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0:07:06

点击下载

作者:陈鸿雁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试读:

第一章 绪论

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了。学业、生活、劳动、交往、恋爱、就业、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让大学生们变得忧心忡忡。大学生自伤、自杀、违法犯罪事件频频发生。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充满焦虑和困惑,有时甚至让人难以承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和正确行为应对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就像一盏明灯,指引大学生的心灵找到一个正确的归宿。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一个关系到人类自身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人们很早就曾关注过它。早在公元2世纪,著名的罗马医生盖伦就给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状态。”这种观点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且符合人们生活中习惯性的经验和认识,所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入,大家越发意识到,若把人的健康仅仅视为有机体的安康,而不考虑或顾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其发展,显然是片面的、有缺陷的和不完整的。人的发展应该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有机和谐的统一,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心理上一种持续、积极、有效率的状态。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它的定义和内涵,提出过许多观点和看法。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心理健康,主要以促进人心理调节、开发心理潜能为目标,使人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有效地服务社会。(2)狭义的心理健康则以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为主要目的。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社会关系和谐。二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与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依据,目前理论界尚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主要是因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像生理健康标准那样,可以非常具体、精确和绝对。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人们通常只是用“常态”或者“病态”、“正常”或者“异常”来表示。大家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识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经验的增多还在不断深入发展。此外,不同个体所经历的事物和活动不尽相同,即便类似或相同,但在积极反应上仍存在个体间的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心理健康标准很难做到绝对和统一。即便如此,许多专家、学者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和认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学者坎布斯(A. W. 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即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链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我国有学者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七条:(1)能保持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心理健康标准,我们只能把它视为一个人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因为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健康心理的表现,不能离开个人所处的具体时代、文化背景及经验、价值观、年龄、情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况且,心理健康与略低于一般水平乃至轻微的心理病态之间并没有鲜明的分界。如果不注意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水平将会下降,并有可能会出现心理病态,产生病态心理甚至变成心理障碍者。一个人目前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但不能说这就是心理健康的最佳水平,只有通过努力,不断调节调整自己,才会使心理健康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三、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7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逐渐兴起,为心理卫生运动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社会背景。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比奈尔(P. Pinel)医生对全人类的“自由与和平”充满希望。在他工作过的两所精神病院里,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改革的气魄,毅然给住院精神病人解除了束缚他们躯体的锁链,并且努力为他们提供清洁的房间、良好的食物和仁慈的护理。这一创举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因为在此之前,精神病人一直遭受着锁链的折磨和非人的待遇。法国政府对比奈尔的改革十分重视,并予以支持,促使一些精神病院的治疗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比奈尔的名声也因此而传遍欧洲,他被公认为是心理卫生的倡导者。

另一个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人比尔斯(C. W. Beers)。比尔斯生于1876年,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毕业后,到纽约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比尔斯的哥哥患有癫痫病,他目睹其兄病情发作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泡沫的可怕情景,担心这种病会遗传到自己身上,于是终日惶恐不安。24岁时,比尔斯因精神失常从四楼跳下,自杀未遂,结果被送入精神病院。精神病院的三年痛苦经历使比尔斯亲身体验到精神病患者的苦闷和所受到的虐待,亲眼目睹了癫痫一系列精神病人惨遭折磨和不被公正对待的事件。病愈出院后,比尔斯立志为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而努力。

1907年,他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取名为《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在这本书中,他用生动的笔墨,历数了当时精神病院的冷酷和落后,详细记述了自己的病情、治疗和康复经过,并且向世人发出改善精神病者待遇的强烈呼声。此书第二年3月问世之后,得到心理学大师詹姆斯(W. James)的赞赏和著名精神病学家迈耶(A. Meyer)的支持。比尔斯得到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后,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1909年2月,在纽约又成立了比尔斯任顾问的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年,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心理卫生运动逐步在美国形成一股热潮。

在美国心理卫生活动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各自的心理卫生组织。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同时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组织——“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这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我国于1936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并提出了明确的主张和宗旨,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心理卫生工作未能持续发展。直到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再次成立,同年9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了首届代表大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我国心理卫生运动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四、心理健康状况与常见问题(一)心理健康状况

作为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生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如果仅仅从躯体疾患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是经过中学及高考的多次体检合格后进入高校的,患严重躯体疾病的确实不多。但这种现象往往掩盖了部分同学心理健康状态不良的事实。若仔细观察和深入调查,实际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据江苏、江西、山东、上海等地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王登峰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约占30%~40%,其中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

2009年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对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等6所院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17%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是四个困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其中约有23%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约有30%感觉学习就业压力很大,近35%存在情感困惑,有14%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有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这些调研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出现心理疾患的比例仍然相当高,有些甚至还比较严重,而且已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近几年有关资料表明: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13万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20%的大学生有心理疾患,在高等院校退学、休学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占总数的40%~70%,其中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据北京市16所大学调查,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学生总数的37.9%,因患心理疾病被迫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位于病退率之首。近几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人数及其在休学退学总人数中的比例,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也说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适应不良。

环境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对新的校园生活及环境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多出现在一年级新生时期。一方面,很多学生第一次远离家门,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面对一个生疏但又关系密切的群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需要自己动手去处理,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一方面,高校学习内容、特点和方法与中学有较大差别,有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仍习惯于中学时的做法,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这让一些学生无所适从、被动应付、苦恼、怀疑,甚至否定自我,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困扰;再者,由于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地域文化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这些都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压力。(2)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入学时就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感觉课程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对各种考试感到恐惧和焦虑,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并自我否定学习和效果等。有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没实际用处,将来没发展,对学习缺乏信心的,并总是沉浸在没有选对专业的懊悔之中;有的学生则感到学习竞争压力大,出现心理紧张、焦虑、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害怕自己不能顺利毕业,整日忧心忡忡;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目标和动力,厌学心理严重;有的学习勤奋努力,但苦恼于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有的学生因长期摆脱不掉这种心理困扰,被迫休学退学,提前中断自己的大学生活。(3)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个体适应社会、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人说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独立地进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尝试与各种人交往,努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估,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但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与人之间个性、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经验及行为方式等都不相同,只有双方相互悦纳,讲究交往的技巧、艺术,相互间才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少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的锻炼,或者性格内向、孤僻,或者语言、行为怪异,或者曾经有过失败的交往经历,这些学生可能常常会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等交往障碍,产生孤独自闭,害怕交往的恐惧心理。(4)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性生理发育成熟,另一方面在没有了中学时的升学压力后,开始关注和敏感于两性问题。伴随性心理发展成熟的过程,引发出不少这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受到高年级男生或同班男生的约会邀请,因不知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有的同学为了填补单调学习生活上的空虚而通过与异性交往寻求精神慰藉;有的则深陷恋爱不能自拔,迷失方向;有的因失恋而沮丧,精神萎靡;有的看到同伴交友而自惭形秽;有的陷入单相思或多角恋爱而不能自制等。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性心理问题,如因手淫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沉溺于性幻想,出现个别性变态行为如恋物癖、窥淫癖、裸露癖等。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领域。(5)与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愈加激烈,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例如,大学生都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但事实并非是事遂人愿;有的学生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或不会主动地向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荐;有的因对择业中的消极社会现象愤激而有意逃避现实,丧失理性应对和择业时机;有的面对五花八门的人才招聘,不知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该如何选择而感到无所适从。与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在毕业生中更为突出。(6)与自我发展和人格发展有关的心理问题。

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和期望,使大学生努力认识和寻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高度关注自身的人格发展,努力形成完美的人格。这是促进自我发展和走向心理成熟的内在动力。不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会顾此失彼或放大“自我”劣势,在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中与现实发生冲突,在人格塑造发展中,会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如过分追求完美,期待值太高,非理性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不高自卑、怯懦、孤僻、敏感、多疑、焦虑、敌视等心理缺陷。这些自我和人格发展中的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冲突和问题。(7)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的精神障碍,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确实有异常心理表现,甚至可能表现得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自知力,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但一般社会适应能力保持正常或影响不大,生活能自理,对自己的不适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动求治。患者病前有一定素质与人格基础,疾病与工作学习负担过重或与精神应激因素有关,在大学生中较为常见。典型的神经症有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病(癔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等。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学不了解神经症的诊断有严格的标准而盲目对号入座,也常常引发其他各种心理问题。五、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健康缘于个体生理、心理、环境与社会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概括为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母体怀孕期间的营养、情绪、服药等以及分娩过程中出现的早产、产伤、难产窒息等异常情况。

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风发作、性情怪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

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而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紊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母亲在怀孕时营养缺乏、情绪不稳定、身体状况不佳以及具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都会对后代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但是要知道李白同辛弃疾、陶渊明等人一样,都因为酗酒造成其后代愚钝无能,以致有陶渊明的感慨:“盖源于杯中物贻害也”。(二)环境因素

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适应不良引起的。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社会刺激给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1)社会文化因素。

我们处在东西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一些学生常感到矛盾、紧张、彷徨、空虚、疑虑、压抑和无所适从。这种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给心理素质发展带来不良影响。(2)大众传媒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手段日益先进和多样,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广泛存在,信息容量和传播速度急速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心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很多不良因素会给思想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3)市场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为大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平等竞争提供可能和契机,另一方面又给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竞争还会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压力下,有些学生可能会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去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有的缺乏自信,意志薄弱,不敢面对现实,因此产生各种消极心理。(4)教育指导思想偏差的因素。

很长一段时期,相当多的人片面理解健康的含义,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地位及重要性。学校教育受此影响也过分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重视生理平衡而忽略心理稳定,导致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放松和形式化,教育内容的空洞和方法上的不当,都会给心理素质的养成带来不良影响。(5)心理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因素。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学校没有注意优化学生主体心理过程要素,缺乏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机制的完善,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调控机制。学生因得不到有益的指导、培养、训练及环境塑造,优良人格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影响。(6)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我们步入社会前,很大程度上要受家庭环境、父母言谈举止及其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同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产生的结果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不良环境影响,极易养成子女不良的性格、心理及行为。(7)校园内部影响因素。

进入大学之后,环境和角色的改变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繁杂多变,有些学生因不能较快熟悉和适应这种新的学习生活,会倍感紧张和焦虑。新生第一次远离家门,没有了父母的呵护,爱的缺失、情感的失落,会产生持久而强烈的思家心理。大学教育过程过分突出智育,往往淡化学生适应集体生活、主动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教育,影响学生正常的社会化发展。校园内种类多样的认证考试,用人单位越来越看中就业者的文凭、证书和学历,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极大。不健康的校园文化,会使大学生精神颓废而变得毫无朝气。(三)主观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兼得的选择,这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往往给人以挫折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仅使内心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之间发生冲突,极大地消耗心理能量,也会使心理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而影响心理健康。(2)自我评价不客观。

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发生飞跃,但客观上其心理并未发展成熟。思维中的形象成分仍在起作用,容易出现表面化和片面化,自我认识不全面,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自我评价易受情感波动的影响。自我评价消极混乱,既不利于提高心理素质,又影响自己融入群体和与他人交往。(3)心理承受能力低。

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但由于时代和环境影响,许多学生感情比较脆弱,娇气十足,爱虚荣,喜赞扬,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锻炼,经不起挫折。遇到考试失败、犯错误受批评、同学关系紧张时,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绝路。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低,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4)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有些同学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当受到刺激或情感受到激发时,往往不能冷静、及时地用理智正确调节自己的心态。相反,受情绪的作用,还会随意放任感情,行为冲动,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5)性心理成熟。

大学生的性生理已基本成熟,性心理也有很大变化,渴望接近异性。但由于经验不足,又缺乏理性,对性爱意识、欲望表露的盲目性和欠严肃性,容易使他们陷入低级情感无法自拔,导致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甚至行为异常。热恋双方情感一时难以自控时,还会发生冲动和越轨行为,但事后又出现悔恨、焦虑、恐惧的心理情感。当爱情与毕业就业形成两难选择时,男女双方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失调,严重时会因失恋出现极度的情绪低落。(6)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因素,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人格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

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趋于成熟的阶段。在经历人生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后,其身高、体重有很大增长,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灵敏性等机能素质明显增强,骨化逐渐完成,身体形态趋于稳定,进入生长稳定期。除身体外形和身体机能变化外,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结构与功能基本成熟。比如脑重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脑的功能更为发达和完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显著提高;肺活量接近成人最大值,心跳、血压渐趋稳定,并保持在成人水平;内分泌腺发育成熟,腺体功能正常;性生理发育成熟等。

总的来说,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的成熟并非完全取决于其生理成熟的水平,而更多是受到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生活时间的广度和深度。就心理发展的整体来看,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显著地表现在矛盾的心理特点方面。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1)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

随着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大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思维训练越来越复杂,抽象思维能力也获得迅速发展,并逐渐占据思维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喜欢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论证,对事物因果规律有浓厚的探讨兴趣,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增强,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与创造性有长足发展。不过,抽象思维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的发展也不平衡,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认识,还易出现简单、主观、片面、想当然、脱离实际或固执偏激的倾向。(2)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随着对大学生活逐步熟悉、适应和深入展开,参与社会交往和联系增多,社会性需要增强,情感也日益丰富、强烈、发展、完善。在情感日渐丰富的同时,对情绪控制的能力也在不断由弱变强。不过,无论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还是从青春期情绪丰富而不稳定特点的角度,在受到内在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强烈刺激之下,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少学生可能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也可能从冷漠突然转变为狂热,情绪的两极性表现比较突出和明显。(3)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来实现的。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一致,通常借助于他人、社会评价认识自己,但又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评价,这种认识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根据自身、周围环境及社会现实,会正确认识自己,恰当为自己定位,给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做精心设计和准备,并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努力,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会明显增强。但由于自身社会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不足,许多学生在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中会面临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主观自我和社会自我之间、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成就期望与现实落差之间、强烈的独立意识与难以摆脱的依附心理之间、自尊与他尊之间、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等的矛盾。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过度自我接受或过度自我拒绝,在自我体验方面过强自尊心或过强自卑感,在自我意向方面“自我中心主义”、过分独立、过分依赖、不当从众等,也都反映出大学生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特点。(4)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随着社会知识经验的增多,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开始自觉设计人生道路,确立奋斗目标和根据目标确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表明大学生的意志发展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意志发展水平不平衡、不稳定。一般来说,意志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品质发展水平较高,但果断性和自制性品质发展相对缓慢一些,这主要表现在处理关键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有时优柔寡断,动摇不定,有时草率武断,盲目从众。大学生的意志水平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种活动,心境的好坏也会使意志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5)人格发展基本成熟,但不完善。

人格由气质、性格等诸因素构成,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及社会适应状况。它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大学生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发展中有成熟积极的一面,能正确认识自我,智能结构健全合理,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富有事业心,具有一定创造性和竞争意识,情感饱满适度等。也有缺陷或不完善的一面,自卑、懒惰、粗心、鲁莽、急躁、悲观、孤僻、多疑、抑郁、狭隘、冷漠、被动、骄傲、虚荣、焦虑、自我中心、敌对、冲动、脆弱、适应性差等。良好的人格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优化、完善来实现的。

此外,当处在不同年级或阶段时,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心理上也应随这种阶段性进行调适。(1)入学适应阶段。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从中学到大学生活上一系列急剧的转折,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方法发生变化,原有的心理结构被打乱,心理定势被破坏,这使得不少同学心理上感到陌生而且一时难以适应。这是入学后最先遇到的心理困难期。不过,大多数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后便能逐步适应,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出现适应困难,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2)稳定发展阶段。

这是全面成长和深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逐渐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理智,不再单纯和盲目。绝大部分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专心于自己的专业和学业,注重各方面技能的学习,重视对社会实践的参与,渴望自己全面发展和取得优异成绩,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及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但学习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烦恼,繁重的学业,过度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常给心理上带来矛盾、苦恼、彷徨、困惑、犹豫和烦躁不安。这个阶段,也是思想、学习、生活发展开始走向分化的阶段。(3)准备就业阶段。

这是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大学生将面临又一次环境变迁,角色变化,心理再起波澜。一方面,将要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对大学生活产生很深的情感依恋。另一方面,向往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自信。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和竞争激烈的就业现实,又使我们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焦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找到如意的工作,能否适应今后的工作。有的学生要准备考研,有的还要处理与恋人的关系问题。这一时期,是心理最为复杂、负担最重、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意义(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1)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及其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包括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成长发展中的心理困惑与问题,什么是程度不同的各种心理障碍,懂得以及掌握维护自己心理健康、心理保健和自我调节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过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或不正确的认识,转而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增长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2)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之一。

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经验反复证明,一个人发展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还要看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即是否具有一个良好、健康、积极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知识是一门科学,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和艺术,大学生掌握它,既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提高,又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和谐、充实。(3)开发心理潜能,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限于维护心理健康及对现代社会生活和复杂人际关系等周围环境的一般性适应。其最终目标在于开发大学生多方面心理潜能,促进大学生认识机能、情感机能与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创造性,有效地改造周围的环境并有效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良好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学习、总结、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生活,通过自我塑造,形成更为独立、健全、完美的人格,走向更加成熟和成功。(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除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外,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能力、耐受挫折能力、自控自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品质。只有这样,在激烈复杂的社会竞争和变革面前,在种种人际关系的冲突、困难和挫折面前,才不至于严重心理失衡,丧失起码的生存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2)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实际出发、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成才欲望强,自我定位高,但社会阅历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较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尤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涉及我们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不断出现,各种环境日益复杂,学习、就业、竞争、情感、经济、责任等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很易产生。高等学校从关心爱护本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就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帮助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自我,实现心理转换和对环境的适应,促进潜能的充分发展。(3)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

大学期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尤其对这些环境与信息的态度和认识,对其观念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在成长过程中,现实生活会有许多地方与我们的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利益要求相冲突,因此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反过来影响我们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因此,心理状况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消除不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认知发展教育

认知发展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然后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挖掘和认识自身不良的认知,并学会对认知进行调整。例如,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学习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大学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积极的探索精神,并会自觉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二)情绪稳定教育

情绪稳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人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用有效手段,科学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情绪反映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两极波动,避免心理失衡。情绪失控是引发大学生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过激行为,都是因为不良情绪失控引起的。(三)意志力优化教育

意志力优化教育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和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调节激情,应对挫折刺激,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克服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不为偶发诱因所驱使,使意志具备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优良品质。(四)个性健全教育

个性健全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健康人格的标准及培养途径,在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正不良个性,并通过有意识训练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格。个性健全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和对个别学生的矫正性指导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全发展。(五)人际和谐教育

人际和谐教育在帮助学生把握人际关系基本知识和人际交往特点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艺术,学会在人群体中与人和睦相处,与教师、同学、家长、朋友、异性等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懂得尊重他人,悦纳他人,也悦纳自己,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六)积极适应教育

积极适应教育使学生能积极适应自身、环境、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节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和谐健康。心理适应涉及学校环境、学习、生活、交往、恋爱、自我心理认识和发展、竞争、择业等许多方面的内容,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适应外,还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适应水平。链接港台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香港地区各大学都设立了学生事务处或学生辅导处,对学生进行辅导工作的内容主要有心理辅导、学识辅导和就业辅导等。香港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中心的专职人员有10余人。该中心工作有两方面,一是矫正性服务,主要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与学习困难,二是预防或发展性工作,主要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潜能,并提高学生对成人社会的适应能力。该中心成立以来,每年为群体和个体开展心理辅导1.5万人次。台湾地区各大专院校至今都设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1957年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健康中心后,台湾大学(1964年)和政治大学(1965年)等学校也相继成立学生辅导中心。1976年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设置学生辅导委员会暨学生辅导中心实施要点》及《专科以上学校设置学生心理卫生中心实施要点》。1978年5月公布了《专科学校规程》,其中规定:“专科学校训导处分设生活辅导、课外活动、体育卫生三组,并特设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卫生中心,各组设组长、中心设主任一人,并分别设训导员、辅导员及组长、医师、护士若干人。”从行政制度上保证了大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一)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是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高校日益重视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不过,这些对于心理健康发展来说,还只是外因。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还要依靠学生自己,主动进行自我认识,积极接受辅导教育,自觉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二)协调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高校都要开展的一项工作,它不单单是某一高校、某个部门、某个人或社会某专门机构的事。各高校、各有关部门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及各具体机构、职能部门和个人协同努力,共同参与。(三)点面结合原则

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的水平是不同的,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或障碍,需要进行深入耐心的辅导和教育;有的可能是一时轻微的心理消极反应,只需进行简单及时的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最需要的是还是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做到点面结合,既重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保健技能的普及,又重点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和教育。(四)尊重与理解相结合原则

高校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对学生心身健康发展来说,无疑是正确、及时和必要的。但要坚持尊重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才会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进行交流和沟通,顺利开展好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也不能把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体。(五)积极培养和及早防范相结合原则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区别对待,坚持积极培养和及早防范相结合原则。大多数学生目前没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维护,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并进一步开发心理潜能,使大学生向更高层次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的重点是帮助他们克服不健康的心理,使其向良好积极的方向转化,适应现实生活。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这里分别概括说明其中重要的几种。(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合格人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并把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实现系统、全面、完整、高效率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及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素质。(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除了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外,还应渗透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各任课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智力开发和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各科教学的顺利开展。(3)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持续的教育影响的过程,仅靠有限的专门课堂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的渗透是不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广泛利用课外活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板报、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和途径。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它直接、具体,针对性强,保密性高,学生容易接近,解决问题效果好,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项不可替代的解决个别心理问题的经常性途径。(4)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现实的认识和反映。我们所处的环境,对心理状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内部环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又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四个层面,它们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等学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更要创设、优化校园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个性心理,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创造条件。(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知识传授法。

知识传授法是系统全面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能的一种方法。它有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家报告、观看影像资料、阅读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是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方法。(2)学科渗透法。

学科渗透法是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各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活动基本相同。高效率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心理上积极的配合与参与,各科教学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渗透其中,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3)活动训练法。

活动训练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一种方法。这种活动有很强的目的性,注重活动过程,讲究训练方法,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4)磨砺锻炼法。

磨砺锻炼法是学生在一定目标指引下,通过克服困难,进行意志上的努力,实现心理发展自我转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转变和自我意志努力基础之上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它对于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改变不良的个性,促进个性心理向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5)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借助于在心理发展中有成功经历的人为榜样,来影响教育学生,促使其向预定目标转变发展的一种方法。榜样必须真实、具体、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实际。教师要通过指点和引导,使学生对榜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同并自觉地进行学习和实践。(6)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面向学生个体,与个体单独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和探讨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答疑,解决心理疑难的一种方法。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直接为学生排忧解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参加咨询的教师要态度热情、诚恳,尊重理解学生,为学生的隐私保密,并采用灵活的教育引导方法和措施,平等与学生沟通。(7)环境优化法。

环境优化法是通过对现有高校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合理优化改造,最大限度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的一种方法。高校是学生学习、工作、劳动、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校园自然环境,还要创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风、班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人际关系等精神氛围的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心灵体验快乐大转盘规则:(1)指头含义:出1个指头,代表自己想与对方见面的方式是“点头”;出2个指头,代表自己想与对方见面的方式是“握手”;出3个指头,代表自己想与对方见面的方式是“握手的同时,自然地拍拍对方的肩膀”;出4个指头,代表自己想与对方见面的方式是“拥抱”。(2)手势选择的标准:若双方手势不一致,以小的为准,即一方若出3个手指,另一方出2个手指,则双方完成两个手指的见面礼。步骤:(1)转圈:所有成员分成两组,手拉手拉成两个圆圈,两个圈套起来,然后转过身来双手扶住右边同学的肩膀,当指导者喊“转”时,双手放下里边的同学按顺时针走,外边的同学按逆时针走。(2)打手势:当指导者喊“停”时,面带微笑看着迎面走过来的人,当两个人相视时,每人都同时向对方打出一个代表自己希望与对方以何种见面方式相见的手势。(3)身体行动:根据最后手指数对应的含义,做出相应的动作。(4)交流讨论:游戏结束后,参与者分组讨论自己见面前后的感受,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流。心理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经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

测试题:1. 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 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 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 经常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5. 学习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 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

什么。( )7. 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 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 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 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 老师讲课,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 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 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 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 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 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 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 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 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 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21. 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22. 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23. 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24. 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25. 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26. 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27. 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28. 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 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

端注意。( )30. 担心是否锁门和东西忘记拿,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

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31. 站在沟边、楼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掉下去的感觉。( )32. 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生怕自己也身患相同的病。( )33. 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

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 )34. 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 一旦与异性往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 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 怀疑自己患了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38. 有依赖止痛或镇静药的习惯。( )39. 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 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

测评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评价参考:1. 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2. 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可以找老师

或同学聊聊,心情应保持愉快、乐观。3. 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

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4. 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

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5. 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

疗。思考题1.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2. 根据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3.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思考如何塑造自己的综合素质来提高竞争

能力?

第二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

古希腊一座神庙前的石碑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经典名言,它被很多人所熟知,又被很多人所忽略。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了解自我意识的涵义及其在个体生活学习中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特点

一、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在西方心理学中,自我意识(self-concept)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术语,一般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与评价,是个体对自己多方面感知的总和。自我意识是由一系列态度和信念及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把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情感、思想组织起来,贯穿于其经验与行为的各个方面。

自我意识是多维、有层次和有组织的,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沙维逊(Shavelson et al,1976)等人曾经提出一个有影响的自我意识组织的层次模型。最上层的是一般的自我意识,次一级别的是较具体的自我意识,包括学科自我意识、社会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意识和生理自我意识。每种次级自我意识还包括更具体的下层自我意识。还有人把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actual 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现实自我是个体对现实生活中实在存在的自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对想象中的理想化的自我的认识,如有的人会想象自己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或著名影星,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对理想自我的情感体验。有的人会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混淆起来,表现为过于自负、自以为是等。如果个体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别太大,而个体又无法改变这种矛盾,就可能出现心理障碍。镜中自我是指从别人眼中反照出来的自我形象,即在个体眼中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镜中自我也可能与前两种自我不一致甚至矛盾,个体必须想办法将这三者协调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

自我意识也可以从知、情、意三方面理解,分别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谓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人的自我评价尽管是发展变化的,但毕竟是个体在一定时刻对自身作自我感觉、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结果,集中体现自我认知的一般状况和发展水平。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体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同其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自我体验可以表现为自尊、自信、自卑、自豪感、自我效能感、成就体验等。自我体验的好坏直接与个体的自我评价状况相关,自我体验又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方向和力度。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等。自我调控的实现受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制约,自我调控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趋势,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控充分展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程度。

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充分协调发展对其社会实践生活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面对外部生存环境的种种自然与社会因素,个体除了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这些外部客观影响进行主观选择。例如,同样是观看一部电影,有的人注意学习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品质,有的人只知道羡慕主人公的良好际遇。可见自我意识的发展对每个人来说存在很大不同。个体自我意识越强,越有可能更多地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某些优势并矫正自己所存在的人格弱点,更好地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心理自我充分发展、产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自我的最终形成要经过整个青少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才得以最后完成。正如艾里克森指出的,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自我意识混乱,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自我同一性就是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才能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想法。自我意识混乱是指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适当的自我态度,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从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据美国资料显示,在一批12岁至22岁的青少年中,经历了严重的内外冲突的占21%,狂热但无病态地进入成年的占35%,二者相加达56%,超过被调查者人数的一半。

大学时期是个体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由于大学生活与以往生活学习方式的巨大差异,由于青年期的来临所带来的生理走向成熟,由于离家求学导致的社会人际关系范围的扩大,大学生开始越来越注意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发展的模式。这一时期的个体怀着复杂的心情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喜欢自我分析、自我对话、自我评价并产生很多丰富多彩的自我想象;对理想自我充满憧憬、期待与恐慌。有的人由于过分关注自己思想导致重新出现儿童阶段才有的社会认知的“自我中心状态”,往往只从本位或自我欲望去看事和行事。由于不能从他人或社会角度去分析问题,他们在进行某种社会行为时,也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他人对此的真正态度,不能意识到或了解社会规范对此行为的评价。2006年2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的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从刘海洋伤熊行为可以看出,他虽然已处于青年晚期,却仍然没有学会从社会的角度思考评判自己的行为,以致无法约束自己。其伤熊行为反映出他在社会认知上仍然没有超越儿童时期的“自我中心状态”,其心理水平与社会角色极不一致。其他的一些犯罪与自杀行为也都或多或少与个体这一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有关。能否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教育是个体最终能否成熟发展、顺利走入社会的重要标志。三、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从童年期就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大学校园这种特殊的环境与以往中学的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别。大学是十分强调独立、注重自我确立的地方,许多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生活,有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同时,由于处于独特的社会层次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思想与观点同社会上一般人有许多差异。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加上以往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与情绪调节训练,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一)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认识的全面性。

生活在宽松自由的大学校园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使得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认识更加全面。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涉及面相当广泛,包括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等各种维度。(2)自我认识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上“自我”的产生就意味着主体对客观环境与他人的分离和独立。个体自我评价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评价开始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反叛与对抗倾向,在评价标准上由儿童期的成人评价标准取向变为同龄团体评价标准取向,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我评价与认识;第二阶段,自我评价既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又逐渐克服了同龄团体的强烈影响,形成个体独特而鲜明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会随着年龄与环境的变化由以往依赖于成人和同龄群体逐渐发展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取向进行自我评价及调整,表现出真正独立的倾向。(3)自我认识的矛盾性。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在自我明显分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作为被观察者的“我”(me),另一个则是作为观察者的“我”(I),“主体我”与“客体我”的这种分化意味着青年期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导致“客体我”与“主体我”的矛盾斗争。这种矛盾一旦激化,将使青年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就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从而引起情感急剧波动,导致青年一时难以自我接纳,青年期许多心理上的不适应由此而来。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如果在主体我与客体我分化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新的认知水平上协调统一的自我,那么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则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

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对自我内心活动的关注,个体出现了许多以往少有的自我体验,如自爱自怜、自责自怨、自得、自负、自卑等。左衍涛、王登峰(1996)用情绪词自我评定的方法研究了青年大学生自我体验的结构,主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青年大学生自我体验包含两个单极的主导维度——正情绪和负情绪,二者相互独立。正情绪包括接受、精力充沛、喜爱与满意等;负情绪包括精神低落、自我否定、对不良刺激的情绪反应及自我扩张等。(2)自我体验的深刻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不仅丰富,其深度也不断发展。从自我体验的内容上来说,少年时期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外貌长相并因之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青年期的个体则将注意放到了能力、品行等内在的个性品质。随着自我评价的社会性程度提高,青年时期的自我体验更多地与自己的道德品质、社会价值、事业成就、地位等联系在一起。从自我体验的程度上来说,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大学生对于自己往往抱有更大的期望,这些问题所引起的自我体验尤其强烈深刻。(3)自我体验的波动性。

自我体验的波动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规律。青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波动最大的时期,生理的成熟、知识经验的丰富与人生体验的贫乏都对青年的心理形成了巨大冲击。外界的种种复杂变化的刺激目不暇接,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情绪上的不稳定性,表现在自我体验的波动性上,既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又容易在遭受打击后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不能加以妥善的自我调节,就很容易走向自我体验的极端化,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三)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1)自我调控的主动性。

中小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这种自我控制主要来自权威人物,依赖的是外部暗示甚至命令,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进入青年期后,个体自我主动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增强带来的结果。尤其对于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自由度大大增强的同时,自我约束、自我计划、自我规范能力被迫增强。独立面对社会竞争、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都是主动进行自我调控的结果。(2)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的最高阶段。自我教育强调的是“主体我”对“客体我”不断进行教育,促使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自主的精神,最大程度实现自我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随着大学生活的来临,以往父母与老师的教导远离耳边,能够跟随自己、长伴身边的只有自己。大学生逐渐懂得自我监督、自我促进的重要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在社会生存、竞争的艰难,危机感也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坚定意志,勇于面对困难,最终实现自我不断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我教育能力是个体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社会变化发展周期的缩短,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个体进入社会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与调适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才会促进自我的形成。自我最终形成要经过整个青少年期的分化和整合。个体在青年期生理、认识、情感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如性的成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使他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内部,开始去发现、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理解方式。刚刚离开家门走入一个宽松自由的新环境,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一切都是陌生而充满新意的,它要求个体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这对那些以往只是过着刻苦的学习生活,父母包办一切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学时代正处于青年中期,或者说处于大学时代的青年正处于“延缓偿付期”,在初中、高中阶段,个体常常被紧张的学习、考试所追逐,没有什么时间详细考虑自己的人生,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真正专心地考虑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这一课题。而这正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阶段,也是一个人真正形成独立自我的关键时期。

根据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统合时期,而自我统合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由于身心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由于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性别等因素不同,每个人在实现自我统合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同:有的人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可能会产生角色混淆现象,迷失方向,所作所为与自己应有的角色不符合,形成了错误的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和心理自我,最终可能导致退缩、堕落或适应困难甚至形成某些异常行为。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学家Loucks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意识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个体较低的自尊和自我评价对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Gerst研究发现,自我评价过高的个体也可能产生孤独心理。威胁良好自我统合的重要因素是自我意识中的矛盾,下面我们来看看自我意识的主要矛盾及如何调适问题。一、主观的我和社会的我的矛盾

对大学生来说,两者经常会产生矛盾。例如,能够做到自我肯定的个体,对自己比较具有自信,能够接纳自己身体外表的优缺点,并整合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但有些青年对自己的外表及能力具有不实的看法,或者产生自我怀疑,变得缺乏自信;或者过于自我欣赏,走向自负或过分自恋的极端,与别人眼中真实的自我差距太大,这些都不利于个体适应未来的社会人际交往与工作生活,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人格障碍。

我们应当学会正确对待这种矛盾,努力尝试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三千年前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要想客观真实地了解自己就必须时刻注意反省自我,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又不盲目贬低自我。可以尝试假想自己是另外一个人,默默在空中观察自己,力图客观地进行自我解剖,形成一个恰当真实的自我意识,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不卑不亢。既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又坚定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最终形成一个成熟发展的独立个体。二、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

现实自我是“现实生活中的我”的反映,是一个实在的自我;理想自我是“向往中的我”的反映,体现主体的愿望,体现社会的要求。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意味着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冲突加剧。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两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就无法确立,自我意识不能形成,就会出现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一定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如果可以真实表现自己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既不用掩饰自己的努力,又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个体就能够基本保持两个“我”之间的大致平衡,这种平衡可以成为激励个体努力改善现实自我的状况,向理想自我的目标迈进的动力,使个体达到正常地成长。若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出现理想自我意识与现实自我意识之间的不平衡,甚至可能导致个体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发生冲突,积极的自我调适就非常必要,大学生要重新调整和评估自己的理想,直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为止。

黄希庭等人的研究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分为三类:一类是自我肯定型,占95.46%,表现为理想的自我意识与现实的自我意识通过矛盾斗争达到积极的统一,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意识;二类是自我否定型,占2.72%,表现为否定现实的自我意识和放弃理想的自我意识;三类是自我矛盾型,占1.82%,表现为理想的自我意识和现实的自我意识难以统一。问题型的自我意识矛盾表现为两种类型:“自我扩张型”与“自我萎缩型”。前者表现为过高估计现实自我,过度悦纳自我,常常用理想的自我意识来不合理地取代现实的自我意识,这种学生往往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甚至有反社会倾向;后者表现为极度缺乏理想的自我意识,对现实的自我意识又深感不满,活得十分消沉、自卑、自暴自弃、自责、自恨、自怨等。

大学生应有意识地确定自己的理想自我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与现实自我相对照,找到矛盾所在,采取适当措施将两者协调起来,如果理想自我是错误的,与社会规范要求不符合,或者虽然理想自我是积极正确的,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还不具备,就应当根据现实条件和自身情况加以分析调整,这样既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和失败感,又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走的路,提高成功发展的可能性。三、自尊与他人认同之间的矛盾

自尊是一种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有重要感的体验,是个体对自我意识进行评价的结果。自尊感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个体自己尊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即自尊心;二是与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即尊重感和他人认同。这两种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高级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我们既具有青少年自尊体验强烈敏感的特点,又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价值观与生活信念日益确立。同时,大学生又处于即将进入正式社会生活的前一阶段,对于社会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重视。角色的转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其自我意识中自尊与他人认同的矛盾日益激烈。

自尊感建立在良好的自我认识基础上。有的人总将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的缺点相比较,得出的结果可能是过于自负,得不到他人的认同;也有人时刻拿自身缺点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常常徘徊在自卑与失落的边缘,产生心理失衡。例如,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好,而合理的自我认知应该是自己可以比别人好,别人也可以比自己好;自己应该有出色表现,与众不同,合理的自我认知应当是尽努力之后能出类拔萃当然好,但也要乐意做一个平凡人;认为同学之间应该坦诚相待,而合理的认知是同学之间不可能人人坦诚相待,时时坦诚相待;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而得到的回报比别人少,这是不公平的,而合理的认知是多付出不一定得到多的回报,况且你认为自己付出多回报少他人不一定认同,事实也不一定就是这样;认为他人看不起自己,会笑话自己,而合理的认知是因为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害怕他人笑话,如果自己看得起自己,即使他人笑话又怎样呢?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一无是处,而合理的认知是即使自己不如别人,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自己有优点就有存在的价值。这些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自尊心过强或过于自卑,最终出现自我认识与他人认同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当注意在衡量评价自己时尽量平等客观,多与不同年龄、特点和优势的人进行广泛比较,避免产生自己的自尊心与他人认同差距过大而导致的矛盾心理,从而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认知。链接你自卑吗?Gorden Allport定义“自卑情结”是强烈且持续地对个人能力感觉到怀疑,研究发现只有约10%的大学女生和12%的大学男生不受自卑感的困扰。自卑情结可能纯粹是主观的自我评价而非客观的事实根据。Don Hamachek列出自卑情结的七大症:对批评较敏感;对赞美拒绝;极端批评的态度;倾向于指责;受害人意识;厌恶竞争;倾向隐居害羞和胆怯。四、自立和依附他人之间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崇尚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强调自我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一方面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大学生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又缺少社会实践经验,难免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便产生了自立精神与依附心理之间的矛盾。过分的依附使人缺乏对客观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不需要社会支持”及“凡事都要靠自己”的误区,采取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但在遭遇挫折时又会出现不知如何寻求帮助的情况。

要想缓解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冲突,必须在观念上加以自觉调整。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独立的现代人,都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生活,都会有需要他人的帮助的时候,尤其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与核心家庭占多数的情况下,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独立并非意味着独来独来,独立并非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并非不需要依赖别人,而在于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一个好汉三个帮”,即使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也有依靠别人的时候。不同的是,独立的人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或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帮助;独立的人能够权衡利弊、审时度势,能够勇敢做出决定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第三节 自我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即主体自我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调控的最高阶段。一般的自我调控着眼于“克制”,而自我教育则强调在克制自我的基础上设计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一般把自我意识分成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镜中自我,自我教育的实质就是积极努力地把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统一起来的过程。自我教育是个体自我意识进步到一定程度出现的高级自我调控形式,是个体对自身的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教育模式一旦形成可以终身跟随个体,时刻对主体进行目标调节、行动控制、自我激励,帮助个体总结并促进自身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加强自我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人现有的智慧,培养起人特有的创造精神,使个体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更好地生活和享受人生。

自我教育本质上是人们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认识自己,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从观察分析客观环境、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与环境、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教育自己,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在实际的自我教育活动中,虽不能也不可能事事通过实践,但是,没有对自己和环境的准确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自我教育。大学阶段的教育应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正确地认识自我

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特耳菲神殿就已经刻着一句话“人,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西方人公认为是现代心理学最早的起源,人们认为心理学就是一门人类认识了解自己的科学。直到人类社会进步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一个最大的也最永恒的课题——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认识自我,就是要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认识自我,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发展潜力。我们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具有较好自我认识能力的人,脑中关于自己有一个积极的、可行的有效行为模式。只有对自身有了准确的认识,才能正确设计自我的发展道路、选择适合自己的美好而充满希望的职业生涯、寻找与自己契合的人生伴侣、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改造完善自我,最终走向自我的充分协调发展,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最高境界。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认识自己:(1)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自己。

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以其他人的评价为参照。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大学生一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有影响力的评价者。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引起两方面的反应:一方面积极地接受别人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许认为别人的评价不符合自己的实际,因此评价者的特点,评价的性质将会影响到他们对评价的接受程度。开展同学之间的互评,教师给予具体而有个性的评价,都有助于自我意识的提高。当然,应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应注意评价的准确性、全面性、公正性,在听取他人的评价时不能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要有取舍。应注意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应注意人数众多、异口同声的评价,应注意分析评价者所持的态度、观点,然后有选择地接受,形成关于自我的正确概念。从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而不应对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而耿耿于怀,更不应对自己的优点而沾沾自喜。(2)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的特点,是在不断地与同龄人或类似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中获得的。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总是不由自主地用别人的形象或某种特点来衡量自己,并据此对自己做出某种评价,或是自己优于别人而沾沾自喜,或是因自己不如别人而自惭形秽。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类似于自己条件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就加强了自我评价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安全感; 相反,如果发现和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差距很大时,就会使自己的安全感受到极大的威胁。我们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既要学会欣赏他人,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又要寻找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看到“我的另一面”,并通过自我控制,对自我做某些调整和改进,使自己不断进步,自我不断完善。(3)通过评价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

个体在与外部世界接触中,会不断表现出自己的体力、智力、情绪、意志和品德特点,个体完成任务的效果与成就程度都与个体这些特性有关,通过有意识地观察总结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可以令个体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当然,个体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要尽量以客观评价为依据,避免因为个人认识或个人动机出现较大误差。比如,有的学生成绩一般却自我欣赏,有的成绩显著却自感不如他人,自信心不足。自我要求过高者或完美主义者往往表现为对自己要求过严过高,一旦遭遇挫折容易对自己及社会现实产生失望的心理,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障碍,直接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4)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认识自己。

除了上述方法外,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来源为了解认识自我提供了现代科学的途径,即通过各种心理测验、量表、仪器来了解自己。通过生理的测量或检查,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生理状况,对自己生长发育有一个正确认识。许多同学外表身高本来属于正常甚至良好水平,但由于一些商业媒体对体育、演艺界明星的夸大宣传,使我们对自己产生了过高要求,许多人对自己外表不满意发展到要整容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可见,对自己外表生理状况的认识对建立客观的自我形象有重要意义。心理测量包括纸笔测验、面谈、情景测试等,通过心理测量可以了解自己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如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心理适应状况等等。二、客观地对待自我

客观地对待自我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悦纳自我就是要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正视自己。尽管自己的人性有弱点,与理想有种种距离,但仍可以从本质上接受而不感到忧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短处和缺陷,其中有的是无法补救的,或只能做有限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正视自己,坦然接受这种缺陷,并不为此羞愧,不在别人面前加以掩饰,不采取其他防御行为,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只注意自身不足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往往片面夸大自身的缺点,对自己持悲观态度,甚至否认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极大地阻碍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自尊者则对自我充满信心,乐于接受对自我的教育和要求,有利于促进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

有效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一般说来,想要有效控制自我就应该建立合乎自我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即面对现实,确定自己的具体奋斗目标,把远大的理想分解成一个个远近高低不同的具体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逐步加以实现,避免长期遭受失败感的折磨,产生损害自尊甚至身心健康的结果。有效控制自我还要注意发展坚持性和自制力,增强挫折耐受力,使自己能自觉主动地认清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根据研究显示,个人的成败感实际上是个人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之间所产生的“负差”(成就高于抱负)与“正差”(成就低于抱负)时的主观体验。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给自己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能理智地对待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变化中达到平衡。链接学会肯定自己的方法方法1:列出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列出10~15项你现在或过去的学习、工作中取得的能常给你满足感的成绩。对每一项成果都要尽可能具体地描述,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将成果量化(比如本学期读了多少本好书,记住了多少英语单词等。)方法2:勇敢地表现自己。如果班集体中有适当的活动,你就要借机积极地参加,以让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从而达到肯定自己的目的。方法3:通过总结比较。通过对学习生活的总结和比较,会增强对自己的一些认识,列举你增强的能力如说服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哪些?分别用事实加以说明。方法4:恰当地形容自己。比如目标远大,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注重细节或感知敏锐等,分别用具体事实加以说明。方法5:用镜子技巧。在镜子面前保持立正姿势,大声说出你想达到的目标,然后再镜面上写下表达愿望的关键词,接下来就是反复去做!方法6:当你做了一件你认为有用的事情却被别人否定了时,特别需要你对自己行为的合理度有个清楚的认识和判断,你才不会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说,从而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三、积极地改造自我

不断改造自我的过程事实上是自我意识走向同一的过程。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发展需要,即将走入社会接受挑战的情况下,要既注重自我又不固守自我,要根据社会要求不断改造自我。在改造自我之前,应当先确定要改造的内容,主要看自己的缺点,并确定实现改造的程序与方法,找到方向后还需要善始善终。要保证自我改造的经常性,随时随地注意纠正自己的缺点,直到形成良好的习惯或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要注意不良习惯的反复,不良习惯的形成非一日可就,其改变也是一个漫长反复发作的过程,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意志、情感,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决定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改造自我还需要克服外界环境的不良诱惑,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物质、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大学校园越来越走向开放与多元化,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充斥其中。要想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自我,必须克服许多不同观念的困扰,才能对自己实现正确而有效的改造,否则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良好的习惯不仅没有形成反而增添了更多不良因素。事实上小至时下流行的减肥、健身,大至有关前途的专业学习、考研等都是个体自我不断改造,走向完善的过程,都需要个体发挥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实现。四、不断完善自我

自我教育的心理实质是个体在认识自我、认可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由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实现自身的完善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自我完善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对大学生来说,来自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学业等各方面的困惑是人生的必经历程,个体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的过程也是我们逐渐实现自我同一,走向理想自我的基础。正确的理想自我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基础上,按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其次,要努力提高现实自我。在确立了基于现实的理想自我的目标后还要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做出实际的努力,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自我改造和磨砺的过程,需要完善自我控制机制,包括制订计划、实施监督、自我协调等环节的具体实行;需要意志的努力、情感的激励和认识上的不断自我反思。最后,要努力实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在实现二者统一的过程中,要不断反复分析和确认“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与现实自我相对照,最后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缩小差距,在不断解决矛盾、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走向完善的自我。

自我教育是提高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有自觉地把客观要求与影响内化成自我需要的人,才能达到自我期望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一旦与原有思想水平构成思想矛盾,就会成为自我教育的新内容,才能成为良好自我形成的内驱力。我们只有将外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转变成学生的内在自我要求,转化为自我教育时,才能够真正形成良好成熟的自我意识机制,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统一的现代社会人才,才能够逐步自我完善发展,走向人生的美好境界。心灵体验活动1 理想自我的选择

步骤一(1)以诚实的态度列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包括以下3个方面。物质自我(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社会自我(地位、经济条件、亲友关系),精神自我(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2)在自己的不足中,有一些是自己不喜欢却又无法改变的,应该去接纳它们。另一些则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加以改变。

步骤二假设自己是演员,那么喜欢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喜欢?

步骤三你有自己崇拜的人吗?如果有,那么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的名字,列出他们身上使你崇拜的特征和品质:

步骤四综合以上四个步骤,归纳出为自己选择的理想自我特征: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活动2 合理自我认知活动

认识你自己的二十问法这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问你自己10次或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例如:我是(姓名),我是学校的学生,等等。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可以不给别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什么顾虑。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第二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答案的数量和质量。通常情况下你应该能写出9~10个以上的答

案,如果只能写出7个或更少的答案,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

己。回答时,会以感到无聊、感到害羞、时间不够等为借口,不

能回答更多的问题。2. 回答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三种情况:符合客观情况的,如“我是

大女儿”、“我是小学生”等。主观解释的,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小”等。中性的,即谁都不能作出判断的情况。如果主观

评价和客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是比较平衡的;如果倾向于主观

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衡。在主观评价中,最好是既说到自己好

的方面(令人满意的特征),也说到自己不足之处(不令人满意

的特征)。如果只看到好的,会使人觉得是自满;只作不好的评

价,又令人感到没有信心。3. 回答的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我是未来的大学生”),也说明自己有理想和抱负,在现实

生活中充满生机。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

对未来考虑不多。心理测试自尊心、自信心测试

下面这个测试能能帮助你认识自尊心的水平,同时它将给你揭示几个有关增强自信以及自我认识的基本要素。

a:几乎从不 b:有时 c:几乎总是

将最适合你的选择写在题后。

你是否根据别人对你的意见,进行自我评估?

你是否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你或容忍你?

你是否认为孤身独处便意味你不受欢迎?

当你的行为不尽完美时,你是否会贬低自己?

当别人不注意你时,你是否感觉被冷落?

当你和别人相比时,是否总认为不如别人?

你是否经常给自己定下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标准?

你是否相信只有当你表现的有情趣时人们才喜欢你?

你是否认为你的全面能力低下而且不足?

你是否吹嘘你的成就或你所认识的人?

选择“a”表示一种独立,自我保障和自信的行为。如果“a”比较多,说明你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如同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你的人际关系可能是良好的。七个或七个以上的“a”表示你的自尊具有较高水平。“b”表示自尊的中等水平。如果你大多选择“b”的话,或者你选择的“a”与“c”同样多的话,你的自尊程度为一般。“c”表示较强的自卑感、依赖感、贫乏感和缺乏自信。如果你选择较多的“c”,说明你非常需要别人,通常感觉不安全。如果别人在你需要时不能使你如愿以偿的话,你对别人的怨恨就会增长。同时,你对自己的较低评估也会妨碍你自身生活的能力。如果你有八个或更多的“c”你的自尊心是偏低的。然而,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有助于你变得果断而现实。思考题1. 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什么特点,常见的矛盾有哪些?联系自己进

行分析。2. 谈谈大学生能够通过哪些方式开展自我教育?3. 你的“理想的我”是怎样的?试加以概括说明。

第三章 大学新生心理

大学新生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新生都表现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因此,要成才和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就必须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周围环境,调整心态,不断强化内在素质,做生活的强者,过好大学新生活。

第一节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新生是指从入学到大一学年结束这一时期的学生。新生将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只有在短期内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个人的角色,才能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有效而成功地度过大学时代。然而,新生阶段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才和健康成长(1)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

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新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责任。因此,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2)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和具体。大学生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由于心理问题或由此引发的休学、出走、自杀、凶杀等事件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更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1)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完成从基础知识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变。

由于高中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升学和应试,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够。因此,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对人文精神和人格培养缺乏足够认识。高中阶段这种功利式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思想里根深蒂固,造成新生不会把握专业学习的方向,不能把握对成长、成才的定位,处在一种茫然的生活状态中,在一种“不知所以然”的状态下学习。这些影响也使新生的成长失去良好的时机,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消耗大量不必要的精力。因此,必须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基础知识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变。(2)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完成从“包办式”生活向“自主式”生活的转变

很多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差,同时又对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过高,从而形成了“重智轻德”的局面,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个性,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在新集体生活一段时间后仍不能摆脱对从前学习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在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时心理会产生阴影;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受不起失败和挫折;在困境和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接受不了批评,逆反心理严重。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从“包办式”生活向“自主式”生活的转变,获得主动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节 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困扰

一、新生的心理特点(一)尊重和自我意识较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他认为,这五种需要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不断上升。现今的新生,没有吃过什么苦,自我评价较高,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较强,都认为自己已经成人,竭力想要摆脱学校、师长的约束,强烈地要求独立自主,希望受人尊重、被人关注和获得信任。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和生活领域及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身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均有了自己的认识,不再轻易苟同他人见解,不愿因循守旧,勇于变革创新。尤其是在个人价值受到认可的年代,新生的自我意识更是得到张扬。(二)成就和赞许动机强烈

每个人都有成就和赞许动机,不过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新生的成就和赞许动机要比一般群体强烈些,甚至把大学想象得过于理想化,编织着一幅幅大学生活的美好图画,心中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认为自己可以在“理想的大学”中大有作为。(三)放纵心理明显

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应该轻松轻松,痛痛快快地玩了。大学自由度较大,自我支配的时间也较多,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容易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部分学生不再把分数看得那么重,学习不再认真,泡网吧、谈恋爱,有的沾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进歌厅、下饭店、抽烟、酗酒,丧失了年轻人蓬勃向上的健康心态。(四)负疚感较重

大学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的消费占家庭教育投资的比重较大,是一般农村家庭和城市工薪阶层一笔较大的负担。现在的大学贫困生比例不少,来自城市的学生有父母下岗的,来自农村的学生有家庭生活困难的。目睹父母生活上的艰辛,不少学生对消费父母的血汗钱上学有一种负疚感,想尽早自己养活自己,有的不惜荒废学业外出打工兼职,更有甚者不择手段地捞钱。二、新生的主要困扰及其成因(一)新生的主要困扰

新生不适应新环境的矛盾心态会使我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这种矛盾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期望感和失望感的矛盾。

新生往往在入学之前就预先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描绘了一幅图:春风得意的大学生、满腹经纶的老教授、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风景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浪漫的同学情趣等等。然而这种美好的期望会在我们进入大学后逐渐减少。原来大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诗情画意,与高中一样三点一线(即宿舍、食堂、教室)的枯燥生活,加上现实与理想的较大落差,使得失望感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积极探索,主动适应大学的新环境;而有些学生则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厌倦大学生活,甚至失去进取心,产生退学的念头。(2)满足感和空虚感的矛盾。

能上大学的学生,都是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才获选的,所以进了大学不免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心理开始松懈,认为成绩“过得去”就行,玩个痛快才最重要。这种思想上的满足感带来学习上的被动,加之不少新生学不得法,学无计划、无要求,造成时间大量浪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经常出现作业错误、考试不及格等现象。在长期不思进取、学习又无长进的情况下,自然容易萌发空虚感。(3)新鲜感和怀旧感的矛盾。

带着神秘心理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师友、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生活方式,无不充满喜悦和新鲜感。但是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毕竟与中学不同。绝大多数新生远离家乡,人地两生,特别是有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很快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新鲜感一过,就产生了怀旧情绪,日益思念家乡、亲人和中学生活。虽然处在热闹的学校大集体中,心里反而感到孤独、寂寞。(4)独立感和依赖感的矛盾。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入青年中期的新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有了较强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精力旺盛,充满了青春活力,加之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变化,认为自己已经成人,竭力想摆脱家长的制约和教师的管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生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被社会和家庭抱着或者牵着走的,实践经验少,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又感到心里没有把握,经济上还得靠家庭供给,因此也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这种独立感和依赖感并存于新生的意识中,激发了强烈的矛盾,使其心理处于失衡状态,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冲击和烦恼。链接新生的心态

冷漠型小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也就那么回事”,学习也不努力,学生活动也不参加,还养成了睡懒觉的坏习惯,有时中午十二点还不起床。这类新生当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好时,会有一种失落感,之后则是可怕的冷漠,表现为对大学的一切都不感兴趣,最后产生一种过一天算一天的心理状态。

激情型小王在中学时就是学校校报的编辑,高考时没有发挥好只进了一所省属二本院校,但他发挥自身的优势,进入大学后不但参与学院、学校报纸的编写,而且还参加了校广播电台的播音工作。这类新生当进入大学后发现学校虽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自己仍然有机会发挥才能,便热心于大学的各种活动,学习反倒成了“副业”。

情感失落型小李求学可谓一帆风顺,从重点小学到重点初中再到重点高中最后考上国家重点大学,但上了大学的他在班里的考试成绩几次都是倒数,渐渐地他也不去上课了,整日待在宿舍里睡觉,最后由于多门成绩不及格而被留级。这种新生往往在中学很出色,但是大学里人才济济,他可能不再是学校中最优秀的,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一时难以接受,开始自暴自弃。

平淡型小吴在考上大学后觉得终于将人生的终极考试考完了,认为今后工作也有了保障,每天除了按时上课,就把精力放在吃喝玩乐上,只在考试前突击复习一下。这类新生对待大学生活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将大学生活过得和中学生活一样无聊,缺乏大学生应有的年轻锐气和蓬勃朝气,对人冷淡,好像世界跟自己无关。

书呆子型小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但他仍然像高中那样死学课本,也不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朋友很少。这类新生整日埋头于课本当中,认为上大学就是啃课本,根本不参加一切大学活动,不与人接触。(二)困扰新生的主要成因(1)大学生活与中学的不同是困扰新生的外因。

①学习方面的不同。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等都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佼佼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加上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②环境的不同。大学校园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为迎高考,除了学习,一切事情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要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同学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

③人际交往的不同。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同学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同学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则不容易合群,孤独寂寞,经常埋怨自己没有能力,甚至想逃避现实。

西安某高校对新入校的大一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发现这些入校新生在乐群性、独立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将近四成的大学生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认为这是一件难事。四成大学生与人沟通有障碍。

在被问及“是否爱做白日梦即完全沉浸在幻想中”,有48.1%的学生选择“是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困难”,有48%的学生选择“不是”或“不一定”;而有38.1%的大学生认为“主动与陌生人交谈是一桩难事”;22.1%的学生在社交场合选择“退避三舍或保持沉默”。另外,测评显示,有14.3%的学生独立性值已经低于大学生正常值,有明显的依赖心理。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向记者举例说,在她接待的来做心理辅导的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承认谈恋爱不是“为爱而爱”,而是认为“上学期间找个伴,碰到困难两个人好商量”,这本身也是学生依赖心理的一个反映。测评结果还显示,女生的乐群性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外向,乐于与人交往,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心平气和,较宁静,善于体贴人,遇事镇静。男生在紧张性等方面则高于女生,表现为:容易紧张、激动,容易被困惑。据此测评结果,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后的适应教育。针对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平衡的情况,鼓励男、女生多交流沟通,相互取长补短,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④恋爱方面的不同。中学时,家长、老师不止一次告诫学生绝不许恋爱。大学里却听不到告诫的话,也找不到学校关于恋爱问题的明文规定。当看到高年级同学一对对情意绵绵地走在一起,有些新生为寻求安慰、摆脱空虚和寂寞,满足一种虚荣心,开始寻找异性。新生对于异性的交往不知道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已经伤害了对方,反过来也伤害了自己。异性的接触,易形成失恋、暗恋等问题,严重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2)自身的人格缺陷是新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内因。

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悲观、羞怯、猜疑、急躁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活动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一层消极、灰暗的色彩。

①悲观。有的新生常从消极的角度去看问题,总把眼睛盯着弱点和困难的方面,或认为失败无法改变。这实际上是用悲观来对待挫折,结果是“帮助”挫折来打击自己,在已有的失败感中又增添新的失败感,就像在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这种悲观心理的发展,会使人浑浑噩噩、毫无生气、甚至厌世轻生。

②羞怯。羞怯在新生中很常见。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路上见到异性同学会手足无措,见到老师便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一般而言,害羞之心人皆有之,但过分地害羞,就不正常了。它会阻碍人际交往,影响一个人正常才能的发挥,还会导致压抑、孤独、焦虑等不良心态。

③猜疑。猜疑的人往往对人对事敏感多疑,看到同学背着自己说话,便疑心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某同学没和自己打招呼,便猜他(她)对自己有意见等。猜疑是很有害的心理缺陷,它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伤害他人感情、无事生非等;自己则会陷入庸人自扰、苦闷、惶惑的不良心境中。

④急躁。急躁也是新生中常见的不良人格品质。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就马上激动不安;做事缺乏充分准备,没准备好就盲目行动,急于达到目的;缺乏耐心、细心、恒心。性情急躁之人说话办事快、竞争意识强、容易冲动、心境常常处于紧张状态。日常生活中性情急躁的人为数不少,急于求成,常常什么都想学,而且想短时间内学会,生怕比别人落后,但会因实际效果达不到期望的目标而泄气、发怒,既影响自己的健康和学习效率,又妨碍了人际关系。

第三节 新生心理调适

为了尽快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新生应积极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调整,做到不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不因在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对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而产生压抑感。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调整意识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决定了适应周期的长短。起步越早,调整得越快,转变得也就越好,在高一层次的竞争中就越占有优势。适应转变的关键在于以轻松自然、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一言以概之,就是“摆脱幻想,正视现实,找准定位,快乐学习。”一、正视客观现实,调整心态,过好大学新生活(一)正视客观现实

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正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不管自己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走进大学,也不管学校的现实与你的理想有多大的差距,必须首先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既然自己高兴得读,不高兴也得读,为何不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呢?何况终日沮丧、自卑、懊悔,到头来只能一无所有,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应该正视挫折,勇于接纳自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迎接命运对自己的挑战。(二)建立积极心态

所谓积极的心态,一方面是指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乐观的,另一方面是指自己的态度是积极的。大学新生需要建立的积极心态包括:决心、爱心、上进心、主动、热情、乐观、顽强、坚持、豁达、自信、自律等。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它能激发你的潜能,愉快地接受意想不到的事情,接受意想不到的变化,宽容意想不到的冒犯,做好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获得他人所期望的发展机遇,它可以使你成功超越他人。(三)重建理想目标

目标是人们活动追求的预期结果,也是激发积极性的源泉和动力。部分新生入学后之所以出现空虚、无聊心理,主要是与目标丢失有关,而那些进入高校后及时调整心态,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同学,则学习热情不减,生活充实,朝气蓬勃。新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扬起理想的风帆,建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当目标确立后,我们要制定较明确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想。二、正确认识周围环境,融入环境,做生活的强者(一)主动适应新的生活习惯

自理生活能力差、惰性比较严重、依赖性大的新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克服惰性,对于睡懒觉、不按时起床、上课迟到、考试作弊、不叠衣被、不打扫房间、乱倒脏水、乱扔果皮纸屑等不良现象和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去掉懒汉思想;其次,要养成勤劳的习惯,克服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不良习气,生活简朴,锻炼独立自给的能力;再次,要强化养成教育,严格常规生活,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独立支配生活的能力,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遵守作息制度,提高自制能力,减少依赖性。的确,要从根本上解决在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关键是养成自强、自觉、自立的品质;既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也要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立自理的精神和能力。(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来自各地,性格、兴趣、习惯迥异的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主动与他人交往,相互理解、尊重和接纳,而不是互相嘲笑甚至挖苦,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合作氛围。这对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获取社会心理支持,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都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搞好同学间关系外,还应该和老师多交流、多沟通。师生间的沟通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还能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如品质,为人处世态度及其他课内听不到的各种知识。链接融洽的宿舍关系的建立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居所。大一时,宿舍关系融洽、亲热,或6人或8人一室,按年龄大小进行排序,一个寝室的几个同学就像一个家庭的几个孩子一样,谁是大哥、大姐,谁是小弟、小妹,分得很清楚。舍友间平时的称呼,也不叫名字,而是以兄弟、姐妹相称,“老大”、“幺丫头”等不离口。宿舍门上贴着各种室名:“博雅斋”、“文轩亭”、“淑女屋”、“卧龙居”等。这是大学新生名副其实的“新家”。“回家”的感觉,一度令大家陶醉。每夜临睡前都召开“卧谈会”,摆“龙门阵”,或谈家乡风情,或谈时事趣闻,真是不亦乐乎。入学一个月左右,到国庆节临近的时候,盼望回家一趟,见见亲友同窗,说说自己在大学里经历的新鲜事。这种迫切回家的心情,有时候还带有一种或浓或淡的炫耀成分。食堂里几个舍友一起吃饭,互吃对方的饭菜,也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精于算账的女生,总要寻找投合的舍友一起就餐,每顿一个好菜一个普通菜,AA制,很划算,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买几件时髦的新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三)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

大学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多种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会、文体活动、社交、公关活动等,令人目不暇接,但新生往往不懂对业余生活作合理的安排。如果完全凭兴趣,随意性太大,就很难有效地利用高校的有利环境以更好地调动和发挥自己的潜能。要合理地安排业余活动,首先要对自己有理智的分析,先看看自己本阶段要达到哪些目标,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长远目标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然后做出最好的计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比如有的学生最初在大学里有讲座就听,以为这样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后来才发现由于许多讲座与自己专业相距太远而难以理解,频繁地听讲座又占用了太多的业余时间,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同学过多地把时间消耗在娱乐上,对学业抓得不紧,考试只求60分及格即可,每天玩的时间多于学习的时间。这些人即使毕业后能拿到毕业文凭,但基础知识不扎实,业务能力差,往往难以胜任以后的工作。三、不断强化内在素质,超越自我,拓宽生存的空间(一)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阶段的课程有选修、必修之分,学习场所有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资料室等等。能否合理安排时间,是对新生的一大考验。所以,必须在这个阶段大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延伸我们的奋斗目标,将理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其中关键在于引导和培养各种实际动手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被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换句话说,大学阶段知识、学问的取得与积累,有赖于个人的自立与勤勉,老师只做个引路人,求学之路主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去走,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帮助新生:一是请有经验、有威信的教师和学有成就的校友以及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给新生谈自己的切身体会与经验感受,使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严明学习纪律、争取优良学习成绩,懂得大学一年级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二是通过专业介绍、学习经验交流会、参观、讨论座谈等活动,进一步确立和稳定新生的专业思想,启发新生去领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生服务社会的精神。链接大学里最重要的七项学习

自修之道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不要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课程的安排不合理。我们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

基础知识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英语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是信息时代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所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我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

实践贯通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最好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以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也值得一试。

培养兴趣找到自己兴趣的最好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

积极主动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创造机遇,把握机遇。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生活。

掌控时间大学阶段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我们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安排时间并不意味着非要做出一个时间表来。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因此,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为人处世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二)修养个性品质,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新生要形成观察敏锐、注意集中、思维活跃、想象集中、记忆力强、志向远大、兴趣稳定、情感热烈、意志坚定、性格独立等优良品质。一是依靠自己本人的努力,二是利用环境,接受他人的积极影响。事实证明,人是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的成功与否完全在于你自己。对个人来说,塑造良好的个性的措施有:充满信心,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长期处于积极的心境中;让自己生活在快乐中;消除对自我的压抑;抓住机遇;与人真诚相处;自我接受,接受自己的失败与成功;信念坚定不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时间冷静地独处反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当然,如果有了心理问题,应该想到找心理医生宣泄、倾诉。心理医生可以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当然,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说,新生都应该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只有这样,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压力时,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自助,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三)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竞争观念随之产生,任何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进入大学后,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能更好地利用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好地发展。即使在能力方面与别人存在差距,也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追赶的过程。学校也要重视学生竞争素质的培养和竞争意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既要鼓励学生勇于竞争,注重开拓进取,又要强调互助合作、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既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又要讲求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使大学的竞争意识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参与竞争,这样才能调动自身的主体性和进取性,有助于形成平等、竞争、效率、奋进的观念,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精神。心灵体验活动1 认识新同学目的:彼此相识,扩大社交圈子,扩展见识。时间:45分钟。准备:足够的空间,可以挪动的椅子,如折叠椅。操作:分4人~8人小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个内容:所属(院系、年级、专业),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兴趣、爱好等)、姓名。规则:(1)介绍自己(如:我是学院年级专业的,喜欢,名字叫)。在第1个人说完后,第2~第8个人必须从第一个人说起,这样做使全组的注意力集中,在多次的重复中不知不觉记住他人的信息。(2)介绍他人。每人轮流介绍一个人,并谈谈你对这个同学的第一印象。(3)自由交流。与自己左右的人自由交谈10分钟。(4)回答问题。从第一个人开始,先介绍自己的信息,然后每人向他提一个问题,在提问之前要介绍自己的信息。除了政治、宗教的敏感问题外都可以提问,但回答者可以选择回答“不想说这个问题”。这个训练,让每个人去体验:人与人交流时,彼此尊重、彼此接纳可以尽快认识对方、了解对方,通过问答能将彼此的心理距离快速拉近。活动2 与新同学、教师沟通的技巧目的:运用成功心理学的原理,使自己在大学的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时间:一个学期。准备:在生活的各种场合随时应用。操作:1. 尝试在平时运用以下的技巧性语言。(1)尽量使用这些词:“您”或“您的”而不是“我”,“我自己”,“我的”。(2)赞许和欣赏身边的人,关心他们的家人。当身边的人值得赞扬时,就及时地赞扬他们,让他们高兴。如:“您的公关策划能力大家都知道的,这件事情一定会办得很出色”。另外,适时地表现出关心他们的家人,也有利于你很快地与他们成为好朋友。(3)尽可能经常地使用他们的姓名和照片。要多以姓名称呼他们,而不要忘记了他们的姓名。如果有机会,还可以使用他们的照片,这将会使他们觉得你很亲切,并且将会使他们非常喜欢你。(4)在回答他们的话之前,请稍加停顿。因为一小会儿的停顿,会使他们感觉到你认真地聆听和思索了他们所说的话,肯定了他们所说的话是值得思考的。(5)肯定那些等待见你的人们。如果要见你的人必须等待,一定要有意识的让他们知道等你的原因,这是重视别人的一部分。当你见到等你的人时,可以这样说:“对不起,让您久等了。”这些简单礼貌的话语,往往会让那些等你的人,心里感到十分温暖。2. 尝试和5个同班同学、5个外系或外班的同学谈心、5个老师谈心,并填写谈心记录表。注:谈心记录做好保存。心理测试心理适应性测量

心理适应性主要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起来,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能否处理好复杂、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他(她)的心理适应性高低有很直接的关系。

新生朋友,从中学考入大学,赴异地求学,学习、生活的环境、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当事人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变化。你的心理适应性如何?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的心理适应性测试量表,你不妨做一做,了解一下自己的心理适应性现状。

本量表共20道题目,每题有5种答案。请在阅读每题后,从答案中选择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一种,在下面划一横线。

1. 假如把每次考试的试卷拿到一个安安静静、无人监考的房间里去做,我的成绩一定会好一些。

A. 很对

B. 对

C. 无所谓

D. 不对

E. 很不对

2. 夜间走路,我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

A. 是

B. 好像是

C. 不知道

D. 好像不是

E. 不是

3. 每次离开家到一个新地方,我总爱闹点毛病,如失眠、拉肚子、皮肤过敏等。

A. 完全对

B. 有些对

C. 不知道

D. 不太对

E. 不对

4. 我在正式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常比体育课或平时练习成绩好些。

A. 是

B. 似乎是

C. 不确定

D. 似乎不是

E. 正相反

5. 我每次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了,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却总要出点差错。

A. 经常是

B. 有时是

C. 不确定

D. 很少这样

E. 没有这样

6. 开会轮到我发言时,我似乎比别人更镇定、发言也显得很自然。

A. 对

B. 有些对

C. 不知道

D. 不太对

E. 正相反

7. 我冬天比别人更怕冷,夏天比别人更怕热。

A. 是

B. 好像是

C. 不知道

D. 好像不是

E. 不是

8. 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能精力集中地学习、工作,效率并不大幅度降低。

A. 对

B. 略对

C. 不确定

D. 有些不对

E. 正相反

9. 每次检查身体,医生都说我“心跳过速”,其实平时我脉搏很正常。

A. 是

B. 有时是

C. 时有时无

D. 很少有

E. 根本没有

10. 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熬一个通宵,精力充沛地工作或学习。

A. 是

B. 有时候是

C. 无所谓

D. 很少是

E. 完全不是

11. 当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朋友来家做客时,我尽量回避他们。

A. 是

B. 有时是

C. 不一定

D. 很少是

E. 完全不是

12. 出门在外,虽然吃饭、睡觉、环境等变化很大,可是我很快就能习惯。

A. 是

B. 有时是

C. 不一定

D. 很少是

E. 完全不是

13. 参加各种比赛时,赛场上越热烈,群众越加油,我的成绩反而越上不去。

A. 是

B. 有时是

C. 不一定

D. 很少是

E. 不是

14. 上课回答问题或开会发言时,我能镇定自若地把事先想好的一切都完整地说出来。

A. 对

B. 较对

C. 这一定

D. 不太对

E. 不对

15. 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比大家一起干效率高些,所以我愿意一个人做事。

A. 是

B. 好像是

C. 不一定

D. 好像不是

E. 不是

16. 为了求得和睦相处,我常常放弃自己的意见,附和大家。

A. 是

B. 有时是

C. 不一定

D. 很少是

E. 根本不是

17. 当着众人和生人的面,我感到窘迫。

A. 是

B. 有时是

C. 不一定

D. 很少是

E. 不是

18. 无论情况多么紧迫,我都能注意到该注意的细节,不丢三落四。

A. 对

B. 较对

C. 不一定

D. 不太对

E. 不对

19. 和别人争吵起来时,我常常哑口无言,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是已经晚了。

A. 是

B. 有时是

C. 不一定

D. 很少是

E. 不是

20. 我每次参加正式考试或考核的成绩,常常比平时的成绩更好些。

A. 是

B. 有时是

C. 不一定

D. 很少是

E. 不是

记分方法:1. 凡单号题(1、3、5、……),从A到E五种回答依次记1、2、3、

4、5分,即很对(1分),对(2分),无所谓(3分),不对(4

分),很不对(5分);凡双号题(2、4、6、……),从A到E依次

记5、4、3、2、1分。2. 全部20题得分之和与心理适应性的关系如下:81~100分:适应

性很强;61~80分:适应性较强;41~60分:适应性一般;21

~40分:适应性较差;0~20分:适应性很差。思考题1. 大学新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分析自己刚刚进入大学时

的心理状态。2. 谈谈自己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认识。3. 怎样及时调节自我,顺利实现自我成长?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的生理基础

一、大学生学习的认知活动(一)认知过程

大学生学习的认知活动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创造性的探索过程。H.H.科贝利亚茨基把高校活动中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划分三个阶段。

学习认知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具体的直观材料的感性认识,是对抽象概念的象征意义的认识和对现实与生活的初步认识。

学习认知的第二个阶段,是概括材料和做出结论,把新的概念系统化并对之加以评价,以及使这些概念加入已学到的某一科目知识和新抽象概念的总系统,形成和加深信念和情感,把知识从学习对象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学习认知的第三个阶段,是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不仅对于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于更深入地认识和评价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是检验所学的知识真实性的最主要标准和加深与巩固信念的手段。因此,实践在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大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中,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因素。大学生在感知和观察方面,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在记忆方面,机械识记的运用越来越少,理解的记忆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想象力方面,能够围绕一个中心的问题或某项实验、实习项目等进行连贯的缜密的构思。(二)知识的认知规律

要想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首先必须了解、掌握和运用以下认知规律。(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认知具有选择性。由于客观事物复杂多样,个体不能同时对客观事物全部清楚的感知,也不能对所有的事物做出反映,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些事物作为认知的对象。认知选择决定两种因素:一是以往对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二是刺激物的作用强度。即某种刺激物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就会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相反则极力避之。一般情况下,刺激量越大,越易引起认知主体的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越明确,认知也就越清晰。(2)对象越突出,越易于认知。

认知具有显著性。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认知者心理状况与个人所理解的刺激物的意义密切相关。刺激物的意义对主体来说越是重要,其认知反应就越明显。根据这一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把不同性质的事物区别开来,以提高认知的效果。(3)知识越丰富,认知越完善。

过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认知的效果不仅依赖于认知对象的直接作用,也随着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转移。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认知就越完善、迅速。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综合学习,这样认知效果就越明显。二、大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也称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的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一般认为,大学生群体的智力差别不大,但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却差别很大。一般来说,积极情绪能增强大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人的活力;消极情绪则减弱人的活力,降低学习效率。意志可以促使认识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使认识深入而广泛;意志也可以排除困难与干扰,不断调节支配个体的行动力指向预定的目的。气质对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性质和学习效率上。例如,具有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的人,往往学习认真仔细、刻苦勤奋,因而可以从事持久细致的认知活动,但反应速度,思维的灵活度要弱;而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往往表现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在认知活动中灵活性强,但不够仔细等特点。性格决定和影响着人的行动的各方面内容。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勤奋、认真、热情、坚定、律己、负责等优良的性格特征能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不良的性格特征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甚至使能力衰退。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与调适

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高中大不一样,面对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教师讲课速度快等特点,要求学生尽快适应变化,否则就难免发生心理不适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疲劳、学习动机缺乏或过强、注意与记忆障碍等。本节重点讨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探究解决的方法与途径。一、学习疲劳与科学用脑(一)学习疲劳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学习疲劳是指学习者由于学习过度或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的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生理疲劳,也叫生因性疲劳;二是心理疲劳,也叫心因性疲劳。生理疲劳是一种生理机能上的失调,包括肌肉疲劳和神经疲劳。肌肉疲劳表现为肌肉痉挛、肌肉功能失调、动作不和谐、姿势不端正、乏力等。神经疲劳是长期的心理活动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反应能力的疲惫或紊乱。如麻木、无动作反应、感觉迟钝或无感觉、辨别困难、反应时间加长等。极度的生理疲劳可造成肌体受损、神经功能紊乱等。心理疲劳指学习者主观上感到疲劳,有可能是机体某一部分生理机能确实失调,也可能只是一种疲倦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倦怠,情绪紧张不安、烦闷、易怒、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随之而来的是学习积极性及效率有减退倾向,严重者可表现为学习困难、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