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心——茶相茶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4:29:07

点击下载

作者:艾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叶知心——茶相茶味

一叶知心——茶相茶味试读:

作者介绍

艾敏 福建松溪县人,自幼在家里的茶园长大,现在的生活只是煮茶、喝茶,与情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一起品尝正宗的福建菜。看起来简单,却又十分美好。于闲暇时期创立了“艺仁茶艺”,传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并受邀到韩国、日本交流。曾执笔出版了《中国茶鉴赏手册》以及《中国茶艺》两本书,虽说是授业解惑,却收获了很多珍贵的茶友。国家级一级茶艺技师、一级评茶师、国家茶艺师考评委。

文前插图

序言百态茶味

对于茶,我总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但提起笔来却不知要说些什么,谈禅宗论茶道,还欠些火候,谈与茶的感情,又未免太主观了些。思前想后不如从茶味来说起。

我与茶的情缘已跨越20多年的岁月,从呱呱坠地开始,家里的屋前屋后就堆满了鲜嫩的绿叶;至牙牙学语,院内始终都是草长莺飞的春色;待长成豆蔻年华,充斥鼻腔的依旧是那或浓烈或淡雅的茶味。空灵的茶,悠然的茶味,丝丝飘进那本已经被我们翻得破破的《茶经》中。

说起来,茶也只是一种单一物质,但我总想从这单一物质中找到更深邃的东西,这些年来,我常常在泡茶的过程中思考茶的精神和内涵,也常常用茶的品格来要求自己。我终日烹煮茶,并将它经营成了自己的事业,最终将茶的品格升华成自己的信仰。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又实际,成了‘现代人’。”我就在想,我们的幽思情怀或许随着时代的变迁的确断裂了,但几千年来文人血脉中流淌的那份赤诚却毫无疑问地保留了下来。茶味就是最好的体现。

这是穷尽华丽之词也无法描述的东西。它总是散发着新交故友的味道,弥漫着花朵的芬芳,裹挟着雨丝的清透,绽放着梅雪的高冷,有着笃定的气质和不屈的灵魂。茶,说起来简单,闻起来却是万般滋味。

而日本的茶围绕着“和敬清寂”展开了包括美学艺术在内的精神内涵,却唯独没有精彩的茶味展现给世人,如同一幢建筑有标新立异的美感却没有属于它的味道。这味道,不是普通的味道而是灵魂的写意。茶味,则是茶人赋予茶别具一格、不可用言语描绘透彻,却能直达人灵魂的物质,能跨越一切形态障碍,与心灵产生高度共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茶又何尝没有欢喜哀愁呢?

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烹出来的茶必然是活泼跳跃的;一位谦谦君子,烹出来的茶必然是清雅宜人的;一位热爱生活,拥抱太阳的茶人,烹出来的茶必然是浓烈馥郁的……所以我对茶怀有怜爱敬畏之心,不论在何种场合,面对何种人,我都要求自己保持优雅的体态、整洁的着装、大方的举止以及温和的神情。

假如这株茶曾被雨水淋湿,那我要将滚烫的心注入凛冽的泉水中烹煮它;假如这粒茶终日沐浴阳光而长成,那我要用温和的笑容来包裹它暖暖的体温;假如这颗茶曾被薄雾温柔的手抚摸过,那我要用素净平和的心态看它在杯中翩翩起舞。

茶中滋味各有千秋,茶味也会因人而异。历史的断层使我们的茶人情怀逐渐减少,却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茶味,因为关于茶更深邃的内涵正是由茶味探究而来的,不论是烹茶者还是饮茶者,都会赋予茶叶不一样的味道。我们的茶人,在经过千年历史的熏陶后,减少了伤春悲秋的幽思,却愈发凸显出了茶的真味。我愿沉醉在茶的真味中,雕刻出隽永的人生,历经岁月变迁,不改骄傲的本色。

我于茶,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中的凡夫俗子,茶于我,却是万千世界中的至尊瑰宝。第一章识一碗“曲尘花”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凡爱茶者对元稹的这首宝塔诗皆熟读于心。也难怪,从这首诗中我们确实是能够了解到茶的形、神,以及气韵的。我相信大多数茶人读它就如同看到了茶叶那鲜翠欲滴的绿,闻到了茶叶那沁人肺腑的香,更甚者,怕是已经与知己相谈甚欢了。昨日之事植土孕育茶树的摇篮

对元稹而言,茶至碗中是曲尘花,曲尘花之美,亭亭玉立却无芙蕖之娇艳,清香四溢却不似桂花之甜美,小巧精致却不像含羞草孱弱清秀。它的美,娟雅且独立,纯净且傲然,多姿且贞洁,为世人所倾倒。所以茶人的生活也是诗意的栖居,朝对薄日听鸟鸣,暮对雾霭赏红霞,春来江边杨柳依,冬雪夜里红梅香。如何教人不神往?

而茶叶有这样的美,正是得益于它深深扎根的那片土地——巴蜀。巴蜀是为何地?在《汉书·地理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巴蜀还是“南夷”的化外之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这些地方合并为了一个郡。“这些地方”范围广泛,包含了天府之国四川、荆楚大地湖北,以及彩云之南云南、宜林山国贵州的部分地区。经考察,巴蜀地处长江三峡两岸一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18℃,降雨量充沛,冬春多雾,所以非常适合茶科植物的生长。另外,丹霞地貌的地质结构也是茶树赖以生存的好地方,很多珍稀植被,如水杉属、台湾杉属、鹅掌楸属等,都生长在这里。

汉宣帝时期,王褒的《僮约》中第一次有了关于茶的描述,如“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三国时,《广雅》中有了“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的记载。后来,陆羽在《茶经》中说:“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可见,茶文化确实是通过巴蜀这片土地传播开来的。现代茶区

我国的茶区经过历代演变后形成了现在四大茶区的格局。这四大茶区包含了台湾省在内的19个省市自治区,所生产的茶叶品种各不相同,能够满足各阶层人士的需求。这四大茶区分别是: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四川以及西藏等省市,这是我国最为古老的茶区,许多千年以上的茶树都生长在这里。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囊括了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地,是我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很多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的茶树都生长在这里。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湖北南部、江苏南部和安徽南部等地,是我国茶叶年产量最大的茶区,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北部,包含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山东南部,以及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湖北北部等地,主要生产绿茶。史话

我国初次饮茶的记载始于三国,《吴志·曜传》中有孙皓以茶代酒待客的故事。孙皓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末代皇帝,初上位时抚恤百姓,开仓济贫,颇得民心,后来却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中,致使民心尽失。此人好酒,常摆设酒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无论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名韦曜的人,酒量只有二升。他原是孙皓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而难堪。从此时起,“以茶代酒”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礼仪。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产渐多,商品化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茶已不再被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茶农往往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而当时的上等茶是作为贡品供于皇室的,宋朝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即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

南北朝时广为盛行的佛教提倡坐禅,而平日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又可以驱睡,于是茶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些名山大川的僧道寺院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分是佛教和道教圣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从这方面看,我国宗教的传播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南北朝以后,一些士大夫为逃避现实,终日性情寡淡、品茶赋诗,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大增。茶在此时也成为了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

唐朝统一天下后,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茶产业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些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在当时的长江、珠江流域和陕西、河南等14个地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70多州,辖340多县产茶,分布在现今的14个省市自治区。

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茶产业也更加繁荣,被后世形容为“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主要体现在北苑贡茶的出现和点茶斗茶的习俗上。当时所制北苑贡茶有四五十种品目,且每种都可谓珍品,尤其是蔡襄所创的小龙凤团茶更是贡茶中的极品,被欧阳修称赞为“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明)顾炳摹绘《斗茶图》(局部)此图反映了当时热闹非凡的斗茶情景。

点茶是指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用少量沸水冲泡调和成糊状,同时用茶筅搅动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的一种饮茶方式。斗茶就是在这种饮茶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赛形式。斗茶以茶“新”为贵,斗的是汤色和水痕。具体来讲就是在整个斗茶的过程中,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则获胜,青白、灰白和黄白则为负;再看茶汤的汤花持续时间的长短,时间长则胜,时间短则负;最后看汤与盏的相接处出现“水痕”的时间早晚,水痕出现早则茶汤品质劣,出现晚,则茶汤品质优。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讲究制茶功夫,制茶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机械制茶的模式,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一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业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从明朝开始一般饮茶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明)宋旭《城南高隐图》(局部)在士大夫们的隐归生活中,饮茶是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动之一。

及至清末,我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发达,全国共有16个省(区) 600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万亩,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44%,产量超过800万担,占世界总产量的17%。字义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茶在释义、书写方面也有所变化。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前人用以指代茶的字,说:“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可见,茶虽在神农时期就被发现,但并未有明确的名词,而是一直被其他植物的名称所指代。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槚”“蔎”“茗”之前,人们大都用“荼”来指代茶。比如公元前2世纪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句子。但“荼”字的释义过于广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荼”这种植物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另外,《尔雅》中还有用“槚”指代茶的释义,说“槚,苦荼”。不过,由于“槚”最初是用来指代楸、梓之类的树木,借指为茶往往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出现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jiǎ”“chá”音,用以区分“茶”“荼”。此后,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称“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此说不仅对茶做了分类,也使得其指向更为清晰明确。荼指老茶,茗指新茶、嫩茶。随后,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中指出“荈、荼、茗,其实一也”。直到唐玄宗时期,“茶”字才在《开元文字音义》中首次,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荼”字在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导致茶叶传入国外时,使用的都是它的发音。比如在川、湘、江、浙、华北一带将“荼”读作chai或cha,而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多数就按汉语“茶”的发音;又比如,当时福建福州将“荼”读作ta,厦门和汕头则读作te,致使现在英、美等一些欧美国家将茶写作tea或thea等。由此也可看出,茶起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功效之奇

茶叶能从神农时期繁荣至今,有诸多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它的功效。正因为其拥有卓越出众的多样功效,才能赢得“世界三大饮料之首”的桂冠。唐代诗人卢仝曾将茶的功效书写得淋漓尽致,说它“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卢仝一生好茶成癖,被称为茶仙,与茶圣陆羽齐名,他的这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因记录了茶的多种功效,以及体现了自己对茶的审美而被传颂至今。药用

药用可以说是茶叶最原始的功效了。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传统医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等文字。

唐朝时,关于茶的记录达到了顶峰。李勣、苏恭等的《新编本草》中记载:“茶味甘微苦,主治瘘疮。饮茶之后,可拓肾脏血管,而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下气消食”。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茗茶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止渴除役”。陆羽在《茶经》中也引用《本草·木本》说:“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

宋朝时,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中记载:“茶治伤暑合醒,治泻痢甚效”。元朝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写道:“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蹶阴经,治阴症,汤药内入去格柜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经云:苦以泻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吴瑞则在《日用本草》中说:“茶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甚效。”

如同唐朝因为有了陆羽,饮茶之风气日渐风靡一样,明朝因为有了李时珍,一切草木都被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药用价值。他在凝聚一生心血的《本草纲目》中对茶进行了更系统全面的探究:“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说茶能助消化,清醒头脑,加强视力,减少睡眠,排除酒毒,消除暑热,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引杨拱《医方摘要》中的词句,指出“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大白蚁,以茶子为末,吸入鼻中取效”。

清朝时,对于茶的药效的分析已精确到了茶的品种及方法。比如,黄宫绣《本草求真》记载:“茶名,大者为茗,小者为茶。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煿能解。凡一切吐血便血,衂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至于空心饮茶,既使人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即便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也有杰出的著作记载着茶的药效。如1921年谢观所编《中国医药大辞典》中就说:“茶根煎汤代茶,不时饮,可治口烂。茶清热降火,清食醒酒,用作兴奋剂神经药,又为利尿剂,又治疲劳性神经衰弱症。芳香油能刺激胃分泌增多,由幽门而达十二指肠、小肠等处,始次第将茶精吸入血中。由微血管而传达中枢神经,使血液循环加速,遂被激而兴奋。唯效力微,甚而时间亦短促。”

在大多数文人雅士探究茶叶自身药效的同时,也有另外一些书籍记载了茶叶与药物的配方,比如《枕中方》《普济方》《太平惠民济方》等。这些配方是医药学家在研究过茶叶的药理作用后得出的,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药茶”。药茶是我国医药史上重大的研究成果。

经过古人今人的无数验证研究后可以得出,茶叶基本上具有解酒护肝、降火明目、祛痰止咳、兴奋少睡、消食止渴等功效。宋代欧阳修在《茶歌》中称赞茶叶“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清)倪田(作品名称不详)养生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庄子》一书也是道教之精髓的体现。“养生”一词,原本是说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茶,则与之完美契合。《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至东汉时,《桐君录》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晋时,杜育在《荈赋》中也说:“饮茶调神和内康,倦解慵除。”

在唐代,陈藏器编纂的《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李白在谈及茶的养生功效时也说道:“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与此同时,日本也非常流行茶叶养生的生活方式。这在他们的第一部茶著作《吃茶养生记》中就有记载,“茶也,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也”。

在明代有位叫周履靖的医学家写了一篇《茶德颂》,其中有一句流传很广:“一杯怀畅,再吸思陶,心烦顷舒神昏顿醒,喉能清爽而发高声”。

纵观茶的养生佳作,与记录药效的专业医学著作可谓大相径庭,医学典著由专业医学家们利用自己的研究发现编撰而成,养生方面的文字却多由文人政客等记录。文人士大夫多用茶来提神助思,政客商贾们多用茶来解油去腻。在今天,人们发现茶叶富含更多的营养物质,比如咖啡因、茶多酚、单宁、蛋白质、维生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减肥瘦身、延缓衰老、身心愉悦、美容护肤、护嗓静心等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各类茶饮备受现代人喜爱的原因。日常食用

从宋人吴自牧编撰的《梦粱录》中我们可以得知,最初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8件事,即“柴、米、油、盐、酒、酱、醋、茶”。但后来人们发现饮酒时经常伴随着很多不良习惯,遂到元朝时,人们将它除去而改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王安石的《论茶法》中说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此外,历代文人对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描述也是毫不吝啬的,如《物类相感志》说:“陈茶末烧烟,蝇速去。芽茶得盐不苦而甘。”明朝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这种日常饮茶之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繁荣之至。帝王之中最爱茶的,莫过于宋徽宗赵佶,他18岁即位,大约25岁时,就写了《大观茶论》。这本书是品评宋代贡茶的经典专著之一,展现了宋徽宗对茶的研究造诣之深。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酷爱饮茶,她与丈夫赵明诚隐居青州时,养成一种习惯,即每餐饭后,边品茶,边考察对方知识,还要分胜负,负者要取火上的新茶,倒入盏中,起身请胜者饮用。这种消遣成为他们夫妻二人生活中的乐趣。后来,赵明诚在赴任湖州知府的路上不幸染病去世,李清照的生活陷入困顿之中。虽然如此,她饮茶的兴致仍不减分毫,即便到最后只能用豆蔻来代替茶饮。在《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这首词中,她写道: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煮水,莫分茶。(近代)傅抱石《煮茶图》(扇面)

至于我国吃茶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的齐国大夫晏子,就爱吃“茶菜”。《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这种“茗菜”相当于现在云南基诺族人爱吃的“凉拌茶菜”。它是将新采的茶叶芽,加上盐和辣椒粉拌着吃,既有辣的味道,又有茶的香味,用以佐餐十分可口,且消暑效果极佳。

从各种记载来看,最初人们吃茶就是把它当作蔬菜吃,后来,人们发现食用它后可以使口气清新,牙齿洁白,帮助消化,便更加离不开它了。

尽管食用茶叶的好处很多,但我们依然要科学而理性地对待它。就拿李时珍来说,他在提倡人们饮茶时也强调饮茶要与个人的体质相配,脾胃健壮,饮茶就可去火有利;体质虚寒,饮茶就会伤元气,造成精血衰弱,易生各种疾病。另外,明朝的李中梓也指出,洞山茶可治头风,肃清胸怀郁郁,使人愉快。这说明茶的产地、品种、质量不同,功效也有所不同。现代科学也进一步证明,常人饮淡茶可以,久食浓茶则危害大。所以,各位茶友们要多加注意,以做到取利祛害。会友

茶叶总以她双瞳剪水的容貌款款走向文人,她用郁郁菲菲的香气和清丽优雅的气质轻易地征服了文人雅士,令中国历代留下了无数关于她的佳文诗作。文人雅士用她会志同道合之友,品的是她的真性情,看的是世间的真善美。

陆羽是茶圣,他身边的友人,不论官僚士大夫,还是僧人修道者,都无一例外地爱茶。而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同样是茶的忠实拥趸,且来看这首由颜真卿同嘉兴县尉陆士修、吏官张荐、庐州刺史李萼、崔万、诗僧皎然同创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明)杜琼《友松图》(局部)

好的诗作能让人身临其境,这首联句就是这样,读它,仿佛可穿越时空与大家相会。月如银盘,皎洁之光流泻至杯盏之中,周围景色红肥绿瘦,禁不住茶香,六位才俊促膝相谈,雅趣共赏。兴起之时,提笔研墨,一言一句,书至宣纸,流传至今。

再来看一首明代四大才子的联句。这首诗写于他们一起游历泰顺(今浙江泰顺县)时。先是唐伯虎说,听闻泰顺茶叶是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用以提神。茶端上桌后,祝枝山提议,品茗吟诗,快意人生。大家点头赞同,遂留下了这一首享誉盛名的联句,正因为这段佳话的流传,泰顺茶又被誉为“四贤茶”。

午后浑然人欲眠,(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祝枝山)

茶余或可添诗兴,(文征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周文宾)

以茶会友,除了大家一起饮茶畅谈人生外,还可以互赠茶叶。前一种适合相互之间距离较近的友人,而后一种更加适合距离较远的友人。如黄庭坚的这首《双井茶送子瞻》就通过赠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文中的好友即大文豪苏东坡,诗中的双井茶便是二人深厚友谊的象征。

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也是此类诗作的代表: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帋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以茶会友的诗作,是我国诗歌历史上的瑰宝,它以茶之高雅喻友情之高洁,以茶为媒介增加双方的感情。除上述作品外,还有很多诗作亦是非常优秀的,比如苏轼的《道者院池上作》,杜甫的《巳上人茅斋》,梅尧臣的《答李仲求建溪洪井茶诗》等。

除以上4种主要功效外,茶叶还有涤荡思虑、寄情言志等功效,这些功效造就了世人仰慕的茶文化,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第二章观一位“俏佳茗”

少时读“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以为李白是在赞赏茶的美,说她有西施般沉鱼落雁的容貌。后来有机会读到此诗的译注,方才知道,这是李白赞扬他的族侄中孚禅师诗作优美的句子,我顿感失落。不过,后来有幸读到苏东坡的“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便不再纠结了。历史上赞扬茶的诗作数不胜数,我何苦为这一句伤心懊恼呢!我这份看起来美丽的误知,也是由于自己对茶不了解造成的。只知茶的美,却不知茶的格,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看茶却不识茶,识茶却不知茶呢!还是老舍说得对:“烟酒虽然也是我的好朋友,但它们都是男性的——粗莽、热烈、有思想,可也有火气,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这种雅洁、温柔是随着人们劳作的节奏,轻巧地跳跃到生活中的,它停留在唇齿间,沉淀在笔尖下。所谓轻轻的刺激也正是来源于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这六大茶饮体系。而这六大体系基本是按照茶叶的制作工艺来划分的。鲜嫩之绿茶

绿茶是我国六大茶饮体系中的第一大类,属于不发酵茶,通常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这种加工方式保持了嫩叶原有的青绿色泽,保留了各类营养物质。绿茶之工艺

从杀青到揉捻再到干燥,绿茶从最初的嫩芽变成了坚实的条索,从此进入蛰伏期,等待着在杯中绽放的那一刻。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茶工艺开始之前,所有茶类的鲜叶都要经过摊放。摊放是将茶树的鲜叶采摘后,放置在一些诸如篾席类软扁的专用设备上,进行晾晒的工序。摊放为的是让鲜叶中的水分经过日光照射后得以蒸发,同时产生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增加、香气提高的化学变化,而这一系列的变化会使鲜叶的叶质变软,脆性降低,可塑性增强,从而为茶叶的品质奠定良好基础。如不经过此道工序,茶叶则会变成褐色,致使品质低劣,甚至只能被丢弃。

当然,摊放也不仅是将鲜叶直接晾晒即可,而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高档的鲜叶摊放厚度为2~3厘米,中档的摊放厚度为5~10厘米,低档的只要不超过20厘米即可。晴天可以适当摊厚,防止水分散发过多;阴雨天时摊放室的门窗应敞开,以利于水分散发;晴天干燥时,门窗应敞开,以保持鲜叶的鲜嫩度。摊放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摊放室室温宜控制在15~20℃。

摊放时应该格外注意茶叶的失水度。若鲜叶呈挺直状态,表示失水过少;若叶片发皱,叶芽萎缩,则表示失水过多,均不符合摊放要求。

紧接着是杀青,这是绿茶加工中的关键工序。整个工序采用高温措施,目的是散发叶内水分至其失重30%~40%,钝化酶的活性,防止叶子变红,使其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经杀青后的茶叶叶质柔软略带黏性,紧握成团,稍有弹性,嫩茎折而不断,老叶熟而不焦,表面失去光泽,略有清香,呈熟、透、匀的特点。杀青的方式主要有锅炒杀青、滚筒杀青和蒸汽杀青三种。后来,由于这几种传统的杀青方式存在杀青时间长、杀青不均匀等缺点,于是人们发明了微波杀青、辐射杀青等科技杀青法。这种科技杀青的方法穿透力强,预热时间短,克服了传统杀青难以快速钝化鲜叶中酶活性的缺点。

如果说前两道工序都是为了提升绿茶品质而设定的,那么第三道工序揉捻则是为了给茶叶塑形;通过外力的作用,使叶片破裂变轻,芽叶卷紧成条,体积缩小,便于冲泡。绿茶的揉捻分冷揉与热揉,冷揉是在杀青后将茶叶摊凉后揉捻;热揉是茶叶在杀青后不经摊凉即趁热揉捻。嫩叶比较适合冷揉,这样可以保持嫩绿的叶底,和冲泡后黄绿明亮的汤色;老叶则适合热揉,这样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目前,除名茶仍保持手工揉捻外,大宗茶叶已经实现了揉捻机械化。手工揉捻时,要双手握茶,先轻后重,轻重交替进行,最后松压解团即可成形。

干燥是绿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其目的是彻底蒸发水分,整理外形,使之充分催发出茶香。干燥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单一使用,通常绿茶在经过烘干后要进行炒干,因为经过揉捻后的绿茶含水量仍然较高,如果不经烘干,在炒干的过程中,茶汁会黏结在锅壁,还可能结成团块。烘干要将茶叶的含水量降低至锅炒的要求。现代绿茶都是用机器烘干然后放入锅中炒干的,因为机器的热传导快,温度穿透力强,锅的热传导慢,温度穿透力弱,两者互补,使茶叶的味道更加馨香。至于利用日光自然晒干的方式几乎适用于所有绿茶,但是它的效率比较低,是一种原生态干燥方式,现在很少用。现代茶叶分装机绿茶之分类

绿茶的品质特点决定了它的制作工艺,它的制作工艺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分类体系。目前,我国按照绿茶的制作工艺把绿茶分为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四大类。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因其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是指通过蒸汽来杀青的制茶工艺而获得的成品绿茶。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特种烘青,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顾渚紫笋等。另一种是窨制花茶,主要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珠兰花茶和杂花花茶。这类花茶主要是以烘青绿茶为茶坯,将花朵二次加工后得成。茉莉花茶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是指鲜叶经过锅炒杀青、揉捻以后,利用日光晒干的绿茶。目前,人们只有制作紧压茶时才会选用这种方式。晒青绿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滇青,也称滇晒青,这种茶常被喜爱者们称赞有“浓浓的太阳味”。六安瓜片信阳毛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