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金师子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6:14:04

点击下载

作者:华严金师子章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严金师子章

华严金师子章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华严金师子章/方立天 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9(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ISBN 978-7-5060-8478-9

Ⅰ.①华… Ⅱ.①方… Ⅲ.①大乘—佛经②《华严金师子章》—研究 Ⅳ.①B94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48473号本书中文简体字版权由上海大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授权出版中文简体字版专有权属东方出版社

华严金师子章(HUAYAN JINSHIZIZHANG)

释 译 者:方立天

责任编辑:夏旭东

出  版:东方出版社

发  行: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113号

邮政编码:100007

印  刷:北京汇林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2016年7月第1版

印  次:2016年7月第1次印刷

开  本: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  张:8.625

字  数:130千字

书  号:ISBN 978-7-5060-8478-9

定  价:38.00元

发行电话:(010)85924663 85924644 85924641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本书观点并不代表本社立场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拨打电话:(010)85924602 85924603《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大陆简体字版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赖永海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月清 王邦维 王志远 王雷泉

      业露华 许剑秋 陈永革 吴根友

      徐小跃 龚 隽 葛兆光 温金玉

      彭明哲 程恭让 鲁彼德 董 群

      潘少平 潘桂明 魏道儒总序自读首楞严,从此不尝人间糟糠味;认识华严经,方知已是佛法富贵人。

诚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有如暗夜之灯炬、苦海之宝筏,为人生带来光明与幸福,古德这首诗偈可说一语道尽行者阅藏慕道、顶戴感恩的心情!可惜佛教经典因为卷帙浩瀚、古文艰涩,常使忙碌的现代人有义理远隔、望而生畏之憾,因此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编纂一套白话佛典,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方。

一九九一年,这个心愿总算有了眉目。是年,佛光山在中国大陆广州市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将该套丛书定名为《中国佛教经典宝藏》[1]。后来几经集思广益,大家决定其所呈现的风格应该具备下列四项要点:

一、启发思想:全套《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共计百余册,依大乘、小乘、禅、净、密等性质编号排序,所选经典均具三点特色:

1.历史意义的深远性

2.中国文化的影响性

3.人间佛教的理念性

二、通顺易懂:每册书均设有原典、注释、译文等单元,其中文句铺排力求流畅通顺,遣词用字力求深入浅出,期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契入妙谛。

三、文简意赅:以专章解析每部经的全貌,并且搜罗重要的章句,介绍该经的精神所在,俾使读者对每部经义都能透彻了解,并且免于以偏概全之谬误。

四、雅俗共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是白话佛典,但亦兼具通俗文艺与学术价值,以达到雅俗共赏、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册书均以题解、源流、解说等章节,阐述经文的时代背景、影响价值及在佛教历史和思想演变上的地位角色。

兹值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诸方贤圣齐来庆祝,历经五载、集二百余人心血结晶的百余册《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也于此时隆重推出,可谓意义非凡,论其成就,则有四点可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佛教史上的开创之举:民国以来的白话佛经翻译虽然很多,但都是法师或居士个人的开示讲稿或零星的研究心得,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计划,读者也不易窥探佛法之堂奥。有鉴于此,《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突破窠臼,将古来经律论中之重要著作,做有系统的整理,为佛典翻译史写下新页!

二、杰出学者的集体创作:《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结合中国大陆北京、南京各地名校的百位教授、学者通力撰稿,其中博士学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他均拥有硕士学位,在当今出版界各种读物中难得一见。

三、两岸佛学的交流互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撰述大部分由大陆饱学能文之教授负责,并搜录台湾教界大德和居士们的论著,借此衔接两岸佛学,使有互动的因缘。编审部分则由台湾和大陆学有专精之学者从事,不仅对中国大陆研究佛学风气具有带动启发之作用,对于台海两岸佛学交流更是帮助良多。

四、白话佛典的精华集萃:《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将佛典里具有思想性、启发性、教育性、人间性的章节做重点式的集萃整理,有别于坊间一般“照本翻译”的白话佛典,使读者能充分享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法喜。

今《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付梓在即,吾欣然为之作序,并借此感谢慈惠、依空等人百忙之中,指导编修;吉广兴等人奔走两岸,穿针引线;以及王志远、赖永海等大陆教授的辛勤撰述;刘国香、陈慧剑等台湾学者的周详审核;满济、永应等“宝藏小组”人员的汇编印行。由于他们的同心协力,使得这项伟大的事业得以不负众望,功竟圆成!《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说是大家精心擘划、全力以赴的巨作,但经义深邈,实难尽备;法海浩瀚,亦恐有遗珠之憾;加以时代之动乱,文化之激荡,学者教授于契合佛心,或有差距之处。凡此失漏必然甚多,星云谨以愚诚,祈求诸方大德不吝指正,是所至祷。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于佛光山[1].编者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大陆出版时改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丛书。原版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光山继《佛光大藏经》之后,推展人间佛教的百册丛书,以将传统《大藏经》精华化、白话化、现代化为宗旨,力求佛经宝藏再现今世,以通俗亲切的面貌,温渥现代人的心灵。

佛光山开山三十年以来,家师星云上人致力推展人间佛教,不遗余力,各种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创办,全世界弘法度化之道场应机兴建,蔚为中国现代佛教之新气象。这一套白话精华大藏经,亦是大师弘教传法的深心悲愿之一。从开始构想、擘划到广州会议落实,无不出自大师高瞻远瞩之眼光,从逐年组稿到编辑出版,幸赖大师无限关注支持,乃有这一套现代白话之大藏经问世。

这是一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传统佛教文化的丛书,取其精华,舍其艰涩,希望既能将《大藏经》深睿的奥义妙法再现今世,也能为现代人提供学佛求法的方便舟筏。我们祈望《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具有四种功用:

一、是传统佛典的精华书

中国佛教典籍汗牛充栋,一套《大藏经》就有九千余卷,穷年皓首都研读不完,无从赈济现代人的枯槁心灵。《宝藏》希望是一滴浓缩的法水,既不失《大藏经》的法味,又能有稍浸即润的方便,所以选择了取精用弘的摘引方式,以舍弃庞杂的枝节。由于执笔学者各有不同的取舍角度,其间难免有所缺失,谨请十方仁者鉴谅。

二、是深入浅出的工具书

现代人离古愈远,愈缺乏解读古籍的能力,往往视《大藏经》为艰涩难懂之天书,明知其中有汪洋浩瀚之生命智慧,亦只能望洋兴叹,欲渡无舟。《宝藏》希望是一艘现代化的舟筏,以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字,提供读者遨游佛法义海的工具。应邀执笔的学者虽然多具佛学素养,但大陆对白话写作之领会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与台湾有相当差距,造成编写过程中对深厚佛学素养与流畅白话语言不易兼顾的困扰,两全为难。

三、是学佛入门的指引书

佛教经典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深入,门门是无限宽广的证悟途径,可惜缺乏大众化的入门导览,不易寻觅捷径。《宝藏》希望是一支指引方向的路标,协助十方大众深入经藏,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成就无上的人生福泽。

四、是解深入密的参考书

佛陀遗教不仅是亚洲人民的精神归依,也是世界众生的心灵宝藏。可惜经文古奥,缺乏现代化传播,一旦庞大经藏沦为学术研究之训诂工具,佛教如何能扎根于民间?如何普济僧俗两众?我们希望《宝藏》是百粒芥子,稍稍显现一些须弥山的法相,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三昧法要。各书对经藏之解读诠释角度或有不足,我们开拓白话经藏的心意却是虔诚的,若能引领读者进一步深研三藏教理,则是我们的衷心微愿。大陆版序一《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一套对主要佛教经典进行精选、注译、经义阐释、源流梳理、学术价值分析,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大型佛学丛书,成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星云大师担任总监修,由大陆的杜继文、方立天以及台湾的星云大师、圣严法师等两岸百余位知名学者、法师共同编撰完成。十几年来,这套丛书在两岸的学术界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研究、弘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推动两岸的文化学术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则是《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的简体字修订版。之所以要出版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首先,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其次,佛教源于印度,汉传佛教的经论多译自梵语;加之,代有译人,版本众多,或随音,或意译,同一经文,往往表述各异。究竟哪一种版本更契合读者根机?哪一个注疏对读者理解经论大意更有助益?编撰者除了标明所依据版本外,对各部经论之版本和注疏源流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再次,佛典名相繁复,义理艰深,即便识得其文其字,文字背后的义理,诚非一望便知。为此,注译者特地对诸多冷僻文字和艰涩名相,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注解和阐析,并把所选经文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希望这些注译,能成为修习者得月之手指、渡河之舟楫。

最后,研习经论,旨在借教悟宗、识义得意。为了将其思想义理和现当代价值揭示出来,编撰者对各部经论的篇章品目、思想脉络、义理蕴涵、学术价值等所做的发掘和剖析,真可谓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当然,佛理幽深,欲入其堂奥、得其真义,诚非易事!我们不敢奢求对于各部经论的解读都能鞭辟入里,字字珠玑,但希望能对读者的理解经义有所启迪!

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如何去研究、传承和弘扬优秀佛教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拟对繁体字版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进行修订,并出版简体字版的《中国佛学经典宝藏》,随喜赞叹,寥寄数语,以叙因缘,是为序。二○一六年春于南京大学大陆版序二

身材高大、肤色白皙、擅长军事的亚利安人,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多年从中亚攻入西北印度,把当地土著征服之后,为了彻底统治这里的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种姓制度,创造了无数的神祇,主要有创造神梵天、破坏神湿婆、保护神毗婆奴。人们的祸福由梵天决定,为了取悦梵天大神,需要透过婆罗门来沟通,因为他们是从梵天的口舌之中生出,懂得梵天的语言——繁复深奥的梵文,婆罗门阶级是宗教祭祀师,负责教育,更掌控了神与人之间往来的话语权。四种姓中最重要的是刹帝利,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都由他们实际操作,属贵族阶级,由梵天的胸部生出。吠舍则是士农工商的平民百姓,由梵天的膝盖以上生出。首陀罗则是被踩在梵天脚下的土著。前三者可以轮回,纵然几世轮转都无法脱离原来种姓,称为再生族;首陀罗则连轮回的因缘都没有,为不生族,生生世世为首陀罗,子孙也倒霉跟着宿命,无法改变身份。相对于此,贱民比首陀罗更为卑微、低贱,连四种姓都无法跻身其中,只能从事挑粪、焚化尸体等最卑贱、龌龊的工作。

出身于高贵种姓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为了打破种姓制度的桎梏,舍弃既有的优越族姓,主张一切众生皆平等,成正等觉,创立了佛教僧团。为了贯彻佛教的平等思想,佛陀不仅先度首陀罗身份的优婆离出家,后度释迦族的七王子,先入山门为师兄,树立僧团伦理制度。佛陀更严禁弟子们用贵族的语言——梵文宣讲佛法,而以人民容易理解的地方口语来演说法义,这就是巴利文经典的滥觞。佛陀认为真理不应该是属于少数贵族、知识分子的专利或装饰,而应该更贴近普罗大众,属于平民百姓共有共知。原来佛陀早就在推动佛法的普遍化、大众化、白话化的伟大工作。

佛教从西汉哀帝末年传入中国,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漫长艰巨的译经过程,加上历代各宗派祖师的著作,积累了庞博浩瀚的汉传佛教典籍。这些经论义理深奥隐晦,加以书写的语言文字为千年以前的古汉文,增加现代人阅读的困难,只能望着汗牛充栋的三藏十二部扼腕慨叹,裹足不前。

如何让大众轻松深入佛法大海,直探佛陀本怀?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乃发起编纂《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一九九一年,先在大陆广州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订定一百本的经论种类、编写体例、字数等事项,礼聘中国社科院的王志远教授、南京大学的赖永海教授分别为中国大陆北方与南方的总联络人,邀请大陆各大学的佛教学者撰文,后来增加台湾部分的三十二本,是为一百三十二册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于一九九七年,作为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的献礼,隆重出版。

六七年间我个人参与最初的筹划,多次奔波往来于大陆与台湾,小心谨慎带回作者原稿,印刷出版、营销推广。看到它成为佛教徒家中的传家宝藏,有心了解佛学的莘莘学子的入门指南书,为星云大师监修此部宝藏的愿心深感赞叹,既上契佛陀“佛法不舍一众”的慈悲本怀,更下启人间佛教“普世益人”的平等精神。尤其可喜者,欣闻现大陆出版方东方出版社潘少平总裁、彭明哲副总编亲自担纲筹划,组织资深编辑精校精勘;更有旅美企业家鲁彼德先生事业有成之际,秉“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之襟怀,促成简体字版《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的刊行。今付梓在即,是为序,以表随喜祝贺之忱!二○一六年元月题解

版本

唐代武则天(公元六二四—七〇五年),原为唐高宗后,后为武周皇帝。公元六九〇—七〇五年在位。她信奉佛教,尤为推崇《华严经》。约在新《华严经》译出的圣历二年(公元六九九年)底,武则天请当时著名华严学者法藏(公元六四三—七一二年)讲解华严义理。因义理深奥,法藏特举殿前的金狮子为譬喻,加以形象化的阐述。《宋高僧传》卷五《法藏传》说:“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大正五〇·页七三二上、中)后来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对武则天的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师子章》,简称《金师子章》。

宋代以来,《华严金师子章》的流行,都为注释本。现存的有宋五台山真容院沙门承迁所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收集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和《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八套第一册中,两书大同小异。宋晋水沙门净源撰述的《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收在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华严宗部中,也为《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所收集,两本相同。此外,还有日本华严宗学者景雅的《金师子章勘文》(见《大正藏》第七十三册)和高辨的《金师子章光显钞》(见《大日本佛教全书》第十三册)。

近年,笔者以江苏如皋刻经处出版的《金师子章云间类解》为底本,勘以《大正藏》所据明刊本,并参照承迁注《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金师子章勘文》和《金师子章光显钞》,撰写出《华严金师子章注校释》,由中华书局于一九八三年九月出版。又撰《华严金师子章今译》,为四川巴蜀书社于一九九〇年六月出版。

在佛学中的宗教价值和学术地位《华严金师子章》是法藏晚年专门为女皇武则天宣讲的华严宗义理,是法藏经过深思熟虑,比较成熟的思想。它集中和简要地概括了华严宗的基本学说,是华严宗著作中具有权威性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

由于唐武宗会昌灭佛和五代年间的社会动乱,法藏的著作大量散失,一度在国内几乎绝迹,直到宋绍兴年间才从高丽(今韩国)送回,并刻入大藏经。《华严金师子章》也重新受到佛教界,尤其是华严宗人的高度重视。北宋后期华严宗著名学者净源在《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序》中说:“然而斯文,禅丛讲席,莫不崇尚,故其注解,现行于世者殆及四宗:清源止观禅师注之于前,昭信法灯大士解之于后,近世①有同号华藏者,四衢昭昱法师,五台承迁尊者皆有述焉。”在国外,新罗(今朝鲜、韩国地区)崔致远赞扬《华严金师子章》说:“此作②也,搜奇丽水之珍,演妙祇林之宝……启沃有余,古今无比。”日本华严宗人对法藏也极为尊敬,尊称他为香象大师,该宗著名学者景雅和高辨都分别对《华严金师子章》作了详尽注释。由此也可见,《华严金师子章》在中、韩、日的佛教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华严金师子章》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集中体现在书中蕴涵的理念、范畴和思维方法对尔后学术界产生的重大影响。例如,书中所阐述的理事无碍的思想,就给宋代理学家们以直接的思想启发。宋代理学的最大代表人物朱熹,在其哲学中论述了从一个抽象的理产生相互殊异的事物的“理一分殊”说,其思想渊源之一就是《华严金师子章》的思想。朱熹说:“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③④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朱熹认为千差万别的事物,归根到底不过是统一的理的分殊而已。万物归结为一个理,一个理体现为万物。又说:“万物皆有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⑤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这是说,作为最高本体的理,由于所居地位不同而体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同。这些观点都是和《华严金师子章》中的“理事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一致的。

又如,明末清初的哲学家方以智(公元一六一一—一六七一年),在公元一六五〇年清兵攻陷桂林、广州之后,削发为僧,法名弘智,别号愚者大师。他在晚年所著《东西均》中,提出了“随”、“泯”、“统”三个观念,作为方法论的总纲。所谓“随”是随顺常识,承认事物及其差别的存在;所谓“泯”是泯除一切差别,不承认事物的存在;所谓“统”就是综合随、泯,把两种相对立的观点统一贯通起来。方以智的这三个观念,就来源于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说。他说:“《华严》归于事事无碍法界……可见中谛统真、俗二谛……俗谛立一切法之二,即真谛泯一切法之一,即中谛统一切法之一即二、二即一⑥也。”随、泯、统即华严宗所谓俗谛、真谛、中谛。随承认“二”,泯承认“一”,而统是肯定“一即二,二即一”。

方以智还运用法藏的六相说来阐明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他在《易余》卷上说:“何谓六象?曰统、曰辨、曰同、曰异、曰成、曰毁是也。譬之宅然,合门牖堂室,而号之曰宅,此统名之总也,统象也。分宅之中所曰堂,堂之内可入者曰室,堂室之帘可出入者曰门,开壁纳光者曰牖,此辨名之别也,辨象也。门牖,宅之门牖也;堂室,宅之堂室也;同象也,堂自堂,室自室,门自门,牖自牖,异象也。堂兼室,室兼堂,门兼牖,牖兼门,此宅之成象也。栋梁不可为阶壁,阶壁不可为栋梁,此宅之毁象也。毁宅之中,具有成象,成象之中,具有毁象。同不毁异,异不毁同,统不废辨,辨不废统。即一宅而六者同时森然,同时穆然也。“躯之备肢体也,天之备日星也,心之于事物也,一也。冬与夏,生与死,显与幽,本与末,内与外,一与多,皆可以断之、常之、离⑦之、即之,同时错综,森然穆然者也。”象,即相。统、辨,相当于总别。森然,错综复杂。穆然,和谐统一。方以智以房宅为喻,来说明六象的整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异、兼成与独立的错综关系。他还引申到躯体和天体的结构,进一步推论主体思维活动对于一切事物,也都是错综复杂、和谐一致的。方以智的上述言论,也足见法藏《华严金师子章》思想影响之深远。

作者生平《华严金师子章》作者释法藏,梵文达摩多罗,字贤首,梵文跋陀罗室利。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十一月二日生于唐都⑧城长安。因系西域康居的侨裔,又称康法藏、康藏。法藏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高祖、曾祖蝉联为康居国的宰相,地位很高。他的祖父来长安侨居,父亲康谥,任唐王朝的左卫中郎将。法藏既出身于仕宦世家,又是西域侨民,这对法藏后来的人生道路及与唐王朝的密切交往都有重要的关系。

法藏幼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已无可考,史籍记载自十六岁始。康居人信佛教者颇多,法藏又处于长安佛教兴盛的氛围中,自然容易萌⑨生仰慕佛教的心理。他在十六岁时曾到岐州法门寺舍利塔前燃炼一根手指头。“炼指”,是佛教徒舍身供佛的一种宗教行为,这是法藏决心信仰佛教的重要关键。次年,法藏开始了离家游学活动,入太白山⑩学道。史载,法藏“于太白山饵朮数年,敷阅方等”,“云栖朮⑾食,久玩《杂华》”。《杂华》即《华严经》。法藏在太白山中,一面学习道家神仙道术服食法,吃白朮数年,一面潜心研读佛教《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后因母亲身体染疾,便下山回长安奉侍慈母。此时法藏当在二十岁左右。后法藏得知沙门智俨(公元六〇二—六六八年)在云华寺讲授《华严经》,就去该寺拜智俨为师。史载法藏和智俨初次见面就提出一些问题,意出言表,深得智俨赏识,给智俨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法藏在智俨门下前后共九年,直至智俨圆寂。在此期间,法藏着重研究《华严经》,同时也兼讲《梵网经》等佛典。也曾请释迦弥多罗尊者授菩萨戒。在智俨生前,法藏始终没有成为正式的比丘。因当时度僧,一是要在国家婚丧大典时,再是需得到国家的批准。直至智俨圆寂,法藏一直没得到披剃的机会。

智俨圆寂后二年,即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六七〇年),武则天的生母荣国夫人杨氏逝世,她为了广树福田,替母亲积功德,决定度一批僧人,并舍荣国夫人的住宅为太原寺。经道成、薄尘等大德连状举荐,法藏奉命剃度于太原道场,并奉诏为该寺住持,时年二十八岁。法藏任住持后,就承旨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四年后,唐高宗又降旨,命京都十位佛教大德为法藏受具足戒。自此,法藏方成为正式的比丘僧。

法藏出家后,大力从事多方面的弘法活动,这些活动概括起来就是创立佛教宗派华严宗。法藏的创宗活动,主要包含理论活动和实际活动两个方面,在理论活动方面又以译经和著述为最重要。

据史载,法藏在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六七九年)开始参加译事,至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七一〇年)止,前后共三十多年。法藏对于《华严经》的翻译最为关注,又是补缺,又是再译,可谓精益求精,不遗余力。早在东晋时,北印度人佛些跋陀罗(觉贤)来华,在建康(今南京)译出《华严经》大本五十卷。后经沙门慧严、慧观、学士谢灵运等人润笔修饰,成六十卷本行世,称《六十华严》。

唐高宗调露元年,中印度人地婆诃罗(日照三藏)来华,带来了梵本《华严经》。法藏和日照共同勘校《六十华严经》,发现有两处脱文。于是上奏朝廷,并奉命与道成、薄尘等大德将脱文译出,细心补遗。武则天继位后,又遣使到于阗求索《华严经》梵本,并请实叉难陀同来主持译事。五年功毕,共成八十卷,世称《八十华严》。此译本比以往译本增添了九千偈,但仍缺日照所补的脱文。法藏又将脱⑿文补上,成为《华严经》的第四个译本。

法藏除参加翻译《华严经》外,还参与了一系列重要佛典的译事。史载,唐高宗调露元年始,法藏奉旨与地婆诃罗以及道成、薄尘、大乘基等,共同翻译《密严》等经、《显识》等论,后共成十多部,二十四卷。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七〇〇年),法藏应诏在洛阳三阳宫与实叉难陀、弥陀山共同译出《大乘入楞伽经》。二年后,又在长安清禅寺与实叉难陀译出《文殊师利授记经》。长安三年(公元七〇三年),法藏奉诏为证义,与义净三藏等华梵十四人,共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一部,一一五卷。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〇五年),法藏应诏与弥陀山共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次年奉诏于西崇福寺与菩提流支同译《大宝积经》,法藏为证义。景龙二年(公元七〇八年)奉旨入内殿,与义净三藏同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后二年,又应诏与菩提流支续译《大宝积经》,由中书陆象先、尚书郭元振、宰相张说润文,译成共一二〇卷。由以上可见,法藏后三十多年几乎是没有间断译事活动。

法藏一生勤于著述,著作等身。这些著作的写作年代已无从考证,只有少数还可推断出时限。法藏著作佚失的也不少。对法藏现存和佚失的著作,有关研究论著,众说不一,现据各种资料,将现存著作列目录于下:

1 《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

2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教分记》《五教章》,三卷或四卷。

3 《华严经旨归》一卷。

4 《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

5 《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法界义海》)一卷。

6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

7 《华严策林》一卷。

8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妄尽还源观》)一卷。

9 《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

10 《华严经问答》二卷。

11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华严杂章门》)二卷。

12 《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

13 《华严经关脉义记》(依八十卷《华严》)一卷。

14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华严十重止观》)一卷。

15 《玄义章》一卷。

16 《流转章》一卷。

17 《法界缘起章》一卷。

18 《圆音章》一卷。

19 《法身章》一卷。

20 《十世》一卷。

21 《华严三昧章》一卷。

22 《华严经传记》(《纂灵记》)五卷。

2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般若心经略疏》)一卷。

24 《入楞伽心玄义》一卷。

25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卷或为六卷。

26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二卷。

27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

28 《大乘起信论义记》五卷。

29 《大乘起信论义记别记》一卷。

30 《大乘密严经疏》三卷(原四卷,缺一卷)。

上述现存著作,一至十三、二十二至二十九收录在日本《大正藏》中,十四、三十收录在《续藏经》中,十五至二十一见于金陵刻经处印经目。《华严发菩提心章》和《华严三昧章》内容相同而书名相异。又《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包括了十五至二十《玄义章》《流转章》《法界缘起章》《圆音章》《法身章》《十世章》六章相同的内容。

法藏著作中关于《华严》的著述,现存的和佚失的共达三十五种左右,用心之勤,数量之巨,确属罕见。如果说《华严经》的翻译为华严宗的创立提供了经典的理论根据的话,那么,法藏的著作,则全面完整地组织了华严宗的教观新说,为华严宗的创立作出了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法藏创宗的实际活动主要是讲学、弘法、培养弟子、结社、建立寺院等。

法藏一生着力宣讲《华严经》,史载,他“前后讲《华严经》三⒀十余遍”。从法藏二十八岁出家住太原寺开讲算起,一直到讲解新译出的《华严经》,前后三十多年,几乎平均每年讲一遍。法藏讲经的情景,佛教史籍有许多感应的记载。如说法藏讲经时,“有光明从⒁口生,须臾成盖,众所具瞻”。或是讲时“香风四合,瑞雾五彩,⒂崇朝不散,萦空射人”。“讲室及寺院忽然震吼,听众稻麻,叹未曾⒃有”。看来当时的听众对法藏宣讲《华严经》是非常尊崇的。

值得强调的是,法藏讲学特别善于运用比喻,有一套善巧化诱、能近取譬喻的独特教法,因而更具有吸引听众的力量。史载:“时天后召师于长生殿(即长生院),问六相、十玄之旨。师指殿隅金师子为喻晓之,至一一毛头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头金师子同时顿入一毛头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如是重重无尽。后乃豁然。⒄随贡《金师子章》一篇。”

这里记述的是法藏为武则天讲学的情景。法藏以殿角的金师子为喻,来说明六相、十玄的奥义。为了讲解华严宗的“无尽缘起”的玄理,法藏还用十面镜子安放在八隅上下,镜子面面相对,中间放一尊佛像,然后燃烛照射镜面,镜面互相映照,镜里显现的影像交互含摄,形成重重交叉的景象。法藏就借此来说明重重无尽的道理。法藏讲学生动活泼,确是一位杰出的教学法专家,比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照本宣科的人在讲学效果方面,确是不可同日而语。

法藏创宗活动的另一实践是弘法。弘法就是弘扬佛法的活动。法藏的弘法活动以王室为重点,弘扬宗教须与政治、经济的需要相配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弘法风格。法藏的弘法活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菩萨戒:史载,法藏曾为唐中宗和唐睿宗授菩萨戒,被礼⒅为菩萨戒师,中宗还赐号“国一”。

二、组建华严法会:长安四年(公元七〇四年),武则天患病,⒆居长生院,法藏应邀与其他僧众在内道场建华严法会。

三、迎佛舍利:长安四年冬,武则天特命凤阁侍郎博陵崔玄与法藏,同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当时法藏为大崇福寺主,应邀与应大德、纲律师等十人前往奉迎。于十二月末迎至大崇福寺供奉。次⒇年正月十一日迎至洛阳,观灯时节由法藏捧持,武则天虔诚善祷。

四、求雨祈雪:遇旱情严重,朝廷就请法藏祈雨求雪。史载,法藏曾分别应武则天、中宗和睿宗之召,于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天册万岁元年(公元六九五年)、景龙二年(公元七〇八年)、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多次立坛诵经,念咒作法,祈求降雨雪。据(21)说每次都很灵验,获得皇帝的嘉勉和尊崇。

由于法藏弘法活动层面广泛,有的又颇具吸引力,因此博得了王室对佛教华严学的信仰,并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应,推动了一般人的信仰。法藏弘法,对于提倡华严信仰发挥了巨大作用。

法藏很重视培养弟子。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六人,如《华严感应传》作者慧英,继承法藏撰成《新华严经疏》二十卷的宗一,还有上首弟子慧苑等。法藏弟子中还有不少比丘尼,其中著名者法澄,曾为诏唐寺和兴盛寺的寺主。由于法藏培养了大批弟子,就有了形成宗派的力量基础,使本宗的华严学说得以继承和发扬。

寺庙是宗派活动的基础。法藏曾为太原寺住持,长期在长安、洛阳寺院译经和讲学,更为重要的是,法藏在景龙二年(公元七〇八年)奉命求雨之后,获准在长安、洛阳、吴、越、清凉山五处建立寺庙,“均牓华严之号”,安放佛教经典和诸家章疏。旋又请许长安、洛阳一带平民“争趋梵筵,普结香社。于是乎像图七处,数越万家(22)”。通过建立寺庙和缔结香社,弘扬华严学的据点就扩展到华北和江南,弘扬华严学的对象也由王室普及到平民百姓之间。人们对于法藏,都不呼其名,而叫他“华严和尚”。一代华严学大师,华严宗的创建者的形象获得了众人的认同。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八年)冬,法藏圆寂于长安大荐福寺,终年七十。太上皇睿宗诏令赠法藏以鸿胪卿的显赫官名,并赐丧事用绢一千二百匹。葬礼隆重盛大,朝野悲恸。真可说生时光荣,死时令人哀痛莫名。

注释

①大正四十五·页六六三。

②《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见金陵刻经处本。

③《朱子语类》卷一。

④《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⑤《朱子语类》卷十八。

⑥《东西均·全偏》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版,第七〇页。

⑦见《方以智“合二而一”言论选录》,《中国哲学》第三辑,三联书店,一九八〇年八月版,三二四—三二五页。

⑧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

⑨法门寺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境内。

⑩⑾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见金陵刻经处本。

⑿《华严经》四译本为东晋译本、日照补遗本、唐译本、法藏校补本。

⒀唐·阎朝隐《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见《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七套第三册《法藏和尚传·附》。

⒁⒂⒃《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见金陵刻经处本。

⒄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三国贤首国师》,见金陵刻经处本。

⒅《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见金陵刻经处本。

⒆《法界宗五祖略记·三祖贤首国师》,见金陵刻经处本。

⒇(21)《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见金陵刻经处本。

(22)《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见金陵刻经处本。经典1 明缘起第一

原典①②

明缘起第一③④⑤⑥⑦⑧⑨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注释

①明缘起:明,阐明、说明。缘起,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的意译。“因”和“缘”常常连用,但含义有别。“因”,指产生结果的主要的直接原因。“缘”,指产生结果的次要的辅助条件。这里的“缘”是“因”和“缘”的合称、简称。明缘起,就是阐明关于世界起源,宇宙万事万物如何生成的问题。法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因众“因缘”的离散而消失。“缘起”是佛教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最早出现的是“业感缘起”说,主要是分析说明世间不平和人生痛苦的原因,后来佛教各派又有所发挥,“缘起”说成为整个世界观和宗教实践的理论基础。

②第一:序号。

③金:此处有两层意思,一为金属,一用来比喻本体。法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分为本体(本质)和现象两个层次。这里以金比喻事物的本体(本质)。

④无自性:性,通常指的是现象所固有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本体、本原。自性,指一切事物自身固有的真实不变的本性,相当于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无自性这里是说不固守自性。

⑤随工巧匠缘:缘,这里是指工匠的技巧。随工巧匠缘,是说虽然金体具有身的本性,但当金体不保持自性时又能随工巧匠制作的条件(缘),而被制作成金狮子。

⑥遂:于是,就。

⑦师子:师,通狮。比喻现象。

⑧相:指事物外观的表相、相状,即事物外部的形象状态。如流水相、火的焰相,均为呈现于人们面前,可以认识和区别的现象。

⑨起但是缘:起,指金狮子的生起。起但是缘,是说金狮子的制成,只是由于因缘的和合。

译文

第一,阐明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原因和条件和合而生起的道理。

金并没有固有的、真实的、保持永远不变的本性,它随着工匠的精巧制造这样的条件,才形成了金狮子的相状。金狮子相状这种现象的生起,只是因为有工匠制造这样的条件,所以叫做“缘起”。

解说

这一节阐明的是华严宗佛教哲学的中心观念缘起说。法藏把世界的事物分为本体(本质)和现象两个层次。这里以金比喻本质,以金狮子比喻现象,说明金狮子的形成需要“因”,即主要条件——金,和“缘”,即辅助条件——工匠的技巧。由金和工匠的技巧两种条件相结合,便制作出金狮子。法藏利用这个鲜明具体而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的深层意思是,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原因和条件和合而生成的,而现象之所以千差万别,又是因为所依靠的条件——“缘”不同。2 辨色空第二

原典①②

辨色空第二③④⑤⑥

谓师子相虚,唯是真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⑦⑧⑨⑩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

注释

①辨:辨别。

②色空:色,梵文的意译,今译为物质现象。佛教通常把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形质的东西称为色。一是具有质碍变坏的意思,即有形质、占有一定空间而互为障碍,并且会变化的;二是具有示现之义,即以一定的色彩、形状、体积和作用呈现出来,为人所感触。概括地说,有形质的、能使人感触得到的东西,也就是物质现象,称为色。色与心相对,精神现象称为心。色空,是以色为空。就是现象世界,感官世界是空的。法藏认为,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构成的,是不真实的假相,所以称为“色空”。

③师子相虚:是说金狮子相是虚幻的,也就是说,色是空的。

④唯是真金:意为只有金这个本体是真实的、不虚的。

⑤师子不有:是说狮子是个幻相,不是实有、真有。

⑥金体不无:是说金是本体,是实有的,不是虚无的。

⑦空无自相: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是疑为“空无自性”、“空无自体”之误。“空无自体”与“空无自性”意义相通,是指金狮子没有自身的真实本体。另是指金体没有自己的形相。

⑧约色:用金狮子的相状。

⑨以明:来显明事物自身的无真实本性。

⑩不碍幻有:即幻存,虚幻的存在。法藏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种假相,本身并没有独立的、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这种存在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称之为幻有。法藏认为,一切现象作为幻有而存在的,不能说幻有也不存在,就是说,现象不是绝对的无。不碍幻有,是说色空并不妨碍金狮子的相状作为幻有而存在。

译文

第二,辨明世界物质现象是空的含义。

金狮子的形相是虚幻空无的,只有金才是真实实有的。金狮子只是幻相,并不真有;金是本体,不是虚无,所以说一切物质现象都是空的。再者,空没有自身真实的形相,它需要通过物质现象显示出来。而物质现象的空,又不妨碍虚幻现象的存在,所以称为“色空”。

解说

这一段法藏是从两个方面辨明色空含义的。一是金狮子的形相是缘起而有,是虚幻的,只有制造金狮子的金,即作为金狮子的实体,才是实有的。由金狮子的形相是“非有”,说明事物现象是空的。“色”不是实有的,叫做“色空”。

二是空没有自身的真实本性,只有通过物质现象的假有来体现,色空并不妨碍虚幻的有,并不是说没有虚幻的有。也就是说,色空虽是空,但不是断空,不是离开事物而另外有一个空。即空也不是另为一物,如果这样,空就成为“有”了。

所谓相虚幻有,就是色空的意思。关于色空的思想,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示三遍门》一文中有较详细的发挥:“谓尘无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良由幻色无体,必不异空;真空具德,彻于有表。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无二,悲智不殊,方为真实也。“《宝性论》云:‘道前菩萨,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此释云:色是幻色,必不碍空;空是真空,必不碍色。若碍于色,即是断空;若碍于空,即是实色。”3 约三性第三

原典①

约三性第三②③④⑤

师子情有,名为徧计。师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变,⑥故曰圆成。

注释

①约三性:约,按照的意思。三性,指《摄大乘论》中的徧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徧计所执性,是遍计的全称。徧,遍的异体字。佛教认为,凡是出于世俗观念的驱使,把种种事物周遍计度为真实的存在,而实际上这种种周遍计度的存在则是无自性的、空无所有的虚假现象。徧计所执性,是人们的一种虚妄的执着,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的一种错误成见。依他起性,他,指因缘条件,意思是依种种因缘条件而生起,这是指现象世界。圆成实性,圆成实是圆满、成就、真实的意思。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的真实性,也叫真如、法性,即所谓一切事物的本性、本体是真实的。佛教常以蛇、绳、麻为喻说明三性。如夜间见到绳以为是蛇,而实际上不是蛇而是绳,是妄情迷执的蛇,这就是徧计所执性。绳是由麻等种种因缘编织而成,是依他起性。绳的实质是麻,是圆成实性。约三性,是按照三性说而论的意思。

②情有:即妄执为有,不懂一切事物只是作为缘起的幻有而存在。这里是指以虚幻的狮子相为真有。

③名为徧计:是说以虚幻的狮子相为真实的这种错误认识和执着,叫做徧计所执性。

④似有:是指有相。一切现象表相是有的,而实体是无的。如金狮子相是有,但它是依众缘而起的,并没有自性,只是虚相、幻相,也就是似有。这也叫做依他起性。

⑤金性不变:金性,即金体。金性不变,即金体恒常不变,也就是真如本体圆满真实、永远不变。

⑥圆成:即圆成实性。

译文

第三,按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三性”学说,阐明对金狮子的三种不同看法。

对虚幻的金狮子存在着迷情之见,把实际上根本没有实体的金狮子妄执为实有,叫做“徧计所执性”。金狮子是依靠工匠制造这个条件而生起的,似乎是有的一种相状,叫做“依他起性”。制造金狮子的金的本性是恒常不变的、圆满而真实的,叫做“圆成实性”。

解说

这一段是沿用“三性”说来阐明对金狮子的三种看法。法藏以金狮子为喻,说明把事物、现象看作客观存在是错误的。事物、现象是依因缘和合而起的、没有自性的形相——似有,只有万物的本体是恒常不变的、圆满真实的。他以“金性不变”为例,强调宇宙的不变的本体是圆满成就真实的,教人从人类常识的“徧计所执性”,进而了解常识所讲对象的“依他起性”,最后把握本体不变的“圆成实性”。也就是从错误认识进到相对真实的认识,再提升到绝对真实的认识。4 显无相第四

原典①②

显无相第四③④

谓以金收师子尽,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故名无相。

注释

①显:显示。

②无相:意为金狮子相是缘起的,没有自性,是虚相,叫做无相。

③以金收师子尽:意思是说,金狮子既然是工匠用金制造而成的,那么金狮子就是金,金体就能收尽一切狮子相。

④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是说,金狮子是由金制造而成的,金收尽一切狮子相后,金以外就再没有狮子相可得。

译文

第四,显示一切现象都是没有真实形相的道理。

金狮子用金制造而成,金体能够收容摄尽金狮子的一切形相,金体以外并没有什么金狮子的真实相状可得,所以称为“无相”。

解说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明没有狮子相,是进一步从现象和本体相互关系的角度来阐明一切现象都是实无相状的。法藏强调现象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是本体真心所表现出来的幻有,都不是本体实相,也就是通过阐明现象的无相,突显出本体的真实。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第一》说:“观无相者,如一尘圆小之相,是自心变起,假立无实。今取不得,则知尘相虚无,从心所生,了无自性,名为无相。”这里说事物的形相,是众生自心的产物,事物是无自性的、无相状的。5 说无生第五

原典①②

说无生第五③④

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师子虽有生灭,⑤⑥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

注释

①说:说明。

②无生:佛教认为真如本体是无生无灭的,湛然常存的,由此一切事物现象也是无生的。

③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但是,只是。这二句是说,当人们看见金狮子相造成时,实际上它只是由金体所生起的,是缘生。也就是说现象只是本体的变现而已。

④生灭:佛教认为依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是生;依因缘离散而使事物归于无,是灭。

⑤金体本无增减:金狮子虽有生有灭,但生成金狮子的金体并没有增加或减少,金体是永恒不变的。

⑥故曰无生:这是通过金狮子有生灭,金体无生灭(金无论在制成金狮子时,还是金狮子坏灭时,其重量都一样,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的比喻,一方面说明现象和本体不同,现象有生灭,本体无生灭;一方面也说明现象是本体的变现,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幻有,是虽有而非有,现象界的一切事物是虽有生灭实际上是无生灭的。

译文

第五,说明一切现象都是没有生成的道理。

当人们看到由金造成的金狮子时,实际上那狮子只是金体所生的一种幻相,金体以外并不存在什么东西。金狮子虽有生灭,金体却并没有增减,所以说,归根究底,金狮子并没有生成,称为“无生”。

解说

上一段是从形相的角度,阐明一切现象都是无形相的观点,这一段则是就生灭的角度讲变现现象的本体是无生无灭的,由此进一步说明现象也是无生无灭的道理。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第一》中对无生的解释则与这里的解说稍有差异,文说:“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众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由相待故,则无定属缘生。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又说:“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尘”,指万物,佛教认为事物是染污真性的,称为“尘”。“心法”,相当于心理现象。

意思是讲,外界客观事物和众生的主观相对,万物是心生起幻相的辅助条件,心是生起万物的主要条件。只有万物和心相待才能生起幻相。由于万物和心和合才生起幻相,产生各种心理现象,所以是缘生。缘生,就说明是不确定、无定、无自性的。这种缘生无定,叫做无生。这和就事物的幻有、本体的无增减生灭讲无生,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6 论五教第六

原典①

论五教第六②③(一)师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实无师子相可得,名愚④法声闻教。⑤⑥⑦(二)即此缘生之法,各无自性,彻底唯空,名大乘始教⑧。⑨⑩⑾⑿⒀(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缘生假有,二相⒁双存,名大乘终教。⒂⒃⒄⒅(四)即此二相,互夺双亡,情伪不存,俱无有力,空有

⒆⒇(21)(22)(23)双泯,名言路绝,栖心无寄,名大乘顿教。(24)(25)(26)(27)(28)(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繁兴大用,(29)(30)(31)(32)(33)(34)起必全真;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35)(36)(37)(38)(39)(40)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41)一乘圆教。

注释

①论五教:论,论述、评论。五教,五种教相、教判。此处指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论五教是法藏阐述华严宗的判教观点。所谓判教,是“教相判释”的意思,也就是按照本宗的理论体系,去判别、判定各类佛教经典的意义和地位,从而既调和佛教内部的各种不同说法,又将本宗崇奉的经典置于最高的地位。

②因缘之法:法,梵文是达磨,是佛教哲学的根本范畴,其意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即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殊的性质和相状,有其特定的轨则,使人们一看到它便可以产生它是何物的了解。所以法就是指事物、东西。所谓万法、诸法、一切法,就是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内的一切事物。“法”的另一层意义,是指佛教教义。佛教认为,佛的教义也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③念念生灭:念,一刹那,极短的时间。念念,即刹那刹那。念念生灭,即时时刻刻处于生灭过程中。

④愚法声闻教:即小乘佛教。法藏所讲的愚法声闻教,是指《四阿含经》和《毗昙》《成实》《俱舍》和《婆沙》等论的教义。

⑤缘生之法:即依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

⑥自性:是佛教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指不依赖其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永恒不变的真实的本性。佛教通常认为事物是不存在这种本性的,或者说本性是空的。

⑦彻底唯空:即真性本空,事物的本体和现象都空。

⑧大乘始教:大乘,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即大乘佛教。始教,是说从小乘始入大乘的教法。法藏认为大乘佛教中也有学理深浅不同的教派,那种主张事物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自性,彻底唯空的教派,是大乘始教。具体是指崇奉《般若经》《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教义的大乘空宗。

⑨不碍:不妨碍。

⑩幻有:虚幻的有,虚幻的存在。与幻法、似有意思相同。此指虚幻的狮子形相。

⑾宛然:状貌可见,指金狮子形相清晰可见。

⑿假有:即幻有、虚假的有、似有,不是真实的有。

⒀二相:指彻底唯空和幻有宛然,即是真空和假有。

⒁大乘终教:终教指大乘终极的教门,相对于前面的始教而言。此教与大乘始教不同,不仅讲“彻底唯空”,也还讲“幻有宛然”。这里的大乘终教,法藏指的是《胜鬘》《涅槃》和《密严》等经,及《宝性论》《起信论》等论的教义。

⒂即此二相,互夺双亡:这是说,就金狮子的幻有的虚幻一面来说,是空夺了有;就金狮子的幻有的有一面来说,是有夺了空,真空与幻有互夺,其结果是二相俱亡。

⒃情:妄情,迷妄之情。

⒄伪:伪相,即假相。

⒅有力:力,指功力,力量。有力,指事物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能支持对方的方面;而依赖对方的方面则称无力。

⒆泯:泯灭。以幻有之有的方面而言,有夺空,空就无力而泯灭。反之亦然。

⒇名言:表述事物的名目和言句,即语言文字。

(21)路绝:断绝。语言文字不能表述。

(22)栖心无寄:栖,住。栖心,凝聚思想。无寄,无所寄托,即虚空。栖心无寄,是说把思维凝聚在虚空之处,也就是断绝思虑。

(23)顿教:顿修顿悟的教门,即顿成之教。

(24)情尽:妄情灭尽。

(25)体露:体,指金体,比喻真如本体,法藏称为真心之体。真如,是真实如常,常如其性的意思,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本体也叫做“真心”,即宇宙之心。体露指真如本体的显现。

(26)混成:指本体和现象混而为一。

(27)繁兴:纷繁兴起。

(28)大用:用,功用、作用,指现象。

(29)起必全真:真,真如本体。此处是说现象的兴起是整个真如本性的显现。

(30)万象:万事、万物。

(31)纷然:森然罗列,纷纭繁盛。

(32)参:万物相和。

(33)不杂:不相混杂。

(34)一切即一:一,相当于本,即真如本体。一切,相当于末,也就是万事万物。一切即一,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同一真如本体的显现。

(35)皆同无性:无性即无自性,即空。此处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自性,归结为空。

(36)一即一切:真如本体表现为一切事物。

(37)因果:此指一和一切两者的因果关系。

(38)历然:清清楚楚。

(39)力用相收:力,力量。用,作用。力用相收,此是说本体和现象互相包容。

(40)卷舒自在:卷,卷起,收缩,一切收归为一。舒,伸展,一展开成为一切。自在,指或一即一切,或一切即一,随意自如,无障无碍。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第四》中说:“明舒卷者,谓尘无性,举体全遍十方,是舒;十方无体,随缘全现尘中,是卷。《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今卷,则一切事于一尘中现;若舒,则一尘遍一切处。即舒常卷,一尘摄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摄一尘故,是为卷舒自在也。”这里更具体明确地讲了一尘和一切事也是相入相即的,所以法藏讲“一即一切”和“一切即一”,实际上是从本体与现象的无碍,进而论述到现象与现象的无碍。

(41)一乘圆教:一乘,所谓成佛最好的教法。圆教,圆融无碍的教门。一乘圆教是指大乘佛教中最好最圆满的教派。法藏认为《华严经》教义和华严宗是高于佛教其他各派理论的最高的发展阶段。

译文

第六,论述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五种教相。(一)金狮子虽然是能工巧匠用金制成的物品,处于刹那刹那的生灭过程中,实际上并没有金狮子的相状可得,持这种观点的,叫做“愚法声闻教”。(二)就这个因工匠制造的条件而生起,处于刹那刹那生灭过程中的金狮子来说,它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没有自身的真实实体,而是彻底地空的,持这种说法的,叫做“大乘始教”。(三)金狮子虽然是彻底地空的,但又丝毫不妨碍虚无空幻的金狮子形相仍然清晰可见。金狮子一方面是因工匠制造而生起的一种似有的现象,一方面又是真正彻底地空的,持这种教义的,叫做“大乘终教”。(四)就金狮子的空有二相来看,一方面是空夺去有,一方面又是有夺去了空。空夺有,有夺空,空有互夺,二者俱亡。这样,人们对事物的执着迷情及事物的假相,也都不复存在了。由于空有互夺,故两者之力用皆被消弭,既不知有有,也不知有空,表述事物的语言文字就会断绝,人们把思维凝聚于虚空的地方,思虑就会停止。持有这种看法的,叫做“大乘顿教”。(五)就人们消除对金狮子的执着迷情,金体显露出来,浑然而成为一块真金来看,可知繁杂众多现象的兴起,必是整个本体的显现。万事万物森然罗列,纷纭复杂,彼此渗透,然而又不相杂乱。这是因为一切现象都是本体的体现,都归结为无性,即空;而本体则表现为一切现象。本体和现象这种因果关系,历历分明,十分清晰。本体和现象互相包容,现象归结为本体,本体展现为现象,相即相入,自如无碍。这种教义就是“一乘圆教”。

解说

这一段,法藏是在评论小乘佛教。指出该教虽然懂得金狮子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处于刹那刹那的生灭过程中,没有实有的狮子相可执着,但是,还不了解一切事物本身就是性空的道理,这是五教中教理最浅、地位最低的教派。

法藏认为以上的大乘始教和大乘终教都是靠经教言说,渐次修行成佛的,可以称之为渐教。顿教不同,是言说顿绝,理性顿显,离言离相,一念不生,顿解顿成,顿悟佛果。法藏所讲的顿教是指《维摩》《思益》等经的教义。后来华严宗四祖澄观则认为也是指禅宗。

这一门是法藏为了树立自宗的理论权威,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及各派的教义加以整理排列,作出不同分类,判别它们在佛教完整的系统中所具有的贡献和地位,及同为佛教真理的不同方面,从而既调和了佛教的不同说法,又把本宗置于各派之上。法藏将佛教各派判为五教,自奉华严宗为一乘圆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