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满天悟禅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2:42: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叔同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花雨满天悟禅机

花雨满天悟禅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花雨满天悟禅机作者:李叔同排版:KingStar出版时间:2017-11-01本书由北京南文博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上篇慧海佛光释迦牟尼佛为法舍身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来这里读书又复得闻佛法呢?!今这样真是好极了!诸生得这难得机缘,应各各起欢喜心,深自庆幸才是!

我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法舍身几段故事给诸位听。现在先引《涅槃经》一段来说: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当无佛法时代,曾作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品格清高,与众不同,发心访求佛法。那时忉利天王在天宫瞧见,要试此婆罗门有无真心,化为罗刹鬼,状极凶恶,来与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

婆罗门力求,罗刹便向婆罗门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饮,身上的肉给我吃,才可许你。”婆罗门为求法故,即时答应道:“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罗刹以婆罗门既然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婆罗门得闻了后半偈,真觉心满意足:不特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去。

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书写此四句偈后,为维持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肉血给罗刹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谓可以丧了身命,便将血肉给罗刹吃。罗刹那时,看婆罗门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跳下,未坠地时,罗刹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这婆罗门因得不死。罗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试试婆罗门的,今见婆罗门求法如此诚恳,自然是十分欢喜赞叹。若在婆罗门,因志求无上正法,虽弃舍身命,亦何所顾惜呢!

刚才所说,婆罗门如此求法困难.不惜身命。诸位现在不要舍身,而很容易的得闻佛法,真是大可庆幸呀!

还有一段故事,也是《涅粱经》上说:过去无量劫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一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当在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应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因向贫人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这位穷人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洽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这穷人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到一个月,病才痊愈。

当穷人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如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这穷人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有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那国王听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少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那时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那时国王马上就实行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芯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

国王听了,无限的满足,便把身上一千盏灯,齐点起来。那时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也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哲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大孔,悉皆平复,并无些少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开元寺好几次,即住在贵院的后面,早晚闻诸生念佛念经很如法,音声亦好听,每站在房门外听得高兴。因各种课程固好,然其他学校也是有的,独此早晚二堂课诵,是其他学校所无,而贵院所独有的。此皆是贵院诸职教员善于教导,和你们诸位努力,才有这十分美满的成绩。

我希望贵院,今后能够继续精进努力,不断的进步,规模益扩大,为全国慈儿院模范。这是我最后殷勤的希望。

注释:

已有十年:指一九二八年首次抵闽,至当时一九三八年,首尾合为十年。

贵院:指设于泉州慈儿院,为泉州佛教界之慈善机构。菩萨璎珞经自誓受菩萨五重戒法

初礼敬三宝

一心敬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佛;

一心敬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

一心敬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佛。

一心敬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法;

一心敬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法;

一心敬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法。

一心敬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僧;

一心敬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僧;

一心敬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僧。

二受四依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法戒【三说】。

三悔罪

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如是悔过已,三业清净,如净琉璃,内外明照【按此亦应三说】。发四弘誓愿。

四自誓受戒

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菩萨五重戒【三说】。

五说戒相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杀生;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淫;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六叹戒德

受戒已,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回向】。

案灵峰藕益大师依《梵网》、《璎珞》、《地持》重定授菩萨法,与此大同。但悔罪之后,应发四弘誓愿【三说】。叹戒德后应回向,今亦可增入。弘一。

随分自誓受菩萨戒文析疑

自誓受戒文

我名xx,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菩萨学处净戒中xxxxx,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三说】

初释自誓受

自誓受者,未得良师,开自受故。

若五戒八戒自誓受者,如南山《羯磨疏》等委明。

今约菩萨戒自誓受者,如《梵网经》、《占察经》等,及《瑜伽师地论》所说。梵网自受须见好相。其他经论,皆无好相之文。各被一机,随宜用之。授菩萨戒师具德如《梵网》义寂《疏》中略明。师具德者,应依师受。若不尔者,则开自誓。《梵网古迹记》云:问:自受功德劣耶?答:不尔!虽无现缘,心猛利故。如《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云:自受从他【或自受、或从师受】;若等心受,亦如是持。福德无别。

二释随分

随分受者,唯受一二戒等。若五戒八戒随分受者,见南山《羯磨疏》。

今约菩萨戒随分受者,见《璎珞本业经》、《梵网古迹记》及《菩萨戒本宗要》中。据此经义,广为劝赞。彼云:随其受者,意乐所堪。或受一戒或多戒,皆得成戒名为菩萨。乃至唯受一戒,犹胜二乘一切功德。菩萨一戒为度一切,无一众生不荷恩故。

今文空白之处客,应补写受者名及随分所受之戒名。

三释今文改易及具列三聚名

今文依瑜伽自誓受文稍有改易,因须适合随分受故。

问:今既随分受一二戒,何以文中犹具列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三聚名耶?答:《梵网》贤首《疏》云:摄三聚戒者有二义:一若从胜为论,各戒一一别配;二若通辨,每一戒中皆具三聚——谓于此不犯,律仪戒摄。修彼对治之行,摄善法摄。以此二戒,教他众生令如自所作,即为摄众生戒云云。

今据疏中第二通辨之义,虽受一戒,即三聚摄,亦无妨也。

菩萨戒受随纲要表

以上曾依贤首疏判定。依《瑜伽师地论》云:若无随顺之人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若有所犯,随时忏之。虽以缘务迟延,应于半月布萨之前,必须忏净。因有犯者,不能闻说戒也。

龙集乙亥十月一日于惠安净峰寺集录 沙门一音

略诵四分戒菩萨戒法

依南山律主《行事钞》,盛夏严冬,应略说戒。

四分戒本 二不定诵毕,续云:诸大德!是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僧常闻。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僧常闻。诸大德!是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僧常闻。诸大德!是众学法,僧常闻。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僧常闻。此是佛所说戒经云云。

菩萨戒本 十重戒诵毕,至八万威仪品当广明。【续云】诸大德!以下四十八轻戒,诸大德常闻。诸佛子!是四十八轻云云。

释弘一。

注释:

南山律主:唐代道宣律祖;《行事钞》:唐代道宣要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毗奈耶质疑编

问:说教时节,既云十二年前略教所被,云何于五年即说广教?

答:制与说二字不可混:制即随时制戒也;说乃半月半月布萨时所说者也。五年虽制广教,但佛犹自说略教也。

问:未知僧尼广教即全说耶?抑陈其所有犯者?

答:讲义中云:随犯便结;若漏未起,不先制也。此广教虽五年已制,但佛半月半月仍自说略教。至十二年后乃重犯【即以前所制而重犯者】,佛止不说,乃令弟子说。即改说广教也。

问:《四教仪集》注云:“经通五人,律唯佛制。如礼乐出自天子……”云何后付弟子乃广说耶?

答:“制”与“说”二字不同。若论制戒,始终唯佛能之,等觉以下犹非所堪;若说戒【半月半月】者,十二年前佛自说略教,十二年后,因重犯戒,佛止不说。乃令上座持律者说之,即是改说广教也。但以后制戒仍由佛制,决非由弟子制。

问:淫戒犯相表内,觉境与是非道二句名义如何?

答:觉境者,有知觉之境,非睡眠等;非道者,死形半坏,已下七条皆是也:或坏烂不成道形【前四】,或是异物【后三】。

问:同上表内,为怨家逼,云何为自入他道?

答:为怨家逼持,令自体入他人道中也。是时,自无丝毫抵抗之能力。

问:同上戒境想表内,既云入道,云何又生道想、道疑、非道想三名相?

答:此是夜间黑暗之地、或饮酒微醉之时等。

问:表七页、南山《行事钞》盗三宝物,先明知事人是非。是非二字,是否即因果耶?又并师心处分,师心是否即训为私心?

答:是。非者,即是能否【有资格否】为知事人。读《宝梁经》等之文可知。师心者,刚愎【杜撰】自慢者,谓之师心自用也。

问:同上。忧心念道,缘境既局。缘境是否指本戒?少应清洁。少字是否训稍?

答:缘境既局,此四字与下文多众务三字相对。少字训稍是也。

问:午后每多口渴,多饮茶水,有多不便,未知吃些冰糖有违戒律否?

答:可尔。

问:律唯佛制,等觉已下,犹非所堪;而南山判四分,依成实论分通大乘,亦制起心。若重缘者,即犯突吉罗。如此岂无圣凡滥制之咎耶?

答:唯佛能制戒,南山决非制戒也。四分本与成实同属空宗,南山依此而判,以契此土大乘之机,功在万世!对于南山教旨,乞仁者以后万勿怀疑!请以余以往之事,为前车之鉴可耳。

问:表七页十四行,云何谓望十方凡圣,则一一结罪?

答:常住常住物,为十方凡圣所共有,故云也。一一结者,非谓多罪,但此一夷,总望多境,故云一一耳——【录灵芝记】。

问:同上行,诸部五分,指哪五分?

答:五分律。诸部者,应谓诸部中之一也。

问:《含注本》七页,云何为叹誉死、快劝死?

答:叹誉:赞叹,誉扬;快劝:称心,劝勉。

问:表八页第四分,比丘以咒药乃至为按腹等堕他胎——波罗夷云何堕胎后母死儿活,母死无犯,但结方便堕胎偷兰遮?

答:对母决无杀心故。

问:表六页,境想后【第四分】取男物,作女物想;取女物,作男物想。二条同罪,为同波罗夷抑其他罪耶?

答:满五——夷;不满五——兰。

问:表十二页正面:灵芝《资持记》,染意窥看,念念重吉。深寮坐起,一一单提。重吉单提二句,是否为结罪意也?

答:是结罪。重吉:大淫远方便;单提:第四十五独与女人露地坐戒。

问:表十五页,无主僧不处分过量房戒。境想过重表,兹拟于下。是否有讹?

过量

答:是!

问:表十六页第七戒,具缘成犯内第三缘。《资持记》既云:此由有主,大小从他,故无过量。云何又制长佛六磔手广四磔手已上房?亦在具缘内耶?

答:长六广四已上房,乃乞处分,不满此量则不须乞,有主者,大小从他,所以决无过量之罪。至乞处分,则别是一事耳。第七戒长六广四之言,专就应处分否而说,与过量罪无有关系也【因第七戒中无有过量罪】。

向:表十九页正面,罪相表内,羯磨有三:单白、白二、白四,今作白竟,是否为单白?若是者,则作白一羯磨竟,乃至白三羯磨竟三条,将如何配合于羯磨中?若非者,则作白竟,为哪一段文?请详细示知。

答:僧羯磨有三:【此是白文】

一,单白………………………………

………………………………诵一遍【此是白文】

二,白二………………………………

……………………………………诵一遍【此是羯磨文】

白与羯靡………………………………

共计为二………………………………………………

故名白二…………………………诵一遍【此是白文】

三.白四………………………

…………………………………诵一遍【此是羯磨文】

白与羯靡………………………………………………

共计为四………………………………………………

故名白四………………………………………………诵三遍

破僧羯磨,属于白四,与前二种无涉。

问:忏僧残法中,直与摩那埵法与增上摩那埵法,有何差别?请示知。

答:犯僧残后,当日发露,向僧乞摩那埵法,僧即作羯磨与法。即日依行,共经六日夜,然后出罪。此直与法也。若犯僧残后覆藏者,须先依一、二【乞看讲义】,然后增上与摩那埵法。增上者,即是后与之意也。

问:讲义内,大小二字以下之小注云:即三法下三品之事,三品指何三品?

答:此一句依灵芝记写录。下字稍未明白,应是依法所成之事也。三品即大事中事小事,如疏中所明【疏中指此为三品】。此品字不可与八品九品相混同,分别观之可也。

问:僧集约界小注中云:若戒场大界,并须尽唱制限集之。请详示知。

答:戒场【有场大戒】四处共集,如疏所明;大界【无场大界】二处共集,因说恣法通于界内外也。其他羯磨,当界自集【不通界外】。上且略答,后讲结界法时再详说也。四处共集【共集至大界】。

因说恣法须在大界作也。有难乃开戒场。

二处共集

其他羯磨当界自集

问:戒场大界,疏中云。何谓无场大界?

答:有场大界在后文。

以上大意,乞转告诸师,因他人亦应怀疑也。

问:简众是非四满数中:不应诃、应诃、不得诃、亦得诃,请示其差别之大意。

答:共二种:不应诃同不得诃;应诃同亦得诃。惟文字稍有变化,其义无异也。

问:与欲、受欲、说欲,其意云何?

答:与欲者,即托汝传欲;受欲者,即领受代为传欲;说欲者,即至僧中代为说欲也。

问:五种与欲中,是否均为与欲者之言相耶?

答:是也。

问:五与欲中,前三种,其言词将何分别、方应与欲者之言相?

答:所分五种,悉依律文也。前三种,意同文别。病重之人,可随己意用一种,即成就与欲。不拘何种文句。

问:自然界六相,与界场外大界内之自然界有何差别?

答:不同!戒场外之自然,仅指无法之空地而言。无此界字【他处或作兰若,亦此意也。】;若自然界,则加一界字。

问:现时各处丛林传戒,印有忏罪单一纸,于中列某甲须礼千佛忏若干乃至念大悲咒若干遍。未知此单出于何时?受戒以后是否必须行持?

答:此单出于近世。受戒以后必须行持。

问:七众自知有犯边罪。今欲全舍戒法,再乞受五八等戒。未知是先行忏悔后再受戒或先受戒后行忏悔?

答:若约已犯边罪【前曾受五、八、十,具而犯前四重者】,今虽舍戒,亦不能即受五戒八戒。萨婆多论云:“犯边罪者,更受五戒不得。”若约已前受七众戒时,或境不称心、或心境俱不相应决定不能得戒者,虽破四重,亦可不名边罪。仅名恶业,则不须舍戒【以无可舍故】,可以先忏悔七日以上【但至诚恳切忏之,不必得清净相也。】即自誓受三归五戒八戒,或受菩萨戒可也。

至于沙弥、比丘戒,非不可受,以无师故。必须礼占察忏法得清净相已,则菩萨、沙弥、比丘三戒同时可得也。

问:比兵受具已,因有难事,不理已而必须犯夷罪者,先舍戒已,而后行之。他日复欲受具戒.是否为已犯边罪?

答:五、八、十,具皆舍之,非已犯边罪也.

问:对首羯磨,约事已分三品。而忏次兰众多对首,得中上品。应居众法对首之上,云何列相不列小众对首、而仅收入但对首中?

答:乞阅疏记可知。

问:从生偷兰,即从他而生。他字为指何境!

答:初二篇。

注释:

突吉罗:梵文音译。佛教戒律,意指包括恶作、恶语在内的一切轻微违犯之罪。

灵芝记:指宋代灵芝律学名著《行事钞资持记》。《含注本》: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含注戒本》之略称。

波罗夷:梵文音译。佛教戒律,意指极重的罪,违犯者被逐出僧【教】团。

偷兰遮:梵文音译。佛教戒律,意指重罪、大罪。

萨姿多:说一切有部【有部律】的音译。《行事钞资持记》随讲别录《行事钞》一部,分为上、中、下三卷:

且据大途,如上所判,至论互相投寄,不无相兼。

释书名《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即律题;删繁补阙行事题:即钞题;资持记:即记题。上十字为所解本文,下三字即能解之记。

四分律:如常释;删补者:示异古也;行事者:行以运载为义,事即对理彰名。然事通善恶,此唯善事,又局戒善也;钞:有二义,一采摘、二包摄也;资持者:资以助发为义,持即对犯彰名也。

依《长养功德经》或《四分随即羯磨》受八戒者之区别。

今若依《长养经》受八戒,而发心据大乘戒旧疏家所判者行持,实与依《四分随机羯磨》所受者,无大异也。

八戒可以一月、乃至尽形寿;值难缘,则退去。后再受之。

甲戌二月十一日始录 弘一。

注释:《行事钞资持记》:全名为《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资持记》,宋代灵芝律学名著。《行事钞》: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之略称。

律刻《钞记会本》:即天津刻经处所刻《行事钞资持记》【与钞合会本】。《羯磨》: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之略称。《戒本疏》: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含注戒本》之略称。《戒本》: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含注戒本》之略称。

⑦《四分随机羯磨》:全名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唐代道宣律学名著之一。

⑧《业疏》: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之略称。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一 印造经像之功德

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以是之故凡能发心:

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或竭尽己心独立营办,或自力不足广劝众人,或将他人之已印造者为之流通为之供养,或见他人之方印造者为之赞助为之欢喜,其人功德皆至广至大,不可以寻常算数计。何以故?佛力无边,善拔诸苦;众生无量,闻法为难。今作此印造功德者,开通法桥,宏扬大化,遍施宝筏,普济有缘。其心最之广大,实不可思议。故其功德之广大,亦复不可思议也。敬本诸经之说,略举十大利益,谨用浅文,诠次如左:【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贪瞋痴——为造孽种子;身口意——为作恶机关。清夜自检,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计。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业,多于寒地之冰山。能勿骇惧?!虽然罪性本空,苟一动赎罪心机,誓愿流动圣经,庄严佛像;罪恶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灭于无形者乎!【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人间种种恶报,无往而非多生恶业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业,而从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上做去,其感动吉神而蒙护卫,此中实有相互获益之关系。盖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为夙业所驱,未脱长劫轮转之苦因。所以如来说法,常有无数天神恭敬拥护,阿难集经,四大天王为之捧。案印造经像为诸天龙神非常欢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为拥护;终此报身,离诸灾厄,宜也。【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人间一切争持,嫉妒、诈欺、诬陷、掠夺、残杀等种种构怨行为,莫不起因于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执,为救苦雪难第一工程。印造经像,普益人间,为不可思议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广。法雨一滴,熄灭多生怨对之瞋火而有余:化仇而为恩,转祸而为福,其权何尝不操之自我也。【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铿贪丑行,为堕落鬼道之深因;瞋火无明,为降作毒虫之征兆。结怨多生,寻仇百劫,恶缘未熟,任尔逍遥;时会已来,凭谁解救?鬼魁相侵,虎蛇见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上惕之!印造经像,预行忏罪,于是纵有恶缘,悉皆消释。倘临险地,胥化坦途矣!【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尘世多众,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丧痛苦中,盖为找计者,我以外各各皆立于敌对之地位:孤与众抗,危孰甚焉!兄手欲心难餍,有如深谷,无事自扰,不风亦波——此所以形为罪薮、身为苦本也。佛法善火诸苦本。彼印造经像者,或以亲沾法味而开明,或则暗受加被而通利:诸障雪消,心安神怡,润及色身,有断然者。【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至人行事,所见独真,事机一至,急起直迫做去,无顾虑无希求,发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挚,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经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恳挚,至诚格天!至心奉法之人为之,虽不计功德,而所得功德实无限量。即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问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无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发心不真切,结果即微薄,可决言焉!虽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细,皆不虚弃,皆有无量胜果。譬之粒谷播于肥地,一传化百,五传而复得百万兆。作宏法功德者,乌可无此大计无此决心哉!【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夙生存嫉妒心造诽谤语,扬人恶事暴人短处称快一时者,殁后沉沦百劫,惨苦万状,备受一切苦报,一旦出生人间,因缘恶劣,任至何地,动遭厌恶——作任何事都无结果。而宏扬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报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净三业,作写经画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经造像功德,所得胜福,不可称量。现在一切受人众欢敬之人,原从夙生宏法功德中来;往后一切令大众欢敬之人,实从现今宏法功德中出。植荆得刺,栽莲得藕。一一后果,胥由自艺也。【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夙生吝于教导,以及肆口谤法,肆意毁谤有德之人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蠢愚无知报;夙生为贪口腹、恣杀牲禽,以及曾为渔夫屠夫猎户庖丁、与曾操制造凶器火器毒药等权助成他人凶杀之业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恶疾残废报;夙生贪欲无厌、止知剥人以肥已,悭吝鄙啬、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贫穷困厄报;夙生知见狭劣、心存谄曲,巧言令色、掩饰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浅窄,因循怠惰、倚赖性成,烦恼垢重、怨愤易发,妒忌心深、情欲炽盛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女身报。唯有佛法,善解诸缚;苦海无边,回头即岸;罪山万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经庄严佛像之无上功德者,过去积罪,自然逐渐铲除;未来胜福,稳教圆满成就。【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一切含灵,舍身受身,往返之道,如车轮转。千生万劫,常在梦境,作善不已,罪毕斯升。骄纵忘本,种堕落因,作恶多端,福削寿倾,百千万倍,恶报堪惊。地狱饿鬼以及畜牲,堕三恶道,万劫沉沦,难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业,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轻。诸佛如来,悲悯同深,广为说法,首重摄心。正念无作,离垢超尘。是故印造经像,上契佛心,仅此微愿,已种福田。自是厥后,做再来人,诸福圆具,出类超群。【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佛世有一城人众,难于摄化。佛言此辈人众,与目连重有缘,因遣目连往。全城人众,果皆倾心向化。诸弟子问佛因缘。佛言目连往劫,曾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惊起无数乱蜂,其势汹汹,谷来相犯。目连戒勿行凶,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当来度汝等。今此城人众,乃当日群蜂之后身也。因目连曾发一普度之念,故与有缘。种因于多劫之前,一旦机缘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议之胜果。

由此观之,吾人生生所经过之时代,在在所接触之万类,一一皆与我有缘;一一众生至灵妙之心地,皆可作为自他兼利之无上福田;我既于一一众生心田中散布福德种子,众生皆与我有大缘;一一众生心田中所结无量大数之福果【虽谓此无量大数生生不已之福果】,即为播因者道果成热时期之妙庄严品,亦无不可。

且吾人能先行洁治自已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无上法宝,作为脱胎换骨转凡成圣之种子。吾身即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有大因缘,诸佛愿海胜功德一一摄于我心中;我愿与佛无差别,诸佛慈愿互相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无边胜福,即缔造于此日印造经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愿现在未来,一切有缘,善觅福田,善结胜缘。勿任妙川现前之大好光阴,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飞过也。

目连:系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者,其余成为:“摩诃目犍连”。

二 印造经像之机会

印造经像者之所得功德,已略如上述。但何时何处足以适用此种植福之举,特为研究,以便力行。今仅约述如次:【一】祝寿

生本无生,无生而生。法身寿算,本来无有限量。其现在幻驱,乃从业报中来。报尽便休,无异昙花一现,何寿之足云?!今为随顺俗情故,姑且开此祝寿方便门。

凡自己家中或长者或侪辈或自身举行祝典时,切勿杀生宴客,浪掷金钱,妄造怨业;亦勿贪恋无足重轻之虚誉,征文征诗接受过情之称许。作此虚文,对众即为欺饰,问心适足惭汗。以故莫善于扫除一切俗尚而从事于印造经像:有力则刻经造像,无力则写经画像。仰以报四重恩,俯以济三途苦——既能获无量福庆,又可留永久纪念。此种胜举,尊者居士,尤宜悉心提倡,留良榜样与多众看。

若亲戚朋友家举行庆祝时,亦劝准此行之。为造胜福,双方所得功德不可称量。【二】贺喜

一念妄动,而起欲爱。于本空中,幻出色身,终此天年。但见百苦交煎,诸怨环逼,闻法而觉醒者,方惭愧痛苦之不暇,又何喜之足云?!夫妻父子,无非夙债牵缠;安富尊荣,尽是生理境界。是以觉王眼底,在在可悲。今为多方汲引故,姑且开此贺喜方便门。

凡男娶女嫁时,生儿育女时,职位升迁时,新屋落成时,公司行号开张时,凡百营业获利时,以及其他一切世俗所认为欢喜之事,事而在己,应省下欢喜钱财,作此刻经造像之殊胜功德。其戚友之表情道贺者,宜预向声明所定意旨,俾知所遵循。群以宏法范围内事,为多众示范。

由知识阶级开此风气,转移俗尚,响应至捷,而主宏远,可以断言!事在戚友,亦宜迎机利导,免作无谓之举。省下金钱,作此自他兼益之图。【三】免灾

天灾人祸,无代蔑有。灾分大小,胥由一切众生别业同业感召而至。災字从水从火,示其来势猛烈,有一发而不易收拾之概。灾殃之种别:若刀兵、若瘟疫、若饥馑、若牢狱;若洪水为患,田庐淹没;若大地震裂,城邑为陷;此外如毁灭一切所有之风灾火灾,以及其它猝不及防之一切悲惨之结果,皆得以灾祸之名目括之。触目而惊心,思患而预防,讲求避免之方,不可一日缓!今为饶益一切有情故,特别开此免灾方便门。

无论山居水居平壤居,所有种种因境而生之特异灾厄,以及刀兵寇盗疫疠火患牢狱,与多生怨对寻仇报复之一切祸灾或为父母师长及诸眷属与诸戚友祈祷免祸;或为并世而生之一切众生发大慈悲心代为祈祷免祸;或为过现未来四生六道中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代为祈祷免祸。其最实际最有效之胜举,当以流通佛经庄严佛像为第一美举。

是何为者?以十方三世诸佛悯念众生故;三界灾厄惟佛威神力善能消除故;矢诚宏法之人与诸佛慈悲救拔之深心宏愿默相感通故。【四】祈求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不动道场中,本来一切具足,又何欠缺驰求之有!今为多众劝进故,特别开此祈求方便门。

凡为自己及六亲眷属之忧年寿短促者求延寿,为子嗣艰难者求诞育,以迄疾病之求速愈,家宅之求平安,怨仇之求解释。营业之求顺遂。一切作为之求如意【但有伤道德之行为及职业,与佛道不相应故,均在屏除之列】;求国内和平,求世界平和,求现在未来一切法界众生回心向善离诸魔难;以至一切闻法之人求增长智慧;求证念佛三昧;求临终时无诸苦厄,心不颠倒,往生极乐,皆宜作此写经印经造像画像功德,至诚祈祷,终能一一满足其所愿。【五】忏悔

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有云: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斩舍。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竟生末法?何障而不见金身?抚躬自问,能不惶悚无地?!今为消除罪障故,特别开此忤悔方便门。

修持戒行,为末世众生度脱生死苦海最乖要最切用之一方法,欲修戒行,当向律藏诸法典参求。在家弟子,宜读《十善业道经》、《在家律要广集》、《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木经浅要》、《梵网经合注》、《出家戒律不备录》,夫然后子知一切过咎所在。对于自己前此曾作诸不善事,深自追悔。而欲以忏悔开灭罪之门辟自新之路者,当以流通佛经,庄严宝像,为最有效!

作此功德时,至诚忏悔,以赎前愆。前此所作诸不善业,可以立即消灭。若代为他人忏悔者,亦适用此方法。【六】荐拔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能养而亲不在——此普天下为子女者对于父母养育之恩酬报无从而抱无限之悲痛者也!然而吾父于母,躯休难殁,尚有不与躯体俱殁者在。是何物?曰灵性是。此灵性者,舍身受身,被夙业所驱,重处偏堕,自难作主。循环往复,三途六趣,从劫至劫,了无出期。吁嗟乎!三界火宅,岂得留恋?!善哉莲池大师于有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以善报亲恩者,当虔修出世法,使我今生之生身父母,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并使我百劫千生之生身父母,现尚滞留于六道中受苦无量者,咸得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方便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以念多生父母深恩故,作彻底酬报想;以念多生父母沉沦六道故,视六迫众生皆父线——作六道众生未度尽时誓不成佛想。无论先觉后觉,人人皆有一亲恩未报之大事因缘在。今求浅近易行故,特别开此荐拔方便门。

凡值父线丧亡,或亡后七七纪念、一周年纪念,以至数周年无数周年纪念,或死期或诞辰或冥寿作诸纪念,皆宜举行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其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与其他一切平辈幻辈,亦宜作此功德以资冥福。若亲戚朋友丧亡之时,亦宜以此类宏法功德,代却一切无益之礼教。其所获功德至无限量。

以上所述,不过仅就大概而言之,此外植福机会不胜枚举。欲悉其详,广诵一切经典自知。

三印造经像之方法【一】写经

凡《大藏经》中诸经及诸律论,以至古今来一切大德之著作——长篇短段,集联题颂,皆可恭敬书写;或与通达佛法之人商量,酌定一切,尤为妥善。若自己不能写者,可以托人为之;若自己能写,则以自写为是。书法虽不必如何精美,但须工整,不可苟且潦草。普陀山印光法师云: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又谓:古人写一字,礼三拜,绕三币,称十二声佛名。慈训殷勤,感人至深。敬录之,为作写经功德者劝!【二】画像

凡佛菩萨像皆可绘画——或大或小,或坐或立,或墨画或著色,均好。长于作画、长于画人物而又熟览内典者,尤易得法;如于画学毫无根抵,下笔之宜忌;漫无把握者,勿轻易为此,致惹亵慢而招过咎。【三】刻经印经

或刻木版或排印或石印,均可酌量行之;或出资向流通处指请现代经典,赠送有缘,以广流布,而宏劝化;或于他人劝募之时,出资赞助,作见闻随喜功德,悉可种植善根获大利益。有光纸落墨不可用。若贪贱用之,所得功德,较用本国纸当减十倍。不可不知!【四】刻像印像

得名画家画就之佛菩萨像,求其流传久远广行摄化者,莫善于制版刷印。或请名手镌刻坚质木版,或勒石,或制铜版锌版及玻璃版,均佳。

四发愿文之程式

此种发愿文,应附书于经像之后。格式甚多,不胜具述。今略举六例如下:【一】写经

某年月日,弟子某敬写某经若干部。以此功德,愿我震旦国中以及世界各国,风调雨顺,物阜时雍。灾难消除,十戈永息。共沐佛化,同证菩提【祝愿辞尽可随意活变,此特备一格式而已】。【二】画像

某年月日,弟子某敬舍微资,请画师某恭画某佛某菩萨像若干纸。愿我身体安康,资生具足,现世永离衰恼,临终往生西方。并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度迷津,齐成佛道。【三】刻经

某年月日,某居士【或其他相宜之名称】几旬生辰。弟子某某等咸以戚好,窃援昔人写经祝寿之例,敬刻某经,井印送若干部,以广弘愿,亦祈难老。伏唯三宝证知。【四】印经

某年月日,第几男某诞生。弟子某敬施资印送某经若干几部,以结法缘。并愿法界无子众生,皆得诞生福德智慧之男,绍隆家业;弘宣佛法,普利有情,绵延相承,尽未来际。【五】刻像

某年月日,弟子某某等,舍资合刊某佛像或某菩萨像,并印送若干纸。惟愿吾等罪障消除,福慧增长。早证念佛三昧,共生极乐莲邦。普度众生,同圆种智。【六】印像

某年月日,弟子某敬施资印送某佛像【或某菩萨像】若干纸。伏愿仗此功德,为母某氏【若为他人者,可随改他名称】忏某罪某罪。诸如此罪,愿悉消除,或不可除,愿皆代受:令现前病苦速得安痊;若大限难逃,竟登安养,仰乞三宝,证明摄受。

如欲广览愿义格式者,可请阅《录峰宗论》。此朽系扬州尔乡砖桥法藏寺刻版,价两元。上海有正书局及上海北泥城桥北京路佛经流通处、北京卧佛寺佛经流通处,以及他处著名之佛经流通处,皆有寄售,价约二元左右。此书首卷全载愿文,如能熟读此愿文,不仪能通愿文之格式,并能贯通佛法之精义。奉劝有志之,其毋忘焉。又发愿虽为自己之事,必须附以普及众生等语,如是则愿力普遍功德更大矣!

五写时画时之注意

写经画像之时,宜断荤洒,沐浴,着净衣,拂拭几案,焚香礼佛,然后落笔。如是乃能获胜功德得大利益。

故印光法师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又《印光法师文钞》中,有竭诚方获实益论,言此事最为详明。宜请阅之。《印光法师文钞》,系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增广本.各埠分局皆有,可就近请之。

六结论

观以上所说,写画刻印佛经佛像,有如是等胜妙作用,及如是等种种应用方法,以是吾人应随时随力,依此方法,欢喜奉行。

其家境富裕者,可以任刊刻经像等事;即资用不充者,亦可自己抄写映画。及量己力所及,请已经印就之经像等,转施他人,以结善缘而增福德。虽施经一部、施像一纸,倘出以至诚恳切之心,其功德亦无量也。

又无论男女老幼得见此文,而能欢喜踊跃出至诚心广大心,随时随处向人宣说流布佛经庄严佛像。如上所述,种种消灾救难种福获益之事,开导大众,不厌不倦;虽遇无知谤阻,不校不馁。此一团宏扬大法之真诚,如纯粹之黄金然——愈经烈火锻炼,光彩愈焕发。精诚所至,天地鬼神皆将感格;何况无知之人,天良同具,而终无感化之机乎!又乐成人美,奖人为善之道,尽人可行。不论何时何处,随见随闻。有人偶尔发心作宏法功德,不问已作现作将作,一一出吾欢喜赞叹之语,以温慰之策进之。使当人向善之心愈坚壮,余人恭善之心咸热烈。此不费分文之无上功德,尽人可为。

此《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传达之处,无论见者闻者,皆得方便为之。彼盛倡手无斧柯,为之奈何之说者——乃自暴自弃自误误人之言也。如来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此稀有之福德舌相,实从万劫千生赞叹随喜之功德中来。

至诚宏法之人,随时随处迎机利导,方便善巧。勤作赞叹随喜功德之人,善于运用其广长舌相。谁谓不可以此胜妙功德,革除众生罪业之相,而获福无浅哉!?惜福习劳持戒自尊——养正院开学讲稿

弘一法师

养正院从开办以来有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是因为在瑞金法师的主办及各位法师的爱护之下,所以才有这样好的声誉。

我这次到厦门来,参观养正院,心里非常地欢喜。各方面布置得都很完美,就是地下也很干净。在其他的地方是少有看到的。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承本院诸位特写一封公函,各人都签了名,慰问我的病状;并且又承大家念佛七天,代为忏悔;诸如等事,真使我非常的感激!

我再过几个月,要到鼓浪屿日光岩方便闭关。其期限,大概要有几年。因有这很长久的相隔,所以这次我自己发心愿与诸位见面谈叙谈叙,以为纪念。

今天所要跟诸位谈的,约有四项:

一、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掉。诸位要晓得:在末法时代,人的福气,甚为微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受既尽,那就要受莫大的痛苦,那是所谓“乐极生悲”了。我记得从前做小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请人写了一幅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挂在大厅抱柱上;其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才,缘惜福”以后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久而久之即念熟了,一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皆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都不敢把它糟掉;而且我的母亲也常常教我,对于身上所穿的衣服,时时当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们恐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因而短命故。

诸位要晓得,当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六岁时我练习写字,对于写字的纸,都是乱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当时我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形,就正颜厉色的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的父亲在世,莫说这样大的整纸不肯糟蹋,贵贱是连一寸许的纸条,也不敢随便丢掉啊!”这是一种惜福的表现。我小的时候,因受了这样家庭教育影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由小而大,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仍旧有这样的习惯。且我身上所穿的衣服而论,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的时候,有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诸位如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看看我的绵被面子,还是未出家已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纵有破坏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及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也有五六年换一次的。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约都是在家时或初出家后所制的。

从前也常有人送给我好的衣物,但我大半都转送给他人。何以故?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对于好的衣或物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当生病之时可以吃一些好的食物,除此以外不敢随便乱买好东西吃。

惜福的事情,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且如当代净土宗的大德——印光老法师,有人送给他的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都送到观宗寺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这样好的补品呢?”他说:“我底福气甚薄,不堪消受故。”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的性情刚直,是不顾人情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很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的时候,和他一齐坐在桌上吃饭。这位居士先丢饭碗的,碗里就落剩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印光法师当时就不客气地大声呵斥说:“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么?你要赶紧将他吃光。”

诸位!以上我所说的话,都要句句牢记。要晓得:我们纵然有十分福气,只享受二三分就好了;所馀的福,何妨留到后来享受;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皆布施与一切象生共同享受,那就更好的了。

二、习劳 “习”者练习,“劳”者劳动。关于习劳之事,我来讲讲:诸位请看我们的身体,上有两只手,下有两只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它去劳动,对于身体,反而不好。换一句话说:若常常劳动,那身体必定会很康健了。要晓得劳动这件事,是人类本分上所应做的;不唯我等寻常的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就是一直到佛的地位,也是要常做劳动的事的。现在我且讲讲:所谓佛者,即是释迦牟尼佛,以下所说的几件事情皆出于经律之中。当初佛在世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在平常人想起来,以为佛在界时亦同在所谓方丈和尚的样子,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佛自己决不会做甚么劳动的事情。但是不然,怎样讲呢?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甚清洁,佛随时就拿扫帚来扫地,于是许多的大弟子,看到佛既亲身扫地,也就过来帮扫,一时就扫得十分清洁。扫了之后,佛即到讲堂里说法,说:“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云云”。

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酒醉了的弟子,已不省人事;于是佛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走到井边,佛自己用桶汲水,即叫阿难洗灌。又有一天,佛看到门前的木头横楣坏了,自己就去修补。又有一次,佛看见有一个弟子有病,没有人照应。佛问:“你既有病,为什么没有人照应你呢?”那个病弟子说:“因为从前人家有病,我不会发心照应人家,现在我有病,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既没有人照应你,那末,我来照应你。”于是就将病弟子身上大小便等种种污秽,都洗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同他将床铺理好,然后才扶病弟子上床睡下。佛并不像现在的人,各事都要人做;佛,他是手动的,而不是单靠嘴动的。我再说一椿事情给大家听,如《弥陀经》中所载的一位大弟子阿【上少下兔】楼陀。他因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而佛就亲身替他裁衣服,并命其他的弟子帮忙做;又有一次,佛见一老年比丘,眼睛花了,欲穿针缝衣,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人能替我穿针么?”佛即立刻答应,说:“我代你穿。”

以上所举之例,虽仅数则,可见佛是常常做劳动事的,毫无疑意了。我盼望诸位,也须依佛的模范,常常练习做些劳动的事才好。

三、持戒 持戒二字,大家知道。我们想欲来生再做人的话,最低限度也要能持五戒。现在挂名受戒的人很多,对于能持五戒的人有多少呢?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犯起罪来,比较不受戒人所应得之罪,更加一倍大哩!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如现在普通一班传戒的情形,我也不忍说了!最好随自己的力量而受,万万不可敷衍了事,自寻苦恼。戒中最重要的,就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最足惹外人的讥嫌。至于吃烟的事,在律中虽无明制,但是在我国习惯上看上,也是甚受讥嫌的。

四、自尊 “尊”者尊重。自尊者,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平常人都欢喜望他人尊重自己,而不知自己尊重自己。但是我们想欲他人尊重,必须先自尊重。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做一个很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欲做一个清净高僧,就拿《高僧传》来看,他怎样行的,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欲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之心。但自尊与贡高是截然不同的,贡高的心,就是人家胜过他,反而谓人家不如他。而自尊之心,是尊重自己,并没有看不起他人的意思。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小和尚;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呢?那就糟了,那就随随便便,自暴自弃,永远地堕落下去了!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要高。

我还有一句话要向大家说:我们现在依佛出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的尊贵。就剃发披袈裟的形式而论,可以算是人天师表。例如国王及诸天人来礼拜我等之时,皆可端坐直受。你们还知道这个道理吗?你们自今以后岂可不尊重自己吗?

以上四项已讲完了,不久我要闭关,不能和诸位时常在一块儿谈话这是很抱憾的一回事!然而,我还想以后在关内讲律,大概每星期讲三四次。大家在例假中,也不妨去听听。今天和诸位见面,我非常欢喜。但我所讲的四项,希望诸位牢记在心,以作永久之纪念。

讲的时间很久,不免有费大家的精神,请原谅!

自恣法略例

行法次第——

预白 于自恣日小食时,维那打静二下自言:大德僧听,今黑月一日众僧和合,某时某处自恣。打静二下。

众具 堂中庄严,应先期为之。自恣日晨,应具净水香汤鲜花手巾及筹。并预觅干软草,长二尺许,剪已束之,人别一握,以备展坐。

敷座席 准余法事,床席两通。独此自恣,唯局席地。若有沙弥者,亦有同行别行二法。今例约无沙弥。

鸣钟集僧 应长打百二十下。众集堂外,同说闻钟偈云:降伏魔怨力,除结尽无余,露地击犍槌,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入堂恭摄 说偈已入堂。烧香礼佛已,互跪合掌,同说偈云:持戒清净如满月,身口皎洁无瑕秽,大众和合无违诤,尔乃可得同自恣。说已,各依位随次而坐。

盥掌浴筹 维那行事时,令年少比丘数人助之。维那先取净水及香汤洗手已,取筹浴之,亦浴打静槌柄。浴已,合众同说偈云:罗汉圣僧集,凡夫众和合,香汤浴净筹,自恣度众生。维那复座。

行众汤水 次令年少比丘二人,持净水器及手巾,自上座起次第行之。各以水盥掌,取巾拭净,各说偈曰:

八功德水净诸尘,盥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禁戒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

次行香汤如前,各说偈曰:

香水熏沐澡诸垢,法身具足五分充。

般若圆照解脱满,群生同会法界融。

打静唱告 维那取筹至打静处互跪。左手捉筹,右手打静二下,告云:大德僧听,众中说小,小者收护【三说】。又打静一下,告云:大德僧听,外有清净大沙门入【三说】。又打静一下,告云:大德僧听,此众小者已收护,外清净大沙门已入。内外寂静,无诸难事,堪可行筹,广作自恣。我比丘某甲,为僧行筹,作自恣事。僧当一心,念作自恣。愿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三说已,复云】。并受嘱授人筹,打静一下。

行筹自数 维那行筹时,令一年少比丘助之。复令一人收筹。行筹时,自上座起,维那互跪授之。上座互跪合掌,说偈云:金刚无碍解脱筹,难得难遇如今果。我今顶戴欢喜受,一切众生亦如是。说时受取,两手擎而顶戴之。次收筹者亦自上座起。同前威仪,说偈云:具足清净受此筹,具足清净还此筹。坚固喜舍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说已即还筹。收筹已,互跪授与上座,便数知之。次维那至上座前,互跪取数时,上座当告云:僧有若干。维那即起,至打静处互跪。打静一下,自云:

大德僧听,此一住处一自恣,大僧若干,各于佛法中清净出家。上顺佛教,中报四恩,下为含识。各诵经中清净妙偈。打静二下,大众同声说偈云:清净如满月,清净得自恣,身口业清净,尔乃应自恣。维那复座。散洒供养 年少比丘持净水,于僧前左右洒之。次洒香汤及散花。后以水花合着一盘,却行布散。初散花时同说偈云:

散华庄严净光明,庄严宝华以为帐。

散众宝华遍十方,供养一切诸如来。

散花已,维那打静二下。梵呗者唱云: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梵呗时,却行散花水。呗竟,年少比丘互跪佛前,烧香炉中。维那打静一下,自云:行香说偈。大众同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十方。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维那打静二下复座。

灵芝云:说清净妙偈已,即须梵呗、散洒花水、亦须供养。今准《尼钞》先散洒乃梵呗也。说戒法亦同。

差五德 羯磨师即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自言:

僧集否?维那互跪合掌答云:僧已集。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问言:和合否?答云:和合。同前未受具戒者出。答云:此众无未受具戒者。

同前不来诸比丘说欲。若有说欲者,应互跪合掌云:大德僧听,比丘某甲,我受彼欲自恣。彼如法僧事,与欲自恣【一说】。维那互跪合掌云:说欲已。若其他羯磨时,说欲者应云: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问言:僧今何合何所作为?

维那互跪合掌答云:自恣羯磨。同前众中谁能为僧作五德自恣人?五德二人互跪、合掌各答云:某甲能。羯磨师打静一下。次又二下,乃唱白辞: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一下。次又一下,乃作羯磨: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次又一下,乃诵下文: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静二下复座。

五德白和 两五德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一人白言: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二下复座。行草 五德白和已,令年少比丘次第行之。先至上座前,互跪授已,乃至下座,各取草已,于所坐席外地上敷之。

五德唱告 行草及各敷布已,两五德乃从座起,至上座前,互跪合掌云:一切僧就草座,偏祖右肩,互跪合掌,如法自态。告已,五德立起。大众即离本座处,坐于草上。俟后正对五德自恣时,方乃互跪合掌也。

正行自恣 第一五德至第一上座前互跪合掌。此时,第二五德应在第二上座前立。第一上座见第一五德来,即从草座起,互跪合掌云:

大德一心念众僧乃至当如法忏悔【三说】。

第一上座复本座。第一五德复至第三上座前立。第二五德于第二上座前互跪合掌,第二上座亦互跪合掌对说。如是展转乃至下座。其两

五德自恣,各至本座处应行之。不得待僧竟。说讫告众 众僧既自恣已,两五德至上座前,互跪合掌告云:僧一心自恣竟。两五德后座。

灵芝云:五德归位已,咒愿何向。然后梵呗,说自庆偈,三归礼散。

祝赞回向及梵呗 维那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白云:上来行法所有功德,奉祝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真宰、土地灵聪,各轸威神,安神护法。今xxx圣化无穷。文武官僚,长居禄位。师僧父母、善恶知识、十方信施、法界众生,承此善根,俱登彼岸。打静二下退座。梵呗者唱云:

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

自庆礼散 大众皆互跪合掌,同声说自庆偈云:诸佛出世第一快,闻法奉行安隐快。

大众和合寂灭快,众生离苦安乐快。

次大众至佛前作礼,说三归偈云: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大众退散。

以上所集略例数种,匆促属稿,未暇详审。又以老病缠绵,精神昏馈,其中文义,不免讹误脱略。俟后再为精密研审而修改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