规定。

斯巴达的女人们对不允许女性参赛这项歧视妇女的规定一直都不服气,因为她们认为只有最坚韧、强壮的母亲,才能生育出最优秀的斯巴达士兵。所以斯巴达的女人们召开了以神后赫拉命名的女性运动会。专属于女性的赫拉运动会和奥运会一样,也是每隔四年举行一次,不过比赛项目却少得可怜——只有赛跑一项,依照年龄大小,女运动员们被分为三组进行比赛,优胜者同样可以获得月桂王冠。

不工作也有补助拿

古希腊人看戏

在电影市场高度繁荣的今天,无论是暑期档电影还是贺岁大片,都成了不容错过的文化大餐。正如今天的人们离不开电影、电视剧一样,在古希腊时期,看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古希腊人看戏剧不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愉悦身心,更是人们提高自我修养的一种方式。试想一下,在爱琴海岸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大理石建造的剧场里,伴随着悠扬的竖琴声与悦耳的歌声,神话中的神明、传说中的英雄粉墨登场,这样的场景是何等令人向往。● 在古希腊时代,看戏是公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古希腊人建立了许多露天剧场,这些规模宏大的露天剧场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

希腊人的看戏热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活动中的歌舞表演,由于古代既没有化肥,也没有农药,更谈不上袁隆平杂交水稻,所以粮食产量比较低,只有丰收之年才能有余粮酿酒,于是酒神在古希腊被看作丰收之神,他的祭祀活动也便格外热闹。

公元前534年,那是一个夏天,有一个叫忒斯皮斯的雅典人突发奇想,在酒神祭祀典礼中穿上了戏服,跟大家讲述与酒神狄奥尼索斯有关的故事,他边讲边比画,于是古希腊最早的戏剧便诞生了。● 狄奥尼索斯露天剧场这座剧场位于雅典卫城南侧,是希腊最古老的露天剧场,依山坡而建,有两个半圆形的剧场,由门廊相连,能容纳1.7万名观众。

早期的古希腊戏剧都是一个人表演的独角戏,演员扮成剧中主角,一边讲述,一边表演。尽管这种方式有点单调,但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极为单调,除了神明祭祀活动中观看歌舞、婚礼葬礼时凑凑热闹,希腊人就只能靠晒太阳打发时间,所以当这种“独角戏”诞生之后,它一下子便成了全希腊的“最炫民族风”。

过了几十年,有着古希腊“悲剧之父”美誉的悲剧诗人(古希腊人称剧作家为戏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登上了戏剧舞台,他在戏剧中又增加一个演员,这样一来,一场戏中就有两个演员,戏剧中便有对话表演了。在今天看来,这似乎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既没吃过猪肉,又没看见猪跑的埃斯库罗斯来说,能做出这一创举实属难能可贵。

到了古希腊的第二位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时候,他又增加了一位演员,使古希腊戏剧中有了第三位演员,三位演员轮流扮演剧中的人物,戏剧的冲突就更加复杂和激烈了,这就好比两个人打扑克只能玩“跑得快”,而三个人就能玩更加复杂和好玩的“斗地主”了。

一般古希腊的戏剧以对话或者独白为开场,向观众们简单明了地介绍剧情和背景;在介绍完故事的背景后,就是“进场歌”了。所谓进场歌,就是指演员们在歌队的陪伴下,一边唱一边跳舞,通过入口处步入歌舞池子;唱完进场歌之后就是正式的表演了,这一部分相当于现代戏的一场或者是一幕;一般在一场戏剧表演结束后,会有歌队的大合唱,合唱的内容一般是对前一场戏剧的总结,这就好比是现代影视剧中的精彩回放,有的则是下一场戏剧的“下集预告”。

古希腊戏剧歌唱队的音乐简单而优美,一般乐队使用的乐器只有小竖琴、双管箫和鼓三种。由于曲调简单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所以演出结束后就有不少观众学会了剧中的歌曲,随后一传十十传百,用不了多久,一首戏剧中受人欢迎的歌曲就会占据希腊各大城邦的金曲“流行榜”。

由于在古希腊戏剧诞生的年代,舞台上没有大屏幕这类高科技产品,所以演员们的表演必须要十分夸张才行。演员们要戴上华丽的面具,穿上高底靴子,这样才能突出自身的“高大全”形象。同时演员们还必须高声背诵台词,这样才能让剧场里的每一个观众都能听清楚。也正是这个原因,雅典全盛时期的统治者伯利克里曾经让自己的手下向演员们学习如何高声演讲,感染听众。

古希腊的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其中喜剧的题材一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的插科打诨,扯扯家长里短,有的针砭时弊,顺带八卦一下贵族们的花边新闻,基本上都属于下里巴人之作,真正的阳春白雪当属古希腊的悲剧。由于雅俗有别,所以在当时悲剧和喜剧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一般悲剧诗人根本不屑于写作喜剧,而喜剧诗人即使写悲剧也不会有人去看。

古希腊人所谓的悲剧并非指的是那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的催泪剧情,古希腊人认为,悲剧重在严肃,它的动人之处并非是让人潸然泪下,而是震撼人心。● 德尔菲露天剧场在距离雅典150千米的帕那索斯深山里,有一片世界闻名的古希腊遗迹,包括阿波罗太阳神庙、雅典女神庙、体育训练场、运动场和剧场。和许多其他古希腊露天剧场一样,德尔菲露天剧场依山势而建,这座剧场可容纳5000名观众。

反抗命运是古希腊悲剧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例如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尽管他奋力抗争,但是最后依旧逃不过命运的安排,这样的剧情让无数人为之震撼。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人们在看悲剧的时候,可以和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在感动震撼之余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这才是悲剧的真正意义所在。

由于戏剧可以教化百姓、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所以当时希腊各个城邦都十分重视戏剧的作用。那个时候无论是书籍还是笔墨纸张都是极少数贵族才用得起的奢侈品,所以即使是“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当时世界前列的古希腊,绝大多数人也都是文盲,戏剧之于人们不仅仅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更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为了提高人民素质,让每一个公民都能看上戏,雅典城邦在伯利克里当政时期,每逢公共节日演戏的时候都会给公民们发放看戏津贴,每次津贴相当于一位公民一天的生活费。这样一来,雅典人便更加热衷看戏了。

神的代言人

由于戏剧受到了政府重视和人民的普遍欢迎,所以那个时候,戏剧诗人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职业,他们为了满足观众们的需求,总是苦心孤诣地去揣摩每一句台词,细心构思每一个故事情节,这使得古希腊的戏剧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在戏剧诗人备受尊敬的同时,戏剧演员更是被普通民众视为神的代言人,即使是两国交战期间,演员们都可以自由来往。到了公元前4世纪,雅典还成立了演员公会,与今天的文艺组织不同的是,这个组织有极大的影响力,它可以为演员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果哪位演员的生活陷入困境,演员公会便会给予其生活上的帮助,这使得演员们在生活上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一意为艺术终生奋斗了,所以那个年代的演员敬业程度也是非常高。

在古希腊的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部名叫《酒神的伴侣》的戏剧,剧中的女主角是一名酒神的祭司,在一次祭祀酒神的狂欢活动中她喝得酩酊大醉,酒醉中误把自己的儿子看成了狮子并失手将其杀死,酒醒以后痛哭流涕。有一位女演员恰好自己的儿子早夭身亡,为了表达真切的丧子之痛,她每次演出这部戏的时候都要抱着自己儿子的头盖骨上台,以求达到假戏真做的效果,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在古希腊戏剧中心雅典,统治者为了扩大戏剧的影响,每年都会在雅典城内举行戏剧节。古希腊的戏剧节又被称为酒神大节,每年雅典地区都会推出三位悲剧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赛。比赛由来自雅典十个区的评选人打分,得分最高者为胜。正如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导演纷纷以奥斯卡奖为最大理想一样,那时候的戏剧诗人则以酒神大节上的诗人桂冠为终身奋斗目标。

戏剧节期间,全雅典乃至整个希腊地区的人都涌向雅典城内的剧场看戏,就连政府部门都全部停止办公,前去看戏。更令人觉得夸张的是,连监狱里服刑的犯人都要被押着去看戏,戏剧在古希腊究竟有多流行,看看剧场上那些戴着镣铐的特殊观众,我们就会心中有数了。

希腊戏剧与露天剧场

提起古希腊的戏剧,就不得不说希腊的露天剧场,现在“驴友”圈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希腊有三宝,阳光、海水和石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希腊多晴天少阴雨;通透的天空让这里的阳光格外明媚,爱琴海的湛蓝海水更是世界上少有的美景之一;古希腊的石头则代表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路边不起眼的废墟说不准就是哪个著名神话传说上演的舞台,脚下其貌不扬的一条小路很有可能就是当年阿喀琉斯出征时走过的地方。

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古希腊人自然不舍得在室内看戏剧,早期的古希腊戏剧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随便找个地方搭个戏台便能演出。后来戏剧受到古希腊人的广泛欢迎,又得到了当时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支持,因此身价倍增,政府开始出资兴建大型剧场,例如公元前340年所完成的狄奥尼索斯剧场就可以容纳1.7万名观众同时观看戏剧。

希腊的剧场一般都是建在山坡上,修建的时候先是在山坡上挖出一个扇子一样的坡面作为观众席,观众席下面的圆形舞台是演员们的表演场,圆形舞台后面的建筑是供演员换戏服、休息所用,同时还能起到隔音的效果。

古代保留下来的最著名的希腊剧场当属埃皮道夫罗斯剧场,这个剧场能够容纳将近两万名观众,要知道当时整个雅典城邦人口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二三十万人,这里能够容纳全雅典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同时看戏。

令人称奇的是,剧场在修建的时候,建造者充分利用了声学原理,即使坐在观众席的最后一排,都能清楚地听到舞台上硬币掉落发出的声音。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埃皮道夫罗斯剧场直到现在仍然功能完好,1979年希腊作家协会主席、雅典科学院院士沙那西斯·瓦尔蒂诺思所改编的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伊女人》在这里上演,1980年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亚三部曲》再次被搬上这座圆形舞台。要知道这两部戏剧在2000多年前就是这座剧场里的热门剧目,历史在这里不可思议地发生了“重合”。

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古迹,现在埃皮道夫罗斯剧场已经不再举办戏剧表演,而是作为古迹供人们参观,不过在希腊仍旧有许多古老的剧场发挥着它们应有的作用,为2000多年后的人们服务。例如建于公元前165年的奥狄翁剧场,至今每年仍有数场戏剧在此上演。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之一,他已知剧名的作品共80部,其中只有7部传世,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等。作为古希腊戏剧的第一位大师,埃斯库罗斯对整个西方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索福克勒斯是雅典民主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在27岁首次参加悲剧竞赛,即战胜了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称赞他“生前完满,身后无憾”。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写过一百余部戏剧,却只有7部传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是雅典奴隶制民主国家危机时代的悲剧作家。他一生从未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而是醉心于哲学思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神性与人性、战争与和平、民主、妇女问题等。他一生共创作了八十余部悲剧,有18部传世。其中最优秀的包括《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雕像埃斯库罗斯(左)、索福克勒斯(中)和欧里庇得斯(右)的作品代表了古希腊悲剧的最高成就。

残忍血腥的“战争大片”

古罗马角斗

英国诗人爱伦·坡曾经写下过“荣耀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的诗句,古罗马是一个尚武的国度,它的版图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也曾经是这个帝国的内湖。正是这种尚武、嗜血的精神,使得斗兽场里的角斗成了罗马人最爱的竞技运动。

风靡古罗马的恐怖“娱乐”

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娱乐便成为生活中更高的追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今天的我们终于不用再为缺少打发时间的娱乐项目而发愁了,想来如果古代人“穿越”到现代的话,一定会在如此多的娱乐项目中挑花眼,因为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可供选择的娱乐项目实在是少之又少。

比如在古代文明还算发达的古希腊,虽然也已经有了“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但是却要等四年才有一次,所以平时依旧没有太多的大型娱乐项目。为了防止公民们无处发泄多余的精力而生出事端,同时也为了支持古希腊文化中最为发达的戏剧事业的发展,古希腊各城邦统治者们大力鼓励人们去剧场看戏。“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希腊前列的雅典,政府不仅出资修建剧场,同时还给公民发看戏补贴,所以看戏就成了古希腊人最重要的娱乐项目。

后来古罗马崛起,富裕起来的古罗马人也有了大把时间用来娱乐了。尽管后人常将古希腊、古罗马并列,但是在温文尔雅的古希腊人面前,古罗马则显得尚武而粗野,所以戏剧在古罗马人那里并不流行,这群“纯爷们”最爱看的是“战争片”——竞技场角斗。

角斗最早起源于古罗马人的葬礼仪式,在罗马帝国东征西讨的征战过程中,自身的伤亡自然也是难以避免。战争结束后,人们在为战死的勇士举行火葬仪式的时候,往往会强迫那些战争中获得的奴隶和战俘在火葬堆旁互相打斗。

这种告慰战死英灵的血腥仪式诞生之后便立即赢得了嗜血尚武的罗马人的喜爱,火葬堆边的小规模格斗最终演变为圆形大剧场里上演的大众娱乐表演。

一开始,决斗仅仅是奴隶之间赤手空拳的拳击搏斗,后来嫌不过瘾的罗马人开始让奴隶和狮子、老虎等猛兽搏斗,再后来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表演也不再受欢迎,于是古罗马人让角斗士拿起武器穿上盔甲,进行战技和智慧之间的高水平对决。

在古罗马人看来,由于角斗士都是奴隶或者战俘,这些人的死活没人关心,所以他们也并不觉得角斗有多么血腥,这种心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罗马人性格中残忍的一面。

为了让决斗运动能够蓬勃发展,古罗马人还专门制定了角斗士的训练和比赛制度,每一年古罗马人都会将那些健壮、勇武的奴隶挑选出来,送到专门的角斗士训练学校进行培训。角斗士的训练方式与现代运动员的训练十分相似,他们不仅要接受各种搏击技巧的严酷培训,同时为了保持强壮、优美的体型,还引入了十分科学的饮食规定。● 罗马角斗场公元72年至公元79年,古罗马人在罗马城里修建了一座能容纳9万名观众的角斗场,它就是今天的罗马角斗场。如今,这座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的著名古建筑被视为古罗马文明的象征。

一般来说,角斗士的社会地位要比普通奴隶高得多,一些出色的角斗士更是凭借高超的搏杀技巧在竞技场上成为“超级明星”。从古罗马庞贝古城中遗留下来的墙壁涂鸦中,人们发现一位名叫塞拉迪斯的色雷斯角斗士受到无数人的崇拜,他的名气堪比今天超级球星贝克汉姆,不仅是无数男人的偶像,更是无数女人的梦中情人。

不过能够在角斗场名利双收的角斗士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角斗士的命运都是喋血角斗场,用自己的鲜血供罗马奴隶主们取乐。● 在一段时期里,角斗成了古罗马帝国的第一娱乐项目。最初,角斗是人与人之间的拳斗,后来发展成人与老虎、狮子等猛兽的搏斗。最后成了角斗士之间的殊死拼杀,两个角斗士手里拿着剑、三叉戟、盾牌或网套相互刺杀。

角斗场的镜头重现

公元70年,古罗马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为了纪念皇帝的丰功伟绩,古罗马人准备修建一座前所未有的巨大角斗场。最终在8万名犹太俘虏的辛勤劳动下,一座耗时8年的角斗场终于完工了。它坐落于罗马城内台伯河东岸,整个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可容纳9万名观众,它就是如今的罗马角斗场。

根据历史记载,在这座角斗场正式开幕后的100天内,先后共有5000头狮子、老虎等猛兽和由3000名奴隶、俘虏、罪犯及受宗教迫害的基督教徒组成的角斗士,在这里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表演,整座罗马城都处在嗜血的狂欢中。

罗马角斗场的建成标志着古罗马角斗运动发展到了顶峰,无数古罗马人争相涌进角斗场观看这种血腥的表演。根据历史学家们的描述,人们还原了当年罗马角斗场内演出时的盛况:

每当角斗举行的时候,都会有大量观众来到角斗场内,他们之中既有元老院的贵族元老、军功赫赫的古罗马军团将军,也有普通的古罗马公民,有时候古罗马皇帝也会前来观看角斗表演。

角斗日程一般会安排三项内容,上午是斗兽表演,中午是公开处决罪犯,下午则是整个角斗表演的高潮——角斗士对决。

在角斗士们进行搏杀之前,所有角斗士都会伴随着乐队的演奏集体亮相。这时候,人们会高声呼喊着各自支持的角斗士的名字,当然这些角斗士们在赛场上使用的并非是自己本来的名字,而是艺名。如果看台上相邻而坐的两个人支持的角斗士各不相同的话,很有可能还会爆发一场小规模的“角斗”活动。

在接受完了观众的加油呐喊之后,角斗士会对观众说:“我们这些‘将死之人’祝你们身体健康。”随后角斗士会进行分组,他们之间开始彼此挑衅、咒骂对方,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激怒对手,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当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惨烈的角斗便正式开始,角斗士拿着各自的武器,或是结成整齐的战阵统一发起进攻,或是依靠出色的战技各自为战。

当有一方在战斗中受伤或者倒下之后,失败者会垂下盾牌,举起左手的一根手指表示求饶,进攻者则会停手,等待观众的判决。观众会竖起大拇指表示宽恕,或者是大拇指朝下,表示“杀”。运气好的失败者能够活着走出角斗场,运气不好的话,就只能成为对手的剑下亡魂了。

当角斗场上只剩下一方的时候,角斗才算结束,胜利者会在赛场上高声呐喊,接受观众的鲜花和掌声,失败者的尸体则由专门的收尸人进行处理,伤者则会被抬上担架前往后台接受医治,重伤的角斗士往往由行刑人用铁锤重击头部处死,为其结束痛苦。

不过也有资料显示,角斗表演虽然血腥暴力,但是也并非都是你死我活的搏杀,因为每一个角斗士,尤其是那些战技高超的角斗士都是奴隶主的宝贵财富,所以很多表演往往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甚至某些“处死”失败者的表演也是假的。两个勇敢的角斗士如果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角斗,他们通常都会活着走出竞技场。

斯巴达克角斗士起义

不管怎样,角斗士在古罗马人的眼中都算不上是“人”,他们只是供人取乐的工具,不堪忍受非人待遇的角斗士往往会选择起义来反抗古罗马人的压迫。公元前72年,古罗马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角斗士起义——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本来是一位生活在希腊北部的色雷斯人,在古罗马人进攻色雷斯的战争中,斯巴达克被古罗马军团俘虏并被卖为角斗奴隶,他被送到了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接受残酷的训练。

角斗士学校的非人待遇令斯巴达克忍无可忍,他向自己的同伴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在斯巴达克的鼓动下,角斗士们拿起武器冲出了牢笼。

在路上,他们正好遇到了古罗马军团的几辆运送武器的车子,他们夺取了这些武装之后组成了一支小型军队,并且来到了几十里外的维苏威火山上建立起坚固的营垒和阵地。

这支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很快便由最初的70多名角斗士发展成为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在斯巴达克的指挥下,起义队伍多次战胜古罗马军队。但是由于起义领导者内部出现分歧,最终斯巴达克的起义军被罗马军队击败,6万多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阵亡,古罗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角斗士起义宣告失败。

“血”流成河的游戏

西班牙的

番茄大战

战争总是和红色的鲜血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的战争,不管胜利的一方是谁,总是以血流成河的惨状作为结束。西班牙每年都会爆发一场“红色战争”,但是它毫不血腥,不仅不会有伤亡,人们还能在其中享受到游戏的乐趣,这就是西班牙的番茄大战。● 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来到布尼奥尔镇,参加以番茄为武器展开的“混战”。番茄大战

西班牙的布尼奥尔小镇所在的瓦伦西亚地区盛产各类果蔬,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这里都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番茄大战。这项活动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人们可以在这项活动中尽情放松压抑的心情,找回童年时代无拘无束的快乐,因此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到现在已经成为布尼奥尔小镇的招牌节目。

每到番茄大战前夕,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好汉就会来到这个热情似火的西班牙小镇,准备在“大战”爆发的当天跟“敌人”战个痛快。根据统计显示,每年的番茄大战中,“参战”人数都会高达四五万。

番茄大战爆发前,布尼奥尔小镇的政府部门会进行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一车车的番茄被从郊外的农场运送到小镇中,摆放在街道两侧,当作大战中使用的弹药。

番茄大战当天上午9点,所有“战士”都聚集在布尼奥尔小镇中心的人民广场上。按照传统,人们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高的木杆,木杆上还涂满了油脂,木杆的顶端放置着一块火腿肉,只有当一位“勇士”将这块火腿肉拿下来之后,大战才会开始。

为了争当番茄大战中的第一勇士,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都挤在木杆下面争先恐后地攀爬,但是由于木杆上涂满了滑滑的油脂,所以很多人爬不了多高就会滑下来,只有身体足够强壮、技巧足够高超的人才能拿到木杆顶端的火腿。

当有人终于在人们的高呼声中拿到火腿后,番茄大战便正式拉开了序幕。随着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战士”抓起熟透了的番茄,向身边那些素不相识的“敌人”发起进攻。他们有的各自为战,有的则在大战之前就商量好组成“军团”集体作战。伴随一个个番茄砸在人们身上爆裂,参战者的身上很快就会被红糊糊的番茄汁液涂满。前一刻还干干净净的小镇,瞬间就变成了“血流成河”的战场。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番茄大战会浪费食材,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布尼奥尔小镇所在的巴伦西亚地区盛产各种水果蔬菜,那些熟透的番茄因为无法长途运输,所以如果不能加以利用,很快就会烂掉,而番茄大战中采用的就是那些熟透的或者是卖相不好无人问津的果实,这些果子砸在“敌人”的身上后,杀伤力也更大。● 番茄大会战结束时,小镇的街道成了一条“番茄河”。

这场番茄大狂欢也并非是完全混乱一团的游戏,为了保证游戏的安全性,参加番茄大战的战士常常会穿上特殊的盔甲——护目镜和雨衣,同时大战中只允许向其他人投掷熟透的番茄,不允许扔其他东西,拉扯别人的行为也是明令禁止的。

在番茄大战持续大概两小时之后,随着一声冲天的炮响,大战宣布结束。在听到结束的声音之后,所有人必须立即停下来,不准再向别人投掷任何“弹药”,违反规则的人要按照规定处以罚款。

番茄大战结束后,满身番茄汁液的狂欢者涌向附近的河岸,在那里有事先设立好的数百个淋浴间,人们穿着衣服站在花洒下面边淋浴,边向旁边的人撩水,气氛欢乐异常。这时候,小镇的消防队则使用高压水龙头配合环卫部门开始清扫街道。

一小时之后,城市被打扫一新,商店、酒吧、餐厅、咖啡馆又重新开始营业,狂欢者也已经将自己打理干净,人们来到酒吧、餐厅内或是庆祝胜利,或是和番茄大战中认识的新朋友把酒言欢,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在这场大战中擦出爱情火花的年轻人继续进行两个人的激情和浪漫。

守护神之节

番茄大战并非是一个单独的项目,而是布尼奥尔小镇最重要的节日——守护神节的一场压轴大戏。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布尼奥尔小镇的守护神路易斯·波特郎以及巴伦西亚地区的守护神、儿童的保护者圣母马利亚的。守护神节期间还有音乐、游行、舞蹈和焰火等节目,在番茄大战前夜,还有别开生面的西班牙大锅烹饪比赛。

至于番茄大战能成为守护神节压轴大戏,则完全是一桩“意外事故”。相传在1944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当地人庆祝守护神节的时候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游行活动,人们打扮成各种童话、传说中的角色走在游行队伍中。其中有一个一心要出风头的年轻人想要挤到队伍的前列去,当他向前挤的时候,一不留神绊倒了其他人,倒下的人又砸在了别人身上,推倒了另一个人,于是拥挤的人群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倒下。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当一个家伙被撞倒之后,他的旁边恰好有一个被挤翻的蔬菜摊,摊主早已不知道去了哪儿,摊上摆放着一箱箱番茄,于是他拿起一个熟透的番茄扔向其他人。受到启发的人们纷纷拿起番茄不分敌我地向身边人投掷起来,很快这次游行就演变成了一场番茄大战。直到警察赶来驱散了这场混乱,布尼奥尔小镇的“第一次番茄战争”才宣告停战。

这场番茄大战虽然只是一场意外事故,但是人们在这次狂欢中玩得十分尽兴,于是第二年的时候,小镇居民故技重演,又上演了一场番茄大战,直到第三年、第四年,年年如此,于是番茄大战成为这个小镇一年中最盛大的节目之一。

不过就跟许多人口耳相传的奇闻异事一样,关于布尼奥尔小镇番茄大战的起源也不止这一个版本。在另一种说法中,番茄大战源于一次糟糕的音乐表演。

依旧是在1944年守护神节期间,一个小型乐队吹着喇叭神气地在小镇上进行巡回表演。与他们神气的表情相比,这个乐队的演奏水平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跑调的音乐令小镇上一群参加守护神节的年轻人感到十分不悦,不知道是哪个调皮的年轻人开始拿起蔬菜摊上的番茄向乐队发起了进攻,其他好热闹的年轻人纷纷加入战斗,他们比赛谁可以将番茄准确地投入乐队表演者的喇叭里面。

在吃了一通番茄“炮弹”之后,乐队里的二手音乐家们再也忍不住了,他们放下乐器,也拿起番茄向“敌人”反击起来。渐渐地,路边那些被“误伤”的行人也加入了战斗,于是一场番茄大战就此展开。

除了这两种说法之外,番茄大战的起源在布尼奥尔小镇还有许多种说法,尽管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搞清楚这种别开生面的“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了,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人们在其中享受到了无拘无束的快乐,因此它被延续了下来,成为西班牙的一个重要节日。● “战斗”结束后,两个浑身番茄汁的男人不顾满身狼藉,悠闲地下起了国际象棋。

坎坷的“番茄战争史”

番茄大战的发展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在起初的几年里,布尼奥尔小镇的治安官以“扰乱治安”为理由,禁止人们进行番茄大战。这样的禁令自然无法抵挡住狂热的西班牙人,于是在那几年里,番茄大战经常成为居民和警察之间的较量,直到1959年小镇的官员看到这项活动实在无法禁止,才允许人们进行番茄大战。

后来由于布尼奥尔镇的番茄大战影响力越来越大,以致传到了当时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耳中,佛朗哥以这个节目“没有宗教意义”为理由将其取缔。1975年佛朗哥逝世后,这一传统才被恢复。

不仅西班牙有精彩异常的番茄大战,同样性格热情似火的南美洲人也有番茄大战,进入21世纪之后,南美洲哥伦比亚在每年的6月都会举行番茄大战。来自哥伦比亚各地的狂欢者云集在首都圣菲波哥大,街道上立刻变成了番茄纷飞的“战场”。虽然每个人的脸上身上都沾满了番茄汁,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

最风雅的潮流

“包养”艺术家

在古代,有钱之后买房置地是许多人的理想,无论是中国的地主老财,还是欧洲的王公贵族,都难以逃过这一关,但是买房置地说到头也只是比较低端的爱好,欧洲中世纪时期最有文艺范儿的潮流是“包养”艺术家,这样既能彰显身份与财富,又能突出品位,可谓是一举多得。

引领风骚的美第奇家族

欧洲19世纪之前,大多数艺术家、文学家都是靠贵族、资本家的资助维持生活,得到资助的艺术家不用为物质发愁,而资助艺术家的上流人士也借此提高自己的身价,这种互利互惠的风气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欧洲历史上真正将资助艺术家的风气推向顶峰的则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原本是佛罗伦萨市所在的托斯卡纳区的一个农民家族,这个家族积攒了一定的财产之后开始经营银行业,在赚取了大量财富之后,美第奇家族向政界进军。14世纪到17世纪的几百年里,美第奇家族成为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昔日的农场主摇身一变成了贵族。这个家族不仅是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同时还走出了三位教皇和两位法国王后,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那个年代,意大利地区借着濒临地中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欧洲最富裕文明的地区,许多欧洲时尚都诞生于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身为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意大利数一数二的大家族,自然也成了欧洲的潮流引领者。

奠定了美第奇家族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地位的乔凡尼·德·美第奇是第一位开始涉足文艺圈的美第奇家族统治者,他援助过的艺术家里面,最著名的就是研究出了透视法的画家马萨乔。马萨乔在乔凡尼的资助下成就了一代伟名,同时也让美第奇家族出尽风头。

除了资助画家马萨乔,乔凡尼还“包养”了大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他为美第奇家族主持修建了佛罗伦萨主教堂。这座美丽的圆顶建筑直到乔凡尼去世后他的儿子柯西莫·美第奇时代才修建完成,它影响了以后500多年的欧美建筑风格,成为佛罗伦萨以及美第奇家族的标志。

在继承了父亲的家业以及佛罗伦萨统治权的同时,柯西莫也继承了父亲资助艺术家的爱好,他赞助过的艺术家中最有名的当属多那太罗、吉贝尔蒂、弗拉·安吉利科和弗拉·菲利波·利比,这些人在当时的欧洲文艺圈处于绝对的“一哥”地位。柯西莫不仅赞助艺术家,同时对学者也从不吝啬,当时的著名学者费奇诺便是美第奇家族的座上之宾,柯西莫将他任命为佛罗伦萨柏拉图学会的主席,同时为了让这个大学者能够安心进行学术研究,还将一座豪宅送给了他。● 美第奇宫圆拱形屋顶上的精美绘画意大利古城佛罗伦萨市中心的美第奇宫恢宏奢华,巨额财富使美第奇能够建起这样一座宫殿。在当时,这里就是珍稀艺术作品的收藏宝库。

柯西莫死后,他的孙子洛伦佐·美第奇继承家族大权,他更是将“包养”艺术家这一雅好推向了极致。当时恰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我们所熟悉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大名鼎鼎的艺术家都受到过美第奇家族的资助,尤其是米开朗琪罗,他在14岁的时候便进入美第奇家族,在家族的培养下成为一代著名的美术大师。

不甘人后的“太阳王”

当马萨乔、费奇诺、米开朗琪罗这些大师登上欧洲文艺界顶峰之后,美第奇家族的名字也开始受到其他贵族的羡慕甚至嫉妒,欧洲的王公贵族开始纷纷效仿,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便是在时尚方面从不甘心落伍的法国人。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登基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开始大规模赞助艺术家。根据伏尔泰的统计,路易十四为了追捧艺术家,每年要花费80万里弗用来购买艺术品,而当时一名法国中级军官的年薪也不过只有1000里弗。

路易十四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家的追捧,从这样一个传言中便可见一斑:据说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画家勒布朗每有作品问世,不管路易十四正在做什么,哪怕是最紧急的御前会议,他都要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欣赏勒布朗的新作。

路易十四追捧艺术家并不仅仅局限于金钱方面,作为一国之君,给艺术家封官赐爵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当路易十四册封法国大建筑师芒萨尔为伯爵的时候,许多贵族都表示不满,路易十四却说:“我在15分钟内可以册封20个公爵或贵族,但要数百年才能造就一个芒萨尔。”

在国王的大力支持下,法国的艺术事业迅速发展,艺术家的收入也日益丰厚,社会地位更是尊崇无比。与此同时,有了这些被“包养”的艺术家们的大力赞扬,国王在贵族以及百姓中的地位也如日中天。其他贵族为了讨好国王,同时也为了彰显自身地位,开始纷纷效仿,不遗余力地招揽那些艺术领域的才俊们,一时间艺术热潮席卷法国。

在数代人的努力之下,法国终于超越意大利,成为新的欧洲潮流引领者。在此后几百年里,法国在欧洲文艺圈、时尚界的地位无人能够动摇。

文艺圈的“女老板”们

“包养”一位艺术上的“情人”不仅仅是那个时代贵族男人的专利,许多女人也纷纷被这股热潮所吸引,而女性中间的这股热潮也与美第奇家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凯瑟琳·德·美第奇是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王后,亨利二世去世之后,弗朗索瓦二世成为新国王,凯瑟琳成为摄政王太后。

在执掌了法国大权之后,这位法国“最富有的寡妇”开始了长达30年的艺术资助事业。凯瑟琳先是在老家意大利聘请来了艺术家和建筑师普里马蒂乔到法国工作,后来又挑选了一大批法国本土的青年才俊在意大利艺术家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创作,于是凯瑟琳的宅邸逐渐成为法国的艺术中心。

凯瑟琳出尽风头的同时,其他贵妇也是不甘落后,纷纷涉足艺术领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公主、弗朗索瓦一世国王的姐姐纳瓦尔的玛格丽特,亨利八世的第一位妻子、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费拉拉公主、曼图瓦女侯爵伊莎贝拉·德·埃斯特等贵族女士纷纷加入到资助艺术家的潮流之中。

这些贵族妇女资助艺术家的目的十分简单,不过是想借助艺术家的画笔让自己的美貌得以为世人所知,从当今流传下来的众多贵族妇女画像来看,她们确实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不过在众多“包养”艺术家的贵妇之中,最出名的还要数夏特莱侯爵夫人,她之所以出名,和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伏尔泰有莫大关系。1734年,伏尔泰因为写文章针砭时政,得罪了法国当局统治者,巴黎法院下令将其逮捕。这时候,夏特莱侯爵夫人收留了他。在此后的15年间,伏尔泰一直居住在夏特莱夫人的别墅中著书立说,他和夏特莱侯爵夫人的交往也成为当时的传奇故事。● 凯瑟琳·德·美第奇从艺术品位和对奢华的热衷来说,凯瑟琳·德·美第奇是一个标准的美第奇家族成员。

“包养”艺术家也风险

赞助一位艺术家,让其为自己的容貌留下永久的记忆,这在照相技术尚未发明的时候,在贵族女性中间十分流行,同时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十分风雅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一不留神,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前文中提到过的费拉拉公主、曼图瓦女侯爵伊莎贝拉女士就曾经因为一时疏忽给自己制造了一则“桃色新闻”。

伊萨贝拉是著名的意大利画家安德里亚·曼坦那的资助人,在伊莎贝拉的授意下,曼坦那绘制了一幅以爱神维纳斯和战神马尔斯为主角的油画。由于伊莎贝拉没有对这幅画的具体内容进行规定,曼坦那于是便自由发挥,将维纳斯画成了美丽的裸体形象。由于当时的文艺圈内都知道曼坦那的资助者是伊莎贝拉女士,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便认为画中的维纳斯就是伊莎贝拉的裸体,这让十分注意个人形象的伊莎贝拉大为尴尬。

从此之后,伊莎贝拉乃至其他贵族资助者开始对艺术家的创作大加干涉,防止出现类似影响个人声誉的事情,受资助的艺术家不得不戴着“镣铐”进行创作。

中世纪的“铁人三项”

骑士的比武大赛

提到欧洲贵族的娱乐活动,你会想到什么?是奢华无比的交谊舞会,还是格调高雅的贵族沙龙,又或者是欣赏歌剧、外出游猎?实际上这些消遣方式差不多都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才出现的,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各国基本上还处在“野蛮”时代,再加上教会的压制,即使是贵族老爷们的业余生活也相当单调,能够称得上是“盛会”的也就只有当时风行各国的骑士比赛了。● 封主把剑平放在青年肩上,授封他为骑士。

中世纪体育盛会

想起欧洲的贵族,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勾勒出一个谈吐文雅、多才多艺而又彬彬有礼的形象来,但是实际上生活在14世纪之前的欧洲贵族们没有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大多数都是些性情粗野、好勇斗狠的糙爷们。由于在教会的统治之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艺成果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即使是贵族子弟,能够将《圣经》里的字都认全,也算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没有什么文化,更谈不上艺术欣赏能力,打打杀杀就成了贵族们的主要爱好。但是真刀实枪的打仗总是要有伤亡,军费开支更是让贵族们感到苦不堪言,他们迫切需要一种合理的方法来消耗自己过剩的时间和精力,骑士比武便应运而生。

骑士比武不同于决斗和战争,是一种虚拟的打斗,在做好充足的安全防护之后,贵族、骑士之间比试武艺。这样的比试,一般只要对方服输,便会宣告结束。尽管也有意外事件发生,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有史可查的第一场骑士比武举行于1095年的法国弗兰德尔地区,但是这场比武开门不利,列文的亨利三世伯爵死在了比武场上。尽管出师不利,但是这种娱乐方式立即风靡骑士文化浓厚的法兰西,并且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在随后的各种比武中又有许多骑士丧命,鉴于这一情况,1130年,罗马教皇下令禁止骑士比武。英格兰、德意志等国也随之取缔了骑士比武,但是在欧洲骑士文化的发源地法国,骑士比武却是屡禁不止。由于民意难违,法国国王只好顶着教会的压力,对骑士比武大开绿灯。

当时的骑士比武在法国的流行程度堪比今天的欧洲杯足球锦标赛,根据历史记载,仅仅是在法兰西的北部地区,平均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场骑士比武。无论是王公贵族升官晋爵、喜得贵子,还是欢庆盛大节日,都会有贵族组织声势浩大的骑士比武大赛。贵族在聚会上,农民在田间地头闲聊的时候,谈论的主要话题也都是骑士在比武中的表现,那些屡战屡胜的骑士往往是少年心中的偶像和少女的梦中情人。

由于法国骑士比武盛行的同时,英国骑士却因为国内禁令,不能在赛场上一展自己的风采,为了能够到赛场上去过把瘾,许多英国骑士纷纷“转会”,改投法国国王、贵族的门下。直到1194年,狮心王理查才允许英国举行比武,据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再让法兰西人骂英格兰骑士既不机敏又缺少比武经验”。由此可见,骑士比武对骑士来说是一项既能打发时间,又能锻炼武艺的时髦运动。

骑士比武那些事儿

骑士比武兴起的初期,最流行的是集体比武,参加比试的骑士被分成两队,在各自的首领带领下,集结成整齐的队形,互相冲锋、打斗,一决高低。

作为当时全欧洲最流行的运动,骑士比武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贵族头衔、骑士封号自然是必不可少,有些比赛为了提高档次,甚至规定参赛者五代以上的祖先都必须是贵族出身,平民百姓想要参加这样的比赛比登天还难。

同时参加比武的贵族、骑士还必须拿出一笔财产作为保证金,一旦在比武中被对手击败或者是俘虏,这笔钱就要归战胜者所有。如果拿不出这笔钱,那么落败的骑士就得拿出自己的战马和盔甲作为赎金,支付给俘虏自己的骑士。

集体比武一般在比赛召开前的两到三周内,由主办方向其他贵族、骑士发起邀请或者是挑战,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珍惜自己名声的贵族在接到邀请或者是挑战后,都会准备好兵器、带上随从、骑上战马前去参加比武。

在比武开始前,骑士们会召开集会,划分成两组,一般两组的首领都是身份最高的贵族。例如一场举办于1124年的骑士比武,其中一组由奥地利公爵旗下的8位领主以及150名骑士组成,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另一组也凑齐了8位领主和150名骑士。有些集体比武的规模甚至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例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美因茨王国曾经为两位王子同时举行骑士“行剑礼”,为庆祝两位王子获得骑士头衔而举办的比武共有2万名骑士参加。● 两名身穿盔甲的骑士在进行比试。

分组完成后,举办方会在比赛场地附近划出两块安全区,骑士们绝对不能进攻安全区内的对手,同时在比赛中,骑士们俘虏的对方骑士也会被安置在安全区内。

当比赛开始后,双方骑士在首领的带领下集结成队,互相冲锋,以整齐的队形将对方冲垮,然后占据优势的一方会立即掉转马头,发起第二轮冲锋。在冲锋的过程中,骑士们会尽量将对手从马上击落,然后由随从手持大棒去俘虏那些落马的骑士,将他们拖到己方的安全区内,等被俘者支付了赎金之后,才会归还其自由之身。

由于集体比赛场面混乱,随从们在俘虏对方骑士的过程中,往往也是拳脚相向,甚至用大棒将其打晕的事件也极其常见,实在是有辱贵族、骑士的高贵身份,所以从13世纪之后,集体比武逐渐被一对一的较量取代。

骑士的单兵较量被称为“圆桌骑士比武”,通常被分成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马上长枪比武,第二环节是下马比剑,第三环节是徒手格斗。马上长枪比武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以将对手从马上击落来决定输赢。

按照骑士比武的准则,一旦对手被刺中跌下马去,一般不能乘人之危,对倒地的对手叠加攻击,大多数骑士会等待对手认输,或者等待对手站起来再战。这里的骑士比武有很强的礼仪特征,与实战是有区别的。

为了保证比武的安全性,骑士们使用的长枪都是钝头,并且在枪杆上刻上深深划痕,让它更容易折断。长矛刺中盾牌时,被坚固的盾牌震得粉碎,这样的场景不仅仅是骑士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剧情,更是赛场上屡屡上演的戏码,所以一位骑士若想功成名就,不仅需要高超的武艺、强壮的战马、坚固的盔甲,还要准备足够数量的长矛。

如果双方在马上长枪比赛中久战不决,就要进入下马比剑的环节了,因为双方都有重甲,比剑过程中常常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并不时迸出火花。比剑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伤亡,不过一般情况下占上风的武士会见好就收,放弃置对手于死地的机会,代之以胜者接受败者交出的赎金或者是战马和盔甲。● 马背上的较量骑士除了要为领主或国王作战外,在每年的某些日子还需要参加一些竞技,这也是保持骑士战斗力的一种方法。

“明星骑士”威廉·马歇尔

骑士比武不仅是一项时髦的运动,同时对那些出身下层而又武艺高强的骑士来说,也是一种发家致富的谋生途径,例如欧洲中世纪赛场上最著名的“明星骑士”威廉·马歇尔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威廉·马歇尔是一名男爵的幼子,根据欧洲的长子继承法,作为幼子的他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任何财产,他在被册封为骑士之后,便开始频繁地参加各种比武,并且不断取得胜利,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骑士英雄。根据历史记载,威廉·马歇尔曾经创造了10个月击败和俘虏103名骑士的纪录。

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威廉·马歇尔被英国国王亨利二世聘请为王太子的老师,他还亲自为两代英国国王册封骑士头衔,最后还当上了英国的摄政王。威廉·马歇尔的一生可以说是下层骑士跻身上层的完美指南,只是能有他这样好运气的下层骑士,在整个中世纪并不多见。

田间地头走出来的贵族运动

高尔夫球趣史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高尔夫球绝对是一项“贵族运动”,对于现代都市中受惯了格子间里的压抑气氛、吸足了汽车尾气的普通人来说,在高尔夫球场上享受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绝对是只属于有钱、有闲阶层的游戏。但是你能想到吗,这项高雅运动的出身相当“贫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被视作“野蛮游戏”。● 在1901年,这是最时髦的男士高尔夫服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