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张大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7:47:17

点击下载

作者:周丽霞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画大师张大千

国画大师张大千试读:

总序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名人活在我们的心里,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遥远而又亲近。

名人是充满力量的榜样,特别是当我们平庸或颓废时,他们的言行就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我们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重生。

名人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狂喜。当我们迷惘或无助时,他们的高贵品格就如同飘动在高处的旗帜,每次招展都会令我们幡然醒悟,从而畅快淋漓地感受生命的真谛。只要我们把他们视为精神引领者和行为楷模,就会不由自主地追随他们,并深刻感受到精神的强烈震撼。

当我们用最诚挚的心灵和热情追随名人的足迹,就是选择了一个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并将提升的空间拓展开来。追随意味着发现,发现名人的博大精深,发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发现最真实的自我;追随意味着提升,置身于名人精神的荫蔽之下,我们就像藤蔓一般沿着名人硕大粗壮的树干攀援上升,这将极大地缩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从而踏上光明的坦途。

不要说这是个崇尚独立思考的年代,如果我们缺乏敬畏精神,那么只能让个性与自由的理念艰难地生长;不要说这是个无法造就伟人的年代,生命价值并不在于平凡或伟大。如果在名人的引领下,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本书,就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追溯名人成长的历程,虽然每位人物的成长背景都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并非完全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说的名人当然是指对世界和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们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企业家等。滚滚历史长河,阵阵涛声如号,是他们,屹立潮头,掀起时代前进的浪花,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人类的文明和无限的未来,不断开创着辉煌的新境界和新梦想,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

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权力,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军事家是指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实施的人,一般包括战略军事家和战术军事家。

政治家、军事家大多充满了文韬武略,能够运筹帷幄,曾经叱咤风云,纵横天地,创造着世界,书写着历史,不断谱写着人类的辉煌篇章,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科学发明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士。他们从事着探索未知、发现真相、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和造福人类的大学问。他们都有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具有一颗好奇心。从好奇心出发,他们希望探知事物规律,具有希望看到事物本质一面的强烈意识与探索激情。还有就是他们都有恒心,他们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具有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

文学家是指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等。其中,诗人是指诗歌的创作者,小说家指小说创作者,散文家指散文创作者,而文学家则是指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领域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他们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创作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具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活动的人士,通常指在绘画、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具有比较高的成就,并具有了一定美学造诣的人。他们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哲学家、思想家是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具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士。思想主要是用言语和符号来表达的,而致力于研究思想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就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用独到的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与宇宙,以此解决人们思想认识上矛盾迷惑的问题。他们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探讨所有人类重要的问题和观念,并创造出一种思考和思想的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前进的步伐,推动着人类思想和精神不断升华,使人类不断摆脱低级状态,不断走向更高境界。人是有思想和精神的高级动物,因此,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导师。

企业管理家是最直接创造财富的人。他们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使得人们更加幸福。财富虽然只是一个象征,但它与人们的生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等息息相关。企业家也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在追求财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著、诚信和服务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我们追踪这些名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就会发现他们在做好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能够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灵感和启发,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并进行持久的人生追求,去争取获得巨大的成功。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则大同小异。正如爱迪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正如日本著名歌人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伟大人物,起初都是很幼稚且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名家并进而获得人们的崇敬。”所以,名人成长也具有其非凡之处,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为此,本套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探知他们的人生追求,感悟他们的思想力量,会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关键,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生命更有意义。

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番禺。深受国人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

1899年5月10日,张大千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18岁时,张大千随兄张善孖赴日本留学,学习染织,兼习绘画。20岁时,由日本回国,寓居上海,曾先后拜名书法家曾农髯、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诗词。接着因婚姻问题,削发出家,当了100多天和尚。还俗后,即以其佛门法名“大千”为号,从此全身心致力于书画创作。

20世纪20年代,张善孖、张大千在上海西门路西成里“大风堂”开堂收徒,传道授艺,所有弟子们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简称“大千画派”。

20世纪30年代,他在艺术上更是趋于成熟,工笔写意,俱臻妙境,与齐白石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称。40年代,张大千赴敦煌之后,画风也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

1949年,张大千赴印度展出书画,在印度期间他临摹研习了印度的石窟壁画,其后他辗转于香港、台北、日本等地开画展。此后便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

1957年,他荣获了国际艺术学会的金牌奖,被推选为“全世界当代第一大画家”,并被世界舆论称之为“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

1976年,返回台北定居,完成巨作《庐山图》后,不幸于1983年4月2日病逝,享年85岁。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 “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山人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降生之初饱受苦难

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屡受列强的欺凌。日本为争夺在我国东北及朝鲜的战略地位,于1894年挑起了“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抗战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仅仅过了5年之后的1899年5月10日,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内江县西城外,张大千降生了。

内江位于沱江的中下游,南城门外有一座九层高的白塔叫三元塔。登上塔顶,可以俯瞰内江县全貌:碧玉一般的沱江环绕其中,城内山清水秀,竹林掩映,江上帆影点点,就如一幅水墨画一般。

唐代诗仙李白曾经用“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来描写内江。但在这时,内江刚刚遭受了特大洪灾,民不聊生。

张大千是张家第八个男孩。当时父亲按“正心先诚意”的辈分,为他取名正权。

张家祖籍广东番禺,先祖张德富曾在内江做知县,后来就在内江定居下来了,归田耕读,写诗作画,过着闲淡的田园生活。到了张大千这一辈,已经是第六代了。但这时,张家已经因经营不善而衰落了。

父亲张忠发,字怀忠。年轻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一分田产。他只好去做熬卤煮盐的小生意,但又不幸连本钱都赔光了,只落得挑着竹筐沿街收捡破烂的地步。

为了生活,张怀忠后来还做过弹棉花、给人家挑水的活。但这依然无法使家境有所改善,绝望之下,张怀忠竟然染上了鸦片,在毒品里寻找安慰,并为自己取号“悲生”。

由于家境贫寒,张大千的大哥、五哥、六哥、七哥和二姐都过早地夭折了。张大千刚出生时,连年灾荒,母亲曾友贞营养不够,没有奶水,把孩子饿得整天哭个不停,险些也被饥饿夺去了生命。

父亲急得仰天长叹,母亲也望着八子落泪。幸好,生性善良的邻居张荫梧夫妇与他们交情很好,不仅给他们送钱接济,还答应由张大娘哺乳小正权。

张荫梧家的孩子比小正权小两个月,不过他家比较富裕,生活好奶水足,一个人的奶水可以喂养两个孩子。

从此,小正权由三哥的只有13岁的童养媳罗正明抱着,一天两次出入张荫梧家。这样小正权得以存活下来,并一天天长大。

三嫂罗正明从10岁就来到了他们家,从此就一直帮着干家务。等八弟出生后,她的担子更重了,要给孩子洗尿布,要按时抱着去喂奶。

小正权整个童年都是由三嫂一手带大的。三嫂非常疼他,无论走到哪,都背着他。家里生活困难,常常吃不饱饭。每当初冬季节,山上人家种的红薯收完了,罗正明就背着八弟去挖红薯,偶尔可以挖到几个人家没有挖完的。

初冬的山上,阴云压着湿冷的空气,罗正明背着八弟走了很远的路,有时还要乘船到沱江那边去。北风呼啸着,像锋利的刀子一样,罗正明的手一会儿就冻得通红了。

而这时,她只不过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啊!小正权在三嫂的背上,刚开始还新鲜地东张西望,过了一会儿就睡着了。

罗正明挖着挖着,小正权醒了过来,哇哇地哭。她情急之下,就把八弟抱在怀里,拿一块红薯自己嚼烂了喂给他吃。这样是不行的,幸好有一位老太太看到了,叫他们到自己家里,把红薯煮熟了,再喂给小正权。

吃饱后,小正权不哭了,三嫂就坐下来哄八弟玩,嘴里唱着儿时的童谣:

雀儿搬搬,搬上南山,

南山有个金银宝贝。

金鼎鼎,银鼎鼎,

草鞋耳子蹬波罗。

优美的歌儿,引来树上的小鸟和唱,逗得小正权咯咯直笑。

但是,有时在寒风中挖上一天,也挖不到一篮子红薯。回到家之后,三嫂就开始洗衣服、洗尿布、做饭。等八弟睡着了,她又开始在石臼上捣米浆。

小正权的童年就是在这个艰难困苦的家境中度过的,在他的眼里,几乎没有多少欢乐和动人的色彩。

很快,小正权就3岁了。这时候,家里只靠父亲做零工、母亲走街串巷为人描花绣帐来度日,微薄的收入只够勉强糊口。一年到头,家里的餐桌上都难得见着肉食。因此,童年时候的小正权,身体非常瘦小。

幼年的小正权,虽然身体瘦弱,却是格外机灵活泼,大大的眼睛,宽宽的额头,十分惹人喜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5岁时,小正权就常跟着三嫂上山拾柴、挖野菜。

父亲沿街收捡破烂,背着弹棉花的工具走街串巷,劳累一天在夜色中归来,伴着不停的叹息;母亲要给人家绣花,换几个铜钱贴补家用,脸上堆满了愁苦。

只有三嫂回荡在山川中甜美的歌声是难得的一点亮色,但更多的是看到寒风中她红肿的手。另外还有昏暗的菜油灯,剥落得残缺不堪的泥墙。

母亲启蒙爱好绘画

春去秋来,转眼小正权已经8岁了。虽然童年里没有多少欢乐,但幸运的是,小正权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首先他的父母都粗通文墨,没事儿的时候也教他认几个字,不过他真正读书写字还是由四哥张文修教的。

张文修读书很多,曾中过秀才,有极好的才华。但后来科举的时候,被人诬陷说答卷里有触犯清朝皇帝的地方,不但没有中举,连秀才的功名也被革除了,从此绝了仕途之念。

四哥回家之时,小正权已经6岁了,于是他就成为了八弟的启蒙老师。先从《三字经》开始学起,接着学《百家姓》《千字文》。等到这些都背熟了,张文修又教他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笠翁对韵》等浅易的诗歌,逐渐加深到四书五经及《左传》《春秋》《史记》等经典和史书。

张文修对小正权要求非常严格,所有他教过的东西必须熟读背诵,否则就用戒尺惩罚他。后来四哥去资中县教私塾,还安排八弟学习书法,每天必须临写五篇楷书字帖,少一张就打一下。

小正权学习非常用功,每次四哥检查他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当然也有极少的情况,孩子贪玩总是难免的,那就只好让手心受苦喽!

1907年的冬天过去,再过几天就是立春了。立春的前一天,中国农村有“鞭春”的习俗。清末当地的府、县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做的春牛,在衙门前,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因此立春又称为“打春”。“鞭春”的主办者一般是当地官府,活动场面非常热闹、隆重。百姓们都说:“这样才能把寒气送走,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这一天,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鞭春”过去不几天,就该是热热闹闹的春节了。接下来,就会漫山遍野的一片嫩绿,到处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总是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希望。

对小正权这样的孩子们来说,这一天,更是一个难得的有趣欢乐的日子。这一天,平日里严肃的家长们都会对孩子们放纵一些。小正权兴奋得一夜没睡好,大清早就爬了起来,外面刚刚鸡叫二遍。他找出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头上戴了一顶小瓜皮帽,跟着二哥、四哥跑到大街上,小辫子在头后一甩一甩的,很神气。

街道两边看热闹的人群越聚越多,平时很严肃的家长这时也对孩子们特意纵容。这些小家伙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嘻嘻哈哈,你追我赶,纷纷挤占了观看“鞭春”的最佳位置。

张家几兄弟也占到了合适的地方,老八当然被哥哥们放在最前面。“鞭春”的锣鼓声从远处传来了,小正权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就看到了大路上那长长的队伍。

前面的两列,是几个穿着紫色黑边长袍的人作为前导,他们都戴着高高的帽子。而装饰得五彩缤纷的春牛由两个人抬着跟在他们身后。再后面是官府的其他人等和沿途跟着看热闹的人。

小正权盯着那头彩色的春牛,眼睛一下就直了:这头牛高大健壮,两只牛角异常粗大,前额上有一个白色牛毛拧成的旋;全身棕黑色的毛与白白的四蹄形成鲜明的对比;牛尾冲天翘起,就像一支极有号召力的火把。

有一个农夫打扮的人跟在春牛屁股后面,不时神气地扬一下鞭子,大声地吆喝着。

小正权立刻就被迷住了:“多么奇异的水牛!奇异得不可思议,怎么与平日在田中所见的不同,又是这样逗人喜爱?你看它仰天长啸,仿佛鼻子里发出了‘哞哞’的叫声。”

看着看着,他就靠近了那头春牛,突然头顶上“噼啪”声响,原来那个农夫正用鞭子在他头上甩响:“小娃娃,让开,不许跟这么近!”

但他仍然痴迷地跟着,结果被一个人捉住衣领扔到了人群边上。小正权咧开嘴还没有哭出来,就立刻又被那些彩扎的鳌鱼、镀金的狮子、起伏翻腾的长龙等深深地迷住了。他呆呆地看着,不知身处何地。

回到家里,他问四哥:“春牛为啥跟田里的水牛不一样呢?”

四哥笑着说:“因为它是用竹篾扎好,用纸糊成的。”“那为什么不画得跟真牛一样?”

母亲笑眯眯地插话了:“八儿,这头春牛是送给开封府包青天的,所以要把它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包大人才会收下;如果做得跟田里的真牛一样黑乎乎的,包大人生气不收,明年的庄稼就不会丰收了。”

母亲曾友贞聪颖贤惠,为人善良,从在娘家时就喜欢描花绣凤,嫁到张家后,为贫困的生活所迫,重操旧业,做起了绣花的活儿。由于她手艺好,绣得栩栩如生,久而久之成了内江县有名的“张绣花”。

她不但勤劳,而且教子有方。虽然家里很穷,但她还是让孩子们读书。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儿女们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好成绩。

这时张老八听了母亲的话,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画的应该比生活里的更好看些。

春天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妈妈领着小正权去走亲戚,路上他开心地四处看着,杨树、柳树又生出了新叶,成群的鸭子在河里欢快地游着、叫着。

妈妈一边走着一边嘱咐儿子:“八儿,到了人家要有礼貌,到门口要喊人,要鞠躬。”“嗯!”

到了亲戚家,小正权像个小大人一样向每一位长辈鞠躬问安,人们纷纷夸奖。然后大人们就到屋里聊天去了。

正权与几个表哥表姐在院子里玩,一会儿几个孩子就混熟了,这时表哥说:“我们到三元塔上去玩吧!”

小正权一听“三元塔”,立刻高兴起来,在家里每天都远远地望着三元塔那巍巍的身影,那一片片白云就像拴在塔尖上一样,今天能登上去自然无比兴奋。

几个孩子爬上了陡峭的山坡,费了很大的劲才登到了塔顶,小正权放眼一望,立刻就被惊呆了:

啊!这就是我生活的内江吗?原来家乡的景色是如此美丽,沱江像一条浅蓝色的玉带,从西向东伸开,两岸重重叠叠碧蓝的山峦,给人无限的柔情。

玉带在县城的腰上绕了个大圈,顺着三元塔下的山脚,又由东向南伸向了远方。河面上小船来往穿梭,波光粼粼,夕阳下河滩上的细沙闪烁出一片金色光芒。

正权倚在窗洞的石壁上,暖煦的春风呼呼地在耳边响着,心中产生了与上次看“鞭春”时一样的感觉,只是那次是人类的智慧,而现在则是大自然的魅力。虽然内容不同,色彩各异,但都诱发了小正权对艺术的向往。

于是他从9岁开始,就向母亲学习画画,但不是想当画家,依然是为了生活。

因为母亲的手艺高,人缘也好,因此大家都喜欢让她做活。活太多忙不过来,她就让孩子们做她的帮手。二哥善孖、大姐正恒(小名琼枝)都跟着母亲学画,画得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一天,母亲把小正权叫过来:“八儿,你看这只鸟好看吗?”她手里拿着一幅花鸟图案,画上一只喜鹊落在梅花枝上。

小正权歪着头看了看:“好看,就是,就是为啥只画了一根树枝呢?喜鹊应该停在大树上才对啊?”

妈妈没想到儿子小小年纪会有这样的问题,她不由得一愣,但想了想随即笑着回答说:“嗯,具体为什么我也说不太清楚,反正这样更好看。对了,你想一下,如果画出一棵大树来,那喜鹊就会画得很小才对啊!而且树枝画多了就太杂乱了,也不好看。”

小正权“嗯”了一声,似懂非懂。

母亲接着说:“来,八儿,在画上蒙个白布,你帮我把这个鸟拓下来好不好?”“好啊!”

小正权在母亲的精心指点下,画画的水平迅速进步。母亲也尽自己所知,把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灌输给儿子,从肝胆忠义的关公讲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卧薪尝胆的勾践讲到王羲之的墨池,希望儿子能够长大成才,使儿子的心中充满了对前程的美好憧憬。

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过人的天赋,小正权从一开始,就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眼看着大自然中烂漫的山花、鸣叫的百鸟,被母亲灵巧的画笔展现在画布上,小正权兴奋不已,想象着自己也能像母亲那样,随心应手地把喜爱的花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他刻苦学习画画,在家里用纸笔画,上山打柴、放牛,则用树枝、石块在地上、石壁上画。在家庭的熏陶下,小正权进步很快,不但能帮助母亲描绘花样,画较复杂的花卉、人物,而且写字亦较工整,常获得长辈称赞。

写字换来衣食无忧

教张正权学画的另一位老师就是二哥张善孖。二哥也是在母亲的启蒙下学习绘画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近30岁了,绘画水平日益提高,渐渐母亲那种手工艺人的水平已经无法再满足他的需求了。

内江也找不出什么绘画高手,于是勤奋好学的张善孖就约了两个爱好绘画的朋友,到百里之外的资中县拜了有名的民间画家杨春梯老先生为师。

张善孖在名师的指点下,进步很快,十余年后成为了国内有名的大画家。但在张善孖学习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喜欢绘画的八弟。

大哥早逝,家中兄弟以二哥为长。二哥比张正权大很多,再加上平日不苟言笑,做事稳重,因此兄弟们在尊敬他的同时也很畏惧他。

但二哥一直很喜欢小正权,只要有空,他总会把八弟叫到身边,辅导他练习白描,尤其是花鸟和工笔人物。而二哥作画的时候,小正权也常常在旁边为二哥端墨铺纸,或者趴在旁边出神地看。二哥会一边画,一边为他讲解用笔、用墨、用色等技法。

有一次,二哥与几个朋友又聚到了阁楼上作画。小正权则在旁边帮着研墨。当时二哥正在画一棵青松,桌上铺着一块原来是门帘的蓝色布。

画着画着,二哥手提着画纸两角想往上提一提,小正权也赶紧帮忙,但不小心把笔洗给弄翻了,墨水湿透了桌布,又在画纸上浸黑了一大团。

二哥这下不高兴了,站起身来,用手拢着颏下的胡须,两眼盯着八弟正想训斥他几句。

正权做错了事,自觉地低下头来,他眼光落在那块污处,突然大声叫起来:“云彩,云彩!二哥,你看,它是一团云!”

二哥被他那副样子弄得哭笑不得,他收回眼光,看画上的水迹:原来,笔洗里的水不是纯正的浓墨,而是浓淡相间的墨水,浸到纸上,在松枝的两侧刚好造成了似云像雾的一种感觉。

二哥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旁边兴奋不已的八弟,没有说话,但心里不由得想:“八弟的想象力还蛮丰富的。”

其实在小正权心中,更亲切随和些的还是大姐琼枝。

当小正权10岁多的时候,他常常会自己跑到城隍庙的书摊上,买来一些绣像的《三国演义》《封神榜》之类的小说。不仅是那些小说使他着迷,小说里那些人物绣像画更使他爱不释手。他先是拿薄纸蒙着描,后来就照着画,那些披着盔甲的武将和摇着羽扇的军师,让他画着画着都忘了吃饭。

有一天,他低着头画得正起劲,没有注意到大姐悄悄来到了他身后。

看了一会儿,大姐笑了:“八弟,男人的脸不能画成这么圆的,要有棱角才威武啊!喏,貂蝉的肩膀也不能这么平啊,女子的肩与男人是不一样的,要斜一些。”“为什么要斜一些?”“你想啊,女人不用常挑担子,肩膀自然是斜的。那样不是更美吗?”

大姐亲切、随和、通俗的讲解,让小小的正权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正权的童年就伴随着花鸟虫鱼和人物肖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走进了少年。

1911年,张正权12岁了,正是农历辛亥年。这正是中国发生激烈变革的一年,随着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的爆发,连小小的内江县城也动荡起来。

张正权的表叔喻培伦,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起义失败后,他的弟弟喻培棣与一些战友们回到内江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这时,有一个惊人的消息把正权震撼了:一向安分守己、为人敬重的二哥竟然参加了革命活动,上街演讲,发起并成立了内江保路同志协会。

母亲急得要死,不住嘴地唠叨:“你看你二哥哟,跑去犯这种满门抄斩的罪行,将来咱们全家都要受他连累。”

但是母亲却不敢当着二哥的面唠叨。因为二哥几句义正词严的道理一摆,她就没有话讲了。

二哥一出去,母亲就又在正权和九弟面前唠叨:“在家里画你的画,读你的书,天塌下来也不会有你的事。八儿,你们可别学你二哥这样啊!”

动荡的局势并没有过去,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又开始了活动,官府贴出告示,要求各家各户派出壮丁组织操练。正权的三哥被派了去,穿上“勇”字衫,头上扎着英雄结,拿着大刀、长矛在校场上操练。正权他们每天都跑去看。

随后,为了防止革命军攻打县城,正权他们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也被派去顶替大人守夜。三更天一声炮响,城门关严,孩子们就手拿劈柴的弯刀,一块儿守在千斤闸后面,但紧张过一会儿之后,他们就会围拢在老更夫的身边,听他讲姜太公到诸葛亮,后来又变成了刘伯温,不知不觉天就亮了,然后每人领10文钱回家。

张正权心里一直疑惑:像二哥这样的人也成了革命党,看来革命党也并不像人们说得那样可怕。

但是有一天,张正权也造反了,但他不是造官府的反,而是造了父亲的反。

原来,那天中午吃完饭,父亲又要出去捡破烂,但从厨房里拿筐出来,脸上一下变了颜色,胡子也颤抖起来,大吼一声:“谁把油罐打破了?”

当时九弟去了已出嫁的大姐家,他眼光落在家里仅剩的男孩正权身上,不是他还是谁?菜油在当时可是非常贵重的,尤其对他们这个贫穷的家庭,母亲每次做菜都舍不得多用。

于是,火冒三丈的父亲抓过正权,不由分说拿起竹条在他屁股上一顿猛抽。母亲虽然一向疼老八,但这次也是跟父亲一样真生了气,她忍着没有过来解劝。

正权心中又气又委屈,疼得眼泪扑簌簌直往下掉,但他却没有哭出声来,心里一直想:“不是我弄的,为什么没查清楚就打我?四哥就在重庆,我找他去,不在家了。”

打完后,父亲背上筐出门了,母亲也去干活了。正权一咬牙,约了一个小伙伴,是他在河滩上凭摔跤征服了的大牛,二人拿了一些纸和几支笔,就离家出了南门,沿着官道向着重庆出发了。

当天下午,母亲正在屋里做活,忽然听到厨房里“哗啦”一声,她赶紧走进去一看,原来是家里的大花猫把盐罐弄翻了,盐撒了一地。这时她才明白错怪了八儿。

到了晚上掌灯的时候,孩子还没有回来,大牛的母亲也找来了,说中午正权去叫过大牛。两家人都着急了,山上、河边、城里各条街道都找遍了,但都没发现两个孩子的踪影。

话说两个小男子汉一路走一路玩,不知不觉就走出了30多里路,来到了一个小镇上。

这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两个人找了一个大户人家的门楼前,“天当房、地当床”地倒下睡着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被肚子吵醒了。两个人肚子都饿得“咕咕”叫,但他们身上连一文钱也没有,这可如何是好?大牛叹道:“常言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你我两个英雄不想落难在此。”

正权被大牛逗乐了,他这一笑突然笑出了一个办法。他拉着大牛敲响了栖身的那户人家的大门,门分左右,里面出来一位老汉,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眼:“昨晚没赶你们走,是不是睡得不舒服了,还敲我们家大门?”

正权上前说道:“大爷,我给你画画,要不写对联也行,不收钱,您给点吃的就行。”

老人一听,哈哈大笑:“小娃娃好大的口气。嗯,既然敢这么说,想必有些本事,跟我来吧!”

进了院子,老人拿来红纸,并叫人摆上桌子,取来墨汁。

正权气定神闲地往桌前一站,略一深思,随即就提笔写了几副对联,当然词只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类的,但字体工整、字迹清秀,对12岁的孩子来说的确不易。

老人大吃一惊,他当即叫人买了几碗面给两个孩子吃。他们吃面的时候,老人已经把这件奇事对邻居们讲了。不一会儿,附近的人们都挤进院子里来看。

肚子里有了东西,张正权的精神更足了:“各位,我们兄弟俩路经宝地,身无分文,仅有粗艺在身,现为大家写字、作画,不要钱,给点吃的就行。”

接着,他又开始画起来,一会儿就画了一长串。大家都看呆了,不由得“啧啧”称赞。

在当时那个年代,老百姓识字的并不多,所以,逢年过节还要请私塾先生来给写对联,不但要付给先生钱,还必须恭恭敬敬地请来送往。而现在这个孩子不但能写会画,而且那字写得与那些先生们简直不相上下。

两个孩子就靠写字换了几顿饱餐,而且很多人都赶来瞧热闹,也有人跑来求写对联。“小孩子能写对联”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镇,当然,一天后就传到了30里外的内江县城。

两天后,正在精神抖擞不停挥笔写字、画画的张正权终于被家人“抓”了回去。但是,两个孩子并不沮丧,反而神气地走在最前面,脸上没有一点受苦的委屈样,而是红光满面,而且张老八的身上还多了件半新的黑布长褂。

张正权没有花钱却衣食无忧,这让他兴奋不已,而且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演画画、写字,虽然只有两天,但对他以后走上艺术之路却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28日,清王朝派到四川镇压革命的大臣端方被杀身亡。同一天,吴玉章领导革命志士在内江宣告起义,成立内江革命军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统治中国长达2000年的封建制度彻底结束了。

离开内江出外求学

革命胜利后,张家的家境也从此大为改观。二哥张善孖作为同盟会会员,出任乐至县县长,四哥张文修在内江师范学校任教。家里逐渐有了富余下来的钱,父亲和母亲在县城里开了一间杂货店,再也不用沿街捡破烂和起早贪黑为人家绣花了。三哥张丽诚从小没读过书,就成了这家“义为利”小店的店员。

1911年,父母带领全家加入了基督教会。这时候已经12岁的张正权也终于背起书包,走进了基督教会在内江开办的华美初等小学堂。

父母一直希望能让老八正权接受正规的教育,原来因为家境贫寒一直无法实现,现在家里经济宽裕了,父母自然要把小正权送到学校去。一说到要去上学,张正权非常高兴,一大早就起来,连早饭也没顾得吃就朝学校跑去。

这所学堂的学生并不多,因为是教会学校,所以,学校里大多数是教民的子女。在这里,张正权感到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因为这里有过去私塾里没有的诸如地理、算术、英语等课程。

地理课上,老师取出一张世界地图,在上面,中国也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内江则根本都算不上一个小点了。

张正权心里惊奇:“世界是多么大啊!有一天我一定要走遍世界,亲眼看一看外国是什么样子,看看那些蓝眼睛、高鼻子、黄头发的民族,去看看‘上帝造人’‘亚当夏娃’的故乡。”他的眼前展现出一个广阔的天地,也从此立下了宏伟的志愿。

但是只有一样让小正权不高兴,那就是学校里不教美术课。上学几天以后,他回到家里就问母亲:“妈妈,学校里为什么不教画画?”

母亲说:“我也不知道,我从来没进过学堂。学校不教就自己学呗!”

这时二哥不在家,张正权只好自己画,白天上课,晚上回家吃完饭,做完功课,他就开始画画。有时画到很晚都不肯睡觉,母亲只好进来把灯给熄了。星期天不上课,他就爬到阁楼上去画。

这时候,他已经不满足于工笔画,而开始尝试着写意、花鸟,从临摹书上的,到瓷器上的,最后看到谁有就借回来细致地照着画下来。

画累了,张正权就趴到窗口上望着外面的景色:窗下有一口老井,井口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沿着井台边一条弯弯的小路,走着扛着犁、牵着牛、携着筐的人;天蓝蓝的,鸟儿在白云间飞翔。

张正权不停地练着,刻苦地画着,他的绘画水平在内江已经小有名气了。

刚刚过了两年多舒服日子,张正权14岁那年,世道又乱起来。

1913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复辟称帝,他的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张善孖也积极地参加了四川熊克武发动的讨袁运动。

但是,由于寡不敌众,讨袁运动失败了。张善孖于这年秋天只身逃回了内江,每天躲在阁楼里作画,逃避袁世凯手下的追捕。

张正权也不问二哥为什么回来,但他很高兴又能跟二哥学画了。

有一天,张正权又看二哥在阁楼上作画,看了一会儿,他就趴在窗口向外看风景。这时,他突然看到几个北洋军人提着枪向他们家走来。

他赶忙对二哥说:“二哥,你看!”

张善孖一听八弟声音异常,就飞快地跑到窗前,他只看了一眼,就匆匆地下楼从后门逃走了。那几个人进来没有找到张善孖,也没有多问什么,就回去复命了。

张正权虽然不太懂为什么有军人来抓二哥,但他始终坚信二哥不是坏人。张善孖逃到百里之外的乡下躲了起来,隐姓埋名当了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后来辗转去了日本。

由于社会的开放,内江的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张家杂货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了,铺面也扩大了。有了钱,张怀忠又想让八儿子去大学堂读书。而这时,四哥张文修来信了,让八弟到重庆求精中学去读书。

求精中学位于重庆的曾家岩,是当时颇有点名气的学校。张文修受聘于此任国文和历史教师,他建议父母让小正权在这里读初中。

张怀忠把正权叫到跟前说:“你已经15岁了,现在你四哥也给你报了名,你正好出去见见世面。现在就剩你和你九弟,你们都要好好读书。你准备一下就去重庆吧!”

张正权眼中立刻露出了喜悦的光芒,自己长这么大,还从来没出过内江。他知道重庆比内江大得多,去重庆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张正权第一次远离家乡和父母,他搭乘运白糖的木船沿沱江驶入长江。进入长江后,张正权站在木船上,看着浩瀚的江面,视野极为开阔。

少年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豪情:“长江比内江真不知大了多少倍,它真像是一幅画不完的画,这正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我就要走出闯荡世界的第一步了!”

重庆位于嘉陵江入长江交汇口及成渝、川黔、襄渝等铁路的交接处,是长江上游水陆交通的枢纽。它地处四川盆地,三面环江,形如半岛,城市依山建起,素有“山城”之称。重庆是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中心之一,商贸活动繁忙,这使初次远游的小正权大开眼界。

深夜探险树立威信

求精中学设在曾家岩,学校的后墙陡坎下就是嘉陵江。重庆是个繁华的大商埠,朝天门码头每天人来人往,嘉陵江上货船川流不息。

求精中学是重庆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校规严,而且对入学的学生挑选得很严格,当时也只有一些大户人家的阔少能上得起。

张正权跨进了求精中学,他头戴瓜皮帽,穿着蓝布长衫,脚蹬圆口布鞋,鞋后跟还缝着两根蓝布带子,以便能捆在脚踝上。这与那些穿着洋布学生装、留着漂亮小分头的同学相比,简直显得太土气了。

那些大城市的学生看着这个从小县城来的“乡巴佬”,都不屑地撇撇嘴说:“哼,又土又傻的土包子,如果不是他四哥当国文教员,他肯定进不了我们学校。”

但是没过多久,这个“乡巴佬”就让同学们刮目相看了。在求精中学,小正权读书非常用功,尤其是一手工整的毛笔字、较好的国文底子深得老师的赞赏,同学们也渐渐地都开始佩服起他来。

在求精中学的生活是丰富的。小正权每门功课学习完毕,仍坚持不间断地画画,画艺也不断提高。尤其是他喜欢画古装仕女,同学们善意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张美人。渐渐地,他在同学中已是小有名气了。

在求精中学学习期间,唯独有一门课令小正权想起便沮丧不已,那就是数学。数学对于小正权来说,似乎是太难了,虽然费了很大的气力,却怎么也考不及格。

及至晚年,他每与子女谈起此事还颇感遗憾:“在求精,我各门功课都好,唯有数学不及格!”

随后发生了一件事,更让同学们由佩服而转为敬重这个矮矮胖胖的“乡巴佬”了。

求精中学的管理十分严格,所有学生必须住校,熄灯号一响,宿舍必须关灯。这样,学生宿舍顿时就会一团漆黑,一片寂静。

学生的宿舍紧挨着操场,而操场外就是一片野草萋萋的坟地。

有一天夜里,从坟场里突然传来一声高过一声的“呜呜”的凄厉而刺耳的嗥叫声。宿舍里的学生们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胆子小的同学都钻进了被窝里,有的甚至捂起了耳朵。

过了一会儿,“呜呜”的叫声中还夹杂着令人恐怖的“咯咯”的笑声。

天亮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挤成一堆,议论开了:晚上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叫在笑?大家眼中都满是疑惑和恐惧。一个读过《聊斋志异》的同学断定,这肯定是狐仙在拜月。

他还说:“拜月的狐狸精看中了哪个英俊的男子,就变成一个美女找他,用不了几天,就会吸干这个男子的精血,让他成为一具干尸。”

大家都听得目瞪口呆,一到晚上,又连忙死死地捂住了脑袋,生怕狐狸精找到自己头上。

一连几晚,坟场里都传来“呜呜”的叫声。

张正权从小生活在乡下,他也听过这种声音,他曾经问过母亲,母亲说:“这是野兽出来找东西吃,吃饱了就不叫了。但有时吃得高兴,它还会笑呢!别怕,八儿。”

张正权想到这里,决定查个水落石出。一天他与一个平时说自己胆子很大的江津来的同学约好了,各自找了一根木棒,放在床边,准备晚上去冒险查个清楚。“呜呜”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张正权轻手轻脚地下了床,拉了拉约好的那个同学,但他一动也不动,张正权急了,又推了几下。那个同学从被窝里伸出一只手摇了摇,又急忙缩了回去。

张正权犹豫了一下:“就剩我自己了,去不去?嘿,男子汉说过的话怎能不算数,那多丢人!”

于是他手握木棒走出了房门,来到了操场上。清冷的月光笼罩着校园,四下里静悄悄的,显得格外阴森。

张正权侧耳倾听,认准了那声音的来处,就踮着脚向那里走去,远远地就看到一个影子在草丛中晃动。他又走了几步,举起棒子就朝那影子扔了过去。可能是太紧张了,棒子没扔出多远就落在操场边上,在寂静的夜里发出“啪”的一声重响。

随着这一声,草丛里突然蹿出一个像小羊般大小的野兽,它突然看到站在面前的张正权,就慌忙扔下口中的东西,往别处逃掉了。

张正权也被那东西吓了一跳,赶紧飞跑回宿舍,关上门就钻进了被窝里,心里怦怦直跳,但不禁有些得意:“毕竟是我的胆子大!”

第二天早晨,校长把同学们都集合起来,沉着脸吼道:“是哪个捣的鬼?”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同学们看到了操场边上的木棒和草丛里的一具白乎乎的骷髅头。大家都惊叫一声,不知是哪个男子被狐狸精吸干了血。

张正权出来承认:“报告,木棒是我扔的。”

校长一看是国文教员的弟弟,口气略缓和了一下:“你为什么要搞恶作剧?”

张正权就把这几晚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讲了。他指着骷髅说:“这不是我扔的,是昨晚逃跑的那只野兽丢下的。”

校长打量了一下正权的神情,转身走入坟堆里,不一会儿走了回来,对大家说:“可能是一只野狗把坟给刨开了。没有什么事,大家继续做早操。”

从此,张正权在同学中间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大家无不钦佩这个不怕鬼的“张美人”。

遭遇土匪封为师爷

1916年5月,学校放暑假了。张正权与几个同学商量:“每次回家都坐船走水路,这次我想走旱路,沿途可以多见识一些东西。好不好?”

几个顺路的同学都表示赞同。于是8个同路的同学离开重庆,走上了去内江的官道。没有路费,他们就一路步行。

张正权说:“我有个主意,走到一个同学家,就到他家吃一顿,拿一块钱再走下一段。”大家齐声说好。

第二天来到一个同学家,接下来就剩7个人了。大家晓行夜宿,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丁家坳。这里是第二个同学的家,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学校的体育老师刘伯承,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

当时,刘伯承正在这里帮助招安土匪,他看到这几个小青年步行回家,就劝他们道:“你们不要再走了,前面很不安全,到处都有土匪。”“初生牛犊不怕虎”,几个年轻人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仍然继续赶路。有个同学还开玩笑说:“土匪有啥可怕,他们不也是人吗?大不了把张老八那根上海皮带抢去挂枪用。”

他们又送走了一个同学后,剩下的5个人竟然先后遇到过6伙土匪。那个开玩笑的同学也真是料事如神,因为土匪们搜遍他们全身,除了书就是纸,没有一文钱,果然他们就抢去了张正权那根漂亮的皮带,而且真的立刻把枪挂上了。

侥幸脱险之后,张正权对那位同学说:“你说话这么准,以后不要再乱说话了。”

大家连土匪也遇过了,越走反而胆子越大,很快就到永川、荣昌、大足三县交界的邮亭铺了。

他们来到一座教堂,希望在那里过夜,第二天好赶路。但是神父却说什么也不让他们住,还劝他们赶紧离开这里:“今天这里土匪与民团交战,双方都死了人,土匪今晚肯定会来报仇。”

这时,几个同学也开始害怕了,大家议论了半天,张正权说:“天已经黑下来了,谁知道土匪会从哪个方向来,如果在路上遇到了,看不清楚容易被误伤,还不如就地休息。”

大家听了他的话,想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好找了教堂的石墙作为掩护,躺下来休息。几个人一天内连续受惊,走得也累了,不一会儿就都睡着了。

他们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就听到了爆豆一般的枪声和喊声。几个人都一下子惊醒,坐了起来。张正权起身,伸头向外望去,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成群结队的土匪打着火把从四面八方冲了过来。

大家都慌了,四散奔逃。张正权没有跑出多远就被土匪绊倒了,而且双手反绑起来,眼睛上也被蒙上了黑布。

土匪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怕民团反扑,就抢了些东西,押着一群俘虏撤退。正权眼上的布被取走了,然后也给他松了绑。他看到这是一家客栈,土匪们临时在这里驻扎。

这时,一个头捆四川人常用的白布帕、身穿黑绸对襟衫的人走了出来,只见他的腰间还束着一根大红绸带。他把手在红绸带的英雄结上一叉,大声说:“弟兄们辛苦了!”

正权心里说:“这一定是土匪头子。”

接着土匪们就喝起了庆功酒,正权打量了一下,当时屋里大概有二三十个土匪。接着土匪们开始审问俘虏,清查他们的底细。

当得知张正权不是民团的,只是重庆读书的学生,但他家不仅在内江开了家兼营批发的百货店,三哥还在重庆开了买卖,于是就让他写信回去让家人拿钱来赎人。“那要怎么写你们才肯放人?要多少钱?”

土匪头子说:“我们不害你,你是个读书人。你现在就写,让家里拿四挑银子来赎。”四挑就是4000两。

张正权镇定了许多,心想:“他们只不过想要钱而已。”于是就跟土匪头子说:“我哪值得了这么多?再说家里全部家当也不值这些,您江湖好汉高抬贵手,恰似《水浒》中的及时雨。”

说来说去,那土匪竟被他说通,价钱也降到了两挑。

于是张正权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开始写家信,旁边有个可能读过几天书的小头目见了不由得赞道:“这学生娃写得一手好字呀!老大,要不让他做我们的文笔师爷吧!”

那头目接过信,仔细看了半天,哈哈大笑起来:“真会弄词啊!不称我们土匪,而叫作江湖英雄,好!不用你家来赎人了,你就做我们的师爷吧!”

张正权大吃一惊:“不行啊,我书还没读完呢!”“读书将来有什么用?”“我可以教更多的人读书啊!”“那能挣多少钱?”“每个月总有十来块钱吧!”

土匪们都哈哈大笑起来,那头目说:“做我们的师爷,那可是第二把交椅,随便分一次就是一两百块大洋。快过来,向师爷请安!”

其他土匪都走过来,向张正权双手抱拳:“给新师爷问安。”

张正权两手乱摇,就是不肯答应。

大头目生气了,把桌子一拍:“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给你脸不要,那就拉出去毙了算了!”

张正权毕竟只有17岁,吓得不知所措,心里想:“先保住命再说,现在只能做刘皇叔‘青梅煮酒时’了。”

张师爷坐轿,由卫兵抬着回到山上,山门上两个站岗的向他行礼,神气地进了山寨。就这样,张正权成了土匪的文书师爷,主要任务是管账,写告示,为绑票写信向家人要钱。

时间长了,张正权发现,这伙土匪中的人以前大多都是安分的乡下农民,都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铤而走险。他们下山大多是抢有钱人,一般不伤害穷人。

张正权偶尔也被迫和土匪们一起去抢劫。有一次,张正权被迫跟随老康去抢劫一个大户人家,按土匪的规矩,下山抢劫是不能空手而还的。张正权对书感兴趣,于是他就到书房去拿了本《诗学涵英》,正好被另一个土匪看见,训斥道:别的不好捡,怎么抢书?“输”字犯忌的,赶紧换别的。无奈,他只好又取了四幅《百忍图》一起带走。

他抢回来的这本《诗学涵英》,就成了张正权在这个刀光剑影的山寨里的精神食粮,一有空闲,他便拿出研读吟诵。“我学作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诗学涵英》,就是我自修摸索的启蒙书。没事的时候,我常捧着书本,躲在后院吟吟哦哦。有些时候,自己也胡诌几句,自我陶醉一番。”

说起来,他学诗还因为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前清的进士,并且救了那人一命。那进士老者全心全意地教张正权平仄对仗等一些诗词规律。他在山寨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社会,这种认识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这些被官府豪绅压榨,被迫做了土匪的农民,大多心地善良。张正权和他们聊天时,知道了这些昔日的农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悲惨历史。这支土匪队伍就是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

他几次都想逃走,但都由于戒备严而没有成功。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张正权表面上对这种快意恩仇的生活已经满足了,土匪们对他的戒备也渐渐放松了。

他正想逃走,但这时突然得知,他的同学樊天佑也在那一晚被另一伙土匪捉到了。于是,张正权暂时放弃了逃走的打算,就找机会去另一伙土匪那里看望同学。

樊天佑的手依然被绑着,他一见张正权就哭了起来,原来,他没有张正权这么好的运气,在那伙土匪手里一直受虐待。

张正权安慰了同学一番,然后去找他们的头目讲情,那个心狠手辣的家伙开始不答应,后来总算看在他“师爷”的面子上,同意放人,但是有个条件:四挑银子是不能少的。

张正权又与他讨价还价,最后同意要800个银元,但却必须由张师爷留在那里担保,以10天为限。张正权一天天地数着日子,一天比一天紧张。

一直到了第八天,樊家还没有送钱来,这时那土匪就拿着大刀在他眼前威胁说:“张师爷,对不住了,江湖道义所在,到时你的脑袋搬家别怪我。”

第九天,突然四下里枪声大作,连看守他的人也跑了。张正权弄不清怎么回事,就与手下沿小路回到了自己的山寨上。原来又是官府与民团来剿匪了。山寨上也正在紧张准备。

张正权终于等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急忙返回屋内,包好自己的东西,将土匪分给他的全部衣物钱财放在显眼处,又在上面压了一张字条,上写:“小弟我井水决不犯各位大哥的河水。”

不过他不逃了,很快他们的头目就与官兵谈好了条件,接受招安。大当家的被改编做了连长,张正权依然被安排做文书。

这时张正权与前来招安的营长说明了情况:“我是重庆求精中学的学生,回家途中被连长他们绑票的,后来做了他们的师爷。”他一五一十详细讲述了一遍,营长不信,派人到内江去了解情况是否属实。

后来四哥赶来,才把他又接了回去,从5月10日被俘到9月10日重获自由,他当了100多天的师爷之后回到学校,再次成了同学们瞩目的焦点,甚至传为章回小说中的英雄人物。

这100多天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不仅锻炼了张正权的阅历,也使得他以更加成熟的目光,更加深刻地看到这个社会的另一面。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经历。

后来在上海,当成为了“张大千”的张正权34岁生日时,他的朋友郑曼青还赋诗咏叹此事:

大千年十八,群盗途劫之。

非独不受害,智为从所师。

在山百数日,垂垂茁广髯。

一日遁归来,始得脱指麾。

前往日本继续求学

就在张正权结束了“百日师爷”的传奇经历后一年,袁世凯倒台了。然而,中国却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18岁的张正权已经长成大人的模样了:中等个子,体魄健壮,宽脸膛,大额头,眉宇间透着灵气,双目炯炯有神,下颏已经长出了浓黑的络腮胡子。

这一天,四哥张文修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宿舍,郑重地对他说:“八弟,你也不小了,上了十八,就是成人了。”

说着,他把桌上的一封信递给正权:“这是二哥从日本东京寄来的。袁世凯倒台了,二哥的案子也结了。他来信让你去日本留学,你有什么意见?”

张正权笑了,在教会学校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时的那种激动又在心中升腾起来。他早已不满足这个比内江大多少倍的重庆了,他想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

四哥的话打断了他的思绪:“你也应该去见见世面,学到知识回来报效国家。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去闯,知道吗?”

张正权也郑重地点了点头:“是,四哥,我记住了!”

于是,他结束了在求精中学4年的学习生活,暑假的时候就正式离开了。张正权先回到内江向父亲道别。

张怀忠这时的生意也做大了,他一边喝着茶,一边对八儿说:“到了日本要好好读书。你们想一想,要不是我过去读过书,能写会算,怎么能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你看那些不识字的,最多只能做个小商贩,一辈子守着巴掌大的一个摊子。”

张正权听着,看到老父亲现在身边只有三嫂和年事渐高的母亲,九弟也到重庆求精中学去读书了,自己不能在父母身前尽孝,不由得一阵心酸。

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就连后窗墙下的蟋蟀也停止了吟唱。正权却难以入眠,他再次站到窗前,发现母亲房间的灯还在亮着。他悄悄走到门外,看到母亲正在为自己缝出国要穿的蓝布学生装。她怕灯光太亮让孩子发觉,竟然用蒲扇遮住半边光亮。

这时,母亲拿针在白发上擦了几下,又低头缝了起来。

看着看着,张正权的眼前蒙上了一层水雾,他不由得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二天清晨,乳白的雾又浓又潮,客船离开了码头,顺流而下。张正权站在船尾,向父母挥手告别,浓雾遮住了回望的视线,父母的身影和他们的满头白发都渐渐看不到了,但张正权却清晰地记住了他们脸上滚动的泪珠。

船桨有节奏地划着,发出单调的声音。船儿也有节奏地轻轻摇荡。雾散了,太阳渐渐露出了淡黄色的微光,两岸的青山沐浴着朝晖,慢慢地向后退去。

一段时间之后,木船随着沱江划进长江,开始了长江万里行。在宽阔的江面上,小船似乎变成了一片树叶。洪水带着夏汛后的泥土味,冲入鼻中。一只只翠鸟随着波涛疾飞,一会儿冲入云霄,一会儿又扎入水中,衔着一条泛着白光的鱼儿,掠出水面。

晨风中,江边传来行船纤夫川江号子的呼号,雄壮、豪放、低沉、凄凉,长江滚滚的波涛拍打着两岸,与川江号子唱和着。

张正权一直伫立在船头,面对着这壮丽的河山,耳听着这悲壮的交响,不由得荡气回肠,无法自已。

傍晚时,木船在万县码头停泊下来。张正权沿着码头的石阶走上来,伸展了一下僵硬的身体。他看着江面,橘红色的晚霞给江面铺上了一道辉煌的毯子。

抬眼望去,群峰也披上了金色的袈裟。他不由得发自内心赞叹:“祖国的壮丽山河是多么美的江山万里图啊!”

入夜时,岸边的一盏盏油壶、亮盏将墨绿色的江水映出点点金星。沿岸的摊点上发出阵阵卤面的香味。夜深了,灯火熄了,小贩们的声音也消散了,只有江中一轮清冷的圆月。

张正权大瞪着两眼,没有一丝睡意,第一次要走出国门,心中既有青春的兴奋,也有面对无法预知的忐忑。

第二天,船过三峡,疾如奔马,张正权紧张之余,不由得想起中学时学过的一首李白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经过漫长的航行,张正权抵达了上海码头,他按二哥写下的地址,顺利地找到了李先生,李先生早就为他办好了船票和出国的一切事宜。

两天后,张正权又登上了海轮,驶进了宁静平和、碧蓝无垠的大海中。来到东京,张正权找到了二哥张善孖。

大哥早逝,正权等兄弟们非常敬重二哥。二哥画虎,后来并以画虎名扬天下,有“虎痴”的雅号。

刚到东京之后不久,一天天气晴朗,二哥约他去看富士山,看到山上积雪常年不化,风景秀丽宜人,张正权即兴吟道:

渐有蜻蜓立钓丝,山花红照水迷离。

而今解到江南好,三月春波绿上眉。

走到山下,他看到有七八个人戴着遮阳帽,站在一块块竖起的木板前,看一眼景色,用铅笔在板上画几笔。

张正权奇怪地问:“二哥,他们这是干什么?”“这是写生。东洋和西洋学画的人,最爱用它来提高技法和搜集创作素材。”

张正权带着新奇站在他们身后,那些写生者聚精会神,不一会儿就把蓝天、白云、富士山以及登山的人搬到了画面上。他深深地被这种方法迷住了。

从此,他也学着到公园、郊外去写生,不过他的木板不是斜靠在架上,而是用绳子拉着平放胸前。他也不喜欢用铅笔,就用自己习惯的毛笔来写生。

二哥主张他应该上与绘画有关系的学校。后来张正权来到京都艺术专门学校学习染织。

染织是一种装饰性的织绣工艺,与绘画不同,但在结构、线条等方面和绘画又有相通之处。张正权在学习染织技术的同时,又特别注意学习色彩、构图、装饰等方面的知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