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知识文库——璀璨的群星(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6:39:32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学体育知识文库——璀璨的群星(下)

中小学体育知识文库——璀璨的群星(下)试读:

中华民族的骄子

——许海峰国荣洲一

1984年7月29日上午,洛杉矶奥运会的帷幕刚刚拉开,中国射击健儿许海峰象一尊花岗岩雕像站立在普拉多射击场上。11时10分,他用那清脆的枪声,夺得了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纪录!

许海峰,是中华民族第一个雪耻的骄子。在五十二年前,中国第一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地点也是洛杉矶。当时我国只有一名运动员参加,就是短跑名将刘长春。由于漂洋过海,长途跋涉,未得休息,在预赛中便被淘汰了。当时的美国报纸曾讽刺说:“随着刘长春失败,整个中国也失败了。”如今,许海峰在这曾以“零蛋”记录嘲讽过我国前辈运动员的名城,用他那“砰砰”的震鸣,为我中华民族洗雪了昔日“东亚病夫”之耻,夺得了世人艳羡的殊荣。从此,中国将傲然屹立在世界体坛之上!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以和平和友谊的象征来到人世间的。如今的奥林匹克旗帜,白底无边,中间为五个套连着的环,自左至右颜色为蓝、黄、黑、绿、红,它是象征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这是人类所共同的追求啊!所以奥运盛会持久地一代又一代、一届又一届流传着,而且参加比赛的国家和运动员也越来越多。成了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会。然而,现代奥运会从1896年开始,在漫长的近百年的历史中,在二十二届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金牌获得者的名册上,还从来没有写上过中国人的名字。已经发出的两千五百多枚金牌,没有一枚光顾过炎黄子孙。新中国诞生之前,虽然也有一些仁人志士,曾经发奋要叩开奥运会金牌的大门,然而,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给予他们的只有辛酸和屈辱:经费、器械、训练……都无法与列强匹敌。虽然也曾三次赴会参赛,次次均无力问鼎,只好忍着一腔怨怒听外国人那“东亚病夫”的嘲讽。多少有血性的体育健儿拍案而起,高呼着:奋起吧,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古老中华!可是,祖国当时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灾难之中……

中华民族忍受着这无情的屈辱,度过了多少无情的岁月!

1984年7月29日上午9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男子手枪慢射比赛,在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展开,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十五名射坛上的名将高手,一字儿排开,随着“砰、砰、砰……”密集的枪声,顿时硝烟弥漫。

40号靶位上黑头发、黄皮肤的83号射手,身穿红色运动衣、蓝色运动裤,紫红的面孔上一副憨厚的神态,浓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着智慧的光彩。他,就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

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少注意。记者、观众的视线,大都集中注视着瑞典的拉罗格纳·斯卡纳克尔,他是大名鼎鼎的慕尼黑奥运会和世界射击锦标赛的金牌得主。是风云际会的国际射坛上的显赫人物。记者的照相机、录像机都架在了他的背后。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砰砰”枪声,报告出运动员的成绩,观众和记者,纷纷拥挤到了40号靶位的后面,因为打完了前五组,许海峰的总环数,已经超过了所有参赛的选手。

这时,观众和记者的目光已从瑞典选手斯卡纳克尔转移到了许海峰身上,他们在40号靶位后边筑起了一道厚厚的人墙。“砰砰”的枪声,“咔嚓咔嚓”的拍照声和“嗡嗡”的询问、赞叹声,混成一片,顿时增加了射击场上的紧张气氛。裁判员和监察员频频挥舞着小红旗,制止着情绪激动的观众,但随着比赛紧张的进行,声音依然有增无减,或许是裁判怕观众不懂得摇晃小红旗是什么意思吧,又特地在一面牌子上写下了“安静”的字样。

只剩下这最后一组了,眼看着大局已定。谁知好事多磨,平地起风波。许海峰的第四发子弹打了个8环,第五发,又是一个8环。观众和记者突然安静了下来。冠军之争往往是上下一环定乾坤哪,甚至环数相等,只好以10环数的多寡取决冠、亚军的名次。两枪连失4环,形势严峻。许海峰警觉了,他放下枪,背朝观众,坐在椅子上,用双手轻轻地托着头,象是在沉思,又象是在闭目养神。他意识到,刚才由于求胜心切,打得不够冷静。这时,他在做着“心理调整”。他要努力排除一切杂念,集中思绪,让射击动作要领“统治”整个身心。这以后,许海峰虽然接连打了两个9环、两个10环。然而,拥有雄厚实力的斯卡纳克尔,毕竟是射坛名宿,宝刀不老,1环1环地咬得很紧,剩下最后一枪时,他比许海峰仅仅落后1环了。

顿时,普拉多射击场上被一层紧张的气氛笼罩。热情的观众、众多的记者,都屏气息声,紧张地注视着许海峰这最后一枪。中国射击队的总教练张福,脸上显出少有的严肃神色。此时,年过古稀的国家体委顾问黄中,无法抑制自己狂跳的心脏,不得不悄然离开射击场,躲到休息室去了……

许海峰自然意识到了这最后一枪的份量,打好了,金牌到手,这可是朝思暮想的啊;稍有疏忽,也会前功尽弃,问鼎无缘!他默默地叮嘱自己:冷静、冷静、一定要冷静!这最后一枪必须打好!能不能夺得那光灿灿的金牌,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眼下,既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考验……许海峰是具有遇险不惊、情绪不轻易为客观环境所左右的射击运动员气质的。只见他举枪瞄向靶心,可是又放了下来;又举枪,又放下……如此四起四落。人们紧张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儿来了。时间,一秒钟好像拖长了老半天,千百双眼睛紧紧盯着许海峰手上那支“默哈里”手枪。终于,许海峰稳稳地把“默哈里”举过头顶,然后慢慢直臂下落,稳稳地把自己变成了一尊塑像了,手枪、胳臂纹丝不动时,他扣动了扳机,子弹从枪膛里呼啸着直冲靶心。好!许海峰给枪弹装上了眼睛,它明白无误地从正正的靶心穿过。在许海峰那食指的屈伸之间,实现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宿怨,实现了十万万同胞的梦和嘱托!许海峰胜利了!他在这硝烟烽火的“战场”上以566环的辉煌战绩,冲出了精兵强将的重围,雄踞群英之首。

英雄呵,许海峰!英雄呵,炎黄子孙!普拉多射击场的人海,都拥向这位憨厚的脸上挂着似隐似现的微笑的中华健儿,普拉多体育场沸腾了……“我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奋斗了三十多年,在即将离休的时刻,能看到中国人拿到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的眼泪是有价值的。”老体育工作者、国家体委顾问黄中,国家体委副主任陈先等,一腔豪情、满眼热泪地跑上前去拥抱着许海峰。

让喜泪的热流,洗去往昔那羞辱和遗恨吧,如今,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将亲吻第一个炎黄子孙的足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义勇军进行曲》奏过之后,亲手将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挂在了冠军领奖台上许海峰的胸前,萨马兰奇深情地向中国人民祝贺说:“今天是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一天。我很荣幸地在奥运会第一天把第一块金牌发给中国选手。”

新闻记者们迅速地向世界播发着金牌得主已经产生的重大新闻。有的新闻记者惊呼:“中国人刚一回到奥运会,就迈出当仁不让的步伐,令人不安。”

喜讯传遍五洲四海,海内外的中国人无不激动万分,万众一辞地赞叹着:许海峰,你那清脆的枪声,打碎了中华民族屈辱的“0”的纪录;你那清脆的枪声,使得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许海峰立时成了新闻人物,热情洋溢的观众,为中国运动员旗开得胜夺得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而欢呼,蜂拥而至的人们,祝贺、签名、拍照、合影,把许海峰“团团包围”,难以脱身,射击队的队友们,不得不采取“保护”措施了。可刚刚“隐蔽”到一个远离人群的僻静地方,又被“跟踪追击”的各国记者们发现了,包围了,他们没完没了地提问,对许海峰一切的一切,都极有兴趣,许海峰从容自如,一一作答。这时,有一位外国记者问射击队的教练:“他得了冠军怎么象没事儿一样?”站在旁边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陈先笑笑说:“这是中国人的性格。”那个记者翘着大拇指说:“中国人真了不起,有风度。”

透着一脸憨厚的许海峰,不仅在靶场上、在各国记者面前风度不凡,在与外国运动员匆促的交谈中,也颇有几分外交家的气势呢。比赛结束,在药物检查室的门口,许海峰与自选手枪银牌获得者、瑞典的老将斯卡纳克尔不期而遇。这位有二十多年射击历史,年届五十岁的老将,以1环之差输给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运动员,心里着实有几分不服气,所以在与许海峰握手之后,他说:“这次奥运会冠军是你的,下一次就是我的。”翻译把这话照实译了出来,许海峰当即请翻译告诉竞技场上的强劲对手:“我这次赢了你,下次我还要赢你!”二

身怀绝技、志存高远的许海峰,在普拉多射击场上,萨马兰奇把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挂在他的胸前时,他没有半点矜持居功之意,在他心海里汹涌翻腾的,倒是对祖国、乡亲和教练对自己哺育之情的感激。

一回到奥运村,许海峰就带着几分乡土气息坦率地对队友们说:“不知为什么,这会儿,我真想王振泽老师……”他决定给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几位恩师王振泽、吴文祥、欧德保、李培林,从自己夺得奥运大赛金牌的地方带件礼品奉上。许海峰用他的全部外汇零用费精心选购了四只电子钟,因为那钟上,有红、白、蓝三星组成的奥运会标志,是极有纪念意义的,是啊,许海峰身处荣誉之巅时,他没有忘记过去那令人怀念的训练时光,他深情地说:“没有几位恩师的辛劳,就没有我的今天。”

许海峰平素少言寡语,可一说起他的启蒙老师王振泽来,一件件、一桩桩,话可多了,句句饱含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王振泽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可他当之无愧的是个慧眼独具的“伯乐”,他学过射击,热爱射击,曾培养过不少射击运动员。但,没有一个成为驰骋射击场上的“千里马”,这使他悟出了一些深意:作为射击运动员,仅仅具备身体条件和刻苦精神是难以冲击世界射坛的,还必须具备一种常人难以具备的优异的心理因素。

许海峰在新桥中学是有名的“弹弓大王,”他的弹弓真神了:屋檐的麻雀,说打眼睛,就不能打脖子!那准确性,到了令人惊异的程度。自然,是许海峰手上这张“神弹弓”,首先吸引了王振泽老师的视线。不过,真正使王振泽对许海峰牵肠挂肚的是他经过一段细心观察,发现许海峰是块理想的射击运动员的“材料”。中学时代的许海峰,一个毛头小伙子,却腼腼腆腆,象姑娘一样见人总有几分害羞。但他性格沉稳,遇事不惊不慌,在老师面前,神态严谨,然而对答自如,既不象一些学生见了老师那么慌乱紧张,更不象另一种类型的学生,见了老师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这是王振泽多年寻觅而不得的“射击奇才”啊,他怎能不如获至宝。可惜啊,当时中华大地正处在动乱之中,“伯乐”和“千里马”都没有用武之地,历史现实使许海峰成了个“大器晚成”的神枪手。1974年许海峰中学毕业后到“广阔天地”当了农民,一去就是五年,耕耘播种他干过,赤脚医生他当过,还作过化肥推销员、烟酒批发员。直到1978年,巢湖地区体委为迎接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成立射击队,王振泽任教练,他马上想到了许海峰,于是不顾年龄限制,坐了七十里路汽车,又步行二十里,来到许海峰插队落户的螺百乡,从农村破例选拔了许海峰。

极简陋的训练场上,经常出现这种动人心魄的镜头:“站起来休息休息吧!”教了一天课,拖着劳乏的身子急急奔来的王振泽教练,心疼地对许海峰说。“手还没麻,还可以再坚持一会儿。”许海峰说着,冲着王振泽憨厚地一笑。

当许海峰手臂麻木,爬不起来时,便手一松,瘫倒在地上。这时,王振泽走上去把他拉起来,帮他抖抖臂,搓搓手,加快血液循环,恢复手臂的知觉和功能……“压扳机时,用力一定要均匀、正直、向后,不得有丝毫勉强……”王振泽一遍又一遍地谆谆讲解着射击要领。许海峰在这里是从射击学上的ABC学起的……三

得了奥运大赛金牌的许海峰,感谢他的教练,更感激祖国人民对他的培育,他说光荣属于祖国。许海峰回国后便把中华儿女夺得的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献给了国家,如今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

博物馆里保存的有关体育方面的珍贵文物,目前只有两件:一件是我国登山英雄首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郎玛峰时,从“地球第三级”带下来的一块岩石;另一件,就是深蓝色天鹅绒制成的衬底上,闪着柔和的光的这枚金牌。

对许海峰献金牌,曾有好心人对他说:“金牌是无价之宝。如果你象刘易斯那样,得个四块五块的,捐出一块也没什么,这可是你唯一的一块啊……”也有爱说笑的人半打趣半认真地对许海峰说:“……将来,你只有带你儿子去博物馆看看,才能证实你当过奥运会冠军啦!”每当此时,许海峰总是憨厚地笑笑,然后正经八百地说:“我愿意把金牌献给博物馆,……我作出了最佳选择。”许海峰还把献金牌得到的一千元奖金捐给了安徽省体委基金会。

而许海峰在人生的道路上,却更严格地要求着自己,更刻苦、更勤奋地拼搏着。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后,他为国争光的捷报频频飞回祖国,飞到人们的心间。最近,1986年9月在南朝鲜举行的第十届亚运会上,许海峰威震汉城,一举夺得四枚金牌,打破一项世界纪录,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射坛名将许海峰,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他的教练、岳父赵国瑞说:“海峰具有一个射击运动员所具备的自身气质。但是,目前我们国内象海峰那样可打560多环的选手就有三十多名,世界上就更多了。因此,想要保持优势,就不仅要继续刻苦锻炼,还要加强心理训练,保证在关键的比赛中发挥出来。”

和在硝烟弥漫的赛场上一样,在荣誉纷至沓来、频频追逐身后的时刻,许海峰同样是那么冷静,视线、志趣不为所扰,他说:“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并不是所有成功者都值得羡慕。取得了一点成就,就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再前进了,这是可悲的。”

如今,许海峰目光紧紧盯着的,只是下一个世界冠军。

东方的骄傲

——栾菊杰国荣洲“令人吃惊的中国人!”“中国选手栾菊杰,不愧天下第一剑!”“栾菊杰,首位亚洲人获奥运会击剑冠军!”……1984年8月3日,当栾菊杰用她那“迅如流星翩若蝴蝶,剑花似行雨”的娴熟剑术,在中国在整个亚洲都是空白的有着八十八年历史的奥运大赛击剑史册上,第一个写下东方姑娘姓名的时刻,国外众多的新闻机构,发出了如上美不胜收的惊叹和赞美!的的确确,在洛杉矶长滩会议中心那个典雅的椭圆形大剧场里,凡是观赏了栾菊杰夺魁之战的人们,无一不翘着大拇指为她那一剑惊四座的超绝剑术,叹为观止。

经过激烈的搏杀格斗,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子花剑比赛,进入了前八名之间的决赛。这牵情动魄的决赛,1984年8月3日晚,在长滩会议中心大剧场的舞台上展开。三千多名狂热的观众早早就把剧场坐得满满的。

晚上8时整,八位女剑客在台上列队向观众致意。八位,其中七位是欧洲女郎,只有一位是东方姑娘,在那一头黑色的秀发下,长着弯弯黛眉,细细俊目,尖尖的下巴颏儿,俏丽中透着几分典雅,她,就是中国女剑客栾菊杰。

一提女剑客,人们大抵是受了武侠小说的影响,或是因为“中国武术更为亲切”的缘故吧,便自然而然地和我国历史上那紧衣窄袖、手持青锋的女侠相联系。人们赞颂当年巾帼英雄伸张正义的侠肝义胆,津津乐道地谈论她们除暴安良那惊心动魄的故事。然而,如今被世界剑坛人士称道的巾帼剑客栾菊杰的剑术,既非花木兰所传,也非红娘子所授,她所佩带的远征天涯的“青锋”,却是发源于欧洲,当初是因了骑士的格斗搏杀来到人世间的,击剑最初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是要远溯到双手握剑凶猛厮杀的希腊角斗士,继之是肩系大披风、气度潇洒的法国骑士,在塞万提斯所著《唐·吉诃德》这部名著问世之后,击剑,作为西方一项醉人的艺术,更广为流传了。后来,才发展成为身穿白色紧身服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自然,击剑竞赛的世界冠军,历史上,长久地被击剑的故乡欧洲所垄断。说得更确切些,从1896年的希腊雅典举行第一届奥运会起,直到1980年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奥运会止,凡有击剑比赛项目,前六名都是被慓悍的欧美运动员夺得,不仅没有一个中国人,也没有一个亚洲人。眼前,进入决赛圈的八名选手中,三个法国人,两个联邦德国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罗马尼亚人,她们都是欧洲第一流的高手强将。其中,有被誉为“花剑皇后”的意大利的瓦兹罗尼,她获得过1983年世界杯和当年的世界锦标赛的冠军;有上届奥运会团体冠军主力,法国的戈丹和莫黛娜;有两届世界锦标赛的冠军获得者、联邦德国的剑坛女杰哈尼斯……态势极其严峻,栾菊杰又将是在欧洲人的夹击下孤军奋战,在通向冠军的道路上,她每前进一步,都要在刀光剑影中经历一番殊死的格斗。

性格泼辣倔强的栾菊杰,她习惯了面对欧洲强手重重包围的拼杀战势。“强拳难敌四手”的概念,她似乎早抛到北冰洋里去了,有的只有勇气和信心。她要用超人的果断和勇敢,用炉火纯青的剑术,一个一个地与之格斗拼杀,一步一步地向剑坛的光辉顶峰逼近。她下了决心,要在奥运大赛上摘取“天下第一剑”的桂冠。左手握剑的栾菊杰首战联邦德国的毕肖夫,这是一场硬仗,在先失一剑的不利情况下,栾菊杰沉着果敢,阵脚不乱,采用虚实结合的战术,反败为胜,5比8淘汰了这位曾夺得过女子花剑世界锦标赛亚军的对手,进入了前四名。随后,栾菊杰乘胜搏击,与罗马尼亚的新秀乌兹甘努对阵,趁热打铁,功势凌厉,挥剑所至,锐不可挡,这一仗可谓打神了,只用了5分钟,居然以0比8的绝对优势打败了这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女子花剑之冠、本届奥运会女子花剑决赛的第一号“种子”。这在奥运会击剑史上都是罕见的。至此,栾菊杰稳稳地坐“银”望“金”了。

冠亚军的生死决战,是在栾菊杰和她的老对手、联邦德国的哈尼斯之间展开的。两位剑坛女杰还未交锋,人们就马上想到:会不会是三年前第三十六届世界击剑锦标赛的重演呢?

那是1981年,第三十六届世界击剑锦标赛在法国的克莱蒙费朗举行。来自二十八个国家的109名女剑客,首先展开了激烈的小组循环大搏杀;第一轮淘汰了37人,第二轮淘汰了24人,第三轮淘汰了16人……栾菊杰,这位出生在六朝古都南京的中国姑娘,身高1.71米,健壮秀美,胆识出众,剑术纯熟,在只剩下最后的24名女剑手时,她持续奋战十多个小时,格斗了16场,击败了13名欧洲名将,当她用出神入化的剑术,以1比5打败了法国名将、莫斯科奥运会冠军特安凯时,世界剑坛曾为之震惊。之后,她又连克瑞典、波兰两员战将,两次战胜了苏联的札加列娃,闯入了这天下剑坛精英云集的前八名。和眼下洛杉矶奥运会上的形势一样,栾菊杰也是处于七名欧洲选手包围之中。

第一场的对手是曾经获得过世界女子花剑团体冠军的苏联队主力吉利亚诺娃,小栾奋臂挥剑,干净利落的结束了战斗,进入前四名;第二场,她与法国全国女子花剑冠军戈丹交锋,这场比赛引起了国际剑坛名家的注目。刚一交手,栾菊杰就先声夺人,连续用打击刺、击打交叉刺和下蹲刺,先拿了分,控制住了局势。然后,频频出击,斗智斗勇,以3比8取得了胜利,也取得了争夺冠亚军的资格。

对这场比赛,连法国人也为栾菊杰喝采不已,戈丹比赛输掉了,对自己的对手佩服得五体投地,翘着拇指比比划划地说:“她打得非常漂亮。”戈丹的教练跑过来向栾菊杰和她的教练文国刚热烈祝贺;一位剑坛名家评论栾菊杰说:“这是个完美的古典派,肩、臂、剑在一条直线上,看了真令人赏心悦目。在克莱蒙费朗的所有教炼,都叹为观止……”

冠亚军之战,也是在栾菊杰和哈尼斯之间展开的。哈尼斯是联邦德国法莱克福人,三十二岁,学校教师,她身高1.60米,是上一届世界锦标赛的女子花剑冠军。

1981年7月5日,法国古老的克莱蒙费朗小城中心的教堂正敲着钟声,栾菊杰和哈尼斯在激烈搏杀。哈尼斯不愧是剑坛老将,经验丰富、剑术超群,一上场她就凭着灵活的步法,谙熟的剑路,以0比3占据了优势。栾菊杰虽然奋力追赶,也曾一度出现过平局,但,最终还是以8比4输掉了。栾菊杰当时眼望着世界剑坛的顶峰,可惜功亏一篑,在最后关头,未能敲开冠军的大门。只得眼巴巴地看着亢奋的哈尼斯,长时间地面向观众,跪倒在剑台上,捂着脸,激动得热泪淋漓。观众用欢呼和掌声向她祝贺。

栾菊杰就是栾菊杰。这个生性倔强的姑娘,她练习击剑比欧洲人练剑起步晚了要有十年,可她凭着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遇到了个好教练,再有自己的刻苦,硬是冲进欧洲人的“世袭领地”。1978年,在第二十九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她在臂部严重受伤的情况下顽强拼搏,夺得女子花剑亚军,从此,为世人瞩目。这次,她功败垂成,只得了个亚军。她一把抹去了额头的汗水,也一把抹去了心头的懊丧,她正确地估计着自己:“这次,想赢怕输,打得急躁,失败了。在比赛中间,能够同哈尼斯打成平局,证明了自己有同她一争上下的能力,只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住,冠军并不是高不可攀!”栾菊杰,信心百倍地奋起了。回国后,她更刻苦地磨砺自己:紫金山麓,跑动着她修长的身影,灵谷寺那林荫大道上,闪动着她扬眉挥剑的英姿;田径场上,她不倦不休地在看台上跳台阶;训练课上,教练文国刚教她一遍遍地做着击打刺、转移刺等等绝招儿……在逼近“女花皇后”顶峰前沿阵地的时刻,她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苦战,使她的体重由62公斤降到了56公斤。她誓酬壮志!

栾菊杰有姐妹七人,她排行老二。多次重大比赛,说来也巧,她总得亚军,队友们开玩笑地叫她栾老二。这次,飞赴洛杉矶之前,她风趣地对队友说:“今年姐姐出嫁了,我可以做老大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奥运会女子花剑决赛的战幕拉开了。栾菊杰,俊眉秀目,一身洁白,持剑携盔,泰然自若,她冷静沉着地登上剑台,按照击剑的古老传统,行礼如仪:先持剑向左下方挥动,再把剑尖向上举起。然后,摆开架势,投入了势均力敌、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场激烈的对抗格斗。双方都熟悉彼此的战术,开始时,两位剑坛女杰都谨慎持重,从当地时间22点零5分开始,半分钟内,只是银剑虚晃,测试窥探。世界剑坛名将哈尼斯是反攻型选手,打法凶猛,泼辣老练,拿手高招是假进攻,接着转移刺腰。而弓步进攻,是栾菊杰的特长。随着闪闪剑光,阵阵杀声,栾菊杰大弓箭步进攻疾如风雷,场上顿时出现了短兵相接的凶狠拼杀。老谋深算的哈尼斯,先是退却,不料她在退却之中,突然来了个对抗反攻,跨步冲刺,得分!0比1。精神抖擞的栾菊杰,当即回敬了一剑,1平。在比分交替上升时,栾菊杰机敏地发现:哈尼斯为了遏制她身高臂长的优势拼命想贴近她。栾菊杰当机立断,相应地改变战术,尽量与哈尼斯拉开距离,并用佯攻引诱对手。哈尼斯果然上钩,栾菊杰在进退攻守中,一刺,又是一刺;红灯;又是红灯!她一气打到了3比7。把个哈尼斯逼到了背水一战的绝境。哈尼斯在大大落后的情况下,不得不冒险出击,不然八分钟比赛时间一到,失败的厄运就无法摆脱了。哈尼斯拼命了,她发起一次凶狠的猛刺,不料,菊杰灵巧地侧身闪过,随即一个大弓步击打进攻,哈尼斯的肋部吃了一剑,红灯亮了,3比8。栾菊杰“十年磨一剑”,终于夙愿得偿。八十八年的奥运史上,女子花剑冠军,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姑娘的名字,也是第一次出现亚洲姑娘的名字。

在国际剑联主席希鲁萨蒂将金牌授予这个一头黑色秀发的东方姑娘后,在记者招待会上,一路过关斩将、拼得银牌的哈尼斯说:“赛前我准备得很好;但栾菊杰打得更好。在世界击剑运动中,中国人已大步赶上来了。”

有的记者问栾菊杰:“你在比赛的时候想些什么?”“什么也不想,只想赢。”栾菊杰脆生生地答。

是啊,多么直率坦诚的姑娘,多么有气势的话语,在激烈角斗中,怎容得想这想那呢?集中全部精力投入比赛,这正是意志的崇高表现。没有顽强的意志,怎么会战胜一向以击剑技术的悠久和高超而傲视世界的欧洲选手呢!栾菊杰用体能的抗衡、意志的角斗、思维的对阵,为我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

栾菊杰,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东方的骄傲!

他不断地在追求

——记世界业余围棋赛冠军汪见虹刘思明

汪见虹今年二十二岁了,他学棋的时间恰巧是年龄的一半。1985年5月,他作为中国参加第七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的代表,远征东京,一鼓作气,连续战胜挪威、中国台北、香港、日本、加拿大、联邦德国和南朝鲜等国的七位选手,为祖国捧回了大奖杯。他的胜利,既在意料之中,却也得来不易,他是怎样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棋手,又是一位什么类型,什么特点的棋手呢?

汪见虹与围棋结缘,可以说纯属偶然。他生长在河南洛阳市,他的父亲是搞日文翻译工作的,并不会下围棋,也从未想过要让自己的孩子学围棋。1974年9月的一天,十一岁的汪见虹随哥哥到同学家去玩,这个同学会下一点围棋,且家中有一副棋具,汪见虹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围棋。孩子的好奇心,驱使他学会了简单的下棋方法后就玩上了。渐渐地,他觉得下棋挺有意思,便开始去洛阳轴承厂办的围棋班学棋。他干什么事都特别认真,再加资质聪慧,学棋半年,就在轴承厂冒尖了,并获得洛阳市少年赛的第三名。1975年,他到市体校接受训练,1976年进了省体校,1977年又被选入省集训队。围棋越来越成为他生活中的主要伴侣。

最初,汪见虹学棋只是觉得好玩而已,也谈不上什么目标。十三岁时,他一个人来到郑州省体校独立生活。同龄的孩子,离开家总感到不习惯,汪见虹却能静心学习。

在省体校学棋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在汪见虹的人生旅途中,却是一段十分重要的时期。在那里,他接触到一位内蒙青年,在这个青年的启发、影响下,他渐渐懂事了,知道学习,知道用功了。他脱去孩子的稚气,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长期的学习、训练,培养了他对围棋的感情,也坚定了他为之献身的决心。

汪见虹是一位十分冷静的棋手,下棋时很专一,心平气和,从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河南人下棋大都有少林拳术的风格,勇武有力。他们喜欢通过一个局部的战斗,来决定整盘棋的输赢。而汪见虹却擅长于选择良好的行棋方向,力求局势平稳。这样的棋手,往往有一个弱点,就是对上手棋的“冲击力”不强,很难“出人头地”。但是一经出头之后,也不容易昙花一现,瞬息而灭。

汪见虹学棋以来,除了在1979年全国少年赛中取得第二名的较好成绩外,全国各大赛不要说榜上有名,甚至连参加的资格都得不到。别人问起来,他既不灰心,也不埋怨,只是微微一笑。是他进取心不强,无所追求吗?不。

汪见虹从小就很要强,不怕吃苦,他那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是有名的。在省棋队集训时,每天出早操,他从不偷懒,遇到教练安排队员分两组比赛跑步和做俯卧撑时,他更要为争取所在组的胜利而竭尽全力。尽管他身材最瘦小,却每次都咬牙坚持到最后一分力用完为止。训练室晚上周围环境比较乱,不适宜安心看书、打谱,他便与李亚春相约,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先到棋室去打两小时谱,六点再赶回来出早操。

今年的全国围棋团体赛,汪见虹作为河南队主力镇守第二台,刚刚下到第三轮时,他就病倒了,每天晚上都咳嗽得几乎整夜不能安睡。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大概总要向领队、教练提出休息几场,但汪见虹却硬是坚持下到最后一轮,并且顽强地战胜了大部分对手。

汪见虹的努力目标,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棋手。对此,他从不怀疑和动摇。他能够克制自己的感情,理智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汪见虹不是“棋呆子”,他长得很秀气,歌唱得也十分动人,他曾经开玩笑说:“因为我爱上了棋,使歌坛失去了一位明星。”他一度想去学点声乐,但怕学后心境不能平静,下棋是要平心静气的,为了事业,他忍痛“割爱”了。

1982年,汪见虹入段,1983年升入五段,1984年升入六段,1985年又升入七段。七段在我国棋坛算是佼佼者了,不过他获得七段时的心情,还抵不上他成为擂台赛先锋时兴奋,因为他早就盼望着能与日本职业棋手交锋。他知道日方先锋依田纪基水平很高,1983年在北京曾连胜马晓春、曹大元、刘小光、杨晖,1984年在日本与钱宇平下三番棋也赢了,但他决心尽全力一搏。

头一次去日本参加如此重要的比赛,汪见虹毕竟缺少经验,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也影响了水平的发挥,他败阵了。输棋是痛苦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庆祝江铸久五连胜的几次座谈会上,他总是默默地坐在一旁,细心琢磨别人的总结发言,力求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暗暗盘算着怎样进行有针对的训练,争取尽快克服自己的弱点。

1985年5月下旬,汪见虹第二次来到日本东京,虽然相隔不过半年,但他却显得老练多了,也成熟多了。

赛前,日本著名棋手大竹英雄和石田芳夫与他交谈中曾问到,此次比赛是不是为冠军而来,愿不愿意成为专业棋手,他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愿意!”

比赛中,汪见虹显得信心十足。第二轮,与中国台北选手彭景华对弈,他从容布阵,巧妙用兵,紧紧抓住对方中盘阶段的一个缓手,保持优势至终局。第三轮,与香港棋手陈嘉锐交锋,他知道陈嘉锐名望大,思想压力也大,果然,陈嘉锐未能充分发挥水平也败阵了。第五轮,与日本老将菊池康郎相遇,针对菊池棋理清楚,力量不强的特点,汪见虹主动将棋局导向复杂,咬住对方厮杀,几度波澜起伏,一旦风平浪静,他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汪见虹七战七胜,摘取了第七届世界业余围棋赛的桂冠。回国后,人人问起他取胜的原因时,他想了想答道:“因为我首先在擂台赛中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问起他今后的打算,他说要进一步提高棋艺,在国内比赛和与日本强手的交锋中争取更好的成绩。

哦,那桔红色的火焰

——记吴杰谢延民

十七岁的女锅炉工吴杰,弓腰、发力,哗——将满满一铁车碎煤倒进铁斗子里。

铁斗子被钢丝绳拉着扯着向那巨大的、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炉口升去。

她斜倚在铁车推把上。火焰在她那双黑色的瞳仁里跳跃。

哦,那桔红色的火焰,活脱脱就是一个生命,向全世界展示着热和力、豪和爽。

十七岁的吴杰正是编织五色梦幻的年华,可是,眼前伴随她的是这百十斤重的推煤车,是满屋飞扬的煤屑和那一炉燃着的火。

十七岁的女锅炉工。唉!这人生。她常想:要多不浪漫,有多不浪漫。

锅炉工——世界飞碟射击锦标赛双向团体冠军成员。这中间隔着什么?简直就象是地球——海王星那么遥远!

不过,这不是梦。

一个八口之家的女儿。为了病榻上的妈妈,为了年幼的弟妹,为了姐姐们能精力充沛地工作,还为了减轻父亲肩上的担子,也为了开始这十七岁的人生,吴杰是流着泪,放下了心爱的双筒猎枪,离开了小小的、却能盛下整个世界的靶场。

汗水、泪水。泪水、汗水。

吴杰当了一个“旱涝保收”的国营工人,一个月有了几十元固定收入,尽管是“烧锅炉的”,也很使不“国营”的一些人羡慕了。她还向生活要求些什么呢?

然而,瞧那火焰哟!在跳、在腾、在跃、在招手、在呼唤。

省射击队王希春教练为她争来一个集训的名额。王教练觉着这姑娘勤勉、刻苦、懂事、素质好。他很自信地说:她会发光。

谁知吴杰的爹妈坚决反对:“刚找的工作又要丢下?这可是国营的。”“省里再不要你咋办?”“十七、八的大姑娘还得靠家里人接济。”爹妈皱紧了眉头。这之前她曾在省里集训过一个时期。“让妹妹去吧,”三个姐姐说,“我们多干点儿。”“让姐姐去吧,”一双弟妹说,“我们帮家里干活,再不贪玩。”“我要去!”吴杰自己很坚决。

哦,那桔红色的火焰。你多象漂浮在鸭绿江的朝霞和晚晖,多象锦江山上的春花秋叶。

别了,小小的江城丹东。

年轻的女锅炉工毅然上路了。她掸掉一身煤灰,去寻找心爱的、喷射火焰的事业。

第一次参加全国双向飞碟比赛,吴杰被淘汰了。150只飞碟她击中了123只。再多两个多好,就可以继续比下去。

那该死的、贼一样的飞碟,象流星那么急。

同时,她懂得了,实力是通向顶峰的大门。

王教练说她举枪时右肩有耸肩的毛病。这将导致动作紧张、不舒展、易疲劳,降低命中率。

她克制、使劲克制、拼命克制。

难!

王教练说:“吴杰有个特点,学东西慢,可一旦掌握就轻易丢不了。”这固然有好的一面,可错误动作定型也难纠正。

她用绳子把右臂肘部以上固定在双层床架上,有时拴在树干上,百次,千次地做举枪练习。绳子勒久了,右臂麻木了,皮肉磨肿了,可是错误动作也终于纠正过来了。“这姑娘真艮(gěn)。”教练说。

靶场上、靶场下,她一天到晚枪不离手,心里牢记着正确动作要领。三九天,枪身象块冰,手指冻僵了也不戴手套,吴杰这是为了体会手指抠板机的感觉。

吴杰就象那桔红色的火焰,靠热度的力量去征服一切。

紫金山的秋天风光宜人。

面对那片开阔地,她显得那么沉着、镇静。她知道将要遇上的对手。巫兰英、刘玲、冯梅梅、邵伟萍……

她们都是射击界的星,耀眼夺目,近十年训练年限,多次全国冠军、世界冠军获得者。

而她,只是一个只练了不到两年的小卒,一棵鲜为人知的无名小草。

一副大墨镜遮住了她半张脸,连同那一双心灵的小窗。她稳稳地从一靶位到八号靶位。沉着地从第一组射击到最后一发子弹。

173中,吴杰夺得了第五届全运会铜牌。

人们惊讶相问:“这姑娘是哪儿的?”“这姑娘泼辣,反应灵敏,动作舒展,不怯阵。”国家队刘教练相中了她。

躺在医院里的妈妈从报纸上看到了女儿金榜题名的好消息。

那之后不久的全国比赛上,夺冠军的机会又来了。结果又是在最后关头败下来。

还有,在新加坡、意大利……

在心理学上这叫“心理障碍”。她是北京体院的函授生。她在给自己做心理分析。

是自卑引起的吧。干锅炉工出身的想拿冠军?

队友们去参加世界锦标赛了。她有许多时间进行思考。

收音机里传来队友们再一次夺得双项团体世界冠军的消息。

她决定重新开始。

她感冒好几天了。噪子疼、痒,脖子揪出了紫紫的淤血痕迹。她端着心爱的S682型双筒猎枪,盯着蓝蓝的天空。

那轰然喷发的火舌,那向四处飞散的残碟,那弥漫着火药味的靶场。这就是她的世界。

她当过锅炉工。那是以前的事。

她是世界飞碟锦标赛双向团体冠军成员。那仍然是以前的事。

那么,以后的事呢?

吴杰翘首着那高远的秋空……

从“旁听生”到世界冠军

——记熊国宝孙儒荣

南昌市,地处长江之南,但却非江南富庶之地。

1962年,这是整个中华大地经过三年困苦和饥饿后复苏的第一年。11月,这才是初冬季节,但人们瘦弱的肌体却似乎已感觉十分寒冷。家住偏僻的高桥市场附近的熊家,在并不欢乐的气氛中又添了个男孩。本来这家人已有五口,丈夫熊吉旺是一个小店的店员,就靠他每月五十来元的微薄收入,支撑着这个家。拮据的经济、有限的定量供应食品,本来已使人感到日子难过了。现在却又增加了一个吃饭的,真叫人不知道是高兴,还是痛苦。愚昧的传统观念“多子多福”,从精神上给了点安慰,于是当父亲的便给这第三个孩子取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国宝。没有文化、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熊吉旺,不幸在1980年,也就是家和国都刚有了一点好转的时候,积劳早逝。他未能看到三儿熊国宝在1986年果然一跃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真成了国之瑰宝。他在世界羽毛球最高奖杯——汤姆斯杯的争夺中,夺得了关键的一分。

1986年5月4日晚,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首府雅加达的锡纳阳体育馆里热闹非凡,不时掀起犹如太平洋季风拍击海水般的声浪。这里正在进行世界羽毛球第十四届汤姆斯杯的争夺决战,一方是中国队,另一方就是东道主印度尼西亚队。体育馆内充满着强烈的火药味,这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中国的羽毛球运动在“文革”前即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曾所向披靡地横扫欧亚一切强手,但出于政治原因,中国未进入世界羽联,所以这一切胜利都与真正的“世界冠军”无关,而只能当“无冕之王”。自1979年中国回到奥运会,情况就不同了,1981年5月中国进入了世界羽联。1982年首次参加在伦敦举行的汤姆斯杯赛,经过艰苦拼搏,先输后赢,将曾经七次夺得此杯的印度尼西亚队拉下了宝座。印度尼西亚人视羽毛球为“国球”,王位旁落,岂肯善罢甘休。两年后,在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队回报一箭之仇,硬把汤姆斯杯从中国人手中夺了回去,这等于1比1打了个平手。此次两强相遇,又加之战事在印度尼西亚的本土进行,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比赛在暴风雨般的气氛中开始,也在暴风雨般的气氛中进行。印度尼西亚队开场不利,头号选手苏吉亚托0比2输给了中国的头号选手杨阳。但第二单打中国的丁其庆却又以1比2负于刘邦高。两军相峙,气氛格外紧张。该熊国宝上场,他的对手是印度尼西亚的“天皇巨星”林水镜。

锡纳阳体育馆可容纳一万三千名观众,应该说够大的了,但仍未能满足将羽毛球视为国球的人们的需要,馆外人影憧憧,都希翼能得到一张高价黑市票。几千另有门道的人员,凭着特殊的许可,则将本有30来米宽,60米长的比赛场,给占据了一大圈,仅留下了一个约10米宽,不到20米长的地盘。是啊,要知道这是印度尼西亚在失而复得后的卫冕,谁不想为此多叫喊几声,出一点力。更何况,本来并不很强的印度尼西亚女队出乎预料在昨晚夺得了亚军,人们的情绪如火上加油,更加激动兴奋,谁不愿趁此机会欢快地吼叫一番呢?

仅有70平方米的小小羽毛球场外,围起了铜墙铁壁,水泄不通。场上的平局十分刺激人,使成千上万观众的欢呼、呐喊、怪叫,更加经久不息,简直就象地震激起了海啸,震耳欲聋地在体育馆内滚动。使本来已高达40℃的空气,更加炽热。这种风魔了的场面就是世界大赛!这对明星们是一场严酷的考验,谁要有一根神经末梢稍微短路,就马上会表现失常,给哄退下去。

等待已久的熊国宝,早已跃跃欲试,他即将登上人生的峰巅,是登上去,还是滑入冰川峡谷?熔练了二十三年的他,是爆炸成功,还是颗炸不响的“臭弹”?熊国宝自我感觉良好,似乎一点也不紧张。但是……但是手怎么抖起来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抖的?是第二场裁判下场时,还是第三场裁判上场时?或是记分牌上挂出了他和林水镜名字时?记不清了,也来不及细想它了,裁判已在招呼上场。熊国宝在轰鸣的“林水镜!林水镜!”吼叫声中,发抖的手握着球拍跨进角斗场,去与受到印度尼西亚观众顶礼膜拜的“天皇巨星”决一雌雄。

体质先天和后天都不足的熊国宝,从小瘦弱,不起眼,现在虽然已长成手长、腿长、个高的二十三岁的英俊小伙子,但仍然显得单薄。小时候,熊国宝并不好动,他觉得羽毛球用不着象足球、篮球那样去冲撞,也用不着象排球那样跳老高老高,他跳和跑均不如人,便打打“文明”的羽毛球吧。这一打不要紧,他竟然就此迷上了羽毛球,并随着这个飞动的小球走上了人生的金色坦途。说坦途并不准确,其实他一开始就不顺利,到市体校羽毛球班,那时他已十五岁,可是瘦筋筋的,根本不象一棵茁壮的苗,倒象一根瘦弱的小草,所以他根本没有选上,但他苦苦哀求教练说,他什么也不要“不在这里住,也不在这里吃,只要求在这里练球!”女教练陈观珍被感动了,同意熊国宝每天来练球。那时她也很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办了南昌市的第一个羽毛球训练班,别说条件有多差,名额只有五个,每人一周补助伙食费三角。而就这每天五分钱,熊国宝也无缘,没有享受过,他以一个“旁听生”的身份,每天步行40分钟,上完学回家吃饭,吃了饭再去练球。这个性格内向,很有心计的孩子,当他的速度、耐力、素质各方面都比不过别人,未能成为正式学员时,他没有自暴自弃就此消沉,而是以更加刻苦的训练,来缩短与别人的差距。一节训练课,80分钟下来,人已浑身湿透,筋疲力竭,但他却咬着牙再坚持10分钟、20分钟。那时,他正是发育长身体的时候,正需要充足的营养,运动消耗量特大,更增加了这种需求。但他又添了个小弟弟,一家七口人,就父亲从店里领回那养生活命的五十来元钱。他太懂事了,没向家里提一次要买点好东西吃的要求。就是在酷热的六、七月,他也是头顶烈日、脚踩滚烫的马路,来往于家庭、学校和训练班之间。没钱坐公共汽车,就连四分钱一支的冰棍,也是他想都不敢想的“高级食品”,幸好,渴了,到处都有自来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有文化,也不懂体育的父母,对三儿迷上了羽毛球既无力支持,也无力反对。小小年纪的他,似乎已显示出一个男子汉的气魄,那就让他去吧……

林水镜面带“天皇”的笑容,在万千观众的欢呼声中登场。他的球拍指挥着一万多人的感情变化,阵阵欢呼、阵阵叹息。祖籍我国福建省的林水镜,一扫闽人瘦弱矮小的体质,而长得英俊结实,相貌堂堂,打起球来虎虎有生气。他的动作十分优美而又十分实用,当他跃起高手扣球时,在空中击球那一瞬间,完善得就象雕塑大师罗丹创作的一尊青铜像。他在国际羽毛球场纵横驰骋十年,赢得了“天皇巨星”的美称。他上场后,杀手锏重力扣杀打得得心应手,又凶又狠,连得5分。观众这时似乎觉得他已稳操胜券,于是以更大激情欢呼呐喊。而这时,熊国宝的手还在抖呢,要知道,他毕竟是第一次经遇这种大阵势啊!

栉风沐雨,寒来暑往,辛劳的奔波中,熊国宝度过了三个年头,结果居然让他练出来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1978年他进入了正规的江西省体校,成了江西省第一批羽毛球学员,半天读书,半天训练。吃、住、穿全由学校解决,熊国宝全心满足得象进入了天堂,而每当星期日他穿着半新不旧的运动服回到贫寒的家里,一家人就已经觉得他“出息了”。三年后,他拿着中专毕业文凭进了省队,成了江西省的首批羽毛球运动员。这个“首批”也意味着当时江西省只有他们这一批。不管是少年、青年、成年的比赛,他们都得上,那是够辛苦的,四季奔波、连轴转。苦是苦点,但却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这对熊国宝的成长和成熟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道路的确并不平坦,一个人经常会遇见想不到的情况。熊国宝是1962年11月出生,1978年在昆明举行的全国青年羽毛球赛规定,1960年以后出生的均可参加,这时熊国宝得与比自己大两岁多的小伙子较量,这会是什么结果,一想便知;过了三年,到他长成了一个小伙子时,而1981年举行的下一届青年赛却又规定1963年以后出生的才能参加。熊国宝以五十日之差,而没有参赛资格。为此,他悲哀了,觉得自己真亏。在青年组都没有冒出来,自己还能想什么?难道自己还能够在有众多国手参加的成年组里去捞金牌吗?真是妄想。情绪一落千丈,训练也就糊里湖涂了。这一糊涂不要紧,在第五届全运会的预选赛中他就被淘汰了。当头一棒,使他猛然醒悟,随即爬起来奋力追赶。功夫不负苦心人,1984年6月,全国锦标赛上,他得了第六名。要知道前面五位,都是国家队队员,他实际成了众多的地方队员的头一名。就在这次比赛上,温文尔雅得象一名学者的国家队教练侯加昌,看上了熊国宝,7月,即将他调入国家集训队。至此,似乎才可以说熊国宝走上了人生的金色坦途。

此次杯赛,熊国宝和林水镜一样,二人交手前都是所向无敌,未输一盘。熊国宝在输了5分以后,反而冷静下来,强迫自己在这象开了锅似的激流漩涡里把稳舵。侯教练在上场前明确指出要按自己的打法打,并讲了十年前自己和林水镜的一次较量……

1942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三宝垄的侯加昌,十八岁时告别父母与温暖的家庭,回到神州大地,报效祖国。因为历史因素,所以他也只能当“无冕之王”。1976年10月第十届亚洲锦标赛,这时已经三十四岁的侯加昌,在决赛中,他遇上了刚二十岁的林水镜。林水镜当时正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体力充沛,攻势凌厉,一路打来所向无敌。当时舆论界都认为林水镜一定会赢。年轻时体力也不太好的侯加昌,上得场来,并不和咄咄逼人的林水镜硬拼,而是按自己的打法打,结果以2比0智胜林水镜,夺得了桂冠。

熊国宝在进入国家队后,也曾打过当时为人称道的“快攻、快杀、快吊”三快打法,但他身体素质不好,经常打成“虎头蛇尾”,最后累得喘不过气。对此有切身体会又善于动脑筋的侯加昌教练对他说:“你个子高,一味快,体力上肯定受不了,你应以守为主,打法要多变……侯教练的方案很正确,熊国宝的成绩后来果然稳步上升了。”

熊国宝这次上场后,竟忘了教练的话,而是按林水镜的打法打,以快对快,以杀对杀,结果连丢5分。输了5分后,熊国宝才冷静下来,想起侯教练的“要按自己的打法打”的嘱咐。

好,该喘口气了。于是熊国宝开始采取守势,打四方球,吊高球,林水镜仍然频频起拍,大力扣杀,但怎么也扣不死了,只得四方奔突,体力大量消耗。熊国宝这一招还真见效,很快就追了上去,比分交替上升,12比11。熊国宝领先。只差3分,快,几下把他打下来算了!熊国宝几次重力杀球,非但没有把林水镜打死,反而让林水镜先打到13分。这时熊国宝一惊,才慢起来,最后以15比13先拿下了第一局。

交换场地后,第二局开始,熊国宝牢记第一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沉着应战,稳扎稳打,比分一路领先,打到12比9,胜利在望。熊国宝又沉不住气,看看年届三十的林水镜已显倦态,他想快点了结,几拍把他打下去,便大力扣杀起来。岂料事与愿违,结果又被林水镜追成13比12。熊国宝又猛然醒悟:不能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而应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林水镜的反超象一束亮光,使观众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吼叫得更凶。熊国宝已适应这种群情沸腾的场面,完全将其置之度外,不予理睬,又打起拉锯战来,你打网前,我拉高球到后场;你打后场,我就吊你网前,就得让你疲于奔命。林水镜左奔右突,应接不暇,比分被追成13平。按比赛规则规定,打13平时,先得13分的运动员可决定多加3分决胜负,或不加3分,而只打到15分就决胜负。这时上万名观众,以震耳欲聋的喊声一起吼道:“要3分!要3分!”周身湿透,气喘吁吁的林水镜犹豫不决,他望了望坐在场边的教练,教练给他比了个2手势,林水镜便向裁判摇了摇手,近乎嘀咕地说了声:“不加分。”这时的林水镜,已不是跑不动,而是走不动了,连捡球都弯不下腰了。此刻的熊国宝,非常明确“按自己的打法打”,一再告诫自己:再不可重犯急躁的错误。他又和林水镜前后左右,四角见方地磨起来,最终又以和第一局相同的比分:15比13磨垮了林水镜,为中国队重夺汤姆斯杯,赢得了关键的一分。

熊国宝这个原先连正式学员都不是的“旁听生”竟登上了世界羽毛球运动的顶峰,成了世界冠军。但他说,他还不是第一流的最冒尖的运动员,他还在中国的杨阳、印度尼西亚的苏吉亚托、丹麦的弗罗特等人之后,“还得努力于一两年,才能赶上他们。”

射击是他的半条命

——记北京射击运动员徐小广陈凤兰

徐小广气质儒雅,有学者风度。许海峰曾称赞他“心理素质好,每每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能沉得住气、稳得住神”。确实,徐小广四平世界纪录,都是在与其他选手相峙的情况下,最后一枪打得特别好。也正是这份成熟,使小广在射击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四次平世界纪录、二十次破亚洲纪录、三十余次拿全国冠军。从23岁举枪争雄,到1991年射击世界杯赛,共获各类大赛金牌50余枚。在自己人生履历上书写下了辉煌、壮观的一页。“射击是我的半条命”

38周岁,对其他行业而言,正是年富力强、大显身手的黄金年华。而对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来说,则意味着老之将至。难怪每次徐小广入场比赛,工作人员、裁判员都要反复地核实他的身份。同行见面,总有人询问:“小广,还打呢?什么时候收枪啊?”也有同行开玩笑说:“老大哥,留几块金牌让我们拿吧”。徐小广总是不置可否地笑笑,一份不慌不忙的神情,照样夺冠军、照样拿金牌。然而,竞争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资格的较量,徐小广落选了。这次落选使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回顾青春年华,小广无愧无悔,就此收枪,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然而,他不甘心。他苦思冥想,认真分析失利的原因,客观上的原因固然有,但最主要的还是思想上的原因,潜意识中“岁月不饶人”的阴影,影响了技术水平的发挥。徐小广好遗憾、好后悔,好久没有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家人吃饭时还阵阵发呆,妻子劝慰道:“算了,别想你那射击了,快吃饭吧”。小广动情地说:“饭可以不吃,不想射击不行,那是我的半条命啊”!“可为事业舍命,不为名利折腰”

徐小广做为资历颇深的老队员,论成绩可谓显赫,论贡献可谓突出,然而,论待遇,徐小广比不过外省运动员。曾有一位外省运动员对徐小广说:“小广,我运动成绩不如你,可住房比你宽敞,工资、奖金比你高。说真的凭你的成绩、贡献,在我们这里肯定是房子五间,工资、奖金也肯定比你现在高,来我们这里吧,肯定亏待不了你”。徐小广不无幽默地说:“北京队待我也不薄啊。”

徐小广在名和利的问题上很豁达。有一年评奖励工资,队里报成绩时,漏报了徐小广破亚洲纪录项。妻子劝他过问一下。他却说:“只要我能多破几次纪录,漏一两次又有什么关系呢”?妻子嗔道:“你呀,可为事业舍命,不为名利折腰。算了,这级工资只好不要了”。当队里发现此问题再补报时,奖励方案已出台。队里一直向小广致歉,徐小广淡淡一笑,平静地说:“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看开了,也就无所谓了”。徐小广很可贵的一点,就是集体观念和爱国意识很强,他常说:“有些年轻运动员总是盲目地羡慕国外运动员奖金高,但人家是自己花钱练出来的,而我们是国家出钱培养的,连外国运动员都很羡慕我们,我们更应该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竭尽全力,虽败犹荣”

在外人看来,射击也许是竞技体育项目中最轻松、最惬意的了。一发发子弹射出去,多么开心,多么痛快。于是,就有许多人不惜花费重金去过过那神枪手的瘾。可如果谁要见到徐小广卧射后爬起来的神情和姿势,就不会感到轻松、惬意了。徐小广有很严重的腰椎板结症,正常人的腰部能活动自如,而他的腰只能直直地挺着不能弯曲,连走路都给人一种非常僵硬的感觉。但徐小广对训练还是一丝不苟,其运动量比年轻队员还大。60发卧射是徐小广的主项,他在射击场上训练,一趴就是半天。有时板结的腰椎已无法支撑起僵直的身体,只好双手着地,先收腿跪下,再把臀部撅起,用双手把住腰,缓慢地爬起来。正常人用不了半分钟就能完成的动作,徐小广要用5~10分钟才能完成。当然这一套非射击项目规定的特殊动作,也只能在训练场和国内比赛场上使用,而在国际比赛上,为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和形象,徐小广还要忍受伤痛,面带笑容地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后,安徽的一位医生,了解到小广的病情,自告奋勇为小广治疗腰伤。这位医生可谓医术高明,治疗效果相当好:板结的腰椎有所缓动,僵硬的腰肌有所放松,照此下去,一直困扰着徐小广的腰伤有望得到治愈。然而,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现了:治疗效果一天天好起来,而训练情况则每况愈下。原来,由于长时支撑病体掌握和体会的技术要领,随着腰椎和腰肌的松懈而走型了,原有技术上的那种感觉找不到了。徐小广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待伤治愈后再重新调整自己的技术动作了,为了不影响训练,为了备战24届奥运会,徐小广毅然放弃治疗,决心进行最后的一搏。医生很遗憾,警告他说:“你的伤可是不轻,放弃治疗不仅会前功尽弃,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可不要掉以轻心啊”!听了医生的话,徐小广的妻子申蕴静劝小广:“既然治疗效果好,就坚持治下去吧。亚运会的任务已完成了,奥运会你也参加过了,现在下来也没什么遗憾的了”。而徐小广却非常坚定的表示:“一个运动员能有几次参加奥运会的机会?我要搏一搏,选不上我不后悔,如果放弃机会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徐小广说过:“我很赞赏李宁精神,拼到最后再下来,虽败犹荣。”

轮椅上的拼搏

。轮椅上的拼搏——记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轮椅篮球夺冠赛孙保生一

三月,花城春意盎然。广州体育馆里人声鼎沸,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轮椅篮球冠军争夺战已经结束,这是本届运动会的最后1枚金牌,也是唯一的一项集体对抗性项目,北京队战胜了广州队,获得了冠军。

在赛后的颁奖仪式上,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亲自为冠军队颁奖。他坐在轮椅上,特意把北京队教练张锡山请到前面,一边双手把金闪闪的奖杯递给张锡山,一边真诚的说:“感谢您,老教练,带出了这么好的队伍!”队员们都激动地鼓着掌,坐在邓朴方面前的队长高宝信更是激动万分,他双眼含着泪花,喉头不住地颤动着。在他身后的9个队员的脸上,同样充满胜利与激动的喜悦……二

33岁的队长高宝信,是个魁梧、干练、成熟的汉子,是队里的元老之一。15年前,他是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在一次训练中,他摔伤了右腿。没想到以后由于病变,不得不截去整整一条右腿。一个身壮如牛、欢蹦乱跳的年轻战士,突然变成了残疾人,为这,他母亲几乎急瞎了双眼。

那时的高宝信,心都凉透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他毕竟才18岁呀!从部队回到海淀镇后,他几乎变了一个人。在亲朋面前,他强作笑颜;无事时,就把自己闷在屋里,大门不出。

转眼到了1984年的8月,高宝信和陈志强、翟亮勇、薛国良、崔建平等成了北京轮椅篮球队的第一批队员。他们的任务是集训一个多月后,即奔赴合肥,参加首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

那时,他们并非没有顾虑。他们当中,除少数人是因伤或事故截肢外,大部分人是打小得的小儿麻痹症。上学时,体育就是一个“免”字,如今都是成年人了,愣要坐着轮椅去打篮球,心里能不怵吗?“好听的,叫我们一声‘瘸子’,难听的是‘瘸×’!要不就是‘瘫子’!打什么球?现什么眼?”这话他们听到过不止一次。

队员有了,可还缺教练。当时,轮椅篮球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尚无人问津。谁愿意当这个特殊球队的教练?正当头头们为此事犯愁时,有人推荐了张锡山。

张锡山,这个五、六十年代蜚声篮坛的老国手,爽快地应承了下来。“没有资料咱们琢磨着干,反正它是篮球事业的一部分,就有相通的规律。”

那年,他们老少爷们从零开始、从头起步,练了一个来月就在首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拿了亚军。初战告捷,确实使他们欢欣鼓舞。因为这不仅仅是比赛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三“您问我们这8年是怎么在轮椅上搏过来的,这可说来话长啦!”38岁的副队长陈志强感慨地说出这番话。

他们训练是在先农坛训练馆,时间是在中午,因为这段时间北京篮球队午休,场地恰好空闲着。可他们的单位或住家却在本市的四面八方,要在中午11点半以前赶到这里并非易事。

头些年残疾人摩托车还没有问世,残疾人的交通工具就靠手摇轮椅车。每次练习,家住海淀的高宝信早上8点钟就摇着轮椅车出来了,摇到360路公共汽车站,再换乘几次车才能到先农坛呢!翟亮勇从东郊火车站到先农坛这段路也不近,他左手扶着自行车把,右手用拐杖拄着车蹬子,一路上一点儿也不敢走神儿。有一次碰上下大雪。伙伴们不知在路上摔了几个跟头,才在中午赶到了先农坛。张锡山望着这些守纪律的可爱的队员们,心里甭提是啥滋味儿了。

练上一会儿,开始进餐。所有的吃的都是自备的,烙饼、馒头、油条,好一点儿的夹点儿摊鸡蛋,大部分是就咸菜。渴了,喝口白开水。

对这么自觉、刻苦的队员,张锡山的爱体现在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上。练好了,他表扬;练得不好,他真瞪眼训斥。大老爷们有时给训得直掉眼泪。

人心都是肉长的,残疾人更重友情。8载相濡以沫,心儿息息相通。他们爱这个集体,维护这个集体。有的队员参加集训比赛,经济上要受损失,可他们认了。因为是这个集体使他们摆脱了个人的小圈子,投身到宽广的世界中;是这个集体使他们有了理想的工作和温暖的家庭,更是这个集体使他们有幸走出了国门!

翟亮勇在1周岁零8个月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在加入轮椅篮球队之前的日子是怎么过来,他不愿提起。可对这8年,他有说不尽的话。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出过8次国了,除了跟球队之外,我还参加了残疾人奥运会和世界轮椅竞速比赛。”一个瘫子,这在过去是连想也不敢想的,却又是非常有幸的一个。

高宝信曾说过这么一件事,1985年球队去香港比赛。行前,他到一家裁缝铺做西装。那老板说:“你做西装干吗?”(言外之意是瘸子还穿啥西装)高宝信稳当当地说:“去香港比赛。”“赛什么?”“轮椅篮球。”老板上下打量了一番之后,马上露出尊敬的神情说:“没问题,包您满意!”高宝信要去香港比赛的消息不胫而走,他们村从来没有人出过洋呢!这事昨不新鲜?后来,北京日报《无名者剪影》又登了他的照片和事迹,村里人更感到光荣了。打解放到现在,他们村只有他一个人上了报纸。不仅如此,高宝信还当上了橡胶五金厂的职工代表和海淀区政协委员。四

回首北京轮椅篮球队走过的漫漫征途,队员们都由衷地感激教练张锡山。正是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教练,不仅教会了他们打球,也孜孜不倦地教给了他们做人的道理。“8年了,张指导为我们操尽了心,他待我们就象亲老爷子。有生以来,我们还是头一次遇见这么好的人!”

确如他们所言,对这项新的事业张锡山倾注了满腔热忱。技战术训练,他手把手地教,一点一点的抠。一个就要退休的篮坛宿将,既要抓训练,也要当管理。赛前队员要检查身体,他抱着或背着他们去。每到一个赛地,他顾不上安顿自己,总是先把队员们安排妥当了,他才放心。外出比赛,他掏钱给队员们买营养品。翟亮勇说:“张指导经常把肉票、鸡蛋票给我,让我补养身体。可当了这么多年业余训练,他没要过任何报酬。”

表面上看,张锡山是个急脾气,实际上他是一个细心人。一次训练,张超英情绪不大高,张锡山琢磨他准有事。一打听,原来是张超英1岁多的孩子被热水烫伤了。抓空儿,他蹬上自行车去了张超英家。

主力得分手陈涛8个月时得了小儿麻痹病,多年来一直受到父亲的宠爱,也养成了他的自私心理。父亲去世后,陈涛认为他母亲疼姐姐,由此对母亲产生怨恨。张锡山知道后,苦口婆心地和他聊,溶化了他心中的怨恨,母子和好了。后来,一个姓毕的健全姑娘和陈涛谈上恋爱,可小毕的父母反对这门亲事。小毕全然不顾,硬是和陈涛成了亲。去年,为家务事小俩口竟然离了婚。张锡山知道后找小毕一聊,问清了原委,并看出小毕有复婚的意思,而这也是陈涛所期望的。经过张锡山的穿针引线,陈、毕同意复婚。在北京团凯旋时,小毕和陈母一块儿去车站接陈涛回家。

逢年过节,张锡山总把队员们请到家中,好吃好喝地招待。今年春节前,他从兜里拿出钱给队员,一人一张大团结,说:“给孩子们一人买一份礼物,算是爷爷的一点儿心意吧!”本来十分热闹的场合,突然安静下来了,拿着这10块钱,队员们觉得沉甸甸的。“他不是亲老爷子,可胜过亲老爷子!”汉子们眼里湿润了。

从授技到育人,从育人到情同亲人。队员们发自内心地说:“没有张指导,就没有球队,也就没有我们。”五

体育这个舞台给了这些残疾人展示自己才华和进取精神的机会,而他们也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搏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展望1994年的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北京轮椅篮球队深感重任在肩。然而,他们的愿望不只是冲出“远南”,他们期待着能冲上残疾人奥运会的赛场!

为等待这一天的来临,他们将更加发奋地在轮椅上搏!

林莉记事

米利一

望着从澳大利亚珀斯世锦赛泳池中爬上来的林莉,真奇怪她怎么能那般平静坦然,就好像她根本没瞧见看台上欢呼雀跃的中国留学生及中国记者组成的啦啦队,没看到激动不已的队友朝她狂舞着的双臂,没注意到10年相濡以沫、亲若父女的恩师张雄眼中拼了命才噙住的泪……

林莉似乎没时间去想,从此中国游泳史上,她将和自小便奉为英雄的穆祥雄、戚烈云等泳坛老前辈排列在一起。

在北京见到她时,追问当时头脑里最清楚什么,林莉笑答:“一出水赶紧看计时器,我明白终于拿到了世界冠军。”

的确,这是她一生的追求,或者确切说,是林莉8岁第一次下水那一刻便游向的目标,虽然那时她或许并未很理性的认识到这点。二

林莉与水有缘分。

这话不是平空说说而已。林莉的母亲就相信这一点。那还是四年前林莉取得六运会女子200米混合泳冠军的事。

林母回忆道,生林莉的时候她还住在乡下,一天她挺着大肚子端着盆子要往门前草地里泼水,许是用劲狠了点,林莉便在娘肚子里闹腾开了,后来便生下了林莉。这段意外插曲给林母印象颇深,她认定这女娃跟水之间牵着根线,所以后来林莉学游泳,老人家非常支持。

娘眼里的林莉,全无一点闺女相,俨然是个野小子。过家家、洋娃娃一类女孩儿喜欢的物什,她睬也不睬,却偏爱耍小子的把戏,还特爱争出个输赢,打弹子打得手背、膝盖整个漆黑一团。此外一旦打起仗来,比浑小子亦不逊色,常弄得哭天减地回家来,比男孩子还顽皮,真教当娘的操心。

不过也多亏了这份女孩子没有的野性,日后练游泳,那么苦,没喊过;数遇挫折,没退缩过。拼杀至今日,终让林莉在欧美人长期恃人种蔑视亚洲的游泳池里,杀出一条通向最高颁奖台的路。三

人虽然不能选择父母,但人都渴望着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事业起到推动作用。林莉有幸摊上这么好的双亲,也该着她有今天这份令老父亲惊讶不已的出息。

林莉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工人之家。父亲是位钳工,在工厂各类工种里,钳工如同工程师一样灵光。身为技术高超的技工,林莉的父亲凡事讲究个尺寸规矩,一挫不到不成器,一挫过头又出废品。这来自工作实践的至理,使他明白体育训练也得遵循这个理儿。关于这原则,父女俩至今都有一桩难以忘怀的事。

那是一年秋天,林莉刚8岁,泳龄仅一年。一日老天刮起西北风,气温陡然下降,南通市业余体校的室外游泳池水很冻人。那天训练,林莉下水没游两趟,便象寒风中的芦苇呆立在水中,任启蒙教练王汉生怎样劝解,她就是不愿意游。

平常林父隔三差五总要去看看女儿训练,恰巧那天也碰上了。林莉双手抱肩,可怜地瞧着父亲,巴望他帮着说情,让她上岸。看着女儿冻得直抖,嘴唇发乌,做父亲的心里还能不疼。可林父想,今天冷可以罢练,明天太累也可以休息,那该哪一天练出个模样?于是林父先是哄女儿,可林莉一样不听,朝她吼,女儿亦当耳边风。最后林父一急,不管三七二十一,脱衣跳入水中。这下把林莉吓坏了,就这么着,那堂训练课,林莉在水里游,林父在一旁相陪,直至结束训练。

事后林父一直挺内疚,女儿毕竟只有8岁呀。当父亲的,一直担心林莉恨她这个无情老子,更怕她不能理解为父的一番苦心。

其实,林父大可不必担心。不善言词的林莉心里跟明镜似的,尤其是年岁渐长,成绩越来越好时,林莉就更懂得了父母亲的心。时至今日,父母亲的那份苦心,那份企盼,已成了林莉多年含辛茹苦奋争于泳池中的动力。四

一名选手倘能闯进国家游泳队,那无论训练怎样艰辛,遇到什么挫折,他都不难排解,因为在他前面,希望始终在微笑招手。

可对拼杀于业余体校的运动者而言,很小的挫折也能埋葬一个人的梦,不管这梦当初如何的绚丽多彩,诱惑迷人。“小”人物要成功,必得具备两点:顽强不屈于厄运,外加点运气。

林莉的成功在于她兼有了两者。

林莉曾多次对采访的记者说,她从泳以来一直顺顺当当。的确,从某个方面看,林莉的运气不算坏。

林莉自小就拥有天赋的超凡精力与素质。这一点得到了所有教诲过她的教练们的共识与珍惜,也是她取得成功的法宝。

林莉家仅距南通市业余体校游泳池200余米,小林莉几乎一迈门就能看到它。周围的树木倒映池中,染成一片新绿,成了林莉到今天仍喜爱不尽的一种颜色。与小伙伴打架输了,上学遇到不顺心的事,都可以统统化解在这片碧池中,因此她从小爱游泳,亲近游泳,水自然也不负她,培养了她良好的水感。对此,林莉认为,中国没有多少幸运的儿童,能象她这般近水楼台先得“利”。

林莉先后遇到过几位很器重她的教练,如王汉生、张雄及省体校的教练等,他们象她父母亲那样,教她生活之道,教她驭水之技。林莉有今天,完全是她自身特长的极尽挖掘与显露。而要做到这点,不怀有慈父母的心肠,不具备科学训练的思维,绝难成此大气候。占此一条,林莉也不可谓不运气。

但以上这些仅仅是林莉的一个侧面,林莉还有战胜厄运,把握住自己的一面。

记得林莉小时候第一次参加省里游泳比赛,因为过度兴奋,夜不能眠。等该比赛了,林莉却因发高烧,连下水都不能。痛哭声中,林莉听见一老教练抚肩安慰:你还小,别灰心,下次再来!没看清说这话的人,可林莉却永远牢记住了这句话。

1980年,林莉进了省体校。跳上一个新台阶,林莉欣喜不已,训练中更加认真自觉。谁知命运有意考验她,辛勤的汗水却未换来丰收的硕果。加之林莉当时只有1.44米高,同样的泳速,别人也比她占便宜,于是林莉被退回了南通市业余体校。

这几乎不是一个10岁的女孩所能承担的打击,这也绝不仅是一次比赛失利那样的挫折。

可自小养成剽悍性情的林莉总想那句话:别灰心,下次再来!厄运没打倒林莉,林莉却被锻炼得更刚强。

进入国家游泳队,在张雄教练手下训练,不久染上了肝炎。4个月内停训、调养,人胖得走了样不说,精神上犹如处在欲活不能、欲死不能的两难困境。由于林莉的潜在特长一时难以得到多数人赏识,因而林莉的去留成了颇有争议的问题。幸好张雄慧眼识英才,认定林莉能成大器,也幸亏林莉超凡的体质绝非病魔一打就倒,此后的训练才走向了正轨,否则何来今日之两夺世界冠军?

凭着好运气的滋润,凭着“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勇气,林莉过五关斩六将,走向今日的成功与成熟。五

林莉的独特潜质,有两个教练看得最透。

一个是她的启蒙教练王汉生。他是第一个发现林莉不凡之才的教练。林莉的游泳天赋,从一开始就让王汉生大吃一惊。头次下水,林莉竟然能在水上折腾得浮在水面上,而不是惊慌地沉下去。在王汉生的教练生涯中,还从没遇见过第二个这样的初学者。

练了一段日子,王教练发现林莉柔韧性好,爆发力强,心肺功能似乎也高人一头,别人吃不消的大运动量,林莉却吃得消且练后身体恢复极快。陆上力量训练,引体向上她练到30秒内拉22个,也反映了力量强的特点。

根据林莉的情况,王教练从难度大、腰背力量要求高的蝶泳入手,再进行四种泳姿的全面技术训练,为林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奠定了林莉走实力均衡的混合泳之路。1979年、1980年林莉连续夺得江苏儿童比赛的桂冠;1983年7月,在全国少年游泳比赛中,林莉囊括了50米蝶泳、100米蝶泳、200米个人混合泳3项金牌。

另一位决定林莉命运的教练就是现任国家游泳队教练张雄。

他很好地接过了王汉生传递过来的接力棒,把林莉身上存在的特长挖掘到了最大限度。

张雄是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论学位够高的,可他并不得意,至少在遇到林莉之前是这样,因为他找不到一个学生能适应他脑海中盘算的一套训练方法。

从体院毕业后,张雄去江苏省队任教。一次看比赛,他看到了一个矮小的女孩腿上长了个大疖子,教练在一旁正帮她挤脓血,小女孩居然面不改色,贴完胶布就下水比赛。这种气质一下吸引住张雄,不久他把那个女孩调到身边,这便是林莉。

林莉不象庄泳、杨文意等人,好似人鱼一样,一下水就自然漂浮在水面上,天生一副泳星相。林莉的特长体现在力量足、爆发力强、几项实力均衡,不怕苦练且恢复快。照旧的游泳训练理论,很难调教好林莉这种类型的运动员。

幸好近些年,中国游泳队借鉴众家之长,融贯中外各种训练理论,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的训练方法及手段。其中一条即认为,力量训练是游泳理论非常关键的部分,它的内容绝不仅象从前理解的那么单薄。对中短距离游泳项目而言,竞争实际表现为每一下划水效果之争。因此中国游泳队非常重视力量训练——既包括陆上力量训练,更强调水中力量训练,并由此研制、引进了多种训练器械。这套包含着张雄在内的所有教练员共同研讨出的训练理论,是给林莉这样的力量型运动员从观念上的解禁。在张雄的指导下,林莉反复搜寻着把她的力量转化为每一下水中效果的感觉。

寒来暑往,苦苦磨炼的林莉成功了。踩着王汉生、张雄等教练递给她的有力肩膀,林莉“一枝红杏出墙来”。

1988年汉城奥运会,继庄泳之后,林莉也闯入了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圈,名列第7名,并以4分47秒05创造了该项亚洲新纪录。

1989年8月17日,泛太平洋游泳锦标赛在日本举行。因参加过汉城奥运会的诸多美国泳星参加,原以为中国人恐怕只能居配角,谁知200米个人混合泳预赛一结束,林莉成绩排在第一位。这倒让没有心理准备的林莉不知所措,张雄赶紧上前吼道:你有这个实力,别错过了机会。终于冠军让林莉拿到了,虽然那还不是奥运会、世锦赛,但毕竟是场大赛,更主要的是让林莉恍然大悟:她代表中国,已站到了与世界各国同一水平的起跑线上,只要她去拼,奥运会金牌不是高不可及的。

显然,在澳大利亚珀斯,在汉城奥运会之后仅两年零4个月里,林莉从世界第7的位置,一步跨上了200米及400米个人混合项目世界第一的位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