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8:04:45

点击下载

作者:杨锦麟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杨言

杨言试读:

序:最后的侠士/徐列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创办时,“有报天天读”已经闻名遐迩,一个显著的例证是,广州大排档的服务生们都能认出这个读报的“糟老头”――杨锦麟。自然地,他也就被纳入到我们的拟访名单中。没多久,记者任田小姐妙笔生花地使之跃然纸上――第三期的报道中出现了老杨的形象。同去采访的何三畏先生,此时正在主持“来信”栏目,我请他向老杨约稿,点评一下每期的封面文章。也许是初次相见的两位时评家互生了好感,老杨爽快地答应了。谁也没料到,这一写就是十年。

一个专栏写了十年,这在当下的纸媒已不多见。是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而非此人不可吗(已有读者提出疑义)?似乎也说不上。三百字的“来信”,换个人也能写。我想,双方最终无法割舍的还是一个“情”字。

老杨是性情中人,豪爽义气。他喜欢什么,便会倾注全情义无反顾,这时的他,是一个不会说“不”的人,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南方人物周刊》有幸成为他的“情”刊,于是,“来信”一写十年,且将源源不断地写下去。

事实上,我给老杨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十年前的某一天,老杨到广州,那时《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不久,他的来信也才刚刚起笔,但他在“有报天天读”上的大力推介,让一本新刊广为人知,我为此心存感激。那天,我开车带杨子、静波去老杨下榻的酒店接他出来吃饭,因为一时找不到停车位,只能请他们二位去大堂接,我在车里等。待见到老杨,他第一句话就是:一位“党工”啊!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他解释,党的工作者!显然话里带着怨气――架子大啊,让手下来接。等上车后,他发现我竟是司机,而且开的是私家车,那股怨气顿时烟消云散。

是夜,他喝得很high,我们也聊得投机,友情便在那晚播下了种子,历经十年风雨,愈发根深叶茂、相生相依。

情生情动向来都是感性的,唯有相同的价值观才能使友情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过往的二十多年,南方报业作为中国传媒界的良心,令众多知识分子心生敬意、呵护有加,老杨自然是其中一分子。通过与《南方人物周刊》的结缘,他认识了左方(《南方周末》创始人)、范以锦、江艺平等众多南方报人,共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之后,凡“南方”有约,他都欣然前往――主持论坛、参与公益、为书写序,不一而足。他甚至带着摄制组,在289大院拍下了关于《南方周末》的专题。该片因故未能播出,他一直耿耿于怀。这倒不是因为辛苦的劳作没能得到回报,而是片中寄托了他对中国新闻界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对289大院最后几缕清流的敬意。《南方人物周刊》创刊半年时,我因某期封面文章出事被降职,老杨第一时间在自己主持的栏目里含蓄地播报了这一消息。之后的“有报天天读”里,《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时常被他重点推荐,有朋友还告知,该栏目多次提到我。我知道,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南方”的致意和对管制的蔑视。这之后的“来信”已经不仅仅是三百字的约稿,而是他和《南方人物周刊》的一个约定:再难也要坚持,只要你们继续出,我就一直写。

作为从内地出去的香港传媒人,老杨最能体会新闻自由的可贵和大陆传媒人的困境。一次饭局上,聊到我正面临的某种出局可能,老杨潸然泪下,并嘱咐我的同事,你们一定要好好保护他。这个坚强的汉子情到深处还原了纯真的本性。

在一个功利至上的欲望年代,老杨重情重义,不媚权贵,秉持理想而行,从而造就了这个时代最后的侠士。这份精神的馈赠与情感的力量让我受用终生。

十年,命运起起伏伏,“人物”依然前行。我相信人心的力量,相信只要有老杨这样的人,希望就会永存,社会才不至于那么不堪。

多年后,当老杨把一篇纪念其父的万字长文托付给本刊时,亲自操刀的我不敢怠慢,将大作略做删节,发在了本刊的著名栏目“逝者”上。过后,有同事开玩笑:徐老师这是以权谋私啊,“逝者”都是1个P,这篇文章却用了4个。我说对,我是以权谋私,但比起老杨对《南方人物周刊》付出的心血,这4个P的篇幅又算得了什么!

人世间总有一种情是无以回报的。

因为它不需要回报。

多几个王岐山

第8期

寻找中国新生代政治家的定位并不容易,如果没有苦难的“文革”十年,没有艰难的知青岁月,没有天降大任之前的各种历练,阅历似乎是不完整的。

王岐山的经历据说很杂,下乡知青、历史研究者、政策智库、金融界、政界、从中央到地方、从天涯海角到首善之区⋯⋯近些年,他的名字,总是和临危受命、危机处理挂在一起。

他作风干练,不拖泥带水;务实,不回避矛盾。老百姓因此信任他。他曾经解决过许多难题,前面仍然有许多难题在等着他。

王岐山是劳碌命,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都是劳碌命,提升执政能力,赢得人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没有一点劳碌命的付出是不行的。

多几个王岐山,这是老百姓最谦卑的期待。

大时代・极客・王子云

第10期

极客是新世代的新概念。没有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没有宽松的政治环境,没有相对公平的创富氛围,很难想象,中国能够拥有产生极客最起码的生存土壤。极客们“希望改变世界,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旺盛企图心,并没有遭遇不分青红皂白的政治打压。人们对他们行的注目礼,更多是源于尊重与认同,而非来自小农经济时代的五味杂陈。

极客的赤子之心和老一辈读书人的表现特点迥异。极客善于和机器互动,但像王子云先生这样的传统读书人,却不能不和人打交道,而他们所接触的人,未必都是大写的,多半经历过荒唐岁月的炼狱和难以想象的屈辱⋯⋯

固然羡慕极客,但和传统读书人相比,后者的思想境界或许更令人心往神驰。

传统读书人澹泊清高,不忮不求;而极客们的积极进取、无所畏惧,是大时代变迁的浓缩。

极客是我们的未来,王子云是我们的楷模。

反智・周星驰・反思

第11期

一句南岭粤地的粗俗俚语,一个香港电影艺员,在通俗文化领域一跃而起,居然成了足以影响中国的先驱者和先行者。无厘头和周星驰因此成为中国新生代的精神图腾和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只有在反智的年代,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迹。

无厘头文化,已被无限演绎和延伸,它颠覆了传统的政治说教模式,成了新世代尽情表达“黑色幽默”的情绪管道。无厘头和周星驰因此被附加了原创者无法预期的厚重。周星驰和他的无厘头,无论是被视为有深度还是肤浅,其更深层次的意涵,就是对现状的无奈和对现实的反讽。

世界顶级拍卖行索斯比,最近成功将因整日到处胡涂乱抹而被称为“九龙皇帝”的曾灶财一幅天马行空、鸡飞蛇舞的字墨高价卖出,这对当下流行的无厘头现象,作了耐人寻味的诠释。

太多的反智和反讽,让整个社会有必要认真面对,认真反思。

时势造英雄

第15期“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一句领袖的教导,在被视为浩劫的岁月里,曾是所有中国人天天琅琅上口的最高指示。愚昧时代的英雄,往往与威权和偶像等量齐观,而群众更多时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所幸,愚昧年代的荒唐已一去不返。改革的年代,“英雄辈出”的习惯用语被赋予真实的意涵。很多时候,“英雄”只是过眼云烟,人们能够记住的并不多。

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不是高高在上的先知,也不是唯唯诺诺的代言人,而是无私无畏的先行者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捍卫者。他们都是普通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是昙花一现的“英雄”。

25名来自普通人群的英雄,不再是刻意捏造的精神图腾,而是中国充满自信走向未来的时代音符。

这千古绝唱,远比但丁《神曲》、荷马史诗震撼人心。

漫画死了,冰兄永存

第16期

廖冰兄说,中国的漫画死了。其实,已死的还有很多很多。

能够造就廖冰兄的是那个时代,七十余年的漫画生涯跌宕起伏,多半是悲剧与悲怆。1979年,他的“自嘲”和“噩梦录”等反思作品,轰动了海内外。十年浩劫在廖冰兄的笔下,其震撼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自嘲”那一位破坛而出的“我”,其实更多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的写照。惊喜之余的难以置信,恐惧之后的瑟瑟发抖,或许就是历尽劫难之后千百万个知识分子记忆深层的意象。

一幅漫画,能让多数观画者痛哭失声,这就是艺术的震撼。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一幅漫画能够这样催人泪下、撼动灵魂了。

廖冰兄只会记忆时代和民族的苦难。

文化人的激情、信仰、理想、责任不在了,这和耿直的文化人的稀缺有关。

中国漫画死了,但廖冰兄的精神与风骨永存。

潘岳如何知难而行?

第19期

潘岳掀起的“环保风暴”,顿时将自己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仕途畅顺的潘岳,或许只是中国政坛的异数。毕竟,在现实的中国政坛上,潘岳也只有一个。

为政者潘岳,和记者潘岳、学者潘岳、智囊潘岳、理论家潘岳,似乎还有明显的差距。差距并不在潘岳自身的学养、素质、内涵,而在于生存环境和氛围。

理论的天马行空和政治的冷峻现实迥异,议政的畅快淋漓和参政的如履薄冰仍有天壤之别,人们更关注风暴之后的环保实效以及潘岳将如何继续知难而行⋯⋯

潘岳会是另一个李金华吗?

不由得想起他那首充满悟性的词句:一入宦海,惊破孺子耕梦,君子十年惧井绳⋯⋯

库恩不是斯诺

第20期

给在世的领袖写传记,需要的不只是写者的智识和勇气,也不只是史海钩沉的功力,除个人运气之外,更多的是多年在当地苦心经营的人脉网络和布局。

作者在政治禁区游刃有余,俯拾皆是的是处处玄机,他的功力令人肃然起敬。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领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和中国读者见面,满足所有人先睹为快的强烈欲望,至少在商业行销和新闻炒作上,库恩这一次是成功的,传记在领袖家乡顷刻脱销就是明证。

中文版据说比英文版少了一些内容,幕后的新闻故事肯定精彩,可惜多数人暂时还无法看到。

把库恩视为斯诺,似乎言过其实,若是,则现在要当斯诺也太容易了。但如果叶永烈拒绝当助手的传言属实,则库恩和斯诺的距离就更远了。

看来,库恩真的不是斯诺,至少气质上不像。

老愤青,读书人

第23期

在中国,陈丹青是个异数。

在现实情境中,多数人更愿意保持静默,这种静默的背后是对现状某种程度的妥协,很少人敢慨言 “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此而论,陈丹青的确值得敬佩,因为他是第一个对不合理大声疾呼的人,不仅痛快淋漓地说了,而且辞职以明志。

都说陈丹青是一个老愤青,但他的言行表现,更像是一位真性情的读书人。陈丹青的身上,折射了当代愤青和传统读书人的共同特征:言他人所不敢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不能说陈丹青的辞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选择离去,更像是另一种“公民抗命”。他并不是体制的叛逆者,只是对体制某些难以治愈的痼疾感到焦虑。

焦虑而不是顾虑,这就是别样的陈丹青。

只是当下的中国,陈丹青实际上并不多。

因为不多,更显可贵。

值得肃然起敬的民族

第25期

如果只是因为韩剧的流行而对韩国产生兴趣,会显然极为浅薄。

看看韩国人深情呼唤朝鲜半岛最终和平自主统一时的热泪盈眶;看看他们在捍卫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时表现出的大义凛然;看看韩国人在金融风暴期间,纷纷拿出自家的黄金首饰换取已经大幅贬值的韩币,力图为国家危难救急解困的义无反顾;再看看世界杯时的首尔,举国为自己的足球健儿摇旗呐喊,而观赛现场竟没留下一点垃圾的情形,你怎能不对这样一个饱经忧患却始终自强不息的民族肃然起敬呢?

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韩国都难以和她的近邻相提并论,但“汉江奇迹”早已被世界所认同,“儒家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在这里获得了几近完美的结合。

这就是一个国家之所以崛起的秘密。

由衷地说,这是一个值得肃然起敬的民族。

中国需要更多的李敖

第26期

李敖和凤凰卫视的结合,让华人社会,尤其是中国大陆的观众,第一次有机会直面他的风采。或许,大陆的观众能够从《李敖有话说》的别开生面,获得许多电视画面之外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李敖的肆意狂狷、目中无人,以及话语风格,未必会让多数人受领。深受“温良恭俭让”熏陶,总是被要求“夹着尾巴做人”的朋友们,对李敖更是多有批评,但人们不能不承认李敖做学问的认真严谨、评论时政的一针见血、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的确有足够的吸引力。

特立独行,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是李敖独具一格的标志。

中国还需要更多的李敖。

不间歇的疲惫感

第27期

只要想到我们今天思考和焦虑的,和19世纪末的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依然惊人相似,一种艰重的疲惫感就会油然而生。

于是,对今天的中国热、中国崛起、中国繁荣和中国机遇等各种盛誉,就会有一点下意识的自省心和戒惕心。

中国的贫富差距指数,早已超越了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在不和谐的氛围内,探求和谐社会的真谛,只会让人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真正意义的崛起,是民主法治的瓜熟蒂落,是公民社会的渐次成熟。是地球村的大多数人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魅力的由衷认同。

艰重的疲惫感,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只因有了这样不间歇的疲惫感,我们才有了迈向崛起的驱动力。

另一类民族英雄

第28期

让抗日战争的历史回归真实,原本是史学家和所有中国人最起码的职责。但这一最起码的职责,时至今日,对所有人,都还是一个沉重的课题。

将抗战六十周年锁定在老兵悲情传奇之上,话题尽管艰重,却也是别出心裁的切入,切入到一段几乎被湮没或被遗忘的记忆。

对那个“以三千多万中国人鲜血和尸骨为代价构筑的历史现实”,六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做过些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让仍然活在当下的我们感到羞愧、汗颜。

只是因为错综复杂的政治,曾经的英雄长期活在底层和边缘,他们曾经的浴血奋战,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勉强得到一个注目礼。

厚重历史的背后,还有许多一言难尽等待诉说。

让历史回归真实,在“另一类民族英雄”的刻画上找到了着力点。

历史毕竟不全然是扭曲和悲哀,我们应该感到宽慰。

虔诚的布道者

第31期

用布道者来形容贺卫方,以及越来越多的贺卫方们,的确是神来之笔。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布道者,是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但布道者精神早已湮灭,失却了传承。

正在逐渐迈向政治文明的当下中国,开始有人走出书斋,走向社会,为传播法治理念而奔走疾呼。这是一个大时代的进步,也是古老国度嫁接先进文明的开始。

人们注意到,一个以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为知识背景,精于公共事务的官员群体,正在中国悄然形成。精英政治、专家治国是时代的进步,但还需要整个社会对法治精神的接纳和认同。

布道者需要不辞劳苦、披荆斩棘,以及追求真理过程中的那一份虔诚。

贺卫方的虔诚,是所有中国读书人的虔诚。

布道者越多,中国就越有希望。

典雅的“革命”

第32期

革命这两个字,过往被赋予了太多色彩,只要一说起革命,就会联想到暴力。其实,革命也可以是很开心、很个性、很张扬以及很浪漫的。“超级女声”的拔地而起,被视之革命,很是典雅。

电视媒体迎来了个性传播的新时代。在此之前,由于传播形式和表现方式的一律化和一致性,有些言辞犀利的人,把这种千篇一律的激越和高亢,称为“肉喇叭”现象。“超级女声”的破茧而出,本身就是对肉喇叭的告别仪式。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终于有机会给普罗大众提供一个尽情宣泄个性的平台。人们惊讶,个性的舒展和张扬,是如此受人追捧,还有什么比“想唱就唱,想说就说”更让人感到无比快乐的呢?

不必给“超级女声”赋予过多政治上的牵强附会。

开心就好。难道共和国的公民们,就没有一丝半点开心的权利吗?

我们都是病人

第34期

将崔永元作为封面人物是适当的,但在崔永元前冠上病人的定语,让我心里不由得一阵酸痛。

崔永元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新形态,却因为越来越少的实话,离开了自己的节目。

崔永元之所以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是因为有太多的责任感,有很多人都拥有的良心、道德以及对社会严重错位的焦虑。因为执著而抑郁的大有人在,但因为主持电视节目,因为种种外部恶性刺激,致使主持人的人格和节目出现分裂,似乎是我们这块土地上独有的媒体现象。

到底是我们的社会病了,还是我们自己病了?

忽然想起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某君昆仲”⋯⋯

和晶说,小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信。

因为我们都是病人。

现代晋商启示录

第37期

明清两代,富甲天下、显赫一时的晋商盛极而衰,随风消逝,据说最大症结就是“官商跟进”。尽管权力运作是获取巨额利润的快捷方式,但官商勾结,历来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乃至不完全的资本主义形态中,诸多无法规避的商业悲剧的源头。

现代晋商的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彷徨顾盼,无所适从,如今竟聚焦在山西煤老板的身上。“官煤勾结”成了现代晋商――煤老板新的符号和图腾。

现代中国的营商环境,要求煤老板远离权力、远离官员,是不可能的。官煤勾结现象很难期待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根本治理,某种意义上,似乎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煤是黑的,血是红的,染血的煤块,据说都是易燃品,一点就着。

矿工兄弟和煤老板都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有人不相信。

斗争,妥协,对峙,和解

第38期

电影百年,中国出了个陈凯歌。

本期两篇介绍陈凯歌及其电影创作的文章标题,让甚少看电影的我有了思考的兴趣。

标题一:从对峙到和解。如果将此命题放大到一个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来解读,能够获得的启示肯定更多。

标题二:妥协不是坏事。在一个不断被鼓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政治氛围里,妥协几乎就是投降主义、机会主义的代名词。但妥协真的不是坏事。

换了脑筋后,人们终于明白,妥协是辅助社会稳健前行的润滑剂。没有妥协,很难达致谅解和包容,和谐社会充其量只是愿景。

厌倦了无休止的争斗之后,需要学会妥协,应该鼓励和解。

霸气凯歌明白了妥协不是坏事,实现了从对峙到和解的飞跃。

我们呢?

有滋有味的四川人

第39期

很喜欢这一期专题。大气,浑然一体,有味道,有格局。

四川人是天下的盐。没有四川人,没有四川人的盐,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肯定索然无味。

川味等于盐味,或者多半是盐味。生产井盐的盆地,却有海洋文化的视野,活得自在从容的四川人,拥有道家文化的精髓。

没有蜀国的存在和挣扎,没有刘氏和诸葛亮对中原的向往,《三国演义》就不知如何下笔;没有明末清初的那一次血流成河,就难以形成有川味的移民文化;没有保路运动的振臂高呼,近现代史的那一页也许不会如此波澜壮阔。

四川出名人,也出美人,川妹子是美女的代名词。

美与丑,各人的审美标尺或有不同,但关键在于有味,没有那一点盐巴,味道难以显现。

恰到好处的盐味,有滋有味的四川人。

毁誉参半何祚庥

第40期

这年头“牛人”不少,“圣人”很多,头顶各式光环者,更是不胜枚举。

信息传播时代,成名立万的道路很多,标新立异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何祚庥先生不在此列。只是,他时常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反潮流精神,因此人们会在他名字前面冠以许多和科学院院士相关或不相关的头衔,比如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乃至反伪斗士,还要在其后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再加上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或许更能符合这位充满斗志的老人的性格。

说何祚庥复杂,是因为他喜欢揭短,喜欢打假。很多人不喜欢他,说这老头好管闲事,而且执着。

一句话,毁誉参半。

管他是“牛人”还是“圣人”,毁誉参半,就是最好的评价。

请永远记住他们

第41期

中国矿工入选年度人物,让我感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三十多年前,曾在福建西部和一群矿工有过一次邂逅,他们的朴实真诚、古道热肠,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再之后,不少下乡的同伴当上了煤矿工人。那个时候,握锄头的手和握煤镐的手是不一样的,甚至对他们有难以言表的羡慕。因为自己是黑五类出身,居然连下井挖煤的权利都没有。现在想来,也许真的是幸运。

中国的煤矿工人――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农民占主角的群体,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之上,却多半是和矿难联系在一起,满目触及的是无奈与无助,以及失去亲人的悲泣和绝望。

我不知道那些长眠在井下的矿工兄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曾发出过绝望的呐喊。

中国矿工,请永远记住他们!

一位有“听德”的老人

第42期

纪念和缅怀汪道涵先生的文章不知凡几,不约而同都将他尊称为智者、儒者、哲人。在台湾享有的盛誉,接近当年的周恩来。

汪道涵首先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但几乎所有的海外舆论,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或者以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怎么可能那么温和、儒雅、宽厚包容、气度非凡呢?尤其是他特别能换位思考地理解人、体谅人,他真的是一位很有“听德”的人。

很少有人被誉为有“听德”,这是一种境界。

汪道涵非常愿意倾听台湾人的委屈和抱怨,他对台湾以及台湾民众的爱是真诚的,这点真诚感动了许多人。因为这样,他知道得很多,也思考得很多。关于中国的八十六字论述,如果没有最起码的“听德”,是无法一挥而就的。

智者已经远行,当下的政坛,真希望多一些有“听德”的人。

没有人会忘记1976

第44期

人们不会忘记1976――中国当代史的分水岭,从黑暗年代走向光明的里程碑。

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很多事。周恩来、朱德走了,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清场后,邓小平再度被罢黜,地火延烧;唐山大地震,20多万生命埋葬在废墟瓦砾中,天怒人怨;毛泽东去世,华国锋接班,四人帮垮台,濒临崩溃边缘的共和国否极泰来,绝处逢生。

一切从1976年开始。“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被冲破之后,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初试啼声。

十年浩劫的终结,已过去三十年,共和国历史上深重的灾难,迄今仍然无法说清。

可以理解的是失语,无法理解的是忘却。

这个善于集体遗忘的民族,还会重蹈历史覆辙吗?

艰难玉成郭德纲

第45期

几乎所有大陆的媒体都在竞相报道和评论郭德纲。

长达十年,始终默默无闻、挣扎求存,没有一家媒体对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给予最起码的关注,但如今郭德纲和他的相声,走出了“非著名”的围城。据说,所有名人在未成名之前,都有这样的辛酸⋯⋯

艰难玉成郭德纲,实为不易,尤其是快餐文化盛行不衰的当下。郭德纲的相声,只是对传统的全面回归,只是想娱乐大众。其实,经常让大众开怀大笑也是“维稳”所不可或缺的。

郭德纲们的异军突起,是大众对歌颂型相声的厌烦和唾弃,是对全面回归传统的渴望和期待。

不担心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票房,唯一担心的是郭德纲的受宠若惊,缺乏定力,无法自持。在今天的媒体追逐下,捧杀一个人,实在太容易。

让郭德纲继续说相声,别让他太早露出疲态。

拜托了,各路媒体。

与共和国一起沉浮

第48期

知青沉浮录,勾起了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持续30年,1800万人参与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大迁徙。结局和开始迥然不同,只有少数人是幸运儿,多数人的命运依然坎坷而曲折。

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本期知青沉浮录不仅记录了知青一代的精英崛起,也给沉入底层的、几乎被遗忘和边缘化的大多数人以最人本的注目。我们看到同时代人的千差万别,看到大多数人依然沉淀在社会底层,承受改革的阵痛,沉默着,挣扎着。

拥有同样记忆的我,更多的是感伤。

忘却了知青一代的记忆,共和国的历史将残缺不全,更无法展示真实。知青的命运和共和国的命运一起沉浮。

有人说知青一代是那个时代的祭品;也有人说,火红年代,青春无悔。

突然想起“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句。

历史经常这般轮回。

从犬儒与浮躁中挣脱而出

第51期

当下中国,要寻觅出众望所归的青年领袖,难度很大。

任何时代都需要青年领袖,尤其是告别权威、走向多元的今天。

缺乏时代坐标的青年领袖,很难获得最基本的群体认同。

六七十年代生人是旧世代和新世代的连接体。《南方人物周刊》承认他们的缺陷:知识精英群体的缺席,工商业青年精英的崛起,当然还包括在快餐文化氛围中的囫囵吞枣,性以及政治意识的早熟,还有急功近利、玩世不恭、精神阳痿、犬儒思维和找不到宣泄口的浮躁⋯⋯

纵然有很多缺陷,但和他们的前辈相比,这些缺陷似乎殊为难得。而在政治威权领地之外的百舸争流,恰恰证明了这一世代的活力。

他们不甘蛰伏,不愿沉沦,渴求从犬儒与浮躁中挣脱而出。

这才是这一代青年领袖之所以有资格领跑未来的理由。

“湘军”的江湖地位

第52期

让数亿观众牵肠挂肚的“超级女声”,它的摇滚,它的呐喊,和诸多“粉丝”的如痴如狂,惊动了同业,惊动了高层,争议声、赞誉声不绝于耳,从去年延续到今年,可能还要延续下去⋯⋯

不由得想起改革开放之初,内地对深圳特区形形色色的质疑、责难、攻击,也有如丧考妣者泣不成声,仿佛天要塌下来了⋯⋯

备受争议在多元的社会氛围里,突显了某种程度的宽松和包容。因为只要还允许争议,就不会有蛮横封杀。而能让所有争议和坚持并存,才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将目标锁定在“超女教父”魏文彬身上是不够的。只有魏文彬一个人敢吃螃蟹也是不够的。

魏文彬带出了他的团队,带出了“超级女声”,带出了骁勇善战的“湘军”。中国电视史上从此牢牢奠定了“湘军”的江湖地位。

偶像30年:从单一到多元

第53期

将记忆凝固在1976年,或者努力让自己的记忆不再往1976年之前的“火红年代”挪动,都需要用极为坚强的意志加以约束,才能勉强做到。当下就是如此。

锁定在1976到2006中国大陆明星改朝换代上,是明智的选择,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很难理解,在终结了单一偶像崇拜的1976年之后,十多亿中国人,在其后三十年的光阴流逝中,是怎样继续苦苦寻觅政治偶像替代物的。

三十年居然有三十个符号人物,这是走向多元化时代的重要象征。从毛泽东到李宇春,是时代的进步。

如果没有1976年,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将要改写,我们也可能依然只有一种符号,政治的符号。

符号的更迭,符号的多元,明星的改朝换代,说明中华民族是有反省能力的。

可以拒绝回忆,但很难不让人们思想。

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

第56期

对德国的价值认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立场,但绝大多数人对纳粹德国曾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依然记忆犹新。

整整六十年,德意志民族不断地向世人认罪、赎罪、赔偿、道歉、反省和忏悔,因此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这是一种毫不做作的虔诚。诚实和坦然,早已融入了德意志民族的性格,使其获得了自尊心、荣誉感和优异的制度文明。

一个从战争废墟中和平崛起的德意志民族,因此书写了现代史上分裂国家首次实现和平统一的历史记录。

德意志民族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对纳粹主义的批判,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没有选择刻意遗忘。

历史从未出现断层,也无须苦寻记忆的碎片。

一个善于反省和忏悔的民族,才真正具有和平发展的潜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希望。

咱们真的崛起了吗?

第58期

感谢白晓虹,感谢她为了真实所做的一切努力。

还记得1993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色冒险号”事件吗?也是一名女记者率先向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偷渡客的惨状。

2004年2月5日莫克姆海滩23名绝望的中国拾贝人的枉死,2000年多佛尔港53名中国人被活活闷死⋯⋯发生在英伦三岛的惨案,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可以用所谓特有的文化及经济因素,来解释闽北粤东浙南地区此起彼伏的海外偷渡现象,但本期封面文章发现,中国偷渡客的队伍,增加了新的面孔,有了来自东北、华北、华东的下岗工人⋯⋯

沦落异域他乡的中国偷渡客,已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最直接的受害者。

掩卷陷入沉思:咱们真的崛起了吗?

我为“唐山孤儿”热泪盈眶

第59期

据说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很敏感”。“很敏感”的唐山大地震,几乎可以和古罗马时代庞贝古城的灾难相比拟。

这场灾难留下了4204名孤儿。 如实描述4204名孤儿的成长,找寻脆弱而坚强的生命在过去三十年的痕迹,没有任何敏感,只有深深的感动,还有难以言尽的感恩。

除政府伸出援手之外,还有更多普通人家,给唐山孤儿提供了温暖,那是不需要政治说教的人文情怀,是人性的本真,是善良的、没有任何铜臭味的爱。

普通的唐山孤儿,和我们一样,但比我们坚强。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诉说的就是一句话――一定要活下去。

断定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很敏感”的朋友,看了这一期文章后,相信对“敏感”这个字眼会有迥然不同的解读。

至少,在读完“唐山孤儿”之后,我已热泪盈眶。

石头也疯狂⋯⋯

第60期

我们曾经很严肃, 似乎严肃才有思想。其实,不同颜色的幽默,尤其是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俨然已是不可或缺。“疯狂的石头”就是这样,价廉物美,充满意想不到的荒诞。

草根文化应运而生,通俗文化以“搞怪”的方式粉墨登场,这也是风云激荡年代的需求。我们不仅需要石头的疯狂,更需要从疯狂的石头中,忘却现实的荒诞,去寻觅每个人心中那一块消失已久的翡翠。

比一般石头精贵的翡翠却让人焦虑。焦虑感倍增,是整个社会失衡之后的必然病症。

活人不能叫尿憋死,但焦虑却能憋死活人。

片中包世宏因为焦虑患上前列腺炎,排尿甚困难。

认真想想,我们还不都是一个“鸟样”。

向随心所欲告别

第61期

随心所欲“打扮”历史,向来为政客或政治帮闲者所热衷。

历史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寻找真实是历史学家毕其一生的追求。但很多时候,历史学者只能无奈地给伪造或“打扮”历史的政客和帮闲者提供颜色与涂料。“呼唤良知”,常常是他们午夜梦回时的仰天长啸。

毕竟,中国历史上的司马迁只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爱之不增其善,憎之不溢其恶”,曾是历史研究者的可遇不可求,在是非不分的政治混沌时代,尤是如此。

还蒋介石以真实面貌,因此成了还原历史真实最直接的检验。

一个曾经被漫画化、污名化的政治枭雄,终于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他从蛰伏到跃变的真实面貌。

但愿这种“解密”不是个案,也不是昙花一现。

跃然纸上的赤子之心

第62期

我无法确认,将丘成桐作为封面人物之后,本期杂志会不会禁止进入北大校园。但我确信,“五四”精神尚未泯灭的北大,依然有坦然面对和包容一切的雅量。

未曾料到丘成桐给中国教育界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他在数学研究领域里的影响。

无法臧否北大与丘成桐之间的争执孰是孰非,但温家宝对丘成桐的批评意见予以亲笔批示,似可解读出若干重要讯息。

丘成桐的批评意见是否切中要害,就像破解庞加莱猜想一样,可能还需要更多实证。我们对破解中国教育体制积弊的“庞加莱猜想”翘首以待。

这年头,能像丘成桐这样快意恩仇的读书人实在不多。至少他还保留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无惧权势、勇于谏言的风骨。

如此跃然纸上的赤子之心,足以令我们这里的很多所谓知识分子汗颜。

过度压抑的社会是病态的

第63期

压抑的不只是性。

李银河说,在性的问题上,中国刚刚走出中世纪。这位某些人眼中的“布鲁诺”,挑战的是大多数国人心灵深处的隐秘,以及性欲的挣扎和对正常性宣泄的呼唤⋯⋯

我在记忆里迅速搜寻中世纪的符号,于是,黑暗时代、宗教裁判所等逐一浮现脑海。而听说中世纪的中国,对性的态度比今天还要宽容。

在风口浪尖的性研究者,承受的歧视、偏见和压力可想而知。

压抑是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适当的压抑和克制是和谐社会的必须,但过度压抑的社会一定是病态的社会。

李银河说,一个不合理的社会是一个压抑较多的社会,这位“太不拽”的李银河坦率地说,中国现在就属于压抑太多的社会⋯⋯

我们真的太压抑了。

除了性,还有别的。

多重性格组合的官员

第64期

大千世界,很少人是纯粹的。

尽管前文化部长刘忠德担任过很多“前”重要的职位,却很少有“前”高官能够像他这样成为杂志的封面人物。

记者的报道中,以及在他的许多言谈中,他显得很慈祥,但在某些领域和问题上,他却态度强硬,那是意识形态的强硬。

刘忠德对高雅与通俗、精华与糟粕、做人与做官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极为专业地审查各种作品、节目过程的坦白,让我们对双重性格组合或多重性格组合的理论,有了更贴近人性的诠释。

像刘忠德这样的人,中国还很多。

我们尊重甚至敬佩刘忠德在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上的择善固执。只是不理解,这位坚信马列的老布尔什维克,为什么会说自己的遭遇也可能很惨,很可能变成历史里的反面人物?

有产,无产,负资产

第66期

执着检视1976年后中国社会的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是《南方人物周刊》今年的亮点。

没有前三十年对贫穷的切肤之痛,就没有后三十年告别无产的义无反顾。

从“贫穷光荣”到“致富光荣”,仅仅 “一念之差”,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古老而贫穷的中国大地,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富扩张狂飙”。

告别无产,但还没有完全告别贫穷,可以尽情享受从无产到有产快感的人,还不是社会全部。我们还有弱势族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日增,稍微一不留神,有产阶层便有可能蜕变为负资产的“负翁”。负资产的痛苦指数,远比无产要高,比如“房奴”。

吊诡之处在于,负资产阶层的革命性早已萎缩,再也没有无产者打破枷锁的勇气。

告别无产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留学改变了中国什么?

第68期

对“留学改变中国”的说法,多数人不持异议。

应该感谢晚清政府当年接受了容闳申请派遣留学生的条陈,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史的序幕。虽然他们未必知道,打开这扇门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如何重大。

真正改变近代中国发展轨迹的,是那些吸收了西方社科理论、哲学思想的归国留学生,例如严复、孙中山、鲁迅,以及其他有留学经验的政治精英⋯⋯毛泽东是唯一的例外。

当代留学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代海归们给改革开放的中国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但在政治领域里却几乎无所作为,以至于被陈丹青视为工具人格。

不妨深思:留学改变了当代中国什么?当代中国还需要海归们改变什么?

但见那一抹落日余晖

第69期

施明德大概从未想到,在岁月沧桑、暮色黄昏的深秋,自己居然成为大陆媒体的封面人物。

人们当然记得,为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政治目标,他整整坐了二十五年牢,却至今还有自己的坚持,在“民粹政治”甚嚣尘上的当下,率先作出了理性选择。

九月深秋的登高一级呼,“台湾红”顷刻化作红花雨,红衫军成了反贪腐的新图腾,台湾中产阶级终于有机会表现出他们的激情、理性和守法有序。九月九日风雨无阻,九月十五日围城之战,十月十日天下围攻⋯⋯已成为华人社会政治转型过程的经典画面。“施明德现象”自可做出色彩斑驳的解读,但他对民进党沉沦的鄙弃,对反贪腐的执着,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2006年台北的那一场秋雨,那一袭红衣,那一片红色海洋,让世人见证了那抹落日余晖的灿烂。

酷!1976年生人

第71期

本刊今年数期封面围绕1976年而展开,看得出是一种理念的坚持和执着。

至今谈起1976年仍然有些敏感,但其实,它是共和国历史的分水岭。当年,“文革”浩劫结束,经济崩溃、政治失序的中国悬崖勒马,执政党对极左思潮痛定思痛,酝酿拨乱反正。

1976年生人,不必再担心“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困扰,他们蔑视权威,反感说教,对利益诉求毫不掩饰,对人生的价值开始有了自己的个性追求。他们是共和国第一批新人类。

三十而立,未来二十年是中国战略发展的机遇期。

余世存说,1976年生人有自己的代际使命,在他们这一生中,肯定有事。

国脉延续,大事未央;风华正茂,生逢其时。

走,我们“恶搞”去!

第74期

迄今为止,至少有三本周刊选定的年度封面人物都和网络有关。美国《时代周刊》的“YOU”,香港《亚洲周刊》的“中国网民”以及《南方人物周刊》的“胡・钰.COM”。

显然,不同的视角,都将目光集中在网络以及伴随而来的传播载体和手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网络红人的群雄并起、“恶搞”现象的层出不穷。

网络以及新媒体,让弱势群体、无助个体、普罗大众,直接参与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民狂欢。

在“恶搞”以及网络红人的表象之下,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潜台词需要细心解读。上传性情也好,下载名利也罢,无碍我们对新媒体的持续关注。

我们已经进入自我解放的时代,只是多数人还浑然不觉。

这是一种制度的报应。

这种报应才刚刚开始。

政治超女与“她领袖”

第77期

母系氏族社会的“她领袖”所拥有的绝对权威和地位,足以让今天的女性政治家称羡不已。

此后至今,无论是埃及的克娄巴特拉,还是英国的伊丽莎白,俄国的叶卡捷琳娜,抑或是毁誉参半的武则天、慈禧太后,都难以逾越父权社会设下的诸多障碍。

西方的女性参政者伴随妇女解放运动而渐次崛起,她们的人格魅力受到来之不易的尊重, 女权主义尽管取得了扎实可靠的进步,却还无法让“她领袖”蔚然成风。 亚洲的政坛超女们,多半也只是倚仗家族政治的荫庇走上前台,而非靠个人能力。她们多充当男性的前台木偶,选民们对她们并不效忠,更多时候是“对弱者的悲悯”。

只要“他”还在,“她”成为政坛的主流仍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垂垂老矣的铁娘子曾为女性执政者树立了一个标杆,有意问鼎白宫的希拉里能够续写辉煌吗?

有气不能老憋着

第79期

3月15日,一年才记得一次的日子,又来了。

人有气,不能老憋着。憋久了,要么把自己憋病了,要么就会来一次大爆发。社会、个人、群体,大都逃不出这个规律。

20世纪80年代,龙应台的一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让国人的政治意识有了难得一见的苏醒。

她那时候说的是政治,和每年一次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日”无关。我们的封面文章不谈政治,但老百姓的正当权益就是最大的政治。

民生问题历来是“两会”主旋律中不可或缺的音符。与健康有关的、与住房有关的、与出行和消费有关的、与教育和社会有关的⋯⋯天啊,才列举出五十个足以改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进步的生气细节,在下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中国人不是不生气,据说。

久违的“真”

第80期

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凶猛的王朔也不例外。

据说一般人都有双重性格,常态的、病态的、忽而常态忽而病态的,不一而足。王朔最近的言行,是否属于多重性格组合范畴,不敢妄论。

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王朔的名字依然会很响亮,但肯定不会像当下这么火暴。炒作谁并不重要,令人激赏的是,媒体和当事人都一样肆无忌惮。那直言不讳、淋漓尽致的痛快劲儿,让人嫉妒,因为在其他新闻板块,这样的畅所欲言,几乎是一种奢望。

很难给王朔作出精确定位,只谓之凶猛,似乎以偏概全。

他是性情中人,和坊间那些刻意、造作、恶搞、出位、顾影自怜相比,我更欣赏王朔的真。

在浮躁的、虚伪的、朋友之间都不愿坦然面对的当下,这一点“真”,久违了。

王小波死了十年,我们还在假正经

第82期

虽然和他同一个世代,我对他的了解确实不多,对他的文字和思想,也比较陌生。

感谢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时代三部曲》, 世人因此见证了一个作家从生前的孤清冷寂,到死后的洛阳纸贵。

如果王小波在世,人们还会对他的不屑一切、特立独行、自由奔放,以及对无智、无性、无趣世界的冷嘲热讽,如此膜拜推崇吗?

王小波已走了整整十年,但我们绝大多数人依然需要戴着假面具说话,依然需要依赖“假正经”的社会氛围来掩饰自己的功利主义和浮躁心态,以及可以实现或者无法实现的欲望。

在指定的话语领域里,我们已经可以幽默了。一个可以无拘束表现幽默的民族,已经开始从沉睡中苏醒⋯⋯

虽然我们和王小波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共鸣,但他死了十年,我们还在假正经。

狂得有道理

第83期

以“狂生”作为张五常的前冠词,合适!

很多人敬佩他的学识,但多半受不了他的狂狷,甚至狂妄。书生意气风发,狂狷而藐视一切,历朝历代有数不清的范例。没有一点真本事,何来之狂?那一点狂,没有钻研学问的深厚功底,没有先知先觉的怡然自得,又何能持续数十年而不坠?

这位年过七旬、香港出产的士大夫,熟悉饱经忧患的中国,熟悉殖民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轨迹,熟悉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在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在经济学专业领域有自己的独创性、权威性以及不容置疑的“话语霸权”。

和犬儒主义学者、投机知识分子们相比,这就足够了。

至今他还顽劣不堪、生气勃勃,真令人羡慕。

他们是正在书写历史的人

第84期

本期封面那甜姐儿金鸡独立的舞姿,让人有立即掏钱买杂志的冲动。她就是本年度青年领袖之一谭元元――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入选20世纪百位芭蕾舞蹈家的唯一一位华人舞者。

本年度的十大青年领袖,超出中国,面向整个华人世界。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没有一个是职业革命家,这就是时代的痕迹。

最具同构性的,是他们的勤奋和自信。无论是心忧天下的刘春,还是追求自由精神的秋风,或是与禽流感较劲的陶一之,抑或是献身于环保事业的马军⋯⋯

十位青年领袖还有一种不易为人察觉的特性,那就是建基于自信之上的谦卑。本期编辑说,他们才华横溢、品行端良,但谦卑和自信,才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逐渐走进历史,他们却正在书写历史。

那一刻,我们摆脱了噩运

第86期

后生晚辈们写的高考三十年,有与我们这一代人完全不同的视角。其实,历尽坎坷的共和国血脉承继,正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一刻,注入了可能的生机。

五百七十万人从田间地头、矿山厂房涌向考场,那一场考试,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共和国的命运。

我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的报名被冷冷拒绝的那个场景,原因无他――病退回城,家庭出身不好⋯⋯

我还记得,给厦大招生办和历史系主任写的自荐信,最工整的四个字是:我要读书!

我也记得,1978年获得高考资格后的喜极而泣。获得录取通知书后因狂喜而酩酊大醉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

那是一代苦孩子终身难忘的记忆。

我们挣脱羁绊,追求自由,从三十年前的那一刻,已有了最起码的可能。

他的上海滩,水很深

第87期

F1赛车跑道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影子。他曾经赫赫有名,但如今看来,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前台的表演者。虽然一直被视为大亨,但大亨的背后还有影子,前台的背后还有经理。

一名国家干部,却一直以上海滩成功商人的面目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他不是现代版的胡雪岩,胡雪岩在商场官场进退得宜、长袖善舞,郁知非没有这样的功力。

看得出,郁知非身不由己,只能不断地卖力表演。他的背后藏着很多影子,一旦稍有怠惰,就只能黯然离场。

郁知非不知道,上海滩的水真的很深。

这是杜月笙之后的上海滩。虽时过境迁,精彩却未尝稍减。

“学术政治”能否避免

第90期

古时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入仕,能出将入相最好,实在不行,南书房行走亦可。时至今日,古风遗存,时髦一点说,就是一门心思靠拢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集团。一般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总会骂人,也总会被人骂。

在媒体的炒作之下,张维迎总是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也总在挨骂。

一位经济学家背负骂名长达25年,是值得珍惜的记录。可惜的是,大部分被骂的“罪名”,未必都在学术领域。

台湾学者叶启政在退休感言中提出了“学术政治”的概念,即用学术建构的权力关系和权力生态。年轻学者不得不在这种“学术政治”的氛围下讨生活,这根绝了学术的原创性和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学术土壤。

张维迎对自己的为人很自信,让我们尽量相信他。

“读书”之外的波澜

第91期

一本老牌文化杂志换帅,居然引起了诸多讨论和争议,至今未曾平息。

我对许多和杂志有过千丝万缕关系的人拒绝接受访问的现象,有本能的好奇。

不同世代的文化人,对这本杂志均有不同的主观预期,因此,杂志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氛围以及不同的主编之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在种种中国特色之下,任何一本杂志要办得让普通人爱看,并非轻而易举。说是读书无禁区,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文人相轻” 自是可以宽恕的“原罪”,但为渴望读书却不想做学问的苍生百姓计,拜托诸君,无须将一本读书人喜闻乐见的杂志,变成左右两翼动辄决斗的杀戮场。

不就是鼓励读书吗,何必有那么多意识形态的重负?

什么必须珍惜,什么应该舍去

第92期

体制是一种非常玄妙的玩意儿。

体制内外,活着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他在体制内成长,在备受体制压抑的同时,也欣然接受体制所赐予的一切,除了平台,还有很多很多。

1989年走出校门,进入国家级媒体平台的人,知道什么必须珍惜,什么应该舍去。痛,并快乐着,相信是他的肺腑之言。

在白岩松之前,标志性的人物是赵忠祥。以观众的立场而言,在专业领域里,白岩松会比赵忠祥表现得更好。

学会在体制内谈笑风生,收放自如,学问很深。

矜持且有锐气地保持自我,在体制内小心翼翼地挪动着改革的脚步,如履薄冰般试探着政治的水温,很不容易。

这也是一种坚守和执着。

琼瑶为什么这样红?

第94期

在特定的政治情境之下,琼瑶的言情小说曾遭遇过被查禁的命运,台湾如此,大陆也如此。

但这也为琼瑶作品日后的大红大紫作了铺垫。

根据琼瑶言情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曾经是威权体制下台湾青年摆脱精神禁锢、寻找自我的宣泄口;今天又成为了中国大陆电视娱乐时代的推动者,社会发展的每个拐点,都隐现琼瑶的倩影。

虽然有些名声响亮的大师,对她的作品很是不屑,但“琼瑶下的蛋”就是有市场。

终于有一天,统治者忽然发现,琼瑶和她的作品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润滑剂,在琼瑶剧播放的时段,人们的关注点迅速转移。这就是琼瑶和她的作品能够潇洒行走两岸三十年不坠的关键原因。

琼瑶为什么这样红?

答案不言而喻。

求政府不如求自己

第96期

如果不是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矿难,孟宪臣以及孟宪有两兄弟,这辈子要登上一本周刊的封面,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已经没有任何外援的绝望之下,依靠与生俱来的求生意志,经过五天六夜的奋力挣扎,终于逃出,这是一个奇迹。

孤立无援之下的逃出,使得孟家兄弟的生还,具有了人民自救的意义。

人民自救,不需要鲜花,也不需要礼赞,更不需要现场直播。

公权力无法投射,或者无力顾及,或者刻意漠视的地方,人民应该自救,至少应该唤醒自救的意识。

孟家兄弟想说的是:不自救,行吗?

我们和姜文一样饥渴

第97期

洪晃说:我要是宣传部的领导,就让姜文拍八荣八耻。他一定能让老百姓明白,什么叫荣,什么叫耻。

焦晃说:《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片子呈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是一部讲人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的盲动、失态、紊乱的电影。

老外不明白那些年的无序、失范和人的失态,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多少阴影。威尼斯铩羽而归,情有可原。一切都本末倒置,人与人之间才会如此紊乱、失态。悲哀的是,很多人至今认为那才是火红的年代。

都说姜文是性情中人。性情中人搞艺术和搞政治一样危险。 虽说“太阳照常升起”,但“活着 ”至今还未解禁。

我们和姜文一样饥渴。

我们都疯了!谁逼的?

第98期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今天的中国对学英语表现得如此狂热,这是李阳横空出世的社会基础。

让三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这位自认表面自信、内心自卑的“疯狂英语”原创者梦寐以求的。他居然能让一众疯狂学习英语的中学生集体下跪“拜师谢恩”。

李阳说,其实,让他们笑和哭都易如反掌。他的弟子们说,李阳是灯塔,任何一个宗教领袖都会对灯塔和灯塔的子弟们欣羡不已。

龙的传人,如今以说英语为荣,口腔肌肉已经练成美式的,可惜,膝盖和脊梁依然是中式的。下跪时,口里说的不再是“喳”而是“YES”。你不觉得这是当下这个时代的荒诞吗?

玩英语玩疯了的李阳,疯得“理性”。

我们也都疯了吗?

这是谁逼的?

小心驶得万年船

第100期

不同行业、不同阅历的人,对“小心”这两个字的理解迥然不同。

和任志强、冯仑等人相比,同样从万通走出来的潘石屹,显得不那么张扬,但他的博客,却有千万以上的点击量,这是一个很奇特的媒体现象。

本期封面文章的记者,用了谨慎、逢迎、狡黠、取巧、务实、妥协,甚至投机来描绘潘石屹的生存之道。显然,他像一个多棱镜,聚合着多重性格,但任何词汇都比不上“小心”来得精准。

小本买卖,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对任何时候政府的房地产政策,总是迫不及待表态赞成,但关键时刻的选择,却从不犹豫,选择之后,也决不动摇。这是潘石屹和张欣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秘诀。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闷声发大财,不小心不行,太小心也不行。拿捏好度是门大学问。

轻盈的一代人

第101期

一个赛车手,一个追风少年,一个酷毙了的小伙子,一个依靠写作就可以活得很滋润的新生代作家,一个宁可让贵妇人包养也不愿意让体制包养的“过早成功的人”,一个想写什么都有人愿意登的写作者⋯⋯我如果只拥有其中一种身份,就知足了,何况这诸多种种集于他一身。

我没看过他写的书,但很早就知道他的名字。他是很多年轻人的青春偶像。

我喜欢封面文章里将韩寒以及他的同龄人定位于“轻盈的一代人”,他们的年代不再需要灵魂的强大拷问和各种繁琐而虔诚的精神忏悔。

轻盈的鸟儿,在哪棵树上都可以自由自在,引吭高歌。

他能够“领秀”而无需左盼右顾,得益于这个任性的时代。

环境是凶手

第103期

已故台湾导演杨德昌曾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时轰动华人电影圈。杨德昌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案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主角)小明自己都是凶手。”

广州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主人公张明明,和牯岭街少年,都不是出来混的男孩,但张明明杀的竟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他曾经是“留守儿童”,其后到了繁华都市,和父母团聚,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在他挥刀砍向父母之后,警方对他做了精神鉴定,没有任何异常。

一个没有任何精神异常的人,何以会向自己的亲生父母下毒手?没有答案,留给我们的只有沉重的呼吸。

凶手是整个环境。

张明明的悲剧也一样。

“相对贫瘠者”的魅力

第105期

年年魅力今又是,和往年有一点异样的是,今年的魅力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对贫瘠者”。他们的贫瘠 ,多半是相对权力与金钱而言。

我们的社会,开始将目光更多投射在相对弱势或相对边缘的人群之上,说明相对贫瘠者的社会能见度增加了。当下中国,他们的竞相涌现是这个急速转型社会的大势所趋。

将魅力视为一种软实力,我是认同的。因为我们找到了可以PK权力的另一种武器。

当傲慢的权力遭遇到越来越多类似充满魅力的软实力时,我们就能够直接感受到被魅力PK之后权力的那一点显而易见的丑态与尴尬。

相对贫瘠者的魅力,更令人向往。

新厦门人!

第106期

将2007年的年度人物颁给厦门市民,是恰到好处的理性选择。

我以为,更准确的概念应该是新厦门人。

所谓新厦门人至少有两层意义:第一,新厦门人是对传统“厦门人”的告别和切割。小城故事的旋律很多时候与时代并不合拍,都市中产阶级政治承受力脆弱,在权力的傲慢面前,首先选择的是充满宿命感的退缩,但这一次,厦门市民却给人们带来惊喜,这种惊喜蕴涵着更多的愿景。第二,新厦门人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海岛城市的新移民。在这一次理性维权的过程中,他们对厦门的爱护和认同,甚至比大多数土生土长的厦门人还要真诚。

新厦门人决不是简单的地域概念,它象征着一种时代的精神,它首度让世人感受到在特定的体制和话语氛围之下, 民主诉求的结果也可以是双赢。

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107期

蒋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威权主义的符号。

从权力中心走向边缘,是封建威权主义的宿命和不归路。从南京到奉化,从奉化到台北,从台北到桃园的大溪和头寮,看得出蒋氏家族从中心到边缘的历史轨迹。

海峡两岸,都有那一个时代的历史沉淀以及沉淀之后的痕迹,也分别存有若干残存的图腾,他们的后人,尤其是第四代,都不约而同地和权力保持着谨慎的距离。这种不约而同,或有他们的苦衷,或有他们的自我感悟和超越。可以发现,虽然威权时代的光环依然散发着一丝半点的光芒,但权力的荫庇却逐渐淡出和远去,再也没有权力的传承和世袭。

这是历史的进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