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百家百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1:30:29

点击下载

作者:温武兵,刘鹏,李姝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脂血症百家百方

高脂血症百家百方试读:

《常见病百家百方丛书》 编委会

总 主 编 温长路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会丽 王素羽 冯 磊 厍 宇

     刘 鹏 刘天骥 汤晓龙 杜 昕

     李姝淳 杨 峰 杨幼新 吴积华

     宋 坪 张 超 张玉萍 张效霞

     柳越冬 尚凤翠 罗瑞娟 郑 齐

     胡怀强 袁红霞 晏 飞 陶弘武

     黄庆田 隋克毅 温武兵 鲍健欣

学术秘书 厍宇

编写说明

高脂血症(HLP)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我国目前血脂异常者有1.6亿人,脂肪肝者有1.3亿人,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因此,寻找简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中医虽然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但“痰浊”、“血瘀”、“湿浊”、“肥胖”、“眩晕”、“中风”、“心悸”、“胸痹”等病症之中,却包含着与高脂血症相对应的症状、病因病机、并发症等特点。因此,我们查阅资料,收集了大量治疗高脂血症的验方,以便读者学习和参考。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概说部分包括疾病的历史源流、名家对本病的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下篇百家验方部分列举治疗高脂血症的验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晓霞博士的无私帮助,在此谨致衷心的谢意!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书中或有欠缺之处,敬请斧正。编者2012年6月

总序

理、法、方、药,是支撑中医药学的四大支柱,彰显出中医药学的特征,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全部。清代学者纳兰性德有“以一药遍治众病之谓道,以众药合治一病之谓医”的高论(《渌水亭杂识·卷四》),说的既有药与方的关系,也有方与治的关系,而在其间起到维系作用的就是方。历史告诉人们,保存于中医药典籍中的的秘方、验方竟多达30余万首,有详细记载的就有6万首之多。自中医药学祖本《黄帝内经》的13方始,到被称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113方,中医方剂学已经由雏形逐渐成就了强势的根基,为之后的完善和发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础。透过晋代《肘后方》,唐代《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明代《普济方》、《医统大全》、《证治准绳》,清代《医宗金鉴》、《医部全录》等典籍中留下的历史记忆,清晰可见中医方剂学不断丰满、壮大的不凡轨迹。1998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方精选辞典》,共收入“具有临床使用价值或有开发利用前途”的方剂20773首(该书《前言》),反映了现代人对处方认识和应用上的巨大成就。这些处方中,有许多经过千锤百炼,至今仍一直在临床上发挥着作用,堪称为中医的“镇家之宝”。如果加上今人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大量发挥、创造、出新,中医的处方的确是难以准确计数了。

在中医治疗中,一病多方、一方多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正是中医学辨证论治这一活的灵魂的体现。中医学家们认真体察、总结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内涵和规律,因人而论,因时而变,因地而异,把灵活思维、灵活选药、灵活拟方、灵活作战的法器应用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广袤属性和中医药人的聪明智慧。俗话有“条条道路通北京”之说,不同的方、不同的治,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理一也。这个理,就是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法则。我们推出的《常见病百家百方丛书》,是对这一原理的具体效法,是汇集古今众多医家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侧面,不同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原理的另一种方式的诠释。书名中的“百方”,是个约数,实际上是百首左右的意思。这些处方中,既有来自先贤们的经典方,也有现代医家们的经验方,都是有据可查的。对于处方的出处,引文后都有明确的注明,以表示对原作者、编者、出版者劳动成果的尊重。这里,还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常见病百家百方丛书》,是由国内有经验的专家撰写的。

体例统一于以病为单位——一病一书,以方为论据——一病多方的写法,分为“上篇概说”与“下篇百家验方”两部分进行比较系统的表述。概说部分的撰写原则是画龙点睛,点到为止,内容包括疾病的历史源流、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名家的认识和作者的独特见解等;百家验方部分的撰写原则是深层开掘,广征博引,围绕古今医家治疗该病的验方,选精萃华,明理致用,内容包括方源、药物组成、方义及治疗效果等。选录的病案,有的是典型的“验案”,有的是相关“疗效”方式的综述。给每一首处方“戴上帽子”、加上按语,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反映出作者对某病、某方的独特认识和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性思考,以及对一些注意事项的说明,内容都是对读者有提示和启迪作用的。

中医药学的发展,始终是与人类的健康需求同步的。如今,中医收治的病种数目已达9213种,基本覆盖了医学的各个科系领域,尤其是在疑难性疾病、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身心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炎、肿瘤、不明原因性疾病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疗效。在对待传染性甲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甲型流行性感冒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在疾病谱变化迅速,新的病种不断出现,疾病的不可预知性与医学科学认知的局限性无法对应的今天,中医药如何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做到与时俱进、与病俱进,更有效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需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重托。有数字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病的患病总人数约为1.6亿~2亿人,脂肪肝1.3亿人,乙型肝炎感染者1.4亿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有3000万人),糖尿病患者8000万人,血脂异常者1.6亿人。心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之势,每年死亡的人数达200多万人;恶性肿瘤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每年新增的人数有160万人,死亡人数都在140万人以上……这既是整个科学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也是中医学的挑战和机遇,督促人们去选择、去作为。

基于此,《常见病百家百方丛书》既要选择普遍威胁人类生存,属于中医治疗强项的“慢病”,也要选择新生活状态下不停出现的新病种,属于中医大有作为的“时兴病”,还要选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属于中医潜能巨大的急重症,作为普及宣传的对象,以便为民众提供实用、有效的防病治病指导。第一批入选的10本书,重点从常见病、多发病出发,首先瞄准第一类慢病中的感冒、咳嗽、慢性胃炎、湿疹、痔病和第二类时兴病中的高脂血症、冠心病、乙肝、痛风、痤疮等。至于属于第三类的急重症,因涉及的治疗方法、手段相对比较复杂,将在以后的选题中专门予以安排。

当前,我国正处于医疗制度改革的关键阶段,实践中表现出的医改与中医药的亲和性更加凸显。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和人们对中医药的特殊感情,为中医药提供了更能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调查显示,全国城乡居民中有90%以上的人表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已占据整个卫生服务需求量的1/3以上,中医药已成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人民的健康生存需要中医,民族的强大昌盛需要中医,国家的发展富强需要中医。但愿《常见病百家百方丛书》能给大众的防病治病带来一丝暖意,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带来帮助。温长路2012年6月

上篇 概说

通过本篇,可以了解中医学对高脂血症在病因病机、治则、辩证论治等方面的相关论述。另外,本篇还介绍了十多位中医名家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和心得。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称谓,中医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属于中医“痰浊”、“血瘀”、“湿浊”、“肥胖”、“眩晕”、“中风”、“心悸”、“胸痹”等病症范畴。

一、源流

中医虽无脂质、血脂的名称,但对“脂”、“膏”则早已有所认识,每常膏脂并称,或以膏代脂。《灵枢·卫气失常》云:“人有肥,有膏,有肉。”《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曾说:“膏,脂膏也。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于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清代医家张志聪也曾对膏脂有过详尽的论述:“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血脂类似。考虑到痰浊、瘀血、浊脂等名称还远未反映高脂血症病变的本质,仅仅依据一些病理表象、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时期)的病理生理特点来给疾病规定名称,难免有失全面。所以中医学多借用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这个名称进行阐述。

中医学认为,膏脂是人体的组成成分,由水谷所化生,与津液同源,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注骨、益髓、泽肤、填充体腔而发挥生理效应。如果人体膏脂过少,则会使机体失去应有的营养。《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身无膏泽”即是言此。但如果膏脂过多,则有形体的变化,会给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有“膏人”、“脂人”的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灵枢·卫气失常》亦云:“膏者其肉淖。”“膏者……纵腹垂腴。”膏脂为津液之浊者,津从浊化为膏,凝则为脂,其正常生理有赖于五脏调和,气血生化有源,津液输布畅达。若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归正化,从浊生脂聚痰,浸淫脉道,以致气滞血瘀痰凝,痹阻脉络而引发疾病。《灵枢·血络论》说:“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其血黑以浊”形象地说明了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以致痰瘀胶结于血脉中的状况,与现代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概念非常相近。又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认为诸多疾病的发生均与膏脂密切相关。

二、病因病机

高脂血症的形成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肝、脾、肾三脏之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属气血津液病变范畴。本病病机虽错综复杂,但不外虚、痰、瘀、滞四者,可以虚实两端概括之。无论是饮食上的肥甘厚味,或者肝、脾、肾功能的失调,都能导致代谢障碍,津液失化,停聚为水湿痰饮。水湿痰饮浸渍日久,累及血分则脉道失畅,瘀血形成。

1.饮食不节,脾失健运

脾主运化,升清降浊,喜燥恶湿,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津液输布之枢纽。膏脂的化生、转运输布亦与脾密切相关。水谷化生为精微并输布至全身,均依赖于脾的运化。膏脂为水谷精微所化,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属于营血的组成部分。膏脂既为水谷精微所化,与津液同源,其运化输布自也离不开脾。不仅正常膏脂的运化转输依赖于脾,同时其多余物质及代谢产物也要依靠脾来转运、清除。脾气虚弱,或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所伤,或由思虑过度而伤,或为肝木旺而所克,使脾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失常,失其“游溢精气”和“散精”之职,非但气血生化紊乱,膏脂转运、输布亦不利,滞留于脉中,形成高脂血症。

2.禀赋不足,年老体衰,肾气不足

肾藏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肾主水,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阳(元阳、真阳)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的作用;肾阴(元阴、真阴)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阴、肾阳虚损均能导致机体水湿、津液代谢障碍,水谷精微不能散精于肝、上归于肺,滞留于血脉,导致高脂血症。患痰浊之疾日久,阴浊之邪内盛,阳气难伸,终致脾阳虚衰损及肾阳。肾阳乃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使脾的运化功能难以正常。肾为水脏,主化气行水,水液之所以能在体内敷布运行,有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若肾阳虚衰,气不化水,则水气内停,凝集成痰成浊。痰浊为病,其性黏滞凝涩,常可导致经脉痹阻,瘀血内生,痰浊与瘀血交结不解,相互转化,相互兼夹,使病情更为复杂。在临床上可见久患高脂血症者,常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经辨证多为肾虚为本,痰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3.情志内伤,肝失条达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对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血液、津液输布代谢和情志活动有重要作用。“木旺乘土”则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不能散精于肝,滞留血脉,引起高脂血症;肝肾亏损或肝失所养,疏泄不及,气郁化火,内耗阴血,致津液亏损,热灼津液,或痰或浊,引发高脂血症。

三、治疗原则

针对高脂血症本虚标实的基本病因病机,治疗宜祛痰泄浊与活血化瘀并进,同时兼顾扶正补虚。

1.健脾益气,疏肝补肾以治本

脾虚不能升清泌浊,肝失疏泄,肾精亏虚为高脂血症发病的基础和根本,故治疗应健脾益气,疏肝补肾以治本。使脾气旺盛,肝气条达,肾气充盛,则水谷入于脾胃,游溢精气,清者自升,浊者自降而浊脂自去。

2.化痰泄浊,祛瘀通络以治标

痰浊、瘀血一旦形成,则膏脂失其正常濡养功能而形成高脂血症,故需化痰泄浊,祛瘀通络,实则泻之以治其标。

3.分清虚实,标本兼顾

脾肾亏虚,肝失疏泄,导致脾胃升降失司,浊脂内生。浊脂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失调。故高脂血症的治疗需要纵观病程,分清虚实,标本兼顾。化痰祛瘀,活血通络与益气健脾,疏肝补肾并举方能切中病机。

四、辨证论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复方降脂的机理探讨,或沿袭古方,佐以加减,或自拟成方,体现了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发挥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之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中药降脂的药理研究,筛选出一批有效的降脂药物,酌加配伍应用,疗效显著。

1.脾失健运,酿生痰浊瘀血为主

常可见精神委顿或头昏如蒙,肢懒倦怠,纳谷正常或乏味;或体型臃肿,喜食甘肥及膏粱厚味,大便正常或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滑。治宜健脾温阳,化湿祛痰。常用药:苍术、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厚朴、砂仁、白豆蔻、干姜、吴茱萸、山楂、葛根、生薏苡仁、萆薢。

2.肾气不足,酿生痰浊瘀血为主

常可见头昏耳鸣,甚或失聪,腰膝酸软,形寒怕冷,纳谷一般,尿频或不禁,尿后余沥,舌质淡或有紫气,苔薄白,脉沉细滑。治宜补肾活血,化痰通络。常用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淫羊藿、巴戟天、益智仁、石菖蒲、桑螵蛸、紫丹参、川芎、桃仁、萆薢、金钱草。

3.肝失疏泄,酿生痰浊瘀血为主

常可见头昏晕或昏痛,泛恶欲吐,或脾气急躁,心情烦闷,夜寐不实,胁肋部疼痛不舒,嗳气频频,纳谷欠佳,舌质紫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弦滑。治宜疏利肝胆,活血化瘀。常用药:醋柴胡、香附、川芎、红花、赤芍、葛根、天麻、茯苓、砂仁、半夏、青皮、陈皮、枳壳、萆薢、泽泻、山楂、金钱草。

4.肝肾不足,痰瘀互阻为主

常可见头昏耳鸣或耳聋,咽干口苦,视物模糊,少寐健忘,腰酸腿软,大便干结或不畅,舌质偏红或有紫气,舌苔少,脉细弦数。治宜滋养肝肾,化痰祛瘀。常用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何首乌、黄精、枸杞子、菊花、龙骨、牡蛎、钩藤、茯神、山药、丹皮、泽泻、牛膝、丹参、川芎、山楂、决明子。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高脂血症(HLP)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常见病。以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 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为特征。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TC和TG)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由于血浆中的TC和TG是疏水分子,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必须与血液中的蛋白质和其他类脂如磷脂一起组合成脂蛋白形式存在,故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的反映。由于逐渐认识到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有人认为采用血脂异常这一名称能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但是,由于高脂血症使用时间长且简明通俗,所以仍然广泛沿用。高脂血症主要通过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受损,经过一系列类炎性反应,形成泡沫细胞,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过量脂肪在肝组织内堆积,浸润变性,使血脂代谢和脂蛋白合成障碍。同样,肝脏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降低,致肝内的脂类不能以脂蛋白形式运出肝脏,造成TG在肝内堆积,形成和加重脂肪肝。

一、高脂血症的分类

1.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型

1967年,Fredrickson等根据纸上电泳分离脂蛋白的方法,首先提出异常脂蛋白血症的5种分型。1970年,WHO对其5种分型进行修改,将其中Ⅱ型分为Ⅱa和Ⅱb两型。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以Fredrickson工作为基础经WHO修订的分类系统,主要基于各种血浆脂蛋白升高的程度不同而进行分型。将血脂异常分为5型:I型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Ⅱ型(Ⅱa型、Ⅱb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β脂蛋白血症)、Ⅲ型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Ⅳ型高前β-脂蛋白血症、V型混合型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

2.简易分型法

由于WHO的分型过于繁杂,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提出血脂异常的简易分型以便于临床应用和指导治疗。(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相当于Ⅱa型)。(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TG水平增高(相当于Ⅳ或I型)。(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相当于Ⅱb、Ⅲ、Ⅳ、V型)。混合型高脂血症又有3种表现:①血清TC水平升高为主。②血清TG水平升高为主。③均衡型(血清TC、TG升高相似)。(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C水平减低。

3.按照是否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分类(1)原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遗传因素或后天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等引起的脂质代谢异常,在排除继发性高脂血症后,可诊断为原发性。现又将原发性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几类:①普通高胆固醇血症:最常见,是多个基因和膳食以及其他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具有一种以上的代谢基础。②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细胞膜LDL-C受体的数量不足和(或)功能低下所致,血清LDL-C明显增高、黄色瘤及早发冠心病(CHD)为其主要特征。③家族性ApoB100缺陷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ApoB100基因缺陷而致的LDL-C代谢障碍,其临床特征与家族性高TC血症难以区别。④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一个家庭中多个成员患高脂血症,可为血清TC升高或血清TG升高或二者均升高,但至少1人TC及TG均升高。⑤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少见,因VLDL中的ApoE2增多,ApoE3、ApoE4缺乏所致,使VLDL不能与受体结合,血中乳糜微粒(CM)及VLDL残基堆积。⑥CM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乏脂蛋白酯酶(LPL)或ApCⅡ而致,主要表现为从婴儿期或儿童期起病的不明原因的腹痛、反复发作胰腺炎和(或)暴发性黄色瘤,而CHD的发病率并不高。⑦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代谢缺陷至今不明,临床表现与CM血症相似。⑧高HDL-C血症:为良性表现,不需治疗,该型患者寿命一般较长,故称为“长寿综合征”。⑨其他。(2)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某种明确的基础疾患或某种药物等其他因素引起的高脂血症。但当这种基础疾患被治愈或控制后,或停用相关药物后,高脂血症未改善或改善不满意时,应按原发性高脂血症进一步处理。常见的引起继发性高脂血症的基础疾患主要有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低、肝脏疾病、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脂肪萎缩症等。一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甲状腺素、激素类药、免疫抑制剂以及某些β受体阻滞剂等,也能引起继发性脂质代谢异常。药物影响血脂代谢异常的程度通常与所用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

4.按照基因分类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一部分高脂血症患者存在单一或多个遗传基因的缺陷,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临床上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二、高脂血症的诊断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国内外尚无完全统一的意见。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是于1997年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高脂血症防治对策专题组提出的。采用血清测定TC、TG、HDL-C及LDL-C四项。

血脂检查的对象: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有黄色瘤或黄疣者;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可考虑作为接受血脂检查的对象:40岁以上男性;绝经期后女性。

意义判断:①血清TC<5.2mmol/L,为合适范围;5.23~5.69mmol/L,为边缘升高;>5.72mmol/L,为升高。②血清LDL-C<3.12mmol/L,为合适范围;3.15~3.61mmol/L,为边缘升高;>3.64mmol/L,为升高。③血清HDL-C>1.04mmol/L,为合适范围;<0.91mmol/L,为减低。④血清TG<1.7mmol/L,为合适范围;>1.70mmol/L,为升高。如首次检测发现异常则宜复查禁食12~14小时后的血脂水平,在判断是否存在高脂血症或决定防治措施之前,至少应有两次血标本检查的记录。

美国在1988年首次推出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后,于2001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ATPⅢ,建议所有≥20岁者,每5年应该进行一次空腹血清TC、TG、HDL-C及LDL-C检测,ACS(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于24小时内进行血脂检测,并将血清LDL-C作为首要观察指标。

三、高脂血症的治疗

1.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目的是降低已升高的血脂水平,维持营养方面的合理需求,以维持体重在标准水平。主要内容是逐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TC的摄入。

2.其他非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和戒烟。

3.药物治疗

降血脂药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以下5个途径:①阻止胆酸或TC的肠道吸收,即减少外源性TC的吸收。②抑制TC的体内合成,或促进TC的转化,即减少内源性TC的合成。③促进脂质的转运和排泄,促进细胞膜的LDL受体表达,加速脂蛋白的分解。④激活脂蛋白代谢酶类,调节脂质代谢。⑤阻止其他脂质合成或促进其他脂质的代谢。

现有的调脂药物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他汀类: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种TC合成的强有力抑制剂,并加速LDL的廓清,使血清TC和LDL-C降低20%~40%,TG和VLDL降低10%~20%,HDL-C升高5%~15%。如临床上常用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肌痛、肌无力、头痛和皮疹。实验室指标异常主要是肝功能损害,停药后可恢复正常。(2)贝特类: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强脂质蛋白酯酶的活性而降低血清TC 20%~50%,降低LDL-C 10%~15%,增高HDL-C 10%~15%。例如非诺贝特、吉非罗齐、必降脂等。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不适,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增高,少数人出现皮疹等,停药后可恢复正常。(3)胆酸隔置剂:亦称胆酸结合树脂,服后吸附肠内胆酸,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加速肝中TC分解为胆酸,与肠内胆酸一起排出体外。可使血清TC和LDL-C下降15%~30%,HDL-C上升3%~5%,对TG无影响或略升。此类调脂药有考来烯胺和考来替泊。服药期间宜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和血电解质。不良反应有胀气、恶心、呕吐等。(4)烟酸类:用足够剂量时抑制肝脏合成和释出VLDL,抑制脂肪细胞释出游离脂肪酸,从而降低血清TG 20%~50%,降低TC和LDL-C 10%~25%,增高HDL-C 15%~

35%。不良反应有皮肤潮红、瘙痒、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并可引起血糖升高,血尿酸升高、消化性溃疡患者忌用。长期应用要注意检查肝功能。(5)潘特生:是辅酶A分子的组成部分,有明显降低血清TC作用,促进动脉壁积存的TC消散。适用于各类高脂蛋白血症和糖尿病合并的高脂血症。无明显不良反应。(6)普罗布考:主要降低TC,对TG作用不大。目前认为普罗布考降TC的机理在于增加LDL的分解率和增加胆汁酸的排泄,抑制TC的生物合成,改变HDL的结构和代谢功能,促进TC的逆动转。(7)藻酸双酯钠:为人类肝素样海洋药物,具有明显降血脂、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使血清TC、TG迅速下降,而HDL水平升高。不良反应主要是静脉给药滴速过快时,个别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心悸等症状,减慢滴速即可消失。有出血性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8)鱼油降脂丸:可降血清TG和TC,升高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延缓血栓形成等作用。有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4.特殊疗法

经过一些非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措施后,患者血脂浓度仍居高不下,也可考虑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l)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病例,如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或对药物不能耐受时,可考虑选择外科治疗。临床上已经开展且有一定疗效的手术有部分回肠旁路术、门静脉分流术、肝脏移植术等,其中部分回肠旁路术大规模试验显示可使血清TC降低23.3%,LDL-C降低37.7%,HDL-C增高4.3%,但TG也增高19.8%。(2)血浆净化疗法:此类方法临床上亦称血浆置换和体外低密度蛋白分离术,主要是先将患者血液抽出,从血浆中分离某些成分并将其弃去(去除高浓度的脂蛋白),再输入新的血浆或代用品,这主要适用于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基因治疗:通过利用特定的重组DNA,在基因水平治疗遗传性疾病。也可利用反义核酸技术降低变异基因的表达。基因治疗目前还未完全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目前研究主要是将逆转录病毒转导的已能表达LDL受体的肝细胞输入门静脉,用于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名家治疗高脂血症经验

王绵之辨治经验

王老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虽错综复杂,但不外虚、痰、瘀、滞四个字,可以虚实两端概括之。虚乃脾弱气虚,实即痰瘀气滞。脾虚气弱为本,痰瘀气滞为标,虚实夹杂,本虚标实。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思虑过度及年老体衰,均可使脏腑功能失调,脾虚气弱而致痰瘀气滞,而后者壅滞血脉使膏脂转输失常,又是形成本病的直接原因。

肢麻是指肌肤不知痛痒,知觉减退或消失,为高脂血症的常见症状之一。王老独具匠心,认为肢体麻木伴眩晕,头痛,耳鸣,舌暗红,苔白或薄黄但皆不润,脉弦滑或细,为肝风之麻木;体形丰肥,麻木伴瘀胀,呕恶,舌暗体胖,苔白腻,脉沉而濡者,为痰浊之麻木;肢体麻木伴疼痛,无有休止,舌暗有瘀点,脉涩或弦紧者,为瘀血之麻木;周身麻木,昼减夜甚,气短乏力,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弱者,属脾虚湿困之麻木;麻木见于肢端,或见口唇,伴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涩者,多属脾虚血亏之麻木。而高脂血症之麻木多在上肢,既麻且酸,伴心悸失眠,头昏,心胸闷或痛。观其舌,必色红不鲜或有瘀点,中部苔厚而腻;诊其脉,当弦滑或弦涩。高脂血症患者常见心胸闷痛,时有患者以“胃痛”就诊。对此,王老必亲手探明部位,如在鸠尾处属心痛;鸠尾以下为上脘,属胃病。也有心胃同病,痛在鸠尾而连上脘者,当结合兼症、舌脉作出判断。王老常据舌脉变化,测知虚实轻重。若舌质偏暗,苔厚腻或白或黄,多为痰浊内盛;舌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细涩或弦紧常为瘀血偏重;舌质暗偏淡,苔中根部腻,脉弦或滑,多属气虚而多痰。

针对高脂血症病程较长,本虚标实,虚实互呈之特点,王老认为把握虚实之轻重、标本之缓急是本病论治之关键。立消补兼施,标本同治之大法,尤其重视对病之本——脾虚气弱的治疗。补气健脾每每重用生黄芪、党参,生姜亦为必用之品。王老对黄芪与生姜的作用体会颇深,认为生黄芪补气而升,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正合“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性,又能“逐五脏恶血”,对脾胃气虚,不能散精,膏脂滞留营血者尤宜。生姜性温而散,化痰健胃,既助脾胃“游溢精气”,又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溶出,促进人体吸收,对痰多热象不明显,或脾胃因虚而寒者颇为适合。如此配用,意取“四君”而胜于“四君”,于本病甚为合拍。对痰浊、瘀血、气滞之标实证,王老主张在补气健脾同时,用渐消缓散之法,不宜攻伐,以免耗伤正气。治痰常以温胆汤加减,常用清半夏、化橘红、桔梗、茯苓、大贝母等。若痰浊壅盛,标实偏重者,多权宜合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胆南星、白芥子等,待舌苔由紧腻变松浮、由厚变薄,即改用他药,中病即止。理气多用制香附、枳壳、桔梗、木香等,量取适中。活血化瘀善用桃红四物汤组方之法,常用桃仁、红花、丹参,适当配伍当归、白芍、熟地黄等阴柔补血之品,使祛瘀不伤正,又防理气耗气伤阴之弊。破血逐瘀之虫、水蛭、虻虫等,尽量少用或不用。王老强调本病治疗当缓急有序,虚实兼顾,不可急于求功,应着眼于调理脏腑气血的功能,使气血阴阳趋于平衡,津液、膏脂代谢恢复正常,不可妄用峻烈之品,或滥投重剂,徒伤正气,使旧疾未去新患又起。

王老在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现代医学方法和研究成果,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升高,每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呈现高黏、高凝状态。王老认为这是痰瘀互结的最好证明,因此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选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降脂作用的药物,如泽泻、黄芪、半夏、薤白、桑寄生、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以及具有降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黏度的活血化瘀方药,如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以提高疗效。如气虚而血脂升高者,可用黄芪、黄精;痰湿兼食滞者,可用泽泻、半夏、山楂;肾虚者,可用何首乌、桑寄生、杜仲。

王氏降脂方基于本病虚实夹杂之特点,针对脾虚气弱,痰瘀气滞而设,标本兼顾,消补并施,重在补虚治本。主要药物有生黄芪、党参(气虚甚者用人参)、半夏、泽泻、茯苓、丹参、何首乌、当归、怀牛膝、制香附等。方中重用生黄芪脾肺并补,补而不守;人参大补脾肺之气,补而不走,两者相须为用,走守结合,培补后天以治生痰之源。泽泻、茯苓、清半夏燥湿化痰,渗利水湿,使邪有出路。“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与怀牛膝、当归、何首乌相配,活血祛瘀,通利血脉,补血养血,祛瘀不伤正。更有制香附疏肝理气解郁,调畅三焦气机,与补药相合,补而不壅;与化痰药相伍,气顺痰自消;与活血药相配,气畅血行。其他药物亦围绕上述病机而设。诸药相合,标本同治,消补兼施,消不伤正,补而不滞,组方严谨,遣药精当,立意深明。

资料来源:《王绵之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学术思想及经验》[郑贵力,王煦.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48]。

颜德馨辨治经验

颜老临床推崇“脾统四脏”之说。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健则四脏皆得煦育,他脏有病从脾论治寓有治本之意。

高脂血为血中之痰浊,脾健可使水谷随食随化,痰湿不生,可谓清源。健脾之药,一可防滋腻碍脾,寒凉伤胃;二可助药物的吸收。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临证多见形体肥胖,倦怠乏力,中脘痞满,痰多,口中黏腻,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细缓。以苍术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加荷叶、藿香、佩兰等化裁。

肝脾同居中焦,颜老认为脾运化功能健全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主疏泄,一方面可使脾胃升降有序,运化有度;另一方面胆汁的分泌排泄正常,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推动脾胃的运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脾二脏病理生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上也应相互兼顾,不能孤立看待。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土受病,运化失健,痰浊内生,血脂升高。症见头目眩晕,胸闷胁胀,情绪抑郁,腹胀便溏,气短乏力,肢体麻木,舌质淡或暗,苔白腻,脉弦滑等,以逍遥散化裁。肝火较甚,见面红目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便结,苔腻,脉弦,加钩藤、生地黄、龙胆草、泽泻、栀子、黄芩。两胁痛甚加延胡索;脘痛嗳气加姜半夏、苏梗。

颜老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不通,浊脂存于体内,食积不消,浊气不下,均可加重本病。用药一方面以大黄之类荡涤胃肠宿食,推陈致新;一方面以山楂、麦芽开胃消食健脾。这与现代医学通过增加肠蠕动,促进肠内脂质的排泄,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而降低血脂的方法异曲同工。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如果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司,肠道失于通畅,不利于浊脂的排泄,浊脂进入血液从而引起血脂升高。症见面赤,烦热,口苦,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药用:制大黄(里热重者用生大黄)、何首乌、虎杖、草决明、枳实等。湿热较甚加芳香化浊之品,如藿香、荷叶、石菖蒲、黄芩、连翘、茵陈、车前子、滑石等;食积较甚加山楂、麦芽。

高脂血症伴心脑血管疾病者,多病程较长,虚象明显。瘀阻脉道虽与心气不足、肾气亏乏、肝郁气滞有关,但究其根本在于脾气虚。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胸痛,手足麻木,皮肤干燥,毛发不荣,舌暗,舌下络脉青紫或血黏指数明显增高。治以补气活血,化痰通络,药用黄芪、柴胡、葛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地龙、何首乌、枸杞子、海藻、水蛭。

高脂血症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原因在于其病理产物痰瘀痹阻血脉、经络而成。症见眩晕较剧或头痛较烈,咳痰较多,心胸闷痛或绞痛而痛区固定不移,便秘,腹胀,食欲明显减退,肢体麻木、痉挛、肿胀,或出现间歇性跛行,舌质紫或有瘀斑,舌苔厚腻,脉弦滑。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导痰汤加蒲黄、僵蚕、生山楂、丹参、虎杖。气滞血瘀较重,头痛失眠,胸胁胀痛或刺痛,急躁易怒,唇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结代,加柴胡、青皮、陈皮、香附、郁金、川芎、降香、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

资料来源:《颜德馨辨治高脂血症的经验》[赵昊龙,沈芸,魏铁力,夏韵.辽宁中医杂志,2002,29(6):19]。

郭士魁辨治经验

郭老认为,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浊阻”范畴,与肝、脾、肾三脏有关。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或膏粱厚味,实热郁结,痰湿内阻。肝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脾胃蕴热,运化失司,热痰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肾虚而致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久之阻塞经脉。

根据本病的不同临床表现,郭老多采用利湿、化痰、清热、疏肝利胆、养阴补肾等方法治疗。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半夏、白术、陈皮、茵陈、金钱草、郁金、荷叶、金银花、忍冬藤,黄芩、胡黄连、虎杖、柴胡、大黄、玉竹、沙参、何首乌、女贞子、枇杷子、黑芝麻、黑桑椹、淫羊藿、桑寄生。

清热利湿法:用于血脂高而有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苔腻者。药用:金银花12g,连翘10g,菊花12g,草决明15g,荷叶12g,泽泻12g,茯苓10g,忍冬藤15g。

祛痰除湿法:用于血脂高,有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脉滑苔腻者。药用:陈皮10g,半夏10g,竹茹10g,茯苓10g,甘草6g,胆南星10g,杏仁10g,黄芩12g。

清里通下法:用于血脂高而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苔厚腻者。药用:大黄10g,枳壳10g,丝瓜络10g,黄芩10g,芒硝10g,茵陈10g。

滋阴补肾法:用于血脂高,有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脉沉细,舌质红,苔薄者。药用:生地黄12g,沙参10g,五味子10g,菟丝子10g,何首乌10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黑芝麻10g,桑寄生12g。

郭老认为,高脂血症有虚实之分,实证宜清宜泻,虚证宜滋宜补。实证者体壮或肥胖,食纳佳,大便干或秘结,舌苔厚腻,脉弦有力,治疗除用汤剂外可选用大黄3~10g,煎水代茶饮。虚证者体瘦纳呆,腰酸肢冷,烦热,脉细数,苔薄白,除用汤剂外可选用何首乌粉,每次1.5g,每日服3次。若肾虚津液不足,大便偏干者,将黑芝麻、何首乌等量研末,每日3次,每次6~10g,蜂蜜水送下。

郭老认为,高脂血症常与其他病症同时发生,如合并胸痹、中风、消渴等,临证时应同时顾及诸症。

资料来源:《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翁维良,于英奇.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聂惠民辨治经验

在对高脂血症的治疗过程中,聂惠民教授在经方合方的运用上总结了一些经验,如对于青壮年高脂血症,常用小柴胡汤合泽泻汤进行治疗。对于老年高脂血症则用泽泻汤合肾气丸进行加减化裁。

聂教授在临床上发现,中青年高脂血症患者大多数时候正气并不虚弱,而是由于肝胆疏泄不利,造成痰浊瘀血内生。大多患者出现精神抑郁,烦躁不安,胁肋胀痛,脉弦等一系列肝胆疏泄不利的症状。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郁滞,气行则血行,气不行则血不行,血不行则成瘀血。气行则津液运行畅通,如果气行受阻则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而聚湿生痰。痰浊瘀血阻滞脉道,脉道不利则出现眩晕,心悸,胸闷短气,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舌苔厚腻等症状。而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正气虚弱征象,多为脾气虚弱、肾精不足。中青年高脂血症的病机关键在于肝胆疏泄不利,痰湿内停,病位在肝胆脾胃,病性属邪气实;老年高脂血症的病机关键在于肾气虚弱,痰浊瘀血内生,病位在肝肾脾胃,病性属虚实夹杂。

聂教授认为,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也要注意到季节的不同,譬如在长夏季节化湿药要重用,如荷叶、泽泻;气候干燥时应加用甘寒之品,如沙参、麦冬。还要注意患者的区域特点,譬如我国南方地区多湿,患者易于腹泻,所以用大黄降血脂,量一定要小,并且要用酒大黄;北方地区多干燥,患者多有内热,可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酌情用大黄。

资料来源:《聂惠民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张秋霞.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0(3):38]。

赵时雨辨治经验

赵时雨主任医师认为,高脂血症虽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有关,但与肾虚关系更为密切。肾虚血瘀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大法,赵主任拟定了补肾活血化瘀的原则,并自制补肾调脂汤,其临床疗效显著。药物组成:黄芪30g,枸杞子30g,菟丝子30g,三棱15g,莪术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9g,山楂30g,水蛭15g,泽兰15g。方中枸杞子、菟丝子补肾固本;黄芪大补元气,以助气血运行;三棱、莪术破血消癓,既可行血中之滞,又能健脾行气消积,以促进脂质吸收利用;当归、川芎、赤芍、泽兰活血化瘀。赵主任还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经现代药理证实具有降脂作用的药物,如山楂、水蛭等。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共收补肾、活血化瘀之功。若肾虚明显者,可酌加杜仲、续断等。一般中老年高脂血症,服用本方8~10剂后,大多可获满意疗效。

资料来源:《赵时雨主任医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择要》[梁光宇,李金臣.中医研究,1998,11(1):33]。

王新陆辨治经验

王新陆教授长期致力于内科杂病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其创立的脑血辨证是指导临床辨治现代复杂病的重要理论。高脂血症因脂质代谢紊乱而造成的血液运行、血液形质和功能异常改变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全身性生理病理变化,与脑血辨证之“血浊证”的特点颇符合。据此,王教授从“血浊”辨治高脂血症,在理法方药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教授认为,高脂血症治疗的重点,主要是针对脾虚失健或运化不及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浊邪污血的病理状况,分别采用补脾助运、消壅散滞、化浊行血等方法,以截断浊生之源,或清除已存在的浊邪,扭转已有的病理状态。主要药物有黄芪、人参、茯苓、白术、半夏、生蒲黄、山楂、荷叶、路路通、泽泻、香附等。黄芪补而不守,人参补而不走,两者相须为用,走守结合,共补脾肺之气以固后天之本;白术、茯苓、泽泻、荷叶、半夏健脾升清降浊,俾邪有出路;路路通苦平,其性通行十二经而通络利水湿浊邪;山楂甘酸入血分,善化瘀消浊;生蒲黄散血中瘀浊,其成分中的植物固醇可与血中TC竞争脂化酶,减少外源性TC的吸收;更配香附疏调木气,有利于后天之气长旺。高脂血症若因长期偏嗜酒食肥甘而脾虚症状不明显者,为中土壅滞、脾运不及所致,当以“消”为主,而辅以“疏”法组方。主药有苍术、神曲、栀子、山楂、半夏、炒莱菔子、大黄、枳壳、郁金、水蛭、虎杖、决明子等。苍术苦温入脾胃经,功在燥脾助运,开发水谷之气;山楂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兼化瘀浊;神曲善化酒食陈腐之积;炒莱菔子消痰气之积最有效;配大黄、决明子、半夏、枳壳则能导泄肠腑中污秽浊滞;伍以郁金、虎杖、水蛭,疏利肝胆气机,逐血中浊脂之积;栀子清利三焦郁热浊邪。同时由于脏腑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与影响,脾土功能失调则会出现“土失木疏”或“土壅木郁”的病理变化,在用药上要适当辅以疏达肝胆、调畅气机的药物以扶助脾运,如制香附、佛手、郁金等。

此外,在辨证组方中应酌情配伍援药则能增强疗效。所谓援药,是指通过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实,作用于确切靶器官,对主病、主因、主症有明确治疗作用,用于方中能起到缓解症状或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药物。临床常用的治疗高脂血症的援药有泽泻、何首乌、荷叶、草决明、虎杖、山楂、鸡内金等,此类药物多含黄酮类、蒽醌类、皂苷类、酚类、萜类等成分,能够有效降低血清TC、TG,升高血清HDL-C,其降压、增加冠脉流量、加强肠蠕动等功用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资料来源:《王新陆从“血浊”辨治高脂血症经验》[王中琳.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474]。

陈克忠辨治经验

陈克忠强调,临床辨治高脂血症当分清标本缓急、虚实轻重,或益肾固本为主,或化痰祛瘀为主,或二者并举。

益肾固本,佐以化痰祛瘀,此为重在治本之法。患者虽血脂升高,但自觉症状不明显,病势缓,病情轻,或偶有头晕耳鸣,肢重乏力,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脉沉弦细。此类患者以本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应益肾填精,健脾渗湿为主,并稍佐化痰祛瘀之品。陈老常以神仙服饵何首乌丸合杞菊地黄丸加减:制何首乌30g,枸杞子15g,熟地黄20g,黄精30g,淫羊藿30g,泽泻40g,生山楂30g。方中以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淫羊藿益肾填精,黄精补益脾气,泽泻助脾渗湿,生山楂消食化瘀。若肾阴偏虚,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女贞子、黑芝麻,并重用熟地黄;肾阳偏虚,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加肉苁蓉、巴戟天、制附子;脾虚偏重,脘腹胀满,倦怠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半夏。

化痰祛瘀,佐以益肾固本,此为重在治标之法。患者病势急,病情较重,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胸痛,肢麻沉重,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滑腻,脉弦或涩。本病虽以虚为本,但痰瘀阻塞脉道的表现突出,即标实证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治宜利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益肾固本之品。陈老常以泽泻汤、失笑散、神仙服饵何首乌丸加减:泽泻40g,生蒲黄12g,五灵脂12g,大黄(后入)6~15g,决明子30g,制何首乌30g,郁金15g,生山楂30g。方以泽泻、蒲黄、五灵脂、大黄、郁金利湿化痰,祛痰行气。若胸闷胸痛者,加瓜蒌皮、丹参、赤芍;眩晕明显,肝阳上亢者,加菊花、生石决明、钩藤;口干烦躁,苔黄厚腻,痰湿化热者,加茵陈、黄芩、胆南星。

益肾固本,化痰祛瘀并举,此为标本并举之法。患者本虚证与标实证并重,常表现为头晕耳鸣,或有胸闷胸痛,肢体麻木,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暗红,苔厚,脉沉弦细。治宜益肾固本与化痰祛瘀并举。此为以上两种治法的综合运用,常用制何首乌30g,枸杞子15g,淫羊藿30g,肉苁蓉12g,黄精30g,决明子30g,泽泻40g,生山楂30g,生蒲黄12g,临证酌情加减。

资料来源:《陈克忠治疗高脂血症经验》[张继东.山东中医杂志,1995,14(3):123]。

陈鼎祺辨治经验

陈老辨治高脂血症常用以下4法:

滋补肝肾法:用于肝肾阴虚型,多见于外源性高脂血症。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沉弦。方选首乌延寿丹化裁。

健脾利湿法:用于脾虚湿重型,多见于外源性高脂血症。症见体倦乏力,头重如裹,肥胖痰多,浮肿便溏,舌苔白腻,脉滑。方选五苓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理气活血法:用于气滞血瘀型。症见胸闷憋气,胁痛易怒,肢麻,妇女月经量少有血块,舌暗有瘀点,脉沉涩。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益气养阴法:用于气阴两虚型。症见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口干燥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方选生脉散合杞菊地黄汤加减。

资料来源:《陈鼎祺辨治高脂血症经验》[刘宗莲,徐淑文.中医杂志,2002,43(5):337]。

火树华辨治经验

火树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脂血症患者多肥胖,有胸闷,头晕,心悸,食后腹胀,乏力,自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等表现,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脾虚失运、年老体衰。病机为脾虚、痰瘀互阻。病位在脉。火树华教授认为,高脂血症是水谷不化之痰湿、过盛入脉之浊气及瘀滞之血在脉中结聚而成,并不单指瘀血,基本病情复杂,病症多端。气血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导致气血逆乱、气机失常、血脉瘀阻、气血亏虚、血行迟缓,则瘀血内生;饮食伤脾,高脂饮食与高脂血症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嗜食膏粱厚味,腻脾碍胃,脾胃受伤,湿浊内生,湿浊变生痰浊,留滞经络,血流受阻而致痰瘀互结。

火树华教授提倡运用痰瘀同治的方法治疗高脂血症。火树华认为,痰瘀同治的方法明显优于单纯用祛痰或活血化瘀的方法,且符合中医治疗疾病中的多途径、多方位、多靶点等作用,化痰与活血可起到异曲同工之妙。多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喜用瓜蒌、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白芍、大黄、胆南星、郁金、川芎、香附、泽兰等药物,收效均佳。

资料来源:《火树华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经验》[阿衣努尔·木合买提巴克,陈健.新疆中医药,2007,25(4):89]。

浦家祚辨治经验

浦老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以脾虚、肾虚为本,痰浊为标,涉及肝胆。脾虚、肾虚是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痰浊是脾虚、肾虚的病理产物。当痰浊等标实征象已去,血脂降至正常范围后,浦老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拟用补肾健脾法,以防痰浊滋生、浊脂升高,使血脂保持在正常水平。以脾虚为主者,用参苓白术散加焦山楂制成丸剂;以肾虚为主者用右归丸加何首乌制成丸剂,长期服用。

资料来源:《浦家祚从痰论治高脂血症经验》[赵世珂,郭立华.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33]。

沈宝藩辨治经验

沈老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痰浊及瘀阻密切相关。因为痰与瘀互存互根,故高脂血症的发病也往往痰瘀同病。其病理基础是痰浊、瘀血阻塞脉道,为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宜标本兼顾,在化浊降脂时必须与扶正相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1.脾虚痰生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津液输布的枢纽,膏脂的生成与转化皆有赖于脾的健运。若脾胃虚弱,则脾不健运,饮食不归正化,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易致膏脂输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症见头晕目眩,腹胀纳差,四肢倦怠,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沈老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加用当归、赤芍、川芎、泽泻。腹胀者,加厚朴、枳壳;纳差者,加山楂、麦芽、鸡内金。

2.肝郁气滞,痰瘀互结

肝主疏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湿阻。肝失疏泄,气机的运化失常,脏腑功能受损,必然出现气血津液的一系列变化,气滞则血瘀,气滞则水停,津液与血液运行异常,留而为痰为瘀,久则痰瘀互阻,阻滞血脉。症见胸胁苦满,烦躁易怒,女性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沈老常以柴胡疏肝散加郁金、佛手、延胡索、厚朴治之。胁痛者,加川楝子;痰浊重者,加泽泻、薏苡仁、茯苓,同时重用山楂、麦芽、决明子。

3.肝肾阴虚,痰瘀阻络

肾为先天之本,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和年老体衰,均可导致肾精亏虚,阴不制阳,虚火内燔,蒸熬津液,精从浊化,生痰生瘀,引发高脂血症。症见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夜寐欠安,舌质暗红,苔薄,脉细弦。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若以肝阴虚为主者,沈老常用一贯煎加减;以肾阴虚为主者,常用六味地黄汤化裁,并加枸杞子、淫羊藿、女贞子、生何首乌以养阴柔肝。

4.气虚血瘀,痰瘀互阻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运血无力,滞而为瘀,痰浊瘀血混结而为患。症见气短乏力,胸部闷痛,肢体麻木,大便不爽,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益气养血,化痰泄浊。若以胸部闷痛为主者,沈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黄芪、茯苓、当归、桃仁、红花、延胡索;若以偏身不用为主者,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全蝎、僵蚕,同时重视调理脾胃,顾护胃气。沈老认为,重视脾胃是为了增加正气而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5.痰热瘀血,阻滞脉络

痰浊瘀血瘀阻脉络,伏行脉道,积久不去,妨碍气机,血行不畅滞而为瘀,则痰浊瘀血混浊为患。症见胸闷恶心,口苦便干,腹胀纳差,夜寐欠安,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脉。沈老常以温胆汤加减治之。大便秘结者,加酒制大黄、莱菔子、枳壳;胸闷胸痛者,加郁金、连翘、陈皮、延胡索。

资料来源:《沈宝藩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热孜万·吐尔洪,王静.新疆中医药,2005,23(2):41]。

魏品康辨治经验

魏品康教授认为,“从痰论治”应贯穿于高脂血症治疗的始终。可使用“消痰降脂”法,以导痰汤为基本方,配伍健脾益气,或补益肝肾,或宽胸理气等法治疗。魏教授还注重采用行气通腑法,以祛除胃肠蓄积,减少病理产物,阻止恶性循环,恢复胃肠功能,促进饮食与药物的有效吸收。

1.痰湿内阻型

症见体型肥胖,喜食肥甘,便溏,舌苔白腻,脉滑。治以消痰降脂,化湿泄浊。常用导痰汤加减:法半夏、制南星各15g,陈皮30g,茯苓5g,炙甘草6g。

2.脾虚湿滞型

症见头身困重,精神萎靡,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治以健脾益气,消痰降脂。常用导痰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法半夏、党参各15g,陈皮10g,白术12g,茯苓、生谷芽、生麦芽各30g,炙甘草6g。

3.肝肾阴虚型

症见头昏头晕,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尿频,尿后余沥,舌红,苔少,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消痰降脂。常用导痰汤合一贯煎加减:茯苓、炒莱菔子各30g,法半夏、当归各9g,陈皮、北沙参、枸杞子、麦冬、生地黄各15g,白芍18g,白术12g,炙甘草6g,大枣5枚。

4.痰瘀互结型

症见胸闷,疼痛,舌体胖大,质暗,舌苔白腻,脉沉弦。治以宽胸理气,消痰降脂。常用导痰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瓜蒌、炒谷芽、炒麦芽、茯苓各30g,桂枝、生白术各15g,厚朴、炙甘草各9g,法半夏、陈皮各15g。

资料来源:《魏品康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何水勇,魏晓.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0):19]。

张道亮辨治经验

1.肝肾阴虚型

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方用一贯煎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者,加地骨皮;痰多者加浙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者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者,加鳖甲;烦热而渴者,加知母、石膏;腹痛者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者加牛膝、薏苡仁;不寐者,加酸枣仁;口苦干燥者,少加黄连。

2.肝郁气滞型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痛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酌加栀子、川楝子,以清热泻火;痰浊重者,加泽泻、薏苡仁、茯苓,同时重用山楂、麦芽、决明子。

3.痰瘀阻滞型

治宜燥湿化痰,平肝息风,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湿痰偏盛,舌淡苔白腻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息风;腹胀者,加厚朴、枳壳;纳差者,加山楂、麦芽、鸡内金。

4.气血亏虚型

治宜补气活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气虚甚者,加太子参、党参、白术、五味子、山药;血虚不寐者加酸枣仁、茯神、远志,再辅木香行气,使之补而不滞;痛甚者,加延胡索、蒲黄;湿盛者,加陈皮、半夏、薏苡仁。

资料来源:《张道亮治疗高脂血症经验》[张晓琴.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2):28]。

张继东辨治经验

张继东认为,高脂血症的本质属虚,因虚致实,故扶正祛邪应贯穿始终。证候不多时,以益肾固本为主,佐以活血、化痰、通络;痰瘀明显时,以豁痰、化瘀、通络为主,佐以益肾固本。临证掌握补泻比例非常关键,临床上或采用七补三泻法,或采用七泻三补法,灵活多变。

1.肾虚型

症见气短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腰膝酸软,腹胀纳少,舌质淡紫或暗,舌苔薄白,脉细。治以补肾填精,涤痰通络。选用何首乌丸、杞菊地黄丸化裁。药用何首乌、熟地黄、枸杞子、桑寄生、女贞子、决明子、茯苓、泽泻、石菖蒲、陈皮、丹参、生山楂、郁金等。酌加水红花子、大黄活血祛瘀通络。

2.痰浊型

症见形体肥胖,身重乏力,头昏头重,胸脘痞闷,纳呆腹胀,舌苔白腻,脉滑。治以益肾健脾,化痰祛瘀。选用枸杞丸、温胆汤化裁。药用黄芪、黄精、枸杞子、茯苓、陈皮、茵陈、瓜蒌、半夏、郁金、石菖蒲、泽泻、决明子、水红花子、槟榔等。酌加丹参、生山楂、大黄活血祛瘀。

3.痰瘀型

症见头晕肢麻,胸痞闷胀,甚则隐隐作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沉或弦滑。治以活血化瘀,涤痰通络。选用丹参饮、涤痰汤化裁。药用丹参、葛根、三七、大黄、姜黄、水红花子、生山楂、瓜蒌、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郁金、泽泻等。酌加枸杞子、女贞子、决明子益肾固本。

资料来源:《张继东治疗高脂血症经验》[孔令钧.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108]。

廖作淳辨治经验

廖老认为,高脂血症阴虚者多与过度饮酒及喜食辛香、油炸之品有关;阳虚者常和过食肥甘、嗜好动物内脏有关。根据这一特点,治疗时,廖老在辨证的基础上,阴虚者常在处方中加入山楂、女贞子、地骨皮、枸杞子、何首乌等养阴降脂药;阳虚者则常加入杜仲、淫羊藿、半夏等温阳降脂药。根据高脂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常在处方中加入蒲黄、川芎;伴有高血压者,常在处方中选加草决明、夏枯草、虎杖、茵陈、菊花、钩藤等。

廖老认为,高脂血症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而与肝肾两脏最为密切。其标为痰、为湿、为阳亢,其本为肝肾两虚。肾的气化主宰津液的代谢,故肾虚易生痰湿。“肝肾同源”,若“水不涵木”,易致肝阳上亢。所以廖老在治疗高脂血症时,着重调补肝肾,配以祛痰、化湿、平肝等疗法。

资料来源:《廖作淳治疗高脂血症经验》[邓汉成.江西中医药,1994,25(5):25]。

林兰辨治经验

林兰教授认为高脂血症是以脾肾气虚为本,痰瘀、湿浊、水湿为标之疾,重视健脾益肾,灵活掌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的辨证论治原则。

1.痰火搏结蒙蔽清窍型

形体肥硕,痰热素盛,复感外邪,骤然仆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声高气粗,痰声辘辘,面红耳赤,两手紧握,抽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涤痰开窍,清热化浊,方选涤痰汤合三化汤化裁:半夏10g,胆南星6g,党参15g,茯苓12g,大黄、厚朴、枳实各10g,陈皮、甘草各6g,竹茹10g,大枣7枚,石菖蒲10g。

2.寒痰痹阻浊阴蔽窍型

猝然昏聩,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舌强难言,口流清涎,四肢不温,拘急挛缩,面白舌暗,半身不遂,舌淡苔白滑,脉濡细。治宜温通开窍,解郁化痰,方选苏合香丸加减:苏合香1g,沉香2g,丁香、檀香各4g,安息香1g,香附10g,木香6g,麝香1g,水牛角、荜茇各6g,冰片2g,白术10g。

3.脾虚湿困风痰上扰型

眩晕,头晕如裹,胸脘满闷,纳呆口苦,气短乏力,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化痰和中,平肝降逆,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各10g,陈皮6g,茯苓15g,甘草6g。

4.心脾阳虚痰浊阻络型

头晕胸闷,心悸作痛,甚则引及肩背,面色萎黄,气短痰多,纳呆乏力,健忘失眠,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濡滑。治宜化痰通络,宽胸宣痹,方选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温胆汤加减:瓜蒌12g,薤白、桂枝、半夏、枳实各10g,茯苓12g,竹茹10g,陈皮6g,百合12g,丹参15g。

林兰教授认为,临床上可依据辨证论治原则,适当选择降脂药物:①降血清TC为主:何首乌、甘草、枸杞子、杜仲、银杏叶、没药、葛根、桑寄生等。②降血清TG为主:金银花、大黄、冬青子、大麦根须等。③同时降血清TC和TG:决明子、蒲黄、灵芝、香菇、冬虫夏草、人参、女贞子、蜂乳、蜂胶、茵陈、虎杖、丹参、柴胡、茶树根、茺蔚子、褐藻、昆布、绞股蓝、山楂、泽泻、三七、姜黄、淫羊藿、黄精、绿豆、荷叶、梧桐、月见草、天花粉等。

林教授同时强调,在应用中药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同时,必须注意配合西药降脂,并进行相关的理化检查,对症处理。

资料来源:著名中医学家林兰教授学术经验之《脾胃肾虚生痰湿祛痰利湿重健脾——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经验》[倪青.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195]。

张宽智辨治经验

1.心生痰与高脂血症

心主血、汗液。心功能正常,则心气充足,血脉通畅,内外得养,心体得荣,心神乃安,精力充沛。若心阳不振,痰浊内阻,心气必虚,而致气血运行迟缓,不能推动血液、津液运行,则凝聚为脂痰。脂痰留于血脉,久则成瘀,痰瘀互阻,诸疾而发。临床表现:胸闷如窒而痛,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心悸易烦,白黏痰且多,舌质淡体胖,苔白厚腻,脉细滑略数。治宜温阳开胸,化痰降脂,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薤白、清半夏、枳实、陈皮、白豆蔻、藿香、生山楂、丹参、生姜,水煎服。

2.肺生痰与高脂血症

肺主气,朝百脉,主治节,管理调节人体血液、津液运行。通过肺的作用,血及津液布散输送全身,使脏腑器官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肺气失常,治节无权,血、津液运行、布散失职,停滞为脂痰。临床表现:胸痛满闷,心悸烦躁,体乏无力,伴有恶心,痰白而稠,苔厚腻,脉弦滑或数。治宜化浊益气,苓桂术甘汤加味:陈皮、瓜蒌、葶苈子、丹参、赤芍、莱菔子、苏叶、黄芪,水煎服。

3.脾生痰与高脂血症

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化生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赖气血充养,故前人有“后天之本”之说。脾气健旺,升清功能适度,则消化吸收功能旺盛,血液运行有节,津液水湿代谢正常。反之脾失转输,血液运行迟缓,水湿津液敷布失常,诸疾而生。临床表现:脘闷纳呆,口黏,胸闷烦躁,体乏无力,气短身困,舌苔白腻,脉濡细或滑。治宜健脾温阳,化痰消脂,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白术、干姜、肉桂、瓜蒌、清半夏、茯苓、藿香、白豆蔻仁、莱菔子、薏苡仁、生山楂,水煎服。

4.肝生痰与高脂血症

肝主疏泄、藏血。肝功能正常,精神舒畅,血液充沛,五脏六腑健旺,四肢百骸安和体健。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可煎熬血、津液而为浊脂。临床表现:头晕少寐,胸闷胀痛,心慌气短,倦怠无力,舌苔薄黄略腻,脉弦或数。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消脂,四七汤加味:苏叶、法半夏、厚朴、茯苓、柴胡、瓜蒌、香附、生山楂、泽泻、炒栀子,水煎服。

5.肾生痰与高脂血症

肾主水以维持体内津液的平衡。因津在脉中,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汗又为津液所化,所以汗多不仅伤津,也要伤血,故有“血汗同源”的说法。若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津液难以化气,水津、血液运行迟缓,上泛为脂痰。临床表现:腰酸身重,胸部满闷,时有疼痛,心悸气促,头晕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治宜补肾壮阳,化痰消脂,济生肾气丸加减: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制附子、肉桂、车前子、生山楂、瓜蒌、荷叶、莱菔子。

资料来源:《从五脏痰疾辨治高脂血症》[张宽智.陕西中医研究,2000,21(9):428]。

符为民辨治经验

符教授认为,高脂血症多因脾虚痰湿、瘀血所致。饮食不节,过逸少劳为外因;肾精亏虚,肾阳衰弱为内因;脾失健运,清浊不分为基本病机;湿浊、痰凝、瘀血为主要病理产物。临床上常见以下5个证型:

痰浊阻遏证:症见形体肥胖,头昏,头重如裹,肢麻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健脾化痰降脂。药用法半夏、茯苓、陈皮、山楂、竹茹、薏苡仁等。

气滞络瘀证:症见胸闷气短,胸胁胀痛,肢麻,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治宜理气活血降脂。药用水蛭、丹参、川芎、白芍、赤芍、蒲黄、枳壳等。

脾肾阳虚证:症见形寒肢冷,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治宜健脾补肾降脂。药用何首乌、女贞子、菟丝子、淫羊藿、杜仲、白术等。

阴虚阳亢证:症见头痛,头胀,头晕面赤,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治宜滋阴潜阳降脂。药用天麻、石决明、牡蛎、生地黄、枸杞子、黄精、杜仲、桑寄生、牛膝等。

肝肾阴虚证:症见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养肝降脂。药用枸杞子、山药、麦冬、生地黄、沙参、黄精、山茱萸、龟甲等。

符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单纯表现为某一证型的极少见,多见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的本虚标实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上,痰瘀必须同治。单祛痰则瘀难除,仅逐瘀则痰难化,只有两者兼顾,祛痰以助活血,逐瘀以利化痰,才能切中病机。气能行津行血,津血正常输布,则痰瘀难成;痰瘀既成,则又易阻遏气机,形成恶性循环,故痰瘀同治之时,还当辅以理气。

资料来源:《符为民教授治疗高脂血症摭拾》[王国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10):22]。

郭维琴辨治经验

郭维琴教授认为,高脂血症多由于膏粱厚味,食积内热,痰浊内生;或脾虚,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由于长期情志不舒,伤及脾胃,致使脾失健运,痰湿浸淫脉道,或劳心、思虑过度,心脾受伤,瘀血内生,脾气虚,水谷不化精微,痰湿内生,或年老肾精始亏,精血不足,血行稽迟而为瘀,肾虚可影响脾的运化,生痰生湿,最终导致痰瘀互阻。

临床可选用:①益气健脾药:如党参、茯苓、白术、黄芪、薏苡仁、木香、砂仁等。②祛痰化浊药:如半夏、陈皮、瓜蒌、决明子、茯苓、萆薢、泽泻、虎杖等。③清热化浊药:如陈皮、荷叶、黄芩、黄连、藿香、佩兰等。④行气化浊药:如郁金、川芎、陈皮、厚朴、枳壳、大腹皮等。⑤活血化瘀药: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茺蔚子、蒲黄等。⑥补肾药:如女贞子、菟丝子、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杜仲、桑寄生、川续断、枸杞子等。

在临床实践中,郭教授发现高脂血症患者多有肥胖,心悸,乏力,自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等表现,故总结出基本病机为脾虚、痰瘀互阻,虽病情复杂,但病位在血脉。脾为水谷精微运化之枢纽,脾虚运化水谷、水湿不利,痰浊内生;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虚于内,痰阻脉道,血行瘀阻,痰浊(湿)、瘀血共阻于脉,发为本病,故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本于脾,标实为痰湿血瘀。针对病机,从健脾消痰化瘀入手,组成降脂通脉方。本方用红参为君药,味甘性温,入脾、肺经,有补中益气之功,治其本,脾气健运,而能运化水湿,使痰湿易消;此外脾旺则心气亦旺,推动血液运行有力,瘀血易去。山楂助脾行气运化,消食磨积,散瘀化痰,助红参健脾化痰利湿,为臣药。全方配伍应用,既治其本,补其虚,从而使五脏功能健全,发挥其正常功能;同时,祛痰湿,化瘀血,防患于未然,故临床应用效果理想。

资料来源:《郭维琴临证精华》[郭维琴.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林带辨治经验

林带教授认为,高脂血症发病在中年以后,与人之正气虚衰,加之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膏粱,以及情志过极等关系密切。通常责之于脾肾虚弱,肝郁所致实热郁结,痰湿内生,血瘀浊阻。治以补肾,健脾,疏肝,祛湿除痰,清热泻火等法。但究之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为血中痰湿、瘀浊、火热之邪太过。而心主身之血脉,又主神明。心主血脉,不但具有推动血液运行,保持脉道通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心还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血的生成源于饮食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转为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但最后尚须心阳的化赤作用才能最终形成血液。心阳化赤生血功能正常与否,是保持血中成分正常与否的关键所在。心之阳气不足,使中焦之汁化赤不及或心之阳气过亢而成心火,煎灼津液,均可使痰湿、瘀浊、火热之邪得以留滞血脉之中。综上所述,心之阴阳气血平衡失调,在血中痰湿、瘀浊、火热之邪产生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如果单纯采用补肾,健脾或疏肝为主的治法,收效比较缓慢,常常会出现“远水不济近火”的情况。所以,在辨证论治时,从心论治一要注意辨气血阴阳的虚实,二要注意兼调相关他脏。因为人到中年,脾肾等都由健旺走向衰退。精神刺激也往往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各脏功能改变与心之功能改变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只有做到上述两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较快地降低血脂。

资料来源:《高脂血症从心论治验案举隅》[林带.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6):49]。

杨坚毅辨治经验

杨坚毅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湿、痰热、痰瘀内生,气滞瘀积阻塞脉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发生本病的关键病理基础。根据老年高脂血症临床表现多样性的证候特征,从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入手,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选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降脂作用的药物:大黄、何首乌、山楂、决明子、泽泻、黄精、丹参、蒲黄、茵陈等加入方中。并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痰瘀互结”之理论,重用虫类药物活血逐瘀、涤痰通络,共奏痰瘀同治之功,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肝阳上亢,痰瘀阻络,从肝论治

七情五志过极,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郁日久,气滞血瘀,阻塞脉络;气郁化火,肝阳痰火内生,久病入络,痰滞瘀阻。(1)肝阳痰火型:症见素体肝阳偏旺,头胀跳痛,急躁易怒,口干口苦,目赤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本型以肝火痰热标实为主,常合并高血压病、中风。治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选用天麻钩藤饮、清气化痰丸、镇肝熄风汤化裁。药用天麻、生地黄、钩藤、石决明、珍珠母、栀子、丹皮、黄芩、胆南星、浙贝母、大黄、法半夏、泽泻、代赭石、白芍、竹茹等。酌加虫类药,如水蛭、蜈蚣、僵蚕、全蝎、地龙以化瘀涤痰,平肝息风。(2)痰滞瘀阻型:症见头昏肢麻,胸痞闷胀,隐隐作痛,心悸气憋,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缓涩或弦滑。本型系痰瘀互结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中期、晚期,经过一般性药物治疗难以取效者,常合并高血压病、高黏血症、糖尿病等,属顽疾病症。治宜活血化瘀,涤痰通络,痰瘀同治。选用大黄虫丸、涤痰汤化裁。药用大黄、土鳖虫、虫、水蛭、桃仁、杏仁、生地黄、赤芍、黄芩、土茯苓、胆南星、法半夏、三棱,莪术、石菖蒲等。重用水蛭、土鳖虫、虻虫等虫类药物,峻猛逐瘀,化痰通络。

2.痰湿内阻,气虚血瘀,从脾论治

饮食不节,饮酒过度,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司,水液聚而为痰为湿,阻塞脉络;脾虚则气虚血少,运行无力,进而血脉瘀滞。(1)痰湿内阻型:症见平素嗜食肥甘,久坐多卧,形体肥胖,头昏头重,胸脘痞闷,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濡。本型以痰浊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初期或中期。治宜芳香化湿,健脾祛痰,化瘀降浊。常用七味白术散、平胃散、温胆汤、涤痰汤等化裁。药用党参、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藿香、茵陈、茯苓、土茯苓、白豆蔻、泽泻、薏苡仁、砂仁、葛根、苏叶、车前子、竹茹、石菖蒲等。可加入虫类药僵蚕、水蛭以化瘀祛痰通络。(2)气虚血瘀型:症见头昏疲乏,心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麻木,肢体偏瘫,腹胀纳少,舌质淡紫,舌底脉络迂曲,舌苔薄白,脉细涩。本型系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主,多见于卒中后遗症。治宜益气补血,涤痰通络。选用补阳还五汤化裁。药用红参、党参、黄芪、何首乌、黄精、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赤芍、葛根、丹参、山楂、鸡血藤等。投入虫类药地龙、水蛭、蜈蚣、乌梢蛇以活血涤痰,搜风通络。

3.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从肾论治

年老体虚,肾气衰惫,肾阳虚不能温煦脾土而衍生痰饮,阻塞脉络;肾阴虚则虚火上炎,炼液为痰,痰滞瘀积阻塞脉道。(1)肝肾阴虚型:症见形体不肥反瘦,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肢体麻木,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记忆力减退,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本型系本虚、肝肾精血亏虚为主,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心脑血管疾病。治宜补益肝肾,养阴填精。选用杞菊地黄汤、左归丸化裁。药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葛根、决明子、菊花、泽泻、杜仲、菟丝子、桑寄生、白芍、牛膝、丹皮、茯苓、山药、黄精、五味子、玉竹、女贞子、旱莲草、冬虫夏草等。加入龟甲、鳖甲、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填精。酌加水蛭、地龙以化瘀通络。(2)脾肾阳虚型:症见面色白,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肢浮肿,纳呆便溏,夜尿频多,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弱。本型系本虚标实,脾肾阳虚,水浊痰瘀互结,多见于继发性高脂血症,常继发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治宜温补脾肾,化浊行水。选用附子理中汤、实脾饮、济生肾气丸化裁。药用附子、干姜、党参、自术、茯苓、红参、生姜、大腹皮、淫羊藿、泽泻、薏苡仁、巴戟天、黄芪、益母草、菟丝子、土茯苓、补骨脂、车前子、丹参、山楂等。酌加入虫类药蝉蜕、僵蚕、土鳖虫以活血化瘀,通络行水。

资料来源:《老年高脂血症辨治经验》[杨坚毅.中医杂志,2001,42(9):529]。

下篇 百家验方

本篇列举了治疗高脂血症验方,内容主要包括方源、方药组成、功效、验案、按语等部分。特别是按语部分,将验方的组方特点及应用技巧进行深度剖析,为验方的掌握和应用提供帮助。

活血化瘀类方

活瘀降脂饮

【方源】《高脂血症辨证治疗经验浅谈》[乔振纲,吴燕燕,乔艳华.光明中医,1996,5(9)]。【组成】

丹参9g,丹皮9g,赤芍9g,川芎9g,三七(研末冲服)3g,水蛭(研末冲服)5g,猪苓30g,泽泻30g,生山楂13g。【功效】

疏通脉道,活瘀降脂。【验案】

陈某,男,53岁,干部,1985年10月4日初诊。

3年来经常头痛、头晕,量血压正常,血脂检查各项指标均显著增高,屡用菊花降脂饮、强力天麻片等疗效欠佳。近因工作繁忙,头痛加重。现症见:满头跳痛,每紧张或用脑过度则加剧,甚则头痛如刺,形体偏胖。舌暗红,边尖发紫,口干,脉沉弦涩。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脑血流图示:脑动脉硬化Ⅲ度。

辨证:痰蕴血瘀,痹阻清宫。

治则:化痰活瘀,升清荣脑。

处方:丹参9g,葛根30g,丹皮9g,赤芍9g,川芎9g,三七(研末冲服)5g,蒸何首乌15g,天麻15g,泽泻30g,生山楂13g,水蛭(研末冲服)5g,钩藤(后下)30g,夏枯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续服30余剂,头痛、头晕渐愈。又服30余剂,血脂复查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TC 6.9mmol/L, TG 2.1mmol/L)。【按语】

高脂血症及血液的高凝状态与中医所说的“痰浊”密切相关。痰浊乃有形阴质,随血流窜,无处不到。其黏滞之性,既可滞着于脉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阻塞管腔,又可使血液稠着凝滞,进而形成瘀血。瘀血痹阻胸阳,心气不宣可致胸闷、气短、心悸怔忡、心前区疼痛;瘀血痹阻清宫,清阳不能升发荣脑,可致头痛、头晕。瘀血必兼气滞,气郁日久,气化不利,加之气郁化热,热邪内煎,炼津为痰,痰瘀相兼,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欲化其痰,必重活瘀,欲活其瘀,必先化痰,这正是活瘀降脂饮的配伍意义所在。

通脉降脂汤

【方源】《王多让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庞春枫.新疆中医药,2003,21(3):41]。【组成】

葛根、草决明、山楂、何首乌各30g,红花15g,泽泻、姜黄、淫羊藿各20g。每日1剂,水煎3次,将药液混合后,分早、中、晚温服。30天为1个疗程,复查血脂,连用2个疗程。

偏肝肾阴虚者,加知母、黄精各15g,枸杞子20g;偏痰湿内生者,加藿香、茯苓、半夏各15g,陈皮12g;偏气滞者,加枳实、香附、木香、厚朴各15g;偏血瘀者,加丹参30g,当归、桃仁、赤芍各15g;偏脾虚湿胜者,加苍术、茯苓、莲子肉各15g,薏苡仁20g;偏脾肾阳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5g,巴戟天20g,制附片6g;偏气阴两虚者,加黄芪30g,麦冬、五味子、生地黄各15g。【功效】

活血化瘀,健脾补肾。【疗效评定】

临床资料:28例患者中,男23例,女5例;年龄36~65岁;伴有高血压病7例,脂肪肝9例。

疗效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脂检测TC下降>20%,或TG下降>40%,或HDL-C上升>0.26mmol/L。②有效:血脂检测TG下降10%~20%,或TG下降20%~40%,或HDL-C上升0.11~0.26mmol/L。③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血脂检测均无改善。

治疗结果:本组28例中,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验案】

张某,男,62岁,2001年5月初诊。

患高脂血症已3月余,近日症状加重。头晕,目眩,嗜睡,体倦乏力。舌质暗红,有小瘀点,苔黄白厚,脉弦。肝功能正常。血脂:TG 6.99mmol/L, TG 2.86mmol/L。

处方:通脉降脂汤加减。葛根、草决明、何首乌、黄芪各30g,红花、白术、天麻各15g,泽泻、姜黄、山楂、淫羊藿各20g。每日1剂,水煎3次,将药液混合后,分早、中、晚温服。

连服8剂后,诸症大减;继服22剂后,症状消失;再用1个疗程,复查血脂正常。【按语】

王老认为,本病的发生由于患者素体肝肾虚损,再加之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条达之职,使脂质代谢紊乱而致。王老在自拟通脉降脂汤的基础上,辨证加减运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在运用时重用何首乌、黄精、枸杞子、淫羊藿、巴戟天滋肝补肾;重用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合用红花、山楂、丹参、当归、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促血运行;配用姜黄、枳实、香附、木香、厚朴疏肝行气,使气机调畅;用苍术、茯苓、泽泻、薏苡仁、藿香等健脾燥湿,化痰浊。诸药合用,祛邪扶正,祛瘀化浊而不伤正,滋肝补肾健脾而不留邪。

化瘀泄浊汤

【方源】《王晖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马伟明,陈笑腾.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5):48]。【组成】

桃仁12g,红花6g,生地黄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丹参15g,泽泻12g,土鳖虫7g。【功效】

化瘀泄浊,健脾补肾。【验案】

患者,男,39岁,干部,2003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形体肥胖,喜食肥甘。现症见:倦怠乏力,动则气急,伴脘痞胸闷,嗜睡泛恶,头目眩晕。苔薄腻,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查血脂:TC 10.12mmol/L, TG 6.23mmol/L, HDL-C 4.05mmol/L。

辨证:脾肾气虚,痰浊瘀阻。

治则:化瘀泄浊。

处方:桃仁12g,红花6g,生地黄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丹参15g,泽泻12g,土鳖虫7g。

二诊:服上方7剂之后,脘痞胸闷、动则气急减轻,头目眩晕依然,苔薄白腻,质淡,脉滑。乃痰湿凝滞,脾虚湿困,清浊升降失司。嘱患者尽量节制肥甘腥腻及动湿生痰之品。继以原方再进。

三诊:上方连服10剂后,诸症均明显减轻。检测血脂结果示:TC 4.56mmol/L, TG 2.81mmol/L, HDL-C 1.62 mmol/L。舌淡苔润,脉细。证属痰湿渐化,清浊渐分,脾肾功能逐渐恢复。治拟健脾和胃,调理善后。处方:半夏10g,陈皮12g,太子参15g,茯苓10g,白术12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2g,生山楂15g,生麦芽15g,白扁豆15g,鸡内金6g。【按语】

王老注重辨证论治,喜从化瘀泄浊、养肝健脾、健脾和胃三个阶段治疗高脂血症。痰浊瘀阻于心脉,久则易成胸痹,阻于脑络,易成中风,唯以化瘀泄浊为要。临床所见高脂血症患者虽诸症复杂,但只要紧扣高脂血症基本病机,投以化瘀泄浊汤治疗,则立竿见影,屡试不爽。化瘀泄浊汤由桃红四物汤加丹参、泽泻、土鳖虫组成。膏脂湿浊留滞于脉络,此邪未去,新血难生。方中桃仁破瘀力强,红花行血力胜,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生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二味为补血之正药。当归性柔而润,活血补血,祛瘀调经;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二药配伍,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气血兼顾,养血活血,行气祛瘀。泽泻甘淡,渗湿泄浊;丹参苦寒,活血祛瘀;土鳖虫搜剔通络,活血散瘀。全方共奏化瘀泄浊,祛瘀生新之功。

血府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组成】

当归三钱(9g),生地黄三钱(9g),桃仁四钱(12g),红花三钱(9g),枳壳二钱(6g),赤芍二钱(6g),柴胡一钱(3g),甘草二钱(6g),桔梗一钱半(4.5g),川芎一钱半(4.5g),牛膝三钱(9g)。【功效】

行气,活血,祛瘀,降脂。【验案】

案1

余某,男,62岁,2001年10月25日就诊。

患者2年前体检发现血脂高,曾服西药治疗,因不良反应大,停药后反复。现症见:左侧偏头痛,胸闷,形体偏胖。舌质紫暗,脉弦滑。血脂:TG 2.8mmol/L, TC 8.1mmol/L, HDL-C 0.9mmol/L。B超示:轻度至中度脂肪肝。

辨证:血瘀阻脉,痰湿内阻。

治则:化瘀活血,涤痰清热。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2g,白芍12g,牛膝15g,枳壳15g,柴胡10g,生地黄12g,甘草6g。

服用30剂后,头痛、胸闷基本消失。复查血脂:TG 1.9mmol/L, TC 7.15mmol/L, HDL-C 1.05mmol/L。患者体重减轻4kg。嘱其以后注意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每月间断服用上述血府逐瘀汤剂。1年余多次复查血脂,均基本正常。资料来源:《血府逐瘀汤治疗老年病举隅》[李琼锋.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1):44]。

案2

张某,男,47岁,干部,1995年2月8日就诊。

患者5年前春季突患眩晕并头痛如锥,先后去多家医院检查,血脂各项均高于正常,做头颅CT诊断未见异常,经中西医治疗病情缓解,但血脂仍居高不降。2周前因年终工作繁忙,冷热不调,在一次开会讲话时头痛剧烈发作,伴眩晕如坐舟车,难以忍受,急送当地医院抢救缓解,但左侧肢体麻木,肢软无力,伴胸闷眩晕,求中医诊治。现形体丰腴,喜食肥甘。唇紫舌暗,苔厚腻,脉左弦滑,右沉弦细涩。血脂:TC 11.2 mmol/L, TG 5.8mmol/L。头颅CT未见异常改变。脑电图示脑动脉硬化(重度)。

辨证:痰湿凝滞脉络,血瘀痹阻。

治则:理气活血逐瘀,化脂开窍达络。

处方:桃仁、红花、枳壳、川芎、石菖蒲、天竺黄各15g,山楂、丹参、虎杖、生薏苡仁各20g,全瓜蒌、川朴、王不留行各10g。

10剂药毕,诸症减半,腻苔始化。守法增损,连服40剂。查血脂:TC、TG分别为6.1 mmol/L和2.1 mmol/L。唇舌红润,脉趋平和。为巩固疗效,给丹参15g,桃仁、虎杖、山楂各12g,煎汤代茶饮。嘱食以清淡,勿过劳,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半年后查血脂均在正常范围,体重下降约5kg。

资料来源:《血府逐瘀汤验案3则》[孔凡涵,李兆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1):12]。【按语】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对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汤治疗无效的心跳心慌、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具有良好功效。

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脉络,造成气机不畅,血液不能正常运行,日久演变为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发生。故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理气化痰,促进气血畅通。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具有祛瘀生新,抗凝通脉的作用;桔梗、柴胡、牛膝、枳壳具有理气化痰,散结通络的作用。诸药合用,痰瘀并治,共奏活血降脂的功效。

消痰化瘀汤

【方源】《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高脂血症》[丁汀.天津药学,2003,15(1):34]。【组成】

石菖蒲15g,郁金15g,泽泻15g,茯苓15g,五灵脂10g,蒲黄10g,土鳖虫10g,水蛭10g,丹皮10g,黄芩10g,丹参30g,川芎10g,焦三仙30g,三七粉(冲)3g。

痰热湿阻型治宜降脂汤加茵陈30g,黄连6g,胆南星15g。肝郁气滞型治宜降脂汤加柴胡12g,木香10g,枳壳15g,厚朴15g;如肝郁化火加龙胆草15g,栀子10g。气血亏虚型宜降脂汤加黄芪60~120g,党参15g,当归20g,阿胶(烊化)10g,黄精15g。肝肾不足型宜降脂汤加桑寄生30g,何首乌30g,玄参15g。若见恶寒、肢冷、口淡、肢体水肿、脉沉弱,宜降脂汤加肉桂10~20g,淫羊藿15g。【功效】

清热祛痰,除湿活血。【疗效评定】

临床资料:观察治疗68例高脂血症患者,均经门诊血脂全项检测确诊为高脂血症。其中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42~65岁,平均48岁,病程2~10年。空腹血清TC>6mmol/L,血清TG>2.1 mmol/L。68例患者中单纯血清TC增高18例,单纯血清TG增高30例,二者均增高20例。伴高血压病者11例,伴冠心病者17例,伴脑梗死者12例。68例患者中正在服用其他降脂药者有36例,曾用过降脂药者16例,余均未用过药。

治疗方法:上方每日1剂,两煎,两煎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次约200ml。以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①显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TC下降>20%,TG下降>40%。②有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③无效:血脂检测无明显疗效。

治疗结果:68例高脂血症患者中,血清TC单纯增高者,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8.9%。血清TG单纯增高者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两者均增高者,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总有效率为92.64%,血清TC平均下降22.1%,血清TG平均下降38.29%。【按语】

痰湿热瘀始终贯穿于高脂血症的整个阶段,故选用清热、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药物组成方剂,意在清除血中瘀滞,调畅气血,使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此即所谓的辨病治疗。降脂汤中石菖蒲芳香化浊,祛痰开窍;郁金散瘀行滞,凉血清心,破瘀血,生新血;茯苓健脾补中,渗利水湿;泽泻清热利湿;五灵脂、蒲黄通利血脉,散瘀血;水蛭、土鳖虫破血通瘀,推陈出新,消瘀通络;丹皮、黄芩清血中郁热和中焦实火;丹参养血活血;川芎、三七活血行气,使血脉流畅;焦三仙消食导滞,清胃肠积滞。具体可分为痰热湿阻型、肝郁气滞型、气血亏虚型和肝肾不足型。痰热湿阻型患者多形体肥胖或素喜食肥甘厚味,湿热较重,故在原方基础上加茵陈、黄连、胆南星以加强清热、祛痰和除湿的力量。肝郁气滞型患者多心胸狭窄,情志不舒,气机失于条达,故加柴胡、木香、枳壳、厚朴以疏肝解郁,行气导滞。若肝郁化火加龙胆草、栀子以清肝泻火。气血亏虚型患者多素体虚弱或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或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以致气血亏虚,血运无力,脉道不充,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大量黄芪及党参,以益气行血,又防止破血逐瘀药攻伐太过。加当归、阿胶以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改善血液黏稠度,使血液趋于正常流动。肝肾不足型患者或因年老体衰或劳累太过、房事不节等伤及肝肾,肝肾精血不足者加桑寄生、何首乌、玄参以滋补肝肾。肾阳不足者加肉桂、淫羊藿补肾壮阳。以上各型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故在治疗上应抓住重点,谨守病机,随证加减,有的放矢,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

【方源】《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35例疗效观察》[吴水盛,张丽霞.怀化医专学报,2006,5(1):51]。【组成】

生黄芪60g,党参、当归、山楂各20g,川芎、地龙、桃仁、红花、赤芍各10g,荷叶、泽泻、丹参、何首乌各15g。

痰湿或湿热较重者加石菖蒲、郁金、大黄;肝肾阴虚者加山茱萸、草决明、枸杞子;肝阳上亢者加龟甲、鳖甲;胸闷胸痛明显者加全瓜蒌、薤白、延胡索。【功效】

益气活血,化痰祛瘀。【疗效评定】

临床资料:病例均来源于怀化医专附属医院住院及专科门诊患者,随机抽签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7~59岁,平均47.5±6.63岁。病程3.6~8年,平均4.82±3.5年。其中血清TG高7例,血清TC高10例,混合型者18例。合并脑动脉硬化4例,高血压9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9~60岁,平均48.3±5.4岁,病程3.8~8.2年,平均4.94±3.59年。其中血清TG高6例,血清TC高9例,混合型15例。合并脑动脉硬化4例,高血压8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煎服2次。同时配用水蛭、田三七按1:2比例,粉碎成细末混匀,过120目筛后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0.5g,药液送服每次6粒,每日2次,连续服60天。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40mg,每日1次晚餐后服。常规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①显效:血脂检测TC下降≥20%,或TG下降≥40%,或HDL-C上升≥0.26mmol/L。②有效:血脂检测TC下降10%~20%,或TG下降20%~40%,或HDL-C上升≥0.104mmol/L。③无效:血脂检测未达到有效标准。

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按语】

补阳还五汤源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主治中风及卒中后遗症,半身不遂属气虚血滞者,有补通兼施之功。高脂血症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肾虚、脾虚是本虚的主要表现,痰滞、湿浊、血瘀、气郁是标实的主要表现。由于痰湿夹瘀,气郁化火,瘀热互结,使病情迁延,日久不愈。虚象逐渐凸显,痰瘀日渐加重,病情由以实为主过渡到以正气亏耗的虚为主,非补气化瘀、理气导滞、痰瘀同治而难以收效。治宜益气化痰降浊,活血导滞祛瘀。方中黄芪、当归、地龙、红花、荷叶能益气养血、活血祛瘀、升清利湿消痰,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等作用,可缓解或减轻患者脂代谢紊乱状态,有助于改善高脂血症。同时黄芪所含皂甙有减少内源性TC生成作用。泽泻含三萜类化合物,通过抑制胆固醇乙酰COA的生成而减少TC合成。何首乌有软化血管,增强血管弹性,减少TC在肠内吸收,改善心脑循环的作用。山楂所含总黄酮能降低TC及TG。荷叶可降低血脂,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能降低TC,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黏稠度和高凝状态,并可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调节免疫力,减少脂类物质吸收,改善血液浓、黏、聚、凝状态。

补肾通络方

【方源】《补肾通络方调整血脂50例临床观察》[李玉兰,贾长海,潘娟.四川中医,2002,20(4):30]。【组成】

制何首乌、广地龙各20g,土鳖虫、当归、赤芍、柴胡、枳壳各12g,白芥子、生地黄各15g,川芎10g。【功效】

活血通络,补肾填精,涤痰调气。【疗效评定】

临床资料:病例50例,为门诊和住院患者,均有高脂血症病史,病程6个月~10年。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5~80岁,平均为56.5±9.6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2例,脑血栓5例,冠心病11例,脂肪肝6例。

治疗方法:按常规煎服法煎服补肾通络方。30天为1疗程,每日1剂。疗程间隔1周,一般1~2个疗程。

治疗结果:补肾通络方能降低血清TC、TG、LDL-C,且能升高血清HDL-C,对血清TC的改善治疗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对血清TG、LDL-C、HDL-C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补肾通络方对高脂血症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心悸耳鸣、腰膝酸软、舌紫暗或瘀斑等症状改善率在65%以上。【按语】

补肾通络方以何首乌、土鳖虫为君药,何首乌补肾填精、养血降脂;土鳖虫咸以散结、破坚通络,共治主病主症。臣以生地黄、当归助何首乌滋肾养血;川芎、赤芍、地龙助土鳖虫活血通络。其中地龙咸寒体滑下行降泄,尤善协同土鳖虫,共呈走窜通络之功。二者均为虫药,主要成分含有动物蛋白,可能对人体有一定补益作用,合何首乌、当归使本方祛邪而不伤正。地龙兼可利水,合白芥子涤痰散结,配活血通络药则痰瘀并治。佐以柴胡、枳壳疏肝行气,俾气行则痰瘀自行。全方诸药相配,共呈补肾填精、活血通络、涤痰调气之功。该方用药标本兼顾,治本为主,寓通于补,补而不滞,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疏调气机而不耗气,适于防治高脂血症肾精不足、痰瘀互结、久病入络之证。

补肾通络方案以汤剂应用于临床,虽然患者均未出现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但是,虫类通络药多具有攻冲走窜之性,属于峻利之品。叶天士以虫类药物治疗久病入络病症,采取的是“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意,他认为“攻法必用丸以缓之,非比骤攻暴邪之治,当用稳法”。于攻法中求稳、求缓,以丸剂来制约虫类药物的峻利之性。石寿堂《医原》引吴瑭语:“若不知络病宜缓通治法,或妄用急攻,必犯癓瘕为盅之戒”。通过“缓”这一手段遣用峻利药物可达到顾阳气、安脾胃、护阴血的目的,以致攻邪不伤正,血无凝着,气机畅通。故运用虫类药物,宜随证配伍,制丸用之,通过其缓慢搜剔络中结邪,来治疗痰瘀互结入络之顽症久病。所以不妨将补肾通络方制成丸剂或胶囊剂,运用于防治高脂血症。

单味蒲黄饮

【方源】《单味蒲黄临床运用举隅》[张敏.江苏中医药,2002,23(2):42]。【组成】

生蒲黄,每次10g,布包置入200ml沸水中浸泡10分钟后饮。每日泡服3次。【功效】

活血祛瘀化痰。【验案】

患者,女,37岁。1998年7月8日初诊。

患者患高脂血症近2年,曾服用非诺贝特片,用药时有效,停药后血脂即升高。因担心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要求中药治疗。现症见:形体较胖,常感头身困重,纳可,二便常。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腻,脉略滑。血脂:TC 6.8mmol/L, TG 2.91mmol/L。

处方:生蒲黄,每次10g,布包置入200ml沸水中浸泡10分钟后饮。每日泡服3次。

服药1个月后精神好转,体力增加,体重减轻约1kg,舌质转红,瘀斑基本消失。复查血脂,TC已正常(5.41mmol/L),TG降至1.67mmol/L。续服1个月后再次复查血脂,TC、TG均正常。且患者较治疗前精力明显增加,体重减少2kg。嘱再服1个月巩固疗效,以后则于进食高脂饮食后连续服药3天即可。1年后复查血脂仍正常。【按语】

蒲黄系“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中药大辞典》)。《本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均谓其“甘平”,但也有寒、凉、涩之称者(如《本草正义》、《本草汇言》),入心包、肝经。历代文献谓其功效有:祛瘀止血、敛涩、利尿轻身、益气力、排脓、消肿、生肌等。高脂血症,中医病机多责之于痰瘀为患。生蒲黄长于活血祛瘀,故可祛除血中瘀浊,防止并减少其形成,从而达到降脂、调脂目的。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蒲黄有影响体内脂质代谢,抑制脂质和TC的吸收、合成,促进其转运和清除的作用。单味蒲黄治疗无明显自觉症状的高脂血症患者,疗效最佳。

调脂饮

【方源】《调脂饮治疗高脂血症60例》[吴卫红,赵敬东.辽宁中医杂志,2003,30(4):337]。【组成】

柴胡、白芍各15g,当归20g,炒莱菔子15g,决明子、丹参、虎杖各30g,槐花、焦山楂各25g,泽泻15g,制何首乌20g。【功效】

活血化瘀,健脾祛痰,益肾清肝。【疗效评定】

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45±7.81)岁。

治疗方法:口服调脂饮,每剂加水1000ml,煮沸后,改文火水煎30分钟,浓缩至300ml,每日分3次口服。8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显效:血脂检测TC下降>20%或TG下降>30%,21例。②有效:血脂检测TC下降>10%或TG下降>15%,35例。③无效:血脂检测TC下降<5%或TG下降<10%,4例。总有效率为93.33%。60例中,血清TC增高35例,血清TG增高25例,血清TC变化幅度下降18.9%,血清TG下降16.3%,P值均<0.01。【按语】

高脂血症以肝脾肾三脏之功能不足为病之本,而痰瘀互结为病之标。调脂饮基于此观点,予以健脾祛痰,益肾清肝,活血通络,共奏痰瘀同治,降脂之功。方中决明子清肝润肠,以排瘀脂;山楂健脾胃而消化食积;何首乌补气健脾益肾;虎杖活血化瘀,清肝润肠;丹参活血化瘀;柴胡、白芍、炒莱菔子均可疏肝理气。以上药物合用,标本同治,从而起到降脂作用。

降脂方

【方源】《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148例》[李智琴,闫肃.陕西中医,2003,23(8):711]。【组成】

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泽泻、山楂各15g,丹参20g,三七、红花、大黄各6g,蒲黄、胆南星、半夏、石菖蒲、郁金各10g。

肝阳上亢者去黄芪、党参,加草决明、龙骨、牡蛎;肝风内动者加天麻、钩藤;心神不宁者加炒酸枣仁、柏子仁;肾阴不足者加枸杞子、制何首乌;肾阳亏虚者去大黄、胆南星,加淫羊藿、桑寄生;痰阻经络者加地龙、全蝎、蜈蚣;痰热内盛者加黄连、天竺黄等。【功效】

活血化瘀,健脾补肾。【疗效评定】

临床资料:14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62例,女86例;年龄最大者81岁,最小者28岁,以40~55岁者最多,占72%;职业:干部72人,工人30例,农民46例,以城镇居民中老年女性为最多;病程最长者15年,最短者半年,平均6.5年。其中血清TC高46例,血清TG高65例,混合型37例。

治疗方法:降脂方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50ml,分早晚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每月查1次血脂,待血脂恢复正常后,中药汤剂可改为丸、散剂服用。

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血脂检查恢复正常,且复查3次未再增高。②显效:症状消失,血脂检查恢复正常,复查可见再度升高。③有效:症状明显减轻,血脂检查在两个月以内恢复正常。④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血脂检查在3个月以内仍未恢复正常。

治疗结果:148例中,临床治愈56例,显效45例,有效3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3%。【验案】

李某,女,48岁,干部,2000年9月18日就诊。

头昏,头蒙,肢体麻木1年余,伴体倦乏力,大便溏薄,咳嗽多痰。查舌淡紫,苔白厚,脉滑,身体肥胖,双眼睑黄斑瘤,血压150/90mmHg,心肺(-)。血脂:TC 8.28mmol/L, TG 3.3mmol/L, HDL-C 0.92mmol/L, LDL-C 4.21mmol/L。

辨证:脾虚湿阻,痰瘀互结证。

治则:健脾除湿,化痰活血。

处方:降脂方加天麻10g,地龙15g。

连服20天后复查血脂正常,症状消失。继服本方散剂30天后,停药至今,多次复查血脂均未见增高。【按语】

降脂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胆南星、半夏、茯苓、泽泻除湿化痰;丹参、三七、红花、蒲黄活血化瘀;山楂消食化积;大黄既能荡涤浊邪,推陈出新,又能消积导滞,逐瘀通经。全方共奏补气、化痰、活血的综合功效。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的党参、丹参、三七、泽泻、红花、蒲黄、山楂、大黄等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和升高血清HDL-C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故可取得较好疗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