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治疗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2:39:46

点击下载

作者:路聚更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皮肤病治疗经验集

皮肤病治疗经验集试读:

前言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于躯体表面,是防护机体的第一道屏障,极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伤害。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各种药物的滥用,皮肤病的患病率逐渐增长。一旦皮肤患病,看得见、摸得到,有碍观瞻,常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现实生活中,虽然新技术、新产品、新疗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给皮肤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很多慢性、顽固性皮肤病仍然缺少良方,导致很多人在看中医或使用中药之前,多半已经经过西医检查,服用过西药;甚者辗转各地,多家医院,多位医生,反复诊治,各种方法,中西药物,几乎用遍,反而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中医对慢性、过敏性、病毒性皮肤病的治疗具有优势,针对经过反复诊治,尤其用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能否使其静下心来,坚持中药治疗呢?这对于中医学人来说是一种考验。比如以邯郸永年一紫癜性肾炎患者(详见该病条目)为例,曾到北京和省会多家医院反复诊治,屡治屡发,屡发屡治,医生束手无策,患者几失信心,最后患者坚持使用中药治疗半年,方收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有志于中医者,必当坚定信心,勤学善思,多临床、多实践,踏实治学,方能不断提高疗效,充分发挥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来。

2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到北京出差,意外淘得刘辅仁、张志礼二位老前辈撰写的《实用皮肤科学》一书,如获至宝。这本书对我后来从事中医外科影响甚大,帮助良多,常令我爱不释手。经过多年努力和临证揣摩,在继承中医学治疗皮肤外科疾病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我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总结多年切身体会和经验心得,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彰显特色优势的病种进行了经验介绍。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独创价值,不仅可供从事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士学习参考,对于广大医学爱好者和皮肤病患者来说,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河北省邢台眼科医院院长张铭连主任中医师、河北省民政总医院姜志业主任中医师等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沙河市中医院部分医护人员以及承德医学院路宽同学在文献资料整理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封面由北京交通大学路聪聪和沙河市三中路通康同学共同设计,整体美术设计由张雷元先生完成,在此一并致谢。

同时,我们参考了大量的书籍、报刊和网络资源,在此向有关作者和出版社表示由衷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望读者斧正。路聚更

第一章 皮肤科常用仪器及操作技巧

一、光疗仪

(一)红外线

红外线是波长760耀1500nm的热辐射线,对组织有较强的穿透性,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可达2耀3cm。【作用】

主要对机体产生热效应,从而起到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促进炎症吸收和加速组织再生修复,以及调整末梢神经功能、舒缓肌张力而解痉止痛的作用。【适应证】

各种皮肤炎症,如疖、毛囊炎、甲周炎等;慢性溃疡和冻疮;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神经痛等。【使用方法】

TDP治疗仪和频谱治疗仪为目前临床使用广泛的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剂量根据患者病情、体质、敏感度的差异,以局部有舒适的温热感和皮肤出现淡红斑、红斑为度;照射强度通过调节光源与皮肤间距离来控制,每日1耀2次,每次30耀60分钟。【注意事项】

治疗时避免烫伤,特别注意四肢末端、老年人、感觉障碍者;眼部不可直接照射,眼周照射需用湿纱布遮盖以保护眼睛;长期照射,局部皮肤可发生热激红斑。按:应用体会红外线治疗仪作为临床上常见、常用的理疗仪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验表明:照射时间每次60分钟以上,每日2次,效果更好;对于皮肤未有破损的病症还可涂擦药物后再照射,一般根据证型分别选择水剂、酊剂、膏剂等,如肿痛涂红花酊、痒痛涂樟脑酊、溃疡面喷洒碘酊或抗生素水剂、感染涂新黄膏等,这样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二)紫外线

紫外线的波长为180~400nm,分短、中、长3种波段,波长越长对皮肤的穿透力越深,临床上常用的紫外线治疗仪多是人工中、长波紫外线,能被表皮吸收,并透入真皮。【作用】

促进皮肤血液循环、色素的生成和增加;镇痛、杀菌、止痒;刺激上皮和结缔组织的生长,加速上皮再生角化。【适应证】

感染性疾病,如疖、痈、丹毒以及慢性溃疡等;红斑鳞屑性疾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慢性苔藓;其他如斑秃、白癜风、瘙痒症等。【使用方法】

首次照射治疗时,用亚红斑量(小于最小红斑量),以后根据反应和病情变化逐渐增加剂量。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1. 保护眼睛(戴防光眼镜)、面部和非照射区。2. 过量照射可引起皮肤发红、水疱和剧痛,此时,停止治疗,或应用糖皮质激素,待病情稳定后再继续治疗。3. 活动性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银屑病进行期或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4. 治疗期间慎食胡萝卜、香菜、芥末之类光敏食物,定期检查血、肝肾功能、晶状体等。按:应用体会1. 紫外线治疗仪有多种规格,根据病情不同合理选用局部或全身性治疗仪,以及不同能量、大小合适、规格适中的产品为宜。2. 红斑量照射治疗银屑病效果理想,既可缩短病程,又能增强疗效。经300例统计,有效率可达80%以上,若加用中药透骨草、补骨脂、甘草、侧柏叶、苦参各30g煮水洗浴后再照射疗效更佳。一般每周2~3次,15次为1个疗程。停1个月后,根据疗效情况可继续进行光疗。3. 白癜风的照射治疗时间一般应在3~5个月之间,若无色素生成(白斑区未出现色素岛),效果不显著则停止照射,反之间歇1~3月后,继续进行治疗。4. 亚红斑量照射对瘙痒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皮炎、瘙痒症、荨麻疹等)也有较好疗效,隔日1次,平均5~10次,有效率在80%以上。

附1:窄谱紫外线(UAB)

紫外线波长在311~313nm之间者,称为窄谱紫外线(UAB),该波段紫外线治疗银屑病具有起效快、疗效等同、不良反应少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治疗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附2:光化学疗法1. 口服、外用、肌注光敏剂后再用紫外线治疗仪照射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光敏剂为中药补骨脂制剂,主要利用其光毒性反应来治疗皮肤病。2. 作用机理是抑制表皮细胞内DNA合成,减缓细胞异常代谢,通过调整表皮功能达到治疗目的,主要适用于顽固性银屑病、白癜风等疾病。3. 本疗法有引起白内障、肝炎、头痛、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故患有该类疾病以及红斑狼疮、恶性黑色素瘤、光敏者以及儿童和孕妇等禁用。

二、微波治疗仪

【作用】

微波疗法是利用先进的脉冲模式发射出的特高频电磁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微波主要靠其热效应产生治疗作用,而且这种热是在组织中产生的,故又称为微波透热疗法。【适应证】

照射治疗(理疗)利用微波热效应引起的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进而增加组织营养,促使组织再生机理,用于各种皮肤感染、溃疡、麻木、疼痛、冻疮等;高能热效应使局部组织变性、热凝固,用于血管瘤、各种疣病、鸡眼、色素痣、皮肤增生物。【使用方法】

理疗选择理疗开关,探头对准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2次,并根据耐受性调节强度;治疗选择治疗开关,并根据疾病类型、病变深浅、范围大小选择合适探头、调节能量强度。【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处理;关节处治疗宜慎重;眼周照射注意保护眼睛;局部肿胀严重者禁用。按:应用体会经过多年使用,笔者体会到微波治疗有很多独特优点,现总结:1. 止血好、不留疤或少留疤、无炭化、无焦味。特别适合面部、手掌处增生性赘生物和色素性病变的去除。2. 操作方便,治疗探头与组织紧密接触,术者可获得准确定位和治疗手感。3. 治疗过程中无声音、无异味、无火花、无飞溅,安全舒适,尤其治疗探头操作方便使用灵活,对隐秘处的治疗更显优势,如尿道、外阴、肛周等腔隙之处。4. 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微波治疗患者痛苦小,顺应性好,治愈率高。5. 为了减少瘢痕形成和增加美容效果,反复验证对比。面部较重的色素斑、痣,可先用微波去除表皮后再用激光美容机治疗,效果十分理想。

三、激光治疗仪

(一)氦氖激光仪【特性】

氦氖激光是波长为632.8nm的单色红光,主要用于低功率照射,其对组织的穿透深度10~15mm。【作用】

①扩张血管改善皮肤微循环。②促进组织新陈代谢。③调节局部营养,增强抵抗力,促进炎症吸收。④降低皮肤组织敏感性,抗炎止痛。⑤影响免疫功能。⑥穴位照射(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调节胃肠和五脏功能,增强抵抗力。【治疗方法】

皮损处照射或穴位照射,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0~15分钟, 20次为1个疗程。【临床应用】

各种皮肤黏膜溃病,斑秃,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等。按:应用体会氦氖激光仪现在多作穴位照射和指示光用,与TDP比较,因成本高、局部反应弱,而疗效又无明显优势,故限制了其的应用。(二)二氧化碳激光仪【特性】

二氧化碳激光是波长为10600nm的远红外激光,主要利用其热效应产生治疗作用。【作用】

通过调节能量大小及距离远近的不同,起到凝固、炭化、气化和切割功用,具有穿透力浅,作用集中,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的优点。【治疗方法】

对表浅且小的皮损直接凝固、炭化即可,此时用酒精棉棒擦去治疗灶,若仍有残留,可重复治疗;深而大的病变,根据患病部位或患者耐受情况使用局部浸润麻醉,进行气化、切割,并拭去炭化物质,直至完全去除病变。【临床应用】

①色素痣,如雀斑、老年斑、咖啡斑、黑痣等。②疣,如扁平疣、寻常疣、尖锐湿疣等。③其他,血管痣、毛细血管瘤等。【注意事项】1. 术前术后消毒,尤其较深大的损害。2. 治疗过程中保护医患双方的眼睛,医者必须带防护眼镜,严禁激光束照射到眼睛、金属、反光物体上,以免造成眼睛的损害。3. 激光治疗过程中有异味和烟尘产生,应加强通风和排烟,佩戴口罩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吸入。按:应用体会虽然二氧化碳激光仪应用时间长,治疗范围广泛,但其治疗臂多为力臂型的,操作不太方便,尤其治疗时烟雾大、气味重,需要注意通风防护;为防激光对眼睛的伤害,防护镜必不可少。因此,客观上限制了其的应用。(三)激光美容仪

激光美容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新兴技术,与二氧化碳激光不同,激光美容仪利用“光热分离”理论,选择性地作用于组织而起到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厂家生产此类产品。下面就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做一下介绍:【特性】

该产品为可调倍频脉冲式激光,有1064nm和532nm两种选择光束。【作用】

532nm激光用于皮肤浅层的褐色或红色病变,如雀斑、咖啡斑、雀斑样痣、毛细血管扩张、鲜红斑痣等;1064nm激光用于皮肤深层褐色或黑色病变,如太田痣、黑色文身、色素沉着等。按:应用体会对使用美容激光治疗者,事先应当与其进行充分沟通,美容治疗时间要长,次数要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使其摆正心态,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532nm激光治疗浅层色斑效果满意,多数患者首次见效,最佳效果在3次以上,但2次效显者也有,每次治疗间隔期在2个月以上,根据多年治疗经验:雀斑最佳,疗效90%以上,经5年观察,基本巩固;咖啡斑次之,疗效在80%左右;黑痣结合微波治疗疗效在95%以上,但需要3~5次;而毛细血管扩张、鲜红斑痣疗效欠佳,治疗6次以上有效率仅达40%左右,不甚理想。1064nm激光治疗深层色斑效果尚可,色素沉着90例统计有效率在85%,次数在3~6次;黑色文身50例统计,3次治疗有效率达90%;蓝色、红色文身效差;太田痣的治疗一般需要10次以上,有效率可达75%。总之,次数越多,最终效果越好,当治疗过程中颜色不再减退时,则中止治疗。介于表皮真皮之间的色斑则两种光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四、电离子

【作用】

高频电外科治疗是应用高频振荡电流产生的电火花或组织内分子快速振荡产生的高热,以破坏、炭化、凝固组织,从而去除赘生物和病变皮肤损害的方法。【适应证】

电离子适用于去除各种表皮赘生物、肉芽增生、色痣及限局性皮炎、皮肤肥厚的治疗。【使用方法】1. 电火花治疗(长火):治疗范围大,作用表浅,能量扩散。当电极与皮损在保持小的间隙时产生。用于面大而浅的病变,如色痣、湿疹皮炎。2. 电干燥法(短火):治疗范围小,作用较深,能量集中。当电极与皮损或组织接触、插入时产生,使组织脱水、炭化,起到切割效果。用于各种赘生物和增生物。【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处理;避免损伤骨、软骨和关节;瘢痕体质者慎用。按:应用体会1. 电火花治疗应根据疾病皮损特点,选择治疗强度并调节于合适位置,电火花因光斑范围大、损伤浅,故治疗浅部各种色斑、色痣疗效满意;对于慢性皮炎湿疹,常利用电火花的热效应刺激,在皮损表面上快速移动治疗刀头,产生的火花可改善和调节皮肤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止痛止痒目的。一般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若皮损范围大、皮肤肥厚,火花弱,或不易产生火花时,则在皮损上先涂擦75%~95%酒精再行电火花治疗,能加大火花面积和强度,提高治疗效果。2. 电干燥法治疗则根据病损特点、赘生物和增生物的大小,选用粗细、长短合适的治疗刀头为宜。

附:TDP治疗仪

TDP治疗仪俗称“神灯”,是一种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器,现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常用的理疗仪器,因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广泛应用于大中小医院、城乡各地,甚至居民家中都普遍使用。该仪器具有:淤改善患部血液循环,促进微循环系统的修复。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③增加患者体内止痛物质的分泌等作用。皮肤科主要利用其消肿止痛、生肌止痒功效,用于带状疱疹、各种溃疡、伤口生长不良等病症。使用时注意随时调整灯头与皮肤距离,设定好照射时间,使皮肤表面温度保持在40℃左右。每次照射60分钟,1~2次/日,7~10日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3日左右。如病情需要,可连续长期照射。照射部位应完全裸露,否则影响疗效。照射面部时,患者应戴上有色眼镜或眼罩,保护双眼,以免眼球发生干涩现象,婴幼儿和老年人因皮肤反应稍差,则要适当调减温度和缩短照射时间,以免灼伤。照射距离不宜过近(正常距离30~40cm),以免发生皮肤灼伤(如发红或起水疱),或误触辐射头而被烫伤,但距离过远时达不到治疗作用,也影响疗效。

五、冷冻疗法

【作用】

冷冻疗法是采用冷冻剂使病变组织在低温下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常用冷冻液为液氮,低温(-196℃)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变性、肿胀,进而冻伤坏死。【适应证】1. 适用于去除各种表皮赘生物,如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肉芽增生、单纯性毛细血管瘤、鸡眼等的治疗。2. 色素类皮肤病,如雀斑、黑子、各类色痣。3. 皮肤良性增生,如环形红斑、结节性痒疹、瘢痕等。【使用方法】1. 棉签法:选取大小不等的棉棒浸蘸冷冻剂后迅速接触于治疗部位,稍加压力,3~5秒,接触部位即形成结冰,待溶解后称为一次冻融,根据皮损深浅,需重复2~4次。2. 喷射法:适用于面积较大或表面不平且深的皮损。对周围正常组织加以保护和覆盖。用喷射壶将液氮直接喷于皮损部位。【操作技巧与反应】1. 冷冻剂量即每次冷冻的时间,可根据病变的种类、部位、大小、厚薄及年龄等情况决定冷冻时间的长短、融冻次数的多少,一般对皮损厚硬或损害较深者,冷冻时间稍长并给予一定的压力,并多次冻融。对皮损薄、软或位于面部皮损及儿童患者,则需时间短。2. 冷冻后局部皮肤变白,数分钟后解冻、肿胀,1~2日内局部发生水疱或大疱,然后干燥结痂。3. 1~2周后脱痂,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或色素减退斑。4. 若损害未消退再行下一次治疗,直至皮损消退为止。【影响冷冻强度的因素】1. 制冷剂的温度越低,组织冷冻越迅速,对组织的破坏也更大。2. 冷冻的时间越久,则作用越深、越广。3. 加压可阻断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低温的散失,增加冷冻的深度。4. 较为深在的损害,应做数次冻融,多次冻融作用更深,破坏性更大。【注意事项】1. 治疗后局部组织肿胀、起疱,疱液过多时,可用注射器抽去。2. 创面保持清洁,不要着水,以防感染。3. 创面结痂后,不要强行拔掉,应让其自行脱落。4. 一次未能治愈的损害,必须等待脱痂后才能进行下一次。5. 对病变部位皮下组织少,紧贴于骨或软骨上的损害,不应加压过大或冷冻时间过长,以免损伤骨或软骨组织。按:应用体会冷冻疗法简单易行,对表浅皮损疗效满意。因为是液体治疗,范围和深浅不易掌握,对细小病损和稍深在的病变,选用其他疗法更佳。

六、注射疗法

【概述】

注射疗法是指把药物注射于特定部位或区域的一种治疗方法,皮肤科应用较为广泛,也称封闭疗法,俗称“打封闭针”。该法具有较好的镇静、止痒、止痛作用,故多用于瘙痒的治疗。【作用】

该疗法具有阻断恶性刺激的传导,从而保护、调节和恢复神经系统功能;抗炎和抑制免疫,恢复机体的正常防御和调节功能。【适应证】

神经性皮炎、结节型痒疹、慢性湿疹、斑秃、带状疱疹、瘢痕疙瘩、慢性皮炎、瘙痒病等。【常用药物】

醋酸曲安奈德或泼尼松龙注射液(同类药物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为主,与盐酸普鲁卡因(或同类药物利多卡因等)、维生素类、葡萄糖酸钙、西咪替丁、0.9%氯化钠等,根据病情及症状选择前药适量混合注射于病变部位或区域。【使用方法】

1. 局部封闭:用0.25%~0.5%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溶液注射于皮损下,剂量根据皮损范围而定。2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 静脉封闭:有小静封和大静封2种。(1)小静封(静脉注射):用利多卡因100mg或普鲁卡因50mg,维生素C100mg,生理盐水20ml配成注射液,静脉缓慢注射。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2)大静封(静脉滴注):普鲁卡因用量按4~8mg/kg计算。用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液配成0.1%浓度500ml(也可以加入维生素C 1~3g),静脉缓慢滴注,于2~3小时内滴完,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

3. 局麻药与泼尼松龙或曲安奈德混合局部注射:一般7~15日1次,4次为1个疗程。对于瘢痕疙瘩法中还可加用氟尿嘧啶适量。临床经验:每次注射时,醋酸泼尼松龙或曲安奈德的用量不要超过2ml,需注射的面积较大时可选择葡萄糖酸钙、0.9%氯化钠稀释后再注射。若单用泼尼松龙则间隔7日用药1次,曲安奈德间隔15日用药1次。这样既达到了治疗效果,又减少了不良反应。

4. 穴位注射: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理论,选择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针刺和药物双重治疗作用,既调整脏腑功能,又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合谷、阿是穴等,外阴及肛周疾病选长强、会阴穴尤佳。常用的药物有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维生素B等,中药制剂如丹参、红花、当121归等注射液,抗过敏类药物等。操作方法:注射器最好用齿科5号针管(针头细长,适宜穴位注射),选定穴位,准确刺入,上下提插,有针感后再缓缓注入药物,根据病情表现、患者体质、所选药物、穴位多少等具体情况,每穴注入0.2~2ml不等,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禁忌证】

对普鲁卡因过敏及有肝、肾、心脏疾患者禁用。【使用激素须知】1. 激素类药物虽然能够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渗出,减轻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具有抗炎和止痒作用,但应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以免引起不良反应。2. 应用前应该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消除其疑虑。因为有的人一听说打封闭针,就会产生恐惧心理,怕上瘾、怕感染,更怕以后离不了。

3. 激素药本身没有成瘾性,长期应用可产生习惯性和依赖性,因此,应注意用量及疗程。除非特殊情况,严禁长期、大剂量、反复应用激素。4. 坚持原则,根据病情,注射一次或几次,每次间隔7~15日,1个疗程以5次为限。若需连续注射,间隔至少1个月以上。不能因患者要求或疗效显著而长期应用。5. 选用注射疗法后,应坚持治疗,完成整个疗程,以免中途停止而收不到理想效果。按:应用体会1.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尤其使用含有泼尼松龙和曲安奈德类激素药时,操作前要用碘伏仔细消毒皮肤,术后针孔无菌纱布包扎,以免感染,一旦感染既危险,又很难痊愈,必须慎重。2. 用药规范,控制剂量。根据病变性质,药量适中,禁止超量、超时、超范围应用,尤其使用含激素类药物时,更应小心,以免出现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3. 选用恰当,事半功倍。注射疗法对于上述适应证若应用及时、用药恰当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值得推广和普及。4. 糖尿病患者、各部位有感染者禁用。

七、针灸疗法

【概述】

针灸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的适应证甚广,在皮肤科中常用于荨麻疹、带状疱疹、丹毒、扁平疣、痤疮等疾病的治疗。若能巧妙配合,适时使用,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适应证与选穴】

1.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以出现来去迅速、时隐时现、疏密不均的斑片状风疹团块为特征。有时伴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治法:疏风清热,调和营血。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选穴: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委中等。用毫针针刺,每次取3~5穴,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1次/日,5次为1个疗程。配穴:咽痛加少商、涌泉点刺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腹痛腹泻加天枢、关元。或取三棱针法:主穴选大椎、血海。辅穴上肢配曲池;下肢配委中;背部配膈俞。施穴处常规消毒,三棱针点刺放血后,拔罐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该法对急慢性荨麻疹均可。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

2.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簇集样水疱疹,并伴有烧灼样疼痛。

治法:清热利湿,和血止痛。取阿是穴、少阳、阳明经穴为主。选穴:局部围刺,或阳陵泉、支沟、血海、委中、合谷、曲池等。或取病变区域相应节段的夹脊穴,用毫针针刺,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配合灸法,闪火灸更佳。局部围刺则是围绕病处进行平刺的方法。每针相距1~2寸,并同时在患处灸烤。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效佳,对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避免后遗症有较好作用。

3. 扁平疣: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等身体暴露部位,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扁平光滑小丘疹,表现为散在分布、质地柔软、粟粒至绿豆大、正常或淡褐色、高出皮肤表面。容易传染,发病时间越长,扁平疣越容易形成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治法:疏风清热,调理气血。取少阳、阳明经穴为主。选穴:中渚、丘墟、曲池、合谷、鱼际、血海、阿是穴等。用毫针针刺,每次取3~5穴,中弱刺激。该法现在已少用,而三棱针法用之普遍,方法:常规消毒,三棱针刺破耳背静脉或耳垂中央部位,每处出血5滴左右,每周1次。

4. 痤疮: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又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好发于青年人的颜面部及胸、背、肩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治法:疏风清热,调理冲任。取督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选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大椎、内庭穴等。体针已少用,临床经验:以大椎穴三棱针放血结合拔罐效果不错,2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5. 湿疹:古称湿疡、湿疮,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丘疹、水疱、流水、糜烂、结痂等为主要表现,其皮损具有多形性损害,倾向渗出,自觉瘙痒,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治法:清热利湿,和血止痒。取足阳明经穴为主。选穴:曲池、合谷、足三里、阿是穴等。但针刺时应避开皮损处,临床经验,结合穴位注射(药物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12等),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用法须知】

临证之时,当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选用合适毫针进行针刺,或用三棱针放血治疗。1~2日1次,一般10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1~3个疗程。

第二章 皮肤科小知识

一、醋的妙用

醋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苦酒汤证的记载,历代医家多有阐述。其别名有苦酒、淳酢、醯、米醋等称谓,是以米、麦、高粱或酒、酒槽等酿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食用醋含醋酸在5%~6%,醋的一般成分由浸膏质、灰分、挥发酸、不挥发酸、还原糖组成。具体物质有高级醇类、3-羟基丁酮、二羟基丙酮、酪醇、乙醛、甲醛、乙缩醛、乙酸(含量3%~5%)、琥珀酸、草酸及山梨糖等糖类。

中医学认为其性味酸苦而温,有散瘀、止血、解毒、杀虫的作用。

醋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食药同源,应用广泛,简述如下。

1. 生活小常识(1)软坚散瘀:煮鱼时添加少许醋,能将小鱼鱼骨煮得柔软可口,软化鱼骨。同理煮炖其他带骨肉制品时加醋可起到同样效果;炒肉或炖肉时,加进一小匙白醋,就能使肉柔软而且快熟;煮海带时加些醋,就容易煮透而且可口。(2)调味解毒:酱菜太咸时加点醋,可使咸味变淡而味美;鱼剖开洗净后去水气,浸于醋中,则鱼久不变味,醋亦不变浊;切洗葱或洋葱后,刺鼻的味道会留在手上,久久不去,沾一点醋即可洗去。

2. 皮肤科的应用(1)散瘀消肿:跌打损伤,皮肉肿胀,瘀血肿痛,用醋调敷跌打丸或活血化瘀类中药涂于患处,可促进瘀血消散;无名肿块,胀痛不适,用醋调敷玉枢丹或解毒类中药可促使结块消散。(2)活血益肤:用醋和甘油(5:1)的混合液涂抹皮肤,能使皮肤红润细腻柔嫩光滑;面部清洗干净后,用温水加适量食醋热敷5分钟,再用清水洗,如此化妆倍感光艳美丽;面部皮肤粗糙者,将醋与甘油(5:1)的混合液涂抹面部,每日坚持,容颜就会变得细嫩,皱纹减少。(3)解毒杀虫:预防脚癣或初患脚癣者,用醋泡脚,以及将患足浸泡于加入少许醋的热水中,每次20分钟以上,有良效,一般坚持用2周即可痊愈。若平时注意用醋泡脚也可防止脚癣发生,清洗袜子或内衣时,加入适量的醋不但能杀菌、除臭,还能预防癣疾。(4)去屑润发:用醋洗头可使头皮屑明显减少,并令头发柔滑飘顺。方法:用醋加水(1:5~2:5),烧热洗头,每天1次,有防脱发、止头痒、去头屑作用,且疗效显著。(5)杀菌活血: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它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皮肤、头发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用加醋的温水清洗皮肤,能使皮肤吸收到一些十分需要的营养素,从而起到松软皮肤、活血通络、祛瘀生新、增强皮肤活力的作用;沐浴时加适量醋会使肌肉放松,疲劳消除,皮肤光滑。(6)除垢护甲:要使指(趾)甲光亮晶莹,可在温水中加醋,浸泡指(趾)甲30分钟后进行修剪。此时,不但甲皮易于修剪,而且甲缝中的污垢也容易清除,指(趾)甲也光亮晶莹。(7)美容养颜:醋酸的杀菌作用,不但能起到保护皮肤、头发的作用。而且,醋中还含有丰富的钙、氨基酸、维生素B族、乳酸、葡萄酸、琥珀酸、糖分、甘油、醛类化合物以及一些盐类,这些成分对皮肤极其有用。内服或用加醋的水浸洗皮肤,可使皮肤松软、活力增强,从而减少和延缓皱纹的产生,使容颜变得细嫩光泽。现今,用醋美容已在全世界引起重视。

3. 注意事项(1)外用醋一般以米醋为好,不宜用白醋,因为白醋用醋精配制。“吃醋”虽然好处多多,但也不可过量,成年人每天食醋量应在20~40g,最多不宜超过100g。醋对钙的代谢作用也不可轻视,为了防止成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有下列疾病的人不宜吃醋:胃溃疡、胆囊炎、肾炎、低血压、胆石症、骨损伤及慢性肾脏病等。(2)长期喝醋容易引起牙齿的腐蚀和脱钙,所以喝醋时应用水稀释,尽量用吸管直接咽下,然后用水漱口;空腹时不要吃醋,以免胃酸过多而伤胃;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喝醋。(3)预防和治疗癣疾时,用白醋为宜。白醋色正,酸味稳定,疗效可靠;再者白醋无色对衣物无污染,人们乐于采用。

附:黑布药膏制法(赵炳南经验方)

黑醋2500ml,五倍子840g,蜈蚣10条,蜂蜜180g,冰片3g。先将黑醋放于沙锅内煎开30分钟,再加蜂蜜煎沸,然后用铁筛将五倍子粉慢慢均匀筛入,边撒边按同一方向搅拌,撒完后改用文火煎成膏状离火,最后对入蜈蚣粉和冰片粉搅拌均匀即可,储存于搪瓷罐或玻璃器皿中备用。该方具有活血软坚解毒止疼作用,用于疖肿、瘢痕增生等。

二、米糠的应用

米糠是指水稻和谷子经碾米工序加工所得到的一种白色或黄色粉末。味苦、甘,性平,无毒,用途广泛。米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此外,还含有维生素等成分。脂肪中的脂肪酸大多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皮肤科临床上以谷糠入药用为佳,尤其颜色纯正,色泽金黄的旱谷功效显著。因旱谷水分少,皮质致密,含油量高,作用较强。

米糠的用法有原糠、醋炒、馏油三种。米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 润肤止痒:适量布包煮水洗浴,有良好的止痒润肤效果,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用之效良。2. 保健护肤:米糠中含有的神经酰胺糖苷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功效,用它制造化妆品可保皮肤湿润、白净。3. 延缓衰老:日本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从米糠中提取阿魏酸,作为食品添加剂,具有吸附紫外线与防止氧化的作用,从而起到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4. 杀菌除臭:在米糠煮水中加入适量醋泡脚,或用醋炒米糠煮水泡脚,对预防和治疗脚癣,消除脚臭有明显效果。

附1:米糠的醋炒法

取新谷糠和醋(5:1),充分拌匀,放置于铁锅内文火慢炒,以米糠呈焦黄色为度,去火,收储备用。单用或加入其他中药内一起使用。

附2:糠馏油制法

虽然市场上有制成品出售,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自制糠馏油使用。方法:取干净瓷碗一只,牛皮纸覆盖固定,把米糠堆于纸上呈圆锥状,点燃之,使其慢慢自燃,待燃至距纸0.5cm时去之,此时,纸的背面及碗内即有少量糠馏油,收贮备用。

糠馏油具有促使角质新生及止痒、消炎、收敛等作用,用于皮炎、湿疹。

三、煎服中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汤剂也称水剂,是中医师治病用药的基本功,是检验辨证论治水平的主要平台,也是中医药魅力所在。常言道:“看中医,喝中药,煎服法很重要;不正确,效不好,空辨证枉费药。”若煎服中药时不得法,不但功效下降,浪费药材,甚者还会出现不良反应。今就正确煎服中药的五大细节进行简述。

1. 煎煮器具:首先,煎药用具以沙锅或瓷、瓦罐为佳,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有些药材与金属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变化,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其次是浸泡,煎药前用清水将药材浸泡30分钟,使其软化,然后再加热煎煮,而不宜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则药物里的蛋白质很快就会凝固,影响药物内有效成分的煎出。至于加多少水,要根据用药量而定,一般以水面超过药物少许(2~3cm)即可,使每剂每次煎成的药液在150ml左右。儿童煎取的药量要少,而对热性病者,煎取的药液要适当多些。

2. 煎煮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用文火(慢火、小火)了,同时应注意加盖煎煮,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煎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煎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一般煎煮两次。

3. 煎煮方法:拿起中药立即煎煮,甚至为节省时间直接加热水或开水煎煮,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会影响药效。正确的方法:金石介壳类中药,如龙骨、石膏、牡蛎、磁石、龟板、鳖甲等,宜打碎先煎20分钟左右,而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和钩藤等却要后下;易于沉底焦化和糊化、难以过滤的药物,如赤石脂、青黛,可用纱布将药包好或装入纱布袋内,再放入锅内煎煮;凡贵重、数量少和挥发性强的药物,如珍珠和三七不需煎煮,只要将药物研成细末,再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即可;而对人参、鹿茸等,为了减少损失,可单独煎煮;有些胶、糖类药物(如阿胶和饴糖)溶解后黏度较大、泡沫多,煎时会结底焦化,并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所以也应该将这类药物溶于已煎好的药液中;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药物,如肉桂末,最好是将其制作成片,放入有盖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泡后服用。

4. 饮食禁忌: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效果,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在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反之,在服用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中药时,应禁食生冷食物。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5. 用药特点:皮肤病发生于机体表面,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治疗用药自有其本身特点:①遣方用药中多含轻灵之品,一则辛香味薄直达体表,二则引经报使直达病所。②煎煮药物时应以三遍为佳,首煎10分钟,次煎15~20分钟,再煎25~30分钟,3煎混合收贮,分次服用。这样既保存了药物的轻薄之味,又煎煮出其固有的醇厚之性,混合后再分次服用,便于药效中和持久。③洗浴类中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开锅5~10分钟即可,并能反复煎煮多次。榆鲜品中药对时令皮肤病取效甚佳,有条件者酌情选用,如马齿苋、青蒿、蒲公英、野菊花等。

四、常用外治法介绍

外治法是指外用药物疗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时还起着主要治疗作用,现就皮肤科常用剂型及代表方简述。(一)水剂(洗剂)

单味或多味中药用水煎煮而成的水溶液,临床常常作湿敷、涂擦、洗浴用。

1. 湿敷:选用吸水性能好的物品(棉纱布类最好)浸吸药液后敷溻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古称溻法。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湿敷通过反复冷热刺激,可使皮肤神经、血管异常得到调节,功能得到改善。一般来说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潮红、肿胀、糜烂、渗出、疼痛等阳热证候者,如急性湿疹、各种皮炎、痈肿、带状疱疹、药疹等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者,选择冷湿敷,因低温可减轻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促使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炎性的肿胀和渗出,缓解疼痛和瘙痒。而对于慢性陈旧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紫暗、肿胀、糜烂、渗液稀少、麻木、隐痛或冷痛等阴寒证候者,如慢性溃疡、各种创面、阴疽等局部出现秽暗肿麻或冷痛症状者,选择热湿敷,温热刺激可增强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促使末梢血管扩张,从而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减轻炎性的肿胀和渗出,促进病变恢复正常。湿敷过程中还可根据阴阳证候之别,借助其他工具以增强疗效,如阳热证候者加敷冰块、冰袋;阴寒证候者,配合TDP治疗仪、电磁波、红外线、中频电等。(1)操作方法: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用小网眼纱布4~8层,或棉巾、棉布,以及棉垫、纱垫(两层布之间加适量脱脂棉)均可,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面积应超过病损处。湿敷的次数和时间根据病变的情况而定,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炎症明显,渗出物多,更换的次数也多,一般应10~15分钟更换1次,每次湿敷可达2小时以上,并且可进行多次。反之,对于慢性陈旧性皮肤病,分泌物少,或无分泌物者,则缩短次数和时间。(2)温度选择:冷湿敷以10~20益为宜,热湿敷可达40益左右,一般以手背能耐受为度。但应注意避免发生烫伤,尤其是老年人和皮肤知觉反应迟钝者。(3)注意事项:①湿敷使用过的纱布,应注意及时清洁消毒。②清洁时动作轻柔,不可用力。③湿敷垫与患处皮肤应紧密接触,以提高治疗效果。④为防止干燥过快,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一方面及时更换,另一方面可罩塑料薄膜(最好用针扎上网眼)。⑤开放性湿敷更换纱布时应将敷料清洗干净消毒后再用。⑥湿敷的药液最好随配随用,保持药液新鲜清洁。⑦药物的选用配伍,冷湿敷选取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收敛,佐以活血消肿作用的中药,如黄连、黄柏、大黄、芒硝、苦参、甘草、红花、丹参、当归等;热湿敷选取具有温经通脉,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白芷、红花、乳香、没药、当归、黄芪等。⑧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针灸以及药物内服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2. 涂擦:用中药的浓煎液直接在皮肤损害处涂擦,用于亚急性或慢性皮肤损害。临床多选用具有清热燥湿类中药如黄连、黄柏、大黄、地榆等。目前,因受煎取、保存、使用、疗效等方面的限制,该方法临床应用已不太广泛。

3. 洗浴:适宜于全身性泛发型皮肤病,或慢性顽固性皮肤病。选取中药250~500g,以1:10比例,加水煎煮,时间5~10分钟,后倾入浴盆内,进行药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以30分钟为宜,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潮红渗出性皮肤病药液温度则应低于常温或凉洗凉浴。用药品种参考前述湿敷中介绍,根据疾病性质选取不同性味药物。主要用于泛发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皮肤瘙痒症、四肢皮肤病变、慢性疮口等。中药煎水洗浴对于皮肤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具有清洁、营养和保护作用。

代表方:马齿苋洗剂、疮疡洗液等。(二)粉剂(散剂)

粉剂古称散剂,也称掺药,是一种或多种药物粉碎后制成的混合均匀的干燥粉末。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具有收湿拔干,减少渗出,保护皮肤之功效。因组成药粉性质不同,则分别起到散热干燥、清凉消炎、收敛止痒、保护隔离等作用,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的早期,局部扑粉清凉散热,或炎症早期轻度渗出扑粉收湿止痒,皮肤摩擦部位扑粉透气散热隔离保护,以及涂药膏后,上面加扑粉剂,可加强药物的吸收和附着。因粉剂有吸收水分,干燥皮肤作用,易与浅表分泌物结成痂皮,故深在性或渗出多的皮肤病不宜使用。

代表方:连芷散、颠倒散、二味拔毒散等。(三)洗剂(混悬剂)

由不溶性粉剂和水溶液混合而成,一般含量在15%~50%,用时摇晃震荡均匀,使沉淀物混悬于液体之中,故也称为混悬剂,俗称震荡剂。临床上,为减缓液体蒸发的速度和增强粉剂在皮肤上的吸附性,通常于洗剂内加入适量甘油(1.5%~15%)。若加入少量的酒精则可加速水分的蒸发而起到凉爽皮肤的作用;加入清热燥湿类药物,如连芷散等,可增强解毒收敛作用;加入1%~2%冰片或樟脑、薄荷冰,可增强止痒之力。此剂型具有清凉散热、干燥收敛、消炎止痒、保护皮肤的作用,常用于急性和亚急性表浅皮肤病,如急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皮肤红肿痒类疾病等。洗剂性质和缓,对皮肤无刺激性,适合于大面积涂擦。对于湿润糜烂的皮损面,或毛发部位,因易于形成干燥结痂,故慎用。

代表方:炉甘石洗剂、颠倒散洗剂等。(四)酊剂

把药物溶入、浸泡于白酒或70%以上的乙醇溶液中,时间宜在7日以上,过滤去渣而成。浸泡前应将生药切碎或制成粗末,果实类药则需破开,这样便于有效成分的析出。易溶性药品,如樟脑、冰片、薄荷冰等,可以即配即用。酊剂具有清凉消炎、杀菌脱脂、止痛止痒功效,能够起到消肿止痛、活血通络、杀虫止痒、除脂去油作用,用于虱虫叮咬、皮肤瘙痒、斑秃、白癜风、粉刺痤疮等。酊剂较水剂作用深,对皮肤有稍微的刺激性,尤其对嫩薄和破损处的皮肤更是如此,故糜烂、破溃的皮肤病禁用。该剂型配制简单,使用方便,容易保存,应用广泛。

代表方:生发酊、樟脑酊、补骨脂酊等。(五)油剂

油通常包括矿物类油,如液体石蜡;动物类油,如鱼肝油;植物油,如香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油剂具有滋润营养、生肌美容、解毒收敛功能,作用缓和表浅,对皮肤无刺激性,可去除鳞屑,软化痂皮,清洁皮肤,并对粗糙的皮肤有润泽营养作用,临床上适用于干燥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皮肤干痒粗糙、糜烂创面等。现在中医临床所用的油剂有两种:一种是中药经过提炼加工而制成的,如黑豆馏油、蛋黄油、糠馏油等;另一种是将有些中药放入植物油中在文火上煎熬后滤过而成,即所说的药油。临床上除了可以直接涂抹患处外,还常在药油中加入粉剂而作为油调剂外用。

代表方:黑豆馏油、紫草油、甘草油等。(六)油调剂(油膏)

由植物油或药油调和粉剂而成,一般浓度在30%~50%。随调随用,使用方便,该剂型作用浅在,根据粉剂组成不同而起到清凉解毒、收湿拔干、消炎止痒等作用,适用于浅在性急性炎症及轻度渗出性皮肤病。

代表方:连芷散、二味拔毒散油调剂。(七)软膏剂

是由粉剂和固体油类混合制成的一种均匀、细腻、半固体的外用制剂,渗透作用较强,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重要外用制剂。软膏用于皮肤本身即可形成保护层,一方面阻止水分蒸发而保湿,另一方面保护皮肤防止外界理化因子及其他不良因素对皮肤的刺激。可润泽皮肤,使角质及痂皮软化易于脱落,从而保护皮肤和创面。根据所加入粉剂的成分不同而分别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软化痂皮、杀菌止痒、保湿保温等作用,临床可用于炎症性红肿热痛类皮肤病,如疔疖疮、腮腺炎、炎性创面等,以及表现为粗糙、肥厚、皲裂类皮肤病,如各种癣疾、慢性皮炎等。软膏的长处是柔软润滑、无板结不适,尤其适宜皮肤皱褶之处的使用。

现在临床所用软膏基质多用凡士林配伍,该药性质稳定,易于保存,使用方便,对皮肤刺激性很小,又不被皮肤吸收,故广泛使用。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增强药膏的作用时间和疗效,可用塑料薄膜进行封包。

代表方:新黄膏、金黄膏、癣药膏等。(八)硬膏剂(膏药)

因该剂型颜色发黑,俗称黑膏药,古称薄贴。硬膏剂是按配方用植物油煎取药油后和铅丹等经特殊工艺高温熬制而成,是中医传统特色外用剂型之一,该剂型具有遇热变软,遇冷则硬,软而不熔,便于保存,不易变质,使用方便等特点,膏中因加入不同性质的药粉而分别起到活血止痛、驱风止痒、软坚散结、拔脓长肉、敛皮收口之作用。硬膏贴于皮肤上能完全阻隔皮肤表面与外界的接触,较好地保持皮面的温度和湿度,故可有效软化角质、剥脱上皮,使药物作用深入且持久。临床多用于治疗肥厚性、角化性、表皮溃疡性皮肤病,如慢性皮炎、皮肤皲裂、各型创面以及瘢痕增生、鸡眼等。

硬膏剂(膏药)制作方法如下:植物油(以质地纯净的香油为佳,香油熬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黏、质量好)500g,取生药50~100g(组方药物性质不同作用也异),先将香油放入铁锅内(传统上使用铜锅,现在多用不锈钢锅、铁锅代替),浸生药7日以上,冬天气温偏低,时间应在10日以上,然后将锅放于合适火源上,先以文火缓慢加温至油开,熬炸至药物表面深褐色,内部成焦黄色为度,也即中医所称的烧存性,离火过滤(用双层纱布或细箩)取油。药油再用武火熬炼至滴水成珠(油滴入水中不散),此时,可见白色油烟产生,温度已达320益左右,即将铅丹均匀撒入锅内,并不停地用木棒顺相同方向搅动,边搅边加,丹油重量比例约为1:2,当油色由红转暗,油泡不停起伏时,离火继续搅拌,渐成黑色稠膏,药膏即成。为了增加膏药的黏性和舒柔度,加入适量的蜂蜡效果良好,一般在膏成时,切碎放入,搅至完全熔化为止。

配制膏药时习惯把生药称作药料,分粗细两种,粗料一般指中药的根茎叶等,细料则为贵重药和芳香类药。粗料药依方配齐、粉碎,为熬枯去渣准备。细料如麝香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在膏药表面;可熔性或挥发性的细料如冰片、樟脑、乳香、没药等可先研粉备用,在摊涂前撒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

临床使用时,先把药膏加温熔化,涂于厚棉布或牛皮纸上,现在则多用无纺布制作,膏厚2mm左右,贴敷于患处,包扎固定,根据疾病性质还可将不同作用的药粉加于药膏内,则分别起到消肿定痛、祛腐生肌、软坚散结等作用。

代表方:溃疡宁膏、狗皮膏等。按:制膏经验谈古人制作膏药,有“去火毒”之说,就是在药膏熬成后,趁热倾入冷水中,并不停地顺时针搅动,凉时收膏储存备用,这样可减少膏药对皮肤的刺激性。根据本人经验,不经此过程也行。铅丹的用量和油的温度是膏药制成的关键,一般用药比例为500g香油中用铅丹250g。另外,根据温度和气候变化情况,冬季寒冷温度较低时,铅丹用量稍减;反之,夏季温度高时,适当增加铅丹的用量。总之,以药膏捏揉不黏手,拉丝不折断为佳。过硬则老,当在药膏内再加入适量药油;过黏则嫩,更加铅丹再行熬制。

五、皮肤常识

(一)皮肤防治知识

1. 认识皮肤病(1)皮肤的一般知识: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是抵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屏障。覆盖于人体表面,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约占体重的16%,内含毛发、毛囊、汗腺、指甲,以及神经、血管等,就像盔甲一样对人体进行保护。表皮致密而坚韧、真皮和皮下脂肪柔软弹性而具有抗冲击和摩擦作用;汗腺分泌汗液调节人体的温度和湿度;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能够保持皮肤水分和皮肤弹性;表皮中的黑素则可抵御外界光线对皮肤的伤害;丰富的末梢神经提供良好感知觉等。当各种有害因素作用于体表时则可出现种种不适症状,最常见的是瘙痒、疼痛、烧灼感及麻木等。

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轻可重,时间有长有短,短者数日,长者数月数年,有的甚至几十年不愈,如皮肤瘙痒症、湿疹、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和疥疮等,常常瘙痒剧烈,痛苦异常。而内科疾病也有伴随瘙痒者,如肝病、肾病、糖尿病等,应当引起注意。

疼痛常见于各种炎症,如疱疹、疖疮、痈等。烧灼感常见于接触性皮炎。(2)皮肤损害:亦叫皮疹,用肉眼看到和用手触摸检查出来的皮肤黏膜病变。如斑疹(药疹)、丘疹(疣、瘊)、风团、结节(荨麻疹、抓泛)、水疱(蜘蛛疮)、脓疱(脓疱疮)、囊肿(粉刺)、鳞屑(银屑病)、浸渍(足潮湿)、糜烂(水疱破后)、溃疡(脓疱)、抓痕、痂等。(3)皮肤病举例(疱疹癣疥疮等)。①带状疱疹:(蛇缠腰、蜘蛛疮)起病急,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腰部为多,疼痛剧烈,局部出现群集性水疱疹。该病由于沿神经分布,开始发病时常常误诊为三叉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冠心病等。②癣:手、足、股处多见。起始为丘疱疹,环形扩展,后期糜烂、肥厚、脱皮,也有表现为灰指甲者。③疥疮:传播范围广,夜间剧痒,集体发病,以皮肤薄嫩处多见。

2. 预防皮肤病:很多皮肤病是可以预防的,对于传染性皮肤病应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疥疮、手足癣、各种疣、脓疱病、艾滋病等。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尤其注意日常个人清洁卫生,对家庭成员或集体生活者应同时治疗。患者的衣服、寝具应煮沸消毒。对职业性皮肤病要加强劳动保护措施,改进操作流程和操作技术,尽可能减少毒品、毒物对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对过敏性皮肤病,应做到不食用致敏食物或药物,不接触致敏物质等。对易过敏的抗生素、化妆品、染发剂等使用时要多加小心注意安全。对于瘙痒性皮肤病,应尽可能不搔抓、少搔抓,尤其避免热水烫洗、或肥皂水等碱性物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有些皮肤病明显与个人卫生、个体素质、营养缺乏和精神情绪有关,故应讲究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以及调和心理健康,预防一些皮肤病的发生。

3. 治疗皮肤病:皮肤是身体整体的一部分,皮肤病的治疗不能单视皮肤为一个孤立的器官,应考虑体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整体状态。如湿疹、荨麻疹、皮炎等皮肤病,由体内外某种致敏物质引起,治疗过程中必须彻底清除致敏物质或提高机体耐受性才能治愈。瘙痒病、脱发、神经性皮炎等和精神因素往往有关,治疗时则应重视这个因素或施加暗示疗法。若是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控制糖尿病。由此可见皮肤病的有效治疗:一是消除病因,二是调整机体功能。这与中医治病务求其本的基本思想不谋而合。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并且因病、因人、因地而治宜,这无疑是十分科学的,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对于皮肤病安全、有效和简便的方剂和方法,现在仍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值得继承和发扬。

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病历史悠久、辨证施治、用药得当、简便效验、安全且副作用少。对于皮肤病常选用祛风化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法。常用的中药如黄连、黄柏、防风、泽泻、红花、生地、蒲公英、苍术、薏苡仁、猪苓、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夏枯草、金银花、当归、黄芪、生地、何首乌等。中医认为皮肤病致病因素有风、湿、热、燥、虫毒、痰、血瘀等。常常运用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而收效,如常用中成药防风通圣散、消风散、凉血四物汤、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金黄膏、连芷散等颇多良效。(二)皮肤的保养护

皮肤保持健与美,时常要来养与护。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和减少各种有害因素对皮肤不必要的侵扰,首先应当做到:①安精神(舒缓紧张情绪)。②避污染(避免有害气体、物品、尘埃)。③适寒温(适应气候变化)。④调饮食(合理调节饮食营养)。⑤防日晒(防护强阳光照射)。⑥强身体(加强体育锻炼)。在此基础上,通过清洁整理、营养滋润、敷面按摩等手段,使皮肤靓丽润泽,光彩美丽。

1. 基础保养:基础保养是养护皮肤、保持皮肤健康的首要条件,尤其对于面部和手等经常暴露在外,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的部位,极易受到伤害,同时又是需要重点保护和美化的部位,全面、合理、正确的面部保养方法应从如下五方面做起:(1)清洗:油性皮肤用热水,且清洗次数宜多,每日3~5次,适用于年轻和皮脂分泌较多的人;干性皮肤用凉水,或冷热交替以调节面部血液循环,且清洗次数宜少,适用于上年纪和皮脂分泌较少的人,每日1次即可;混合性皮肤用温水,介于二者之间。(2)洁肤:清洗工作到位后,进一步洁肤很重要,否则,不但会影响皮肤对于营养成分的吸收,有些人还容易出现问题,长出暗疮粉刺等皮肤损害来。具体做法,油性皮肤者用含硫黄类香皂洗浴;干性皮肤者用洗面奶类香皂或洗浴露;混合性皮肤者可用温和类香皂。(3)爽肤:爽肤水是具有去除老化角质层功效的物品,若皮肤老化、粗糙、污浊者,可用手拍或棉片擦拭,每日1次,以去腐生新,促进皮肤代谢。这一过程最好在晚上进行。(4)按摩:自我按摩是最简单实用的皮肤保养法,清水是最好的美容剂,清洗干净后,轻轻搓、柔、按摩皮肤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坚持进行对皮肤的健康有良好的作用。(5)面膜:水洗式面膜或自制面膜(选择水果和蔬菜类,如香蕉、黄瓜、苹果等),可以经常用,一般敷5~1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掉;若是覆盖式面膜则不宜长期每天连续使用,每月应用7~10日即可。同时为了避免皮肤过敏及其他反应,敷面时间当严格控制。并且最好选择纯天然的面膜,再根据肤质选取兼具美白、收缩毛孔、补水保湿等其他功效产品,总之,面膜的选择以温和而不刺激为度。(6)营养:根据肤质涂抹合适保养品或治疗药品。

皮肤保养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的过程,只能减轻和延缓皮肤老化,若想达到理想效果,还要靠身体的健康,还赖五脏六腑调和,气血津液充沛,才能使内实而外华,枝繁而叶茂。

2. 分类保养:是根据季节和肤质的差异而采取的不同养护措施。(1)秋冬季皮肤的保养:秋冬季节面对干燥寒冷的天气,肌肤比其他季节更应多加呵护,由于天气干燥寒冷,皮肤容易缺乏水分而干燥发痒脱皮,欲使肌肤滋润首先应避免使用洗净力太强的肥皂和清洁剂,减少洗浴次数,否则体表的天然保护层——油脂被洗掉,更易造成皮肤伤害;其次及时使用、涂抹润肤类乳液保湿来防止皮肤干涩紧绷发生;另外,尽量选用多油脂的香皂洗洁为佳。

冬季去角质的次数要比夏天减少,敷面膜的次数可以增加。因面膜可以去除脸部表层的衰老细胞,并帮助粗大的毛孔缩小,使肌肤看起来平滑鲜润。

中医学说认为,肺主皮毛,秋冬季干燥容易导致燥邪伤肺,肺失宣发滋润,使皮毛失养而干燥粗糙。冬季虽然天气寒冷不易口渴,但是水分的摄取还是很重要的,不可忽略。同时,还宜多吃萝卜、莲藕、秋梨、蜂蜜、白菜等养阴润燥、生津益肤之品。(2)春夏季皮肤的保养:春夏季节面对风大炎热的天气,白天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日照强烈,皮脂腺、汗腺分泌旺盛,容易出汗,皮肤趋于油性。此时肌肤的保养方法:①增加清洗保洁次数,中性、干性皮肤仅用清水即可,油性则要用香皂彻底清洁,因出汗多,皮肤表面呈偏碱性,此时宜使用酸性或弱酸性护肤品,成人则用水溶性或水包油型化妆品。②饮食清淡,多饮水,少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皮脂的分泌。③春夏季艳阳高照,为防止皮肤受到日光中紫外线的晒伤,一方面需采取物理措施进行遮盖,另一方面暴露部位注意及时涂抹防晒用品。(3)油性皮肤的保养:油性皮肤皮脂排泄旺盛,脸部油腻光亮、粗糙,特别在额头、颧部、鼻子和下巴,油脂分泌更多,极易发生痤疮、粉刺等。其保养要点:①洁面水温应偏高,以40℃左右为宜,用洁面力度强的香皂或青瓜洗面奶,去掉附着在毛孔中的污物,用面巾反复擦洗洁净。②用抑制皮脂分泌的含硫黄成分的香皂洗洁护理肌肤。③慎食煎、炸、烹、烤等食物,尤其油腻及辛辣之物不偏食,尽量戒除烟酒,并多食蔬菜、水果,保持排便通畅。④常做深层皮肤护理,如洗面、蒸汽浴面、按摩、面膜等,选用适合自身皮肤特点的化妆品。

油性皮肤对外界刺激耐受性较强,风吹日晒不容易使皮肤老化,起皱较晚,该型皮肤宜用中性或偏碱性的香皂热水清洗,根据年龄、工作性质和油脂多少,每日洗3~5次,以去除皮屑、皮脂和尘埃,使皮肤光洁美观,减少毛孔阻塞。这种皮肤不宜过多使用化妆品,特别是油性化妆品,以免加重油腻和毛孔的阻塞,最好选用含水分较多的雪花膏等。每天早晚彻底地清洁皮肤是油性皮肤护理的重点内容。(4)干性皮肤的保养:干性皮肤,由于缺乏水分和油分,故而导致皮肤缺少光泽,手感粗糙,对外界刺激耐受力差,风吹日晒容易使皮肤老化,起皱较早,如长期不加以养护会过早产生皱纹,使皮肤未老先衰,所以干性皮肤更应早期进行适当的皮肤护理。方法如下:①该型皮肤宜用不含碱性物质的洁肤品,更不要使用粗劣的肥皂洗脸;常用温水洗脸,或不用香皂等洁肤用品,只用清水洗也佳。②干性皮肤选用含油脂类的面膜敷面,如鲜鸡蛋黄、牛奶、橄榄油、蜂蜜等,与面粉调和即有较好的效果。坚持应用可保皮肤靓丽光泽。③蒸(湿热敷)面疗法有加快面部血液循环,补充必需的水分和油分作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用电热杯或脸盆,加水,并加入适量的甘油等护肤品,待蒸汽上升时,将面部置于蒸汽上方熏蒸或棉巾湿热敷,以面部潮红为度,每次5~10分钟,每周可进行1~2次。④干性皮肤适当使用化妆品,特别是用含油比例大的脂性化妆品,以增加油分保湿而使皮肤润泽。⑤坚持面部按摩每日1~2次,每次5分钟,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生理功能作用。⑥饮食方面要多饮牛奶、豆浆以及多食干果、肝脏、鸡蛋、鱼类、香菇、南瓜等。(5)混合型皮肤保养:混合型皮肤在做清洁保养时要顾及干燥的部分,做滋润型保养时则要顾及较油的部分,要分区域做皮肤的保养,这样对皮肤更好。混合性皮肤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很干燥,有时皮脂分泌旺盛,所以在每天例行保养中,最好是根据当天的皮肤状况去改变保养的方法。(6)正常皮肤保养方法:正常皮肤也即中性肤质者,皮脂分泌与水分含量均衡,皮肤外观滋润光滑、质地细腻,一般每天洗脸1~2次,先用温水清洗,后用热毛巾湿敷,使毛孔张开,有效地去除毛孔内的油污,再用冷水敷面,使面部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皮脂的分泌而泽面。

3. 中医五色保养法:正常面色微黄红、润泽而光亮,中医学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通过察望面部及体表的颜色与光泽,以预知脏腑气血的荣衰,并总结出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有针对性的观察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变化,判断心肝脾肺肾五脏异常和其他变化,以指导临床用药和身体保健。(1)青色:在脏属肝,主瘀血、肝病、寒证、痛证等。病机属于经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故面现青色。治当疏肝理气,温通经脉,活血止痛。首选经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金匮要略》)有良效。或酌选当归、红花、桃仁、三七、赤芍、桂枝、川芎、柴胡、陈皮、姜黄等配伍应用。(2)赤色:在脏属心,主热证。病机属于血热内盛,脉络扩张,气血充盈于面所致。治当清心泄热。酌选黄连、栀子、竹叶、莲子心、大黄、牛黄、牡丹皮等配伍应用。(3)黄色:在脏属脾,主脾虚、湿证。病机属于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或湿邪内蕴,困阻于脾所致。治当健脾利湿。酌选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茵陈、白扁豆、豆蔻、藿香等配伍应用。(4)白色:在脏属肺,主虚寒、失血证。病机属于气血亏虚,或阳虚不能温煦所致。治当助阳散寒,温补气血。酌选桂枝、人参、肉桂、黄芪、白术、补骨脂、鹿茸、仙灵脾等配伍应用。(5)黑色:在脏属肾,主肾虚、寒证、瘀血证。病机属于肾阳虚衰,阳不温脉;或肾亏寒盛,瘀血内停所致。治当温补肾阳,祛寒散瘀。酌选鹿茸、仙灵脾、附子、肉桂、枸杞子、杜仲、补骨脂、地鳖虫、血竭等配伍应用。

中医五色保养虽有科学道理,但临床上还应结合具体情况,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灵活运用,方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按:对皮质类固醇激素(俗称激素)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看法皮肤病既是常见病,也是多发病,尤其患皮肤过敏的人越来越多。根据多年观察,皮肤病虽小,但是用药也很有讲究,否则不但贻误病情,还会引起不少麻烦。据调查,在遇到皮肤过敏或者轻微炎症时,多数人都会习惯性地去药店买些外用药膏涂抹一下。实际上,很多皮肤病外用药中都含有激素成分,使用不当往往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常见的是: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真菌感染、痤疮样皮炎等。因此,使用含激素的药物一定要慎重,不要长时间或短时间大剂量使用,以免造成以上不良后果。另外,在药品的选择上,若非必须,应尽量避免使用含激素的药物,多选择非激素类外用药。目前激素制剂种类越来越多,虽然成为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有力武器之一,但也因此导致很多人图一时之快,不计后果,不加选择,不分病情,出现乱用、滥用的现象。因为大多数皮肤病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小,激素短期应用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但长期应用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肥胖、血压升高、感染、免疫力降低、病情加重等。所以只有在遇到那些非用不可的疾病时,方可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第三章 常见皮肤病介绍

一、扁平疣

【概述】

扁平疣是一种常见的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皮肤赘生病变。表现为散在分布、质地柔软、顶部光滑、粟粒至绿豆大、正常或淡褐色、高出皮肤表面的扁平状丘疹,好发于面部、手背部等身体暴露部位。容易传染,发病时间越长,扁平疣越容易形成色素沉着,影响美观。【诊断要点】1. 多见于青少年。2. 好发于颜面(尤其是额部与颊部)、手背、前臂等处,颈、胸、腿或其他部位亦可受累。3. 皮损表现为正常肤色或浅褐色、黄褐色,为米粒或稍大之扁平丘疹。圆形、椭圆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多数散在发生,偶可密集成片。常由于搔抓而自体接种,出现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形状。4. 一般无自觉症状,重者微痒,皮损消退时常有丘疹变大、变散,俗称“开花”现象。5. 病程缓慢,偶可自愈。6. 扁平疣具有传染性,有意无意地搔抓患处,使疣体表面和正常皮肤产生轻微的破损很容易被接种到正常皮肤而产生新的疣体。【治疗方法】1. 数目少或散在者,可用水晶膏外用,以及各种物理疗法如液氮、电离子、微波、激光等法去之。2. 中药外洗方:透骨草30g,藿香15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黄芪30g。水煎外洗,也可用毛巾浸药水用力擦洗。1月为1个疗程。3. 对反复发作,以及面部病损严重者,作者以益气解毒疏风散结立法,常用如下经验方施治,效果颇佳。

黄芪30g,牡蛎30g,板蓝根30g,杜仲12g,柴胡15g,薏苡仁30g,防风12g,威灵仙15g,补骨脂15g,白术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典型病例】

张超,女,20岁,2006年5月21日初诊。面部密集扁平状丘疹已五年,大小不一,小如米粒,大如黄豆粒,丘疹达数百个。其间曾到县市级医院及省级医院治疗多次,微波、冷冻、激光均用过,亦口服、肌注抗病毒和免疫增强剂,效不显,且病情较重。查:患者颜面、下颌均布满皮疹,经仔细辨认,数目达五百多个,痛苦异常,已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舌质淡红,苔厚,脉细,经行正常,二便尚调。宗上方益气和血,解毒散结以治之,20剂时,病无变化,服用35剂后,皮损变大、变散,有向愈之象,继用10剂,全部退净,一如常人。【预防与调护】1. 精神调理:扁平疣多见于颜面、手背等身体暴露部位,有碍美容,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该病又无特效良方,尤其时间长、表现重者,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往往能够提高治疗效果。2. 避免搔抓:扁平疣具有传染和自身种植的特点,虽然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但是也可以通过污染物,如针具、刷子、毛巾等间接传染。另外,外伤也是引起传染的重要因素,常常因搔抓使病情加重,数目增多,反复不愈。3.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临床发现,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比正常人容易传染到扁平疣,如在感冒、发热、精神创伤、过度劳累等情况下骤然加重或发病者。4. 其他方法:临床体会用拇食指揉捏耳垂,或压豆(白芥子、谷粒、王不留行子等胶布固定于耳穴处)后揉捏,2次/日,每次5分钟;或温水足浴并揉按涌泉穴,对提高疗效有帮助。5. 扁平疣多见于皮肤暴露的部位,尤其发生在颜面手背,常使患者很苦恼,往往心理上急于求成,容易被误导,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找皮肤科医生诊治。6. 建议患者尽量少用创伤性的治法,尤其大且多者,以免引起瘢痕或色素的沉着、脱失。按:疣类皮肤病,中药内服外洗效果颇佳。扁平疣对人体健康虽无大碍,但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不便。作者经验,以益气和血解毒散结立法,用黄芪、板蓝根、牡蛎、柴胡等为主药,用量在30~45g,同时根据年龄、轻重、病程不同,适当选加防风、威灵仙、薏苡仁、木贼草、玄参、当归等同用,本方也可外洗。对反复生长、顽固时间久、皮损大而色暗者,在方中加入乌梅、半枝莲、莪术等软坚散结化瘀解毒之品往往有较好效果。经临床760余例统计,中药治疗痊愈率可达80%以上,快者一周即愈,慢者三月内痊愈。尤其对于颜面部的皮疹,多数患者惧怕物理方法去除留下痕迹,而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并且痊愈后不留痕迹,特别值得推荐使用。

二、寻常疣

【概述】

寻常疣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性增生物,俗称“刺瘊”“瘊子”等,与中医学中“疣目”“千日疮”等相类似。【诊断要点】1. 各年龄均可发生,初起为针尖大的丘疹,逐渐扩大至豌豆大或更大,呈圆形、半球形或多角形,直径数毫米至1cm;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质坚硬,呈灰黄、污黄或污褐色,或与正常肤色相似,表面粗糙不平,呈肉刺状。2. 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指趾旁等处。3. 数目不等,初起多为一个,以后可发展为数个到数十个。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4. 病程慢性,部分可自愈。5. 跖疣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由于局部压迫、摩擦,表面形成黄色胼胝状,如以小刀削去此层,即可见白色软刺状疣体,表面常有散在小黑点。6. 发生在甲缘者,可破坏指甲生长。7. 皮肤外伤摩擦为发病诱因。8. 特殊类型:①丝状疣:好发于眼睑、颈、颏部等处,多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出。②指状疣:发生一簇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尖端为角质样棘刺,数目多少不等,常发于头皮,也可发于面部、趾间。【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同扁平疣,尤其手足泛发的寻常疣,常见于关节和足跟、足底处,不宜手术,坚持中药足浴效可。全身治疗可用中药水煎内服,并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调理气血组方,多能奏效。常用的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马齿苋、败酱草、龙骨、牡蛎、穿山甲、玄参、黄芪、杜仲、薏苡仁、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牛膝、白花蛇舌草等内服配合外洗,效果颇佳。2. 与扁平疣治疗不同,寻常疣通过外科方法治疗效果多较满意,少且散在者可优先选用。按:寻常疣数目少、散在分布者,去之即可,但对于广泛分布于手足关节等处的皮损,不但难以去净,而且去除时痛苦大、愈合慢、易留疤,甚至影响关节功能,又极易复发。针对这类情况,总结出中药外洗配合戊二醛外擦方法:透骨草30g,白花蛇舌草30g,黄芪30g,黄精30g,板蓝根30g,红花15g,木贼草15g,香附15g。水煎20分钟泡洗,1次/日,每次30分钟,每剂可用3~5日,泡完后刮除角化、粗糙、肥厚组织,用棉棒蘸戊二醛液浸患处3~5分钟,晾干,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用3个疗程。经45例统计痊愈2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

附:传染性软疣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初为栗粒大半球形丘疹,以后逐渐增至豆大,呈灰白、乳白、微红或正常皮肤色,中心凹陷。若搔抓感染可红肿化脓。该病治疗,以无菌钳或镊子挤出内容物,消毒即可,该法愈后不留痕迹,易为患者接受。

三、疥疮

【概述】

疥疮是由疥虫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染,集体生活中易造成流行,如同卧一床或相互握手等,少数由于使用患者用过的床铺、衣服、毛巾等间接传染。在学校、幼儿园、旅馆等地常见。【诊断要点】1. 好发于手指缝、手腕内侧、肘窝、腋窝、阴部、大腿内侧、乳房周围、腹部、脐周等。头面及掌跖部位很少累及。2. 基本损害为丘疹及小水疱,散在分布。3. 自觉瘙痒,入夜尤甚,故多伴有血痂。4. 继发感染则引起脓疱疮、疖肿以及淋巴管炎等。5. 常有群集性发病史,如家庭、集体场合多人发病。6. 时间久者易出现疥疮结节,发于阴囊、阴茎以及阴唇等处,表现为红褐色黄豆大隆起。【治疗方法】1. 一般不需内服药物。2. 注意个人卫生,一旦确诊即应隔离,家庭成员或集体成员必须同时治疗,污染衣被应煮沸消毒。3. 硫黄制剂为特效药,一般用10%浓度硫黄膏涂擦,儿童减至5%浓度。成人及发病时间久者,可用至15%浓度,涂药前宜先用热肥皂水洗涤干净,全身涂药。每日早晚涂擦,3~4日为1个疗程;也可1次/日,睡前用药,则5~7日为1个疗程。4. 治疗结束后需观察2周左右,如无新损害出现即为痊愈。若仍有新皮疹出现,继用前法。【典型病例】

李某,女,50岁,2009年1月5日初诊。指缝和腹部起丘疹半月,夜间奇痒,难以入眠,不久其夫及2个子女也发瘙痒,当地治疗不效而来我处,仔细检查为疥疮,以上法治疗很快痊愈。究其病因,月前曾侍候母亲(75岁,患中风半身不遂,其为长女最早服侍,较早发病)其间子女7人并不知母亲患有疥疮之疾,以至回家后夫妻间、子女间相互传染,全家俱病,痛苦不堪,先后共计36人患疥疮之疾。【预防与调护】1.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住宿学生增多,发病率升高。但误诊误治者时常出现,如疥疮治疗不及时及误治,乱用外敷药,常常伴发荨麻疹样症状,或过敏性红斑症状等,更易进一步误诊误治,值得关注。2. 硫黄是沿用了几个世纪的有效药物,其缺点是油腻感和硫黄的气味,为此可改用硫黄霜以纠正此缺点,但费用增加。3. 疥疮引起的瘙痒大多数人随治疗的结束而消失,但也有一部分人疥疮虽愈,瘙痒症状仍可持续数周,偶尔数月,应予以注意,不必反复用疥疮药,以免引发皮炎。针对此种情况,作者经验:用中药川椒、透骨草、白芷、红花、薄荷各30g煮水放凉后外洗。4. 疥疮接触传染性很强,可通过同卧或握手直接传染,一人得病引起全家感染或集体宿舍流行,也可通过出差、旅游、投亲访友等人口流动而播散。5. 由于搔抓而出现抓痕、结痂、湿疹样变,或感染发炎出现脓疱、毛囊炎、疖肿、淋巴管炎等,值得注意。按: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城镇化加快,各类人员聚集生活机会增多,发现在幼儿园、饭店、学校等处发病率较高,又因返乡、探亲、回家等而致密切接触者相互传染,故治疗时必须问清原因,同时治疗,方能彻底。临症时常遇到这种情况,由于发病时间较长,治疗不彻底或盲目治疗、乱用药,致使疥疮不甚典型,而全身抓痕、渗出、肥厚、色素沉着等皮疹明显,犹如泛发性皮炎状,此时,仔细询问病史、治疗用药情况,有无疥疮结节不难鉴别,针对这种情况先用中药黄柏、黄连、苦参、甘草、透骨草各30g煮水洗浴,再涂硫黄膏(加适量氧化锌)效果才佳。

附:硫黄霜配方

以市售雪花膏类化妆品为基质,医用硫黄粉,配成3%浓度外涂,该方节省药物,没有油腻感,但成本较高。

四、带状疱疹

【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疱或为隐性感染,病毒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侵入并进入脊神经后根的神经节细胞内,潜伏于此并处于休眠状态,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感冒、疲劳、情志抑郁、各种外伤、代谢及免疫性疾病等诱因时,常可激活病毒,并在感觉神经末梢迅速增殖并破坏细胞组织,使相应部位神经组织发生水肿、变性、出血、坏死而发病,同时病毒沿周围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在皮肤上出现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样、呈带状水疱疹,总之是由病毒引起的末梢神经的急性炎症。

该病与中医学中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相似,认为正虚毒侵,肝经伏火,湿热相搏,经络阻滞,气滞血瘀是发病之因,而湿热内蕴,感受毒邪为发病之理。毒邪乘虚侵入为因,经阻络滞气血郁闭为果。因此,该病具有湿热内蕴感受毒邪的病机特点。【诊断要点】1.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尤以腰部多见,常沿一定的神经走向分布。2. 成人多见,可先有肢困、周身不适、倦怠、低热、局部皮肤发痒等前期症状。3. 病变皮肤知觉敏感,灼热或疼痛。4. 继而皮肤潮红、簇集样小水疱疹,互不融合,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躯干中线。5. 绝大多数单侧发病,双侧发病者很少见。6. 疱疹破溃后可形成糜烂或溃疡。7. 年老体弱或伴有慢性病者,皮疹虽愈,但往往遗留神经痛数月不愈。【治疗方法】

1. 全身治疗:对于带状疱疹,中医对此病常分以下3型辨证施治。(1)热盛型

症见:局部皮损鲜红,水疱密集,肿胀泡满,灼热刺痛,烦躁易怒,皮疹多见于肝胆二经循行部位,自觉口干舌燥,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证属:肝胆热盛。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理气,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15g,大青叶15g,连翘10g,延胡索15g,车前子10g,泽泻10g,生甘草10g。水煎,1剂/日,早晚服。

加减变化:①发于头面者加菊花12g、川芎15g清利头目引药上行。②发于上肢者加桑枝15g、姜黄12g宣痹止痛利肢节。③发于下肢者加怀牛膝10g引药下行。④大便干燥者加大黄10g泻下积热。⑤血热明显,症见血疱、大疱者加牡丹皮15g、白茅根30g、赤芍15g、水牛角15g清热凉血。⑥感染重者加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各20g清热解毒。⑦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至15~30g、郁金10~15g、川楝子10g理气止痛。

病例1:赵某,男性,50岁,2003年5月10日就诊。周身不适,低热2天,自服感冒药(不详)稍缓,但左胸部疼痛剧烈,伴大面积皮肤潮红。查体:左背至胸前皮肤潮红,灼热疼痛有簇集样小水疱隆起,自觉口干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予上方7剂,同时外用复方炉甘石洗剂加连芷散,4次/日外涂。TDP治疗仪局部照射2次/日,每次60分钟,次日即好转,坚持治疗10日痊愈。(2)湿盛型

症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食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泄,常见形体丰腴,女性患者白带增多,舌淡红,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滑。

证属: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兼感毒邪。

治则: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白术15g,厚朴10g,陈皮15g,茯苓20g,延胡索15g,板蓝根20g,泽泻10g,车前子10g,甘草10g,薏苡仁30g。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

加减变化:①腹胀者加木香9g、枳实12g顺气消胀。②湿邪不化,口渴不欲饮者加藿香、佩兰各10g芳香化浊。③纳差口淡者加山楂、麦芽、茵陈各10~15g消食利湿助消化。

病例2:钱某,男性,45岁,2005年8月9日初诊。睡前暴饮啤酒及冷食,入夜又贪凉受风,次晨即发腹痛腹泻且伴呕吐,同时觉左下肢沉重,渐见坐骨神经分布区起水疱疹,量多,疱壁较松弛,疼痛,口不渴,腹胀便稀,舌淡,苔白厚,脉滑。予上方,1剂/日,同时外用TDP治疗仪局部照射2次/日,每次30分钟,炉甘石洗剂外敷4次/日,治疗1周痊愈。(3)气滞血瘀型

症见:皮疹消退后,患病区域仍疼痛不止,如针刺样,阵发性发作,舌质暗,苔白,脉弦。

证属:余毒未尽,络脉损伤,气滞血瘀。

治则:活血化瘀,扶正去毒,理气止痛。

方药:经验方。

黄芪20g,白术15g,杜仲12g,薏苡仁30g,紫草12g,陈皮10g,苏木10g,红花10g,地鳖虫12g,威灵仙12g,延胡索10g。水煎服,1剂/日,早晚服。

加减变化:①刺痛时作、入夜则甚者加全蝎、水蛭各1~3g(冲服)通络止痛。②疱疹基底暗红,局部干结者加丹参、鸡血藤15~30g养血活血通络。③体质虚弱者加人参或太子参10~15g益气健脾。

病例3:韩某,女性,67岁,2007年6月8日初诊。患者发病已两月,素有糖尿病史多年,体质较弱,曾在当地用过中西药、输液等法治疗(药不详),皮疹虽已消退,但后遗神经痛剧烈,多处求治疗效不佳,予上方1剂/日,7日后疼痛开始减轻,白天已不痛,牵掣感亦轻,先后用药25剂,诸症基本消失。同时外用樟脑酊(10%)浓度,每日外涂数次。

2. 局部治疗(1)水疱重者,炉甘石洗剂不拘时外涂。(2)皮疹潮红热盛者,在炉甘石洗剂中加连芷散外用或厚涂新黄膏,1次/日,消肿止痛快。(3)轻度糜烂者,清洁消毒后用碘伏纱布覆盖,再涂新黄膏,1次/日。(4)形成溃疡者,紫草膏涂敷每日一换。(5)TDP灯局部照射,2次/日,每次30~60分钟。(6)刺络拔罐法:根据病变部位,在脊侧刺络拔罐,1次/日,7次为1个疗程。

3. 皮损处注射法:对于无明显禁忌症者;皮肤完整,皮损处无破溃、感染者;无糖尿病史者,发病早期,一般7日内,采用皮损处药物注射,对减轻疼痛,缩短病程,效果明显。方法: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丹参针、西咪替丁液、醋酸泼尼松、利多卡因混合液适12量注射于皮损处,一般每周1次即可,根据皮损和疼痛情况,1周后可再注射1次。【预防与调护】1. 剧烈疼痛是本病的一大特点,在皮疹出现之前或伴随发生。故注意与其他相关内脏疼痛性疾病相鉴别,以免误诊失治。2. 发生于躯干部位的患者,皮疹消退后可遗留较长期的神经痛,尤其老年人更为明显,可持续数月或更久。3. 有些血性、坏死性或全身泛发损害者,表明抵抗力下降或潜在性恶性肿瘤,以及新陈代谢或免疫性疾病,应及时查找或发现。4. 疼痛严重者适当休息,予以关心和安慰,内衣宜宽松清洁,防止擦破皮疹继发感染,并酌情选用止痛类药物。5. 局部保持干燥,每日多次涂擦炉甘石洗剂,或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黄柏、黄连、甘草、芒硝、川椒、板蓝根等煮水冷湿敷。按:带状疱疹实际上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神经炎,由于病毒的侵害导致受累感觉神经肿胀、变性、坏死。经1500余例临床治疗观察,抗病毒治疗并不理想,而采用中医药治疗效果明显,治疗1周疼痛、水疱缓解率在50%以上;治疗10日80%的患者基本痊愈,并且中医方法治疗后遗神经痛还少,病者乐于接受。特别值得推荐的是TDP治疗仪早期使用,对神经的修复、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临床经验,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用TDP治疗仪治疗的同时,采用补气化瘀通络法有较好作用,一般重用黄芪30~60g,地鳖虫10~20g,全蝎3~5g(冲服);对于年老体弱或伴有糖尿病、慢性病等患者,病情往往严重,水疱融合成大片呈带状分布,数日后由澄清透明的水疱变为混浊的脓疱或血疱,部分可破溃形成糜烂、坏死、溃疡,此时必须内外同治,内服方中加西洋参10~15g、水蛭5~10g、姜黄10~15g、白芷10~15g、金银花15~30g扶正祛邪,外用黄柏、甘草适量煮水冷湿敷,然后厚敷新黄膏,每日1换;若出现剧烈疼痛,影响睡眠者,方中加入珍珠母、石决明、白芍有较好效果。

附:单纯疱疹【简述】

单纯疱疹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由单纯疱疹病毒引发的疱疹,与中医学中的“热疱”“水潦疱”相似。【症状特点】1. 好发于唇部、口角、鼻孔周围、面颊及外生殖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2. 自觉微痒和灼热感。3. 皮损始为红斑,可见簇集的小水疱,偶见糜烂,结痂。4. 个别患者愈后遗留色素沉着。5. 病程1~2周,可自愈,但易反复。【治疗方法】

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复方炉甘石洗剂外用,4次/日,或连芷散调敷,2次/日,或新黄膏外敷,1次/日。

全身治疗可用五味消毒饮,或市售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均可,如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等。

五、湿疹

【概述】

湿疹古称湿疡、湿疮,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丘疹、水疱、流水、结痂等为主要表现,其皮损特征具有多形性损害,倾向渗出,自觉瘙痒,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现代医学认为,过敏素质,外在物理和化学性刺激,以及精神神经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中医学认为外受风湿热邪,内由饮食失节,脾胃失调,湿热内蕴,内外相搏,发于肌肤而成本病。病机主要为湿盛,湿热互结而发病。因发生部位不同,从而有“漫淫疮”“旋耳疮”“四弯风”“绣球风”“胎潋疮”等的记载。【诊断要点】

1. 皮疹呈多样性,形态表现各异,倾向湿润渗出。现临床上根据病情和表现一般分三期(种)。(1)急性湿疹:可发生于体表各处,常对称分布,始为众多粟粒大红色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或水肿性红斑。因瘙痒剧烈,搔抓或摩擦后,疱破出现明显糜烂、渗液、结痂。损害边界不清,若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疱,脓液渗出则结黄绿色或红褐色痂,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程在1个月之内。(2)亚急性湿疹:为急性湿疹红肿、渗出减轻后,皮疹以丘疹、鳞屑和少量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见水疱及糜烂,偶有轻度浸润,病程在1~3个月之内。多由于急性湿疹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或迁延所致。(3)慢性湿疹:病程3个月以上,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也可一开始炎症即呈慢性过程。皮损为暗红,或棕红色斑,皮肤粗糙、抓痕、血痂、浸润肥厚,部分呈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周围可有散在性红斑、丘疱疹等。皮损常在一定的诱因下急性发作。

2. 皮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暴露部位,以及阴囊、会阴、肛门等处。

3. 皮疹呈多形性,始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搔抓破后出现糜烂、渗出、结痂;慢性时肥厚、苔藓样变、鳞屑。

4. 瘙痒明显。

5. 病程不定,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治疗方法】

1. 外治法: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少时,用炉甘石洗剂及炉甘石连芷散洗剂;有渗出且多时用3%硼酸溶液,或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黄柏、黄连、马齿苋、地榆、苦参等单味或复方煮水冷湿敷,也可用连芷散、三黄粉、枯黄散香油调敷,或粉剂直接撒于患处;慢性期用5%~10%黑豆馏油软膏、氧化锌膏等。

2. 中成药:急性期龙胆泻肝丸6g,2~3次/日;亚急性期防风通圣丸6g,2次/日;慢性期参苓白术丸6g,2次/日。

3. 中医辨证论治(1)热重于湿(相当于急性期)

症见:发病急,病程短,病变部位早期潮红焮热,轻度肿胀,继而丘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浸水淋漓,瘙痒不止。可伴心烦口渴,身热,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脉弦滑或弦略数。

证属:热多湿少,热重于湿。

治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白茅根30g,生地15g,大青叶15g,生石膏30g,车前子10g,白鲜皮10g。1剂/日,水煎服。

加减变化:毒热偏盛口干舌红者加紫草、牡丹皮各15g;渗液黏稠加黄柏、黄连各10~15g;脓疱者加蒲公英、鱼腥草、野菊花各15~30g。(2)湿重于热(相当于亚急性期)

症见:急性发作后,或起病较缓,皮损以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为主,皮肤潮红,糜烂渗出。伴有纳食不香,身倦,大便不干,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滑或弦滑或缓。

证属: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

治则:健脾除湿,佐以清热。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白术10g,茯苓皮15g,薏苡仁15g,黄芩6g,栀子6g,陈皮6g,泽泻10g,苦参10g。1剂/日,水煎服。

加减变化:热盛者加黄连10g、地骨皮15g、地肤子30g;湿重者加藿香10g、茵陈30g;夜眠不佳者加珍珠母、龙骨各30g。(3)血燥证

症见:病程日久,皮损粗糙肥厚,表面可有抓痕、血痂、鳞屑、颜色暗或色素沉着,搔抓明显。可伴皮肤干燥,口干。舌质淡或略暗,舌体胖,舌苔白或薄少,脉沉滑或细。

证属:湿少热轻,阴血内燥(血燥证)。

治则:养血润燥,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10g,鸡血藤15g,赤芍10g,白芍10g,生地15g,刺蒺藜10g,丹参15g,丹皮10g,茯苓10g。1剂/日,水煎服。

加减变化:瘙痒明显者加珍珠母30g、白鲜皮15g、地肤子30g;气虚者加黄芪20g、太子参10g;夜寐不安、口干便结者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0g、夜交藤15g;夜间痒甚、皮肤肥厚者加全蝎2g(冲)、地鳖虫10g、乌梢蛇10g。【典型病例】

赵儿,男,3岁,2007年4月3日初诊。颜面及耳周反复红肿、瘙痒、渗液、结痂已2年余,其家长代述,出生40天即头面颈项出现湿疹,经治疗时轻时重,但一直未彻底消除,近5个月来病情转重,皮损局限在颜面及耳周,尤其下眼睑处,发作时渗液津津,又肿又痒,每每影响患儿看视,先后到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地诊治多次,用药诸症多可缓解,停则如初,家长着急,患儿痛苦,最后辗转至我处。根据病发于上,反复红肿、瘙痒、渗液、结痂这一特点。当属湿疹之湿热互结型。首先停用其他药物,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外用清热消肿类洗方,黄柏、黄连、甘草、芒硝各30g水煎洗或冷湿敷。因其年小,选免煎中药颗粒剂(三九公司生产)试服5剂,黄连3g,薏苡仁10g,地肤子10g,地骨皮10g。水冲服,1剂/日。

二诊:患儿能够配合,药物顺利服完,上方加石膏30g,何首乌10g清热养阴止痒,15剂,水冲服,1剂/日。

三诊:自中药治疗以来病情稳定,未有大的反复,患儿也能坚持服药,药已中的,后在上方基础上随症稍有加减连续服用4个月,病愈。随访至今已如常人。【预防与调护】1. 急性期皮疹泛发,或继发感染,或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烦躁等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住院治疗。2. 掌握湿敷技巧:①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偏于急性皮损表现者适宜冷湿敷;慢性湿疹适宜温热湿敷;慢性肥厚性湿疹适用热罨包法。②湿敷的面积不能过大,水肿、渗出明显时可作持续湿敷。③中药如黄连、地榆、黄柏、甘草、白矾等浓煎湿敷,效果颇佳。3. 尽可能寻找致病或诱发加重的原因,如食物、药物、吸入物等,以避免之;对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思想情绪、性格偏好等方面的因素也要进行细致了解与分析。4. 避免不良刺激。内衣宜穿着柔软舒适的棉织品为佳,急性期忌热水洗烫,无度搔抓,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感染。5.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劳累,禁忌辛辣、酒腥、动风及可能诱发加重病情的食物。6. 辛温发散之品如荆芥、桂枝、羌活等药物宜慎用,以免皮疹扩散加重。按:湿疹临床上非常常见,无论老幼,皆可罹患,渗液津津,瘙痒难忍,甚是痛苦。临症发现对于泛发性、全身性、急性期的湿疹患者,中药辨证内服、外洗,结合外用药,一般15~30日内多数痊愈,在治疗过程中要抓住湿疹发病机理——湿邪为盛这一特点,重用黄连10~20g,黄柏30g,甘草15~30g,地骨皮15~30g等药清热祛湿,对症状控制有较好的效果。而慢性湿疹,皮疹多较局限,每每缠绵日久,时轻时重,难以去除,对于该类患者,疗效较差,有效率在70%左右,且容易复发,为了提高疗效,局限性、慢性、肥厚性的湿疹,在坚持使用内服清热利湿滋阴润燥,如黄连、黄柏、地肤子、茯苓皮、甘草、何首乌、五味子、防风等的同时,用艾条灸患处,1次/日,每次2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也可连续施灸,对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临症发现,急性期、头面部湿疹往往容易痊愈;而慢性、发于手足四肢部位的湿疹则缠绵难愈。这可能与手足暴露在外,易受到各种外界刺激有关,因此,要尽量避免冷热、污染、化学物、洗涤剂等的刺激,保护皮损面以减轻症状。

六、玫瑰糠疹

【概述】

玫瑰糠疹是一种病因未明以红斑、鳞屑为主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为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的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糠状鳞屑,病程有自限性,一般持续4~8周而自愈。但也有经久不愈的情况。预后良好。【诊断要点】1. 好发于春秋季,多见于青壮年。2. 部分病例出疹前可有低热、全身不适、头痛、关节痛等前驱症状。3. 母斑(前驱斑),开始为丘疹,1~2日内迅速增大,圆形或卵圆形橙红色斑,略隆起,上覆细小鳞屑,直径2~10cm,边界清楚,中心有痊愈倾向,躯干或四肢近侧为皮疹常见部位。4. 继发斑,在母斑出现1~2周以后,继发斑疹成群发生,形态与母斑相似,大小不等,多较小,常呈椭圆形,对称分布。5.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微痒,颜色逐渐变淡。6. 有自愈倾向,一般病程4~8周。但也有数月,甚至7~8个月不愈者,自愈或痊愈后一般不复发。7. 偶有少数病人开始皮损为红色丘疹,很快互相融合成斑片状,伴有剧痒,则为丘疹型玫瑰糠疹。【治疗方法】

1. 中药验方:祛风换肤凉血方。

白蒺藜30g,地肤子30g,何首乌30g,补骨脂15g,甘草15g,地骨皮15g,生地15g,紫草12g,防风15g。水煎服,1剂/日。

经300例患者治疗总结,可缩短病程2/3以上。

2. 光疗:近年来,应用光疗机治疗,效果良好,从110例泛发型玫瑰糠疹患者治疗观察,使用红斑量,每周2~3次,一般5~8次,即可痊愈,若同时服用中药,效果极佳。

3. 外用剂,主要用炉甘石剂,本人喜欢配制:10%氧化锌加5%硫黄加5%水杨酸膏外用,效果也佳。【预防与调护】

1. 与下列疾病的区别(1)银屑病: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肘膝部,有银白色鳞屑,病程长,易复发。(2)脂溢性皮炎:皮疹好发于头、面及胸部,头发部位皮疹可见油脂状鳞屑,可有脱发,躯干部位皮疹无特殊排列特征,也无前驱斑。(3)花斑癣:在躯干部位皮疹排列无特殊性,鳞屑直接镜检阳性。(4)梅毒:斑疹性梅毒损害大小一致,并很快变为淡棕色,无鳞屑或仅有少许鳞屑,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清反应阳性。

2. 因为本病有自限性,故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按:玫瑰糠疹采用中药内服有确切疗效,经600例统计分析,7~15日治愈率在90%以上。临床经验:处方中含有何首乌、补骨脂、甘草、地骨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