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西方的智慧(套装共2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16:11:43

点击下载

作者:罗素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罗素:西方的智慧(套装共2卷)

罗素:西方的智慧(套装共2卷)试读:

《西方的智慧》导读

一、罗素的生平、主要哲学著作及其思想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最重要的和拥有最广泛读者的思想大师之一。罗素享有“世纪的智者”的美誉,中国知识界更是将其称作“新时代的大哲”、“世界的哲学泰斗”。罗素学识渊博,通晓学科之多大概是二十世纪学者中少有的。他在哲学、数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哲学观点复杂多变,概括的说,其哲学思想的早期属于新黑格尔主义,其后转向新实在主义,晚年逐渐转向逻辑实证主义。英国哲学家罗素

1872年,罗素出生于英国曼摩兹郡特雷克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在大英帝国最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他的教父就是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罗素幼年父母双亡,由其祖母抚养成人。罗素的祖母具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她曾在罗素12岁生日时,在送给他的一本《圣经》的扉页上题写了“不要跟随众人去作恶”的警言,而这句话后来成为罗素终生奉行的座右铭。罗素青少年时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无疑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贵族式的。

罗素自幼喜爱数学和哲学,1890年,也就是罗素18岁的时候,他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著名哲学家怀特海的指导下研究数学。1893年,罗素获得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之后他跟随哲学家麦克塔格改习哲学,并于1894年获得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1897年罗素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论几何学的基础》。这是一本以新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数学著作。1900年,受到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的启发,罗素开始用新的逻辑分析技术研究数学的基本概念。1908年,罗素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从1900年至1914年的十四年里,罗素主要从事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他在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1900年和1903年,罗素分别撰写了《莱布尼茨的哲学》和《数学原则》两本书。在前一本书中,罗素阐述了“外在关系说”,这标志着罗素由早期的新黑格尔主义者向新实在论的转变。1911年,罗素撰写了《哲学问题》一书,在这本书中罗素对他在受维特根斯坦影响前的思想进行了总结。1910至1913年,罗素与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合写并出版了划时代巨著《数学原理》一书,这本书所阐发的分析方法和逻辑结构主义,为后来罗素建立逻辑原子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1914年和1919年,罗素相继出版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以及《数理哲学导论》等三部著作。其中《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逻辑原子主义哲学》标志着罗素在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后,完成了从新实在论到逻辑原子主义的转变。

从1920年至1940年,罗素主要从事进一步的哲学研究和写作。1921年和1927年,罗素分别写下了《心的分析》和《物的分析》两本书,这两本书对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心物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发。1940年,罗素发表了《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一书,书中对意义与真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探究。晚年的罗素在哲学研究上致力于对哲学史的研究以及哲学的大众化。

1945年,73岁高龄的罗素完成了鸿篇巨制《西方哲学史》。在这本哲学史的经典之作中,罗素深厚的功力与敏捷的思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书中,罗素提出研究哲学应当采用客观的态度,不论研究对象是谁,研究者应当先设身处地地站在研究对象的立场,完全彻底地体悟其思想底蕴及全貌,然后才可以做到公正地评判。此外,罗素还特别强调“我们必须学会坚持提问的权利,但特别注意在怀疑的同时不要丧失思想的敏锐。”1948年,罗素出版了《人类知识的范围和界限》一书,该书对人类知识的范围和界限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考察,在知识论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1959年,87岁高龄的罗素仍然笔耕不辍,相继写下了《我的哲学发展》和《西方的智慧》这两本书。在完成了这两本后,罗素又开始了《罗素自传》的创作,并在1967年他95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让后人有幸能够了解罗素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他丰富多彩的、深邃的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作为哲学家的罗素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无疑是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数理逻辑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给后世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作为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素以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为基础,开启了现代分析哲学的崭新时代,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50年,罗素因“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并以此成为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代言人”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罗素的作品亲切平易而富有幽默,影响了无数热爱智慧的人。用爱因斯坦的话说:“阅读这个人的作品使我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此外,与通常的隐居书斋、脱离世事的纯粹哲学家不同的是,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终其一生,罗素始终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罗素文集最新的中文译本《幸福之路》和《自由之路》最能体现他的风格,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作为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追求真理,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曾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他甚至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20世纪50年代,罗素因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战争而获得了世界和平奖。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罗素与中国有着颇深的渊源。1920年,罗素曾到中国讲学,时间长达一年之久。罗素在中国讲学的讲稿曾以《罗素五大讲演》为题在中国出版。此外,罗素对老子和庄子的著作颇有兴趣,并在其著作中经常引用老庄的学说。回国后,罗素写了《中国的问题》一书,书中讨论了中国将在20世纪的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他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其称为“惟一了解中国的英国人”。据说,著名的诗人徐志摩也是为了“从罗素”才到剑桥大学去留学的。二、《西方的智慧》一书简介《西方的智慧》一书出版于1959年,这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或智慧史的普及性著作。在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之前,我们需要提醒读者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写作这本书时,罗素已经是87岁高龄了。这位饱经岁月沧桑变幻的耄耋老人,在他的垂暮之年,用诙谐幽默、言简意赅的睿智语言,写下了这部哲学史上的传世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能够阅读到这本鸿篇巨制的现代人是足够幸运的。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哲学功力、有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如此卓越的文学功底,同时又有如此的文化责任感的哲学家,实在是太罕见了。正因为我们是如此幸运,我们更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倍加珍惜的心态来对待这部来之不易的哲学名著。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这本书的主要特点以及主要内容。(1)该书的主要特点

严格地说,《西方的智慧》一书是罗素1945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的简写版。据说,上个世纪60年代,罗素曾将《西方哲学史》一书寄赠给中国伟人毛泽东。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像《西方哲学史》这样的鸿篇巨著读起来是十分艰难的。罗素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通俗化,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西方的智慧》一书。《西方的智慧》一书以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重新勾勒了西方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和《西方哲学史》相比,《西方的智慧》一书的语言更显生动活泼,并且图文并茂,极富趣味性,这无疑减小了普通读者阅读该书的难度,同时还增加了读者们的阅读兴趣。

与其他哲学史不同,《西方的智慧》着眼于对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前因后果的阐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黑格尔、马克思这一系列伟人无疑是西方哲学的亮点,应当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同样应当注意的是,这些人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走得更远。没有黑暗时代的经院哲学,可能就不会有作为西方哲学里程碑的休谟,没有休谟就不会产生康德,没有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无从说起,没有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马克思就不可能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罗素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这种历史的顺承关系,使人看到的西方哲学不仅仅是一个个亮点,还是一条延绵的长河。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历史的来龙去脉阐述得非常清楚,读者心中不会是孤零零的哲学史,而是一幅有环境、有背景的哲学发展的长卷。他还花了相当多的篇幅来阐述科学与经济领域的发展,但侧重方向并不是科学与经济发展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些发展成就背后的思想以及对哲学的推动。读者看到的则是一个在思想层面的西方历史全景图。(2)该书的主要内容

要全面阐述一部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无疑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尤其是面对罗素这样的大哲学家时情况更是如此。然而,这项工作虽然困难,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通过对一本书内容的基本概括,能够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也就是说,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一本书的概貌。不过,限于篇幅,我们也只能择其要点、点到为止。

首先,我们要从本书的题目入手。这本书题为《西方的智慧》,这里向读者提一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知道这是一本哲学史,为什么罗素不干脆将其命名为“西方的哲学”?或许有的读者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两者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其实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这两个词中暗含了何谓哲学的玄机。要进行对哲学史的研究,首先必须明白何谓哲学。正如罗素在本书开篇时所说的,如果有人让我们去定义数学,我们可以告诉他:数学就是关于数的科学。然而,如果有人问我们什么是哲学,我们应该怎样用这种方式去回答呢?笼统地说,我们或许可以告诉他一个模糊的答案,那就是: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但是,这无疑会引来无数的反对意见,因为关于智慧的学问有很多,它不只是哲学独有的。实际上,问题的答案在于“哲学”这个词本身。哲学(Philosophy)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其希腊原文是Philosophia。希腊语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os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哲学)按其本义而言,乃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这个词的重点不是“智慧”,而是“爱”或“追求”。因此,正如罗素所说,重要的是,哲学是一种探求的态度。而要弄清哲学究竟是什么,惟一的途径就是去研究哲学。这是罗素在开篇时极力强调的一点。

其次,罗素的这本著作提醒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研究哲学就是研究哲学史。这种观点当然是过于偏颇,但其中也不乏一定的道理。它提示我们在面对诸多的哲学问题的时候,要有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它们。事实上,对于今天的诸多哲学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都已经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如果我们真的想去深入地探讨这些哲学问题,我们就必须先去深入地了解哲学史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从这种意义上说,研究哲学就是研究哲学史。另外,罗素还提醒我们正确地去看待哲学史与一般社会史的关系。在哲学研究上有一种倾向,那就是把各种具体的哲学理论与其产生的一般社会背景割裂开来,认为它们是可以脱离它们的时代背景来理解的。罗素恰恰批判了这种孤立地看待哲学理论的观点,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过的,在这本哲学简史当中,罗素非常重视对一般社会史的研究。用罗素的话来说,哲学家既是因又是果。它们是其所在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它们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原因。因此,在解释哲学理论的时候,需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的篇章。明确了以上两点,才能去展开对西方哲学史的探究。

最后,是对本书内容的一点基本提示。本书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主要是对何谓哲学的问题进行了提示性说明,引导读者进入哲学的思考。第二章主要是关于苏格拉底之前哲学探讨的综述,重点探讨了早期的自然哲学以及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哲学家的主要观点。罗素一针见血地指出:“说到底,希腊哲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发现了逻各斯(或译为‘法则’)所扮演的中心角色。因此尽管希腊思想中也有些神秘主义的‘杂质’,但整个希腊思维基本上是与神秘主义相对立的。”第三章讲雅典时代的古希腊哲学三巨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对伦理学的偏重、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罗素讨论的重点。第四章主要叙述了希腊化时代的哲学思想。重点是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第五章主要是讲基督教早期的一些主要的思想状况,这一章尤其偏重于对基督教早期发展历史的描述,重点讲述的是教父哲学的关键人物奥古斯丁以及鲍依修斯。第六章重点讲经院哲学,在这一章中罗素详尽描述了教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暗时代”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的情形,其中重点讨论的哲学家是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以及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第七章主要是关于近代哲学的兴起,这一章的特点在于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来探讨近代哲学兴起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重点探讨了近代理性主义之父笛卡尔、经验主义鼻祖弗拉西斯·培根以及德国唯心主义大师莱布尼茨。第八章的重点是英国经验主义。在这一章里,罗素重点探讨了英国经验主义的成因、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其中探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约翰·洛克、贝克莱和大卫·休谟。第九章主要的讨论对象是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这两者是放在一起讨论的,因为有不少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属于浪漫主义这一脉。其中讨论的重点德法两国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包括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第十章主要探讨的是功利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边沁、老密尔和小密尔,顺便还提到了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这一章对美国实用主义也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讨论的重点人物是威廉·詹姆斯,还对语言分析哲学这一当时新的哲学发展潮流进行了概述。讨论的重点人物是弗雷格和本书的作者罗素。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十一章,讲述的是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讨论的重点人物是法国“意识流”非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柏格森、当代语言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怀特海以及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海德格尔,还对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最新的哲学动向进行了综述,讨论的重点人物是维也纳学派和维特根斯坦。

罗素曾经说:“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通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罗素的前两种激情已经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哲学是人生观的学问,哲学是心灵的完善,哲学是生命的诗。这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

罗素:西方的智慧上卷

第一章 导 言

哲学家的工作到底是干些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奇妙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他们不干什么来着手回答这个问题。在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是我们已经十分了解的。比如,蒸汽机的运转方式,这属于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我们对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也相当熟悉,这些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再比如星球的运转,我们也已经了解了很多,而这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畴。所有诸如此类的知识都属于某一门具体的科学,这些具体的科学各自有着明确的定义。思想者——象征哲学家形象的雕塑“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个初次接触哲学的人必定要问的。正如罗素所说,对哲学所下的任何一种定义都会引起争议,因为这些定义仅仅是某种哲学态度的体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对哲学进行一些非定义性的描述。例如,我们可以像罗素所说的那样将哲学理解为一种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学问(见罗素《西方哲学史》),这种学问是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的一种沉思活动。

但是,所有这些知识又全都处于未知的领域之中。如果你越过边界,走入这个未知的领域,那么你就从科学走向了沉思。这种沉思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探索,“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包含在这种沉思活动当中。就像我们在后面将要读到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是发端于哲学探索。一旦某种科学有了自己牢固的基础,除了一些边缘问题和方法问题,它就会不同程度地独立发展。但是探索的过程却不会停下脚步,它还会继续前行,去寻找新的研究内容。

就“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言,我们的确不能简单地用回答“数学是什么”的方式来进行回答。然而,我们却可以在非定义的意义上将哲学笼统地理解为是关于智慧的学问。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本身。哲学(Philosophy)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其希腊原文是Philosophia。希腊语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os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哲学)按其本义而言,乃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这个词的重点不是“智慧”,而是“爱”或“追求”。因此,正如罗素所说,重要的是:哲学是一种探求的态度。而要弄清哲学究竟是什么,惟一的途径就是去研究哲学。这是罗素在开篇极力强调的一点。

同时,我们必须把哲学和其他沉思活动区分开来。哲学本身既不打算给我们解决实际的困难,也不打算拯救我们的灵魂。正如希腊人所说,哲学是一种出于自身原因而进行的探险。因此,哲学在原则上并没有什么教条、仪式或神圣性的问题,尽管个别哲学家可能会拘泥于教条从而变得顽固不化。事实上,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接受人们基于书本、神话或启示而得出的说明;第二种态度是自己亲自走出去观察,而这种正是科学和哲学所采取的态度。

最后,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哲学的一个特征。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数学,那我可以把辞典上关于数学的定义告诉给他。出于辩论的方便,我们可以说数学就是关于数的科学。这样说不仅可以避免争议,而且也很容易让人理解,尽管他可能对数学一窍不通。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对任何一门具体的科学给出定义,但是我们却不能这样定义哲学。事实上,对哲学所下的任何一种定义都会引起争议,因为这些定义仅仅是某种哲学态度的体现。要弄清哲学究竟是什么,惟一的途径就是去从事哲学研究。而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去说明以前的人们是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

在人类的思考中,有许多问题是无法从科学领域找到答案的。而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也不会甘于轻易相信预言家们提供的现成答案。哲学要做的正是要去探索哲学未知的问题,有时甚至尝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比如,如果生活真有意义,那么它究竟是什么?世界的存在是否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历史究竟要发展到哪里去?或者,以上问题是否毫无意义?

另外,还有这样几个问题,比如,自然界是否真的是被规律支配着?这是否仅仅是由于我们愿意看到万物有序而导致的一厢情愿?世界是否能被分割成精神和物质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如果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对于人类,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呢?人类是否真的像天文学家所说的那样,只是一颗渺小星球上飘散着的无助的尘埃?或者像化学家所说的那样,人类只是以某种奇妙的方式组合而成的一堆化合物?或者像哈姆雷特所认为的那样,人都有着高贵的理性和无限的潜能?或者还是人同时具备了上述所有的特点?

同时,还有善与恶的伦理问题。是否可以说某种生活方式是恶的,而另一种是善的,抑或无论采取哪种生活方式都是无所谓的?如果真的存在一种善的生活方式,那么它应该是什么?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有所收获?是否存在我们称之为“智慧”的东西?或者是否所谓的智慧,只是一种虚妄和疯狂而已?

所有上述问题都让人感到困惑。我们当然不能通过实验室的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有独立心智的人又绝不愿意轻信那些江湖郎中的无谓空谈。对于这些问题,哲学史提供了尽可能详尽的答案。

要研究这些艰深的课题,我们就必须去理解过去时代的人们是怎么思考这些问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因为他们对哲学的处理方式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或许能够指引我们如何生活,尽管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并不多。

罗素在这里含蓄地引出了一个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问题。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研究哲学就是研究哲学史。这种观点当然是过于偏颇,但其中也不乏一定的道理。它提示我们在面对哲学问题的时候,要有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它们。事实上,对于今天的诸多哲学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都已经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如果我们真的想去深入探讨这些哲学问题,我们就必须先去深入了解哲学史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从这种意义上说,研究哲学就是研究哲学史。第二章 前苏格拉底时期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普遍性问题的追问,科学也是如此。最先表现出这种好奇心的是希腊人。正如我们所知,哲学和科学是希腊人的发明。希腊文明的兴起,导致了这种心智活动的爆发。希腊文明的兴起是历史上最壮观的事件之一,而像它这样类型的文明又是空前绝后。在短短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希腊人致力于艺术、文学、科学和哲学,杰作如流、令人惊叹,从而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哲学和科学开始于公元前六世纪初米利都城的泰勒斯。是哪些先决条件,使这位希腊天才得以突然诞生的呢?我们必须尽可能试着找出答案。借助于本世纪以来取得长足进步的考古学,我们可以概括地对希腊世界的发展做一些说明。

在世界的各个文明中,希腊文明起步较晚,埃及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比它要早好几千年。这些农业社会沿着大江大河发展起来,并由神圣的君王们、军事贵族以及有权有势的僧侣阶级统治着。这些土地上大部分的居民是耕种土地的农奴。

为什么哲学会在古希腊产生,而没有在其他的古文明中产生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罗素对古希腊进行了概括性的历史考察。罗素颇有见地地指出,尽管在世界的各个文明中古代希腊文明起步较晚,然而与其他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比,古代希腊文明的宗教在知性的探索上发挥了推动性的作用。这是其他古代文明所普遍不具备的独特条件。埃及狮身人面像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都产生了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后来为希腊人所继承。但是前两者却都没发展出科学和哲学。这究竟是由于当地缺少天才而所导致的呢?还是由于社会情况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呢?毫无疑问,这两方面的原因兼而有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社会的宗教的因素对其在知性上的探索没有发挥推动作用。

在埃及,宗教主要关心来世。金字塔是丧葬的纪念建筑;为了预报尼罗河的洪水,一些天文学知识产生了;而身为行政官员的祭司们则发展出一种象形的书写方式。除此之外,埃及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多大的成就。

在美索布达米亚,伟大的闪米特帝国取代了苏美尔人,而后者接受了楔形文字。宗教方面的中心旨趣主要是关注现世的福祉。无论是日月星辰的运行记录,还是巫术和占卜之类的活动,都为这一兴趣所左右。

此后不久,一些商业社会发展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是克里特岛的居民,克里特文明最近才重现于世。克里特人可能来自于小亚细亚的海岸地带,并迅速在爱琴海诸岛上取得优势。约在公元前三千年,一波新的移民潮导致克里特文化空前的发展。他们在克诺索及费斯图斯建立了巨大的宫殿,他们的船只往返于地中海的两端。

在公元前1700多年前,由于不断的地震及火山爆发,克里特人被迫迁移至邻近的希腊本土及小亚细亚地区。克里特人的工艺技术改变了希腊本土的文化。在希腊,显示这种影响最著名的遗迹,是在阿哥里德的迈锡尼城。据传,它是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中希腊军队统帅阿加门农的家乡。这段迈锡尼文明时期的历史,被荷马记录了下来。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里特岛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克里特岛的霸权在一夜之间突然结束了。古希腊迈锡尼狮门

在此之前,希腊本土曾经有两批入侵者接踵而来。首先是伊奥尼亚人,他们约于公元前两千年从北方来到希腊本土,并且似乎逐渐被当地居民同化。三百年后,亚该亚人入侵希腊本土,他们此后形成了统治阶级。迈锡尼的统治者以及一般荷马史诗中的希腊人,都属于这个统治阶级。

克里特人及亚该亚人与整个地中海地区有广泛的贸易关系。公元前1400年那场克里特的大灾难并没有中断这种情势。约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威胁埃及的那些“来自海上的人”中,就有克里特人。埃及人称他们为巴力赛人。他们是腓力斯人的祖先,而腓力斯人定居的地方“巴勒斯坦”这个名字,又是从腓力斯这个名字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一次更进一步的入侵深入到了希腊内陆。在多立亚人的冲击下,整个希腊和爱琴海都沦入了强悍野蛮的征服者手中。亚该亚人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初的特洛伊战争中已经精疲力竭,他们无力抵抗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海上霸权落入了腓尼基人的手中,此时的希腊进入了一个黑暗的时代。大约是在这个时期,希腊人从腓尼基商人那儿接受了闪米特字母,并加上母音来补足它。

希腊本土地势崎岖,气候恶劣。整个国家被荒芜的山区分割开,由一个盆地通往另一个盆地的陆上交通是十分困难的。分散的部落在肥沃的平原上成长起来,而当土地养活不了其上的居民时,一部分人必须要越过海洋去建立殖民地。从公元前八世纪中期至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在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及黑海沿岸,都有星罗棋布的希腊城市。伴随着殖民地的兴起,贸易也发展起来,希腊重新开始了与东方的接触。

多立亚时期之后,希腊在政治方面经历从王权开始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变迁。权力首先从世袭国王手中逐渐转移到贵族们的手里,然后是非世袭君主或僭主时期,最后政权落入市民手里。这就是字面意义上所谓的“民主”。此后僭主统治与民主政体就交互轮替。纯粹的民主唯有在所有的市民均能聚集于市场的城市中才能奏效。在我们这个时代,它只残存于瑞士的几个小郡里。

荷马的作品,是关于希腊世界最早、最伟大的文字记录。关于荷马其人,我们能确切知道的事情不多。有人甚至认为,后来叫荷马的诗人有许多。《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的荷马史诗,大约完成于公元前800年左右。这两部史诗所歌咏的特洛伊战争,是在公元前1200年稍后发生的。这样看来,荷马史诗就是在多立亚时期之后,来叙述多立亚人之前的事情。因此,其中有些部分并不完全一致。就目前所保留下来的版本来看,这两部史诗的历史可追溯至庇西特拉西的修订版——其人为公元前六世纪一位雅典僭主。虽然许多关于较早时期的野蛮暴行都被荷马淡化了,但是一些踪迹还残存于其间。然而,这两部史诗确实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理性态度。此时人死后的尸体均被火化,而不是像在我们所知的在迈锡尼时代那样被掩埋掉;奥林匹克的诸神是一群喧嚣而冷酷的活主人;宗教则几乎没有。然而一些世故的风俗,如殷勤地接待陌生人,则十分盛行。一些比较原始的成分,像在祭典中杀戮犯人来作为祭品,只是偶尔会出现,且已经十分稀少。总的来说,此一时期的希腊社会呈现出理性的气氛。荷马

笼统地说,古代希腊文明的宗教呈现出理性与非理性这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并存的特征。尼采将这两种天性称为阿波罗型(日神精神)与狄俄尼索斯型(酒神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这象征了希腊灵魂的张力。一方面是秩序与理性,而另一面却是放任与本能。前者促成了哲学、艺术以及科学的兴起;而后者却表现为仪式繁琐的原始宗教。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素还看到了酒神精神对希腊的知性探索的独特作用,那就是为对真和美进行探索提供了高涨的热情。

在某种程度上,这象征了希腊灵魂的张力。一方面是秩序与理性,而另一面却是放任与本能。前者促成了哲学、艺术以及科学的兴起;而后者却表现为仪式繁琐的原始宗教。这种本性在荷马诗中似乎受到了克制,但是后来,尤其是随着再度与东方接触,它又恢复从前的老样子。这与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或巴克斯——原为色雷斯(巴尔干半岛东部的一个古代国家)的一位神祉——有关。这种原始的野蛮宗教受神话人物俄耳浦斯(Orpheus)的影响有所改良,据说他是被一群喝醉了酒的女祭司们肢解而死的。俄耳浦斯的教诲倾向于禁欲主义以及强调精神上的忘我,冀望由此达到一种宗教上的“狂信”或与神合一的状态,从而获得其他方式不能得到的神秘知识。通过这种净化的作法,俄耳浦斯宗教对希腊哲学影响深远。首先,它出现在毕达哥拉斯身上,他在自己的神秘主义中接受了这种做法。从那种神秘主义开始,它进入了柏拉图的思想中,以及非纯粹科学的大部分希腊哲学中。

但是,更为原始的特征依旧存在于俄耳浦斯传统之中,它们无疑是希腊悲剧的源泉。在希腊悲剧中,同情往往是倾向于给予那些深受强烈情感及苦痛折磨的人。亚里斯多德正确地指出,悲剧乃诸般情感之净化与纯化。而结果正是这双重的性格使得它能改变这个世界。尼采将这两种天性称为阿波罗型与狄俄尼索斯型。任何单独一方面都不能独力促成希腊文化的突飞猛进。在东方,神秘主义的成分占有绝对的优势。伊奥尼亚兴起的科学学派,将希腊人从符咒的迷信中拯救出来。但是宁静和神秘主义一样,并不足以引起一场智力革命。这里需要的是对真和美进行探索的高涨热情,而似乎俄耳浦斯的影响恰好提供了这个东西。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一词最初在希腊语中有“观赏”的意思,希罗多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情洋溢、毫无偏见的不懈探索,使得古希腊人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酒神狄奥尼索斯

说到底,希腊哲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发现了“逻各斯”所扮演的中心角色。因此尽管希腊思想中也有些神秘主义的“杂质”,但整个希腊思维基本上是与神秘主义相对立的。当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把希腊哲学的这种传统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

发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根植于2500年前在米利都开始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在这方面,西方文明有异于世上其他伟大的文明。贯穿希腊哲学的主要概念是“逻各斯”,它有“言语”和“量度”的意思。这样,哲学的讨论与科学的探究便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而从这种联系中产生的伦理学说,在知识里发现了善,而这种知识正是毫无偏见的探究的结果。

我们前面说过,探究一些宇宙问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开端。那么,这些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提出来的呢?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它们就是要从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只是杂乱而偶然的一连串事件中,去寻找出一种秩序。考察一下“秩序”这个概念源自何处,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是政治的动物,他不能靠自己而生存,而必须生活在社会里。即使是在最原始的状态中,人类社会也包含着某种组织,而正是从这个问题上引申出了秩序的概念。社会秩序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秩序。毫无疑问,一些自然界的变化,如日夜的轮替和星辰的变幻,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但起初人们只是对这些变化进行了某些人文解释。例如,天体都是神祗,它们是自然的神力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而塑造出来的。“秩序”对人类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罗素此处的论述提醒我们,人类对哲学和科学的探索很有可能源自于社会生活中对秩序的需要。

生存问题首先意味着人类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征服自然。在能用我们所谓的科学方式来完成它之前,人们靠的是巫术。从基本观念来看,这两者是相通的。巫术是根据某些严格规定的方式来获得一些特定成果的尝试。它以承认因果律为基础,也就是说,给出同样的前提条件,随即就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因此巫术是原始的科学。而宗教却恰恰与此相反,它企图得到不符合规则的结果,它只有在出现奇迹时才起作用,这意味着对因果律的摒弃。这两种思考方式是相当不同的,尽管我们经常发现它们在原始思维中是混杂在一起的。

从群体参与的共同活动中,发展出“语言”这种沟通媒介。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能使用共同的标记来达成共同的目的。因此它的基本概念就是“同意”,同样,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逻辑的起点。它由人在沟通中终会达到一致这个事实开始,尽管人们的一致并不多于分歧。出现僵局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为了解决问题无疑会诉诸武力。一旦对手被杀死,他就再也不能反驳你了。有时采取的代替办法是讨论,如果当真要使事情进行下去的话。这就是科学的和哲学的方式。读者可以自己判断,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在这方面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希腊哲学的各个时期都受到了二元论的影响。它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成为希腊哲学家们写作和辩论的主题。它们里面最基本的问题是真与假的区分问题。与此紧密联系的希腊思想是善与恶,和谐与抗衡的二元对立。接着是直到今天还在争论不休的表象与实体的二元论。同时还有精神与物质,自由与必然的问题。甚至还有宇宙论问题,涉及万物是“一”还是“多”,是单纯还是复合。最后是混乱与秩序,以及无限与有限的二元论。

早期的哲学家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是富于启发意义的。一个学派在二元论的某一边落败了,后来的另一个学派则提出批判,并且接受另一边的意见。最后,第三者出来完成一些折衷的工作,并且废除了两者的原来意见。黑格尔正是观察到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敌对学说之间的这种拉锯战,才建立了他自己的辩证法体系。

语言以及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逻辑是哲学和科学最根本的基础。语言始于原始人类交流的需要,它是人类之间为达成共同的目的而进化出来的沟通媒介。如果说哲学是其他各种科学的母亲,那么语言便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哲学的母亲。

许多这类二元对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但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把它们区分开来,这种方式有助于我们搞清楚哲学所研究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是什么。真与假是在逻辑中讨论的;善与恶、和谐与斗争,属于伦理学的问题;表象与实体、精神与物质的问题,可以被归入知识论或认识论的传统中;剩下的一些二元论基本上属于本体论,或者说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当然,关于这种区分,没有什么硬性或固定的标准。事实上,打破这些界限正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典型特征。

第一个科学的哲学学派在米利都城诞生。这个城市所在的伊奥尼亚海岸是一个热闹的贸易和商业十字路口,往东南是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埃及,往北是爱琴海和黑海,向西横过爱琴海是希腊本土和克里特岛。米利都东面紧邻吕底亚,由此通往美索不达米亚诸帝国。米利都人向吕底亚学会了铸造金币。米利都港聚集着来自许多国家的航船,仓库里堆积着来自全世界的货物,货币成为储存价值和用于不同货物之间交易的普遍手段。基于以上这些情况,米利都哲学家提出“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样的问题,就不足为怪了。

二元对立的普遍存在是希腊哲学不老的主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诸多二元对立中最重要的三对。对希腊哲学而言,真与假的对立是最根本的,因为希腊哲学以及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科学从本质上讲都是理论性的。“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第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当希腊人这样发问的时候,他们正在试图用比宗教更为理性的方式来把握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

据说,米利都的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哲学和科学由此产生。希腊传统将泰勒斯列为“七贤”之一。从希罗多德那里我们得知他曾预测过日蚀,天文学家们曾经算出这次日蚀发生于公元前585年,因此,这也就被视为是他的在世期。尽管泰勒斯未必掌握日食理论,但他一定已经熟知巴比伦人关于这些现象的记录,从而知道什么时候将会发生日食。碰巧在米利都看到这次日食,对研究年代学的人是一件好事,对泰勒斯本人的声誉无疑也是件好事。同样,他是否发现了三角形相似的几何学原理是十分可疑的。不过,他肯定曾用埃及计算金字塔高度的那种经验方法去测量海上的航船,以及其他难以接近的目标的距离。可见他对几何法则具有普遍的应用范围已经有了一些概念,这个普遍性的概念是希腊人的创见。

据传,他曾经说过磁石是有灵魂的,因为它能移动铁。据说,他还进一步认为“万物有灵”,但这让人难以置信。人们之所以理所当然地将这说法归到他头上,主要是因为他前面那种关于磁石的说法。然而,这么做似乎是多余的,因为宣称磁石有灵魂恰恰意味着其他的事物没有灵魂。米利都学派哲学家泰勒斯

泰勒斯之所以被世人奉为第一位哲学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第一个给出了理性的解答。泰勒斯的独特贡献在于他认识到不论事物之间表面上看起来有多大的差异,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根本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加以把握的。

许多故事都牵扯到泰勒斯头上,其中有些可能是真的。据说他曾经接受了一次挑战,并通过垄断橄榄油市场来表现他经世致用的才能。他所具备的气象知识,使他能够预见到来年橄榄将会大丰收,于是他提前租下了所有能搞到手的榨油机,等收获时节一到,再以高价转租出去,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通过这样事,他向那些轻视他的人证明:哲学家只要想赚钱,也能赚到钱。

泰勒斯最重要的观点是认为“世界是由水造成的”。这既不是一眼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更不是脱离观察而纯粹出于想象。产生水的氢气,在我们这个时代被认为是能够合成出所有其他元素的化学元素。这种“万物为一”的观点是十分出色的科学假说。就观察而言,邻近大海使得以下说法更加合理: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会注意到阳光蒸发水分,雾气从水面上升而成云,云又化而为雨。按照这种观点,地球就是一种浓缩形式的水。其中的细节部分当然可能纯属想象,但它仍然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因为它揭示了一种物质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状态下保持不变。

下一位米利都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他大约生在公元前610左右。与泰勒斯一样,他既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一位注重实践的人。他是第一位地图绘制者,也是黑海海岸上一块米利都殖民地的领导者。

阿那克西曼德批评他的前辈泰勒斯的宇宙论学说。的确,为什么偏偏要选择水作为世界的本原呢?构成万物的本原不会是一件只有其自己独特构造的东西。因此,它应该是不同于所有这些的某种东西,应该是一些更为基本的东西。因为物质的不同形式彼此都持续对抗着,热对冷、干对湿,它们彼此不停的互相侵犯,或者用希腊文意思来说,是犯了“不正义”,这意味着缺乏平衡。如果这些形式之中的任何一种是基本物质,那么它早就压倒了其他形式。亚里士多德把起始物质称为“质料因”,而阿那克西曼德则将其称之为“无际”,即充斥上下四方的一种无限的物质。世界由此而生,最终又回归其中。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地球如同一个自由漂浮的圆柱,而我们则处在它的尾端。此外,他还假设我们的世界被许多其他的世界包围着。这里所谓的其他世界,应该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银河系。每个世界的内部都被漩涡运动左右着。星辰则是被空气遮住了的火轮,我们所看到的部分仅仅是没有被空气遮住的一点。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个仅露出气口的脚踏车轮胎。当然,我们必须记住对那个时代的希腊人来说,空气是某种可以使其他物件不可见的东西。

关于人类的起源,阿那克西曼德持着一种非常“现代”的看法。通过观察人类年幼时需要接受长期的照顾和保护,他得出结论说:如果人类自古以来一直都像现在一样,那么就不可能生存下来。因此,人一定有一段时期与现在的样子不同,也就是说,人一定是从一种能较快自己独立的动物进化出来的。这种论证方法就是归谬法,即从一个既定的假设中推论出某些明显的错误。这个例子中明显错误就是人没有生存下来,因此这个假设必须排除。如果这个论证是正确的,这就是说,假如最初的人和现在的人一样需要长期的照料才能长大,人类便不可能延续至今。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确实存在着某种进化。然而,阿那克西曼德并不满足于这个论证,他进而宣称人是由海中的鱼进化而来的,他还以自己对化石遗迹和鲨鱼喂养幼鲨的观察来证明这一点。无疑,正是基于这些理由,阿那克西曼德告诫我们不要吃鱼。至于那些海洋里的“同胞们”是否对我们有着同样的感情,便不得而知了。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他同意老师泰勒斯的看法,认为存在着某种单一的基本物质,事物就是由这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但是,与泰勒斯不同的是,阿那克西曼德认为这种基本物质既不是水,也不是其他任何一种特殊的元素。这种基本物质应该比这些特殊的元素更为根本,所有的特殊元素都以这种基本物质为基础。他把这种基本物质称之为“无际”。

第三个著名的米利都思想家是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西美尼具体的生卒年月我们并不清楚,我们仅仅知道他是三者中最年轻的。他的理论和前辈相比,有点倒退。尽管他的思想不够大胆,但从总体上说他的理论本身却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阿那克西曼德一样,阿那克西美尼也认为存在着一种基本物质,但是他认为这种基本物质就存在于“气”这种具体的物质当中。我们周围不同形式的事物都是通过“气”的凝缩和稀散而产生的。这样说来,既然事物间的差别仅仅是量的差别,那么采用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基本物质就是完全正确的了。“气”构成了灵魂,它赋予了我们以生命,也使得这个世界得以运转。后来,这种看法被毕达哥拉斯派的学者们所接受。在宇宙论方面,阿那克西美尼走入了歧途。值得庆幸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在这方面追随了阿那克西曼德,而在其他方面他们却多少倾向于阿那克西美尼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么做是无妨的。他是米利都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并且也继承了它的所有传统。此外,正因他那凝缩和稀散的理论才真正完成了米利都学派的世界观。

与阿那克西曼德相比,阿那克西美尼对“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又退回到了泰勒斯的水平。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当然,与泰勒斯的“水本原说”比较起来,“气本原说”要抽象得多。阿那克西美尼的真正贡献在于他关于气的“凝缩”和“稀散”的理论。

米利都的哲学家们具有与今日所谓的专家不一样的魄力。他们是那种从事城邦中实际事物的人,并且能够应付所有各种紧急情况。有人认为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论曾在一篇关于广义的地理学论文中得到详细的解释。这些早期论文的内容已经遗失了,残存下来的标题的大意是“事物的物理本质”,由此可见,阿那克西曼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尽管他的讨论可能还不够深入。

米利都学派的真正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本原的根本性问题,并且第一次用不同于宗教的方式直接地探究了自然实际上是由什么构成的。哲学思维的可贵之处,不但是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提出问题,而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上。关于这一点,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学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哲学而言,给出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那些被提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米利都学派是值得称赞的。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孕育出了荷马史诗的伊奥尼亚被称作“科学与哲学的摇篮”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知道,荷马史诗中的宗教是奥林匹亚式的,后来也一直如此。凡是没有神秘主义压制的地方,科学探索就更容易进行。尽管后来的许多希腊哲学学派纷纷接受了神秘主义,但我们必须要永远记住,他们全都从米利都学派吸取了营养。

米利都学派与任何宗教活动都没有关系,这的确是前苏格拉底学派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全都独立于当时盛行的宗教传统之外,甚至像毕达哥拉斯这种本身并不反对宗教的学派,情况也是如此。总的来说,希腊人的宗教活动常常与不同城邦的风俗有关。当哲学家们试图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城邦的宗教发生冲突,这是很正常的。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方,这种命运似乎一直笼罩着那些有独立精神的人们。

离伊奥尼亚海岸不远就是萨摩斯岛。尽管两个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很近,但岛上的传统在某些方面却比那些本土的城邦更为保守。在萨摩斯岛,昔日的爱琴文明似乎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总的说来,荷马的伊奥尼亚以及早先的米利都学派基本上没有认真考虑过宗教问题,但萨摩斯岛却从一开始就深受俄耳浦斯宗教的影响,这种影响后来移植到从克里特-爱琴海时代留存下来的信仰上。

奥林匹亚崇拜是一种没有严格宗教教义的城邦事务,而另一方面,俄耳浦斯教义却具有神圣的经文,它通过共同的信仰把追随者凝聚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观点后来被苏格拉底所接受。毕达哥拉斯

这种哲学新精神的先锋是毕达哥拉斯。他是萨摩岛本地人,他生活的年代以及他的具体事迹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据说他曾活跃于公元前532年,那时正是僭主波吕克拉底暴政时期,那时的萨摩斯城可与米利都城以及其他大陆城市相匹敌。公元前544年,波斯人征服萨狄斯之后攻陷了萨摩斯城。萨摩斯人的船只曾经在地中海纵横捭阖,波吕克拉底还曾经与埃及国王阿玛西斯结盟。以上事实表明下述传说的可能性:据说,毕达哥拉斯曾到埃及游历,并在那里学到了数学知识。不管怎么样,毕达哥拉斯的确离开了萨摩斯,因为他无法忍受波吕克拉底的高压统治。他在南意大利的克罗顿(当时属于希腊)住了下来,并在那儿组建了自己的社团。毕达哥拉斯在克罗顿生活了二十年,直到公元前510年发生了反对其学派的动乱,他才到梅达朋提翁隐居直到去世。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哲学气质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正如罗素所说,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哲学是件相当实际的事情,它意味着要付诸行动。然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却以沉思为己任,哲学最终成为实际生活的旁观者。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对米利都人来说,哲学是一件相当实际的事。哲学家们应该是,而且一定是付诸行动的人。而在毕达哥拉斯派的传统中,与此相对的概念却居于领导的地位。在其中,哲学变成了对世界公正无偏的沉思,这与包含在毕达哥拉斯派对生活态度中的俄耳浦斯的影响有关。按照生活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比照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三种人而将社会中的人分为三种:最底层是做买卖的,其次是参加竞赛的,最后是旁观者。旁观者正是理论家的本义,最后这种人就是哲学家。哲学的生活方式是唯一有希望超越存在的偶然性,逃脱“生死轮回”的生活方式。根据毕达哥拉斯派的说法,灵魂受制于轮回中的秩序。

这方面的传统与一些原始的禁忌或戒律有关。这种生活方式的三分法将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再次遇到,它更多地出现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前苏格拉底学派的学说里。可以说,是柏拉图总结了早期哲学家们的争论。

在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启了一种科学传统,具体地说就是数学传统。数学家们才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真正继承人。尽管俄耳浦斯的复兴产生许多神秘主义的因素,但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科学方面却没有被宗教观念所扭曲。尽管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科学生活方式的追求带有一些宗教色彩,但科学本身却不会变成宗教性的。

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能起净化作用,主要是由于音乐的作用。毕达哥拉斯派对音乐的兴趣,可能主要是出于净化灵魂的考虑。不管怎么说,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一种被我们称为“音程”的简单的数值关系。一根调好的弦,如果其长度减半,则会发出一个八度音;同样的如果长度减到四分之三,我们就会得到四度音;如果减至三分之二则得到五度音。四度音和五度音合起来成为一个八度音,也就是4/3×3/2=2/1。因此,这些音程与调和级数中的2∶4/3∶1的比值相一致。有人曾经认为,调好的弦上的三个音程被比作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当然还有待查考。但这调好的弦在希腊思想中的确扮演着核心角色。和谐概念意味着平衡,对立面的调整和联合,就像音程适当调高调低。伦理学里“中庸”的概念以及四种气质的学说最终都可以溯源到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其中不少内容我们将在柏拉图的学说中看到。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毕达哥拉斯学派“致力于数学研究,他们是最先推动这项研究的,由于长期浸淫其中,他们进而认为数的原则就是所有事物的原则”。我们可以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这种学说称之为“数本原说”。

这些在音乐上的发现极可能引申出了万物皆为数的观念。因此为了要了解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我们必须从万物之中找出数来。一旦掌握住数的结构,我们便控制了世界。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尽管它的意义在希腊时代之后曾一度被忽视,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古代资料产生新的兴趣时,它又再度被人们所认同。它是近代科学观念的一种重要特征。在毕达哥拉斯身上,我们第一次发现了一种脱离实践需要的数学兴趣。埃及人曾有一些数学的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没有超出他们建筑金字塔和测量土地的需要。套用一句希罗多德的话,希腊人开始“为了研究的缘故”研究一些事物,而毕达哥拉斯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

他曾经发展了一种以排列小点或小石子来代表数字的方法,这确实是一种计算的方法,并且它以各种形式保存了很长一段时间,拉丁文“计算”的意思就是“摆布小石子”。

与此有关联的是某种等差级数的研究。如果我们用小石子排列,每行比前一行多一个小石子,而且由一个石子开始,我们得到一个“三角形”的数字。它的特殊意义还在于1+2+3+4=10这种四行三角形数里面。与此相似,连续奇数的总和产生一个“正方形的”数字,而连续偶数的总和产生一个“长方形的”数字。

在几何学方面,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著名的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总和。我们并不知道他是怎么样来证明这条定理的。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普遍性方法的实例以及与粗浅的常识法相对立的论证。然而,这个命题的发现在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非议,因为它的一个推论是正方形对角线的平方等于一边的平方的两倍。但是没有一个“正方形的”数字,能拆成两个相等的平方数,因此这个问题不能以我们现在所谓的“有理数”来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用后来毕达哥拉斯派所发展出来的“无理数”理论。在这个名词中,“无理”这两个字显然可以追溯至早先的这场数学争论。据说他们学派当中有一个人因为泄露了这个秘密而被淹死在海里。

至于世界观,毕达哥拉斯则在米利都学派的基础上,加进了自己的数的理论。前面所说的用于排列计数的数字被称为“界石”,自然是因为它起源于对田地边界的测量或字面意义上的“几何”。拉丁文“界石”有着同样的字面意义。根据毕达哥拉斯的看法,无限的空气分开了单位个体,而单位个体却是无限的量度。更进一步来说,无限与黑暗一致,而有限则与火一致。显然,这种概念是从天空和星辰那儿得来的。毕达哥拉斯和米利都人一样,认为有许多的世界,虽然如此,他似乎并不认为世界的数目是无限的。毕达哥拉斯发展了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认为地球是一个球状体,他放弃了米利都人“漩涡论”的学说。但是这还不够完善,后来的萨摩斯人又在这个基础上引伸出了太阳中心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