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字传.四季群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3:00:54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一清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花草字传.四季群英

花草字传.四季群英试读:

前言

我写这套书源于一个既偶然却又必然的机会。

央视新闻主播梁艳和我是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时的同事,她在现场是考官,我是嘉宾,就这样,我们逐渐熟识了。后来我们经常聊一些与汉字和文化有关的话题,我们的漫谈看似海阔天空,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我凭着一点还不算驽钝但也谈不上敏锐的领悟力,慢慢意识到应当把对汉字的感受与更多的朋友分享。

恰在此时,又有新老媒体都做得颇有心得的龙朝朝女士、浸淫美术和出版多年的姜海涛女士也加入了我们的漫谈。大家由于志趣相投,倒也省却了许多客套的环节。漫无边际之中,我们的谈话渐渐聚焦于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汉字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

第二,表示我们身边大小事物的汉字跟这些事物本身有什么联系。

第三,我们应该如何把汉字中的内涵和中华文化意蕴告诉我们的后代。

说实话,每一个话题都不小,想要真正说清楚又谈何容易。好在我们几位都是比较务实的人,而且对我在汉字方面有几斤几两也都心中有数。因此,我们打算就从最常见的事和最常用的字入手,力争用文字、声音和图画联合呈现的方式,尽量传递汉字与中华文明的意韵与优美。

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花草树木无处不在,可是除了植物学家,我辈凡夫俗子对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大概是叫不出“姓名”的;而且就算对那些能知道名姓的“赤橙黄绿”,我们也不一定能真正了解这些称呼的来源和寓意。

对于自然界的万千植物,传统文化从多种角度都有过一些表述,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落红不是无情物”等等。

以上两种看似矛盾的习惯用语和诗句,其实它们各自都有自身的针对性:前者强调人是“性情中人”,理应有情有义,其中也包括对自然万物的情与义;后者则彰显草芥也是有感觉、有情怀的生命体,同样需要人类的关注与尊重。

中华文明上下几千年,从古至今一向不缺乏寄情自然的人与事:“东篱采菊”的陶令,“梅妻鹤子”的林逋,守着十棵参差不齐古松怡然自得的白居易,还有宁可食无肉也要居有竹的苏东坡……无数先贤用他们体察、关爱自然的胸怀,在“菊、梅、松、竹”等汉字中镌刻真情与大爱,并给后人留下玩味和感动的空间与源泉。

另一方面,大自然的寻常之物若与人类相比,看似“心智”不全,实则“心地”善良。例如描摹谷穗下垂状态惟妙惟肖的“禾”字,原来是农作物扬花吐穗之后不忘根本,俯首向滋养、支撑自己的根部致意;而《诗经》中“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则又给“萼(鄂)、不(跗、柎)”等字注入了浓浓的兄弟之情……看起来,大千世界处处有情,汉字之中韵味无穷。

本着上面这点粗浅认识,我们几个人讨论并形成了首先写一写汉字中的花草树木这样的思路。

承蒙山东友谊出版社的抬爱,他们拟议并通过了这个出版选题,而且协调精兵强将筹划实施出书事宜。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这套小书最终得以问世。在此特别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出版社编辑以及工作人员。

我们还要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导演关正文表示敬意与谢意,敬重他坚持不懈推动汉字和中华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感谢他客观上为这套书的萌生提供了必要的机缘。

对于本套书引用到的大量古今经典,我们更是对创造它们的巨人、大师感念于心并满怀敬意。感谢他们用挺直的脊梁支撑起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感谢他们用坚实的肩膀支持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进步与创新!

我还要感谢我的太太胡明女士和女儿张牧笛小姐,因为她们是书稿的第一审阅者,她们向我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书稿中也凝结着她们的心血。

最后,我们也必须向本书读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因为你们的关注将是我们继续探究汉字与中华文化的不竭动力,特别是你们的批评与指正也必将使我们不断增长知识,并且和你们一道更好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张一清2016年7月梅méi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梅”这个字左边的“木”表示它的意思与草木有关,右边的“每”表示它的读音。“梅”的最初意思是指一种本来称作“枏”的树,例如《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枏也”,《尔雅》的解释也是“枏”。

据考证,“枏”这个字与金丝楠木的“楠”相通,读音也是nán。这种树身形比较高大,树皮枝叶等都很像传说中的神树“豫章”。而根据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的《神异经》,“豫章”这种树“其高千丈,围百丈,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可见,这样的树只能存在于传说或梦境中了。

另外,根据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记载,“黄金山有枏木,一年东荣西枯,一年西荣东枯”。因此,他说汉代著名谋士张良的十六世孙,西晋文学家、藏书家张华曾把这种树称为“交让木”,意思是这种树天然形成东西两半轮流生长和休眠的状态。梅花图清金农(1)

由于“枏”木的果实“似杏而酢”,也就是形状像杏而味道有点酸,其特点与梅子十分相似,所以“梅”后来就被用来指梅树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其最初表示“枏”的意思反而只留存在了古代。

自从有了表示梅树的意思,“梅”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标志物。四君子梅、兰、竹、菊以物喻人,展示的其实是卓然不凡的人品、人格。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青梅”,则又展现出“梅子”既是儿时玩伴间的嬉玩之(2)物,又是成年后纵论天下豪杰的助兴佳酿。例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读来仿佛真的会让人眼前浮现出泛着细碎碧绿泡沫的梅子酒,鼻端飘过坛中佳酿的清香,在瑞雪降临的傍晚,身心都沐浴在炭火与亲情、友情的温暖之中。此景此情,如果置身其中,想必杯未举时,已然酒不醉人人自醉。梅下横琴图明杜堇象牙雕岁寒三友笔筒明缂丝梅鹊图南宋沈子蕃再行一步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梅”,既有如梅花般清雅的意象,能够满足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也有如梅实般芳馨的性状,能够满足一众亲友的口腹需求。

当然,提到“梅”,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还是春寒料峭中枝头绽(3)开的点点朱红,例如陆游的“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宋代词人杨无咎的“梅英粉淡,柳梢金软”。这些咏梅的佳句就如同傲然的梅枝卓立文坛,众口相传。然而,从古至今,若论咏梅的桂冠,必定非宋代诗人林逋莫属。“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氏这首诗历来被众多文人巨匠视为咏梅的典范。

而林逋之所以能够触及“梅”的风骨与神髓,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他本人在杭州孤山种梅、养梅;二是他终生未娶,一生与梅花、仙鹤为伴。因此,他得以近距离、长时间打量和琢磨“梅”的品性,而且由于没有尘世牵挂,所以他对身边的梅、鹤专注程度极高,并当之无愧地享有了“梅妻鹤子”的美名。梅花双鹤图明徐熙

不过,据当代一些学者研究,林大师曾有一首温婉怅然的诗作,似乎是对一段情、一个人的慨叹,于是推断诗人并非忘却儿女情长之辈。另外,也有人说诗人当年只种了一株梅,而不是传说中的一园梅。其实,如果暂且放下历史考据的观念,“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只要心中有“梅”,墙角数枝亦是“香雪海”;如若心中无(4)“梅”,寒英遍野又如何?(1) 这个字实际上最初是“醋”的意思,而“醋”最初反而表示“酬酢”的意思,具体是指宾客举杯回敬主人。这两个字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乌龙”事件,彼此张冠李戴了。现在,日文中的“酢”仍然表示“醋”,明显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痕迹。(2) pēi,最初意思是饮酒过量、酒足饭饱,后来也指未经过滤的酒。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3) 这个字读chè,最初意思是大地裂开,后来也指一般意义上的裂开,在这里则形容梅花能够穿破拂晓的寒风。(4) 既可以表示梅花,也可以指雪花。例如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还有范仲淹《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昨宵天意骤回复,繁阴一布飘寒英。”兰lán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兰”这个字以前写作“蘭”,上边的“艹”表示它的意思与花草有关,下边的“阑”表示它的读音,上下合在一起最初表示一种气味(1)芬芳的香草。例如《周易》中“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志同道合的言论,就像香草的气味一样令人愉悦;还有《楚辞》中“纫秋兰以为佩兮”,说的则是把香草编织在一起做成配饰。

后来,“兰”也指供人观赏的植物“兰花”,如剑兰、鹤顶兰、君子兰等。“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标志物,属于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孔夫子对它的评价是:“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他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很显然,孔子对这种植物是青眼有加的,他把兰花的盛开并不受环境和独处的影响,并且还能营造环境同化他物的特性概括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借“兰”喻人,更是把“兰”提升到了“君子”和“善人”的高度。绀青漳绒整枝兰花女夹袄清墨兰图南宋郑思肖

由于“兰”具有这么美好的含义,所以许多包含它的词语意义也都非常美,如“兰客”指的便是人品上佳的好友,例如唐代浩虚舟《陶母截发赋》:“原夫兰客方来,蕙心斯至。”而“蕙质兰心”表示的则是女子心地纯净、本性善良、品行高雅,例如宋代柳永《离别难(2)•花谢水流倏忽》:“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虽然寓意美好,但是在日常使用中,“兰”却是很容易用错的一个字,有些人常常用它代替表示颜色的“蓝”。诚然,“蓝”在最初(3)也表示一种称作“蓼蓝”的植物,但是,它后来由于那种植物具有染色作用而发展出来的“蓝色”意思反而更常用,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比之下,“兰”却从来没有从植物的本源再发展出表示颜色的含义。因此,“兰”并不具备代替“蓝”的基础和条件。兰花蝴蝶花清恽寿平秋兰绽蕊图南宋佚名兰花明项圣谟再行一步

另外,在字词的日常应用中还有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问题,表面上也与“兰”相关。比如我们常常把手和手指的某种姿势称作“兰花指”,而这种手势主要来源于佛门庙宇中俯视众生的菩萨等。

佛教中有一个很常见的说法——兰若。遇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读错,因为其中的“若”由于是梵文的音译,所以要读作rě。“兰若”是“阿兰若”的一种省略,在梵文中的意思是“空寂之处、闲静之处、森林”等。由于佛门弟子常常要在远离尘世的地方修行,所以这个词语在佛教中就有了“寺院、庙宇”等含义。此外,佛教中还将“极其客观地了解万般事物的那种智慧”称作“般若”,这种说法由于也是音译,所以要读作bō rě。“兰若”在我国古代也指“石兰”和“杜若”这两种香草,例如(4)唐代诗人陈子昂就曾用“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吟颂它们。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若”还是要读作ru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