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办好家庭牛蛙养殖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03:31:41

点击下载

作者:魏文志,丛宁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怎样办好家庭牛蛙养殖场

怎样办好家庭牛蛙养殖场试读:

前言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党的十六大报告也要求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之一。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的食物结构中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比重越来越大,直接消费的粮食将会越来越少,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必须顺应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

青蛙肉味道鲜美,虽然我国明文规定禁止捕杀,但总有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造成青蛙地下交易市场异常活跃,以致野生蛙资源量大大减少。当前大力发展养蛙业势在必行。牛蛙适应性强,繁殖力高,有较强的生活力。我国长江以南的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区,水域和沼泽资源丰富,水草充足,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养蛙。

我国人多地少、可耕地面积稀缺。牛蛙养殖占地面积小,甚至可利用非耕地资源进行养殖。同时国际市场对蛙肉的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欧、美、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因此养殖牛蛙对增加农民收入、赚取外汇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按照选择建造一个牛蛙养殖场到商品牛蛙上市的顺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逐一介绍,适合初学者或已有一定经验的养殖者阅读,也可作为有关实用技术培训的教材。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和欠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一、怎样选择牛蛙的优良品种

牛蛙是世界蛙类中仅次于非洲林溪蛙的一种大型食用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因其鸣声宏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牛蛙原产于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由于个体大、经济价值高,通过驯化移植,现已在日本、古巴、意大利及东南亚等地区广泛养殖。牛蛙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牛蛙体大肉肥,是世界著名的肉用型蛙类,特别是蛙腿在国际市场很畅销,蛙肉是含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营养食品。牛蛙的皮可制成特种皮革,加工后的皮革经染色处理,可制精美的皮鞋,手提包及手套等。牛蛙蛙油可制作特种工业用油和护肤保健品,蛙的废弃物可加工成水产和畜禽的饲料。

养殖牛蛙投资少、周期短、收益大、养殖技术不复杂等优点,所以已成为一些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近年来,牛蛙养殖发展很快,每年新增加的养殖户很多,迫切需要掌握牛蛙养殖技术,而首先是引种技术,现介绍如下。(一)引进种类

引进什么种类进行养殖,是养殖户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市场上推销牛蛙种类的宣传颇多,说法不一。养殖户要提高识别能力,科学决策。目前我国养殖的经济蛙类较多,如黑斑蛙、虎纹蛙、棘胸蛙、林蛙、美国青蛙等。

1.黑斑蛙

俗称田鸡、青蛙。成体体长8cm左右,雄性略小。皮肤不光滑,背部两侧各有1条浅棕色的腺褶,叫背侧褶。两侧褶之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若断若续,长短不一。背面为深绿色、黄绿色或带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背中央常有1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纵背线,由吻端直达肛门。腹面白色无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雄蛙口角处(咽侧)有1对外声囊;第一指基部有粗肥的灰色婚垫,满布细小白疣。

黑斑蛙常栖息于池塘、水沟、小河、湖泽、稻田或水域附近的草丛、旱地。产卵季节长,从3~6月都可采集到黑斑蛙的卵。卵成块状,每块约有2000~3500粒卵,卵径为1.7~2m,动物极为深棕色,植物极为乳黄色。蝌蚪大,口小,眼在头背侧,眼间距宽。当长出5cm左右长的后肢时,体全长达5cm左右。尾鳍发达,尾细弱,末端尖圆而细窄。蝌蚪绿褐色,有不规则的深色小斑纹。

黑斑蛙分布很广,全国20多个省市都有自然分布。

2.虎纹蛙

俗称水鸡。体大粗壮,体长12cm左右,体重可达250g。皮肤极粗糙,背部、体侧、四肢背面满布大小疣粒,背部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纵脊,称肤棱。颞褶明显,头前端及腹面皮肤较光滑。背面黄绿色略带棕色,背部、头侧和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四肢横纹明显,咽喉部有黑斑。雄蛙有1对咽侧下外声囊,前肢粗壮,灰色婚垫发达。虎纹蛙栖居于稻田、水塘、丘陵及山脚下的旷野中。白天隐藏在田穴中,穴深约30cm。蛙声如狗吠。虎纹蛙的卵直径1.8m,动物极为深棕色,植物极为乳白色,单个漂浮在水面上。繁殖季节为4~7月。

虎纹蛙的蝌蚪生活在静水或稻田中,一般栖息在水底,体形扁宽,背面绿褐色杂有黑色小点,眼及口两侧有金黄色斑点,上尾鳍有细斑点。

虎纹蛙分布于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3.棘胸蛙

棘胸蛙体肥壮,体长10~13cm。皮肤粗糙,雄蛙背部有许多窄长疣,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头、躯干、四肢的背部及体侧布满小圆疣,以体侧最为明显。两眼后端有横置的肤沟,颞褶极显著;背部深棕色,两眼间有一黑横纹,上、下唇边缘有黑纵纹。雄蛙有1对咽侧内声囊。雄蛙胸部满布分散的大刺疣,疣基部隆起,中央有明显的角质刺,咽部有时也有厚缘膜;关节下瘤及掌突均发达,第一指基部粗大,内侧三指均有黑刺。雌蛙胸部无刺,背面有分散的圆疣,疣上有黑刺。

棘胸蛙喜栖息于高山深谷和草木丛生、阴凉安静、清水长流及饵料充足的山溪水坑下,或附近水塘的自然洞穴内。栖息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繁殖季节居石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岸贴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20~25cm,洞底略低于洞口。

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适宜(16~26℃),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减少,生长停滞,直至冬眠;超过30℃时会出现夏眠,水温在36℃以上则活动异常,甚至死亡。

4.林蛙

林蛙成体体长范围为40~70mm,平均54mm。头略高,头宽约等于或小于头长,皮肤较平滑,背部及体侧有分散的圆疣或长疣,有时在肩上的疣粒排列呈“八”字形;生活时多数背面浅灰褐色或土黄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斑点。雄蛙腹面大多数是乳白色,雌蛙腹面一般为红棕色;雄蛙前臂略粗壮,第一指有极显著的灰色的婚姻垫。蝌蚪期体背面黑褐色。中国林蛙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喜栖息于山林、沼泽、水塘、水沟和水坑等静水水域附近,以林间草地为多。

5.牛蛙和美国青蛙

美国青蛙和牛蛙原产地都在北美洲,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也极相似。

牛蛙于1962年从古巴引进我国,分别放养于云南、广东、湖南、浙江、天津、上海等地的科研单位和养殖场。当时主要采取繁殖与粗放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繁殖与驯化,牛蛙已完全适应了我国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其后大面积进行人工饲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美国青蛙是继牛蛙后,于1987年引进我国的又一食用蛙。美国青蛙原产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一带,蛙体略小于牛蛙,耐寒力较牛蛙强,适应性广,性温和,不怕人,不怕惊扰,不善于跳跃,易防逃,易管理,生长速度快,对蛙类易感染的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是一种比牛蛙更适合人工养殖的蛙种。美国青蛙由两眼后端至背中部有一纵肤沟,皮肤较光滑,肤色呈黄褐色,但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变色,幼蛙呈青色。习惯食用青蛙的消费者,喜欢偏食皮肤绿色较多的沼泽绿牛蛙,即“美国青蛙”。若以加工为主,则以牛蛙优于绿蛙,牛蛙蛙腿粗,皮张大,价值高于其他两种蛙。

美国青蛙与牛蛙的区别比较如下。(二)科学引种

要根据自己的养殖技术水平和经营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引种对象和引种时间。一般地讲,有下列几种方式可供选择:

1.买进幼蛙培育成商品性肉蛙

选种方式较适用于初次养殖或养殖技术不高的养殖户。相对而言,从幼蛙养到成蛙,技术难度不大,牛蛙成活率高,而且经济效益也较显著。幼蛙引种除冬眠期外,其他时间均可进行。若早春引种越冬幼蛙,养至秋冬即可达到商品规格,但最好不要在秋末冬初引种幼蛙,因为幼蛙体质较弱,不易顺利越冬,管理不善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2.引进成年种蛙

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以繁殖蝌蚪为主要目的的养殖户,要求养殖者必须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具有一定的繁殖孵化和育种设施,成蛙宜秋季引种,因秋季气温适宜,成蛙体质强壮,能正常越冬,且经过冬春两个季节饲养后,个体都长得膘肥体壮;且秋季运输后,离繁殖季节还有较长一段时间,有利于种蛙逐步适应新环境;运输过程中受伤的蛙,也容易恢复到第二年春末即可产卵。但如在春天引种,因为种蛙经过漫长的越冬期,身体一般都比较消瘦,运输过程中容易受伤,且此时正值天气转暖,伤处也容易被细菌感染,常导致病变而死亡,运输成活率较低。若必须春季引种,宜选择腹部膨大,有卵块者,这样引种后1~2个月即可产卵。夏季不宜引成蛙,因此时天气炎热,不易运输,更主要的还因为大多数蛙已产过卵,要养到次年才能繁殖,周期长,成本高。

引种最好能到科研单位。生产和经营单位一般都不注意种的选育,往往用商品蛙作种蛙出售,所以很难避免近亲繁殖出来的牛蛙,甚至还很可能是用同窝的雌雄蛙配对的牛蛙。用这种牛蛙进行繁殖的子代,质量差,还会出现一些遗传性疾病。雌雄种蛙的配比,原则上掌握在1:1,雄蛙可略多一些。雄蛙不能太少,少了会影响和雌蛙正常抱对;也不能太多,多了会引起雄蛙相互为争夺雌蛙而产生干扰,也会影响雌雄种蛙正常抱对。

3.引进蝌蚪

这种方式常被那些以培育成幼蛙来销售的养殖户采用。春季若买到越冬的蝌蚪,养到6月份即可完成变态成幼蛙供销售,也可养到年底作为商品肉蛙销售。若在秋天引种的蝌蚪,必须加强饲养和管理,使其在冬眠前完成变态。若不能做到完全变态,则会影响其顺利越冬。也可通过控制饲料,即减少动物性饲料,增加植物性饲料,使蝌蚪推迟变态,以利于蝌蚪顺利越冬。二、牛蛙的生物学特性

了解和掌握牛蛙的生物学特征是进行牛蛙人工繁殖、蝌蚪培育、商品蛙养殖及疾病防治的基础。(一)牛蛙的外部形态特征

牛蛙成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牛蛙的头呈三角形,宽而扁,背部隆起呈驼背状,颈部短缩而不见,头和躯干之间无明显界限。与其他蛙类不同,头前端有外鼻孔一对。眼椭圆形,有上下眼睑,具不可活动的上眼睑和可活动的下眼睑,上眼睑大而厚,下眼睑的上方有一层折叠透明的瞬膜,潜入水中游泳时可以向上移动,遮盖眼球,起保护作用。眼之后为圆形的耳鼓膜,无外耳。纹膜雌小雄大。口腔内有肉质发达的舌,舌根着生于下领边缘,舌尖平时折缩在口腔内,捕食时伸出口外卷入食物,口前位,口裂至耳鼓膜,前肢短,有四指,雄性牛蛙的第一指内侧有明显的灰黑色突起,为婚瘤,生殖季节特别明显。后肢长,有五趾,趾间有蹼达趾端。

牛蛙全身皮肤裸露,皮肤光滑湿润,具黏液,背部通常为深褐色,头及口缘呈鲜绿色,四肢颜色和背部相似,具有深浅不一的虎斑横纹。咽喉下面雌雄的颜色有差别,通常雄性为黄色,雌性为白色并有暗灰色斑点,在繁殖季节,它们咽喉部的色素尤为明显。腹部为白色,并夹杂以暗褐色或暗黑色斑点或斑纹,但不及背和四肢明显。

牛蛙具有变色的本领,其皮肤颜色,可在不同的光照度、温度和背景环境中发生变化,使身体的颜色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牛蛙背部的颜色常随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如果栖息在阳光下或明亮处,体色呈黄绿色,体表暗褐色斑纹十分明显。如果栖息在阴暗处,则呈黑褐色,斑纹不明显。牛蛙的变色,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捕捉食物。一般牛蛙在冬季和早春是深褐色,春末为鲜绿色,秋季又转为淡绿色。此外,幼蛙多为绿色。

牛蛙成体无尾,从外表看不出颈部。

一般来说,成蛙体长12.7~20.3cm,体重可达1kg,最重的可达2kg。

雌雄牛蛙在幼蛙时期外形上不易鉴别,但成蛙在外形上雌雄性各现特征,可以区别。(二)生活习性

1.栖息环境

牛蛙为水陆两栖动物。但喜水,登陆较少。多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江河、池沼、溪流、浅滩、湖泊等未被污染的淡水及其有草木遮荫的岸边。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中最早登陆,但只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牛蛙的皮肤全部裸露,保水性能不高,因此必须保持潮湿,以进行皮肤呼吸,弥补肺结构简单的不足。牛蛙白天常将身体漂浮于水面,仅头部露出水面,或躲在潮湿阴凉的水边草丛中、洞穴内,一遇惊扰即潜入水中。夜间四处活动,寻找食物。夏天高温季节,常栖息于阴凉的洞穴、浓密草丛、农作物地里;严冬钻入10~40cm深的不冻土层或1m左右深的洞穴、60cm左右水深的淤泥中,待翌年开春后破土而出。

2.群居性

牛蛙具有群居的特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气候的变化以及由此发生的食物组成和数量的改变对牛蛙的栖息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免受不良气候条件的直接影响,它们往往更换自己的栖息地。若原栖息地附近找到良好的生活条件时,对环境条件一经适应便定居下来,一般不轻易迁移。在干旱季节,若栖息地干涸,则牛蛙无法生活下去,即集群性迁移到有水的、食物丰富的环境中栖息。

3.归巢性

牛蛙还有归巢特性。当栖息环境恶化,如水域干涸、食物断绝、炎热难耐,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牛蛙即会集群迁移到别的适宜环境中。每到繁殖季节,牛蛙常集体迁移到池塘、河沟、沼泽地等环境优良的场所,高唱婚歌,互相嬉戏,抱对繁衍子代。完成生殖任务后仍能各返回原栖息地。这种定向迁移的距离可达9km之远。有人把牛蛙的眼睛弄瞎,它仍能从800m外返回原地栖息。因此,牛蛙在雨天黑夜能返回原栖息地就不足为奇了。一般认为牛蛙具有按地面或天文定向标进行定向活动的能力。

4.野生特性

有近3亿年野生历史的牛蛙被人类养殖还不足100年,而且大多为野外放养类型。因此,牛蛙至今还保持很多野生特性。如警觉性强,惧怕人类,稍受惊扰就跳跃逃跑或潜水、钻泥,利用保护色潜伏于草丛中;在人们围观下往往不吃食,在喧闹的环境下往往难以抱对,产卵或排精等。牛蛙性敏捷、怯懦、善跳跃和攀爬,牛蛙后肢十分粗壮、长大,善于跳跃。平时后肢“Z”字型曲卷,时刻准备起跳。见到食物时跳跃捕食,遇到惊吓时则跳跃逃窜。盘旋于牛蛙头部1.0~1.2m高度的飞虫,它都能准确无误地跳跃捕获。牛蛙能跳过1.2m高度,能跳达1.5m以上距离。还可以从一个很小的洞隙中钻进出养殖场,因此,人工养殖牛蛙,蛙场四周一定要建好围墙等防逃设备。

5.温度

牛蛙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具备恒温调节的结构功能。温度是决定牛蛙生存、生长和繁殖的极重要因素。牛蛙在一个栖息地中生存,一取决于栖息地的月平均温度;二取决于温度的上下极限。牛蛙现在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能得到发展,说明它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日本冈山为例,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为3.3℃,最高在8月,为27.0℃。美国以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为例,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为-0.05℃,最高在7月,为24℃。古巴以哈瓦那为例,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2月,为20℃,最高在7月,为27℃。我国广州月平均温度最低在1月,为13.7℃,最高在7月,为28.3℃。牛蛙所要求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8℃,我国广州仅在1月份不适应牛蛙的最适生活。

牛蛙被冻死的温度称为致死低温,当温度下降到6~7℃或更低时,牛蛙就逐渐减少活动,进入麻痹状态,其双目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但轻度的冷冻并不会使牛蛙致死,只有当血液和大脑完全冻结,随着体温下降到-1℃而发生深度冷冻时,牛蛙才不可能复活。

牛蛙体温的下降还使呼吸次数减少,同时,在低温下,牛蛙的皮肤呼吸比在活动时期所起的作用更大。

高温也会使牛蛙致死,34~36℃时牛蛙表现为不安跳跃,37~39℃时身体失去平衡,39~40℃为牛蛙的致死高温。凡受热致死的牛蛙均无法救活,因为受热造成的机体内部破坏是不可逆的。

温度还影响牛蛙的繁殖,在水温低于18℃,或高于30℃时均不产卵,若在10℃以下,雄性睾丸内的精子停止形成。温度还影响牛蛙的摄食活动,15℃以下,牛蛙逐渐减少摄食,若降到10℃以下,牛蛙进入冬眠时将完全停止摄食。

6.盐度

牛蛙不能存活在高盐浓度的水域,对农药也特别敏感,特别是蝌蚪。低浓度的农药能刺激蝌蚪运动,使活动不正常,易被天敌发现吞食;高浓度农药可立即致死。同时,蝌蚪越大,对农药越敏感;变态前后最为敏感,死亡率亦高,故在蛙池附近使用农药最好选用对牛蛙无害的低毒高效药品。化肥残留物亦能改变水体化学性质,使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水生植物过度繁殖。植物衰败分解,产生沼气或硫化氢等气体也会危害蝌蚪,有的化肥残留物则可直接刺激蝌蚪,并导致死亡。

7.湿度

环境湿度是限制两栖动物生存的主导生态因子。牛蛙蝌蚪生活在水中,即使短时间离开水也是不行的。由于牛蛙的皮肤是辅助呼吸器官,不具备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组织。牛蛙在干旱时,一方面可借提高体内的渗透压而减少失水,另一方面可迅速迁移到有水的地方或钻入比较潮湿的深土层中休眠,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但如果长时间把成蛙溺于水中,不让它浮到水面来呼吸空气也会窒息死亡。

牛蛙对于湿度的耐受力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湿度要求也增高。如果将牛蛙放在50℃的干燥空气中超过3小时,而体温却维持在35℃,在强烈蒸发下牛蛙很快死去。幼蛙在干燥和日晒环境下,30分钟会晒死;暴露在干燥空气中20小时,同样不能存活。温度在0℃左右,牛蛙肾脏停止排水。但生活在潮湿环境的冬眠蛙,通过皮肤吸收水分,使各器官含水量有增无减。

湿度还直接影响牛蛙的生殖。若没有水,牛蛙无法进行生殖以繁殖后代。

8.活动

牛蛙无论在跳跃或游泳时,主要是依靠后肢。牛蛙的前肢很短,主要用来支持头和胸,也能在跳起着地时承受冲击力。在体息状态下,前肢撑在地上,后肢卷曲,以随时准备起跳。后肢长大健壮,有四个关节,跳跃能力很强。当回避敌害时,后肢用力一蹬即能跳到1.4~2.7m远的深水或茂密的草丛里去,是其体长的14倍左右。一般来说,牛蛙可跳1m多高,约为体长的5倍。

牛蛙的后肢是游泳“推进器”,它们把蹼足猛然向后弹踢,便能使其快速游泳。游泳时,把身体悬浮在水里,四肢伸开,只将眼睛和鼻孔露出水面。

牛蛙动作敏捷,感觉灵敏。若有人轻步走过,距其12m左右也能被发觉。牛蛙隐蔽活动能力很强,有人在饲养池内共养20只成蛙,一次清池检查,摸了几遍池底淤泥,只捉住9只,但到晚上投喂饵料时所有成蛙又同时出来摄食。故在清池、移池时必须仔细检查。

牛蛙一年四季的活动状况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异。早春温度在10~12℃时,休眠的牛蛙开始复苏,清明至霜降是牛蛙的活动期,其中立夏至秋分是牛蛙活动最活跃阶段;每年立冬前后到翌年惊蛰是牛蛙冬眠期。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牛蛙即失去活动能力,开始休眠。休眠期内的温度以0~5℃较为适宜,温度波动不要超过3~5℃,当休眠期内的温度一直波动在5~10℃,使牛蛙处于动静不安状态,势必影响正常休眠而导致体内积蓄的营养物质很快消耗,以至瘦弱或死亡。当气温回升10℃以上时,牛蛙则又从栖息地爬出来活动觅食,冬天也不例外,故牛蛙无绝对休眠期。

生殖季节牛蛙的活动量加大,雄蛙不时高声鸣叫、追逐,寻求配偶。雌蛙则闻声跳跃或游动,寻找雄蛙。牛蛙在暴风雨夜间一般不出来活动。健康的牛蛙很惊觉,一旦触之,立即逃跑,被捉时抬头睁眼伸腿挣扎,放开时跳跃而去。而病蛙活动迟慢,喜欢钻泥。

牛蛙生性贪图安静,喜欢栖息在江河、湖泊、溪沟、沼泽、池塘等岸边草丛中,惧怕惊吓干扰。白天,牛蛙或用前肢抓住漂浮物将身体悬浮于水中,仅露出一个三角形头部呼吸;或躲在阴凉潮湿的草丛、洞穴里休息。一旦遇到惊扰,大多即刻潜入水中,逃之夭夭。晚间,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则四处活动、寻食。倘若生态环境喧嚣嘈杂,噪声严重,牛蛙即会迁居他方,寻找安静新居。若人为设栏,使它无法迁居时,牛蛙则表现焦躁不安,跳跃不停,寻洞欲逃,或者深藏洞穴、草丛中不食不动。因此,人工养殖牛蛙时,蛙场一定要建在环境安静的地方。(三)摄食特性

牛蛙的食物范围广,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其食性在不同发育阶段食性不一样。

蝌蚪期为杂食性,对食物要求不严,水中浮游生物几乎都能摄食,还可摄食一般喂鱼的饲料,特别嗜食煮熟的蛋黄、生鱼肉、肝脏、蝇蛆和煮熟之马铃薯、甘薯、米糠、花生粕等,其余如豆腐、水果皮等均可作为饵料。

幼蛙和成蛙则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牛蛙由于两眼之间距离较大,看不见静物,但对活动的物体敏感,故只能捕食活动性的动物饲料,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及哺乳类。被吞食的动物大多对农作物、森林、建筑木材和人类等有一定危害性。例如螟蛾、蝼蛄、蝽象、叩头虫、蚜虫、蟋蟀、蚁类及蜗牛是农作物害虫;金龟子、天牛及鳞翅目的幼虫是森林害虫;白蚁是建筑木材的害虫;蚊子、苍蝇及幼虫对人类健康有害。牛蛙吞食这些有害动物的数量占82%,同时亦蚕食一些有益动物,占5.16%;益害不明动物占12.84%。

牛蛙也食些植物性食物,但数量极少,多半是叶子残片、花和植物种子。据剖胃检查,这些植物性食物,在动物性食物被消化完了以后,往往在胃内仍保持相当完整。

牛蛙吞食膜翅目昆虫数量最大,其次是鞘翅目、麦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幼虫和倍足纲动物。

牛蛙性贪食,据观察,一夜一只牛蛙摄食饵料43.7g。又见一只牛蛙重约300g,吞食4只蚱蜢后又捕食了一只重约20g的青蛙。在7~10月间每月每只牛蛙平均摄食160g左右的人工饵料。

牛蛙食量随着季节、温度的变化而不同,10月下旬到翌年3月停止摄食,5~6月食量较少,7~9月大量摄食。在水温21~30℃范围内摄食最多。

牛蛙生性贪食,生长季节食量最大。用饵料盘喂食时,成群争抢上盘,体弱、个小的往往被挤出盘外。牛蛙的最大胃容可达空胃容的10倍,6~8月是摄食旺季。在低温冬眠期,牛蛙可以承受4个月至1年的饥饿,体重大幅度减轻。牛蛙具有惊人的耐饥能力,一般可以忍受几个月的饥饿。这是因为牛蛙的肝脏很大,贮存有丰富的糖原,脂肪体也贮存有大量脂肪。另外,饥饿时牛蛙的代谢率明显降低,所以耐饥饿。

牛蛙生性凶残,在食物缺乏时,饥饿难忍,则出现自相残杀,一般为大蛙吃小蛙,也可能出现年轻健壮的蛙攻击衰老大蛙的现象;人工养殖牛蛙要大小分养,尽量避免其同类相残。饥饿状态的牛蛙也吃死物或人工配制的饲料,经驯养即可改变吃活食的习性。牛蛙经人工驯化后,可摄食配合饲料。目前,配合饲料已经成为牛蛙规模化养殖的主要饵料来源。

牛蛙觅食时无论幼蛙还是成蛙,一般都在夜间浮于水面或蹲在岸边,当昆虫等动物性活饵料落入身旁时并不马上捕食,一旦再次跳动,牛蛙一跃而起将其捕食,很少落空。当活饵料离牛蛙有一定距离,约在30~50cm时,蛙体就会轻手轻脚游向食物近处后猛跃捕食,然后回到原处或在捕食处“守株待兔”。食物进入口腔并不咀嚼而是囫囵吞枣。

牛蛙新陈代谢最旺盛时期是在生殖季节,生殖腺的发育与营养有很大关系,饥饿和营养不良往往推迟了生殖腺的发育和性细胞的分化,也使成熟个体的性细胞退化。(四)繁殖特性

牛蛙雌雄异体。性成熟年龄一般需要8~9个月。从体重看,雌蛙重350g以上,雄蛙310g以上已达性成熟。但牛蛙性成熟时间随着地域、温度、饵料、野生或圈养等的差异而变化。

牛蛙实行体外受精。一年多次产卵类型。繁殖季节在长江流域为5~9月,6~7月为盛期,生殖的有利水温20~30℃。长江流域以南繁殖季节会提早,北方地区则会延迟。一只雌蛙产卵量一般为1万~3万粒,由于牛蛙无交接器,必须在水中抱对、产卵、排精、受精、孵化和变态。在生殖季节,雌雄牛蛙在水中实行抱对,并将卵和精子分别排出体外,在水中精卵结合受精,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几天内就成为蝌蚪。蝌蚪经发育变态,成为幼蛙,完成由水生到陆生的转变。幼蛙经生长发育达到性成熟,又可产卵、排精,繁殖后代。

性成熟的牛蛙,不论雌雄,均会发情。雄蛙发情时其前肢的婚姻瘤格外明显,呈肉红色。发情初时为鸣叫,并叫得频繁,还有追逐行为,表明雌雄蛙急于求偶。雌蛙发情时,不摄食,向雄蛙叫声处跳跃或游动,有时有“卡”声应和雄蛙的叫声,表明雌蛙的求偶愿望。牛蛙发情时摄食很少,雄蛙更为显著。产卵后即大量进食,其为雌蛙。

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雄蛙频频鸣叫追逐,拥抱十分激烈。一般雌蛙比雄蛙发情迟,雌蛙没有求偶要求时,雄蛙虽屡次追逐,均被丢开。一旦雌蛙有求偶要求时,会徘徊在浅水中,并依恋在雄蛙左右不离,寻求拥抱。此时,雄蛙爬上雌蛙背部,用前肢夹住雌蛙,婚姻瘤抵住雌蛙腋下,这就是抱对。抱对行为是为了刺激雌雄蛙分泌性激素,引起产卵排精,抱对时间一般在下半夜进行,拥抱时间一般要1~2天,有时长达3天。

当抱对行为将结束时,雌蛙就会产出卵子。产卵的过程较长,可持续10~20分钟,在产卵的同时,雄蛙亦将精子排入中,等精子排完,雄蛙即从雌蛙背上下来离开雌蛙,抱对结束。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完成受精。因为牛蛙没有外生殖器,不能在雌蛙体内受精,只能在体外受精。

牛蛙在抱对产卵排精时喜安静,人不要惊动,以免停止产卵。

牛蛙产卵的时间大都在早晨4时左右,也有稍迟或中午。雨天一般不产卵,上一天下雨,接着是晴天,往往是产卵高峰。牛蛙的卵一般产在水草较多的水池中有树荫的地方。人工养殖时要为产卵创造这种条件。

牛蛙的卵呈球形,卵径为1.2~1.3mm,卵外包胶质膜。当卵产出落入水中,质膜吸水膨胀,众多卵膜互相黏连成卵块(团)。卵块浮于水面带着密密麻麻的黑点。黑点就是卵子,其上半部色素颗粒多,呈黑色,称动物极,下半部由于卵黄多,呈乳白色,称植物极。

从卵产出到孵化出小蝌蚪约需4~6天,蝌蚪经70~80天变态成幼蛙。(五)牛蛙的生长

1.牛蛙的生长具有一慢一快的特点,1~3月龄生长较慢,3~8月龄生长较快,其生长速度取决于食物、温度等条件。一般从孵化出的蝌蚪开始,长到体重250~500g,需1年左右。

2.蝌蚪适宜生长的水温20~30℃,在此温度区间,蝌蚪生长变态时间约为85天左右。不同的地区,由于气温和水温的不同,蝌蚪的生长速度及变态时间也不相同。在同一地点,蝌蚪变态的速度快慢和水温高低亦有密切关系,温度是影响蝌蚪生长变态的主要因素。

3.成蛙阶段的生长比蝌蚪阶段要快得多。牛蛙由蝌蚪变态成蛙后,生长主要是身体重量的增加,身体长度的增加相对缓慢得多。在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牛蛙生长十分快速,平均每月可增重50g左右。饲养5个月幼蛙个体即可长到250g左右的商品蛙出售。性腺成熟以后,牛蛙生长明显减慢,因为一部分消化吸收的养分要供给生殖细胞生长。此时,牛蛙大多在2龄,体重大多在350g以上。成蛙的生长受温度和食物的制约。水温低于10℃或高于34℃,牛蛙基本不吃食。水温处于23~28℃为最适生长阶段,如果食物不充足,牛蛙生长减慢。冬季温度降到10℃以下,牛蛙大多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但如果将它们移养人工温室或塑料大棚内,气温和水温处于20~30℃,牛蛙恢复吃食,生长快速,平均月增重可达30g以上,无冬眠现象。

4.牛蛙的寿命很长,一般能活16年。但是,它们除了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天敌、疾病、污染、温度变化、干旱等,均能使牛蛙过早死亡。雄性的个体一般比雌性寿命短。在寒冷地带的牛蛙生长缓慢,其寿命较热带牛蛙为长。(六)牛蛙的变态

蝌蚪是牛蛙的幼体,它是由蛙的受精卵经4~5天的发育而形成的。蝌蚪在水中生活,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蝌蚪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在变态期,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生活。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形成成体幼蛙,大约需时3个月左右。幼体蝌蚪变为成体牛蛙的变态过程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基因调控的变化。变态发育时间除受到季节、地理条件、营养、种群密度、水温和pH值的影响外,内分泌系统也起到一定作用。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变态发育,抑制甲状腺的药物会导致幼年期的延长或阻止变态发育的发生。在蝌蚪生活的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蝌蚪的发育比较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一个小型蛙,但只有苍蝇一般大小。

蝌蚪变态时先长出后肢,再长前肢,在尾部逐渐被自己身体吸收的同时鼓膜形成。口裂逐步加深,延长到鼓膜的下方,舌也发达成长,在这时候,呼吸器官也由鳃呼吸而转变为肺呼吸,鳃因此而退化,随着尾巴逐渐被体内吸收而变态成幼蛙。三、牛蛙的营养与饲料

食物是牛蛙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影响牛蛙种群数量的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生态因子。食物不足,则引起种内、种间的激烈争斗,特别是在食物严重缺乏情况下,往往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猖獗、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降低。食物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牛蛙的生长和繁殖,吞食蚕蛹和混合饲料的蝌蚪,无论在体重和体长上都要比吞食豆粉、麸皮的蝌蚪长得好,喂以小鱼、小虾、蚯蚓等营养丰富的食物,牛蛙的产卵量就高。

牛蛙生命的过程中,需要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和维生素等五类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为牛蛙提供热能,以维持牛蛙自身的生命活动,或被转变为可贮藏的物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牛蛙对营养物质的要求是不相同的,这要求饲养者根据不同的条件为所养殖的牛蛙投喂各种饵料,以满足牛蛙的营养需要,保证牛蛙的正常生长。(一)牛蛙的营养需要

1.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也是养殖牛蛙最主要的营养物质。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蛋白质的新陈代谢,所以没有蛋白质便没有生命活动。

牛蛙为了维持其正常生存和生长繁殖,必须从饵料中不断的摄入蛋白质。这是由于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生长时体内蛋白质的含量需要增加,而且原来构成机体的蛋白质在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后便要分解,必须不断合成新的蛋白质以进行补充。饵料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而被吸收。被吸收的氨基酸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以满足动物生长和更新的需要。氨基酸在体内也可以分解供能,或转变为糖和脂肪等,但在一般营养情况下,这不是蛋白质的主要营养功能,因为这种功能可由饵料中的糖和脂肪来代替。除了合成蛋白质外,氨基酸还用于合成其他活性物质,如激素、嘌呤、嘧啶、血红素、胆汁酸等。这些功能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牛蛙饵料中不含蛋白质或蛋白质含量不足时,就会使牛蛙生长停滞,发生疾病,时间稍长会导致死亡。

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其中11种氨基酸是牛蛙所必需的,它们是: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牛蛙没有合成这些氨基酸的能力,饵料中缺乏上述任何一种氨基酸,蛙体就停止生长。因此在投喂牛蛙饵料时,必须考虑配合以必需氨基酸,以满足牛蛙的生长需要。

饵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构成比率是决定饵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重要因素,一般动物性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是比较完全的,而且含量也高;植物性蛋白质所含氨基酸不完全,如玉米所含赖氨酸和色氨酸较少,豌豆含赖氨酸更少,而大豆和豆饼含必需氨基酸较多,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较高,所以评价一种养殖饵料的营养价值绝不可单纯以蛋白质的多少而定,还要看这些蛋白质内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是否完全及含量高低。

在牛蛙养殖过程中,由于投喂了氨基酸含量较高的天然活鲜饵料,牛蛙的生长与增重表现十分明显,据日本滋贺县水产试验场试验证明,牛蛙对饵料中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利用度基本上达到7000g蚕蛹可转变成500g蛙肉。广东芳村淡水养殖场为2kg鱼可长成500g蛙肉。在养殖过程中,可依这个食料转变率为标准,合理地投喂各种饵料。

牛蛙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因年龄,个体大小、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温度、盐度、水中含氧量以及其他环境因子和养殖方式等因素而变化。如孵出膜后31~56天的蝌蚪需要50%以上的饵料蛋白,幼蛙和亲蛙要求饵料中40%~50%的蛋白质,蝌蚪在水温23~25℃时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较高,而在水温4℃时则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较低;幼蛙在温度23~30℃时食量较大,新陈代谢旺盛,对饵料中的蛋白质要求在45%以上;亲蛙在水温24℃时需要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为48%左右。一般来说,个体幼小的牛蛙代谢旺盛,潜在的增重能力强,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也较高,因此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也就大。饲养者必须了解自己所养殖的牛蛙在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考虑合理的饵料配方,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饵料的效率以取得最佳饲养效果和经济效果。

饵料本身的组成、饵料中添加剂的种类、数量等也能影响牛蛙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同时饵料中的蛋白质也是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水温在14℃时蛋白质含量为50%的某种饵料,在水温为8℃时蛋白质含量仅为40%,这就影响了牛蛙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牛蛙对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比一般饲养动物更高,但也并非没有限制地越高越好,如果当蛋白质含量达到一定限度以后,再继续增加时,则不仅不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和加快蛙体的生长速度,而且往往会产生有害的作用。根据试验,对牛蛙蝌蚪进行投喂蛋白质含量为65%的蚕蛹,发现在变态期间的蝌蚪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超过了限量,就出现附肢畸形的个体。

要求饵料中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还与牛蛙的养殖方式有关,水泥池、网箱养殖等,要使牛蛙能快速生长以获得高产,从而就要求饵料中能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蛋白质的含量要高些。一般认为,商品牛蛙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为30%~37%时较合适。

2.脂肪

饵料中的脂肪被牛蛙消化道中的脂肪酶降解为脂肪酸与甘油而被吸收,它们在牛蛙体内可分解产生能量或转变成可以贮存的形式及易于贮存的物质。1g脂肪能产生9500Cal热量。贮存的脂肪在牛蛙体内可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但通常集中于脂肪体。脂肪的分解活动至少有7种垂体激素及其他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各种物质参加。一般饵料中所含的粗脂肪已经足够生长的需要,可不再另外添加脂肪饵料,蝌蚪及幼蛙需要较高的能量才能生长,故脂肪对牛蛙的生长和繁殖是必不可少的。

3.糖

饵料中的糖是热能的主要来源。淀粉等多糖可被牛蛙消化道中的淀粉酶降解为单糖,如葡萄糖,随即被吸收利用,或借助于微生物进行降解。葡萄糖极易在肝和脂肪组织中转变为甘油三酯。一般脂肪酸不能转变为糖。糖在牛蛙体内一部分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1g糖可利用的热量为4200Cal;另一部分被送到肝脏内合成糖原贮存起来,若还有多余的糖可变为脂肪积存于脂肪体。糖的存在可增加牛蛙体内的热量,从而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但是牛蛙消化道中淀粉酶的活力比哺乳类要小得多,所以对饵料中淀粉的利用率是有限的,牛蛙饵料中淀粉的含量不能太高,一般在20%~30%。

植物性饵料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但成蛙消化道内缺乏纤维素酶,所以不能利用它。在评价饵料的营养价值时,纤维素的含量也是一个标志,即饵料中的粗纤维越多,饵料的营养价值也就越低,所需的饵料量就越大。牛蛙蝌蚪的肠管中存在纤维素酶,能将纤维分解为单糖,成为一种能量的来源。

4.无机盐类

无机盐类是构成牛蛙身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酶系统的重要催化剂,可以促进生长,提高蛙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缺乏无机盐类时会产生许多明显的缺乏症。无机盐类包括钙、磷、钾、钠、硫、氯、镁等7种主要元素的无机盐,它们占牛蛙体内无机盐总量的60%~70%。

牛蛙的生长过程需要大量营养物,蝌蚪的发育变态,幼蛙的迅速长大,成蛙的继续生长,包括生殖细胞的周期变化及由于年龄和一般耗损、破裂、需要细胞的修补等,都需要钙、磷等无机盐类的提供,缺乏钙、磷时,牛蛙会患软骨症,如果适量投喂含磷酸氢钙多的饵料,就可以防止发生软骨症,达到良好的生长效果。

牛蛙具有石灰囊,是体内贮存钙的部位,位于脊柱旁边,它含有的碳酸钙能代替骨中的磷酸钙,也能释放出适合于变态需要的钙,表现出一种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也包括随着给予氯化钙或维生素D而增加钙的积累,结果引起高血钙,还能发生后鳃体增生。

5.维生素

维生素也为牛蛙生长所必需。维生素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维生素C;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绝大多数维生素是辅酶和辅基的基本成分,它们参与蛙体内的生化反应。牛蛙体内缺乏维生素会使某些酶的活性失调,导致新陈代谢的紊乱,也会影响牛蛙体内某些器官的正常机能。由于各种维生素作用不同,特别是在其自身代谢机能中所起的作用各有区别,所以牛蛙由于缺乏不同的维生素所产生的疾病也就不同。

牛蛙如缺乏维生素A,即会患烂皮病。1965年秋季厦门市水产研究所用蚕蛹喂养50~100g重的蛙,发现牛蛙背部脱皮严重,肌肉渗出血液,脱皮蛙占40%。病蛙痛痒难忍,不摄食,消瘦,最后死亡。投喂新鲜鱼和鱼干喂养的蛙则没有发生此病。所以烂皮病是由于长期喂蚕蛹缺乏维生素A所致。

维生素D能维持蛙体内的钙和磷的正常代谢,促使骨骼的形成。维生素能诱导蛋白质生成一种“Ca-载体”,把钙从骨骼转移到血浆中,促进钙在体内的积累。

维生素E与牛蛙的生殖机能正常发育有密切关系,如缺乏维生素E,会发生肌肉萎缩,后肢麻痹等病症。但牛蛙一般能够从饵料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二)蝌蚪饵料的种类

由于蝌蚪以鳃呼吸,生活习性类似于鱼类,其食物种类也和鱼类相似,主要以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为食。

1.动物性饵料

动物性饵料种类很多,适口性好,含有蝌蚪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蝌蚪尤为喜吃。常见的动物性饵料可分为浮游动物类、虫类、鱼粉、蚕蛹粉、肉粉、血粉、蛋黄等。

1)浮游动物类,是生活在淡水里的一些浮游甲壳动物,常作为蝌蚪饵料的有:裸腹蚤、轮虫、剑水蚤、薄皮蚤等。

2)虫类:包括水蚯蚓、赤线虫和一些昆虫如蚊子、摇蚊等的幼虫。

3)鱼粉:由一些小杂鱼及鱼类加工厂的废弃物制成。鱼粉中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较高的钙、磷,饲喂蝌蚪效果很好。但鱼粉中含有4%左右的脂肪,使用时要防止脂肪的氧化。

4)蚕蛹粉:蚕蛹是缫丝工业的副产品,新鲜蚕蛹经过烘干、脱脂而获得的蚕蛹粉是优质的蝌蚪饵料。蚕蛹中脂肪含量高,若脱脂不净易引起变质,要特别注意。干蚕蛹粉投喂时,一般饵料的系数为1.5~2左右。

5)肉粉:是由畜禽加工产品的下脚料、肉类制品的下脚料(包括骨骼、内脏等)经高温加热干燥制成,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可直接投喂蝌蚪,效果很好。

6)血粉:由畜禽等动物的血液经凝固、低温喷雾干燥或者高温加热干燥制成,具有特别高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的组成也很好,是一种上等的动物性蛋白质。但价格较贵,容易变质。

7)蛋黄:把鸡蛋或鸭蛋煮熟后取出卵黄,加水研碎,再散于池水中饲喂蝌蚪,或将卵黄捣碎,摊在玻璃板上晾干,然后贮存在密封的玻璃瓶等容器中,待缺乏其他饵料时饲喂。其缺点是易使池水变质。

2.植物性饵料

植物性饵料种类很多,一般都是高糖低蛋白的饵料,它们来源广、产量高、成本低,也是蝌蚪的重要养殖饵料。

1)藻类:包括甲藻、绿藻、蓝藻、硅藻、黄藻等。

2)谷实类:主要包括玉米、高梁、大麦、小麦、蚕豆、豌豆、黄豆等。蝌蚪的养殖中,使用最多的是麦类和黄豆,黄豆含蛋白质高,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多。麦类主要成分为淀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特别是麦芽中含有维生素E,对促进蝌蚪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作用。谷实类一般都磨成粉末来作为蝌蚪的饵料,黄豆磨成豆浆可饲喂蝌蚪。

3)饼粕类:主要是指食品工业的副产品,有饼类、糠麸类。饼类中含有较多的植物性蛋白质,糠麸类的蛋白质不及饼类高,但无氨浸出物的含量较多。

豆饼:是大豆榨取油脂后的副产品,含40%的可消化蛋白质,是养殖蝌蚪的最好植物蛋白源。

菜籽饼:是油菜籽榨取后剩下的饼块,蛋白质含量稍差于豆饼。

花生饼: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与豆饼相似,其中精氨酸含量较高,也是一种优良饵料。

棉籽饼,棉籽去掉油脂后的副产品。蛋白质含量稍差于豆饼和花生饼,是一种廉价的饵料来源。棉籽饼含有一种叫棉酚的毒素,作为饵料时,须加进0.5%的琥珀酸铁盐去掉毒性,并去掉籽壳。

米糠:含有13%的蛋白质,15%~20%的脂肪,是一种优质饵料。目前市售米糠均已去掉油脂。

麦麸:指小麦麸皮,合蛋白质12%左右,无氮浸出物含量高达40%~50%,是一种常用的蝌蚪饵料。

豆渣:是指黄豆磨成豆浆时剩余的渣滓。含有多量的可消化蛋白质,是较好的蝌蚪饵料。但豆渣易生霉或腐败,不宜久贮,宜鲜喂。

3.陆生植物(主要是一些新鲜蔬菜类)

1)菠菜:新鲜菠菜洗净后放在开水中煮一下,即可用来投喂蝌蚪。菠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蝌蚪的饵料中若常添加些菠菜,可以增强它们的体质。

2)白菜叶:富有叶绿素、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鲜嫩、易消化。将新鲜的白菜叶洗净后用开水浇一下,切碎后即可用来投喂蝌蚪。

其他还有莴苣叶、苜蓿、卷心菜等也是蝌蚪的饵料。(三)牛蛙的饵料种类

牛蛙的饵料可分为活饵料和静态即死饵料两大类,不管是活饵料,还是死饵料都要以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并逐步过渡到静态饲料为主、活饲料为次的饲喂方法。

1.活饲料

能否饲养好牛蛙的关键,一是防逃;二是活饲料,其中活饲料的充裕供应最为重要,牛蛙最爱食活饵,尤其幼蛙期,供应活食越足,生长发育越快,成活率越高。

投喂牛蛙的活饵料有:蝇蛆、水蚤、蚯蚓、黄粉虫、蛾类和甲壳类昆虫、蓖麻蚕、泥鳅、小鱼虾等,牛蛙十分嗜食上述这些活饵料,投喂时可单独饲喂。也可同盘投喂静态的“活化”饲料,达到混合投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投喂的活饵料,由于成本高和来源困难。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应逐步减少。蝌蚪期要充分供应;蝌蚪期转入幼蛙前期活饵可适当减少,但不得低于总饲喂量的2/3;变态后的1个半月的幼蛙可减为总饲量的1/3,以后可逐步减少,静态饲料逐步加大。至幼蛙变态后的3个月龄时即可全部改为静态的死饲料或人工混合饲料投喂。

2.死饲料(静态饲料)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肉类、动物内脏,鲜或干的鱼、泥鳅之类,各种螺、蚌、蜗牛、贝壳等软体动物、蚕蛹等;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如糠麸、饼粕、黄豆粉等;青绿饲料含蛋白质高,如果皮、菜叶等。这些静态饲料,都是饲养牛蛙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块大的静态饲料都需经粉碎、混合、蒸熟,最后搓成粒状。颗粒的大小应根据蛙体年龄大小,做成适合口形的一口能吞食为准;动物性饲料应先切碎后投喂或与蒸熟的植物性饲料一起制成混合颗粒饲料投喂。

由此可知,饲养好牛蛙,有无活饵料和能否充足供应,是牛蛙养殖业成败的关键。为此,为了保证牛蛙饲养有充足的活饵料供应,必须有自己的活饵料繁养基地,如水蚕、蝇蛆、蚯蚓以及直接在饲养地上方装置黑光灯诱捕蛾、蝶、昆虫之类供牛蛙食用。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做到稳定充足供应活饵料,保证牛蛙养殖业的成功。(四)牛蛙食性驯化的方法

牛蛙喜食鲜活饵料。但随着养蛙户的日益增多,活的饲料供不应求,必须使用适宜牛蛙生长的死饵料及膨化颗粒饲料,这就必须对其进行食性驯化。通过驯化,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牛蛙的这种摄食习惯,使之能敏锐地发现其近旁的静止饵料。常用的方法是:

1)用活的小鱼,选取体长不超过2cm,体高不超过0.5cm的小活杂鱼放入饵料台。饵料台保持2cm水深,使小杂鱼浸入在水中,不会死亡,又不能游动,只能横卧蹦跳。小鱼的跳动,很快引诱幼蛙游向饵料台摄食。小活杂鱼投喂1~2天后,可将体型较大的杂鱼砍成长条形,也可把长条形杂鱼从中间剪断,混在活饵中投喂,以后活饵料逐渐减少,死饵增加,死饵一部分用颗粒饲料,逐渐全部用死饵或颗粒饵料,整个过程一般需10~15天。

2)用蝇蛆,蝇蛆是幼蛙喜食饵料。投喂蝇蛆5天后,在蝇蛆中加入大小适度的淡水鱼或颗料饲料,逐步过渡到全部投喂颗粒饲料。

3)用颗粒饲料,将浮性颗粒饲料投到饵料台,饵料台保持水深2cm,蛙在饵料台上跳动,使颗粒饵料随水波漂移,可引诱幼蛙摄食。用软颗粒饲料驯化,则饵料台底应为软性的网纱。当饵料慢慢投入饵料台,颗粒饲料弹起再落下,可引诱幼蛙来摄食,但这种方法投饵慢,比较费时。

4)用颗粒饲料,驯化一段时间后,可将驯化池中个体较大的蛙转向别的养殖池饲养。个体较小并已习惯摄食颗粒饲料的幼蛙仍留在池中,再放入一些未驯化的幼蛙。这样可刺激和带动未驯化蛙的摄食,缩短幼蛙的驯食时间。但已驯化的幼蛙数量不应少于未驯化蛙的1/5。

5)用昆虫,越冬蝌蚪和变态较早的幼蛙可以用昆虫驯食,傍晚时分,在每个饵料台上方30cm处安一盏紫外线灯或黑光灯(3瓦),也可以用60~100瓦的白炽灯,诱引昆虫落入饵料台中,同时在饵料台中投喂一定数量的颗粒饲料或死饵,也可获得较好的驯食效果。

6)在食台上方将水流以均匀速度下滴,使食台上的水形成波纹,干饵随波纹起伏而成为活食,而被蛙吞食。此法效果稍差,但最为经济。

牛蛙的食性驯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场地安静、无干扰、无自然饵料进入的影响。因为驯食的原理是使幼蛙饥不择食,而幼蛙一旦知道有活饵存在,宁愿挨饿,也不改变原来的食性。

2)驯食时,幼蛙应规格一致,大小分开,防止大蛙吃小蛙,且幼蛙体格要健壮,若不健壮则经不住驯化前的饥饿。

3)驯食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牛蛙在水温10℃以下时开始冬眠。18℃时开始摄食,需在22℃以上才能摄食死饵。一般水温在25℃时,驯化经7~19天即能成功。

4)驯食尽量做到小面积,高密度,以提高牛蛙的抢食积极性。如选用3~5平方米的水泥池或10~20平方米的土池,每平方米放50~100只。数量过少浪费场地;数量过多摄食不匀,导致两极分化。

5)驯食时要按时投饵。一般1天2次,使蛙形成习惯,投食时自动集中到饵料台上来。

6)驯食用的饲料适口,是驯化成功的关键,一是大小适口;二是味道适口,无刺激性气味;三是硬度适中,柔软可口。驯食时,一般可先用活的小杂鱼或蝇蛆作为引诱物,亦可直接用膨化颗粒饲料投喂。

7)驯食以后要坚持投喂死饵或饲料,不要再投活饵料。驯食时期内应及时排污换水,一般每天一次,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疾病发生。(五)蝌蚪活饵料的培养

投喂的活饵料,由于成本高和来源困难。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应逐步减少。蝌蚪期要充分供应;蝌蚪期转入幼蛙前期活饵可适当减少,但不得低于总饲喂量约2/3;变态后的1个半月的幼蛙可减为总饲料量的1/3,以后可逐步减少,静态饲料逐步加大。至幼蛙变态后的3个月龄时即可全部改为静态的死食或人工混合饲料投喂。

由此可知,饲养好牛蛙有无活饵料和能否充足供应,是牛蛙养殖业成败的关键之一。为此,牛蛙饲养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活饵料供应,必须有自己的活饵料繁养基地,如水蚤、蝇蛆、蚯蚓以及直接在饲养地上方装置黑光灯诱捕蛾、蝶、昆虫之类供牛蛙食用。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做到稳定充足供应活饵料,保证牛蛙养殖业的成功。

1.草履虫的培育方法

草履虫是一类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一般体长0.12~0.33mm,肉眼可见白色小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只精制草鞋,故名。它一般生活在腐殖质丰富、流动缓慢的污水河沟、坑塘、湖泊等水体中,趋光性强,春、夏、秋3季生长旺盛,大量繁殖时在水体表层呈灰白色云雾状飘动或回荡,故又称“洄水”。

1)采集种源

培养时取“洄水”直接作为种源,或将其“纯化”,具体操作是,把采回的含有草履虫的池水静止放置24小时后,在表面靠近容器边缘处吸1滴水,置于载玻片一端,用肉眼观察,见其中有小白点游动,就很可能是草履虫,取1根较粗的解剖针(直径约1mm),顶端弯一小钩,用小钩把游动的小白点带一水滴迅速拨到另一端,马上擦掉原来的池水,镜检,一般一次即可成功。如还有别的生物,加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再拨一次,如此反复1~2次,就可得到纯草履虫。这种方法用肉眼即可操作,用显微镜检查确定,因而更为简便适用。用微吸管将虫吸出,将其接种在盛培养液的三角烧杯中,放在向光处,但要避免阳光直射,6~7天后,可得到大量草履虫种源。

2)培养

培育草履虫方法简便易行。玻璃缸、水泥池、土池等均可作培养容器。一般采用稻草浸水培养,将稻草或玉米秸等作物秸秆切剪成3cm左右长的小段,然后将草和水按1:50~1:150的比例浸泡制成培养液。将“纯化”的种源接种在盛培养液的容器中,在水温20~28℃时培养5~7天,就可见到大量草履虫。

3)捞取

草履虫繁殖数量达到顶峰时,如不及时捞取,次日便会大量死亡。因此草履虫培养5~7天后应每天舀取1/4~1/3含草履虫的水加入蝌蚪池中。每次捞取后及时加新水和碎草段或少量玉米粉等。如此连续捞取,不断地向蝌蚪供应充足活饵。

2.水蚤的培养技术

水蚤就是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是一种低等的甲壳动物,又称红虫,体长0.2~1mm。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中,其繁殖力强,生长快,蛋白质含量高达40%~60%,并富含维生素,是各种水产动物幼体阶段的良好饵料。枝角类鱼虫春、夏、秋3季只要环境条件适宜都能产卵,自行孵化发育成幼体,经5~8天幼体即性成熟可繁殖下一代,所以培养得法产量是很高的。同时由于枝角类的休眠卵能长期保存,需要时可随时孵化获得幼体,因此常作为鱼、虾、蟹类育苗阶段的活饵料来源。

枝角类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是孤雌生殖;二是有性生殖,其大量繁殖是靠孤雌生殖方式完成的。这种生殖方式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繁殖速度很快,能够在短时间形成较大的生物种群,多数种群经过5天左右的时问,其数量就可增加到5~10倍。因此,在某些水体中,每立方米水体多者可达360万只,少者也有1万多只。

1)培养种类

枝角类培养对象应选择营养好、繁殖快、易培养、大小适中的种类。目前进行培养的种类主要有大型蚤、长刺蚤、隆线蚤、蚤状蚤及裸腹蚤中的几个种类。

2)培养池

一般用土池或水泥池培养,面积视需要而定,但池深要达1m左右。注水七八成满。

3)清池

第一种方法用30~40mg/L漂白粉;第二种方法用8mg/L敌百虫;第三种方法用200mg/L生石灰。第一种方法处理的池子3~5天后就可使用,第二、第三种处理方法需7~10天后,池子方可使用。

4)施足基肥

枝角类主要摄食细菌、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等。枝角类的培养方式属间接培养,即先繁殖细菌和藻类,作为它的饵料。其基本方式如下:施肥—有机物分解—细菌、微小藻类—原生动物繁殖—枝角类的增殖。为了给枝角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在清塘后要一次性施足基肥。每1立方米水体以4~5kg牛粪或其他畜粪与1.5kg稻草、麦秸或其他无毒的植物茎叶作为基肥,此后隔1周或根据水色,酌情追肥。通常池水以黄色为宜,水色过清时多追肥,水色深褐或黑褐时要少追肥。施肥后2~3天,池水便由瘦转肥,水色呈茶褐色,枝角类便开始大量繁殖。

5)接种

在鱼池施肥后要及时把枝角类接种到鱼池,引种量以每升水中不少于1~5个为宜。通过以上措施,接种枝角类的池塘3~4天后就能大量繁殖,当每升水中含200~300个枝角类时,就能满足鱼种的摄食需要。

6)管理

投入枝角类成虫作为种源,经3~5天培养,待见到大量鱼虫繁殖起来,即可捞出喂鱼。捞取鱼虫后应及时添加新水,同时再施追肥1次。如此可长期培养陆续捞取。只要水中溶氧充足,pH值保持7.5~8.0,水温适宜(枝角类繁殖适温18~25℃),溶氧4~8mg/L,透明度30~50cm。枝角类的产量会很高。

7)捞取

枝角类布满全池,可用升3号浮游生物网捞取,每隔1~2天,捞取全池的20%~30%左右,每次采收量要合理,要留有余地,捞取4~6次后,可加水追肥继续培养。

捞取的枝角类最好经以下方法清洗方可投喂:将捞取的红虫立即倒入预先盛有清水的盆内,接着用布兜子再将红虫捞至另一盛有清水的盆内,如此反复2~3次(若是野外采集的红虫需3~4次或更多),待将所有污泥、浊水清洗掉后,才可用来喂牛蛙。

3.蝇蛆养殖技术

1)建立蝇蛆房

选择向阳、通风、透光、远离居民生活区的房屋(简易平房或棚舍亦可),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1/2采用透明材料,以利采光和低温季节升温。门窗及缝隙要用透明纱布封堵,以防止鸡、鸭等动物进入和防止苍蝇逃跑。

2)建整殖池

根据房内格局,用红砖和水泥建成5~10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小池,池边高20~30cm,并用水泥抹光,在池的四角安装鲜蛆分离诱导装置——收蛆桶(桶高30cm、口径22cm的塑料桶),桶口高出池地面3cm,并用水泥抹严,桶边要紧靠池壁(相切),池壁直角用砖和水泥填充成半圆与桶壁上下成直线。

3)设施安装

通风换气设施按每20m2在墙面装一换气扇,并在房内装一摇头电风扇。有条件者装温控仪,当房内温度超过33℃时,换气扇和流动空气扇就会工作,加强通风和降温。

蝇栖息设施在养蝇蛆房内1.8m高处设立许多来回穿插的绳子连接组成网状,让苍蝇着落栖息。

照明取暖设施按每平方米3瓦安装白炽灯,有条件者可根据实际安装取暖装置(地热线、太阳能、煤炉、小锅炉等),建恒温生态大棚。

4)进粪

新鲜猪粪(猪拉下3天以内的)70%、鸡粪(1星期内的)团30%混合或者鸡粪50%、猪粪25%、豆腐渣25%混合。每吨粪料中加入1kgEM,含水量在100%(把粪堆成20cm高度感觉不变形),用农膜盖严,24~48小时后即可使用。把发酵好的粪料送进蛆房,在每个池中堆放成高20~30cm,宽30~40cm的半圆形状或条块状,再放进无菌工程蝇,苍蝇就会在猪粪上产卵。苍蝇以傍晚产卵最多,此时要防止苍蝇逃逸。卵经过12小时孵化成蛆,3~4天后成熟,成熟的蛆就会自动爬出粪中寻找化蛹处,顺着墙边爬行,沿着固定线路掉进诱导装置——收蛆桶中再也爬不出来,一天后化成蛹,每天取蛆后,留下部分鲜蛆化蛹变蝇产卵,保持房内一定的苍蝇量。

5)种蝇的放养

种蝇是从科研机构或专业养殖场中引进经选育靴化好的无菌蝇或家蝇,这样的苍蝇性温顺,适应快,产卵量多,繁育的蛆个头大,而且不乱飞、不逃跑,短时间内就可生产出鲜蛆。虽然野生苍蝇也可产卵育蛆,但它们没有定住性且极易逃跑,产卵量少且不爱在猪粪上产卵,影响产量。当然也可引进野生苍蝇进行选育,但时间长,要经过十几代不断的选育、淘汰,才能培养出在猪、鸡粪上产卵、取食性稳定的种蝇。具体做法是:为了引进更多的苍蝇,可在养蛆池的猪粪中添加猪血、死鱼或少许麦麸,这样引进的野生苍蝇进房产卵,产卵后就把它们赶出或杀死,让它们的卵经过蛆—蛹—苍蝇—卵变化。每次只留下卵,赶走苍蝇,每10周期需8~10天,如此反复直至培养出种蝇。此时的苍蝇一出世就只能见到猪和鸡粪,只好在猪粪上取食产卵。

进入正常生产以后,按顺序安排好猪粪的更换工作,即每天用新猪粪更换一批取完蛆的残粪,循环更换。

种蝇放养密度受环境、季节、房舍及养殖工具等的影响,种蝇的饲养密度不尽相同。生产实践表明,在春、秋两季,其饲养密度以2万~3万只/立方米为宜;在夏季,以1万~2万只/立方米为宜。如果房舍通风降温设施完善,还可以适当加大饲养密度。

6)鲜蛆的收取

蝇卵孵化后,经过4天的培育,若不留种即可进行分离待用。

每天早晚从收蛆桶中各取蛆1次,但每天都要留少量蛆放一个盆中让它们化蛹变蝇,以补充种蝇的一定数量。化蛹后要用0.07%的高锰酸钾水浸泡10分钟杀菌,成蝇后就成了无菌苍蝇,以30m2养蛆房为例,里面起码保证要有约20万只种蝇。在养殖的过程中,注意留种。养蛆房内要放上几个清洁水盘,水盘中放入海绵,让水刚覆盖海绵即可供苍蝇喝水(放海绵的目的是防止苍蝇落水淹死)。

目前,蛆虫分离方法主要分为人工分离法、筛分离法和自然分离法等。

①人工分离法将待分离的蛆培养盘放到有光线的地方,由于蛆畏光,向下爬,这时可用铲子将上部废料轻轻铲出。反复进行多次,直至把废料去净为止。

②筛分离法即将待分离的蛆连同培养料一起倒入分离筛中,蛆逐渐向饲料下层蠕动,并通过筛孔掉到下面的容器内,而废料留在上面,达到分离目的。分离箱分别由筛网、暗箱和照明部分组成。筛网一般用8目筛网,设强光灯。分离箱一般长、高、宽各为50cm。分离时,把混有大量幼虫的培养基质放在筛板上,打开光源,人工搅动培养基质,幼虫见光即下钻,不断重复,直至分离干净。规模养殖可用条形大筛盘置于阳光下,多人操作。人工用爬子搅动蛆虫大量从筛眼中钻下,掉入净化池中,而后将池中大量幼虫与少量培养基质再用16目网筛震荡分离,即达到彻底分离的目的。

③自然分离法此法主要是利用了蝇蛆老熟期寻找化蛹环境的特性,在育蛆池周围设置分离沟,以便蛆爬不出去且聚集在收蛆沟内;也可在育蛆池四角间设置集蛆坑或井,坑内安放容器,老熟幼蛆可自动爬进,收之即可。另外,也可翻动有机料迫使老熟幼蛆全部爬出,清扫成堆收取,以便加快分离速度。

鲜蛆的产量要视粪便的种类及气候因素而定,用全价配台饲料喂的猪粪和鸡粪每百千克可产鲜蛆30~50kg,其他猪粪可产15~20kg,还可在猪、鸡粪中添加一定数量的麦麸、米糠、猪血或屠宰场下脚料,这样鲜蛆的产量会大大提高。当然鲜蛆产量还受天气因素影响,阴雨天和气温较低,则达不到顶计产量或没有产量,规模较大者可采用恒温大棚养殖。

4.蚯蚓的养殖技术

蚯蚓是营养丰富的高蛋白质资源,占蛋白质高达65%~70%,达到和超过世界名牌鱼粉——秘鲁鱼粉(含蛋白质65%)的水平,并含有脂肪12.8%,碳水化合物8.2%,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和10种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是牛肉的3.8倍,猪肉的4.6倍,小麦的16.4倍。蚯蚓是替代鱼粉制造优质饲料的重要营养原料,同时也为改良土壤,处理垃圾和城市净化等找到了一条新途径,而且为种埴蔬菜、花卉、城市绿化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不仅是直接喂养畜禽和鱼、虾、蟹、蛇、龟、鳖、鸟而且也是直接喂养蛙的理想饲料。蚯蚓不易生病,开发蚯蚓资源周期短,成本低,效益高,销路好。约2个半月为一个周期,年亩产量在1000kg以上,成本约为600元,用蚯蚓喂养牛蛙,长得快,肉质好,味道美,市场销售前景十分广阔。

1)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喜温、喜湿、喜暗、喜空气、怕光、怕震,蚯蚓是变温动物,活动的温度范围是5~30℃,0~5℃休眠,32℃以上停止生长,40℃以上死亡。最佳温度为15~25℃。蚯蚓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蚯蚓喜暗怕光、昼伏夜出,在安静的地方生活。

2)良种选择

蚯蚓在我国分布广,人工养殖蚯蚓要选择生长发育块、繁殖强、适应性广、寿命长、易驯化管理的品种。目前人工饲养的最佳品种是大平二号、北星二号、赤子爱胜蚓等。它们的特点是繁殖率高,年增殖达200倍以上,有定居性,耐高密度养殖,耐热抗寒,适于一年四季生产,蚓体、蚓粪产量高。

3)场所选择

蚯蚓喜欢在土壤肥沃、湿润、安静、阴凉的环境中生活、休息和繁衍,其饲育场所应遮荫遮雨,避免阳光直射,排水通风良好,湿度适宜,环境安静,无农药和其他毒物污染,并能防止鼠、蛇、蛙、鸟及蚂蚁等的危害,同时,附近牛猪粪、土杂肥、垃圾肥、木屑多为最好。只要具备(也可人工创造)这些条件,房屋、庭院、野外均可养殖。养殖蚯蚓的方法大体可分为土法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两种。土法养殖是利用土坑直接散养;工厂化养殖主要有棚式、水泥池和树木中养殖。

4)建场造池

场、池大小、长短、高低,可按地形和面积而定。长方形、四方形、圆形均可,为了饲养管理方便,一般每个池长几米至十几米,宽1m左右,墙高30cm,用水泥、河沙和红砖筑成,底用水泥和河沙铺平,池内四面中有一面稍低,以便排水,低处留一个出水口,如需在野外大面积饲养,池底可不需水泥和河沙铺平,也不需用河沙、红砖和水泥筑围墙,只需在池的四周挖沟放水防外逃、防蛇、防鼠就行了,沟深20cm、宽20cm,常年有水。池四周栽种一些树木花草,造成阴凉环境。如在一块地上建造许多个池,各个池之间应留一条人行道,以方便饲养管理。

5)蚯蚓饵料的加工处理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饲料来源广泛。凡无毒的有机物质,如稻、麦、高粱、玉米的秸,杂草、树叶、木屑、瓜果皮、菜帮,厨房废物、家畜粪便、造纸废渣、食品厂、屠宰场下脚料,无污染的城镇有机垃圾和污泥等均是蚯蚓的好饲料。喂蚯蚓的饵料,首先应经过发酵处理。其方法是:在地上先铺一层厚约10~15cm的菜土,然后在菜土上铺一层草或其他果皮等(厚约20cm),再在草料上加一层粪料,如此重复3~5层,堆成宽1m、高1.3m、长度不限的发酵堆,边堆料边分层浇水,下层少浇,上层多浇。堆外用草或用塑料布盖住以保温保湿,一般情况下堆制后第2天堆温上升。发酵3~7天后,温度上升到60~80℃,以后逐渐下降。当降至60℃左右即应对饲料进行翻堆,将上下和内外层交换拌匀,重新堆制再加水,经过10~14天后,饲料变成黑褐色、无异味,质地松软不粘滞。这样可使堆里有机质充分腐化和分解,变成蚯蚓的适口性饲料。投料前,先检查pH值,过酸用碳酸钙中和,过碱可用水淋洗或采用醋酸、柠檬酸调节。

6)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整体蚯蚓产量及成本都有很大影响。蚯蚓的投放量种蚓以每平方米养殖面积1000~2000条为宜,将种蚓所产卵茧孵出幼蚓即为繁殖蚓,每平方米放养3000~5000条,生产蚓是以繁殖蚓所产卵茧孵出的蚯蚓,每平方米放养20000~35000条。饲养过程中应及时扩大养殖床,取出成蚓,调整养殖密度,以期获得高产。

7)饵料的投喂

及时喂给充足的饵料,是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饵料的投喂方法不一,有的采用分层法,有的采用上投法或下投法,根据近年来各地实践经验,采取上投法与侧投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较好。上投法是将饲料投放于蚯蚓栖息环境的表面,即当观察到养殖床表面原来的饲料多成蚓粪后,在其上面投喂一层厚10cm左右的新饲料,经1~2昼夜,蚯蚓会自动地进入新饲料中取食、栖息。新料添加一般2次,最多3次。当采用上投法添料2~3次后,则采取侧投法。即把新饲料投放于旧料两侧。经2~3天,蚯蚓(尤其是成蚓)大部分移入新饲料中。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大平2号蚯蚓年繁殖增重可达万倍以上,每立方米基料年产蚯蚓可达40kg。每隔15天左右补充基料1次,每月清除上层蚓粪1次。蚯蚓每天吃料量约等于自己的体重,一般1万条成蚓每天可吃4kg食物。每1~3天淋水1次,保持基料湿度40%~70%。正常情况下,成蚓每1~3天产卵茧1次,每块卵茧可繁育出3~7条幼蚓。

8)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提供和创造适宜的生长繁殖生态环境养殖蚯蚓除了有适当的饲料外,还应注意生态环境条件,如饲料的含水量、通风性、温度、酸碱度以及避光等,蚯蚓在生长期对饲料的含水量的要求为70%左右,繁殖期为60%~66%。适温范围一般为12~30℃(最佳温度为23℃)。因此,在炎夏和寒冬,要分别采取降温和保温措施,当蚓床温度升至32~34℃时,要采取早晚喷水,控制床温在30℃以下,可在蚓床上覆盖西瓜皮,既能降温,又能增加营养和水分。冬季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上,将蚓床加厚达40~50cm,饵料上用杂草、枯枝、落叶等覆盖,上面再盖塑料薄膜或稻草,以达到保温的目的。养殖床春秋季节,一般3~5天浇一次水,冬季基本不浇水,夏季要防大雨冲刷。小面积养殖时,下雨用塑料布盖一下即可。饲料中酸碱度应保持接近中性,过碱可用磷酸二氢铵进行调整,过酸可用2%石灰水或清水冲洗调整。

9)防逃

蚯蚓有夜间逃跑的习性,尤其是雨夜,地面潮湿,更易逃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饲料不足或发酵不完全,或淋水过多,或温度过高或过低、放养密度过太。此外湿度太大,或过于干燥,蚯蚓密度过大,通气不良等,也会导致蚯蚓逃跑。防逃办法:一是利用怕光习性,夜间设灯照明;二是保持完全黑暗;三是改善生长条件,这也是非常有效的防逃措施。

10)防止敌害

一般来说,蚯蚓不易生病,但有天敌为害,如粉螨、蚂蚁、寄生蝇、蠼螋、蜈蚣、老鼠、青蛙等都能成为蚯蚓的敌害。用千分之一的三氯杀螨醇喷杀,可防止敌害入土摄食,危害蚯蚓。

11)蚯蚓的采收

蚯蚓养殖到一定程度,除了专供繁殖以外,即应采收利用。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是人工光照采集法,即利用蚯蚓避光的特性,在阳光或灯光照射下,用刮板逐层刮料,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部,最后蚯蚓聚积成团;然后把蚯蚓置于孔径5mm的木框上,框下放收集容器。在光照下,蚯蚓自动钻入筛下容器中。蚯蚓体表黏附的粪粒和其他杂物,残留在筛上。

如欲净化蚓体内食物,可将蚯蚓进行自然干燥。在遭受干燥情况下,蚯蚓自动排净消化道的粪粒,然后可置于筛网上,用清水冲洗体表。也可把蚯蚓放入5~10倍清水中经1~2昼夜,使体内消化道食物排泄在水中,达到净化目的。

采收的蚯蚓用0.003%~0.005%的高锰酸钾配清水消毒就可喂养牛蛙。

12)蚓粪的采收

当养殖床表面蚓粪的厚度达3~5cm时应及时采收。首先去掉遮盖物,让阳光直接照床,这时蚯蚓下移,此时用刮板将蚓粪刮出过筛,晾干到含水量30%~40%,可广泛用于城市绿化、花卉生产、蔬菜育苗等方面。

黄粉虫又称面包虫,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0%~60%,脂肪30%,此外还含有磷、铁、钾、钠、钙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动物生长所必需的16种氨基酸,被誉为“蛋白饲料宝库”。

黄粉虫食性杂、饲料来源广、价格低廉、生活力强、极易饲养,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全年均可收益。饲养黄粉虫方法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用黄粉虫饲喂的牛蛙成活率达95%以上,可以作为牛蛙的上好饲料,能有效地提高牛蛙的生产性能。另外,黄粉虫排出的粪便,又是蚯蚓、猪、鸡、鸭等的优质饲料。

5.黄粉虫的培养技术

1)黄粉虫的生态习性

黄粉虫属鞘翅目拟步甲科,其分布十分广泛。在野生状态下,常以潮湿的粮食、油料,鱼粉、羽毛、干鱼、干肉为食,并能食虫尸、鼠类等。黄粉虫喜干燥,口齿力强。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并耐饥、耐渴。温度在1~6℃时进入冬眠,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8~25℃,39℃以上可致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70%较适宜。

黄粉虫60多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由卵到幼虫只需5~7天,由幼虫变成蛹需40天左右,蜕皮15次,由蛹变成蛾需7天左右,蛾能生存1~4个月,一般每只蛾可产卵2000~4000粒,在成蛾后的2个月内是产卵盛期,蛾虽有翅,但一般无飞行能力,成虫一般每千克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