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写给父母的枕边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6:19:54

点击下载

作者:卢莉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写给父母的枕边书

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写给父母的枕边书试读:

好父母是一面镜子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便成了家里所有人关注的对象。孩子的一切都牵动着大人的心。为了孩子能有一个优秀的人生、光明的未来,父母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难以计算的精力。

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功,能够幸福。平庸的孩子只能让家长感到悲哀。但是,问题在于,平庸的孩子对面是不是站着一个平庸的家长呢?没错,对孩子来说,家长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有孩子曾经这样评价父母的教育方法:“他们每天要求我要做得优秀,希望我可以出类拔萃,但是他们自己一点也不努力,喜欢自暴自弃。如果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希望我这样做,但是自己却不做呢?父母就会回答:‘因为我们已经老了,没有什么奔头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无论是他们的做法,还是他们的回答,都让我很失望。”

在孩子出生以后到学龄前这段时间里,父母需要做的是好好地抚养孩子。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父母肩负的责任就会越来越大。大多数孩子都喜欢模仿父母,喜欢把父母的行为作为一种准则。而很多父母恰恰没有看到这一点,给了孩子错误的行为指导。

除去智力这个先天因素不说,很多时候,决定孩子成功的还是他们后天的努力。就连很多天才都说,成功是需要不断努力的,更不用说一个普通人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的指引是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孩子还没有拥有判断能力时,他们所有的判断都来自于父母。父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则是不可以做的等等。而这些因素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会决定孩子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有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童年的记忆会影响他的一生。事实上,很多好的习惯和认知能力,都是在童年培养起来的。童年时期的孩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而孩子是否能够成为一块贵重的名玉,就要看家长如何雕刻。

孩子的童年是最容易被父母影响的时期,一对努力上进的父母教给孩子的一定是努力上进的道理。一对整天无所事事的父母,也会让孩子变得无所事事。即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看不清楚这种影响,但是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父母留给他们的印象会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向。

所以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的角色不是要求者、命令者,而是引导者、监护者。好父母会成为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用好的行为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因为做得好比说得好要强一万倍。

好父母会理解这种镜子的力量。唐太宗说:“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父母做得好,孩子会从父母那里明确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怎样做,该避免什么,该改正什么。

家庭教育是特殊的课堂,父母是课堂里特殊的老师。把自己当做镜子,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才会真正地让孩子明白道理,做对事情,拥有光明的未来、成功的人生。

第一章 做孩子情感的守护者

孩子年幼,心灵脆弱,情感本来就需要大人来守护。父母应该让孩子的童年快乐一些,不要把大人之间的矛盾呈现在孩子面前。尤其是父母失败的婚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甚至会伤害孩子的一生。所以,大人守护好孩子的情感。这样,孩子的灵魂才能完整无缺。

父母的爱是孩子的情感归宿

有人曾经说,父母是孩子的来路,如果父母不在,孩子的归路就会变得异常模糊。在中国,很多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情结。落叶归根这个词就是回到最初来路的意思。树叶之所以能够存活下去,完全是因为有树根吸收养分滋养着它。如果把父母当成是树根,那么孩子无异就是树叶。树叶的情感永远寄托在树根之上。

对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像树根一样爱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事情。爱本身就包括了很多层次的含义。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是完整的,这样孩子的情感归属才能完整。一个幼年失去父爱或母爱的人,和一个家庭健全,备受父母疼爱的孩子,在情感和人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袁女士在孩子3岁的时候,与丈夫离婚。小时候,女儿还没有什么感觉。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袁女士渐渐感到了女儿的异样。一天,女儿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就问袁女士:“妈妈,您当年为什么要和爸爸离婚?”袁女士没有料到孩子会问这个问题,她赶紧转移话题说:“女儿,怎么忽然就想起问妈妈这个问题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吗?”谁知女儿根本不打算放弃这个话题,她说:“妈妈,您还没有回答我为什么呢。”袁女士见躲不过,对女儿说:“我当时和你爸爸离婚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习惯上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都有很多的分歧,每天都吵架,实在不能在一起生活。”女儿点点头,随即又问道:“那么,你们之前在相处的时候,都没有发现你们性格不合的事情吗?为什么发现了你们还要结婚呢?”袁女士蹲在女儿的面前,对她说:“人都有恋爱的过程和结婚的过程,恋爱是一回事情,结婚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你现在还小,不能明白,等你稍大一些的时候,妈妈再给你解释得详细一些。但是,你为什么想到问这个问题,可以告诉妈妈吗?”这时,女儿忽然哭了起来。她说:“今天我在学校的时候和一个同学吵架,因为他嘲笑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袁女士此时才明白,原来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单亲”这个词的伤害。她拍了拍女儿的背,将女儿搂在怀里,慢慢地说:“女儿,你觉得爸爸爱你吗?”爸爸会在每个星期六或星期天将女儿接过去玩或吃饭。在爱护女儿这方面,袁女士的前夫一直做得很好。他一般都会满足女儿合理的要求,甚至还专门学会了做女儿喜欢吃的几道菜肴,以便在和女儿聚会的时候做给她吃。对于爸爸爱自己这一点,女儿一点也不怀疑。因为爸爸能做的,都已经为她做了。女儿回答袁女士说:“我知道,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你们可以给我完整的爱,但是不能给我完整的家庭。虽然有时候我觉得有点难过,但是我也爱你们。”听到孩子这样说,袁女士很伤感,她把女儿抱在怀里,轻轻地对女儿说:“孩子,我虽然和你爸爸已经离婚了,但是我们也做了约定,我和你爸爸永远都会给你完整的爱,所以你不会缺少爱。”

无论家庭完整还是已经破碎,孩子都需要父母完整的爱。父母既然已经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要明白,在完整的爱护中长大的孩子心灵才会健康,才能够健康地成长。

完整的爱有时候不在乎形式上是否完整。比如,有的父母虽然没有离婚,但是每天都在吵架,或是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的缺点,这对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长期处于父母吵架的阴影下,无法体会到家庭的和谐或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久而久之,心理易忧郁。

儿童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把两组儿童和大人放在不同的屋子里。甲屋的大人和谐相处,并且还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乙屋的大人时不时地吵架,而且吵架的声音很大。心理学家发现,只要大人一吵架,孩子就停下手中的游戏,呆呆地看或仔细地听。

实验结束后,心理学家发现,甲屋中的孩子明显要比乙屋中的孩子看待问题的态度乐观。乙屋中的孩子不但悲观、忧郁,而且明显表现出对别人的不信任。这些症状都说明了大人的行为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在孩子的心里,父母吵架就是不爱自己。所以,即使有完整的家庭形式,如果家庭中的大人总是吵架,会给孩子带来很深的情感上的伤害。

婚姻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延伸形式,父母不仅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完整的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真心的疼爱。

孩子想要健康地成长,最需要的是父母完整的爱。健康的家庭是可贵的,健康的家庭是培养出孩子好素质的沃土。父母爱孩子,孩子才会学会爱别人。

父母的婚姻是孩子的乐土

李兰结婚已经两年了,但是婚姻生活一直不愉快。五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总是不能安稳地过日子。李兰的丈夫说:“因为我妻子无论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去请教她妈妈。我岳母就是喜欢掺和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家女儿也总是问我:‘为什么爸爸妈妈一吵架,姥姥就出现了?’”

很显然,这个家庭的婚姻是不独立、不完整的。因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在情感上是完全不独立的。心理学上说,这是“未断奶现象”。未断奶是成人的一种依赖心理,是指成年男女在结婚有了配偶以后,依然将自己感情的重心放在对父母的依赖或依恋上,从而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婚姻生活。而这样的做法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家庭,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建立了家庭的男女来说,有了孩子,就应该以独立的父母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如果父母在感情上不能独立,孩子就会极度缺乏安全感,这样一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势必会受到影响。

李兰的女儿问父亲:“为什么爸爸妈妈一吵架,姥姥就出现了?”可以说,李兰的丈夫根本没有办法对女儿解释这个问题。孩子从父亲不悦的态度上已经得到了父亲讨厌姥姥的信息,而姥姥也影响了自己家庭的和睦,从而孩子也会逐渐地讨厌姥姥。不但讨厌姥姥,还可能会讨厌妈妈。

妈妈为什么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解决呀?妈妈为什么一和爸爸吵架就喜欢找姥姥去哭诉?父母不断地争吵,姥姥不断地干涉,导致自己的家庭不和睦,让孩子开始深深地怀疑婚姻这种形式。这样不幸福的婚姻,会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有一次,10岁的小彬在父母吵完架后,问妈妈:“你们为什么总吵架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在学校里,老师让我们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为什么爸爸妈妈却不能和睦相处呢?”小彬的妈妈哑口无言。的确,她和小彬的爸爸经常吵架。成年以后的小彬迟迟不愿意结婚。妈妈整天追着她后面不断地催促,小彬总是冷冷地对妈妈说:“因为您和爸爸给我做了好榜样,我在你们的婚姻中什么都没有看到,只看到不满、牢骚和抱怨。婚姻生活给我的印象只是差、烦、没乐趣。我为什么要结婚呢?”女儿这样的回答让妈妈异常伤心,也很伤神。小彬其他的朋友和同学都陆续地结婚了,亲友也不断地问小彬妈妈:“为什么小彬这么大了还不结婚呢?”妈妈无奈地叹息,她不知道原来自己的婚姻给女儿带来的影响这样不好。

有人曾经解释过“安宁”这个词的含义,一个“女”,一个“丁”。女是代表妈妈,丁是代表爸爸,家里有了妈妈和爸爸才有了安宁。如果爸爸妈妈整天吵架,家庭不但没有了安宁,也失去了家庭生活本来应该有的意义。

男女携手建立了一个家庭,有了孩子以后,就已经具备了一个完整家庭的雏形。可以说,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完整,也是家庭情感的完整。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和争吵是少不了的,但是,如果家里的气氛长时间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孩子如何在这个环境中安心学习,如何从这个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爱?一个高中的住校生曾经给一个《午夜心灵》栏目打电话,哭诉自己很孤独。栏目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会感到很孤独?这个男孩说:“因为我觉得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爱过我。小时候,因为他们工作忙,我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后来,因为上学,我回到了他们身边。但是,回来后我才发现,父母是那么喜欢争吵和斗气的人。而且,他们喜欢冷战,吵架以后,互相不理睬对方,长则一个月,短则一个星期。我夹在里面异常尴尬。还好,我现在住校了。每逢节假日的时候,我都喜欢待在寝室里,不喜欢回家。但是,看到别的同学高高兴兴地回家,我又会很羡慕,觉得自己非常孤独。”

因为家里争吵不断,孩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这样的家庭气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终生的,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也异常深远。

男女准备组成一个家庭,准备要孩子,这并不仅仅表示你们的身体是成熟的,更重要的是你们的心理也是成熟的。自己小家庭的事情哪怕再大,夫妻之间能商量着解决的都不要惊动自己的父母。既然已经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应该在心理上做一个成熟的大人。这样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父母在孩子心里的形象是成熟、稳重、大气,孩子也会变得乖巧、懂事、谦和。反之,如果父母依赖性强,或是小孩心性比较严重,那么孩子将会受到严重影响。马先生夫妇40岁了,还跟着父母生活,马先生自己没有正当职业,妻子也是靠打工过日子。平时,马先生的姐姐经常接济马先生夫妇,生活费都是由马先生的父母出。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两个孩子出现了不同等的性格,大女儿很争气,非常独立,但是心里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总是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提到自己的父母,觉得父母很丢脸,这么大年纪了还在依靠爷爷奶奶和姑姑过日子。而马先生的儿子正好是父母性格的翻版,经常向姐姐要零花钱,并且对姐姐说:“以后你也要像姑姑对爸爸那样对我好,否则我就不理你了。”有一次,全家人都在饭桌上吃饭。姐姐忽然跟弟弟说:“你以后要是像爸爸妈妈这样生活,你变成乞丐,我也不会管你。我说到做到。我厌恶这种父母,厌恶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很显然,孩子因为父母的婚姻生活受到了伤害,所以她说出了极端伤害父母的话。

婚姻本来就应该是独立的。有了婚姻后的人应该独立地生活,独立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父母的婚姻本来就应该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孩子不应该承受婚姻的痛苦。可以说,所有让孩子承受婚姻痛苦的父母都不是合格的父母,都应该做检讨。

当男女组建家庭以及准备要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检查自己的婚姻有没有不合格的地方,有没有会影响孩子成长的地方。不要等到孩子出生了,矛盾进一步激化,让幼小的孩子整天面对不独立、争吵不断的父母。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不会健康,而这样的父母也不是好父母。

别让孩子做父母的“夹心饼”

作为一所国际幼儿园的老师,苏女士对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从孩子们的口中,苏女士经常会听到父母在家里和孩子沟通的一些情况。幼儿园中班有两个小朋友,一个是美国的小朋友,叫苏珊娜;一个是中国的小朋友,叫珠珠。有一次,两个小姑娘在一起讨论起父母吵架的话题。苏珊娜说:“我爸爸妈妈吵架,从来不在我面前。有时候,我听到他们争论得太激烈,就从房间里跑出来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每次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对我说:‘没什么宝贝,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苏珊娜说完,珠珠低下了头,默默地哭了起来。苏珊娜问道:“珠珠,你怎么了,为什么要哭?”珠珠边哭边说:“爸爸妈妈每次吵架,我都会很为难。爸爸总是问我:‘珠珠,如果爸爸和妈妈离婚,你会跟谁一起生活?’妈妈总是说:‘你看你爸爸,特别没有良心,我那个时候嫁给他真是瞎了眼。’”苏女士从一个5岁的孩子嘴里听到这样的话,有点吃惊,同时她也为珠珠的成长感到担忧。有这样的父母,怎么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健康起来呢?

其实,像珠珠这样的父母有很多。在吵架的时候,将孩子作为媒介,当着孩子的面互相诋毁对方甚至谩骂对方。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受到的伤害不言而喻。

父母教育孩子的同时,首先应该检讨自身的问题。家庭生活不可能没有矛盾,舌头和牙齿之间有时还会打架,不要说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了。没有孩子之前,两个人可以为某事争吵。但是,有了孩子以后,这样的争吵就应该收敛,最起码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

有的父母彼此之间有了矛盾,就向孩子倾诉或发泄,这更是一种错误的教子方法。无论是父亲的问题还是母亲的问题,父母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向孩子诉说。

父母是大人了,不应该像小孩过家家一样玩游戏。很多父母向孩子倾诉,就是想让孩子站在自己这一边。其实,在孩子还没有成熟的是非观之前,他们无法判断父母的对错,即使到了能判断的年纪,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做出相对公正的判断。而父母把孩子当做“夹心饼干”,互相揭对方的短处,贬低对方,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某电视台曾经做过这样的报道,一个9岁的男孩会流利地说英语,背诵四书五经,却因为夹在离婚的父母中间受到了很多的伤害。父母离婚了,孩子只能和母亲在一起住一阵子,又和父亲住一阵子。和父亲住的时候,母亲打电话给他,他对母亲说:“我再不叫你妈妈了,我讨厌你。”父母在争夺抚养权的时候,他还按照爸爸的要求给法官写信,直呼母亲的姓名,并请求法官对母亲这样的人保持警惕。后来,母亲取得了抚养权,他又在网上大骂自己的父亲是“神经病”、“变态狂”、“混蛋”等。父母离婚对他本来就是一种伤害。他跟着父亲,父亲对他说很多母亲的坏话,他就抱怨母亲。跟着母亲,他又从母亲那里听到很多父亲的错误,于是又开始抱怨父亲。这样左右摇摆,身心都不能够健康成长。心理专家对这个孩子的行为做了分析,确定这个孩子是一个比较敏感且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的孩子。跟着母亲的时候,就站在母亲这一边反对父亲。跟着父亲的时候,就站在父亲这一边反对母亲。这种对亲生父母反复不定的极端态度,不是一个9岁孩子的情感本质,而是他处在父母矛盾夹缝中痛苦的心理扭曲的反应。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遭遇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一旦和丈夫产生矛盾以后,就把孩子当做中介,对孩子讲述自己的委屈,让孩子去和父亲较劲。完全从自己的感知和角度去处理夫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而这个时候,丈夫因为对妻子的行为感到气愤,也没有收敛自己的愤怒,往往当着孩子的面控诉妻子是一个完全不可理喻的人。这样一来二去,孩子没办法躲避父母之间的战争,反而在战争中越陷越深。很多孩子最终选择用自闭来躲避父母之间的纷争,父母在他们的耳边大吵大闹,孩子总是呆呆地坐在一边,自顾自地玩耍。待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为他们这种互相谩骂的方式“埋单”的时候,已经晚了。

孩子年幼的心灵本来需要父母用爱来呵护,他们无法承受成人世界的那些烦恼和争执,更别说是最亲的父母之间的互相中伤。

如果说孩子因为父母之间无休止的争执或吵闹变得越来越封闭是极端的例子,那么不可否认的是,父母之间的吵闹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而且,这种心灵的伤害会一直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给孩子留下一辈子无法抹去的阴影和烦恼。

很多母亲都会在孩子的面前说自己的丈夫:“看看你爸爸,多不负责任。他管过这个家吗?从小到大,他为你操过多少心?除了给点钱,什么事情都不管。没送你上过学,没给你买过一件衣服,就连你过生日,他有空的时间都特别少。”作为母亲,在孩子的面前这样评价他的父亲,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父亲产生疏离感。有时候,父亲也喜欢在孩子面前评价母亲,比如说:“你看你妈妈,真是唠叨,总是这么没完没了的,真是没有素质。”

无论是母亲评价父亲,还是父亲评价母亲,在孩子面前都是一种不应该的行为。一个家庭要想和睦友爱,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夫妻之间的问题可以在私下里解决好,不要拿孩子当借口,或者把孩子推到夫妻战争的前沿。三十多岁的朱女士和父母住在一个城市里,从懂事的那天起,她就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多一点温情少一点争执。父母总是说不到三句话就开始吵架。年幼的她往往为这事很苦恼,每当想到父母的时候,她总是异常矛盾。其实父母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矛盾,但是两人就是喜欢相互指责。年幼的时候,她一会儿觉得妈妈有理,一会儿又觉得爸爸没错。恨妈妈一阵,又怪爸爸一阵。每次回家都提心吊胆,家从来没有给过她温暖安全的感觉。所以,她特别缺乏安全感。这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行为,不但影响了她的日常工作,也影响了她婚后的生活。每当丈夫晚归的时候,朱女士就开始胡思乱想,每当丈夫有应酬的时候,她就一次一次地打电话。最终,朱女士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只能求助于心理医生。

孩子需要在和谐的环境中长大,需要同时体会到爸爸的关心和妈妈的呵护。无论大人之间发生什么,对待孩子的时候,都应该宽容和理智。这样,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别让孩子觉得你的爱是负担

父母的爱有时候会给孩子带来负担。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感觉到,他们会很奇怪地问:“我们那么爱孩子,怎么就成了孩子的负担?”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需要适度,家长爱孩子也是一样。溺爱孩子是错误的爱孩子的方式,而过度地保护孩子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困扰和负担。正在念高中的刘翼说:“平时我妈妈连水果都不让我自己削,我掉一根头发,我妈都要心疼地说上半天。”说话的时候简直有一种咬牙切齿的感觉。刘翼的说法并不夸张,他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妈妈。刘翼的爸爸是个军人,工作比较忙,不怎么在家里。平时他们家里就是刘翼和母亲。刘翼头脑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但就是没有好朋友。其实刘翼在学校是个很热情的孩子,喜欢帮助同学。如果有同学向他请教学习的问题,刘翼一定会耐心地给同学讲解。但是,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只是局限于学校里。在课余时间里,刘翼根本就没有机会和同学交往。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同学打电话到刘翼家,向他请教问题或邀请他出去玩。这个时候,如果是刘翼的妈妈接电话,一定会跟打电话的同学说:“刘翼现在没空,在学习呢。”或者说:“刘翼没有时间和你出去玩。”刘翼的妈妈对他说:“出去玩就是浪费时间,你在家里看书、看电视、玩电脑都比跟他们出去玩要好。出去磕着碰着就不说了,我就是害怕你被别人带坏了。”总之,妈妈就喜欢让刘翼在课余的时间里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待着。那些很想和刘翼做朋友的同学知道他有一个厉害的妈妈以后,都不再打电话到刘翼家里了。妈妈不让刘翼在外面吃东西,说不卫生,连矿泉水也不让刘翼喝,说不干净。平时,刘翼上学的时候都带着一个保温瓶,瓶里是妈妈给他装好的白开水。刘翼如果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3个小时,妈妈最起码要进来6趟,一会儿给他送杯水,一会儿又给他削个苹果,一会儿问问他饿不饿,要不要吃点东西等。刘翼虽然很烦,但是又不忍心拒绝妈妈的好意。高中的时候,刘翼就开始住校了。他以为这下可以摆脱妈妈的监管了。但是,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近,所以,妈妈总是在中午的时候带着饭菜到刘翼的学校。有时候,甚至早晨妈妈也会带着早餐到学校去给刘翼吃。妈妈说:“学校的饭菜不卫生,我不放心让孩子吃。”刘翼被妈妈弄得不胜其烦。最后,刘翼的妈妈主动找到老师,希望可以让他回家里住。不仅如此,刘翼的妈妈还隔三差五地请老师吃饭,她希望老师能在学校里盯着刘翼,不要让他和坏孩子接触,平时上课的时候要多提问刘翼。刘翼回家住以后,他的妈妈还是经常往学校里跑,跟老师谈话,或者询问老师刘翼的情况。而且无论刮风下雨,晚自习结束的时候,刘翼的妈妈一定等在学校的大门口。很多同学都说刘翼是被妈妈“从头管到脚”。刘翼早就对这样的生活厌倦了,他渴望有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母亲的“看管”让他常常有透不过气的感觉。在高考将要临近的那段时间里,刘翼的妈妈更是变本加厉地“看管”他。哪怕咳嗽一声,妈妈都要把他领到医院去检查一下。这让本来就很有压力的刘翼彻底崩溃了。他从家跑了出来,躲在一个同学家里,不愿意见到母亲,也不愿意参加高考了。

孩子平时在学校里学习,受到的是学校的监管。学校里都有学生守则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回到家里,孩子希望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再对孩子管头管脚,无疑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于彬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是某中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平时学习很努力,小测验的成绩一向都很出色。但是,一遇到大考,他的表现就比较差。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眼看着就要参加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了,如果于彬一直维持这样的状态,根本不可能考上重点高中。于彬的父母为此很着急,他们带于彬去看了心理医生。但是,于彬说自己根本没有心理疾病,他考试的心理素质也不差。自己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想让父母失望,不管自己最好。于彬的父母都是老师,对他的期望一直很高。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给于彬定下了考上重点大学的目标。从那以后,父母的眼睛没有一天离开过于彬。不管是大事小事,父母都替于彬办了,父母对于彬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于彬的生活就像例行公事一样,没有一点乐趣可言。几点钟起床,吃什么样的早餐,穿什么样的衣服等,他统统没有选择的自由。父母只给于彬吃他们研究过的有营养的早餐,对记忆力好的蔬菜水果等。平时看的书也是父母为他挑选好的,他没有选择的自由,因为父母说除了和重点大学有关的书都不要看。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有趣的事情,于彬根本插不上话,因为他不知道同学们在说什么。但是,于彬很想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希望能够和同学成为好朋友。于彬很喜欢参加学校的大扫除,因为在大扫除的时候,他觉得身心都是自由的,非常快乐。他根本不想回到家里,回到父母的“监视”里去。为了让父母失望,于彬就想出了这个方法,每次大考的时候,他就故意考得很差,因为父母失望的眼神让他有了解放自己的希望。

每个人都喜欢自由,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平时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就比较严格。回到家里,父母的管教更让孩子喘不过气来,这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感觉非常疲惫。父母的怀抱应该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如果父母一味地对孩子采取紧盯的方式,就会让孩子的心灵承受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势必会做出反抗。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当然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为了实现自己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而对他进行“监管式”教育就大错特错了。孩子需要有心灵上的自由,需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希望孩子完成目标的前提是要让孩子的心灵健康地成长。聪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会选择用“监管”的教育方式。

“听话”不是衡量孩子的戒尺

作为父母,你是不是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这样的话:“看王阿姨家的孩子多听话,看看你,一点也不乖,真是让我头疼死了。”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都希望孩子很优秀、很听话。在很多家长的眼中,乖不乖往往是定义孩子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王女士的儿子李冬七八岁的时候,简直顽皮得不得了。舅舅给李冬买了一个变形金刚,很贵的玩具到了他手里,被他三下五除二地给拆掉了。看着儿子手里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部件,王女士生气地打了儿子几下后,厉声质问他:“这么贵的玩具,你把它拆成这样,又装不回去。你这不是浪费吗?你挣了多少钱啊,这么浪费?太不像话了。下次我一定告诉你舅舅,不给你买任何玩具了。”

其实像李冬这样的孩子,生活中有很多。他们不是故意拆掉玩具的,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好奇心作祟。拆掉玩具,拆掉闹钟,拆掉自己所有好奇的东西,孩子不会想到是否浪费,他们想的是:这个东西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好奇心本来就是人的本能,很多伟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都是因为能够保持这样的好奇心,最终才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而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压制孩子好奇心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变得平庸无能。有一个孩子小时候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尤其喜欢趴在路边研究蚂蚁。有时候,常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和小伙伴回家的时候,去乡下外婆家玩的时候,只要能看到蚂蚁的地方,他都会盯着,目不转睛,或者跟着蚂蚁的队伍不断观察。有一次,学校组织野炊活动,这个孩子又因为观察蚂蚁掉队了。老师找了很久,最终才在一个草丛深处找到了他。随后,老师向孩子的妈妈说明了这一个情况。结果,孩子被妈妈罚跪了很久。这位母亲这样教育孩子:“你简直太顽皮了,因为那些蚂蚁你总是晚回家,作业也不好好做。学习成绩那么差,蚂蚁能帮你吗?我跟你说过多少次,要向邻居家的小哥哥看齐。你看人家多听话,只比你大两岁而已,每天放学后就乖乖地回家,什么都不让家长操心,功课也很好。而你呢,简直就是屡教不改,你到底怎样才能听我的话?”妈妈希望儿子听话一点,这没有错。但是,因为要让孩子听话就压制孩子的兴趣,却是大错特错。

有些孩子天生顽皮,好奇心强,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些,为了让孩子听话,惩罚的手段也异常严厉。结果打压了孩子好奇心的同时,也给孩子造成很多伤害。

当然,如果孩子能够听话一些,自然是好事。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情,就可能让孩子失去原本属于他的判断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让孩子失去判断力,就是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年纪还小,哪知道什么判断力、创造力呢?让孩子听话,乖一点,才能将孩子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成功的人都清楚,一个人如果要做到真正的成功,是需要从兴趣出发的。孩子有好奇心,喜欢探索,会给家长带来一些麻烦,但是,家长应该看到的是,喜欢探索的孩子往往才是最容易被引导,也很有可能成功的孩子。

孩子把录音机拆了,把电视弄坏了,把卧室的墙弄得一塌糊涂等,这个时候,家长不要生气。孩子是顽皮了一些,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家长需要冷静下来,才能真正看到孩子顽皮背后的可取之处。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做这些具有破坏性的事情时,往往会对孩子大声呵斥道:“你能不能老实一些,听话一点。”这种呵斥其实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扼杀。

孩子不是机器人,他不需要家长全程操控,更不需要按照父母的行为和思维去做事。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家长需要做的是,努力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发现他的兴趣,并进行开发。

现在有很多所谓文明家庭的文明孩子,家长要求孩子懂事、有礼貌。家里来客人,看到男性就要叫“叔叔”,看到女性就要叫“阿姨”。文明的孩子往往很听话,果然按照爸爸妈妈交代自己的去做。但令人尴尬的是,有时候,孩子往往不会分辨叔叔和爷爷之间的区别,看到男性,无论老幼,一律叫叔叔。看到女性,也不分年龄大小,一律叫阿姨。这个时候,家长能说听话的才是好孩子吗?

家长要求孩子听话,而不是让孩子思想僵化。听话是分情况来说的,更多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注意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想法。

根据很多教育学者的研究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具有创造力。因为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到的刺激较多,而这些刺激往往可以激活孩子的智力,因此,不太听话的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超出听话的孩子。

调皮好动往往是孩子创造力萌发的表现,只要不太出格,家长都不应该干涉,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也不要让孩子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在美术课上用蓝色的笔画苹果。老师发现以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摸着他的头表扬了他一番。很多老师不赞成这个老师的做法,指责道:“你怎么不去纠正这个孩子呢?他的表现显然是错误的。”这个老师说:“怎么会呢?他可以画出蓝色的苹果,说不定长大以后,他也会培育出蓝色的苹果。”这个老师很显然尊重了孩子的想象力,而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表明,创造力强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2)所作所为往往超出常规。(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一些,也要分情况,比如,孩子需要在行为上听话,不能整天打架、骂人,但是思维上可以不听话,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对事情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为了怕孩子犯错误,可以适当地对他进行引导。但是,也应该给孩子适度的不听话的自由,比如,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引导孩子朝他感兴趣的事情发展。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他的《领袖们》一书中说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式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创造需要时间和空间,更需要不束缚的环境。父母要做的就是掌握好度,懂得在什么时候引导孩子,让孩子变得听话一些;什么时候给孩子适当宽松的条件,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出创造力,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活动、去思考、去创造。

爱不应有前提和排序

3岁的周妙每次去奶奶家的时候,奶奶都会拿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给她,待周妙说出:“奶奶真好,我最喜欢奶奶了。”这句话以后,奶奶就会一本正经地问周妙:“周妙,你最喜欢奶奶了是吗?奶奶是不是最疼你啊,是不是比妈妈还疼你。如果奶奶和你妈妈吵架的话,周妙会帮谁呢?”3岁的周妙总是冲口而出:“我会帮奶奶。”奶奶赶紧接着问:“为什么呢?”周妙回答:“因为奶奶最疼我,对我好。”这个时候,奶奶往往会像得到了什么肯定似的,高兴地摸着周妙的头,直夸周妙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其实,3岁的孩子根本没有是非观,也根本不知道吵架是什么意思。但是,大人们有时候往往会用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在中国的家庭中,有一个存在很久的矛盾问题就是婆媳关系。婆媳之间好像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睦的时候少,充满火药味的时候多。而婆婆和儿媳妇一吵架,孩子夹在中间就会左右为难。晓棠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爸爸是奶奶的独生子,爷爷去世比较早,尽管晓棠有几个姑姑,但是奶奶坚持要和儿子、儿媳妇一起生活。奶奶是个慢性子,而晓棠的妈妈是个急性子。她们生活在一起,摩擦不断。虽然晓棠的学校离家很近,但是她坚持住校。她和好朋友说:“我一点也不想回家,我奶奶和我妈动不动就吵架,我爸整天出差不在家,我就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小时候,晓棠是跟着奶奶长大的,那时候妈妈工作忙,顾不上照顾她,所以在心里,晓棠对奶奶心存感激,觉得奶奶那么大年纪了,妈妈应该让着奶奶。但是,有时候看见妈妈委屈地掉眼泪,她又觉得妈妈可怜。因为有时候奶奶的确很霸道,甚至有些不讲理。每当吵完架,妈妈总是对晓棠说:“女儿,你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家吧,妈妈谁都可以不要,但是不能没有你。”奶奶听到这话,就站在客厅里嚷嚷:“谁想带走我孙女,先得问问我这个老太婆同意不同意。棠棠,你过来,奶奶问你,是奶奶疼你,还是妈妈疼你?从小到大,她为你付出多少,奶奶为你付出多少。现在你长大了,倒让你跟她走,她怎么那么不讲理。”每当这个时候,晓棠就会很痛苦,她不知道该怎么劝说奶奶,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妈妈,所以到了最后,她只能选择搬到学校里住,长时间不回家。即使过年过节,也喜欢约同学出来玩,不待在家里。晓棠对同学说:“我真是害怕,一到家,我就如坐针毡,连大气也不敢出。后来,我干脆想了一个办法,她们俩我谁也不理。管她们怎么吵架,我就静静地在一边看着。说实话,我现在既厌恶我奶奶,也讨厌我妈妈,没有她们我的世界就清静了。”如果妈妈和奶奶听到晓棠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知道作何感想。她们拼命想着让孩子更喜欢自己、更维护自己,到最后却都遭到孩子的厌恶。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曾经说过,家庭系统排序隐藏着不易被人觉察到的动力,而这些动力都在操控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家人关系和睦,相处很好,那么家庭气氛就会生机勃勃,孩子也会健康地成长。但如果人们忽略了它或一直受到这种序位的困扰,家庭不会和谐,孩子也不可能健康成长。

在家庭中,长幼之间应该有序,但爱是无序的。尤其是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孩子说自己更爱谁或更在乎谁。家庭在出现不和睦因素的时候,也不要让孩子看见,更不要让孩子参与进来。

一对夫妻因为感情破裂离婚,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在孩子面前吵过一次架,也没有问过孩子更喜欢谁,更爱谁,更愿意和谁在一起。一切都让孩子自己来选择,自己来判断。孩子因为父母离婚受到的伤害,父母都用圆满的爱做了补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始终保持着身心的健康,既懂得爱别人,也懂得爱自己。

而有些夫妻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每每在孩子面前争论的时候,总是会和孩子说一些诸如“你爸爸为你做了多少,妈妈才是最爱你的人。”“你妈妈多小气,每次都是爸爸给你买礼物,爸爸才是最疼爱你的人。”之类的话。

其实,父母不明白,在孩子心中,父母是一样重要的,父母的爱也同样重要,缺了任何一个,孩子的身心都不会健康。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在孩子的面前争论到底是谁更爱孩子。

爱孩子不应该有排序,更不应该有前提。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聪明伶俐才更爱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笨一些、丑一些,就不愿意爱孩子。有一位母亲曾经向幼儿心理咨询师诉说自己的心情,她说:“我的孩子长一对招风耳,小眼睛,个子也瘦小,皮肤又干又黄。我一看见他,就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也感觉到了母亲不喜欢自己。为了引起母亲的关注,孩子时不时地会伤害自己。比如,割破手指,故意跌倒等。母亲在一起偶然的事件中发现,原来孩子所受到的伤害都是他有意为之。母亲非常担心,于是,向幼儿心理咨询师询问孩子做出如此举动的原因。同时也向心理咨询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其实,像这位母亲一样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为孩子长得丑或学习成绩不好,就不关心或漠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且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很大的阴影。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家长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爱。当然,是一种适度的爱。爱孩子,孩子的心里才能有温暖的感觉,孩子才会懂得爱并懂得如何爱别人。

不让孩子承担自己的心伤

相对孩子来说,大人的社会角色要复杂得多。尤其是现在年轻一代的父母,所承受的压力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然而,父母无论承受多少压力,在回到家后,面对孩子都应该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不要把心中的不愉快或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受到的伤害带给孩子。

有些父母不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做自己的出气筒,让孩子承受自己的心伤。13岁的孙倩在语文课上写作文《我的家庭》。她写道:“我觉得我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孩子,因为妈妈一生气就常常骂我。爸爸总是对我说:‘当年为什么要生下你,真是个累赘。’”13岁的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生命的来源和真实性,不能不说孩子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孙倩的爸爸是公司的销售人员,平常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妈妈也不喜欢做家务,整天就想着打扮和玩。每次父母吵完架,爸爸总是会大声呵斥孙倩。在以后的两三天里,总是不断地挑孙倩身上的毛病。这个时候,孙倩不犯错误还好,如果犯错误,爸爸总是会说:“真后悔当年生下你,一点也不争气。”每当父亲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孙倩的心里总是很难过。所以她在作文里写道:“我真不喜欢做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总是想着逃离这个家。我感觉不到温暖,总是觉得父母讨厌我。一吵架,他们就更加讨厌我。”

孩子就是这样被伤害的,本来健康的心灵,因为这种伤害变得扭曲。本来活泼的孩子,因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阴郁早熟。

其实,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好家长。但是,要做好父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总是要面对很多的不如意、不顺心,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父母的许多烦恼无处发泄、难以倾诉。这时,和他们关系最亲密的孩子往往会成了受害者。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好动又容易犯错误,且反抗的力度不够,所以自然就成了父母不顺心时的出气筒。诚然,父母是出了气,却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生理及心理创伤。

现实社会中,谁会没有脾气呢?对父母来说,有了脾气,应该找正常的渠道发泄,而不是把年幼不懂事的孩子当做出气筒。张阳的爸爸在单位里受到了领导的训斥,一脸怒意地回到家里。此时,张阳写完作业,正在玩变形金刚。看爸爸回来了,张阳高兴地跑过去,说:“爸爸,和我一起玩变形金刚。”爸爸推了一下张阳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玩。”爸爸略显严厉的口气让张阳有些吃惊。吃饭的时候,妈妈把芹菜夹到张阳的碗里,张阳扭着身子说:“我不吃芹菜,妈妈我不吃。”这时,爸爸把筷子啪的一声摔在桌子上说:“你为什么不吃,谁允许你不吃了,你乖乖地把它给我吃了。”说完,用带着怒意的眼神看着张阳。张阳忍不住哭了起来。爸爸把张阳从椅子上拉起来说:“要哭你到一边去哭,不要在这里影响我们吃饭。”张阳被爸爸罚站,哭了好一阵子才停下来。从那天开始,张阳在爸爸下班的时候,再也没有热情地叫过爸爸。他总是忧心忡忡地看着爸爸的脸色,如果爸爸的脸色好,他心里松一口气,如果爸爸的脸色差,他整天都不敢吭声。渐渐地,张阳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没事的时候总是喜欢对着自己的书包、课本或文具盒发呆,变得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沉默寡言。

成人每天都得面对很多压力,每天都有不顺心的事情,每天都可能受到情绪污染。所谓情绪污染,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每个在这个环境中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觉察或体验其他成员尤其是主要成员的情绪状况,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很多时候,家长会把受到污染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许多家长以为,这是小事情,其实不然,家长如果不断地将受过污染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就会引起孩子很多异常的反应。赵安的父母最近正在协议离婚,这件事情赵安也知道。他心里虽然十分难过,但是也表示理解。因为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吵架,现在他们离婚了,以后就不用再听他们吵架了,这样反而好。想到这里,赵安不禁暗暗松了一口气。赵安的抚养权归妈妈,在爸爸搬离这个家以后,妈妈就开始批评和数落爸爸的不是。赵安听到这些,忍不住提醒妈妈说:“现在爸爸已经离开了,妈妈你就不要再说了。”妈妈看着赵安说:“安安,你要好好学习,知道吗?一定要给妈妈争气,不要让你爸爸看咱们娘儿俩的笑话。”这个时候,赵安想起了爸爸离开的时候跟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安安,好好努力,有什么困难就来找爸爸。我永远是你的爸爸,即使现在离开了,我也会照顾你。”爸爸的话让赵安十分感动。其实,爸爸一直非常疼爱他。现在爸爸妈妈离婚了,赵安以为会获得一个稳定一些的环境,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爸爸虽然离开了,但是妈妈对爸爸的抱怨依然在继续。妈妈总是在赵安面前唠叨爸爸的不是,弄得赵安一点也不想回家,整天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里住。不仅如此,赵安上课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想起妈妈的唠叨,然后就开小差,这简直让他烦透了。为了稳定自己的情绪,不想再听妈妈的唠叨,赵安决定搬到外公家里先住一段时间,等到妈妈的情绪稳定了再搬回家。

父母一旦有了情绪或情绪受到了污染,就应该尽快地想办法排解。比如,在外面就积极地调整情绪,不要把不愉快带回家。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向孩子或家人发牢骚,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如果夫妻之间有了矛盾,也不能在孩子面前争吵,不要让孩子承受夫妻之间的不愉快。父母应该多给孩子积极、乐观、和谐的印象。即使指出孩子的错误,也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夹杂进去。

为人父母应该多为孩子着想,将心比心,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孩子的幼年遭遇将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家长应该努力保护孩子,别让你的坏情绪伤害了孩子。

放下家长的架子

父母会爱自己的孩子,家长会给孩子定下很多的规矩,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甚至会打骂孩子。相对家长来说孩子是弱小的,孩子的阅历相对家长来说异常单薄。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年幼的时候,就很讨厌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

但是,一旦做家长以后,也会毫不犹豫地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用父母那种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份的变化,影响了心态的变化。

家长觉得自己是个成年人,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对事情的看法都比孩子成熟,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都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孩子说话,孩子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会觉得幼稚、不懂事等。所以,家长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很多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的话就是:“你懂什么,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要多,照着我说的去做。”

诚然,家长让孩子照着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并不是教孩子学坏,可以说每个家长的初衷都是为孩子好,都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是,希望归希望,怎么让希望变成现实又是另一回事情。家长如果一直端着架子,始终站在家长的角度教育孩子,一般很难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中国家庭里,教育观念都比较正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是不能动摇的。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除了身份明确以外,地位的划分也比较清楚。

家长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的,孩子如果不听话,有时候还会遇到孩子顶撞自己的情况时,家长的心里就有一种权威被侵犯的感觉。有些家长遇到孩子顶撞自己的时候,难免对孩子非打即骂。此后,孩子虽然对这样的权威惧怕了,但是和大人也慢慢地疏远了。马先生是一位企业的老总,平时对自己的手下都是用领导的口吻说话。在家里,马先生也不能改变这样的态度。马先生本来就是一个严厉的人,对自己的下属要求严格,对儿子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所以,在很多时候,马先生和儿子说话都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用命令的语气和儿子说话,儿子哪怕犯一点小错误,马先生也要给他上一节“政治课”。在自己的教育下,儿子虽然变得懂事、听话、成绩也不错,但是马先生渐渐地发现,儿子根本不愿意和自己亲近。有一次,马先生看见儿子在书房里看书,就进入书房,想和儿子说点什么。儿子看见马先生,赶紧站起来说:“爸爸,你工作吧,我出去看了。”马先生叫住儿子:“最近都在看什么书呢?”儿子告诉父亲自己阅读的情况。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机械的汇报过程,根本没有任何温情可言。儿子走出书房的时候,马先生心里难过起来。而且儿子越大,和马先生越疏远。有一次,儿子的老师家访的时候,马先生和老师说起这个情况。老师肯定地说:“这个孩子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平时和同学的相处中表现都非常好。这和你用正确的方法是很有关系的,教育孩子不但要有好方法,还要有好态度。”马先生知道,自己对儿子的态度始终如一,那就是我要求的目标你一定要达到,我要求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父亲的尊严不容置疑,就像在教育下属的过程中领导的尊严不容置疑一样。然而,这样的态度造成了孩子和自己渐渐地疏远。在孩子的眼里,父亲只是一个严肃的代名词,根本没有任何温情可言。

家长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不仅影响了孩子和自己的沟通,而且还可能影响孩子对一些事情的认识。

父母不要总是顾及自己的家长地位,而不愿意屈尊与孩子平等交流,这是不对的。家长往往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始终是孩子的父母,纡尊降贵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害怕以后孩子不服管教。可是,事实恰好相反。那些没有得到平等对待的孩子往往会养成怪异的性格,在他们的眼中,没有父母的威信,却有恐惧或者仇恨。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孩子生活在一种不平等的家庭氛围中,长期面对父母的“家长式”权威,很可能养成怯懦的性格,造就冰冷的内心。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父母想要的。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胆小怯懦或冷酷无情,那么就平等地对待他吧。

许多父母不愿与孩子平等相处,是因为对平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大多数父母往往把对孩子的平等看成是绝对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相对的。

那么,何为相对的平等呢?打个比方说,大人有不良的习惯而不改正,却要求孩子改正不良习惯,这就是不平等的。比如,大人对孩子的承诺不兑现,却要求孩子要说话算话,这自然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又如,家长有时候看电视看到很晚,却要求孩子早睡。这都是不平等的。

相对平等,不是让大人跟孩子一样生活,而是要让大人做好大人应做的事。父母和孩子所处的地位并不同,但是彼此之间却是平等的,大人没有特权。

当然,平等的范围很广,比如,大人在孩子面前不小心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就要道歉,这也是平等。当自己错了的时候,父母不要以为可以蒙混过关。否则,孩子不知道你错了,结果将更糟糕,因为他会直接学会你的错误,最终重蹈覆辙。

事实上,大人勇于向孩子道歉,不仅能让孩子明白对错,更能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平等与尊重。当大人低头承认自己的错误时,孩子就会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做错了事,都要改正。

在家庭教育中,平等的态度非常的重要。当你尊重孩子时,给孩子以平等交流的机会时,他往往能够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错误。有个男孩上小学五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后,他气鼓鼓地对妈妈说起学校的事情:在课堂上,后面的同学用手捅他,他反手将同学的书扔到地下,结果两人打了起来,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让他们写检讨。对此,男孩觉得很委屈、很不公平,因为这一切并不是他惹起来的。他说得很激动,指手画脚,大声嚷嚷。妈妈在一边听了一会儿,有些不耐烦了,很想批评他,但正好那天咽喉痛,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于是,只好把那些批评的话吞回了肚子里。没想到,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完之后,对母亲说:“谢谢您,妈妈,难得您像今天一样让我把话说完。”第二天,孩子交了检讨书,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向对方道了歉。虽然这个男孩得到了尊重是出乎意料,但是,这个“意外”却让男孩感受到了真正的平等与尊重,这是值得每一个家长思考的。

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不要总是端着架子。当你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长者模样时,孩子或许会敬重你,不过你可能永远都没有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因为你根本就不理解孩子。

有个男孩说起自己的母亲就感到很委屈:“有时候我想打断妈妈的话,让她听我说说,可是妈妈很生气,说你是我儿子,凭什么跟我顶嘴?”这个男孩认为妈妈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和他聊天,因而对妈妈的话逐渐变得反感。

如果你想成为孩子的知心人,如果你想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如果你想要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那就别总把自己当成家长,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其实,孩子并不难沟通,孩子不听话往往是大人的沟通态度有问题。如果大人改变态度,把孩子当朋友,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做孩子最好的倾诉对象

孩子和家长一样,同样需要赏识和理解,更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因为孩子面对很多不懂的事情,需要有人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成长中的孩子总是面临着诸多问题,思想不成熟的他们,常常会出现违背正常逻辑的思维,所以此时就需要家长的帮助。注意,沟通不是喋喋不休的讲话,那样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难怪有些孩子会说:“我的那个家不回也罢,每天只会对我重复一句话‘好好学习,将来成为这个家那个家’,为什么他们不当,非让我当呢?”“父母和孩子都是同样的人,为什么我们就得听他们的,为什么他们就不能问问我的意见呢?”

家长整日忙于工作,回家之后还得忙于家务,疲惫不堪的他们很少理会孩子的心声,即使孩子正在滔滔不绝地讲话,家长有可能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着,有些家长干脆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

孩子也会有情绪不佳感到委屈的时候,若是家长能倾听孩子的声音,并正确地疏导他们的心结,就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明白自己该如何走出误区。

沟通不仅在于倾听,更在于欣赏,当家长用爱心关注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有一点进步,就会及时的表扬。所以,明智的家长即使再忙,也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是一个赏识和理解孩子的最佳好方法。

即使成人受到委屈或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也会心声怨气和不满,涉世未深的孩子更是如此。不良情绪若在内心深处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很多家长最怕孩子哭,只要看见孩子一哭,就会心疼不已,连忙上前哄劝。为了安慰孩子,甚至答应孩子一些无理的要求。疼爱孩子固然没有错,但是毫无原则、不分情况地疼爱,就会使孩子误以为哭闹可以使父母妥协。

另一种情况,有些家长只会简单地说一句“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哭什么哭”等,这不仅起不到安慰孩子的效果,反而还会使孩子更加委屈和难过。所以,父母不问缘由地训斥孩子,只会加重他难过、委屈的情绪。

一个诉说的机会,就可以轻松地化解孩子心中的委屈,也会让孩子放弃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赏识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从而使他们慢慢讲出事情的原委,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子方式,不仅有利于父子之间的沟通,还能让孩子得到信任。

粗暴地责问、无情地惩罚都不是最佳的教子方式,即使孩子迫于无奈向你承认错误,那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反之,家长若是选择倾听,并在倾听之中融入对孩子的耐心和激励,就会使孩子拥有一个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

无论每天多么忙,都要给孩子留一些时间,让他们倾诉,而这时,父母要做的只是安静的倾听。改变你的教育方式,告诉受委屈的孩子:“不要哭,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出众,都把孩子的未来放在教育之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然而,在这种殷切的期盼之下,偏偏有些孩子就是学不好。他们的成绩排名经常都处在班级的末尾,家长不由得烦恼:难道自己的孩子真的就这么笨吗?

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弱智和天才一样,都是稀少的,大多数人都有不相上下的智力和潜力。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孩子学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和谐的成长氛围。赵先生突然被调离了多年的岗位,情绪糟透了,下班回家后,他常沉着脸坐在沙发上抽烟、发愣。由于心情不好,他有时会为一些小事和妻子争吵,弄得家里的气氛很紧张。每当家里发生吵闹时,他5岁的儿子就会一个人躲起来。这一晚,他因为一场球赛在客厅看电视到凌晨一点才睡觉。第二天早上,他在迷迷糊糊之中,听到客厅里妻子唠叨的声音:“看看你爸干的好事,冰箱门一个晚上都这么开着,太不像话了。一个大男人经点事儿就像丢了魂似的,没出息……”这话刚说完,原本还想睡一会儿的他“噌”地坐起身,准备下床去同妻子理论。就在这时,客厅里响起了儿子稚嫩的声音:“不是爸爸,是我开的。”妻子忙问:“你什么时候开冰箱了?”男孩支吾着说:“就是我开的……我拿酸奶嘛。”妻子没有再追问了。赵先生重新坐回了床沿上,回想起昨晚临睡前在冰箱里取饮料时正好有进球……对,那冰箱门就是自己打开后忘记关上的。——儿子撒谎!可是,儿子为什么要撒谎呢?在送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他终于忍不住了。他突然蹲下身来,对儿子说:“儿子,今天早晨你为什么撒谎?”小男孩把头低下来,摆弄了一下衣角,然后眼睛正视父亲,轻轻地说:“爸爸,你不要再和妈妈吵架了,好吗?”他愣住了,突然,他明白了——儿子是为了不让父母吵架才说的谎。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诚恳地对儿子说:“爸爸这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心情不好,下班后和妈妈吵架是不对的。爸爸保证,以后每天带着笑容回家。昨天晚上是爸爸粗心忘了关冰箱门,也是爸爸不对。你能替爸爸认错,爸爸谢谢你。但是,由于替爸爸认错而说假话……”“好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对吧,爸爸。”男孩连忙说。看着男孩庄重的样子,赵先生多日来的郁闷顿时一扫而光,他点点头笑了,男孩也高兴地笑了。

多数家长都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归结于孩子不勤奋。他们常常让孩子补习,增加学习任务,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责骂孩子,甚至体罚。有的家长则常常忙于工作而忽视孩子,造成孩子情感的缺失。也有的家长彼此之间充满矛盾,常常争吵,破坏了孩子心中的幸福感。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不仅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反而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恐惧心理。

请记住,孩子是需要关心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内心的期盼。请不要让孩子产生孤独感,更不要让孩子对家庭失去依赖。

平时多关心、照顾孩子的感受,细心地去体会和呵护孩子敏感脆弱的心。对于孩子,不能批评过多,过分地批评孩子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如果一定要批评孩子,应该采用温和的语气,因为过于严厉反而会使他感到内心紧张,让他产生被歧视的感觉。

家长对于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抱着关爱之心,不要因为孩子顽皮、成绩不好而冷落了孩子。

当孩子因为玩耍而忘记了学习时,你只需要提醒孩子,而不要责备孩子淘气,更不要为孩子贪玩生气。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孩子贪玩源于他们的天性,父母不应该强行阻止和压制。实际上,玩耍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幸福和快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爱、理解和宽容共同组成了幸福和快乐的基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关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让孩子变得更快乐。

家庭需要理解与宽容,孩子的快乐成长需要父母的理解。不要过分苛责,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使孩子精神受到创伤。不要为孩子的成绩而生气,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关注,而不是打击。孩子不理解父母头脑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是因为父母根本不理解孩子在灯下熬夜做作业的压抑和无奈。

快乐的童年是孩子人生幸福的起点。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学业有成、事业成功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其实不然。成功并不等于幸福,健康的成长才是最大的快乐。让孩子感觉快乐,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为此,家长要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让孩子体会到温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时,家长要毫不吝啬的赞扬,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而如果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家长应该三思而行,尽量采用温和的语气和侧面点出的方式批评。

适时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也是保持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方式。每一个家长都需要对孩子的心理动向有所了解,这时,适时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比较敏感,也很少与人交流,如果家长不与孩子静心沟通,就会使得他们感觉被抛弃。事实上,家长经常和孩子聊聊天,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增强彼此间的感情。

对孩子委以重任,让他感到被重视,但别过火。这个重任不是要给孩子加学习任务,而是其他生活方面的事情,如果他做好了应该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到被重视,还让他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此外,家长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和老师交流,不能仅仅为了询问成绩,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以及孩子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在交流的基础上,与老师协作,给孩子一个愉快、自由的成长空间。

作为一个优秀的家长,要让孩子不断地感受幸福和快乐。快乐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幸福是精神愉悦的结果。只有孩子的身心需求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幸福和快乐。家长不能让孩子的快乐不翼而飞,让孩子快乐起来,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幸福感。作家苏童有句话:“我要的是爱,很多很多的爱。”父母要不断地用爱让孩子感受快乐,并培养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二章 做孩子品德的雕塑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第一个会说的词汇不是爸爸,就是妈妈。可以说,父母也是孩子品德雕塑课的第一任老师。有人说,童年的记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确,孩子以后有什么样的品德,最重要的是看父母怎样去雕塑。

说教培养不出好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说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听。父母总希望可以用说教的方式将孩子变成一个品学兼优的人。其实多数时候,孩子都厌恶家长的喋喋不休。有些时候,家长唠叨的时间长了,反而会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孩子不但不会听家长唠叨,反而会跟家长对着干。家长让往东,他们偏偏会往西。

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自我反省。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要用唠叨式、溺爱式、监控式、打骂式等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方式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而且不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同时对孩子的心理认知能力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唠叨式教育又分为以下几种:关心呵护式的唠叨、催促命令式唠叨、批评式唠叨、发泄不满式唠叨。

首先,关心呵护式唠叨出发点是好的,是家长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而出现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丢三落四,所以需要不断提醒。这样做是为孩子好,为孩子着想。这样的父母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常常这样叮嘱:出门衣服要多穿;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放学了要早些回家等。事无巨细,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事事不放心让孩子独立面对,孩子受一点苦,他们心理就受不了,更别说让孩子去经历风雨。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总是想着反正爸爸妈妈会提醒自己,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这样孩子怎么能够独立面对生活呢?

其次,催促命令式的唠叨。张翔是一个性格活泼、顽皮贪玩的孩子,在他妈妈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的典型。妈妈常常觉得儿子做事情不催促是不行的,有的时候叫他做事情就像踢皮球,踢一下他才动一下。所以,妈妈常常对张翔唠叨“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几点前要回家”等。当然,在张翔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之前,妈妈这样催促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他已经养成了习惯,妈妈还在不停地唠叨的话,孩子就算听话,也会对妈妈的唠叨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疏远亲子关系。而且这种唠叨对孩子的身心不利,很容易压抑孩子开朗的性格,造成孩子消极的处世态度。

再次,批评式的唠叨。扮演这个唠叨角色的人一般是母亲,林多的妈妈就是一个批评式唠叨的典型。不论是对林多还是对林多的爸爸,妈妈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林多常常觉得妈妈似乎一天不唠叨都不舒服,不习惯。如果看见她做错题就说:“怎么又错了,一天不检查你的作业都不行,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怎么这次的考试成绩没有上次的理想啊,告诉你平时不要就知道玩,上课要努力听讲。”妈妈就怕她会再犯错误,不上进。妈妈的唠叨让林多的心理产生了阴影,为了不听妈妈的唠叨,她常常撒谎掩盖自己的错误。长此以往,造成了林多爱说谎的坏毛病。

最后,发泄不满式的唠叨。这种唠叨的典型一般是工作比较忙碌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工作压力大,所以常常会心情不好。看见孩子犯错误就常常冲孩子发火。

还有的家长好胜心比较强,凡事喜欢攀比,如果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做得好,就会批评孩子。他们常常会说:“你看你,怎么又没考好,你看人家某某考得多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不上进呢!”

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气筒,无论父母工作多么忙,多么有压力,最好都不要冲孩子撒气。父母好胜心比较强,要求孩子进步是好事,但是不能用伤害孩子自尊的说话方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

这样的唠叨,不但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为他们好,反而会让孩子生出连父母也看不起自己的想法,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也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最有效的就是和孩子平等对话。和孩子平等对话,就是要求父母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因为许多心智健康、有主见的孩子一般都有着民主的家庭氛围。父母不会因为他们年纪小,而不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家里有什么事情一般都是通过家庭会议解决,而这个家庭会议一般都不会离开孩子的参与。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大多属于专制型,家长非常有尊严和权威。虽然家长在孩子的面前建立了权威的形象,但是却失去了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孩子有什么秘密都不愿意告诉家长,不愿意和家长分享,结果使得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亲情的观念也会在孩子的心中变得越来越淡薄。

父母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孩子都应听自己的,服从自己的意见,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这样的孩子父母才会喜欢,才会觉得他们懂事、听话。如果孩子对家里的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就被大人看做瞎操心。这个时候,父母不但不会接受孩子的意见,往往还会批评孩子不正经念书,整天只知道管闲事。其实,在孩子看来,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有参与家庭决策的权利。而父母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或者让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仅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事情的能力。温先生的儿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夸奖自己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温先生和儿子的感情非常好,儿子无论有什么事情都第一个告诉温先生。温先生很多朋友都很羡慕他和儿子的关系。温先生说,自己和儿子除了是一对父子以外,更像是一对朋友。温先生有一个和儿子沟通的制胜法宝,那就是他喜欢凡事征求孩子的意见。无论是家里面的事情,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总是喜欢问儿子:“这件事情,我们该怎么办呢?”儿子在作文里写道:“爸爸也会要求我,也会给我提供一些他的想法,但是他并不命令我。也不用爸爸的身份压迫我,逼我改变自己的想法、遵从他的意见。爸爸除了是我的爸爸,还是我的朋友。”

孩子更多需要家长充当的角色不仅是父亲或者是母亲,还是朋友,可以谈心,可以平等的交流。

用家长的身份压迫孩子,要求孩子,只能让孩子和自己越来越疏远。而平等地对待孩子,耐心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像朋友一样鼓励孩子,这些都会让孩子对父母更加亲近,更加信任。

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十分顽皮。家长要知道的是,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会把孩子教育成才,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种障碍,有的可能会让孩子一生都留下阴影。

错误的教育方式就像是一次严重的事故,会产生巨大的后遗症。有的家长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方法是对的,是对孩子有利的,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性格、什么样心理的人,一味地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聪明的父母应该懂得仔细观察孩子,按照适合孩子的方式来教育他,这不仅是对孩子的现在负责任,更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留钱,不如留本事

再多的财产也有被花光的一天,父母如果只教会了孩子怎样花钱,而没有让孩子明白自己挣钱的重要性,即使给孩子留下了许多的财产,也不能保证孩子富贵一生。所以,家长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他们明白赚钱的能力远比花钱的能力重要许多。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想法:自己辛苦一点,多积攒下一些钱,然后让自己的孩子过舒服的日子。有的家长常常这样说:“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我们有能力就要为孩子多赚一点钱,这样也可以确保孩子以后生活无忧。”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决定将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觉得他够傻的,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一些呢?盖茨表示,这是他和妻子梅琳达的共同决定,“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事实上,在盖茨雄踞福布斯排行榜榜首位置的十多年中,他也在为慈善事业积极地做着贡献。和盖茨一样,股神巴菲特也在积极地参与慈善事业,将巨额款项都捐赠给了慈善机构。

为什么这些富人不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孩子呢?事实是,在美国人的价值观中,他们更崇尚的是个人奋斗,自己打拼天下。他们不喜欢像一些国家尊崇世袭的爵位和财富,很多美国人的财富都是通过艰苦创业而得到的。而且,美国不少企业家都相信,财富这种东西是不能够世代相传的。在美国人的意识中,在钞票堆中长大的富家子弟一辈子不愁吃喝,无忧无虑,容易养成挥金如土、逍遥度日的不良习气。金钱不但不会给后代带来幸福,相反有可能给后代造成伤害。

盖茨曾经说:“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盖茨对社会如此慷慨大方,然而对子女则相对吝啬。盖茨多次公开宣布:“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什么钱,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没有好处。”

巴菲特对世袭财富的理念更是不屑一顾。他说:“我从来不相信王朝世袭式的财富。”巴菲特在回答记者有关为什么不把财富留给孩子时说,他认为自己的财富是上帝的恩赐,全部来源于社会,最后也要反馈给这个社会。

许多美国富人都认同钢铁大王卡耐基的观点:“一个人到死的時候还是家财万贯,这是一种耻辱。”

正是因为美国富人有不把遗产传给自家子孙的观念,所以很多美国的年轻人对继承遗产也不感兴趣,他们更崇尚白手起家,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巴菲特曾说:“我希望我的3个孩子有足够的精力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钱而什么都不做。”

父母溺爱孩子,让孩子只会享受,这可能是对孩子最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如果把财富留给了孩子,易让孩子丧失成功的机会。因为只会坐着享受财富的孩子,也只能挥霍财富,最终变得一无所有。所以,把财富捐赠给社会,让孩子自己去打拼和奋斗,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傍身,这样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不会挨饿,说不定会比父母更成功。

如今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因为不想让孩子去社会上受苦,就不让他面对激烈的竞争吗?家长这样的想法对孩子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于孩子的未来。父母如果一味想自己辛苦,而不愿意让孩子吃苦。为了给孩子赚钱,自己不停的努力,却让孩子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这样对孩子不会有任何好处。父母们想想看,如果一直把饭端到孩子的面前,然后再把饭喂给孩子吃。而不是教会孩子自己怎么做饭,怎样吃饭的话,孩子将永远处于饭来张口的阶段。同样,如果一个孩子只知道怎样花钱,根本不知道怎样赚钱,即使父母留下再多财产,孩子也总会有一天把父母留下的财产花完。在费城的一间酒吧里,人们经常在谈论一个富家子弟。这个富家子弟快30岁了,从来没有工作过,因为他的父母非常有钱。他根本不愿意出去工作,而他的父母也不要求儿子去工作赚钱,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赚的钱够儿子花上一辈子了。这个青年在大学毕业以后就去各地旅行,过着无比逍遥的日子。当别人都在辛勤工作的时候,他也许正在一个咖啡店里慢悠悠的喝着咖啡,听着音乐。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的很多同学都非常羡慕他,当然这个青年也认为自己这样生活没有什么不妥,因为自己的父母那样有钱,又那样疼爱自己,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再去赚钱。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个青年的父母因为飞机事故双双离开了人世。他们留给这个青年两千多万美元的遗产。在很多人看来,这个青年以后即使不用工作都不会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但短短的几个月之内,这个青年就把两千万美元的遗产变成了几百万美元。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自己也没有理财的能力。因为这个男青年根本不知道赚钱的艰苦,所以他对于钱财根本不会有任何珍惜的想法。因为大把花钱变成了一种习惯,所以父母留下的遗产也没有使男青年的生活得到保障。很快,他就把父母留下的遗产花光了,因为没有工作,也不想自己去找工作,所以后来男青年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父母以为把自己创造的巨额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就能确保他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孩子如果只知道花钱,而不懂得怎样赚钱的话,他就不会珍惜父母辛苦积攒下来的钱,而且这样的孩子通常不懂得理财,根本没有办法有计划地将这些钱做一个长期的规划。万先生是国内一家颇具规模企业的董事长,他的儿子万磊今年20岁,在美国读金融专业。万磊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但是万先生说自己的儿子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只知道花钱,因为万先生从小对儿子的管教就比较严格。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万先生就给儿子准备了一个记账本,他规定儿子把自己平时的开销都记在这个本子上,然后每个月都给儿子固定的零花钱。如果儿子将这些钱花完,万先生是不会再另外给他的。在过年的时候,万先生还拒绝亲友给自己的儿子压岁钱。他也从来不给儿子穿名牌衣服,儿子高考那年,妻子让万先生用车把儿子送到考试的地点,但是万先生却说:“公交车不是一样可以做吗?只要提早一点就不会堵车的。我如果把他送过去的话,花费的汽油钱能坐好几次公交车了,没有这个必要。”万磊对爸爸的做法虽然会颇有微词,但是有计划的花费已经慢慢地变成了他的习惯。在长大的过程中,万磊渐渐感觉到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培养了自己多么好的习惯。因为有着良好的理财习惯,所以他总是能买到价格合理而且质量又非常好的东西。大学毕业以后,万磊就进入了父亲的公司做一名采购,但是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平和的态度,以及卓越的工作能力让万磊很快得到了上司的重用。儿子在没有依靠任何帮助下,成功地走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步,这让万先生由衷的欣慰,而万磊也非常感谢父亲一直对自己的培养。

如果家长自己有能力,可以赚到很多钱的同时,也要记住你人生最大的财富是经验,不是金钱。如果只是懂得把钱留给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话,孩子只能成为一个没有能力的寄生虫。父母的富有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富有,父母的成就不能使孩子一生幸运。孩子的路还是要孩子自己走,父母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教会孩子生存的技能,比留给他们财富更加重要。

给孩子的虚荣心加个护栏

人人都有虚荣心,家长有,孩子也会有。家长常常会攀比,比如说看见别人开好车,某太太就会说:“看看人家老公,多气派,开的车都那么棒。”这样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可是深远的。

家长爱攀比,孩子就会变得爱攀比。其实,无论多么富裕的家庭,一旦让孩子养成攀比的恶习,无疑给孩子埋下了心理毒瘤。孩子的攀比习惯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这与家长的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过多地宣传物质的重要,也不应该在孩子的面前流露出经常与别人攀比的心理。

有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发现小孩子动不动就说这样的话:“我爸爸昨天带我去看变形金刚了。”“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已经有了全套的变形金刚玩具。”“我爸爸是开奔驰车的,你爸爸开的是什么车?”“我上星期去了香港迪斯尼乐园,你去玩过吗?”攀比的气氛在这些孩子中间俨然已经成风了。常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在家里是个独生子。平时上学的时候,都是由爸爸开车接送。常乐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儿子虽然年纪小,但是在爸爸的熏陶下已经认识了很多名车的标志。常乐的爸爸开的是奥迪,常乐每天从爸爸的车里出来和爸爸说再见的时候,脸上都带着骄傲的神情。常乐说:“我们班同学的爸爸开的车都没有我爸爸的车贵。”有一次,常乐看见一个同学的爸爸开着一辆夏利送他来上学,他跑过去对这个同学说:“以后别让你爸爸再开车送你来了,你爸爸的车太丢人了。”不仅如此,常乐还经常带上自己的高级玩具去班里和同学们炫耀,看见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常乐就十分开心。不久以后,常乐的班里又来了一个新生,这个男孩子也是一个富家子弟,常乐发现他每次带的零食都是英文的,根本看不懂。这个男孩子说:“我妈妈在国外工作,她会定期从那里寄一些零食给我。”这个男孩还和常乐说,每年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他都会坐飞机去英国。“你坐过飞机吗?”他问常乐。常乐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低下头。回家以后,常乐就跟爸爸妈妈发脾气说:“我要去坐飞机,我还没有坐过飞机呢?”爸爸奇怪地问:“你为什么要坐飞机?”常乐说:“我们班上的一个同学一年可以坐两次飞机,但是我一次也没有坐过,我不能比他差。他爸爸妈妈很有钱,我爸爸妈妈也一样有钱。”常先生听完儿子的话不禁有些担心,常乐又和爸爸说:“他还有很多进口的糖果和玩具,这些都是我没有的,爸爸,我也要这些东西,我不能被他比下去。他昨天穿了一双从英国买到的耐克鞋,爸爸,你给我从美国买一双吧。”常先生虽然担心,但是觉得小孩子是在耍脾气,也没有特别在意。不久以后,常先生就接到学校的通知。他来到学校的时候,看见儿子正站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老师跟常先生说,常乐偷了一个同学的东西。常先生听见老师说的那个名字正是儿子常常在家里提到的那个孩子。常先生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儿子一直跟这个孩子在攀比,谁的玩具多,谁的衣服、鞋子是名牌,去过哪些有名的地方玩等。因为一直没有比过这个孩子,强烈的嫉妒心让常乐把这个孩子的玩具赛车给偷了过来。常乐说:“我讨厌他那副炫耀的表情,我就是不能比他差。”

孩子的攀比心理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会让孩子心理产生阴影。

孩子的攀比心理其实是来自于环境的影响,因为孩子幼小的心里不存在攀比这样的概念,之所以会攀比,就是因为家长在不断地影响自己的孩子。

网络上曾经有“黄金一代”这个词,所谓的黄金一代,说的就是那些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有极其富有的父母,富有的家长们在孩子的身上大把大把地花钱,这让很多孩子学会了高消费和相互攀比。专家称,家长们用“黄金”堆砌起来的黄金一代,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失去独立生存能力的寄生一族。在哈尔滨市冰球馆附近,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参加冰上运动。武先生的儿子也非常喜欢冰上运动,暑假刚过一个月,儿子在这项运动上的花销就超过了5 000元。武先生家也算是富裕家庭,然而面对孩子的开销,还是有些吃惊。武先生说,暑假开始时,孩子也打算报其他的学习班。但后来听说很多孩子都来学习花样滑冰,“爸爸,我要是不会的话,到时候多丢人啊。”孩子这样和武先生说。武先生也觉得不让孩子学,自己也没有面子。于是,他欣然同意了孩子的请求,帮助孩子报了一个花样滑冰班。本来说要租学习用的鞋,但是儿子不同意,他和爸爸说:“别人都是买鞋,我租鞋。说出去多丢人,我一定要买。”不但要买,还要买名牌。学习滑冰用的服装和鞋子都是名牌,连辅导老师都要请“名师”。儿子跟武先生说:“别人都是请某某老师教自己滑冰的,他可是非常有名的老师。我不能被同学比下去,我也一定要和这个老师学。”武先生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因为名师一定教得又快又好。但是,名师的价格也一样的高昂。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也为了不让儿子“丢面子”,武先生满足了儿子的诸多要求。张女士的儿子和武先生的儿子读同一所学校,她也说,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攀比之风现在越来越强烈了。儿子常从学校回来说自己的同学都开始穿名牌衣服和鞋子,或者带着昂贵的礼物到学校。张女士的儿子看见同学买了一双700块钱的名牌运动鞋,也要妈妈给他买一双。为了让孩子有面子,张女士花费了900元,给儿子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其实张女士和自己的先生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一个月的收入不超过5 000元。给儿子买了一双价格高昂的运动鞋以后,这个月的日子就得紧一点。但是张女士说自己苦一点没有关系,关键不能让孩子吃苦,得让孩子有面子。有人问张女士:“你这样纵容孩子攀比的习惯,有没有想过后果?”张女士说:“别人家的孩子都能有的,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有呢?这不只是孩子面子的问题,还是父母面子的问题。”从张女士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攀比心理多数是受了家长的影响。家长没有端正自己的态度,把自己好面子的心理暴露在孩子面前,直接影响了孩子。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成人的社会价值观和满足感很容易被儿童直接嫁接,并最终影响孩子们的消费心理。”有的父亲喜欢开着名牌车去学校里接送孩子,在孩子面前还喜欢评价别人的车。比如说:“你看他爸爸开的是什么破车,开这样的车怎么好意思来送孩子上学。”这样的话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孩子从父亲那里知道了别人父亲的车不如自己父亲的,攀比的心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还有的家长在听到孩子回家跟自己说:“我们班某某同学买了一件什么牌子的衣服,穿去给我们看了”后,这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明天咱们也去买一件比他还贵的。”

家长好面子、爱攀比首先影响的就是孩子,孩子年纪小,根本就不懂得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如果家长在孩子的面前强调吃穿要比别人好,唯独不强调学习的话,孩子自然就会有样学样。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做出令自己失望的事情时,后悔也不能解决问题了。

让孩子学会孝顺父母

电视台上曾经反复地播放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晚上,小男孩的妈妈给他洗完脚以后,对他说:“你先在这里玩,妈妈去帮奶奶洗脚。”

小男孩点头答应妈妈,但是忍不住好奇,想去看看妈妈怎样给奶奶洗脚。小男孩的奶奶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老人,行动不便。妈妈一边帮奶奶洗脚,一边和老人交谈:“妈,脚泡泡热水,对你的腿有好处。”

当妈妈再回到儿子房间的时候,发现孩子不见了。妈妈正在着急,就看见儿子端了满满一盆水,走过来对她说:“妈妈,洗脚。”

母亲看到溅出的水花打湿了儿子的小脸,眼眶湿润,微笑着对儿子点头。

父母希望孩子孝顺,最重要的就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孩子。

父母是孩子德育课的第一任老师,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孝顺一些?但前提是,想要孩子孝顺,父母首先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

有些父母在孩子成年以后会常常抱怨:“我真是养了一只白眼狼,一点都不孝顺不说,还经常呵斥我们。太让我寒心了。”六十多岁的老胡经常和邻居抱怨,说自己的儿子如何如何不孝顺,整天到家里来吃闲饭。已经成家立业了,隔三差五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和老婆到家里来吃父母的,不但不给钱,回去的时候,还会顺手拿走一些东西。为此,老胡的几个朋友都曾经帮着老胡批评过他儿子。但是对于这件事,老胡的儿子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他说:“我这些本事都是跟我爸爸学的,你们可以问问我爸,他年轻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对我爷爷奶奶的。我奶奶现在还活着,在乡下,我爸一年也不回去看老人家一次。他不舍得给自己的娘吃,也不舍得给自己的儿子吃,真够吝啬的。”

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在孝顺父母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身体力行,做好榜样,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懂得孝顺的含义,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心意。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待父母、孝顺父母不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心存感恩的意识,是一个人具备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身为父母更要体会到父母的不易,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孩子。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孝顺父母。他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此后只靠父亲一个人来养育他成长。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更承担了家里一切家务活来减轻父亲的负担。为了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炎热的夏天,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儿,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严寒的冬天,他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就是对于父母养育恩情的回馈。和自己的父母打招呼时要注意言辞,对父母的日常生活要嘘寒问暖,不仅要注意到物质生活上的保障,更应当注意精神上的给予。家长通过平等、民主的方式和父母沟通交流,这些都会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把尊敬父母、赡养老人这一道德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植根在孩子心里。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学会尊重

一天,5岁的浩浩从幼儿园回来后非常沮丧地跟自己的妈妈说:“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叠纸,大家都会了,可是我没有学会,我是不是很笨啊?”妈妈问浩浩:“你们老师都教你们叠什么形状啊?”浩浩说:“老师教我们叠纸飞机,还有轮船。”妈妈说:“这样简单的叠纸你都不会?你真是笨啊。”浩浩听到妈妈的话,心里变得更加难过了。他默默地走开,并且决定以后再也不学习叠纸了。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有时候他们不仅满足于被爱、被保护,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实际生活中更是这样,父母如果经常在孩子的面前说有损孩子自尊的话,就会让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被击溃。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不小心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要跟孩子诚恳地道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许女士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在儿子天天放暑假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次,天天在别的孩子的怂恿下,从爷爷的枕头底下拿走了10元钱。在许女士回老家的时候,天天的奶奶把这件事告诉了她。许女士听后非常生气,狠狠把天天教训了一顿。天天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在妈妈训完之后,主动跟妈妈说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一段时间以后,许女士再次回到老家看天天,这个时候老人又悄悄地告诉许女士,天天又偷着拿走了十几块钱。这次,许女士真的非常生气,她把天天叫到身边,严厉地问:“你是不是又偷着拿了爷爷奶奶的钱了。”天天大声地说:“我没有拿过。”许女士非常生气地说:“不是你拿的,是谁拿的?难道爷爷还冤枉了你不成?你上次跟我怎么保证的?看来你都忘记了。”说着就要动手打孩子。天天的奶奶赶紧过来把许女士拉住。天天仍然在大声地说:“我真的没有拿,我真的没有拿。”一边说,一边哭起来。第二天早晨,天天的爷爷告诉许女士说,钱真的不是天天拿的,是他自己把钱放在一个地方,结果忘记了。许女士听完觉得很难过,她知道自己昨天的态度非常恶劣,冤枉了孩子。因为天天缩在一个角落里哭了很长时间,样子极为可怜。想起儿子昨天受了委屈,许女士非常心疼。她来到天天睡觉的床边,拥抱儿子。天天醒过来,不明所以地看着母亲。这时许女士对儿子说:“天天,妈妈是来跟你道歉的。妈妈昨天错怪你了。是爷爷把钱放在一个地方忘记了,妈妈知道钱不是你拿的。爷爷的年纪大了,他也不是故意的,天天能原谅爷爷和妈妈吗?”天天说:“妈妈,自从我上次拿钱被你批评以后就真的再也不会偷偷拿爷爷奶奶的钱了,真的。”许女士紧紧地抱着儿子说:“妈妈知道天天是个好孩子,妈妈相信天天。这次是妈妈的错,对不起儿子。”天天听见妈妈的话,开心地笑了起来。

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孩子有缺点,父母要积极地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揭孩子的短,最主要的就是在外人的面前不要批评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指出改进的措施。这样的批评孩子才容易接受。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杨洋邀请同学到家里聚会。同学们都很高兴,过来的时候就都买了很多做饭的材料。大家一一分好工,忙得不亦乐乎。吃完饭以后,又有人提议唱歌。于是,杨洋把家里的音响打开,大家拿着话筒你一首我一首,唱得很开心。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妈妈回来了。妈妈进屋就发现沙发的靠垫被弄得乱七八糟,地板上有很多水渍,茶几上摆着乱七八糟的零食。再去看厨房,垃圾桶里堆满了垃圾,地上有很多菜叶子没有打扫干净。妈妈从厨房出来,看着杨洋说:“我让你在家里好好打扫自己的房间,你不打扫也就算了。学习成绩不好吧,还天天想着玩。我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有时间就多看看书,你听不进去,你看看,马上要考试了,我看你能考成什么样,考不好我们再算账。”杨洋的妈妈没有看见一旁的同学都一脸尴尬的表情,她还在旁若无人地批评儿子。同学们只好跟杨洋说再见,然后纷纷离开了他家。杨洋很气愤地看了妈妈一眼,然后走进自己的屋里,狠狠地摔上门。第二天,杨洋到学校的时候都不好意思跟同学们打招呼,还是同学主动上前询问情况,才缓解了杨洋的尴尬。放学的时候,杨洋没有回家,他径直去了外婆家里。杨洋在外婆家一住就是几个星期。妈妈打电话来叫他回家,他也不听,他跟外婆说:“妈妈太伤我的自尊心了,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揭我的短。”妈妈见杨洋这么久都不愿意回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来到外婆家,主动和杨洋道歉,并保证以后再也不做类似的事情了。

父母要尊重孩子,错怪孩子的时候要真诚地和孩子道歉。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父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就会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这样就影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父母不要把道歉变成批评。有的时候,家长因为顾忌自己的面子,在道歉的时候不小心就会把道歉变成了批评。比如说,有个父亲和自己的孩子说:“这次虽然是爸爸不好,但是你也有问题……”接着就开始批评起孩子来,结果说了很多还是让孩子感觉自己错了,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很委屈。家长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孩子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只有在被尊重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能学会什么叫做尊重,才能知道怎样尊重别人。

让孩子学会感恩

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父母要教会孩子回报父母和家人的爱,并教会孩子怎样去回报别人,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德育培养。很多孩子虽然考很高的分数,但是却自私自利,从来不会考虑家长的辛苦。有孩子甚至说:“我好好学习,学习好,爸妈就应该对我好。”这样的孩子已经把学习成绩作为与父母交换的等价条件了,他们还哪有感恩之心。就算父母再辛苦,再劳碌,在他们的眼中,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而孩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与父母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得到的宠爱本来就多,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所以,作为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学会分享。如果一味地宠爱孩子,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什么叫做感恩。

无数份关于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调查都显示:“这一代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关心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孩子都是在家人的溺爱中成长,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中,从未有过回报的实践,更何谈回报意识。所以,在孩子心中,他们就是家中的“小太阳”,仿佛围着他们转才是最普遍的自然规律。

妈妈做好饭,孩子问都不问,上桌就径自吃起来,他们不会知道妈妈为这顿饭付出了多少辛苦,更不会顾及到爷爷奶奶是否吃过。如果饭菜不合口或是心情不好时,还会大呼:“我要绝食!”

当孩子向家长要零用钱时,如果家长给得少,他们时不时还会说:“真抠门,才给这么点!”与家长的“斤斤计较”相比,孩子花起钱来可谓是出手大方,一次可以买100个游戏币、几十瓶饮料请客。在孩子们心中,可能从未想过家长挣钱有多么不容易,所以他们花得心安理得。

孩子为什么不懂得体恤父母,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享用的一切是如何得来的,可能还会天真地认为像天上掉下来一样容易。所以,对家长为他们提供的一切都享受得理所应当。张女士向好友哭诉:一次,她生病了,女儿上学走的时候明明看见了,但是等到她放学回家之后,看见躺在床上的妈妈,就生气地说:“这都几点了,怎么还不做晚饭呢。”说完还将书包重重地摔到了床上。听着孩子冷冷的话,母亲顿时泪流满面。张女士自诉道,自己工作无论多忙,都会给孩子做饭;她要看电影,自己哪怕上了一天的班,都会毫不推辞地陪她一起看。令张女士不解的是,为什么辛辛苦苦养育了十几年的女儿会变成如今的样子?

俗话说:女儿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本应该是最关心妈妈的,哪怕妈妈有一点变化,女儿都应该最先发现,可是遇见上文中提及的这种女儿,哪个家长能够不伤心呢?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很多家长都可能会遇到,如进门不叫人,甚至连个招呼都不打,如陌路人一般,“砰’”的一声就将门关上了,直到父母“请”他吃饭才出来。小哲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按理来说也应该懂得“尊老爱幼”了,但是一次家庭聚餐,彻底让父母看清了孩子“自私”的一面。全家人外出聚餐,爷爷说先让小哲点一个他喜欢吃的菜,于是,他就点了一盘鱼香肉丝。这道菜是第一个被送上来的,小哲尝了一口说:“好吃”,紧接着又说:“这是我的,谁都不许动!”此时,妈妈以为小哲在开玩笑,就启发他说:“是爷爷让你点的菜,你应该先给爷爷尝一口!”小哲立即皱起眉头说:“不行,我说了‘这是我的,别人谁也不许动’,哪怕吃不了扔了,也是我的。”

孩子的无情无义是家长过度溺爱的后果。不少家长通过孩子的种种不知感恩的行为,伤心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唉,我算是看透了,孩子是指望不上了。”

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亲人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并且一点一滴地教会他去回报别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思想,在他们心中培植爱的种子。当孩子了解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时,就一定会产生感恩之心和回报之意。晓雪是一家报社年轻有为的记者,去年刚结婚的她要在北京买房,可是资金有限,本以为父母会无偿给自己提供一些“援助”,但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妈妈却说:“这笔钱只能是借给你的,利息要按银行利率算。”对于妈妈的这一行为,作为独生子女的她很不明白,为此还和妈妈闹过不小的矛盾,但是妈妈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立场。因为这件事情,晓雪春节都没有回家过,直到五一接到爸爸的电话,才知道妈妈因为过度思念她而病倒了。回到家之后,望着病床上的妈妈,爸爸向她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你出生前,大夫说你胎位不正,为了便于生产,你妈妈天天要跪着转动身子,动一次常常就累得满头大汗。生你的时候,因为你头太大,屁股朝下,所以不太好生,为此你妈妈又遭了一次大罪。晓雪望着病床上一向豪爽的妈妈,想着她从来没有和自己提及过此事,更没有怪罪过自己不懂事。上班之后,晓雪曾经说过一个月给父母寄200元钱,但是从未兑现过。甚至还自私地认为,花父母的钱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可不心安的。听完爸爸的讲述,晓雪已经泪流满面。接着爸爸说:“你妈妈之所以要让你按银行利息还钱,一是想让你有感恩意识,二是想替你攒钱,以便在生活中有什么不时之需。”

过去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其实感恩之心的培养可以有很多种方式,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告诉她们爱是相互的,只要这样才能将这种感情延续下去。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与爱护,离不开老师、同学和许多教育者的帮助,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把这些爱无一例外地传递给孩子,目的不是让他们享受,而是让孩子牢牢地记在心中,以便长大后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这些爱。

虽然很多父母并不寄希望于孩子的回报,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去爱父母,爱别人。正是这种爱维系着一个家庭的温暖,成为幸福家庭的凝聚力。

接受过感恩教育的孩子会自觉地回报父母和家人。家长一定要先做好孩子的道德教育,用人格的力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才会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未来。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教养

18世纪末的政治家、思想家勃客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教养比法律还重要……它们依着自己的性能,或推动道德,或促成道德,或完全毁灭道德。”在我国古代,常用“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夸奖一个女孩有教养。教养并不能直接吸引他人的眼光,但是在日常相处中,有教养、有素质的人会大受欢迎。

良好的修养和性格,是风度、风格、气质的核心体现。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各异的,有好动,有开朗,有孤僻、有冷峻……但是,社会是个大熔炉,它总是喜欢磨平他人的棱角,让其适合整个集体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的性格多了解,从而能够扬长避短。

现代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性格,使孩子能够保持原本的温顺、理智、乖巧,但是又不失主见,这样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中。

外国人认为,培养一个贵族需要用三代的时间。可见要培养一个有教养、有见识的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人认为让孩子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就等于是娇惯孩子。其实,富养并不是一味地娇惯,使其为所欲为。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不一定会唯我独尊,这要看家长怎样培养孩子。让孩子能够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关注他人,理解他人,倾听他人,以及友好地和他人相处,这来源于一颗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的心灵。朗娟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之中,父亲是当地著名企业的CEO,母亲是政府的要员。对于中年得女的他们来讲,朗娟可谓老天爷赐予的宝贝儿,对于朗娟的要求,父母向来是有求必应,溺爱有加。有一次,妈妈已经做好了一桌子的菜肴,就等着朗娟和爸爸回家吃饭。但是,放学回来的朗娟说没胃口,因为她不想吃这些菜。于是,爸爸就问她想吃什么,朗娟就说:“汉斯烤肉!”妈妈和爸爸二话没说,起身就穿衣服,拿着背包,开着车带着朗娟去寻找美食了。父母的爱使朗娟有着极强的个性和异常暴躁的脾气。如果什么事情稍不顺她的意愿,她的情绪就会有很大的波动,轻者摔摔东西,重者迁怒他人。在学校,老师碍于朗娟的家庭背景,当她与同学闹矛盾时,老师总是偏袒着她,批评对方,父母更是如此。只要朗娟提出的要求,他们向来是有求必应,无论这个要求或是条件合理与否。工作以后,朗娟这样的脾气和个性使得同事很不喜欢她,所以她在公司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同事都抱着“惹不起,还躲不起”的想法与她来往。同时,大家也知道朗娟的来历和背景,因为能进入这家公司工作的员工最低学历都是本科生或是研究生,亦有博士生,只有朗娟是大专生,而且在工作之中还敢与顶头上司叫板!对于她的种种行为,大家都对她敬而远之。为此,朗娟也很郁闷,于是,就向唯一的好友波波倾诉自己的苦恼。因为两个人是多年的好友,所以,波波很了解朗娟,她只是脾气不好,但是心并不坏,而且做事很有想法。有时候还会主动帮助他人,只是有些爱耍大小姐的脾气和威风。于是,波波对朗娟说:“朗娟,我知道你现在的处境很糟糕,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作为朋友,我现在给你一点建议,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波波继续说道:“你现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使自己冷静下来,好好享受一下宁静的生活。”听了波波的话,朗娟开始尝试着放弃先前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放了一个假,以便让自己全身心地放松。一段假期过后,朗娟再次找到波波,此时,朗娟的情绪已经很稳定了,于是波波又建议道:“在你发脾气之前,不妨先想一想,究竟是哪一点把你体内的激动因子惹怒了?”“在我看来,有两种思考可以供你选择:第一种是顺其自然,让思想自己去做决定;第二种是让每件事情都在脑海之中过一遍。”说完之后,波波拿起两个相同的玻璃杯,然后分别装满了一半的清水,随后又拿出两个塑料袋。出于好奇,朗娟打开一看,原来是绿色和白色的玻璃球。接着波波说:“当你生气的时候,把绿色的玻璃球放左边的玻璃杯中;当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时,就把另一个白色的玻璃球放到右边的玻璃杯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之内,朗娟一直按照波波的建议行事。有一次,波波来朗娟的家中做客,此时,两个人一起把玻璃杯中的玻璃球捞了出来。两人几乎同时发现,放绿色玻璃球的玻璃杯中盛的水已经变成绿色了。这是因为,波波给朗娟的绿色玻璃球是被水性绿色涂料染到白色玻璃球上做成的。当这种绿色的玻璃球被扔到水中之后,它身上的染料就会溶解到水中,很简单,受到污染的水自然会呈现出绿色。此时,波波借机对朗娟说:“你看吧,原本清澈见底的水,在接触‘坏脾气’之后,也会被污染。人就和玻璃球一样,你的言行举止也会影响到他人。所以,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首先要控制自己,否则,一旦让你的‘坏脾气’影响或是伤害到他人,就会给对方造成莫名的伤害,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而且这种伤害很难愈合,所以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举止。”自从听完波波的话,朗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说话毫无顾忌,同时,还改掉了乱发脾气的习惯。时间一长,同事发现原来朗娟也没想象的那么难以接触,对她的评价也大有改观,大家开始尝试着和她慢慢交往。同事们对朗娟有所好转的态度,使得她渐渐地开心起来。有一天,朗娟突然发现盛白色玻璃球的水杯溢出了少许的清水,她兴奋地给波波打电话,告诉了她这一好消息。望着溢出的水流和附在杯壁的水珠,朗娟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觉得自己成功地克制了脾气中的劣势因子,而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年之后,朗娟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她能够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很理智地处理生活和工作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到年终评定优秀职员时,她荣登了榜首。

良好的教养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财富,拥有良好教养的人,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培育孩子良好教养的过程中,也会让孩子学到更多,获得更有益的人生。

做一个有“道德”的家长

生活中,很多家长提及孩子的隐私问题,都会持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小小的孩子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不应该存在丝毫秘密,所以家长为了知道孩子的想法,就会偷看孩子的私人信件或日记,认为这种行为是天经地义的。孩子的心声:读初二的小彬认为,最讨厌的事情莫过于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偷听她的电话。小彬认为父母的行为是将自己看成贼一样!他对同学说:“父母要是这样长期下去,就会觉得和他们的隔阂越来越大。”她有什么事情都不愿和父母交流,宁愿让父母偷偷地侦查。家长的心声:现在的社会太乱了,孩子却过早的成熟,面对的诱惑也很多,不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怎么行呢?只能通过窃听他们的电话来了解孩子现在和哪些人交往。这是家长应尽的监护权,也是为了孩子好啊!

孩子的这个心声并不是以个别现象存在的,而是很多孩子都抱怨家长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性就会越来越强,就会出现自己的“秘密”,有些事情他们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和家长说,或者不想和家长说,此时,日记就是最好的倾诉对象。但是家长总会以对孩子“负责”、“关心”为由,想尽所有办法进入孩子的私密空间。殊不知,这是孩子最反感的行为和举措。

以孩子的眼光看家长的行为,如偷看日记、偷听电话等,会认为家长对自己缺乏信心,关心不够,不满情绪就会油然而生。如此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新的沟通障碍,有的孩子还会出现性格扭曲,甚至会为此患上抑郁症。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应随意地踏入他们的“私密城堡”,这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应该平视孩子,尊重孩子,想要走近孩子,就要多与他们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烦恼,还孩子一片快乐纯净的心灵空间。

家长如果一味地采用野蛮做法,就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感和抗议。虽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孩子,担心孩子发生危险,殊不知,这种方式的“关心”无异于把孩子看成是一件属于自己的附庸品、所有物,而不是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独立个体。雪松的妈妈对待儿子可谓“尽心尽力”,尽管雪松已经上初三了,妈妈还是每天开车送儿子到学校门口,即使偶尔和同学出现点小矛盾,妈妈都会出面为儿子解决。最近一阶段,妈妈发现雪松经常走神,偶然被妈妈看见还会躲闪,由此,妈妈就判断儿子对自己有所隐瞒,所以,就趁孩子不在家时,偷偷地走进其房间翻看日记,她发现儿子最近喜欢上同年级的一位女同学,但是遭到了女孩的拒绝。一心想让孩子考大学的妈妈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很失望。在儿子放学后,她对孩子进行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还将日记扔向孩子。一向温顺的雪松竟对妈妈咆哮起来,然后转身离去,虽然后来雪松被爸爸找了回来,但是从此变得沉默不语,成绩也一落千丈!

有的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过度保护。当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或隐瞒时,就会千方百计地查看孩子的行踪,尽管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是不可取。孩子无论大小,都有自己不愿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也不例外。

要是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的不满和情绪,不妨换个思考角度来考虑,假如自己的孩子偷看了父母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信件或日记,你会作何感想呢?所以,父母要先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将孩子和自己置于平等的位置上,允许隐私的存在。

孩子的秘密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正是因为孩子珍视秘密中的成功、喜悦、失败、痛苦等,才会对人生有所追求,思考问题时,孩子的独立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承受困境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秘密,孩子就会反感家长的做法,使孩子和家长之间出现隔阂,难以沟通,父母就更无法了解孩子了。

在隐私的问题上,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心中有数,静观其变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心中有秘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更不要对此大惊小怪的。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乱翻孩子的东西,强迫孩子说他不想说出的话。

家长对于孩子的秘密要持一种从容、静观其变的态度,要知道,父母越是想知道孩子的所有问题,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不知道!

2.在沟通的基础上正确的引导

给孩子一片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将自己的意愿凌驾于孩子的行为之上,更不横加干涉。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要科学,减少不必要的神秘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能力,对其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多一些亲子之间的沟通,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减少家长的猜疑,减轻两者之间的心理负担。

3.培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家长总会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许下承诺,孩子眼中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所以当家长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时,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解释清楚,取得孩子的谅解,切不可忽视孩子的感受。

4.行必正,言必果

孩子即使愿意对你讲出自己心中的秘密,但是只是局限对你说,不希望除你之外的第二个人知道,所以你要懂得为孩子保密,一定要守信。

让孩子懂得自强

大学校园里,有一位女孩,她没有美丽的脸庞,也没有曼妙的身姿,而她的同桌却是一位帅气的男生,成绩也非常好,尤其是英语。面对这样优秀的男生,女孩非常自卑,她从来不敢和男孩说话,只是一味地低头学习。那个英俊的男孩来自贫穷的大西北,当他面对身边这个首都女孩时,常常显得自惭形秽,好像自己处处都显露出“乡巴佬”的气息,为此男孩深深地将自己隐藏起来,不肯多说一句话。就这样他们同窗4年,却几乎没有说过几句话。毕业之后,两人都走向了工作岗位,渐渐地也克服了心中的自卑,并且还成为观众眼中的名人,女孩是《半边天》的主持人张越,男孩是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由此可见,自卑心理人人皆有,不可取的是沉迷于自卑而不愿意去克服。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所以,其结果就是越比越自卑。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善于创造发明的神,他可以创造各种动物。尽管普罗米修斯把狮子创造得又高又美,还给它装上了尖利的牙齿当武器,给它的脚上装上了无比锋利的爪子,让狮子比别的野兽更强大,但是狮子却因为害怕公鸡而感到自卑,所以它经常抱怨并责备普罗米修斯。有一天,狮子遇见了大象,便和大象聊了起来,他发现大象一直在不停地扇动它的大耳朵,看到这种情形,狮子感到十分困惑,于是就问大象为什么不停地扇耳朵。大象解释道:“只要蚊子一钻进我的耳朵,我就会死掉。”此时狮子才明白,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弱点,“既然公鸡比蚊子大很多倍,而且我又比大象小很多倍,那么我岂不是比大象厉害得多,我为什么要自卑呢?”

孩子的性格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家长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是弱者,是需要保护的对象,而应该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多给孩子创造恰当的表现机会,赏识和鼓励他们的行为,这时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渐渐地摒弃自卑心理,变得强大起来。有一次,知名作家去探望一位同窗好友。刚到门口,就听到朋友大声地对孩子喊道:“小岳,你快停下,小心把你的手划伤了。”原来,是朋友的儿子小岳正打算帮妈妈收拾起刚掉在地上的杯子,这一举动却被妈妈的“好心”提醒给打断了。朋友走到儿子身边,边接过他手中的碎杯子,边对他说:“放下,让妈妈来弄,要是划伤手你会很疼的。”小岳一脸失望地走出房间。作家看了朋友的做法,对朋友说:“你这样做可不是帮孩子,这样不只让小岳失去了独立自强的机会,反而还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自尊心?小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自尊心,再说这种行为又这么危险,我不让他弄是为他好。”作家说:“你不让小岳自己动手,一是不给他独立行事的机会,二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现,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自信、独立能力差等性格。”“你想太多了,我只是想要保护他,不想让他冒险。”朋友这样解释。“可是小岳肯定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不会的。”朋友根本不相信作家说的话。于是他走到小岳的房间。此时小岳正神情沮丧地低头坐着。“小岳怎么不高兴了?”妈妈问道。“妈妈是不是觉得我太笨了,连一点小事都要妈妈帮忙?”小岳低着头问妈妈。妈妈当时就愣住了,作家轻轻拍了一下朋友的肩膀,而此时,这位母亲才真正地明白怎样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或是长辈过分地照顾孩子,生怕孩子有个闪失,其实,这是不相信孩子的表现,更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没有错的,错就在于他们将孩子看成是自身的附属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如果把一个人的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撑起成功的根基。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富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进而有取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的顽强毅力,培养孩子的自强意识,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强是后天培养的一种素质,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是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战胜困难中练就的,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意识能够不断提高孩子的抗压性,使得他们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终究有一天会离开家长的庇护,如果长期生活在温室中,那么他们是没有勇气面对竞争的,如果没有参与的勇气而且长期采用回避的方式,那么,孩子的自强心理是很难建立的。

因此,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抵触与外界接触,那么家长可以陪孩子在家中玩一些分出胜负的游戏。家长陪孩子玩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凭借兴趣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培养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参与意识,以便于孩子逐步适应社会。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片面地认为您的孩子是弱小和怯懦的,更不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多给孩子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己胜任战胜困难的任务,在挑战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最终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当孩子受别人欺负和侮辱时,要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反抗,需要注意的是“反抗”并不是以武力解决问题,你可以说:“他欺负你是不对的,你应该和他说明,最好是和他成为朋友!”

自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这是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但人们都知道如果没有自强,生活将无法继续。所以,明智的家长会从小培养孩子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有助于孩子形成勇敢和坚强的性格,避免怯懦性格的形成。

第三章 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以为孩子小,父母就可以忽略这些问题,其实,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孩子的烦恼也已经慢慢地接近成人化。家长应该看到这一点,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孩子思想发展的动向。这样,才能真正靠近孩子,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允许孩子正常的情感发泄

一般的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小小年纪,哪有什么烦恼,更不要说发泄了。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正常的情感发泄都是任性和无理取闹罢了。其实,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现在的社会里,孩子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的孩子刚刚上小学,就被家长整天叮嘱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学。

除了升学的压力外,年幼的孩子还有哪些烦恼呢?曾经有研究机构对10岁孩子的烦恼做过一项调查。10岁孩子有哪些烦恼?比如,渴望买某个玩具,但是家长不给买;希望拥有独立的空间,但是父母总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做各种各样的检查;讨厌某件衣服的颜色,却总被父母逼迫着穿等。孩子的烦恼虽小,但是也需要发泄。某学校的三年级一班就曾经开过一个有趣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老师让大家尽情地说出自己的烦恼,这次班会的名字就叫做“发泄班会”。老师让班长主持这次班会,班长发言完毕,学生们就开始唧唧喳喳说个没完。一个女生说:“我家的邻居每天晚上都吵架,害得我没办法安静写作业。作业写不完,第二天到学校又被老师批评。我妈妈总是喜欢让我留短发,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长发了。每次去理发店回来,我都会伤心很久。我和妈妈去逛街,我不喜欢的衣服,她却偏偏给我买,说我穿上好看。我不喜欢的衣服,穿上怎么能好看呢?”一个男生说:“我爸爸很不喜欢我的一个伙伴,总说他太喜欢玩,怕他把我给带坏了。但他是我最要好的伙伴。我爸爸这样对我的朋友,让我感到很别扭。我妈妈不给我买玩具,一次我舅舅给我买了一个很贵的汽车模型,妈妈把舅舅说了一顿,然后没收了那个模型,说我考试考到95分以上,才给我玩那个模型。他们还不喜欢我书包里装课外书,如果发现有一本和学习无关的书,他们都会唠叨半天。”全班四十多个孩子,个个有不同的烦恼。有些孩子在讲述烦恼的过程中,还流下了眼泪。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少,也不是那么幼稚。孩子的烦恼中,大多透露着无奈。因为家长在不断地左右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总是告诉他们这个不可以买,那个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吃,那个不可以玩。有些孩子说,有时候实在感到太烦了,就和家里的宠物说,或者绕着小区跑上几圈。有些孩子说自己和父母说起烦恼,父母往往会不屑地对他们说:“你们还有烦恼,你们那是闲出来的烦恼,事情太少了,压力太小了,所以才有烦恼。要是你们像爸爸妈妈,每天面对这么多事,你们还有烦恼吗?”

其实,家长们完全错了,孩子也有烦恼。而且,如果孩子的烦恼没有适当的发泄途径,这些烦恼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还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有一个机构曾经对家长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有两个:一是你知道孩子有哪些烦恼?二是你怎样帮助孩子解决烦恼?受访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家长。受访家长的人数是18人。访问的结果是,在18位家长中,竟然有15位从来没有了解过孩子的烦恼,根本不知道孩子还有烦恼这回事情。

家长不知道孩子的烦恼,是因为家长根本不和孩子就烦恼的事情进行沟通。身为家长,有几个愿意蹲下身子,看着孩子紧缩的眉头问:“今天怎么了,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倘若家长用平和的态度询问,并且用心和孩子沟通交流,相信孩子的烦恼很快就可以迎刃而解。其实,家长解决孩子的烦恼根本不需要用什么方法。有时候,孩子也和大人一样,大人遇到烦恼,总是希望找一个知心朋友或亲近的人进行倾诉。对孩子来说,家长就是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倾听孩子说出自己的烦恼。倾听就是鼓励孩子发泄自己的烦恼,就是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烦恼。

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孩子说话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想要与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二是希望通过说话来让别人为自己做些事情,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某种要求。所以家长要懂得倾听。

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心灵的沟通。

懂得和孩子交流的家长,要知道:(1)不管事情是不是像孩子说的那样或根本相反,孩子都希望你能耐心听他讲完。(2)紧急状况下倾听孩子说话,在无形中培养孩子对紧急事件的反应。(3)倾听是父母与孩子都要掌握的语言技巧,你和孩子要一起学习。(4)用宽容的心聆听孩子心声,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5)在倾听过程中适时给予孩子赞美,能让孩子受到鼓舞,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6)你耐心的倾听是对孩子最具有影响力的事情,尤其是你对孩子的话做出适当的回应。

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要知道:当你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能够将自己听到的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时,你就是一个最好的倾听者。接受孩子表达出来的信息时,要注意时间及内容,这样你才能掌握孩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以及包含在这些话中的情感和真实度。无论孩子是否希望与你分享他的感受或是对你有所要求,你都可以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感觉。这样可以让你更准确地掌握孩子所说的重点。

很多时候,大部分的父母都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自制力和认同度来倾听孩子的观点,这其实是父母的接受能力与价值观造成的障碍。其实,你不用先为自己加上任何包袱,成功倾听的秘诀在于:你必须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放松身心。注意自己倾听的态度和倾听的效果,只要尽量用耐心、关爱和信心去面对与孩子交流这件事,就可以做得更好。

遇到孩子叛逆时,或自己很烦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摇头叹息说,弄不明白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他为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很多家长常常会这样想。由此可见,家长要和孩子很好地沟通,打开孩子的心门,探一探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学会倾听的技巧,这也是为人父母者必修的课题。

很多父母虽然与孩子朝夕相处,却对孩子的想法并不了解。如果你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孩子。而孩子也很难成长为家长所希望的人。

在节假日或下班的时候,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谈天说地。这样不但主动地亲近了孩子,还得到了孩子的信任,孩子一旦认为家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就会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胸怀。家长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后,要保证信任的质量,不要总是不兑现给孩子的承诺。这样孩子才会始终相信你。

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信任孩子。平时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谈心与娱乐。也可以偶尔和孩子打闹和开玩笑,让家庭充满幽默和温暖的气氛。与孩子说话时,要让孩子学会看着你的眼睛。因为目光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家长应当目光亲切,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这样孩子说话时就会自然而然看着你。

无论父母想要改正孩子什么样的习惯和毛病,做交流的时候都应该抱着朋友式的态度,同时又要满怀着父母的慈爱。要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让孩子意识到对自己的意见父母是重视的。孩子说出了心里话,尽管有时很荒唐,父母也不能取笑,更不可妄加指责。

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必须做到,无论再忙,也得找时间和孩子聊天交流。因为多听孩子的想法,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方向做出正确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