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的回头客创造75%的利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20:19:26

点击下载

作者:高田靖久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5%的回头客创造75%的利润

25%的回头客创造75%的利润试读:

前言

如今有一种匪夷所思的现实已是屡见不鲜。

那就是许多企业在选择“偏袒”客户之后,获得了很多的利益。

他们对于寻常客户不屑一顾,只为特殊客户提供优待。

以酒店为例,同样点了一杯生啤,因为客户有别,酒杯的大小也是截然不同。更有甚者,除了“大王”之外,还有“大大王”。端着“大大王”酒杯的客户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品着美酒,神情难掩得意。

据说,有些酒吧如果顾客没带钥匙就不让进门。我对此不以为然:送上门的买卖岂有不做的道理?于是亲身体验一回,结果任凭我说得天花乱坠,对方就是不放行:“下次请带上钥匙再来。”

我也曾听闻,有些小酒店会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菜单。对于寻常顾客而言,有些菜品根本没机会接触。

不仅餐饮业如此,航空公司也存在明显的偏袒行为。例如,只有特定客户才能享用休息室、恭敬地称呼客户姓氏、优先安排空位、最先提取托运的行李……

在某些理发店内,唯独特殊客户才能免费接受手部按摩服务,邻座的人哪怕消费同等金额也没有这样的优待。

环顾四周,尽是这样的“怪象”吗?

古往今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对人“同等相待”,然而,本书所介绍的公司明显背道而驰,他们无一不是对客户“区别对待”。

在其他顾客看来,这么做毫无疑问会招致他们的反感:“凭什么我的待遇和他不一样!”被优待的客户自然心满意足,但其他人就毫无满意可言。对于如此令人不满的公司,倒闭只是时间问题吧。

然而,结论不可下得太早,企业这种选择并非无凭无据,实际利大于弊。

区别对待客户并且获利,其中暗藏道理,值得玩味。

按照两个极端来分,客户或是“一掷千金”,或是“一毛不拔”。

举例来说,面对一年投入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的大富豪和一年投入区区1万日元的小客户,坚持“同等相待”的原则,企业即提供相同的服务和价格。

许多企业抱有这样的理念,但在豪掷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的客户看来,如此岂非怪事?“我可是给你公司投了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怎么能和他人相提并论呢!”

这才是正常的反应吧?由此,顾客心生不满。

和别人受到的待遇相同,这令他难以接受。

一旦满意度下降,客户自然弃你而去。

一年投入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的客户就此流失,这对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相比于只花了1万日元(人民币约600元)的顾客,一掷千金的客户可抵得上100位这样的顾客,因此绝非寻常客户。

为了一位只花1万日元(人民币约600元)的小客户,结果丢失了一个以一敌百的客户,对于企业而言,结论不言自明。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这类“一掷千金的客户”贡献了企业收入的75%,但是只占了客户总数的25%。

人数虽少,此类客户却是企业收入的中流砥柱。毫不为过地说,这类客户足以撑起你的公司。

但是,许多企业高管对此浑然不知。一般来说,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所有客户一律同等相待、提升顾客满意度,这是他们的追求。

可是服务水平未必决定一切。

客户都希望唯独自己能被特别对待。而且“特别对待”可以形成口碑,继而带来新的客户。人人都会因为受到优待而欢欣鼓舞,向别人炫耀也是人之常情。

何况,物以类聚,大富豪带来的客户往往具有相同的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总之,他们带来的人也容易变成一掷千金的大客户。如此锦上添花,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关键在于偏袒“谁”以及“如何”给予优待。

我曾经担任过软件公司的销售员,长年累月地向理发店、餐饮店等店铺推销顾客管理软件以及相关促销软件。

并非自夸,我曾向1600多家店铺成功推销产品。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高效管理客户的秘诀:“将销售机制作为店面经营的系统理念便可取得成功。”

正是领悟到这个秘诀,我销售成功的案例便源源不断地涌现。

如今,相比于软件,我更看重秘诀。聆听各种奇闻轶事,与日本各地的企业家畅所欲言。

我倡导的“销售机制”分为四步。:第一步:“聚集”新客户。

第二步:培养“常客”。

第三步:促进客户“成长”。

第四步:“维护”客户。

其中,第三步促进客户“成长”明显独树一帜。经历这个环节之后,客户自然死心塌地成为“常客”,客户“维护”也是水到渠成。而且,良好的口碑就此诞生,新客户纷纷“聚集”。

因此,只要在第三步多费心思,便可对其他三个环节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促进客户“成长”,“偏袒”至关重要。

但是,世人对此鲜有提及,也未见载于各类书籍。知名的咨询大师对此闭口不谈,反倒是卖软件的我在分析大量店家的数据后发现的。坦率地讲,正因为对全日本店家的经营数据浏览最多,我才能提出这样划时代的理念。

本书将经营数据与成功案例相结合,为你一一道来。

第1章旨在强调“为什么偏袒很重要”,既揭示原因,又说明益处,并列举大量行业案例加以佐证。

第2章具体介绍“谁值得偏袒”,将客户分为“四级”。针对不同的客户层,优待的内容也是各异。而且,在区别对待客户的过程中,点出大部分企业都会落入的陷阱,强调“用心而不是用钱加以偏袒”的重要性。

第3章和第4章把偏袒奉为市场营销的精髓,并对“如何偏袒客户”进行具体说明。我将倡导的偏袒法则浓缩为“Man to Company的管理”和“升级系统”。观点新颖而充实,相信你一定前所未闻。

第5章介绍偏袒时的“经费开支”,以此阐明经费同样不能向客户均摊的道理。此外,本章还会讲解“之前不予偏袒的客户如今应该怎样对待”。随着步入网络时代,偏袒式营销理应与时俱进。借助网络的妙用,之前从不偏袒的客户也可有所改变。巧用网络的偏袒技巧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最终章分析偏袒式营销的注意点。偏袒式营销绝不意味着对某一级客户弃之不顾,而是恰恰相反。对企业来说,客户只有利而没有弊,而且多多益善。为了你可以安心付诸行动,本章旨在排疑解惑、加油打气。

对于抱有“无差别对待客户”之类惯性思维的企业家来说,本书无疑会让你大跌眼镜。

相信在纵览全书之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这也是我对购买本书的你“有所偏袒”。

接下来,请就此展开阅读,充分享受我的“优待”吧。高田靖久第1章为什么要偏袒顾客?顾客需要一视同仁吗?“似曾相识的场景”纯属镜花水月

请大家试想有这么一家日式料理店,虽然算不上高档,但也并不便宜。它在上等酒店里排名靠后,但比居酒屋略胜一筹。

伴随着开门声,一名男子步入店内。“啊,是高田先生。好久不见,您可来啦。”店长笑脸相迎。“嗯,还是老样子吧。”

于是,店长捧出一瓶冷藏的生啤,瓶身赫然印着三得利Malt's的字样。“今天我还加了您喜欢的‘那个’。”“当真?太好了。那就拜托你了。”

一切似曾相识,仿佛电视剧中的场景。

然而这只不过是镜花水月。

迄今为止,我还从没有一进门就被店长认出来的经历,相信这样的店家也是屈指可数。“还是老样子吧。”能立马拿出我爱喝的啤酒……嗯,这样的酒店并不存在。“加了您喜欢的‘那个’。”如果世间真有这样贴心的酒店,我一定心甘情愿成为它的俘虏。老客户的抱怨主要是什么?

对于难得去几次的酒店,我们原本就不会有这样的痴心妄想。但是,如果频频光顾,许多人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多少应该记住我这张脸了吧?”

老客户自以为认得几位店员,于是觉得店员对自己有印象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很多时候店员却没什么表示,难免让老客户倍感失落。“今天比平时来得晚了些啊。”哪怕只有这寥寥一句,顾客便会喜出望外,觉得受到特殊待遇。

既然经年累月地光顾此处,要求一句关心也并不为过吧?

虽说店家要为所有人提供最高级的服务,但顾客在内心深处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结果却是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想必顾客心里总有一丝失落吧?

市场营销强调对客户一视同仁,员工们接受的教育素来就是:每个客户都很重要。

但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平等对待是他们的诉求吗?无差别对待并非每一位客户的期望“为每一个客户提供相同的服务。”这样的谆谆教导我们耳熟能详,而且还说得很动听,“哪怕是连100日元(人民币约6元)都不肯花的客户,也要和那些花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的客户一样被同等对待,这和钱多钱少没关系。”

话可以这么说,但对企业实际未必是好事。从根本上来说,是否需要无差别对待客户?

为所有客户提供相同服务。

无差别的待客之道。

试问,那些老客户会满意吗?不觉得这样有些怪异吗?

初次接触的客户和合作100回的常客,两者能毫无区别地对待吗?

一年花不了1万日元(人民币约600元)的小客户和豪掷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的大富翁,他们所受的服务能相同吗?“为所有客户提供相同的服务。”这样就能提升所有客户的满意度吗?恐怕只有合作不多的新客户才会窃喜吧。那么,投入不菲的老客户会怎么想?“我和一般的客户可不一样!”这才是他们正常的反应吧?

不满就此滋生,尤以老客户为最。

只要心怀不满,分道扬镳就是早晚的事,原因显而易见——待遇与其他客户没什么两样。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哪些客户真正值得维护?

是一年只花1万日元(人民币约600元)的?还是一年投入1000万日元(人民币约60万元)的?答案一目了然,然而很多店家依然提供无差别的服务。偏袒生成口碑“只要为老客户提供服务即可,其他客户无所谓。”这并非我的本意,恰恰相反,我的主张是:“为所有客户提供最高级的服务。同时,为重要客户提供比最高级更加高级的服务。”

话说回来,无差别对待客户是否能为店家带来口碑?“我在那家店享受到的服务和其他顾客一样。”想必不会有重要客户沾沾自喜,继而给予好评吧?

客户只会对“仅针对自身的优待”喜出望外,并且向人宣扬。“那家店只会给我安排特别丰盛的甜点哦!”“那家酒店这次给我升级成套房啦!”

口碑通常来源于此,那么是否可以巧妙利用呢?

没错,为了生成口碑,不妨有意识地加以偏袒。重视新客户,引起反效果

然而,重视新客户的情形也是屡见不鲜。“老客户不请自来,自然可以长期利用,晾着也没什么问题。”市场营销难免会陷入这样的错觉,不自觉地把重心放在新客户上。

以光顾十年之久的理发院为例,你剪完头发准备付款,因为前面排着顾客,所以暂且坐在椅子上等待。这时,前方的顾客拿出一张优惠券,店员看到后当即表示:“您有优惠券呀,那么今天可以便宜1000日元(人民币约60元),请付3000日元(人民币约180元)。”

优惠券?这是什么玩意?诧异之下,你自然会向店员打听。“就是印在免费传单上的抵价券。”店员淡然地解释一句,继而对你说,“承蒙惠顾,本次服务请付4000日元(人民币约240元)。”

事实就是:你比第一次来理发的顾客还多花1000日元(人民币约60元),此前十年的光顾毫无益处。

如此一来,“所有客户一视同仁”已无从谈起,实质就是“优待新客户”。

从老客户的立场来看,这是怎样的感受?

熟门熟路地在此理发十年,结果却比新客户花费高,这岂非怪事?“如果新客户可以便宜1000日元(人民币约60元),那我就该优惠1500日元(人民币约90元)吧?”这样的反应才在情理之中。

店家偏袒新客户的心态不难揣度:“熟客不请自来,冷落也无妨。”

明知事实并非如此,却在不经意间眼中只有新客户。现有客户必须受到优待

我们不妨冷静地想一想,公司此前的收入均由现有客户贡献。

倘若弃之不顾,目光只盯着新客户,老客户必定流失。

请勿舍本逐末,现有客户必须优待。而且,还要从中找出对公司贡献卓著的客户,进一步区别对待。“您是我司的贵宾,非其他顾客可比。”毫不掩饰区别对待的理念,给对方以这份“偏袒”——舍我其谁的感觉。迪士尼的偏袒

其实,连鼎鼎大名的迪士尼游乐园也存在偏袒。我的回忆或许与实际存在偏差,但是值得玩味,谨与大家分享。

那时应是10月,我携家人前往,整个游乐园洋溢着万圣节独特的节日气氛。

远处人头攒动,我不由靠近观察,只见一位魔法师打扮的小姑娘在分糖。区区糖果何至于让人趋之若鹜?我好奇地拨开人流,走到她的面前。结果,21世纪最大的一桩悬案就此诞生——她竟然不给我糖!为什么?因为看我是个大叔?可是,怎么看都比我更像大叔的人不也在拿糖吗?!然而,无论我伸出多少次手,她就是没有任何表示。是要下跪吗?为了区区一颗糖,我竟然心生如此荒唐的念头。

不过,一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拿到糖的人都对着魔法师说了些什么。

“〇☆%X&$▲□#*★!”

完全不知所云,而且显然不是日语。对啦,是咒语!只要对着魔法师念对咒语,她就会给糖。之后,我竖起耳朵,鹦鹉学舌般地模仿他人说咒语。终于,在多番尝试后找到了正确答案:“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

魔法师微微一笑,终于给了我一颗糖。人到中年的我像个孩子似的喜不自胜,比第一次坐雷鸣过山车还要激动。

我不知给多少人讲过这则故事。单纯打扮成魔法师的模样发糖并不会生成口碑,把糖果作为特别奖励,而且仅限于熟悉万圣节咒语的人可得,口碑就此形成。优秀企业已把“偏袒”落到实处许多企业已经推行偏袒法则“仅对某些客户有所偏袒……这太失礼了,对不起其他客户,我做不到……”

也许有些人会这么想,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来有些难以置信,许多企业其实已经对客户区别对待,在此介绍一二。供应商、贸易公司、银行的偏袒

对于供应商、贸易公司、银行等来说,区别对待客户实属正常,而且自古如此。

以供应商为例,产品完成卸货才算是运到客户(零售店或代理店)的指定地点。然而,给每个客户的卸货价格都是一样的吗?事实并非如此,客户不同,价格也有差别。通常来说,客户进货越多,卸货的价格就越低。或者,定期统计交易额,适当给予“返现”。

另一方面,供应商、贸易公司、银行等必定会有业务员。

那么,他们会无差别对待自己的所有客户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业务员而言,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不可能对每名客户投入同样多的精力,只能根据客户对企业的贡献区别对待。遥遥领先的客户群为A类,其次为B类,一般为C类。

据此,他们重新编排日程,确定拜访次数:A类每周一次,B类每月一次,C类3个月一次。

优秀的业务员基本按照这个思路分配时间。否则,视心情拜访客户,或者无差别地联系客户,业绩多半不佳。

若是大型企业,即便总经理登门,我们也应有所侧重。通常,总经理自重身份,不会亲自拜访所有客户。

假设有一家总部位于东京的大企业,总经理计划花3天的时间拜访大阪的几个客户。可想而知,他会基于每名客户对企业的贡献值安排每天的行程。

此外,说来或许你会感到意外,连作为赠品的台历也存在偏袒。

某些大企业会在年末给客户送台历,通常他们会准备两种。一种是普通型,即大量印刷,可以无差别送出。另一种是基于某些目的而精心准备,属于“VIP专用”。

两种台历的成本有天渊之别,后者堪称豪华,显然专门为出手阔绰的大客户准备。

区区台历竟然也存在不平等,除夕或者中秋也是如此,不可能给全体客户送上同样的礼品。

此外,关于其他方面(如座谈会的举办、招待费的预算、包括年会邀请哪些企业高管及官员参加等)的衡量,标准同样只有一个:客户贡献越大,越能受到优待。

供应商、贸易公司、银行等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偏袒

众所周知,都科摩(NTT DOCOMO),是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我使用都科摩的手机已有十多年,直到某天发现话费上涨,经朋友介绍得知,其他运营商的收费似乎更便宜。

话虽如此,之后我还是继续用了一阵都科摩,因为店员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来之不易的十年折扣就没有了呢……”

当时,都科摩推出一项“长期使用就可打折”的优惠。

只要使用超过一年,基本费就会下调。

没错,协议期越长,给客户的优惠就越多。第十年比第一年便宜15%,偏袒显而易见。我多年以前就买了手机,因此可以享受很大折扣。

于是,在之后的数年间,我不得不付出比其他运营商的资费更高的费用,继续用着都科摩。

毕竟,这可是辛苦积攒十年才得来的优惠,实在难以割舍。“可以比他人节省许多。”一旦这样的念头涌入脑海,往往就会忽视和其他运营商的比价。这就是都科摩可以收取高昂价格,却又让你欲罢不能的“魔法”。

不过,这则故事还有下文。如今我已经不用都科摩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源于“人人都可以打折”。

其实,这本是au的口号,与都科摩的“至少有一人获利”口号听起来也差不多。具体来说,au的策略是:只要是新入网的客户,就可享受每月基本费优惠50%的折扣。虽然它也有两年的协议期,但并不影响实际使用。我用了十年都科摩才有15%的优惠,au一入网就能打对折。如此一来,都科摩用得越久越得不偿失,原本被偏袒的一方,如今居然被歧视了!

当然,如果详细比较,两家运营商的差别不至于如此之大。然而,给消费者的感受却是截然不同。此后数月,我不停地向都科摩提出申请,但费用就是降不下来。“多年使用的老客户就这样被无视了?”一气之下,我把自己连同家人的4部手机全换成软银(Softbank)的套餐。

但是,如今我的手机却绑定了au。因为我发现手机行业有个有趣的现象:相比于成为某家的忠实用户,用两年就换一家往往获利更多。即便费用不能下降多少,至少也可以免费换部新手机。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如果消费者两年期满后再解约,反而要支付更多的违约金,这无异于宣称:“用得越久损失越大,不如两年就解约吧。”

因此,我考虑之后换回都科摩,两年后改投软银,再过两年换回au。反正,不论哪家都能匹配我的苹果手机,而且消费者早晚会有失宠的一天。“新入网客户打折。”此言一出,先前的“魔法”再无用武之地。而且,越是老客户,打击就越大。百货店的偏袒

在销售行业,百货店素有“顾客管理的领军企业”之称。

在长子诞生时,为了庆祝,我曾在某家百货店置办了一批礼品。巧的是,当年的中秋节和除夕,我也在那里买了礼物。此后,我还陆陆续续买了两套西装等。总之,那一年在那家店采购可不少。

于是,次年,百货店发来一封邮件,题为《黄金会员专享服务》。

黄金会员?我怎么没印象?

和妻子一确认,彼此都没办过入会手续,不禁有些奇怪。

然而,点开邮件,一切真相大白。

只要当年购物达到一定金额,就会自动成为黄金会员。

一旦成为黄金会员,便可享受各类特殊折扣。而且,如果当年购物金额超过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还可进一步升级为VIP会员。

那么,看到这封邮件时,我和妻子又是怎样的感受呢?“竟敢自作主张地把我升为黄金会员!”这样的想法非但没有,反而有些沾沾自喜。

只是基于各种偶然的集中采购,百货店就觉得我们不同于一般客户。“因为购物不少,所以错把我们当成有钱人了吧?”这才是我和妻子的真实反应。

福冈市百货店林立,但是自此之后,我家只去那家百货店购物。诚然,因为百货店的一次“偏袒”,我们便心甘情愿地成为它的拥趸。吉野家的偏袒

有一次,我跟着朋友去喝酒。那家店朋友时常光顾,和店员也很熟。

几杯酒下肚,朋友突然说:“这里有仅为我准备的特供菜单,要不要点些什么?”

特供菜单?这四个字让人难掩好奇,自然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于是,朋友扬扬得意地吩咐店员:“来份墨鱼嘴,要盐焗的。”

墨鱼嘴?这道菜确实没有列在菜单上。

据朋友介绍,墨鱼嘴也就一小杯的量,通常没什么人吃,往往直接被扔掉,所以也不会拿出来卖。但是,如果盐焗,却是难得的美味。

他也是在该店门可罗雀的某天偶然得知这道菜的存在。

神秘菜品,而且只对他悄悄提供。

这招彻底俘虏了朋友的心,于是他每回必点这道菜。

谈到这些时,朋友难掩得意的神情,想必他对每位同来的酒友都是如此。

毫不为过地说,正是为了炫耀,他才带别人来这家店吧。

其实,有一家企业正是利用了客户的这种心理而大获成功。

那就是以牛肉盖浇饭闻名的吉野家。

吉野家的特供菜曾经是老吃客们的不传之秘,如今已是人尽皆知——“牛皿”和“汁垂”。

不过,所谓“牛皿”就是把牛肉盖浇饭用盘子而不是碗来装,所谓“汁垂”无非就是汁多点罢了……

但是,特供菜确实带来口碑。“你知道什么是牛皿吗?”

这一度成为我的口头禅。既然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秘密,自然会乐此不疲地向别人炫耀。

不得不坦白的是,我此前没去过几次吉野家。但是,听到这则传言后,我仿佛变了一个人,绘声绘色地向他人介绍特供菜,就像是吉野家的老客户。

没错,连我这样的伪粉丝也在为吉野家宣传,这和“我从很久以前就对足球的喜爱胜过棒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口口相传,特供菜成了热门话题,甚至登上电视和报纸,吉野家一时之间名声大噪。

通常,人们认为实惠的价格是吉野家顾客盈门的秘诀。然而,连伪粉丝都津津乐道的“特供菜单”以及由此生成的口碑同样不容忽视。“只有我知道!”

此类偏袒有时会产生出人意料的影响,远非常人可以想象。酒店业的偏袒

接下来的故事发生在我还是工薪族的时候。

大学时的朋友想来福冈旅游,但是迟迟找不到落脚之处,只好向我求助:“博多的酒店都没有空房啦!”

时值5月,据博多咚打鼓节还有3天,酒店预订火爆也在情理之中。我在办公室内给好几家酒店打去电话,得到的回复都是已订满。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某位进公司时间比我早的男士主动前来搭话。“怎么?你在预订酒店?”不知为何,他一脸怪笑。“是啊,有朋友要过来,结果却订不到房间。”“这段时间,有空房的酒店可不好找啊。”“确实如此……”

见我愁眉不展,他沉默良久,徐徐开口:“需要我帮你订吗?”

于是,我赶紧说出对住宿的要求。“这样的话,XX酒店或许合适,就是价格高了点。”“大哥,那家店我之前联系过,已经满了。”“这个无妨。”他不以为然,拨通了酒店的电话,“我是多田,请转负责人。”

这不是开玩笑吗?就算找来负责人,也不可能凭空变出闲置的房间吧。

然而,在等待期间,他一手捂住话筒,说了一句令我大吃一惊的话:“即便声称已经订满,酒店总会留出几间空房。否则,万一重要客户紧急订房,他们就无计可施了。”

重要客户紧急订房……这是在说自己吗?你究竟是何方神圣?

于是,在距博多咚打鼓节开幕还有3天的时候,这位老江湖还真给我找到了一间房。

商家应该不会拒绝送上门的生意吧,像这样宁可预留空房也要回绝预订,着实有些不合常理。对酒店来说,全部房间都订掉才是利益最大化吧。

但是,相比于只住一次的散客,老客户的紧急需求更应优先处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唯有如此,方能实现最大利益。

事实上,许多酒店都抱有这样的经营理念。

酒店业素来标榜热情周到的服务,即便如此,“偏袒”依然存在于大多数酒店之中。

通过对供应商、贸易公司、银行、手机运营商、百货店、餐饮店、酒店等的介绍,不难发现,偏袒真实存在,而且理所当然。

因此,我进一步疾呼:假如你的公司倡导无差别对待客户,那么在读完本书后,还请抛弃这样的观点,并且迅速迈出偏袒的第一步。

此外,也请读者朋友理解:正如之前所举的事例,单纯的一句“偏袒”说来轻巧,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

单就表现形式而言,此前的事例有一个共同点——偏袒“老客户”。

话虽如此,偏袒的理由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因为以往多次光顾”。有些顾客来的次数不少,实际贡献有限,那就不值得偏袒。

相对于光顾的次数,应该还有更深层次“非特别对待不可”的原因。

总之,冷落“值得偏袒的客户”,或者优待“不值得偏袒的客户”,两者皆不可取。

那么,究竟哪些客户值得偏袒呢?这正是下一章重点讨论的内容。第2章哪些客户值得偏袒?把顾客分为四级,有区别地加以偏袒光顾多次就算重要客户吗?

究竟什么才是“重要客户”?

许多时候,人们把重要客户与“老客户”混为一谈。换言之,只要光顾频繁,就被视为企业的重要客户。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光顾次数多就是重要客户吗?

以经营超市为例,有位顾客天天前来购物,和店员也很熟,可以算是重要客户吗?一般来说,是,但还有一个前提——正常购物。

事实上,这位顾客每天只买一瓶可乐。因为,一般超市卖120日元(人民币约7元),但你为了吸引客户,卖得最便宜,只要100日元(人民币约6元)。

所以,这位顾客并不是被你的超市吸引,而只是想买瓶便宜的可乐。如果你卖到120日元(人民币约7元),他十有八九转投售价110日元(人民币约6.5元)的超市。

再从次数来看,天天光顾,一年就是365次,算得上重要客户吗?

售价100日元(人民币约6元)的可乐乘上365次,他一年贡献的企业收入是36500日元(人民币约2200元)。

和之前来一回却豪掷5万日元(人民币约3000元)的顾客相比,两者高下立判。

因此,单凭光顾次数不足以判断客户是否重要。“那么,不看次数,只看平均每次的购物金额,金额大的总是重要客户了吧?”

事实也不尽然。有些顾客平均金额虽大,毕竟一年只有这一笔交易(均值即是总值),从企业全局及长远发展来看,其实贡献也不多。

那么,判断客户重要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想必读者朋友已经有所察觉——客户的累计贡献值。

光顾频繁未必就是重要客户,反之,一锤子买卖之后再不现身的也不能算。

决定性因素就是累计贡献值,即顾客为企业收入总共做出多少贡献。

在商言商,既然客户为公司投入大量金钱,反过来公司怎能不予以重视?总之,这类客户必须铭记于心,多加偏袒。

因此,认为“从十年前就有业务往来、累计已投入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的客户就是VIP”的观点未必正确,昨天才投了10万日元(人民币约6000元)的客户或许更值得重视。

另一方面,即便过去一掷千金的客户,如果最近不再光顾,于“今”来说也算不上重要。

所以,时间段也很关键,我们需要筛选一定时间内投入不菲的优质客户。(我通常把这个时间段设为一年。当然,基于各行业的特点,时间段需相应调整。)

或许有人认为我的想法有些极端,但是,小到商品的生产和卸货,大到整个金融机构,以交易次数作为优待依据的企业几乎不存在。

真正的基准只能是“交易额”。对于寻常企业来说,这样的观念也在情理之中。编制客户年度贡献值排行表

以交易次数评判,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尤其是那些“次数有限、平均金额也不多”的客户。

他们并不起眼,也不会给员工们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一旦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类客户往往至关重要。

可是,由于待遇与普通顾客相同,他们对商家不会有太深的眷恋。假如有更称心的商家出现,也许我们尚未察觉此类客户的重要性,他们早已悄然离去。

因此,我们需要仔细记录、统计出每位客户的年度平均贡献值,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总之,编制客户年度贡献值排行表至关重要。

我已经养成给所有客户制表的习惯,只要输入顾客管理软件,结果一目了然。

审视这样的排行表,相信有些企业高层也会大吃一惊:“XX先生竟然已经投了那么多钱!”

其实,有些印象不深的客户可能排名不低,甚至名列前茅。然而,他们所受的待遇与一般客户没什么两样,想来令人担心。四级客户的划分

完成贡献值排行表后,便可对客户进一步细分,即“四级客户”。

我的顾客管理理论全部围绕四级客户展开,如果脱离这个基础,之后的说明就会不知所云。因此,请读者朋友充分理解这个要点,何况领会它并不难。

按照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四级客户具体分为:“铁杆客户”“稳定客户”“游离客户”“试用客户”。

那么,具体如何区分呢?第一步就是编制“客户年度贡献值排行表”。假设共有1000名客户,从榜首到榜尾依次排列,然后切割成四部分,但不是四等分。

首先,分出排名在前10%的客户,即“铁杆客户”。紧随其后的20%是“稳定客户”,再之后的30%是“游离客户”,剩下的40%就是“试用客户”。

从人数来看,第一层的“铁杆客户”最少,层次越低,人数则越多。因此,1000名客户的分布可见下图:客户群金字塔

顶端人少,越往下则越多,呈金字塔形状,所以被称为“客户群金字塔”。

接下来,我们不妨看看那些有趣的数字。“铁杆客户”仅占总人数的10%,可谓少之又少。

不过,这个群体人数虽少,人均贡献值却很高。因此,虽说人数只占10%,全体“铁杆客户”的贡献值占比应该不止10%吧。

那么,具体占到几成呢?

我仔细采集和分析客户数据,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只占总人数10%的“铁杆客户”竟然贡献了企业收入的45%!

换言之,“铁杆客户”尽管为数不多,贡献值却占据半壁江山。

起初,我以为这是本次客户格外与众不同所致。然而,随着各类抽样调查的深入,结果基本都在这个数字上下略微浮动。所以,即便套用到你自己的公司,结果也是相差无几。

好戏还在后头!

紧随其后的是“稳定客户”,人数达“铁杆客户”的两倍之多,按说贡献值也更多吧?其实,我当初也是这么认为。

但是,贡献值占比结果只有25%,比重不如“铁杆客户”。

虽说占比“只有25%”,但对全局来说也不算是小数字。看来,“稳定客户”同样也很重要。

所以,把“铁杆客户”和“稳定客户”合并,结论就是:只占总人数四分之一的客户贡献了企业收入的75%。“铁杆客户”与“稳定客户” 人数只占25%,贡献值占比高达75%!

上述结果基于我了解的业务里的客户数据平均值,而且,对于那些偏差较大的原始数据,我均未统计在内。

75%对25%,只有亲眼看到自身企业也是这个数据,经营者才会接受事实,之前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其他企业的数据终究无法感同身受,也难以产生紧迫感。

在此,我不禁想提些逆耳忠言:分析自身企业的数据至关重要。只有迈开这一步,才有可能意识到“我的公司也是25%的少数派贡献了整体收入的75%”。如此一来,自然不再会有“所有客户都要无差别相待”的念头。

跻身“铁杆客户”或“稳定客户”之列的人自然与众不同,其价值可谓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百。若能确保此类客户不会流向其他公司,自身企业75%的收入就有了保障。避免客户流失“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无差别相待。”这样的想法固然美好,但对“铁杆客户”来说这意味着:“在你眼中我和大多数客户没什么区别?”这有可能导致企业收入大量流失,需要格外引起重视。毕竟,人人都希望“只有自己才受到特别对待”。

请试着回想过去,其中肯定不乏这样一群客户:先前频频光顾,最近却不怎么来了。

心灰意冷的客户一去不返,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现有客户流失。

所以,偏袒就是重中之重。

我们需要打造有效且灵活的偏袒体系,针对四级客户,“偏袒的质量”也要相应调整。

不能以交易次数评判客户,累计贡献值才是最好的标准。放弃毫无意义的降价吧!如何面对有害无益、只会讨价还价的顾客?

你是否听过“摘樱桃者(Cherry Picker)”这个名词?它的另一个称谓“还价能手(Bargain Hunter)”在销售业可谓无人不知。

平时从不购物,只在打折或特价时现身,而且只盯着招牌产品购买,这便是此类客户的定义。

在樱桃的培植期内毫无作为,只在最为美味的丰收时节现身,然后大摘特摘,“摘樱桃者”可谓形象。

其实,仅仅出售招牌产品毫无意义。

从店家的角度来说,主打招牌产品的本意无外乎:一是希望搭售其他商品,二是借此机会吸引顾客其他时期也来购物。

然而,客户只在卖得最便宜时前来,而且只买辛苦栽培的招牌产品,这对商家只能是有害而无益。停止徒劳的降价,尤以积分卡为最

有意思的是,“铁杆客户”并不会如此做交易。

恰恰相反,在此期间,他们对商家避之唯恐不及。“眼下就是去了,店内多半也是乱成一团。倒不如找个人少的时候再去,还能好好挑一挑。”

而且,他们也不乱砍价。以平常的价格买进很多,这样宛如梦幻的客户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吧!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被他们惯坏了。

如果客户一辈子认定一家店,那自然另当别论。但是,现实并不尽然,而且或许有些客户也会去我们的竞争对手那里。万一,竞争对手某天抛出橄榄枝:“您可是贵客,所以专门为您提供优惠。无论何时光临,均可按照标签价格打九折。”那么,客户会做何选择呢?当然是从此只往那家店跑吧!

这便是红极一时的“购物常客奖励计划(Frequent Shoppers Program)”,取其三个单词的英文首字母,简称为FSP。

在日本,FSP以积分卡最具代表性。对于大量购物的客户,以积分兑换的方式予以偏袒。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每1000积分可以抵扣100日元(人民币约6元)。买得越多,积分自然越多。这不失为吸引客户的高明手段,因而一度盛行。抢先推出积分卡、杀竞争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无疑可以迅速提升业绩、抢占市场。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毕竟,不发行积分卡的商店如今已近乎绝迹。

在积分卡属于新鲜事物的年代,客户或许可以认为:“反正总要购物,那就锁定这家吧。”那么,在积分卡已经烂大街的今天,他们会怎么想呢?

答案很简单——去几家店就办几张卡。如此一来,也就没什么差异性可言了。

而且,像这般以价格取胜的策略也非中小企业可为。业界竞争愈演愈烈,立足于本地的企业加大积分兑换的力度,极大地挤榨利润空间。而且,拼杀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纯粹比价格。客户的眼中只有价格,一旦价格不对等,立马投向另一家的怀抱。

没错,一旦锱铢必较,商家与客户的缘分随时可能会断。

假设你经营的店铺已经发行积分卡、大力推广“积分兑换”,一旦废止,收入未必就会锐减。

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你会觉得诧异,其实许多办卡的客户对于积分兑换兴趣寥寥。最好的证明就是,你会记住所有积分卡的最大兑换价值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充其量只能记住极少部分。

许多客户并不清楚积分可以带来哪些实惠,只是机械地消费和领取福利,也许你本人也是如此。

因此,对于商家来说,这成了“徒劳且毫无意义的降价”。“您有本店的积分卡吗?”不少客户只有在听到这句话后才会掏出卡。

其中,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积分的也不乏其人。有些人甚至已经累积了1万到2万(人民币约605元至1210元)的积分。按照1个积分等于1日元(人民币约0.06元)换算,相当于存了2万日元(人民币约1200元)。看到这样的积分卡,店员难免忐忑不安,一些流言蜚语也在悄然蔓延:“万一所有的客户都来要求兑换积分,这可怎么办……”

对于运营理发店且发行积分卡的读者朋友来说,我接下来的假设或许更能让你有所共鸣。

某位客户前来洗剪染吹,整套做下来花费18000日元(人民币约1100元)。听起来是笔大买卖,麻烦的是需要5小时才能弄完。不过,这也符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辛苦了大半天,总算到了可以收费的时候,不经意地问了一句:“您有积分卡吗?”

咦?客户的卡上竟然有15000的积分!一整天主要就这笔买卖,如果兑换积分,实际到手就没多少啦。心中虽然这么想,却也只能小心翼翼地问客户:“您的卡上有积分,需要兑换吗?”

客户显然先前并未想到这一层:“这样啊?嗯,难得来一趟,那就换了吧。”

兑换1.5万积分后,实收只有3000日元(人民币约180元)。“万万没想到,真是赚大了。”客户喜出望外,商家却是欲哭无泪。一想到为了这笔耗费5小时的生意推掉了其他业务,懊恼之下甚至迁怒客户“不近人情”,彻底忘了引入积分兑换的正是自己。

因此,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我曾经建议废除以积分兑换为核心的积分卡制度。一旦废止,对企业收入的影响其实不大。

因为,客户选择商家的本意并非为了积分。

物美价廉、氛围融洽、店员热情……这些才是客户频频光顾的动力。

攒积分并非客户的初衷,商家完全是自作主张地引入这个“徒劳且毫无意义的降价”。若能废除,企业收入未必滑坡,利润却有很大可能增长(当然,部分商店短期内会有业绩下滑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希望读者朋友能对废除积分卡所带来的波动做好心理准备,切勿怪罪他人)。

归根结底,我并没有对积分卡全盘否定。

若能运用得当,积分卡可以成为提升企业收入的强力武器(我将在后续章节中阐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方法)。唯一需要否定的是“徒劳且毫无意义的降价”,因为它危及企业的经营。免费传单和抵扣券网站也会导致徒劳的降价

近年来,分发免费传单和抵扣券成为理发店和餐饮店的主要营销方式。只要向媒体支付一定的广告费,便可做出印有企业介绍和抵扣券的传单并向客户免费分发,客户凭抵扣券到店消费可以享受折扣。实际效果各不相同,其中不乏反响甚佳者:“本店的广告费花了16万日元(人民币约1万元),但是收入提升了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所以,每月继续支出,希望可以保持这样的效果。”

然而,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每月或许能收到不错的反馈,但收入未必提升。

读者朋友或许觉得不可思议。假设当月的新增客户贡献100万日元(人民币约6万元),次月哪怕增幅只有10%,收入多少总会增加吧?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聚集的客户基本不会再来第二次。

许多商家或多或少有些怨言:被免费传单吸引而来的客户基本只做一锤子买卖。或许我这么说有些刺耳,但拿着免费传单上门的客户多半只看价格。他们不会认准一家购物,反而多方比价。因此,这类人本身成不了常客。

其次,“徒劳而毫无意义的降价”反过来拉低收入。

以预订居酒屋为例。一番比较后选定了酒家,于是打去电话,订了四个人的席位。然后准时前往,路上碰巧接过这家店的免费传单:“不错不错,正好这家店也有抵价券嘛。只要持抵价券到店消费,每个人就可以免费享用一杯啤酒。”

假设一杯啤酒售价600日元(人民币约36元),四个人可免2400日元(人民币约144元)。但是,这些客户早已定好来此消费。

即便没有抵价券,他们百分之百也会前来。

这2400日元(人民币约144元)纯属“徒劳且毫无意义的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