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沉思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7:20:29

点击下载

作者:冉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股票投资沉思录

股票投资沉思录试读:

前 言

股票投资也许是你的理财选项,也许是你的兴趣爱好,也许是你的职业道路,也许是你寻真悟道的精神寄托。但无论是哪一种,只要你选择了股票投资,就注定只能在荆棘中采拾鲜花。本书算是对我自己四年来投资生涯的一个纪念,同时也是对给予我无悔支持的家人的回馈,是我送给女儿最珍贵的礼物。这四年可能是中国证券史上最残酷的四年,市场却并没有对我太过无情,我很感激这暴风骤雨的四年给我的磨砺。

股票投资是一条众人向往的财务自由之路,钱多事少离家近,没有觥筹交错,没有舟车劳顿,没有刚性支出,也没有应收应付。指尖滑过键盘的刹那即收到一笔不知谁人支付的盈利,一年之中不适合交易的数月还可出去风花雪月、饱览河山,体验这个职业特有的孤独和自由。

股票投资更是一条艰难之路,不是你坚持价值投资或者仅仅会技术分析就可以取得成功的。在财务知识方面,你至少要达到能看懂财务报表的水平;在技术分析方面,则要非常深刻地理解量价均线;在金融和宏观经济方面,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另外,你还不能是一个思想机械、行为教条的人。就算你把所有的价值分析和技术分析的要领都烂熟于胸,并且能灵活应用,也不一定能成功,运气有时也很重要,就像战场上最后存活的可能只是运气最好的人,而不一定是战斗经验最丰富的人。如果不信,你可以去问一问那些专业机构的人士,他们有的精通基本面分析,有的精通技术分析,他们的投资收益怎么样,就算是长期收益,他们也不一定会超过一个智商正常的非专业人士。

我自中学开始就喜欢哲学,一直在股票交易中秉持以哲学为灯塔,拨开笼罩在价格表面的层层迷雾的理念。我一直认为,一个学金融、搞金融的人,如果不懂哲学,不思考哲学,那么他拥有的那些专业知识都将是无根之木,刻舟之剑。哲学家不一定是某个具体领域的大师,但任何具体领域的大师都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索罗斯、李小龙大学时代学的可都是哲学专业。本书开篇即直切投资哲学,就是要让读者培养一种哲学的思维模式,股票交易的理念、技术不过是投资哲学外化之形色。哲学思维可以帮助读者游刃有余地驾驭和处理各种看似矛盾的理念和技术。各种投资交易类书籍浩如烟海、良莠不齐,我的观点就是多读历史、哲学、传记,专业书籍须读透基础知识和少量经典,然后多想,而后忘记。先积累赚钱的能力,价值的和技术的,性情的和能力的,小细节的和大格局的,再赚钱,君子忧道而不忧贫。

本书是一本完全站在交易者角度看股市的书,不是专业类书籍,而是从交易哲学到交易理念,再到交易技术,层层递进,勾连密合,通过我思索的逻辑搭建一个完整的交易体系,同时也为读者呈现一种思维方式。至于专业类的知识,其重要性非本书可替代,一律请读者自行找专业书学习,本书基本不予讨论。

本书书名之所以叫作“股票投资沉思录”,是因为书中的哲学思想、交易理念和实战技术都是我自己在学习前辈大师的基础上,沉下心来独立思考多年的结晶,并在与几位挚友的网络聊天和辩论中由电脑记录下来。如果没有这些聊天记录,我恐怕也不相信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说了这么多,而这些正是我的交易思想和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与此同时,虽然我已经尽力按照我的逻辑框架对这么多零散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但全部写出来后仍然有一些凌乱和随性的感觉。有些相似的内容会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或者有些相似的意思会以不同的表述呈现,这一是因为这些内容既体现了这一部分的道理,也体现了那一部分的道理,二是因为我在整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疏忽。请读者谅解!冉 伟

第一篇 股票投资哲学

对于初入股市的人来说,投资哲学既不能帮助你看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业务信息,也不能帮助你识别量价关系的盘口语言,似乎没有什么用。当你具备了一定的交易经验以后,你可能会迷失在各种各样的理论之中。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出发,给你提供了一套富有逻辑的工具和方法。然而,在实际交易中,你会觉得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尤其是技术分析理论,相互矛盾的结论比比皆是,你需要不断地在各种结论中寻找平衡。本书的投资哲学部分不去探讨具体的方法论孰优孰劣,而是力图把交易视为一个整体,并由虚入实地搭建起系统性的交易哲学。当你理解了这些哲学思想,再回头去看各种方法论时,就会浮现出一种“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感觉了。

第一章 道不外求,无术者何以论道

在很多投资类书籍或文章中,我们都看到过“大道至简”这句话。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错,可是我真的非常希望看到这句话的每个人能够低下头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资格说这句话,并给自己一个诚实的答案。如果你连基本的财务报表知识和量价关系都一知半解,一上来就谈大道至简,真的恰当吗?

那么,道是什么?投资之道究竟又是什么?股票交易中的专业财经知识、技术分析等技术性的东西究竟重不重要?

这里先讲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船出海,他与船夫聊了起来。哲学家问道:“你懂哲学吗?”船夫说:“我不懂。”哲学家用很惋惜的口吻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随即,哲学家又问道:“那你懂数学吗?”船夫说:“也不懂。”哲学家遗憾地说:“那你又失去了另一半的生命。”船夫不再说话了。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小船在海浪中剧烈地颠簸。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同时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想到他肯定不会游泳,于是便问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恐慌地喊道:“不会啊!”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股票交易其实是一个竞技项目,和竞技体育项目是一样的。作为交易者的你是在与跳动的K线背后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较量。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运动员,你学再多大道,悟再多大道,打拳也打不过泰森,踢球也踢不过梅西。任何一个顶尖运动员都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悟道是更多地修炼以放弃我执,但并非可以代替技术。一个人在不会武功招式的情况下,就算读的都是《易筋经》这个级别的书,也战胜不了一个只会三脚猫功夫的小兵。

同样的道理,在股票交易过程中,你如果不懂股票交易之术,你也赚不了钱。术不是低于道的存在,道寓于术。把道视为高于术或独立于术是危险的,道只是忽略一些差异性的术,是抽象出来的但并不虚无缥缈。心态好但技术不行也没用,没有以术为基础,就算有好心态,投资也会是一场灾难。反而,技术好了,心态问题可能会随之得到解决。

道与术其实就是同一个东西,只是术更加具体生动,道更加玄虚单一。人们将它们写成两个不同的词,给它们起不同的名字,是为了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去理解世间万物,但这并不意味着道与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道与术有区别吗?从高一个层面来说,它们是同一个东西,从低一个层面来说,它们是两个东西。区别,有,也没有。投资之道和投资之术有区别吗?有,也没有。处世之道和处世之术有区别吗?有,也没有。投资之道和投机之道,经营之道和处世之道,交易之道和婚姻之道,交易之术与治国之道,治国之道与烹饪之术,有区别吗?有,也没有。道之思想,阴阳合二为一,不要把对立面放在对立面来看,而应该把它包容进来,因为本来就没有对立面,只是我们的思维造就了对立面。道法自然,《道德经》里的这句哲学经典可能再隔千年也无法超越,任何其他具体的描述都是多余、苍白、远离真理的。哲学是深刻的,但同时也是简单苍白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便会陷入无用的困境。

道不能解决具体问题,术不能解决所有具体问题。无术而论道是夸夸其谈,恋术而忘道是刻舟求剑。给你一份报表,或者一段量价均线,你什么都看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犹如不会游泳的哲学家,请问你的道有什么用?真正的道,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技术分析,都安安静静地躺在专业书籍之中,当然也可以通过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和头破血流得到。道不外求,说的正是此意。你可以去清净处修身养性,可以去艰险处历练胆识,也可以找大师感悟哲理。但是,交易之道和交易之术,请你去专业书籍中,去实际交易中寻求。道教把只有几千字的《道德经》奉为经典,体现的正是道不外求的精神。因为求道不在于读这样的经、那样的经,具体的凡尘俗务皆蕴含道的真谛,皆可悟道,道法自然。佛家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实也是道法自然、道不外求的意思。

著名的足球教练穆里尼奥性格狂傲不羁,但对工作细节一丝不苟,达到了恐怖的境地。穆里尼奥年轻时是一个失败的体育老师和职业球员,37岁时任职巴塞罗那队的助教和翻译,后来他下决心要当主教练,所以辞了职,结果半年失业在家。他38岁时到葡萄牙超级联赛(简称葡超)二流球队和B级球队执教,业绩斐然,迅速被葡超豪门关注,并在40岁时帮助波尔图夺得欧足联欧洲联赛和欧洲冠军联赛的胜利,随后就是切尔西、国际米兰、皇马,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启了执教豪门的历程。他取得成功靠的是他的专业技能,比如对足球攻防的具体阵形、每个球员的能力风格、对手的特征以及更衣室关系都了然于胸,针对不同对手制定出不同的攻防策略,并且在场上出现预期之外的情况时及时有效地调整。记住,是穆里尼奥注重细节的专业技能,而不是足球攻防的大道理,帮助他取得了成功。

我很喜欢看彼得·林奇的三本经典之作,里面写了很多价值投资之术。林奇的书充满了术,有很多价值投资的思想和技术,例如6种公司股票的分类、13条选股准则等,内容非常丰富,崇尚价值投资的投资者确实有必要好好研读。林奇不知花了多少时间才练就了十分钟就能大致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的能力,这甚至比他的投资理念更加重要。他在当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里,花费在调研上面的时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这也折射出他的天赋和兴趣,他做这些事情充满快乐,跟巴菲特说自己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是一样的。林奇有多勤奋,多么爱思考各种技巧,可不是大道至简那么简单。大道至简在思想高度上没错,具体执行胜在细节,大道和细节缺一不可。林奇的成功靠的是一点一滴的术,当然你可以说是价值投资之道,但我觉得其实两种说法没有区别。

依术而悟道,以道而驭术。任何行业都有某个具体的边界,故而皆有术存之。股票交易需要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术。技术分析外化于概率性走势,难以捉摸,却很实用;财务则是企业信息交流工具,钩稽严谨;金融学和经济学则主要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方式,需要对几个主要变量进行简单又深刻的思考。宏观、财务、量价均线、盘口语言,这些术真的很重要,道就在其中。在交易时如果能够把宏观、微观、财务、心理等方面都分析到位,然后依据技术分析把均线、量价、盘口也看清楚,那么长期说来,投资收益才可能超越平均水平,并且躲开重大的系统性风险。然而,怎么理解、驾驭和运用各种看似矛盾又变化无常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不至于被迷惑、走极端、机械化或无所适从,却不仅仅是投资层面的问题。如果没有投资哲学的指导,关于投资的任何一项技术,价值分析或技术分析,都会致人重伤。

在如何做好交易方面,如果要问我什么书是比较好的,我认为《道德经》、《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林奇的三本经典书,以及一本简单的技术分析入门书足以享用一生,剩下的则是一些专业知识,主要是财务、投资、金融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够了。大至宇宙万物,须舍弃一切表象,玄览静观,直至于无;中至宏观政经,须把握大局主线,高瞻远瞩;小至板块个股,须洞见青之末,盘口机巧,财报真伪。只有同时做到以上三个层面,才可能化险为夷,臻于化境。在大的层面,你如果总是去关心这样那样的具体事件、具体影响,你会无所适从。在小的层面,如果具体的某个财经事件或报表的盘口语言你都看不懂,那也是菜鸟。在细节技术上没有提高,只执着于满口的投资界的金科玉律和大道理,往往最后要面对的是亏得怀疑人生的情况。技不厌细,技巧方面越细越好,当然这有时会对自己的格局造成负面影响,这是技巧的应有成本。既要能看懂小细节,又要懂得哪些时候该忽略。把大看小,把小看无,把无看有。把所有不同视为相同,然后用相同去演绎万千不同,同而不同。无术之道不如无道,无道之术终究困死于术。

站在术的层次,作为一个操盘手,需要能达到基本上看K线或均线一眼就知行情性质的水平,虽然只是概率性判断。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啃硬骨头,不要避实就虚,避难就易,没练好基本功就先谈投资大道和投资理念是不可靠的。达·芬奇十几岁的时候去大师那里学画画,结果先画了几年的鸡蛋。最近,我还看到一篇关于达·芬奇画一棵树的故事。画中是一棵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树,惊人的是达·芬奇为了画这棵树所做的笔记有几十页。笔记里极其详细地记载了这棵树的树干与树枝、树枝与树叶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朝阳和背阴的两面,树皮的颜色深浅差异,树叶的茂密程度,以及风吹树叶时不同位置的树叶及枝条的变形程度,还有树干的高度与第一个枝干应该长出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等。为了画好一幅普通的画,你需要掌握那些细致的生物学知识吗?这取决于你想成为哪一个级别的画家。作为一个操盘手,你还会告诉我大道至简吗?

有些投资者喜欢看那些媒体和网络上所谓的专家和高手的盘面分析,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怎么看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如果自己水平不够,根本做不到独立思考,做不到不从众。这样的话,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也不具备自己生产观点的能力。我逃过了四年来一轮又一轮的股市大跌,是因为扎实的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我分析大势,而技术分析又可以帮助我看清实际走势,找到关键时间点,同时验证我对基本面的判断。

还有一些投资者一味地不看盘面,也不交易,美其名曰佛性、长期投资或价值投资。他们最大的成本就是不学技术,浪费时间,有术而耐心等待与无术而耐心等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好比有钱而选择节约和无钱而只有节约一样,一个是主动无为,另一个则是无所作为。

另外,我也不敢苟同个人品行高于专业技能的观点。专业技能真正过关了,才谈得上执行中的品行,知行合一的前提是知,是真正地知,而不是一知半解地知。就我自己而言,我不停地在琢磨财务基本面的各种细节、量价均线、筹码分布、流动性、交易活跃程度、锁筹程度等。我认为把这些搞清楚,再加上一定的风控和良好的心态,才可能基本上稳定盈利。

第二章 法无定法,我们都不过是在盲人摸象

有些人总能口吐金句,是因为他们从不轻易认同那些别人都认为正确的东西,他们总会反复思考,多维度看问题,不迷恋任何人的结论。学习不是堆积知识和接受观点,自己的大脑不要成为装别人思想的容器。不独立思考的大脑,好比一个点钞员,满手是钱,却没有属于自己的钱。一个人成年以后绝不应该以学习和仰视的态度来看书,而应以包容和过滤的态度来审视书,应该自己书写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若到三十岁或四十岁还执着于多看书而不多思考,我认为这个思路本身就有问题。书本知识只是输入自己工厂的原材料,只有自己创造了“增加值”,才能计入自己的“GDP”。

巴菲特和芒格都是喜欢读书的人,但他们与别人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比别人看书多,而在于懂得如何看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没有哪一个伟人会因为看书多而伟大,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很伟大。看同样一本书,你比别人看得少,却要想得更多。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不是正确的看书方法。一本书,一位大师,真正重要的不是其具体观点和具体方法。对于任何一个观点,我首先就会想,这是不是一个具体的观点或者结论。如果是,那么我就会进一步想,它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是正确的,在什么情况下又会变成错误的。我记得有大师说过,如果一开始判断错了,就不要加仓了,摊薄成本是交易员犯的最愚蠢的错误之一。我们要不要相信这个观点呢?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具体的结论。在进一步思考并且确认自己真的错了以后,的确不应该加仓,应该立即止损出局。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我们看到价格正处在下跌过程中,量价关系并没有恶化,并且明显地开始有资金介入,最小阻力线的方向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加仓位,降低成本,而不是去恪守什么大师的教条。能独立思考又有大格局的人会以全新的角度诊断问题,以非凡的勇气来预见未来,有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他们在吹牛。吹牛好比借债,能实现的人就能借更多的债。吹大牛又能实现等于是增加了自己借大债的信用。

其实除了道家,佛陀也不主张靠经典获得证悟,佛教经典都是后世高人所著,虽博大精深,却从某种意义上违背了佛陀的本意。佛陀要求弟子不要教条化理解自己的任何观点,正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的技术都在日新月异。有些古老的理念仍然灿若日月,但绝大部分古老的技术消失得无影无踪,被更好、更新的技术所替代。以前生产某种产品的方法,现在早已经不适用了。

利弗莫尔是一代宗师,号称百年美股第一人,相信他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应该是每一个操盘手的案头必备读物。这本书我看过很多遍,深有共鸣,但该书的操盘术部分,我只看过一遍,我也不会把这一部分放在心上,因为具体的方法在博弈的市场会失效。即使是《孙子兵法》这样的千年瑰宝,也只需要记住两句话:一是“兵者,诡道也”;二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后来的三十六计都是具体的,实际上都会被别人用策略来破解。交易和打仗一样,没有一个百战百胜的方法。对于《道德经》,我觉得也只需要记住不超过五句话。一百多年前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的时候,俄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时候,一些青年去欧洲留学,学习国外的革命思想。而毛泽东在临行前决定留下来,走到农村去,走到工人中去。去国外的青年收获了先进的理念,而在国内的毛泽东却探索到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意识到了城市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国外的成功经验只是具体条件下的产物,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有的真理都只不过是有待证伪的谬误。人类的认知有局限性,人类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认知世界。作为人,我们不可能做到没有先入之见。我们的一切知识和信仰实际上都是在不断修正先入之见。换句话说,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贤哲巨擘,做的其实都是盲人摸象的事情。区别只是有的只摸到一条腿,有的却摸到了四条腿和身体,这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承认这一点并不好笑,也不可耻。承认这一点就等于承认法无定法。既然是法无定法,那么我们就不要执迷于大师,不要崇拜。要善于忘记,才能做到无招胜有招。实际上手有万招,见招拆招,变幻无穷。无形融于有形,无形可以理解为无固定模式的执行,万物因势而变,因变而变。无招胜有招不是不出招,而是不拘泥于形式地出招。每种招式都有限制条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关键是不要颠倒利弊。本书的所有观点也不过是我的井蛙之见,深深地烙上了A股特殊交易环境的印记。随着时空的变迁,我的观点特别是具体层面的观点将不可避免地变得不合时宜。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没有错,利弗莫尔的依最小阻力线顺势而行也没有错,你和我也没有错,错的是在具体情况下选择了错误的具体方法。生态系统里有不同种类的动物,不能说哺乳动物是动物,毛毛虫就不是动物,股票的世界也是一样的,多样化的生态无优劣之分。你不能说巴菲特的方法是投资,而利弗莫尔的方法就是投机,而且轻蔑地说一声投机不可取。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独孤求败20岁时使用世俗宝剑,到40岁时则草木竹石皆可为剑,正是不滞于物,法无定法的境界。这当然是小说给我们虚构的一个意境,而在现实世界里,化繁为简的独孤九剑[1]的境界在各行各业都有。只有顶级的人才可能悟出独孤九剑的境界。譬如梅西就是足球界的风清扬,会各种假动作却从不卖弄花哨,他只会用最符合场上时机的简单动作解决问题,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假动作。譬如无印良品传递给我们回归自然、闲适、质朴的生活理念,因此它深深地印在了消费者的心中。有些品牌走平民路线,有些品牌走高端路线,两种思路都有赚有亏。在股票交易的世界里,其实没有好股、烂股之分,只有好的操盘手和坏的操盘手之分。有些人在跌破净资产时买入,股价便立即展开反弹,有些人却因此而被深深套牢。有些人在上升通道里亏钱,有些人却在下降通道里赚钱。放量突破有时候是一轮涨势的起点,有时候却是诱多的杀戮。

物理学为了描述微观世界而发明了分子运动速度和分子动能的概念,从微观角度解释了宏观现象。股票交易里的概念也是一样。对于一个操盘手而言,如果仓位、止损、量价、估值等概念牢固地盘踞在你的心里,那就不是“无剑”的状态,“无剑”是眼中看到它们,心中却没有它们。这些概念只是帮助你在战场上拼杀的有形之剑,你心中唯一感受到的除了势以外,应别无一物。《天龙八部》把最厉害的人写成一个扫地的老人,大家对他视而不见,这衬托出了那些名气响当当的人物的无知与可笑。扫地僧不仅用武功震慑了萧远山、慕容博和鸠摩智,更用无边佛法洗去了三个人的执念:他们三个人一个执着于家庭仇恨,一个执着于复国理想,一个执着于武功秘籍,却都走火入魔。

有些人在外人眼里很固执,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其实,开放包容与固执己见应是二律背反,并不矛盾。开放包容就是要容得下各种观点,固执己见就是要过滤各种观点。如果你的观点大概率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不固执一点呢?特别是当你告诉我大师如何做的时候,我怎么会不加分辨地接受呢?在证券交易的世界里,不是你只要做到那些大师反复提倡的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克服人性弱点、逆向思维等人人易懂的大道理就可以做好的。讲大道理的门槛太低了。要做好交易,须兼具数学和哲学的思维,数学可以统计出规律,而哲学可以忘记规律而变异,这同样是二律背反。

要学的是术,要忘掉的也是术,二者一点儿也不矛盾,这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注释[1]金庸小说中的一种剑法。

第三章 顺势而为,须将大钱变成小钱

前面我们讲了道不外求,也讲了法无定法,一件事是否能成功,落实到更具体的层面,关键是要看是否顺势。几年前,马云曾经说阿里巴巴还是一个创业公司。当时阿里巴巴都已经是在美国上市,市值达几千亿美元的大公司了,为什么还是一个创业公司呢?阿里巴巴联系着千千万万的大中小企业和数十亿消费者,其每天成千上万张订单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通过淘宝、支付宝、云计算、菜鸟物流来完成。阿里巴巴的使命是什么?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在为就业和经济增长绞尽脑汁的时候,当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在享受全球化贸易带来的福利的时候,阿里巴巴就是在顺势而为,顺应时代的呼唤,顺应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时代趋势。千亿元级别的资金也只是小资金,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也只是在创业的路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阿里巴巴仍是一个创业公司,一点儿也不假。

无论什么事情,顺势才可事半功倍。比如美国废奴运动、欧洲启蒙运动、拉美独立战争,表面上是英雄造时势,实际上是时势造英雄。在物理上,就连小小的电子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也要依靠电势差。对于个人而言,顺应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也是一种顺势。任何级别的资金都要顺势而为。关于顺势有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把猪放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千万元级别的资金,隔几天就在一个小盘股票上进进出出,那是其投资者自己在炒作造势,风险很大。而将千亿元级别的资金投入有数亿人需求的市场中,则要想盈利一点儿也不困难。所谓造势,只不过是在借更大的势,其实质仍是顺势。

要顺势,首先得看懂各个级别的势。顺势的级别和时机很重要。级别不对,资金量可能就不匹配。时机不对,也可能遭遇失败。仅仅是不会识势,看不懂实际走势,就足以令过半的人都陷入亏损。

有些重大的事情,细节却显得粗糙无比,如美国的制宪会议,从形式上来看是有些散乱的会议,有人来来去去,有人迟到早退,也有人吵吵闹闹,他们为了区域利益不停折腾,但这些最终没有掩盖该会议的巨大作用和重大意义。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过程中,诸葛亮除了用人失察导致丢街亭以外,其在每一场具体战役中似乎都胜司马懿一筹。但司马懿审时度势,选择了正确的战略——尽量避而不战,釆用“拖”字诀,无论诸葛亮怎么采用激将法,司马懿就是不应战,在战略上坚守不出战,这才是大智慧。最终,司马懿硬生生地拖垮了劳师远征的诸葛亮。顺势而为的司马懿最终战胜了逆势而为的诸葛亮,可见势多么重要。成都武侯祠里最居中的位置有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算是对诸葛亮逆势用兵打了一个差评。

在单边大势的情况下,面对一波主跌行情,我们不要去做逆势而为的诸葛亮,不要去幻想均线的支撑和若有若无的价值低估,而是要学司马懿重大势而忘小巧。倾泻而出的技术盘、止损盘、强平盘、风控盘、量化自动交易盘,甚至价值盘,都会砸到你手上,为什么不能等一等?在大盘熊市时没有强势股,弱市反弹就好像希腊神话中海妖的歌声,动听得令人沉醉却十分致命。就算你真的买到了强势股,那也更多靠的是运气而不是技术,只是小概率的事情被你撞到了。空仓是弱市里赚钱最快的方法,大止损和小止损都是错误的,甚至止盈而出都是错误的,为以后的亏损埋下祸根。在市场由强转弱时,你没有赚到钱也千万不要不甘心,否则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损失。这时不是挑战持股耐心的时候,而是挑战空仓耐心的时候。不要在该耐心空仓的时候却选择了耐心持股,耐心要分时机。反过来说,待到时机成熟时,会有一大批好的股票放低姿态,准备与你同行,以各种速度向高处走,或缓行,或奔腾。你就最好多持股,少乱动。在行情震荡时,要敢于高抛低吸。市场像一个随时变化形状的容器,你如果一成不变,那就没法适应所有市场。我们要努力的不是去对抗趋势,而是要不断学习,提高分析市场形状的方法和水平。由于人性的障碍,一个人真的很难在各种市场类型里都做得很出色。

有两种貌似正确,却以自我为中心,不敬畏市场的观点:

守住自己的能力圈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偏见。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因为固守自己的能力圈而错失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又一个大牛股。他自己都在访谈中承认他十分后悔。所以,守住能力圈也是需要反思的。为什么不信赖年轻人的创新?为什么不扩大能力圈呢?自己的能力圈重要,还是顺应时代大势重要?

有些人在进行交易时喜欢定一个目标价,不到目标价就一直坚守。这是另一个比较流行的偏见。且不管他是根据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确定了这个目标价,如果目标价都能实现,那么股票交易还有什么难度?股票价格凭什么要扑向你的目标价?和守住自己的能力圈一样,这也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交易思想。

还有一种观点貌似尊重市场,实际上其逻辑有问题,那就是预测比顺应市场实际走势更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谁敢说他能预测股市的走向?当然没人能预测股市的走向,牛顿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在股市里输得一塌糊涂。毕竟在万有引力公式中,变量只有四个,而且变量之间互不影响。而影响股市的变量有无数个,而且变量之间还相互影响。你怎么去预测?所以,有种说法是行情是走出来的,不能去预测。但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你的买卖永远是在行情走出来之前,是要与后面的行情对赌,已经走出来的行情关你什么事呢?你对后面行情的推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决定了你的长期投资收益。我们是在做推理,推理是一个理智的人该做的事情。其实,我们没必要去纠结预测、分析、推理这三个词之间的文字意义的差别,我们不是搞文字游戏的。如果预测真的是无意义或行不通的,那么大到国家战略,小到项目企划,岂不是都没有意义,因为它们都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忽略字面差异,那么在事实发生之前,就是要去推理、去预测,并且用技术分析手段去证伪,而技术分析的核心理念是顺势。预测和计划都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要做一个有预测又没有预测,有计划又没有计划的交易者。死板地执行计划实质上意味着你处于不知的状态,不知盘面已经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股市的预测以概率的形式来表示,百分之百正确的预测是不可能的,毕竟它不像数学、物理那样是以确定的公式来推算的。如果把推理和预测看作同义词,那么哪里还有不做预测的投资行为。需要做的只是检验和修正而已。当实际走势偏离自己的预测时就要修正,做忠实于盘面的仆人。这既可以说是预测,也可以说不是,但不是不可知论的观点。谁会在不预测的情况下做决策呢,没有任何人会这样做。只不过每个人做预测的依据不一样,有些是基本面依据,叫作价值投资,有些是技术面依据,叫作技术分析。预测可以是实际走势或实际基本面在时空上的延伸,这不同于随便的、固执的预测,二者之间的连接就是分析和调整。所以把预测和跟随实际走势对立起来是片面的,只选一边站的观点实际只是强调了其中一面,忽略了另一面,因此就走向了错误。很多言论都有类似的错误。推理错了就重新推理!不要去和实际走势争辩。股市走势符合或强于你的预期,你就可以选择持有,否则赶紧放弃。你的分析也许是对的,但实际走势可能恰恰相反,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相差很远,就更不用说你的分析可能是错的。实际走势只取决于持有更多筹码或现金的人的实际操作。价值投资和技术分析皆如此,走势取决于那些人的进出。顺从实际走势的前提是你看得懂量价的变化方向。如水一样不争,如水一样善变,以天下之至柔,攻天下之至坚。难不在顺势,难在识势,难在撇去自己的偏见和观点,难在区分每次结果的唯一性和长期结果的概率性之间的差别和抵抗其诱惑。水流会始终沿着最小阻力线前进,而我们却要靠学习和思考才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要随时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推理出错,怀疑自己已经掉进了市场精心布局的陷阱。当证伪信号到来时,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预测的人不懂得放弃自己的观点,那就真还不如不预测。

势一旦形成,就不可能轻易逆转。大盘走势不容易因为贸易战、货币政策的些许调整和官方的表态等而改变趋势,特别是大级别的趋势。趋势过程中的正反馈或负反馈会一直持续下去。涨跌本身互为因果,相反相成,相生相克,上涨积蓄着下跌的动能,下跌也积蓄着上涨的动能,物极必反。而其他试图解释涨跌的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制度缺陷、羊群效应、技术趋势等,相对于涨跌本身的因果关系而言,通通都是现象级层面的原因。这些被热议的下跌原因一直存在,市场却未因此而在上涨途中转跌。反之亦然,等到市场下跌,能量充分释放时,这些依然存在的下跌原因也无法阻止市场回升。势分级别,有中级反弹回落之势,有大牛、大熊之势,级别越大的势,越不可逆转。你若是有千亿元级别的资金,当然要选择追随时代大势,不管是在实业方面还是在二级市场上。在交易中,因为知识和信息的不完善,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及时、准确地知道势形成的原因,我们也根本不需要知道背后的原因,顺势即可。找一个合适的时间播下一粒种子,剩下的就是等待它按照自身规律去生长、去发展,然后到时间就收获,你的一切都是势给予你的恩赐。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时机和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什么也不需要做。依势的不同风格和级别,选择等待的时间长度。

顺势而为其实还有一层不太引人注意的含义。顺势包括表面的顺势和表面的逆势两种。当大众都往一个方向投资时,你需要顺势,该从众时就要从众,要借众人之势,同时提防这可能已是旧势之强弩之末,新势即将启程。这时逆势才是真正的顺势。好比大家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吃着吃着有人开枪,打死了几个人以后,接着说:他是开玩笑的,请大家继续高高兴兴吃饭。你觉得这饭大家还能一起好好吃下去吗?赶紧跑吧!这只是打一个比方,现实中没有这么多火爆的形势急转,更多的是风起微末。但有几人能一叶落而知秋,又有几人能知行合一?你如果在技术上无法辨认势的方向,仅仅说大多数人的方向就是错的,那么这就是一句废话而已。你怎么知道大多数人就一定是错的?

第四章 进退有据,玩的就是权衡和分寸

鱼与熊掌有时候不可兼得,有时候可以兼得,有时候一项也得不到。有时候你可以自己选择,有时候你别无选择。有些选择有对错之分,有些选择无对错之分。

除了加杠杆操作的,股票交易市场上基本不会有别无选择的时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输赢都归于你,你不能以任何理由去怪别人。

通俗地说,交易中的权衡无非是在某个价格买与不买,卖与不卖,如何报价,买卖什么,以及买卖多少。简简单单20个字,学问可就太深了,自然就引申到开仓价、止损盈、盈亏比、交易次数、仓位、持仓时间等基本概念。这也关系到你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还是技术分析,长线还是短线,偏好风险还是厌恶风险,等等。在每一个决策之后,紧接着就是下一个决策。考虑买入后持有多久,在什么价格可以卖出,卖出后等待多久,在什么价格又可以再次买入,如此循环往复。大多数决策也不是做与不做那么简单,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考虑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平衡胜率与盈亏比、平衡长线与短线、平衡审慎与激进、平衡坚守与放弃。大多数决策也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判定,每一个决策都有相应的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同的交易者在同一时间以相同价位买入相同仓位的股票,不同的卖出决策所导致的结果又不一样。有的可能止盈出局,有的可能赚钱的时候没走,最后止损出局,也有的可能赚了很多钱以后仍然继续持有。有些人知道自己在做权衡,有些人不知道,以为自己在判断对错。某一种级别的买卖决策,在另一个级别看来,对的可能也是错的,错的可能也是对的。离开级别谈对错,就会陷入双重标准和不知对错的尴尬。比如,你依据日内分时而卖出,是正确的,但是依据日线级别看,股价没有涨破或跌破重要位置,也没有需要卖出的量价信号。这时应怎么衡量呢?那就是日内分时卖出是对的,而大一级别的日线却可能是错的。你不太可能同时在两个不同级别找到很好的买卖点。另外,你也不必为另一级别的错误来埋怨自己,因为这是双重标准。至于如何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风格和资金标准,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每一种决策都对应着不同的级别、风险与成本,而且还可能有意外事件,你自己心里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样的选择。

权衡是一种理念,投资更多时候是在多项成本和多项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而且是动态平衡,是不断调整的平衡。投资不是简单的选择题,更不是判断题。你全仓买入一只股票,赢了当然很爽,输了难免觉得还是该分散投资;你在大涨时卖出,日后股价下跌后你会觉得自己真是英明,但如果股价继续上涨又会觉得自己太缺乏耐心。如果你知道自己所有的行为都只是在做权衡,明白每一个决策背后可能的对与错、舍与得都不过是在寻找一个稳定的盈利模式,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喜怒哀乐了。

我们明白,很多决策其实都是在做权衡。人生的幸福是什么,就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包括爱人、朋友和家人等。然而为了能更有质量地在一起,必须牺牲一些时间来学习和工作,否则不能高质量地在一起,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权衡。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权衡收入与支出,权衡现实与理想,权衡健康与快乐,权衡事业与家庭。为什么一到了股票投资,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权衡了呢?总是计较单笔交易的盈亏,总是重结果而不重方法和过程,总是在赚少了的时候说应该让利润奔跑,总是在亏多了以后说应该截断亏损。

你在投资股票时,首先不要想你要得到什么,而要想你愿意放弃什么。价值投资的真谛不在于内在价值被低估,而在于放弃。其他方法也一样,只要你懂得权衡和分寸,什么方法都不重要。当面对一个大盘中的反弹时,你愿不愿意放弃?当面对一个一两周级别的反弹时,你愿不愿意放弃?当面对一个概率不大的机会时,你愿不愿意放弃?当面对很大的大盘风险时,针对个股的机会,你愿不愿意放弃?当面对技术风险时,对于业绩还行的股票,你愿不愿意放弃?当面对大级别的回落时,你愿不愿意放弃,是选择守在电脑前做交易,还是选择趁机陪家人一起出去旅游?

2015年8月初,我不看好救市后的行情,又担心在家管不住自己的双手,刚好我的妻子也辞去了前一份工作,希望能放松一下心情,并且孩子正值暑假。于是,我决定和老婆孩子一起自驾去西藏,那一个月的长途旅行真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8 月17日,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了这么一段长文:“一觉醒来,还不到五点钟。虽然身在美丽神秘的雅鲁藏布,子弹也没在股市、期市,思绪却习惯性地萦绕在证券市场,可能正是所谓的‘人在市内,心在市外,人在市外,心在市内’。所以我忍不住想发两句。自在“7·27”大跌盘中再次清仓至今,我一直空仓。到8月14日,虽然指数并未收复“7·27”之前的阵地,但其实相当多个股甚至已经超越了4 200点的价位,恭喜那些在3 600点勇敢抄底的朋友们,你们的勇气获得了回报,而我自己选择了放弃和休息一段时间,我也不觉错误和遗憾,毕竟收获了一次难得的长途旅行。我对救市一直深有忧虑。但在6月底7月初的股市历史性急跌中,广大散户和机构的利益同样被‘血洗’,而且有股市流动性危机演变为信用危机甚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所以政府的坚决出手无可指责,救市的弊端可暂时撇在一旁。经过一个半月真金白银的托市和不一定充分的换手,市场站上了20日、30日均线,却还未站上60日、120日均线,而且120日均线逐渐向下拐头和60日均线下穿120日均线都是几个月内的事情,这意味着中线趋势仍然看淡。从短线来看,5日、10日、20日均线逐渐黏合却又黏合不充分,也需要进一步选择方向,而正是此时,政府宣布退出救市,之后市场会怎么发展呢?我想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我个人有些观点,说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实体经济和人民币市场才是政府的主要关切点,而股市只是这二者的相关利益点。发展实体经济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和改革,落脚到股市,就是扩大股权融资比例,所以推动股市上涨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也符合国家战略,但别忘了IPO、再融资等资本市场固有的功能,它们不应该因为救市而长期被耽搁或废止,注册制、做空机制等制度的改革也不会停下。在危机时刻控制一下节奏不意味着要走回头路。实体经济的走弱和利润下降对估值意味着什么我就不多说了。在人民币市场上,贬值对实体经济有利,在这样的局势下,国家的意志我想大家都看到了。我想补充的是,不要相信一次性贬值到位,这样宣传是为了正确引导和管理投资者预期。长期、稳定、缓慢地贬值是大趋势,不是一两年的事情。等贬到实体经济有所恢复为止,人民币国际化和特别提款权(SDR)等最终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决策层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并且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态度。不多说了,还是直白一点,这对于股市在中线不是好事,短线、长线变数太多,都不好说。再回到现实,出于某些弊端和外部压力的考虑,国家在退出救市后,我大胆猜测国家力量可能还会扶持A股一程。从技术分析上看,股市有可能会冲破120日均线至60日均线,这样有利于后市更充分地换手以巩固救市成果,更稳健地回归市场常态,可在120日均线和250日均线之间来回震荡一两个月后再选择方向。但这只是一种可能的猜测,股市也可能向上继续走,但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也可能上涨行情立即结束,向下延续未完成的调整之路。”

这就是当时我的权衡,既收获了一次长假,又避开了市场风险。我实际上也推测了国家层面关于股市、汇市、银行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权衡,关于救市利弊的权衡,关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权衡。几年过去了,实体经济没有多大好转,贬值的压力在更加严峻的现实面前逐渐变成共识。在外汇储备减少上万亿美元以后,贬值不再符合国家利益,汇率的稳定重新成为国家各方利益均衡的诉求。

投资最重要的筹码是时间,时间是创造复利的魔法棒,40岁实现财务自由和50岁实现财务自由的意义并不一样,所以输了时间是最可惜的。即使这样,我们也必须腾出一部分时间成本来做空仓等待,而不是试图抓住每一个波动的机会,大成若缺。

追涨意味着将会面临高位接盘的风险,控制回撤意味着可能失去后面更大的涨幅带来的盈利,硬扛不止损意味着可能面临巨高的风险。强者恒强还是回归平均,上涨加仓还是减仓,在短线买套而中线大概率盈利和短线小概率盈利而中线大概率被套之间如何选择,这些统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在进退权衡中到底有没有一个量化的依据或者说分寸呢?我个人的体会是依据有两个:一是概率;二是空间。(或者说是胜率和盈亏比,又或者说是概率和赔率。)概率的估算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日积月累地学习和感悟。估算的准确性取决于你的水平,就像天气预报一样,你预测明天的天气就是凭经验和感觉,而气象台凭的却是更复杂、更科学的气象模型,正确的概率当然比你大。概率还需要你不断地预判、不断地调整,并且要有预判和调整的系统和标准。追不追涨取决于后面涨或跌的概率,止不止损也取决于后面涨或跌的概率,要不要多空反手取决于转势的概率。要一直把自己置于胜算的大概率之中,不到关键位置不出手,到了关键位置要果断,然后用风险控制防止大概率胜算下的小概率意外,只允许发生由小概率事件引起的亏损。在仓位重且大环境也不好的时候,最好偏向于做安全性更高的品种,得之我幸,不能失之在己。没有概率的观念,那么就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性质,最后只能徒呼一声股市无常。当然股市中的概率是模糊的概率,并且有一些缺陷,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和概率一样,涨跌空间也取决于估值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宏观因素、大盘环境、均线位置、支撑压力、盘口信号等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因素。涨跌空间本身也是一个概率分布,不是绝对的。在后面两篇介绍交易理念和交易技术时,我们会很细致地探讨概率和空间,并最终将其落地为一个简单可行的操作系统。以自己的技术、精力、资金、理念、知识而放弃某些机会是最重要的。短线必然不适合大多数人,把自己困在日复一日的波动之中,企图完全利用各种级别的机会,是超出任何人能力的事情。一年之内,在盘整市中抓住三五次次级机会,在上升市中抓住一两次换股或波段机会,足矣。即使长期做短线,一个月的机会一般也只有几次。

在实际操作中,我常常会被一些小级别的信息所欺骗,如盘口、分时、小级别均线的量价。但只要是我认为应该对小级别信息敏感的时候,我仍然会继续这么做。技术性标准细一点好还是粗一点好,应该视位置和股性而异。任何一种策略都要包容一定概率的错误。这是盈亏同源的事情,无法避免。风控就好比交了一笔期权费用,实际上是把犯错的成本锁定。有些股票基本面没什么问题,但缺点是无资金炒作,无板块效应,几个月内甚至一个4%的日涨幅都没有,一个1%的日换手率都没有。买还是不买?买,因为基本面还好;不买,因为不活跃,时间成本太高。所以做与不做无对错,只是一个选择。选择短期可能的机会还是长期可能的机会,都有风险和成本。

因善于放弃而获得,因参透权衡而坦然,交易中便不再有那么多浮躁和迷茫。

第五章 众妙之门,同出而异名

本书第一章论述了道与术的关系,强调了道术同源、不可偏废。第二章主要讲了术之法无定法,不要机械盲从成功之术,第三章则定性地阐述了要顺势而为的思想,逐渐把术落到操作层面的理念。第四章进一步接近于量化的分析权衡,至此方引申出股票交易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在投资哲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我将再次回到第一章论述过的道,结合我对《道德经》的开篇即天地之始的长期思索,再谈如何看待不同的交易理念和技术。我并不希望把本书仅仅定义为投资类书籍,本书也是一本解读道家哲学的通俗读本,就像庖丁解牛一样,讲的是股票交易的故事,蕴含的却是道家思想的哲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乃《道德经》的道经开篇内容。“道”和“名”、“无”和“有”、“妙”和“徼”,三组不同的词语,实际上表达的是差不多的意思,说的都是词不达意和盲人摸象的两难困局。从认知自定义和概念开始,就已经把万物的统一性破坏了,取而代之的是有边界的具象。“无”,需要抽象事物的差异性;“有”,则需要保留事物的差异性。观察的目的就是从无到有,从无差异到有差异,没有主观的参与,差异性也就没有意义。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如果不能区分苹果和梨的差异,那么确实观察就是无意义的。“徼”的本意就是边界,在应用层面,“徼”的意义甚至大于“妙”,因为我们所接触的、总结的、应用的实际上都是“徼”,而终极意义的“道”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经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名”“有”“徼”都存在局限性。它们虽然有局限性,然而在具体运用中是有用的。如果没有“名”,没有具体概念,就无从适宜。其实,区分“名”“有”“徼”的概念意在提醒认识和实践的局限性。即使抛开人的认知和实践,任何具体存在的事物本身也都是有缺陷的,否则就不会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了。领悟可以让人达到“无”的境界,而做却只能达到“有”的境界,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无”和“有”本身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只是同出而异名。没有完美的具体事物,也没有完美的认知和实践。实际上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妥协和放弃一些东西,放弃对具体事物层面所有真理和规律追求完美的幻想,因为具体事物有边界也有瑕疵,观察本身也是有边界也有瑕疵的行为,我们最多只能无限接近于“无”的境界,无限接近于全部真相,却永远也达不到这个境界。大成若缺和上善若水的思想就源自《道德经》开篇的论述,我的理解就是这样,面面俱到在操作层面是不可行的。

市场的具体特征,不同的风格流派,好比在“徼”的层面,价值分析和技术分析都是盲人摸象摸到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包容并蓄,就无法观其妙。当一种规律被总结出来的时候,当一种事物被命名以后,其真理性就已经被局限了,不是普遍适用的了。换句话说,任何归纳都有适用的范围。当我们用“有”和“名”的观念去观察事物时,就已经人为地界定了事物的边界,只能达到表象和有限的层面。要真正领悟“道”,就要在观其“徼”的同时也观其“妙”,一旦形成自己的观念和规律,就已经错了,总结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具体层面的,需要不断变化才能真正把握真理。在股票交易中,当我们把巴菲特、利弗莫尔、价值投资、技术分析等区分开来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已经处于只观其“徼”的层面,而不是既观其“徼”又观其“妙”的层面。这是不对的,因为万物本身是整体性的,没有边界的,各个部分自然而然就是相互联系的。投资既要把握不同市场、不同股票、不同形态的具体性,如水一样善变,又要领悟它们的统一性。万物既有边界,又无边界,如果投资者都是持股不动的价值投资者,股票也就失去了流动性,二级市场就没有了,股市的生态系统也就不存在了。

当股票投资被划分为价值投资和技术分析时,被划分为投资和投机时,美妙的交易行为就已经被庸俗化了,这个划分真是一个莫大的败笔。你以为你赚的是价值投资的钱,其实你只不过是赚了市场波动的钱而已,相反,你以为你赚的是市场波动的钱,实际上你可能赚的只是价值回归的钱而已。其实,我们根本就无法准确地区分你的盈亏有多少源于价值回归,又有多少源于市场波动。财务报表不过是价值投资者的技术信号,而量价关系不过是技术分析者的技术信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突然觉得哲学像是一团引诱飞蛾的火。那些聪明绝顶的人认为自己不懂的东西有很多,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超乎常人。他们一旦被哲学博大精深的理论所吸引,就越觉得哲学有意义,可以解脱心灵。而作为普通人,真的需要这些艰深晦涩的东西吗?所有的理论最终似乎不可避免地要归于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恐怕是自然竞争和进化的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