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外感肺肾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6:45:03

点击下载

作者:姚乃礼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外感肺肾疾病)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外感肺肾疾病)试读:

前言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医案是中医临证诊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总结和研究医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宝贵资料。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医案著作,保存了历代名家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学术经验,所以医案一直是中医药传承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和载体。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代表着当代中医学术发展的水平。国家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医案的整理研究,把医案作为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医案的整理研究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有效手段,是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中医理论体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法。而典型医案则是名老中医临床思辨特色和临床经验的具体体现,它突出地代表了名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更能准确理解和提炼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有利于做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包括了裴学义、王嘉麟、柴松岩、陈彤云等全国102位名老中医。在名老中医和各个课题组的努力下,提交了3670份典型医案,精选出2533份,汇编成书。不仅全面总结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又为传承、学习和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成为“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

对于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入选范围,主要依据以下条件:

1.能够反映或代表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或临证思辨特点,能够体现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

2.资料比较齐全。有较完整的病情记录及检查所见,辨证施治思路清晰,理法方药记录齐全。中西医诊断尽可能明确,有复诊或随访,有治疗结局。

3.尽可能选择名老中医诊疗的优势病种病例,但其他能反映名老中医辨证思想和诊疗特色的疑难或少见案例亦可选择;一般应选择有效病例,但亦不排除能反映名老中医辨证思维特点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其他病案。

考虑到名老中医身体健康状况和课题研究的时间所限,为保证研究质量,反映名老中医的学术特色。根据入选条件,既有前瞻性病例,亦选择了部分回顾性病例。

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按以下体例编写:“标题”要求简单醒目,反映主题。能高度概括本案的主要病证及治法。“提要”概括介绍本案的辨治特点,使人一目了然,掌握本案的主要内容。“病历摘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初诊所见、诊疗过程、主治方药、中西医诊断、复诊情况及治疗结局。“按语”就本案所体现的名医在诊断、辨证、治疗或用药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紧紧围绕诊察病情、审证求因、辨析病机、诊治关键和标本先后等核心关键问题,力求理清名医对该病的辨证思路和脉络,能够体现名医的辨证特点和学术特色。要求抓住特色和经验,探求理论和规律,以对该类病症之辨证论治有所启迪。同时对本案辨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论述。

典型医案的选择,尽可能做到每案各有特色。但为了反映名老中医对该病的辨治思路和经验,可能有一病多案,但各案之中,虽病证相同,其证治各有特点。反复品味,可以领悟到老中医对该病的辨治规律和经验。

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和体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基础。通过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能够了解和掌握名老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的学术经验,便于推广应用,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同时也是进行理论创新,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源头。名老中医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各人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亦各不相同,对于名老中医经验的体会应用,主要应学习其辨证思路、学术特点,以指导临床实践。而对于具体方药的应用经验,则应视具体情况,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有的老中医善于使用一些作用强烈的药物,或超剂量使用。这些药物使用得当具有夺关斩将、立竿见影之效。但有的药物具有一定毒性或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对超量使用这些药物要十分慎重,这些情况已在按语中说明。

典型医案中涉及的疾病,一般均有中西医病名诊断。在目录中均使用中医的病证名称。在具体医案标题的表述上,亦一般多为中医病证名称,但对于用中医病证名称难以准确表述的少数病案,亦有使用西医病名者。“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是在“十五”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保持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的连续性和特色,“十一五”名老中医医案汇编仍定名为《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其编辑分类亦参照“十五”课题分辑为册。具体目录按照典型医案中涉及病证排列。对其中分类交叉重复的,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调整。

为了学习阅读和推广方便,“十一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在附录中增加了中西医病证名称索引。为便于学习研究,在每类疾病及每种疾病前面均附有概述,简要介绍名老中医在本类或各个疾病的学术特色和诊疗特点。

本册在审核研究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课题组上传的资料。但由于研究水平和时间有限,特别是与全国各地专家和整理者当面交流不够,可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难免有疏漏和遗憾,敬请批评指正。《内科分册》汇集了曹玉山、柴瑞霭、陈昆山、崔公让、丁书文、杜建、房定亚、高体三、管竞环、郭焕章、郭赛珊、郭振球、胡永盛、黄保中、黄吉赓、黄建业、黄世林、黄文政、黄永生、焦中华、孔光一、李可、李孔定、李佩文、李士懋、李维贤、李学铭、李英杰、廖品正、林求诚、刘继祖、刘尚义、刘志明、罗本清、罗凌介、马骏、马智、毛天东、梅国强、孟如、聂惠民、皮持衡、丘和明、邱健行、邵长荣、邵朝弟、孙同郊、王灿辉、王道坤、王会仍、王嘉麟、王翘楚、王永钧、吴良村、伍炳彩、谢昌仁、邢月朋、徐富业、徐经世、颜正华、袁海波、原明忠、张崇泉、张大宁、张瑞霞、张永树、张云鹏、张志坚、赵玉庸、周炳文、周绍华、周学文、周岱翰、朱秉宜、朱宗元等75位名老中医的1687则医案。医案包括了外感时令疾病、肺系疾病等10个系统共109个中医病证,涉及的西医疾病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肾炎、失眠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浅表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萎缩性胃炎、过敏性紫癜、脑梗塞、胃下垂、2型糖尿病、IgA肾病、心律失常、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高血压病(极高危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高脂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胆汁反流性胃炎、脂肪肝、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原因待查、抑郁症、支气管扩张、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00余种。

医案的分类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GB/T16751.1-3—1997),根据医案的实际情况,按外感时令病、脑、心、肺、脾胃、肝胆、肾、气血津液、躯体经络、肿瘤及其他,共分为11类。而各个疾病的归类亦按照上述标准,同时参考了各学会颁布的临床指南和教科书的疾病目录。鉴于目前对内科疾病名称的认识还难以完全取得一致,本《医案集》主要是在于归类编辑,便于检索。至于疾病的命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课题结题及本书出版之际,对殚精竭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各位名老中医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各课题组及参与研究整理审核的各位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课题组2013年8月第一章 外感时令疾病第一节 感冒

感冒是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全身不适为临床特征的常见外感病证,四季皆可发生,以冬春季为多见。感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感受以风邪为代表的六淫、时邪病毒,侵犯肺卫而发病。临床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体虚感冒等型。中医的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其中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本节收录了王灿辉、王翘楚、王道坤、刘继祖、李维贤、柴瑞霭、谢昌仁7位医家的9则医案。

其中王灿辉以银翘散加减治疗风热侵袭肺卫之感冒发热;王翘楚拟三仁汤加减化裁,以清暑化湿,平肝和胃安神,治疗暑温夹湿,肝胃不和,脾困湿阻的感冒;王道坤以解表发汗,宣肺止咳治疗风寒感冒;刘继祖对感冒太阳太阴合病,治以桂枝人参汤调和营卫,解表温里;对感冒气虚证,治以益气固表,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合玉屏风散加味;李维贤以十神汤辛温解表,宣肺散邪,治疗风寒外袭之感冒;柴瑞霭对素有肝血亏虚失眠,复又脾弱阴虚疰夏,新患产后太阳表虚中风,营卫失和证,强调宜先治新感,兼顾宿疾,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益气养阴,用桂枝汤加味;谢昌仁对阳虚感冒用再造散温阳解表,对暑湿伤表者则以新加香薷饮加减祛暑解表,化痰导滞。1.王灿辉医案疏风泄热宣肺治疗感冒

感冒发热,证属风热侵袭肺卫,治以疏风泄热宣肺。

陈某,男,16岁。医案编号:033Q165。

初诊:2010年3月9日。

发热,咳嗽3天。

3天前因外出受凉,当晚起恶寒发热,头痛,汗出而热不退,继增咳嗽,咽痛,未予治疗。刻下:发热,体温39.1℃,恶寒,汗少,头胀痛,咳嗽,吐痰淡黄而黏,咽痛,咽红赤,口干喜凉饮,舌边尖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中医诊断:感冒;证属风热侵袭肺卫,卫气被郁,肺气失宣。治以疏风泄热宣肺,予银翘散加减,处方:

银花15g,连翘15g,桑叶10g,淡豆豉10g,荆芥6g,薄荷(后下)5g,炒牛蒡子10g,光杏仁10g,枇杷叶10g,前胡10g,玄参15g,生甘草10g。3剂。

二诊(2010年3月12日):药后汗出,寒罢热平,体温37.1℃,咳嗽阵作,呛咳,咯黄白痰,质黏,咽痛,咽红,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滑数。治以清肺止咳化痰。处方:

银花15g,桑叶10g,蝉衣6g,虎杖20g,金荞麦15g,鱼腥草15g,光杏仁10g,枇杷叶10g,前胡10g,瓜蒌仁12g,玄参15g,生甘草10g。5剂。

药后病愈。

按:本案患者外感温邪,未及时治疗,致病情加重,初诊时发热恶寒明显,提示邪在肌表卫分,咽痛,咽红,舌边尖红,脉浮数,提示为风热病邪为患。故其基本病机为风热侵袭肌表卫分。与此同时,患者咳嗽,吐痰淡黄而黏,咽痛,说明肺经邪热较盛,故其病机为风热侵袭肺卫,卫气被郁,肺气失宣。治当疏风泄热宣肺,以银翘散加减。方以银花、连翘、桑叶、淡豆豉、荆芥、薄荷、炒牛蒡子辛凉解表,疏散风热;光杏仁、枇杷叶、前胡宣肺止咳;玄参、甘草清热解毒利咽。药后汗出,寒罢热平,肌表风热之邪得以疏解,但肺经郁热较盛,肺气失宣,故咳嗽阵作,呛咳,咯黄白痰质黏,咽痛。治疗转拟清肺止咳化痰之法。本案在治疗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有表证存在时必须解表;其二本案虽邪热偏盛,但热势散漫,病位较浅,治当以辛凉清透为主,不可滥用苦寒沉降之品。(整理者:刘 涛;审阅:齐文升)2.王翘楚医案清暑化湿和胃安神治疗感冒不寐

感冒不寐,暑温夹湿,脾困湿阻、心神失养证,治以三仁汤加减,清暑化湿,平肝和胃安神。

李某,女,62岁。医案编号:027H003。

初诊:2004年8月13日。

头痛头重、胸闷不适伴通宵难眠6日。

6日前感冒发热,经抗生素治疗3日后失眠,现夜睡1~2小时,或通宵难寐。体温正常,但畏寒恶风、头痛头重未解,胸闷泛恶,身重乏力,午后身热,时有手抖,口干,咽部不适,喉间生痰,色黄质黏。舌苔灰黄,脉细而濡。西医诊断:感冒后机体功能紊乱;失眠症。中医诊断:不寐,湿温证,证属暑温夹湿,余邪未清,肝胃不和,脾困湿阻。治以清暑化湿,平肝和胃,安神。拟三仁汤加减化裁。处方:

白蔻仁6g,生苡仁30g,焦山栀15g,黄芩15g,银翘各15g,藿佩各15g,姜竹茹15g,芦根30g,天麻10g,钩藤(后下)18g,葛根30g,川芎15g,郁金15g,菖蒲15g,赤白芍各15g,合欢皮30g,远志10g,朱灯心3g,蝉蜕6g,僵蚕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

二诊(2004年8月20日):畏寒怕风、胸闷泛恶已除,身重乏力亦明显减轻,睡眠改善不明显,仍有头晕头重,颈板,手抖,喉间生痰,色黄质黏,苔薄,脉细微弦。再予清热化痰,平肝活血安神治之。处方:

江剪刀草30g,焦山栀15g,黄芩15g,银翘各15g,柴胡10g,煅龙牡各30g,天麻10g,钩藤(后下)18g,葛根15g,川芎15g,郁金15g,菖蒲15g,赤白芍各15g,丹参30g,合欢皮30g,远志10g,朱灯心3g,蝉蜕6g,僵蚕10g。日1剂,连服2周。

三诊(2004年9月3日):喉间生痰缓解,睡眠改善,夜睡5~6小时,稍有头晕腿软,大便偏溏,苔薄黄,脉细微弦。上方去江剪刀草、银、翘、牡蛎,加桑叶15g,续服7剂善后。

按:本例患者感冒发热后仍有畏寒、恶风、头痛头重、胸闷泛恶、身重乏力、午后身热、手抖、咽间生痰色黄质黏,属湿温之象,其头痛、失眠乃肝阳偏亢,治宜清化湿热,和胃利气,平肝安神,处方拟三仁汤加减化裁。方中主药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加入藿香、佩兰、焦山栀、黄芩、银花、连翘、竹茹增强利湿清热醒脾之功;芦根清热除烦;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气健复,三焦通畅;同时配合柴胡、龙骨、天麻、钩藤、葛根、川芎、郁金、白芍、丹参等平肝活血,并有疏肝柔肝之意;蝉蜕、僵蚕镇静息风,则手抖平,睡眠渐安。(整理者:许 红;审阅:齐文升)3.王道坤医案解表发汗宣肺止咳治疗风寒感冒

感冒,风寒袭表,肺气不宣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止咳。

董某,男,25岁。医案编号:085Q059。

初诊:2009年4月2日。

恶寒头痛,咳嗽3天。

病发于3天前受凉伤风。刻下鼻塞咽痒,恶寒头痛,无汗,时有咳嗽,形体健壮,精神尚可,纳食正常,大便、小便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初步诊断为风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证属风寒袭表,肺气不宣。风寒束于肌表,皮毛闭塞,阳气不得外达,故恶寒头痛,无汗;肺主皮毛,风寒袭表,肺气不宣,故时有咳嗽;脉浮主表,紧主寒,脉浮紧为寒邪束表之象。治宜解表发汗,宣肺止咳。予三拗汤加味。处方:

炙麻黄12g,炙杏仁12g,川芎6g,辛夷(包煎)15g,羌活10g,桔梗12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服。嘱其注意保暖,服药后卧床覆被使汗出,勿受凉,多食易消化之食品。

二诊(2009年4月5日):自述药后汗出,已不恶寒,鼻塞、头痛、咳嗽已止,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风寒感冒已愈,不再继续服药,嘱其注意保暖,勿受凉,多食易消化之食品。

按:感冒患者系青年男性,体质壮实,病程短,只要辨证准确,恢复也快,故治疗3天后,感冒即愈。本例以解表宣肺之三拗汤加味治之,收效甚速。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方中麻黄性辛温,为肺经专药,与羌活合用,解表发汗,宣肺止咳;炙杏仁、桔梗合用加强宣肺止咳,川芎祛风止痛,辛夷宣通鼻窍,甘草、大枣、生姜益中和胃,使发汗而不伤正。诸药合用则表寒得解,肺气得宣,鼻窍得通,头痛得止,诸症可愈。(整理者:李应存,史正刚,王 君;审阅:齐文升)4.刘继祖医案(2则)案一:调和营卫解表温里治疗感冒

感冒,太阳太阴合病,治以调和营卫,解表温里。

孙某,女,63岁。医案编号:088Q122。

初诊:2009年2月18日。

患者自诉3天前游泳后出现畏冷恶风,头痛,胃脘疼痛,自测体温38℃,在门诊静脉滴注青霉素等药物无效,遂来诊。入院症见:恶风,发热,胃脘疼痛,面色白,偶头痛,汗出,纳差,寐欠安,小便可,大便溏,体温38.5℃,舌红,苔白,脉浮缓。实验室检9查示:白细胞总数12.0×10/L,中性粒细胞80%。查体:咽扁桃体Ⅰ度红肿。诊其为感冒,证属太阳太阴合病。此为早春乍暖还寒,患者浴冷伤寒,不但袭表而且及里。风寒袭表而营卫不和,阳强而阴弱,太阳经气不利,而致恶风、头痛;风寒直中脾胃,损伤脾阳而致胃痛、纳差;舌苔、脉象皆为太阳中风之外征。治宜调和营卫、解表温里。拟方人参桂枝汤。处方:

桂枝10g,白芍10g,大枣3枚,生姜1片,炙甘草6g,干姜3g,党参15g,紫苏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9年2月23日):患者自诉无恶寒、发热,体温正常,胃脘痛好转,纳可,寐尚安,二便尚调。表邪已去,胃气得和,当以健脾和胃,俟正气来复。故治疗予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方如下:

广木香6g,砂仁6g,陈皮9g,法半夏9g,太子参30g,茯苓9g,白术9g,炙甘草6g。水煎服,连服7剂,每日1剂。

按:早春乍暖还寒,患者浴冷伤寒,不但袭表而且及里,故为伤寒太阳太阴合病。刘师遵“伤寒表里不和,当两解之”之旨,以桂枝汤解表,以理中汤和里,从而达到表解里和之目的,其运用经方之机括圆如,可见一斑。表证已解,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恢复正气。(整理者:曾斌芳;审阅:齐文升)案二:益气固表宣肺止咳治疗感冒

感冒,气虚证,治以益气固表、宣肺止咳。

孙某,女,67岁。医案编号:088Q057。

初诊:2009年2月18日。

全身不适伴咽痛1个月。

1个月前着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在门诊给予静脉滴注消炎、抗病毒药物后症状好转,但未全消失,收住院。入院症见:周身不适,咽痛,偶有干咳,乏力,汗出,纳少,寐欠安,二便尚调。患者自诉平素容易感冒,感冒后不易治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听诊:双肺呼吸音尚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诊其为感冒,证属气虚型。此为患者平素体虚,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卒感风邪,由口鼻、皮毛而入,则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卫表不和则头痛、身痛,肺失宣肃则鼻塞、咳嗽、咽痛,体虚之人感邪之后,缠绵难愈,反复感冒,则乏力、气短,脉浮等症均为气虚之外征。治宜益气固表,宣肺止咳。拟方桑菊饮合玉屏风散加味。处方:

薄荷3g,菊花6g,芦根10g,连翘10g,桔梗10g,杏仁6g,桑叶10g,防风10g,黄芪30g,白术20g。水煎服,日1剂,连服7天。

二诊(2009年2月24日):患者自诉诸症明显好转,无周身疼痛,无咳嗽,无咽痛,现自觉乏力,气短。前方加太子参30g,当归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7天,基本痊愈。

按:①本案患者为肺卫气虚之体,卫外不固而易感邪,既感而邪难出。②外感一病首伤于上,肺先受之,则宣肃失司而咳嗽咯痰,肺窍不利而鼻塞流涕;病伤于卫,营卫失和而发热恶寒;太阳经气不利而头痛身痛。③风邪袭人,因脏腑盛衰不同,会因阻滞气血郁而化热。本案病邪轻浅,刘师以辛凉轻剂之桑菊饮专任太阴,轻清发散,既以春风化雨导出风邪,又不以虎狼之剂更伤已虚之体。④易感之人,藩篱已损,其风邪来去无碍,致邪气留恋,终无解期。玉屏风以风药中之润剂防风祛风逐邪,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整理者:曾斌芳;审阅:齐文升)5.李维贤医案辛温和解法治疗感冒

感冒,风寒外袭证,治以十神汤辛温解表,宣肺散邪。

李某,男,24岁。医案编号:092Q199。

初诊:2009年11月28日。

发烧2天,昨夜体温38.6℃。咳嗽3天,咽痒,咯痰量多,干呕,浑身酸痛,疲乏无力,纳、眠均可,大便稀,日1~2行,小便色淡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感受暴寒之邪,寒邪伤阳,客于肺卫,致肺卫失调,腠理闭塞,卫阳受遏,肺气失宣,则出现恶寒,发热,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风寒外侵,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风寒外袭,肺失宣降则咳嗽;咽喉为肺胃的通道,风寒搏结于咽,故咽喉痒;脉滑数为痰热之象也。诊为感冒,属风寒外袭,治宜辛温解表,散寒宣肺。方选十神汤。处方:

香附4g,苏叶4g,新会皮4g,炙甘草4g,生麻黄4g,升麻4g,葛根14g,川芎4g,赤芍4g,白芷4g,连须葱白3寸,生姜5片,清半夏4g,茯苓4g,川贝4g,酒芩4g,牛蒡子6g,白僵蚕6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2月3日):服用前方2剂后即热退,身痛渐缓,治见显效。现仅咽痒、咳嗽,有痰,此因肺壅痰阻,肺失和降所致也。宜滋阴润肺,清宣止咳化痰,方选二陈汤加味。

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桂枝15g,新会皮15g,清半夏15g,茯苓15g,甘草10g,川贝10g,酒芩10g,前胡15g,白前15g,枇杷叶(炙去毛)15g。7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病愈。

按:本案患者发病时间正处于太乙天符之年的2009年11月底,入冬以来北京地区气温骤降,患者感受寒邪,从而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内经》云:“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这是治疗外感病所应遵循的原则。根据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特点,治宜辛温解表,和解表里内外。所以方选用十神汤。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葛根、升麻升阳解肌,麻黄、苏叶宣肺散寒,川芎、白芷疏风止痛,生姜、葱白通阳发汗;陈皮、香附行气开郁,合苏叶辛香利气;赤芍敛阴益营,合香附、川芎行气调血;甘草安神和药,合赤芍而防辛燥发散太过,使祛邪不伤正。方中葛根、升麻与甘草相配,又有透痉解毒作用。本方既能解表宣肺,又能通调表里,调气和血,使邪无停留之所。因有咳嗽症状,故入清半夏、茯苓,与陈皮、甘草共为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之效;川贝化痰,酒芩清泻肺火,牛蒡子清咽利喉,白僵蚕祛风清热。诸药合用治疗感冒,用之热退身安。(整理者:金香兰;审阅:齐文升)6.柴瑞霭医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疗产后太阳中风

产后中风,营卫失和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益气养阴。

樊某,女,40岁。医案编号:014Q055。

初诊:2009年5月29日。

产后汗出如洗、汗后恶风兼有恶寒2个月余。

患者体质较差,微胖,素有入睡困难10余年,每晚需辗转翻身大约3小时后方能入眠,每夜只能睡眠3~4小时即醒,白昼常觉心烦气躁,喜悲欲哭,性情难以自控。每届入夏即觉纳少气短、神疲乏力、午后低热,终年手掌鲜红、手心灼热,甚则脱皮,夏季明显。自诉2009年2月15日生产后除出汗较多外,余无不适,产后1个月时因洗澡受凉,出现全身怕冷,汗出特别多,汗出多时湿透衣被,汗出后恶风明显,身体怕冷,恶寒加重,兼有头痛,当地医院诊断为“感冒”,经静脉滴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病情无改善,现病程已2个月,前来我处请柴师诊治。刻诊时患者身着毛裤,除上述症状外,又增疲惫纳少,食不知馨,大便溏薄,而且正值夏季,手掌鲜红,掌心灼热兼脱皮,入睡困难,睡眠短浅且多梦,舌红苔少,脉象弦细弱,右寸浮虚,中医诊断:产后太阳中风,辨证为:素有肝血亏虚失眠,复又脾弱阴虚疰夏,新患产后太阳表虚中风、营卫失和;治疗原则宜先治新感,兼顾宿疾;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益气养阴。方选《伤寒论》桂枝汤加味,处方:

桂枝10g,炒白芍10g,炙甘草8g,鲜生姜10g,大枣8枚,肥玉竹30g,西洋参10g,炒谷芽30g。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药后服热小米稀粥,覆被助微汗,连服7剂。

二诊(2009年6月5日):患者来诊时身着毛裤已改为秋裤,汗出明显减少,头痛消失,恶寒已除,微有恶风,纳食稍增,知饥知香,精神好转,舌脉同前,至此,产后太阳中风已愈,尚有表虚不固,肝血虚之失眠如故,气阴虚之疰夏稍减,手掌鲜红,手心灼热及脱皮同前。继宜清养肺肾气阴两虚以除内热,调和营卫、敛汗固表以愈中风,兼以补养肝血、宁心安神以治失眠。方用《外台秘要》二加龙骨汤加味,处方:

白薇10g,炒白芍10g,甘草8g,鲜生姜10g,大枣6枚,生龙骨20g,生牡蛎20g,西洋参10g,肥玉竹30g,炒枣仁60g,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连服10剂。

三诊(2009年6月15日):今日天阴,气温较低,但患者只身着单衣单裤,与旁人无明显差别,汗出正常,恶风消失,纳食、二便及精神正常,睡眠好转,但仍有心烦少寐,烦乱气躁,稍急则汗出,喜悲欲哭,手足心热,手掌鲜红伴脱皮,偶有头微痛,舌红尖赤,苔少,脉弦细弱数,至此,表虚不固、营卫失和已愈,肺肾阴虚、肝血不足、肝气迫急、心气不宁之象显露。续宜滋养肺肾,调和百脉,补养肝血,柔肝缓急,补益心气,养心安神。方选《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

鲜百合120g,生地黄15g,炒枣仁90g,明知母15g,茯神15g,川芎10g,生甘草15g,夜交藤30g,白薇10g,肥玉竹30g,西洋参10g,浮小麦30g。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连服20剂。诸症渐次痊愈。

按:本案患者病程较为复杂,先有肝血亏虚之失眠,又有脾弱阴虚之疰夏,产后又新增太阳表虚汗出恶风。从本案的病因病机分析:肝血亏虚导致的入睡困难、浅睡即醒、心烦气躁、性情易急难以自控等,脾弱阴虚引起的入夏后纳少气短、神疲乏力、午后低热等,而且终年手掌鲜红、掌心灼热、偶有脱皮、入夏明显等症都表现出患者素体阴虚、血虚、脾气虚弱的一系列证候;新近又增产后太阳中风、营卫失和、表虚阳弱、卫表不固形成的汗出如洗,湿透衣被,汗后恶风,身体怕冷,恶寒加重,兼有头痛等一系列证候。柴师认为: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应先治新感,兼顾宿疾,然新感为太阳中风、营卫失和,主要表现为一派表虚阳弱的证候,而宿疾又表现为一派阴虚脾弱的证候,两组证候大相径庭,故治疗时较为棘手,因此柴老师先着眼于产后太阳表虚中风、营卫失和,用《伤寒论》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又加玉竹养阴,西洋参益气,再加谷芽醒胃,且药后服热小米稀粥,借谷气以助药力、养胃气、充汗源,借热力令取微汗以鼓舞卫阳祛邪从汗而解,合方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与益气养阴、扶脾醒胃并用,相得益彰,并行不悖。二诊时,患者恶寒已除,汗出减少,说明表阳已复,营卫调和,此时柴师强调,应及时停服桂枝汤,因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何况患者素为血虚、阴虚之体,治疗太阳中风、表虚阳微、营卫不和,当中病即止,过用就会耗血伤阴,病从阳化。故继用《外台秘要》二加龙骨汤加味,清养气阴两虚之内热,调和营卫不和之表虚,兼以补血、宁心、安神、敛汗。三诊时患者太阳表虚、营卫不和诸证悉愈,肺肾阴虚、肝血不足、肝气迫急、心气不宁之象显露。故更方以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合甘草小麦大枣汤加白薇、玉竹、西洋参滋养肺胃之阴,益气清热除烦,调和濡养百脉,兼以养血安神而愈。(整理者:柴 崑,柴 岩,柴 巍;审阅:齐文升)7.谢昌仁医案(2则)案一:温阳解表治疗阳虚感冒

阳虚感冒,治宜温阳解表。

杨某,男,54岁。医案编号:031H082。

初诊:1994年2月5日。

恶寒,头昏痛2天。

原有“风心”之疾,后又感冒,但恶寒不发热,头昏痛,身肢酸楚,汗少,苔薄白,脉濡。乃心气不足之体,表卫失固,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方用温阳解表之再造散。处方:

太子参10g,苏叶6g,桂枝6g,陈皮6g,姜半夏10g,前胡10g,桑枝12g,桔梗5g,甘草3g,神曲10g。3剂。

二诊(1994年2月8日):服温阳解表之剂,肢体转暖,已不恶寒,头身痛减,微咳有痰,苔薄。表邪已解,风痰伏肺未清,治以宣肺化痰。处方:

苏子梗各6g,前胡6g,桔梗5g,甘草4g,陈皮6g,姜半夏10g,杏仁10g,神曲10g,太子参10g。3剂。病愈。未再服药。

按:本案既有阳虚之本,复又外感六淫之表,故治疗当助其阳气,以温煦卫表,充其正气,即所谓扶正;又需辛温解表,使邪向外达,即所谓祛邪。然扶正不可过于守补,以免恋邪;解表不宜过发其汗而伤阳气。

谢老治疗感冒发热,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指导,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总结出以下诊治经验,很值得借鉴。①治疗感冒不可失之于表。即感冒之证属肺卫表证,失治误治可导致外邪入里,变生他疾,应抓住时机解表祛邪。②注意勿表散太过。感冒患者发汗过度易导致津液耗伤,尤其体弱患者不胜药力,更易气随汗脱,气阴两伤,甚至有发生阴竭阳亡的危险。因此,解表发散应注意分寸,选择合适的方药与剂量。③注意夹杂之证。感冒风邪可夹寒、暑、湿、燥、热(火)等外邪共同为患,风夹寒、湿袭肺者,郁闭肺窍,肺气失宣,皮毛闭塞;风夹热、暑、燥犯肺者,邪热上重,肺失清肃,皮毛疏泄失常。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宿疾伏痰等原因,内因外因相互影响,受邪亦会不同。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素体阴虚者易受燥热,痰湿内盛者易感外湿。不同病因致病在发病时节与临床表现等方面各有特点,治则方药也不尽相同,辨清病因是中医诊治感冒的重要步骤之一。④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感冒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其转归,辨别其预后,正确处理之。⑤须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感冒患者体质有强弱、偏盛的不同,感受外邪有种类、轻重的不同,另外又有发病季节、气候的不同等,临床医生必须仔细辨证,把握正确的治疗原则和尺度,精选方药,才能做到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达到较好疗效。(整理者:张钟爱;审阅:齐文升)案二:祛暑解表化痰导滞治疗暑湿感冒

感冒发热,暑湿伤表证,治以新加香薷饮加减祛暑解表,化痰导滞。

黄某,男,64岁。医案编号:031H085。

初诊:1994年7月13日。

发热3天,今日体温40℃,形寒无汗,头昏痛,身肢酸楚,咳嗽有痰,胸闷,食纳不思,大便3日未解,小溲短黄。苔淡黄中根厚,脉濡滑。夏令感受风暑,表卫失疏,痰伏于肺,积滞内困。治以祛暑解表,化痰导滞。予新加香薷饮,处方:

香薷5g,薄荷5g,连翘12g,豆卷12g,荆芥5g,桑叶枝各10g,杏仁10g,薏苡仁12g,前胡10g,陈皮6g,姜夏10g,浙贝10g,枳壳6g。日2剂,分4次服。

二诊:(1994年7月18日)服药后得汗津津,遍体湿透,寒平热退,咳嗽痰黏,胸闷,苔中根厚,大便4日未解。表邪渐解,痰伏于肺,积滞结而未下。治以宣肺化痰,和中导滞。处方:

桑叶10g,杏仁10g,连翘12g,前胡10g,姜夏10g,枳壳6g,全瓜蒌12g,浙贝10g,陈皮6g。3剂。

三诊:(1994年7月21日)热退未起,咯痰易出,胸畅思食,大便已解2次,量多而臭甚,苔厚转薄。症情向愈,治以清肺和中以善其后。

按:本病多因夏日暑气当令,先受暑湿之邪,暑本阳邪,伤人则腠理开泄而汗出,气随汗泄,疏于卫外,故易感寒,寒束肌表,卫阳被遏。本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故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食纳不思,舌苔虽腻而少黄。暑湿犯肺,肺气不清,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治以祛暑解表,化痰导滞,方用新加香薷饮合桑杏汤。前者既解表邪又清暑热,后者清宣肺气。(整理者:张钟爱;审阅:齐文升)第二节 风温

风温是指冬春两季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脉浮数等症状为特征的外感热病。病多发于春天温暖多风或冬天应寒反温季节,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若发于冬季又称冬温。风温发病较急,传变较速。风温在发展过程中有顺传和逆传两种情况。顺传指肺卫之邪不解,内传气分,乃至营分、血分,常出现邪热壅肺、气急痰鸣之症。逆传指肺卫邪热,逆传心包。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或急性传染性疾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本节收录了王灿辉、周炳文、徐经世3位医家的3则医案。

王灿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周炳文以泻青丸治疗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所致温热证;徐经世认为热毒内伏,邪及少阳,木火刑金,肺失宣通之陈旧性肺结核伴感染属伏气温病范畴,选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清热肃肺为治。1.王灿辉医案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治疗风温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邪热蕴肺,酿生痰热证,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王某,男,53岁。医案编号:033Q170。

初诊:2010年2月23日。

咳喘反复发作5年,加重伴发热1周。

患者近5年来,经常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表现,尤以冬天为甚,多方求治,效果不显,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1周前因气温骤降,未能及时增添衣服而受凉,致病情复发,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咳痰,咽痛,自服感冒药、抗生素没有效果,病情反而逐渐加重,恶寒消失,发热渐盛。刻下:身热,体温38.8℃,不恶寒,咳嗽阵作,呛咳,痰多,咯痰黄稠,气喘,夜间尤甚,严重时不能平卧,胸闷,汗出,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胸X线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中医诊断:风温;证属邪热蕴肺,酿生痰热,肺失宣降。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石膏30g,生甘草6g,鱼腥草20g,金荞麦20g,虎杖20g,瓜蒌仁12g,淡黄芩12g,桑白皮15g,枇杷叶12g,车前草10g。3剂。

二诊(2010年2月27日):药后发热渐退,体温复常(36.8℃),头痛、咽痛消失。咳嗽仍然明显,痰多,痰色转白但质黏难咯,气喘,夜间尤甚,胸闷,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肺热已解,痰热仍盛,肺失宣降。治以清肺化痰,宣肺平喘。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鱼腥草20g,虎杖20g,瓜蒌皮12g,淡黄芩12g,桑白皮15g,枇杷叶12g,炙紫菀12g,薏苡仁15g,法半夏10g,广陈皮8g,生甘草6g。7剂。

三诊(2010年3月6日):药后咳嗽、咳痰明显减轻,气喘平复。刻下:干咳,痰少而黏,夜间稍甚,咽干,口干,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食欲不振,舌光红,苔少,脉细数。气阴亏损,肺气失宣,痰热未净。治以益气养阴,宣肺化痰。予沙参麦冬饮加减。处方:

太子参20g,麦冬12g,肥玉竹12g,五味子6g,川贝母10g,杏仁10g,枇杷叶12g,炙紫菀12g,焦白术10g,茯苓10g,砂仁6g,甘草5g。14剂。

药后病愈。

按:本案患者咳喘反复发作,久咳肺脾受损,痰浊内留,故稍受外邪则病情复发。本次发病由外感风热病邪引起,风热外袭,肺卫失宣,故初起发热,恶寒,咳嗽,头痛。继则风热之邪入里,热邪转甚,热壅肺气,酿生痰热,引动体内留伏之痰,而成痰热蕴肺之证。邪热入里,里热炽盛,则身热炽盛而不恶寒;肺热炽盛,肺气失宣则咳嗽颇为明显;肺热灼液为痰,肺热引动体内伏痰则咯痰黄稠;热壅肺气,肺气上逆则气喘,甚至夜间不能平卧;里热郁蒸,津液耗伤,所以汗出而口渴;邪热壅肺,肺气郁滞则胸闷;舌红,苔黄,脉数均为肺热征象。本证的病机关键为肺热壅盛,所以治疗的重点在于清解肺热,肺热清则肺气宣,痰热易化,故选麻杏石甘汤清肺泄热,宣肺化痰。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泄肺热。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其功专于宣肺平喘,而不在解表发汗;石膏得麻黄,则其功长于清泄肺热。王教授认为两药的用量,通常石膏多于麻黄5~10倍,才可抑制麻黄辛温之性,使全方不失为清凉之剂,并可根据肺气郁滞及邪热之轻重程度,调节其药量比例。鱼腥草、金荞麦、虎杖、淡黄芩与石膏协同增加其清肺泄热的作用;桑白皮、枇杷叶、瓜蒌与杏仁相配加强其宣肺止咳之效;车前草止咳并引痰热从下而泄。(整理者:刘 涛;审阅:齐文升)2.周炳文医案泻青丸治疗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温热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肝风火郁证,治以宣风透解,泻肝清火。

戴某,男,26岁。医案编号:047H012。

初诊:1974年10月10日。

发热、头痛、眩晕1个月余。

患者于今年8月下旬始,突然出现持续低热,剧烈头痛、头晕不能起身,伴视物旋转,频繁呕吐,食入即吐等,伴心烦少寐,无抽搐。在当地治疗数日(具体不详)无效遂转我院内科,确诊为“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住院1个月,症状无缓解,并出现右侧手足瘫痪、腹胀便闭等,特邀余会诊。刻下症:发热,头痛,眩晕呕吐,偏瘫,腹胀便闭,烦躁少寐,肢冷项强,舌红苔黄厚,脉弦大而滑。体格检查:体温37.5℃,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视野无缺失,口角无歪斜,伸舌尚居中,咽反射灵敏,颈项强直,右侧肢体肌力降低,右上肢不能持物,右下肢屈伸困难。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理化检查:脑脊液检查:颜色清晰透明,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正常。中医辨证分析:风邪外袭,木火内燔,致风闭火郁,痰热互遏而见持续低热,上扰巅顶而致头痛、头晕。肝热火郁、腑实胃逆,见眩晕、呕吐频繁、不能饮食、腹胀便闭等。痰热扰心,风痰横窜闭阻经络,致烦躁少寐、项强肢凉、手足瘫痪等。舌红,苔黄厚,脉弦大而滑为肝火胃实之象。诊断:温热。辨证:肝风火郁。治疗:宣风透解、泻肝清火。泻青丸加味,处方:

龙胆草12g,大黄10g,防风10g,羌活10g,川芎10g,当归10g,山栀12g,半夏9g,竹茹9g,全蝎10g,3剂。

二诊(1974年10月14日):服1剂后大便即通,3剂头痛消失,呕吐全止,低热退,唯眩晕仍甚,右手足瘫痪。舌淡红,苔厚腻,脉虚大。认为予服泻青丸后便通,头痛消失,呕吐止,热退,唯眩晕甚,脉转虚大,此实火已下,风从虚生,应改弦易辙,治疗宜益气养阴,平肝潜阳。方用守中汤加减,处方:

党参12g,茯苓12g,当归10g,白芍药10g,菊花12g,枸杞12g,淮山药30g,生地12g,肉苁蓉10g,牡蛎12g,鳖甲15g,半夏8g,6剂。

三诊(1974年10月22日):头晕减轻,可起坐,瘫痪肢体可适当活动,食欲旺,睡眠好,二便通,舌红,苔厚,脉虚大等。患者经益气养阴,平肝潜阳治疗1周,瘫痪肢体可稍活动,眩晕有减轻,而脉仍虚大,故予原方药继续服用12剂。

四诊(1974年11月5日):已无头晕、呕吐、发热、肢体偏瘫等,食纳旺,二便通,舌淡胖,苔薄,脉濡细。周老认为病延2个月,阴虚及阳,易致脾虚、气血不足,故见舌淡胖、脉濡细。患者病起标由风火痰热,本关气血阴阳俱伤,标实退后,便露本虚,故此次复诊改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味益气养阴、健脾补血,以期巩固疗效。

按:周老认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可列为中医“温病”、“火郁”、“惊风”、“风痰”、“失志”等范畴,病因复杂,症状颇多而变化不一,但有一定转归。无论急慢,不外标本虚实、新感或伏气。标有温热风闭火郁和疫疠时毒,本以厥阴肝经、少阴心肾为主之阴液枯竭、气耗血少、阴竭阳浮为多。本案乃新感触动伏邪,风温痰热交相触发,而本又肝阴不足,故症虽缓但病程长,主要病机为风痰肝火上扰内闭,治疗所选主方泻青丸中龙胆草与大黄、栀子相伍具导热下行、清肝泻实火之用,羌活、防风“火郁发之”,具宣风透解之力,归、芎养血以防火热伤血,加化痰涤痰之半夏、竹茹,搜风之全蝎等,3剂即见功效。后又以守中汤、归芍六君子汤益气养阴、健脾补血、平肝潜阳等固本,用之自然功成。(整理者:周洪彬;审阅:冯兴华,齐文升)3.徐经世医案和解少阳清热肃肺治疗陈旧性肺结核伴感染

右肺陈旧性结核伴感染,热毒内伏,肺失宣通证,治以和解少阳,清热肃肺。

王某,男,64岁。医案编号:039H002。

初诊:1999年7月2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