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不忍细看(一部有温度的史学笔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20:22:38

点击下载

作者:向敬之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明史不忍细看(一部有温度的史学笔记)

明史不忍细看(一部有温度的史学笔记)试读:

徐达父子与朱皇帝的恩怨

1

朱元璋打天下和坐天下,有大半壁江山是徐达帮忙打出来的。

从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回乡募兵,把发小徐达招致麾下起,徐达就与朱元璋生死与共。

郭子兴和孙德崖不和,郭子兴抓住孙德崖,而孙部关押了郭子兴的上门女婿朱元璋。徐达铤而走险至孙部,要求代替朱,化解了矛盾,救出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率部渡江,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图谋南京;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擒元将陈茔先,收服蕲人康茂才。此后,徐达、汤和、常遇春为统军元帅,分兵作战。徐达过关斩将,名震天下,是朱元璋集团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将。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是方国珍、陈友定等。朱元璋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审时度势,决定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为了迅速稳妥地解决两大强敌,朱元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徐达。

徐达麾兵进攻,历经数月苦斗,最后鄱阳湖一役,全歼陈友谅的60万大军。紧接着,徐达率师东征,内外夹击,大破张士诚军,在平江城逼得张士诚两次悬梁自缢。2

元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朱元璋命左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达尤长于策略。遇春下城邑不能无诛僇,达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明史·徐达传》)

洪武元年七月,徐达攻克通州,进逼大都。元顺帝闻讯,率领妻儿子孙及太监、宫女,连夜从建德门向着居庸关逃去,逃往上都。八月二日,徐达大军占领大都,元朝灭亡。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徐达正在前线与残元血战。朱元璋“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徐达常年征战在外,右丞相、太子少傅都是挂职。但不论如何,都可见朱元璋对徐达的重视。

朱元璋把徐达喻为“万里长城”,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徐达也不负带头大哥朱元璋的厚望,覆灭元朝后,继续征讨北元,打得元大将王保保、张思道、库库、爱猷识礼达腊等落荒而逃。直至洪武十四年正月,元太尉乃儿不花等犯永平。徐达奉命与汤和、傅友德率军讨伐,使之不敌而逃。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的第一幕,就是表现此战,朱棣收服乃儿不花,但主要是表现燕王朱棣的英勇宽仁。

这无可厚非,对乃儿不花一战,也是朱棣亲征。朱棣也说,他所有打仗的本事都是徐达教的。3

徐达是朱棣的岳父。朱棣娶了徐达的大女儿做了燕王妃。徐氏是朱棣的贤内助。

徐达生有四女,三个给朱元璋做了儿媳妇,老大是燕王妃,老二做了朱桂的代王妃,老四跟了朱楹为安王妃。朱棣成了明成祖后,徐皇后早逝,他就打起三姨妹徐妙锦的主意。不料貌美如花的徐妙锦一纸回绝,削发为尼,弄得朱棣久虚中宫,不再立皇后。

有人说,徐妙锦不从姐夫朱棣,是因为她大力支持建文帝。若非这样,朱元璋和徐达会由三重亲家变成四重亲家,当然那时朱元璋和徐达都不在了。

朱元璋以徐达功大,特颁了免死的铁券丹书,还将自己称吴王时所居宫室赐予徐达,又命有司于旧邸前治甲第,赐其坊曰“大功”。

恩赏是恩赏,联姻也是恩赏,但朱元璋坐稳了江山,肃清了外敌,开始了对内大清洗。他没放过徐达这个生死兄弟兼儿女亲家。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朱元璋让徐达长子徐辉祖将其父迎回南京,日渐痊愈。

御医吩咐:“此后切须忌食河鸭。”

一日,内监来到徐府,称皇上顾念功臣,赐食徐达。徐达打开一看,是只全鹅。天子赐食,臣子只能立即拜食吃完。

即便是致命,徐达也只能含泪吃尽,还要感谢天恩。

徐达死了。《明史》写道:“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朱元璋还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整个盖棺定论,是对徐达的最高评价了,但有何意义呢?

当然,徐达之死,也有人认为是胡惟庸干的。《明史·徐达传》写道:“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说不定是胡惟庸假传圣旨,指派太监干的。电视剧《朱元璋》中刘伯温之死,就是胡惟庸这样玩的把戏。但是,徐达死了,朱元璋并没有追责。4

他既没有追责,也没有让徐家儿子袭王位,他那句“赠三世王爵”只是一个障眼法。徐达生有四子,老二添福早卒,老大辉祖袭爵魏国公,老三膺绪授尚宝司卿,老四增寿任左都督。

建文帝上台,为了拉近徐家,给徐辉祖加封太子太傅。

建文元年四月,朱元璋忌日,朱棣派三个儿子来京祭拜。建文帝召集近臣开会。齐泰说要把他们一并留下,让手握重兵的燕王投鼠忌器。黄子澄认为朱棣送子入京是有备而来,不如把他们全部遣返。徐辉祖说他这三个外甥,高煦勇猛剽悍而且无赖,他不但不忠于陛下,也会背叛他的父亲,他日一定会成为大患。而徐辉祖弟弟徐增寿和建文帝姑父、驸马王宁,都给他们说好话,鼓动建文帝将三人遣返。

朱高煦偷了徐辉祖的马逃跑,徐辉祖派人去抓,没有追上。朱允炆听了亲舅舅追剿外甥这一曲后,就把徐辉祖当做亲信大臣。

而徐增寿还是不断给朱棣说好话:“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待朱棣起兵,徐增寿不断将京师的虚实传递出去,被建文帝觉察,拔剑斩杀在大殿外。

小弟增寿被建文帝杀了,大哥辉祖还是死忠建文帝,“帅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及燕兵渡江,辉祖犹引兵力战”。

朱棣打入京师,建文帝逃走,徐辉祖独守徐达祠堂不出迎,被关进监狱。

朱棣召见询问大舅子,徐辉祖一言不发,拒绝推戴已是胜利者的大姐夫。酷吏要他写供罪状,徐辉祖写下父亲是开国元勋以及铁券丹书中子孙免死的内容。朱棣大怒,想要诛杀大舅子,却又顾及徐皇后而没下杀手,于是“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七月去世。同月,朱棣的徐皇后病逝。至于徐辉祖是哭姐姐而死,还是“不服罪”服毒自杀,还是因姐姐死了无望而自杀,史料被删得干净,后人猜测而不便定论,但他确实死于朱棣的幽所。

徐辉祖死后一个多月,朱棣说:“辉祖与齐、黄辈谋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辉祖死,中山王不可无后。”

朱棣遂命辉祖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这一支与朱棣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的那一支,簪缨不断,世袭罔替,直至明末清初,徐辉祖一脉第十一代徐文爵在弘光元年受封魏国公后降清;徐增寿一系第九代徐允祯崇祯三年袭爵,“十七年城陷死于贼”。

蓝玉同朱元璋的夺妻战

1

陈宝国主演的《传奇皇帝朱元璋》,专门给朱元璋和蓝玉安排了一场夺妻战。

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二夫人郭宁莲的妹妹郭惠,与年轻的蓝玉情投意合;怎料姐夫起了心,娶了大姐马秀英和二姐郭宁莲还不满足,胁迫郭母假传郭父遗嘱,要小姨子再嫁大姐夫。

郭母临终前,说出原委,郭惠不顾惠妃身份和母丧大忌,和蓝玉频频私会。朱元璋知道后,感到奇耻大辱,盛怒之下赐死郭惠妃。郭惠死后,朱元璋为掩人耳目,对外宣称郭惠妃暴卒,还对其风光大葬。

真相会是这样吗?

朱元璋确有一个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阳公主。三子二女,按《明史》记载的朱元璋后妃生育成绩来排,在有名分的二十余后妃中,仅次于马皇后。

如果按后人对马皇后生育有争议的话,如明代藏书家郎瑛《七修类稿》称“孝慈高皇后生有两个儿子,在鲁府玉牒里有记载”,以及明朝汪宗元《南京太常寺志》说“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郭惠妃的生育成绩无疑是第一。

从后妃的生育成绩来看,朱元璋无疑是非常宠爱郭惠妃的。

一位皇帝明明知道自己的妃子爱着其他男人,不可能十余年使这个女人连续受孕。一个心系其他男人的妃子,即便再为皇帝喜欢,也不可能为他生育这么多儿女。

这可证明,郭惠妃与蓝玉并无情感纠葛,是后人虚构的。2《明史·蓝玉传》说,洪武十四年,“册其女为蜀王妃”。

这个蜀王,即郭惠妃所生的皇十一子朱椿。

若朱元璋假造郭父遗嘱,强娶郭惠,那自然清楚郭惠与蓝玉的情爱,而又将蓝玉的女儿纳为惠妃的儿子为妻,难道是让自己心爱的郭惠妃想起儿子,多想起老情人蓝玉?故而可见,郭惠妃与蓝玉不存在情感交集。除非朱元璋变态,要让自己的妃子想着情敌,让情敌惦记亲家母。

其实,朱元璋对蓝玉确实是另眼相待。

洪武二十年,大将军冯胜率军攻打进犯的北元太尉纳哈出,因藏匿良马、索要珠宝、强占元女、大损骑兵,被随行的常遇春之子常茂攻讦告发。

明太祖大怒,没收了冯胜的大将军印,命令蓝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从此,冯胜被圈禁在凤阳建宅居住,定期上京朝见,以后再也没有统率过大军。而蓝玉经常挂帅,领兵出征。若说蓝玉与朱元璋有夺妻之恨,朱元璋能这样慷慨地把统帅大军的兵权交给想食其肉、寝其皮的情敌蓝玉吗?

蓝玉是真心为朱元璋沙场卖命,屡建大功!

在捕鱼儿海,蓝玉追得新元主、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数十骑望风而逃。此战,蓝玉不但抓住了元主次子地保奴、公主、亲王、平章等官民八万人,还收获了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多,以完全摧毁北元官职体系而名震天下。“奏捷京师,帝大喜,赐敕褒劳,比之卫青、李靖”。

后来,蓝玉西征,不断深入,“复请籍民为兵,讨朵甘、百夷”,若非朱元璋下诏,蓝玉也不会班师。3

蓝玉“长身頳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

但是,蓝玉立功是立功,但朱元璋历来把骄兵悍将视为利刺,必削之而后快。

他既要人给他攻城略地、开疆拓土,也要绝对保证朱明江山的安稳。他本来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在外不能自律,改为凉国公,并“镌其过于券”,也是警示。

早在查证李善长罪证时,李存义揭发:“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这是李善长的罪证不假,但蓝玉不报告皇帝,而是交给辞了职的前丞相。

虽然在制造胡惟庸、李善长两起谋反案时,朱元璋没有株连征元大将蓝玉,但多有猜忌的朱元璋自然记下了蓝玉这笔账。

朱元璋对大将军蓝玉很是看重,但蓝玉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这一点,朱元璋是再熟悉不过,他当初起兵时,就是广收义子和幕僚,利用他们为自己血拼抢天下。就连他的亲外甥也被他改为养子。如今蓝玉效仿当初的朱元璋,难道是在培育自己造反的力量?此为一忌。

蓝玉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大将军恃功放纵,无视国家王法律令,明摆是藐视皇帝。此为二忌。

他俘获元主妃子后,入帐强奸,致使元妃羞愧自杀。元妃虽是俘虏,但也是皇帝的女人,你作为大将军不请示,反而占为己有,也是僭越。此为三忌。

班师回朝,朱元璋宴请,蓝玉口出傲慢言语,属于“无人臣礼”。同时,蓝玉擅自决定军中将校升降,“进止自专”,这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很是恼火。此为四忌。

蓝玉西征归来,朱元璋授其太子太傅,蓝玉又不高兴了,“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放言:“我不堪太师耶!”这为争权夺利,指责皇帝奖赏不明。此为五忌。

蓝军统兵,手下自有一帮铁杆将校兄弟簇拥,这个是帝王最大的忌讳。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四处侦知,连大臣家里吃什么菜、会什么客、说什么话都一清二楚,自然对军营重地的将帅细节,也是明察秋毫。

既然暂无战事,朱元璋必然腾出手来整治内务。

蓝玉犯忌太多,自然遭罪。此时的朱元璋只会把你的功劳缩小,将你的罪过放大,更不会理会什么儿女亲家,几重姻亲。蓝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常家长女即蓝玉的亲外甥女,嫁与皇太子朱标,被朱元璋册封为太子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将伺帝出耤田举事。”(《明史·蓝玉传》)

朱元璋下旨,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

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名列其中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当初,朱元璋决定碎剐蓝玉,但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改碎剐为剥皮。刽子手把蓝玉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填满稻草,算是留了全尸,送往蜀王府,给朱元璋媳妇、蓝玉女儿蜀王妃“留念”。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对于蓝玉之死,蔡东藩在《明史演义》中说:“蓝玉与沐英,同事疆场,为明立勋,不一而足。捕鱼儿海一役,谋虽出于王弼,而从善如流,不为无功。自是残元余孽,陵夷衰微,数十年无边患,谁谓玉不足道者?乃身邀宠眷,志满气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复不能恭让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颈就戮。明虽负德,蓝亦辜恩。”

至于蓝玉的姐夫常家,虽有传闻说其外甥常昇坐蓝玉案,“有告其聚兵三山者,诛死”;但也有说常昇与徐辉祖对抗燕王朱棣,同燕军力战浦之口,死于永乐初年。

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是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造成明朝“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蓝玉案”和“胡惟庸案”,以及“李善长案”……朱元璋对明朝大将之大清洗,不啻于自毁长城。

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一役,朝廷已无良将可派。弄得像李景隆那样的王孙公子,亦被仓皇拜为大将军,率朝廷军队征讨朱棣,结果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被燕军击败,丧师数十万;以致攻守形势逆转,最终被夺职召回。燕军逼近南京时,李景隆开金川门迎敌。

大才胡惟庸的血色宿命

1《明史》将胡惟庸定为明朝一号奸臣,称“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胡惟庸有真才实干,否则朱元璋绝不会把这个案前小卒一步步提拔为大明首相。

文史名家温功义《三案始末》以明代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主体,展现“不世出的天才意味”。其中写及帝权与相权之争时,指出:“进入中书省,胡惟庸的境遇和汪广洋实在大不相同。李善长的那些旧属们,都尽力帮他,他本人又是个办事干练、颇多智术的人,任事之后,一切都显得头头是道,很快就把汪广洋比得越发黯然无光了。”

胡惟庸从最初“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他也经历步步惊心的升职记。

即便有同乡李善长的照应、扶掖,但当时朱元璋帐下人才济济、群贤毕至,而且朱元璋那阴鸷的眼睛一直盯着属下的一举一动,如果胡惟庸没有几把刷子,也会中途受阻。

他虽无征战沙场的勇功,也无运筹帷幄的智名,但做实事,他事无巨细,井井有条。即便有非常的手段,在非常之时做非常之事,也很有本事。

电视剧《朱元璋》安排他的出场,是在朱元璋即将反击陈友谅进犯、李善长督造战船心有余力不足之时,胡惟庸带来了利诱威逼的伎俩和超额完工的佳绩。此役,胡惟庸立了大功。

在胡惟庸独掌或领衔中书省的六年里,朱元璋不断派徐达、李文忠、汤和、蓝玉等征战残元余兵、东南倭寇,接连打了胜仗。胡惟庸作为朝廷的大管家,督办粮草、兵饷,功不可没。这些史书上没写,但不等于他没有做。打仗打的是武力,更是兵饷粮饷;若胡惟庸督办不力的话,朱皇帝要追责,诸将会闹事,更不会有后来的那些带兵大将欣然效命胡惟庸的事情。

结合《明史·太祖本纪》来看,胡惟庸为相的那几年,朝廷征战无败绩,时有外国来朝贡,各地赈灾都到位,“国都始建,土木屡兴”,这都与丞相胡惟庸的能干有着不可分的关系。2

挑剔的朱元璋和能干的胡惟庸,有过一段合作愉快的蜜月期。“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隆。”(《明史·胡惟庸传》)《三案始末》之“帝权与相权”说:“胡惟庸才始入相,明太祖对他是很满意的,因为他既比汪广洋善于任事,又不像李善长那么遇事专断,有两人之所长又无其所短,实在是个很合理想的人物。”

当初,徐达虽挂了一个右丞相,但长期征战在外,在朝也不理事。李善长独掌中书省,不时向朱元璋要权。屁股还没坐热,朱元璋即把“比之萧何,褒称甚至”的李善长罢相。这是强势帝权和争抢相权之间冲突日益加剧的必然结果。

其间,朱元璋破格起用杨宪和汪广洋,制衡李善长,但两个都不争气。杨宪沉溺权力争斗,任事专断,被朱元璋诛杀,第一个出局。

胡惟庸自被李善长举荐,同汪广洋共相时,就有心施展才能,和罢相不离京、卸职仍不休的李善长达成默契,把朱元璋制约胡、李的汪广洋挤走。心愿遂成,汪被贬黜,胡惟庸放开手脚,再无所顾忌。朱元璋重新起用汪广洋,胡惟庸却成了更加跋扈的首相。汪“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

胡惟庸确是一个大人才,而非一个狗奴才。

他让朱元璋感到了真正的威胁。

朱元璋把贬黜到广东做参政的汪广洋,重新起用,“复召为左御史大夫。十年复拜右丞相”,也是为了解决能干的胡惟庸相权做大,不断冲突帝权的利益。

但没想到,“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

朱元璋大失所望。自己的亲信心腹,竟然和胡惟庸走到了一起,进一步做大相权,威胁帝权,故而大怒,以“朋欺”(庇友欺君)之罪,再度把汪广洋贬至边远的广南地区。这还不解气,他追加一旨,特派专使,追赶汪广洋,追到了就宣读圣旨,“赐敕诛之”。

汪广洋之死,已成为朱元璋向胡惟庸开刀的磨刀石。

汪广洋被赐死后,他有一个姓陈的妾自愿殉夫。而此烈女,竟是获罪后妻女皆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这还了得,违背了朱元璋规定的:“没官妇女,上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朱元璋大怒,下诏法司彻查此事,丞相胡惟庸有监督不力的罪责。

看来,胡惟庸与汪广洋还做了一笔交易。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汪广洋知情不报,原来是回报胡惟庸默认他强纳犯官女儿做了小妾。3

在《明史·刘基传》中,有一段关于朱元璋选相对话,很经典:

洪武四年,左丞相李善长因疾致仕,朱元璋似乎想任用刘伯温的门生、右丞杨宪继任,但没想到刘伯温提出反对意见:“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朱元璋又问自己的老部下、时任左丞汪广洋,刘伯温答:“此褊浅殆甚于宪。”汪广洋在朱元璋分封功臣时,为忠勤伯,与刘伯温的诚意伯,在朱元璋的心里有着不同的分量。朱元璋认为汪广洋要比刘伯温忠诚、勤勉。

朱元璋又问时任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刘伯温说得更不客气了:“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这是什么意思?译为白话: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这三种评价,胡惟庸无疑是最危险的。刘伯温直言他会坏了朱元璋的江山。如果换了其他皇帝,早就把胡惟庸直接干掉了。

然而,朱元璋不但没有干掉胡惟庸,而是诛杀了杨宪,贬黜了汪广洋,让胡惟庸“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明史·胡惟庸传》)。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他四处活动,为进一步增强权力发力。

一、他利诱魏国公府管家的福寿,想方设法拉拢握有兵权的大将军徐达,谁料徐达不背叛把兄弟兼亲家朱元璋,于是“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

二、为了与李善长套紧关系,“以兄女妻其从子”。胡、李虽不是儿女亲家,但也是侄儿女姻亲,情感自然进一步。他还派侄女的公公李存义游说其亲哥哥李善长,送稀世礼,许封王诺,寻求深度合作。

三、凡被朱皇帝责罚的领军大将,如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枉法,“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

四、假造其定远旧宅的老井,“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人争引符瑞,又言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这种虚构的绝色,貌似告诉朱皇帝,他老胡做丞相,天降祥瑞,天下太平。

五、同皇八子谭王朱梓暗中勾结,貌似支持朱梓,其实利用朱梓。《明史·胡惟庸传》没写明,但《朱梓传》中写到朱梓的岳父和妻兄“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显与琥俱坐诛。梓不自安。帝遣使慰谕,且诏入宫。梓大惧,与妃俱焚死”。若胡惟庸与朱梓无瓜葛,朱梓作为皇子,断然不会自焚。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以此事大肆铺陈,朱梓为陈友谅与达兰妃的遗腹子,达兰妃为帮其子朱梓篡夺帝位,与胡惟庸长期通奸、互相利用,最后达兰妃被胡惟庸灭口。

六、因为刘伯温跟皇帝说他执政会翻车,故而结怨日深,他要借朱元璋猜忌的刀杀朱元璋倚重的人。他先派人上奏刘伯温与民众争夺某块有王气之地,意图建墓,“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不久,他又借刘伯温患病,朱元璋请胡惟庸代天探视,老胡心生一计,“遂以毒中之”,投石问路,看朱皇帝是否雷霆万钧。果然,朱元璋似乎默认,更让胡惟庸感觉到老胡的相权已同老朱的帝权势均力敌,老朱不敢轻易因为常年随其征战出谋划策的刘伯温之死,迁怒于胡大丞相。4

虽然胡惟庸拜相时,刘神算还祈祷“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但结果还是被刘伯温猜中了,不断做大的胡惟庸的争权手段比李善长更厉害。

刘伯温的死,胡惟庸杀使其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的马夫,以及汪广洋纳了犯官之女为妾犯法胡惟庸未报告等,都成了朱元璋向胡惟庸开刀的借口,但这些尚不能成为最充分的理由。

皇帝要杀人,理由自有人准备充足。温功义《三案始末》之“帝权与相权”分析:“最早上变的人是御史中丞涂节,他首告胡惟庸结党谋反。与之相呼应的是另一个被谪为中书省属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他也揭发了胡惟庸的很多阴私。”

于是,胡惟庸任事以来,欺瞒君王、怙权自用、培植私党、毒害忠良……若干条大罪,朱元璋迅速反应:“帝大怒,下廷臣更讯,词连宁、节。”陈宁、涂节也参与密谋,都是积极分子。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伏诛。癸卯,大祀天地于南郊”。胡惟庸被杀,朱元璋高兴地祭天祀地。

胡惟庸死了,但他是权倾朝野的的首相,须向天下公示一个“不可不诛”的理由。

于是,朱元璋的锦衣卫在胡惟庸死后几年,不断搜索,时有所得,有了胡惟庸“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李存义出卖李善长与胡惟庸、蓝玉有瓜葛,以及李善长家奴卢仲谦起首善长与惟庸往来情况,陆仲亨家奴封帖木起首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与胡惟庸“共谋不轨”。

值得注意的是,李善长的家奴、陆仲亨的家奴,告发主人不轨。看来这些家奴就是传说中的锦衣卫士,他们无孔不入,就连大臣家里会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说了什么话,皇帝都可以在朝堂上侃侃而谈。那么,这样家奴,难道胡惟庸府上就没有?难道未汇报胡大人会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说了什么话?为何还要造一个云奇来冒死禀报?为何胡惟庸被杀了十年,才找出这些谋反的证据。

胡惟庸再优秀,再能干,再有阴谋智术,也在最后一役,被朱元璋族灭得干干净净。那些被精心挖出的证据,让“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正式“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丞相一职,成为了历史。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末任丞相。朱皇帝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帝权与相权之争最后的胜利者。

靖难血战的原罪系于朱元璋

1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盛年病死,明太祖把十五岁的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即储君。朱元璋以嫡长子不在便立嫡长孙,想为朱明王朝皇位继承立一个规矩,以杜绝后世皇权纷争。

他没料到,身后三年,自己最看重的两个儿孙,上演了一场全国性的血拼,其情景丝毫不逊于他扫荡蒙元帝国和天下群豪。

草莽出身的朱元璋,是一个荡平天下的马上皇帝。下马伊始,便制定八股取士的国策,遴选优质文官帮助理政。同时,铁腕整治军队,对骄纵的悍将权臣,展开大屠杀。

朱标崇文而不尚武,宽容而显温和,斗胆说“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大怒,拿起一根满是利刺的荆条要朱标拿着;朱标畏惧,而朱元璋赤手拔尽荆刺后,再给朱标拿着,自己的手鲜血淋漓。

朱标英年早逝,应该是因朱元璋狂杀勋臣而受了不少惊吓。朱元璋坚决地选择朱允炆为接班人,也有对朱标亏欠的情感补偿。

朱允炆熟读儒家经书,亲近理想主义者,宽仁心肠。洪武二十九年,他向太祖请求,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73条严苛条文,深得人心。

朱元璋驾崩前,密命嫡长女宁国公主的驸马梅殷辅佐新君建文帝。靖难一役,关于朱允炆的帝王起居注及档案文献、私家记述,悉数被毁,无可信材料。

但有一点,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几个顾命大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都是一等一的学者,但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朱允炆,不客观估计国家形势,霸蛮削藩。

小皇帝将制定政治与军事政策的权力悉数交与齐泰、黄子澄之辈。

齐、黄二氏,一个精于礼法,一个是状元郎,被朱允炆倚重为心腹近臣。虽有不少识见和修为,但不长于管理,且各怀心思。尤其是黄子澄食古不化,怂恿幼主重拾千百年前的汉代战略,宣扬天地演化论和圣王概念,大开法律规章的历史倒车。

他们的理想害了建文帝。

他们明明知道朝廷的大将大多数被朱元璋清洗,或砍头,或灭族,或流放;他们明明清楚朱元璋的那些藩王儿子大多手握重兵、虎视眈眈……还一个劲地鼓动根基未稳、兵将不足的朱允炆,在即位之初的几个月中,就开始考虑怎样增强皇权,而削弱诸侯势力。2

朱元璋封诸子王天下各地,旨在镇守朱家天下。朱允炆上位伊始,不是大削叔叔们的王权封地,就是扣押堂兄弟为人质,甚至胁迫亲叔叔写下诬蔑、指控其他叔叔的所谓不法行为,并派员捕杀、迫害不少直系亲人。

他们首先拿周王朱橚开刀,这是朱元璋的老五,碽妃所生。

后人考证这个碽妃,或蒙古人,或朝鲜人,应该还是朱棣的生母。

只是朱棣篡位后,为给自己的一个高贵的嫡出身份,把自己归为朱元璋唯一的皇后马氏名下。

傅斯年在《明成祖生母记疑》中提出:“成祖引高后以自重……只有一解可以通者,即成祖生于碽氏,养于高后,碽氏为贱妾,故不彰也……而官书之太常寺志犹如此说,明成祖母本碽妃,理无疑也……至于碽妃事迹如何,则明代官书既无记载,私家亦鲜述说。”

吴晗也认为:“高皇后无子,成祖周王为碽妃出。成祖为高后所养,故冒称嫡子。碽妃则行历不详,只好阙疑。”

只是朱希祖《明成祖生母记疑辩》中说:“若高丽果有过碽氏为太祖妃或成祖母,则高丽史亦必大书特书,载其家世,如元顺帝皇后奇氏矣。且明太祖妃韩氏、明成祖权妃、任顺妃、李昭仪、吕婕妤、崔美人皆能详其家世,独碽妃则高丽及朝鲜史皆无记载。”

朱棣是谁所生,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按傅斯年、吴晗的意思,朱棣和朱橚为一奶同胞。

朱允炆在并未对留守北京的燕王朱棣示好的情况下,让五叔朱橚率先垮台,这明摆着是给四叔朱棣敲警钟。朱允炆继位时,他老爸和二叔、三叔都死于洪武后期,而他直接敲掉朱橚,说明知道朱棣这根骨头难啃。3

这个朱棣,是不好惹的。

朱棣“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明史·成祖本纪》)他既是帅哥,又是很有格局和抱负的智勇全才,深得明太祖的喜爱。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

洪武十三年,二十岁的燕王朱棣镇守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大元帅岳父徐达北方军事活动,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而以朱棣的兵力最强。

朱棣与晋王朱棡相比,更为英勇,《明史》说:“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

朱棣对乃儿不花一战大胜后,朱元璋多次让他统帅诸将出征,并节制沿边兵马,威名大振。

在二十六个儿子中,老朱最看重此儿。可以说,他最中意的接班人该是朱棣,若非被嫡长思想束缚,他可能早废了温文尔雅的朱标,也不会立朱允炆为储君。

野史传闻,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筑高墙,问谁能飞过。刘伯温说,燕可飞过。

好一个燕字。燕子也,燕王也。燕王朱棣,镇守北疆,防御蒙元残余和鞑靼瓦剌,手握重兵。一旦起兵,摧枯拉朽。

建文帝自知朱棣强大,为图朱棣,先发制人,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重兵防燕措施。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

朱棣装疯卖傻,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朱元璋的精心安排,导致了最喜爱的儿子逼得最看重的孙子仓皇而逃,不知所踪。

这一场血战,始作俑者,罪魁祸首,该朱元璋担负原罪。他明知优柔寡断的孙子难以制服拥兵自重的儿子,还是把孙子送上了烈火焚烧的烤炉。

他给孙子皇帝安排的几个辅政大臣,多是擅长纸上谈兵、理想改革,自然无法抵挡骁勇善战的朱棣好不容易找到的机会。

朱棣称帝二十二年为何没生育?

1

建文四年,四十二岁的燕王朱棣打进应天府,成为明朝第三任皇帝。

做了皇帝,自然少不了佳丽无数。各地给他进贡美女,充斥后宫。

传闻,明成祖某次活剐了三千宫女,就因某太监和某宫女对食,在他的宫闱里开设真真假假的情爱画廊。

究竟有无此事?除了一本所谓的《李朝实录》有说明外,却不见诸正史。《明史·纪纲传》记载,徐皇后死后,各地给成祖进贡少女。朱棣见众女年纪小,特下旨,放到宫外圈养。哪知被锦衣卫老大纪纲惦记上了,将其中最美的一批,弄进了自己的睡房。

不论是野史还是正史,都可以作证,朱棣的后宫有源源不断的美女供其享受,数以千计。仅正史里有姓氏记载的后妃也有二十多个,但为何他只有正妻徐皇后给他生了三男四女,另外有一子一女的生母还无从考。2《明史·诸王传三》记载:“成祖四子。仁宗、汉王高煦、赵王高燧俱文皇后生。高爔未详所生母。”高爔生于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不足月而夭折。

明成祖有五女,最小的为常宁公主,生于洪武十九年,母不详。

高爔和常宁,是谁生的,也不重要,但看其出生时间,足以证明朱棣称帝后,不论有多少个妃子宫女侍寝,都是没有开花结果、开枝散叶。

朱棣是有生育能力的,且应该很强,否则徐皇后也不可能硕果累累。

若非朱棣在靖难战争中,某个器官受过损害,才导致纳妃再多也枉然。

朱棣虽然被野史传说嗜杀成性,但他在根本上是一个挺勤奋理政的皇帝。

他在位二十二年,在担心不知去向的建文帝哪天突然归来的同时,废寝忘食,焚膏继晷,高度集权,把本趋衰朽的封建国体治理得暂时生机勃发。

海外华人学者蔡石山长期从事中国明代史研究,写出《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以永乐朝廷中具体一天(1423年2月23日)的活动场景为开端,写其四更晨起、沐浴更衣、早餐、乘轿、早朝、坐车、天坛祭祀、御药房短暂小憩、午朝、处理公文、参观马厩畜舍、和朝廷大员商议国事,直至晚间选择哪宫妃子侍寝、睡前阅读一些文字等,写得较为详赡、不蔓不枝,但张弛有度、要言不烦。是时距永乐驾崩尚不到一年半时间。

由是可知,明成祖是一个有作为的优秀天子。他以了不起的成绩,让历史给他戴了一顶“大帝”的帽子。3

皇帝再勤奋,也该希望自己多子多福。

他的开国老爹朱元璋,前前后后生了二十六子、十六女。他的肥胖症儿子朱高炽,也是十子、七女。

除非,孔武有力的朱皇帝真的受了伤,或者……

确实还有一条可以解释得通。

如果真是这个解释里的真相,那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

那就是,他只对结发妻子徐皇后特别有感情,也怕儿子太多会导致兄弟重演血拼的场景,或者是他们夫妻有约定,但徐皇后死得很早,朱棣坚守这个约定确实难得。

为何能有这个解释呢?朱高爔和朱常宁,不论是哪两天朱棣酒后,抱起燕王府的丫鬟滚了两次床单,但他们出生时,总该有谁谁谁生了王子或郡主的记载。既然能让他们存在,就应该有一个记录。

除非,朱棣认为他的子女只能出自大房,才能有出处。4

徐氏是明朝开国大帅兼魏国公徐达的长女。电视剧《朱元璋》说是徐达北伐胜利归来,马皇后为了奖励徐帅,特地加了一个给当皇亲的恩赏。

当然,这事得由朱元璋开口。《明史·后妃·徐皇后传》说:“太祖闻后贤淑,召达谓曰:‘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达顿首谢。”

朱元璋喜欢跟勋臣悍将结成儿女亲家,尤其是这个最会打仗的徐达,三个女儿都做了朱元璋的儿媳妇。就连传说中的徐达的三女儿徐妙锦,也差点做了朱棣的二任皇后。

传说归传说,但历史上的徐家大小姐,即朱棣的大老婆,确实很出众。

一、她知书达理,有女诸生的美誉,同时孝顺,很得马皇后喜爱。“从王之籓,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蔬食如礼。高皇后遗言可诵者,后一一举之不遗。”虽然此说,难免有朱棣为了给自己篡权正名加的光环,但徐后也该有一些货真价实的贤惠孝顺。她以马皇后为榜样,采摘《女宪》《女诫》做《内训》二十篇,又编辑古人的嘉言善行入《劝善书》颁行天下,可见她是一个有思想的内政高手和精神导师。

二、她虽不是女将军,但是女元帅,稳坐中军,运筹帷幄。朝廷大帅李景隆趁表叔朱棣率兵南征,率五十万大军迂回包抄北平城。北平危急,但徐氏不急,和儿子朱高炽等一道,带着一万将士防守得稳稳当当。“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徐氏不但镇定有主意,而且防敌有策略。城中妇女披挂守城,站在城头一字排开,唬住投机主义者李景隆不知城里还有多少精兵强将。女人扛枪上阵,让守城的男人、远征的爷们,自然心头热情澎湃,须眉怎让巾帼啊。

当然,由是可知,徐氏对老公造反夺位是鼎力支持的,是不是其父徐达真死于朱元璋之手而有仇恨,还是认为老公比那个侄皇帝更有当皇帝的能力,不得而知。

三、她常给新皇朱棣出谋划策,让他多与民休养生息,多用太祖遗留的贤才能臣,“陛下不宜以新旧间”。像永乐朝以降四代执政的高手,如解缙、夏原吉、蹇义和“三杨”,都是太祖后期的精英分子。

四、她为人公正,不会因为弟弟徐增寿出卖建文帝被杀,被成祖追封国公而领情。她爱子情深,在力保肥胖多病的老大做了太子后,绝不纵容威武强悍的老二、老三搞小动作,在这点上她远比朱棣清醒。朱棣也许是爱子如命,不想儿子们为了那一坨印把子、那一把龙椅子,闹得腥风血雨,而自觉地玩计划生育。

五、她善于打走夫人路线的温情牌,向朱棣了解阁臣情况后,主动邀请他们的老婆小聚,“赐冠服钞币”,说:“妇之事夫,奚止馈食衣服而已,必有助焉。朋友之言,有从有违,夫妇之言,婉顺易入。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为念,汝曹勉之。”老公被皇帝重用,老婆被皇后重视,如此一来,那些帮皇帝打理政务的文臣自然受宠若惊,争着士为知己者死。

六、她在弥留之际,“惟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朱棣不论怎样,上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即便拿着祖制当令箭,但还是篡位。唯有一点,就是多给国民做实事,让天下说好。

对朱棣而言,徐皇后是懂他的!

对徐皇后而言,朱棣是爱她的!《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九云:“后崩,上哭恸,群臣奉慰,上曰:‘皇后仁明贤淑,汉马氏唐长孙之伦也,虽处中宫,其一念惟在仁民,继今朕入宫,不复闻直言矣。’”

只有彼此相爱敬重的夫妻,即便做了皇帝皇后,他们的心都在一块。直言也是爱语!

嗜杀和尚成了黑衣宰相

1

明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儿子燕王朱棣千里奔丧,在灵堂遇到做法事的道衍和尚。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安排齐泰和方孝孺向提前来吊孝的朱棣发难,道衍挺身而出,为之解难,故而异志通途,走到一起。道衍要给朱棣送一顶白帽子。奔丧戴白帽是孝,而王上添白冠为皇。道衍一语双关,道破朱棣的心思。《明史·姚广孝传》虽没铺设这个情景,但说“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却不能说没有道衍給燕王送白帽之事。

道衍虽是出家僧人,却师从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相士袁珙称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刘秉忠何人也?

一百年前的一个出家和尚,帮助忽必烈取天下,拜相封王。道衍闻相士言,不怒而大喜,看来他要以搅朝局为己任,故相中了同忽必烈一般强悍、拥握重兵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明史·成祖本纪》)道衍随朱棣“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行事诡秘,窃窃私语,道衍和朱棣在密谋大事。

朱棣和道衍在花苑加紧练兵,在地下室打造兵器,放养不少鹅鸭“乱其声”。为了造反,手段无奇不有。2

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小皇帝上位伊始,禁止诸王奔丧,立马加紧削藩,相继把几个和其父朱标同母生、异母生的皇叔,废为庶人,画地圈禁。

朱棣自危,装疯卖傻,躲进鱼缸里生吞活鱼、自称龙王。朱允炆也想动手,但忌惮朱棣强势,不敢轻举妄动,除了分兵据守燕王府外,便是掌管燕系部队。

道衍劝朱棣起兵,并找来那个称他嗜杀的相士袁珙助威。道衍鼓动朱棣:“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起兵前夕,暴风骤雨,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风吹落瓦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朱棣不禁变色。道衍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飞龙在天起风雨,王府青瓦换黄瓦,挠得朱棣内心痒痒,再无所惧“民心向彼”,亲率卫队头领张玉、朱能、丘福等带八百死士,迅速血战监控燕王府的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正式造反。

师出该有名,造反应有理。道衍又给朱棣出谋划策,上书建文帝朱允炆说主张削藩的齐泰、黄子澄是奸臣,扯来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当大旗:“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造反本谋逆。朱棣借尸还魂,道是奉先帝密诏,看来此等手段,也是道衍教的。

靖难之师,篡位之实。3

朱棣对道衍和尚,言听计从,说退就退,劝进就进,就是朱棣想稍事休整,只要道衍劝破釜沉舟出师决战,也从之。《明史》卷一四五说:明成祖“在藩邸,所接皆文人,独道衍定策起兵”“成祖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未尝有万全之计也。乃道衍首赞密谋,发机决策”。

若朱棣不遇道衍,历史也许又是另一个模样。但历史还是安排朱棣这个“威名大振”的皇子亲王,遇到了“性必嗜杀”的道衍和尚,改变了朱明王朝的走向。

燕军名曰靖难实则造反,历时三年多,智勇善战的朱棣攻城略地,但“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朱棣做了明成祖,姚广孝虽未入内阁成为首辅,但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远非首辅阁臣黄淮、解缙、夏原吉和杨士奇、杨荣等所能及,故人称“黑衣宰相”。朱棣编《明太祖实录》,交由道衍主持。

道衍还有一个俗名叫姚广孝,那是永乐二年四月,朱棣拜其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时的赐名。

功成名就时,道衍常居佛寺,打理政事,上朝着冠带,退朝着袈裟。朱棣让其蓄发,他不肯,也不接受皇帝“赐第及两宫人”。这点比刘秉忠有操守,元世祖“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赐第奉先坊,且以少府宫籍监户给之”,刘秉忠皆受之。

永乐皇帝朱棣,与其父洪武皇帝朱元璋,对待首功之臣的行事风格截然相反。朱元璋对李善长,坐实罪证后灭门,而朱棣一直真心厚待道衍。就是道衍为曾助建文帝逃遁的人说情,成祖也“以广孝言,即命出之”。要是此事放在朱元璋时代,定是一个谋反株连大罪,有免死三次的铁券丹书也枉然。李善长之死,就是因为与胡惟庸有些说不清的瓜葛。

永乐十六年三月,八十四岁的道衍病逝于庆寿寺,朱棣“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后继之君朱高炽还将道衍“加赠太师,配享成祖庙庭”。4

明仁宗朱高炽确实应该礼遇道衍和尚。明成祖“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还命皇太孙朱瞻基“出阁就学”师事姚广孝。

此外,朱棣发动靖难一役,燕王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明史·仁宗本纪》)而依靠的是“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明史·姚广孝传》)此战,我们通常认为是朱高炽坚守之功,而鲜知是道衍攻守之力。

道衍死后,朱棣“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国朝献征录》卷三记载朱棣对道衍的赞语:“广孝器宇恢弘,性怀冲澹。初学佛名道衍,潜心内典,得其阃奥,发挥激昂,广博敷畅,波澜老成,大振宗风,旁通儒术,至诸子百家无不贯穿,故其文章闳严,诗律高简,皆超绝尘世。虽名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不及也……广孝德全始终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泽被后世,若斯人者,使其栖栖于草野不遇其时以辅佐兴王之运,则亦安得播声光于宇宙垂功名于竹帛哉。”

明代著名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在《续藏书》卷九中说:“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永乐第一猛将怎掠了儿之功?

1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临近尾声,又出现一个熟悉的面孔,但已非英姿勃发,而是老态龙钟。

明成祖先是笑他爬山气喘吁吁,再是直呼老兄弟多保重,再是让他收了朱高煦的赃银好好留着。

此人便是靖难先锋大将朱能,官拜成国公。

他是否和朱皇帝沾亲带故,史书没载,但他是安徽人士。其父朱亮曾随朱元璋渡江作战,“积功至燕山护卫副千户”。朱能顶了父职。看来是本家的成分多些,不能因姓朱而归为皇族。

电视剧表现朱能对明成祖是极其忠勇的。朱高煦与朱高炽内斗白热化,送万两白银给老将朱能,朱能不敢不收又不敢收,也不想掺和太子之争,于是找到朱棣告罪。朱棣说,你收了就收了,干净了一辈子也没什么积蓄,就拿这笔钱养老。

朱能辞退不掉,就辞职归养。宣德元年,朱高煦造反,朱能又出场了。老将披挂,帅千余家丁参战,原来他拿朱高煦送的那笔钱操练家丁。

编剧和导演整出这一曲戏,也是为了表现明成祖深谋远虑,未雨绸缪。只是,他们却忘了历史上的朱能,早在永乐四年就病逝军中,不存在老态龙钟的人生,他死时只有三十七岁。

还好,电视剧把朱能之子朱勇征战朱高煦的历史事件,改成了朱能战朱高煦的戏份。

功成不必在朱家儿子,建功必须有朱家父子。

朱家父子作为大明朝超忠勇、一等一的悍将,建功不惧死,功成自封王。2

朱能最初是燕王藩邸副侍卫长,随朱棣北征,降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他只是参战人员,护卫主帅,有功也不见封赏。

当朱棣发动所谓的靖难一役,就要靠他真刀真枪地拼军功,用实力说话。果不其然,被主子调教得好的特务营副营长,一旦放出就独当一面,很快战功卓著。《明史·朱能传》说:“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张玉善谋,帝倚为左右手。玉殁后,军中进止悉咨能。”

朱棣起兵时只有府中八百勇士,而城外有防患燕王的十万甲兵。只有他要造反,特务营长是一马当先、最不怕死的。丘福、朱能与张玉,冲杀出府,迅速诛杀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夺九门,进指挥同知。

朱能升格为先锋大将。他时而独率大军夺蓟州,杀马宣,攻遵化;时而随朱棣破雄县,擒守将,降鄚州,过关斩将,长驱直入。

在真定一战,朱能击溃明太祖留下的大将、朝廷主帅耿炳文,并率三十敢死士追击至滹沱河。耿炳文整兵再战,朱能跃马大呼,直冲南军,俘获三千余众,升都指挥佥事。

李景隆代耿炳文挂帅,兵将翻倍,但已掌燕军左军的朱能,在郑村坝大败李景隆。

而在此前,随朱棣拿下宁王朱权的八万精锐,也是朱能率部袭击成功。

建文二年十二月,燕军兵败东昌,朱棣身陷重围,张玉战死。朱能与周长等人殊死战斗,护着朱棣突围而出。

建文三年,燕军在夹河失利,大将谭渊战死。朱能赶到,击败南军,重振士气。

建文四年,燕军在淝河战败,大将王真战死。众将都劝朱棣退兵,朱能按剑而起,道:“汉高十战九败,终有天下。今举事连得胜。小挫辄归,更能北面事人耶!”

朱言一出,燕王更坚决,诸将都闭嘴。破釜沉舟,直捣应天。

朱能越战越勇,燕军势如破竹。朱棣拿下金川门,成为南京城和大明王朝的主人。

论功行赏,武将序列,朱能仅次于丘福,“被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禄二千二百石,与世券。永乐二年兼太子太傅,加禄千石”。3

朱能为人“雄毅开豁,居家孝友。位列上公,未尝以富贵骄人。善抚士卒。卒之日,将校皆为流涕”。朱能左右逢源,谦和待人,爱兵如子,很得军心,难怪备受朱棣厚待。

丘福不然,起兵前是燕山中护卫千户,而朱能是副千户,丘福是朱能的上司。功成名就时,淇国公丘福通好汉王朱高煦,常同朱高煦打压储君朱高炽,惹朱棣不高兴,加之多次外征连连吃败战,甚至被俘遇害,惹恼明成祖“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而朱能在永乐四年七月,被明成祖任命为征夷将军,征讨安南,同年十月病逝于军中,时年三十七岁,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不仅如此,在《明史·张玉传》中记载:张玉在“洪熙元年三月加封河间王,改谥忠武,与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荣国公姚广孝并侑享成祖庙廷”。这将朱能列为朝廷给予最大表彰的靖难四大元勋之一,可谓是荣耀备至。

让朱能不能想到的是,在他病逝二十年后,朱高煦起兵造侄儿皇帝朱瞻基的反。再过六百年后,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特地将他延寿至少二十年,将其子朱勇挥师讨逆的功劳,设计到了他的身上。

当年,朱能死后,朱勇袭爵成国公,被明成祖“以元勋子特见任用。历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乐二十二年从北征。宣宗即位,从平汉庶人”。

汉庶人,即朱高煦,宣宗以其谋逆贬为庶人。

宣德元年,朱高煦叛乱,朱勇随宣宗出兵讨伐。朱勇建议兵贵神速,应全速前进。宣宗采纳,大军直抵叛军盘踞的青州城下。朱高煦慑于威势,出城投降。

不久,朱勇代替张辅接掌中军都督府,甚得宣宗倚重,宣德三年进封太保。

朱勇虽是武将出身,“勇頳面虬须,状貌甚伟,勇略不足,而敬礼士大夫”。着实难得。

正统十四年秋七月,也先率瓦剌大军南侵,王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

王振全权掌握大军一举一动,使能征惯战的朱能、张辅不能出谋划策、调兵遣将,导致深陷土木堡做困兽斗。朱能“迎战鹞儿岭,中伏死,所帅五万骑皆没”。

一代骁勇悍将,在阉宦专权的时代,竟死于无可奈何的全军覆没。

但朝廷并未因此宽恕他,“于谦等追论勇罪,夺封”。其子朱仪请求安葬祭祀,被景泰“帝以勇为大将,丧师辱国,致陷乘舆,不许”。

天顺初年,明英宗复位,并未因朱勇战败全军覆没而归罪与他,而是追封为平阴王,谥武愍。

在这一点上,于谦执法太认真。但明英宗要比景泰帝大度,毕竟他是当事人,最有发言权。

纨绔大将军的皇帝梦

1

虎父犬子,此言用在明初李文忠和李景隆父子身上,还是很恰当。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老朱打天下,为报姐夫饱饭之恩,特地把文忠收为养子,改姓朱,也是怕外甥没军功不好在将来封个国公郡王之类。然而,文忠很争气,不但仗打得好,而且有谋略。功成名就时,老朱让他改回李姓,成为大明开国六大国公之一。明太祖“大封功臣,文忠功最”,与文臣首辅李善长“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死后皇帝“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虎父。(《明史·李文忠传》)

李文忠出身贫寒,但其子是皇家贵胄。老大李景隆(小字九江)不用上战场攒军功,其父一死,他就顶职做了曹国公,且“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老朱皇帝也喜欢这个外侄孙。《明史·李景隆传》重点表扬了这个娃,一是长得好,“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二是懂礼仪,“没上朝,进止雍容甚都”;第三点最为关键,“读书通典故”,这对于小来没读过什么书的朱元璋而言,是朱家的明日之星,幸甚。

所以,老朱经常历练小李,让他平时来列席朝会,或外放多省练兵,还让他为副帅随征西大将军耿炳文出征。

小李表现不错,建文帝上台后还请他抓回了图谋不轨的周王朱橚。但是,也是这个能干的小李,最后跟老奸巨猾的舅爷爷朱元璋开了一个大玩笑。2

朱棣发动靖难一役,老将耿炳文率军北征,吃了几次败仗,进入相持阶段。

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想到了李景隆,赶紧联名向建文帝保荐,由其出任大将军。建文帝朱允炆对这个表兄挂帅,极其重视,“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赐先帝拜将的通天犀带,赠天子斧钺,与专征专伐大权,以示恩宠,足见对其寄予了殷切厚望。

李景隆涕泪婆娑,立誓六个月内,提朱棣头颅报效皇恩。

牛!但这个牛气哄哄的李大帅,以前没打过一次大仗。经验没有,教训没有,虽有过一点军功,那都是纸上谈兵,敲边鼓捡些桃子而已。

燕王朱棣获悉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大喜,说:“李九江,纨绔少年耳,易与也。”他率领精锐出击,留老和尚道衍辅佐胖世子朱高炽留守,说只要坚守不战,就可以取胜。

果然,李景隆听说善战的燕王表叔外出,便率大军进围北平,却被不善战的朱高炽“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李景隆围而不攻,还被道衍不时派出的兵将袭杀,最后被回师反击的燕王精锐打得落荒而逃。

与其父“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完全相反,李景隆与燕军对阵,坐拥重兵,却心胸褊狭、人性肤浅,活脱一狗崽子,窝囊之至:

一是“不知兵,惟自尊大”,吆五喝六,弄得手下众将都不愿为其所用。

二是“忌能功”,谁有本事就敲打谁,都督翟能猛攻北平张掖门,几近城破,李景隆赶紧鸣金收兵,谁敢进攻就砍了。

三是权欲很大,虚报战事,弄得建文帝误以为李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哪知李贵公子仗打不好,却弄得“风雨舟坏,赐物尽失”,建文帝只好重新再赐。

草包打仗本无能,再大权力也枉然。李景隆信誓旦旦,要大败燕军,要活捉朱棣,以报皇上隆恩,但集结了六十万大军,在白沟河一战被朱棣打得“复大败,玺书斧钺皆委弃……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南军遂不支”。

李景隆因统军无能,致使建文朝廷能战的兵力悉数覆灭,被召回京师。

蔡东藩在《明史通俗演义》中说得好:“景隆仅优文学,素未典兵,安可寄以干城之任?子澄误荐,建文误用,宜其丧师覆辙也……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

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纷纷上疏,认为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应予诛杀。

当初极力保举他挂帅的黄子澄更是悔青了肠子,和方孝孺连连上奏,要诛杀之。

建文帝怯于表兄弟情深,放过了李景隆。这一放,李景隆在朱棣屯兵金川门时,率先“开门纳降”。3

大将军李景隆做了投降派第一人。《明太祖实录》卷十二说:“以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佐、都督佥事陈瑄有默相事机之功,加封景隆为奉天辅运推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