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才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12:19:15

点击下载

作者:张莉

出版社: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大才子

十大才子试读:

一、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1.多问的孩子

1847年2月1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一个长着圆脸蛋、蓝眼睛、淡色的头发的小男孩降生了。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伐·爱迪生。爱迪生祖居荷兰,父亲山墨尔是个勤劳耕作的农民,母亲当过乡村教师。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备受妈妈的宠爱。

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爱迪生体质虽弱,却爱动脑筋。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老爱问为什么,看见想不明白的事情就问,问了就转着眼珠想。“为什么锅上冒蒸气?”“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

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的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迪生不仅爱问为什么,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大树下玩儿,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根长树枝,硬是把马蜂窝给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都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已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还有一次,那是六岁的时候。一天早饭后,妈妈正在做针线活儿,爱迪生“咚”一下撞开了门,连跳带蹦跑进来了,吓得妈妈把手都扎了。

爱迪生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大母鸡趴在鸡蛋上做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在孵小鸡呀。鸡妈妈就是用自己的体温、用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将鸡娃娃孵出来的。”“噢,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爱迪生拍拍大脑袋,—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推开门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见爱迪生的踪影。妈妈很着急,一家人四下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后院鸡舍旁边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几个鸡蛋,他正小心翼翼地趴在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妈妈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我在孵小鸡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爱迪生一家不久就被迫离开了米兰。铁路的敷设导致了河运和运河运输的萧条,米兰也就失去了其原来作为粮食经营中心的作用,工商活动中止了。1854年,小山墨尔·爱迪生全家搬迁到休伦埠市,在那里开始经营粮食和木材。

爱迪生的童年就像他的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地在欢乐中度过。孩子们都喜欢在休伦埠巨大粮仓附近的码头上玩耍,但时常由于不小心而掉到运河里,通常他们总是由一些偶然的过路人救起,爱迪生也没有幸免。他很善于观察,从小就喜欢画画儿,而且画得不错。可以想到,他在孩提时曾做出了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大胆和不够谨慎的事来。但他在幼年所遭受的挫折,使他学会了谨慎和肯思索。他由于用火不小心,无意中把父亲的粮仓点着了,于是就在市场上当众受责打。他在用斧子截皮带时,把一个手指剁去了。他常进行非常危险的化学试验,而这些试验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才没有以悲剧告终。因此,爱迪生在幼年起就逐渐接触“实践”,积累了对于他的发展极为有利的也往往是痛苦的经验。

爱迪生年龄越大,他对各种试验就越感兴趣,而对各种游戏和娱乐越来越淡漠。在爱迪生已成为著名发明家时,他父亲对他所作的评语是:“托马斯·阿尔伐·爱迪生没有童年。拨弄蒸汽发动机和机械就是他幼年的娱乐。”援引这一评语是很有意义的,即使这种评语有点过分渲染,但小孩子兴趣的总方向,在这里还是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2.艰难的经历

爱迪生对实验的兴趣一天比一天浓厚。渐渐地,妈妈给的零花钱已经不够用来购买实验药品了。这可怎么办呢?思来想去,爱迪生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小镇上刚通了铁路,许多人到火车上做买卖。爱迪生心想,我要是能去火车上卖卖报纸和糖果,既能到城里图书馆看书,又能挣钱买实验用品,多好的事啊!

于是,爱迪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

听了儿子的想法,妈妈有些心酸,可一想到爱迪生是这样懂事的孩子,又欣慰地笑了。妈妈千叮咛万嘱咐,才不舍的放儿子走了,爱迪生当时只有12岁。

到城里后,他先去报馆买厚厚一叠报纸,接着再去图书馆,找个座位,埋头看他心爱的书籍。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水。直到天快黑了,图书馆只剩下他一个人时,他才不得不离开。然后慌忙跑到火车站,挤上返回的列车。

车厢里,又响起爱迪生清脆的吆喝声:“看报!看报!看今天出版的新报!”

从此,12岁的爱迪生学会了自立。他用自己挣来的钱购买实验用品,每天晚饭后,就一头钻进他的小实验室做实验。

爱迪生在火车上跑来跑去又卖水果又卖报,渐渐地,和车站上的工人以及列车上的乘务员都混得很熟。他机灵勤快,大家都很喜欢他。

于是,他机灵一动,请求车长把他的实验搬到火车上来做。看到爱迪生这么好学,老车长同意了。

听了老车长的话,爱迪生高兴得不得了。他立刻跑回家,把他的那些东西搬上了火车。

过了几天,老车长到行李车上一看,哟,简直像新开的药店。各式各样的大瓶小罐,粗细不一的玻璃试管,以及里面装的五颜六色的液体、粉沫等。小爱迪生看看这个,拿拿那个,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又摆弄摆弄他那些玩意儿,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老车长欣慰地点了点头,心想:有出息的孩子!

就这样,爱迪生在风驰电掣的火车上建成了他的实验室。每天,报纸和水果一卖完,爱迪生就乐滋滋地躲进行李车厢里,做他的化学实验。

爱迪生的学生时代特别短。他共上了几个月学,就由于他常提无数各种的问题而使老师们感到厌烦,同时由于他当时对学习表现得不特别努力,而被认为是不聪明和愚蠢的学生。他的学生时代,确切些说,就是那几个月的学习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此后,就由母亲来教他。母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妇女,一位教师。由于母亲的耐心和温柔态度,爱迪生学会了识字和算术。他的字练写得工整秀丽,他养成了工整记笔记的习惯。他的“系统”教育,实际上只是这样。后来,在进行设计工作时,他常常感觉到他所受教育的不足,而不得不随时在工作过程中弥补这一缺陷。在这位发明家的以后工作中,很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和电工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方面的不足,不能不给他的工作造成困难。当他需要深入和全面了解某一问题时,他就开始研究它,以此来弥补自己所受教育的空白。

3.从最小的办报人到漂泊的报务员

爱迪生从12岁就开始独立工作挣钱了。最初,他在来往运行于休伦埠和底特律间的火车上卖报纸、杂志、糖果和水果。父母没有阻挡他从事这些工作,而使他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志向行事。不久他就开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份在火车运行时印刷的报纸。在各中间站上,担任“本报通信员”的少年们给他送来了当地新闻。而有的消息则是他从车站报务员那里得到的。他这样小的年纪,在这里就第一次接触到电报,并对电报的众多优点和可以大加运用的范围作出了很高评价。

爱迪生这个小孩,就这样成了记者、编辑、排字工人、校对员、印刷工和报童。报纸的发行份数达到了几百份。该报不只是报导地方新闻而且还报道最有意思的世界时事(这时是美国1861年爆发的国内战争的前夜)。爱迪生在自己的报纸上,刊登了他从书中所摘抄来的技术资料,报道了各种技术和科学新鲜事物。

爱迪生在进行出版工作的同时,仍继续做生意。爱迪生在铁路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在休伦埠开设了两个售货商亭:一个是出售报和其他刊物的售货亭;另一个是卖蔬菜、浆果、油等物品的售货亭。当国内战争开始时,爱迪生关闭了第二个售货亭,因为对报纸的需求量增长了,因此爱迪生赚得的钱也大大增多了。爱迪生后来就再也没有从事过写作和出版工作。因此,应把他的报业工作,评价为他少年时代就已有首创精神和踏踏实实要干一番事业的愿望的表现,而且他的这种首创精神和愿望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合理的商业性核算后才产生的。看来,他一生中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他熟悉了电报机并开始对电和电工技术感起兴趣来。

爱迪生称自己是化学家,而且说一向使他最感兴趣的是化学。每当爱迪生乘坐他的“印刷厂”所在的那个行李车厢去旅行的时候,他总是在那里进行各种不同的化学试验。一次,由于磷起了火,车厢里失火了,火被乘务员扑灭。而到下一个站上,爱迪生的所有试验用品被从充满浓烟的车厢里全抛了出来。试验者本人也随同试验用品一起被抛了出来。这是爱迪生青年时代最痛苦的时刻,直到很久,他也没有忘掉这一不愉快的事件。

在这件令人不快的但结局还比较满意的事件之后,年轻的爱迪生就很少从事化学试验,不久他就停止出版报纸,而改为学习电报业务,开始担任报务员工作。

虽然报务员这个工作在当时很吃香,但他总是在一个地方没干几个月就被辞退了。主要原因是:爱迪生在工作的同时,总是搞一些创造发明。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新知识,做各种实验,这在老板眼里无疑是“不务正业”。然而,爱迪生也并不满足于做一个电报员,他的理想是要当一个给人类造福的发明家。所以他也并不在乎在哪里工作,工作挣钱只不过是作为他搞实验的经费来源而已。

爱迪生在被休伦港铁路局解雇后,先在盛因堡做了两个多月的白班报务员,之后又通过考试,被西方联邦公司录用为白班电报员。

爱迪生的工作是白班业务,晚上他应该踏踏实实地在家里好好休息。偏偏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想多学一点儿。每天晚上,他都替换晚班的报务员接收通讯稿。这可是晚班报务员求之不得的事儿。

刚开始,爱迪生收发报的速度还能跟上对方。没过多久,对方换了一位高水平的人,他可就应付不了了。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连爱迪生拥有这么好的技术都有点儿招架不住了,怎么办呢?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天分又开始蠢蠢欲动。

爱迪生想出了办法。他把两台接收电码的仪器安装在一起,一台按原来速度接收,另一台转换成他可以接受的速度,从而将速度降到大约一分钟25个字左右。这就是二重电报机。这一发明确实解决了燃眉之急,可只能是暂时的,到关键时候可就出问题了。

那一年正赶上美国总统大选,有关大选的消息如同雪片般飞来,二重发报机招架不住了,爱迪生更是有点儿手忙脚乱。最让人着急的是消息都是第二天要发的,报纸正等着呢。新闻部门的人催了一遍又一遍,几乎踏破了门槛儿。

事情终于传到了公司经理那儿,经理大怒,他可容忍不了这既有损公司声誉又影响公司收入的事。就这样,随着二重电报机命运的终结,爱迪生又开始寻找下一个栖身之地。

他从事过电报业的地方有:斯特雷特福(加拿大)、休伦埠、印第安纳波利斯、新奥尔良、路易斯维、孟菲斯和美国的其他许多地方。实际上他是一个流浪报务员。他用莫尔斯电码收发的技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薪金微薄,但他紧缩日用必需品的开支,而把大部分薪金用于电工技术试验。爱迪生很少注意生活享受,对于他来说,电的研究和试验以及制造各种仪器和装置的尝试,越来越成为他生活中的主要事情了。

爱迪生的这种漂泊生活持续了5年。1868年,他迁徙到波士顿,在那里他在一家电报公司找到电工技师的工作。他作为报务话务员的生涯永远结束了。

4.早期的发明

由于亚当斯的帮助,爱迪生被准许参加美国最大电报业“西部联合电话电报公司”的招收职员的考试。一向不注重衣着外貌和刚刚从外省来的爱迪生,使所有参加者和列席者在测试爱迪生时都认为他必定名落孙山,更何况在测试线路的另一头坐着本公司一位最有经验的报务员。但爱迪生在收发报的质量方面超过了对方,出人意料地被录用了。

这个时期,爱迪生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他和亚当斯所居住的斗室里进行各种试验。他得到一本麦克尔·法拉第的著作,开始仔细地研究它。爱迪生喜欢这位天才的科学家、电学奠基人的著作,因为这些著作说得一清二楚,对于像爱迪生这样理论基础差的人来说没有难于理解的数学计算方法。研究法拉第著作及了解他的试验和推论,对爱迪生来说具有巨大的意义。当时他产生了要把电应用于各种实际目的的一个又一个想法。他特别敏锐地感到有必要进行某些设计,但他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能进行设计工作的工厂,因为他既无资金,又无地盘。

波士顿电学家这时已组织了一个相当大的团体,他们经常相聚,交换自己的意见和经验,有时还相互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久,爱迪生就得到了波士顿著名的电工学家查理·威廉士的许可,在他的工厂里对自己的设计进行研究。1868年底以后,爱迪生的全部空闲时间经常是在威廉士的工厂里度过的。这一年,可以被认为是爱迪生的发明家生涯的正式开始的一年。他毕生研究自己的技术设想,并以一种经过精心研究而得出的适宜于采用的设计形式加以实现。他私人的家务事,总是被他放到次要的地位。爱迪生的生平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一时期都有一定的特点。第一时期包括从发明活动的开始(1868年)到他在门罗园建立实验室和工厂(1876年)为止。第二时期(1876年~1887年)是他进行了极其重要的一些发明,并从此而被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广大的社会各界人士称之为“门罗园的魔术师”的时期。就在门罗园他用新原理和新方法开始并展开了自己的工作。第三时期(1887年~1931年)是最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工作都是在他西奥伦治市(新泽西州)内他所建立的工业化发明活动中心进行的。

爱迪生第一时期的活动,就是准备力量,积累经验,着手组织大规模的发明工作。在电报局供职,使爱迪生有机会实地研究这一领域,学会报务员工作,获得报务技艺高超的名望。他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一切发明,就其结构原理来说都与电报有密切关系。1868年他在波士顿工作,而1869年他就来到了纽约。他这时已获得了第一个发明即投票记数机的专利特许证,这种投票记数机可以大大加快计票程序,在投票时随时都可以准确地计算出“赞成”和“反对”的票数。爱迪生表示愿把这一机器供给美国国会,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尽管爱迪生第一次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没有得到应用,而且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但他还是毅然决定要继续从事发明活动,然而只限于在那些确实能够使他得到利益的领域里进行。

在纽约,爱迪生曾在交易所一片混乱的困难时刻运用了自己电报学方面的知识,修理了损坏了的交易所黄金行情标示机。在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之后,“布劳德大街劳斯黄金行情标示公司”给爱迪生提供了固定工作,因为他在紧要关头使这个商行免遭破产。

爱迪生不想再继续当一名普通的电工技师。他为了求得独立自主,总想自个儿办一个企业。他在空暇时,致力于改进交易所行情标示机。他成功地把这一种标示机改造成能打印出字码的机器。劳斯公司被一个搞竞争的同行“黄金股票电讯公司”所吞并。该公司经理姆·勒斐兹用为数40000美元,从爱迪生那里买来了使用这一发明及其他某些发明的专利权,其中包括一种可以从一个中心把所有发报机发出的读数都转换成零的仪器,这对于检验各发报机是否正常工作是很重要的。这一交易使爱迪生能够再从事某些新的发明。为了生产所发明出的各种仪器,爱迪生和弗兰克利翁·列奥纳尔德·鲍普以及(电讯报)杂志的编辑约翰·艾希礼一起组建了一个电学技术和电学咨询处。卖交易所行情自动记录机所得的款项,能够购买某些用来生产仪器的机器设备。这就促使爱迪生建立一个他自己曾在纽瓦克市(新泽西州)所开办过的那样的工厂,以接受订货。订货踊跃,业务扩大,工厂定员增加到150人。在爱迪生的助手中出现了一些多才多艺的机械专家:约翰·克留济、济掐蒙德·伯格曼、济格蒙德·舒克尔特、约翰·奥特。

根据美国自动电报公司的建议,爱迪生致力于改进英国人约翰·利特尔的自动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充分利用电报传送能力和提高电报线路利用率。爱迪生彻底改造了这一装置,使它达到了能够用字母记录电文的水平,使它适于在商业上使用。试验得到成功,但在美国没有得到推广。爱迪生因而没有从这次发明中得到物质利益。所以爱迪生就到英国(1873年)去演示经过改进的这种装置,试验很成功,但爱迪生还是没有从中得到物质利益。

在研究改进利特尔装置过程中,爱迪生需要为记录机弄到比较结实的纸张,以便拍发电文和接收电文。这一装置中的纸带应该快速移动。爱迪生对各种纸作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其结果是石蜡纸最适合使用。有几名助手其中包括他的未婚妻斯季尔韦尔·梅丽,都参加了这些试验。

1871年圣诞节,24岁的爱迪生结了婚。据说,结婚那天他因为埋头实验,把举行婚礼的时间都忘了。

也是在这个时期,从休伦港家中来了一封电报:妈妈去世了。

这个消息令爱迪生非常难过。妈妈去世了,曾经引导他进入科学世界的最好的老师,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没见上他一面,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日夜兼程,赶回家乡。在妈妈的墓地前,爱迪生默默地低着头。妈妈不仅给了他生命,而且教育了他,培养了他。在他退学时,妈妈没有责怪他,一直鼓励他,理解他,帮助他自学。在他小时候因为做实验而闯祸时,妈妈从来没有责怪过他,而是耐心地教导他。在他12岁开始独自一人出外谋生时,妈妈在他身后一直关注着他,妈妈就是他的强大后盾。是妈妈的爱和理解保护了他又动脑筋、又动手的天性,这对他的发明创造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没有妈妈,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在妈妈的墓碑前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再发明些大众需要的东西,来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

妈妈对爱迪生的期望没有落空。1872年到1875年短短几年中,爱迪生经常是睡在实验室里,很少回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先后发明了自动电报机、四重发报机,还和别人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英文打字机。

1874年秋,爱迪生一直研究的四重发报机终于与大众见面了。为了检验其性能,爱迪生决定在纽约和另一个城市之间进行测试。好像上天想故意考验这件“作品”,实验那天是个大风暴天,这给实验带来了困难。“要么改日再试吧?”有人向爱迪生建议说。

如果换了别人,也许会改日进行,新发明毕竟还很“脆弱”,万一它经不住考验,不就前功尽弃了吗?但爱迪生坚持按原计划进行。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不受气候影响的。

为此,他做了周密的安排。他选派了最出色的电报员执行这一不同寻常的任务,并叮嘱他们:“你们是最出色的电报员,如果遇上风暴天,千万不要慌。”

实验伴随着风暴开始了。爱迪生虽然嘴上那么说,可心里也敲着小鼓,毕竟它是新鲜事物。渐渐地,爱迪生一直紧皱的眉头松开了,四重发报机依然清晰、迅速、准确,它没有受风暴的影响,完全经受住了考验。

观看的人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实验一结束,爱迪生立即忍不住紧紧地拥抱了两名电报员。

青年发明家爱迪生在电信领域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5.电话机的改造

1876年托马斯·爱迪生迁居到门罗巴克公园,在以后的10年中,这个村庄已为全世界所熟知。北美合众国的这个小小角落很快就成了吸引全世界的学者、演员、艺术家、实践工作者的中心。

爱迪生在他一生中都保持了青年时代的散漫而无规律的自由生活习惯。他的全部生活,他的全部力量都集中于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工作,就是专心致志搞发明创造。

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电话。

电话的发明,也和其他许多重大发明一样,不能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

我们应该当承认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生于1847年,逝于1922年)是英国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曾在波士顿任教授。贝尔经过5年的顽强工作,终于制成了可以实际应用的电话,以后,又不断改进它。

1876年3月7日,贝尔的申请经过审核,承认了其发明权并准予登记。但是,在贝尔和格雷之间发生了长期的诉讼案。只是到了1888年,美国最高法院终于肯定了贝尔的新发明具有优先权。

爱迪生于1876年迁至门罗公园时,贝尔正好在这一年获得了电话机的专利权。爱迪生在他的新实验室着手解决第一批问题之一,就是改善贝尔的发明。

要在商业方面采用贝尔电话还存在的因难,这就是传送过来的电话声音微弱,并由于种种原因电话线里有不相干的噪音。

最大的不便之处是不能把听筒和发话机联接在一个筒上。必须一会儿把听筒送到嘴边,一会儿又送到耳边。正在说话的人听不到对方声音,听话的人不能答话。

贝尔继续为改善自己的电话机而努力工作。他向西方联合公司建议,出让自己的专利权,但遭拒绝。贝尔一步步地改善自己的电话机并获得了金融界的支持。对电话发明的兴趣逐渐增强,许多企业开始以电话通讯代替电报通讯。贝尔的背后,有一个大工业公司组织起来了。

西方联合公司感到电话与电报竞争的威胁并且看到电话的发展前途日益宽广,便去找爱迪生,答应他在5年之内,由公司给他每周150元,以获得首先使用在电话方面做出的新发明的权利。因为他在纽瓦克时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一些试验,而在门罗公园又大大向前推进了这些试验,所以爱迪生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爱迪生所做的改善工作,从电话的原理了解开始。

送话器和电话是借助于电流把人的声音传送到任何距离去的主要机器。为了把声波振动传送到远距离,首先必须把声波振动转变为电流振动。这项任务是由送话器执行的。这样一来,送话器就成为传声器了。传声器是由装满碳黑的金属盒制成的,盒盖是由用硬碳制成的薄片(薄膜)。在薄膜振动时,送话器里的电流性质也在变化。比如,在炭精送话器里,薄膜对与它接触的炭粒压力发生变化时,联接送话器的电路抗阻也在变化。联接送话器的电路抗阻变化使电路的电流发生变化。电流的这些变化恰好与声波施加于薄膜上的压力变化相符并作用于电话和磁体。电话是接收器,它由薄膜(形状像一个小圆铁片)和磁力系统构成。这两件装置——送话器和电话——是由铜线联接起来的,沿着这些导线传送电流。

电流的变化作用于电话的磁体。磁体对薄膜的吸引力一忽儿强,一忽儿弱,并使它振动。这些振动与送话器薄膜的振动完全符合,耳朵可以听到声音。所以整个说来,我们接触到这样一个过程:声音通过电流又变为声音。

爱迪生在成功地设计出可以实际应用的第一个炭精送话器之前付出了不少劳动,因为这个送话器并非一次就能制成的。他曾试验过用水、海绵、湿纸、毡、石墨薄膳等作为送话器盒的填充料,但结果均不佳。爱迪生一连数月继续进行试验。有一天,爱迪生看到煤油灯罩上的烟炱,便想用烟炱做试验。最初几次试验结果不错,采用了纯炭精解决了何题,声音扩大了很多。爱迪生制出了第一个可以实用的电话受话器。但并非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最初制成的送话、受话器有着很弱的抗阻。谈话在这些送受话器中电流波动更减弱了。因为爱迪生做出一件新发明而有了很大改进:在电话中安装了一个感应线圈(变压器),把送话器电路的低压电流改为高压交流电,从而轻而易举地克服了导线的抗阻现象。

由于采用感应线圈,传输功率大大增强。这次改进使得建立长途电话通讯成为可能,并给电话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爱迪生所做的各项改进,贝尔电话的声音扩大了。采取这些措施后,电话事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布达佩斯的西奥多、普斯加斯首先建议成立中央电话局。到处都在建立中央电话局连接的电话网。各电话公司竭尽全力要把人的声音在技术上可能达到更遥远的地方去。

西部联合公司买下了爱迪生的各项专利权,以便用来与成立于波土顿的贝尔企业进行竞争。

爱迪生把自己的发明权以10万元售予西部联合公司,他向这个公司建议于17年内分期付款,每年支付6千元。后来,爱迪生提到此事时说到“我的功名心比手中的钱多再多。我知道,如果这笔钱一都交给我,我会一次全部都花在试验上,之所以我要这样安排,就是为了在17年内,保证在生活上不致遭遇太大的困难。”

在英国使用电话的人逐渐增加,爱迪生委派古罗上校(搞自动电报时期的老搭档)去那里担任代理人,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准备好大量电话机。

爱迪生想到的不是自己究竟能拿多少钱,而是只要以后能有足够的经费,保证他安心地做实验、搞创造发明就够了。他从来不在钱的问题上与人计较,他在乎的是能否为人类创造出有用的东西。这也是这个伟大的发明家的高尚之处。

爱迪生的新式电话音响效果特别好。因此,在市场上备受欢迎。没成想,这一发明却又引起了爱迪生与贝尔之间的一起纷争。

原来,贝尔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生产并出售他自己发明的电话,市场一直看好。可是,爱迪生经过对电话的改造,也将其产品推向了市场。这样两个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

在彼此的“交战”中,爱迪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我研制这台设备并不是想和贝尔的电话对着干……”他想与贝尔言归于好,他认为改造电话机是为了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与贝尔争什么。但是他们俩之间还是没有避免正面交锋。

那一天,首先是两位电话发明人展示自己电话的功效。有人朗诵了一首诗,然后又唱了一首歌。在使用贝尔电话时,声音只有主席台上那位把听筒贴在耳边的人才能听到。而使用爱迪生的送话器则效果明显不一样,在设备附近的人都可以听到。

接下来是爱迪生和贝尔各自登台讲述电话的原理。贝尔出身教育世家,修养极深,又是一个大学教授,他特有的讲课技艺吸引着听众,由不得你不为之喝彩。而爱迪生则没有贝尔的“风度翩翩”,既不讲究服饰,也谈不到气质,只是他那双异常生动的眼睛,活泼而充满生命力。他自有他的与众不同的风度,观众同样为之倾倒。

这一仗下来,他们彼此间谁的电话也没有占绝对的优势,只是看起来似乎是爱迪生略胜一筹。虽然贝尔的电话送话器欠缺一些,但他的听筒性能却很优越,这一点爱迪生的听筒是比不上的。

爱迪生与贝尔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斗争,但后来他们合好了,并将贝尔的“好听筒”配上爱迪生的“好送话器”,这一回电话可称得上完美了。两个伟大的发明家就这样从斗争走向联合,并且二人携手成立了联合电话公司。

6.机械录音机

爱迪生关于电报转发、电话机、扬声电话机对声波与膜片振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把声波引起的膜片振动记录下来,然后再把它重播出去。爱迪生想制造一个能记录人的声音并把它重播出去的机器。爱迪生这一想法给世界献出了一个最出色的新发明——机械录声机。

1877年,爱迪生发明的机械录音机先在伦敦后在美国的专利局进行了登记,这时他他30岁。但他发明的机械录声机在登记后的10~12年间经不断改进才臻于完善。与此同时,爱迪生发明的录音机及其各种元器件共获200项专权。

第一台机械录音机是由爱迪生的一位同事约翰·克鲁济技师制成的。克鲁济接受爱迪生给他的任务和图纸(爱迪生在图纸的边缘上注明了做这项工作的报酬是18元)时并不知模型的用途是什么。克鲁济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连续工作30个小时制成了世界第一台机械录音机。在伦敦的工业知识博物馆,现在还可以看到这台机械录音机。这台世界上最初制成的机械录音机播出在当时流行的一只歌曲时,只有时断时续的微弱声音。

机械录音机的出现首先使得实验室的同事们大为吃惊。第二天爱迪生携带机械录音机去纽约,在《美国科学杂志》编辑部编辑比奇办公室演示了机械录音机。次日清晨各报刊登了对机械录音机的详细描述。参观者潮水般地涌入门罗公园,火车站增开了特快列车。

不久,爱迪生成立了专门生产和推广机械录音机的公司。第一批在市场出售的机械录音机是由纽约的齐格蒙特·伯格曼制造的。伯格曼在爱迪生设于纽瓦克的工场工作,表现了出色的工作能力,伯格曼挣到一笔钱,就把它投入自己经营的企业用来制造爱迪生的机械录音机和炭精送话器。后来伯格曼成了设在柏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气公司的创始人。

1879年,爱迪生因要在电气照明和电工学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实践研究,所以暂时中断了机械录音机的研究工作,但在1887年又恢复了这项工作。爱迪生在他一生中把机械录音机看作是自己最喜爱的宠儿。1926年,在我们拜访爱迪生时,看到他正在为改进机械录音机、留声机及其个别部件而继续工作。我们根据下列事实可以判断爱迪生在80年代末是怎样为机械录音机紧张工作的。1888年6月,他用了五个昼夜的时间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截至1893年止,在机械录音机方面,爱迪生获得了65项专利,而到1910年止,已获得100余项专利。

能发出声音的神奇机器引起人们极大惊讶。爱迪生的任何一件发明也没有使欧洲和美洲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1878年3月11日,著名的物理学家德蒙塞尔在法国科学院召开的会议上演示爱迪生的机械录音机时,出席会议的院士布约为这位发明家的勇敢的行为所激怒,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大声喊道:“恶棍!骗子!你们以为我们会容忍能腹语者欺骗我们吗!”同年9月30日重新讨论机械录音机时,布约仍然不相信对机器做过试验的专家们的结论,并且说。“难道能设想可鄙的金属会发出高尚的人的声音吗!”

机械录音机首次在俄国公开演示时,“会说话骗人的机器”的主人竟然被法庭判处三个月监禁和巨额罚款。

但不久,机械录音机就开始胜利地进入市场。

1888年,机械录音机第一次在伦敦演示时,出席仪式的有格莱斯顿。机械录声机播出了爱迪生实验室的致词、发明家的致词和他对伦敦各报刊的致词。

虽然早期的机械录音机在播音时发出一些杂音,但它还是作为播送歌剧和音乐会的工具逐渐推广了。

在未知的路上探索。像爱迪生这样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痛苦,最终却还能经得住考验的人确实不多。

有一回,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已经做了几千次,依然一无所获。一个年轻的助手失去了耐性,发起牢骚来:“这样重复、重复、失败、失败,真是浪费时间。”

爱迪生听了,语众心长地对助手说:“不要这样想,我们是有收获的,至少我们明白了这条路无法通行,那么再试下一条路,也许就成功了。”“就这样一次次试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年轻的助手叹了口气。“只要我们有耐心,肯努力,没有完不成的事情。”爱迪生鼓励他说。“可是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我总是不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谈到失败,爱迪生对年轻的助手讲了自己的看法:“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别灰心,别丧气,坚持住,你就会成功。”

助手从爱迪生的一番话中受益不少。他又重新拿出勇气,全身心地投入了实验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成功终于向他们招手了。助手高兴得手舞足蹈,激动地对爱迪生说:“我终于明白了,科学研究需要耐心与毅力。只要肯坚持,就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爱迪生见这个年轻的助手终于懂得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正确态度,不禁会心地笑了。

从此,年轻的助手以爱迪生为榜样,在科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进,也有了不少的发现。

7.电灯的问世

60年代,电报是使用电气的主要领域。而70年代却是电气照明的时代。

不断发展的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和工厂厂房需要新的光源来提供更充足的照明工具并分配给众多的分散用户。

照明逐渐成为使用电气的主要领域。同时,电气照明导致了工业型发电机的制作和中央发电站的建立,并且给电力打开了通往工业动力的道路。

在电气初期胜利发展的道路上,爱迪生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首先,爱迪生被誉为现代电气照明之父。

爱迪生最初对电灯的研究开始于1877年秋天。当时,已有众多的科学家为电力照明耗尽了毕生心血。直到18世纪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放风筝的方法引发出电的火花,人们才看到了电世界的曙光。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成功设计出的一架发电机,才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源不足的问题。

可是,真正能为大众夜间照明的发明依旧没有重大突破。虽然有些灯已被发明用来照明,可大多数都是价钱太高,寿命不长,无法走入寻常百姓家。他想发明一种大众夜间用的而且不贵的电灯。

在当时,对瓦斯灯最有研究的是另外一位发明家露沙,他不但自己有实验室,还写了许多有关瓦斯灯方面的文章。

有一次,两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相遇,爱迪生便向露沙询问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有关瓦斯灯知识。

露沙非常吃惊,他想若是对瓦斯灯没有相当的研究或缺乏这方面的实际经验一定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他说“你是我遇到过的第一个对瓦斯灯知识掌握得这么多的人。”随后,两人就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经过这次研讨,爱迪生解决了许多问题,他仍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足以进行新的试验。因此,他还是尽量收集有关论述瓦斯灯的书籍,并对瓦斯灯的材料玻璃,炭棒等深入的研究。

这种积累大约持续了1年多,到1878年初,爱迪生认为可以进行实验了,这时,他才开始真正对电灯进行研究。

对瓦斯灯的学习结束后,他认为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炭棒通电后仍保持原状。

原来瓦斯灯是根据炭棒通了电流之后就会因发光而制成的。但是,当时炭棒通了电流后因为电阻非常大而产生高热以致热化而成为蒸气,因此,炭素就会化成灰。

爱迪生研究发明电灯,也是按此原理。他利用相同的方法,在真空的玻璃管中做实验,结果,成功了!

他按照这一方法去做,使燃烧的时间变长了,但是没有超过8分钟。白热电灯的原理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此时,是1878年,爱迪生32岁的时候。

虽然这种原理是正确的,但是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成功。因此,他更加努力地按此思路继续实验下去。

他先在玻璃管中放入通电用的芯,而要使之在2000度上不融化,为此,他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为了找到这种材料,爱迪生真可谓呕心沥血了。

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又重新开始了有关材料学的学习与研究,许多坚硬的物质他都思考试验过,但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时,他也十分苦恼,甚至扪心自问,这种物质是不是不存在,或者是根据自己现在的知识还发明不了电灯。但只要他一想到他在亚克灯厂所看到的一切,一想到这种新式照明工具对人类的作用,他便又振奋起来,一头钻进书本和实验中去。

不分四季,不分昼夜,爱迪生在不断研究探索着,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钻研,在1878年的一年时间里,他共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平均每天实验5种之多。

正是在这种忙碌中,爱迪生迎来了新的一年。他暗自祈祷:但愿在新的一年里,他能找到合适的物质。

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没有退缩。他们继续关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干着。实在需要休息的时候,他们就在实验室的桌子上躺一会儿。爱迪生虽然还年轻,身强力壮,可由于劳累过度,两眼常常布满血丝显得疲惫不堪。

还记得麦肯基站长吧?他就是那个教会爱迪生电报技术的人。爱迪生将他接到了门罗公园。此时,麦肯基已经上了年纪,爱迪生为了报答他的情谊,特地接他来门罗公园,表面上请他来实验室工作,实际上不过是让他挂个闲职养老罢了。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为灯丝材料冥思苦想,麦肯基走进了实验室。他那满脸的红胡子,不由得使爱迪生眼睛一亮。“老站长,为了电灯实验,能不能借用您的一样东西?”“你需要什么?只要我能做得到的,我一定会帮你。”老站长依旧像十几年前那样。“不是别的,我看上了您的胡子,也许这是一种好的灯丝材料。”爱迪生笑着对老站长说。“这当然没问题。”麦肯基站长立刻用剪刀剪下一撮胡子来。

爱迪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挑选了几根粗胡子,先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进灯泡里做实验。

麦肯基站长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着。他想看看爱迪生能用这胡子搞出什么名堂来。

遗憾的是,实验结果表明,用胡子做灯丝,效果也不理想。爱迪生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不要失望,要不,再试试我的头发吧!”麦肯基把胸口一拍说。“不用了,头发和胡子的性质一样,不必再试了。”爱迪生看着这位老人,心想他的献身精神是感人的。

爱迪生正深情地望着麦肯基,目光偶然地落在了他的粗线外套上。青年发明家立刻对助手喊起来:“快!找一卷棉线来。”

麦肯基听了,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从里层撕下一大截粗线,递给爱迪生。

助手们看见爱迪生接过棉线时候的激动神情,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神色。他们知道,每当爱迪生有了新的发现时,他总是这种表情。

爱迪生对棉线进行炭化处理,一丝不苟。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操作。然而,炭化棉线又细又脆,一碰就断,爱迪生试了几次,都没有能够将炭化棉线放进灯泡里。直到第三天傍晚,这一任务才顺利完成。

这时夜幕已经降临,窗外漆黑一片,实验室里只有微弱的煤油灯光在闪烁。爱迪生让人把煤油灯熄灭。

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来了。爱迪生接通电源,顿时,他们日夜盼望的情景出现在眼前,灯泡放射出明亮的光芒!

爱迪生沉醉在巨大的欢乐之中。他和助手们坐在那里,出神地看着那盏灯继续燃烧着,如同小心看护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他们忘记了十几个月来的失败,忘记了连续苦战的疲劳,一直守着这盏灯。灯泡燃烧的时间越长,他们越觉得情绪亢奋。电灯持续亮了45个小时。每个人都没有休息,静静地坐着,心满意足地注视着那盏倾注着心血和汗水的电灯。

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诞生了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电灯发明日。

爱迪生没有陶醉,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灯的寿命,他继续寻找更有效的灯丝材料。经过两年的努力,在试验了世界上6000多种植物纤维后他们发现日本的竹子做灯丝材料最好,电灯的寿命提高到了上千小时。

1882年春天,第一批实用的电灯问世了。爱迪生还在纽约创建了发电所,正式向用户供电。

人们对新发明都有个接受过程,像留声机一样,电灯开始也遭人拒绝。

爱迪生供电所给用户架好电线后,一夜间都被割断了。“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爱迪生不解地问着人们,“架好电线,通了电,夜晚将不再黑暗,而同白天一样光明,这样不好吗?”“你们这样,扯的空中都是电线,会把雷电引下来伤人的,”有个比较胆大的人回答说。“噢,原来是这样。大家不要害怕,其实电线和打雷完全是两码事儿……”爱迪生给大家讲了一些关于电的知识,然后还补充说:“凡是愿意使用电灯的人,可以免费使用3个月。”

听了爱迪生的解释,再加上这一项优惠,人们热烈地鼓起掌来。

看着一家一户逐渐安上了电灯,爱迪生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一心想着要为大众进行发明创造,他的理想慢慢地实现了。

夜幕降临,望着千家万户点点灯光,爱迪生想起了死去的妈妈:“妈妈,我没有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如果您还活着,见到这明亮的灯光,您一定会为我高兴的。以后我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发明出对大众更有益的东西。”

每有一项新的发明,爱迪生都会想起妈妈。是妈妈将爱迪生领进了科学之门。他怎么能忘记伟大的妈妈呢!

8.爱迪生的晚年

爱迪生的晚年是在炮声中开始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开始,美国并没有卷入战争,而是在一旁观战。

爱迪生是一个讨厌战争的人,他希望世界尽快变得和平起来。

但是,战争所涉及的国家越来越多。最后,美国也加入战争。

一天,美国一位海军官员找到爱迪生,对他说:“爱迪生先生,我们想邀请您出任海军顾问一职,并想请您帮忙研究战争武器。”海军官员抱着希望而来,没想到爱迪生严肃地说:“我对战争武器深恶痛绝,制造杀人的东西与我的天性格格不入。我最想做的是发明一些能为大众所使用的东西,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幸福。”

海军官员一听,爱迪生还是个倔强的老头儿,得想办法说服他才是。“爱迪生先生,我知道您总是为了大众着想,可是战争已经危及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您能看着置之不理吗?”“是你们那些爱好战争的人,把美国人民推入了火坑!”爱迪生气愤地说。“事实不是您想象的那样。是敌人先打沉了我们的船我们才不得不反抗的。现在我们的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您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受难吗?”

听了这位官员的一席话,爱迪生犹豫了。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这个时刻,他将作出怎样的决定呢?

爱迪生背着手,在客厅里踱来踱去,考虑了很久。然后他说道:“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愿意把我的时间贡献给政府。”

海军官员听了,非常高兴,说:“我们会给您最优厚的待遇。”“不需要。我愿意将我的全部时间无条件地献给海军研究出有用的武器,保护我们的人民。”

海军官员深深知道,爱迪生是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为了祖国和人民,他会牺牲自己的一切的。

不久,一座海军实验室就建成了。这座实验室里聚集了全美的人才,由爱迪生率领,着手改良军备设施,研制新式武器。

爱迪生首先进行了水下蓄电池应用的试验,并成功地将新型蓄电池用在了潜水艇上。接着改进了鱼雷……

在这座实验室里,爱迪生他们搞出了许多新发明,其中被军方采用的就有40多项。这些发明大大增强了海军战斗力,为美国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

进入晚年的爱迪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数将士为战争送了命,很多难民亲人失散,无家可归。他体会到了亲情的重要性。

是啊,几十年来,他一直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发明研究,几乎没有闲暇和家人及朋友共享天伦之乐。大家一直认为他冷漠,不尽人情,实际上爱迪生是一个内心充满温情的人,他一直向往温馨的生活,但时间对于他来说真是太宝贵了。“那么,我该怎样补偿一下我的亲人和朋友呢?”爱迪生在问自己。“对了,不如去旅行吧。”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亲人和朋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专心搞研究,把时间都给了实验室,而给你们的是那么少。现在,不如我们一起去旅行,一方面可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为圆我多年的梦想。”“好主意!”大家都举手赞成。

爱迪生共组织了三次旅行。旅行使他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有孩子般的纯真、活泼和质朴,以及对友情和亲情的珍惜。

跨人晚年后的爱迪生由于精力有限,从事发明研究的项目少了,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

75岁时,有个记者冒冒失失地问爱迪生:“爱迪生先生,您什么时候告老退休啊?”

爱迪生风趣地说:“在出殡以前的那天。”

记者笑了:“您要多保重,大家都关心您的身体。”

爱迪生乐呵呵地说道:“请转告大家,我的身体还很好呢!”

在爱迪生80岁高龄的时候,他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一项崭新的研究项目,这就是研制橡胶轮胎。为此,他又在实验室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931年10月4日,爱迪生由于劳累昏倒了。从此,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

爱迪生叫人将一位朋友叫到了病床前:“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我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还有许多未完的实验等着我去做……”爱迪生已经苍老的脸上,充满了无奈。“我知道。你还是好好休息吧!”朋友见爱迪生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还想着他的实验,还继续想在科学之路上探索,他感动地落下泪来。“不,我还有一件事,你一定要答应我。”爱迪生紧紧拉住朋友的手,好久不放。“只要我能做到,我什么事都答应你。”“你知道我正在研制橡胶轮胎,现在,我恐怕不能再继续研究了,我希望你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爱迪生一副期待的眼神,等待着朋友的回答。“嗯,我答应你。你放心吧!”

这就是爱迪生最后的嘱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念念不忘他所研究的橡胶。他把他的一生都交给了他的发明事业。

1931年10月18日,世界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带着满足的微笑,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10月21日,隆重的葬礼在美国举行。那天晚上,全国人民为表达对爱迪生的尊敬和感谢,决定在部分城市熄灯一分钟为爱迪生默哀。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

爱迪生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留给人类的不仅仅是一批发明创造,使人们常常怀念他的却是对科学锲而不舍,对真理永远执着的精神。如今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永励后人。

二、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

1.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在英格兰西部的一个叫希鲁兹伯里的小镇,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塞文河畔,非常幽静。就在小镇西北郊的陡峭的河岸上有一座漂亮的三层红砖楼房房前还修了一个大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花草、果树、观赏树和灌木丛,花园里还有二间五彩缤纷的暖房。1809年2月12日,伟大的科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查理·达尔文就出生在这座楼房里。

达尔文家族与科学有着不解之缘。小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是一位具有新颖思想的、非常杰出的医生和科学家,曾与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以及美国政治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共同成立了科学俱乐部“月球协会”。该协会设立在伯明翰,当时被认为是仅次于皇家学会的组织。而他又于1761年成为皇家学会这个英国最具权威的科学组织的会员,主要著作有《植物园》、《生物规律学》和《植物学》等。他于1802年去世,查理并未见过他,而且查理相信祖父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伊拉兹马斯的观点却深植在达尔文家族的文化传统中。查理从小便被其祖父的观点影响着,成长着。

父亲罗伯特·瓦林·达尔文也是著名医生和科学家,也曾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身材魁梧,体重大约有一百二十公斤。他有着敏锐的观察本领、高明的医术、极大的同情心,而且又乐善好施,求诊病人络绎不绝,全郡闻名。因此他收入颇丰,为子女的成长奠定了经济基础。多亏了父亲作坚实经济后盾,小达尔文以后才能进行环球科学考察、科学研究工作。达尔文医生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一是由于他在诗歌、自然哲学、医学、有机界生命规律等方面有很多著述,二是由于对他的医学工作极为有利的那份耐心。

不过,达尔文医生在家里可是一个善“演讲”的大夫。他出诊时很少有机会开口,因此回来后政治事务、人类的天性、生意的复杂、朴素的哲学都成了他大发议论的话题。但他并不是信口开河地胡诌,而是条条是道,且内容紧扣中心论点。小达尔文很愿意听爸爸讲演,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母亲苏珊娜·韦奇伍德长得很娇小漂亮,性格极其温柔,不愿长篇大论或板起面孔训斥孩子。外祖父是个开通、明事理的人,儿女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小达尔文的母亲更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修养,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查理·达尔文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中,良好的家庭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客观条件。幼年的达尔文对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记忆力较强。并且活泼好动,经常就一些问题向妈妈刨根问底。

有一次,小达尔文在园中玩着玩着,突然问妈妈:“猫也像这花一样,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吗?”

妈妈笑着告诉他:“不,孩子,小猫是猫妈妈生的。”“那我和妹妹是你生的,你是外婆生的,对吗?”受到启发的达尔文动起了小脑筋。“呃,不错,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妈妈生的。”“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呢?”“《圣经》里说,最早的妈妈叫夏娃,是上帝造的。”“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呢?”“宝贝,世界上有许多事情还没有人能说清楚,将来等你长大了,也许能比我说得更清楚。”

小达尔文眨眨眼睛,听着母亲的解释,那个“上帝造人”的谜却深深地印在了他幼小的心灵里。

达尔文从小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就有兴趣,周围的绿色世界就是达尔文最早的课堂。

他十分热爱这个天然的大课堂。母亲教儿子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花草和树木的名称。在妈妈的启发和引导下,达尔文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尤其对花草感兴趣。

达尔文一家都爱读书,只要家里有人去伦敦,总会带回一大批书来看。在天气寒冷的那几个月里,一家人围坐在劈啪作响的火炉前读书是很好的消遣。外祖父一家一直都有互相朗读书籍的习惯,妈妈把这一传统带到了达尔文家,因此孩子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

小达尔文兄弟姐妹一共六人,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由于过度操劳、生育频繁等原因,体弱多病的妈妈在小达尔文刚满八岁时就去世了。对于失去妈妈这位“最早的”老师,小达尔文十分伤心,因为只有妈妈最理解他,最支持他,只有在妈妈那里他才能得到安慰。

在苏珊娜去世之前,达尔文医生就把照管和教育小达尔文的责任交给了二女儿。大女儿结婚早,孩子多,家务繁重,顾不上娘家。二女儿卡洛琳非常和善,富有才能,而且待人热忱,但是对弟弟管教很严,总是指责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小达尔文每次被叫进她的房间时,心中都不禁会暗暗想着:“她这一次又要来数落我的什么过错呢?”

他任凭她去说教,根本不在乎,把一切都当做耳旁风,仍然凭兴趣行事。

达尔文喜欢看《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世界奇观》等儿童读物,尤其喜欢收集各种植物、贝壳、化石、昆虫等标本,并开始对博物学产生兴趣。他在自己的小卧室里办起了“博物馆”,天生就是一个小收藏家。他从自己的爱好中寻找更多的乐趣。

小达尔文尽管淘气,却是个非常仁慈善良的孩子。

他喜欢搜集鸟蛋。当他看到整整一窝鸟蛋时,非常想全部拿走。可当他想到鸟妈妈回来后发现孩子全丢了,会非常伤心,便决定只拿走一个鸟蛋。

有一天,他正在门外欣赏他的搜集品,一条小狗向他跑过来,他心里一急,就踢了小狗一脚,小狗马上逃走了,一声都没叫。于是小达尔文却立刻意识到自己太残忍了。这件事一直留在他的记忆中,一想起来就觉得良心不安。

达尔文医生认为小达尔文整天玩耍,怕他浪费时间,虚度年华,便决定把他送到寄宿学校,接受严格的正规教育。

学校所进行的是一种严格的古典教学,学的是古文,读的是古罗马和古希腊人的著作,并且还要背诵。对这一切,达尔文十分反感,他除了只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的长诗感兴趣外,仍醉心于各种收集。每天他都要趁学校两次点名的空档时间跑回家去欣赏、整理自己所收集的“珍品”。这期间,他一面照旧收集矿石,一面千方百计地找到一些新的名称的新矿石。他还经常到野外去考察各种昆虫的生态,收集各种昆虫标本。在读了鸟类学方面的书籍之后,又开始了对鸟类习性的观察。每当刮风天的傍晚,他就沿着海滨散步,观赏那些沿着奇怪而又错误的路线回家去的海鸥和鸬鹚,每次观察回来都要把结果详细地记录下来。

过了不久,校长在一次早祷以后,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训斥达尔文,再次批评他在科学方面的兴趣,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当时达尔文没有听懂这个成语的意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总以为是一句非常可怕的话。

达尔文在学校里受到校长严厉批评的事很快传到了他父亲达尔文医生的耳朵里。达尔文医生非常生气,这位医学博士对自己的儿子一向要求很严,但是他不理解小儿子的兴趣和爱好的意义。在对待青年教育问题上,他也显得比较保守和固执,他不允许儿子对当时的教育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反抗。有一天他盘问儿子达尔文:“查理,听说校长又批评你了,怎么回事?”“因为我和哥哥搞化学试验。”“我早就对你说过,主要是把学校规定的功课学好,不要把时间花在那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去。现在不用功,将来后悔就晚了。”“爸爸,我对学校里那些功课毫无兴趣。”达尔文一向敬爱他的父亲,坦白地说出了心里话。不料父亲听了这话,火冒三丈:“兴趣、兴趣,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抓小鸟、玩瓶子、采花草,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样下去,你会给自己、给我们整个家庭丢脸的!你会成为一个叫人痛心的败家子!”

对老师的严厉批评,达尔文都不在乎,但是父亲这样说,他感到非常难过。

妈妈去世以后,达尔文由于和当家的二姐关系非常紧张,1818年夏天,他同哥哥一起被送进当地的另一所学校——希鲁兹伯里中学——住校学习去了。达尔文在那里呆了七年,直到1825年夏天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