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导弹科技知识(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0:46:12

点击下载

作者:冯文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反坦克导弹科技知识(上)

反坦克导弹科技知识(上)试读:

前言

导弹是一种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至追踪目标动向的无人驾驶武器,其任务是把战斗部装药在打击目标附近引爆并毁伤目标,或在没有战斗部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动能直接撞击目标,以达到毁伤的效果。也就是说,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

导弹是一种威力大的杀伤破坏性武器,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导弹,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核导弹以来,导弹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用各种类型的导弹装备军队,对军队武器装备、军事战略战术、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特别是武器的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因此,要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弹是高技术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导弹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高科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高超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高度的军事科学知识。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青少年高度关注的导弹武器科技”丛书,包括《导弹武器科技知识》、《地地导弹科技知识》、《地空导弹科技知识》、《空地导弹科技知识》、《空空导弹科技知识》、《反舰导弹科技知识》、《舰空导弹科技知识》、《空舰导弹科技知识》、《

反坦克导弹

科技知识》、《特种导弹科技知识》共10册,每册全面介绍了相应导弹武器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导弹武器科学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反坦克导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陆军武器局为了对付苏联坦克,于1944年2月3日制定了一项研制新武器的应急计划,其中的一个项目称作“小红帽”。

1944年9月,“小红帽”样弹研制成功,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反坦克导弹。随后经过几个月的试验与改进,“小红帽”反坦克导弹开始成批生产,导弹代号为X-7。但是这种新式武器还没来得及在战场上使用,战争就结束了。

X-7导弹长950毫米,发射重量9000克,导弹直径150毫米,翼展600毫米,全重15千克,射程1000~1500米。其鼻锥部为空心装药战斗部,内装2500千克炸药,配有触发引信。

导弹穿甲厚度最大可达200毫米。其弹体短而粗,呈流线型,弹上装有陀螺仪和双推力发动机。起飞发动机的推力为68千克,工作时间2.5秒;续航发动机推力为5500千克,工作时间为8秒,起飞级装有电火帽点火药盒;续航级用的是带包覆层的单根药柱,靠起飞级的燃气点火。

弹体两侧各有一翼,翼的后缘有襟翼,导弹在飞行中可产生每秒两转的转速,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翼梢装有线管,线管外有整流罩,线管上统有漆包线以传递指令。导弹尾部还有一根长而弯曲的尾杆,端部装有舵机。发射制导装置由发射架和控制箱组成。

在导弹飞行时,射手用目视跟踪导弹和敌坦克,通过操纵控制箱上的两个操纵手柄发出控制指令,以控制导弹航向。射手在导弹飞行过程中用手柄不断给出方向修正指令,直到导弹命中目标。

中国反坦克导弹

我国的反坦克导弹研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我国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的盟友关系急转直下,一夜之间,苏联不但撤走了援华的各类专家,还撕毁了与我们签署的各类合作协议。于是,在数千公里的原本平静的中苏边界线上,双方都虎视眈眈,苏联更是陈兵百万,仿佛一场国家大战一触即发!但是,我国领导人最担心的并不是苏联的核武器,也不是他们的新型导弹,而是苏联世界一流的钢甲洪流-各类坦克装甲车辆。当时,我国面临苏联在内蒙古草原和三江平原的宽纵深、大正面的装甲突击集群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在内蒙古草原的威胁,苏联装甲集群可以毫无阻碍的直捣我国的战略心脏-首都北京。因此,中央军委提出了“三打三防”口号,其中第一就是打坦克,由此可见,如何打击苏联的快速装甲突击群,成为了当时我军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1968年初的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后,中国前线部队对反坦克武器的要求就更迫切了。我国除了大力研制各类平射反坦克炮及其弹药之外,再就是跟踪世界潮流,开始研制自己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牛刀小试

1958年7月,以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开始265-I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这是一种以法国的SS-10反坦克导弹为参照物,并借鉴了苏联的AT-1“甲鱼”反坦克导弹的设计经验,由我国武器技术人员自主开发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这种武器的原理样机在进行了2次飞行试验后,有关人员掌握了初步的反坦克导弹工作原理,随后国家有关部门正式组成了以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为主,联合北京工业学院和724厂组成了新型反坦克导弹研制机构。1962年开始新的研制工作,期间攻克了手动操控原理、火药装药、制导导线的放线和不断线等难题,1969年完成设计和试制,1973年完成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型导弹被正式定名为J-201型反坦克导弹。这种反坦克导弹采用目视跟踪,手动操纵,有线制导,导弹射程400-2000米,破甲厚度在65度角时可达120毫米,飞行速度85米/秒,性能落后于同时期世界上主要的反坦克导弹。特别是该型导弹存在射程近、破甲厚度小、飞行速度慢、操作人员暴露时间长、操控难等缺点,军队有关部门进行打靶试验后对该型导弹不甚满意。在下发部队试用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又发展出称为J-202的改良型。由于该型反坦克导弹缺点较多,在红箭-73研制成功后就停产了。但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作为我国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虽说没有投入大批量生产,但正是通过这型导弹的全面研制工作,为我国兵器科研人员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为随后的“红箭-73”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我们的军工科研人员能够凭借自己的科研力量,完成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技术成就。该型反坦克导弹在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研制人员获得国家的表彰奖励。全面突破

由于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不能完全满足我军对反坦克火力的新要求,而且,当时面对苏联陆续出现的T-62、T-64、T-72等新型主战坦克,军方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能够击穿这些坦克的先进反坦克导弹系统。考虑到我国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有限的人力资源,不可能一蹴而就研制出国家急需的反坦克导弹,因此,有关部门审时度势,决定以从特殊渠道获得的苏联AT-3“耐火箱”型反坦克导弹为基础,仿制并改进生产一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坦克导弹,这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红箭-73”(又称AFT-73)型反坦克导弹。

标准型的“红箭-73”也属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1971年开始研究设计,同AT-3“耐火箱”型反坦克导弹一样采用目视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手控制导方式,全弹重11.3千克,弹长0.84米,弹径0.12米,翼展0.349米,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最大飞行速度120米/秒,射速2枚/分钟,空心装药单锥型战斗部重2.5千克,动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全系统分为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发射时,射手可以离开发射架一定距离隐蔽起来,以防敌方从导弹发射位置来推算射手位置并进行攻击,或者采取措施干扰导弹飞行。研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电子元器件问题。当时半导体器件水平很低,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达不到要求,高低温试验中整机总出故障。再就是近距离掉弹问题,其攻关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发生这一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偏心和导弹质量偏心,由于“红箭-73”的起飞火箭发动机采用4个对称布置的倒流喷管,加工和装配时如果位置误差超过规定值,必然会产生推力偏心,导致导弹起飞时过大的初始扰动,以至出现失控甚至掉弹的事故。还有就是导弹飞行中传输导线突然断线问题,这一故障在采用线导的反坦克导弹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导线强度、粘接方式、放线通道设计等方面的攻关,逐步降低了断线故障率。另一个技术难关是续航发动机迟发火。所谓“迟发火”,就是指续航发动机点火时间发生延迟。如果发生迟发火故障,不仅速度上不去,还会造成导弹失控。经过对续航装药、包覆层和点火具等方面的重点攻关改进,也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红箭-73”标准型于1979年研制成功,经过大量打靶试验后,基本能够满足我军一线作战部队的要求。但是,“红箭-73”同样存在着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普遍弱点,即命中率较低,只有70%,实战中可能更低。“红箭-73”定型以后,其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中。“红箭-73”的改进作为当时部队装备重点改造项目之一,得到了军方高度的重视,陆续研制成功了A/B/C等数个改进型号。

其中:A型与原型相比,专门研制了电视测角仪和数字式地面控制箱,制导方式从人工手动控制转变为半自动控制,使其升级为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导弹发射后,射手无需手动操纵导弹飞行,只要将“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导弹就会自动沿着瞄准线飞行,提高了命中精度、降低了对射手操作熟练程度的要求。我们知道,在“红箭-73”未改进之前,导弹射手都要求经过严格训练和挑选才能达到60%左右的命中率。改进后的“红箭-73A”型弹,稍加训练的射手基本上都能达到90%左右的命中率。

B型的改进主要是对付日益增多的反应装甲,采用了串联战斗部,第一级装药用来引爆敌人坦克上披挂的反应装甲,第二级主装药直接摧毁敌人的坦克主装甲。B型的动破甲威力也增至180毫米/65度,而且还保留了手动操作功能,必要时也可以像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那样操作使用。

C型的改进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B型相比,主战斗部(第二级主装药)的威力有大幅度提高,并且通过优化金属聚能罩外形和装药结构、调整炸高等措施,使其威力接近国外重型反坦克导弹的水平,以对抗第三代新型主战坦克。二是改进了火箭发动机,使用了更高比冲的火箭发射药。虽然改进后的导弹比原型增重1公斤多,但飞行速度反而比原型提高了15%。三是增加了红外热成像仪,大大提高了夜战能力。四是研制了随动发射架,可实现导弹与瞄准具的联动。

C型可以说是整个“红箭-73”系列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型号。虽然其依然采用架式发射,但在一些主要性能指标上比多数第二代反坦克导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

兼容性最好,地面制导设备可对以前研制装备的所有弹种兼容;其次,威力最大,在世界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再者,抗干扰能力最强,其电视测角仪采用了独特的抗干扰技术,可以不受战场上其它杂乱光源的影响;最后,性价比最好。因此,C型受到了部队广大指战员的欢迎,也开拓了很好的军品外贸市场。

现在,“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在中国陆军中的地位已经被“红箭-8”取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发挥余热。此外,“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除了步兵便携式之外,它还被装在国产85式和86A式步兵战车和北京212吉普车上,成为了我军装甲部队的一线反装甲装备。虽说“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现在风光不再,已经不再是中国陆军的主要反装甲导弹,但其仍然宝刀未老,被改装应用于攻击滩头岸防工事,其圆偏差0.5米的命中精度和对钢筋水泥工事的1.5米的穿透力,任谁也不可小视!节节提升“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也锻炼了我国反坦克导弹的科研队伍。在此基础上,根据世界装甲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我国科研人员于1971年,又展开了新型反坦克导弹-“红箭-8”(又称为AFT-8)的研制工作。“红箭-8”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设计采用光学瞄准跟踪,红外半自动制导、有线传输指令方式。导弹重11.2千克,直径120毫米,全长875毫米,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和压电引信,可用于攻击100米~3000米范围内的装甲目标或防御工事,射速3发/分钟,静破甲厚度约800毫米,动破甲厚度为180毫米/68度,导弹飞行速度为200米/秒,命中概率90%。该型导弹于上世纪80年代初研制成功,经过一系列实弹打靶试验后,军方一致认为该型弹达到了设计指标,于1984年定型生产。“红箭-8”是我军现役的主力反坦克导弹,其通用性极强,可以由单兵、越野车、履带式或轮式装甲车、直升机等各种平台发射,已发展出多种型号,能够对付挂有反应式装甲的主战坦克。其中“红箭-8A”是“红箭-8”的第一次改进型,主要是提高了战斗部威力,动破甲能力为北约标准三层间隔靶。“红箭-8B”是专门为直升飞机开发的型号,装载在直-9W/G型武装直升飞机上,用来攻击4000米外的敌人地面装甲目标。“红箭-8C”是针对反应式装甲而开发的,在战斗部前部加装了带内置装药的探杆,可以保证战斗部在最佳炸点引爆反应式装甲。近年来,“红箭-8”又推出了两种新的改进型,“红箭-8E”和“红箭-8L”。“红箭-8E”在射程和威力方面都有较大提高,采用新的火箭发动机,射程达4000米,新型串联战斗部的静破甲威力增至1000毫米以上,可以使反应式装甲成为摆设。“红箭-8E”还采用了数字化控制系统和热成像瞄准系统,提高了制导精度,并具备了昼夜全天候作战能力。“红箭-8L”反坦克导弹是“红箭-8”的轻便型号,性能却没有降低,达到了“红箭-8E”的水平。红箭-8L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采用了多种新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它是一种便携式、远程反坦克武器,主要攻击目标是敌方的坦克,也用于攻击其它装甲目标、工事等。红箭-8L对武器系统进行了小型化、轻量化处理,其发射制导装置的重量仅为22.5千克,比红箭-8大大降低。红箭-8L还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并改进了夜间作战性能,而且它还可兼容发射射程3000米和4000米两种射程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单从射程来看,作为一种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红箭-8L是世界上同类反坦克导弹中的佼佼者。“红箭-8L”可由两人携带,也配用了热成像和数字化控制系统。它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卧姿发射技术,射手通过潜望镜进行瞄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射手的暴露时间,对提高战场生存力十分有利。“红箭-8”系列反坦克导弹的主要载具有:1、NJ221-B型4×4吉普车,这种四轮驱动的越野车上,配置一具筒装发射架,发射架可以液压升降,行军时后部帆布斗蓬可以合拢;2、63式履带装甲车,该车上可以载一部四联装导弹发射架,发射架可以液压升降,导弹发射后可以快速再次装填导弹;3、ZDF89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该车以YW-534型(85式)装甲运输车为底盘,有极佳的越野性能和两栖作战能力,已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4、4X4轮式装甲运输车,该车后部战斗室上方装有1个四联装液压升降式导弹发射装置,发射装置平时位于槽内,使整车的外形较低,隐蔽性较好,战斗时发射装置升高到发射位置,完成搜索,追踪和发射工作,发射完成后降低回车内以利装填手再次装弹;5、直-9W/G型武装直升飞机,可以挂载4枚红箭-8作为主要的对地攻击和反坦克武器,实现了我军国产空中武装直升机导弹反装甲的梦想,据说,我国80年代从法国引进的“小羚羊”反装甲直升机也换装了“红箭-8”反坦克导弹,打击能力超过了其原来携载的“霍特”反坦克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及其载车不但在国庆35周年时,以一个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殊荣!“红箭-8”不但装备我军,还出口到不少国家,南亚某国对“红箭-8”进行了数千发沙漠环境条件下的实弹发射测试,结果证明“红箭-8”的系统可靠性和命中概率都达到90%以上,超过西方国家的同类武器,为中国军工争得了荣誉。更上层楼“红箭-9”(又称为AFT-9)是我军最新研制的第三代重型反坦克导弹,属于国产反坦克导弹中的“小字辈”,可它后来居上,威力超过了老大哥,目前任何一种主战坦克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是不折不扣的“坦克杀手”。“红箭-9”比“红箭-8”更为先进,但它不会全面取代“红箭-8”。因为“红箭-9”是重型反坦克导弹,系统重量比较大,对发射平台的要求也较高,很难由单兵携带发射。“红箭-8”则可给步兵提供可靠的反坦克能力,而且“红箭-9”相对的造价高,适合对付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目标,普通的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等用“红箭-73”改型和“红箭-8”就足够了。所以,“红箭-8”和“红箭-9”这对“兄弟”可互为补充,是战场上的一对好搭档。“红箭-9”设计采用了光学瞄准、发射筒发射、电视测角、激光指令传输、三点导向和数字化控制技术。发射后,射手要做的只是始终将瞄准线对准目标,制导装置根据导弹的飞行状况自动发出激光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克服战场上常见的烟、雾、火光和背景的干扰,也可对付敌人的主动干扰。“红箭-9”还配有热成像系统,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装填了导弹的发射筒重37千克,弹径152毫米,有效射程6000米,射速2枚/分钟。采用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最大静破甲威力达1200毫米,动破甲威力为320毫米/68度,可以击穿世界上所有种类的现役坦克。“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可以装载在越野车、装甲车、舰艇和直升机等各种平台上,通用性强。“红箭-9A”是“红箭-9”的改进型,采用了先进的毫米波制导方式,它比“红箭-9”的激光指令制导方式的抗干扰能力更强。导弹发射控制装置将毫米波作为传输指令的载波或基波,把导弹偏离目标的信息以及如何进行弹道修正的指令发送给正在向目标飞行的导弹,导弹即可不间断地修正飞行弹道,直到准确命中目标。毫米波在穿透雾、霾、尘埃和战场烟雾方面优于光学和红外模式,而且具有结构小、带宽大、波束窄和大气损耗低的优点,在使用、制造和价格方面又优于光纤等制导武器。“红箭-9A”反坦克导弹还配有红外热像装置,可以在夜间或者其它复杂的天气环境下,对敌方的重要装甲目标进行打击。在这种状况下,操控人员可以在不小于5000米的距离上发现目标,在4000米的距离上进行识别并做出打击与否的决定。整个导弹系统的命中概率可以达到90%以上,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重型反装甲武器。“红箭-9A”采用了有最佳药型罩的串联战斗部和能够控制最佳炸高的金属炸高棒,其高爆装药威力可以击穿带反应装甲的120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板。该型导弹既能打击敌人重型装甲目标,也能打击敌人的各类野战工事,还能用于打击敌人悬停中的直升飞机或者摧毁地面飞机,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多用途武器。“红箭-9”型反坦克导弹的载具基本和“红箭-8”一样,可以装载在各类车辆和飞机上,实现多种载具的运输发射。据说,我国新研制的“直10”型武装直升飞机上,就载有“红箭-9”多联装发射装置,用于对敌人集群的装甲目标进行空中打击。“红箭-9”型反坦克导弹及其载具,还在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以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官兵组成的第七机械化方阵,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亿万观众的检阅。

从J-201、红箭-73、红箭-8到红箭-9,我国的反坦克导弹研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逐步赶上了世界反坦克导弹的先进水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国的现役反坦克导弹先进水平不输于世界上任何国家!这些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并先后服役,大大改善了我国反坦克武器的落后面貌,也显著增强了我国的国土防御能力。在上述导弹的研制基础上,我国已经开始研制更加先进的反坦克导弹,据说,更新型的红箭-10型也已经飞行成功,但普通人很难一睹它的真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和第四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正在顽强崛起中的中国,有能力有信心研制出更加先进、适合我军装备特点的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先进反坦克武器!

中国红箭-73反坦克导弹

研发

1971年中国获得苏制“萨格尔”导弹。这是一种有线制导的反坦克战术导弹,其破甲威力在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中较为先进。1973年,中国决定集中国防工业的精兵强将,仿制“萨格尔”导弹。经过近6年的试制攻关,

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终于在1979年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填补了中国反坦克导弹装备的空白。红箭-73是目视跟踪、三点导引、手动控制、导线传输指令的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可攻击500~3000米距离内的坦克、装甲目标或暗堡。型号

红箭-73有基础型、B、C等三种型号,是我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80年代,研制了红箭-73C型。它采用光学瞄准、红外跟踪、半自动控制的制导方式,电源采用30伏镍镉蓄电池,一次充电可持续发射30多枚导弹。导弹可在有自然光和红外光干涉的环境中,有效地攻击400~30000米距离内的坦克等各种装甲目标,也可用于摧毁火力点和各种轻型野战工事。

红箭-73反坦克导弹是仿制苏联AT-3型反坦克导弹的产品,1978年设计定型,是我军装备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全弹分为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使用时将两个舱体通过快速卡钩连接在一起;在弹体左上方弹翼根部装有一个曳光管,用于在飞行时进行观察和瞄准;战斗部采用空心装药单锥型战斗部;制导方式为目视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手控制导。

全弹重:11.3千克,战斗部重:2.5千克,弹长:0.84米,弹径:0.12米,翼展:0.349米,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飞行速度:120米/秒,射速:2枚/分,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

红箭-73B反坦克导弹是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在导弹的制导系统中增加了红外测角仪,使导弹的制导方式变为红外半自动跟踪、导线导;在弹体上将曳光管改为两支对称设置的红外辐射器;另外,对控制箱进行了改造,提高信号处理精度、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在采用红外半自动制导后,还保留了原弹的手控制导能力;对战斗部进行改进,提高破甲威力。

全弹重:11.7千克,弹长:0.869米,弹径:0.12米,翼展:0.349米,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400米,飞行速度:120米/秒,射速:2枚/分,破甲威力:180毫米/65度。

红箭-73C反坦克导弹与红箭-73B反坦克导弹的原理基本相同,但采用了随动发射架,在对目标的跟踪过程中,发射导轨与瞄准具同步,使发射方向与瞄准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从而扩大了导弹的可攻击区,使作战效能更为提高。

中国红箭-73B反坦克导弹

我国第一代改进型反坦克导弹,适于单兵携带、地面发射或车载发射。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也可用于摧毁火力点和简易野战共事。弹径120毫米,弹重11.7千克,射程3000米,能破钢甲180毫米。采用光学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红外半自动制导方式。改进后的系统保留了手动操作功能。全武器系统由导弹、发射装置和地面控制设备等组成。

红箭-73B反坦克导弹的参数

全弹重:11.7千克

弹长:0.869米

弹径:0.12米

翼展:0.349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400米

飞行速度:120米/秒

射速:2枚/分

破甲威力:180毫米/65度

中国红箭-8反坦克导弹

简介

该导弹是我军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弹重11.2公斤,直径120毫米,全长875毫米,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和压电引信,制导方式为目视瞄准,手柄操作,有线制导,用于攻击100~3000米范围内的装甲目标或防御工事,它是一种管式发射,光学跟踪,有线半自动红外制导导弹,射速2~3发/分,战斗部破甲厚度约800毫米(静态),命中概率90%,可跪射或用三角架在地面发射,我军快反部队将该导弹装在北京212型4X4越野吉普车上,构成反坦克导弹轻型发射车。红箭-8E反坦克导弹

该导弹是我军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号,弹重11.2公斤,直径120毫米,全长875毫米,射程100~4000米,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和压电引信,制导方式为目视瞄准,手柄操作,有线制导,垂直命中时静破甲厚度为800毫米,动破甲厚度为180毫米/68度,导弹飞行速度为200~240米/秒,命中率可达90%,发射制导装置重89.2公斤。

目前是我军一线部队,反坦克导弹的主力,大量列装我军各部队,导弹最大射程4000米,该导弹系统用相同的发射器可发射以前所有的红箭-8导弹,导弹采用新型串联式战斗部以摧毁反应式装甲,数字式制导系统的制导部分具有内部自检能力,并装有红外热成像系统,该导弹由筒装导弹,三角架,红外热成像装置,红外测角器和电子部件箱组成。它即可便携地面发射,也可搭载在越野汽车,或轮式,履带式装甲车和直升机上使用.这种导弹曾由巴基斯坦引用并接许可证生产,还出口到前南斯拉夫地区,经过了实战考验,南内战中,获得红箭-8导弹的一方,在2000米的距离上,一发导弹就把塞军的T84坦克(苏式T72坦克的南斯拉夫版)从正面掀掉整个炮塔,可见该中国反坦克导弹的威力。红箭-8L反坦克导弹

它是我军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最新改进型,属于第二代半产品,我国90年代研制成功,它是一种便携式,轻型远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敌坦克,也可攻击其它装甲目标和工事,其发射制导装置仅重22.5千克,被称为一名士兵就可携带和操作的反坦克导弹,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并改进了夜间作战性能,而且兼容发射射程3000米和4000米的二种红箭-8反坦克导弹,单从射程上来看,该导弹是世界同类便携式导弹中的佼佼者.有效攻击距离远达4000米。

红箭-8L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由发射制导装置,导弹组成。发射制导装置由发射装置,控制箱,电视测角仪,热成像仪组成等组成。

战技指标:射程:白天为100~4000米,夜间为100~2000米。命中率大于90%,能击穿220毫米/68度带反应装甲的均质装甲钢板,制导方式为采用光学或热成像仪进行观察瞄准,通过电视或热成像仪测角,通过数字式挖制箱产生指令,由导线传输指令控制导弹飞行命中目标。该导弹瞄准发射方式和俄罗斯短号导弹一样,采用潜望瞄准,卧姿发射,便于射手隐蔽发射,提高战场生存率,昼夜使用同一目镜即可完成瞄准发射动作。射界高低为-6~+7度,方位360度。便携性

导弹的另一个优势是它的便携性。整个系统由带有瞄准具的发射装置,包括制导设备,目标跟踪装置,热成像瞄准具,和筒装导弹组成,它各部分的尺寸,重量更适合士兵使用,并且操作简便。例如红箭-8L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可分解为两部分,由步兵小组使用,其中一部分为发射装置与热成像瞄准具,重量为22.5千克,一般情况下由战勤组中两名土兵携带,另一部分为筒装导弹。技能参数

全弹重:11.2千克

战斗部重:3.1千克

弹长:0.875米

弹径:0.12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100米

飞行速度:200米/秒

射速:2~3枚/分

破甲威力:180毫米/68度。

中国红箭-9反坦克导弹

红箭-9型反坦克导弹是我军新型反坦克导弹,属第三代反坦克导弹被誉为世界上威力最大、功能最全、技术非常先进的反坦克武器系统之一。其中自然倾注了我国科学家的心血。研制背景

到目前为止,反坦克导弹按照制导方式可以分为一代、二代、三代产品。早期的一代产品以目视瞄准、手控制导、导线传输指令为主要特点,例如苏联的AT-1、AT-3,法国的SS-10,中国的红箭-73等。二代产品以光学跟踪、导线传输指令、半自动指令瞄准线制导为主要特点,例如美国的“陶”、瑞典的“比尔”、中国的红箭-8、俄罗斯的AT-4等。

另外,在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中已经有了轻型和重型的区分。轻型导弹的射程约2000米,主要是单兵和步兵小组使用;重型导弹的射程超过4000米,主要是车载和机载型。三代产品以“发射后不管”为主要特点,采用红外成像、激光半主动指令、主动和被动毫米波等制导技术,可以在发射前或发射后锁定目标。例如美国的“标枪”、俄罗斯的“短号”等。

现代战争中,装甲目标大量出现,而且坦克的装甲防护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反坦克导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已被不断地改进或淘汰,第二代也在不断地改进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型号,例如美国的“陶”系列。第三代反坦克导弹虽然性能很好,但由于价格比较昂贵以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装备部队的型号较少。

反坦克导弹系统是世界各军事强国花费巨资争相研制的主要装备之一,如欧导公司的“崔格特”历时十多年、耗资几亿美元到目前仍在研制中。随着装备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也非常重视。我国的战略体制以防御为主,所以研制能摧毁各类先进坦克的反坦克武器是防御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这一原则下,我国决定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和先进技术研制具有二代半先进水平的激光指令制导的大威力反坦克武器系统,从立项到完成全武器系统研制,历时十多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在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上,向祖国、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重型反坦克武器系统。她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标志着我国在反坦克武器领域的研制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武器系统结构组成

红箭-9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由发射车及其上面的武器站两大部分组成。车载反坦克导弹系统可伴随机械化部队一起行动,随时打击出现的坦克等装甲目标。

红箭-9发射车采用4x4轮式装甲车,战斗全重大约为13吨,车长约6米,车宽约3米,武器火线高约为3.5米。发射车动力装置的最大功率为235千瓦,最大公路速度可达95千米/小时,并具有水上行驶能力,浮渡速度为4.5千米/小时。车长和驾驶员均在车体的前部。

发射制导装置在发射车的顶部,发射时,由车内升起到发射位置,行军时下降到车舱内。发射装置上一次可装载4枚导弹,发射车内可贮存8枚导弹,其自动装填装置可在行军中自动为发射架装填导弹。发射车具有三防能力,乘坐舒适、密封可靠,还安装有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发射车可根据路面情况调节气压,提高了发射车的机动能力。此外,轮胎为可调气压防弹轮胎,被子弹击穿后仍可行驶100千米以上的距离。发射车内还配有微光驾驶仪、周视潜望镜、激光测距仪、烟幕弹等必要装置。

武器站主要包括观瞄系统、发射制导装置、电视测角系统、夜视装置、激光指令传输系统,这些系统可完成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瞄准,并发射导弹,通过激光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此外,武器站还有跟踪随动装置、操控显示装置、液压装置、升降装填装置等,以确保整个武器系统能稳定可靠的工作。性能特点

作为车载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红箭-9是世界上较先进、功能十分完备的武器系统之一,从目标搜索到发射导弹、跟踪、自动装填等多方面都高度自动化,属于世界一流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

红箭-9以4x4高机动轮式装甲车为发射车,可以配属给战斗部队,也可以独立组成战斗单元完成作战任务。发射车适用于多种地形并便于快速机动作战,作战配属机动、灵活。

红箭-9反坦克武器系统配用的导弹射程远、威力大。它采用了新型的战斗部和引信,静破甲垂直穿透深度可达1.2米,而美国“陶-2A”重型反坦克导弹的静破甲垂直穿透深度仅为1.04米。红箭-9可击穿320毫米/68度外挂反应装甲的均质钢装甲,这一穿深可以摧毁任何现役坦克,可谓是“一击必杀”。

红箭-9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采用了电视测角、先进可靠的激光指令传输制导、数字化控制等先进技术,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发射导弹后,射手只需将瞄准线始终对准目标即可,制导装置会自动发出激光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导弹的命中率大于90%。红箭-9配有完全国产化的昼夜观瞄系统,可在昼夜和各种背景、各种气象条件下打击运动或静止的装甲目标,具有很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

红箭-9在国际上最先使用先进的导弹自动装填装置,它能在行军和静止状态完成导弹的自动抛弹、自动装填等复杂动作,使发射车快速进入战斗状态。此外,红箭-9采用的先进跟踪、随动系统能根据操控的要求,在车辆倾斜、运动等状态下完成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同时,可对运动速度变化极慢的目标实施跟踪、瞄准,其水平国际领先。

红箭-9反坦克武器系统凝聚了众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来它可在多种平台上使用,如轻型车、履带车、舰船、飞机等,在制导方式上也可以升级到毫米波、激光驾束等先进制导方式。

红箭-9反坦克导弹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的最新成果之一,主要用于打击主战坦克、装甲目标和各种类型的加固工事。它属于中国人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