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21:04:1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导 论

1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当代已不再是社会生产关系,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2)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包括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研究

①经济制度是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

②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一定的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对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定的经济制度也只有在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两者之间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要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1)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人们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经验,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同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能不能由此认为只要变革了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

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但并不能由此认为只要变革了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也标志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落后陈旧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超越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因此,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既不能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不能超前生产力的发展,要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经济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自觉的行动,因而经济发展过程是受人,而不是受经济规律支配的”,这一看法正确吗?

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尽管经济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自觉的行动,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面进行的,而这种生产关系又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一定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定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既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当然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因而也就不能自由地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条件。(2)只要存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经济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可以用自己自觉的行动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但既不能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也不能制定或创造经济规律。不仅如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而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行事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经济规律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3)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消灭、改变经济规律,也不能制定、创造经济规律。但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并能够自觉地利用它来为自己谋福利。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得越正确,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影响经济过程。所谓自觉运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充分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从而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5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包括唯物辩证法、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等。其中,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2)唯物辩证法就是强调实事求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特色之一。(3)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表现在:

①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②为了揭示生产关系及其规律,又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从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研究经济问题,从量变转化为质变上考察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从发展和变化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从对立统一规律上认识矛盾,区分矛盾的性质,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就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揭示出深藏在经济社会发展现象背后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过程。(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际上就是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自身。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是如何表现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定能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理论品质蕴含在它的创立中,反映在它的特征中,体现在它的发展中。(1)在创立中蕴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它的创立中已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主要表现在: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2)在特征上反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在它的特征上,主要表现在: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统一。(3)在发展中体现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列宁、斯大林,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之中。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发展中的体现,是与它的开放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

1如何理解人类生产由孤立的小生产发展成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谈谈你对社会分工及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认识。

答:(1)人类生产由孤立的小生产发展成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的。社会分工作为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既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又包括各部门内部的分工(如工业内部分为纺织、造纸、食品、冶金、机器制造等等)。社会分工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2)对社会分工作用的认识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

①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a.原始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发现了可以驯服和在驯服后可以繁殖的动物,于是有些部落就逐渐专门从事饲养牲畜,成为游牧部落,引起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这便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以及金属加工、纺织、酿酒、榨油等生产活动开始发展,出现了手工业。起初手工业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副业,后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c.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级,这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三次社会大分工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

②正是因为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劳动产品才会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才产生了商品经济。(3)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认识

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真正形成是在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之后。18世纪70年代人类科技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随着机器被大量投入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形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空前提高,其特征表现在:

①在生产资料的使用上,由个人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实现了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②在生产过程中,由一系列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就一个企业来说,生产过程必须由许多工人分工协作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就不同部门的企业来说,生产过程表现为许多相互联系的部门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在生产的产品上,由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社会化,即一个产品往往要经过多个企业,甚至多个部门的共同生产才能最后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

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发电机和内燃机被普遍使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人类进入了“信息和网络时代”。这一切都使得人类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地提高了。

2如何理解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巨大进步?

答:(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反映着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自身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从经济体制上划分的。(3)商品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为基础,随着商品经济关系不断发展并覆盖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过程,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由市场体制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起基础调节作用。

3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竞争的长期性和必然性。

答: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竞争的长期性和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2)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制度,雇佣劳动从对资本的“形式从属”转变为“实际从属”,不仅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切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3)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暴露出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一面。生产的社会化要求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中表现了出来。(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限度内的不断调整,一方面推动着生产社会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它还有相当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在不自觉地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着物质条件,表现出它离社会主义门槛越来越近。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5)但是必须看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战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共同富裕,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4经济体制从来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它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紧密联系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却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应该怎样解释这一经济现象?

答:(1)经济体制从来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它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紧密联系的。这句话表明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基本制度独立地存在和孤立地运转,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2)经济体制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的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3)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之所以能够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其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5按一定比例配置资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共有的客观规律,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普遍存在,绝不可被社会生产的任何形式所取消。但是,这个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即资源配置方式,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会有所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其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吗?

答:这句话包含了合理配置资源必要性的经济学道理。其具体表现在:(1)合理配置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2)在任何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都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总是有限的。由于社会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投入某种产品生产上的资源增加,就意味着投入其他产品生产上的资源减少,因此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人们需要对既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作出选择,以保证稀缺的资源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组合,分配给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者,获得最优的效率。(3)按一定比例配置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存在并发生作用,并不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这个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一样的。按一定比例配置资源的形式,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它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定计划直接分配来实现。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1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这两种商品具有同等的效用。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也就越大;效用越小,交换价值也就越小。这一观点对吗?

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商品具有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是难以比较的。(2)不同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其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两种根本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这是由于它们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3)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是难以比较的。但是,商品作为价值,却是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的,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4)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而不是商品具有的同等效用。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切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这一论断能成立吗?

答:该论断不成立,具体分析如下:(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成立的。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或价值的实体。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价值的,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3)并非一切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两种根本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这是由于它们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4)有些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为满足他人需要而生产,也是没有价值的。

3有人认为,“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了价值尺度的职能”,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2)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可以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本质上相同的东西,使各种商品在价值量方面能够得到比较。(3)但是各种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能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具有相同的质,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既然商品价值的质表现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那么,商品的价值量就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来决定,因而它们本身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的。(4)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只因为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才统一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

4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能不能由此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答:不能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具体分析如下:(1)决定商品价格的关键在于商品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各个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同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只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但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承认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社会价值。(3)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具体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这是因为,商品价格虽然要以商品价值为基础,但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市场具有滞后性,因为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不会偏离商品价值。(4)商品的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使得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相一致。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相一致,但这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①从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②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怎样变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5)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既不是无限地上涨,也不是无限地下跌,商品价格归根到底是要受价值制约的,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

5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这一论断能成立吗?

答:这一论断是成立的,具体分析如下:(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2)商品价值量是由当今社会生产水平下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价值量也就越低。(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会增多,但并不改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总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所以,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6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货币流通规律原理阐述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的意义。

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其中,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2)按照这个规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或者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这两者都会严重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必须加以克服。(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通过计划地投放和回收货币,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或紧缩。(4)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也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它是稳定市场物价,促进生产发展,安定人民生活,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

7结合时代的变化,谈谈如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答:(1)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劳动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2)理论界提出了各种价值理论,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上述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论解释。经济学家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3)当今的情况与马克思时代已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及其核心观点能否解释当今社会实践,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面前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4)因此,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的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从理论逻辑与现实活动相结合的双重视角,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沿着历史考察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路径,通过对有关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若干理论与实际活动做出抽象概括并建立经济数学模型,以达到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目的。

8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劳动当做自己的躯体加以同化,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使命相适合的职能。

资料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65、56~57、2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结合以上论述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答:(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与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9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69大门类10800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职工3万人。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美等地设厂,并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海尔电脑对产品研发、生产、检验等方面的要求一直十分严格。随着我国加入WTO,海尔电脑的这一优势将逐步显现出来。如今,海尔电脑的大多数标准正在向着国际标准靠拢,有些地方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海尔在家电产品的功能和技术的开发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正是这种技术实力形成了海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技术上能够得到不断更新,在产品功能上得到不断的加强。海尔电脑把家电的优势与IT结合以来,从服务和应用开发入手走出了一条家电产品与IT产品融合的道路,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走应用技术的开发之路。正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确保了海尔电脑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够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材料2

1996年底,海尔在印尼的公司成立。这是海尔跨国经营迈出的第一步。

当时,距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才不到两年。紧接着,在其后的两年时间内,海尔快马加鞭,从东南亚跨到西亚,一直到登陆北美大陆。如今,当中国加入WTO,国内无数企业忐忑不安时,海尔已在国外拥有了9个工厂、14个海外贸易中心、175个海外专营商、3.8万个海外营销网点和1.2万个售后服务中心,另有意大利等10个工厂正在建设之中。近年来,海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海尔发展的目标是21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材料3

海尔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

——营业额:2013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803亿元,而1984年只有384万元,保持年143%的平均增长速度。

——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13年实现利税108亿元,是收入增幅的2倍。

——职工人数:2012年职工人数达到7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12年是1984年的87.5倍。

——品牌价值:2011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962.8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25倍。

——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个门类151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

——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万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出口创汇10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运用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海尔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及其经营的成功所在。

答:(1)海尔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①商品的价值量就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来决定。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海尔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作法,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生产同样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各不相同,都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会产生收入上的差别。这样,率先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海尔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作法,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2)海尔经营的成功所在:

①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表明海尔经营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②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美等地设厂,并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今,海尔电脑的大多数标准正在向着国际标准靠拢,有些地方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表明其注重市场的开发与经营,并放眼世界,注重海外市场的开发与建设,走名牌战略的发展道路。

③海尔电脑对产品研发、生产、检验等方面的要求一直十分严格。表明其重视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重视产品质量,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10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假设一年社会所需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单位货币每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

材料2

假设一年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4000亿元,互相抵消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单位货币每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

请回答:(1)根据材料1,一年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2)根据材料2,一年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如果货币发行过多,贬值多少?贬值后每元货币值多少?

答:(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14000亿元/8=1750亿元。(2)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带时限的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14000-3500+4000-2500)/8=1500(亿元)

②货币发行2000亿元,货币贬值500亿元。

③贬值后每元货币价值为1500/2000=0.75(元)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割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和前提是什么?

答: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因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发生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说明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的增殖。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已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2)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而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3)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是按价值购买的,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答:(1)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这些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为资本家所有、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这里重要的是,要把物的自然属性同物在一定条件下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区别开。(2)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因此,资本虽以物的形式存在,但其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

3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1)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劳动产品。这种劳动过程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在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以后实现的,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①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②由于工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都已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也都归资本家所有。(3)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殖过程无非是价值形成过程到一定点的延长。

4辨析“由于生产价格经常与价值相背离,因此,生产价格是对价值和价值规律的否定”这一观点的正误。

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2)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二者在量上却经常是不一致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小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才大体相等。(3)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就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一差别的存在,使生产价格与价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4)但是,这种背离并不意味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这是因为:

①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

②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格也会下降。

由此可见,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改变。

5“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资本自身的产物,因此,利息与雇佣工人的劳动无关”。这一看法正确吗?

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货币资本所有者将其闲置的货币资本贷放出去是有条件的,它要规定偿还期限,还要获取报酬。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但是,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闲置的货币资本转变为职能资本后会获取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对平均利润享有占有权,贷人资本进行经营的职能资本家也同样对这些平均利润享有占有权,这就决定了借贷资本家不能以利息的形式将平均利润全部占有,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会因无利可图而不借贷资本经营企业;同样,职能资本家也不能独自占有全部平均利润,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货币资本贷放给他。(3)因此,职能资本家必须与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借贷资本所带来的平均利润,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家,余下部分作为企业利润归自己占有。由此可见,借贷资本家虽然不直接剥削雇佣工人,但由于他获得了利息,因而也参与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1马克思指出:“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产业资本循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不仅货币资本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不断地循环下去,而且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也必须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不断地循环下去。因此,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2)产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就必须使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连续地、并列地进行。因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

就是说,产业资本家必须根据生产中的实际要求,按比例地把预付资本分成三部分,同时并存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及三种循环形式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资本在离开购买阶段、进人生产过程时,另一部分资本则离开生产过程以商品形式进入销售阶段,第三部分资本以货币形式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交替进行,才使资本循环得以不间断地进行。

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

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都必须顺序地经过三个阶段,依次变换它们的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不停顿地循环下去。如果任何一种职能形式或循环形式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生停顿,都会使整个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或停顿,使价值增殖不能正常实现。如果在购买阶段发生停顿,货币就会成为贮藏货币,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去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如果在生产阶段发生停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被闲置起来,不能相互结合进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不能进行;如果在销售阶段发生停顿,也就意味着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就不能收回,剩余价值也不能得到实现。

2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试分析怎样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答:(1)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来表示。周转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由于资本循环需要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所以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2)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由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正常的停工时间四个部分组成。在这四个部分生产时间中,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起决定作用。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那些非劳动时间。(3)资本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流通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市场的供求状况,产地距离市场的远近,交通、通信和运输条件的方便程度等。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尽可能靠近市场,拥有便利的交通、通信和运输条件。

3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这一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以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为依据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①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使用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因此,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就叫作不变资本。

②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但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依据的。

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形态。生产资本的构成,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①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它的价值则按照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②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以及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以原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态上是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实物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一次性全部地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出来。但是,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在商品出售后,一次全部收回,所以也称为流动资本。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进一步说明其含义及实践意义。

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含义、实现条件及实践意义

①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指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即第C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它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基本的比例关系:第一部类所能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为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从这一基本条件可以引申出两个条件:

a.Ⅰ(c+v+m)=Ⅰ+Ⅱc;C

b.Ⅱ(c+v+m)=Ⅰ(v+m)+Ⅱ(v+m)。

这两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要保持基本平衡。

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践意义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当人们谈及总供给、总需求概念时,很容易联想到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似乎总供求分析就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实际上,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包含着总量分析的重要思想:一是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的平衡,二是供求总量内部构成比例的平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问题。这两大平衡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的根本前提,也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根本出发点。因此,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石,也是西方宏观经济模型的雏形。(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含义、实现条件及实践意义

①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含义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指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投入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②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从这一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